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编剧实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2-17 10:29:37

编剧实训总结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音乐表演;舞蹈;教学;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99-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歌舞方向)专业是一门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其中,《舞蹈》作为该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歌舞创作、专业表演、专业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无论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方面,都要求教师在传统舞蹈教学基础上寻求突破,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歌舞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道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

结合音乐表演(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点,舞蹈课程教学以“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强调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着力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在具备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基本技能进行音乐剧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的能力,尤其是音乐剧表演所需要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展,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音乐剧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21世纪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歌舞表演专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要和目标,适时调整和改革舞蹈教学的重心与内容。

二、立足培养目标,形成“八位一体”的舞蹈课程体系

音乐表演(歌舞)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但在教学实际当中,学生的舞蹈基础必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教学规划必须联系实际制定。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并经过系统地研究,将舞蹈教学与音乐剧表演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挂钩,制定了“八位一体”(即集成整合芭蕾基训、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性格舞、剧目排演、舞蹈编创、舞蹈史论等八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舞蹈教学计划,分别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

(1)芭蕾基本功训练。指古典芭蕾舞训练,目的在于运用这种国际公认的科学训练方法规范学生的身体形态,解决学生的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问题,使他们对舞蹈训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在舞蹈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2)现代舞和爵士舞。在音乐剧中运用的较多,而且对于以前没有正规学习过舞蹈的学生来说,这两门课可以挖掘他们对舞蹈的兴趣,开发他们的舞蹈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的舞蹈感觉和表现力,更加有助于我们个性化的表演人才培养。

(3)性格舞和踢踏舞。主要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储备,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风土人情的舞蹈,为以后在音乐剧中的表演打下基础。

(4)中外舞蹈史。作为拓展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于艺术发展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积累,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

(5)舞蹈编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舞蹈学习程度、兴趣和未来的个人发展进行选择学习。

(6)剧目排练。从第一年就逐渐进入学习范围,因为单纯的舞蹈技术课是较为枯燥的,剧目排练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广泛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演出和比赛作好准备。

在教材选用上以核心教材与自编教材结合为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关注国际最新专业资讯;积极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指导学生排练音乐剧、开办大师班等,努力探索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三、教学创作并进,形成素质优良、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成立舞蹈教学课程组,吸收多年从事舞蹈表演及教学的教师加入。保证课程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特有的方法和理念。鼓励课程组成员加强教学研究,重视专业创作,在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编排多个优秀剧目。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学,并与专业院校单位开展教学合作,开展教学实践交流,开阔师生眼界,了解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创作型、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结合专业实际,形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可归纳为以下“四结合”的原则: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结合。舞蹈技术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必须是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形象。歌舞专业的学生或许不能达到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准,但是可以在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始终将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联系戏剧表演课程学习内容,强调人物感、戏剧性,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舞台感觉。

(2)音乐素养与舞蹈训练结合。该专业的学生大多有教好的声乐或钢琴基础,对音乐语言的敏感性大于肢体语言,因此在教学中,用不同风格的钢琴曲、爵士乐、民间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舞蹈,舞姿、动作、呼吸、感觉都要与音乐融为一体。

(3)集体授课与个性培养结合。学生个性不同,对于不同舞种学习和掌握的能力就不同。在集体授课的同时,挖掘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了解了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在学习时就更有动力。同时绝不放弃以声乐为主考入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舞蹈潜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打造全面发展的歌舞表演人才。

(4)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除课堂学习外,大力加强剧目排练,结合歌舞专业的特点,编排音乐剧舞蹈片断等,同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通过艺术实践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一方面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积极改革教学形式,以课堂集体教学、教师个别辅导、学生选修和学生自练为主要手段,针对基础不同、专长不同、性格不同的学生制定教学方向,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歌舞表演人才。

五、强调舞台实践,形成“从教室到舞台”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强调舞蹈教学实践大学四年“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即强调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在严抓基础教学的同时,编排各类舞蹈作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演出实践。在多家文艺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使实践表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从教室到舞台”的艺术实践既辅助教学,也促进教学;既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同时也检验课堂学习成果,逐步了缩小课堂到舞台的距离。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2

自从1981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开办“故事培训班”,麦基的学生总数超过了10万人。这些人以什么方式师从麦基已无从得知,但在后者“故事理论”的指导之下,他们中的不少人战绩赫赫:Akiva Goldsman写出了《美丽心灵》的剧本,Edward Saxon制作了《沉默的羔羊》和《费城故事》,你还可以把皮克斯公司的创意灵魂也归功于麦基,因为创始人之一John Lasseter曾表示自己在听了3天讲座之后就成为“信徒”,而麦基教义也成为皮克斯的定律。

这位“好莱坞编剧之父”自2011年起把他的招牌故事培训班开到了中国,但到2013年10月,也就是他第三次开课时,学生人数仅相当于当初的一半。2011年,包括培训和讲座在内的学生约有600人,去年维持在400人,今年这个数字则是330。

麦基培训班为期4天,费用总计7000元,尽管报名培训的人数走低,学费已经比2011年上涨了2000元。这个课程另设“高端精英交流班”,费用为每人1.5万元。

即便是对于电影圈的业内人士,培训的强度也很大:课程从早上9点至晚上7点,每天4个课时,每课时持续2个小时。麦基要求学员不能讲话或随意走动、不能迟到、不能用手机发消息,他甚至也不能容忍电脑打字的声音。

你能在这个培训班上看到三种状况:授课、提问并解惑,以及学生在课间冲上讲台要求老师签名。课程按照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著名教材《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设置,许多人也携带此书作为签名本。

根据主办方德稻教育国际交流部副经理提供的数据,2013年的学员主要来自中影、迪士尼、克顿传媒等影视机构,另外还有央视和北京、大连等地方电视台的相关人员,其中大部分为企业包票。

“我感觉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人,比如北影导演系研究生,自己在写剧本拍电影;还有电影学院的教授,也不是说来学习,就是想同行之间交流一下,看看麦基在想什么;还有影视公司的老板,据说是为了工作。”一名来自国内著名视频网站的学员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她的同事,以及与该网站有合作关系的导演和编剧。

在2011年和2012年的学员名单里,你能发现更多知名电影人的名字,比如编剧宁财神和芦苇。从这样一个“对口”人群到视频网站的学员们,有一个话题贯穿了三届培训班:麦基的课到底有没有用。

正如那本《故事》所言,麦基讲述的是原理而非规则。早在2011年第一次开课时,麦基就对这个观点做了详细的解释:“我要讲的其实非常简单,你们必须制作中国电影。如果你一味模仿好莱坞,或者是一味模仿法国电影,观众很难知道你的诚意。我在这儿是希望跟大家分享这些技巧,这些工具,来帮助你们讲好中国的故 事。”

