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预结算编制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24 05:30:14

预结算编制论文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1

1概述

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和政府两种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只是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客观现实是市场存在有时失灵等方面的因素,这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能有效发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导性作用。

明确预算绩效目标,进而科学地实施绩效目标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资料显示,在西方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注公共项目支出管理中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其重点,以及达成结果的效率性与效果性。

近年来,我国中央部门在部门预决算改革方面层层推进,特别是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方面逐步适应着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方面的工作仍有待提高。虽然新的管理制度有逐渐规范绩效目标的管理,但是实施操作仍在摸索阶段。

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还不到位,其次是缺乏结合单位实际的具体规范的管理机制。为了适应和配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从单位的工作和利益出发,本文的研究将有利于改善这种状况,推动单位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专家学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财政预算的管理工作。主要的代表有Cothran(1993)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控制预算支出、利润分享的一种预算制度。Brizius(1994)认为,绩效预算是根据将要达到的可计量结果来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国内研究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近十多年来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发表。其中周立群提出了复式预算的构想。王绍光指出,预算是约束政府行为进而控制行政成本的有效手段,而预算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又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公共财政预算的编制理论、形式、功能作用、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对比、分析,得出了各有侧重的理论和实践导向,也为我单位进行部门财政预算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推进方向,同时也为进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自2000年正式开始实行部门预算,与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部门预算制度可以说是起步时间晚、实施时间短,无论是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是部门预算的编制体系,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预算编制的无规则性和随意性。有些项目的编制标准过低或无章可循,使预算的编制存在着很大的水分。预算编制不尽严肃而过于笼统、内容模糊,使审查、监督难以进行,人治因素影响了预算管理的过程和效果。

二是项目预算管理的不可控性。预算到位后的费用支出比较随意、甚至项目间任意挪动挤占,更有甚者将费用挪用到非项目上的现象也有发生。致使财政资金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降低了其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

2.2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对编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对项目基础数据的搜集、归纳、整理、分类和分析不习惯、也不积极主动;面对零基预算,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不精细、不准确,也呈现出消极被动状态,认为预算编制就是向上要钱,只要能要到钱就行,这就使得预算管理存在难免的疏漏。

因此,需要从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部门对编制预算重要性、准确性、科学性的认识,使每一项预算都有据可依。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应加强培训预算编制人员,提高其绩效目标设定的水平,还可以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考评提供项目绩效目标的项目管理人员,使项目绩效目标的制定更符合项目立项的实际。除此之外,从专业上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和基于绩效目标管理的预算编制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

3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

3.1构建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

2011年财政部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预算绩效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基于这一理念,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流程对单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框架进行构建,图1是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流程。预算编制绩效管理是整个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流程的起点,其次是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然后是对预算绩效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是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而每一环节都要接受监督主体的监督,形成一闭环的绩效目标管理体系。

图1 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流程图

在绩效目标管理体系中,各职能模块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及作用,缺一不可。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就预算编制绩效目标管理进行重点探讨。

3.2基于绩效目标管理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全过程的基础工作,在整个预算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管理职能模块的设置都是以更好地服务于它为目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包括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在预算编制阶段进行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属于事前控制。如果能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编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可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在财政资金的分配阶段就把财政资金集中到高效益的项目上。基于该目的,2015年财政部颁布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财预〔2015〕88号)(后简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绩效目标的定义、设定程序、审核机制、批复应用途径等管理实施办法。

3.2.1 增加单位整体绩效目标预算的编制

从2016年的部门预算工作开展来看,部门预算软件的设置很好地体现了对《管理办法》的贯彻和实施。首先从完善单位整体目标角度,提出了报送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要求,并将单位整体目标定为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绩效目标结合的考评方式。据作者推断,随着中央部门绩效目标考核的要求,在以后年度的单位绩效考评中,很可能将该部分部门绩效目标考核纳入部门全面预算考核中。

3.2.2建立全面项目管理模块的项目支出预算编制

2016年部门预算开始要求各单位将项目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结合考虑。我单位承担的基建、科研、专项等项目,大部分属于跨年度持续性项目,中期目标的考核提高了项目管理的要求。中期预算目前定为三年,编制三年滚动预算需要单位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良好分析和预测,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从建立滚动项目库开始,深化条目预算,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这不仅是要将单个财政项目的三年支付计划订立出来,也需要将后续年度新开立项目的预算一并考虑,纳入滚动项目库管理。在完善上述机制的基础上,新《管理办法》除了要求报送完整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外,还要求报送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论证报告,做到目标设定有据可查。同时在填报中,需落实项目负责人,这样利于建立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人员和项目相应的绩效考评和跟踪问效机制。

3.2.3建立基于零基预算的项目支出预算编制

目前部门预算编制,强调编报基础为“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预算当年的预算支出为出发点,从新预算年度的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预算编制由项目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的工作安排,编制出具体的项目支付计划。然后由财务部门汇总编制成单位的总体预算,保证单位预算收支的完整性、精准性和前瞻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加强财务部门和项目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优化预算编制和执行。

3.2.4 建立规范绩效目标指标的预算编制

目前《管理办法》中提出将绩效目标分为三大类: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细化三类指标的标准中,还要求确定绩效标准,并结合项目预期进展、预计投入等情况,确定绩效指标的具体数值。预算编制部门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考评的指标体系。对于我院来说,结合预算项目的性质、预计达到的目标,可设定出具体的二级指标,同时尽可能将目标通过数量化指标进行描述供预算编制人员选择,建立适合我院项目预算目标的指标库,为预算编制人员做好准确、科学的项目预算工作建立依据,使绩效目标设定有据可依,同时便于财政项目绩效目标监督和考核的实施。

4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初级阶段,预算改革政策方面仍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预算改革实施方面也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作为“十三五”伊始,加大对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研究对于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部门预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立足于我国预算管理的现状,同时借鉴别国绩效考核的成功经验,丰富我国部门预算的管理理念,增强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政策,循序渐进,不断推进我国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财预〔2015〕88号),2015年

