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6-08 00:11:35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施工项目;前期策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施工项目前期策划价值分析的重要作用

所谓项目前期策划,是项目全方位策划关键环节,通过对项目环境的综合考察和市场调研分析,以项目为核心,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该行业市场的供求状况、同类项目的现状及产品的购买行为进行调研分析,再结合项目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系统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项目价值发现分析,然后根据基本资料,对项目进行定价模拟和投入产出分析,并就规避开发风险进行策略提示,对投资节奏提出专业性意见。其实,项目的前期策划是一次理性分析过程。

项目策划是在项目参与各方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协定,这一协定的核心是在下面几个变量之间达成一致,即:完成项目的时间、完成项目所需的工作量、完成项目所需的费用和项目的特征、功能及属性。这一协定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内容以及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它包含对项目假设及项目风险的识别。策划允许在今后的实施阶段对其方案做某些变更。随策划过程的深入,策划文档成为项目实施的动态指导。项目策划包括确定项目实施的总体过程和详细过程。项目策划是用于分析项目可行性及指导行动的。项目策划包括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项目实施阶段的策划。从事项目策划的组织形式有:开发公司、建设单位、专业咨询单位、开发公司+专业咨询单位、建设单位+专业咨询单位。策划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应重视对类同项目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策划是一个以创新求增值的过程,应坚持开放性的工作原则;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重视论证和调整[1]。

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即开发管理,决策阶段的策划任务包括环境调查和分析、项目定义和论证、组织策划、管理策划、合同策划、经济策划、技术策划、风险分析。项目实施阶段的策划,实施阶段的策划任务包括建设期的环境调查和分析、项目目标分析和再论证、项目实施的组织策划、项目实施的管理策划、项目实施的合同策划、项目实施的经济策划、项目实施的技术策划、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在工程项目的地质勘查、经济环境、人、机、料资源情况都应该进行.施工项目前期策划价值分析,提升潜在盈利能力,减少后期施工中不必要的投入。

二、施工项目前期策划价值分析的主要能容

1.技术方案优化

“双优化”即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设计优化。设计优化:是指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对局部施工图进行优化设计的工作,目的是使原有设计更合理、更经济、更安全、更便于施工。方案优化:是指对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的优化,在对项目实施条件及设计文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工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四新技术”,形成新的更完善,更先进,更合理的方案。双优化旨在设计联系实际,在保证设计目的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施工单位通过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某种新技术或绿色施工工艺来替代一些造价高昂的原设计内容。使工程造价大幅度降低,节省工期,从而创效。施工单位通过“双优化”工作可以与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优化产业链、推进企业管理进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巨大成效[2]。

2.施工图预算

施工图预算(概念同预算价):是“承包人或发包人”根据施工图纸计算的造价,比较细。施工图预算是指拟建工程在开工之前,根据已批准并经会审后的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和设备的预算单价、各项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工程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主要作用:是考核工程成本、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编制标底、投标文件、签订承发包合同的依据;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施工企业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一般情况,建设单位投资建设前做投资估算,设计单位设计图纸时做设计概算,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在招投标阶段要做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的主要作用是:

(1)施工图预算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施工图设计不突破设计概算的重要措施。

(2)对于不宜实行招标而采用施工图预算加调整价结算的工程,施工图预算可作为确定合同价款的基础或作为审查施工企业提出的施工图预算的依据。

(3)对于实行施工招标的工程不属《清单规范》规定执行范围的,可用施工图预算作为编制标底的依据,此时它是承包企业投标报价的基础。

(4)施工图预算是编制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依据。

3.设备租赁及人员配置

作为机械设备租赁管理,要想管好设备,必须保持信息畅通。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维修、保养制度,公司成立以设备管理人员、修理工班长为主的设备检查小组,对所租赁出去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对于租赁机械设备,实行单机单车核算,与机长工资挂钩,每月定期收集当月消耗材料、油料及现场零星开支等成本及完成工程量收入数据,实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与同类型机械设备实际、计划成本差异,定期考核兑现。及时结算和回收租金对租赁设备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承租方到期不及时结算支付租金,则出租方应按合同采取停机或调回机械设备等措施,防止租金不能及时回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人员配备,一般是指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既包括主管人员的配备,也包括非主管人员的配备。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组织需要为依据,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它既不是盲目地扩大职工队伍,更不是单纯为了解决职工就业,而是为了保证组织效益的提高。在工程项目中人员的配置也是不可小觑的,人员的浪费也是成本增加的因素之一。在施工前应该依据相关的定额进行技术人员的计算,每道工序的需要的人数都应该计算出来,在进行实际施工时就不会出现,人员的浪费出现人员闲散的现象出现。

4.材料市场调查

施工项目的材料的市场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的项目开工前就要对项目需要的建筑材料的价格进行统计,这样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对于项目需要的主要的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分析找到比较适合的价格,每个月的材料价格都要有对比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掌握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实时的材料的价格。只有掌握市场的价格才能够很好的控制材料的费用,避免出现材料的价格不确定的现象,导致现场的施工成本增加。在项目的前期策划价值分析时编制市场调查方案,针对工程主要材料、地材、二三项料进行市场调查,填写实地调查记录表,通过对投标时材料价格估算结果与市场调查结果对比找到其中的价格的差别,形成市场调查报告,合理运用市场调查结果进行材料的选择,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材料价格的市场变化。

三、前期策划常见问题

前期策划不周会给后期带来增加成本的影响,项目前期策划应该做到详细。前期策划,当接到一个工程以后,需要对现场进行踏勘,熟悉施工现场,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水、电、道路等进行复核,看看是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然后根据施工图纸、工程投标文件、工程预算、国家标准规范等编制详细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本设计中要重点体现施工现场布置、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安排计划、机械设备使用计划、质量、安全、成本控制措施、现场管理组织构成、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临时用电方案、临时用水方案、安全施工方案、安全应急预案等。为促进项目的持续发展,未来的战略策划也是非常重要。从企业战略设计到产品战略设计,再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不要将前期策划放在详规之后。开发商应在详规之前完成前期策划事宜。如果没有项目区域市场调研数据支持、没有竞争对手项目的市场营销战略的应对措施、也没有确立项目的销售方向,开发商就进行详规,前期策划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项目前期运行策划的过程是由总承包单位(对于施工单位而言)组织并对策划质量把关,项目部具体负责组织策划,总承包负责对策划过程实施监控。对编制前期运行策划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资料的准备,需在策划开始前明确责任人及时间要求,以确保策划的真实合理性。如果项目的前期策划不够详细或者有漏项的现象出现,就会造成后期工程项目造价增加的现象,项目的前期策划主要是成本的控制,在实际的过程中应该加大施工图纸预算、材料、人工以及设备的租赁策划管理[3]。

四、结论

建设项目策划是把建设意图转换成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富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高智力的系统活动。通过项目策划可以明确项目的发展纲要,构建项目的系统框架,并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为项目的运营奠定基础。

施工项目前期策划,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环境调查,并对环境发展趋向进行合理的预测。环境是确定项目目标,进行项目定义,分析可行性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多重反馈的过程,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修改、优化,甚至放弃原定的构思、目标或方案。在项目前期策划过程中阶段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设置几个决策点,对阶段工作结果进行分析、选择。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重要作用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主要是产生项目的构思,确立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论证,为项目的批准提供依据。它是项目的决策过程。它不仅对项目的整个生命期,对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对项目的整个上层系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4]。

参考文献:

[1]李胜会,任青华.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前期策划工作浅议[J].四川水力发电,2013,S1.