这种态度让很多人感到失望,他们更想获取关于规则的信息。那位从视频网站来的学员认为麦基的讲课方式对她来说不易理解,“我本来想着他会有一二三点可以让我记下来,套用到我的工作里,帮我更好地理解网络自制剧。”她最喜欢“拉片”的环节─麦基在第四天用最后6个小时分解了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通过这部电影将之前3天半讲述的内容串联起 来。

一个不停提问的学员始终想知道麦基可以教授哪些能用于拍摄微电影的技巧,而另一个不肯透露名字的导演则认为麦基的讲课过于原则性,不利于实际操作:“对我有用的可能就是对白戏剧化和如何抓住观众情绪。好的编剧根本找不到,我自己也是得自己写故 事。”

中国的编剧市场呈现严重两极分化的状态,尽管编剧从业人数众多,但能出产优质作品的编剧屈指可数。在此情况下,业内对编剧抱有一种悲观的态度。导演滕华涛曾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现在没有特别好的编剧,只是现在他们知道自己拍什么了。两年前的话,回到我们最开始讨论的话题,压根电影连个故事都没有,不信你去查两年前的电影,更别说剧本好不好 了。”

另一方面,中国编剧的报酬也并不足以支持初级编剧的成长。在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预算里,编剧的报酬仅占2%至10%,但他们的创作基本决定了所有内容的走向。当然,这里面没有包括导演修改剧本的可能性:芦苇花费5年时间编写的《白鹿原》,最终被导演王全安修改成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2012年,麦基观察到的是一种对职业规划更为迫切的心态。“他们总是问我如何卖出他们的剧本,如何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他希望自己学生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为观众创造一个好故事”。他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你不注重剧本的质量,怎么会有职业这回事呢?

“对艺术形式有认识,只是成为高手的一步。我的讲座和书带给他们的是认识上的理解。现在,他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写作,获得一种关于艺术形式更深刻、更感性的理解。”麦基说。

在2013年的培训结束之后,他对中国的编剧人才持有一种既乐观又担忧的态度。一方面,他发现更多人从书写幻想类题材到书写自己的故事,“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期望更加真诚”;而另一方面,抄袭倾向依然很普遍,“他们更愿意复制过去已经成功的东西,永远停留在过去,期望能把作品带到一个成功的、有见地的新方向。”

缺乏好的作品一直是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目前渠道快速扩张带来的票房增长掩盖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渠道红利又使得制片方更加急功近利,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拍出作品然后在市场中变现。在这个过程中,掩盖故事缺陷的可能是技术、明星阵容、营销方式,甚至可能是排片档期本身。

2011年的卖座电影《失恋33天》至今被视为近年中国电影重视剧本的开端。但在麦基看来,这部打着爱情旗号的电影说的并不是爱情,而是友情。导演技巧和出色的表演让这部电影卖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部好电影,而是说明它很流行。这(电影)里没有抉择,没有高潮,它就是现实本身。”

把这些现象都归结到中国极速扩张的电影市场并不是一个公允的说法。麦基表示,快速求成可能是全球年轻编剧的普遍心情,而用特效技术掩盖情节的平乏的例子在好莱坞也俯拾皆是。美国制片人Andre Morgan曾提醒这样的做法可能被滥用了:“像《变形金刚》这样有着众多动作场面的电影,视觉和噪音在电影院中混合出来的效果,时间长了会让人感到疲倦,所以在一部电影里该使用多少特效技术需要特别小心。”

麦基本人把这种对故事的普遍模式部分归结于制片厂学徒制度的终结:“当今的制片厂经理人也许具有识别天才的能力,但他们却极少有将一个天才训练成艺术家的技能或耐心。”

另一种质疑并非针对“故事”,而是针对麦基本人。在2011年一个名为“中国电影是否需要麦基”的讨论会上,编剧徐昂认为“麦基的确能够带来先进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还要接地气,要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而2013年的培训结束之后,也有媒体刊登这样的评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罗伯特·麦基这位不服水土的异国之‘橘’,真的能够念好中国电影编剧的这本经?”

当得知这个说法的时候,麦基似乎没有听懂。他说:“我在世界各地教授我的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世界上所有伟大的电影,也普遍适用于人类世界。它们没有被任何文化限制。因为从4000年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开始,在人类历史的一切文化中,它们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3

当今的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能力低,对学习没有信心,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更是普遍存在着怕与厌的心理障碍。因为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还是以升学为目的的,所以英语教育主要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解、语法训练为主,平时课堂上也就缺少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都比较差,然而每一种语言都是用来交际的,而且英语口语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二、职业风采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普通情景剧表演的区别

职业风采和一般的模拟情景剧表演和即兴情景剧表演不一样,主要区别就是在内容上。职业风采中的情景剧内容必须是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或者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这就具有范围上的限定性,而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表演一些他们自己平时在学习、操练的专业知识,他们肯定更容易接受,也会更感兴趣。这远比让他们去模仿演出一些电影片段或经典名著更具可操作性,而且通过让他们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更能让他们体验到不同的职业所担负的使命,让他们学会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心、有担当的新一代职业人。所以,职业风采模块中的情景剧表演对塑造学生的完美个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都有着深远的

意义。

三、职业风采的情景剧表演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步骤

1.创建剧组

在任务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先帮助学生进行组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但要考虑英语水平的均匀搭配,一般来说,4~6人为宜,每组成员不宜过多或多少。人多了,可能会使得某几个同学只是过过场而已,根本说不了几句台词;人太少,又会使表演的内容过于单调,不够丰富饱满。比如,一个40人的班级,可以分为8组左右。在每一组的人员确定之后,可以给组内的成员分配任务。可以让文笔好、善于编撰、英语作文水平好的学生担任编剧,编写与职业内容相关的剧本;让擅长表演的同学担任导演,负责指挥组员进行排练;让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力的同学制作或准备道具、演出服。当然,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让一个同学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由两三个同学一起来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总的来说要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2.编写剧本

在每个剧组成员确定好之后,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组内的实际情况来编写与所学专业或是未来职业有关的剧本。在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要求所写剧本具有一定的创意,所设计台词应该符合每一个剧中人物的身份。在内容的创作上既不能过于浮夸、脱离实际;也不能过于老套,毫无新意。同时,还要考虑剧本内容也不能过长或过短,必须控制在3~5分钟之内。如若在剧本的编写上还能融入某种职业道德、有一定的引申意义那是最佳的了。学生写完剧本后,教师需要进行审阅、批改。假如初稿不行,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修改,直至通过为止。力求每个剧本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课外试演

在学生试演之前,先要确定每个剧中的人物角色。主角和配角在不同的剧本演出中可以轮换。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的表演机会。学生在表演之前,先要朗读台词、熟记台词。在背熟台词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语音语调。说话语气要符合人物角色,不能平铺直叙,要抑扬顿挫,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在语音语调的练习上,可以让学生课外去模仿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的发音,也可以找一些英语学习网站上的演讲或美文欣赏来进行跟读训练。总之,要想英语说得地道,表演得逼真到位,反复的模仿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4.台上展示

