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9-26 05:50:46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教学对策;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45—03

一、版式设计教学现存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

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社会的需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行业产业。目前,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指向,很多与高职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近,更多的是与研究型高校的定位有惊人的相似,缺少自身的清晰定位。相应地,版式设计教学体系也就缺少明确的方向,导致教学效果不良等诸多问题。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不足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没有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存在着偏重理论灌输、局限专业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缺少实践性训练等缺陷,导致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不足,真枪实战的情景训练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死背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素质不全面、创新创业能力弱。教学实践环境条件不足,还是常规课堂、普通教室、填鸭式教学,缺少虚拟情境的体验,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更是缺乏。缺少双师型教师,没有建设适合应用型教育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传统而单一,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实践机会较少。

(三)教学体系的适应性不足

版式设计教学体系的适应性不足,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知识更新和社会需求变化的步伐。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多媒介的现代技术应用,无法承载激增的新知识。教学互动性不足,缺少即时性信息交流,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版式设计教学对策

(一)建构突出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

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高技术具体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四个方面,核心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对此,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清晰体现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的专业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

将版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版式设计的概念模块、视觉流程模块、形式法则模块、网格训练模块、文字创意模块、图形设计模块和专业版式设计模块);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人文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在评价形式上,打破传统大作业考试形式,而采取多样的考评形式,如对三个教学模块采用三次作业评分,最后综合评分的标准。不同的模块所占评分比例分别随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例如目前可采用版式设计理论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占30%;专业能力模块的实际操作能力占50%;人文素质模块的综合素质能力占20%的组合评价方式。这样,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三个方面的教育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构突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突出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版式设计课程设置实践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60%。

在设计选题上,绝大部分训练应是“真题实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承接的企业项目进行真实性设计,使学生不仅熟悉专业知识,又锻炼专业技能,也帮助企业解决设计问题。

如果缺少实际项目,可以创设“真题重构”模式的实践教学。依据一个真实的版式设计项目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该案例的重新组构,通过改进性设计,强化训练创意并增强美学法则的运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设计能力。

2.教学方式侧重实践

建立“校内工作室+校外合作基地”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入到实战情境化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达到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目标。

在校内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在学校内成立版式设计工作室,接受本单位的版式设计项目的任务,如学院招生宣传的手册版式设计等。这种模式初步地走出课堂,进入实战的演练,便于师生互动,随时把握进度,调整设计,具体指导。在校外合作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完成“项目准备—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评价总结”五个教学情境的项目流程。这种模式属于大规模地真正进入社会实践环境,全面真实地体验职业岗位需求[1]。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学期放假,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确保他们能尽快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3.师资力量支撑实践

应重视为教师的实际项目实践提供机会与条件。派出教师定期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充分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使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具体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4.评价方式导向实践

对于学生的设计成果,应多邀请行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人员、工作室导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以提出实践视角的合理化建议,形成实践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目前指导教师单一评价的闭门造车模式的弊端。

5.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实训

研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情境下,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对版式设计的角度教学实训进行改造。如增加数字类版式设计的项目,如电子书籍、软件界面、多媒体系统、门户类网站等的版面设计。因此,版式设计的实训内容要完成众多方面的转型与跨越,如从手工排版到信息化设计;从单一媒体体现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呈现样式演绎到三维立体和空间反映样式;从传统印刷设计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传达网络多媒体的互动版式设计[2]。

(三)建构突出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1.适应快速变化的多元的教学需求,建立弹性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些院校探索出“主辅相济”、“一专多能”模式,突出强调应用能力上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多方面应用型工作的潜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培养广泛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对此,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依据不同专业、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方法、组合结构,调整各部分比例权重,便于多种专业学生选课学习。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分模块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既保证核心教育目标,又具有适度的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适应信息时代特点,采用现代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版式设计课程应与时代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计算机对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现代化媒体承载海量的知识内容。可以采用具有交互性、大容量性的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采用具有真实性效果的实物投影;还可以采用具体的实训基地现场设计操作的录像形式等进行教学,视听交替、讲演互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适应当下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建立创新的教学方法

(1)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理论教学中,不采用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撰写与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相关的总结报告或论文,形成具有一定主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如在图形创意设计模块内容学习中,研究式教学步骤如下:①确定选题。如选择研究图形的创意表现形式还是图形的色彩处理。②调研分析。查阅、收集图形的创意表现或者图形不同的色彩处理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不同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分析其优缺点,得出结论。③撰写初稿。根据分析总结,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及时检查研究进度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最终撰写相关总结报告或论文的初稿。④评价提高。教师对总结报告或论文进行审阅和评定,召开研究经验交流会或进行总结讲评,指出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2)自主式教学方法

自主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方法。如在版式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的基础上,在具体应用设计教学内容模块中,可以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步骤如下:①自选设计项目。让学生根据具体给定的应用设计项目,如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任选其一,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②借助网络优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和资源优势,查找相关项目特点及要求,分析总结优秀项目版式的创意表现形式。③项目设计实践。学生根据总结的项目特点及版式设计优势,进行自选项目的版式设计训练。④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定的评价方式,测试自己的学习效率,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自主式教学方法,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掌控学习进程、负责学习效果,有助于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

(3)多元化评价方法

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校外专家参评、盲评、联评,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互评、自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评价内容上,改变传统以表现形式评价的弊端,进行版式设计的多样化考核,对于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设计创意能力、设计实现能力和设计表述能力均进行专项考核。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应重点强化,鼓励学生在注重设计创意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完美表达。

(4)快速反馈机制

学生的生源不断变化,要求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心理,进行个性化培养,并且能够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可以采用问卷调研和总结交流的形式,及时掌握教学问题,把握教学质量,同时运用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5)以赛代练

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全国举办的各级设计比赛,使他们真切地体会高水平设计的要求,建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学习兴趣和动力。

