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杂志北大期刊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ISSN:1007-9084

  • CN:42-1429/S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杂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杂志遗传育种
157-165

STM和CUC2基因对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生长点的调控研究

作者:赵玉红; 马骊; 常瑜; 白静; 蒲媛媛; 牛早霞; 金姣姣; 柴昊; 朵茂惠; 刘丽君; 武军艳; 方彦; 李学才; 孙万仓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甘肃省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为研究抗寒性强的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a)调控生长点(shoot apical meristem,SAM)凹陷生长的SHOOT MERISTEMLESS(STM)和CUP-SHAPED COTYLEDON 2(CUC2)基因,采用RT-PCR技术克隆两基因并进行了表达分析。STM基因CDS序列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554bp,编码517个氨基酸,该基因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其序列属于PLN03226超家族。CUC2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104bp,编码367个氨基酸,该基因保守序列属于NAM超家族,是一个主要由不规则卷曲与延伸链组成的亲水性蛋白。荧光定量分析表明,相同温度处理下,STM基因在抗寒性较强、生长点凹陷的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和陇油7号中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抗寒性较弱、生长点凸起的天油4号和Lenox,而CUC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STM基因相反;低温(0℃、4℃和-4℃)处理72h后,白菜型冬油菜生长点中STM、CUC2基因均上调表达,表明STM和CUC2基因可能参与抗寒应答及白菜型冬油菜生长点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166-175

白菜型冬油菜响应干旱胁迫差异蛋白质组学和HSC70-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作者:米超; 赵艳宁; 刘自刚; 孙万仓; 邹娅; 徐明霞 单位: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为探索白菜型冬油菜抗旱机理,采用双向电泳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抗旱冬油菜品系DR-5差异蛋白质组变化,克隆其差异蛋白热激同源蛋白7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基因HSC70-1,研究干旱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HSC70-1表达的影响。质谱鉴定出23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刺激响应(5)、糖/能量代谢(6)、脂代谢(2)、信号转导(1)、氨基酸/蛋白质代谢(2)、核酸代谢(1)、细胞骨架(1)、光合作用(2)、伴侣蛋白(3)。同源克隆得到1 911bp的HSC70-1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637个氨基酸残基。所编码的蛋白HSC70是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质,含有HSP蛋白家族特有的核酸结合功能区及底物结合功能区,有5个活性口袋,氨基酸序列与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HSC70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98%。实时荧光定量和半定量分析HSC70-1基因干旱胁迫下表达,发现HSC70-1在叶片中上调表达。本研究结果为冬油菜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176-185

花生脂肪酸延长酶基因AhFAE1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作者:石磊; 黄冰艳; 齐飞艳; 苗利娟; 刘华; 张忠信; 高伟;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为探讨花生脂肪酸中低芥酸含量的原因,从花生中克隆了脂肪酸延长酶FAE1及其启动子序列,并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hFAE1全长cDNA为2 202bp,含有441bp的5′非翻译区及201bp的3′非翻译区,编码蛋白含519aa,分子量58.17Da,理论等电点9.15,AhFAE1与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ALB76796.1)、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OMO87584.1)、拟南芥AtKCS4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hFAE1定位于内质网。qRT-PCR结果显示,AhFAE1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种子中随着种子的发育成"钟"型变化,花后60d表达量最高。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研究启动子功能,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其表达特征,在任何组织中未发现GUS活性。推测AhFAE1可能参与了花生长链脂肪酸的合成,但是该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弱可能是造成花生中低芥酸含量的主要原因。

186-191

花生主要品种出仁率和百果重的生态稳定性分析

作者:郭建斌; 贾朝阳; 荆建国; 陈四龙; 陈伟刚; 黄莉; 陈玉宁; 周小静; 罗怀勇; 刘念; 任小平; 姜慧芳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62;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周口466001; 濮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濮阳457000;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 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要:为了筛选高产稳产广适性的花生品种,连续2年对60份花生品种4个生态区种植的出仁率和百果重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出仁率(SP)和百果重(HPW)以及不同年份不同地点间差异均极显著,不同环境中出仁率稳定性高的品种,其百果重相对较小。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环境下花生百果重与出仁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2年4点共8个环境的重复鉴定,筛选得到出仁率稳定性较强且百果重相对较大的品种5份,分别是中花5号、中花16号、豫花7号、中花10号和皖花8号。结合SSR多样性分析结果,这5份稳定性强且高产的花生品种属于不同的类群,遗传差异相对较大。该结果为花生高产品种的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杂志栽培生理
192-198

