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不容置疑集锦9篇

时间:2022-02-23 05:31:51
不容置疑范文1

周巷镇中心小学六(1)班 葛梦

最后一节课是……我看着课程表,“嗯!是美术课!”我边看边说,“什么?美术!不好,我忘带画笔了!”我还没来得及多想,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唉,只能硬着头皮去借了!

一切都顺利地进行着,我认真地画着,不一会儿,画已完成了!我边看边笑:“真不错!只差上色了!”

我开始了漫漫的讨笔生涯。问陈艳,没带;问陈清,别人的……一个接一个,已过了许久,还是没借到,我着急了,环顾四周,哈!我不禁舒了一口气,我似乎坚信房妍能借,因为房妍与我的关系那可是——铁姐妹!

“房妍,借一下画笔吧!”我哀求道,房妍一听,握紧画笔,说了声:“不借!”我一怔,不借,她不借?我以为她说笑,再一次说道:“借一下嘛!一下!”房妍严肃地摇了摇头:“不借,我的笔还要用呢!”我彻底听清楚了,她说不借,她竟然不借,我与她的好朋友关系?她竟然说不借。“借一下嘛!好姐妹……”我一连求了几次,她的回答还是两个字:“不借!”

无奈,望着画,面露难色,或许!她会改变主意!我想着,也期望着,一分一秒过去了,每过一分钟,我心里的五味瓶便摇得厉害一分!久久地,她还是没有改变主意!面对好朋友的一个个请求,她竟然拒绝?五味瓶打翻了,溢出了一把火,燃烧着!交杂着一丝失望,一丝不解,一丝疑惑!

我望着画,瞄了一眼她,她正若无其事地写作业了,怒火越烧越旺,越烧越旺……直烧起一丝恨意!

突然间,似火山爆发一般,我故意问陈艳:“你说好——朋——友是否该互——相——帮——助?”我故意把“好朋友”“互相帮助”说得很大声,陈艳似乎也心领神会地说:“是呀!”我又瞄了房妍一眼,她的脸上露出了难堪的神色!

回到家,我想了好久:友情,是否会被两支画笔打碎?是否能被一些小事染黑?不!好朋友应该互相体谅!互相信任!我开始后悔对房妍的话,后悔那把无名怒火,后悔对她的恨!对不起,但是我的话能让我们的关系上的污点消失吗?

不容置疑范文2

我在第二个本命年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小孩子哇哇大哭,人还没来及躲起来,眉头早就拧成了―个结。如今第三个本命年已过,我却变成了―个见到朋友家的宝宝走不动路,育儿知识一大堆,随时愿意顶替有事的朋友当临时家长,一起滚在地上打做一团的女人……

我没有孩子。早年间―个人在异地的城市打拼。男友也忙,不会去抱怨被对方冷落。所幸在2006年,我有了一次可以调整自己人生状态的机会。漫长恋爱男友变为先生后不久,接到集团召见,跟他进行了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长谈,简单说,他被调去上海工作了。我选择了辞职,跟他起去。这意味着,我从―个职场女性,一头扎进了家庭主妇的队伍。

没想到我很开心,也没想到自己可以那么全然地接受这种节奏、定位,外界评价完全不同的新生活。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周围的人开始唠叨:老大不小了,该要宝宝了。婆婆甚至含蓄地在过年回乡下祭祖时,特意摆上“茨菰”,寓意家里的媳妇能来年添个“茨菰丁”(白话,对男孩的称呼,类似北方人将生了男孩叫“茶壶”,都以物品的形象来比喻性别)。

我跟先生之间很少就这个问题沟通,但态度却惊人的相似:顺其自然。所以多年也没有采取所谓的避孕措施。但奇怪的是,从来没有过。说老实话,刚辞职时,我挺想要孩子。―开始我以为自己身体有问题,结果次次体检正常。奇迹在辞职半年后出现,我看着试纸上的两条明显的红杠,第―个电话打给了发小,电话一接通我直接说,我怀孕了。不知道为什么,就哭了。

只可惜,那次怀孕并没有如我所愿。医生后来的解释是:身体机能都正常,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无法受孕。

辞职后半年,精神上没有工作的压力,慢慢放松,一身体开始接受外界信息,所以受孕。体能虽然恢复,状态还没完全休养好,所以很难保住孩子。

多年的工作让我现实和理性。便很少纠结于既成事实的问题,擅长化解追赶幸福的压力。此后我跟先生还顺其自然,并没有特意地去求一个孩子。我还在想,是否一定、必须、不容置疑地生―个自己的宝宝?