[2]Cothran,D.:Entrepreneurial budgeting: An emerging-reform,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3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绩效预算;部门预算;关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18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29- 02

为提高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从编制2000年预算起,我国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其履行职能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账。近些年,为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我国开始了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的试点和探索。但部门预算和绩效预算之间的关系,在预算改革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因此,理清两者的关系,对顺利推行绩效预算意义重大。

1概述

1.1 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2000年是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起始之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按照法定时间批复预算;将以往自上而下的代编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汇总方式,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采取综合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统筹安排,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

之后,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深入。2002年,正式按照新的方法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加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5年,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扩大管理范围;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研究制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进行项目支出经济分类试点。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金财工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等改革内容也在不断完善和推进之中。

1.2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探索

我国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后不久,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也随之展开,各级财政部门与部门预算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考评工作规范,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从2003年起,财政部就开始制定部分行业的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组织部分中央部门开展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2005年,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财政部选定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4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2010年共批复确定115个中央部门的200个绩效评价项目,绝大多数中央一级部门已纳入绩效评价的范围。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探索主要表现在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为代表的改革实践。

2部门预算与绩效预算之间的关系

2.1 部门预算是绩效预算的前提和基础,为绩效预算的开展提供平台

部门预算改革对绩效预算改革意义重大,如果没有10年来部门预算改革的基础,绩效预算改革可能就无从谈起。部门预算改革为绩效预算改革建立了一个平台,只有在这个平台之上,绩效预算改革才可能顺利进行。

绩效预算需要比较部门的产出和预算资金投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这个前提就是部门的收入要有一本总账。这在过去传统预算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预算编制将预算支出按行政经费、事业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等不同性质分成若干类,分别由财政部的不同司局管理,对于一个部门来说,究竟已经安排了多少预算资金是搞不清的。而且在传统预算制度下,部门的大量预算外支出游离于预算监管之下,预算也无法搞清部门的实际资金拥有量。经过部门预算改革,采取综合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加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了预算的监管和控制中。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对预算部门的支出进行了分类,摸清了预算部门的各种支出的方向和用途。按照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对预算部门的各种支出能够进行多维的定位。这些改革都为预算的绩效评价提供了数据信息支持,大大方便了预算绩效评价的进行。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部门预算改革,绩效预算改革就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绩效预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 绩效预算是部门预算的深化和升华,是部门预算改革的方向

部门预算虽然加强对预算的监管和控制,但预算的编制和资金的分配仍缺乏明确的导向。由于缺乏目标的设定和产出的考核,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由于缺少绩效方面的考核,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同时也限制了部门预算功能的发挥。

在预算的执行阶段,主要是强调对合规性的遵从,预算执行中只管投放进度、不问投入效果;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部门预算“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考虑支出的实际结果责任,从而造成部门预算资金浪费和效益较低等问题。

绩效预算改革的滞后必将制约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总体效能的发挥。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延续、提升,乃至制度变革,绩效预算改革需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逐步引入绩效管理的要素,逐步将投入控制型的部门预算改造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是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是部门预算长期改革的方向。

2.3 在部门预算基础上进行绩效预算改革

我国的部门预算已经推行了近10年,各级政府已基本熟悉部门预算的工作流程,可以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推行绩效预算的改革。实行绩效预算,首先必须明确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绩效计划目标的制定是实行绩效预算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需要一并制订年度绩效计划。绩效计划的制订应与部门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以部门的战略规划为依据,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保证预算年度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应继续完善部门预算,严格按目标、功能、绩效要求来细化预算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绩效预算改革可以先以项目支出绩效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到部门人员和公用经费。人员和公用经费在部门预算中按定额管理,通过对部门的绩效结果的考评,合理修订人员和公用经费定额,提高基本支出使用效益。根据考核结果做出奖惩与预算调整。根据绩效预算按效果拨款的原则,财政部门按照各机构的计划制订情况以及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调整下一年度财政预算,根据内外部评价结果对于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目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予以公告削减直到取消这项预算。

部门预算改革在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部门预算改革绝对不能放松,需要在投入控制等方面继续完善。同时,在部门预算改革中逐步将绩效管理的各要素引入部门预算中,向管理导向型预算转变。

3结语

尽管目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理念,但由于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相融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总结实践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基础条件、组织实施、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较少,特别是与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绩效考评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亟需用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3

一、关于严格年部门预算执行问题

目前,年部门预算已经人大审议通过,并批复下达给各部门执行。各处要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执行的有关要求,认真履行好财政监管职责,执行中除确实急需安排的项目外,原则上不予追加,经过充分论证后可纳入年部门预算。要坚持监督与检查并行的办法,按预算安排掌握好拨款进度,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的跟踪问效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重编制、轻执行、虎头蛇尾”现象的发生,使部门预算真正起到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单位经费支出的作用。