(6)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交互技术支持下,整合现代数字技术,如电子邮箱、FTP、腾讯QQ、微信软件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时间局限,建立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进行即时互动教学,在课后也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辅导,使课程具有新颖性,满足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为实现版式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方便,其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版式设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应用型高校的版式设计教学中,如要彻底解决现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必须突出应用型、实践性、适应性这三个核心特征。通过突出目标导向解决目标性问题。通过“真题实作”、“真题重构”模式、“校内工作室+校外合作基地”的教学方式、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外行业专家评价、应用现代技术等解决实践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弹性模块化教学模式、数字技术、研究式教学方法、自主式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快速反馈机制、以赛代练、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解决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对于突出教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宇琼.应用型高校版式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子系统设计;网络课程;课程网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20-02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对员工专业技术能力需求的提高,各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1]。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我院专门开设了《电子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课程。教学过程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两部分,实践环节主要以分散自主方式进行,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作品验收形式进行课程考核。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综合性强、知识点分散、信息量大,而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难以满足要求。(2)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难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学能力则是一个优秀工程师的必备素质。(3)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利于创造互动讨论平台,限制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4)由于学生完成实践课题以分散方式为主,不便于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电子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将网络课程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信息量大、选择性、自主性学习、易于创建交流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势,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更好地满足该课程教学的需求。本文介绍了建设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思想和原则、课程网站的架构和实现方法以及基于该网络课程进行的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思想与原则

网络课程的载体是课程网站,课程网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确保教学质量[2]。通过课程网站,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在课程网站设计过程中必须以课程教学活动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向导,结合计算机网站建设的相关技术,才能使所建设的网站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融入课程教学体系[4]。通过研究,课程网站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学习网上资源的主体是学生,所选教学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另外,相比课堂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分析者,根据个人情况对网络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教学内容与网站设计相结合的原则。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网站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要重视网站的风格、布局以及美工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强调以人为本,便于学生在线学习和练习,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同时,要采取相关技术手段,使网站内容便于更新和维护。(3)教学实用性原则。网站内容不能是课堂知识的照搬,要注重与课堂所讲述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要注重知识的扩展,网站内容应尽可能丰富,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条件。

三、课程网站的设计

根据课程要求,对网站进行模块划分、网页布局和美工设计,所设计的网站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首页进入网站,在首页中提供网站导航,整个网站主要设计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进阶学习、互动交流和实践环节五个版块,其中互动交流、实践环节版块需要进行实名登陆才能使用,其他三个版块可以自由浏览。

“课程介绍”版块:使网站访问者了解课程的整体情况,对课程内容组织、教学要求和任课教师进行介绍。主要提供课程基本情况、教学团队、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网页浏览功能。

“课堂教学”版块:该版块是网站的主要组成部分,提供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通过自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提供课程实验内容和设备的相关资料,实现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该版块提供电子课件、自测评估的网页浏览和实验资料的下载功能。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需要注意网络教学的内容不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照搬,而是要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本网站的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结合任务驱动的思想组织网络课堂内容,首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提供各章的重点和难点,将每一章的内容量化为几个相关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进一步量化为多个小问题,从而突出相关知识的结构和关联,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阶学习”版块:该版块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深入学习,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应用笔记。其中,专题讲座为在线视频方式,由相关教师就电子系统设计中某一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案例分析部分以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进行整理,使学生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提高实际设计能力;应用笔记部分主要从工程实际出发,提供典型器件的使用方法、设计经验与注意事项。

“互动交流”版块:该版块包括通知公告、在线答疑和学习交流三个部分,用于向学生课程通知,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在线答疑采取“聊天”的技术方式,由教师规定时间,解答学生的网上提问,并对共性问题进行汇总,在课堂进行统一讲解。学习交流采取“留言”的技术方式,教师或学生建立讨论主题,大家可对该主题发表观点,进行技术交流。通过教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可充分发挥该版块的作用,调动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热情和兴趣。

“实践环节”版块:该版块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实践课题库、开题申请(提交选题及总体方案)、实验预约、设计文档提交(规范化的设计报告、电路图、程序代码等)和验收申请等部分,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践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该版块也加强了课题设计文档的规范化管理。

四、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真正的有机结合,不仅网络课程内容要与课程体系相结合,而且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根据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1)将课程网站管理和信息更新纳入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工作中,制定网站管理制度,安排任课教师作为网站管理员,及时进行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做到与课程进展同步。(2)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自学。(3)利用网络教学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根据教学重点设计网站自测评估的试题内容,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和自测。为促进学生利用网站资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积极性,课程部分理论考试试题可借鉴网站自测评估中的内容。(4)要求教师安排固定的在线答疑时间,并每天浏览专题讨论情况,积极提出讨论主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在论坛中的讨论情况,反馈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5)利用课程网站对实践环节进行监控,结合该网站制定相关的实践环节管理办法,促进分散式实践环节教学的规范化。

五、结语

本文针对《电子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对课程网站的基本设计思想和原则进行了探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课程要求的网站,并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经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相关课程网站建设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诚,林志贵,徐伟,等.基于CDIO模式的《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6-37.

[2]顾保磊,吴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2):175-177.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版画课

一.前言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探索实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做出了改变,颠倒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2],根据自身情况对知识进行构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使得课堂的互动交流更加有效,知识得以深化和稳固,在自主学习中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教学反馈,教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美术课程同样可以通过翻转的形式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充满活力。

本文在分析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初中版画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对版画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实现提出了可行方案,以期为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翻转课堂”不再是传统模式下单纯的教师课上传授,学生课下消化,而是形式上的一种教学操作流程的变更。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转式教学的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课前与课堂[3]。课前学生利用视频媒体等教学资源主动学习新知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其次,教师总结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知识进行分类,从而设计更有效地教学方案;最后课堂上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在教师的参与中形成自我对知识的建构,达成学习目标。

与传统课程相比,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4]。在这一学习模式中,除了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将同学们原本课下进行的知识内化阶段翻转到课堂,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空间[5];视频媒体等优秀的教学资源也能够确保知识再现的更加全面准确,减少对知识重复经验的上行下效的错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思维的能力,这不仅是外部形态结构的变化,而是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的本质上的运用。