明明都是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但为了不让同事经手报销时得知实情,她选择了自费。

人们都说物以类聚,似乎我周围除了宝宝健康的三口之家的朋友,过了35岁还没有生宝宝的女友也不在少数,艾米丽算是其中―个。

艾米丽是个美女,但人人也都不敢小觑她工作起来的敬业与能力。高薪、高职,有挺好的先生,父母和公婆家也都殷实守礼。表面上看来,艾米丽和先生是人人羡慕的丁克一族。

但只有我知道艾米丽这么多年,在一种什么样的痛苦之下煎熬着过日子。

年轻的时候,她曾经有过定要结婚的初恋,大学毕业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过着同居生活。那时候俩人都年轻,艾米丽就把意外怀上的孩子打掉了。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她就直接上了谈判桌。身下是流个不停的血块,嘴上还在不停地说着术语。长达数日的艰苦谈判,让艾米莉落下了盆腔炎的顽症,在办公室里腰疼起来只敢说胃不舒服。后来种种原因,艾米莉还是跟共患难的初恋男友分手了。

艾米丽没有想到的是,她在跟现在的先生结婚后多年,都没有孩子。一去检查,不是这个月左输卵管不通就是那个月右输卯管不通。“造影”这种痛苦的治疗方法,有一次甚至让独自去就医的她昏厥过去。醒来后艾米丽拨通我的手机,我去把她接了回来。可我也不忍心问她,这些妇科方面的疾病,跟她少不经事时的任性有多大程度的因果关系?

我陪艾米丽去做过多次疗程,所有的治疗过程,明明都是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但为了不让同事经手报销时得知实情,她选择了自费。这还在其次,她说她最怕坐在妇科的候诊区,旁边就是产科候诊区,坐满了由内而外散发着喜悦、一家人前呼后拥的孕妇。而妇科这边,都是像她这样形单影只的―个人。

我问过艾米丽:“这么执着,是为了要宝宝吗?”她摇摇头:“宝宝的事情,我已经不去想,我只想为自己的健康坚持下去。”

她笑话自己,那么大了,还跟―个孩子计较。可当所有的生活细节中,安雅一次一次接受自己永运不能排在这个男人内心深处的第一时,她开始失望,进而对继女的撒娇产生本能的敌意。

安雅是我和艾米丽的共同朋友,也是奔40未育。安雅嫁给了―个有过婚史的男人。因为跟这个男友也是经过多年相濡以沫走过来的,关于离婚男人的种种,关于离婚而且有个孩子,并且还是个女儿的担心,安雅一直觉得是周围人的过度担忧。她自信,以她多年对这个男人的了解,以及对他的熟悉,同居多年后的婚姻生活其实没有多大变化。

一年后,安雅在一次跟我和艾米丽的聊天中,才说出一切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个恋爱的时候,很少出现在她生活里的先生的女儿,居然成了她内心最难抚平的那根刺。

结婚之前,安雅跟还是男友的先生虽然同居,但并不共同理财,他们像很多时髦恋人一样,同居时各自心照不宣地实行AA制。安雅从来没有过问,先生每月不低的收入都是如何处理的?婚后安雅才发现,原来先生多年支付给女儿高额的抚养费。但让安雅不满的是,那笔抚养费交完之后就好像不再存在,女儿生活学习吃喝拉撒所有要添置的东西,都还是会打电话来管爸爸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安雅一听到先生的电话铃声就头疼。不知道小姑娘又会提什么要求?

让安雅尴尬的是,先生似乎从来没有将自己的收入归入整个家庭,然后重新统―分配支出。安雅提过几次,先生也都答应,但事后就闭口不提。偶尔,先生将女儿接回自己的新家,乖巧漂亮的小姑娘,对安雅倒是很客气,但安雅每次看到小姑娘不到10岁的年纪,手机、笔记本电脑、学习机、工POD等等新潮且昂贵的数码设备,甚至比自己这个成人用的配置都高端,而先生自从恋爱

直到现在,从来没有买过很昂贵的礼物给自己。安雅未免有些悲凉。

不容置疑范文3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学而不思”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一方面,文本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以及感情;另一方面,学生缺失自我阅读能力。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学生不仅缺乏对文本的质疑能力,同时还在本文中失去了自我,没有主见。从本质而言,学习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夯实基础的过程。所以,质疑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那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巧用文本题目,引导质疑