[2]潘雄.工程项目前期策划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时效性;方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形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计划生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在整个计划生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贯彻整个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也是贯彻落实的国策的重要环节。

1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瞩目,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的发展也到了重要转型期。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和生育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然而,我国人口基础大,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计划生育工作有效的开展,随之而来“421”家庭呈现出人口发展现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挑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在基层执行起来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一部分基层现有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存在宣传教育认识不到位,宣传教育形势单一、渠道狭窄、频率偏低,深度上缺漏等诸多问题。这些缺陷制约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重要意义

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引导人、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是了解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新政策的直接途径。宣传教育工作是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普及科学技术及法规的有力措施,能促进与群众的沟通,增进人们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的支持。一是通过宣传可以进一步保持相对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能否与时俱进,计划生育宣教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要时刻灌输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新政策,增强人们关于优生优育,少生少育的思想观念。二是通过宣传教育有助于形成“新型婚育”观念。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文件中,首次提到了“新型婚育”思想观念,这是适应新形势的改革,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挑战。

3 提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时效性的建议

3.1 提高对计生宣传教育的认识。要准确及时地了解掌握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策。从决策中我们能读出,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不会根本改变,这一决策是根据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提出的、是合乎民意的,是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适合国家长期发展所提出的。计划生育工作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与群众面对面,能否做好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所以,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认清宣传教育的时效性,紧跟党的步伐,准确及时的宣传报导有关计划生育新政策,保证政令畅通,及时准确。

3.2 创新计生宣传教育的思路。一是要做好以人为本的宣传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当家作主,把群众最为关心的、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让群众的对宣传教育工作认可,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二是了解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注意力,掌握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三是将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动性、坚定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工作大局,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3.3 拓宽计生宣传教育的内容。传统的计划生育宣传内容是对国情、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及普及计划生育的科学知识。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注意宣传内容的时效性,当前,在坚持计划生育上,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利益关系,也关系到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在现代宣传教育上,要考虑到宣传对象、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风土人情,去选择事宜的宣传内容。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基础的成功经验,树立成功典型,将成功经验制度化,让广大群众主动认可和接受,增进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

3.4 创新计生宣传教育的方法

3.4.1 口头宣传。口头宣传是宣传者通过语言讲述宣传内容,达到宣传目的的效果。其特点是灵活性高、方法简便,省时省力。新时期口头宣传也要从过去的单一说教向参与的方式和互动的方式转变。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座谈会是通过座谈讨论,与会者能相互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报告会可以宣传鼓动群众,最大优点是受到的效果好;演讲是利用群众心理和听众情绪进行宣传鼓动;专题讲座,如优生优育知识讲座,特点是宣传范围广;甚至可以组织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的活动。

3.4.2 文字宣传。文字宣传就是把口头宣讲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新时期的文字宣传具有简单易行、社会化、内容鲜明等特点。除了,传统的标语、黑板报、印刷资料外,我们还可以在集市、交通要道、公路沿线等地方,设置宣传图案、板报等,这些简单明了且通俗易懂的图案、板报,更加符合实际,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可以制作计生手册、宣传卡片方便快捷的传递给人民群众,更加有效地增强宣传工作的力度和感染力。

3.4.3 视听宣传。新时期应大力提倡利用视听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传统的视听宣传方式有电影、电视、广播、幻灯片等。此外,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不能少了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内容准确真实、覆盖面广,效率高具有强大的优势,可以大造舆论声势。

总之,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效果,能够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方面。宣传教育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中重要的方式,对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把握计划生育工作时效性,就是要把政策以最适宜的方式宣传出去,指导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把握时效性原则可以稳定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环境,可以从根本上执行政策的预测性,是适应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3

(一)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不到位。近几年来给广大群众的感觉是计划生育工作不紧张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很好的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了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协调的明确的政策与文件规定,计划生育部门很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文艺团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单位收费较高,大大限制宣传力度。

(二)基层干部计生压力大。首先,计生干部在执行计生政策时严守纪律,对待群众态度平和,在群众出现过激行为时也是克制忍让,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群众思想工作,仍然收效甚微。如个别女儿户在拒绝接受结扎手术后,千方百计外出他乡计划外怀孕,在既不能限制其人身自由,又不能动其财物的情况下,要想找到本人做思想工作的可能性是极其渺茫的,就是找到了对象本人拒绝签字还是无法落实,要是强行落实计生政策,那么计生干部要面临上级和群众的双重压力。其次,在难以较好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上级的考核和检查,“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让很多基层干部产生了要调离计生工作岗位的念头,使原本应有的工作热情大大减弱。

(三)计生工作手段弱化。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一律用强制手段控制生育数量,而是为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行政。乡镇的执法主体资格被取消,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能一律采用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面对部分逃避、抵制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就束手无策,这些人以一带十,从而造成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

(四)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流动人口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其表现有二。一是未婚青年管理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80%的青年毕业后便外出务工,在期间,很可能组织了“家庭”,等他们回来时,已有一个甚至几个小孩了,加之这些流出人员流动性太强,居无定所,其户籍地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二是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处理难。由于流动人动区域广,调查取证和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本地找不到人,取不到证;到外地,又不知道其地址,且成本太大,取证仍然难,往往是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可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五)政策执行难度大。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条例》均得到了全面贯彻与落实,但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部分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太大。比如:“男女双方离婚孩子判给女方,另一夫妻双方离婚,孩子判给男方,之后没有孩子的男方与没有孩子的女方结婚,不能再生育”的政策,在当前,特别是我们农村,无能是从情理上讲,还是从农村风俗上讲,从夫妻双方老年生活上讲,均存在明显不合适宜,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农村群众生育观念滞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弄虚作假、偷生 、超生,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等问题依然存在,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策的空子。

