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1-30 10:51:39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1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应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培养一批合格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党和国家给予高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此,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马工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一环,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体现,同时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才能培养造就更多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特点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为指导,其前提是全面把握、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特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平实朴素、简单通俗的语言诠释马克思主义,用生动的形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精神信仰,从而用以指导大众的实践。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自觉的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通俗化、群众化的过程”。

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群众性、生动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第一,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以人民利益为服务宗旨,这是《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本质的要求和性质的定位。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便始终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发展轨迹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现实实践和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本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内容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使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为了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生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作为一门严谨而深奥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被人们理解、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但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它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许多鲜活的例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对于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理论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灵活的采取不同类型的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空洞的理论和空泛的说教吸引不了群众,只有以生动的内容、灵活的形式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顺利实现。

第三,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在他们去世后也要不断地检验、丰富、完善和发展,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他们声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时,与时俱进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跟随时展的脚步,才能不断接收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最新的理念,通过新型媒体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使他们接收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第四,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又在实践中接收检验,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源泉和发展动力。传入中国之后,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革命、改革的实践中,并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为了在人民群众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人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而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指南,用以指导人民的实践。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社会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的程度。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发展。

二、准确掌握“青马工程”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青年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是应对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大学生影响的需要。尤其是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程,也是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能动的受众,……他们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讯息时,事实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心理上有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并 且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求、接受程度以及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表达自我意愿、渴求平等对话交流,所以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要讲求方式方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为指导,对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特点,把握并规范“青马工程”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不仅是菁英工程,还应重在普及。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学生骨干,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以及在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学生等。这说明目前“青马工程”还是针对相对优秀的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菁英工程,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当然,“青马工程”之所以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青马工程”师资力量、场地空间等方面条件的局限。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实行“青马工程”分级制度,从校级、院级、班级等几个层面开展不同层级的“青马工程”。具体而言,就是在全校各班级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础上,逐级遴选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加校级培训;之后,重点抓好校级“青马工程”菁英班的培训,再由接受过校级培训的菁英学员指导院级“青马工程”进行培训,进而将培训知识在各个班级中进行推广,从而使“青马工程”形成班级——院级——校级——院级——班级的良性循环,并使“青马工程”普及到全体同学。另一方面,对于各级“青马工程”培训中出现的一些精品课程或特色活动,要善于发现、挖掘,通过图文、课件、视频等形式进行包装和推广,在校园中广泛传播,使未能亲身参加“青马工程”的学生,也能够从中学习到精华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魅力。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应将理论教育平实化、生动化。

当前,全国高校都开设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课程,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此类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丰富、理论性强,但教育手段较为枯燥单一,不能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环节。“青马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学生的育人工程,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所区别。首先,“青马工程”应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青马工程”专业导师队伍,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用平实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用生动的案例来剖析马克思主义,提高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兴趣。其次,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的文化载体功能,将“青马工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青马工程”为龙头,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融入到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充分交融。同时,“青马工程”还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在青年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再次,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应体现时代特征,广泛使用新型教育媒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手机等等新兴信息工具被广泛使用,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了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理论内容与宣传载体与时俱进,因此,“青马工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开拓新媒体宣传阵地,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当前,“青马工程”在高校中已经比较普遍的进驻网站,“许多高校都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网站’建设……有的高校还开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主题网站”。但是,在其他新媒体的运用方面,“青马工程”还有待加强。相比于网站,微博的使用更为便利,互动也更为便捷,“青马工程”应当探索建立专题微博,及时传递“青马工程”培训活动图文、视频等信息,与“青马工程”学员或关注微博的同学进行互动。同时,青年学生中智能手机的使用覆盖面越来越广,“青马工程”还必须尽快抢占手机媒体阵地,尝试建立“青马工程”官方微信、手机APP(即手机应用软件)等手机媒体平台,定期向青马学员乃至更多青年学生理论资讯,不定期与青年学生沟通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青马工程”与时俱进的使用新型媒体,不仅是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还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否则即便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如果内容枯燥乏味,语言干涩僵硬,甚至与时代脱节,是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需求的。同时,大学生“青马工程”在使用新型教育媒体时,还要充分发掘新媒体便于互动的优势,将论坛、微博、微信打造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碰撞的舞台。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来看,“青马工程”应加强实践环节,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曾过:“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大学生“青马工程”要想培养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将实践环节作为“青马工程”的关键环节,作为检验青马学员培训成效的主要衡量标准。当前,高校青马学员主要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走访调研、参观考察等形式投身实践,深入社会开展扶危助困、政策 宣传、文艺演出等活动,从而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但是,很多青马学员在实践中仍然欠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仅仅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总结回顾,没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也就无法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感悟的效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大学生“青马工程”加强实践环节,不仅指的是为青马学员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更意味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相互提高的思维方法。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有的群众性、生动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四个特征,为“青马工程”指明了重点发展方向。它要求 “青马工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教育,探索理论教育生动化、平实化的新方法,同时  不断与时俱进,发挥新时代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巨大作用,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变为大学生实践的指导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金伟,曹亚雄.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

[2] 王璜,周建超.试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几个要素[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3] 王向阳,徐建龙.“青马工程”: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4] 卢黎歌,王福益,周辉.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2(01).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EA110055)、2014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4Z059)和2013年渭南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201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4-02

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历史使命。

一、对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认识

1.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体现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的深切关注,它以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为蓝本,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应该说,新世纪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键在于青年一代。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使命决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战略地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2.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2013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努力使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为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3.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阅历浅、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主要是要在新形势下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得青年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立场,科学区分、评价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考验的需要,也是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是指从精神教育、课堂教学、专题培训、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实践体验等方面找准着力点,切实科学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1.着力于精神教育。精神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精神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旨在确定并坚定人的精神信念。高校应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精神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角度出发,凝练出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和校风,以此统领全校师生的精神生活,努力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精神支柱。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精神教育,就是要用高尚情操、崇高境界、博大胸怀、求实精神来引导、激励全校师生。

2.着力于课堂教学。高校要把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列理论列入教学计划,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素养,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广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应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使青年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为培养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夯实理论基础。

3.着力于专题培训。高校应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要把提高学员政治理论素质作为教育培训的核心,按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深理论、高层次的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努力使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接受培训的学员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如通过开设党校、团校专题培训班,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节庆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活动,对学员进行实践培训和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使学员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积极成为党的政策理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4.着力于能力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青年大学生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通过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人文大讲堂、经典诵读、辩论赛、书画大赛等活动,促进青年大学生个性能力及特长兴趣的发展与提高,增强青年大学生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也可以增强青年大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

5.着力于科学研究。“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重点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通过实施百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等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创新氛围,使青年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开阔视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其成长为具有科学精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6.着力于实践体验。实践造就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核心,也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途径。高校每年应利用大学生寒暑假,组织青年大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实践体验的另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红色精神教育。高校应积极利用重要节日,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或经常组织青年大学生去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瞻仰、体验、感悟红色精神。

三、“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1.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高校党组织要把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高校各级领导要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党委书记要亲任党校校长,校长要亲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院长,党委委员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的学员作专题辅导报告;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高校重要领导要和青年大学生一起参加纪念、庆祝活动。只有各级领导和党组织的重视、支持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注重实践体验是根本。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实践中获得认知。体验教育是―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高校要注重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基地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实践体验活动,用先贤们以身报国的英雄事迹感召青年大学生,用专家学者们献身科教的赤诚之心激励青年大学生,用创业者们创业兴邦的拼搏精神鼓舞青年大学生,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内化理论和升华理论的教育目的。

3.拓展活动载体是抓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校应注重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教育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活动,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高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重品牌化建设、系列化开展,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全面实施、全员参与的思想。如每次每个品牌化活动均开展系列活动10余项,满足青年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几乎每个青年大学生都能选择参与一项或多项活动。高校应组织开展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实践育人载体,拓展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舞台,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3

记者:丁院长,您如何看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

丁德科: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严肃、重大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更应是一个平常、具体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将大学生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要不断讨论、探究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是可为、可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是具备一定的品质、意志、理想、信念和能力的人。在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有其普遍的共性,也有源于具体时代特征的特殊性。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依靠的就是一大批战斗在各个岗位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引领。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不是也不可能是自发形成的。他们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培养与自我培养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设计在中国还仅仅是一些概念,且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知轻看。充满了怀疑与敌意的那个时代,尚且有无数的青年学子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怀抱,成为了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在我国各族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并普遍认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将大学生培养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更可能、更有必要的。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大学生可以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丁德科:我认为,大学生都有可能,也必然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理论,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积极进取,勤奋努力,乐观向上,精神愉快,那么,在大学毕业时,他就应该成长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了。

记者:但是很少有人认为大学生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丁德科:现在,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培养问题上有误区!那就是,很多理论工作者都在探讨、设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案,在为“青马”工程的实施辛勤地工作着,大学生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基本都学业合格,有些甚至很优秀,但却很少有人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正是这种认识误区的存在,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多是一个在讨论、在探究的问题,而没有成为实际上可为、可及的事情。我坚持认为,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主义者?

