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改类论文

时间:2022-04-11 05:38:37

摘要: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教改是高校学生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知识学习的良好途径、了解社会的信息通道及自我发展的起始动力。

教改类论文

教改类论文:药学类教改PBL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药品对维护人类生命和健康不可或缺,而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能否科学、准确、合理、经济、高效,药学人员的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药学是培养药学人才的一门实践性科学,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培养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鉴于目前国内药学教育现状,有必要对现行的药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及调整,发扬传统教学优势,改革限制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探索有效的、突破现状的教学手段。因此本文针对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探索思路。

1PBL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建成为一种教学方法,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现在,我国也开始有不少的院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或教学改革的尝试。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药学院校都实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针对知识结构良好的领域制定的,即将有较完整结构的知识体系分割为不同的、独立的知识点,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各学科之间表面上看似乎相互独立,但学科间的重复内容较多,实际上学习的结果是每一学科都无法讲深讲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概念与事实,并通过大量的联系和反馈来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因此,传统教学认为可以将概念及概念间的逻辑关联、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甚至整个知识体系的结构由说话者传递给听话者[1]。但是由于将事物从复杂背景中隔离出来,把本来连续的知识发展和体系简单地当成一个个阶段处理,加上整体到部分的分割忽视了知识的关联性,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过于简单化,这妨碍了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广泛而灵活知识迁移和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药学课程PBL教学及以药物研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研究[2、3]。国内部分药学专业的院校在实验课的开设上也有目的模糊各学科界限,突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把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目前我校药学专业还是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尽管这一传统的方案涉及诸多的药物研发、检测和临床用药方面例子,但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笔者思考的是,可将PBL引入传统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增加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机会,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横向思维,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与对策

目前,药学有关的课程大多小范围尝试PBL教学手段,没有突破各自学科的界限,忽略已有知识构建的条件,没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整个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PBL教学[4],这不利于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培养。其实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部分院校已经逐步放弃单纯PBL教学法,因为PBL教学有其自身的缺点:(1)PBL案例设置不完善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有较大的随机性;(2)小组的分工合作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有较大的片面性。笔者认为应优化课程结构,对药学专业所有学科课程要有整体规划,多种教学法要有机融合。组织全校教师力量或结合外校有经验的力量编写综合教材,并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我校硬件基础较好,信息资源有保障,学院实验室条件好,场地多,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基本拥有课题和充裕资金,与企业横向联系也保证课题和充裕资金机会多,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还可以参考一些院校组建几间PBL讨论室[5],给学生独立空间,配备安装连接网络的电脑、打印机和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学院可以设立以药物研发和使用过程为基础,建立分离提取、药理性研究、合成和临床检测四大系统模块。并以此为中心优化药学专业全部课程。并设计和安排与系统模块密切联系的PBL案例。对于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应该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并鼓励指导教师开设一些选修课,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和必需的知识,如某些传统学科的系统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综合知识创造基础,以降低学生知识构建的片面性和随机性。

PBL教学是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相关基础知识的,否则当学生企图围绕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驱动来激活某些知识点并建立知识关联时,学生头脑里缺乏与问题相关的关键概念,则这种激活过程无法完成,关联也将无从建立。同时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较多学生不能转变学习的方式,会对PBL教学产生排斥。因此,应该考虑到学生、经费、师资等因素对PBL教学的运行限制,在推广的人数上也要有所考虑。学生入学后不用急于分班分组。以本院为例,在第1学年对2个教学班都开展PBL教学的尝试和沟通。在第2学年后,以自愿报名为原则,择优录取学习勤奋、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组成PBL教学班,剩下为传统教学班,保证学生进出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科学的评价体系密切关系到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目前的评价基本停留在以下几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主观评价;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笔试;问卷调查,学生评价;对实验或临床技能考核等。学生的成绩需要得到教育厅的认可才有可能毕业,这导致2套评价体系同时存在。这也是导致学生排斥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结合学分制,并争取各种评价体系在学生PBL教学案例中获得较大的自由度的认定和认可,尤其能得到药学专业认证。评价体系要重点突出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并尽量向社会需求靠拢。学校应该把教育中使用PBL教学的案例、成果、教师和企业(医院)评价在就业推介上加强宣传,突出精英教育的教改精神,如此,学生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部分课程的教师对PBL的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PBL教材缺乏、教育资源不足等也制约着PBL教学,因此应加大力度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相应的PBL教材。开展“走出去,引进来”一系列的进修培训和讲座等活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PBL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总之,药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药学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独立思考、沟通交流以及自学等方面的能力。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

教改类论文:农科类化学教改研讨

一、我校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1]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化学一直以来是高等农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现行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对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具体需求,对环境、商检、药检、地矿、质检等行业的调查,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社会需求高。[2]我校现开设了生物科学(师范)、蚕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林学、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纺织工程、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等二十多个近化学类农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同、侧重也不相同。特别是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于20世纪90年代,在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激励下,跨入了以生命分析化学为特征的新纪元。而流动注射分析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在教学上还是空白。[3]分析化学基础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课时数却越来越少;所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而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均相同。这种不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模式,使对分析化学要求高的专业学生“吃不饱”,要求低的专业学生“嚼不烂”,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从广度上介绍分析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21世纪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图像”,(3)同时也能在深度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学科大类招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宗旨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已改革为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在前2年完成环境生态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学院根据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分专业。为此,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依据各专业对分析化学的不同要求层次,部分专业必修,部分专业选修。在今后的几年里,我校的部分学院可能还会有类似的调整和改革。在这种大类招生体系的新形式下,现行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从而阻碍了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像我校这种情况,在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里较为普遍存在。如何针对各个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而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我校为此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

二、分类教学的可行性

分类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求得最佳教学效果。它的目标是为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不同的职业去向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农科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以我校为例,有二十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从培养目标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他们的大类专业特征明确,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①环境类。主要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污染与防治、环保产品开发、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和能力。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原子吸收光谱法。②医药类。生物药物分析对分析化学有较高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液相色谱法。③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与分析化学息息相关,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④生物类。涉及植物化学保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农业生物学,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等,均对分析化学有相应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由此看来,分析化学在各类专业的应用中是广泛的,但各专业由于分析的对象和要求不同,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依据不同专业要求进行分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化学教师团队的情况。农林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师,一般都来自于化学专业,专业知识扎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在学校内部很容易与其他专业融合。在自我素养方面,通常都在硕博学位进修中,分别于药物分析、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对于分析化学在其他各领域的应用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为分类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支撑。

三、基于大类招生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的设计思路

1.大类学科分类的划分。根据农科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出大类学科。这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调整、合理化。

2.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注重体系完整、简约实用。通过改革,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社会性、生活性、新颖性更强。在教学内容确定后,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新的更为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深入、高效地开展分类教学改革,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课程分类教学梯队。结合我校实际,分析化学教师大部分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老教师,每位教师都具有不同研究专长。这样的授课群体,集众家之长,利于分类教学的实施。分类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分类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组织任课教师的分类专业知识背景培训和教研活动,使新教师能很快胜任教学工作,建立起稳定的分类教学教师团队。

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实施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符合教育规划新纲要强调的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理念,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实施分类教学可使分析化学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因此,探索在大类招生新形势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的分类教学模式,对近化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教改类论文:工商管理类实践教改

1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用人单位青睐于有工作经验的有胜任力的人才,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恰恰是当代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工商管理这类专业在行内被称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几乎国内高校都“必设”了类似的专业。在高考报志愿过程中,该专业也是报考比较火热的专业。在报考火热的“光环”下,这些专业却潜伏着供大于求的危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三年居高,引起了政府和高校的重视,如何对该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改革,如何能让工商管理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等多种措施来迎合市场的需要,但是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和解决,培养的学生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可是实践能力却非常缺乏,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缺乏胜任力。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影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的环节,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所以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力度,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三本院校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本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只生力军。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高等院校竞争的日益激烈,三本院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历史积淀、学生来源,也决定了当前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三本院校在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而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多数是依托公办高等院校而建立起来的,大部分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占据主要地位,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一些三本院校实训设备投资不足,即便是一些学校拥有较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完备的实验室,但是利用率很低,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严重脱钩。这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训练,从而导致教学成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外,三本院校存在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社会阅历浅薄,实践经验匮乏。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很多年轻的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认识,很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参与时间进修。第三,三本院校普遍比较年轻,没能形成互信、共赢的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应用。民办高等教育具有选择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培养方式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等方面进行灵活的,柔性的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要。