三.初中版画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版画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自学部分(课前)和巩固部分(课上)。

自学部分:根据教材内容,主讲教师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课前自学[3],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将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综合评价[6],课堂集中解决。

巩固部分: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分组进行交流讨论,使更多的问题先自行解决,再以竞赛的方式在小组间展开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和同学们针对任务完成情况评选打分,教师进行记录总结,并利用综合了课前学习反馈的有效教学课件巩固深化相关知识。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版画课教学设计

针对岭南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海风・海潮・渔歌》的版画学习时,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和同学们一起了解版画的艺术语言,并用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创作任意题材的手工版画作品。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版画的概念、版画的分类、木刻版画的步骤及特性等基本知识;能够自己进行创作并学习制作粉印版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起个人对版画的认识与热爱,通过参与小组讨论、阐述个人观点、竞赛评选等活动潜移默化形成自身不言而喻的成长惊喜。

2.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版画的初探形成自己的认识,难点是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养成思考的习惯,建立创新意识,学以致用。

3.具体实践方案

(1)针对学习目标,教师首先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①什么是版画?②版画最早表现得是什么?③版画的功能?④版画的分类?⑤“版”画可以写成“板”画吗?⑥木刻版画的制作步骤是什么?有哪些特性?⑦制作吹塑纸版画需要哪些工具?⑧怎样制作吹塑纸版画?⑨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⑩你心目中好的吹塑纸版画应具备哪些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笔者使用了两段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其一系统的概括版画的相关知识,其二介绍制作吹塑纸版画的方法,共享在在各班网络平台上,自行进行下载观看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创造一种让学生对自己负责的环境,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加强学习的效率。

(3)在自学过程中,将得到的答案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养成记笔记和捕捉有效资讯的能力,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控制教学视频进度,以便集中精力思考,而不是忙于记笔记[3]。同时,学生还可通过聊天室、视频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如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任课教师将制作的基础支撑学习材料,放入飞视美的公共平台上,并通过学生实际需求,随时开始远程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调整系统布局,一方面可以展示授课的内容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视频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6]。将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做出一套实际有效的教学课件。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4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化增长逐步转为内涵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市场增长速度逐渐放慢,高职教材出版中的问题逐渐显露。文章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高职教材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提出建设理念创新、建设主体创新、市场需求创新、开发模式创新、呈现形式创新和推广方式创新等高职教材出版的6个创新路径。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立体化建设;主体整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已逐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0年以来,高职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年招生数约320万人、在校生数约980万人、校均规模在6000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教材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36家出版机构出版职业教育教材,占全国583家出版社的40%以上[1-2]。教材出版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是在品种的丰富还是质量的提升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以下简称“高职教材”)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化增长逐步转为内涵式发展,高职教材针对性不强、与实践联系偏弱,知识更新较慢、不能及时跟上新兴产业和技术需要,教材形式单一、缺少有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等问题日渐凸显,面临发展的困境[3-6]。如何在传统教材出版模式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规范高职教材建设出版流程,打造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紧跟时展需求的高职教材,已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笔者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大工社”)在高职教材出版方面的多年探索,总结出版的创新路径,提出高职教材出版建设的原则及对策。

1建设理念创新

自2001年初大工社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开始,就创新性地提出了教材建设理念,即教材建设应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7]。首先,它强调教材建设必须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之上;其次,教材建设是一个过程,一个从编写、使用到修订完善的循环往复、持续推进的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在大多数出版社都找本科知名教授进行高职教材研发的大环境下,大工社坚持由高职院校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来进行教材建设,并投入大量资源,对出版的教材进行跟踪调研,收集反馈信息,加快修订步伐。由此,打造出会计专业系列教材以及商务英语类课程规划教材等品牌特色产品系列教材,赢得了市场和用户的高度认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2010年,大工社对教材建设理念进一步更新,提出“教材是优秀教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或资源”,并开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解决方案。该“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首先按照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初始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借助于高职院校教学范围内的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而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为依据,凝练整改并形成“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例如,“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系列规划教材”按照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初始实践能力目标,以数字化仿真模拟操作系统为主线,辅之以手工实训包、动漫、微课、音频、视频、测评系统等手段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率先构建出实践课程体系。依据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测算其所占用的有效教学时间,倒推可用于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时间及内容,按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规律,实施实践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整改完成理论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据此,全面完成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彻底实现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该套教材全部入选2014年教育部组织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建设主体创新

大工社基于对高职教材建设理念的深刻认知及对教材编写目标实现路径的理性分析,提出教材出版建设工作需要由4个相关主体协同推动实现:一是出版主体,它是高职教材建设启动和运营的推动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建设的运营主体以及教材建设不断深化完善的保障主体;二是编写主体,它是高职教材出版建设的核心力量,是确保教材出版保持高水准并有可能推进到极致的基本依托;三是市场主体,它的推广运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教材进入教学过程的基本前提;四是用户主体,它是高职教材的“最终顾客”,其信息反馈是教材不断修订完善的重要依据[7]。这4大主体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其有效协作、周而复始的完整循环过程是高职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出版质量的根本保证。教材建设4大主体力量关系如图1所示。

