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影响因子:1.44

ISSN:1002-4808CN:11-2606/G4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北京
  • 创刊:1980
  • 类别:教育类
  • 出版社:中国教育学刊
  • 语言:中文
  • 价格:¥336.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100029
  • 库存:1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教育学刊 2012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特稿
1-2

坚持学术立会 提升服务能力 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新贡献——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袁贵仁 单位:教育部

摘要:(2012年5月19日)尊敬的顾明远先生,各位代表,各位理事,同志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学会全体会员及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3-5

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基础 努力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供专业服务——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刘利民 单位:教育部

摘要:(2012年5月19日)尊敬的顾明远先生,各位代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取得良好开局,整个教育战线以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积极进取,真抓实干,

6-10

发挥优势 开拓进取 努力谱写中国教育学会工作新篇章——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作者:顾明远

摘要:(2012年5月19日)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已经整整走过六个年头。六年来,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紧紧依靠教育部党组的领导和民政部的指导,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政策研究
14-16

特岗计划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

作者:孙颖 陶玉婷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特岗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包括特岗教师社会责任与身份认同的矛盾、选拔标准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政策承诺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差距、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限制因素较多、特岗教师聘任期满后的去留保障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特岗计划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促进特岗计划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招募特岗教师时,注重对报名者服务农村教育意愿的考查;为特岗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在特岗教师聘任期结束后的保障制度中,适当放宽二次考核对特岗教师的束缚。

17-20

建立教育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政策分析

作者:郑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教育对口支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是现阶段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教育对口支援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对口协助、互惠互利;项目支援、"输血"与"造血"并重。然而,随着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以政府指令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局限性、激励措施的弱化、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评价监督体系的不到位等弊端日益凸显。当前,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工作体制、完善激励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评估监督体系等举措,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起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对口支援向纵深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21-24

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

作者:马多秀 朱小蔓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陕西宝鸡72101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身上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心灵关怀的缺失。学校教育肩负着关怀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重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是指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中,要给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唤醒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希望,获得面对留守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5-27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分析:教师因素

作者:李香贵 毛颖李 单位: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 四川成都610051 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当前城市教育改革发展遭遇的现实问题。在众多因素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教师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中,担当着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学业适应的引导者和心理素质培养者的角色。教师应主动作为,通过调整师生关系、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重点关注、提高师生矛盾处理能力,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水平。

28-31

理想的寂灭与复燃:重新发现乡村教师

作者:唐松林 单位: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具有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他们曾在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引进思想、开启民智、冲破旧制、领导革新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代文明中,乡村教师被纳入一个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使乡村教师远离自我,远离乡土文化的根基,从而导致其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失落。重新发现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契机,须强调乡村教师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立足其当下生存环境,提倡精神自治并建立相应的集体保护机制。

32-35

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实践探索

作者:刘畅 司学娟 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 北京100080

摘要: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实现学区内部优质校、普通校与特色校的资源共享,构建共生共赢的校际合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立足现实,从学校文化、办学规模、教育资源、人才优势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学区内校际携手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以好书共读、好课共品、好场所共用、好经验共享、好伙伴结对互助、好邻居联片教研的"六好"措施为抓手,充分发挥学区内部各校资源的优势与互补性,较好地实现了学区内部各校整体的均衡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
36-40

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

作者:陈红梅 田媛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30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学校与社区相互隔绝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程。对湖北省武汉市学校与社区互动现状的调查显示,学校负责人在学校与社区互动方面从理想到现实存在较大落差。这一现实是由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当前学校和社区互动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尚未成熟,内部因素主要指学段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创设良好的支持环境;倡导教育家办学,提升学校负责人的专业素养;深化教育改革,坚定地践行素质教育;发挥教育科研的价值,加强学校与社区互动方面的研究。

41-43

论学校精神的形成:基于强化视角

作者:陈瑞生 单位: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研究室 400020

摘要:强化是学校精神形成的关键。学校精神的强化主要表现为替代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学校精神的替代强化是通过对学校精神的观察学习实现的,表现为学校精神的价值强化与人格强化。学校精神的直接强化是学校成员在践行学校精神时其行为本身受到的强化,表现在学校的评优、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学事故责任的追究上。学校精神的自我强化是学校成员在学校精神的自我激励基础上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活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44-48

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平衡策略研究

作者:肖正德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课程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然而,当下农村中小学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诸方面均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要使农村中小学课程走向平衡,需要确立正确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价值观,建立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讯息传真
48-48

“校长课程领导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

作者:孔维景

摘要: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执行主编鲍东明编审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校长课程领导的策略研究",日前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开题。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开题论证专家组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了充分论证。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53-56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何万国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质量管理部 重庆402160

摘要:中小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把握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之内涵就不能割裂其与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由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学科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部分组成,其形成机制是知识技能在现实情境中熟练地、灵活地应用与迁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主要有:克服认识误区,树立正确观念;创造实践条件,创设应用环境;开发课程资源,制订活动指南;改革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开发活动项目,创建实践共同体。

57-60

当代教学理论的反科学倾向及其根源

作者:张建桥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摘要:当代教学理论的反科学倾向表现为:狭隘地理解教育的人文性,拒绝承认科学的教育价值;以教条主义态度照搬照抄后现代思想,要求放弃科学知识的教学;过度诠释建构主义,否定学习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当代教学理论反科学倾向的根本原因是其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认识模糊,没有坚持学校教育的立场。科学知识始终是现代教学的核心内容,失去科学知识的教学不是现代教学,更不是后现代教学,而是改良的古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