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血细胞分析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3-02-07 00:23:50

血细胞分析报告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1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例如在讲解血细胞形态时,由于细胞形态讲解比较抽象,就需要用一些比喻,如胞浆颜色像油画样深蓝色还是像天空的淡蓝色等,同时结合出现的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加以讲解,课堂上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把病人的临床体征,检验结果展示,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个系统的的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各个阶段制成幻灯片,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少见的,典型的血液病人的血片和骨髓片用骨髓分析系统的采集图像的功能采集并制成幻灯片给学生讲解。

    3充分利用好实验课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掌握好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除了掌握好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技能如:学习涂片的制片,染色及镜检等流程,对骨髓涂片的报告内容,报告格式需要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取不同的典型的病例给学生看,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如感染性骨髓象(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和空泡出现),各种贫血病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各种白血病病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一些典型病例),同时还要观察血象,有的疾病骨髓象无变化但是血象有明显变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还需要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在教学生观察血细胞形态不能凭感觉去认识细胞,要充分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各种细胞的形态特点要熟记于心,在观察的过程中才能和所看到的细胞去比较。反复辨认,这样才能慢慢掌握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

    4密切联系临床,掌握病人体征

    血液学检验所出具的骨髓报告是一种诊断性报告,所以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仅凭显微镜下所得到的一些数据及细胞形态并不能全面及完整的反应病人的真实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与临床相结合,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才能更加准确的发出骨髓报告。

    5锻炼学生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

    骨髓报告和其它的报告有所不同,不是仅仅把所得数据报告给临床就可以,要通过骨髓细胞计数得到各种细胞的百分比,还需结合临床的体征,同时观察血液分析结果及生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缜密思维得出判断。

    6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显微镜镜检

本院引进的 XT-2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球仪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术及液路聚焦加电阻抗方法,特别是在白细胞分类方面大大优于三分类血球仪,但是仪器并不能代替手工镜检,必须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显微镜复检并结合散点图再根据临床病情方可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日本东亚Sysmex-2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Nikon-500i双目显微镜。

1.2 标本来源 本院各科住院患者,用EDTA-K2抗凝真空管采血,充分混匀,采血完毕后于2 h内上机检测。

1.3 方法 随机抽取XT-2000i检测的500例标本进行统计,分别计算有报警信息和无报警信息的例数,计算其百分率,另外对仪器提示有幼粒细胞报警280例,无幼粒细胞报警200例,有异型淋巴细胞报警80例,无淋巴细胞报警100例和有核红细胞报警80例,无有核红细胞报警200例分别推片进行瑞氏染色后,让有细胞形态学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显微镜镜检,分别计算出其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对XT-2000i检测的300例有报警信息的标本同时进行显微镜镜检结果如下。见表1、2、3、4。

根据表1得出结论在500例标本中有报警信息300例占60%,其中以核左移和有核红细胞的符合率最高,而原始细胞的符合率最低。

根据表2得出:敏感度100%、特异度49.3%、准确度57.0%、阳性预测值26.4%,阴性预测值100%。

根据表3得出:敏感度100%、特异度61.79%、准确度65.69%、阳性预测值22.5%,阴性预测值100%。

根据表4得出:敏感度100%、特异度79.4%、准确度81.4%、阳性预测值35%,阴性预测值100%。

3 讨论

XT-2000i血细胞分析仪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光束照射细胞,根据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和侧向荧光三种信号来区分细胞,前向散射光的强度反映细胞的体积,侧向散射光的强度反映细胞的内容物,如核颗粒,侧向荧光强度反映细胞内DNA和RNA的细胞含量,Sysmex配套的试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裂解成碎片,并使白细胞膜受损,造成其通透性增加,试剂中的聚次甲基荧光燃料就进入破损的白细胞内,与细胞内的核酸以及细胞浆内的细胞器相结合,当这些白细胞被波长为633 nm的激光照射时,侧向荧光的强度就与细胞内的核酸含量成正比,如异淋、原始细胞、以及幼粒细胞等荧光强度高[1]。XT-2000i对网织红细胞的RNA染色,通过RNA含量的不同区分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的红细胞,通过DNA和RNA含量的不同区分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本文分别对仪器所提示的异型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时同时进行镜检发现在仪器提示为无报警信息时与显微镜镜检符合率较高,阳性符合率为有核红细胞最高,其次为幼稚粒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的假阴性可能是因为其体积与大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较接近,易被仪器误认[2]。虽然现在的仪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手工镜检,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加强细胞形态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责任心,要认真仔细,才能给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

