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2-12 12:52:02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1

中国会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会计研究》杂志主编,财政部会计准则核心小组成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专家。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要着眼于提高会计理论创新能力和会计审计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要通过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理论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协会、会计学会在培养各类会计人才队伍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的服务凝聚会员、壮大队伍。《会计人才规划》的实施,对于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计人才规划》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繁荣、促进会计教育发展的论述,为我国会计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尤其是中国会计学会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具体任务。

一 《会计人才规划》是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宏图大略

《会计人才规划》是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当前情况下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到2020年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大工程和组织保障等进行了全面论述,为我国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指南。《会计人才规划》体现了如下鲜明特点:

1 目标宏伟,工程宏大

《会计人才规划》确定了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的四大目标,即,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提高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和专业素质,促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优化会计人才结构;为会计实务界、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会计学术界培养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提高人才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健全用人机制,提高用人效能,营造会计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为实现上述目标,《会计人才规划》还提出了实施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会计名家工程、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现代农村会计人才支撑计划等六项宏大工程。

2 方向明确,任务具体

《会计人才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这个方针的确立,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会计行业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的需要,也就是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的需要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包括着力培养造就6万名会计实务界高级人才,2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100名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并统筹开发各类各级会计人才。

3 政策到位,措施有力

《会计人才规划》确定了会计人才工作十大政策措施,包括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发挥会计行业协会和学会职能作用、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政策措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部门和领域出发,为实现人才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贯彻(《会计人才规划》是中国会计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会计学会是财政部主管、由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会计人才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承担着组织会计学术科研活动,推动会计理论繁荣和实务工作改进,促进会计教育发展等重要任务。贯彻《会计人才规划》,切实做好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是中国会计学会承担的重要责任。

1 中国会计学会具有开展会计人才培养的职能作用

为了实现“团结广大会计工作者,组织和推动会计学术研究活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目标’中国会计学会《章程》确定了七个领域的业务内容,大致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针对培养会计人才的业务,包括“总结我国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经验,研究和推动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组织开展中高级会计人员培养、会计培训和会计咨询与服务等”;二是最终能够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的业务,如“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编辑出版会计刊物、专著、资料”,“开展会计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三是政府和其他单位委托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往往也是发现和培养会计人才,比如2005年以来,中国会计学会接受财政部委托,开展学术类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全国会计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等重要任务。显然,中国会计学会的目标、宗旨和业务内容都紧紧围绕“做好会计人才培养、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发展进步”这个中心;中国会计学会组织开展业务活动,既是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职能,与《会计人才规划》的精神一致。

2 中国会计学会具有开展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

中国会计学会是联系政府主管部门与会计理论界、会计实务界广大从业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学会充当政府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密切关注并参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对相关工作动态、要求和任务有及时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具有宣传贯彻会计法规制度、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会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便利条件。第二,是学会拥有我国会计界最权威的专家团体,学会会员尤其是高级会员和资深会员,是我国最权威会计理论和实务专家的代表,学会的研究成果,是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的体现,学会的智力优势,是做好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第三,学会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会计学会形成了20个分会、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由中国会计学会、东北财经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起设立)、“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会计学会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设立)等多个研究基地的学术组织;学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运行有序,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理论界、会计实务界和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碰撞和提高,为各类会计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3 中国会计学会与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联系。为培养会计学术人才,尤其是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国会计学会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学术界,以及多个较有影响的国际会计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初步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人员往来和资料共享,引领我国会计学术人才快速、便捷地进入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另外,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方面努力,中国会

计学会创办了《中国会计研究(ARC)》期刊(中英文对照版),在国际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同时,中国会计学会正在筹建英文网站,以更加便利地向国际学术界展示研究成果,增进世界对我国会计学术人才的了解。中国会计学会通过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着力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整体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创新和实务工作改进,扩大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会计审计标准制定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带动其他层次会计人才进步,实现会计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高。

4 开展会计人才培养、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是《会计人才规划》赋予中国会计学会的重要任务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会计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人才的培养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计人才规划》指出,会计学会已经成为当前会计人才管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会计学会的职能作甩是开展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十大政策措施之一。《会计人才规划》的规定既赋予中国会计学会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责任,也凸显了学会在建设会计人才队伍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

三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造就会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

贯彻落实《会计人才规划》,着力培养高端会计学术人才,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国会计学会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学会要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多措并举,精心搭建有利于会计人才成长的高端平台,努力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推动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2