题目往往可以提示文本的中心内容,而文本的中心内容则是学生所要把握的首要任务。那学生就应该对文本题目进行学习,从而较快地感知全文脉络。对于教学而言,中心内容正是教师设疑的重要环节。教师巧用文本题目,引导学生对文本题目质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抓课题设疑,点燃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巧抓课题,从课题中设置疑问,让学生在疑问中点燃兴趣,萌生阅读的热情。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东方明珠》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吗?你们想去见证它的高耸与伟岸吗?”于是,学生们都对东方明珠十分感兴趣。这时,教师又接着问:“那你们想去看看它吗?”听到之后,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开始对文本中的题目感兴趣,并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说:“那么,我们打开课本,翻到《东方明珠》这一课。”就是这样,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并十分认真地学习这一课。

2.巧抓课题设疑,感知文本内容

文本题目往往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假如教师能巧用文本题目,把文本题目作为疑问的对象,那么,学生就能感知文本内容,产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感。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的人物、情节以及片段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时,教师说道:“同学们,你们的奶奶多大年龄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奶奶的生日啊?”这个时候,学生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奶奶的岁数,陷入一片沉静中。于是,教师接着问道:“那么,你们知道自己奶奶有白头发吗?她的白头发多吗?”这个时候,学生从刚才的问题解脱出来,一个个地说着:“知道。”就是这样,教师利用学生不知道奶奶的年龄,让学生对自己的亲人有着好奇感,并利用这个好奇感,设置疑问,让学生们进入文本的教学。

二、巧用文本脉络,引导质疑

除了文本题目,学生应该掌握文本结构以及内容。因此,教师要从文本结构以及内容着手,让学生质疑文本脉络以及内容,深度解析文本脉络的优越性、可学性以及文本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师才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习作的脉络以及感情基点。

就内容而言,设置悬念的文章最为吸引学生的思维。文章所创设的悬念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而好奇心更能促使学生认真掌握文本内容以及情节。所以,教师应该设置疑问,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无尽的探知欲望。

如,在教学《卧薪尝胆》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越王勾践尝苦胆来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越王勾践失去国家的心情吗?你们想到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才用卧薪尝胆来激励自己呢?”这时,学生们对越王丧失国土产生了兴趣,并了解他对吴王夫差的仇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越王的卧薪尝胆是一种丧国失家后的励志之情,是对百姓流离失所的高度关切之情。卧薪尝胆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勾践的报仇雪恨的主题是无法回避的,对于小学生应该点到为止,不宜深究,只是注重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三、巧用文本重点,引导质疑

文本重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需要突破的教学关键问题。而在教学中,学生只是客观地去接受文本的内容,没有形成自我感知文本情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品读文本,在全面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质疑的方法来解析文本重点,让学生能具有自我认识文本的能力。

不容置疑范文4

关键词:教学“置疑” 的成因;设置意义;设置技巧

课堂教学,是科学性、逻辑性、严密性的高度统一。课堂教学的完美,是我们教师的最高追求。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都会在课前做足各种准备工作。尽管如此,课堂上仍挡不住会有各种“意外”出现。例如:思维混乱了、知识讲错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了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效果。我们教师能不能利用无意的出错来巧妙置疑?以及如何在课堂中巧妙、灵动设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偶然发现有意置疑,能使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设置教学“漏洞”的意义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教学行为有五种,其中的两种分别是多样化教学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故意置疑的做法,就是要体现多样化教学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利用学生好奇、争胜心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实现能动高效的课堂。