在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是最为常用的项目之一,其质量水平影响范围最广、涉及疾病最多。血细胞分析仪代替传统的手工法在血细胞分析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进行了严格的校准,在分析前和分析中都进行了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措施,也不等于每一次、每一批样本的检测结果就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受到样本、操作、仪器、药物、环境温度、生理状态、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造成个别样本或一部分样本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每发一张报告之前,都应该认真观察各项指标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指标与指标之间是否相符,参考各种血液分析图像,同时还要连续关注患者的测定结果,参考以前的报告,综合分析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通俗的说就是结果的审核,通过蛛丝马迹找出干扰血细胞分析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现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介绍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的体会。

1 影响白细胞(WBC)分析常见的原因

1.1 难溶性红细胞(RRBC)的影响 新生儿红细胞(RBC)、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质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红细胞溶血不完全,导致WBC计数结果假性增高,且分类结果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此种情况,在CD?1700 WBC直方图会有明显异常表现,呈干扰图形,在35 fl前区出现狭窄而较高的峰,分类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下降;有时淋巴细胞分类甚至可高达80%~90%,如果结果报出去,临床上容易误认为血液病,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这种状况会有RRBC的警告提示,可通过选择RESISTANT RBC样本测定模式进行分析,在这种模式下运行,样本将通过较长时间的孵育,从而使试剂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溶解RRBC的结果,其WBC计数及分类结果较为准确。在工作中,遇到胆红素较高的样本应特别注意RRBC对WBC结果的影响。

1.2 巨大血小板可计数为WBC。

1.3 冷凝集素能引起WBC计数假性增高 因为相当于WBC大小的蛋白质结晶被计数为WBC,此时应将样本置于40 ℃左右温箱或水浴箱中加热约15 min~30 min,待其加热到37 ℃后蛋白质结晶会消失,此时立即混匀重新上机测定即可。

1.4 有核RBC出现亦会影响WBC计数。

2 Hb、RBC检测结果的审核

血细胞分析测量报告的参数之间,存在有许多内在联系,比如Hb、RBC与MCH,Hb、HCT与MCHC,RBC、HCT与MCV之间,RDW与涂片的RBC形态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审核RBC的相应测定值时,应仔细观察Hb/RBC的比值以及MCV、MCH、MCHC的测定值。一般正常人Hb/RBC的比值约为30∶1(Hb的单位为“g/L”,RBC的单位为“1012/L”),MCV的值约为80 fl~100 fl、MCH的值约为27 pg~32 pg、MCHC约为325 g/L~355 g/L。一般来说,MCHC的值个体间差异小,相对较为恒定,是观察仪器可信性、样本状况较为实用的一个指标,如果出现批量明显增高或降低,则应考虑为系统误差,观察是否为仪器故障或是试剂问题,应仔细查找原因。如果单个血细胞分析结果中出现过高的MCV、MCH、MCHC,且RBC数与Hb浓度比例明显不当,出现这类检测结果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样本有溶血,使RBC结果假性减低,导致HCT、MCH、MCHC;二是样本内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在抽取全血样本后,尽管抗凝效果很好,但在体外还是会发生RBC凝集,抗凝管内的RBC可形成细小的、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有些RBC的凝集颗粒很小,肉眼难以观察到。无论凝集颗粒是大是小,一旦形成冷凝集,就会使血细胞分析的结果出现很大偏离。一般认为所谓冷凝集现象,一定是在室温很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其实不然,我们在夏天气温较高时就碰到过冷凝集样本,有些患者的冷凝集素效价很高,温度范围宽,出现冷凝集时的血细胞分析结果可导致Hb和RBC的比值出现很大偏差,且MCH、MCHC的值与正常参考值极度偏离。所以,我们收到血细胞分析样本时,应仔细观察样本,及早发现问题;在审核报告单时,除了重点审查几大主要指标外,千万不要放过MCV、MCH、MCHC。尤其是MCHC,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比较严重的错误,有冷凝集的样本,一经发现,处理比较简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增高,甚至可增高达30 g/L;血液中白细胞显著增高时亦会影响RBC计数的准确性;血小板数太高时也会使Hb假性增高。