摘 要: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性文件,反映培养出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工作能力。文章从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几个方面,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学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3

自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以来,目前已资助领军人才916人,入选国家“”124人,其中创业人才63人,占全国的23.8%,列全国第一位。

江苏“十二五”规划明确列入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研发占生产的比重、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多项硬指标,将年年考核,并对社会公布。江苏2011年将投入人才专项经费120亿元。

4月28日,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宣布,今年将面向科技、教育、卫生、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5个领域,斥资5亿元,采取“团队+项目”形式,引进20~30个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

2011年3月,针对江苏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湖北省专门在江苏举办全省人才工作干部培训班。该省各市州和省直单位“人才工作操盘手”们通过参观学习,切身感受到江苏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震撼和巨大冲击。

“双创”人才引领产业升级。中央“”迄今遴选了1114人,其中江苏入选120人,大部分是创业人才。在江苏“双创(创新创业)计划”迄今资助的916人中,97%在企业。“双创”人才已经成为引领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事实上,中央“”肇始于2006年无锡推出的“530计划”,即用5年时间吸引30名海外领军人才到无锡创业发展。目前,无锡又推出旨在帮助“530企业”做大做强的“后530计划”和两年内引进30名外籍科技领军型人才的“泛530计划”。

筑巢引凤搭建创业平台。近年来,江苏省市两级筑巢引凤,搭建了一个个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江苏省级“双创计划”每人资助100万元启动资金;省级“三三三工程”每年资助30名院士、300名创新带头人、3000名拔尖人才,年投入超千万元。2010年,江苏各级财政引才资金26亿元,各类重点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达到60亿元。在省委主要领导的力主下,江苏规定各级人才专项经费必须达到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3%。参加培训的湖北干部感到这是个了不得的比率。

全方位服务细致入微。“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是江苏服务人才的姿态。为给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南京开办了高层次人才服务大厅,集中办理24大类服务项目;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联合律师、会计师和担保等5个行业协会,定期为创业人才提供点对点服务和集中式培训;设立科技银行,通过财政贴息,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专门融资方案等,对湖北省“人才工作操盘手”们启发尤深。

[相关链接]

京津冀启动区域人才合作工程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4

今天,我们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是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各级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总结过去,部署今年科技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决胜小康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科技创新工作成绩

20*年,我市科技工作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完成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状所下达的指标任务,顺利通过了全国20*—20*年度科技进步考核,被省评为20*—20*年度科技进步先进市。主要体现在:

(一)突出重大项目申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抓好对激励全市创新创业热情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申报工作。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101项,获立项74项,争取经费21*万元,同比净增890万元,组织实施本市级科技计划69项,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项。工业方面获立项44项,连续3年争取到1000万元以上的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农业方面获立项23项,在*地区首次获得500万元的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业立项。社会发展方面获立项6项。新设立的“*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我市有1人入选。随着这些高“含金量”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效应的发挥,必将推进我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高地的建设。

(二)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培植规模工业的政策,鼓励全社会开展技术创新。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级10家、镇江级12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47个,其中省级18个、镇江级29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工业销售和利税的16%和27%。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增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化工有限公司入选首届“*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全年专利申请659件,增长25.5%,授权3*件,增长124%,获*省第五届专利优秀奖1项,跻身省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列。

(三)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向更高更广层面发展,在征集企业45项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组织38家企业参加沪浙科技招商、*金秋经贸会、我市“一节一会”、*省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等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和沙庆林院士来我市考察,积极开展与印度软件、日本现代高效农业的国际合作,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活动,签订产学研协议15份。在此基础上,结合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活动,加大对创新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从20*年开始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年组织企业筹建工程技术中心5家,获*市认定1家。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0*年,我市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形势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科技投入相对较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不浓、领军型人才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困难、缺少支柱型产业;全社会科技创新投融资动力不足、r&d投入占gdp比重相对较低等不足和问题。针对现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努力提升全市科技工作的发展层次。

二、坚定信心,奋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20*年,我市gdp总量已突破了*亿,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到优化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做好20*年全市科技工作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一是各级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保障,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激情高涨,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二是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走“以资源换经济、以环境换发展”的老路,才能又好又快发展;三是优厚的地理位置为我市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新的竞争环境下,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市与*大学城的快速对接,开发区、*新城等五大经济板块的规划建设,给科技创新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和设施基础,只要我们建设好创新创业载体,制定和落实更加优惠的招才引智政策,筑巢引凤,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必将快速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必将加快。为此,我们要以更高的目标,开创一个更好的工作局面。