丁德科: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素养论述较多。在团中央关于实施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文件中有这样的阐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段话,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最基本、最精炼的定义。

记者:您能具体阐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养内涵吗?

丁德科: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具有科学宗旨、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科学人才。

科学宗旨,是基于理性信仰的为民宗旨。理性信仰,指先进、开放和切实的信仰,而不是落后、封闭和虚幻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最为开放和最为切实的信仰。基于共产主义信仰,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古代社会尊崇“仁”的宗旨,如今提升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两者一脉相承,后者是中华民族宗旨的伟大、崭新、革命性发展。

科学方法,是基于先进文化的思想方法。从历史的中华人文精神到今天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是人类最为先进的文化。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是最为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科学能力,是基于良好知识结构的专业能力。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要经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既要具有作为一个普通的有知识的人应有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具有的至少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合格的高等教育经历和能力水平是具有科学能力的标志。

科学精神,是基于进取奋斗的乐观精神。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为百姓幸福而进取且奋斗的人,无论遇到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始终保持意气风发、意志坚韧、甘于奉献、充满快乐、乐观奋斗的状态。

记者:丁院长,您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素养或者说本质是什么?

丁德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素养、本质,应是坚定地创业创新。这是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特征中提炼、推演出来的逻辑观点,更是全面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现实而坚定、顽强奋斗的历史得出的结论,也是我这几年考察、研究渭南师范学院校史和渭华照金精神得出的结论。这里作个解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坚定的创业创新。之所以说“坚定”,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坚定。党经历革命与建设,根本的表现是创业,创中国革命成功大业、创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以及在创业基础上的创新。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23年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王尚德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这所学校曾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渭华照金精神是指在这所学校、渭华起义、照金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其核心理念也是坚定地创业创新,基本内涵是忠党为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前段时间我们发表的文章中,对渭华照金精神基本内涵第一点的表述是“忠党爱民”,我觉得改为“忠党为民”比较确切。

记者:丁院长,您的观点使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群体一下子清楚了,让人眼前一亮,受益匪浅。至少,您的思考为大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一个方法,一个可以信服的观点。请您谈谈渭南师范学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具体做法。

丁德科:在团中央2007年下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和2009年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中,对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基本的要求。“纲要”中提出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五种方法,“细则”则在总结各高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教育、能力训练和交流研讨等六种更具体、更复杂、更细化的方法和要求。按照团中央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主要通过组建中央、省级和高校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来进行。我校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2011年年初成立,取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养教育。我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一是拓宽培养对象,以大学生骨干为主,辐射全校学生;二是拓宽培养方法,以团中央的要求为基础,开发新资源、创造新条件、探索新路径。渭南师范学院的“青马”工程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记者:那么,请您稍加详细地介绍一下。

丁德科:一是挖掘、整理、创造思想文化资源,突出精神教育。精神教育是指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精神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2011年以来,我们建成渭南师范学院展览馆、刘志丹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和渭南师范学院科学馆,师生可以就近、直观、随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还与渭南市辖区的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我们的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就有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与此同时,我们确定了代表中国思想文化核心内容的“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并将渭南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的名言“天天奋斗、天天快乐”作为学校精神,以此铸造、引领全校师生的精神追求,使之成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精神状态。随后,我们还设计确定了既反映学校上世纪90年历史又包含校训和学校精神的新校徽和校旗。

可以说,这三个教育场馆、校训、学校精神和校徽为师生提供了不可小觑的精神力量,也是师生遵循的精神准则。在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正引导、激励、规范着全校教职员工为社会培养和造就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的管理人才和专家人才。

去年以来,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渭南的早期革命活动过程中,提出渭华照金精神这一命题,并对渭华照金精神的内涵作了阐述概括,这在前面已经提到。渭华照金精神是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文化的根源,是我们履行文化继承与创新职能的起点,更是动力和源泉。它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教育、感染作用。

刚才我还提到,我院的前身是赤水职业学校,后来改名为赤水农业职业学校。这所学校曾经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这一历史贡献对学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更增强了他们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是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抓好科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思想培养完全统一。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如果大学生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课程,就具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科学思想。我们把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是组织上的结合,学工部、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都是实施“青马”工程的平等主体。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结合,学工部和团委提出理论教育要求,思政课部调整优化思政课,将“青马”工程要求融入课堂。

三是重视方法的深层次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机互动。我院重视围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开展科学研究。我们申请承担了国家和省上有关课题,成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基地,出版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专著、编著、教材,对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队伍中有很多青年教师。研究工作对他们来说,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为培养他人工作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的过程。在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也就是青年教师既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中坚力量,也是重要的培养对象。

“青马”工程的理论研究和“青马”工程的工作实践,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推动的。在实施“青马”工程期间,教师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作了不少大胆的尝试,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材料,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分析材料,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形成的科学结论、科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青马”工程的深入发展。

四是鼓励师生开展内容上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或接受教育。这个方面的研究有两种:一个是教师专门针对“青马”工程实施开展研究。围绕如何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校的一些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等,从特定的角度、范围更为细致的研究。为此,学院还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两个科研机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了我校专家《坚定不移地创业创新――论渭华照金精神》、《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渭南师范学院前身“赤职”“赤农”办学历史考察》等文章。这是挖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思想资源和研究党的精神宝库的生动之举。

另一个是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校设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专项资金,鼓励、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三年来,已有400多名学生受到或正在接受共计约20万元的资助,批准了40多个马克思主义创新项目,发表了70多篇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这种研究,对培养大学生初步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效果非常显著。

五是开展理论研讨,营造学术争鸣氛围。近年来,一大批大学生先后前往包括国外的多所高校,互访交流,开阔视野,提高境界,增强修养。在校内,教师特别是参与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教师,也利用这一平台经常性地讨论、交流。校内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坚持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干部举办马克思主义学术讲座。今年四五月间,我们举办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多位专家,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这一主题,作了总时长达20多个小时的报告。研讨会取得重要成果,《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等23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六是开展实施“百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培养大学生科研水平,使之成为能够运用科学观点、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记者:渭南师范学院开展实施“百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有哪些作用?

丁德科:我院自2011年决定并实施“百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每年立项100项,其中20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每项主持人1名,参与者15名。四年后,将保持每年级1500人、共计6000人参与;同时,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每年奖励100个人(组)。由于我院在全省以至全国较早、大规模、切实开展本科生科研工作,2012年国家开展这项工作时将我院列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单位,当年已有28项国家项目,省级项目每年30项左右。大学生申请承担或参与创业创新项目,作用很多、很大。大学生科研,能够逐渐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凝练科学思想,锻炼科学精神。一些项目实施转化,被企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采纳,对学生有明显的鼓舞激励作用。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得到家长的重视支持,不少家长出力、出人、出智,形成共鸣态势。大学生完成创业创新项目和获奖,得到就业单位和研究生录取院校重视和肯定,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再者,大学生在科研中,会碰到好多困难和挑战,克服一切障碍,坚持完成,成果既出,喜出望外,奉献、坚韧、乐观的科学精神就在大学生心田生根开花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会自觉地心系百姓、研究解决好问题,促进实际工作,干出好成绩。这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成长的路径和轨迹,也是未来的马克主义者的良好开端。

记者:学院实施“青马”工程的成效如何?