3市场需求创新

市场调研是教材出版工作的源头,是教材选题策划的基础。只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才能了解用户的深层需求,才可能策划出科学的教材选题。为准确研判用户需求,必须有效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与高职教育有关的背景材料。可以通过各种网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全国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库”“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网”等)、各行指委或教指委的专业性学术会议以及高职一线教师获取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需要等信息。只有紧跟高职教育发展动向及专业教学改革,才能为教材选题策划提供有力的依据。2)了解高职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了解高职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包括某一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课程设置情况、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招生人数、学时数等,为确定系列教材选题的具体架构做准备。《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以及《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都是教材选题策划的依据。其次,在高职院校官网上可以直接了解该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包括一些精品课程网站,会有某一课程更详细的信息,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3)了解同类教材出版情况。启动一个新项目,要先了解市场上同类教材的出版情况,找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了解市场占有情况,明确新选题的特色在何处。现在市场上教材品种甚多,同一专业教材,估计能找出上百套甚至更多,由于受时间和精力所限,策划编辑(项目负责人)不可能全面或深入了解,但是对几大教材出版社或专业出版社的教材应有所了解。策划编辑(项目负责人)根据以上信息拟定所要开发的系列教材选题名称,再征求一些在本专业实力较强的一线老师的意见,最后确定本项目的具体选题。如大工社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创造性地分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基础实训模块、出纳实训模块、财务会计实训模块、成本会计实训模块、纳税会计实训模块、会计信息化实训模块、财务管理实训模块、财务分析实训模块、审计实训模块、会计综合实训模块)和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会计基础、出纳实务,会计实务、企业成本会计、企业税务会计、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原理与实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充分的市场调研确保了教材选题的科学性,完善、科学的系列化教材开发推动和引导着会计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

4开发模式创新

编写主体是教材建设的核心主体。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初期,大工社创造性地提出并坚持高职院校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来进行教材建设,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唯有他们对高职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恰当的把握。大工社的经典品牌系列教材(如商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和会计专业系列教材),是这一创新成果的最好体现。同时,特邀请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且在众多专业老师中有一定权威的、具有多年该专业课程教学经验的专业行家、教学名师作为组织者,统领编写人员,集思广益,整合和把握各种意见,统一编写思想,共同实现编写目标。例如,邀请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经济类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丽生教授和全国首批高层次人才国家教学名师领军人才、国家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负责人高翠莲教授担任大工社会计专业系列教材总主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中遴选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讲授本课程8年以上、有丰富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有独到的见解并能付诸实施的、认真负责的高职老师,如很多学科带头人或部级、省级精品课或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加入了编写团队,承担主编工作。总主编与各本教材主编讨论沟通后,制定系列教材编写的总的指导思想、编写目标、编写思路及要求,确保系列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和互补性。此外,通过长期的教材研发及出版实践,大工社发现高职院校一线教师,甚至是“双师型”教师,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的特点,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的把握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及专家还是有一定差距。2009年,大工社及时调整编写队伍,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由行业、企业人员和高职一线教师共同建设教材。编写成员发挥各自所长:高职一线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其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教材整体策划、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研究教材内容,并编写成稿;行业、企业人员主要负责提供企业用人标准及岗位标准,与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内容,对技术、设备、材料等问题进行审定,录制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等[8-9]。这样,使教材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性和时效性。

5呈现形式创新

随着教学实践中教学技术的提升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近几年教材建设中,大工社在重视主体教材出版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积极努力地推进教材的立体化建设。部分教材开发了包括数字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在线测试系统、课件、通用主题素材库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同时作者团队也积极配合,为教材提供电子教案、微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习题答案、模拟试卷等立体化配套资源,满足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如《基础会计(第八版)》《企业纳税会计(第七版)》《税收实务(第八版)》,在纸质教材中知识点的对应位置配上二维码,用户使用手机扫描后能生动地展示视频、Flas、微课等,这样教师参考这些资源讲解时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后能快速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对于一些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课程,大工社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研发了配套的“实训教学平台”,使学生可方便、自主地学习与训练。如上面所说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教材配套的“实训教学平台”能够很好实现教学功能、作业功能、实训功能、考试功能。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或者通过平成具体实训项目;教师通过平台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进行重难点辅导,还可以利用平台题库随机生成试题,实现教考分离和无纸化考试,通过考试成绩可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6推广方式创新

好的教材需要积极有效的推广,只有让更多的师生使用、受益,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大工社在全国设有25个办事处,拥有一个由100余名院校代表组成的营销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这个团队已日趋成熟完善,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为教材出版后的宣传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编辑也会凭着其对教材内容、特点等的深入了解,在各种场合进行积极推广,如各种学术会议、技能大赛,或走访院校。每一种教材投入市场后,并不意味这本教材出版工作的结束,它仅是迈向“精品教材”的第一步。接下来,教材的修订完善也成为专业系列教材项目负责人的重要工作。大工社在教材出版过程中尤为注重对系列教材的研发与修订完善,项目负责人定期深入高职院校征求用书意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或学术研讨会、各级技能大赛,及时追踪教改前沿动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新动向、新技术,督促作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与形式,积极推进教材的持续化建设。

7结语

在近20年高职教材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中,大工社认为,好教材源于好教学,教材出版只有植根教育、服务教育,才能谋求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兼具较高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要想获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兼具实用性、科学性与时效性的高职教材,以更好地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就应当遵循与时俱进的出版理念,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并持续加强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大工社坚持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整合出版、编写、市场和用户等主体的力量,通过准确的编写主体定位和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等形式探索了高职教材的出版路径,形成了一种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模式。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教材出版机构必须研究并探索在新的教改形势下高职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把握新形势下高职教材的出版建设规律,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促进自身转型升级,不断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规范化、立体化教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志研.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5-11-24(14).

[2]华平,常玉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借鉴[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2):57-59,63.

[3]束云刚.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现状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6):83-85.

[4]崔青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4(2):51-53.

[5]陈琪琳,鲍浩波.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出版广角,2014(9):78-80.

[6]徐默.高职高专业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5(10):199-200.

[7]张剑宇.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75-76,87.