(六)计划生育工作软件业务太多太杂。几十年来,“天下第一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各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如今,繁杂的软件业务占去了计生工作人员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出生一个小孩,帐、表、卡、册、单等一大堆,这对本来素质就不是很高的村干部来说要求就很高了,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部门配合协调差。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比如:在医院也要凭证生育,凭生育证开具出生证明。但许多医疗机构没有执行这些政策,只要你生了就开出生证明。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间接支持了农村计划外生育。

(八)队伍建设不稳定。计划生育工作面广,内容杂,且重点在农村,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不行的。当前计划生育工作者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什么事都要计生专干来做;同时,计生干部待遇低,与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志相比做的工作多,待遇却很少,明显不公平;再者就是计生工作缺少激励机制,作为“一票否决”工作奖励不多,处罚倒不少,片面的处罚只能导致计生工作无人愿做,就是迫于组织压力做了,也是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任何工作积极性。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计生队伍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不便工作推进。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施工企业 计划统计 作用 建议

计划统计工作作为重要的管理措施是现代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实时的掌握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动态过程,为建筑施工项目的决策层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管理当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统计,能够将建筑施工的进度和动态变化过程实施掌握,将业务模块各种分散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汇总,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进度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项目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管理决策效率,有助于缩短项目工期,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

一、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计划统计工作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证书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生产水平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达到资质等级规定的调整,才能够有资质参与建筑施工项目的投标工作。而且《建筑也企业资质证书》进行年检工作必须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建筑企业报表制度》要求的格式来表式填写,填报资料也要严格按照建筑企业的统计部门填报的数据为为准。另外,每年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业绩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等都需要严格按照统计资料进行登记汇总并填报,建筑企业为了保证资质的就位和企业年检审核需求,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对建筑企业的资质就位和相关的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保证企业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达到年检审核要求,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计划统计工作为建筑施工项目现场管理提供服务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是责任成本管理,这是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将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工期等纳入考核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在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其难点是对于每一个成本控制指标的确立过程,成本控制指标定的太松,不利于促进项目施工成本的节约,无法实现责任成本管理的目标,指标定的太紧,造成项目成本管理目标难以实现,会严重的措施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成本指标的确立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计算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现场计划统计的方法,能够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指标的确立。计划统计工作依据其深入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来确定建筑企业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的人、财、物的消耗,从而建立科学的内部定额体系,保证企业成本控制指标的有效确立。企业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计划统计人员协调企业的施工生产、财务、采购以及仓库等部门共同努力,能够充分的发挥计划统计在建筑项目现场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计划统计工作为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计划统计能力,培养超前意识,针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发展决策,促进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提升和中标率的提高,保证建筑施工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提升。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工作中,分类施工组织、报价和商务等三个部分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商务部门需要大量的计划统计部门提高的资料,例如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诸如企业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构成、企业的完成产值以及企业的利润总额等数据;另外,在《企业近五年类似工程一览表》当中,建筑工程的名称、主要的施工内容、施工特点、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内容,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部门在平时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汇总并提供给企业的投标部门。

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对企业的报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企业能够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企业大多数的工程招标采用的是最低报价法和复合标底法等报价方式进行评标。中标可能性最大的一般是最低合理报价的单位。因此,这种措施给建筑施工企业的报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企业为了既能够中标,又可以保证企业能够充分的盈利,不会造成亏损或者落标,必须提高报价决策的准确性。因此,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日常的建筑企业的统计积累,编制科学的内部定额体系,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中标率,并且可以减少项目工程的亏损风险,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重要程度的认识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其重视程度也不够。建筑企业的领导人物计划工作只是下达一个生产经营的计划,认为统计工作只是数据上的简单处理和汇总,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的认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重视经营管理和项目施工,忽视了对建筑企业计划统计在作业和职能的认识,造成建设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地位得不到提升。

2、企业计划统计的队伍建设不够

建筑施工企业在计划统计方面缺乏人员组织配置。企业计划统计岗位的编制和人员配备不足,计划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对企业计划统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计划统计人员缺乏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业务水平的不熟练制约了计划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计划统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信息质量。

3、计划统计工作方法落后、分析能力不强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计划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计划统计工作方法,对计划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不强,存在计划编制简单和深度不够的问题,制约了计划统计工作的效果发挥。在实施计划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计划执行过程的有效跟踪和分析调整,对统计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说明,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分析,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工作的目标难以实现,没有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动态,系统的分析、评价、预测、监督和反馈,造成计划统计工作的管理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4、缺乏对计划统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和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充分有效的利于计划统计信息数据,在进行招投标,实施成本计划编制、和下达施工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无法充分的利用计划统计结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水平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企业计划统计规章制度

强化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的规章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统计质量关键性措施就是健全计划统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制。通过健全领导责任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保证计划统计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顺利的制定和实施,促进计划统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加强计划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规章确定,能够提高计划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计划统计只能够数据整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计划统计工作能够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2、提高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计划统计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对计划统计工作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作为计划统计人员应该具有团队意识、积极性、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素质。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视加强计划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估计计划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支持决策,培养出计划统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打造业务精湛的企业计划统计队伍。

3、转变建筑施工企业决策者的计划统计工作观念

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决策的做出通过科学的依据支撑。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应该转变计划统计的观念,充分的运用计划统计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严密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强化企业的计划和统计管理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施,把握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信息和数据,改变传统的信息收集和统计的模式,促进计划统计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中作用的科学发挥。

4、提高计划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复杂,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的分析与研究,能够提高计划统计管理分析工作的价值,保证统计结果的有效利用。统计人员在对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以后加强事后的分析和综合整理研究,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建筑施工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分析,及时的将统计数据反馈给决策层和各个部门,充分的掌握和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为改善提供对策建议。

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该提高对计划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计划统计工作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促进计划统计的信息数据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企业计划统计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改善和加强计划统计工作,为企业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通畅的统计信息渠道,利用科学的计划统计分析手段与方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服务,促进建筑施工企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焱:统计决策在建筑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J].数据,2007(12).