3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3.1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立足市场、面向企业,优化专业基础,强化应用能力。以工商企业管理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合理制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搭建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性、可操作性,注重管理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

3.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闭环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不应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而应该成为理论教学的依托和归宿。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实现从实践获得认识,将理论运用实践的闭环式教学模式。首先,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阶段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和各个模拟实践环节中参观、考察,使得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培养并发掘他们对管理各个环节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热情。然后,将课程实验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实践形式。在每一学期,开设1~2门实践课程,通过模拟操作或者到企业中参观、实习,及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开完所有专业课程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综合式的实习,通过集中实习,充分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3.3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活动投入建立一些模拟实验室,通过沙盘或者软件来模拟企业的经营过程,足不出户便能体会到经营企业的乐趣,弥补工商管理专业由于自身特点很难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不足。

3.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胜任力,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理论知识的学习部等于掌握。只有真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会真正掌握该技能,真正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所以在大学期间,理论课程的传授,需要实践教学的加强和巩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互信、共赢的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学习知识的良好的环境。

3.5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学校应有计划地派实践指导教师到公司或者企业进行合作式锻炼,实施企业访问学者计划。所谓企业访问学者计划,是指本专业每年将派出若干名教师到与我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中,作为期三个月至一年的访问学者,企业访问学者可以在该企业中担任管理职务或者从事课题研究,回到学校后企业访问学者可利用我校的教研平台开展企业课题的研究,同时可以把学习到得最前沿的知识充实到教学中来。这种计划旨在培养一支既能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又具有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或者熟悉企业实际运作的师资队伍。

教改类论文:工商管理类实践教改

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生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知识学习的良好途径、了解社会的信息通道及自我发展的起始动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讲话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并指出,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讲话强调了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强调: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以及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围绕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点抓好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抓好条件保障,推动高校与千家企业共同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与时俱进,实践教学方面也需要根据目前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资源,系统解决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受阻原因

(一)校内实训场地不足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础能力训练和部分在校外不宜实施的专业关键能力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应是产业或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并且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的设备,三至五年内能体现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要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规律相适应;适合以能力训练为主,淡化原理性验证。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实训基地不成体系,专业实训场地狭小、实训项目不全、设施陈旧、性能标准不高,有些甚至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有所区别,对教学场地、实训条件等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同。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引进一个模拟导游实训室让学生参与实训,但也只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导游基本讲解技能和带团操作流程等基础知识,对于带团过程管理中被称之为“灵魂”和“基石”的与相关单位的协调能力和遇到紧急事件时的应变能力的训练,学生很难接触到。

(二)校外实践基地受限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企业是生产技术活动的主体和前沿,相对于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基地的仿真实践教学,使产学结合更为紧密,是培养实践性、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安排落实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场所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在企业就业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首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双方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都不高。校企合作,高校一般要向企业支付一定额外的费用,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一般不愿意额外出钱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而企业考虑到高校实习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产活动,对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也不高。其次,高校校外实践基地模式单一,大多停留在高校到企业寻求事件场所,而企业想从学校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层面,校企之间的合作尚未形成操作性强的成熟合作模式。另外,高校校外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如旅游管理类的实践多为参观和简单操作,对旅行社经营管理形式、薪金制度、采购业务等涉及管理核心的内容多设计商业秘密,企业不愿学生了解太多。

(三)实践指导教师缺乏

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实践活动氛围所提供的辅助条件下,结合校外实训基地亲自实践与操作,不断积累。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指导教师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很多专业课任课老师就是实践指导教师。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实践指导教师有企业一线实践经历,由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知识和工艺过程的操作技能,对指导学生实习极其有利。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研究型人才,重研究而轻实践,理论知识系统丰富,但缺乏专业较强的实际业务能力,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常力不从心,这与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

(四)实践资金获取渠道较少

高校实践教学经费的筹措,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实践教学、科研和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也影响着高校实践教学的条件、水平和档次。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及其公益性决定了政府财政投资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但由于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增加来解决办学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时期里是不现实的。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场地、师资、设施设备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打破资金短缺形成的高校发展瓶颈,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展开途径

(一)学用结合,以能力提高为目标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

首先,践行创新理念,构建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高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改革思路,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构建了“基本认知-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其次,通过实践教学拓宽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的教改思路,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实践教学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实践层”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认知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实践层”主要面向大二、三学生,侧重于应用性、综合性试验,体现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创新实践层”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以参加教师科研、自主设计题目、参加学科竞赛等模式实现。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从理论验证、加深理解,到综合设计、融汇知识,再到推理求解、发现新知,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得到阶梯状提升。另外,实践教学着力点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设、教学改革项目与教学成果建设等形式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

(二)校企合作,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稳固性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体制、课程、教学三方面进行:表2:校企合作主要内容分析校企合作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要针对职业的岗位技能、技术规范的实习、实训平台,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成学院、学生、企业三级人才培养体制,实现学院、合作企业与学生的“三赢”。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其一,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实践培训班、企业员工理论培训班等共搭校企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搭建实践交流平台,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通过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企业挖掘新人,学生提高能力,形成校企良性互动。其三,设立校园活动基金,力促企业与学生共赢。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企业赞助校园文化等形式,形成校企双向依赖、互动共生。

(三)双师教学,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就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包括专任教师,也包括从校外企业、行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表3: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和评审,或行业资格证的考评。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有前途的中青年教学骨干,重视专业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以及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三是将兼职教师的培养纳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四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校外实训基地挂职培训。

(四)拓展渠道,多元化筹措实践教学经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按政策规定和成本分担原则收取的学费收入。借鉴国外经验,高校可以通过多元化途径筹措实践教学经费。如美国政府通过科技政策的引导与倾斜推动美国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和产业界合作,直接从事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以寻求较高的利润。这比出卖科研专利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且又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的科研队伍,还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要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开展实践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创新学习方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务必要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

教改类论文:药学类理化实验教改

物理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的化学类基础实验课,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学生要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学会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还要能利用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解决药学方面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现行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以下三点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两年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上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实验教学中,发现的亟待修正的理论问题不能及时更正,未能把准确知识时时传授给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实验教学组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实验课是理论课程的深化与提高,目前国内部分高等院校所用物理化学[1][2][教材,关于表面张力中附加1压力的概念,定义为弯曲液面内外压力差,符号ΔP。对于曲率半径为r的球形弯曲液面,附加压力Δp=2σ/r,单位N.m-2。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困难,原附加压力概念使压力与压强两个概念相混淆,Δp单位N.m-2,明明表明是压强,为求理论知2识的准确性、严谨性。上述附加压力概念应修改为附加压强,由于表面张力存在,弯曲液面存在附加压强,由此将附加压强定义为弯曲液面内外压强差,符号Δp表示。这同时也与教科书《物理学》[3]、《医用物理学》[4]中液体表面性质的附加压强概念相统一。表面张力是多相系统的重要界面性质,溶液表面张力测定以最大气泡法最为常见,目前国内各版本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及开设的实验,大多数以最大气泡法[5][6][7][8]命名。通过对最大气泡法的实验研究,笔者认为最大气泡法应修改为最大泡压法[1]。气泡刚形成时,由于表面几乎是平的,所以曲率半径r极大,当气泡形成半球形时,曲率半径等于毛细管半径r0,此时值r最小,随着气泡的进一步增大,r又趋增大,直至逸出液面。r等于r0时,附加压强最大:P=2σ÷r0。国内物理化学实验测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测的都是最小气泡产生的最大附加压强,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最大气泡法应改为最大泡压法[1]。

(2)目前,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仍沿用“化学模式”,都是验证性实验,目前没有开设联系药学,尤其是与药学相关的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研究型实验。针对药学专业开设物理化学实验,第二军医大学药学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值得学习借鉴,该校已经开设了部分综合设计型物理化学实验,加强了与药学专业的联系.