[8]王兆国.高职高专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出版模式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6(2):51-53.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5

结合PowerPoint软件中的母版技术特别是2007/2010版提供的主题功能,能够实现PPT课件界面的自主灵活设计。

一、PPT课件界面设计相关工具介绍

在PowerPoint中的模板、配色方案、母版为界面设计提供了统一设置的工具,点位符及各种调整工具、形状填充等工具可以对界面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灵活修改。特别是PowerPoint2007/2010提供了主题功能,将母版,字体,色彩等集成进行统一设计,不仅实现了界面设计与内容的相对独立,也提高了界面设计的效率。另外PowerPoint中的SmadArt、图像及文字的快速样式设置也丰富了界面元素的美化方式,增强了PPT课件界面设计能力。

配色方案是PowerPoint中设置及管理色彩的工具,编辑预置的颜色可以统一修改所有对象的颜色效果,PPT课件界面设计可以用配色方案设置超级链接,文本框前景、背景等各种对象的颜色。

PowerPoint中的主题是对幻灯片中对象的格式预置,包括主题颜色、字体、样式等,通过对主题的修改,可以将编辑的效果应用于图表、SmartArt图形、形状、图片、表格、艺术字和文本。使用主题效果库,可以替换不同的效果集以快速更改这些对象的外观。

模板是PPT课件界面设计中最常用但也最容易出问题的工具,模板是根据幻灯片的结构设计的一系列幻灯片效果。近年来PPF模板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内容更为丰富,一般包括:片头动画、封面、目录、过渡页、内页、封底、片尾动画等页面。

母版是相应版式的幻灯片模型,PowerPoint2003中母版版式有两种:标题母版和幻灯片母版,在PowerPoint2007/2010中每一种版式的幻灯片都有相应的母版,设置更为灵活,通过母版可以统一修改某一类(版式)幻灯片的布局和外观,PowerPoint的多母版技术是指模板(主题中)包含多种母版版式,幻灯片可以按相应需求进行选择应用。

二、基于主题的PPT课件界面设计方法

基于主题的PPT界面设计方法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PPT界面设计中利用主题技术进行界面设计,而不是采用直接套用模板的方式修改PPT的界面,主题技术包括:自定义主题设置、自定义主题保存、主题利用等(PPT主题方法适用于PowerPoint2007/2010)。

1 自定义主题设置。自定义主题设置包括PPT的色彩配置、字体设置、效果选择、背景设置等,如果需要修改幻灯片的布局与版面可以对主题的母版进行重新定义和编辑。

2 自定义主题保存:在PPT中幻灯片主题可以保存为独立的主题文件,方便界面设计方案的迁移与重用。

3 主题利用是指将已有的主题设计应用到新的课件作品中,在PowerPoint中通过浏览主题选择进行选择即可。

基于主题的PPT界面设计第二层含义是指界面的风格应当和课件内容的主题相统一。实现内容与主题相统一的方法可以通过在PPT母版或相应幻灯片中预留相应的占位符或者主题替换图片实现,课件制作者可以根据课件内容提取出能表达其特点的相关图片,利用PPT中的替换图片功能。从而快速更改PPT界面,实现内容与主题的统一。

三、基于主题的PPT课件界面设计实现方法

课件制作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另一方面却又希望课件具体内容与显示界面相对分离,界面与内容的分离能够大大提高界面修改的效率,并且方便课件界面的重复使用,PPT主题统一管理PPT的显示外观,集成了PPT的母版(模板)、配色方案、字体设置等,下面介绍利用主题进行PPT界面设计的方法及主要过程。

1 制作课件内容幻灯片,不需要任何修饰和美化。这是实现内容与界面分享的前提,界面通过主题进行管理和控制,与具体内容尽可能无关,内容的显示如色彩、大小和样式通过主题进行相应设置。

2 选择一个模板幻灯片或作品,保存主题。在选择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课件的内容,学科特点,适用对象等,让界面与课件内容相统一,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在一定的基础上对母版进行重新设计,增加能表达内容主题的元素,并且经过一定的积累形成自己学科课件的界面风格。

3 将自己保存的主题应用到课件内容幻灯片上。

4 在课件内容幻灯上选择幻灯片的版式,统一修改字体和颜色以及其他对象的效果。

5 对于无法应用版式的幻灯片可以采用重用幻灯片的方式导入模板或作品中的幻灯片,或在母版设计中添加新的母版样式,重用幻灯是指在PPT插入幻灯片中选择,不是复制与粘贴幻灯片。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类,制作,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 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 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也就是超文本结构,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 

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阅读时顺序性强,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多媒体课件总体要求内容简洁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1)布局要简洁明快、突出主题;(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3)对象的逼真程度、科学性要高;(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根据课章内容需要适度运用动画;(6)内容的呈现适度直观 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4 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 Brian 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总体方案设计 

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设计 

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在后面还要具体地讨论。 

(3)课件的制作 

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 

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②选择开发工具;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多媒体课件的网上; 

④测试评价。 

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5)出版发行 

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5 

【2】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7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有机实验;教材比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5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20

自2003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已有三套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问世,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简称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并投入教学实验阶段。如何深入解读教材,吸收各版教材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而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下面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的有机实验为例,对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

一、化学课程标准对有机实验的要求

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对《有机化学基础》的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目标对有机化学的要求,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重视选材的生活化和社会性。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以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有机化学知识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2)强调实验的探究性和学习的方法性。本模块主要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从而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并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3)增强知识的人文性。本模块旨在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等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对有机实验的要求

3.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机实验的特点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有机实验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实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全部的24项“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14项涉及实验,占58.3%;(2)重视实验的探究性;(3)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人文性;(4)强化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5)体现了实验的社会化、生活化。

二、两套教材有机实验的设计思路与特点分析

1. 两版教材有机实验的总体编排思路

两版教材都是从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综合考虑了必修所构建形成的基础、有机化合物类型和官能团的必然联系,以及学生学习发展性的需要。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大多选择了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能体现有机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反映有机物重要性质的实验,两版教材中有18个实验是共同出现的。

同时两版新教材的实验还都注重了呈现方式的改革,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习方式,教材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实验呈现方式,如“实验活动陈述式”(如溴苯的制备)、“实验情景创设式”(如探究苯酚与溴反应为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激疑质疑式”(如乙醇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引导探究式”(如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等,试图体现实验呈现方式对“信息传递、内容表述、情景创设、诱发思维、行为驱动、情感调节、协同作用、教学引导”等功能的实现。

