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教论坛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ISSN:1001-7518

  • CN:36-1078/G4

职教论坛杂志

职教论坛 2017年第2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职教论坛杂志博士视域
1-

职校学生实习要守住底线

作者:马君 单位:兰州大学高教所
职教论坛杂志师资培养
5-9

职业院校特聘兼职教师聘任:困境与出路——基于上海的分析

作者:劳晓芸; 马骏; 周齐珮; 尚晓萍; 王琴; 韩保磊; 乔刚; 赵宏; 陆斌; 成丹

摘要: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特聘兼职教师岗',缓解了职业院校紧缺专业教师不足,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但职业院校在选聘特聘兼职教师时也遭遇一定的困境。促进职业院校特聘兼职教师的招聘,需要发挥政府、学校和职教集团多方合力。从长远来看,要确保职业院校真正形成高素质'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依靠设立特聘岗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并非长久之策,必须进行制度的创新:设置编制内兼职教师岗位,实现兼职教师聘用的制度化;建立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要求相匹配的兼职教师资格制度,最终确立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制度;赋予职教集团相关职能,切实发挥集团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提高社会对兼职教师的身份认同,营造企业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的社会文化。

10-15

技能大赛引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作者:刘东菊; 孟志咸; 黄旭升; 汤国明; 许茵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 天津市教委职教研究中心;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实现了作为职教发展助推器的设计目标。为了解大赛对参赛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课题组设计了教师、学生、管理者问卷,并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大赛引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参与大赛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学校政策导向激励、以赛促教促学目标尚待进一步实现以及双师型教师建设有待教师培训政策的贯彻实施,为此,文章分别对教师、学校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的管理者提出发展与建设性的建议。

16-20

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许海峰; 石伟平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摘要: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决定于教师的素质,而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已成为了制约高职院校由规模发展逐渐向内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本研究从政府的宏观层面、学校的中观层面、教师的微观层面,分析制约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政府、学校、企业、教师视角,提出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相应对策。

职教论坛杂志德育园地
21-25

中职生职业精神初步养成的学校作为

作者:张琰; 匡瑛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摘要: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中职生步入社会、走向职场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是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精神的养成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还有利于实现中职生的角色转换、促进其个人发展。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认知不够清晰、职业理想不够明确以及职业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因此,学校要积极有所作为,发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榜样力量、班集体、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初步养成。

26-29

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

作者:洪旺元; 张玉荣; 林巧华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也深入到各高校,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成份。在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对象、施教主体、教育载体三个方面提出了运用新媒体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职教论坛杂志职业指导
30-32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索

作者:张莉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具有优势作用,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主体、客体、方法与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文章从'工学结合'的视角,通过发挥学校与企业共同主体的主导性与协同性,调动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主动性,开拓多样性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环境的感染力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33-37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作者:陈纯; 周丽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摘要:通过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部分学生问卷调查以及对毕业生和专家进行访谈等实证研究,力图从社会、酒店、学校及毕业生个人等方面来找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会方面因素主要是父母建议以及社会认同;酒店方面最主要因素是酒店的发展空间;学校方面主要因素是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以及学校知名度;毕业生方面主要是个人的沟通能力等因素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同时就如何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期望有利于指导实践教育。

38-40

基于普及竞争情报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作者:欧阳小媛; 高春月; 吴青林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

摘要:竞争情报意识属于情报学范畴,而大学生就业能力属于高等教育学范畴,通过长期研究,试图找到两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研究如何在高校普及大学生竞争情报意识,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充实情报学和高等教育学的交叉理论和研究内容。

职教论坛杂志专题研究
41-45

中本衔接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学院及五所合作中职校为例

作者:周嘉禾; 潘雪涛 单位:常州工学院

摘要:文章以常州工学院和五所合作中职校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及标准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近五年来'3+4'项目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围绕中本衔接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对目前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途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6-49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作者:赵宇; 杜文汉; 陈磊; 熊超; 袁洪春 单位: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摘要:课程衔接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现有效贯通的关键所在。文章就常州工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立足实际培养实践过程进行教学改革,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用人单位就业市场需要的课程衔接建设思路,并就培养目标的定位、衔接式课程模块设计、主干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等方面具体方案进行介绍。同时就各模块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等方面提出继续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并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策略和对策。通过分析讨论,对发展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行有益的探索。

50-54

以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为纽带促进中高职衔接项目融合发展的研究

作者:丁才成; 李东升; 李俊生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目前中高职衔接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高职衔接项目专业共享资源库的设想,阐述了其建设的目的、意义和思路,并架设了基于'143'的中高职衔接项目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框架,最后详细地介绍了建设内容。

职教论坛杂志院校建设
55-59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杨杰 单位: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建构优良学风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应然命题。当前,高职院校的学风存在建设理念模糊、教学管理缺位,学生学习目标缺失、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偏低、学习氛围不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通过建构制度文化管学风、全员参与育学风、科学管理促学风、就业导向强学风、产教融合助学风、特色活动浓学风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使得高职院校的学风从根本上改观,优化育人环境。

职教论坛杂志模式论丛
60-63

多元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作者:杨勇; 余晓雅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对比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如学生动手能力培训不足,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提高。在总结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的基础上,从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划分角度下,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农监管部门引导'、'工学耦合'和'情景实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学校、企业、教育部门、行业部门在实施体系中发挥作用以此满足市场对不同产业人才的需求。

64-67

工匠精神指引下高职院校“课中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

作者:罗俊; 刘永泉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与时代接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学子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对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学子迫在眉睫。'课中厂'课堂教学模式的'四转变'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授课课堂知识陈旧、与实际脱节问题,进而优化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