(3)现行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除了燃烧热实验和铅锡相图绘制实验是直接电脑输出时时实验数据与绘图,其余实验,硫酸链霉素水解速率常数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液体表面张力测定(最大泡压法),这些实验数据处理,都采用手工绘图处理。不可避免地引入人为误差,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往往出现同一组学生,采用同一组数据手工绘图,得出各不相同的结果,我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应与时俱进,克服困难,积极落实数据处理信息化工作,提高学生科学处理实验数据能力。从2008级药学专业学生开始,物理化学实验硫酸链霉素水解速率常数测定、液体饱和蒸汽压测定、液体表面张力测定开始采用Excel绘图,把Excel绘图的基本操作传授给学生。以最大泡压法测得不同浓度乙醇溶液的表面张力为例(选取学生实验数据),先绘制σ~c曲线,选择最佳趋势线类型,使得到的曲线与实验数据趋势相吻合,并显示其曲线方程,求得dσ/dc的微分方程,求出各个浓度乙醇溶液的dσ/dc值,再把dσ/dc值代入吉布斯吸附公式可求出其表面吸附量值Γ。

下面将具体介绍其操作过程:打开Excel软件,创建工作表,在工作表的A列输入系列浓度c值,单位mol?m-3.在B列输入与浓度相对应的表面张力s值,单位N?m-1,如表1。σ-c曲线的绘制:①在Excel窗口中,单击鼠标左键拖拽选中A列、B列数据区域,鼠标左键单击工具栏中的“图表向导”,在“图表类型”列表中选择“XY散点图”,点击“下一步”后,再分别点击两次“下一步”,点击“完成,绘制出散点图。②鼠标放在任一散点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添加趋势线”命令,出现“添加趋势线”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取“类型”标签,选择回归分析类型为“多项式”“;阶数”设置为2,在“选项”标签中选择“显示公式”与“显示R平方值”选项.从拟合的趋势线与实验数据点的重合程度及相关系数R2值,可确定采用多项式二阶曲线拟合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拟合曲线方程为:y=1×10-9x2-10-5x+0.0675,求该方程一阶导数,得其切线方程为:dσ/dc=1×10-9×2×c-10-5,把相应的浓度c值代入该切线方程,可求出各种浓度乙醇溶液的dσ/dc值,再把dσ/dc值代入吉布斯吸附公式可求出其表面吸附量值Γ,单位mol?m-2,如表2。

如上述方法,创建新工作表,在工作表的A列输入系列浓度c值,在B列输入与浓度相对应的表面吸附量Γ值。绘制出散点图后,按照实验数据趋势,选择“多项式”拟合“,阶数”设置为2。总上所述,经过两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今后要加强与国内教师交流,更加体现物理化学实验做为专业课程的桥梁纽带作用。

教改类论文:物流类英语教改综述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渗入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时可以看到、听到许多与物流相关的词汇,比如JIT,supplychain,trampmarket,等等。物流专业的学生,看得懂装箱单和大副收据就是对专业的英文词汇的应用。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不高而借助工具翻译的内容,很多时候是不通顺的。从事物流行业的人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外文资料,比如外版教材、装箱单、大副收据。目前,物流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货物流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都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外语语音问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物流企业缺乏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人才。针对目前的状况,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物流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在物流专业英语方面的学习。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许多物流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二、物流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开设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物流英语资料,从而获得物流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层次一,知识目标:以物流知识为主,内容包括物流系统,货物运输,库存,物流信息,搬运,配送,包装,物流单证。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物流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国际物流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物流信息的英文提示、提单、托运单及出错信息等。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物流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在对物流专业术语的掌握的基础上,创设某些情境,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比如:双方模拟一场关于如何减少库存的谈判,买方卖方沟通如何用最便捷的方式运输货物,等等。

三、物流专业英语的特点

1.物流英语是一种科技英语,长而复杂的难句在科技英语中是典型的,这种长句往往包括若干个从句和非谓语动词,这些从句和短语往往又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形成一种非常复杂的语法现象。另外专业英语为了说明事物的客观性,被动语态用得非常广泛。在英语语法中,每个简单句都允许有一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多个动作,那么主要动作当谓语,其余的用非谓语动词的形式。

2.物流英语的教材时代性比较强,在选取教材时,应以实用为主,突出应用。一般来说教材的内容会涉及运输、采购、配送、存储等环节。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一个人有效注意的时间很短,不可能两节课都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他们来说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更不要说快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模式改革应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在技术上可实现和易于操作,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吸收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点,充分体现合理继承的原则。课堂教学的要求如下:一是以大一大二的公共英语为基础,物流专业知识为辅助,对物流专业英语的授课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分类指导,除了让学生积累相关的物流专业术语及表达以外,涉及英语基本的语法点、词汇及重要短语,也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新的教学方法渗透任务驱动的模式,以任务为线索,每章通过提前布置相关内容的术语,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对下节课即将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上课时候具体引导相关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锻炼各种能力,譬如与内容相关的口语和听力练习。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相关内容的基本术语进行掌握,第二阶段是了解相关内容的文章,做到中英文互译,第三阶段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编写一些简短的对话,学会商讨价格,如何进行装运,等等。现以合理的库存成本为例子介绍设计的方法。先以过多库存会导致什么情况,库存不足又会导致什么情况和同学们进行讨论,由此得出合理库存的重要性。进入课堂教学,根据内容总结相关的术语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生词讲解,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尽快熟悉本章节的生词。然后进入文章讲解,第一遍学生阅读内容,速度有所限制,抓住段落大意;第二遍老师讲解,分析句子结构,关注主句从句,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对句子意思有准确的理解,老师一边指点一边给出正确的翻译;第三遍整体阅读,对整个文章的意思准确深刻地理解,老师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提问,对学生回答准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给予补充。然后老师带动学生一起复述课文,让学生有勇气开口,训练学生的口语,最后对所学的新词进行当场快速测试,老师给出英文或者中文意思,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熟悉内容后,给出课文相关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记录下听到的单词、词组或者句子。

五、结语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老师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老师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口语能力,关注物流行业的动态。在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指挥家,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改类论文:民办高校软件技术类教改

目前软件行业人才需求与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特别突出。一方面时常看到“软件人才匾乏”的有关报道;另一方面很多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却面临不能就业困扰。这种现象的表现主要有: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工作预期相差较远,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有必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

1.民办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脱节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动手编程的课程不少,但就业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很差,其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2)教学内容研究滞后目前民办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对新技术的发展跟踪不够,有些课程、教材脱离社会需求,过于老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在培养人才定位上也有明显偏差。有些学校在教学内容上直接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从民办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来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知识结构的特色和执行上的力度,这样才能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既有专业素质也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3)实践环节急待加强近年来,各个院校都大规模的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新的教学大楼、新的机房、成百台高档计算机、装备良好的硬件实验室等等。但设施条件的改善不完全等于教学实验环节的加强。高质量实验的设计,合格实验指导人员的配备,在一些学校只是口头上的一句空话。很多学生写过的最大的一个程序仅仅只有几百行。

(4)师资建设严重滞后在许多民办院校,承担教学工作的大都为青年教师和从公办院校退休的老教授,由于民办院校给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很重,没有时间和机会得到在职培养和提高,难以有精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由于IT行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替非常快,这间接给专业教师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教师除了正常授课外,必须相对其他专业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知识的更新。

2.解决对策

(1)提供一个通用的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一个通用型网络教学平台,改变目前教学平台各自为战的局面。将各相近相关学科统一规划在网站中,便于学生查找学习,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深人,能供学生自主学习、智能测试、展示优秀习作、促进师生交流。教学平台的整体模型包含学习视频、课程重难点、课程论坛、在线考试、其他科目链接等模块。师生、生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问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教学平台中,一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在教学平台中可通过视频点播进行自主学习,吸收知识,形象生动的视、音频教学资源能为人类的学习提供最生动、更真实的场景,促进人类有效地学习;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个人电脑自主收看视频节目或者点播适合自己的视频内容,并能对视频的播放时间和进度进行控制,这种方式使学习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控制权,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二是强调探究学习,学生自己探索问题、提出问题。三是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每个民办院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定期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与不同企业建立亲密合作关系,定期派教师进入企业或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从企业及时获取最新、最实际和最前沿的软件动态信息,保持知识与社会需求同步,并据此及时修改教学计划、修正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课件,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另外,引进企业外包项目进校,组织一批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参与,项目的开发,同时每个教师可带领3~6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一方面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使得教师的项目经验更加丰富,同时学生在校也能参与到真实项目的研发,累积一定的实战项目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4)更新教育理念,设置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放弃传统的“广泛方向”式的专业设置,依据软件技术的专业内涵和就业市场情况,可考虑将其职业方向划分为Java方向、.NET方向、SQLServer数据库方向、网站开发方向、Android应用方向等。

