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我们的民族小学集锦9篇

时间:2022-02-11 15:20:28

我们的民族小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1

一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手段,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且有益于中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提高。首先,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民族音乐在给中小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教育中小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刘天华先生作于1931年春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1931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军阀混战,外有日寇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生活都抱有一种悲观情绪,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移。刘天华先生的这首《光明行》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刘天华先生借这首乐曲来鼓励国人,并且告诉国人,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中小学生们在学习这首乐曲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理解这首乐曲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中小学生通过民族音乐不仅接受了审美教育,同时也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积极的作用。民族音乐赏析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它可以让中小学生在赏析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家以及音乐作品的意义、价值,使中小学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如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讲讲其作者华彦均的故事,通过对曲作者生平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二泉映月》并不是一首赞叹美景的作品,而是一首作者吐露心声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不但懂得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还学会了应该如何去赏析其他同类型的乐曲。所以说,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很有帮助的。再次,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前面已经提到过,民族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小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老师还应该教授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让同学们通过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去发现民族音乐之美,并学会怎样认识民族音乐的美。综所上述,民族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各方面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各地音乐教材中都增加了乡土教材的内容。这表明教材编写者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另外一种情况。那么我们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第一,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强烈冲击。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张口就能说出一大批流行歌星的名字,他们平日里主动接触的也仅限于流行音乐。因此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仅限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少之又少,在中小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民族音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另外,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热衷于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学习。而在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上,尤其是民族器乐的学习上,很多家长和学生视民族乐器为“土”乐器,不愿意学习。这样就造成了某些民族乐器后继无人,乃至失传。

第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教育不被重视。虽然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实际教学中看重的还是升学率,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不属于升学考试课程的音乐课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其他“主课”的排挤。很多中小学的音乐课可有可无,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关心。使得音乐教育无法按照《课程标准》执行,更不用说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了。

第三,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过分地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了中小学生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应该得到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虽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并且许多中小学校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音乐课程的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但还是有很多的中小学校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违背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原则,依然过分地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忽视了中小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体验、探索、感知民族音乐。

第四,现代社会过分地看重音乐的功利性。因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从而使得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人不注重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而是用其他音乐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来与民族音乐作比较。人们逐步远离民族音乐是因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人们不会只重视审美的价值而对民族音乐的深远意义发生兴趣。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一部分中小学生,使得一些中小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了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了民族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不是某种现实的利益。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音乐带给人们的现实利益,那么我们就偏离了音乐的本质,曲解了音乐的真正价值。

第五,音乐的娱乐功能被过分地放大,主要表现为“快餐式”的流行音乐盛行。这种音乐的确可以起到为高节奏生活减压的作用,但其内容大多与爱情有关,且传递的音乐思想过于低俗,所以并不适合中小学生。如果中小学生过多地接触这种“快餐式”的流行音乐,首先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会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化的态度,再次会对他们学习民族音乐形成障碍。举个例子,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这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一赛成名的选手幸运地过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名利双收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由此可见,过分放大音乐的娱乐功能会对中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以笔者之见,现在的中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上述几个问题是最为突出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解决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问题的途径

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民俗、民情,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第一,我们要创造良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气氛。学校可利用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手段宣传民族音乐,传播民族音乐的知识,组织民族音乐知识讲座,成立民乐学习兴趣小组,组织民族乐队,举办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广泛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传授音乐知识,提高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能力,真正繁荣民族音乐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第二,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各中小学校应该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课和其他课程一样,是同等重要的,不能片面地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甚至放弃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因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还是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我们应该继续发掘民族音乐教育的巨大价值,肯定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第三,培养中小学生赏析民族音乐的能力,增强中小学生的感性经验。民族音乐的欣赏应本着以主观体验为主,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民族音乐的美,领悟民族音乐的妙,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受民族音乐的真的原则,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乐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等内容的分析讲解,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族音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族音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乡土教材的挖掘和利用,可使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区域中、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得民族音乐的素材,更加愉悦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第四,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民族音乐教育。我们不应该用功利的目标去衡量民族音乐教育,应该认识到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重在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开创民族音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2

我们认为:要想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中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前提:教师首先要了解回族文化的基本含义和本质;了解回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幼儿园传承回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我园隶属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育局,是改革开放后绽放的一朵民族教育奇葩,它地处呼和浩特市旧城回族聚居区———伊斯兰景观街附近。这里矗立着七座清真寺,道路两旁的建筑风格颇具阿拉伯情调,是呼和浩特有名的景观大街。这里居住着近两万回族穆斯林,民族文化建设已成为回族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重点发展的地位,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了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呼和浩特市以及回民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已经走在时代的前面,目前,回民区现有的两所回族幼儿园都已晋升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幼儿园,为回族幼儿接受早期教育提供了现代、舒适、温馨的平台。

众所周知:回族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过去最早的“蕃坊”教育,到后来的“经堂”教育,以及现代的学校教育,回族人的教育史源远流长。传统的回族教育是以《古兰经》、圣训为主要内容、以宗教文化传承为目的,与汉民族的教育有一定区别。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回族人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广大回族家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就是生产力,如果一个回族孩子从小不接受良好的国民教育,将来就无法胜任现代化的工作岗位,更无法实现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从我们幼儿园目前回族幼儿入园情况看,年轻的回族家长普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不失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大前提下,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优越的公办幼儿园学习。年轻的家长们普遍关心幼儿园教什么怎么教,只要幼儿园有育儿知识讲座或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他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按时参加,有的家庭甚至会全家出动。近年来,通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仔细分析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民族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全面接受主流文化教育,同时也要继承、学习、领悟、理解、尊重优秀的本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健康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笔者想,一所民族幼儿园要想“创造富有生命气息的教育生活”,课程的设置上就应最大限度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换言之,幼儿园必须将民族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这样,既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需求,又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发展、认知、经验、游戏的平台,使他们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继承、学习和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懂得交往,勇于创新,进而达到健身、健心、健脑、动手、动口的目的,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文化不同于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某种共同的习性,包括思想、理念、行为、风俗和习惯;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都有强烈保存民族文化的要求,回族也不例外。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为各民族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成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历史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幼儿抓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民族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知道,民族文化是表现民族自我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那么,说到此,究竟什么是回族文化?有学者这样形容回族文化“:她吸纳了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又承载着世界性的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大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之河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回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回族的民族精神血脉中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共通因子,传承着两大文明中具有文明底色的基质。”(《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由此可见,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它更多地吸收了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这是回族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什么说回族的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密不可分呢?最主要原因是回族的先民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是回族人与生俱来的信仰,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作为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绵延至今,它几乎渗透到回族人的一切生活当中。有专家指出“:回族如果抽去伊斯兰文化就会失去独立民族存在的根据”。笔者出身回族之家,自然了解回族人的民族文化起源,既然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民族属性和特点,那么,她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传承下去。怎样传承回族文化?当然离不开家长,更离不开我们教育机构。