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干旱的缓解效应

作者:田姗姗; 李继强; 邹锡玲; 张学昆; 付桂萍; 吕艳; 曾柳; 闫蕾; 刘月; 钟燕; 杨静; 陈建军; 马海清; 程勇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62; 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甘肃张掖734000;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蕲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蕲春435300; 浠水县农业局油料作物推广站; 湖北浠水438200

摘要:为探讨5-羟色胺(5-HT,又名血清素)对油菜耐旱性的调节作用,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PEG6000(polyethylene glycol)胁迫模拟干旱,分析了干旱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模拟胁迫下,油菜的生长受到抑制,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脯氨酸(proline,Pro)以及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的含量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的活性显著提高。在干旱模拟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可以缓解干旱对油菜幼苗的不良影响,促进其生长。与单纯干旱模拟条件下的幼苗相比,添加外源5-羟色胺显著地提高了CAT、SOD、APX的活性,减少了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积累,同时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外源5-羟色胺通过增加油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过多的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菜幼苗的不利因素,促进油菜幼苗生物量积累,提高油菜幼苗的耐旱能力。

199-204

氮肥和磷肥用量对油菜开花性状的影响

作者:方娅婷; 李会枝; 廖世鹏; 鲁飘飘; 鲁剑巍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75、150、225kg/hm^2)与施磷量(0、30、60、90、120kg/hm^2)对油菜花期、阶段性开花数、单花大小、单花开花持续时间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推动油菜花经济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使油菜始花期提前和延长终花期,各施氮比不施氮处理延长花期23.2%~31.8%,且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有花期延长的趋势。施氮增加单株油菜整个生育期开花数131.6%~276.4%;增加花瓣长9.53%~15.96%,提高单花重1.07%~5.87%;延长单花开花持续时间1.96%~4.79%;除油菜整个生育期开花数在施氮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外,以上开花性状均在施氮150kg/hm^2效果最好。增施磷肥能使油菜初花期提前并延长油菜终花期,随着磷肥用量的提高,各施磷比不施磷处理延长花期27.8%~50.4%;施磷增加单株油菜整个生育期开花数377.4%~736.7%;增加花瓣长8.01%~17.05%,提高单花重11.15%~31.82%;延长单花开花持续时间0.23%~2.15%;除施磷120kg/hm^2处理花期最长,整个生育期开花数最多外,以上开花性状均以施磷90kg/hm^2处理效果最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50kg/hm^2对延长油菜花期,提高单花性状效果最佳;施磷90kg/hm^2对增加油菜开花数,提高单花性状效果最佳。

205-210

外源钙对盐碱土壤花生荚果生长及籽仁品质的影响

作者:田家明; 张智猛; 戴良香; 张冠初; 慈敦伟; 丁红; 史晓龙; 袁光; 成波 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100;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为探明外源钙对盐碱地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以花育25号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法研究施用外源钙肥CaO对盐碱土花生荚果发育动态、籽仁品质及产量的变化。CaO用量设置0kg/hm^2(Dck)、52.2kg/hm^2(DCa1)、104.55kg/hm^2(DCa2)、156.6kg/hm^2(DCa3)4个水平,并以非盐碱土空白为对照(Lck)。结果表明:盐碱土对花生荚果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DCa1、DCa2、DCa3处理均可促进盐碱土花生荚果与籽仁的生长发育,使籽仁膨大时间提前,其中以DCa3处理提高荚果干重、体积和籽仁干重的幅度最大,分别提高24.1%、15.5%和20.36%。施用外源钙降低了盐碱土花生籽仁蛋白质与亚油酸含量,提高了籽仁可溶性糖、脂肪、油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O/L)比值。此外,外源钙的施用提高了盐碱土花生百果重、百仁重与出仁率从而提高了产量,以DCa3处理产量的增幅最大,达到43%。