(5)加大实践比重、增加项目案例“程序设计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自己上机练会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争取达到1:1,每门程序设计类课程除了基本实践课以外,应留有一定时间专门做项目实例,学完相关课程后,再进行交叉的综合实验,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思想,实现与就业单位的“零距离”接轨。

总之,民办院校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尽快通过相关渠道与企业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获取企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企业定制培养计划,实验、实训等五一节,以解决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口管道。

教改类论文:高职旅游类教改方式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现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专业生源紧缺;专业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为主导,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的软硬件与教学的要求不相称;缺少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等。这些问题致使高职院校难以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为目标的旅游人才培养战略,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定位到“专业思想稳定、知识技能夯实”的教学改革模式上来。

一、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由于我国拥有一大批具有世界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还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那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庞大的旅游产业发展靠人才支撑,宏伟的目标靠人才去实现。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新的旅游业发展态势下,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设置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64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35948人。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在生源质量、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软硬件设施及师资水平上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生源不足、整体素质偏低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行业。由于人们对服务行业存在偏见,相对于有些专业而言,又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致使旅游专业成为现今的“冷门”专业。据统计说明,我国旅游产业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因此,旅游专业生源问题是我们面临主要问题。旅游行业对就业者的外在条件有着很客观、很现实的要求,但在高职院校招生压力及各地录取须按高分到低分进行的现实下,致使一些面貌、体态、身高等不符合旅游专业要求的学生也被录取,造成生源素质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学生就业情况。旅游专业生源从数量、质量上已不能满足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邵琪伟在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人才不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2.专业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行业,这一行业涵括不同领域的职业,进而需要不同专业人才。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旅游专业设置应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市场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适时对专业进行创新、调整,尤其是涉外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文化遗产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时间较长,影响其就业发展。

4.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与教学的要求不相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由于资金和意识的问题,教学设施的完善比较缓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对于旅游专业大型软件系统及配套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人力,所以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并非易事。因此,部分院校就弱化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往往通过课堂上听教师讲授和演示,课下到图书馆或从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完成作业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动手能力的训练大部分也集中在简单的基础设施上和专业项目训练上。实践训练趋于流程化、形式化,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在学校得不到提高而造成低就业、慢发展。5.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大多数旅游专业教师无论是从知识的结构、深度还是动手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我国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仍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质的飞跃。

三、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选择

(一)“请进来、走出去”模式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由于实践性、专业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吸纳先进教学理念,采用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所谓“请进来”,可根据专业特点,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服务人员到校讲座、授课、传授经验;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组织教师到知名职业学校或品牌的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参观院校实训环境和旅游企业运转情况,从而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院的办学和管理水平,还可以使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二)“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企业、学院、学生实现三赢基础上,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实现基地、教学、培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带动招生与就业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的实质是多方共赢。对于高校来说,院校可以获得更多旅游企业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旅游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实现校企联合,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借鉴、利用旅游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改进旅游企业的培训,从而达到节约企业培训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培养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校企合作中充分得到了锻炼。这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三)“订单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校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分享。对学校而言,订单培养克服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在校学习就明确了就业单位和具体岗位,也可到相应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不用考虑如何择业就业就直接到订单单位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实施的有效路径

为了能够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行业认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有效途径促进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确定不同层次的实习环节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使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训,让他们走出课堂,通过行业认知、行业观摩、行业见习、毕业实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获得新知识及提高综合素质等专业教育的目标,同时也为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在学生开始旅游专业学习时,就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单位管理者讲授有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使学生增进对旅游行业了解,树立专业意识。其次,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到旅游、酒店等实习基地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个岗位职责,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学习重点。再次,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行业见习的机会,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最后,通过毕业实习最终明确职业目标,为自身发展准确定位。

(二)建立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

以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方针,建立不同类型实习基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紧密型(综合型)实习基地所谓紧密型实习基地是指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研合作、挂职锻炼、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共赢态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选择规模大、资质高,行业诚信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旅游、酒店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共同探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开发实践课程、编写教材等。最后为双方搭建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开展。

2.普通专业型实习基地普通专业型实习基地就是能够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良好平台,保障其生活、学习、工作有序进行的企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选择社会形象、声誉良好的旅游、酒店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锻炼其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校企双方通过沟通协调促使成为挂牌实习基地,确保双方对于人才的需要、培养。

3.短期实习基地短期实习基地是指能够为学生提供认知实践的平台,使其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等方面。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根据课程安排选择典型、代表旅游、酒店企业进行观摩、认知,从而达到专业课程任务学习目的,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条件。对于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应多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短期实习,促进对行业的整体了解,以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三)加大技能操作类课程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促进教学改革,我们积极找准课程改革切入点,应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方向,以岗位资格为目标,加大专业技能操作类课程,如导游模拟、模拟餐饮实训、前厅客房实训、茶艺实训、综合机房实训及职业导航等课程。使学生在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取得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总之,快速发展的现代旅游业,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积极探索专业人才的多种模式,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但现有高职旅游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职旅游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紧跟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然。

教改类论文:高职计算机类教改

一、高职计算机的专业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作为专门培养实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准确的掌握好其专业定位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社会需求上来看,事IT行业需要的软件开发人员只占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非IT单位的需求,比如办公室文员、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操作员、银行柜台人员,其工作内容除了操作应用还兼顾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因此,可以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或应用软件,具备借助计算机实践工作的办公能力的计算机人才才是社会的对计算机人才的主要需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应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以应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是高职计算机罪业的最终目的。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一)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高职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新的时代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就是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要追踪学科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增加新兴的课程,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适当地纳入教学内容,尽量缩小教学内容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保持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活力,这些都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必然需求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我国的高职院校虽多,计算机专业虽然普遍,但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却依然短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从市场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专业本身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自诞生以来硬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只能用飞速来形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舍弃过时的陈旧的课程和内容,给学生讲授最新的流行的技术,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三、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和具体措施

(一)主要方面

1.课程开发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学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其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必须能够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该开,学校应做到心中有数。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项实用技术,计算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应用、实用为主要方向,不用追求面面俱到。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因此应计量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已经过时、落后的知识或者只讲理论不重实践的教材要果断舍弃,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

2.课程设置方面

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以局域网为例,局域网已经在一大部分企业中普及,因此,这些单位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往往需要既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局域网问题、又会设计网页和进行网站日常维护。这充分说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够用为取舍的依据,减少理论性、学术性强的课程,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上,高职院校可以参考行业专家的指导意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修订等。

3.实践方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很强,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调实践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上机课,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多多创造实践的机会。

(二)主要措施

1.改革教学方法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一项必须要涉及到的方向。要进行教学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师必须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精讲,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对于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内容要坚决舍弃,突出课程的技术应用性即可;对于课堂教学,讲清课程要点和基础知识即可,应主要侧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学,自己动手应用操作,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所有的教学、知识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上,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我这一点,而不是将大部分,甚至整个的课堂时间都浪费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上。另外,教师应注意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自身的许多知识都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的将具体的操作展现在学生面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革考核模式

计算机专业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检验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检测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这一本质出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要改革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教学效果的形式,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比如可以将考核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平时作业、作业设计、上机考试、期末考试,并合理的分配比例。平时作业可以督促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作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在独立解决一个完整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的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机考试着重训练学生独立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期末考试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

