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 ISSN:2095-1639

  • CN:10-1005/K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2-2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考古研究
6-21

随州周家寨墓地M9、M22发掘简报

作者:史德勇(摄影); 凡国栋; 郑文; 余霜; 罗运兵; 郭长江; 陆成秋; 左德田; 周立庆; 周文银; 张清荣; 万贤才; 黄玉洪; 郝勤健(摄影); 余乐(摄影); 符德明; 曾令斌 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430000; 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 随州441300; 不详

摘要:2014年发掘的周家寨墓地是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M8再次出土了竹简《日书》,是我国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墓出土的木牍,再次确证西汉时期今湖北随州一带曾有一“桃侯国”。M9、M22是除M8之外,另外两座比较重要的墓葬,是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中保存稍好的两座,规模亦为整个墓地最大,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出土器物的数量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M9、M22的发掘,为研究随州地区秦汉丧葬制度、侯国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研究江汉地区西汉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22-35

四川大邑县兔儿墩土坑墓发掘简报

作者:索德浩; 刘守强; 廖学兵; 刘洪彬; 黄波; 杨帆; 党国松; 党国会; 党名; 卢引科; 王占魁; 刘雨茂; 夏存刚; 朱寒冰; 江滔 单位: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成都610064;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成都610072; 大邑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成都611330; 不详

摘要:兔儿墩墓地是一处汉代墓地,该墓地经过多次下葬、封土,在地表形成了高大的土墩。2007年9月至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大邑县兔儿墩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0座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兔儿墩墓地形成过程及封土结构。其下层为西汉土坑墓,上层为东汉砖室墓,宋明时期又在汉墓封土上下葬。其中3座西汉土坑墓(M8-M10),均未被盗,出土了丰富的器物。陶器有罐、瓮、盆、豆、钵、釜、壶、盘、井、熏炉、鼎、盒等,铁器有釜、锸、削,铜器有带钩、环、车軎等,及200余枚半两、五铢钱。M8、M9时代大概为文景时期墓,属于西汉早期晚段;M10为武帝时期墓,属于西汉中期。兔儿墩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批西汉早期墓葬新资料,对于探讨汉代土墩墓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36-52

辽阳鹅房汉代墓地1954年、1955年发掘简报

作者:李文信; 徐秉琨; 孙守道; 李庆发; 冯永谦; 王宝善; 李英; 靳源恒; 傅雪筠; 黄景廉; 夏淑金; 王增新; 张颜儒; 王金炉; 陈大为; 卢治萍; 柏艺萌; 图旭刚(摄影); 刘潼; 李冬; 林力(摄影) 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沈阳110000; 辽宁省博物馆; 沈阳110000; 辽阳博物馆; 辽阳111000; 不详

摘要:1954年、1955年东北文物工作队对辽宁省辽阳市郊区鹅房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年清理墓葬54座,除2座墓为明代外,其余皆为汉墓。墓葬形制包括土坑墓、砖室墓和石筑墓三类,代表了辽宁地区的中小型汉墓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选取典型墓例-M19、M13、M53与M24进行介绍。依据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判断,M19的时代为西汉早期,M13为西汉早中期,M53、M24为东汉中晚期。鹅房墓地的发掘为探讨辽阳地区汉代平民墓葬提供了宝贵资料,丰富了对汉代辽东郡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和礼仪观念等方面的认识。

53-66

南焦作东城花园汉墓M106发掘简报

作者:张满堂; 马岩波; 赵德才(摄影); 张秉玺(摄影); 皇甫小够; 张雅茹 单位: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焦作454002; 焦作市文物勘探队; 焦作454002; 不详

摘要:2011年11月至12月,为配合焦作市东城花园小区工程建设,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焦作市文物勘探队对该小区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编号为2011JDM106的墓葬形制较大,保存完好,出土器物数量较多,且基中出土的三层三联仓彩绘陶仓楼极具特色,为研究焦作地区汉代葬制、葬俗以及陶仓楼形制、发展序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金银器研究
68-77

再论大同南郊北魏遗址所出人物纹银碗--兼谈东信家居广场所出银戒指

作者:付承章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北京100872

摘要:大同南郊北魏遗址所出的人物纹银碗,上面的徽章式半身人物像在萨珊银器中十分盛行。经对比研究,大同银碗上人物所戴圆帽不同于萨珊银器中的人物头饰,缺乏飘带、球状物等萨珊式特征,多在中亚一带的印章、银器上有所体现,但不一定带有嚈哒风格。银碗可能产自中亚,而头部侧面、胸部正面的姿势也并不局限于萨珊文化,带有这种姿势的徽章式半身人物像早在公元3-4世纪的罗马玻璃碗上就有出现。其年代跨度较大,文化属性复杂多样。另外,人物面向不一的特点表明这一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现象十分盛行。而大同东信家居广场所出银戒指上的半身女性人物像,具有眼部呈三角形、高鼻、圆下巴、双长辫分开的特点,这些特征多体现在带有嚈哒风格的中亚戒面和印章之中。