对高中学生来说,渴望平等与理解、好奇、争强好胜、渴望成功与被尊重,是这一年龄段普遍的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的“置疑”,会成为他们显示自己学识与能力的机会,从而获得同学尊重,得到一种满足和成就感。这就刺激学生认真学习并主动参与到教师和同学们的思维进程中来。教师如能利用“疑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轨迹,就会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把学习过程变成主动参与的过程、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这样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思维的双向互动,同学思想的多边交流,就成为了真正的“能动”课堂。能动课堂对学生而言意义非凡。可以实现他们对于平等、尊重的要求,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学习趋向系统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自我表达能力,可以培养他们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置疑 ”能让学生感觉老师也和我们一样,也会有不懂的问题,激发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让学生在平等的争论中辨明问题,而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二)展现学科特征,积累教学智慧,实现“魅力”课堂。科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但各种学科的内涵却是不同的;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教学的艺术和智慧却是因人而异的。高中美术学科其实是融人文、知识与道德、经济与政治、自然与社会、历史与未来为一体的。其外延庞大博杂、悠久深远。而正是因此成就了它的学科“魅力”。而这种学科魅力,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有“魅力”教师才能实现“魅力”课堂,只有“魅力”教师才能把学生带进知识与科学,在课堂上留住学生的精神与思维,使他们对于学科课堂的感觉永远是“兴未尽,味不穷”。对美术课教学来说,巧妙置疑就是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之一。这个“疑惑”可以是具体知识的,还可以是历史文化的;可以是语言逻辑的,还可以是课堂行为的。而教师对置疑具体时间和内容的把握、对学生“解疑”的反应,无不体现着教师的魅力和智慧。经常有意巧妙置疑,会使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艺术和智慧,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使自己的课堂变成“魅力”课堂。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每个人在情感与理解上之差异进行置疑,可激发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真挚的情感对老师的“疑惑”进行思索和探讨,整个课堂飞扬着不同学科思想的激荡和交融,问题在争论和交流中逐一解决,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体现课改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实现“有效”课堂。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相对于历次课程改革而言,本次新课程改革更为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更加重视能动课堂和有效课堂的建设。

二、课堂教学置疑的原则和技巧

(一)教学置疑应遵从“有意、有益、有效”的原则。

有意,指的是教学置疑应是教师有意而为之并能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有益,指的是教学置疑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有积极作用,做到有的放矢、不哗众取宠、不装腔作势。

有效,指的是教学“设疑”内容的把握上要适度,要能切实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做到不偏离教学大纲,不浪费时间、增加压力。

(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置疑应注意以下技巧

1.从教学时间上看,“疑惑”的出现要以引起学生注意为目的。够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稳定在一定的对象上,是学习、工作高效率的保证,是具有良好注意稳定性品肢的表现。但实际上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据研究证实,不同年龄的人,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12岁以后是30分钟左右。观察和实验都表明,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客体,产生一种周期性起伏的现象。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情况,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运用“疑惑”吸引学生转向学习。

2.从教学环节上看,疑惑的出现要以知识学习环节为主,在组织教学和学生练习、作业的时候不宜置疑。这是因为疑问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扩展视野,而不是无谓地吸引学生,分散学生注意力。

不容置疑范文5

【关键词】生本;前置;巧引;置疑;换位;拓展

新的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不仅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形式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和谐的课堂。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课题组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前置——巧引——置疑——换位——拓展”。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为:

1.教师把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预习要求、需讨论的问题,提前一天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我们称之为“前置作业”。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进行自主学习。

3.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

4.师生讨论,相互纠正,检查自学结果,并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一、前置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把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预习要求、需讨论的问题,提前一天布置给学生作为“前置作业”,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进行自主学习,并限时完成,标出不会的题目或疑惑的问题,在课前几分钟内组员互批,小组长进行监督与检查。

二、巧引

巧引,就是巧妙引入课题,一个良好的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寻找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物理现象或实验,联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其有取舍地迁移到物理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疑惑和探索的边缘。引入新课题一般可以通过事例、演示、动手实验、回忆、设疑、史料等方法引入。引课时要体现“巧”字,一方面老师创设的物理情景,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所创设的情景要能恰到好处地切入到课题当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教学内容之上。记得有一次上《离心运动》这节课时,正好下雨,我拿着雨伞在课堂顺手旋转,即时雨滴从雨伞中飞出,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我即时提出:这些漂亮的雨滴弧线是怎样形成呢?我顺势把课题引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置疑

物理课堂教学中,好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后让学生设疑,把学生课前作业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上《电容器的电容》这一节前一天,我把若个被击穿的电容从旧收音机取下来,交给各个小组后,并提出问题:1、什么是电容器?2、它的作用是什么?3、“100μF、400V”的物理意义?这样巧妙设疑帮助学生抓住了重点知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四、换位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堂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思考。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动脑、动手、思考、实验操作、相互讨论。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查资料等多种途径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通过师生角色换位,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解放出来。例如上《天平》这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介绍天平结构后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新的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天平说明书,再尝试使用天平,然后再把天平使用过程遇到的问题展示到课堂上,让师生共同对每位同学的操作存在问题进行恰当的评估,纠正,这样我们就用换位思想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拓展