人才的培养合格与否最终要由用人单位来进行检验,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活动,聘请企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教学,接收企业订单联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展国际国内技能认证的嵌入式教学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定制和调整,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应该是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可以极大的调动广大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教师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有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对于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作用。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生力军,虽然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但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从根本上促进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改革,只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计算机教学符合社会需要,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教改类论文:高职计算机类教改思索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成为了人们家庭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计算机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之一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模式上已远远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存在很大的鸿沟,矛盾日趋严重。加之近年招生生源的不断下滑,各高职院校竞争十分激烈。据麦可思中国公司近两年公布的高职高专十大红牌警告专业中就有计算机的两个专业。如何建立一所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稳定招生规模,培养社会需求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做认真的审视,客观分析原因,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之路。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个体差异较大,教学模式不丰富虽然我国已经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但由于地域经济差异使得这一政策没有得到统一的实施和落实。在新入学的高职学生中由于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的不同,已经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对口升学,他们已经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结构比较完善。一部分同学在中学时代通过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了部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另外一部分学生是从来都没有摸过计算机的。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笼统教学,致使基础好的同学认为太简单,基础差的同学还没弄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知识“被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了上课带上书,下课放下书,人在心不在的不良风气,养成了不爱学习、不爱自习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计算机专业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为目的,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较20世纪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多样化。课程结构设置尤其重要,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方面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其课程设置方面明显跟不上社会的需求。甚至还存在延续以往经验习惯,用原有教育方针下的方法来设置新形式下的课程结构。课程开设多而杂,面面俱到,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几年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教学内容过于理论,知识点滞后,实用性不强,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质量提不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有的是片面的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上机,老师给定一个上机题目,没有任何教学指导,任凭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大多也是草草了事之后玩玩游戏、听听歌。有的是老师在机房进行实践教学时讲解几个实际例子,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再操作、演示一遍,下课后每人交一份近似雷同的实验报告。学生完全被学习,没有一点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学习兴趣提不高,教学质量自然也不能提高。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与引导,甚至于所教知识只局限于基础与理论,没有任何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能有效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没有做到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目的。

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思路

1.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素养正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决定了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老师必须要长期学习、努力学习。在现有的教育政策下,依托地方政策、院校自身的特点,利用多种培训、学习的机会,采用自主学习、网络学习、脱产学习、深入企业一线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同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如果只是满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教学上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自身也难以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被社会淘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与成长。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更要有崇高的教育价值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感受中慢慢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社会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新变化,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急缺,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这就反映出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极不相适应。结合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特点,我们要深入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转变现有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把原有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技术传授为辅的教学方法逐渐转向以技术传授为主,理论知识传授为辅的教学方法上来,深入行业一线调研,按照市场的需求和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编写专业教学计划。切实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突出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性的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3.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到一个个任务和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同时掌握知识的要点,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采用分时分段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行业一线,了解最新的资讯,掌握最新的知识,与社会慢慢接轨,逐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只有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创造出一套适用于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巩固和提高自己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素养。

4.注重实践教学,改变考核方式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应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其教学内容中要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要以实践教学为突出点,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度推行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和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工作岗位的环境中,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实际要求相对接。逐步将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传统的应试考试向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岗位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立体考核方式转变。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人才的需求,要从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探索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走出一条有特色、有成果的教学之路。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特色的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的计算机中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人才。

教改类论文:高职计算机类教改

一、高职计算机的专业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作为专门培养实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准确的掌握好其专业定位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社会需求上来看,事IT行业需要的软件开发人员只占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非IT单位的需求,比如办公室文员、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操作员、银行柜台人员,其工作内容除了操作应用还兼顾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因此,可以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或应用软件,具备借助计算机实践工作的办公能力的计算机人才才是社会的对计算机人才的主要需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应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以应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是高职计算机罪业的最终目的。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一)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高职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新的时代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就是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要追踪学科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增加新兴的课程,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适当地纳入教学内容,尽量缩小教学内容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保持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活力,这些都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必然需求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我国的高职院校虽多,计算机专业虽然普遍,但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却依然短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从市场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专业本身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自诞生以来硬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只能用飞速来形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舍弃过时的陈旧的课程和内容,给学生讲授最新的流行的技术,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三、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和具体措施

(一)主要方面

1.课程开发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学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其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必须能够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该开,学校应做到心中有数。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项实用技术,计算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应用、实用为主要方向,不用追求面面俱到。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因此应计量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已经过时、落后的知识或者只讲理论不重实践的教材要果断舍弃,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

2.课程设置方面

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以局域网为例,局域网已经在一大部分企业中普及,因此,这些单位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往往需要既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局域网问题、又会设计网页和进行网站日常维护。这充分说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够用为取舍的依据,减少理论性、学术性强的课程,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上,高职院校可以参考行业专家的指导意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修订等。

3.实践方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很强,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调实践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上机课,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多多创造实践的机会。

(二)主要措施

1.改革教学方法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一项必须要涉及到的方向。要进行教学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师必须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精讲,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对于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内容要坚决舍弃,突出课程的技术应用性即可;对于课堂教学,讲清课程要点和基础知识即可,应主要侧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学,自己动手应用操作,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所有的教学、知识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上,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我这一点,而不是将大部分,甚至整个的课堂时间都浪费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灌输上。另外,教师应注意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自身的许多知识都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的将具体的操作展现在学生面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革考核模式

计算机专业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检验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检测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这一本质出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要改革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教学效果的形式,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比如可以将考核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平时作业、作业设计、上机考试、期末考试,并合理的分配比例。平时作业可以督促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作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在独立解决一个完整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的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机考试着重训练学生独立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期末考试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

人才的培养合格与否最终要由用人单位来进行检验,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活动,聘请企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教学,接收企业订单联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展国际国内技能认证的嵌入式教学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定制和调整,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应该是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可以极大的调动广大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教师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有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对于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作用。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生力军,虽然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但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从根本上促进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改革,只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计算机教学符合社会需要,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教改类论文:药学类药理学教改思索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多数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及药物作用的原理均来自于实验。药理学实验教学不只是药理学教学的补充,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锻炼学生实验技能的实践性课程。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缺乏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为实现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既强调药理学实验基本技能,又紧密结合实际,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根据专业特点,制订适合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实验指导。实验内容主要由药理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临床病例用药处方分析及社会实践等几部分组成。根据3年制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多、任务重的特点,对药理学实验的要求有所侧重,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保留药理学基本知识与一般操作技术及经典的传统实验,如“观察不同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苯巴比妥的抗惊厥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等,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增加综合性实验如“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加与临床密切联系的“处方分析与临床用药病例讨论”,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密切联系,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还增设药品市场的调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入药店或医院药房,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将学生带入病房见习,了解医生对常见病的治疗与用药方案。通过这些改革,使实验教学手段变得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变验证性实验为主与验证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组成研究小组,对药学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进行重新选择和设计,由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转变成验证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提出设想、验证设想、肯定设想或推翻设想而重新提出设想的过程,如此反复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改变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过去讲授实验时是以板书加示教的形式,一边讲授实验相关知识及实验流程等内容,一边将知识点等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授课的信息量较小。在示教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总有些学生看不太清,而影响实验操作。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装置,药理学实验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结合示教的方式,不仅加大了信息量,而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像、声音、文字等综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画面轻松活泼;更重要的是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手术部位及一些较复杂的实验操作,从而丰富了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弥补了示教时有些学生看不清的不足。

4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全过程

考试考核的内容及方法对学生学习来说,常常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过去的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主要是将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实验课的最终成绩,为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测评,也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全过程,我们采取综合测评的考核方法,即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课表现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成绩以及笔试成绩组成。其中笔试考核内容中,除了考核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以外,加入实验设计题,从而多方位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每堂实验课都必须积极思考、动手。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实验教学真正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

目前对药理学实践教学的探讨有很多,我们仅有一些浅显的心得和体会,随着药理学的不断进步,学生思维也在持续变化,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才能紧跟学科的发展,紧跟学生的思维,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互动性,从而更好地完成药理学实验课的使命。

教改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教改思索

1引言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广告设计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广告作品的艺术性、轻视广告信息的传播性等。广告是通过语言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并引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媒介,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所谓符号学,按一般理解,就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能指与所指、编码与解码,以符号学为切人点,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结合符号学理论,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广告的本质和要求。