丁德科:近年来,学院培养和涌现出一大批积极进取、奋发努力的优秀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入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邓健,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传媒工程学院的马生福,“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获得者、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智飞,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胡翔,“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音乐舞蹈学院的吴垠,“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韦远志,“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刚,“义务抚养90岁孤寡老人”的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张坡坡,“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国语学院的李晓莉等20余名在陕西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青年代表;学校3000余名毕业生在“振兴计划”、“特岗教师”、“从医从教”、“西部计划”、“预征入伍”、“乡村教师援助计划”等志愿服务岗位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30000余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奔赴基层从教、从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活动竞赛中,学校和大学生个人先后荣获部级奖项800余项,省级奖项19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数量呈现连年增长趋势。学校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大幅增长,每年都会传出诸如整个宿舍成员全部考上“985”、“211”院校研究生等喜讯;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增长,在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可以说,我们的桃李满天下,毕业生遍布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工作愉快!

采访结束后,记者谢绝了丁院长和校方的陪同,在校园随便走了走。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4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共青团学校战线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坚持以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成长服务为中心,结合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一是深入开展“成才报祖国,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为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积极氛围。大会闭幕以后,团中央、全国学联立即召开全国大学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各级团学组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校园中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推进。三是“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深化,全国500多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百万大学生参与了各级“挑战杯”竞赛。四是各级团学组织积极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工作,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五是对港澳台青年学生交流实现重要突破。全国学联邀请“2007香港大学生北京航天奥运学术交流团”来京访问考察,实现了自1989年以来香港全部8所大学学生会代表首次共同组团访问内地。重点省份的对港澳台学生交流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去年以来,为努力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中央、全国学联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重点加强了对大学生骨干的培训力度,在高校学生中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党中央对共青团开展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北京、湖北、江西、四川等20多个省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了全团上下尤其是学校战线同志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2008年共青团学校工作谈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学校战线在全团工作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月前,在团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巩固学校团建基础性战略地位。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同志在全会的讲话中对巩固学校团队工作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在团员青年中的数量和比例持续增长,学校战线在全团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几乎所有适龄青少年都要接受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成为团员发展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向学校集中成为青年流动的一个重要趋势。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达到599万人,而在199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只有300万人左右。1991年,在校学生占14—28岁青年总人数的比例为10%,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1%,在校生总数将近9700万人。2006年底,全国团员总数为7349.6万名,其中学生团员3644.1万名,占团员总数的近一半。从发展趋势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占青年总数的比例、学生团员占团员总数的比例将继续上升,学生在团员构成中的主体地位将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学校战线团的组织机构健全,团员及干部队伍整齐,工作机制完善,日常工作活跃,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扩大了对青年学生的有效覆盖,学校战线成为共青团其它各条战线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

2.青年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学校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青年的受教育时间普遍增加,走向社会的年龄不断增大。据统计分析,现在30岁的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平均入职年龄为15.3岁;现在15岁的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2.5年,平均入职年龄为18.7岁。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将经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校生活,在学校度过长达12到16年,甚至20年的宝贵时光。这段时间既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也必然是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时期。青年时期奠定的思想基础往往决定了他们一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校学生工作,学生阶段的工作做好了,也就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青年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学生身上体现得越来越突出。青年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和就业,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国家承担着他们的教育、生活等绝大多数费用,就业问题也基本由国家解决。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青年学生正由社会的强势群体逐步向一个需要社会关注和关爱的角色转变。他们普遍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读书阶段经常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毕业以后往往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一连串的压力下,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还产生了心理疾患。因此,相比其它的青年群体而言,青年学生数量庞大而需求旺盛,迫切需要共青团组织关心爱护,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现在在校的青年学生,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他们能否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正因为如此,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青年学生的渗透,学校始终是敌我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学校战线团的干部要从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学校战线在全团工作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切实增强做好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及其成长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进一步增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但学生之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这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二是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但学生对政治的热情逐渐减弱,他们的政治素养有待加强,合理表达诉求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价值选择的难度大大增加,在各种文化的激荡交融中,青年学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盲从。四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在为青年学生带来更多成才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就业等社会压力明显增大。

成长环境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在当代青年学生身上,他们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去年下半年,团中央就新形势下的青年与共青团工作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知识与品质”三个维度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1.个人追求更加务实。调查显示,青年学生思想的基本面和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普遍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此同时,青年更加务实、更加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在被调查的青年中,45.9%的青年最看重美满幸福的家庭,40.7%的青年最看重个人事业的成功,30.5%的青年最看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青年学生思想的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想问题、做事情更加脚踏实地,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整体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学生思想中也出现了世俗、功利的成分,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甚至在极少数学生身上存在为达到所谓的“成功”而不择手段等现象。

2.自主意识更加强烈。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日益丰富,使得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他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自主意识变得空前强烈。他们崇尚个人的成功,看中个体的力量,追求个性的张扬。青年普遍对距离自己较远的事物兴趣不大,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团结精神都相对较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青年学生被整个家庭过度地关注,导致了个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二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实现成功的途径。

3.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当代青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从小就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大部分同学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比较优越。他们普遍接受了系统的正规教育,与父辈们相比,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也更加全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足不出户便尽知天下事”已经成为现实。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约有1.31亿,每天上网的青少年网民高达78.7%,以互联网为第一信息源的受访青少年高达80%。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青年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程度都是我们那个时候无法相比的。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缺少困难挫折的考验,当代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相对比较脆弱。

青年学生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就是我们改进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特点,积极适应这种新变化,使学校团的工作始终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按照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共青团工作体系

共青团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学校团队工作要遵循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以思想教育和成长服务为重点,科学划分不同阶段学校团、队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着力构建从小学到大学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

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是从全团工作整体布局出发,深刻分析学校战线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条重要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战线工作的重大任务。我理解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要聚焦学校共青团的基本职能,把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工作落实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落实到团的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确定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使目标可及、内容可用、方法可行;三是要注重工作的延续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一个全程贯通、逐级深化、效益递增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我们要从巩固学校战线在全团工作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推动学校团的工作实现事业化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这一体系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今后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分层实施,尽快实现突破性进展。

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战线的全体同志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不断完善。近一段时间,我和团中央机关学校部的同志们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今天谈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想,是不是可以从学校共青团的基本职能来破题,首先从思想教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在思想教育方面,高校应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以“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为依托着力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业余党校为依托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为主要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国情和形势政策的理解;中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为主要目标,分层次地开展中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团员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小学则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好生活习惯。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应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竞赛等科技创新实践,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贡献;中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展“未来杯”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小学则应依托“少年科学院”等阵地,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在校园文化方面,高校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品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好高校开风气之先、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作用,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贡献;中学应以活跃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发展、舒缓学生压力为主要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则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方面。除在三个主要方面外,还可以在其它方面积极探索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比如,实践作为共青团育人的主要途径,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也应有不同的模式,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中学应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立足校内开展实践教育;小学则主要进行体验教育。

总之,构建学校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学校战线的同志们共同研究,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四、关于今年学校战线的几项重点工作

经党中央批准,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今年在北京召开。共青团学校战线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适应新的时代条件下青年学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按照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创新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共青团学校战线各项工作,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团十六大的胜利召开。这里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这一理论体系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只有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从而增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切实把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

2.大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努力在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共青团组织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集中一大批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下大力气把他们培养成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今年,学校战线将继续以大学生骨干培养为重点,充实培养内容,完善培养机制,深化培养成效,使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重要品牌。同时,按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全面推动全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逐步形成全国、省、高校分工负责、分层培养、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促进更多青年学生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各级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党政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人才和阵地保障。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式

2007年,团中央研究制定了《“青马工程”实施纲要》(简称《纲要》)。《纲要》中阐述了“青马工程”所培养的对象、培养内容、工作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让高校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在高校培养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培养目的不明确,培养方式不符合青年马克思的要求,培养对象没有得到相应的全面提升等问题。高校如何采用更科学的方式来建设优秀的青马班?是值得被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对象

《纲要》要求“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而大学生骨干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但多数高校在青马班的建设上是敞开大门招贤纳才,但大多数都是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鲜有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与从事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使其在对象引入上就存在不平衡。