拓展,这是学习的延伸与升华。将课堂内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物理走入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例如,上杠杆平衡条件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带到课堂上,如:铁匠剪刀、理发剪刀、老虎钳、起子、筷子、指甲剪、扫帚等,引导学生解释这些日常用品要怎样使用才更合理,学生尝试到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学生从课前设疑,到课中的释惑,再到课后的延伸应用,构成了学生完整的认知过程,也很好地体现了“生本”理念。

教学改革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不是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模仿和接受,我们只能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把握它的基本方向,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强调学生的体验,采取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前置——巧引——置疑——换位——拓展”是我们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生本”教学模式,是以之抛砖引玉,我们希望有更多一线老师共同去完善它。

不容置疑范文6

问题情境;设疑;探索;培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使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因疑生趣,由疑激思,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索新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以“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问题情境,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将学生的几何认识由一维、二维引向三维空间,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精巧质疑设疑,激发探索欲望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同时,学生也尝到了动脑思考的乐趣,进而逐渐养成思考、刨根究底的良好习惯。

3.抓住矛盾设疑,加深知识理解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0?=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学生议论时,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也是设疑的契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质疑、反思,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4.利用障碍设疑,促进新知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揭示和呈现已知与新知的矛盾,利用这些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就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课题的矛盾适时设疑:我们班大部分同学今年十二岁,过了十二个生日,可是小芳却刚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渴望解开这个矛盾的心理状态,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也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25,15?.15;(2)10?,14.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

5.重视求变质疑,培养多向思维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三个等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讨论: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学生可能会通过180?=90或180?=60解决。教师随即质疑:这样的方法正确吗?然后让学生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就清楚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揭示矛盾的情景问题启迪了学生,起到了深化知识理解的作用。

6.留下问题悬念引发后续思考

不容置疑范文7

    自我国政府采购法实施后,近两年的政府采购实践,往往将质疑程序作为质疑供应商提出投诉之前必经的前置程序。虽然质疑程序前置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它可使某些纠纷平息于质疑阶段,避免投诉程序的提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行政资源。质疑供应商如果未经过这一程序,那么行政主体一般就不受理投诉(相关的案例详见谷辽海撰写的《中国政府采购案例评析》,本文选自于该书,但本次发表时作了删节)。从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对于质疑程序中就供应商所提出的询问、质疑,不论是采购人还是采购机构都有法定的义务及时作出答复和处理。作为一种义务性的行为规范,相对人倘若不遵守这一行为规范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相关的行政规章也没有给予非常确定的答复。没有法律责任的行为规范是难以建立起良好法律秩序的。故我国立法对采购主体所规定的质疑程序中的义务也是徒劳的。实践中,由于有了质疑程序这一阶段,无形中增加了投诉供应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难度。在质疑程序前置的情况下,行政主体受理投诉案件以质疑程序的经过为前提条件。采购主体如果不受理质疑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答复意见,这就表明争议没有获得解决,甚至还可能存在采购主体的某种违法乱纪行为,此时视为质疑程序前置阶段已经过,允许相对人求助于行政救济,即行政主体对供应商的投诉予以受理。

    2004年8月11日,我国财政部出台并于同年9月11日实施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救济途径中的质疑前置程序。根据该办法第七条规定,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中标和成交结果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首先依法向采购人、采购机构提出质疑。对采购人、采购机构的质疑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机构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的,供应商可以在答复期满后15个工作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提起投诉。笔者认为,将质疑途径作为供应商寻求救济的初始阶段、前置程序,行政规章的这些内容限制了供应商自由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如:“…….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中标和成交结果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首先依法向采购人、采购机构提出质疑……”。又如第十条规定:“投诉人提起投诉应当符合下列条件:投诉人是参与所投诉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提起投诉前已依法进行质疑;投诉书内容符合本办法的规定;在投诉有效期限内提起投诉;……”。财政部的这部行政规章前述所明确规定的质疑前置程序,与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的内容相冲突!