78-94

两宋金银舍利容器知见录

作者:扬之水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摘要:宋代金银器的设计与制作,从造型到纹饰,都已经完全中土化,这也是金银舍利容器的演变趋向。发现于寺塔地宫的金银舍利容器,或自身有铭记述供养人名姓及器具制作年月,或同出有石函、石碑记述舍利供养事迹,因此地域与时代都很明确。根据目前的发现,金银舍利容器的制作以北宋为多,而器皿与首饰的发现,却是南宋为多。作为金银器史的一部分,两宋舍利容器集中体现的打制与攒造的技艺,同样是这一时代金银首饰的特色,二者自然是相通的。那么从金银器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批资料更有一重实物标本的意义,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如七宝阿育王塔那样详细记述捐资和造价情况的铭文,则尤可珍视。本文所记,即为近年各地参观考察所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书画研究
96-109

传世马远作品中的"双胞"及"多胞"研究

作者:牛国栋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兰州200062

摘要:在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的传世绘画中,存在大量的"双胞"及"多胞"作品。我们在博物馆中一般只能看到其中所谓的"真迹",而其它与之相似的作品却因伪作或临摹本的身份被打入"冷宫"。然而,如果站在收藏史或美术史研究的角度,这些临摹本其实具有与真迹同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不同时期的临摹本带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既可以借此想象并重建真迹背后的时代风格,也可借此探究临摹本自身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流行风格、作伪方式及书画市场等。

110-119

高翔《蟒导河官衙即事图》探微

作者:倪葭 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100084

摘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高翔《蟒导河官衙即事图》,图绘蟒导河官衙附近景致。上有汪士慎、姚世钰、高翔题款。首先,画题为"蟒导河官衙即事图",笔者了解到多数文献将扬州城东三十里的河道称为芒稻河,少量文献称此河道为蟒导河,为何高翔画中选取"蟒导河"而不是"芒稻河"来命名此河?其次,画中"官衙即事"所绘到底是何情景?最后,《蟒导河官衙即事图》为高翔、汪士慎、姚世钰三人在蟒导河官衙探望祝应瑞后,高翔于回程中所作,汪士慎、姚世钰并题,此画可作为四人交游的最好印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文献典藏研究
121-133

广东省博物馆藏中国近代海关造册处税务司马士新史料探究

作者:胡相花 单位: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510623

摘要:广东省博物馆新征集到中国近代海关造册处税务司马士在中国任职期间的40余份从未公开发表过的英文档案与相关文件资料,这些都是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的重要一手史料。本文以这批新史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翻译、分类、统计与整理。文中对马士的海关职业生涯进行了整体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解读,厘清档案形成时间与原因、涉及的相关资料具体内容以及相关人物间的内在联系。

134-139

陈独秀四月七日致胡适信系年考

作者:欧阳湘 单位: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党建研究所; 广州510050

摘要:陈独秀4月7日致胡适信是判断1923年中共中央迁粤的重要史料。1979年版《胡适来往书信选》将该信系于1923年,但2013年的新版却将该信系于1922年。经查阅相关史料可知,陈独秀1922年3月底4月初在上海,直到4月底才到广州;从广州政局,孙中山政策取向及国共、孙陈关系进行分析,该信也不可能是写于1922年;考察瞿秋白"新俄"书的出版情况及人际关系,陈独秀1922年不可能就瞿秋白书给胡适写推荐信。旧版将陈独秀四月七日致胡适信系于在1923年,则与各种史实相互印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馆藏文物研究
141-149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所绘城市空间解析

作者:王志高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 南京210097

摘要:作为一件写实的艺术作品,《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画卷重点描绘的明代南京街区,当包括东起今南京中华路,西至莫愁路,南及升州路,北抵建邺路这一空间范围,这是自南唐以来金陵城南最繁华的传统街区。画卷中的街市等图像虽大多有所本,与相关文献记载大体吻合,但其布局等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这是作者根据绘画语言的特点及构图处理的需要,对相关城市空间重新进行组织与浓缩的结果。

150-160

戍甬鼎铭中的地理问题及其意义

作者:陈絜 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300350

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晚商戍甬鼎,其铭文涉及地名、族名共计4个,即宜、西、省与甬,其地望可考证者,基本都在东土。其中宜地大致位于今山东莱芜境内;省地则与宜地比邻,同样应该坐落在汶水与淄水的源头附近;西地位于今泰山南麓,也即商纣征讨东土国族阴美方所经由的洒地;甬地属东土的可能性同样较大。据此判断,铭文所记事件当发生在今山东省境内,器物本身也可能是在山东出土。该器铭文的学术价值目前看来至少有两点:其一可以作为周初宜侯封国地望的重要判别依据,其二则有助于晚商土方、方、方方、羌方诸族活动区域的考定,从而推进商代民族问题研究的日趋深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杂志默认
161-161

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

作者:赵构 单位:不详
162-162

柳荫牧笛图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东长安街16号中国国家博物馆,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