而导致此类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每期青马班成员的构成均由一个年级段的学生参与:第二,多数高校青马班招纳的人员主要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普遍在科研、学术等方面还未有成果:第三,许多学生并不清楚青马工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工程——是否可以加入?加入以后能做什么?做这些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所应对,让更多的人认识青马工程。

1、宣传青马工程

青马工程从2007年至今,各大、中、小院校都纷纷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但宣传阵地缺乏、系统不完善成为众多院校的硬伤。

普遍宣传阵地可由户外、教学楼、公寓、网络、媒体等几个方面构成,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将青马工程的成员来源、培养方式、培养目标、成果等几个方面呈献给大家,让更多的人明白什么是青马工程、怎么加入、加入后做什么、会怎么样等几个基础性的问题,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加入的目的与意义。

2、调整人员构成

以瓯江学院为例,培养计划为两年,青马班人员来自大二下半学期的学生,招新的时间也放在4月份。在人员构成上并没有涵盖到学术科研方面突出的学生骨干和“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这是待于优化的。由此如果能够遴选出一批大三的学生,或许在人员方面能够选择到更理性、更成熟、更具有青年马克思特色的人员加入到青马班中来。

3、增加组织推荐来源

在高校,青马班成员遴选方面普遍存在着涵盖面不全的问题。现设的推荐方式为组织推荐与自我推荐两方面共同进行,为了保证青马班成员的多面性,可在组织推荐(原为各级各类学生组织推荐学生干部)中增设“学工部、教务部等部门推荐学习优秀、科研突出、钻研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加入到青马班中”,以此来壮大青马班的底蕴,提升青马工程的档次。

二、明确培养目标

《纲要》要求的工作目标: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在高校培养大学生骨干不仅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应该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加强。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明确培养目标,修改培养方案,从而在众多培养方案中辩证地筛选出更适合学生骨干的培养模式,更能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升学生骨干对政治的理解与素质的培养的模式,而不是挑选出轻松的或是熟悉。

很多时候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始会十分明确要培养怎样的青马学员,然而在培养过程当中,由于管理松散、培养方式没有达标、日常活动常受干扰,容易导致在决策上偏离预计的培养轨道,即使迷途知返,然而对整个青马团体的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可预计的,更会带来培养危机。因而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同时制定好对应的培养计划或培养纲要补充,或是在培养计划实施的同时提前策划好接下来的培养课程都是必要的。使大学生骨干能够更好的通过青马班学习到先进的知识,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这就是青马班与其他团学骨干培养的根本性不同。

三、确定培养方式

在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青马工程的培养应该是关注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应从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参观考察、高端研讨等方面进行学习。

通过每年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来提升思想上的自主性。开设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官员等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让青马学员能够思考起来,加强学员主动参与政治探讨的积极性、提升素质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鼓励青马班成员的学科性和综合性的发展。青马工程是高校提供机会给大学生创造优秀学习条件的平台,而作为青马学员更应该在培养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课题和研究方向开展研究,以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术能力。

四、高校如何建设优秀的“青马班”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仅是会运用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批大学生,更应该是拥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在人才荟萃的青马班如何建设一支具有强凝聚力的队伍是高校建设青马班最困扰的问题之一。

1、情感培养

有学者来温州大学青马班授课时曾提到“在这种班级中最困难的就是感情凝聚”。然而瓯江学院青马工程通过第一期、第二期的不断努力与总结下,在第三期青马班完善了“集训”制度:用三天时间,通过各类室内、外的素拓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随机分组、快速认识、彼此熟悉、团队活动、团队分工等方式让大家相互了解同伴的优点与缺点;通过优点的汇集使得团队分工更加明确,从而增强了青马班整体凝聚力。彼此的感情得以提升,让整个班级看起来非常的和谐。

2、组织建设

一个优秀的班级必须要有健全的“五脏”。通常会在班级内设置辅导员、班长、副班长、学纪委员、生活委员、宣传委员,通过班委的核心协调使得班内事务得以正常运转。由于青马班的成员由各组织的核心人才或能力强的同学组成,班级内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多、操作上自主性强之类的问题,故班级中班长作为“头脑”的作用尤为重要。而辅导员应在青马班前进中起到修改意见、调整方向的作用;副班长应起到实干者的作用,也就是“手脚”;宣传委员负责对外宣传青马班的各项事务的工作,也就是“嘴”的作用;作为青马班的“心脏”,生活委员要处理青马的各类财务问题。各委员应充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今日是今日毕,切不可有推诿的状况,切不可因私人原因将效率打折。

3、制定青马培养计划

针对培养学员的整体特点,制作符合时代特色的青马培养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调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比例,规划好对外交流的时间;统筹好培养期间的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的正常进行;充分利用长期课余时间,例如周末、短假期等进行整体封闭式培训和开放式活动,强化学员的时间观念,增加学员的整体个人素养。

4、创建特色品牌项目

特色品牌活动是青马工程是否有长期动力的一个重要项目之一,青马工程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动就相当于失去了核心。以此创品牌活动已经成为青马班每期必须延续下去的任务——从传承到吸纳经验、改进活动都是创新的过程。

5、收集材料并归档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6

项目简介:本课题为“2012年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重点研究立项课题”资助项目。

摘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和国家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本文总结近年来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现状与成效,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现状;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01—02

2007年5月,团中央、全国学联正式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按照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各省市相继启动“青马工程”。五年多来,各地“青马工程”不断积极探索,深入实践,整合各界资源,逐步建立培养体系和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青马工程”在实施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在培训结构、培养期限、培训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有待优化。

[HTH〗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与成效

(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培养体系

五年多来,各地“青马工程”重视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对象范围,建立专项领导组织,制定长效培养计划,设计培养反馈机制,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

各地“青马工程”紧密围绕《纲要》的部署,将重点培养对象确定在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范围。各地多数高校应时而动,开办了校、院、系多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班),形成学生骨干培养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同时,各高校还成立了由“青马工程”有关指导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此外,各校还设立培养反馈机制,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一为集中培养期间的考核,二为集中培养期后的跟踪培养考察。针对培养对象的不同维度,在培养考核中,除了常规的定性定量考核外,个别高校还邀请相关专家制定了“自查自评表”,要求学生骨干每月自查一次,跟踪培养情况,适时反馈自查结果,并根据自查自评发现的问题,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和重点培养。同时,应《纲要》要求,各地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纷纷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为培养对象的成才发展提供帮助。

(二)理论结合实践,呈现丰富培训内容

“青马工程”以培养和提升培养对象的“信念、品格、视野、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分类培养、阶段培养、发展性培养三结合的培养步骤,树立“大教育、大培养”的理念,注重工作的优化整合和有序推进,形成工作合力。

在培训内容上模块化特征明显,比较典型的是专题理论培训、成长对话、理论研读、特别课程、社会实践等模块:一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理论培训;二是通过聘请的成长导师团,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在职业生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创新与调研、文体工作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三是通过一定的师资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马列经典理论的研读;四是以重大纪念活动、时事热点等为契机,设立特别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五是依托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活动等方式,组织学员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对外交流、志愿服务等,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三)集中重点培养,讲求科学培训方式

高校青马培训主要以校院两级形式展开。校级层面的培养集中了主要资源,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在培养对象的选拔上也更为严格,往往成效更为显著。各高校对“青马工程”的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时,多采用集中参加培训班和训练营的方式,以选拔、培养期数为单位,组织学员定期听取报告、开展讨论,并在集中培养后汇报心得,相互交流。突出重点集中培养,为院系级层面的培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指明了开展工作的方向,有利于“青马工程”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学制受限,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青马学员培养期一般为1-2年,在培养期内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少则一两周,多是采用为期几个月的轮训,而且普遍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培训时间难以保障。高校青马学员在毕业后,也缺乏相应的跟踪培养考核机制,无法反馈学员毕业后的发展情况,使青马学员的继续培养受到限制。

(二)忽视内部差异,培训结构有待优化

高校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扩大培养规模,培养对象涵盖校院两级学生干部、社团骨干,又将党员、积极分子以及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纳入培养对象。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培训结构上,目前以普遍培养为主,忽视了培养对象内部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这也与集中培养的方式有关,集中培养将师资等分配在同一单元,无法为学员提供针对其自身的个性化培训内容。具有不同特点的培养对象,各有所长,却接受着无差别的培养,长此以往则不利于培养对象各自特点的发挥和优势的强化。