无论什么民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开始了尽心尽职的家庭教育,肩负起了“传道、授业、解惑、释疑”第一师者的重任。就回族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而言,家庭教育自然要体现回族的伦理道德,体现伊斯兰教的行为准则。比如:孩子出生后第三天或第七天,家长就会请阿訇为孩子起一个意义非凡的“经名”。“经名”不同于我们的姓名,宗教学者普遍认为“:经名”是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内涵。为呱呱坠地的婴儿取“经名”,在回族人看来,就是为日后的伊斯兰文化传承奠定基础,因为大多的“经名”源于先贤先圣、圣母圣妻的名字,记住了“经名”也就意味着记住了自己是个回族人。我们幼儿园的回族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经名”,但绝大多数平时不使用,久而久之有的小朋友就忘记了自己好听的“经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在,有些家长干脆在孩子的姓名前面直接加上了“经名”,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叫起来顺口也很好听。说到回族人的“经名”,不得不提一种社会现象,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上课伊始,英语老师都会给每个幼儿起一个英文名字,比如Jack、Luck等,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都要直呼孩子们的英文名字。习惯成自然,三年过后,小朋友们没有一个会忘记自己的英文名字,有的小朋友甚至把这个英文名字一直带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回族幼儿园的老师上课时,为什么不直呼孩子们好听的经名呢?我们不妨试一试。

我们都知道,幼儿阶段的文化体验将影响到一生的文化观念。回族人十分强调的一个词叫“伊玛尼”,伊玛尼是阿拉伯语,翻译成汉语就是“信仰”的意思。宋庆龄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能没有信仰。回族人的信仰内涵深刻,是回族人的立命之本,回族小孩儿从小就会背诵“清真言”和“作证言”,因为“清真言”和“作证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作为从事回族教育工作的老师,要想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研究回族的发展史;研究回族的;回族的生活习俗,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的精华整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正是回族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传统家庭中的回族幼儿很小就会给客人道“色俩目”(“色俩目”就是用阿拉伯文问好祝安)。记得从我记忆开始,我的父母就向我传授、讲解伊斯兰常识,督促、培养我的穆斯林生活习俗。这种耳濡目染的引导,使伊斯兰文化在我的内心深处深深地扎下根来,我懂得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每到宗教节日和重大活动,我们都会跟着家长一同参加,不知不觉中,伊斯兰文化就成了我们回族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长需求。既然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不可分离,那么,回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传承着伊斯兰文化的内涵。我们经常强调民族中小学、幼儿园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活。那么,这个特色是什么?她的生命力又何在?笔者粗浅地认为,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只有走多元文化在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凸显与传承之路,才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活。诚然,一个不懂得欣赏、传承祖先留下优秀文化的民族,是无法办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的。一个民族的特色很大程度体现在它的生活习俗方面,而回族的好多习俗又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比如,回族的沐浴方式、饮食习惯都是健康的,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非典过后,许多学者纷纷研究回族人用流动水沐浴的卫生习惯;回族人只食反刍动物的饮食习惯,认为只有回族人的沐浴习惯、饮食习惯才是最科学的。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对醉酒驾车的惩罚非常严,立法机关专门出台了法律。在此,我们不得不赞扬回族人不饮酒不吸烟的生活习俗。

有时候,我们一提到回族文化,好多人马上狭隘地与回族的宗教活动联系到一起,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这些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文化。没有一种文化不与其民族和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宗教成为界定世界主要文化体系和发展倾向的重要标志,成为文化创先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广阔空间(《论中国回族及其文化》李振中)”。有的教师强调找不到回族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不妨读一读《圣训》,《圣训》中的有些观点与儒家思想一拍即合,非常适合开展教育活动。这里,我可以引用几段圣训:“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智慧是最宝贵的财富;骄傲是最令人难受的孤独”“、求学从摇篮到坟墓”“、引人行善如同自己行善,诱人作恶如同自己作恶”“、劣性是凶兆,品质败坏者是最恶劣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利用,而是我们没有效挖掘、利用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另外,我们在整合民族教育资源时,是不是应当考虑一下回族人对阿拉伯语言学习的渴望,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回族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虽然丢弃了自己的母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但在其宗教活动中始终使用母语;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保留阿拉伯语、波斯语的部分词汇。一方面回族人诵读《古兰经》时完全用阿拉伯语;另一方面回族人之间的口语交流中频繁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称谓,比如,我们称呼有知识的人叫“尔林”,称呼灵魂为“罗罕”,称呼魔鬼为“依不力斯”,称呼死人为“买提”等。我们不能因为回族人通用汉语就忽视了回族人对阿拉伯语学习的心理需求。目前,我们的回族教育机构并没有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这样,想学习阿拉伯语的回族人只有退休后,到清真寺举办的学习班去学习,这时候,人上了年纪记忆减退,学起来非常吃力。往年,我们幼儿园接待过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客人,不仅我们的孩子与客人无法交流,就连我们的老师也无法与客人沟通,使我们感到非常尴尬。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为了相互了解,为了加深友谊,作为多元文化的传承者,回族幼儿园、回族中小学开设阿拉伯语课程还是必要的,它符合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要求。

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选择一些与我们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民俗等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比如,回族的服饰。回族服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穿上回族服装才能彰显本民族的魅力。一节欣赏我们回族人的服饰活动课,定会激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探究;激发孩子们对本民族的热爱。还有,不可回避,回族人每年都要封一个月的斋。斋戒的目的在于磨炼人们的意志(现代医学认为适当斋戒有助于清除肠道的垃圾),使富人能够体验穷人挨饿的痛苦,从而激发他们慷慨施舍。每到斋月,回族人有自觉自愿地慰问长辈、亲戚、朋友以及非亲非故的穷人的习惯,它已成为回族人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这一优良传统就是回回民族的一项优秀教育资源,应当加以利用。这时候,幼儿园正好适时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可以问一下小朋友:你一整天不吃不喝行吗?小朋友肯定回答说不行。我们接着继续问:爸爸妈妈一整天不吃不喝行吗?大多数小朋友也会说不行。于是,我们就告诉小朋友我们回族人封斋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可以给小朋友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小朋友回家后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情,比如:开斋前,为父母准备一盆洗脸水;为爷爷奶奶送一个苹果等,等到第二天老师再组织一节封斋主题活动,让小朋友汇报昨天的事情,我想,这样的活动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3

关键词:民族音乐意识;传承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具备了鲜明的民族个性。我省的本土民族音乐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一、本土民族音乐文化概述

1.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云南是一个神奇又美丽的地方。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得到沉淀,并且不断深厚,因而带有着珍贵的稀有性;再加上云南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边缘文化的交汇区,它汇聚了汉族为主的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文化,使得云南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包容性。繁多的民族种类,使得宗教文化和各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服饰打扮、音乐舞蹈都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形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的民族音乐汇集了26个民族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和艺术成果,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历史、生活、民族性格和艺术情趣,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而显示出我国任何其他地区都难以比拟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1]我省的民族音乐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后,保持了古老的原始风貌,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炽烈欢快的娱乐情趣。[2]这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二、民族音乐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是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3]当今的学生们将要肩负起传承我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不能够让这样的文化财富被遗失,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优秀文明的需要。然而,现在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意识的淡薄和“流行”元素过多的情况,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民族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从现在起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理念,把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来。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本土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的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则主要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因此没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没有很好地引进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再加上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使得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淡漠,同时也是民族音乐口头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的任务迫在眉梢。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有效的实现我省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还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引起学校领导重视,加强课内外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很多学校的领导到只重视学校的升学率,根本不理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对现如今以提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趋势,学校不能只是单纯的只看重学生的升学率,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我国民族音乐的处境显得很尴尬。我省的各个中小学领导更加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课内外都可以对学生实行传播作用。

