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 ISSN:1002-4808

  • CN:11-2606/G4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中国教育学刊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材研究专题
1-8

改革开放40年教材制度改革的成就与挑战

作者:柯政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200062

摘要:纵观40年中小学教材改革,有一条主线是清晰的,那就是让教材更具适应性,改革国定制为审定制,实行“一纲(标)多本”促进教材多样化。从教材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大致存在三个发展阶段。最近,国家开始恢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的统编制度,这是教材制度改革的重大改变。审定制与统编制并存的制度环境下,下一步教材改革亟须回答和处理继承与创新、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材与教辅材料三方面的关系问题。

9-17

课程形态结构持续更新且日趋均衡

作者:肖驰; 池梦丹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200062

摘要: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旗帜和方向,经过40年持续的改革,我国课程形态结构日趋均衡:组成支撑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日益全面,科目设置不断更新;课程类型走向多元,学生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及比例关系日益均衡。在新的历史时期,课程结构还要在连续性和发展性上有所优化,亟待回应如何增强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联通性、提高不同学段之间课程的衔接度以及兼顾考评升学与素质培养等一些问题。

18-24

课程选择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作者:朱婕; 雷浩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200062

摘要:增加课程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是过去4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在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推进策略和进度有所区别。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单一必修课的状况得到改变,逐渐建立了必修、选修、课外活动三结合的课程结构,在保证共通性、基础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加多样性。高中阶段则在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课程整体构架到学校课程规划指导,再到具体选修课程设置及课程选择时间、上课形式等方面,更加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明确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被认为最强调共同基础的语数外三门核心学科都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就是一个例证。展望未来,课程选择性还面临诸多挑战,高考改革后,实施多样化的课程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25-31

课程管理机制的日益民主与科学

作者:胡航舟; 郑东辉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200062; 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课程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层次不一,各领域进展也不一定齐步,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课程管理机制的基本发展趋势还是清晰的,那就是实现简政放权,追求民主科学。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管理体制从集中转向分权,二是课程管理内容从教学大纲转向课程标准,三是课程管理方式从单一化转向民主参与,四是课程评价从“整齐划一”转向“多样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32-38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融合式发展研究

作者:喻聪舟; 温恒福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应当兼顾“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阶段目标,因此应当采取超越传统、经典现代化、后现代、新现代化之间截然对立的融合式发展方式。教育现代化融合式发展应当以经典现代化诉求为基本任务,须在我国教育传统基础上立地生根,通过后现代的“反向批判”与新现代化的“正向超越”两种方式实现对基本任务的超越与丰富。立德树人教育、教育公平与质量以及教育如何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新趋势服务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中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教育现代化融合式发展的主攻方向。

39-43

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力反思与出路

作者:倪亚红; 马陆亭; 赵富春 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江苏南京21009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210016;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 北京100816

摘要:减负政策执行不力导致超负荷学业负载对学生乃至社会产生连锁的负面影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持久难题。教育利益相关方所持理性观的不同与推动政策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的阻滞是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通过沟通理性的介入调节,使教育相关各方理性地协商,及由此带来的主体间性重构与权力运行耗散规避,是提升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力、解决减负问题的关键。

44-49

论政府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监管的责任担当

作者:邱昆树; 王一涛; 周朝成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 浙江杭州310015; 浙江树人大学人事组织处; 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教育行政部门迫切需要加强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需先解决如何界定“其他文化教育”概念、“前置”审批还是“后置”审批、同一培训机构的不同教学点是否需要办理独立的许可证等棘手问题。具体内容上,教育行政部门需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五大方面进行重点监管:办学硬件设施“重在安全”、招生和宣传“严格备案”、师资条件“达到标准”、培训内容“避免增负”、培训时间“无碍休息”等。在监管方式上,则有必要在保留常规的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年度检查、监督热线等监管方式基础上着力创新,国家层面建立全国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信息公告系统,建立省(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网络化治理机制,以及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以此形成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有效监管。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50-55