(三)倚赖集中授课,培训形式有待创新

高校“青马工程”培训内容丰富,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情感态度、信念信仰和行为能力的关注。培训模块上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面,但在志愿活动、对外交流、课题研究方面还需加强。在培训形式上,不少高校仍然沿用以往学生干部培训班或是团校集中授课的形式,培训以单向授课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与交流。在培训载体上未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及其他新媒体,没有把握新时代青年的常用交流方式,这样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三、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的思考与探索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育人目标,分类引导,稳步推进

高校“青马工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工作。第一,推动高校中院系层面“青马工程”工作的推广力度,让校院两级的培养层次更加完备。第二,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选课制度,在现有的“模块化”的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在各个模块上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数量,引进“必修课+选修课”制度,供培养对象自行选择。第三,推动设置培养对象导师制,避免普遍培养模式的弊端,帮助培训对象自身发挥所长。第四,加强“青马工程”管理指导领导组织的建设力度,安排专人专门负责日常工作事务。

(二)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培养长效机制,统筹兼顾,扩大成效

面对集中培养期较短,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欠缺的问题,高校“青马工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改进工作。第一,建立“青马工程”培养预备学员制,预备期为半年,预备期满考核优秀者可优先录取为正式学员。第二,开发建立“青马工程”学生骨干种子库,注重跟踪培养,为优秀学员建档立册,动态反映培养对象的基本信息、思想动态、培养历程和成长过程,形成集记录和考核功能一体的学员电子信息档案。第三,建立“青马工程”档案,将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制度资料、学员档案资料、培养考察记录等整理收录,为今后的培养实效评估提供可靠的资料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尊重主体,引领风尚

高校要以“青马工程”为抓手,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认清国情、理解国情。要促进学生从情感层次的政治认同转变、发展为认知层次的政治认同。要通过鼓励政治参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通过强制灌输获得政治认同,转变、发展为青年学生通过自由沟通获得政治认同。在思想引领方面,要在实践中大力推广“同伴教育”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1]郭超,李廷宪.系统思维:“推进实施青马工程”的思维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6).

[2]杨晓慧,周明亮,蔡有柱.“青马工程”:高校党团联动的新载体[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7

【关键词】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青年教育 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对青年群体开展教育在中国共产党事业中历来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一直非常重视对青年群体开展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枢,因为受到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该地区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民众文化素质普遍低下,该地区的教育事业极为落后。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源源不断地投奔陕甘宁边区,这些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系统的革命斗争理论,如果不切实加强革命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定导致青年群体开展的革命斗争效果大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教育陕甘宁边区广大青年群体开展抗争工作,成为摆在中共和边区政府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成为中共开展革命教育事业的大事。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原则

按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青年的具体实际需求,对陕甘宁边区之前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概括之后,针对如何提高边区青年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党的事业服务,边区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开展青年教育的民主平等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少而精原则、青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民主和平等原则。边区青年教育中的平等原则,是无产阶级青年教育的性质特点的集中体现。该时期边区青年教育具有显著的民主特点、平等特点。在开展青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中共坚决反对鄙视、轻视青年教育的行为,要求边区的青年委员会、各级各类学校、青年救国会等相关组织高度重视青年教育问题,并且要求青年在组织上保持应有的民主性、独立性。比如,学生会作为开展青年教育的重要主体,该时期的学生会成为真正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会的总会、分会均按照民主的原则选举产生”。同时,中共要求边区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坚持平等原则,结合当地特点,适当放宽学生的入学条件,对入学年龄的条件限制较少,体现了教育公平。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共历来十分反对教条主义,在与教条主义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青年教育时始终强调,让青年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青年们通过运用这些理论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各教育机构的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而确定,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中,按照具体实际确定青年教育的政策和方针,“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青年实际制定教育的内容,按照有利于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原则确定教育的内容,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风。比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就要求所开展的青年教育做到“原则化、通俗化、具体化、中国化”。

少而精原则。少而精原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中共开展活动的经费十分紧张,能够投入到青年教育活动中的经费也极其有限,干部队伍十分紧缺。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共在开展青年教育之时,要求边区各级教育机构按照“少而精”原则确立课程和内容,废除那些不必要或者不急需的课程,青年教育的课程设置以本专业为主。194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指示,要求在开展教育中坚持“少而精”原则。边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的目的上,均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具体运用相结合,强调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急用先学,不急用后学”,通过边区青年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大量的抗日干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边区青年教育工作中贯彻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列宁曾经指出,脱离了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是无法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青年教育的过程中,较好地贯彻了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中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将生产劳动与青年教育结合,将其作为改造青年思想、促进革命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原则指导下开展了学校教育、技术实践、课外实验、集体义务劳动。边区在开展青年教育之时,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均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生产劳动实践本身也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同时,边区还将青年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劳苦大众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培养了青年的劳动观念、群众观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方法

在重视边区青年教育原则的同时,陕甘宁边区开展青年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教育方法问题,不仅注重传统的课堂传授方法,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青年的自学能力,通过典型宣传树立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发广大青年积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投身抗日斗争实践的热情。

富有特色的课堂教授法。传统课堂教授法依然是边区青年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但边区课堂教授法富有自身特色。中共中央于1941年的《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要求,要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其创造性,而应该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教学方法。在边区的青年教育实践中,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法。与此同时,结合青年的职业、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等开展研究式、实验式的教学方法,而且在教学环节中适度加入了娱乐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提升了教育效果。

自主学习法。鉴于陕甘宁边区教师资源的匮乏,以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边区在开展青年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发挥青年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总结和创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效地保障了针对青年开展教育的实效性。结合边区的实际,边区各级各类学校始终坚持了“自学为主,教授为辅”的政策,让学生在阅读、质疑和检查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日由教师授课2~3小时,其余时间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

典型引导法。边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抗日战争中的革命故事、先进典型人物故事等来教育青年积极踊跃投入抗日战争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唤醒了青年们的抗日热情,具有极强的引导性、鼓动性。在通过典型引导法开展青年教育之时,中共十分注重典型事例的真实性,以边区抗日斗争中涌现的真实感人事例作为青年教育的重要题材,号召青年们向先进人物学习,发挥了榜样的激励作用。比如,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了鼓励青年拥军参军,号召青年向师道恩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榜样激励效果。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按照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国防教育方针,要求中共领导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服务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即发展“为抗战服务的教育事业”。陕甘宁边区青年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这就决定了必须对青年们开展综合知识、基础文化方面的教育。抗日战争的需要和青年群体文化素养偏低的实际,决定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

开展基础文化教育。陕甘宁边区青年群体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的实际,决定了边区开展青年教育必须以基础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为了改变边区青年文化落后的现象,边区开展了“消减文盲运动”,同时对非文盲也非常注重开展基础文化教育,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在开展“消减文盲运动”过程中,边区着重对青年开展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中,让青年首先从书写自己和父母亲属名字、周边村寨名称开始,逐步让青年能够书写农作物和牲畜名称,最后达到能够基本阅读普通读物的效果。边区教育机构还专门规定了每天的识字量,定期进行检查。据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在开展了50天的新文字教育活动后,“1500名文盲中有700多人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读写”。

开展革命观、劳动观、群众观“三观”教育。1938年3月,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制定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边区着重对青年群体开展了革命观、劳动观、群众观“三观”教育。在革命观教育中,使更多的知识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或者革命的同情者。对青年党员开展了党性教育,让青年能够在行动中自觉地坚持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劳动观教育中,为了克服敌军的封锁,边区组织青年们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中共中央西北局也于1941年发出了通过养猪、种菜、烧炭等劳动“备战备荒”的号召,青年们成为“备战备荒”的生力军,成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重要群体。在群众观教育中,青年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注重深入群众,改善生存条件。