[2] 张秀珍:建筑施工企业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期刊工作;期刊策划;编辑策划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8-0005-02

策划(SCHEME)是现代公关学、广告学、企业管理学和CIS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市场经济大范畴内,策划理论和策划活动几乎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产业和事业之中。大到整个国家的远近期发展战略,小到单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都离不开“策划”二字。策划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众多期刊逐步从政府包管包办、不计盈亏的事业型单位转变为完全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的企业型单位,期刊出版的竞争程度必将日益激烈,这将是国内期刊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期刊策划工作是编辑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是现代期刊的中心环节,是期刊出版工作的灵魂。在市场环境下,编辑的期刊策划工作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刊物的生死。下面笔者仅就加强期刊策划工作谈几点认识。

1 加强期刊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策划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所谓策划,是指筹划、计划、打算、谋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规则、规律对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的设计。在期刊出版领域,期刊策划工作包括很多种:如对期刊编辑方针的设计;对期刊选题的设计与实施;对期刊各个栏目的设计;对期刊内容的编排设计;对期刊广告的设计等。这种策划工作是期刊编辑人员在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对读者需求、市场前景和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进行周密思考后,逐步形成的对期刊内容和期刊形式等方面的设计、规划,是编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期刊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是对期刊内容和形式进行的总体设计。因此,编辑策划最能体现期刊的性质、宗旨和特点,最能反映编辑人员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主导性,它要求对期刊的发展方向、期刊的版式设计、期刊的定位等有预定的构思,对期刊拟登内容、开设的栏目等内容有所限制;二是具有选择性,它是根据市场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后,把最新、最急需、最有用的信息作为选题;三是具有针对性,选题不是盲目的,而是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期刊策划工作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编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提高期刊质量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策划行为,能给期刊在内容上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形式上赋予时代的气息。如果缺少策划,就等于缺少了期刊活的灵魂,即使审读编校等后续工作做得再好,也注定是平庸的。因此,要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期刊策划工作。

2)加强策划是期刊立足市场的重要保证。期刊能否在市场中立足,关键取决于读者。在市场环境下,期刊生命力最终根植于广大受众的认可程度,而不是根植于领导意见和长官意志。期刊要想打动读者、赢得读者,只有栏目设置更加合理,文章更具有可读性,版式设计更加美观、更有时代感。因此,只要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杂志,就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阅,接受读者的评价和裁判。罔顾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的杂志只有关门倒闭,死路一条。而要办好读者喜欢的现代期刊,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期刊策划工作。从期刊的受众定位、杂志风格、特色品位到选题设置、版面编排、印刷装帧、发行销售等,都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周密策划。可以这样说,一份杂志是否办得成功,主要取决于策划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整个生产环节和工作流程策划好了,剩下的任务就是依照“图纸”付诸实施,赢得受众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说,期刊策划工作是期刊立足市场的重要保证。

2 期刊策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期刊策划贯穿于期刊出版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策划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选题策划、栏目策划、外部装帧策划等。其中,选题策划属于内容范畴,栏目策划和外部装帧策划属于形式范畴。

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中最重要关键的一环,是编辑工作的灵魂,选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选题策划能力实际上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编辑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整个期刊编辑出版的策划过程中,选题是基础。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最能体现编辑的策划意识和创造才能。目前,期刊杂志社(编辑部)的自由来稿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足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期刊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杂志社要改变坐在办公室里等自由来稿的状况,放开视野,开门办刊。经过策划的选题,避免了刊物内容的分散,具有相对的整体感和连贯性,由此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期刊特色的形成,就使期刊的竞争力得到提高[2]。

栏目是期刊的眼睛,是办刊宗旨的具体体现,因此,栏目设置应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体现办刊宗旨。对于任何一种期刊,只有其栏目设置真正体现办刊宗旨,并建立了良好的栏目体系,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栏目策划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期刊的整体形象。栏目体现期刊的特色,从栏目的设置策划读者就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阅读欲。所以,要关注读者需求,打造精品栏目,形成自己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和特色,因而精心策划栏目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形成自己刊物所特有的名牌栏目。在进行栏目的策划时,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还要注意读者品位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策划出新颖、独特、个性鲜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好栏目,从而多方位、多层次凸显期刊的风格和特色。期刊的栏目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又不是一成不变,随着读者需求、市场的变化,期刊的栏目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外部装帧设计包括封面美术设计、版式、表面整饰等的设计。外部装帧设计对于表现期刊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好的装帧设计可以烘托刊物的内容,展示刊物的风采,树立刊物的形象,打造刊物的品牌。封面是刊物的“脸”,可以增加期刊外形的美观,体现期刊整体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审美印象”的视觉冲击。期刊封面的设计应该其视觉冲击力一定要强,不但要精美,还要能体现触刊物的性质和主要内容。一种好的版式像一个好的封面一样会强烈地吸引读者,这种吸引力来自设计者的创新思想、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娴熟技巧的综合。版式设计相当于形象语言,如果应用得好,就会产生美的感染力,受到读者的青睐。版式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创意,为有效地传播科技信息而努力。

3 期刊策划工作的实施

期刊策划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编辑是保证选题质量落实的重要物质基础,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至关重要。

1)编辑要有策划意识。编辑要自始至终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和特色的要求,要有树立期刊策划是期刊生命和灵魂的观念,要把策划工作贯穿在办刊的全过程。编辑必须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信息意识、特色意识、超前意识、时代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政策意识,这些都是选题策划意识的重要内容。这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的必要前提[3]。

2)编辑要有团队意识。在期刊策划过程中,个人的能力和才识毕竟是薄弱而有限的。有时由于学识和阅历的局限,个人的创意之中还可能包含一定的片面性和欠缺性,这就需要通过集体的智慧对个人创意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会根据不同的市场趋向和行业发展态势制作出几种策划模式,然后再根据期刊自身的情况进行优选或重组。这些工作往往都需要杂志从业人员共同合作,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对于决策者来说,还需要对个体创意和集体智慧做进一步的整合与加工,最后拍板制作出最佳的策划模式。

参考文献

[1]薛孔文.谈谈现代期刊的策划问题[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09-112.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前期策划

1.前言

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它的单件性特性。因此,作为施工单位,如何把握好一个项目的施工前期策划工作,是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项目施工的前期策划,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每个人都会做,也都在做,并不神秘。比如说我们上街去买东西就要有一个计划去的方法:是走路还是骑车,到哪个商店,这时我们头脑里面就有了一个计划,就是把时间、钱、东西好坏、是否有货等全部因素都考虑进去,这就是一个项目策划。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基本的项目策划才能。但是,不同的项目策划,在项目实施中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一个项目也许最终要达到的质量要求是相同的,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资金计划、工期要求、进度安排并不相同,一个好的项目策划则完全可以避免这类损失的发生。要取得工程项目的成功,必须在项目前期进行科学的策划。

