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神奇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12-14 11:04:44

神奇教案

神奇教案范文1

1.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结构。

2.感受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变化。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次能变出魔法汤吗?

神奇教案范文2

 

电影《达·芬奇密码》讲述了发生在卢浮宫的一桩谋杀案,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及死者孙女索菲被怀疑为杀人选手,不断逃亡和追查案情真相的过程。虽是一部悬疑、侦探类的惊悚电影,却蕴含着丰富的欧洲传统文化符号与宗教符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与隐喻性。凶杀、悬念、解码的电影表现方式也使得电影《达·芬奇密码》完美地将主观创造与客观表现结合了起来,也拓宽了影片的表现空间和思想深度。在下文中,笔者将以象征主义的视角对影片《达·芬奇密码》的表现手法,以及象征意味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电影《达·芬奇密码》的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作品往往会通过隐喻、想象、类比、暗示等表现手法,来展现作品的象征意义。而电影《达·芬奇密码》将这多种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主要通过悬念与密码的设置、以及镜头的不断切换这两种具体的方式来传达影片的象征意义。

 

(一)悬念与密码的设置

 

作为一部侦探类的悬疑电影,影片《达·芬奇密码》同诸多同类型的电影一样,设置了许多悬念,以引起观影者的好奇心与观影兴趣;但同时,影片《达·芬奇密码》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即设置密码、破解密码的方式来表现案件发展与侦破过程。侦探破案过程也就是破解密码的过程,这种悬念与密码的设置增强了影片的神秘色彩,极大的引起了观影者的观影兴趣。

 

影片刚开始呈现给观众的是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杀的画面,凶手在杀死馆长之前,一直在反复追问一个问题:“东西在哪,你和你的兄弟们拥有一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1]馆长虽屡次推托,最后却还是在凶手的威胁下说出了地点,这是影片的第一个悬念:凶手要追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而馆长雅克·索尼埃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观众不得而知,这也就极大的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在影片后来情节的展开中,一个个悬念接踵而至,杀人凶手口中的“老师” 是谁,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又为何无缘无故的被牵扯到了这桩杀人案件中,女主索菲和她的祖父雅克·索尼埃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圣杯到底在何处,女主有着怎样的身世,而雅克·索尼埃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杀人案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等。这一个个悬念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犹如经历了一场心理历险,这种悬念所造成的朦胧感也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神秘性和象征意味。

 

同时,影片《达·芬奇密码》中还设置了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追查案件真相的过程也就是破解各种密码的过程。首先,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雅克·索尼埃在惨遭毒手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自己摆成了一个密码符号。雅克·索尼埃不仅将自己的身体摆放成了达·芬奇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的画像造型,还用自己的鲜血在腹部上画出了一个五角星符号。这两个宗教符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昭示了影片的第一个谜语。随后,影片中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的密码符号,如菲波那切数列、玫瑰线、拱心石、圣杯等。而影片中的诸多文字、数字、达·芬奇画作等也都指向密码,甚至影片中女主人公索菲童年的一些生活也都与密码有关。影片最后,所有的真相竟然都蕴含在达·芬奇的画作中,解开了达·芬奇画作中的密码也就揭开了案件的真相。电影中的解码过程与不断发生的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使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扣人心弦,也使得影片的象征意味更为浓厚。

 

(二)电影镜头的不断切换

 

电影《达·芬奇密码》改编自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小说《达·芬奇密码》运用了后现代小说叙事的非线性模式,将罗伯特·布兰登与索菲追查案件的解密之路作为故事的主线,而警方、天主事工会以及提彬三方的阻挠则构成了故事的复线。电影《达·芬奇密码》将这几条故事线索用电影镜头的不断切换,更为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例如影片刚开始是卢浮宫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杀害的画面,而在凶手开枪射杀雅克·索尼埃之后,电影镜头又快速的切换到了符号学家罗伯特·布兰登讲解符号学的画面。与之同时进行的是,雅克·索尼埃用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将自己设置成了一个密码符号,电影镜头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切换,也为影片的后续发展,即罗伯特·布兰登教授被无辜的卷入这场谋杀案作了一定的铺垫,更使得整部影片充满悬念与象征意味。[2]紧接着便是罗伯特·布兰登教授受警方 “委托”帮助破案,将观众的视点转移到了凶手的身上。凶手在杀人之后,与一个被称为“老师”的人通话报告自己的行动,随后又用自虐的方式在自己的身上刻画宗教符号。这种电影镜头的切换表现了电影中悬念及悬而未决的迷云,亦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为引人入胜,勾起了观影者进一步观看的欲望与对结果的急切期待,也隐喻了影片诸多人物之间的联系。