二、关于加强年部门预算编制管理问题

在认真做好年部门预算执行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年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对部门收入预算的监督审查。近年来,部门收入尤其是自有资金收入预算执行结果与年初预算相比变化很大,这既有经营、服务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年初预算安排没有很好地参照上年实际收入情况、预算编报过于保守、漏报收入等原因。从年报市人大审议的60个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看,自有资金收入实际执行结果比年初预算增加1.8亿元,其中:社保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1.7亿元,教科文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843万元,行政政法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618万元,农业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增加174万元,经济建设处、企业处分管部门自有收入也与年初预算有所变化。对此,市人大已提出了疑义,要求我们在年部门预算编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各处在审查分管部门的年预算时,要重点审核单位组织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一定要参照上年实际收入情况并充分分析当年增减因素变化编报,不能报多少就是多少。另外,在预算内管理的排污费、水资源费等专项收入预算的编制时间要与部门预算时间同步进行,年部门预算编审中不能再出现专项收入预算编制确定晚,影响部门预算汇总时间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支出的论证审核,避免执行追加。近年来,部门预算执行变动和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调整大多数为项目支出,有些部门反映,根据工作需要编报的专项经费预算,年初不安排,在预算执行中通过追加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基层单位编报部门预算的积极性。市人大对部门预算调整也提出了意见,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条例,对预算变动进行规范,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各处在编制年分管部门预算时,对能够在年初安排的项目,尤其是属于每年都需安排的补充正常经费性质的资金,一定要编入年初部门预算中,不得在执行中追加,支出安排不能留有硬缺口。各处要充分利用预算编制周期延长的有利条件,提高项目论证的科学性、规范性。今年市领导提出在今后部门预算项目编制方面要建立编制、审查相互制约的机制,因此,各处必须建立健全部门预算项目审核资料,加强对项目资金的考察论证,对项目的审核要考虑充分,经得起推敲,注重支出绩效的考评,维修项目必需提前经由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估,从而为预算编制、审查相互制约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是推进年部门预算项目库建设。项目备选库建设已经提了几年了,但目前各处的项目库建设不平衡,除农业处等个别处已初步建立项目库外,大部分处仍未建立分管部门项目库,主要原因是对项目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从规范项目支出管理,还是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来看,建设项目库的方向都不能改变,不能后退。各处要在现有条件下,根据上年部门预算项目安排情况,结合部门单位申报的年项目计划以及项目审核论证、排序情况,加强项目库建设。已经建立项目库的要进一步规范,尚未建立的要抓紧时间建立分管部门单位的项目库。要对项目库中的项目实施滚动管理,从中排序筛选出部分项目编入年部门预算,并将调整后的项目库内容于月末前报预算处备案。

四是强化生产建设性资金编入部门预算的工作力度。目前,生产建设性资金除科技三项费外,其他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力度还不够大。有关处要尽快与省财政厅相关处室沟通,借鉴省今年的有关做法,加大对有预算分配权部门的协调力度。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调整、改革资金分配方式,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前项目论证时间,并将细化后的生产建设性资金编入部门预算,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对尚未编入部门预算的教育费附加、基本建设等资金要加大工作力度,纳入年部门预算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60%,并进一步细化项目预算。我相信,省里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五是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部门预算改革以来,多数部门的预算编制是围绕自身工作和发展需要进行的,但也有少部分单位工作缺乏计划性、随意变更已申报的预算项目及内容,预算编制的反复性过大,不仅损害了预算的严肃性,也使得我们重复论证审核项目,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报时间。各处要加强对分管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指导,保证年项目计划紧紧围绕本部门单位主要工作任务来编制,项目上报后,不能随意变更。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程投资,预算价格,要素

 

一、影响工程投资的几大因素

1、材料预算价格

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在编制材料的预算价时不可能逐一详细计算,而是将施工过程中用量最大或用量虽小但价格昂贵、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一部分材料作为主材,常见的有水泥、钢材、砂石料。硕士论文,要素。

在计算材料预算价格之前,应认真收集基本资料,使编制的材料预算价格符合实际。通常需要根据工程所在区域建筑材料状况、对外交通条件以及已建工程的实际经验和有关信息,根据节约资金的原则,选择合理的供货地点、各种物资供货比例及其材料的价格、合理的运输方式等。硕士论文,要素。

砂石料在建筑工程中用量大,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在编制其单价时应深入现场调查,认真分析地质勘探、试验、设计资料,掌握其生产条件、生产流程、运输方式,正确选用定额进行计算,以确保砂石料单价正确可靠。硕士论文,要素。

2、费率取用标准必须符合现行规定

在编制不同部门的概预算时,必须按各自有关部门的定额和现行规定、编制办法编制概预算,不得张冠李戴。

3、正确使用定额和选用定额子目

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由于设计阶段不同,选用的定额也有所不同,在各阶段定额不全的情况下,要注意定额的正确套用。

在选用定额编制工程概预算单价时,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机械设备配置、运输距离,选定条件相符的定额。同时,要对定额的总说明、章节说明及附录内容认真阅读掌握,熟悉各定额子目的适用范围、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定额系数的使用方法。

由于每个具体工程项目施工时,实际情况和定额规定的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按照定额规定,允许换算的进行换算,不允许换算的只能按定额选用,不得随意调整。

在使用定额编制概预算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现行定额的变化和有关费用标准、编制办法、规定的变化,做到始终采用现行定额和规定。

4、工程量计算

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工程量计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综合经济指标的准确性。所以工程量的计算,必须按《建设工程工程量决算规范》(GB50500-2008)及(青海省消耗量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设计图纸进行计算。

5、科学求实

概预算专业人员在编制概预算时,应坚持原则,科学求实,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条件,正确应用定额和现行规定,做到量足、价适、费准确,坚决制止巧立名目、高估冒算及搞“钓鱼工程”概算。但又不能少算漏算,要打足投资、不留缺口。

二、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1、加强管理

为了提高概预算的编制质量,把对概预算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变“把关型”为“预防型”,找出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容量出错的原因,对概预算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变“把关型”为全过程的全员全面管理,严格贯彻执行“3个环节”管理程序(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根据概预算编制过程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综合单价法或工料单价法进行。把影响概预算质量的制约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为主的自我质量控制,同时建立“质量信息卡”,对中间检查出的问题逐项记录、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2、提高人的素质

在过去的传统质量管理中,对质量的认识倾向于狭义的质量概念,对人的素质、工作质量重视不够,概预算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费率、小数点、数字位置颠倒等出错,会致使全部编制都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概预算的编制质量,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的管理原则。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人的因素,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工作质量,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由于建筑工程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施工因素千变万化,施工方法多种多样,就是对概算非常熟悉的编制人员,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一些和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棘手的问题,加之目前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必须查阅大量资料,重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概预算工作任务。硕士论文,要素。所以,提高人的素质、加强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3、严格按编制规程概预算