2.项目前期策划的重要作用

一个好的施工前期策划会给项目部的施工管理打开一个良好的局面。然而,施工现场情况千变万化,不可预见因素很多,项目决策人和项目班子只能是以不变(目标)应万变。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更应该学会适时调整计划。唯有对项目进行持续动态管理,目标才会如期实现。很显然,策划是一种超前性的人类的思维过程。它是针对未来和未来发展及其结果所做的筹划,能有效地指导未来工作的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精心策划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3.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策划存在的问题

3.1对项目环境缺乏足够的调查分析,造成决策失误。以房产项目为例,在项目建设前期,就应该从经济、社会、用户需求、建设选址、周围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如果缺乏对这些方面的调查研究,盲目上项目,则可能导致该建设项目的失败。

一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大城市近郊选择一大片土地建设高档住宅区。由于住宅区设施配备齐全,户型合理,而且有大巴士接送小区内的居民上下班,因此第一期刚推出就销售一空,第二期预售情况也很好。但是不久,购房的人纷纷要求退房、还款。原因何在?原来该住宅区正好建在国际机场附近,每天噪音很大,而且该机场还准备扩建第二条跑道,噪音问题将更加严重,这对已经十分不景气的销售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开发商正是由于对项目周围环境缺乏足够的调查和分析从而造成今天的被动局面。

3.2项目定义不明确,造成项目实施中的反复。所谓项目定义是指在项目前期对整个项目进行总体构思,并椐此进行项目描述,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为项目实施,尤其是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很多项目,由于业主的建设意图不明确,规划设计任务书含糊不清,而在设计或施工已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业主突然改变意图,造成设计或施工的多次返工,影响了工程进度,也使投资增加。

3.3缺乏对设计和施工的有效管理。中国的建设监理制度虽已推行十年,建设监理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监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低层次、小范围内,设计监理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施工监理更多地局限在质量控制上。如何对设计和施工进行有效管理,不仅是项目实施阶段的事,而且在项目建设前期就应该进行详尽的规划,以免在项目实施时打无准备和无把握之仗。

3.4工程建成后的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不善。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是建设项目很重要的方面,过去不太重视,从而造成了很多问题。如前所述,由于盲目上项目,而不对原材料来源、产品销路、采用何种经营方式等进行详细的论证,结果只能是建成的项目不能按原计划投产,投资得不到回报,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居民的投诉也特别多。

产生上面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传统习惯,只注重施工阶段,而忽视项目的前期、后期管理而造成的。

4.项目前期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4.1 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不断的进行环境调查,并对环境发展趋向进行合理的预测。环境是确定项目目标,进行项目定义,分析可行性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

4.2 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多重反馈的过程,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修改、优化,甚至放弃原定的构思、目标或方案。

4.3 在项目前期策划过程中阶段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设置几个决策点,对分阶段工作结果进行分析、选择。

4.4 重视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安排.一般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上层管理者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期望,或将总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分解,而不必过多地考虑目标的细节以及如何去完成目标,更不能立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应争取高层的支持.协调好战略层和项目层的关系.一个项目的实施和运行,达到项目目标需要许多条件,这些条件构成项目的要素.在项目的前期策划中应注意上层系统的问题、目标和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3.5 项目进度管理重点应以 PDCA 循环为手段配备和调整资源。“P”计划阶段:在此阶段要计算施工项目各工序的实物量及工日数,明示时间(工期)与空间(工作面)的关系,列出需投入主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种类和时间,以次为依据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计划应明确到工序及工序的资源投入及相关的责任单位,并应明确资源流向。“D”实施阶段:按进度计划要求落实,安排。(这阶段是成败重点)“C”检查阶段:按进度计划的要求进行检查,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A”总结阶段:根据指定的项目进度计划总结会议制度,定期(不得超过一周)组织计划检查专题会,总结成败的原因。若进度滞后,要分析出进度滞后的根本原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政策。

参考文献: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12

The Adjustment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nd Changes of Social Mechanism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UANG Juan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sha 41011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ese,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wave type. We found that changes in fertility policy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social mechanism, from the 1950s mainly by administrative plan and control mode, gradually to the 1990s mainly by guide ? service and security mode. The current fertility policy, leap the limitations of pure administrative orders, under the care of social mechanism, soften the institutional power single implied in the whole social framework, through the power system of multi level, reconcile the gap between national population awareness and individual reproductive behavior, provide the harmonious strength for popul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family planning policy;social mechanism;changes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人口大国,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发展间的关系,是我国人口政策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随着社会发展的具体形态,出现了适应性调整。学界从社会需求的层面论证生育政策的实效与价值,关注的多是生育政策制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但对政策的具体运行模式、政策与社会机制之间的互动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在分析社会机制与生育政策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尝试从历史视角出发,考察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不断变化之下生育政策调整的具体形态,进而从社会机制变化的背景和条件来分析生育政策不断完善应有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机制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为了充分说明社会机制的调整与生育政策的变迁,首先要对二者的理论关系进行梳理,从而为评价二者的现实互动确立标准尺度。

1.生育政策的实践必须通过社会机制实现

所谓社会机制,就是社会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律动或惯性作用联系,这种作用联系通过一定的作用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系统的综合效应[1]。社会机制是构成社会系统的纽带,是社会系统产生综合效应的重要条件。任何制度必须通过社会机制的衔接才能发挥实际效应,并且一经形成就会出现惯性作用。社会活动对社会体制的影响、社会体制对社会活动的影响,都通过社会机制来实现。

生育制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生育行为为调整对象,但生育行为受到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养育环境、医疗保障、竞争就业等诸多其他结构的影响,因此,生育政策的实践及生育政策的调整都势必通过社会机制的运行才能实现。

2.社会机制和生育政策变迁会引发互动性的调整

社会机制和生育政策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并非静止,而是不断地做出适应性调整。

生育政策是社会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机制通过联系作用,协调联系各个有机部分。当社会机制的运行模式发生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也势必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适应性调整。因此,社会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势必会对其他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生育政策的变迁。

生育政策的不断变迁也必然引起社会机制的不断调整。随着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它与其他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必然随之调整,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社会机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促成了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促成了社会机制运行模式的不断转变。

3.社会机制调整的目标是减少生育政策产生的摩擦和代价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客观上存在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生育政策其实就是协调个人生育行为和社会人口发展的制度补偿。而社会机制调整的目的就在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协调矛盾、平衡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都会受到其他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表现阶段性特点。生育政策作为协调个人生育行为与社会人口发展的制度补偿,终因制度的外在性带来一定的社会摩擦和代价;社会机制则通过不同结构之间的联动利益,协调这种摩擦从而减少社会代价。