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训练后,教师可以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各小组的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职业风采的情景剧。在表演之前,可以对教室进行一定的布置,也可以临时变换一下座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为便于学生理解,每个情景剧表演之前可以适当地加几句介绍说明。在学生观看表演的同时,可以要求他们适当地做一些记录,把每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记下来。每个情景剧表演结束后,教师可对其内容、人物、事件等进行提问,以便于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看懂听懂了,为下一期的情景剧表演提供参考。

5.评选最佳

在学生上台展示之前,先可以告诉他们届时将要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比,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情景剧表演可以邀请任课老师前来观看做评委。对每一小组的表演可以就编剧、演技、道具、音乐、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最终可以评选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配乐等奖项,给学生颁发一定的小礼品。通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情景剧表演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情景剧表演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在评价中应更加注重每一小组成员的成长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能一味地挑缺点、捡毛病。情景剧表演每学期可以有计划地展开,可以每个月让学生进行一次,也可以一学期进行两次。最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决定表演的次数。

四、职业风采对于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意义

从职业风采的情景剧在平时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来看,用这一模式来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行之有效的。职业风采的英语情景剧表演更加实际地使英语口语学习融入学生学习英语中来,更好地使实践操练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练习英语口语,提高他们讲英语、学英语的兴趣。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4

目前,我国存在的编剧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是非常多的,不过,却很少有编剧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跟两个方面存在关联。首先,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编剧行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机构。当编剧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机构来解决问题并应对这件事情。其次,就是因为当前我国的编剧行业在目前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维权,很可能被认为是有某种目的,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制作方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对这些敢于出头的编剧们进行封杀。同时,打官司时间周期较长,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我国编剧的地位比较低,进而无法顺利地开展维权活动。

三、国内电视剧编剧行业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培养专业的编剧队伍

要想创造出被观众喜爱、被市场接受的电视剧,是离不开足够优秀且足够有能力的编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对编剧开展培训活动,创造出更多的具有真正实力和能力的编剧,这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每个国家培养编剧的方式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存在着某种差异的。对于韩国而言,编剧主要是通过编剧学院来培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编剧人才,受过非常良好的训练,同时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这一点是我国可以进行借鉴和学习的。我们不仅可以从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对应专业中进行选拔,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不具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专业素质非常强的人才。对于这种人才的选取,我们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型征稿活动,然后,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审核,从当中选择出优秀的作品,进而选拔出更多的人才。我们也可以积极打造编剧团队,把这些人才集中在一起,进而便可以积极地进行交流,交流彼此的经验,然后能够在探讨当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带动大批优秀人才的产生。此外,打造专业的编剧队伍,这是不能过于草率的。应该聚集真正有能力的人,不能是一些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不过关的人,从而才可以发挥出整个队伍的巨大力量。

(二)增加编剧的收入

实际上,编剧对整个影视剧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其创作能力,这是一种基本机制,能够对影视剧的整体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竞争日趋严峻的今天, 无论是影视制作公司,还是投资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大家均致力于寻找优秀的剧本,期待用电视剧的影视形式将其演绎出来,从而被更多的人所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全面激发编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提高和完善编剧当前的薪酬制度,编剧行业应该被重视起来, 他们的作品也应当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应该保障编剧的合法权利和基本利益,从而带动高质量剧本的产生。编剧收入的提高能够使得编剧更加努力地进行创作,拥有更高的热情, 才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剧本。另外, 我们应该建立合理的编剧薪酬体系,将编剧从以往的地位当中解放出来,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能够带动编剧们积极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也能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回馈社会。除此之外, 推动剧本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发展,能够使编剧渐渐地变成一个版权主体,也能够带动我国影视剧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建立规范有效的编剧组织

当前,我国编剧的权益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编剧组织将编剧这个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使其力量得以汇集。对于我国的很多编剧而言,他们更喜欢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之下自己进行创作,这也就没有拧成一股绳,当前的编剧发展局势相对零散,也很难发挥出这个行业真正的作用,进而使得我国国内编剧市场的发展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发展状态,市场的总体发展状况也比较混乱。当编剧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只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抗衡制作商和导演等人,很多时候只能被迫放弃自己的权益,但是,如果我国建立规范且有效的编剧协会,就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因而应该壮大编剧队伍的力量。同时,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来加强对编剧的领导,培养编剧新人,培育编剧人才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规范影视剧编剧资源。总之,建立这样一个具有体系化和制度化的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我国编剧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趋向。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5

在这以前,对《来自星星的你》或者韩剧制作的热烈讨论还主要停留在粉丝的观剧余热上。韩剧流行文化虽然事实上早已席卷中国,却从没有在这样“隆重”的场合被当作一个事件提及过。许多人猜测,这是否可以代表未来中国电视剧的一种利好消息。

“韩流”十五年

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当下韩国国内直接和间接从事娱乐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可以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娱乐已经是韩国当之无愧的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之完备,脉络延伸之广泛,已经与中国电视剧产业拉开了巨大差距。不论是“造剧”还是“造星”,可以说与韩国相比,中国还处于草莽的起步阶段。

韩国娱乐和文化产业能够突飞猛进地发展,首先依靠的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据英国《经济学人》分析,第一波韩剧的大规模流行大约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当时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暴跌7%,随后是将近十年的萎靡不振。政府意识到与中国竞争制造业毫无优势,于是把目光转向“软实力”的文化和IT,期望可以借产业突破,扩大韩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额,振兴国内经济。

1998年,韩国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思想,将文化产业列为21世纪国家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政府先后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文化观光部特别下设文化产业局,专门对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专门立项管理,制定了《文化产业促进法》,把影视剧的输出作为国策。政府陆续出台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同时,对韩剧剧集规定播出下限,对进口剧集规定播出上限,一系列的保护性法律法规使得韩剧在产业化的道路上顺风顺水。

政府的大力投入带来文化产业的井喷式增长。到2012年5月底,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发表的《韩流出口影响分析与金融支援方案》表明,韩国文化产业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使韩国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

最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十五年的持续投入与支持,一方面催生了韩国娱乐产业全面走向成熟,进入良性增长,另一方面带动了难以数计的周边产业繁荣。

经纪公司主导造星的高投入与高回报

韩国娱乐产品的生产流程是典型的标准化、流水线,明星的竞争机制十分严苛。

与中国大部分明星出自专业表演学校不同,由于政府鼓励和每年向院校文化产业院系的巨额投资,韩国大学里有几百个演艺系,很多著名演员如李敏镐都来自综合大学的表演系专业。韩国选拔演员较中国而言,有许多途径。通过各种“选秀”脱颖而出的选手不会马上成为艺人,而是以“练习生”的身份与经纪公司签约,然后开始接受公司专业的培训。歌手的培训时间一般需要三到四年,演员的培训时间大约只需要一年。