211-216

氮肥用量和基追肥比例对密植秋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

作者:汪瑞清; 胡泊; 吕丰娟; 林洪鑫; 魏林根; 肖运萍 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江西南昌330200

摘要: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1(105kg/hm^2)和N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1(7∶3)、Z2(6∶4)、Z3(5∶5)、Z4(4∶6)、Z5(3∶7)]对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1条件下,2016年Z3的单株蒴果数较Z2显著增加25.36%,Z4的每蒴粒数和Z2的千粒重较Z1的分别显著增加19.96%和13.62%;不同的是,2017年Z2的每蒴粒数较Z3显著增加22.84%,对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N2条件下,2016年Z3的千粒重较Z4显著增加6.42%,其它处理间的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都无显著差异;N2的平均产量(879.0kg/hm^2)较N1显著增加22.3%;但是2017年N1的平均产量(1 080.7kg/hm^2)较N2增加8.1%。相同的是,两年的结果都表现为Z2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芝麻产量表现为随着基肥的比例减少而先增后减。不同时期N1的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显著高于N2,且随生长发育进程而先增后减。不同位置的芝麻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测定位置的不断升高而降低。因此,氮肥用量为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为6∶4,有利于协调密植秋芝麻的群体冠层结构,保持秋芝麻的高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杂志土肥植保
217-225

不同基因型大豆磷镁养分互作效应初探

作者:覃金转; 王秀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大豆基因型对磷和镁互作的响应,从而在养分缺乏条件下,指导磷和镁肥施用,提高大豆产量,通过盆栽试验,对磷高效大豆基因型HN89和磷低效大豆基因型HN112进行了高低磷(高磷500μmol/L,低磷25μmol/L KH2PO4)处理以及高低镁(高镁1 000μmol/L,低镁0μmol/L MgSO4·7H2O)处理,分析了大豆的生长情况和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并且测定了植株对磷、镁、钾和钙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磷是限制大豆生长的主要因素,增加磷的施用,能改善大豆的生长状况,增加生物量,磷处理显著影响大豆的地上部镁含量、钾含量和钙含量;而镁处理显著影响大豆对镁和钙的吸收,但对钾的吸收没有影响。同时,磷和镁处理对大豆镁吸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低镁处理下,增加磷的供应只能够显著增加磷高效基因型植株体内镁含量,而在高镁处理下,增加磷的供应,无论磷高效还是磷低效大豆基因型的植株体内镁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磷低效大豆HN112地上部镁含量与磷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磷能促进镁的吸收,磷镁存在互作;并且地上部的镁含量与钾和钙含量之间也只在磷低效大豆HN112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镁与磷、钾、钙的互作受大豆基因型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并进行磷、镁肥的合理配合施用,更有利于大豆高产高效的栽培。

226-231

不同供镁浓度对芝麻生长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作者:童佳峰; 韩配配; 廖祥生; 张秀荣; 李银水; 胡小加; 谢立华; 顾炽明; 张志华; 廖星; 秦璐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为促进芝麻高产营养与栽培,探讨不同镁浓度对芝麻生长和养分累积的影响。以芝麻品种中芝13为材料,设置5个供镁浓度(0、50、100、500和1 000μmol/L),30d后测定不同处理芝麻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氮磷钾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供镁浓度对芝麻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镁浓度在100μmol/L及以下时,芝麻出现缺素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老叶失绿黄化,根系生长受阻。芝麻植株生物量随着供镁浓度增加而增加,根系生长对镁浓度的变化尤为敏感,缺镁抑制根系生长,与1 000μmol/L相比,3个缺镁浓度(0、50和100μmol/L)处理下根系干重分别减少97.83%、93.88%和86.65%,且侧根长、侧根数、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根平均直径显著降低。同时,随着镁浓度增加,芝麻叶片和根系中氮、磷、钾累积量显著上升,说明适宜供镁有利于芝麻生长和养分累积。此外,与供镁浓度500μmol/L相比,1 000μmol/L处理下的芝麻植株,叶片与根系中钙的积累量均显著降低,暗示芝麻在钙和镁吸收方面可能存在拮抗关系。