社会机制和生育政策均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制度的完善还是生育政策的调整,既需要对应的社会基础的支持也必然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最终将外在的生育政策融合进社会有机整体当中去,推动社会机制不断走向完善。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机制与生育政策的互动

1.从“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

生育政策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指导下的各类相关法规,涉及管理和执行政策的机构部门,以及从事技术研究和提供服务的部门。自20世纪50年代生育政策的不断提出与完善以来,尽管价值导向仍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但运行的社会机制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行政―计划式”逐渐转向八九十年代的“指导―服务式”。

“行政―计划式”的机制是指用行政的手段和计划的手段将社会的各个部分统一整合起来并使之运行和发展。“行政―计划式”的机制一般包括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划指标、制定章程、统一拨款,以及由其检查、审核、评估等方式,这种形式是计划经济时代运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机制形式,因此也成为20世纪生育政策运行的重要模式。

“指导―服务式”的机制是指用指导的方式和服务的形式将社会各部分统一起来使之运行发展的模式。在这种运行模式中,管理者主要是提供方法、信息及服务,被管理者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生育政策开始跃出单纯行政命令的简单模式与范畴,权力逐渐开始在其他领域泛化,开始通过一种柔性的、隐形的引导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硬性的、显性的政策指导模式。

(1)法规政令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干预人口生育的政策,尽管从政策导向上看有所区别。1949~1953年,以限制节育为主;1953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初步提出,20世纪60年代展开以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为重点的计划生育试点,到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以计划生育为主。但至20世纪80年代,所颁行的生育政策法规政令均是以干预生育行为为直接目的的显性政策。据《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内容统计来看,1949~1989年,中共中央的相关文件有36份,全国人大的有关文件和法律为34份,国务院有关文件和法规25份,共计95份[2]。此95份文件法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分析计划生育对国民经济、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性;②具体规划计划生育工作,包括各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安排、科研工作及经费开支问题、避孕流产药具研制与生产问题等;③有关人口变动及抽样调查工作。这些政策或是探讨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背景,或是构筑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人口调查来反映政策的实效,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计划生育政策的主体核心结构,因此也都是直接服务于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个终极目标的。这一阶段的法规政令,从结构层面来看还处于构建强制性的制度性力量;从内容层面来看,几乎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的,生育从个人行为转变成为带有国家意识和色彩的社会化行为,甚至被当成一种资源进行了集中配置。因此,这一阶段的生育政策以高效率态势,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生育政策出现显著变化。从政策本身来看,不再局限于该不该生、生几个、何时生的问题,而是开始渗透到相关领域,并立刻得到了其他社会结构的信息反馈,产生联动效应。由于前期积累,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生育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颁布生育政策法规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从内容上看,却与此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不仅关注控制人口的数量,更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二是强调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从提高妇女地位和解放妇女身心的角度,探讨生育政策在女性权利、妇女发展方面的隐形作用;三是把计划生育与扶贫攻坚工作相联系,实现生育政策与经济发展、解决贫困的现实联系。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生育政策,开始突破控制人口数量的单一目标局限,从其他社会结构和功能中联系和挖掘生育行为的隐形影响。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出生育政策不断走向一种成熟和完善,更反映出生育政策是社会有机整体当中的一个部分,不能被隔绝和独立起来,不论其完善还是推行,都必然会受到其他社会结构的影响,比如儿童教育、妇女地位、扶贫开发,等等。实际上这种变化只是一种现象,其背后真正的动力在于,社会机制有效地将生育政策与社会肌体进行了联系,生育政策不仅扎根在这个肌体之上对人口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开始辐射一些相关的领域。

(2)管理机构名称与职能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计划生育工作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管理,未设专门机构,节育宣传和技术管理工作由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妇女卫生处负责。为贯彻落实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提出的关于成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1964年1月15日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至1964年底,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计划生育行政领导机构,共有专职人员2000人左右[3]。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检查和促进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合作。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国务院计划生育办公室停止工作。1981年3月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统一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督促检查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的贯彻执行;协同国家计委编制国家人口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宣传教育和干部培训;协同卫生、医药部门落实节育措施、科学研究和药具生产供应;承办有关计划生育的外事工作等。随后,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81~1984年先后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之后,到1986年底,全国有2427个地区(市)、县(市、区)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62030个乡(镇、区、街道)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4]。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网络,并依托这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高效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

1988年、1993年、1998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了三次机构改革。尽管机构设置和职能没有多大变化,但缩减了行政编制,人员减少21%数据来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692-699.。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其主要职责为:①继续承担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②加强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5]。首先,从职能转变来看,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比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注重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工作;其次,从转变的目的来看,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不仅将控制人口作为唯一的目标,还开始认识到人口结构的合理、人口质量的优良才是一国人口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再次,机构改革还增设了科学技术司,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为优化人口结构提供技术支持[6]。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是生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单位,它的几次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调整,既是生育政策的硬件调整的过程,也是生育政策的社会机制从单一的“行政―指令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的重要结果。

(3)科学研究与服务重点的变化。20纪世60年代至70年代,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避孕药具研发、流产以及结扎手术改进。从内容上看比较单一,均是直接服务于节制生育的显性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生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内容和重点均有明显的变化,亦是生育政策运行机制从单一的“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的表现。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既不能适应计划生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计划生育的科研工作。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加强计划生育的技术指导,保证手术质量,努力研究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方法”,并成立了计划生育科研专题委员会[7]。此后,计划生育科学研究主要围绕避孕方法及药具的研发、人工流产和结扎手术的改进而进行。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的科研工作开始探索新的内容,即开展优生优育工作以提高人口的质量。首先,明确优生优育是实现计划生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殖生理、优生(就是不生育有残疾的婴儿)和节育技术的科研工作,培养大批合格技术人员,做好节育技术指导、妇幼卫生和儿童教育工作,以保证节育技术的安全,减少出生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婴儿[8]。”其次,展开了优生优育的科普工作。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举办了56场优生科普展览,参观人次超过2000万,举办优生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开展优生咨询服务,等等,并制订规划,推动优生工作的持续开展。1983年6月,在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部署下,制定了《计划生育一九八六至二零零零年科技发展规划设想提纲》,明确指出:“应以预防性优生研究为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出生缺陷的监督工作和人口质量的群体调查,摸清中国人口素质的基本情况,找出智力低下和智力缺陷的各种疾病原因,为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为了制定和执行《优生法》,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还要加强医学遗传学、环境致畸学、围产医学的研究[9]。”

20世纪90年代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推出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同时开展试点工作,并总结了重要的经验:在开展优质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健全和完善生育政策法规体系,对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保证服务质量;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依托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完善服务[10]。