但两版教材的实验又有各自的编写思路。苏教版一共选取了23组实验,编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两个栏目,实验的呈现有以下特点:一是实验栏目安排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前部分,实验主要以“观察与思考”呈现,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到教材后半部分,实验主要以“活动与探究”为主,较好地体现了学科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二是活动与探究较多,在教材安排的23个实验中,有15个是“活动与探究”。

人教版的实验安排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验证性实验比例较大,涉及的26个实验有14个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的选择基本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主要有机物的性质上设计和安排实验,内容组织简洁,知识叙述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重点;二是实验探究“探究味”很足。人教版中安排的7个科学探究中有5个是只提供探究课题的独立式的科学探究,即只提供探究的问题,不给出探究思路、步骤、方法等,属于较高水平要求的科学探究。

2. 两版教材有机实验的编写特点

(1)突出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结合有机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是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问题。两版新教材均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探究实验和讨论设计实验课题,苏教版有15个“活动与探究”,占实验总数的65%;人教版有7个“科学探究”、4个“实践活动”,占实验总数的44%。

(2)紧密联系实际

教材的实验选取从以下两方面体现生活性、社会性:(1)选取生活中的物质或现象为实验素材,如两教材增设的“肥皂的制备”、人教版的“乙醇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的实验”。(2)开展家庭实验。如人教版中“利用家中的动植物油及食用碱制取肥皂”、“尿不湿的吸水率测定实验”等实验均适合在家庭实验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

(3)注重体现人文性

实验的人文性不仅表现在实验的呈现方式的改变上,还包含了以下两层意思:(1)实验的绿色思想,如苏教版中溴苯的制备实验采取全封闭实验装置。(2)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材所选实验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小组意识,倡导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创新欲望,这些都体现了教材人文关怀。

三、两版教材有机实验设计的不同点对比及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 实验栏目的设置应切实体现教学功能

教师提供实验课题和实验思路,学生探究有机物的性质;教师提出实验课题,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提出可能的推测。

从栏目设置和教学功能看出:人教版三个栏目的设置阶梯较为明显,将教学落实在了两头,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苏教版相比,实验设计的层次比较清晰,教材设计和编写意图也更容易被教师理解并落实,但是,“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与“实验”三个栏目是否能并列值得商榷。

2. 实验设计应更多体现探究性

两版本教材中探究实验均较多,但是实验问题的开放性两版教材的处理有较大不同。苏教版的15个“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独立式的科学探究实验数量较少,很多探究实验有问题、实验具体的步骤、实验问题的思考,因此实际上还是验证性实验。人教版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开放性程度很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建议苏教版适当在部分实验中增加问题的开放性,提供更多的独立研究课题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另外苏教版中有些单元实验安排太密集,给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酚的性质和应用”涉及到的“活动与探究”有4组实验,实施中会造成为了教学进度,实验开设不足,或者实验的探究程度不够的情况。因此建议借鉴人教版的“实践活动”栏目编排,将有些实验改成课外实验。

第三,对照课标要求,在一些非重点的内容上安排探究实验是否必要值得商榷。例如人教版的“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建议删除;苏教版的“苯酚与溴水反应并证明其反应类型”,建议改研究性学习。

3. 实验的分布应更具合理性

人教版在5个章节都安排了实验,实验安排的频次和结构较为合理,而苏教版5个专题仅有3个专题有实验,并且实验在第4专题过于集中。因此苏教版有必要对实验的整体安排格局做一定的调整,适当地减少专题4的实验内容,在专题1、2中适当穿插1~2个实验,避免在专题1、2的教学中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而在专题4的教学中实验过于集中,导致对实验的探究性的讨论程度降低,弱化了实验的探究价值。

4. 实验设计应进一步加强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两版教材未全开设的实验中,大部分符合课标要求,但也有些实验已经超出了课标要求,如人教版“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苏教版“苯酚与溴水反应并证明其反应类型”、“铜氨纤维的制备”、“蛋白质的检验(双缩脲、茚三酮)”,因此建议对这些实验重新处理,或者改为课外实验(如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苯酚与溴水反应并证明其反应类型、铜氨纤维的制备),抑或删除(如蛋白质用双缩脲、茚三酮的检验)。

课标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还有三个实验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均未出现: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区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的热降解”。笔者认为这三个实验有开设的必要,因此建议教材在修订时将这些课标中建议的实验活动增加进去。

5.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增加可行性和凸显绿色化

实践中有一些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苏教版为例:“苯的溴化反应”实验装置全封闭,突出了实验绿色化的优点,但没有兼顾简约。“苯的硝化反应”涉及的硝基苯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而教材设计的实验装置采用开放式,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火棉性质探究实验”虽然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但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乙烯制备实验”用石棉绒做催化剂,从原理上看尽善尽美,但实验的成功率很低。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四、对教学的建议

1. 加强课标和教材的研读,整合各版教材和实验资源

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树立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依据的理念,同时教师应认真研究不同版的教材的有机实验的特点,整合各版教材实验设计上的优势,实现实验方案的优化,弥补化学教科书的不足。同时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和利用多种实验课程资源,有效地拓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充分运用DIS数字实验系统进行有机实验的教学。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要能指出教材中个别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加以改进。

2. 进行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实验相结合

3. 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实验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等多种方式,……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皮亚杰也认为“如果只是让学生看演示实验,那么学生永远学不会实验,学不会探究”。有机化学基础很多是陈述性知识,因此在教学别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变化,演变为验证性实验。教学实践中,要抓住实验探究这个主要形式,精心策划独立式的科学探究,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王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祖浩. 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1):5

[3] 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负反馈教学法;实践环节;特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18-03

C++不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而且是这些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应用等)的重要基础,更是这些专业开展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表达工具和开发工具。因此,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下面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研究、实践环节建设、特色教材编写等方面介绍我校VC++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