3 血小板计数干扰因素分析

3.1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的常见原因 血小板聚集或凝集,如EDTA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用ATP后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因ATP分解,产生大量ADP,而ADP是一种血小板诱导剂,易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1]。卫星现象,因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粘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出现巨大血小板。血细胞分析仪PLT的检测阈值一般为2 fl~30 fl,由于某些血小板太大超过检测阈值而未被计数,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血小板可逆聚集亦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因此患者抽血后应尽量放置一定时间(一般约为30 min)再进行测定。

3.2 小RBC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当患者RBC大小不均、以小RBC(MCV<70 fl,且RDW明显增大)居多时,部分极小RBC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数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时极易出现,因CD?1700血小板计数是采用电阻抗原理,血小板和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识别,血小板与RBC测量的信号常有交叉,小RBC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此时应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抗小RBC干扰的能力较强,虽然也是采用电阻法进行测定,但CD?3700运用改良RBC及PLT相交曲线的准确分隔,以挡流板技术消除RBC通过小孔时涡流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以拟合曲线消除碎片及小RBC的干扰,提高了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4 样本因素

当血细胞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应首先排除样本原因,重新核对样本标签,观察样本的外观,并进行二次检测,避免因样本弄错或编号错误而造成检测结果张冠李戴,出现严重的连锁反应,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外还应特别观察样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这种情况尤以夜班或急诊患者多见,有时直接从输液管抽血或从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血液颜色较淡,离心后上层血浆感觉没有粘性,颜色也不象正常样本的黄颜色,如同时抽取几管血,会发现几管血的颜色深浅明显不一致,样本明显稀释,另外,还常见样本抗凝不完全的现象,凝块较小,有时肉眼几乎难以辨认,做了之后发现PLT数较低,与临床不相符,此种情况多见于实习护士较多或新进护士时,此时应积极与临床联系,核实样本抽取情况,必要时通知临床重新采血复查,并告知正确采血方法,如不是急诊患者,应尽量在清晨未用药、未输液之前采血;如为急诊,且已经在输液,应强调不能在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

5 不同生理状态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饮食和运动对检测结果亦会产生相应影响,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数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体育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可使RBC数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新生儿和小儿痛哭后毛细血管血WBC计数可显著增加[2];每日不同时间WBC总数也有一定差别。由此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大,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6 紧密联系临床

在审核报告单发现较为异常的结果时应多与临床医生主动联系,看其是否可以从临床角度加以解释,或是否与其他检测参数相关。比如脾亢患者,在手术前血小板降低,手术后血小板数目会逐渐升高,有时甚至会达到1 000×109/L以上,所以,检验人员还应多了解必要的临床知识,便于与临床医生沟通,有效的分析检验结果,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总之,血细胞分析是检验工作中最基础也是应用最广的检验项目,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探讨和总结,同时,作为一名检验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报告单审核程序进行审核。当发现较为异常的结果时,不能嫌麻烦,抱有侥幸心理,该复检的一定要复检,该与临床联系的一定要联系。在做好分析前、分析中质量工作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做好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工作,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血管周细胞瘤(HPC)又称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954年Begg和Garret[1]首次报道了原发于脑膜的血管周细胞瘤(M-HPC),提出与软组织的HPC有相同的形态学特点,并认为此前报道的具有侵袭的血管母细胞瘤型脑膜瘤的血管周细胞亚型实际就是M-HPC。本文报道1例M-HPC,并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8月收治诊断脑膜血管周细胞瘤患者1例,女,46岁,左额叶占位,无明显诱因头痛3个月,近1周恶心、呕吐,头痛加重并记忆力减退。MRI示左额叶5.8cm×5.1cm类圆形不规则异常信号,T1W呈等信号,T2W低度高混杂信号,FLAIL呈低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见明显不均匀强化。