开展军事教育。结合中国抗战的现实需要,以及陕甘宁边区青年的特点,于1937年提出了实行国防教育的主张,同年由中央组织召开的洛川会议作出了“抗日的教育政策”,提出了推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此后的一系列党的文件、会议中多次提出并部署了对学生开展军事教育。1938年,陕北公学成立纪念大会上,李指出:“特别重要的是,要加紧军事的训练与学习,养成能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边区加强了对青年群体的军事知识教育,向青年们宣传军事斗争在保卫边区、保卫祖国中的极端重要性,宣传红军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注重向学生教授军事知识、军事技巧、军事战术,组织青年开展军事实战训练、军事演习训练。

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抗日救国为目标开展了党政人才、军事人才、科技人才、文艺人才、医护人才的培训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吸收了抗日青年作为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培训,为此专门开设了专业课程,加强了对青年们的短期训练。1941年12月,为了更好地改革和整顿学校教育,中共中央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按照“决定”的规定,军事、政治、科技、文艺、师范、医学等专门学校,应以学习该项专门工作的理论与实际课程为主,这就为各级各类专门学校普遍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军事学院、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重点承担了对军事干部人才的培训工作。比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招收的“参谋训练队”、“敌军工作训练队”,在开展边区军事人才培训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的教育,成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光辉典范,其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实践方面均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当前我党推动青年教育、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教育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教育的经验主要有:

首先,开展青年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对青年教育事业的领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保障。中共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好地、更牢地把握好对青年教育事业的领导权,以教育的方式实现关心青年、贴近青年、团结青年,依靠青年开展好边区的各项工作,在教育青年的同时团结了青年、发挥了青年在推动边区各项工作中的作用,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边区始终坚持了党对青年教育事业的领导。

其次,青年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切实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就能够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更为充足的智力保障,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年在推动中国革命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潜能投身革命,为革命和各项事业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青年最易接受先进思想观念,加强对青年的马列主义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的教育中,就是不断通过加强对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教育,让青年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以此解决青年在学风建设、党风建设、工作推进各方面的问题,培养了马克思主义后备人才,充分调动了青年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最后,青年对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其积极学习、努力工作,是推动青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年要更好地接受教育,就必须牢固树立接受教育的意识,有着对提升自己的内在需求,有着提高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渴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对青年的教育中,高度重视对青年学习热情的激发,增强了青年们受教育的意识。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教育的现实启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对当前深化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加强青年教育、发挥青年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作用具有许多现实启示,主要是:

首先,要切实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教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的信仰,让青年始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有着坚定的信心,让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凝聚力量。

其次,要将青年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让教育资源向农村青年倾斜,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提升农村青年的智力水平、政治理论水平,加快推动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将解决现实中的谋生问题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青年是推进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全面提升青年教育的质量应作为当前和今后长期的战略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在此过程中,广大青年教育工作者应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用人格魅力感染教育青年,注重培养青年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优势、保持个性,用自己的专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8

镇工会

根据市县工会安排,我镇工会认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调研。经调研,发现近年来,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类进出口市场持续低迷,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严峻局面,企业劳动竞赛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当前基层工会必须着力解决的新课题。

一、立足当前,谋划劳动竞赛新思路

为迎接挑战,共渡时艰,工会高度重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职工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讨论和部署劳动竞赛工作,围绕了“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方案,确立“面对市场抓创新,突出重点降成本,立足班组重实效,形式多样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创新、创先、创优,调整了劳动竞赛的工作思路:在活动内容上,由注重产量、产值向突出质量、成本、效益上转变;在活动领域上,由单一的生产领域向管理、特别是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方面转变;在组织管理上,由原来只管两头(开头号召、看结果表彰)向全过程跟踪检查的动态管理转变;在参赛对象上,从由以生产一线工人为主,拓展到管理干部、科技人员、营销服务人员等,使劳动竞赛更具有群众性。

二、抓重点,促难点,不断丰富劳动竞赛新内涵

我镇各级工会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做到“五个结合”,取得竞赛实效。一是与公司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相结合。围绕创建“四个一流”(即技术、产品、管理、节能环保一流)的目标,开展重点项目劳动竞赛,促进“产品达一流”;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开展八卦生态园、腾龙混凝土、三宝配重块等县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实现全面竣工投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新品种攻关竞赛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全员、多层次、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建设重点工作的竞赛系列活动。据统计,全镇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18场(次),参赛职工约20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88%,较好的完成竞赛目标任务,创效500多万元,促进企业发展。二是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相结合。各企业工会相继在锻造类、冶金类、纺织类、加工类等9个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开展了比武活动,着力在各企业各行业培育和打造一批技术高超、创新力强的技术能手,开拓职工岗位成才的**,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据统计,我镇各级工会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8余期,参训职工近2000人。三是与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相结合。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直接完成者。劳动竞赛的重心在基层,基层的重点是班组,因此,能否将企业的劳动竞赛管理有效性深入到班组,是检验劳动竞赛成效,实现企业创效的关键。可以说,抓班组建设,开展班组达标升级活动,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务实有效推进劳动竞赛的重要保障,意义十分重大。四是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职工先进操作法、“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发动职工围绕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主题,从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的难点、重点入手,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级工会有2000人(次)参加了合理化建议30多条,采纳了18条,为企业增加效益达80多万元。

三、创新务实,完善机制,推动劳动竞赛新发展

劳动竞赛是引导职工降本增效、推进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有效平台,尤其是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时刻,更能彰显劳动竞赛的作用。一是统一思想,突出重点,让劳动竞赛成为企业党政抓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力抓手。思路决定出路。当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工会必须找准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的切入点, 充分认识与企业共克时艰、共谋科学发展是广大职工根本利益之所在,确保实现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的统一。劳动竞赛要把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劳动竞赛的奋斗目标,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按照立足基层,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的原则,要选准切入点。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劳动竞赛的切入点,引领广大职工发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克时艰促发展的企业主人翁精神,使劳动竞赛在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上发挥作用,成为实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目标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力保证。多年来的劳动竞赛表明:劳动竞赛扎实、有效的开展,需要各级党政企组织高度重视,也有赖于党政领导干部对劳动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有赖于党政企领导干部的支持。工会组织在劳动竞赛的运作过程中,首先就要建立由党政抓领导、工会抓落实的劳动竞赛领导机构,建立纵向公司、厂、车间三级竞赛领导机构,横向党政工团包括技术、设备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构,形成了“纵横联网、上下贯通、层层有人抓、活动有人管”的竞赛组织网络。改变过去组织劳动竞赛往往是工会“一头热”或唱“独角戏”的局面,工作中就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心协力保增长、上下一致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落实责任,建立机制,是搞好劳动竞赛的重要保证。劳动竞赛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营销、技术、管理方方面面,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如劳动竞赛方案的制定、竞赛目标及考核条款的落实往往需要来自机械、设备、机电等专家,设立由工会牵头,以专业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专门机构,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检查、评比和监督机制,竞赛活动与每个环节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始终充满活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竞赛的约束管理机制。劳动竞赛的管理制度应包括目标管理、组织工作、统计核算、检查考证、考评奖励等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劳动竞赛组织奖励考核办法等文件,做到劳动竞赛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强化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按承担任务、责任大小和创造的效益及时及时奖励,激励创新。对贡献突出的推荐为市级、县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出外疗休养等优惠政策,形成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企业和职工互利双赢的良好氛围。四是典型引路,加强宣传,是搞好劳动竞赛的有效方法。职工群众是劳动竞赛的基础,劳动竞赛富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激发职工群众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竞赛往往是以超常规的做法、超常规的举措、产生出超常规的业绩,因而职工在竞赛中要付出超常规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通过竞赛职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必须坚持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竞赛全过程,对劳动竞赛取得的成果和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要通过报纸、电视台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劳动竞赛的影响。要加强交流,及时总结和推广劳动竞赛中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技术改革措施等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物质奖励、张贴光荣榜等形式,积极鼓励一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为广大职工树立起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使竞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营造展现主人翁风采的舞台。

实践证明,劳动竞赛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重要措施,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和改革发展,是劳动竞赛永恒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保增长、促发展”竞赛活动水平,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中努力创**发展,才能使劳动竞赛更加具有活力。