艺人在“练习生”阶段接受的培训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文化课除基础课程外还包括外语,以应对未来向海外的发展。许多经纪公司还要求练习生每天阅读新闻报道,教育他们头脑清醒,提高情商。专业课则包括唱歌、跳舞、演技、体态、表情、礼仪,甚至媒体应对课。所以,韩国艺人成为明星后,接受采访时,普遍应答自如,很少出现失言和失礼的情况,回答私人问题时也大多滴水不漏。

韩国大型经纪公司给练习生新人配备的指导老师一般会有:现代舞教师、皮肤护理师、模特体态老师、声乐老师、表演老师、词曲作者各一名、MV导演、形象设计师、服装师等。另外,如果练习生有整容的需要,经纪公司也会负责出资。一般来说,培养一个新人,经纪公司大约需要花费至少400万元人民币。

即便如此,相比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尤其变幻莫测,观众众口难调,大量的练习生会成为“炮灰”,而经纪公司的投入也将有去无回。所以,一旦练习生出道成为艺人甚至明星,他们的综合素质一般很高,经纪公司也将获得其中的大部分收入。例如,韩国最大的经纪公司SM公司与艺人的分成比例一般是7:3。

韩国这样的流水线“造星”体制,一面是生产了大量可持续供应的高素质艺人,另一面造星的雷同性也较高,魅力持久度较差,普遍有可替代性。所以,韩国艺人在制作市场上一般处于弱势地位,没有更多话语权。

与韩国的标准化生产相对,中国的“造星”还比较原始。艺人能为大众熟知,主要依靠在影视院校里被挑中演戏,或者选秀一些狭窄的途径,成为明星的偶然性很大。但一旦走红,在市场上就会处于稀缺地位,也可以维持较长的关注时间。而这些原因,又直接导致了中国电视剧乃至整个娱乐产业的重心失衡。

以编剧为核心的制作体系

由于国内娱乐产业整体专业链条尚未形成,经纪公司包装能力欠缺,造成明星稀缺,所以,无论是国产电视剧或者国产电影,都是以投资方和演员为核心的制作体制。一部电视剧是否被看好,除了简单的故事脉络,投资方首先会关心演员是谁,而演员是影响票房最决定性的因素。

而韩剧制作是以编剧为核心的主导制作流程。首先由制片人选好编剧、导演之后,编剧的影响力就贯彻韩剧制作始终。编剧不仅会和制片人、导演一起设计主题,制定计划,撰写剧本,在剧本完成后,编剧也会参与到选择演员、选定名称、练习剧本的每一个环节。韩国的编剧待遇和地位之高,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超过好莱坞,著名编剧的薪水甚至会高过明星。

因为编剧的利益和权力如此之大,这一行的竞争非常激烈。受韩剧受众影响,职业编剧绝大部分是女性,通常是已婚,或者有丰富阅历。编剧同样要经过两年的专业培训,一年的实习,才能正式被电视台聘请为编剧。其中,一年的实习就是要经受不断修改的经历。因为韩剧是边拍边播的形式,要求编剧的应变能力很强,可以随时增加和修改剧情。导演在编剧的实习期会提出各种刁钻的要求,编剧必须服从。

可以说,过硬的编剧队伍,是韩剧得以以内容和故事框架为核心,洞悉女性心理,传播广泛深远的最重要原因,也保证了韩剧可以在高强度的拍摄压力下依然保持灵活应变,不失水准。

反观国内的电视剧制作,由于是以明星为核心,加上内容审查受限,编剧可发挥的空间很少,编剧处于食物链末端,待遇微薄,编剧队伍始终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长期从业。

为国内畅销小说改编的偶像剧《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编剧曾经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形容国内编剧的窘境:“审查要求‘狠刹奢华风’,不许渲染贫富差距,尤其是现代剧。写第一稿时,制片人明令,要把小说里男主角的法拉利轿车改为摩托车。审批时还是没有批准:大学生不允许在校内骑摩托车,请取消。于是,摩托车又改为自行车。此消息一传出,原小说的粉丝们在贴吧里大骂要杀了编剧。”

边拍边播考验专业制作

韩剧以女性为目标人群,制作的其实是与好莱坞相似的“类型片”――所谓类型片就是有规范化的审美模式和制作规律,有一些公式化的情节和人物。

让人左右为难的爱情可以说是最火爆韩剧的基本模式,人物关系可以包括暗恋、三角恋、四角恋,如果是20集的短剧,大约在第8集前后会出现男女主角互证心迹的第一次情感高潮。韩剧普遍追求“人性本善”,在周围狭小的男女、家庭之间展开故事,观念比较传统。有趣的是,韩剧的纯美与韩国电影的硬朗、黑暗、风格化、文艺气息浓郁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

虽然韩剧的审美趣味一直饱受人诟病,但在专业制作能力和商业运作上,韩剧已经成为亚洲的代表,在与好莱坞接轨。与好莱坞一样,编剧一般只会写好三分之一的剧本,导演大约会先拍出6集左右的样片,后面的故事根据拍摄进度同步创作。编剧还会在网上公布几个结局,请观众投票,制造营销效应。

边拍边播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观察收视率变化,听取观众的反馈,投资方随时增减资金,加入吸引人的剧情乃至赞助投资。例如《来自星星的你》中,越到后来收视率飙升时,剧情里的赞助品牌越多。这对整个制作团队也是强大的考验,剧集往往是周三晚上8点播出,许多场景周二才开始拍摄。

与此对比,国内的电视剧本身篇幅很大,确定投资和演员阵容后,要把几十集拍完后才能交给电视台审片。这中间许多不可测因素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浪费,国内制作团队从投资方、编剧、导演、演员到制作团队,又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支撑边拍边播的形式。在灵活转变口味,吸引赞助品牌的方向上,只能被越甩越远。

时尚与审美趣味

韩剧里,对俊男美女、对精致生活、对流行时尚的追求,一直是吸引女性忠实观众的最大原因。为了给女性制造“梦中幻境”,韩剧中的镜头大多鲜艳亮丽,取材浪漫。

在《来自星星的你》拍摄中,据导演称,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调整光板,给演员拍出最美的角度。一个情节,要从演员的各个侧面角度反复拍摄。第11集结尾金秀贤与全智贤的“雪地浪漫之吻”在片中只有很短,现实中却拍了两天。在如此紧张的制作周期下,拍摄还要求得如此严谨。而且,这在韩剧制作里这几乎相当于标准要求。时尚元素也是韩剧中吸引女性的核心法宝。据粉丝统计,全智贤在21集的剧情里,共更换了145套造型,其中绝大多数是价值不菲的国际和韩国一线品牌。她在第15集里穿过的爱马仕斗篷,价值人民币5万元左右,在剧集播出后一周内,这款斗篷就脱销了。可想而知火爆的剧集对消费的拉动能力。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影视编导;竞争机制;团队协作