2当前艺术类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

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广告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没有把握广告的本质特征——准确地传播商品信息,使教学陷入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过分注重广告图形创意,忽略广告的策略创新图形创意不等于广告设计,图形只是广告作品中的一种设计元素。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一般表现为在没有广告策略创新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各种图形语言手法,如同构、异影等进行广告设计,其结果是导致广告的表面化。广告策略指导图形创意,没有好的策略,最好的图形创意也是徒劳;但好图形能够为广告加分,但其前提是必须有好的广告策略。

2.1.2注重表现,缺少对广告诉求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学习过绘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广告作品的漂亮与否,导致广告设计的信息传达不准确,广告作品的后期表现需要服从于前期的策略诉求等,是对其的执行与完善。

2.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不足

扩招以来,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明显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课时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时问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新;另一方面艺术类的专业教师学历化,缺少实战经验,在批评和修改学生作品上存在不足,间接影响学生广告设计作品的好坏。

2.3学生难于消化教学内容

广告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门类相对较多,如广告学、文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而当今世界的广告话语权(如评判标准、设计思维、审美潮流等)一般被西方把持,广告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此对一个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教学课时内消化教学知识并设计出好作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2.4教学大纲和教材普遍化

课程授课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纲领,授课内容、教材的选用以及作业的布置都须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导致教学呆板、缺少灵活性。很多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大同小异.教材也是如此,内容、知识点基本近似,而且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3符号学与广告设计

3.1符号学与广告信息传播

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如符号、修辞和意义等,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巴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等。罗兰•巴特提出“视觉修辞”的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皮尔斯则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理论更接近现代信息传播,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和载体,人类信息传播是对符号的一种组构、转换、再生的过程。广告设计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其是在一定广告策略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图形,并加以设计表现,以传播特定的意义或广告信息为中心,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过程。广告设计在选择图形时需考虑图形的能指与所指,能指即图形,所指是广告所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关联性,广告作品中的能指能否形象地表现所指、能否合二为一是广告信息传播的关键之一。

3.2修辞与广告创意

修辞是指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用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中部分修辞可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即视觉修辞——在平面广告设计等视觉领域中寻找与语言学修辞手段的对等性图形,用以启发广告创意和设计,常见的视觉修辞有视觉隐喻、视觉换喻和视觉类比等。

4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如前所述,符号学是研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即图形与意义,这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如,笔者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艺术类专业的广告设计课程采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4.1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改尝试

符号学中哪些原理可以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何时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巾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征?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中的代表性理论,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融入到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如能指与所指、.视觉修辞、符号的传播过程等,并将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对应概念和元素向学生讲授清楚,能指对应广告设计的图形或表现形式,所指对应广告设计中的主题或诉求,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双面体,一种能指具备多种所指,也就是一个图形具备多重意义,在使用时需明确其语境。广告设计需要精确地传递商品信息,对能指与所指就需要有深刻的选择和表现。但讲授过程中不能涉及过深和复杂的符号学理论,做到浅入浅出。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应在文案和视觉元素之后融人符号学原理,符号学原理中的“修辞”可以运用到文案创作和广告创意中,“能指与所指”可以运用到广告视觉元素的表现中去,使学生对广告的主题诉求和商品信息更明确。如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如下:广告概述广告市场调查广告策略与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视觉传达的形式与要素符号学原理与广告设计关于符号学原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与结合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与广告创意方法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符号学原理与商业、公益招贴广告与系列广告符号学原理与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

4.2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仅把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教学大纲中是永远不够的,怎么教?怎样使符号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4.2.1强调语言符号与图形符号的转换与结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口头文字语言,图形是非语言符号,语言与非语言都是用以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方式,具有同等的功能。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学生需要明确符号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及其与广告中的对应设计元素。笔者认为在进行广告设计教学时,需以广告的传播特性为主,坚持“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这一广告设计过程,且这点需对学生重点强调,并落实到学生的广告练习中去,即采用“以大量不同的图形来说明同一广告创意概念(文字语言)的方式”布置课堂练习,创意概念文字由单义到多义,图形由一般到特殊,做到图形与文字意义之间的多样性和准确性表现,即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问的转换与结合,并联系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与相似性进行讲解。如对加加酱油的“新鲜”诉求的广告设计练习,“新鲜”可以从不同的言语角度去表现,即用不同的能指表现同一所指,扩展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最后再将其转换为广告视觉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注重广告文案与广告图形符号之间的关系,图形符号一般用来说明文案,文案对视觉图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符号学原理在“广告的诉求和文案确定”期间同样可以运用,广告文案就是文字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东西,在进行广告创意策略和文案时同样需要提醒学生将“一般个体语言”上升到“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上来。

4.2.2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原理与广告创意原理

索绪尔认为双轴关系是两个范畴的链接关系,即句段和联想,双轴关系可以运用到广告创意方法当中去,广告设计也是一种图形和意义的组合关系,广告中的横组合是广告创意本身的组合,纵组合是广告表现之外的联想、象征等因素,也就是要求广告作品除了表现的图形元素之外,还需有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在进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轴关系”进行广告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横组合:不同的广告主题语言之间的组合,要求学生组合不同的主题词语,在广告策略上合乎逻辑,并有所创新;二为纵聚合:在选用非语言符号组合表现时,广告需要有深层次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能只是简单的“直白”式广告。

4.2.3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

视觉修辞是文学修辞在广告表现中的一种“移用”。“修辞出现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与设计艺术有关”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先讲解视觉修辞的类型和用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运用,尤其是某些难于直接表现的广告主题概念或敏感性的题材时,可以运用比喻、象征、借用等修辞手法,以图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广告主题。教师则可以进行一些专题练习,如践踏人权、战争等主题的政治性公益广告。

4.2.4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对符号学原理的讲解需图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②采用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广告作品中蕴含的“符号学原理”。③反复要求学生遵循“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的过程。

5结语

把符号学的相关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广告设计的认知,扩展其设计思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反复地进行教学磨合。

教改类论文:教改语境下财经类院校《美学》课程的教学

摘要:与哲学、文学艺术类院校或专业的美学课程不同,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主要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为旨归,因此,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事实上就面临着改革与调整的问题。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程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把上好导论课当作美学课教学极其关键的一环;二是凝练教学内容,采用讲座式之类灵活的课堂形式;三是以增进学生对美学、美学问题的兴趣为目的,并以兴趣法为基本教学方法。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美学;教改;教学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高校以往由文理分科形成的学科分割状况正在改变;特别是教育部把《大学语文》列入各类大学的必修课之后,理工科类高等院校亦已开设了诸如此类的人文学科。在财经类院校,《美学》课程也成了所有专业学生公选的科目。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然而必须注意,面向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美学课程,与哲学专业或语言文学专业的美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步骤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为财经类院校(乃至所有理、工、农、医等学科)学生开设的《美学》,事实上就存在着一个教学改革的问题。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按一定的目标要求,讲授一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改变这门课程面向哲学、文学类学生时的教法。在我看来,做好这几方面的改革是必要的。

一、上好导论课,是《美学》教学的关键环节

导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导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概述。写文章常说“虎头猪肚豹尾”,意思是开头要有气势,中间要有丰富的内容,结尾要收刹有力。这对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而言也是适用的。导论课通常就是一门课程第一次上课,就是开头。开头不好,也如同一列火车,车头跑不好,接下去的车厢,就很难流畅、顺利地在轨道上运行。

上好导论课,其实对于每一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财经类学生的美学导论课尤为注重,因为学生因学科隔膜而对该门课程尤多一些误解。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各个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修这门课,原因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因为可选修的课程太少”,“选不上别的课了,不得已而选美学”,“不管什么课,混个学分就行”,有觉得“美学,和艺术有关,音乐、电影、时装等等,上课肯定很好玩,很轻松”的,甚至还有“认为‘美’就是‘好看、漂亮’,美学就是教人怎么漂亮好看的,所以就选了”的情况,却极少有认识到美学是一门理论课程的学生。一旦听说美学是纯理论,是哲学的部门,很多学生就乍舌,显出失望或后悔的神色。不难想见,如果没有改变学生这些认识和态度,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可能是理想的。这首先就要在导论课上下工夫。