1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是从教学过程中反馈(作业、实验、答疑、单元测验等)的问题入手,通过及时讲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反馈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称此方法为负反馈教学法。负反馈教学法包括以下方面。

1.1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贯彻“发现式”教学思想

范例教学法由教育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教师通过范例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原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得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认识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通常以一门具体语言为主线,围绕语法知识展开。而实质上,设计程序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缜密思维方式、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兴趣,必须亲自感受并体验程序设计的无限魅力。为此,我们改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真实编程环境的支持下,课堂教学以程序(范例)为主线。所选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可扩展性,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范例程序的讲解首先符合“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算法及应用。其次,通过对范例程序的启发式扩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直到实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编程的工程化思想,获得实际编程能力。

1.2采集教学负反馈信息,做好分类、分析和讲评

按负反馈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做好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抽样批改、单元测验的全样批改,重视实验指导和答疑,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获取足够的负反馈信息后,任课教师及时做好问题的分类、分析和讲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

1.3根据大班教学特点,推进强同步教学策略

大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师生教与学的同步状态。负反馈教学法的师生同步措施有授课、作业、实验、讲评和测验等。其中,作业与实验报告由于学生存在一定抄袭现象,同步效果欠佳,为弱同步措施。授课、讲评和测验同步效果较好,为强同步措施。为使大班教学取得较好效果,采用强同步措施是必要的。特别地,我们在每个单元安排一次测验,以实现师生的强同步,及时取得真实的负反馈信息。

1.4编写负反馈教学法配套教辅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自我完善能力

配套教辅资料主要有:①学习指导。注重概念理解、知识巩固,设单元测试,便于学生学习和自测自查;②实验指导。共有17个实验,每个实验包含调试技术介绍、程序调试题、程序设计题和选做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能力,激发学生编程兴趣;③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共8个专题,便于学生突破难点,融会贯通,体验综合编程的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二级考试模拟试卷;⑤VC++ 6.0程序调试技术,包括使用VC++ 6.0 IDE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2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

VC++课程是一门难点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是该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运用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调试和实际编程能力。为此,本课程设有课内实验(32学时)和课程设计(两周)实践教学环节。

2.1课内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和调试能力

基本编程和调试能力是深入学习本课程并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课程实验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一套以调试技术、基本语法、基本算法、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的同步实验指导,共拟定了17个实验,每个实验通常包括调试题、编程题和选做题,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2.2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编程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以后,以综合性程序设计训练为主,选题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难点与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难点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有用。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养成良好程序设计风格(模块化、结构化)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初步形成软件工程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程序组织能力。

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基本算法和数据结构。基本算法包括穷举、迭代、递推、递归、排序和查找等。基本数据结构包括数组、结构、指针、动态内存分配、单向链表、对象、文件等。课程设计的实施,对非计算机专业采用小综合方案,计算机专业采用大综合方案。所谓小综合是指程序规模在几十到几百行的小题目,大综合则是程序的规模在数百行以上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题目。

2.3实践教学认真实施,严格考核,确保效果

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配备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现场实时进行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解决编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预习和考勤占总成绩的30%,上机检查并回答提问占总成绩的40%,课程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30%。

3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研究,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发展快、更新快、综合性强、存在问题多的特点,针对同类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先后发表 “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 等论文,并及时把这些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进展引入教学。

3.1课程内容分为三个知识模块

(1) 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包括C++概述、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简单的输入输出、算法与流程控制语句等。

(2) 模块化程序设计:包括函数、编译预处理、程序的多文件组织、数组、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指针和引用。

(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包括类、对象、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继承、派生、友元、虚函数、静态成员、运算符重载、I/O类库、命名空间、模板和异常处理等。

3.2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算法表达、结构化语句:结构化编程的基础。注重讲授算法的结构化表示法,结构化语句,常用基本算法,断点+单步调试技术。

(2) 函数:模块化编程基础。注重讲授程序的模块化组织思想和方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思想,参数传递,变量作用域,程序的多文件组织。

(3) 数组、结构体、指针:数据的结构化和模块化组织基础。指针是重点和难点,应正确区分指针与地址,强调指针类型的作用,讲清各类指针的含义及作用。特别注重讲授指针在动态生成基本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综合实例。

(4)类、对象、继承、运算符重载、虚函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运算符重载较易理解,但有些方面易忽视,应提请学生注意。虚函数是重点和难点,应注重讲授虚函数的必要性、重要性、实现机制和综合实例。

4改革考评方式,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根据VC++课程的特点,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评方式,实行考教分离,并使其与江苏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方式接轨,采取笔试(50%)+机试(50%)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

试卷的试题源自题库和现任教师的征卷,试卷由选题算法和软件系统产生,难度与二级考试相当,提高了考评的科学性。

5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和成果,积极开展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几年来,课程组对国内外流行C++教材进行研究、分析和试用,总结、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从校内讲义开始,逐步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建设工作。2005年2月,自编教材《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又第二次印刷,得到了社会读者的认可。2005年10月,本课程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立项建设,课程组编著的体现“负反馈”教学特色的教材《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一书目前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书稿已经交付,将于2007年上半年出版。

6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建设和总结,本课程已积累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经常更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网上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设计任务书、实验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集、典型问题及参考程序、相关教学论文、英文版课外辅导材料、模拟试卷等。课程组成员开发的“基于WEB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系统”2006年11月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二等奖。本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网址为:。

参考文献:

[1] 刘维富,陈建平,王春明.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C]. 第二届全国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06,11.

[2] 刘维富,丁卫平,沈学华. 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

[3] 顾晖,刘维富,管致锦.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 102-104.

[4] 邱建林,刘维富,顾晖.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4):96-98.

[5] 刘维富. 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6-59.

[6] 刘维富. 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66.

[7] 顾晖. 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J].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4,(3): 37-38.

[8] 丁卫平,刘维富,沈天晴. 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5-87.