例如在课堂上,由教师向学生们教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我省的民族音乐,不断培养其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识。在课外时间,可以通过广播或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熟悉和欣赏民族音乐。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有效体现审美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感受、理解民族音乐,从中领略、感悟民族音乐的理性特征和精神内涵,以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2.补充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各科文化知识、技能的承载体,不仅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客观依据和行动指南,而且是学生接受某种思想意识极其观念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我省如此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表现。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仍是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形式为主要内容,而民族音乐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相应体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突破以往教材上的局限性,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挑选一些有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内容,补充到教材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民族音乐意识,起到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3.更新教学观念,加大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力度

以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虽然也有培养民族音乐意识的教育实践,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规定音乐课教学内容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例与种类,为民族音乐在学校中的传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很多教师只局限于教授学生课本上的东西,不愿意去做新的尝试,再加上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就使得民族音乐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

面对我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得不到相应体现的情况下,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更新自我的教育观念,不断的摸索、创新教育方法。[4]从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传播式”“理解式”的教学方式,使其更有效的实施到教学中,为我省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现在的中学生受到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淡漠。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本来就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民族音乐更加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长久下去,人们就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一种自卑感、遗憾感,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审视我们的民族音乐,体现其的艺术价值。

针对中小学生,应抓住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有一定提高,充满活力、热情、重感情等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解我省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时间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为社会发掘和培养人才。

结论

现在我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将我省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以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学习我省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与时俱进的世界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金富.时代呼唤民族音乐[J].民族音乐,2006(2):4-5.

[2]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92-293.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4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民族演讲稿格式范文,请您阅读!

小学生民族演讲稿格式范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聊一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盛开的民族之花》。

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春意盎然。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整个国家,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才能构建永恒的和谐。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永世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青年英雄李潇、纳振东见义勇为的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传遍了宁夏南北,回汉各族人民为英雄的行为深深感动。

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5.12”地震中各族人民的救援;哈密的先进模范刘玉莲阿姨;还有发身在我身边滴水在大海中才能得到永生,生命在团结中才能绽放光芒。让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伟大的民族团结进步这一洪流中去,团结进取、弘扬正气、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就像歌中唱到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一样。亲爱的各族兄弟姐妹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用心、用爱,去传承各族人民永远一家亲的传统,不断谱写民族团结事业的崭新篇章!

小学生民族演讲稿格式范文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一小五·5班的学生。我的名字叫张虎,我演讲的题目是《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蔚然成风。说到民族团结,我的眼前忽然闪现《冰山上来客》那熟悉的-画面,那悠扬的旋律“花儿为什么这样会红……”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因为在我们身边也住着一群,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他们的孩子和我同上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有一天,我曾高兴的对爸爸说:“我们班新转来两位哈萨克族姐妹。”也许语言不通,刚开始她们对同学们的关心显得很冷漠。独坐静想,她们需要的仅仅是尊重。不胜其烦的打扰让谁也会不高兴的。我试着用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她们,真的获得意外惊喜:原来她们是那样的热情善良。不会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灿烂的笑容花儿般绽放。有一次,姐姐指着墙上的画问我:“张虎是谁?”我说就是我呀!她用本民族的文字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我珍藏着,虽然现在还无法读懂,但是相信有一天我能。

同学们,打消你的疑虑吧,现在就行动起来。走进这些少数民族同学的心中!将心比心,你会觉得天更蓝,地更宽。我们的未来更令人憧憬。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让民族之花盛开,让花儿更红。至情无言,大爱无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请付诸行动吧。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小学生民族演讲稿格式范文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关于新疆民族团结的演讲!

在新疆这个辽阔而宽广的土地上,有着我们祖国还未开发的能源宝藏,他是诱人的,更是让人向往。为了我国的能源事业,全国各地的骄子背井离乡,背负着祖国的希望共同创造这片美好的家园。

人种的复杂,民族的多样化,对于我们这个人才集聚的地方,只有团结才有创造未来,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我们最美好的愿望,所以做好民族之间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作为我当地民族风俗文化的制约,维族同志技术和科技知识稍作薄弱,所以提高民族同志的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对于我们工作和民族之间的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上共同学习,在技术上共同研讨,互相胁持,互相学习,定能取得优异优秀成绩。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上下同心团结向上,才是最无穷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创造未来。只有团结的力量,才能创造那美好的未来,只有合作才能创造得出最美好的和谐。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生民族演讲稿格式范文4“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海原县郑旗乡撒堡村回族妇女马志英,不顾病痛,以顽强的毅力和慈母爱心,20--年来先后救助抚养了186名回汉贫困女童,被称为“回族妈妈”。有同心县韦州镇韦一村,回族妇女马兢花不离不弃,抚养汉族弃婴“小风雪”20--年的故事。

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汉族群众向回族群众教授农业耕作技术,回族群众向汉族群众传授经商之道。每年逢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汉族兄弟前来贺节;到了汉族过春节的时候,回族兄弟同样前往祝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在宁夏各族群众当中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生民族演讲稿格式范文5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名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20--年的“7.5”事件使生活在新疆的我们更加体会到稳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阐述,提出现代体育课堂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创新教育--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体育课堂,而推动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研究目的:

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校是文化传播的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研究的方法

搜集资料法:查阅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网络、查阅有关民族教育书籍

实践法:结合各班研究的民族,体育课上进行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

结果与分析: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校体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因此,改革体育课堂完成素质教育已是时代赋予我们体育教学的重任。我校开展的“知我民族、爱我中华”的民族文化系列活动,促进了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下面就如何结合我校民族文化教育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浅谈几种具体做法

1、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武术教学为切入口,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1.1确立武术教学内容

在确立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搜集中,我们查阅大量有关武术的书籍和VCD,经过筛选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本校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生初次接触武术等多种因素,就确定了现在的武术教学内容由少林入门拳改编的“中华武术操(一)”和由中华正阳拳改编的“中华武术操(二)”。

1.2武术学习与学校体育活动相结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学校的民族活动促进了武术教学: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民族运动的活动特点来施教育人。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动作人手,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套路练习打下良好基础。练习中,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学生互动的形式,让每位学生比较容易的接受武术动作学习,乐于参与到武术动作的练习与表演中,使学生学习武术兴趣极高,由此来提高武术动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在学校的广播操、民族活动展示中, “中华武术操”作为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进行展示。表演时,学生大声齐喊“嘿”,一是动作整齐;二是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了以气推人,以声助势的效果,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了学生学好武术的决心,同时赢得了领导和家长的肯定与支持。

1.3以武育人、以武激智

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品质,因此,应适时地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培养优异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学中,教师结合民族英雄人物进行武德和思想品德教育。练习中,体现学生的严格性、紧张性,加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了校风和学风。