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全县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探索农村团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9—11月,我与西部计划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志愿者小郑先后深入22个乡镇6个村2所中学2户非公企业,走访基层团组织分管领导、团干部、村干部、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学生60多人次,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全县乡镇、农村团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为准确地掌握基层团建情况,调研期间,我们还给43个基层团委发放《基层团组织现状调查摸底表》和《基层团干部情况调查摸底表》,让基层团干部填写,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

1、基层组织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22个乡镇团委,村级团组织总数为192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7个,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建团数2个。从调查的情况看,各个乡镇和大部分村都设有团组织,明确了责任人。团组织建设,乡镇团委要好于村,相当一部分村子,没有团组织。一些村团组织形同虚设,仅仅停留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形式上,团支书长年外出打工,偶尔一年回来一两次。村一级团组织,一年内基本没有活动,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在《基层团组织现状调查摸底表》中,有些乡镇上报的只是本乡镇中学团组织,村一级团组织没有一个。

2、团干部队伍

农村受机构、税费改革影响,各单位普遍减编,越到基层,编制越少,在工作不减的前提下,直接导致基层团干部兼职出现。乡镇团委书记大多数兼任妇联主席、会计、劳动保障助理等,少则两个,多则3、4个,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党政领导布置的任务上,没有时间做团工作。民政专干、工会专干、妇女专干等岗位,财政每月都要发工资,唯独团工作是无偿的。从事基层团工作没有相应的津贴和报酬,加之有的单位,政治上对团干部关心不够,对待团干部只注重使用,不注重培养。种种原因,致使团干部工作热情降低。团县委自03年9月以来,一直没有换届,乡镇的基层团委同样如此,汤峪镇团委书记已接近50,还在团干岗位上奋斗,工作激情大不如以前,只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终团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3、团员队伍情况

乡镇政府所在地,目前,还有些年轻人,依托乡镇街道做点小生意,跑个运输等。其它地方,凡是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家里又没有可依赖的资源,留在家中务农的只有寥寥几人,大多数会选择外出打工,只有在农忙时节,一部分人才会回来。这就形成了团员人数的不确定性,今天,某某可能在家,明天又外出了,团员人数难以准确统计。在农村,平时见到的,只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农村团支部有组织无人,团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村级团组织大部分时间在唱“空城计”。在家的青年,受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出现政治倾向淡化,即使有团的活动,他们也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搞团内活动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农村团员情况,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团组织活动难开展。农村团员大部分外出打工,组织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团员管理教育难落实。外出团员远离家乡,犹如断线的风筝,团组织对团员的教育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团员难发展。优秀青年外出经商打工,难以“推优”。村里优秀青年又缺乏,出现发展难、难发展的情况。

4、活动开展情况

农村团的活动阵地少之又少,缺乏经费,致使团工作难以开展。乡镇级团委无经费,开展活动时,只能一事一请,按活动申请经费;而村一级团委根本就没有开展共青团工作经费支出的相关政策规定,没有这部分支出,根本就谈不上经费保障。调查中,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在重大节日,“五四”、“国庆”,乡镇团委才能要出几百元活动费用。目前,农村团的活动经费还是主要靠团费和划拔两个途径,而农村团员数量本身有限,加上流失严重,团费收缴十分困难,农民团员的团费收入基本空白。基层团委只能有计划性地申请报销,伸手向财政要。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基层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

计划经济时代,共青团靠得是行政手段来布置工作,那时人们生活不富裕,没有多少业余文化活动,所以共青团的工作能够开展得轰轰烈烈。到了市场经济时代,青年人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倾向淡化,即使有团的活动,他们宁愿自发组织,也不愿意受约束参加。加之受“唯经济论”影响,乡镇共青团活动逐渐弱化,以至团干部认为团的工作只是“锦上添花”,与抓经济大局工作相比,微乎其微,自己先有点“怯场”,影响了共青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一些乡镇领导,没有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看待团干部,支持团的工作。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关心不够,甚至认为是“副业”,“敲边鼓”,可有可无,没有从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角度来考虑共青团工作,导致共青团的工作没进展,提不到党政领导议事日程上。

2、团的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有的团干部服务创新意识不够,还在“穿新鞋走老路”。一些团干部在设计活动时,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创意,不能吸引农村青年。有的团干部只知道传达上级文件和精神,按部就班搞传统活动做表面文章上,号召团员青年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没有新鲜的东西。动不动就沿用过去的老方法,组织年轻人不是在扫大街,就是到敬老院,空洞乏味,形式老套,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没能按照“党政所盼、青年所需”的要求,围绕广大农村青年增收致富、成长成才的需求,抓住一两项可以实实在在惠及广大农村团员的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不能满足农村青年的需求,团员青年自然与团组织疏远,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

3、团干部工作热情不高

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党政领导布置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部分团干部对工作信心不足,责任感不强。认为现在团干部既没钱又没权,工作不好做,所以就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加上团员流动大、流失严重,团费收不上来,又无处化缘,无经费活动开展不起来,因此一些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热情不断减弱。

4、团员流失严重

大量农村团员外出务工,造成乡镇团员流失率较高,一些团员从学校毕业后,或外出打工,或没有及时转接组织关系,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相当数量的外出归来团员的组织关系无处落实。在团组织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农村发展团员工作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一个村一年到头发展不了一两个团员,更有的连续几年没有发展新团员,造成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在农村,团组织找不到团员青年,团员青年也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时间长了,团组织就没了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对策与建议

1、实施“党建带团建”

要搞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党建带团建设”是根本,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新形势下,必须有紧紧围绕党政大局,帮忙不添乱,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从人员、经费、组织上给予保障。一是要力争把团的建设纳入党建总体目标和年度责任考核体系,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二是按照《党章》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县、乡镇两级是党员的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常委会和党委会制度,使共青团能及时了解本地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党建中的重大事项;三是对乡镇一级团委书记人员的产生,要经过上级组织部门与团县委考核,成绩合格方能上任;四是坚持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团干部的培训;五是积极争取活动经费,解决乡镇 “缺钱办事”问题。各乡镇青年数按申请年度财政预算,有条件的,还可给团干部申请必要的补助。

2、扎实推进“1+1+X”模式

乡镇团委更是整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按照“1+1+X”模式,建大建强乡镇一级团委。所谓“1+1+X”模式,就是建立9—11人的委员会,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和委员7—9名,书记可由乡镇党政班子年轻副职兼任,也可选拔政治上可靠、在青年中有较高**和影响的优秀青年担任,副书记原则上设1名,工作需要也可增设,副书记和委员重点吸纳对青年工作有激情、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代表,其中可以有当地学校等领域的优秀基层团干部、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和合作社负责人、青年企业家、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优秀民警、有**的医生等等。团委委员的分布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使团委班子成员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补,达到结构合理、整体优化。

3、切实发挥“村官”作用

随着“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实施,一大批优秀年轻大学毕业生相继走向广大农村。他们不仅是共青团的服务对象,而且是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量,更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基础的青年后备力量。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富有创业干事的热情和干劲,具有创新创造的才能和潜力。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发挥作用,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加大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的力度,让这些“村官”们与青年人多交流、多沟通,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村青年宣传党**政策、大政方针,让农村青年听得懂、记得住,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农村是一片天地广阔的沃土,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积极为农民朋友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农村海阔天空,“村官”们大有可为!