概预算编制遵循一定的编制程序,既:(1)搜集资料,拟定工作计划;(2)计算工程量(3)计算单价(4)编制单位工程概算并汇总得到单项工程、工程项目概预算。

4、应用计算机进行编制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连贯性强、抄录计算量大且非常烦琐的工作。硕士论文,要素。在以往的手工编制工作中。概算编制人员不得人员不得不在大量的定额条目及各种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抄录和校对,在大量的简单重复计算工作中耗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效率低、速度慢,而且经常出错,与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很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和提高概算的编制手段非常重要。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已普遍采用招投标形式,也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能及时准确地编制工程控制价和投标价。这些都要求计算编制工作有较大改进,要改变传统手工编制方法,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的工具和预算软件辅助完成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5、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

(1)人工土石方工程中运距的计算,要按上下坡折距(见定额附录中的规定)计算准确,特别挖填方折距应取其重心位置,千万不可按最大深度乘折算系数,且折距后应按定额中的运距单位计算。硕士论文,要素。

(2)洞挖石方中洞内与洞外的运距要分别计算。

(3)土石方运输应“装、起、卸”的运距计算在内,否则容易重复计算。

(4)编制单价表在综合几个定额时,要注意其计算单位,不同单位必须划成同一单位。既要注意自然方、松方、实方之区别,其相应的折算系数在定额附录中均有,应熟悉并掌握。

(5)危险品运费计算不仅单位运价高,而且必须考虑毛重系数1.35和不能满载系数0.8(指公路运输)。

(6)定额规定的高程系数,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高程调整定额;否则,高程对人工、机械效率的影响就会忽略,造成工程概算不准确。

(7)单价表的计算依据一定要写清楚,简单明了、完整,否则,校对时费时间、审查时说不清。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 预算管理 主要问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06-02

引言

高校预算管理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强预算管理不仅有利于高校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深化财务体制改革、优化支出结构,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前,高校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高校如何加强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以及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发挥资金投向在实现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保障、导向和激励作用,确保学校支出结构优化、资源有效整合、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是当前高校预算体制改革的急需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当前,许多高校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突出表现为:(1)预算编制随意性大,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预算编制人员根本不清楚学校的运行及建设发展情况,闭门造车。(2)只考虑当年年度发展任务及资金需求,支出安排“碎片化”,力求做到收支平衡,没有分析上年度项目执行情况,只有评估上年度项目执行的基础上,才能调整原列入预算项目;预算编制没有考虑学校的战略需要,没有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3)预算编制缺乏弹性,没有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做必要的调整。(4)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内外预算“两张皮”现象明@。

2.预算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一些高校“重编制,轻分析,轻评价”,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项目绩效观念淡薄,成本效益意识缺乏,没有引入绩效评价因素,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脱钩;或者考评流于形式,方法过于简单,评估指标不健全,支出安排与预期经济社会绩效目标结合不严密,支出盲目性大,与预算执行效率、监督检查结果、实施效果等脱节,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和问责机制,导致高校不能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需要,无法发挥预算资金的导向作用。

3.预算控制体系不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相脱节。当前,许多高校只注重预算的编制和下达,而对于预算的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高校领导以及预算管理相关负责人对预算执行情况无法掌握,造成实施结果与高校预算的目标相背离。一些学校由于监督控制体系不完善,编制预算中的项目和用途出现随意变更和增减现象,还有的学校预算执行进度很不均衡,上半年执行进度特别缓慢,年底为完成年度指标任务,突击花钱,甚至擅自变更预算支出用途,还有部分高校出现项目资金结转结余较多的现象,较多的结转结余资金直接影响本校下年度财政资金的拨付额度,造成该校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项目之间资金互相挪用的问题以及“寅吃卯粮”的现象,导致该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控制指标使用完毕,而国库支付系统中项目资金尚有结余;或者出现国库支付系统中某些项目资金已使用完毕,预算项目控制指标尚有结余,项目建设尚未完成的情况。高校普遍存在项目资金循环使用、“拆东墙,补西墙”等挪用资金现象,导致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项目支出与实际项目支出相背离,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脱节。

4.领导层重视度不够,经费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高校编制预算一般是按照财政预算批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确定收入和上年结转结余资金的基础上安排年度支出,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的收支财务预算。多年来,许多高校缺乏自主办学的理念,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宣传不力,重视度不够,缺乏中长期规划管理意识,高校领导关心的是学校的年度收支是否达到平衡,是否会出现预算“赤字”的状况,根本没有考虑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来科学编制预算;高校各职能部门没有发挥其经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由于财务处自身条件有限,仅依靠财务处无法完成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监督以及绩效评价;预算项目的立项论证、预算项目的分配指标、预算项目支出范围、项目经费的使用审核、审批等必须由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预算方案。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财力保证。因此,高校应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和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丰富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管理水平,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实现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健全和完善预算管理机制。高校的领导者要在思想上认识在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要按照“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思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对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科学的预算管理对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的重要作用;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组织好学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领导者应带领相关人员发挥预算监督职能,在完善配套制度、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有章可循,增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建议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预算编制和预算调整的审议、学校各项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审议、对学校重大财经决策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研究学校的重大经济问题,并向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提出决策建议和意见。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各主要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组成,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对学校预算项目进行论证、监督和管理,避免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盲目性。现代化的高校更应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预算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及时向学校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反馈各预算项目执行情况的即时信息,以便做出科学的预算调整。提升规划编制质量,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2.建立和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确定预算绩效考评的领导组织机构,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全面引入到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中,从资金分配管理转向重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从预算规划、编制、执行及管理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优化预算资金分配的同时增加绩效考核内容,实现绩效考核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支出安排与预期经济社会绩效目标相结合,与预算执行效率、监督检查结果、实施效果等挂钩,对预算绩效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根据一定的评价程序,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根据对预算执行效果,增p下一期的预算分配数额。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建立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问效机制,定期召开预算执行进度汇报会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通报,以加快预算执行为突破口,转变预算惯性思维,对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的单位,由项目管理人员从资金申请、预算细化、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等各链条逐项分析存在的问题,围绕存在的问题展开自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目资金使用规定的问题,限时及时整改,并且督促整改到位,保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对接,使预算管理向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4.充分调研和论证,完备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高校财务部门应逐步适应财务管理新常态,集中财力,全面深化预算体制改革、优化支出结构,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增强收支安排的科学性,统筹各项财力配置,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即时动态的预算管理模式。具体要求:(1)预算编制前期,财务部门一定要到时各院系部门调研,因为自身编制条件有限,所以要充分听取二级院系的意见,并要求各院系部门根据本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发展重点,压缩一般性支出,自行编制本单位下年度预算,接下来,财务部门对各院系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在对项目进行充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预算分配方案。(2)完善预算控制系统,使预算管理与适时的动态调整相结合。一方面要强调资金使用单位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另一方面,给予资金使用单位一定的预算执行弹性,在有效的监管机制下,允许资金使用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需要,适时适度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3)利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最能达到高校发展规划目标的项目上。要全面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及经费需求,编制中长期规划,分别建立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专项建设项目库,并不断更新和完善。(4)高校预算编制应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把各项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推行综合财务预算,全面实行“以收定支”的规范化管理。(5)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打破两种管理“两张皮”的状况,丰富和完善预算编制的内涵,国有资产管理软件与财务管理软件及时对接,及时掌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配置及有效利用情况,从而使得部门的预算编制更为系统和完整,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结语