 

影片诸如此类的镜头切换还有很多,如在罗伯特·布兰登教授在与警方观察案发现场时,镜头又再次转移到了记者对主业会主教大人的采访,这一镜头的切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成功的引出了与凶杀案有关的另一方。特别是主教最后接的那个电话,隐晦的表明了主业会与这次凶杀案的联系。另外,在罗伯特· 布兰登教授与索菲追查案件真相的过程中,也屡次出现索菲对自己童年生活回忆的镜头,这些镜头的出现与转换也隐喻了索菲的身世之谜,极大嘉盛了整部影片的象征意味。

 

二、 电影《达·芬奇密码》象征意味的具体体现

 

电影《达·芬奇密码》采用设置悬念及密码,以及镜头不断切换等表现手法的目的就是加深整部影片的象征意味。电影无论是在整体故事情节方面,还是在细节元素方面等都极大的体现了影片的象征意味,而影片最为独到之处便是其各种细节元素的象征意味,这些细节元素作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不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影片情节的展开更为扣人心弦。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主要介绍影片中达·芬奇画作以及圣杯这两个细节元素的象征意味。

 

(一)达·芬奇画作的象征意味

 

影片《达·芬奇密码》之所以将其片名与达·芬奇联系起来,与达·芬奇画作在影片中的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影片最后的密码亦隐藏在达·芬奇的画作之中。而影片中对达·芬奇画作的重新解读亦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味,暗示了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思想。

 

影片刚开始,伴随着馆长雅克·索尼埃的逃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还有一幅幅的画作。雅克·索尼埃惨遭毒杀后,将自己摆出的造型就是达·芬奇的画作《维特鲁威人》中的画像造型。罗伯特·布兰登教授还对其中的五芒星造型作出了解读,认为“五芒星是维纳斯女神的象征,代表着万物女性”,而不是如警察局局长口中所说的“魔鬼象征”。随后,雅克·索尼埃留下的菲波那切数列,又让罗伯特·布兰登教授与索菲一起找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副画作,布兰登教授认为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左边的脸要比右边的脸大一些,因此左边代表的阴性力量要高于阳性力量。然后又找到了《岩间圣母》这幅画,其中还圣母的形象亦与整部影片所崇尚的女性崇拜相呼应。影片最后又借神学家提彬之口对《最后的晚餐》这副画作作出了颠覆性的解读,进一步指出了达·芬奇画作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暗示了影片中所追寻的终极秘密。神学家提彬说,在《最后的晚餐》中坐在耶稣身边的人是一个女性形象,这位女性并不是传说中的妓女,而是耶稣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她还为耶稣生下了后代,是正宗的王室继承人。

 

影片中达·芬奇的这一系列画作展示了女神地位的尊贵,也为影片最后秘密的解开埋下了一定的伏笔,彰显了女性的力量以及有关女性的信仰,这亦是影片所要着重表达的主题。同时影片中对这些传统画作的颠覆性解读,又反映了现代人类的一种精神危机。

 