今年的科技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科技会议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更高标准上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奋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实现决胜小康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20*年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新立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部级3-5项,省级15-18项,*市级40-45项,本市级60项左右,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2%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以上。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20*年全市科技工作将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我市计划在20*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30%。今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6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0%以上。

2、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14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45项,实现项目签约数15项以上。

3、积极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

4、努力加大重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申报重大项目13—16项,争取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支撑计划3—5项。

5、着力放大全市农业科技亮点。围绕《*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综试基地建设。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9项以上、国际合作2项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以上,争取立项8项以上,完成9项。

6、积极开展科技惠民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决胜小康的总体目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社会发展科技计划4项,立项2项,完成2项。

7、努力优化专利申请结构结构。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年专利申请总量达8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不少于60件,确保专利授权390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动方案。

8、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争取*市级以上各类科技经费1000万元以上,本级财政科技拔款高于财政支出增幅,全市争取各类科技投入达3亿元。

(二)20*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设想和思路

一是建设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以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培育为先导,进一步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以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着力提高创新机构的数量;以创新基金为引导,形成多渠道研发投入;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促成智力和成果进入各类创业创新实体。力争在2010年建成一个科技创新较完备的体系。

二是扩大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智力和成果与企业对接,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来我市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主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将企业与高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产学研合作推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能力,强化企业的内在研发、资源配置和创新融资能力,将成功的合作单位推向更高的合作层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以共同实施项目的形式,提高本地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现科技支撑。高位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我市在20*年就提前完成了第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比原计划13.5亿元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17.5亿元,根据我市发展态势,我们计划在20*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为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此,围绕省“双十”产业,结合地区实际,我们将优先发展新型光电显示、新型功能材料、节能与电力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工程中心建设等方面实行全面扶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

与此同时,按照《*市知识产权示范市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示范市建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继续实施专利申报资助政策,积极实施专利名牌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下大力气改善专利申报结构,努力提高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

四是实施惠民富民工程,打造民生科技。以《*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指针,围绕农业科技园区和综试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示范园区和综试基地,强化科技园区示范辐射作用。从项目申报、示范推广、科技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进科技支撑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科技服务民生,在新能源应用、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等节能减排重点领域,推广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对申报的科技项目,必须保证是环境友好型、清洁生产型和低耗高产型项目,对涉及民生的科技项目给予优先申报,将科技工作真正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五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构筑人才高地。认真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完善本地区引人、用人机制,全力营造有利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积极实行“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定项目”的方式,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20*年,组织申报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2项以上;确保“省333人才工程”、“*市169人才工程”和“*市313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领衔或参加的科技项目达到80%以上;新增高级技师110人,高级技工220人。

六是创新科技管理方式,提高驾驭科技工作全局的能力。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健全网络服务平台,实行挂牌服务,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效能。进一步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对各类项目的跟踪管理,完善项目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各级项目在按时完成的同时,能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深入贯彻各级科技法规,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优惠政策,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

三、加强领导,保障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动力,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加以保障和推进,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扎实工作,才能真正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唱响建设创新型城市最强音。

第一,要狠抓责任落实。我们要用抓经济工作的方式抓科技创新,坚持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按照科技与人才目标责任制和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加强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领导。在积极完成科技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改善科技创新条件,为全社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要继续加大投入。今年,我市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将达到2%。各镇(开发区)要切实按照法定比例增加科技投入,把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这个“一票否决”的指标落实到位。认真落实省、市有关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得科技创新的企业得实惠,快发展,科技创新的人才得名誉,得利益。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创新实体投入,适时促成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促进企业成为自筹科技投入的主体,积极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5

(一)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产业基地为重点,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抓好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会同庐山区玻纤基地参加科技部对基地建设整改工作答辩,与庐山区有关部门商榷拟在庐山生态工业园挂牌**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修改完善恒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科技孵化器材料,并与省科技厅、科技部进行工作沟通汇报。向省、市人民政府申请共青城市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为园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共青城市园区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推荐金淞电器公司申报了省工业支撑科技计划项目。筹划向省科技厅申报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对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进行了调研。

推荐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省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制氧机有限公司、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白莲钢质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公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取得进展。

(二)以申报科技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计划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工作取得进展。*雷迪、巨石公司、同方电子、朝阳机械、山水光电等5家科技型企业经过市科技局的积极培育,已通过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四家认定的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使我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2家。

