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重庆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影响因子:2.31

ISSN:1671-8348CN:50-1097/R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曾用名:重庆新医药学&重庆医药
  • 发行地:重庆
  • 创刊:1972
  • 类别:医学类
  • 出版社:重庆医学
  • 语言:中文
  • 价格:¥792.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401120
  • 库存:1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重庆医学 2011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1873-1875

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的克隆与原核可溶性表达

作者:李洪涛 粟永萍 徐建明 冉新泽 王军平 艾国平 程天民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400038 Dept.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77030 Houston USA

摘要: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的原核可溶性表达。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IFIT1编码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诱导细菌表达,蛋白凝胶电泳观察。结果构建的原核表达平台实现了较丰富的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IFIT1(MBP-IFIT1)可溶性表达。结论 MBP-IFIT1的原核可溶性表达为后续IFIT1蛋白结合分析及免疫分析提供了材料及方法学基础。

1876-1877

短期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抵抗素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叶颖 廖鑫 黄琦 高琳 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贵州遵义563003

摘要: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治疗后糖尿病(DM)大鼠内脏脂肪组织抵抗素(resistin)mRNA表达及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予胰岛素控制部分糖尿病大鼠血糖,设立空白对照组、血糖未控制组、血糖控制组。分别检测3组大鼠血清抵抗素水平及内脏脂肪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观察3组大鼠血清抵抗素、游离脂肪酸(FF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及内脏脂肪抵抗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糖未控制组大鼠血清抵抗素及内脏脂肪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696.23±187.77)vs(538.31±142.14);(62.26±25.79)vs(10.15±12.13),P〈0.05];与血糖控制组大鼠比较,血糖未控制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亦显著增高[(62.26±25.79)vs(10.45±2.99),P〈0.05]。血糖控制组大鼠FFA较血糖未控制组大鼠FFA水平显著降低[(0.53±0.16)vs(0.73±0.19),P〈0.05],而TC水平显著增高[(1.92±0.16)vs(1.22±0.38),P〈0.05]。结论短期的胰岛素治疗能降低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可能与血糖控制后胰岛素抵抗改善及胰岛素负调节抵抗素mRNA表达有关。

1878-1880

凝血栓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作者:唐胜军 熊刚 郭洪 杨超 白云 单位: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胸心外科 404000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胸心外科 重庆400038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重庆400038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栓蛋白1(THBS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了183例ESCC患者以及171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对THBS1基因的外显子编码区一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92305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HBS1基因中该位点的3种基因型GG、AG和AA在ESCC患者组中的分布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AA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是ESCC易感的一种保护因素,比值比(OR)存在显著为0.30,95%可信区间(95%CI)为0.11~0.86(P=0.022)。结论 THBS1基因编码区非同义多态性位点rs2292305与重庆地区汉族人群ESCC患病风险有关。

1881-1884

过表达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侵袭性的研究

作者:闻海兵 邹树峰 李嘉杰 洪涛 单位: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通过上调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Cx43表达水平,检测其对U251侵袭能力的影响,为抑制肿瘤的恶性浸润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通过构建缝隙连接蛋白Cx43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转染U251细胞,过表达U251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RT-PCR及Weston-blot检测Cx4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用Traswell细胞培养板结合MTT法测定U251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1)成功构建pCMV-Cx43 cDNA重组质粒。(2)成功转染U251细胞并筛选稳定转染过表达Cx43细胞株。(3)Traswell细胞培养板结合MTT法,检测到过表达Cx43后U251细胞侵袭能力较正常组下降。结论过表达缝隙连接蛋白Cx43能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侵袭能力。

1885-1888

重庆市社区居民糖尿病发病风险评估研究

作者:张玲 石凯 易东 李娜 伍亚舟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健康教育与医学人文教研室 重庆400038 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重庆400038

摘要:目的探讨与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评估模型,为糖尿病发病提供预测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重庆市社区居民健康普查资料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将比值比(OR)转换为疾病危险分值,对个体进行疾病风险等级的划分并量化,根据人群暴露率情况,得到各年龄组人群平均危险分值。结果得到不同性别、年龄组的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危险分值,男性为高脂血症史(50)、冠心病(25)、高血压家族史(25)、吸烟(25)等12个危险因素进入主效应模型;女性为高脂血症史(50)、高血压家族史(25)、脑卒中史(25)、冠心病(25)、吸烟(25)等14个危险因素;最终得到不同性别人群的定量评价标准。结论基于疾病风险指数的风险评估模型能有效地对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实现"健康重庆"的目标提供科学的参考。