(二)圣杯的象征意味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圣杯”源于《圣经》中的“圣餐”典故,传说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酒杯。而电影《达·芬奇密码》同样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认为“圣杯”的形状更像是女性的子宫,影片中的“圣杯”亦与传统观念之中的圣杯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传说中的圣杯其实就是耶稣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其后代索菲则继承了其圣血传统,影片中的女主角索菲代表着王室的血脉,亦是基督徒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寻找的圣杯。在这里,圣杯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作为参与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符号而存在,亦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物,而是拥有了更深层次的隐喻,是女性力量的象征,是创造新生命的神圣母性。[3]按照影片的解释,所谓的“圣杯”更像女性的子宫,既表现了女人的身份,又传达出了女性的生育能力,因此“圣杯”具有极大的女性气质,将其视作女性力量的象征以及女性信仰并无不可。影片最后,当罗布特·布兰登教授沿着玫瑰线在卢浮宫前面发现“V”字形圣杯的一角时,圣杯的象征意义也在同时得到了最后的印证。所谓“寻找圣杯之旅”其实就是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坟墓前进行跪拜与祈祷,事实上就是对曾经被忽视被放逐的女性力量的一种崇拜与敬仰,是女性崇拜的一种复苏。

 

在对“圣杯”的重新解读过程中,影片《达·芬奇密码》以宗教符号的神秘性为基础,运用了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模式,为观众揭示出了一个新型的“圣杯”意象。而这个“圣杯”的真正象征寓意实际上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步步推进。这不仅使得整部影片更具神秘性,更充分了拓展了观影者的想象空间。

 

结语

 

电影《达·芬奇密码》作为好莱坞经典的悬疑侦探类电影,以其诸多悬念与密码的设置,以及其运用自如的镜头切换等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更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亦使得整部影片的象征意味更为深刻。而达·芬奇画作以及“圣杯“意象等又更为具体地表现出了影片的象征意义,既有对女性崇拜的重新审视,亦从侧面表现出了当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高。同时,电影对达·芬奇画作以及“圣杯”象征意义的颠覆性解读又体现了人们对宗教、科学、人性的重新思考,亦是现代人类精神危机的一种表现。

神奇教案范文3

因为与学校老师发生冲突,14岁的北京十一中学分校的初三学生王奇(化名)在校门内被便衣警察上铐(本报昨日报道)。昨天凌晨2时,在众人的劝说下,王奇同意解下手铐。这一事件见报后,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赵勇表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公安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事件时,是严禁使用戒具的。 王奇的父母表示,在昨天凌晨处理这一事件时,崇文公安分局内保处的负责人曾经表示,给王奇戴铐时不知道他是未成年人。据了解,公安部门要求王奇一家和校方在下周二再次协商处理办法。 王奇说:“本来17日是中考体育加试的日子,但是由于脖子,手腕和背部都很疼,现在不能考试了。体育考试的30分也没了。” 王奇的父母非常担心这一事件对孩子有更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承认,王奇平时确实脾气很大,“但他是个‘顺毛驴’,他认为你讲的道理对,就会非常听话。”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王奇的一位老师的认可。这位老师称,王奇是个非常“拧”的孩子,“他认为老师管理不当的时候,就会采取不理智的态度对待老师,不去隐瞒对老师的恶劣态度,实话实说,从不回避。”但这位老师同时表示,从目前的认识来看,王奇倒是没有抽烟、交女朋友这些更令教师们担心的坏毛病。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包括许多教师在内的读者的强烈反响,教师们认为,现在与学生们打交道实在是费心费力,但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和职业精神,他们仍然会坚持用各种好的办法与一些特别的孩子进行沟通。 清华大学青少年法律工作者赵勇博士说:“给王奇上铐的情节已经违反了法律。”他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章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 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对确有行凶、逃跑、自杀、自伤、自残等现实危险,必须使用戒具的,应当以避免和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限度,现实危险消除后,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来源:《京华时报》(实习生张燕)因为与学校老师发生冲突,14岁的北京十一中学分校的初三学生王奇(化名)在校门内被便衣警察上铐(本报昨日报道)。昨天凌晨2时,在众人的劝说下,王奇同意解下手铐。这一事件见报后,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赵勇表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公安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事件时,是严禁使用戒具的。 王奇的父母表示,在昨天凌晨处理这一事件时,崇文公安分局内保处的负责人曾经表示,给王奇戴铐时不知道他是未成年人。据了解,公安部门要求王奇一家和校方在下周二再次协商处理办法。 王奇说:“本来17日是中考体育加试的日子,但是由于脖子,手腕和背部都很疼,现在不能考试了。体育考试的30分也没了。” 王奇的父母非常担心这一事件对孩子有更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承认,王奇平时确实脾气很大,“但他是个‘顺毛驴’,他认为你讲的道理对,就会非常听话。”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王奇的一位老师的认可。这位老师称,王奇是个非常“拧”的孩子,“他认为老师管理不当的时候,就会采取不理智的态度对待老师,不去隐瞒对老师的恶劣态度,实话实说,从不回避。”但这位老师同时表示,从目前的认识来看,王奇倒是没有抽烟、交女朋友这些更令教师们担心的坏毛病。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包括许多教师在内的读者的强烈反响,教师们认为,现在与学生们打交道实在是费心费力,但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和职业精神,他们仍然会坚持用各种好的办法与一些特别的孩子进行沟通。 清华大学青少年法律工作者赵勇博士说:“给王奇上铐的情节已经违反了法律。”他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章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 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对确有行凶、逃跑、自杀、自伤、自残等现实危险,必须使用戒具的,应当以避免和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限度,现实危险消除后,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神奇教案范文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一块贵重的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孩子打了一顿。从这件事中我们进行反思,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是怎么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创造性的形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教师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正如作家桑母·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不感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许他提问。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给孩子好奇心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不懂就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教师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真喜欢你爱提问题。”有时对孩子的提问,还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许多科学家把它看作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性之一。爱迪生指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人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为此,教师要做到:(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2)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否则,就是对学生好奇心的致命打击。