一般而言,导论课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二是说明该学科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征,提出学习的要求和方法。上好导论课当然也就是要在这两方面改革创新,尤其是第一点。对于学经济的学生,强调美学的重要性,要从他们的所属专业的知识领域与美学所属的知识领域,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以及联系来展开。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认识人自己:自然科学是认识扩展了的人的物质性(肉体)的自我,而人文科学是直接认识作为精神存在的人自己;社会科学,本来既有偏于实在的一面,也有偏于精神性的一面,但现在的学科发展趋向是把社会科学往纯自然科学方面转移,经济学的基石从假设偷偷转换为犹如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命题,这也就把这门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当作了只研究物质界实在界、研究人的物质需要的学科,甚至出现了把人仅仅当作充满物欲的存在物―动物。所以,仅仅沉迷于某种学科(特别是经济类),往往制造出只有物质欲望,功利化世俗化的社会人,而不是健全的人。因此,人文学科,就是对这种偏失的补救和纠正――美学对于财经类学生的重要性即在于此。

要让学生了解,尽管各国都有院校分工,但是那些世界著名大学比如剑桥、巴黎高师以及美国常青藤名校,其实进行的都是博雅教育、通识教育,都是极其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这些名校文理兼重,二者不分轩轾,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反而能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顶尖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出自这些地方,正是对这种综合素质教育效果的最佳证明。

阐发美学对于财经类学生的重要性,还有其他角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来选择和把握。把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学生意识中树立起来了,接下来介绍美学这门学科也就顺理成章,不必费太多时间。可以概略地指出这几点: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美的本质或规律问题;美学的性质是人文学科;它的特点是理论性、思辩性。然后,根据美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既要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兴趣,又要他们感到一定的压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学会抽象思维,善于思考,并且联系社会现实和身边日常生活现象,来分析研究美学问题,理解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美的创造,这样才能学到一定的美学知识,圆满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

二、凝练教学内容,采用灵活课堂形式

开好了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讲好课程内容。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程属于公选课,课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只相当于哲学或文学艺术类美学课程的学时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能顺着教材内容逐章逐节地讲下来的。同时,财经类学生通常也没有先修过相关的课程,要让他们完全按照哲学或艺术类学生那样,把整本美学教材的知识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也存在相当的困难。所以,在所讲授的内容方面,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上课的形式上,也要有所变化。

《美学》教材很多,不同的教材,内容以及编排也不尽相同。按黑格尔所说,“哲学就是哲学史”,那么,“美学就是美学的历史”。这不意味着把美学课讲成美学史,而是说,美学史上重要的美学观点,包括这些观点的代表性美学家的相关理论,应该是这门课最基本的讲授内容。更明确地说,历史上诸多哲学家、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就是课堂的讲述对象。当然,历史上关于美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多不胜数,所以,只能择取有代表性的理论来谈。其中,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还有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理论命题,是美学史上极为有影响和有意义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应该作为讲授的重心。在重点之外,我们自然也应当旁及其他美学家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其次,审美形态也是美学教程的重要内容。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丑怪、荒诞,这些语词本是人们很熟悉的,但它们作为审美范畴,所包含的美学内容,或者说如何在美学中界定这些范畴,这些有什么意义,则少有人知。事实上也由于这种情况,学生们往往对此感到有兴趣,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除以上两大块之外,其他的内容是否涉及或者涉及的深度如何,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了。毕竟,作为公选课,只有十多次的讲课,系统而深入的理解(甚至只是了解)美学这门艰涩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不现实的。

那么在课堂形式上,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也应当不同于哲学或文学艺术类学生的讲课方式。讲座式也许是比较好的形式。因为是公选课,所以学生往往比较多,一个班通常上百人,一般的讲课方式不太适用,教师也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把课堂当作开讲座,将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统合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说话方式,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研究,效果相对更好。若按部就班,照着教材的章节顺序讲下来,效果反而不佳。

三、兴趣法:《美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法

财经类院校的美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而不是像哲学或文学艺术类学生那样,职志于此,当作专攻的术业,求全求深。毋庸讳言,其实很多财经类学生只是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规定,要在专业主干课之外选修一定的艺术或人文学科,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因而才选修美学这门课程的。因此,在我看来,财经类院校美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或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们对美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把培养兴趣当作财经类学生学习美学这门课程的目标,绝不是降低要求。而要培养学生兴趣,显然,在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变革、更新,采用能使他们感兴趣的方法:兴趣教学法。兴趣,既是美学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这门课实施的教学方法。德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方法两大基本原则之其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学课教学中的所谓“兴趣”,与赫氏相近。不过,具体到美学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美学产生和保持持久的兴趣,就必须考虑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那么,以下几方面应当特别值得重视:

其一,以问题引出论题,用问题推动思考和研究。就是说,每一堂课,每一个内容的教学,都最好能用问题来引入,导出该堂课的主题。讲授的各个环节,也多以问题来引起。只要设计好问题,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听下去,追随着老师的讲授进程,展开思考,寻找答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提出“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来发表意见,然后引出“优美”这个范畴。桂林山水,学生们都不陌生,都很喜欢、很向往,谈桂林山水于是兴致很高。通过分析桂林山水美之所在,学生们也就对“优美”这种什么形态有了形象而生动地认识和理解。然后,又提出“泰山或华山也很美。但它们和桂林山水是一样的美吗?有什么不同?”这就使课堂推进到“崇高”这种审美形态教学上来了。通过积极活跃的讨论、分析,学生们对崇高也有了认识,而且对“优美”与“崇高”两种审美形态的区别也掌握了。

其二,要注意结合现实,联系学生实际。美学是理论课程,抽象、富于思辩性。教学中如果术语一大堆,从概念到概念,纯理论推演,那么,对于还未养成纯理论思维的学生来说,就会感到玄虚晦涩,枯燥乏味。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是必讲内容,但是康德又极其艰涩难懂。“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必须举例,必须用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或现象)来说明,而且最好就是学生们身边熟悉的例子。比如见到一个女同学,既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哪个年级哪个学院的(对她没有形成认识,没有知识,或概念),但觉得她确实很美,看到她感到很喜欢(是必然愉悦的对象);不是因为认识、了解了才觉得她美,而是在最初的一瞬就油然地下判断认为她是美的。这也就是一种审美判断,这种对象就是美的对象,或者说,就是美的。――当然,不一定以一个美丽的同学为例;类似的例子很多,都能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探究兴趣。

其三,要多辅以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解艺术,提高审美能力,掌握美学知识。美学本就是和艺术不可分离的,美学甚至也被称作“艺术哲学”。“形式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艺术的发展变化有关的。美学中的形式主义,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本身就是对绘画艺术的思考,而后提炼为一个美学命题,形成一种美学流派的。所以,讲解美学理论,事实上必须大量涉及艺术文本。

其实不论什么专业的青年学生,对艺术都是很有兴趣的,尤其对电影、电视、音乐,爱好尤甚,在财经类院校也如此。怎样去鉴赏或分析一个艺术作品,比如说,一部小说,好在哪里?一幅画或一幅字,妙在何处?在学生这里既是一个巨大的困惑,又是一个亟待得到指点、帮助的问题。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凡高的《向日葵》为什么是经典名作?美在何处?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宝黛为什么令人喜爱和叹惋?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到底是丑还是美?为什么要美丑对比?这种对比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在美学课堂中穿插这些内容,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觉得很实际,很有用,学有所得。

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趣味或要求,适当选取一些当下的、流行或时尚艺术来进行分析讲解。最新的流行歌曲或刚公映的电影,最受学生关注。将其纳入美学课堂,借此指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艺术现象以及现实社会,同时深化了学生对美学理论的理解,让他们学完这门课程后,也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这不正是开设美学课的意义所在吗?[责任编辑周冲]

教改类论文: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改与创新

【文章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的新生在入学初期都会接触到一门关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课程。本文结合自己任教中的个人观点及对目前各大高校关于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了解,结合我院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案和创新。

【关键词】

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应用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基础类课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几乎都能榜上有名。之所以出现当前的这种局面,与我国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可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必将会越来越普及,但是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我们必须要重视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1 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

由于地区的差异,使得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也给即将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是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另一方面对于来自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地区差异及环境因素,使得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基础较差,仅有的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也来源于电视,有的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操作过。。

2、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片面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发现,刚入学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局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等,即使有些同学对于办公软件有所了解,也仅仅局限于高中会考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甚至个别学生高中会考的考题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而那些在高中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虽然在电视或其他途径中了解过一些计算机的知识,但一旦面对了计算机时,却感觉计算机完全就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东西。