2、课堂教学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我们刚进行研究时,我们把五十六个民族人们的习俗、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打印出来,通过切磋、研究、实践、反思、交流几个步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符合在我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确认出来,并同现有课标相结合,分成了发展跑、跳、投、灵敏等素质几个大块。比如:跑的项目有瑶族的巧过独木桥、汉族的二龙戏珠、京族的捉迷藏、黎族的珍珠球(又名托球跑)、维吾尔族:踩绳等,跳的项目有黎族的跳竹竿、夹包等,投的项目有畲族的打松鼠,发展身体协调性的项目有怒族的虎熊背石头、撒拉族的蹬棍、蒙古族的牧羊人、怒族的虎熊背石头、壮族的赛龙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渗透德育,通过简单讲解各民族的习俗,无形中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学生感受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如:平日练习的掷准项目,在练习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畲族的打松鼠,畲族的打松鼠填充了学生上肢的活动机会,把绳捆绑成小球作为投掷物,把滚动的球作为小松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常用物品的一物多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游戏讲评中,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把获得的奖励―小粘贴能否像畲族人一样,把打到的松鼠送给自己喜欢或自己尊敬的人?教育学生要有一颗爱待别人和尊敬别人的心。枯燥的跳绳练习,在练习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朝鲜族的花样跳绳;就连同学们最喜欢玩得快快跳起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同学们更想跃跃欲试的彝族跳火绳 。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引导学生学习朝鲜族人民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学习他们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彝族的跳火绳激发学生拥有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学跳黎族的竹竿舞:引导学生来了解黎族的部分民族文化,吸引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探究。学生初次练习跳竹竿,动作会很不协调,这样就会导致竹竿伤脚或摔倒,发生不安全事故,练习中教师用绳来代替竹竿,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的进行练习了。练习中提高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反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体现出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又譬如游戏:穿过小树林,教师一般只是给学生一个想象成小树的情景,练习内容简单,这时如果结合民族体育项目,把它创设成草原小牧民,赶着一头头的羊(小牧民手中拿着一根体操棒,羊由小足球代替),绕过一个个障碍,最终要把羊安全的送回羊圈,以此类推。学生的练习热情特别高,并且在练习中手脚并用,为了更好地当好一个小牧民,都开动脑筋,寻找窍门,练习效果明显高于原有游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学生深切的领悟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融入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独创我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

我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与课堂内容整和,本着各民族的友好团结为宗旨,渗透竞技体育,体验民族风情,结合我校的民族特色活动,开幕式上,各班根据自己班的民族特色,采用不同民族音乐来伴奏,一年级学生也加入进来,学生们跳起来了具有各民族代表性的舞蹈,如“蒙古族――赛马”、“高山族――甩发舞”、“藏族――热巴舞”等,最后,五十六个民族的集体舞,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民族大团结得到了升华。

竞赛中参加的体育项目也是经过我们反复筛选,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同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全体参与进来,有畲族的打松鼠、瑶族的巧过独木桥、蒙古族的牧羊人、彝族的跳火绳、壮族的赛龙舟、怒族的虎熊背石头等。在比赛中,学生们各显奇能,快乐有趣的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比赛中,看!比赛者虎视眈眈,观看者摇旗呐喊,其中还夹杂着兴奋的家长们,趣味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又一个成功的体验,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完善我们的校本教研的信心。

三、为了更好的引用,我们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引入课堂教学

选择时要具有针对性,更多的选择具有浓厚民族、地方特色,能满足学生趣味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学练积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如现在我们在教授低年级教学时,就要偏重于这一方面选择适合学生的传统项目,象游戏赛威呼 是游戏赛龙舟的初级阶段, 每组队员手握两根木杆或竹竿,以一路纵队的队形向终点飞跑,先到终点者为胜,跑的过程中队员可伴唱:嘿――吆嘿吆或“一二一”等便于集体掌握的运动节奏性口号,比赛中,竹竿任何部分不能落地,赛威呼在对于小学低年级走跑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既可以纠正低年级学生走、跑的协调性,还可以解决学生“一二一”的落脚问题,同时还感受了一种民族风情。

2、及时反思,注意交流

教师上完课后,要针对教学中的有些问题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比如:瑶族的独木桥,此活动虽然学生的兴趣极高,但是,通过上课,我们发现此项目低年级学生的安全性并不是很高,于是,我们用木块替换了体操凳,适当的降低了难度,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效果反而更好,使我们尝到了反思后的甜头。同时我们还要多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同行之间共同探讨,还要同其他学科的进行交流,吸其精华,去之糟粕,从而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民族体育传统教学。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把它有效的引入到体育课中,使我们初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在惊喜之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坚持下的信心,同时,在民族传统教学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心得,为自己的体育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展望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我校“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良好环境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应迈得再大一些,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东方56个民族网

[2]青岛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6

通过各种视频。使学生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间团结平等的关系和相互尊重彼此生活习俗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增加一些我国民族常识中,学习音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参与教学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唱了许多的少数民族的歌,对少数民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热爱自己祖国。课堂学生十分欢迎 “双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及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的内容分析

《中华大家庭》本课 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国,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统一的大家庭。了解各民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其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并感受快乐。

五、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在学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各民族开创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2) 能力目标

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小树立团结各个少数民族,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观念。

(4)科研目标

我研究的科研课题是《开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开放课堂教学情境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

教法:结合科研课题《如何开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深化本课两个重要观点。

开放教材,理解观点。

本课“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是这课一个重要观点。在这一观点中,党的民族政策是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学生对这个知道的甚少。而对“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抽象的语言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难上加难。大家都知道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只有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实际的东西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印象,才能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筛选更多的材料,比如让学生找到关于党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在收集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政策的内容,还学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政策的事件。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对“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最终要让他们知道团结友爱的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就谈不上真正的团结友爱。

开放交流,深化观点。

本课在阐述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爱主人这一重要观点时,我以教学形式是分组式教学。形式开放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我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探索。因为没有了大庭广众的压力,以有了同组其他同学思路的启发,使从都有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在汇报中不仅限于小组交流,而其他小组学生也可发表意见,这样就变成全班性的交流。学生装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观点,达到教学目的。

3、开放学科,尝试音乐课与其他课的整合

音乐课与其他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有不同任务,在音乐课《多民族大家庭》这课中观点是通过音乐孕育多民族间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与品德课中尊重民族习惯的内容相似。所以在教学中借鉴了品德课的明理----深入明理----导形的教学环节。

学法:

1、收集整理材料中体验学习

民族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民族情感的教育,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情感经历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收集资料正是丰富学生情感经历的一种途径。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

收集和处理资料只是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将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根据不同思路处理的资料集中起来,做有效的“资源共享”,这一阶段的学习特性是通过各种概念纠葛,达到进一步体验学习内容的目的。。

七、教学用具

课件? 彩纸? 胶带 服饰

八、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活动由“面——点——面”的铺陈方式,采用三个环节,即“整体认识五十六个民族”、“深入了解朝鲜族等”和“民族大联欢”来具体实现教学目标。

九、教学过程

1、激情孕育课题。

(1)在《爱我中华》的乐曲声中师生做律动进入教室。

谈话:《爱我中华》这首歌多次唱到一个数字,是什么呢?谁能学一学?”

(2) 观看了解少数民族的五个自治区 。????????

师小结引入课题《中华大家庭》(贴课题)

2渗透孕育。56个民族大展厅

(1)老师把各民族的朋友们都请来了,让我们赶快和他们见见面吧!