1889-1891

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腺瘤的Meta分析

作者:狄连君 陈有享 赵逵 李红平 闫兆平 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贵州遵义563003

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结合所有随机双盲安慰剂数据对照试验来评价阿司匹林对结直肠腺瘤的预防作用,检索Medline(1966年1月至2009年1月)数据库,OVID(1996年1月至2009年1月)数据库,Embase(1980年1月至2009年1月)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1996年1月至2009年1月),并鉴定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质量。按Jadad质量评分进行评定。用Rev Man 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5篇文献,其中4篇为随机临床对照试验,1篇为队列研究;共有24 770例纳入研究,任何剂量阿司匹林与安慰剂比较,预防结直肠腺瘤的发生,P=0.002,PetoOR=0.82,95%CI=0.72~0.93;高剂量阿司匹林和安慰组比较,P=0.006,PetoOR=0.78,95%CI=0.65~0.93;小剂量阿司匹林和安慰组比较P=0.05,PetoOR=0.85,95%CI=0.72~1.00;各剂量阿司匹林组均可预防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危险度各剂量阿司匹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风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结论阿司匹林剂可以有效消退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但其潜在的风险,尚不可作为常规用药,还需临床研究进一步确定在特殊人群中预防性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最佳剂量和疗程。

1892-1893

胸大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大型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付光新 李静言 夏德林 陈利琼 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四川泸州646000 四川省资中县人民医院口腔科641200

摘要: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大型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大型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12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严重损伤伴缺损3例。肌皮瓣面积为(5 cm×6 cm)~(8 cm×11 cm)。结果 15例胸大肌肌皮瓣有13例完全成活,1例部分皮瓣坏死,1例完全坏死。13例形态功能良好。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血管蒂恒定,血液循环丰富,提供组织量大,操作简单,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口腔颌面部大型缺损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成活率高。

1894-1896

同步放化疗联合中药健脾补肾法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作者:任洪波 缪剑华 袁经权 夏春生 黄碧有 包中会 田敏 李少林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 400054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南宁530023 重庆医科大学放射肿瘤学教研室 400016

摘要: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联合中药健脾补肾法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12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同步放化疗联合中药健脾补肾)和对照组(同步放化疗)。治疗组68例(Ⅲa期28例,Ⅲb期40例),放疗开始紫杉醇135 mg/m2静滴d1,顺铂60 mg/m2静滴d3,每21~28天重复。放疗结束后给予原方案化疗。共化疗4周期。在化疗结束时口服健脾补肾中药三胶扶正合剂每天250 mL,放化疗结束后每日口服250 mL至疾病进展。对照组放化疗方案均与治疗组相同。结果全部病例随访5年以上,随访率95.24%。临床症状改善率治疗组为80.88%(55/68),对照组为65.5%(38/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P〈0.05)。治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9.52%、21.49%,中位生存时间(MST)22个月;对照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73%、15.14%,中位生存时间(MST)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χ2=5.94,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治疗组Ⅲ~Ⅳ度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20.59%低于对照组的7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P〈0.05)。治疗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0.88%(21/68)1、3.23%(9/68),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和10.13,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联合健脾补肾中医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临床症状改善、3、5年远期生存率较单纯同步放化疗提高,毒性下降。

1897-1898

胰岛素泵脱敏在治疗胰岛素过敏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茹 宋颖 刘智平 程庆丰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400016

摘要:目的评价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Ⅱ)的脱敏疗法在胰岛素过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例对胰岛素过敏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SⅡ脱敏疗法进行治疗,脱敏后调整为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结果 2例患者在CSⅡ脱敏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注射部位均未出现过敏反应,改为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后亦无不良反应,血糖亦得到了良好控制。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用于对胰岛素过敏患者的脱敏治疗。

1899-1900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并发肺间质病变与抗Jo-1抗体的关系

作者:吴秀琳 郭华 张巧 钱桂生 方勇飞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150081 重庆武警总队医院呼吸科 400061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 重庆400037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 重庆400038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抗Jo-1抗体的关系,探讨如何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抗Jo-1抗体阳性36例和阴性118例PM/DM患者,比较两组首发症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结果抗Jo-1抗体阳性组以呼吸道症状首发者明显高于阴性组(52.8%vs 3.4%,P〈0.05),伴发肺部感染、多关节炎、发热等症状多,RF阳性率较高,与抗R0-52、抗SSA/SSB相关性较强,检出率较高,易误诊或漏诊。部分PM/DM合并ILD患者仅有呼吸困难症状易误诊为心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感染等疾病,而部分患者却因无相关呼吸系统症状而漏诊ILD。结论 PM/DM或肺间质性病变患者,均需积极完善包括抗Jo-1抗体的抗核抗体谱、肌酶谱的检测及高分辨螺旋CT、肺功能等检查,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1901-1903

