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自利性”农民形象的剖析

摘要:"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通过农民"猫腻"行为的描写,展示出物质贫乏年代"下属群体"出于生存本能的"物质自利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业合作化运动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提高物质生产来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以此解决农民意识中"信仰"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家也因其矛盾与冲突而陷入"道"与"器"写作立场的抉择困境,从而建构了"自上而下"的"显性"叙事和"自下而上"的"隐性"叙事两种叙事模式,折射出政治场域的理性真实和文学场域的感性真实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
  • 农村题材  
  • 农民形象  
  • 写作立场  
作者:
吴都保
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430074
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2589/I。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79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