4、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青年聚集方式、聚集地的不同,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基层团组织设置,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打破原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因为村上已经没有团员了,探索并推行“校村联建”、“企村联建”、“村村联建”等做法,把人数少、活动难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好开展的团组织联合,也可以与企业、学校团组织联合,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种协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的西瓜协会、辋川的白皮松协会、泄湖的樱桃协会、普化的蔬菜协会、三里镇的核桃合作社等等,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其内部建立团组织,最大限度的减少团员流失。以协会促团建,以团建带协会,两者互相协调,互相渗透,协会为青年农民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实现了技术的共享,信息的互通和经验的互补,在遇到技术、资金、政策难题时,团员青年可以通过协会团组织向上级组织反映,解决实际问题。

5、加大服务青年力度

一是要服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从调研情况看,农村青年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他们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基层团组织要以青年致富工程做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抓手,深入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 加大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在田间地头言传身教,把服务及时送到青年手中。同时,要积极协调,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及时向广大农村青年提供最新的、急需的市场供求信息,切实解决青年的后顾之忧。二是服务农村青年文化需求。要多层次设计活动载体,开展送书籍、文艺节目下乡活动、结合团员青年特点,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保持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要抓住冬季农闲和两节期间青年集中、具有节日氛围的有利时机,组织青年开展歌咏比赛、才艺展示比赛等活动,总之,文化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团的基层组织才能生机盎然,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真正发挥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6、扩大工作服务对象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团员,要把眼光投向团外,把青年作为工作对象,一般我们团内把35岁以下,称为青年。但这时又出问题了,通过调研,农村16岁至55岁年龄段,基本都在外面,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只是中年人一般在离家近的**市打工,年纪轻的跑到更远的地方打工。把青年局限于35岁以下,农村团组织的工作对象还是有些少。蓝田县特色种植搞的比较好的几个乡镇,比如说泄湖的樱桃、辋川的白皮松、普化的蔬菜等等,这些乡镇的青年人也不多。而依托特色种植成立的一些协会,比如说辋川白皮松协会,许多会员年龄超过40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4-44岁的人为青年、青年联合会规定18-40岁的人为青年。我们可以采取青年联合会的规定,将40岁以下人,统称为青年,便于团组织开展活动时找到服务对象。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关于落实省领导对**试验区批示精神的调研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任务和分工职责,拟定了《**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方案》,并由委发展计划处牵头,组织畜牧办、科教处、种植业综合处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分2个调研小组,于2010年12月22日—27日,分别深入到**、**、**、大方县等地14个乡镇、16家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生产基地,详细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并与当地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举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79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62万人,农村劳动力455.6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 412.11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9.44万亩(其中,水田68.66万亩,旱地480.78万亩),保障灌溉面积4307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75%)。

(二)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10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 60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10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 元,财产性收入35.92元,转移性收入360 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10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54.22万亩,产值 190.73亿元,(其中,玉米257.24万亩、23.35 亿元,铃薯506.3万亩、86.7亿元,水稻 66.32万亩、5.76亿元,小麦92.29万亩、1.07 亿元,油菜85.52万亩、2.41亿元;蔬菜253.98万亩51.07亿元,烤烟66.98万亩、13.49 亿元,茶叶面积29.2万亩、1.38亿元,中药材20.7万亩5.5亿元。预计2010年粮食产量263.0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65%。畜牧业肉类总产33.67万吨,其中生猪28.95万吨、产值55.4亿元,肉羊0.50万吨、产值2.4亿元,肉牛2.12万吨、产值7.5亿元,预计2010年**地区肉类总产3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7.5%。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10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 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10亿元,2010年营销总额9.5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5.4亿元,流转土地87.3万亩。

2010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农村户用型沼气池5.1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23.4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地委、行署认真落实**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250.5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63.05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 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17.46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85.52万亩,常年总产10万吨左右,单产110公斤,并以**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

草场面积大(620.33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1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肉类总产由29.42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40.61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1.8万户发展到13.6万户(增加7.5倍),养殖业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1000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至2010年,**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06年与2010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34.1亿元增加到86.7亿元(增加2.5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15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212.1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10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3、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172.1万亩增加到253.98万亩(增加1.5倍),蔬菜总产值由20.97亿元增加到51.07亿元(增加2.4倍),蔬菜单产水平由1315.2公斤/亩提高到1562.5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4、茶叶产业迅猛发展。**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三**”、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0.365亿元增加到1.37597亿元(增加3.8倍),种植茶叶农户由3.8万户发展到7.6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15年,**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1.5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5%,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

5、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苹果、**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地区充分利用**半夏、大方天麻、**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20.7万亩(增加2.5倍),中药材总产值由0.9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加6.1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1.6万户发展到3.5万户(2.2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1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06年与2010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06年与2010年相比,由0.4365亿元增加到7.2292亿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27.8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4.2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7.76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15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19.92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15985万元(增加17.8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06年与2010年相比,**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 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1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113.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31.9万亩、茶叶基地29.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7万亩,较2006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56.31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18.75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10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大方、**、**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苹果、**核桃、**樱桃、**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地区的**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县获“中国竹荪之乡”,**县获“中国贡茶之乡”,**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10个5万亩以上的的10大特色产业带,10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2007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08]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10]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10]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07]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07]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07〕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08]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10]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近年来**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10个5万亩以上的的10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范文9

——xx同学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四年前,背着简单行囊,告别养育他的家乡,叩开了湖师的大门;四年后,他背起行囊,挥挥手,与华灯璀璨的城市作别,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家乡。

他是xx,我校政法学院大四的学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法学院原监察委员会主席、湖北省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期学员、优秀学生干部、连续三年奖学金得主……这位政法学院风云人物的未来一片坦途。但他却在毕业之际毅然选择了选调生道路:"我要回到基层!"

锦瑟年华,历经学工磨练

"如果要问我的大学是怎样度过的,那肯定是在学生组织中度过的。"大一开始,他就进入政法学院的监察委员会工作,监委会的工作他一做就是三年,部长、干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如同青松般坚守在岗位上。严谨负责、务实高效是他的办事原则。"学长工作起来拼命!"监委会主席叶孟说:"他曾经为了落实优秀班集体评选的工作,整整一天都往返于人文楼、教务处、学工处,直到工作完成了才跑去吃碗面。"历年奖学金的评比工作因为与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常常会出现纠纷。他在任期内却迎难而上,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评定项目,带着监委会全体学生干部加班加点的修改评定方法并召开学生代表会逐班逐班的检查评比工作,直到同学们的奖学金领到手了他还在主持召开总结大会,将经验教训逐一整理汇总。"奖学金涉及到同学们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公开透明、细致认真!千万不要让同学们因为我们工作的疏忽而失去荣誉!"

有人问他为学院工作了三年,除了几张聘书和奖状外啥也没落着,到底图啥?他坚定地回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能帮助到更多同学是我的幸福,要是图回报、图利益,我怎么对得起我的信仰!再说啦,我们都还是学生,做事不能太功利,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谁说我啥都没得到?我的‘嘴皮子‘、‘笔杆子’都是在学生组织中磨出来的,这些可都是我未来发展必需的东西。"

书生意气,追寻真我风华

"他当了四年的寝室长,室友有需要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他是我们的‘大哥’。"室友庞博这样评价他。

吴玉青是个"热心肠".每学期发书的时候,他总是先帮女生搬到楼底下,帮同学跑去拿快递更是家常便饭,在搞大扫除的时候,总是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正是因为他的热心助人,同学们都叫他"老吴"."我们寝室在他的影响下,考取了两个选调生,一个研究生,而我也进入了公务员考试面试环节,真的要好谢谢他,他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室友程前谈到他时这样说。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缤纷多彩的大学里,他不仅在学生工作上颇有建树,也广泛参与到各种活动中,"12.9"大合唱的舞台上有他豪迈的嗓音,院校篮球比赛上有他狂奔的身姿……"参加这些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许多朋友,这对我终身受用。"他说。

青葱烈马,勇担时代大任

2014年7月,在经过了笔试、面试、心理测试、体检等重重关隘后,他成为了湖北省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期学员。"这是我至今最大的转折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他说:"在加入‘青马’前,我力争做一个好学生,而加入‘青马’后,我要穷尽毕生,做一名信仰坚定的,经得起考验的合格党员,要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时代目标而奋进!"

在"青马"的两年培训时间里,他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湖北省委党校、红安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等机构对党的理论知识和大政方针进行了系统学习,先后赴四川、红安、延安、井冈山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走在一望无际的草地,整个天都是灰蒙蒙的,那种环境让人透不过气来,只有一面迎风招展的党旗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不能忘记为我们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老前辈。"他在回忆重走长征路的场景时说道。

在赴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黄土岗镇、岐亭镇人民政府实践锻炼的两个月时间里,他深入到基层群众之中,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听民之哀乐,感民之疾苦,话农村之发展。他将组织给予的五百元补助费换成了大米、食用油、面粉等生活必需品送到生活有困难的老百姓家里。"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我知道他们生活的疾苦,虽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但我要努力到问心无愧!"他说到。两年的"青马"时光,渐渐雕琢出了他为民服务的一颗赤子之心。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