三是积极进行部级项目实施监理。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印发《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方案》的通知完成山水光电、奥盛、绿野食品等三家企业分别承担的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高性能预应力镀锌钢丝的研发以及野生坚果剥壳机的研制与产业化三个部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验收工作;完成山水光电、仙客来、泛美亚、富通化工4家企业承担的的20xx年度部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

四是服务领导工作调研。积极做好省科技厅副巡视员黄烈之一行来浔调研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服务工作,认真编印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工作简报2期,及时报道九江市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工作动态。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6

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

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实到班级,使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有利于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有计划,就能正确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学生也可依据计划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二、把握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

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上级指示,包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要求。2学校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校管理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对教育目的和当前形势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它是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直接依据。3班级实际情况。班级情况包括学生人员构成”、“学习情况”、“思想情况”、“体质状况”、“骨干状况”、“班级特点”等。班级状况是工作计划的基础,只有根据班级状况出发,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计划具有科学性、切实性。

三、坚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

班主任工作计划要做到合符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计划就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2整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3群从性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4稳定性和灵活性原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5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实施可行性。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等。2工作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各层次具体目标等。3措施安排。主要教育活动、组织力量与分工、时间步骤安排。4检查办法与总结。

五、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类型。

班主任工作计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期计划,二是月或周工作计划,三是具体活动执行方案。学期计划是学期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全期班主任工作的总纲。这种计划由三部分构成:①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包括班级的自然状况、现实和历史状况的分析,班级的自然状况如: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团员、队员、班干部、三好学生和差生的比例等。班级现状分析如: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现状、学生的特点、班干部的能力素质、班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等。班级的历史状况包括班风传统、形成班风的原因、班级的优缺点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是确立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②确定教育任务。这部分内容在班级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本学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确定教育任务应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任务;同时,确定教育任务还要注意针对性,不要过份笼统。③工作具体安排。这部分包括为完成任务而打算采用哪些方法和时间安排。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向安排各种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等。另一种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横向列表安排各方面工作。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安排工作,都应考虑计划的可操作性。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6-02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艺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大学。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学校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5月申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地开展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工程应用性教育与实际工程的适应性,努力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1.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点,以长春工程学院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及行业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统筹规划学校教育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能够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形成有效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建立主动适应、自我约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经验,形成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色,显著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三、专业领域

1.专业领域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领域的确定是根据长春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学校传统专业优势,以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为重点,结合校级试点专业,选择基础好、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积累丰富,特别是有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良好基础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这5个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而且在东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具有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得天独厚条件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所选专业具有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生源与规模

实施“卓越计划”的每个试点专业学生规模在40人左右,组成途径主要是在招生时实行计划单列,招生宣传时明确试点教学组织要求与有关政策,录取后直接组建试点班级;也可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从非试点班级中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批准转入试点班级。对参加试点班级学习,确属不适应者,或个人提出申请需要转入非试点班学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3.培养层次

培养层次主要面向本科层次学生。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特别要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学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2)制定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和轮训,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4年内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3)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工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具备至少2年的工程经历”的规定,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费和待遇等保证性政策,实施工程实践培训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职务聘任等环节的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自觉丰富工程经历、提高工程能力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5)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每年选拔和组织一批工程教育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相关高校考察和培训,特别到我校与英国西苏格兰等开办的国际合作工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任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工程教育试点工作组成员。每个试点专业根据企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特长选择不少于5人的企业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与修订;企业指导教师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2)邀请大型企业高管作为学校试点专业组织机构负责人和兼职教授。试点专业负责定期邀请相关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每学期讲座(报告)次数不少于3次。

(3)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保证与校内教师同酬,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作为聘请兼职教授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费。

五、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4年制)模式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施工、运行等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学习,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六、国际化培养

学校以国际视角、战略眼光思考和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高工程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内涵建设,拓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七、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构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舆论宣传系统。这七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八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调控”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八、政策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试点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拨专款给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必要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学生生均教学附加经费等开支。

3.学生待遇

学校将采取提高试点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及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等措施吸引学生加入“卓越计划”教学改革试点班。

4.教学管理

(1)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试点工作目标,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

(2)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检查。

(3)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中期检查和最终验收标准,建立年度检查、中期评价、结束验收的实施质量保障机制。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奖励办法,对中期评价、后期验收取得成效的试点专业集体给予重点奖励,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5)制定配套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大纲和考核纲要,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