(放课件:音乐《大中国》民族人物,文化)

(2)我们每个人都属于其中的一个民族。同学们你们是哪个民族的人?

(3)从我们刚才收集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

(4)老师展示汉族舞蹈风采

(5)师生交流认识的民族,了解的民族语言、服饰、节日、歌曲、风俗习惯…(放课件)

(6)抓住少数民族的特点,争取记住他们的民族名称。比赛谁记住的民族名称最多。

3、深入民族文化

深入了解朝鲜族(a衣服? b民族由来? c舞蹈)

a衣服

1放课件(背景音乐《桔梗谣》)30秒后问,猜一猜,我这身打扮代表哪个少数民族的?”这首曲子是那个民族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放《朝鲜轻音乐》,课件)讲朝鲜族的服饰。

b民族由来

(课件讲,背景音乐《希望》。)

c欣赏,体验朝鲜族舞蹈

彩纸或布 自制朝鲜族的衣服,穿上自制的朝鲜服饰,体会朝鲜族的舞蹈蕴涵的优美、抒情。

4、民族大联欢,感受民族团结一心。

回味欣赏,56个民族团聚载歌载舞,过大年后学生自由谈感受。

师生载歌载舞《爱我中华》,升华主题。

5、升华小结

在奔放的《大中国》歌曲中这节课圆满的划上句号。

八、教学反思

1、开发校本课程注重鲜明的主题,使相关的人文、艺术因素达到有机的整合。

创编音乐课,我注意实践的两大误区:散乱和“拼盘”。本课在设计之初努力避免上述弊端,注重教学活动与教学主题的紧密结合。本课确立了“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一鲜明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即“整体认识五十六个民族、深入了解朝鲜族、民族大联欢”。这种“面、点、面”的铺陈方式是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的。同时将主题音乐《爱我中华》贯穿始终,让整节课在“国家”与“民族”的大环境下开始,也在“国家”与“民族”的大环境下结束。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接受人文教育和艺术熏陶

本课的活动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如“看谁记得多”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住民族的名字。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将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一场有趣的记忆力比赛。记得当游戏开始时,教室里小手林立,争先恐后要站起来参与比赛。有记住两个的,有记住三个的,有记住四个的,最多的一下子说出了七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场面激烈而又快乐。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询问得到答案,快快乐乐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感悟的学习积极性仰赖于教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艺术涵养的形成需要垂范和模仿,所以,在音乐课里纳入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本课中,当我给学生讲到少数民族个个能歌善舞时,我特地准备了一段56个民族歌舞的声像资料给他们看。在欣赏前,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赏,看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看完后我们大家谈谈感受。欣赏结束后,孩子们踊跃地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些歌曲太好听了,我还想再看一遍……学生们争着要发言,有的还迫不及待地和伙伴们交谈起来,他们个个手舞足蹈,笑脸盈盈,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欢歌笑语里。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五十六个民族虽然服饰、风俗习惯、语言不一样,但都是中国人,我们是一家人。大家想一想,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爱祖国!”、“爱我中华!”。我激动地说:“大家说得太好了,让我们高兴地将心里的话唱出来!”顿时,《爱我中华》的歌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感官获得满足的同时,爱国情感也得到提升。

试想,如果不让他们去认识、去了解、去体会,何来这么深刻的感受?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7

一、中小学传播与传承民族音乐的可行性

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生存环境和传播的人,中小学是培养社会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苏教版中小学教材有众多民歌歌曲,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校职能部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民族音乐传承离不开青少年一代,其传承的主力军更是他们。中小学学生源源不断,为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受众。

二、民族音乐在中小学发展与与传承中实施措施

(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中小学喜欢欣赏现代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作品中去慢慢引导。例如,他们喜欢听流行歌曲,老师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引进课堂,引起他们的兴趣,以点带面,让学生知道有很多流行音乐也是基于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逐步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及学习民族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的方法

1.民歌的学习

民歌一般是口头传唱,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歌曲。在学唱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多媒体将音乐、画面、歌声融为一体,例如,学习《茉莉花》这首曲目时,我们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图片,讲解不同地方的生活环境习惯,造就了不一样的的性格。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学生学习到河北《茉莉花》的刚直、爽朗;江苏《茉莉花》的委婉、抒情。

2.民族乐器欣赏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不但让学生了解到最经典器乐作品,还详细地把每个乐器组中的重要乐器都作了图文介绍、音色听辨,还有作品的结构分析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加详细地、直观地去了解器乐及器乐作品。如器乐合奏《喜洋洋》有几个段落组成,必须分段欣赏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富了他们综合理论知识。在乐曲中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体现了该乐曲学习的音乐价值和艺术内涵,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

3.流行歌曲带动民族音乐的兴趣

我们可以巧妙地把他们喜欢的歌曲和民族音乐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他们喜欢听《江南style》,喜欢跳骑马舞,从蒙古族的骑马的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声乐作品,中小学生都很喜欢,大部分作品带有是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相结合,大家很容易去接受,也很容易去传唱。

4.开设民乐团,民族舞蹈团,合唱团

学校应该开设民乐团、民族舞蹈团,合唱团等社团。中小学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民乐合奏作品,如新疆民歌有许多适合中小学生演奏的作品,音乐老师可以去精心挑选来在学校课堂民乐团使用。学校安排定期去排练,在排练中通过讲解曲子的结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喜欢这首乐曲并且愿意去学习和演奏。

5.加强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音乐课不是单一的课程,音乐教师要有驾驭中国民族音乐教材的能力,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中小学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成败与教师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作为发展与传承的主力,不是被动者。因此,作为知识传播者应尽可能地提高在民族音乐的综合素养,健全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以自身行动去带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看法和认识,让学生能继承发扬民族音乐,从内心深处去感受民族文化。

6.加强对其他民族音乐的了解

中国深厚的多民族文化与音乐的多元性,民族音乐显现出与西方民族音乐的不同,这些不同为民族音乐在中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艺术也存在着普遍的共性,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地本国音乐的学习上。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习也应该涉及对其他民族音乐的研究,这是对本民族音乐发展的一种推动。只有深刻的了解世界音乐,才能意识到本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使国内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加全面。

三、中小学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的作用

第一,通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对音乐的观念有所改变,意识到本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价值是独特的。第二,将民族音乐体系完整地建立起来,使我国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校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承音乐文化,可以增加我们民族自信心,使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得到增强。

四、结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及学习,将民族音乐当作一种音乐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和讲解,才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从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过程,音乐工作者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将中国的音乐推向世界,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者:黄欢欢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8

关键词:民族文学/文学批评/边缘化

无疑,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构成,到当代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的崛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半个世纪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篇章。但是,当我们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投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和文化全球性的语境中,就会发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依然边缘化的现实,看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缺席,感受到建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意义。