总之,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强化综合预算管理的意识,完善预算控制系统,突出预算管理职能,全面考虑预算编制因素,缩短预算编制周期,规范审批流程,实现高校整体发展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严格遵循预算管理的闭环运行模式,强化预算的严肃性,提升预算的执行力和控制力。通过逐步渗透,最终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格局,达到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的目的;同时,认真研究预算方案,实现计划与执行的对接,提高预算方案的可执行性以及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王莉.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6(2)

[2] 郭海平.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6(5)

[3] 邢渊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1)

[4] 赵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5(20)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全面预算 财务管理 医院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42-01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包含医院在内的所有组织机构都实行预算管理,以预算作为管理控制的工具和业绩评价的依据。随着时代的步伐,全面预算管理及其理论在西方组织机构已得到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把西方的预算管理兼收并蓄地使之为我国所用,形成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管理特色的组织机构预算管理理论及模式,并以此提高管理效率,是我国机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是将机构组织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机构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分散权责,集中监督”来促进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企业目标、提高生产效率。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全面性。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体系包括经营性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项预算,既能反映机构组织日常经济活动的预算,也能反映资本性支出等一次性财务资金筹措和使用的预算。

(2)全员性。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涉及机构组织内部权责利关系的全面安排,它不是某一部门的事,而需要上下配合、全员参与。

(3)全程性。是指对机构组织担任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对机构组织运作、经营活动结果的评价考核也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得到体现。

(4)目标性。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明确,在公共服务领域,由于不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直接与利润最大化相联系,所以制定机构组织的最高目标是制定全面预算的前提。

(5)指令性。全面预算管理由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一经确定,一般不轻易调整。

2医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1)当前医院预算管理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目前,医院主要执行的是现阶段财政预算下的部门预算体系。即重点强调收支方面的指标,以满足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局、卫生局的统计与资金支出预算要求,并非立足于医院经营管理需要而编制的全面收入、成本、费用整体预算。从这个角度来看,医院的预算体系的出发点与编制思路都不同于真正的全面预算,只是说医院从人员与观念上,具有实施预算的基础性条件。

(2)当前医院预算管理的思路有待改进。首先,目前医院绝大多数没有筹资预算,在客观上造成了资金流动性风险。其次,医院也没有建立往来款预算,但实际上,医院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住院预交款、医保病人费用的结算,采购与结算,医疗建筑与改造等,都涉及往来款项的管理,有些医院应付款项达到上亿元。再次,医院基本没有建立采购预算。医院药品成本占医院成本总额的30%~40%。但是许多医院不做采购预算,没有库存限额管理,给医院的资金管理造成较大的隐患。最后,有的医院也未编制责任预算。预算没有进一步分解到部门和科室,对部门和科室没有任何约束力,保障不了预算收支目标的实现。医院很难根据业务情况对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责任认定与考核。

(3)当前医院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待改进。根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基本模式,医院往往采用基数法编制预算,即根据基期(上年)数据,结合本年业务变动情况的增量,来预计来年的预算收支规模。但这种预算编制模式的通病是弹性较小,灵活性差,且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往往都是在基数上进行增加而非减少。但客观情况是,由于医院的收支与投资往往不再呈现出很有规律的变化,因此这种编制方法是应该改进的。此外,某些医院或部门可能利用以前并非通常的数据来作为未来预算的编制标准,有意扩大预算支出指标。

3加强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途径

加强预算管理,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以系统观点结合经济责任制,进行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是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和全面控制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通过合理的预算使医院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又可通过全过程的控制循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将财务控制变为一种科学的人性化的自律机制。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第一,收入预算要参考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对预算年度的预测编制。支出预算要量入为出,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重要的地方,要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控制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预算编制要细化,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

第二,需加大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如院领导出面组织财务部门会同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召开预算编制会议,要求各职能部门按财会部门的要求,提供编制预算所需的各项原始收据,定期将预算执行的详细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各科室负责人,增加预算的透明度,院领导定期在全院中层干部会上通报和分析医院的经济远行状况,讨论分析医院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将部门预算完成情况与科室负责人的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对完成预算指标给予物资奖励,从而调动科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加强现金流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医院的公益性质,在国家的投入、补助和向患者收费一定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资金支出预算、资金成本测算,只有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资金的及时回笼,保证各项正常开支,这需要充分发挥医院财务部门的功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进行药品、现金、存款等流动资金的合理配置,保证医院业务、后勤、科研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配套的管理制度是医院预算管理的支撑,这有利于医院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工作,由于标准不一而造成的财务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医院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出符合本医院特点的预算管理规则,从而做到各项具体事项的进行都必须依照相关的规定进行。

