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教论坛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主办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ISSN:1001-7518

  • CN:36-1078/G4

职教论坛杂志

职教论坛 2017年第27期杂志 文档列表

1-

理性审视创业教育

作者:徐国庆
5-9

现代学徒制的公共性、合作性和教育性之管见

作者:肖凤翔; 陶瑞雪 单位: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教育和产业部门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深入分析其本质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及实施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强调“公益普惠”,体现国家意志和公民个人意愿,具有公共性;强调“合作共享”,相关利益主体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具有合作性;强调“用心做事”,追寻教育本真,实现价值回归,具有教育性。

10-16

国内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进展:基础分析

作者:孙雨生; 薛彤; 朱礼军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技术支持中心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98篇文献内容,阐述了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内涵、核心内容与研究框架并揭示了国内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基础进展:MOOC对高职教育的挑战涉及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主要研究MOOC、高职教育特点、现有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及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构建基础研究集中在资源与环境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等方面。

17-22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专业标准建设构想

作者:李云梅; 闫智勇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研究所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建设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与愿违的是,相关的专业标准建设滞后,导致专职教师来源普教化、兼职教师聘任弱势化、“双师型”标准无共识、教师专业发展被动化、教师实践能力较薄弱。为此,要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专业性和教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操作性和导向性相统一的原则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技术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等5个维度,构建涵盖25个领域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从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23-30

基于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组合法的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作者:金荣学; 王敏; 毛琼枝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起来构造评价模型,评价湖北省39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绩效,并对非DEA有效的学校进一步进行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分析,找出造成非DEA有效的具体原因。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包括增加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拓宽高等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绩效考核;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的配套机制,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资金支出信息披露等措施。

31-36

职业教育教师课程教学能力评价情况的分析——基于乌鲁木齐市4所中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作者:刘蓓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摘要:通过对乌鲁木齐市4所中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眼中的优秀中职教师应具有心平气和、真诚待人、平等待人;不使用威胁语言,并言而有信;应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使学习成为负担;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等教学行为;学生认为中职教师最欠缺的5个教学行为依次为:不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教学方案;不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关注学生生活及品行不够;备课创新不足局限于教材;不能带领学生进入好的学习状态。通过分析得出,中职教师亟待解决的是师德、教学研究能力和课程教学评价能力的建设。

37-40

需求分析视域下的职业学校课程设置

作者:殷树凤 单位:南京商业学校

摘要: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职业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分析设置课程。笔者在对现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反思基础上,结合自身在南京商业学校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几大原则,并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改革考核制度,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反馈系统等途径改进课程设置改进,以更有效地实现职业学校育人目标。

41-44

广东省职业教育服务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作者:赵玉; 陈志华; 罗俊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摘要: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共享与服务机制,有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简要阐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服务云平台的建设与目标定位,详细论述了其部署模式与总体架构、功能设计与实现,并对其应用情况做了介绍。

45-49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与特征及构建对策

作者:刘兴凤; 周天松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教育战略联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质增效的重要发展模式和实践探索。基于资源驱动、竞争战略驱动和学习驱动的理论视角,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建立的三个动机及其战略特征,即:第一,作为准盈利性的组织,战略联盟构成主体具有资源集合属性,其联盟协作动机为资源获取与学习两个方面;第二,高职教育具有多链结构的特征,联盟成员为发挥特色优势协同构造竞争优势群,对于避免恶性竞争和突破能力刚性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改善了竞争力;第三,作为学习型组织,知识学习贯穿于联盟的整个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相应的构建对策。

50-57

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瞻与思考

作者:宋亦芳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 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党委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日益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此背景下,城市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如何推动信息化发展,需要前瞻的视野和整体的思考。首先,要以城镇化推进与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之取向,因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其次,要以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变革作为发展之支撑,因为互联网思维赋予人们新认知,信息新技术激发社会新活力,“互联网+”增强发展新动力;还有,要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作为发展之基础,因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面推升,社区教育新格局基本形成,社区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

58-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教育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作者:国卉男 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政策研究室

摘要:老年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社会老龄化普遍、切实的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老年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实际规模、认识和理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阻碍和困境。值此国家出台第一份老年教育发展五年规划之际,为推动我国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文章系统总结了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理念、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审视、反思,结合国际较普遍的经验共识,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对策。

65-69

模式与特征分析:我国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发展研究

作者:王中 单位:常州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处

摘要:我国一些城市创新举措,以培育终身教育共同体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扩大教育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优势在于:通过政府主导和社区治理,凝聚广泛共识,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激发社会积极履行教育责任,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以及人对社区的归属感。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分析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模式和特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将有助于破解实践瓶颈、推动经验的提炼与分享。

70-74

创客运动与教师继续教育新发展

作者:陈瑞莲; 曾青云 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创客运动的兴起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种活力,既是对以往教师继续教育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其发展现状的深刻反省,更为它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此意义上,以创客运动之蕴意去研判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要害,以创客运动要素去揭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问题是重心,以推进创客运动去选择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则是实践论思考。

75-79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慕课建设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作者:张志新; 刘静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北京开放大学

摘要: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课程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当前我国普教领域慕课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职教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职教慕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有些职教课程不适合以当前的慕课形式开设;实践中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缺少科学、严谨的考评手段;建设后缺乏推广与服务。改进策略有:分类开展、重点突破、统筹规划慕课建设;科学、规范、创造性的进行慕课建设;增强建设的动力,并完善相应体系和机制。

80-83

高职院校智慧“云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汪应; 陈光海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基于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项目和重庆市新技术推广项目,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自主研发云课堂平台。汇聚了校本资源、交互式视频教程、各种仿真实训软件、慕课微课等所有可用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各系统统一平台、统一入口、统一应用模式,完整记录学习轨迹,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集成的虚拟仿真环境催生课堂形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