    从我国政府采购法立法初衷来看,由于采购主体掌握着采购对象的众多权利或称权力,客观上采购主体与供应商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且供应商的合法权益经常遭遇采购主体的侵害。为了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中的弱势群体,法律赋予供应商多元的权利救济途径。其中之一就是有权向采购主体提出质疑。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主体有决定供应商的资格、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评标和定标结果等等权利。虽然与供应商都是属于政府采购当事人,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地位。但客观上,采购主体与供应商的地位并不平等。故我国法律赋予供应商享有选择各种救济途径的权利。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六章质疑与投诉的内容,对政府采购活动事项有疑问的,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对采购人、采购机构的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的,等等问题,供应商可以向采购主体或者政府采购的监管部门提出,也可以不提出。这里供应商选择救济的权利是任意性法律规范,是否行使的权利由供应商自由选择。我们再来看法律对采购主体以及行政主体的义务性规范,不论是采购人还是采购机构,对于供应商的质询,都应当及时作出答复;而行政主体对供应商的投诉也是应当及时作出处理。笔者从法律赋予供应商的数个“可以”以及法律对采购主体和行政主体的多个“应当”,两者相互对比,在政府采购救济途径方面,供应商享有的基本上是权利,而采购主体和行政主体所应承担的更多的是义务。由此可见,我们不难明白我国政府采购法的立法宗旨和对供应商合法权益的倾斜保护。然而,财政部出台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这部行政规章却妨碍了法律赋予供应商的多元救济途径。除了与我国政府采购法相冲突,前述的行政规章内容还与我国其它法律相碰撞、相抵触。我国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是公开招标。实践中的许多案件必须援引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而招投标采购方式所引起的争议,虽然是属于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主管范围,但离不开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调整,况且目前政府采购法中还没有招投标的法律章节。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有权向招标人提出异议或者依法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我们从这一法律条款中不难发现,投标人可以向采购主体提出异议,也可以向行政主体提出投诉,究竟选择哪个部门来处理争议,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投标供应商的手中。

    根据所述,财政部颁发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中的质疑程序前置与我国的上位法《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所规定的内容相撞车,相冲突。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下位法必须服从上位法,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矛盾相抵触,行政规章的内容如果与法律相冲突,那么抵触的内容无效。为维护我国法制的统一,必须废除行政规章中无效的内容。

不容置疑范文8

关键词:职高计算机;任务驱动;质疑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自主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广大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者所接受并使用。我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也经常加以运用。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教学由以下几个过程构成:1.任务的设计和布置。2.学生自主探求,完成任务。3.任务完成的评估。

在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要注意:1.“任务”的设计。设计的“任务”应该是学生所关心的、感兴趣的、密切联系自身生活的。而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及机械式练习,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2.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维方法,特别是质疑方法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真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质疑的习惯是职高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任务。而现有职高学生缺少这种质疑的能力,并且我们现在所教学的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都是微软系列,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只是在为微软培养大量的、忠实的操作工,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能支持终身学习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想以柳青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则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章第四节“文件和文件夹管理”为例,结合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运用质疑的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来提高职高学生整体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信息素养。该节是本章中的重点节,所含知识点多,如:(1)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2)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3)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改名、更改属性、删除、移动复制等。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特别是综合的实际应用。

一、布置任务,创设质疑情境

我校平时对计算机房开放,开展“绿色上网”的活动,即在开放的时间段中学生可以适当下载一些学习方面的资料和益智类游戏软件等。但由于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资料下载后往往要相互冲突,引起相互删除他人的资料,从而引起学生间的不满。根据这个情况,我除了做好引导、教育外,重点解决学生资料存放及备份的问题。因而设计了一个“如何有效地保存你的资料”的学习任务,并设计出完成该学习任务的步骤和子任务及各子任务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

通过布置学生感兴趣的、密切联系自身生活的学习任务,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质疑探究的学习情境中来。

二、完成任务,学会质疑方法

要学会质疑,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讲解各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讲好重点、讲清难点,讲学生容易混淆之处,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形成。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并认真用心记忆所教的内容。我所教的学生自主性差,就是通常所说的“懒”。我则通过提问、做笔记等形式来督促学生的预习、复习、记忆,从而为质疑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出解决该任务的第一步是在适当位置建立文件夹,由学生自主建立。在建立文件夹中,引导学生提出:(1)为什么一般不能把文件夹建立在C、D盘中?(2)为什么有个别学生不能完成输入自己所想的文件夹名这一步?针对这两个疑问,我随机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浏览C、D盘中的文件内容及所建文件夹位置中的文件夹名,并告知学生我校的计算机对C、D盘已进行了保护,同时还讲述了硬盘保护卡的相关知识。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共同协商和自我协商得到:(1)C、D盘存放了大量的系统文件和系统程序,不利于用户的分类管理。(2)你所想的文件名与其他文件夹名同名了,进而了解在同一个文件夹下不能出现同名的文件夹名。通过求解疑问,来顺应和同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操作方法较单一的现象,向学生设问:“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建立文件夹?”把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向系统化,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