神奇教案范文5

一、开展想象训练,张开学生创新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怎么样去培养呢?一是开展想象训练,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原则;二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由此到彼地产生联想;三是鼓励学生敢于思考,自由思考。比如在教学球的表面积公式时,对于如何求球的表面积,可让同学们展开充分的想象,得到如下几种方案:1.类比圆柱、圆锥,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把侧面展开为平面图形;2.类比圆的周长用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可用球的内接正多面体的面积来逼近;3.还可用球的内接圆锥的面积来逼近。方案1因为球面是不可展曲面而无法实施,方案2求解实施相当繁琐,尽管包括方案3在内,虽然学生的这些想象不完全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案都是学生发挥想象、大胆猜想的结果,这是创新思维的闪现,应充分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猜想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它的正确性、可行性予以探讨,比如上述三种方案可引导学生研究这三种方案,寻找较好方法,这样做既保护了他们的大胆想象、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敢想、敢做的创新品质,起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

二、通过多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在于:它往往能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知识,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并能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如在教学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时,有这样一个例题:给出直线a、b和平面α、β,利用上述四个元素借助于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构造出一个判断α|| β的真命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就要注意启发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通过广泛联系,得到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同学联系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如果a||b,aα,b|| β,那么α|| β;另外还有的同学联系线面平行的性质可得:如果a与b异面,a?α且α|| β,b? β,b|| α,则α|| β;如果两条相交直线a、b同时平行于α、β,那么α|| β。通过这样的多维训练,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天地里尽情探索,充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教学“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比较,谁大?通过这样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生思维被激活,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四、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神奇教案范文6

教学的奥妙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的导入也是如此,方法很多,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课程论认为:“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导入要力求新奇巧妙,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预定的轨道上,使他们心悦神往地获取知识,探求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的教学目的。现以实践物理课为例,谈谈课堂导入艺术,以求教于同行。

一、用“新奇的科学故事+巧妙的模拟实验”导入新课

听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引起学习兴趣。在引入新课时,先讲一个相关小故事,可使学生兴趣顿生,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激发。再加上奇妙新异的模拟实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发现的欲望。

教学案例1:《浮力》导入:

我先给学生讲“死海不死”的小故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适时提出:“你们想知道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吗?”这样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我让学生把鸡蛋放在水中,再放盐,用筷子慢慢搅拌,观察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说出“死海不死”的原因。

教学案例2:《杠杆》导入:

先给学生讲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故事。故事结尾时,提问:“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接着讲:“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那么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兴高采烈,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

(教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带着故事中的悬念,再加上巧妙的模拟实验,急欲找到答案,很快进入角色。