影视技术是20世纪末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感官享受有了更多的追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世界影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西方,视觉艺术教育成为包容面很广的艺术教育,在中国,体现中国文化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也适应了时代视觉传播的需要。[1]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2]反过来,不良的影视作品对人们的误导也不可忽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影视行业基本上还是处于引进来的阶段,很少有优秀影片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导世界的影视潮流。所以,笔者深切感受到影视教育的迫切性,在此对影视技术教学做一些探讨。

一、温州及其周边地区影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温州经济的发展虽然迅猛,但在该地区,中小企业仍然是温州企业的主体。而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非常薄弱,基本上还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阶段,经济效益不容乐观。笔者于近几年走访了温州市及周边区域36家广告策划、影视宣传相关媒体设计公司,对146位影视技术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其中的27位项目经理及部门技术经理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温州地区的影视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各中小企业主要采用经济效益明显的宣传方式而不重视影视宣传等方式。部分项目经理表示:在前几年,企业订单还是以平面宣传为主,近几年尤其是今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影视宣传,设计公司接到影视宣传片、产品宣传片的订单越来越多,但本地从事影视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使我们不得不千里迢迢去外地招聘影视技术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也正是因为人才匮乏,而该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又极大,两者的冲突直接导致本地区本行业的公司很难发展壮大,这也就意味着行业龙头企业难以出现。整体行业的竞争处于无序与不利的地位,从而使更多优秀的影视技术设计人员向外地发展,而物价和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也使人才流失的现象更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温州地区影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创建一个良好的商业化平台。

通过沟通不难发现,影视技术人才的匮乏正日益成为制约温州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通过影视编导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为社会输送有用的影视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温州地区广告、传媒、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高职院校影视编导课程的教学现状、竞争机制的构建过程及方法

高职院校影视编导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影视拍摄与编辑能力。其意义在于加强和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影视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编导能力、独立设计能力、独立编辑能力和综合运用影视相关知识的能力,全面掌握影像视频作品的创作、拍摄和简单编辑等影视技术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全面掌握影视领域的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高职院校影视技术教育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该技术相关课程的发展一直较为滞后。有些院校因为资金问题,未能采购足够的影视设备,将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硬生生地上成了影视欣赏课。[3]还有些院校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较好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课堂授课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所教授出来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此外,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该课程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理论性非常强、仅适合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在市面上较难找到一本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教材,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影视编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该课程是为数字媒体技术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因循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所脱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考虑到以上原因,在影视编导课程中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竞争机制正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当学生学完影视技术的基础知识后,通过团队之间竞争机制的引入和构建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影视技术的兴趣,从而有能力做出精美且具有个性化的影视作品。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领域,致力于影视编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师不多,因为受到教学环境、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视编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一直较为缓慢。但随着影视技术跟生活越来越贴近,越来越多的影视爱好者已不再满足于影视作品的欣赏,开始纷纷走上自主创作影视作品的道路。互联网上有不少的文章涉及如何利用数码摄像机来实现影视作品的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笔者改革影视编导课程的决心。笔者尝试采用循序渐进的“四部曲”的方式改革本门课程的教学。

1.序曲部分,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引入分组教学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撰写了《影视编导课程实训指导书》,将每次实训项目化、将每个项目具体化。影视编导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即使手中有设备也无法拍摄出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商业化运作要求的影视作品。同时,如果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从未实践的话又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该实训指导书的指导,加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对影视编导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影视作品拍摄的能力,同时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设计影视稿本的能力、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等。为了更好地提升项目化教学的效果,笔者对每位参与项目的学生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根据项目主题要求查阅、参考相关资料,提前进行认真预习,初步弄懂实训项目的目的、内容,并撰写项目报告。项目报告应包括基本的项目目的和内容,基本项目步骤、过程以及操作记录,对于自主创作的项目要提前准备好设计方案(包括故事梗概、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团队分工名单等拍摄前必需的文字材料)。其次,进入实训室后,学生要搞清本次实训项目需使用的设备,每种设备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合理、正确地选择使用相关设备。根据已设计的实训项目步骤在经教师同意后开始项目运作,项目组原则上为3-6人一组,学生要认真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准备好相关文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项目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学生在完成项目后,科学、真实、完整地撰写项目报告,对本次实训项目加以总结。

通过不断地备课、模拟教学,笔者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影视编导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法,将团队精神与竞争机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程教学之前,按照学号顺序进行分组,同时微调各小组男女比例,将全体学生以3-6人为一组的方式组建10个创作团队,每个团队推举1名团队负责人牵头整个团队的整体运作与协调工作。之后,再由每个团队自行讨论产生导演、演员、监制、编剧、剧务、音效、后期等角色分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项目团队的运作中。通过不同的分工将团队内每位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采用按照学号进行分组而不是自由分组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遇到形形、不同性格、不同工作作风的搭档,不可能永远和自己熟悉、默契的人协同工作,因此通过按学号分配的方式能更逼真地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对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曲中部分,指导学生创作项目化作品的故事梗概、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通过竞争的方式引导项目团队创作优秀作品[4]

在教学初期,笔者不断地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以“拉片”的手法让学生通过欣赏、模仿的方式掌握拍摄的技巧和镜头剪辑的方法,同时也将学生从对影视剧情的关注转移到对影视镜头及影视技巧的关注中去。所谓拉片,就是一种对影片“精读”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将影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逐帧逐句反复观看。在观看的同时将影片镜头的景别、时长、技巧、转场等信息详细地记录下来。通过对整部影片的“精读”来完成针对性的总结提炼,并撰写出相对应的故事梗概、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等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系列影片供学生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部影片进行拉片分析,教师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量化指导。[5]让学生通过模仿、揣摩的方式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剧本的撰写、镜头的处理及作品的拍摄技巧。

在教学中后期,每次实训前教师都指定一个主题或方向,由每个创作团队构思、设计并准备好前期文字材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会同本专业教师、企业影视从业人员组建“影视创作指导小组”以商业化运作的标准对每个作品进行批改、指导、反馈,直到每个作品都能满足拍摄的要求、商业化运作的要求,在审核通过后方才允许该团队成员动手进行拍摄。例如,笔者曾要求学生创作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宣传片,该项目来源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招生宣传需求及相关院级教研课题,通过两个班级约20个影视创作团队近1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创作出了符合学院要求的商业化作品。

3.高潮部分,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成本校园影视短片,在竞争机制中孕育优秀作品

以项目创作团队为单位,拟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成本的校园影视短片。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引入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指导学生通过插播广告宣传的方式吸引校园周边商铺进行商业化投资。例如,笔者指导学生创作的校园影视短片——《尚炒饭面试记》获得了一鸣真鲜奶吧温科院分店的商业化投资,在作品中自然穿插加入了该商铺的商业化广告,通过院系各级网站、各级影视制作大赛、互联网推广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商业化运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当然,并不是每个创作团队的作品都有资格获得商业投资,该作品也是通过竞争,在20多个影视团队中脱颖而出的。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影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曲终部分,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影视创作平台,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无缝衔接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的入职培训引入到影视编导课程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企业中的入职培训人员请到学校里以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触。同时,以企业订单跟单的方式,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到企业中接订单做,让学生在实战中增长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例如,数字媒体专业部分创作团队已接手温州天彩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正泰集团产品宣传片”,将课堂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企业增添经济效益、为学院增添社会效应、也为自己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今后高质量就业、高薪就业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持和能力支撑。