方法: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4μm厚,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单克隆一抗EMA、AE1/AE3、Vimentin、CD34、CD99、Bcl-2、Leu-7、Desmin、S-100、PR、Ki-67。抗体及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结果

巨检:肿瘤体积53×45×41cm3,有较完整的包膜,与周围脑组织界限较清晰,结节状,切面灰白色,质稍硬。有灶状的暗红色出血区,未见明显坏死及囊性变。另送检少量的破碎脑组织。

镜检:肿瘤细胞密集,呈短梭形,大小一致,无特定的排列方式,伴有大量小血管腔,部分血管呈鹿角状、裂隙状。核卵圆形,少数细长,染色质中等密度,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2~3个/10HPF,血管周及肿瘤细胞周围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围绕,有局灶的小块出血坏死区。送检的破碎组织中可见肿瘤组织穿插于正常脑组织中形成浸润。

免疫表型:CD34、CD99、Bcl-2、Vimentin均为弥漫阳性,EMA、AE1/AE3、Leu-7、Desmin、S-100均为阴性,PR少量细胞阳性,Ki-67阳性指数70%。

讨论

临床特征:M-HPC最常见症状是头痛,肿瘤位于幕上时可出现偏瘫、视神经水肿和水肿和癫痫等;幕下则表现步态异常、共济失调、听力减退或眩晕;发生在脊髓者可表现肌无力和感觉异常。肿瘤可发生大面积颅内出血及自发性坏死。CT图像表现为单发分叶状、边界清楚附于硬膜,瘤周可有溶骨性破坏、较少骨质增生,一般不表现瘤内钙化。

诊断:M-HPC典型的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弥漫生长,中间有大量裂隙状血管,内衬扁平内皮细胞。当血管呈“鹿角窦状”时,可将瘤细胞分割成不太明确的小叶状。密集的梭形细胞大小较一致,无特定的排列方式。胞质不明显,伴大量小血管腔和致密的网状纤维。核卵圆形,少数细长,染色质中等密度,核仁不明显,无脑膜瘤特异性的核内假包涵体。可见核的异型性。丰富的网状纤维围绕每个细胞,这是最重要的特点,但不是肿瘤不变的特点。局灶坏死少见,钙化和砂粒体不是特征性病变。可见肿瘤侵及脑组织,可以侵犯或破坏周围骨组织,但没有脑膜瘤骨质增生的特点。因发生部位多于脑膜附近,临床症状不特异,术前常常与脑膜瘤或胶质瘤相混淆。

鉴别诊断:M-HPC需要与以下肿瘤鉴别:①脑膜瘤:脑膜瘤有的具有典型的梭形细胞,有的具有较多的血管或类似毛细血管的微囊,组织学与M-HPC有相似之处。M-HPC无脑膜瘤特异性的核内假包涵体。脑膜瘤EMA阳性表达而M-HPC不表达EMA但CD34、CD99、Bcl-2阳性表达,可资区别。②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FT和M-HPC在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有所重叠,鉴别起来比较困难。M-HPC细胞密度大,核分裂象较多,且不见交替出现的细胞稀疏区和细胞密集区以及弥漫性胶原纤维束。此外,M-HPC常弱表达CD34和bcl-2,且Ki-67阳性指数较高,网状纤维染色M-HPC显示细胞间丰富的网状纤维,而在颅内SFT网状纤维稀疏存在。有学者将颅内SFT和M-HPC归入一类相似形态学谱系的肿瘤,并认为M-HPC是SFT的富于细胞亚型。但考虑到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均有所不同,以及疾病分类上易造成混乱,2007年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分类还是将两者作为独立的疾病列出。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些区域可类似血管周细胞瘤,但不可能弥漫分布于整个肿瘤,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具有典型的车辐状排列及奇异核细胞。④间叶性软骨肉瘤:可发生于颅内,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常见瘤细胞排列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当取材有限时易被误诊为M-HPC。但间叶性软骨肉瘤于未分化的间叶细胞之间可见到软骨小岛。此外,间叶性软骨肉瘤免疫标记表达NSE,软骨小岛表达S-100蛋白,一般不表达CD34,这都与M-HPC不同。