事实上,一种文化一旦处于边缘,便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虽然这种文化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自己的话语权,但这种话语往往成为被忽略乃至被淹没的“少数者”声音。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蒙古族的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敖德斯尔、扎拉嘎胡、鲍尔吉·原野、江浩、白雪林、郭雪波、邓一光,维吾尔族的阿·吾铁库尔、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祖农·哈迪尔、柯尤慕·图尔迪、祖尔东·萨比尔,壮族的韦其麟、陆地、华山、韦一凡、冯艺、鬼子,藏族的饶阶巴桑、伊丹才让、降边嘉措、扎西达娃、阿来,白族的晓雪、景宜,满族的老舍、柯岩、胡昭、舒乙、叶广苓、赵玫,回族的高深、张承志、郭风、霍达、石舒清、马瑞芳,彝族的李乔、吉狄马加、禄琴,土家族的孙建忠、李传锋,鄂温克族的乌热尔图,达斡尔族的额尔敦扎布、孟和博彦,纳西族的杨世光、沙蠡,瑶族的蓝怀昌,苗族的向本贵等等。这些作家在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创作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品,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特别是当我们把这些作家的作品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积累的一种范本,还原于它们所属的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文化语境时,许多在主流文化语境或他者的文化价值系统中不被注意的文化价值便会立即凸现出来(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学文本只有在自己的文化系统或文化语境中,它们的艺术生命力才能得到完整的呈现)。

但是,当我们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投放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大的语境下,便不难发现:相对于主流文学而言,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的各少数民族文学受民族文化传统、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状态之中。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学间的交流也非常缓慢,各少数民族文学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文学理念,更没有形成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整体上的强势。因此,当某一位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出产生较大反响的作品时(如阿来的《尘埃落定》、赵玫的《从这里到永恒》),我们很少或者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收获,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整体高度来界定其意义,而仅仅将之视为某个民族文学的收获,因此,其所具有的改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弱势和边缘地位的意义和影响便被大大削弱和降低。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在取得最初的成功后,不但没有认真思考和认识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创作成功中具有的重大作用,从而在接续下来的创作中进一步强化,反而忽视了自己在作品中鲜明的民族身份。特别是在跻身于主流文化后,有些少数民族作家丢失了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而使他们作品的民族性逐渐消失,如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后期以《大漠狼孩》为代表的沙漠小说。虽然这些作品表现的依然是他所熟悉的民族生活,但郭雪波已经不是从原有(如《沙狐》)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审视,而是从湮没自己的那个文化系统,或者从主流文化价值系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展示,因此,他的小说虽然可以被冠以“生态文学”的美称,但却远离了自己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系统。所以,对于这一类作家来说,民族仅仅具有符号的标记意义,而丧失了应有的文化的指示功能,其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作用便可想而知。

来自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弱势和边缘化现状的客观原因,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内部的诸多原因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处于一种弱势和边缘的地位。这种弱势和边缘地位不仅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对外阐释受到阻碍,而且也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与主流文学和主流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中处于被误读的尴尬处境。

我们知道,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应该是一种双向阐释和平等对话的关系。但是,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强势文化或者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或者边缘文化居高临下的阐释。由于这种阐释是从强势文化的文化系统和价值体系出发,而不是从所解读和阐释的对象自在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传统出发,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误读。

可以说,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从一开始就处于强势话语居高临下的阐释和误读之中。

以蒙古族当代文学为例。50年代,以玛拉沁夫、敖德斯尔、朝克图纳仁、朋斯克、扎拉嘎胡为代表的小说家们,用自己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得到文坛的广泛赞誉。客观地说,在当时,这些小说在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上与同时代汉族作家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人们对这些小说艺术形式上的缺陷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原因一是蒙古族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本来就处于被同情、被宽容的弱势和边缘地位,二是这些草原文化小说表现出来的陌生化的异质文化风景满足了人们对异质文化的期待视野。人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些小说的艺术形式,而是这些小说中的另类文化景观——草原文化的特征、草原自然风光和蒙古族特有的民俗等等。

再如,作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中的幸运者的乌热尔图,他的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与其说是这些小说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倒不如说是他在作品中展现的鄂伦春原始形态的文化景观满足了主流文化对鄂伦春原始文化的陌生化期待视野。因为,对于一个依然处于原始社会形态之中的民族,其文化的边缘和弱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民族却产生了利用现代主流话语系统进行创作的作家,而且他的作品展示了地地道道的鄂伦春原始文化的陌生图景。

作者的民族身份以及小说中的文化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比他的小说本身更加具有吸引力。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不但可以接受他的作品,而且,最苛刻的评论家也会原谅他们作品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某些不足。因为,对于主流文化和“他者”的阅读期待来说,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毕竟是一种异质文化,虽然这些文化处于边缘,但大都有自己的传承历史。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势文化的历史记忆,如蒙古族文化、契丹文化、藏族文化、满族文化、回族文化等等,这些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深深地刺激着主流文化的心理,使他们对这些文化的发展史以及这些异质文化的本真形态产生强烈的解读欲望。而正是这些民族作家极具民族特色的创作满足了“他者”对边缘和弱势文化陌生化的期待视野。

事实上,一旦文学阅读进入到符号下面的文化层面,特别是当阅读进入到从一个文化系统和价值体系的“锁孔”来审视另外一个文化系统时,误读便不可避免。对于与主流文化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当前状况来说,误读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民俗的误读上。

我们知道,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任何一种民俗,都是这个民族审美心理和生命情志的物化形态。在一个民族的民俗中,我们能较清楚地看见这个民族文化的始初的真实面貌。但是,民俗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有些民俗保留至今,而有些民俗则已经随着文明的进步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乃至民族精神的胎记储存于民族文化的记忆体内。所以,对民俗的误读直接导致对整个民族文化的误读。以草原文化为例,在许多人那里,只要一提及草原,便是天苍苍野茫茫,蒙古包勒勒车;一提起蒙古族生活,便是逐水草而居,茹毛饮血,大碗大碗喝酒,大口大口吃肉,一提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必定是粗犷豪放。本来是鲜活的、多样的、复杂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被抽象化和凝固化了。特别是在目前的草原风俗旅游中,在许多所谓的民俗村,让本来已经不再穿蒙古袍的蒙古人穿上蒙古袍,让已经骑上摩托车的蒙古人放下摩托再骑上马,让本来不住蒙古包的蒙古人再住进蒙古包,让早已开上了拖拉机的蒙古人再赶上勒勒车等等,以此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这种现象在本质上是对民族文化的悖论式、悲剧式的文化展示,这种展示一方面表现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逢迎,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差距,从而加重了误读的程度。

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以及那些以表现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同样存在着类似民俗文化旅游中的误读现象。80年代末描写藏族生活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遭到查禁,原因是作者违反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对藏族生活进行了歪曲的描写。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这部作品除了作者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缺乏了解外,最主要的是对民族文化(民俗)的肢解式误读。这种把具体的民俗从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体系中肢解出来,从“他者”的文化系统和价值出发进行的“阐释”和“创造”,对民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是由多种文化因素组合而成的完整的生命系统,正如努济所说:“由一个民族在他们集体的努力下所形成的某种生活方式,并进而构成他们的整个环境。它是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科学以及他们的社会机构的总和,包括他们的宗教和礼仪系统……

(文化的)价值观经常体现在人们的歌谣、舞蹈、民间故事、绘画、雕刻、仪式和庆典当中。“

①在文学创作中,这些因素往往能够成为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质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艺术形式从民族文化的系统中孤立出来,而仅仅从其表层意义上去体会它的审美意味,或者从“锁孔”去窥视以获得陌生的趣味和刺激,就会造成对民族文化的肢解式误读。遗憾的是,这种误读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相反,在很多时候,我们非常容易陶醉于来自主流文化的喝彩而忽视自己的弱势和边缘地位,身处边缘却意识不到边缘,使我们在很多时候漠视了误读的存在。