投稿日期:2007-2-24

作者简介:陈建平(1960-),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快速算法设计与实现等。

刘维富(196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等。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建平邮编226019

E-mail:

电话:0513-85975405,13962955020

版式设计课程总结范文9

【关键词】中职染整 染色工艺与实施 引导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74-02

目前,职业学校染整专业在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还是以单向“注入式”教学为主,采用传统的讲授、示范等教学方法,告诉学生使用什么工具、选择什么材料、采用什么工艺、具体的加工步骤和检测方法等,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控制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很少,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距较大。为此,针对中职染整专业的核心课程“染色工艺与实施”这样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的课程,要想缩短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差距,培养学生掌握工作方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导文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办法,它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一、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LEADTEXT)等教学文件,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文的任务是建立项目工作和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通晓什么知识、具备哪些技能等。它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

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学生得以在引导问题的指引下,开展自我开发和研究式学习,通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教学过程。引导文教学法遵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序列,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分为设定引导文、解答引导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总结六个步骤。

(二)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编写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切实可行的引导文,教师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开发引导文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咨询引导、组织协调作用,和掌握学生讨论引导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工作计划是否可行、合理。学生实施计划时,教师注意观察,获取反馈信息,协助学生排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对项目计划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三)学生的地位。从学习引导文,查阅技术资料、获取有关信息、解答引导问题、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方案、准备工具、选择材料、加工制作和检测评估。学生根据引导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逐步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应用于生产实践。

二、引导文在“染色工艺与实施”课程的应用

染色职业岗位主要有打版员、化验员、工艺员和技术员等,染色产品工艺设计是这些岗位的核心技能。“染色工艺与实施”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染色产品工艺设计。以下是引导文教学法在“染色工艺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应用实例。

教师 教学过程 学生(分组)

编制引导文

(设置工作任务) 任务:活性染料染色打版

引导文:小王是某印染厂染色打版员,今天主管安排小王用实验室现有的活性染料为某客户产品订单(附样版)进行仿样打版,并编制该产品的染色生产工艺单。如果你是小王,你该怎么做? 学习引导文,获取学习任务信息

解读引导文 学习目标描述:

1.对照样版准确分析选择打版面料

2.合理选用染料

3.正确选定染色方法、打版设备

4.借助资料编写打版实验方案(处方、流程、参数)

5.准确配置染液,正确使用相关设备

6.填写生产工艺单 1.查阅相关工具书、染色小样档案、教材等

2.解答引导文提出的问题

与学生讨论打版方案 染色打版方案制定:

1.填写工具与材料需求表

2.编制打版实验方案 1.讨论制定产品染色方案

2.编制工艺文件(方案)

观察并指导打版操作及工艺参数确定 染色打版工艺实施:

1.实施打版实验

2.填写工艺单 1.实施产品小样染色打版实验

2.填写工艺单

对打版操作及小样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讲解知识点及技能点 打版评议:

1.染色小样质量评议

2.工艺参数分析

3.打版操作情况 对小样质量及实施情况进行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分析,实现知识点和技能的学习

总结知识点与技能点,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1.总结分析打版工作完成情况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1.讨论调整、修改工艺

2.总结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一)引导文问题设置。引导文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制订引导问题。引导文必须建立在对教学目标、学材、学情的充分分析基础上,具有典型代表性,能覆盖课程教学目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引导文设计时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景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景,提出“干什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例如,提出“染色打版员接到打版工作任务时,要干什么?”

(二)学习解读引导文。由于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开展引导文教学法时要加强辅导,避免在学习过程产生偏离。因此,教师要现场解读引导文,并根据引导文提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解答引导问题。充分了解学习目标后,回答如“染色打版员接到染色小样打版任务时,应该怎么干”的问题。

(三)制订工作计划。中职专业课程应用引导文教学法时,要关注学习过程的监控,必须制订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信息收集的文件,启发学生查阅、填写,并及时辅导,以确保“工作计划”的各项内容不偏离学习目标。布置任务后,提供染色打版实验格式文本。文本内容基本覆盖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实验格式文本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四)实施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实际上是技能学习的过程。在操作技能的学习中,教师要严格审核工作计划的安全性和正确性,提前强调相关安全操作要点。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要上墙,提醒学生遵照。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操作方法是否正确,操作动作是否规范。必要时,要进行示范。对文本编制技能的学习,要注意其表述的正确性,以及数据客观、准确性。

(五)评价工作效果。对工作计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如通过对染色样版质量分析、染色实验过程分析,评判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评判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给予客观的评价。

(六)总结分析与知识传授。教师总结分析任务完成情况,对出现的问题,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与学生互动,所举实例和所讲解的内容要做到举一反三。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四、引导文教学在教学运用体会

(一)开发引导文是重点。职业教育教材大多依照学科体系来编写,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超出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滞后现象。由于企业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中职染整专业教材开发跟不上生产的发展需要。在“染色工艺与实施”课程引导文法教学中,引导文作为学材,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实施应用引导文教学法必须对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进行梳理整合,使教学中的要素能真实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要注重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是关键。在引导文教学法的各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参与的环节较少,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因此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这是实施引导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设计的引导文必须具有真实情境,问题导向要切实,否则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学习、综合思考。引导文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明确学习目的,获取有效信息,学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教学的始终,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动进行弥补,不断地自我完善,把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关键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过程监控是保障。在引导文教学法中,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参与少,而中职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如果没有有效的过程监控,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解读引导文,将引导文提出的问题与课程学习目标相融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其次,相应学材的准备,在学生讨论和查阅资料时要提供部分与引导文任务相关的资料供学生查阅,提高学习针对性;再者,就是提供相应的学习过程文件格式文本,如材料工具需求表、染色打版工艺单、打版实验报告等格式文本,为学生制订工作计划提供参考,使工作计划不偏离学习目标,顺利实现课堂教学预期目标;最后,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加以引导,为总结迁移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只有监控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文教学法的应用才能成功。

引导文教学法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比较好的职业行为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显著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是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J].课程 教材 教法199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3】44号)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