主管生育的部门机构的更名与改革在一定层面反映出生育政策运行机制从“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进行转变。

2.从“制约机制”向“保障机制”转变

制约机制是指用制约的手段和形式发挥制约的功能,将社会各个机构联合起来,包含了行政制约、法律制约和舆论制约等多种形式。

保障机制是指用保障的手段发挥激励的功能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潜能,发挥引导作用,从形式看包括了提供物质条件、提供观念导向、提供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三种形式。保障机制既是社会机制不断完善的结果,也是从需求满足的角度实现功能引导的一种管理思维和模式变更的结果。

(1)从政策限制到经济利益导向。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生育政策实施,政府还将生育政策与个体经济利益挂钩。一是提倡晚婚晚育。卫生部1963年《关于认真开展计划生育的方案》中提出:①中等、高等学校招生,一般不录取已婚男女;②中等、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得结婚;③分配工作不照顾爱人关系;④已婚在校生应实行避孕,怀孕女生应立即休学;⑤厂矿、企业、事业和服务行业的学徒、练习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不得结婚,现已结婚的青年学徒应实行避孕,如怀孕应即劝令退学[11]。招工方面,晚婚者也享有优先照顾。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控制初生年龄,对实现晚婚晚育起到了辅助作用。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因生育而丧失就学、招工的机会,个人的其他权利显然被压缩。二是对违规超生实施惩罚。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违规超生,要给予适当惩罚,“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计划外生第二胎的,要取消其按合理生育所享受的医药、福利等待遇,还可视情况扣发一些比例的工资,或不得享受困难补助、托幼补助。对农村社员超生的子女不得划给责任田、自留地;或对超生子女的社员给予少包责任田,或提高包产指标等限制”[12]。这些政策虽出于特殊社会环境,但无疑损害了因超生而遭受经济制裁的家庭公平享有社会资源的权利。

进入21世纪,生育政策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从孤立的“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从社会制约为主向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结合。实现两大转变的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基本形成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二是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三是基本形成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基层工作机制[13]。

第一,在西部地区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工作。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南部西海固山区开展了“少生快富”试点,从单一的处罚多生转变为奖励少生为主。具体做法是:在贫困地区对按政策规定可生三个孩子而自愿少生一个的,符合政策只生女孩的,采取永久性节育措施的夫妇给予一次性3000~5000元的经济奖励;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把奖励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并与扶贫开发的项目相结合。这次尝试得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协调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促成中央支持宁夏“少生快富”扩大试点项目经费的落实,并将其纳入西部大开发政策中。2004年3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在西部地区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意见》,推广了这一做法。仅以2005年为例,宁夏就有18999对夫妻申请参与“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兑现奖励资金5768.7万元。宁夏、青海、云南三省从项目试点开始至2004年底,少生23.1万人,落实奖励13.6万户,兑现奖励资金1.7亿元。这一政策仍在向其他省份推广,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湖北、内蒙古、海南、四川等省,惠及更多家庭[14]。

第二,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02年4月,贵州省余庆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同年10月,《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养老金管理使用办法》颁布,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农民在年满60后,每人每月发放40元生活费,这一制度广获好评,成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雏形。200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扶持,按每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至亡故。已超过60周岁的,以该政策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确定合理比例共同负担,纳入专项资金预算。2004年5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下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对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据估计,2004年8月,自行试点省(区、市)共有奖励扶助107252人,奖励扶助专项资金预算5673万元,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2005年,国家奖励扶助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23省,奖励扶助对象达135万人,中共和地方财政投入奖励资金8亿多元;2006年中央财政加大力度,进一步扩大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范围,并基本覆盖全国,目标人数为185万人,投入专项资金11.1亿元[15]。

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既是新的社会环境下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通过生育政策真正实现控制人口的客观必然,还是社会制度与社会机制不断完善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计划生育政策只有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机制和服务体系,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从孤立政策到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我国的生育政策自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逐渐形成一套独立的法规体系。197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8~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经历了研究、起草、修改、完善,为形成计划生育专门法体系走出重要一步。国家还公布实施了系列法律法规,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提供辅助和配套性支撑,强化和明确公共调控人口目标,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依托最高法权体系成为控制人口生育的最高权威。但这段时期生育政策的制度完善,仍然是以政策本身为中心。

进入21世纪后,生育政策开始构建更全面的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不断完善。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强调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控体系和相关社会经济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土地、企业、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财税等制度和改革措施,要统筹考虑,相互协调,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律建设,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区、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在19个市(区)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扩展到全国。此次综合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其中特别强调在城市计生工作中,积极推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开展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社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三、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经历了曲折的变迁过程,这种变迁是在与社会活动互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伴随着社会机制的微妙变化,这些影响和变化不但是我们客观评价生育政策的新视角,也是我们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的新起点。

第一,社会的发展带动社会机制运行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生育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社会才逐渐形成一种协调的有机体,而非机能模块的简单堆积。将各个不同功能模块有效联接的不是单纯的制度的力量,恰是社会机制的作用。当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个人的生育意愿或行为与社会需要的人口发展趋向和模式之间存在落差,我们只能用强制性的制度进行补充和调整。但是,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升时,生育行为更多地从个人的行为演变成一种社会的效应,必然受到很多层面的影响,比如养育成本、子女教育、职场竞争、养老保障,等等。用来约束生育行为的便不再仅仅是外在的制度性的力量,而是受到社会这个有机体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机制运行方式的改变,并通过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展示出来。

第二,生育政策的运行必须通过社会机制发挥作用。生育政策和其他一切制度性政策一样,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外化的力量。要让制度所蕴含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得到认可和执行,就必须让政策能够有效发挥力量和效果。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并进是我们制定和调整生育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但如果仅仅依靠制度的规范性和强制力,不仅不能让人们理解政策的本意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社会机制恰恰是协调制度性政策和政策对象的润滑剂,它既能够让人们在鲜活生动的现实当中感受政策或者制度的合理性,还能通过利益的连贯性,触动人们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从而不断调整内在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观念,使生育行为和生育政策之间的间隙不断缩小。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大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协调、投入和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和群众的基本权益,促进低生育水平稳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立足于解决计划生育群众特别是辖区范围内独生子女领证户的现实困难和后顾之忧,整合利益导向政策、资金、项目,创新利益导向载体,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的《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号),围绕计划生育家庭需求,以成才、致富、保障、健康四大工程为主要内容,借助街道“生育关怀行动”这一惠民平台,促进全辖区及相关部门资源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相衔接,激励与制约并举,多层次结合、全方位融合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计划生育国策落实的利益导向氛围,促进计划生育群众享有均等化的改革发展成果。