结论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着眼于控制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经营行为,使医院围绕既定目标,规划各项业务活动收入,安排各项预算内的每一笔必要的开支,是完善医院经营管理,增加医院经济效益的一项十分必要的方法,使医院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增加逐步加医院的积累。

参考文献:

[1]薛爱艳. 略论全面预算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1)

[2]杨淑艳. 加强预算管理是搞好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J]. 辽宁经济,2010(07)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7

【关键词】项目支出;预算执行;存量资金

2015年是新《预算法》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据财政部公布的中央财政预算报表表明,截至2015年底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总计26.67万亿,政府负债率约为40%。2015年地方新增债务规模为6 0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5 000亿元。2016年,我国将继续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提高赤字率至3%。

为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加强对全区部门预算工作的监督,上海市虹口区在时隔7年后重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笔者在负责对涉及民生的某重点部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总支出预算执行率有待提高。造成支出执行率欠佳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由效率提高、开支节约所造成,应该鼓励倡导;如果是由预算编制与实际用款需求不相符合或相关政策未执行到位、相关工作未及时开展所造成,则会导致新增存量资金的产生,削弱资金使用效益,与上述财政增长放缓,政府债务逐年增加的现状相矛盾。本文主要对由后者造成的支出执行率欠佳的情况进行讨论。

总支出主要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由于目前基本支出公用经费实行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管理且在总支出中占比较小。本文拟重点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率有待提高的原因进行浅析,并从减少新增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优化区、县部门预算中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进行思考。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财政存量资金的构成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用于反映和记录财政资金收支的账户主要有三类,即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账户。相应的财政存量资金也主要分布在上述三类账户。2014年财政部发文要求各地全面清理存量财政专户,除经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保留的财政专户外,其余财政专户在2年内逐步撤销。故本文主要关注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单位账户中的存量资金。

一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原先财政支出“以拨代支”的核算方式,各预算单位设立用于反映财政授权支付的零余额账户,财政资金只有在实际发生支付行为时才流出国库体现为支出,即使支出预算执行率欠佳,在预算单位层面也不产生新增存量资金,此时新增存量资金沉淀在国库单一账户;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尚不全面,预算单位账户不仅包括零余额账户,还包括保留的银行存款账户。正是银行存款账户的存在,为历史存量资金和新增存量资金沉淀留下空间。银行存款账户中的历史存量资金除主要列示在结转结余科目外,还可能以以前年度往来挂账和违规提取基金(事业单位)等形式存在;新增存量资金则通常产生于往来收款和收上级拨款等环节。如审计中发现,个别部门存在“以拨代支”情况,虽然上级预算单位将项目款全额下拨全部执行,但资金在下级预算单位未被有效使用,宕存其银行存款账户。

二、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率有待提高的原因浅析

1.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项目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支出外,为完成其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经常性项目支出和非经常性项目支出。目前,我区财政部门基本参照上年预算数考虑增量控制审批预算单位年初部门预算支出数,经常性项目支出有支出定额标准的按定额编制,无定额标准的从严控制,严格控制经常性项目增长,对无政策文件依据的非经常性项目一般不予安排。且年初预算一旦排定,财政部门严格控制年中调增预算,但允许动用历年结余和支出间结构调整。审计中发现,部分项目尚未设立定额标准,预算单位为保证开展工作时资金充裕,倾向于高标准编制项目预算,在既有计划的基础上,多报项目多报单项开支,以便实际执行时即使发生新增项目或新增单项开支的情况也不需再向财政申请追加拨款,仅通过本部门内支出结构调整即可给予资金保证。

2.项目论证欠充分,内外部沟通欠顺畅。

(1)预算单位方面,一方面,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通常在每年9月前后启动,启动时间过早造成预算年度的相关政策尚不明确,部分基础数据难以调查清楚,项目前期论证难以充分开展,从而只能根据现有预决算数据编制增量预算。如某部门的某专项业务开展受市局下达指标考核,由于市局考核指标下达时间通常在预算年度上半年,故年初预算编制时只能框算总量,待来年预算调整时再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项目支出预算通常由相关业务科室根据需求填报,财务仅负责汇总上报。业务人员缺乏相关财务知识,对预算了解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人员对业务方面的知识也不甚了解,在双方没有充分沟通探讨、没有对项目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编制预算,预算数据很难精准。

(2)从全区层面看,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存在行政职能交叉的领域,在没有充分沟通、统筹协调预算安排的情况下,重复编报预算的现象就会发生。如某部门某专项整治项目的支出执行率不高,就是因为相关整治工作由部门和街道协作开展,双方分别编报预算,但实际整治项目开展时街道承担并列支了大部分整治费用,从全区整体看属于相同性质的支出被重复编列预算了。

(3)财政部门在审核批复预算时,由于专业性和时间限制,通常以预算单位申报为主,财政部门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充分的审核论证,从而导致对批复的项目无可行性论证,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也难以操作。

3.项目支出进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1)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尚未全面建立。一方面,部分预算单位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导致项目启动时间晚、项目前期准备时期长、项目工期拖延等,影响了支出执行进度;另一方面,预算按年度平衡,资金按年度安排,有的项目实施周期较长,客观上要求必须跨年执行,但出于测算、编报方便等原因预算单位通常以一次性资金安排的方式编列在一年的部门预算里,从而导致支出进度缓慢,年末结转资金产生。而由于区财政部门严格控制年中预算调增,预算单位即使发现部门项目执行进度缓慢,至年底预期无法完成,也不愿意上报预算调减。