以探究与行动超越“碎片化”的教育理论研究

作者:王稳东; 刘旭东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理论是完整的、个人化的和变化发展的,它以探究为发展逻辑,这是教育的实践本性所致。“碎片化”的教育理论是一个历史呈现的过程,它使教育研究脱离教育情境、消解教育实践的丰富性,逐渐偏离了原点、疏离了生活,且出现了人文关怀缺失和研究无根基的现象。其中,本质主义的教育思维对行动的桎梏、原子论的思维方法对行动完整性的割裂和技术范式对行动多样性的限制是其主要成因。为了克服“碎片化”的教育理论的痼疾并让理论生发意义,就要求教育理论积极关注实践变革,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教育理论的品质;以行动为导向,重视个人化的教育理论;回归生活世界,深度挖掘教育的探究性。

56-61

价值教育的生命眷顾与伦理庇佑

作者:崔振成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人是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重生命”叠加而成的生命复合体,“三重生命”间伦理和谐是人的生命完整与健康的根本标识。显然,价值教育关涉了人的上述“三重生命”,必须以人的完整生命作为逻辑与事实原点。价值教育必须借助于伦理庇佑与伦理化育才能落实其对人的完整生命眷顾的原初关切。价值教育的伦理行动策略应该包括坚持价值教育的伦理实践方式与风格,保持工具性价值教育与终极性价值教育的伦理守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价值教育的伦理资源,追求“普遍性”与“具体性”的伦理统合等。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治理研究
62-66

对我国教育立法的思考

作者:申素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087

摘要: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是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立法尽管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教育法的有效性仍明显不足。为此,应全面认识教育法的目的和功能、加强教育立法规划和协调、理顺教育法律体系层级关系、建立常规教育修法机制、重视教育法律解释、改进教育立法技术,以推进教育法治现代化。

67-73

社会分层视野下村小儿童阶层固化困境及其出路

作者:霍翠芳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省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 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由于父母的贫困代际传递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村小儿童作为新的边缘化群体,身处阶层固化的困境。在国家乡村振兴以及扶贫攻坚战略的支持下,通过切断家庭贫困与不利教育处境之间的贫困代际循环链,教育资源再分配中坚持保护处境不利群体的正义立场,振兴乡村小规模学校等措施,以期为村小儿童打通向上流动的渠道,走出阶层固化的困境,和其他儿童一样回归主流社会,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74-77

新时代学校美育应回归初心再出发

作者:蒋林 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重庆400084

摘要:由于历史和社会等诸多原因,百年来我国学校美育大量存在“渗透美的教育”“利用美的形式去教育”“偏于一隅的美育”等情况,这都远离了美育的本真意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审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学校美育在培养时代新人上的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学校美育应当回归到“审视美的教育”“促进美的教育”“彰显美的整体功能”的初心上来,向“促进美的发现与创造”“培育美的人、人生与社会”“增强人的本质力量”进发。

78-81

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以南阳流动维吾尔族群体为例

作者:孙嫱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摘要:针对大批新疆籍流动维吾尔族随迁适龄子女教育问题,相关部门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摸排调查、专设机构、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灵活考核等措施促进其教育融入;通过民汉学生均衡编班、结对帮扶、加强沟通、开展相关培训等措施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教育融入环境。南阳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实践体现了包容性教育理念,是结合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这一基本国情对流动少数民族群体随迁子女教育融入路径的积极探索,是更好地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有益尝试。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82-87

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

作者:王润; 章全武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037;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选课走班教学的施行,为教师的教学生活迎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教师角色、教师结构以及教学文化三个方面。为促进教师更好地适应这些转变,文章从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学校层面创设条件,提供教师教学制度支持;教师层面完善自身,积极践行选课走班教学机制;学生层面快速进入走班情景,积极配合教师教学。

88-92

论课堂教学中身体的缺失与回归

作者:鹿星南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基始的教育实践是基于身体示范的技艺传承和经验传递,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将身体哲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发课堂教学目标的修正、促进课堂学习主体的凸显、推动课堂师生关系的转向、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再建。然而,桎梏于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论和传统认知科学的影响,当今的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离身性”的趋向。从身体哲学和具身研究出发,凸显身体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应该确立具身性的课堂教学认识论基础,倡导身心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身体间性出发重塑课堂师生关系,创设身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