应该说,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和被误读的现状,给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但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化也决定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缺席和边缘化特征。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我们很少听见来自少数民族自己的声音,很少看见那种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民族身份。如,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作家中,张承志、乌热尔图、扎西达娃、阿来、鲍尔吉·原野、梅卓、向本贵等作家可以说是少数民族的骄傲,但是有意味的是,对他们的评价大都是来自于主流的。或者说,对这些作家出现的文学和文化意义上的界定,不是来自于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而是来自于非少数民族文学的主流文化。特别是,在这些批评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居高临下的阐释,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主流强势话语对这些作家作品民族文化意义的漠视。

比如,在对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研究文章都对小说中陌生化的民俗以及小说独特的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小说民俗和叙述表象下的深层的民族文化价值却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评析。或者说,研究者只注意到了小说对民族文化的表现,并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这样表现,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深入到藏族文化的系统之中,从藏族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来阐释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因此,这部小说虽然可以因为自身边缘化的题材而获奖,但对这部小说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意义的研究却远没有开始。再如,郭雪波沙漠系列小说的被关注,也不是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那种深植于小说中的蒙古民族特殊的自然观念和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其中的生态意义迎合了主流文化对生态的现实的功利的关怀。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缘于另一类文化的需要而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误读批评,有时会改变一个民族作家的创作走向和选择,使其最终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立场。曾经以《太阳部落》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藏族作家梅卓,在自己的创作取得成功后有过这样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她说,自己所属的创作群体过去一直被界定在少数民族作家范畴内。少数民族作家对写作的文学意义认识不够,也被认识得不够。比如自己,事先并未想写一个民族的作品,但作品出来,马上被界定是民族的,把文学的意义给忽略了、掩盖了。这里,梅卓把自己向主流文化靠拢的渴望和改变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立场的迫切心情表露得一览无余,我以为,这种心迹无疑会改变她以后的创作方向,尽管她对藏族文化有着深厚情感。再如郭雪波后期的沙漠系列小说中对草原文化进行展示时文化身份的转换和对主流文化需要进行迎合的鲜明的功利色彩,说明他的小说已经完全离开了草原文化的母体,变成了符合主流文化需要的自娱性的寓言或者童话。其实,无论是梅卓还是郭雪波,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价值并不在他们对文学形式的把握和张扬,而恰恰在于他们小说中的民族文化底蕴,倘若他们真的割断了自己与民族文化的血脉,他们的创作生命也便宣告终结。这种结局既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缺席有关,又与主流批评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误读有关。

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内部,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研究相比,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力量相对薄弱,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批评队伍和批评群体,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也都处于分散状态,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批评理念,这首先表现在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边界以及内涵的界定上。

我们知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该是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总和。某一个个体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三层意义,一是对本民族文学发展的自身状况和内部规律而言,它具有的个体意义;二是对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而言,它所具有的位置;三是在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整体中,它所代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整体价值和影响。对一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和分析都应该在这三种意义的背景下展开。也就是说,评价一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既要从它独特的民族属性出发来评价他在本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又要把它投放在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背景中,去界定它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整体格局中的影响;同时,还要将其视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人类的独特创造,确立其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其价值。

但是,在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作为整体的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常常被个体民族文学的概念取代,如蒙古族文学、藏族文学、壮族文学、白族文学等,人们很少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高度来审视个体民族作家和作品。这使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被消解和淡化。此外,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缺少清醒的批评意识,有些批评者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批评对象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难以对民族文学的个例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和准确的艺术定位,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诸如作品的民族意味、民族表达尤其是作为作品活的灵魂的民族精神的张扬和重塑等关键和共性问题,缺少应有的关注。更不能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来审视民族文化,界定本民族文化和所批评对象的文化传统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往往就作品论作品,就作家论作家,处于表面和平庸的阐释状态,不能给作家以一种明确的方向性导引,缺乏那种通过一部作品或者一位作家透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论穿透力。因此,作家很难从批评中受到启迪。特别是当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赢得了主流文化的认同,而这些作家又恰恰对自己创作成功原因缺少十分清醒的认识,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倾向时,或者说,当作家迫切需要批评高屋建瓴的定位和引导时,批评却常常处于失语和缺席状态(如对阿来、梅卓这类作家)。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中应有的作用和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消除对边缘文化的误读,改变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弱势地位,不仅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自觉抵抗,也是扩大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目前的话语地位和文化处境,应该承认自己相对于主流文化的弱势地位,应该承认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中弱势地位和边缘化的现实。因此,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承担对民族文化正确解读时,应该构建自己独立的批评话语,应该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和开放、现代的学术品格,应该追求自己独立的学理精神,这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改变自己边缘状态和完成自己文化承当的必由之路。

消除误读现象发生的可操作性策略是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本还原到该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之中去审视和考察。文化语境(Culture Context )是文学文本生成的本源。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化语境”指的是时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The field of Culture)。这一范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指与文学文本相关联的特定文化形态,包括生存状态、习俗、心理形态、伦理价值等组合而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其二是指文学文本的创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作者,个体或群体的创作者)

在这一特定“文化场”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认知能力、认知途径与认知心理和认识方式,以及由此达到的认知程度,此即是文学创作者们的“认知形态”。构成“文学发生学”

的“文化语境”分为“显示本民族文化积淀与文化特征的文化语境”、“显现与异民族文化抗衡与相融合的文化语境”和“显现人类思维与认知共性的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任何一种文学的文本都是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②只有我们把文学文本还原到这样的三维文化语境中,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文学文本中具体的文化形态与该文本所依存的文化母体的关系,才能够从民族文化这面镜子观照出具体文学文本的真正内涵,才能让作家看见自己的优势和现实,从而修正自己的创作路线。这一点,不仅对已经崭露头角、具有发展潜质的作家如阿来、石舒清、向本贵、鬼子、沙蠡等人非常重要,而且对提升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水平都至关重要。

当然,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仅仅把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投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还远远不够,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自身体系的建设中,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形态,应该在激活自身最具生命力的因素的同时,向异质文化求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向异质文化求发展不仅仅是为保护本土文化的纯洁性而选择的文化抵抗策略,同时也是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改变自己民族文化弱势和边缘地位的必然途径。因此,我们在注意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强弱差异,承认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被边缘化的现实所阻碍的同时,还应看到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间的对话可能和“和而不同”的全球化趋势。

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不再可能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同化,而作为“少数者”的边缘文化的发展之路也并非只有被同化的一条路可走。事实上,真正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的碰撞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阐释和平等的对话。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各少数民族间的异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也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不同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会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获得激活和整合少数话语的机会,为建构自己的批评话语准备好文化基础。