三、教改效果调查与反馈

在教学改革措施实施以后,笔者于2012年对本院2011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两个班学生做了针对性的影视编导课程改革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0份,其中男生41人,女生39人,男女生比例接近1∶1。通过调查发现,占总人数68.2%的学生认为采用分组教学模式真正起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占总人数56.5%的学生认为《影视编导课程实训指导书》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占总人数68.2%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训内容对于自身影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占总人数90.6%的学生认为分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本次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包括课程ppt的设计、实训内容的安排、实训指导书的撰写、课程教材的选定、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等各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希望通过今后的教学不断地予以改进。

笔者通过改革影视编导课程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竞争机制的创建让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通过研究、改革当前的教学现状,让分组教学的应用、竞争机制的构建成为课程建设的新亮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能使影视创作成为生活的一个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影技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创作优秀影视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孟静.影视合成教学浅析[J].科技资讯,2009,(24):

189-190.

[2]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8.

[3] 赵津晶.普通高校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培养研究[J].现

代传播,2009,(3):123-124.

[4] 詹琛.大学生校园数字短片创作指导研究[J].湖北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2012,(6):120-121.

[5] 李成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品观摩与探讨”课程拉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和运行方式[1]。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科能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人才教育与学科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石。一流高校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一向是“精英式”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国内顶尖的艺术教育学府,长期向国家输送了高质量的表演人才。1998年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爆红、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获得国际大奖,以赵薇为代表的北电96级表演班、章子怡为代表的中戏96级表演班进入大众的视野,被称为“明星班”。越来越多的少男少女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怀揣梦想走上艺考的道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成为大热门专业。1999年,国家高考开始扩招,普通高等院校增幅达到42℅,这更是催生了大量的艺术专业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办表演类专业的高校有一百所左右。表演人才的培养高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艺术院校,一类是非专业艺术院校,即综合类大学,这其中又可以分为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生源质量、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独立院校的表演人才培养更具特殊性。与一流大学的精英式、学术性培养不同,独立院校应该结合学校情况,找准办学方向,强调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独立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每个独立院校突破招生、就业瓶颈的切入口。

一、独立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首先,独立高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专业性兼具灵活性的特点,以便从容应对与专业艺术院校之间的差距。对于学生之间的差距采取因才施教、各取所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趋势下,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高校毕业生无法与技校生、艺校生相抗衡的局面。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上入手,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适应本行业的实际需要。同时要重视学生实践模块的建设,与行业一线密切接轨,学术性与实操性兼备,才能满足市场的用人需要。第三,独立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独立高校不应该照搬公立高校培养模式的原因之一。独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该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紧抓专业的内在共通性,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性地培养高适应性人才。笔者所在的独立高校,是重庆三所开设表演专业的高校之一,一直以来沿袭的是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培养模式,可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不容忽视的差距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与本校资源与特点,大胆改革,量体裁衣,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二、目前独立高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困难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几个。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课程设置绝大部分是沿用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课程体系。客观地讲生源质量还是与公办院校有差距,这导致培养模式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脱节。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与适应力。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且大部分毕业于重庆大学电影学院,这对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三是硬件设施滞后。表演类专业是实践为主的专业,配套的实验室是保障教学的重要一环。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性构建与实践

社会在进步,表演艺术也在不断发展,表演教学理应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得来,宝贵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表演艺术发展的要求,更是培养对市场具有高适应性的人才的需要。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课程创新型设置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指大学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旨在让学生在接触表演艺术之初能够树立正确的表演观,掌握演员基本的创作素质。让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能够适应表演艺术所提出的创作任务和表演艺术所具有的特点”。[2]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课程设置为表演基础。这是学生表演课程的基础阶段,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习作。首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表演基础元素,训练学生的创作素质。通过各种即兴的或是课前的表演练习,让学生掌握演员所具备的“七力四感”,认知自我、感知自我,学会在规定情境中有机动作。其次,观察生活练习。观察生活是一个演员终其一生的功课,它可以有效地、直接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模仿力、表现力等,而且题材取自生活,杜绝了学生想当然的胡编乱造,失去生活的真实。观察生活练习,对于学生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个性魅力、生活细节以及生动、生活的性格化语言都有很好的锻炼意义,为高年级的表演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学期的最后几周会有一个体验生活的实习采风阶段。通过让学生深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或是历史特色的区域,有目的、有任务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在此阶段,让学生真正把表演所需的观察生活、观察人物的方法和步骤运用到实践中,熟练掌握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丰富自身生活经验,拍演出具有鲜明人物性格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主要课程为小说及文学片段改编。小说的文学特性使其较之话剧有更多的叙事语言及心理描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获得人物心理及态度,比起话剧只能从台词和为数不多的提示性语言中分析和挖掘,要更容易掌握一些。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创新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片段课程。针对学生塑造有年代感的角色所出现的肢体过于松懈和行为方式、语言处理过于现代化的常见问题,以及为了对我国古典经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本学期专门让学生学习戏曲身段、古典身韵,从语言、举手投足间体会古代人的美感。针对本学期会建立一个古典文学片段库,收录经典且具有教学意义的古典文学片段。中国古典文学片段学期的作品,可以作为中国古典瑰宝的传承作为每一届学生的特色专场汇报演出。古典文学片段既可以包括《蔡文姬》、《杜十娘》、《商鞅》、《荆轲刺秦王》等古代题材的经典话剧片段,也可以由京剧、川剧等戏曲曲种的传统戏改编,比如《拾玉镯》、《柜中缘》等戏剧冲突鲜明且有趣的片段。这类戏又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改良过的戏曲程式,融会贯通之后,运用舞台剧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把它呈现出来,教学意义重大。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为中国近现代话剧片段,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体会优秀剧作中戏剧冲突的设置,人物形象的魅力,进而对自己的表演有一个质的提高。这学期开始进入的剧本片段教学是表演基础训练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学会塑造角色的重要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为国外话剧片段。通过对优秀外国剧本的改编与排演,让学生揣摩外国文化对剧本情节、人物性格等的影响,揣摩不同国家、不同剧本、不同性格人物的思维方式及行动特点。