二、利用魔术导入新课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中学生更是对神秘事物有无限的好奇心。我认为,如何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天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探寻和研究的。如果每一个教师在每一节课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好奇心就是求知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就是学习的恒心。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更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设计魔术时应注意两方面:

(一)魔术的设计要结合物理学的实际。你所演示的魔术要与你所教学的内容有联系。

(二)魔术的设计与演示要让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这两方面设计魔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长期教学中就是利用“魔术”这一表现形式做到这一点的。因为魔术本身就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激起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自认为效果很好。

教学案例1:《球面镜》导入:

准备一套小魔术,取出一副扑克牌,让学生洗牌后任意取出几张,我都能用手“摸”出具体是哪张牌,学生觉得很惊奇,这时我亮出嵌在手指缝中的“秘密武器”图钉(凸面镜),从而引出球面镜。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教学案例2:《电磁铁》导入:

我在纸盒里暗藏了由电磁铁、电源、开关、导线组成的串联电路。我把纸盒靠近铁钉处,没有吸住铁钉,然后喊一声“吸过来”,同时悄悄闭合开关,结果铁钉被吸在纸盒上。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纸盒里藏了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然后引出电磁铁。

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为当日的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三、利用游戏和比赛导入新课

基于学生活泼、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可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案例1:“平面镜成像”导入:

我先在讲台上放上一个大的玻璃,然后跟学生讲:“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玩有趣的游戏好吗?”学生兴趣浓厚。我先让两个学生把玻璃当做平面镜,让一个学生扮演镜前的人,做各种动作,让另一个学生扮演镜里面的像,一起做。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捧腹大笑,在快乐中认识到在平面镜成像中物体和像的大概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案例2:“浮力的利用”导入:

神奇教案范文7

关键词:审美教育;益智启美;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 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 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 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 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 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 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 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 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 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 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 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 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 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 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 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 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 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 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 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 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 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 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 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 就有多宽。这节课在1995年12月由国家教委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录像课竞赛”中获得二 等奖。

神奇教案范文8

一、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

凡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就自己去做,不依赖别人。比如,小班的幼儿在刚学绘画时,有的孩子常说:“老师我画不像,不会画。”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这时就要尽量鼓励幼儿自己动手,虽然幼儿描绘出的形象,只能是最简单而粗略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形象,但是教师还应鼓励幼儿独立而大胆地描绘,对幼儿的事情不搞包办代替。我们应对幼儿从小就要灌输这种自立思想。

二、培养幼儿的自信意识

让幼儿在绘画中培养兴趣,坚定信心,从成功中体会自己的能力,尝试成功后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意识。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各种美好的追求和积极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就能巩固与发展幼儿对美术活动学习的兴趣。如,在绘画《小奶牛》时,有的幼儿画得不太像,但大致的轮廓还是出来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下次画得更好,幼儿听后就会很高兴,对绘画产生兴趣。教师这时以极大地热情和娴熟的技能指导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注意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

好奇,就是对事物有新鲜、新奇以及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不要只被动地等待幼儿,要时时主动将有关事物指给幼儿观察,不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好奇心逐渐转化为好奇意识。如,在绘画《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使幼儿先观察到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池塘里有什么?有荷花、莲藕。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妈妈。它长什么样子?它长了四条腿、大嘴巴、白肚皮。唱起歌来呱呱呱……这样幼儿就对小蝌蚪找妈妈产生浓厚的兴趣,画起小蝌蚪找妈妈来就容易很多。

四、培养幼儿的思考意识

平时,在幼儿询问难题时,教师不宜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应因势启发诱导,让其通过动脑、动手自己得出最后答案,并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要借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幼儿提出可以思考的问题,让幼儿寻根求源,得出正确答案,如,在绘画《迎春花》时,老师可在课前先提出问题:迎春花有几朵花瓣?它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带着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生活中观察迎春花就会非常认真、仔细。寻找答案后,画迎春花时就不会弄错了。那么,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五、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活动都要给幼儿充分的精神自由、想象自由和表现自由,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极大乐趣。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两个重要条件。如,在绘画《捉迷藏》时,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自我创造,既可把人的头和身体画得一般大或手脚画得特长,也可在人身上画上翅膀飞到树丛中藏起来。对成人来说,幼儿这样画显得荒诞可笑,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却感到趣味盎然,因为这是幼儿自己创作的结晶。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参与和操作。