当学生即将完成任务时,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保护资料,让学生自主探求。解答该疑难只需要对文件夹或文件设置只读或隐藏属性。但这样的探求结果同样得到个别学生“强烈的”质疑,因为他们已经“深受其害”。我及时要求其中一个学生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演示了“破解方法”。因为这样的设置很容易被其他学生所发现,导致被删除的危险,从而及时引导学生认识Windows 98系统的文件和文件夹管理的不安全性,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及如何安全地使用信息。

通过质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整合他们的知识体系,达到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建构。

三、评价任务,养成质疑习惯

在质疑过程中,要适时进行评价。适时评价,能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我主要通过对学生本身是否有自我设疑、是否向其他同学提出疑问、是否积极应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对教师、学生所解答的内容是否进行质疑等方面评价,适当淡化学习结果的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是否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解答操作中出现的“疑难杂症”进行探究。一旦有“闪光点”,及时有效地加以表扬和“推广”,使他们尝到质疑的甜头,从而养成质疑习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如何达到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整合学生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关心的内容为教学载体,合理运用质疑等方法,优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不容置疑范文9

关键词:布疑设坎;初中数学;灵动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77-01

布疑设坎,即布置疑问,设置障碍,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实践、交流,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巧妙“布疑设坎”, 构建灵动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绽放思维,在知识探究中创造火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课伊始时布疑设坎,激趣诱思,促进自主学习

在导课伊始时巧妙地布疑设坎,往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疑境中求疑解,以饱满热情融入新课学习中。在初中数学导课伊始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或留置悬念,或设置“人为障碍”,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窥其究、欲知其因的求知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学《三角函数的应用》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一条河的对岸有一棵树,我们在河的这边不允许过河,如何才能知道河对岸这颗树的高度呢?小小的“坎儿”,使学生的思维暂时受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讲解“过三点的圆”时,在导课伊始阶段,笔者是这样引入情境的:有三户人家,想要在他们房屋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对此,他们应该将井挖在何处呢?问题一出,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纷纷开始讨论猜测。此时有学生联想到圆,认为可以将井挖过三点的圆的圆心处。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那么对于该圆的圆心位置我们又该如何确定呢?这样,在导课伊始时布疑设坎,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 重点难点处布疑设坎,释疑解惑,深化知识理解

由于有些重难点内容较为抽象空洞,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到难以理解透彻,此时抓住关键处和难点处巧妙设疑布障,可以于平淡中见神奇,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一些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解决不了的新问题,或当思维出现中断、困顿,陷入“百思不得其解”、“山穷水复”的境地时,教师灵活地布疑设坎,巧妙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障碍,往往可以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激发学生强烈的排除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从而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了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笔者首先给出四组数字:(1)3,4,5;(2)5,12,13;(3)7,24,25;

(4)8,15,17。然后提出问题:以上四组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以运用这四组数字画出一个三角形?若画得出来,该三角形怎样的三角形呢?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画图、测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又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是该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笔者是这样设疑的:首先,回顾知识,提出问题: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它们的数量特征分别是什么?接着设问:若把点换成直线,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画一个圆,并用直尺当直线任意移动,观察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何?如何定义这几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这样通过层层布疑设坎,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就不难把握了。

3 拓展练习中布疑设坎,温故知新,发散学生思维

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通过拓展练习,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和灵活性,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离不开一定的练习辅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布疑设坎,学生认真地解疑度坎,才能方得长进。因此,教师在布置拓展练习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布置疑问,巧妙设置障碍,引导学生在疑中求解,突破障碍,从迷宫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线,从而通向胜利彼岸。

譬如,有这样一题:已知:C为AB上一点,ACM和CBN为等边三角形(如图1所示),求证:AN=BM。

为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设法想出解决的办法。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下问题:

(1)若设CM、CN分别交AN、BM于P、Q,AN、BM交于点R。问此题中还有其他的边相等以及特殊角、特殊图形吗?给予证明。

(2)若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ACM和BCN分别变为正方形ACME和正方形BCNF,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3)若ACM和BCN分别为以AC、BC为底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