(二)高年级分层次分方向培养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戏剧教育、戏剧表演、影视表演三个培养方向,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着重培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戏剧教育方向对应教育师资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独立院校专业多样化的优势开设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教育方法及技能。该方向毕业作品除了要完成毕业剧目的创作演出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排练、演出的实践,选取一个切入点,进行一个模拟公开课的试讲,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备课、授课能力。戏剧表演方向对应舞台表演型人才的培养,也是表演专业最传统的培养方式,毕业作品为毕业剧目的创作演出。该方向主要针对喜欢活跃在舞台上的学生。影视表演方向对应电影电视镜头前表演人才的培养。传统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注重舞台表演实践,镜头前表演的训练基本都是一个学期。面对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还是囿于传统培养方法,学生一站到镜头前就傻眼,或是出现“舞台范儿”、“话剧腔儿”,那势必会影响毕业生的发展。人们称影视拍摄为“放电”,而舞台实践为“充电”[3]。这句话很好地说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二学年舞台实践的基本功做基础,在大三开始接触镜头前的表演,能更好地体会两种表演的联系与区别,为毕业后的影视剧拍摄做好准备。

(三)重视实践模块,提供实践平台

表演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实现,实践模块占了课程总量的很大比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专业的艺术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建议以学校为单位,根据现有专业门类,与市内中小学及社会办学机构,与各地方或市级电视台,与社会、地方或市级剧团建立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各个培养方向的学生提供与行业及市场的最直接接触。学校亦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对口培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比如中央戏剧学院为北京人艺定向培养的“人艺班”,为新疆地区培养表演人才的“新疆班”等。目前重庆儿童剧发展迅速,也有公司有意向请学校专门为他们培养一个“儿童剧班”,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笔者所在高校的表演艺术学院目前有表演、播音、声乐、舞蹈、服化、编导六个专业,表演也可与编导组合进行短片的拍摄,既增加学生镜头前实践的机会,又为编导专业同学解决了找演员的难题。表演还可以与声乐、舞蹈进行组合,对有条件的同学进行音乐剧表演或是歌剧表演的培训,选拔组建一个“音乐剧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又得出新的经验。丰富多样的实践途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学生对于行业需求的适应力,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让独立高校戏剧影视表演类人才的培养能够走出自己的特色,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娅.独立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想.电影评介,2014.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8

关 键 词:舞蹈教学 剧目 经验

笔者是由舞蹈演员转而从事教学工作的,由于较长时间从事舞蹈教学工作,对于舞蹈的风格和韵律特点,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表现方式等有颇多感受。笔者曾结合自己的表演和教学实践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本文仅就如何排练舞蹈教学剧目,怎样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剧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舞蹈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法缩短排练室与舞台的距离,一定要在重视技巧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对于舞蹈所表现内容的理解。

从刚入学,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课时就要培养他们热爱舞蹈的感情。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运用某部分动作多编一些表演性组合,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将来的舞台实践奠定基础。例如“揉背组合”,就是以赞颂草原、热爱家乡为主题思想内容的表演组合;“单项指与周身各部位混合训练”,就是表现在黑暗的压迫中挣扎,渴望着光明,祈祷幸福为主题思想内容的表现组合。还可以选用一些优秀舞蹈作品和某些作品的片段进行排练,诸如蒙古族《顶碗舞》《蒙古人》、傣族《小卜少》、藏族《酥油飘香》《母亲》、苗族《鸭子戏水》、朝鲜族《新阿里郎颂歌》、古典舞《秦王点兵》《踏歌》《扇舞丹青》等等。这些舞蹈精品从训练意义上来讲价值很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舞蹈艺术内在的心理和气质特点,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全面理解和领悟。

首先,教学剧目与教学进程紧密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强化,促进训练进程,从而提高综合、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为了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剧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还必须了解它的一些特点。如果课堂教学是横线前进的话,那么剧目训练就是纵向深入。它可以就一动作或技巧对学生进行集中、深入的纵向分析;可以从剧目总体风格要求、人物形象的外在造型、内在性格、情感发展、特定服饰道具、舞台空间等许多方面向学生加以说明、分析,加深他们的理解;对剧目要求的特殊舞步、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这种多方面的、集中的训练只有在剧目排练中才能达到。

其次,教学剧目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就在于它是一个较完整的艺术作品。完成剧目表演,学生必须涉及诸多因素,一是表演技巧的专门训练;二要改变音乐只是训练伴奏的概念;三是通过各种剧目训练,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舞蹈;四是在剧目的训练、演出过程中,对一个剧目从课堂编排到舞台演出的各种环节程序,以及对服装、道具、布景、化妆、舞台设施等都要有一个亲身经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提前逐步地了解和掌握舞蹈表演艺术的特定性,增强编导、演员以及舞台工作人员的合作概念,为将来的舞台实践打好基础。在一个班的众多学生中,单通过训练,老师很难全面地评价和发现其中较为优秀的学生。因此,剧目训练便是较全面的训练,具有全面的开发性。舞蹈界常说的:“某某就是靠某个剧目从而进步显著的。”其实,这正是被开发的结果。

再次,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站立的一面就是观众,在训练中的一招一式、一起一伏、一反一正都是将自己最美的舞姿和造型选择最恰当的角度展示在观众面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与观众的呼应相一致。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要求自己的示范动作要一丝不苟、严格准确、力求完美,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钦佩、羡慕的心理,从而增强他们追求、模拟的欲望和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热爱。讲解动作的规格和要领也是不可少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超越动作的表层,通过动作的一招一式去体会蕴含在舞蹈之中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舞蹈的精髓。每一组动作都是一幅生活的画面,多侧面的生活画面必须体现出一种民族个性,凝聚到一起,便体现出民族的气质与风格。每一天每一堂课,笔者都要把不同的内容带给学生,自己的示范和讲解都要给学生以新的启发,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舞蹈艺术更高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舞台经验,不能光说不练。

应当明确,我们学生在校学习四年,目的决不是做一个掌握了各种舞蹈技巧的匠人或艺人,而是要成长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较强表现力、创造力的舞蹈艺术人才。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是,要想培养一个合格的舞蹈艺术人才,在坚持以上几方面训练的基础上,还要通过适量的演出和参加各种舞蹈大赛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于实践,在真正的舞台上接受锻炼。通过演出、比赛的实践,第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因此,舞蹈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这种基本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灵活多样地采取其他教学组合形式,特别是要注意利用毕业生舞蹈晚会、艺术实践的机会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搞好舞蹈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舞蹈教学剧目中的动律训练

一个民族的舞蹈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首先是以它的动律为基础的。动律是舞蹈风格的核心,动律是这个舞种和别个舞种的主要区别。这里仅以蒙古族舞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蒙古族舞主要有六种动律,即:圆绕动律、扭揉动律、横摆扭动律、起伏动律、反射动律、点顿动律。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了这些动律的特点,那么也就掌握了蒙古族舞的风格。

首先,应该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楚每种动律的来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绕圆动律,就可以从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中找到舞蹈中圆绕动律的例证。学生有了理性的认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每种动作的特征。