(2)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全面建立。一方面,尽管对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核是大势所趋,但财政部门对此尚缺乏经验,具体如何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预算单位对绩效管理认识还不到位,绩效目标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优化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1.完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财政部门应督促预算单位摒弃依据经验、历史数据安排项目预算的习惯,树立“先事项,后资金”理念,制定科学合理、以定额管理为主的预算管理机制。通过梳理管理标准、作业规范,通过本部门今昔纵向、行业横向对比,通过及时获取设备更新、人工物料价格变动等信息,通过对明细项目现有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对无标准或标准变更的支出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测算。在财力允许并兼顾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项目分类准确、细化完整、档次划分得当、量化科学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结合工作量、任务量,使部门主要项目支出预算精细化、标准化。对一些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的定额标准,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测定。

2.建立项目论证机制和有效沟通机制。

部门预算编制精准化需要各条块各部门协力推进,在编制过程中,预算单位财务与业务科室之间、上下级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街道)之间、财政与相关预算单位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预算单位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财务与业务科室应成立预算编制专题组充分讨论各项目的规划、计划、方案等,全面考虑政策性、管理性因素,对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需要下拨到下级单位的专项,要充分调研,据实列支,杜绝“以拨代支”;与其他部门(街道)共建的项目合理分配各自任务量,不重复编列预算。

财政部门在审批预算编制时对大额项目进行评审论证,评价审核预算的可行性、合理性、准确性,根据评审结果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急需和可行的项目;减少资金转拨环节,将原本上级预算单位下拨基层预算单位的经费直接细化安排到基层预算单位的可执行项目上,避免上级预算单位在执行中“以拨代支”,以利于项目组织实施和对资金的监管,避免资金在基层预算单位沉淀;对跨部门资金统筹管理、统筹规划,避免重复,保证预算资金切实服务于全区的中心工作。

3.预算执行进度考核问责与跨年度项目预算编制精准化。

(1)财政部门逐步建立定期考核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的机制。对执行进度缓慢、预计年底可能形成较多结转结余的项目,在年中预算调整时及时督促预算单位予以调减。在批复控制年初部门预算时,应以预算单位上年实际支出进度及编报当年累计支出进度作为参考依据。同时,不能刻板的仅考虑序时进度,而是要根据政策实施和部门实际工作需要,结合考虑政策开展、项目实施进度进行考核。对于支出进度未达标的部门,在项目支出预算中进行一定比例扣除。从而将预算编制与执行进度、结转结余资金规模挂钩,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同时,财政部门对执行进度迟缓的部门进行通报约谈;审计部门探索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支出进度迟缓、不作为慢作为的行为进行问责。

(2)预算单位应根据项目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合同约定条款等资料科学测算付款进度,合理安排跨年度项目支出,按付款时间分别编入各年度预算,促进跨年度项目预算编制精准化,提高年度预算执行率,从根本上减少新增存量资金的产生。如根据合同对质保金的约定条款将质保金按比例安排在之后相应年度的预算里。以此顺应趋势,逐步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提高政府及部门工作前瞻性。

4.建立项目绩效考核与追踪问效机制。

构建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索在项目预算编制同时设定各明细项目的预期目标、考核指标,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项目开展追踪问效,适当借助第三方中介力量参与相关专业领域的绩效评价。评审方式可以采取先网上自评申报继而实地核查相关资料、项目进度和项目成果的方式进行。重点审核项目支出的必要性、支出金额的合理性,对项目完成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对项目资金是否闲置和资金投入后项目预期效益是否达到进行评价。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审批立项的参考依据,优化支出结构:优先安排、适当激励成效高的项目;厉行节俭、压缩调减无效低效的项目资金;清理整合性质用途相近的项目资金,以减少新增存量资金的产生,集中力量保障区内重点支出。

参考文献[1]夏先德.部门预算改革十五年考与思[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4,(11):13-17.

[2]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总课题组.建立中期财政规划和滚动预算制度难点问题研究主报告[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3):4-8.

[3]徐诚.我国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及盘活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2):97-99.

[4]陈娟.浅议新预算法视角下的财政预算审计创新[J].特区经济,2016,(3):108-110.

[5]魏涛.检视与构建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研究[J].会计师,2015,(12):26-27.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8

关键词:预算编制;原则;科学制定

中图分类号:F8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公司预算编制的方法

1.目标一致原则。预算必须与公司目标相一致,各级预算必须服从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2.全面原则。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程监控。

3.适度原则。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低估或高估预算目标,保证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切实可行。

4.分级预算原则。各部门对各自归口的业务做预算并对预算编制负责,公司对各部门予以监控审批。

5.上下结合原则。自上而下分解目标,自下而上编制预算。

6.谨慎调整原则。预算一旦确定,没有审批,不予调整,以保证预算的严肃性与合法性。

二、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上下级单位互为矛盾体,造成预算反复。为了达成各自的预算目标,上下级之间大都存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上级单位向下级单位施压,盲目加大预算收入及利润。下级单位隐瞒实际收入,虚报成本费用,压缩利润,以保持自身调控预算指标的灵活性,给完成预算指标留有后路。从而造成的结果是预算反复时间长,迟迟不能确定。

2.缺乏单位、部门间沟通协作,多以财务为中心。各基层单位编好预算交予相应职能部门审核,职能部门不与基层单位沟通,也不对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环节成本进行了解,或拍脑袋扣减、增加或直接转交财务,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应由财务部门单独进行或由财务部门组织完成。预算目标的确定与下达、部门预算的审核与批准都全权交给了财务部门。

3.预算编制的标准不统一,存在偏差。由于公司所属单位效益存在差异,偏差的单位在历史年为完成计划目标大量节俭,造成历史数据偏低现象;情况较好的单位大手大脚,把费用想方设法花满。此外,还存在编制预算人员对业务熟悉的公司预算会制定的准确,不很熟悉的会偏高或偏低,造成标准不一。