三、建设内容

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落实既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工作制度,确保群众对政策的知晓满意,突出本辖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特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利导惠民工程,达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三项制度”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深化、完善国家实施的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国家、省上规定奖励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金标准,提高受惠对象的确认准确率、及时率和资金落实率。

二是确保一个文件的有效落实。进一步加大贯彻《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号)及州市人口委《关于在县乡村三基政务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通知》(人口委号)的落实力度,切实做到在街道、社区政务公开栏予以公开,使群众对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知晓率达到95%以上,满意率达90%以上。

三是确保各类奖励政策的有效落实。全面落实加分奖励、资金奖励和惠农政策奖励,借助街道“生育关怀”行动这一平台,鼓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群众组织和热心居民继续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巩固和壮大街道“生育关怀基金”,确保计划生育困难户、家庭困难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等困难群体优惠奖励政策全覆盖。

围绕计划生育家庭需求,实施以“成才、致富、保障、健康”四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家庭幸福计划。

1.成才工程。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引导独生子女健康成长。依托我街道“生育关怀基金”中“成才基金”的设立标准和救助方案,对辖区内父母死亡、残疾以及生活困难的独生子女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帮扶和救助。

2.致富工程。通过资金奖励、技能培训等措施,扶持计划生育家庭创业致富。对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其中父母或子女下岗、失业、待业的,定期进行培训,并给予相应的物质救助和帮扶。

3.保障工程。通过资金扶助、困难救助等措施,解决计划生育家庭老有所养的问题。城镇居民生育一个孩子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自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16周岁,每月给予不低于10月的独生子女奖励费,并在其退休(职)时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城镇独生子女领证户父母、子女死亡、意外伤残或患特殊疾病的,给予一次性救助。依托我街道“生育关怀”行动,联合辖区各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群众组织和热心居民,依据我街道“成才基金”、“温暖基金”、“奉献基金”三项救助体系,对辖区内独生子女困难家庭进行长期救助。

4.健康工程。通过开展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提升辖区内独生子女领证户的健康水平。每年为辖区内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提供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按照“急、难、独、困”人员有限原则,对辖区内妇女患妇女病的进行摸底、汇总、上报,并对其在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二)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做到“三个公开”。

一是公开政策。将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二十六条奖励优惠政策明白册发放到户,信息填写及时准确。将特别扶助、特困救助、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街道“生育关怀基金“等利益导向政策资金纳入全街惠民政策管理基金,确保资金发入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手中。

二是公开监督。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公开栏和奖励优惠对象公示栏,设立互动平台,应用“12356”阳光计生热线,街道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连心卡”等畅通利益导向政策诉求渠道,加大社会监督,实现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的阳光操作。

三是公开信息。加强“三项制度”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系统)与州级全员人口数据库的信息对比,实现受惠对象信息资源的应用和共享。

(三)确保群众知晓满意,实现“两个提高”。

提高政策知晓率。利用多种阵地和形式,加大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奖励优惠政策“标语上墙、挂页入户、资料进袋”。做好进村入户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各类奖励、扶助对象示范典型,开展示范宣讲,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确保群众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知晓率达到95%以上。

提高群众满意度。通过组织群众座谈和入户走访,广泛开展对奖励优惠政策落实效果的测评,公开举报电话和查询系统,做到街道有政策公开栏,社区有对象、资金公开栏,监督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确保群众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四、工作要求

建设街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是新形势下对人口计生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进一步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全街上下必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投入保障到位。

(一)分段实施,逐步推进。为了加快利益导向示范区创建步伐,总体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5月中旬—5月底)。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广泛宣传动员,全面安排部署。

第二阶段:深入开展(6月—8月)。按照建设内容和工作要求,分解任务,靠实责任,核实对象,安排落实项目资金。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9月—10月)。对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工作全面认真总结,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自查验收,综合评估,在社区自查验收的基础上,进行街道复查验收,评估排名。

第四阶段:全面推广(11月—)。在年开展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安排部署,整体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创新载体,突出特色。认真总结、巩固、提高我街道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壮大“生育关怀基金“,不断创新载体,特别是要围绕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建立“长效奖励救助政策”,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幸福工程”等社会公益项目,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生育保险、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扶助制度。做到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无缝衔接,扩大计生困难家庭政策受益面,提高政策感召力,真正发挥示范导向作用,让广大计划生育家庭和群众在各方面得到实惠和好处。

(三)明确目标,创先争优。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是我街道重点工作之一,要切实做到统筹协调,全面安排,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各社区、部门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将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之中,结合工作实际,建设工作中,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集中扶持,在民生普惠政策落实中体现计生优先原则,在普惠基础上做加法。着力培养一批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的典型示范户,建设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社区。

五、保障措施

为了推进创建任务全面落实,将人口和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建设纳入街道人口计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辖区各单位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各相关部门职责履行范围,纳入人口计生部门工作重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各社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强化相关部门责任,确保创建任务全面落实。

策划个人工作计划范文9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努力做好全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总体思路

2018年是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生育政策的第三年,是推进计划生育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工作目标,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为抓手,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巩固幸福家庭创建成果,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成立林场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场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各工区支部书记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场党政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三、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出生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全面完成县上下达的计划生育各项控制指标。

四、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全面两孩”政策落实。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精神,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制度。调整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优先优惠等政策,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和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保障。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和预报预警制度,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

(二)继续推进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与计划生育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服务管理新机制。精简优化流程,简化办理手续,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推进人口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育龄妇女健康服务,落实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推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抓好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强化法治宣传,依法加大打击政策外多孩生育和“两非”行为力度,进一步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

(三)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对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未完成、严重弄虚作假、违法行政造成恶劣影响,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分解和落实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上的职责与分工。

(四)落实三项制度政策,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规定,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项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利益导向机制。大力实施幸福工程、妇女发展、“生育关怀”等项目,做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家庭的养老、医疗、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广泛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提升计划生育家庭的幸福指数。根据计划生育少生快富“一本通”制度帮扶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项目户的帮扶力度。

(五)加大知识宣传,计生知识普及到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重点围绕生育政策调整,加强舆论引导,采取悬挂横幅、刷写标语、印发宣传册等形式,做好“全面两孩”政策、三项制度、优生优育、孕前检查、生殖健康等知识宣传。同时抓好“三八”妇女节、“5.29”协会日、“7.11”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假日、主题活动日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营造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六)狠抓关爱关怀,进一步发挥计生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林场两级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更好的进行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工作。引导群众广泛开展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逐步实现计划生育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