3、计算机应试考试特征过于明显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采用计算机等级证书与毕业证挂钩的方法来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目的性很强,加上学校的有意引导,在授课过程中,以考点为依据,将大量的实训时间放在针对等级考试进行的强化训练与模拟测试中,未能很好地跟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是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操作针对性强,一旦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一些改变,就会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匮乏,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现象。

2 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改革思路

1、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目前,一些成立多年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机房设备存在计算机数量不足,设备老化等现象。据于这种现象应加大教学设备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机房数量或扩容机房的规模,以确保能让学生一人一机;定期报废趋于淘汰的设备,增加或置换一批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新设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建设功能独立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所。认真做好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教师的指导工作。

2、转变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

目前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课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实践课主要是学生在机器上练,教师在旁边辅导;教师主要帮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笔者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建议采用计算机联网式多媒体教学,并应采取“案例式”教学法。我们把上课和上机的课时比例按1∶2或1:3进行分配,首先是教师根据要讲授的知识布置一个相似案例,并进行一次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请教老师。这种教学属“双向式”教学,即“学生计算机”,“学生教师”,使教学处于不断的交流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部 分 :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 explorer。在授课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地讲解,例如作为办公常用软件的word,excel,这两个软件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软件,所以要重点讲解,在一些关键的操作步骤上要演示给学生看,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料的收集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典型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加明确所学知识对自身能力的帮助,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举一反三,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学习目的。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应以“应用”为主导,强调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练”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提高”的教学步骤,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改类论文:高职CAD类课程教改与产品设计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成为位于全球前列的工业产品制造业市场,通过产品设计创新来提升产品的显性价值变得至关重要。PRO/E软件为CAD软件的主流软件之一,为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工业设计人才,文中以PRO/E课程教学为例,首先提出对传统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就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教学内容设计等进行分析;其次结合产品设计创新案例介绍了如何使创新教育走入课堂。

关键词:PRO/E;产品设计;创新;教学改革

中国已经成为位于全球前列的工业产品制造业市场,但很多企业存在过于模仿与引进、图省事、走捷径的现象,设计的粗陋使中国制造的产品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只有重视产品设计创新才能令“中国制造”提升产品的显性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与企业接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将宽厚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本领。

PRO/E软件是美国PTC公司推出的参数化建模软件,是一套由设计到生产的机械自动化软件,已成为机械、电子、家电和航天等行业最流行的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软件之一,是从事模具设计、产品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等专业方向的有力工具,是主流CAD软件之一。本文以PRO/E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进入课堂。

一、教学现状

目前,PRO/E课程的课堂教学不能为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的人才呈“千人一面”的状态,存在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脱节、学生职业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与企业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培养企业所需的掌握PRO/E软件应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才,必须加强PRO/E课程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

二、教学改革

通过深入机械、模具、汽车等企业调研和企业人员访谈,了解了企业所需的PRO/E人才涉及的技术岗位主要有产品设计师、结构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机械工程师、数控编程员,并对这5类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归纳、整合、提取,以获得工作岗位对应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解决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脱节的情况。

1.教学目标

PRO/E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基本达到在无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运用PRO/E软件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设计,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及工业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同时为学习其他三维建模软件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数控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知识,会使用AUTOCAD制图。教学对象存在如下特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软件应用能力有差别、制图基础有差别;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学生对本课程比较有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一定的创意;学生乐于尝试,乐于挑战。

3.教材分析

PRO/E软件应用现有的教材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在一些理论讲解的教材中,一般是讲完一系列命令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这些命令会使学生觉得很枯燥,没有真实感,而且难以记忆,而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比较少。

(2)在一些实例讲解的教材中,软件的使用和绘图技巧,不够全面和有条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按照教材实例一个一个指令学,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往往遇到一个指令不会,学生就放弃继续学习,停滞不前,缺乏兴趣。这种教材编写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教师应在充分读懂和读活PRO/E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遵循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顺序,主要分为草图绘制、三维建模、产品装配、机构运动仿真、工程图制作、模具设计6大模块。

4.教学内容设计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兴趣是需要培养的。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教会学生PRO/E软件的基本操作。当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后,若不经过巩固、提升、实践创新的阶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不能调动,而原本掌握的基本操作也将会被遗忘,更别谈利用PRO/E软件来解决面向未来职业,面向实践生活的各种实践性问题。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不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体系应体现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教师展示跟项目相关的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产品设计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由教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演示该项目所包含的基本操作和技巧,再要求学生照葫芦画瓢,照着教师的演示过程再作一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命令的用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

第二阶段:巩固阶段,先由教师给出设计模型,并引导分析绘图步骤,明确要求学生用给定的几个命令来完成,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命令。

第三阶段:提升阶段,主要开展“任务型”教学,包括任务提出、任务实施与检查、评估与讨论3个环节。任务提出环节中教师介绍任务的设计模型、考核指标、限定时间。任务实施与检查环节包括实施任务的计划编制和汇报、实施任务、任务实施情况检查。学生是实施者而教师是监控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评估与讨论环节包括展示和汇报设计模型,师生共同评价完成任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考核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对学生未掌握的技巧进行补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该阶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创新阶段,主要开展合作型学习课堂教学。包括任务诱导、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与总结四个环节。

任务诱导环节:设计源自生活,最好是对生活进行有效的实践。首先由教师给出设计背景,其次由教师来确定常规小组或临时小组来完成任务。

任务呈现环节:由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和考核指标,在考核指标中突出产品设计创新的考核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要求,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讨论并确定设计任务目标和具体要求并汇报。在该环节中,设计任务必须首先满足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设计要求,从而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现产品设计创新理念,产品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功能上创新、外观创新、材料创新和使用方式创新。最后让各小组汇报要设计的任务,由学生或教师来评估设计任务的可行性和难点,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任务实施环节:组内成员分工、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其中,学生活动包括完成个人任务、面对面互动、帮助与评价和小组任务总结与反思。教师活动包括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帮助、指导和调控。

任务评价与总结:各小组任务汇报,通过学生或教师根据考核指标给予评价和总结。

三、创新设计案例

下面以迷你冰箱设计为例来介绍产品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过程。

1.任务诱导

教师给出以下设计背景并安排分组,采用临时小组的形式,每组3人,全班39人,共计13组。

设计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家电产品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冰箱是我国家电行业的传统产品,我国已成为世界冰箱制造大国。随着大量的汽车日益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便捷式迷你冰箱成为冰箱生产企业和设计师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缺乏设计创新的家电产品在市场上会被消费者冷落,家电产品设计需要个性,需要创新,需要贴近目标顾客;国内市场上,迷你冰箱种类少,造型设计粗陋,缺乏个性和艺术性,便捷式迷你冰箱设计理念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2.任务呈现

教师给出任务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针对中高端消费市场而开发的迷你冰箱,以“便携、尊享、品味”作为该系列产品的设计定位,要求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外形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件有用的电器,还是一个居家装饰品,在细节中要求穿插对中国元素的运用。

明确考核要求:工作态度20%+工艺合理性20%+完整性15%+美观性15%+创新性30%。

各小组推荐1名学生为设计组组长,各小组根据教师设定的要求,从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色彩需求、触觉需求进行了市场调研,同时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商定了设计任务目标,撰写设计任务书,并采用PPT形式向其它小组和教师汇报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

3.任务实施

各小组按照设计任务书,开展分工合作,选择自顶向下设计或由下到上设计的设计方法。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分工要求完成个人任务,遇到困难及时沟通交流,在互动中产生碰撞的火花,激发思维的灵感。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引导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和学生,同时监督各小组设计任务的开展进度。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小组合作配合,商定目标并坚定执行的能力、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任务评价与总结

首先各小组派代表递交产品设计说明书并展示作品,向教师和其他小组汇报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和设计心得体会。最后,教师对作品点评,介绍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诸如生产成本、消费者的经济承受力、加工工艺是否成熟和合理等因素。通过这个环节,增加学生的成就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结 论

通过教学改革后,产品设计创新走入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也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从解决现实问题着手,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化产品设计的专业素质。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