强调内外统一,防止单纯做动作,防止内心空白。在教授动作时,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感觉。例如,笔者排练蒙古族《顶碗舞》中,编导运用了横摆扭动律,它很好地体现了蒙古族悠扬、深情的性格特点。“横”是指动律方位,始终都在横线的左右方向上;“摆”是指双手在横线上左右、上下摆动;“扭”是指腰随双手的摆动而左右扭动。合起来就叫“横摆扭动律”。这一动作,稍会舞蹈的人谁都会做,但又不是谁都能做好。在教授这一动律时,要用语言去启发学生,让他们用动作和神情去体现蒙古民族所具有的那种含蓄、稳健、端庄的美。此时,你不是一个课堂上学舞蹈的学生,而是作为一个牧羊姑娘、挤奶姑娘,看到辽阔的草原,听到高亢的长调民歌,闻着青草的芳香,自豪感、自尊感、愉悦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横摆扭动律的深情内涵,也才能做好这一动作。

动律训练同样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进行,要从单一动作开始直到各种组合动作,循循善诱,严格训练,达到动作准确规范、从容自如、潇洒优美,让内心的感觉传达到身体的各部位,直至手指尖都应充满音乐感。

学习《顶碗舞》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区,他们的训练水平、演技状态高低不同,有的也没有蒙古舞的训练基础,因此,笔者就强调他们的先期理解。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为什么要排这个作品?为什么要你们来演这个角色?此时为什么要热情洋溢?为什么这个呼吸必须不断地上长?为什么这个动作要打开胸膛、手指尖不断地延伸?为什么这儿要完成连续的“跪地转”?为什么那儿要突然僵直地控制不动?解决学生情感的疑惑,打消他们对剧目、角色的陌生感,对角色亲近起来,此时的学生才能进入主动配合与二度创作状态之中。解决了以上“为什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稚气未脱的学生,他们既没有舞台表演实践,又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更没有复杂的情感经历。面对这样的“学生演员”,笔者在排练过程中,将人物的形象、性格以及此剧中的行为,以讲故事的形式尽可能生动地加以描述,再进入动作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上都能在不同的年龄段上发挥最好的水平,经过这样的剧目训练之后,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对动作的理解思路增多了,因而在完成同一动作时就会使用不同的表演方法了,他们明显的成熟了。经过33天严格训练,《顶碗舞》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文艺汇演,获舞蹈专业组一等奖、指导教师一等奖。

综上所述,培养高质量优秀的舞蹈人才需要全方位的磨合与训练,路是艰辛的。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脉搏,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一些可贵的东西,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高超的舞蹈技能、技巧,而且有高度的可塑性,能塑造各种艺术形象的舞蹈艺术家。以上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的一点体会,以求教于各方专家。

参考文献:

编剧实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 戏曲教学 基本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812-4;G64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戏曲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形态,基本功教学专业性很强。戏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胜任真正的舞台表演。基本功教学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并结合戏曲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学习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真正实现戏曲教学目标,为我国培养戏曲类人才。

1戏曲基本功教学概述

戏曲形体表演中离不开基本功,它以戏剧和舞蹈的形式对传统武术进行呈现。基本功包括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即使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进行对打或独舞;毯子功是以翻、腾、扑、跌为主的基本功,表演者被限定在舞台铺毯范围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腿毯功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形体协调度,使其对腿毯课技巧进行熟练掌握,并在特定戏曲表演中对其进行合理运用。腿功主要是对学生腿的软开度和控制力等进行训练。

戏曲基本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成的,它需从小就开始训练。例如,拿顶、小翻、旋子和耍刀花等都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训练过程,才能奠定扎实的戏曲基础。基本功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偏低,容易导致各种安全事故。

很多京剧剧目中都很注重基本功技巧的应用,以《奇袭白虎团》为例,该曲目中,有很多跟斗动作,极具舞台表现性,达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将这些跟斗技巧应用到武戏中,与剧情相契合,也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如果演出中有跟斗或难度比较大的技巧性动作,往往能够活跃现场气氛,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官体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此类技巧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戏曲素养,为后期戏曲学习和训练等奠定良好的基础,丰富戏曲的内涵及整体表现力。

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戏曲基本功教学:采用传统戏曲教学方法;对体育、舞蹈和杂技中的先进教学方法进行借鉴,提高整体课堂质量,保障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及灵活运用;教师要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戏曲基本功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单毯子功一项,就需掌握大量的基本功。

(1)想要在戏曲训练中,练好跟斗,就要注重以拿顶、下腰、踺子和虎跳为主的基本功训练;

(2)单跟斗,别名短跟斗,其需要落实好单小翻、单提和单前扑方面的基础训练,继而进行挂串;

(3)长跟斗,需训练出唱和虎跳前扑,它的动作原理是在趋步上借力,完成跟斗;

(4)桌子功,以桌为界面的一系列跟斗动作,各个跟头动作又可再次进行细分;

(5)弹板功,具体训练要素有弹板前扑、高毛、蛮子和蹑子等;

(6)软毯子功;

(7)砸脸。教师在日常训练中,需要将这些基本功传授给学生,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戏曲基本功教学中,在技巧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提高整体戏曲武功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

2戏曲基本功教学方法

2.1创新教学形式

教师要结合戏曲教学特点对腿毯训练进行创新。当前很多教师过度重视技巧训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忽视了戏曲教学中的美感。教师需在戏曲基本功教学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并在教授集体动作的时候,借助音乐,使学生的动作保持整齐,注重程式化的技巧训练,提高整体动作的规范性及美感度。同时,教师也要在集体动作编排上实现创新,力求新颖,使基本功训练内容更加丰富,提高课堂生动性。

教师需对学生的形体进行严格要求,着重练习一些有益于形体塑造的动作。依据戏曲基本功教学要求,对各种技巧进行分类和编排,确保其难度适中,实现组合式训练。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对各项技巧的组合形式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形成特定教学风格。实现教学形式创新,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戏曲学习积极性,确保戏曲基本功教学更加规范,并对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控,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2革新教学内容

戏曲基本功教学主要服务于剧目,虽仍然需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部分教学内容仍然亟待革新。戏曲表演中经常会出现踢、搬、抬、跨等动作。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演员也需要具备扎实的戏曲功底,这样才能够确保在舞台上将各个动作表演到位。因而,教师要结合实际剧目,编排合适的教学组合,使毯腿功教学等与剧目相适应,并注重教学内容的舞台性。

教师要在基本功训练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形态。以把杆搬腿为例,教师要对学生的崩膝、立腰和提胯等动作进行严格指导,使学生的形体动作更加标准。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过于追求动力腿高度,不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美观度,严重影响了戏曲表演中的形体效果。教师可在压腿训练中,对勾、绷和绷脚压腿等进行综合运用,并关注学生的脚型,将其勾正,对学生的不规范体态进行纠正。

3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武功教学中离不开基本功教学。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使基本功教学在理论层面和动作编排方面仍然存在相应的滞后性。教师要注重结合戏曲武功教学的特点,对基本功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相应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戏曲学习潜力,使戏曲教学更加科学、规范,培养学生的专业戏曲能力,提高戏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