5.毕业标准

学生学业标准包括两部分,既要达到试点专业全学程最低学业标准要求,又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业标准。学生在学有余力时可以选修本专业更多的选修课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全部课程,德、智、体合格,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和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学籍管理

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试点班级与普通班级之间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参加试点专业教育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不适于改革试点的学生可申请转入普通班级继续学习。

7.教师评聘与考核

改革教师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建立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设立“工程型”教师称号,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建立试点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和评职的优惠制度,确保和调动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九、结语

学校工作方案是从学校工作层面为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制定的具有创新性和体现本校特色的工作计划。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机构、专业领域、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政策措施、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内容不仅要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而且要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予以具体落实,并接受评估和检查。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8

扬帆计划面向32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其进行原始创新和大胆探索,尽快成长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启明星计划面向35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脱颖而出的杰出青年科技人员,促进其加快向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的步伐。资助项目分为A、B两类,A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B类主要以企业为依托。

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带头人,促进其建设高水平科研梯队和创新团队,带动上海科技和产业发展。资助项目分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两类,学术带头人项目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技术带头人项目主要以企业为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前期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可依托企业申报技术带头人。

浦江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回国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目的是加快集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向其提供在上海创新创业的“第一桶金”。其资助项目分为A、B、C、D等类型,市科委主管其中A、B两类项目。A类项目资助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B类项目主要资助以企业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创业。

(一)基本条件

1.申请者所在单位和依托单位应在沪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依托单位承诺给予申请者必要的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

3.已入选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任一类型计划的人员,不得再次申报该类型计划。在受资助项目结题验收前,不得申报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其它类型计划。

(二)申报各类型计划的申请者还应分别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扬帆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32周岁。

(2)申请者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

(3)申请者未曾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启明星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35周岁。

(2)A类项目申请者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B类项目申请者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有博士学位,或有硕士学位且有两年以上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经历。

3.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50周岁。

(2)已形成以申请者为核心的稳定的科研团队,团队中人才结构、梯队配置合理。

(3)学术带头人申请者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一般应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且有独立主持部级科研项目的经历;技术带头人申请者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担任所在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并有主持科研或技术攻关项目的经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员依托企业申报的,应与依托企业有较好前期合作基础。

4、浦江计划

(1)截至申报当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50周岁,且回国不超过2年或回国创业不超过4年。

(2)A类申请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2年以上;B类创新类申请者须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2年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硕士学位但在海外知名跨国企业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4年以上;B类创业类申请者须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1年以上,具有学士(含)以上学位,所创企业已获得本市有关部门颁发的工商营业执照。

申请者回国后未获得过国家或本市政府资金支持。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遴选条件: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创办不足5年;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9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

(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部级新闻行业等相关领域重要社会组织负责人。

(四)国家“”杰出人才人选。

(五)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顶尖人才。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认定为二类人才

(一)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二)国家“”中除杰出人才之外的人选、国家“”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部级教学名师、部级新闻专业或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四)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前3名。

(五)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省特级专家。

(六)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领军人才。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认定为三类人才

(一)全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单项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群星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以及其他国家认可的新闻行业相关奖项。

(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道德模范奖、中华慈善奖等荣誉获得者,中央国家机关评比达标表彰个人奖项获得者: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新闻科学技术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韬奋出版奖。

(三)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人选、省级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级广播电视系统首席技师。

(四)获得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者、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工程、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工程和青年创新人才工程人员。

(五)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领军人才。

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认定为四类人才

(一)佛山市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享受佛山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佛山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二)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作为主要成员承担过市级以上研究课题、项目或成果获市级奖励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作为主要成员承担过市级以上研究课题、项目或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取得新闻类或广播电视工作相关博士学历,或取得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国(境)外高校社会工作相关博士学历或学位者,且从事新闻工作满三年者。

(四)已认定的市级名记者、名主持、名编导、名策划,并作为主要成员承担过市级以上重大项目或获市级以上奖励的专业人才。

(五)获得广东省新闻行业最高奖项金枪奖。

(六)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领军人才。

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认定为五类人才

(一)具有新闻专业或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并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从事新闻工作满六年者。

(三)取得重大社会影响的项目创作团队带头人,完成市级重点项目并获省级奖励的专业人才。

(四)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取得省级专业奖项(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或省级专业奖项4个以上、或地市级专业(中国地市报奖)奖项6个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高级人才。

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认定为六类人才

(一)具有新闻、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且从新闻工作满三年者。

(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且取得证书后从事新闻工作满五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