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分析

作者:别怀玺 李晶 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心理科 30001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100101

摘要:目的探讨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不同特点。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Ⅰ型(阳性症状为主)25例,Ⅱ型(阴性症状为主)10例,选取25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短时(5 min)心率变异分析,以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为考察指标。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Ⅰ型和Ⅱ型)SDNN低于正常对照组[(26.66±17.07)vs(50.25±18.81),t=-3.079,P〈0.05];[(30.69±16.29)vs(50.25±18.81),t=-2.61,P〈0.05],LF、HF较正常对照组不同程度降低;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LF/HF高于正常人群[(5.20±4.43)vs(1.33±0.32),t=2.89,P〈0.05],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LF/HF低于正常人群[(0.45±0.19)vs(1.33±0.32),t=-7.51,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交感神经相对亢进,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增强。

重庆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1904-1906

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作者: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射科 广州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惠侨科 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并对其中3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软骨肉瘤中,发生在骨盆6例,管状骨7例,椎体1例;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12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例可见针状骨膜反应,8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X线平片及CT能清晰显示钙化、骨化,磁共振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1907-19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夜间睡眠呼吸障碍的研究

作者:周玉国 李强 商建东 宁燕 龙飞 单位:重庆市大足县人民医院 40236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发生率及夜间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与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携式睡眠初筛诊断仪进行睡眠监测、彩色多普勒测定肺动脉压,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活化。结果 3组OSAHS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总发生率为16.2%,发生与BMI呈正相关,COPD组睡眠障碍以低通气为主。夜间低氧在3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1.4%、100%及11.8%,COP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OPD呼吸衰竭组血小板活化明显高于非呼吸衰竭组及对照组,COPD非呼吸衰竭组血小板活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55例存在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相关分析血小板活化与TB 90%明显相关。A组32.5%患者存在肺动脉高压,B组75.3%存在肺动脉高压,而对照组1.2%存在肺动脉高压。经相关分析肺动脉高压与TB 90%、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NSaO2)明显相关。结论 COPD与OSAHS并存可加重夜间低氧血症,COPD患者合并OS-AHS与BMI明显相关。COPD患者夜间睡眠时出现低氧或低氧血症加重,部分患者为隐匿型。COPD存在夜间低氧血症患者其血小板活化增强,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

1910-1910

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92例临床研究

作者:孙延清 罗琼 袁英 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院 610061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对9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肌瘤剔除术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产褥病率及切口愈合情况与单纯剖宫产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

1911-1914

西南地区2071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变应原临床分析

作者:王刚 陈建平 汪万军 王梅 桂芹 何念海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儿科 重庆400038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疾病常见变应原的致病状况,为变应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国际标准方法的皮肤点刺试验(SPT),对2 071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做14种变应原测定,并设阳性(组胺)及阴性(生理盐水)对照;以阳性为对照判断标准。结果被检查的2 071例患儿中SPT阳性者1 101例,占53.2%(1 101/2 071)。其中,阳性率在30%以上的变应原有:粉尘螨814例,占39.3%(814/2 071);屋尘螨684例,占335%(684/2 071);其他变应原阳性率均在15%以下。吸入变应原总阳性率51.3%(1 062/2 071),吸入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居高,分别为39.3%(814/2 071)和33%(684/2 071);食入变应原总阳性率24.0%(498/2 071),食入变应原在前2位的为鸡蛋清11.9%和海蟹14.5%。皮肤点刺结果为强阳性(++++)的以粉尘螨和屋尘螨为主,分别为20.9%和16.9%。1~14岁变应性疾病儿童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均有升高趋势,在各年龄分组中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除了1岁~组与3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2.481,P〉0.05),其余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的吸入性、摄入性变应原皮试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变应性疾病(χ2=71.629,142.773,P〈0.01)。结论变应性疾病通常由变应原致病,吸入性变应原为常见变应原,尘螨为首要变应原。皮肤点刺实验对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