在这一点上,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文化地位以及共同的政治语境(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扶持)为各少数民族文化间的对话和互补提供了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可能。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首先应该是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整合;应该是在统一的少数民族文学概念下的统一的批评话语和批评理念指导下的批评;应该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视角下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和重新审视以及战略性的重组,而不再是“人自为战,村自为战”的游击式的;应该是以整体的姿态与外部异质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自身活力,才能获得走出边缘和改变弱势的强大实力。实践证明,从捍卫民族文化的纯洁性的善良目的出发的自我封闭,其结果必然是更加边缘化,并最终在误读声中丧失民族文化的生命。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开放性是指其对当代全球文学理论的借鉴、吸呐和在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中对自己的位置的确立。鲁迅先生在发展民族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但这绝不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少数者的生存策略,而是全球化语境下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此外,树立独立的学理精神是开放、现代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内在品格。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不仅面对自己民族的作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总结、评价和指导,同时还负有民族文化传播的重任,负有使自己的批评话语强势化的终级目标。这样,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独立的文化视野和学术目标便成为其学理精神的重要方面。同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学理精神还表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我扬弃上。

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都有自己自在、自律的生命系统。每个民族都依附于一定的文化母体。在历史上,民族的存在往往通过争取民族生存权力和发展权力的斗争这种“硬件”来得以证明。民族文化则是民族身份的一种标识。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语境下,民族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当一个民族找到自己依附的文化母体,当一种民族文化形成自己自在、自律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维护与捍卫便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正如法侬例举的那样:“例如在造型艺术领域,本土艺术家期望不惜一切代价创作一件民族的艺术作品,他把自己关起来,循规蹈矩地悉心复制全部细节。这些艺术家尽管彻底研习过现代技法,参加过当代绘画和建筑的主要潮流,但是他们抛开外国文化,否认外国文化,动手寻找真正的民族文化,十分珍视他们所认为的民族艺术的不变原则。但是这些人忘记了思想形式及其依赖的养料乃至现代信息技术、语言、服饰等已经辩证地重组进人民的心智,殖民时期起保护作用的那些不变的原则现在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期望创造艺术真品的艺术家必然认识到民族的真实首先是他的现实。他必须继续前行,直至找到未来知识出现的地方。”③这种情形只会导致文化的封闭,而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事实上,接受一种文化观念容易,而对自我的否定则很难。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来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找到“知识出来的地方”,同时还要敢于对现实和传统进行否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有一句话值得借鉴:少数者要否定霸权者要先对少数者进行否定。敢于否定自己民族文化者,才是民族文化的真正捍卫者。当然这种否定并不是对民族文化的简单抛弃,更不是从“他者”的强势文化体系或“锁孔”出发对另一种文化否定和同化。而是站在全球化高度对民族文化内部那些阻碍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惰性因素和陋敝内容进行排除。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对国民性格和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本土文化的解读是针对主导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同化进行的抵抗和自我张扬,那么,对自我的否定同样是对自我境界、品格提升的重要手段。这与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误读式的否定和同化企图不同。这种对民族文化内部的“坏死部分”的大胆否定也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学理精神的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毕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的多民族文学的结合体,其内部的分散和每一个个体民族的文化系统和文学传统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加之相对于主流文化的彼此相同的弱势地位给整合少数民族文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我以为,这并不足以改变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局部走向整体的历史趋势。况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本来就是统一的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它们的繁荣与否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整体水平,不仅是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发展中国文学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别无选择。

注释:

①凯图·卡特拉克:《非殖民化文化:走向一种后殖民女性文本的理论》,阿卜杜勒·R.詹姆罕默德、戴维·洛依德:《走向少数话语的理论》,第457页,载于《后殖民文化理论》第4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我们的民族小学范文9

1 大胆创新,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文化引进课堂教学,是让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语言风格,音乐异彩纷呈。我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料,比较透彻地了解民间音乐文化,为教学作铺垫。教师本着《课标》的要求,开发与利用各种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教学的特点、内容及形式上入手,在高年级选取了土家山歌的教学。 《大田栽秧行对行》却具有自己的唱腔特点。它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土家山歌民族调式,四个乐句的落足音分别是2551。旋律清新明亮,歌词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山歌韵味十足,学生发自内心情感,唱出了土家人民热爱劳动丰收喜悦之情更为真切。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爱自己的家乡。通过听、看、奏、赏,学生了解到土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大田栽秧行对行》斐声海外,老师的大胆创新使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十分浓厚,学生更清楚的看到了乌江三峡百里画廊无不闪烁土家族的智慧之光。在馥沃芬芳的民间土壤里铸就土家人民的民族艺术和审美情操。

2 创设美的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我们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只好用自己的手提电脑课上课,利用适当的音乐软件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更富创造性,它能使抽象的变的直观,呆板的更变得生动,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更活跃,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充分体现新课标新标新课堂价值。

音像电教的魁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爱听、爱看、好奇心强。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如自制的课件Ⅰ是原汁原味的栽秧歌,老艺人手中拿着三弦自弹自唱,年轻的小伙子手中拿着简板,边唱边敲打节奏,他们穿着民族服装,赋有特色的演唱,把学生吸引住。在听赏的过程中,学生情不自禁随音乐摇头晃脑,韵味十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着老师引导他们了解土家山歌的特点,学生会准确的说出土家山歌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向学生介绍唱《大田栽秧行对行》有着特别意义,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来之农村,他们的父母大多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年都要忙于春耕秋收,这首体现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听了,引导他们去理解歌曲的意图,体会到他们父母亲起早摸黑在田里干农活是多么的辛苦呀,通过一幅幅劳动画面去唤醒哪些学困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去努力拼搏学习。

当这些画面实物,音乐都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都有摸一摸、奏一奏的冲动,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出示了课件Ⅱ――《土家汉子》,这首歌曲描写了土家族浓浓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土家汉子的热情好客与壮志豪情,歌词“土家的汉子呀,脚板宽哟喂,踏矮高山路哟,踩碎大河滩哟喂,土家的汉子,肩膀宽哟喂,上山呀挑重担,下河能拉纤,扁担闪悠悠,纤绳悠悠闪,汗水呀似山泉 似山泉哟,呀喂,土家的汉子嘴角宽哟喂,喝酒用大碗,说话不转弯,誓言呀如铁打,喜怒挂腮边。”。歌中感情,从动态的画面中的表情学生们全部理解其意。老师为动人的画面配唱的土家民歌《土家汉子》,使学生进入了“诗”与“歌”的美妙意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神秘感。老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学生身心愉悦,轻松自如地学唱《土家汉子》。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我手拿简板边打连唱,深情并茂的表演,韵味十足地演唱,学生顿觉新奇,信心倍增。学生从老师的演唱中了解到土家山歌不只单纯的“唱”,还要用情“演”。

接着我出示了课件Ⅲ――《舞龙炸龙之歌》。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六月六“水龙节”我们德江县都要举行舞龙炸龙活动,活动有各个乡镇政府组织参加。画面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长龙,不满德江县城的大街小巷,同学们听到歌曲又看到课件Ⅲ中的画面;心里顿时沸腾起来了。

3 民间音乐引入课堂的意义

地方民间音乐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地方音乐教育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冷落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传承,其中的原因是多重的,在应试教育中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民族音乐艺术理论的指导和鉴赏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与信息技术配合不足,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兴趣这些都致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跟不上时代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研究是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没有能力可以培养能力,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没有基础可以奠定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和教育从童谣、民歌小曲、地方戏剧等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生比较喜欢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的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