4.预算编制较为粗放,内容不够细化。一般来说在年度结束前两个月就必须开始预算编制工作,容易造成预算编制不到位、数据出现偏差等现象。另外由于对预算单位下一年的人员情况、资产情况、业务活动等情况掌握不清,预算虽然细化到相关科目,但每一科目具体用于什么人员、什么项目的却掌握不清楚。对于人员经费的预算安排一直不能实现逐人核定,而是简均汇总。对于公用经费尤其是业务经费,由于对业务活动的具体开支需要,难以进行准确的核算论证,常常是列出一个粗略的包干支出数,至于这些业务经费用于哪些项目,需要用于哪些项目,各项目开支多少不清楚,也没有明确批复。这样执行结果有时造成预算浪费,有时还致使一些部门正常业务活动难以开展。就会出现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单项预算结余或超支现象严重,偏离预算原有轨迹。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采用技术性指标,科学确定预算数据。缺乏技术性指标,不能有理有据的说服另一方是造成上下级出现矛盾体、预算反复编制的主要原因。故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要根据历年来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来测算企业的各项收入来源。然后以收定支,认真测算支出范围、开支标准。上下沟通协调好以后,按照预算编制流程,基层单位提出详细的预算方案上报各归口职能部门。各归口职能部门对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确认。经财务部门最终平衡确认后,报预算管理层讨论,并最终确认。以保证预算数据的科学计算充分、避免反复编制。

2.先业务后财务,分工合作,加大考核。谁花钱、谁做事、谁编预算。要以业务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以部门为依托,从基层单位编起,实事求是地提供各种数据。情况清,心里明,编制的预算有根有据,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权威性。

根据部门职责分工进行审核把关。各单位、部门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归口费用,尽量剔除价值链上不增值的作业。经营管理部门要与业务部门充分沟通,负责产品销售数量、单价以确定收入,负责相关材料、运费、电汽费、公司基建工程、固定资产零购、车辆相关费用、职工劳保费用等相关费用的确认;综合管理部门要统筹把握人员、职工薪酬、业务招待费、会议会务费用的确认。财务管理部负责财务费用、相关税费、差旅费、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的确认、融资等相关成本费用的确认并最终进行综合平衡;审计部门要对整体预算编制数据及过程进行监督。明确各单位、部门的职责,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环环相扣,同时要加大考核,才能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细化预算指标,制定标准定额。先规则,后行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成立一个专门的测算小组对标准和定额进行测定,可以根据每一公司历史数据(调整后)、同行业数据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制定标准和定额。对于公用支出,要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系数分析,不能简单的一刀切,一律按人均多少分档。因为有的支出与人密切相关的,如邮费、水电费等;有的支出与物(资产)密切相关的,如交通费、折旧费等;有的与事(业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如会议费、差旅费;还有些可能与人、物、事等多项相关,要分别按人均水平、资产比重、业务特点来测算标准与定额,如办公费,既要结合业务分类,又应结合人数分档。及时了解标准与定额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不断修正。

4.加强培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要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不仅使其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熟悉公司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必要时可以考虑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或者对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知识考试。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要结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特点的预算编制和管理的方法途径,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昕.全面预算中的量化管理,今日科苑.2008(02).

预结算编制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概述了国内、外预算管理理论和实践情况以及国内个业财务预算编制的原则、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客和应用体会。

企业预算管理的意义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现代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产一产的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卞体。为了求得企业的产存、盈利和发展必须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实施预算管理刁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日标与企业整体日标趋同。囚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产一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苹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苹的小断深入企业产权结构发产一了变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分散投资者小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小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营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小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仲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企业的财务活动小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小仅要对小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产卜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囚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答理的有效机制。

此欠发达地区项日吏为丰富这此活动都是人们自发进行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也是体闲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健身功能。所以要组织一此机构对这一部分把这此体育文化发掘出来然后规范其健身的形式充分发挥其群众性、简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加大人们对健康体育的认识。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日的是追求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的日标是使企业和投资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即满足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要使资本真正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功能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机制必须促使企业按照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一泛有效地进行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纂础上围绕企业战略日标对一定刊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使产一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日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与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囚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必然要引入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在实现财务日标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把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民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

国外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及实践现状

预算管理在西方国家的企业应用极为普遍尤其是在美国、日本及西欧大多数企业都利用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管理被视为企业实现管理控制与评价的有效办法。小同的国家其运行模式也有所小同。美国企业的预算般是山高层管理者做出预算过程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编制预算刊卞张销售预算的编制优光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并采取在销售预测到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模式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较快责任比较明确但小利于调动巾、纂层答理人员的积极性而日本的企业预算一般是山集体做出也是光确定公整体的纲领性的利益计划以此为依据设定预算编制方针再根据预算编制方针来编制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次协商和侧究是一种典型的参与型预算。日本企业的预算方式能集中答理者的智慧考虑问题也比较周到囚而推行起来比较容易产产一的实际效果也比较好。

从运行模式上看西方企业预算答理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多数企业都设有专的构对市场进行预测和制定预算并特别注意编制体现企业今后发展的中、民期预算。

现今西方国家的企业集团仍将预算作为实现答理控制和对公!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卞要依据在企业集团山于卞要决策者没有其他可行的非正式控制具囚此吏加强调满足预算的要求答理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在小断地对预算答理进行吏深入的研究以使企业预算答理能够吏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刊期的预算

计划经济刊期纂于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企业的产一产、销售等个部被纳入财政预算在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这刊的企业预算答理完个与财政预算融为一体企业预算只是附属于国家财政预算而成为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形成自已完整、独立的预算答理系统。

世纪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实行定额答理年代又推了班组核算答理及至年代又推行了内部银行、责任会计制度及经济责任制、个面质量答理、市场预测、日标答理等企业答理方法对强化企业答理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引进光进的答理制度

改苹开发以来西方国家的企业现代答理理论被引入国门世纪年代初期西方的此欠发达地区项日更为丰富这此活动都是人们自发进行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也是体闲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健身功能。所以要组织一此机构对这一部分把这此体育文化发掘出来然后规范其健身的形式充分发挥其群众性、简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加大人们对健康体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