232-242

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监测冬油菜氮素营养研究

作者:高开秀; 高雯晗; 明金; 李岚涛; 汪善勤; 鲁剑巍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为探索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对冬油菜冠层氮素营养状况监测的可行性,设置9种施氮水平的油菜试验小区,获取八叶期、十叶期、十二叶期和蕾薹期的多光谱影像,同步采样分析获取地上部生物量、叶片氮浓度和氮素积累量等氮营养指标。以宽波段植被指数和氮营养指标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最佳指数,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宽波段植被指数与氮营养指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生育期差异明显。其中,红光标准值和蓝光标准值在蕾薹期均与各氮营养指标相关关系最好,且敏感性因子的值小而稳定。进一步研究表明,叶片氮浓度、地上部生物量的氮素积累量三种指标均可用红光标准值和蓝光标准值建立的二次模型进行测算,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5,模型精度较高,说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能有效辅助冬油菜氮素营养监测。

243-249

东莨菪素包衣种子诱导大豆抗灰斑病研究

作者:谢萌萌; 闫继辰; 陈立杰; 王媛媛; 朱晓峰; 刘晓宇; 范海燕; 段玉玺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北方线虫研究所; 辽宁沈阳110866

摘要:为研究东莨菪素(一类香豆素类植物保卫素)对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调查了东莨菪素包衣对大豆灰斑病的防效及促生作用。结果表明:东莨菪素对灰斑病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东莨菪素浓度为8.10 mg/L时对灰斑病的诱抗效果较好,且处理后的大豆叶片内东莨菪素含量显著上升;在田间试验中,对株高、鲜重、主根长等生理指标有促进作用,且抗病性显著增加。

250-254

不同地区花生网斑病菌致病性鉴定及环境条件对致病力的影响

作者:许曼琳; 吴菊香; 张霞; 鄢洪海; 吕宾; 于建垒; 刘同金; 于静; 郭志青; 迟玉成; 万书波 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100;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青岛266109;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100;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山东济南25010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并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接种条件为:开花末期使用高浓度孢子悬浮液(10^6/mL),接种湿度保持在90%~100%之间,持续保湿36h以上,温度在25~28℃之间,接种前黑暗处理24h,接种后近紫光(波长340~380nm)处理。本文筛选出的菌株和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将为抗病品种的筛选奠定基础。

255-260

湖北省典型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及产毒力研究

作者:朱婷婷; 陈琳; 岳晓凤; 白艺珍; 丁小霞; 李培武; 张奇; 张文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62; 农业农村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 湖北武汉430062; 农业农村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62; 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 武汉430062; 农业农村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1、产AFB1+AFB2、产AFB1+AFB2+AFG1和产AFB1+AFB2+AFG1+AFG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1+AFB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61-266

长春地区大豆田蓟马种类鉴定及黄蓟马种群动态

作者:高宇; 侯向洁; 王迪; 李新畅; 许喆; 史树森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为了在大豆生产中更好地防治蓟马类害虫,于2017年长春地区的大豆田中调查蓟马种类及消长动态。结果发现,大豆田有1亚目2科5属6种蓟马,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黄蓟马(Thrips flavus)、豆喙蓟马(Mycterothrips glycines)、齿裂绢蓟马(Hydatothrips dentatus)、烟蓟马(Thrips tabaci)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根据成虫特征编写了本地区大豆田蓟马种类识别检索表。调查发现,黄蓟马是本地区的优势种,发生高峰期为盛花期至始粒期。初步明确了该虫在大豆植株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即主要分布于大豆植株上层叶片的第1叶位到第5叶位,主要在叶背面活动,成虫、若虫在各个物候期虫口数量与大豆叶位之间的关系以逻辑斯蒂模型拟合度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