神奇教案范文9

20xx年10月15日9:00,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运行14周后,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航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个乘坐中国人自己的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星星知我心”活动正是针对我国“神舟五号”的成功升天和杨利伟的安全返回,以及学生对神秘的星空无限的向往而开展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有关星空的知识、故事,观察无垠的星空,拍摄星空的照片,对专家进行访问等形式,探索星空的无限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星空的知识,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精神。

活动的目标:

1、通过自主收集星空的知识,使学生对星空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对星空的乐趣。

2、通过观察,实践拍摄,以及电话采访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我们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在实践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主动创新的能力。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发扬团队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

活动的准备: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星空;电话采访专家;学生进行收集资料,汇总资料,编排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整合资料。

活动的方法:

多种途径收集有关星空的知识(图书室、新华书店、网络等);实践观察,拍摄神秘的星空;电话采访专家,接受专业知识;写观察日记,绘画,作文想象中的星空传奇等等。

活动的过程:

1、“飞天”的梦想

敦煌石窟里的“飞天”壁画美妙绝伦,她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神奇天空的幻想;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她是千古年来人们美好幻想在天空飞翔的梦,神秘而美丽的天空一直承载着人类的梦想。明代的万户,在人类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升空飞行试验,第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利伟“首飞”成功,使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想变成了现实。从飞天到嫦娥、再从万户到杨利伟,从辉煌到衰落,从衰落到再度辉煌,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奋斗历程啊!

他们给了我们启示,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更加想去太空遨游,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使自己成为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本班开展了探索星空的综合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对神秘星空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星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为了贴合学生的心理,我为这次活动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星星知我心。

2、“行走”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都是那么甜美而神秘。她是人深藏在心底的追求,是难以遏制的动力。但是实现梦想又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我们相信用智慧和血汗浇灌的成功之花一定是更加明艳而芳香。因此为了实现这次实践活动的梦想,我和学生们制订了详实的活动方案,进行了分组分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A组九大行星组(成员:薛瞳、田超、王伟、吴正川、吴杰、徐浩、吉天、卞正康、赵鹏程、吉善彬、吴海伟)主要收集有关九大行星的资料,绘制太阳系的模型图,并根据收集到的材料编排一个节目;B组十二星座组(成员:邱月玲、刘卉、翁玲、李琦、王颖、张敏、黎志慧、邱悦、张群、沈悦、戚梦静)主要是收集希腊神话中的有关星座的传说故事,并且绘制十二星座的星图;C组天文发展组(成员:陶智威、徐鹏、唐晨超、车永辉、孙辉、马伟、郑军、王毓敏、徐腾、严斌)主要是收集有关中国和世界探索星空的历程,传奇的人物,感人的故事;D观察实践组(成员:耿丽、刘莉、孙莉、孙琳、李志月、黄妍婷、黄凤阁、张莲、刘佳、陈佳月)实践考察小组,首先了解如何去观察星空,需要哪些工具,然后在实践中总结我们应该如何去观察。

在进行收集,访问,调查以及观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活动日记,并能就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写下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的真切体会。

梦想在课堂

经过“行走”的岁月,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体验,还有了一定感想。他们将这些知识、体验和感想都带到了课堂,在课堂上放飞自己,展示自己,创造自己。

A组同学在薛瞳的带领下,编了《九大行星闹太阳》,九个人分别扮演九大行星,介绍自己的与众不同,让太阳来判定谁是人类最好的朋友。B组同学以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星座的故事。还表演了中国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C组概括介绍天文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万户、阿姆斯特朗、加加林、杨利伟)D组介绍自己观察的历程,采访的经过,谈体验和感想,展示创作的作品(以我命名的星球[图、文])

残缺的梦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特别是观察实践组的采访工作和集体的观察工作都没有完成。有客观有主观。处于乡村,条件的限制,主动性和钻研精神还不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