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建设杂志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SN:1001-8476

  • CN:11-1399/H

语文建设杂志

语文建设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1-1

卷首

作者:孟宪承 单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大学文学院

摘要:大家知道,没有兴趣,很难有学习的动机。旧式教学,全不顾到生徒能力上的差异,心理上的需要。所以从教材方面而言,所选的读物,往往有很艰深,很古奥,而不合现代精神,不合学生心理的材料。现在初中读本,各人选材容有不同的标准,而“浅显有趣”,欲为一共同的倾向。……旧式教材,先生讲,学生听,国文课往往是最枯窘的。

-F0004

语言文字报刊征集书画作品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增强编读互动,为读者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以下简称“一报一刊”)开展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此次征集活动面向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员等教育工作者,投稿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作品要求健康真实,主题突出,内容可以是我国古代经典诗文、与教育相关的名言、原创诗文等毛笔或硬笔书法作品,也可以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摄影作品、绘画作品。

-F0002

《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

摘要:该词典在国家语委的指导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支持下,在著名辞书学家李行健的主持下,由20多位专家历时数载倾力打造而成,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曹先擢,著名教育家柳斌等担任顾问。作为一部中型语文词典,《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宗旨.

-F0003

聚焦文学创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转化

作者:张海城 单位:吕梁学院中文系

摘要:文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文学发展到当代,其呈现形态趋于多样化,同时也衍生出众多的文化产业。范钦林的《文学与文化产业关系研究——以当代文学创作形态转型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一书,主要聚焦文学与文化产业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文学创作在文化产业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

语文建设杂志特稿
4-7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

作者:《语文建设》编辑部 单位:不详

摘要: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任务群”备受关注,很多学校和老师也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探索。近日,我们采访了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她认为当前“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存在一些误区,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语文建设杂志关注
8-13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作者:郑桂华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后,我们组织了多期专题对其精神和理念进行详细解析。然而具体到课标精神和理念的落实上,不少高中语文老师反映教学时面临很多困难和困惑,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习任务群”的实施。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现状,语文出版社策划了一套详解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并提供教学案例的丛书,旨在引导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把握课标精神、落实课标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育人质量,最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该丛书由王湛、朱慕菊担任顾问,王宁担任主编,王云峰、郑桂华、陆志平担任副主编,计划将在2019年7月出版。我刊“关注”栏目从2019年1期开始聚焦18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实施,约请上述丛书主要编写人员对每个学习任务群作深度解读,并精选每个学习任务群成功的案例和教学设计,启发高中语文老师理解、熟悉并创造性地实施任务群教学。本期请看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主持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详解与案例精选。

13-17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案例:秋的发现与表达

作者:郑桂华; 季丰; 羊立彦; 黄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浙江省富阳中学; 上海市五爱中学;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秋的发现与表达”是我们设计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一个学习单元。这个单元中有诗词也有散文,有古代作品也有现代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文,感受、分析不同作者对秋的描绘,体会到每个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同一个时节对大自然的感受与发现也会因某些因素有所不同,而每个人每一时刻的这些情绪体验都是独特的、珍贵的。在阅读、梳理、表达交流中,学生尝试唤醒自己对大自然观察与感受的潜能,并将阅读中的发现迁移到自身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与表达中,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文学审美趣味。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这个单元的设计。

18-22

从意象角度解读诗人个性化情思——“秋的发现与表达”教学举隅

作者:张慧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的《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九日五首·其一》都是以秋为背景的抒情名作。面对同样的秋色秋声,两位生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气质的诗人,感受有何异同?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与个人经历、个体生命价值追求怎样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又是通过什么传递给读者的?这则教学设计即以意象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阅读的《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九日五首·其一》,分析诗歌意象的独特性,解读诗人眼中不一样的秋天。然后再通过探讨诗人个性化的感受,深入分析诗歌创作中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

语文建设杂志学术前沿
23-26

课堂教学言语的两种基本关联

作者:王元华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对话”的理念成为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尤其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反复强调的是“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交际中。

27-30

数字化阅读:生态语文的一种实践走向

作者:董小玉; 刘千秋 单位:西南大学

摘要:“生态”一词在中西方文化语境的观照下意思大致相同。在西方,“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指的是家或者生存的环境;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下,“生态”指的是“人与环境的相融相生”。例如,南朝梁简文帝《筝赋》里有“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唐杜甫《晓发公安》里有“物色生态能几时”,都写出了人与环境的相辅相成。在“生态”一词被用于语文教学研究后,便衍生出了“生态语文”一说,强调以发展学生情、理、智、趣等为目标的人文生态环境,保证“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的主体精神都不同层次地得以充分地展现”[1],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学习”“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

语文建设杂志培东教新课
31-34

明确目标,导学有序——《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思考

作者:肖培东 单位:不详

摘要: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美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以孩子的口吻叙事,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语言平白,耐人品味。在统编本教材中,这篇文章从译文形式到教学要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新课文。该文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这个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其具体要求如下:“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语文建设杂志教学
35-39

读写结合开展说理类写作训练——以《孔乙己》随文写作教学为例

作者:刘小莉; 温红博 单位: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1]本文以《孔乙己》的随文写作为例,探讨初中阶段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40-43

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王书月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需要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语用规律的学习与内化。这一点也是我们目前需要特别关注的。

43-46

说明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文体观照

作者:孙志满 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曾经,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泛滥,对象、顺序、方法、语言“充满”课堂;新课程改革以来,“说明性文章”又成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1]的“样本”。说明文阅读千篇一律的背后是文体的始终游离。所谓文体,“是指一定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2]。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文体特质应该成为教学处理和设计的重要参照。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3]文体的缺位,对阅读教学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也将给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结构性缺损。因此,重拾文体,以文体观照说明文阅读教学,或许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

语文建设杂志专栏
47-50

《论毅力》:是“论”还是“说”?

作者:孙绍振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作《论戊毅力》,鼓舞改革者士气,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作为散文后世亦称经典。有论者以为此文“论证周密”,此说似有可推敲之处。且看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