治疗与预后:M-HPC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大部分肿瘤可通过肉眼全切的方式祛除。M-HPC的复发和转移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间变者发生率高;也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有研究[2]表明85%~91%的肿瘤在术后15年后出现复发,64%~68%的肿瘤可出现转移。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5

1.1一般资料

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查询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本院检验科所有住院患者的检验结果和危急值报告记录,危急值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病区、床号、危急值项目及结果、报告者、报告时间、接收者、接收时间等。

1.2方法

危急值制定标准参照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的调查报告,依据本院的专科特点,由检验科与临床相关科室共同研究制定,具体项目设置见表1,其中新生儿科患儿白细胞小于4.0×109/L、白细胞大于40.0×109/L、血红蛋白小于100g/L、血红蛋白大于250g/L、血小板小于100×109/L时视为危急值。妇瘤科患者出现白细胞小于2.0×109/L、血小板小于50×109/L时视为危急。产科患者D-二聚体大于20mg/L时视为危急值。危急值报告流程:在LIS中设定相关程序,如果有检测项目结果超过所制定的相应危急值高限或低限范围时,该检测项目及结果等相关信息自动变为红色字体予以警示,当审核该危急报告时,LIS会自动跳出危急值提示框,在确认该项目危急后向临床发送危急报告,一旦信息传送至相关临床科室的护理总站,立即显示出危急值提示框,医生或护士必须输入相应的工号和密码进行查看,并进行后续的相关处理措施,同时LIS会自动存储该危急值信息的相关内容。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危急值的发生率、项目及病区分布等,危急值报告接收时间为非正态数据,用中位数和95%位点表示。

2结果

2.1危急值的发生率

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本院检验测试总数591759项,共报告危急值1856项,危急值发生率为0.31%。

2.2危急值的项目分布

1856项危急值按项目进行分析,危急值报告数排列前5位的分别是白细胞(46.28%,859/1856)、总胆红素(16.92%,314/1856)、D-二聚体(9.81%,182/1856)、血红蛋白(8.51%,158/1856)和血小板(8.03%,149/1856)。电解质危急报告中以血钾危急(2.59%,48/1856)和血钙危急(0.97%,18/1856)为主。此外,降钙素原危急也占一定比例[1.94%(36/1856)]。

2.3危急值的科室分布

报告危急值最多的科室前3位分别是新生儿科(37.12%,689/1856),妇瘤科(23.33%,433/1856)和产科(21.17%,393/1856),其中新生儿科所报危急值以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白细胞为主,妇瘤科以白细胞和血小板为主,普妇科、产科和急症均以白细胞和D-二聚体为主。

2.4危急值接收时间分析

1856项危急值均通过信息化报告程序发送,其护理总站接收危急值所用时间为1~9min,中位数为3min,所有报告均得到相关临床科室确认,无漏报现象。

3讨论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ISO15189认可和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等一系列涉及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实验室能力认可体系的逐渐推广,医院检验科或临床实验室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已经成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制度之一。本院于2011年通过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将检验危急值报告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危急值报告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从而显著地提升了危急值报告管理水平。结果显示采用信息化报告的方式,护理总站接收危急值报告所用时间仅为3min(中位数),且无漏报现象,这就保证了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记录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及时救治危重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此外,本科还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一旦信息系统瘫痪或者信息化报告超过10min仍无人接收,立即启动电话报告危急值系统,避免危急值漏报现象发生。刘灿等对2009~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的检验危急值发生率为1.53%,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本院危急值发生率为0.31%,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差较大,但与国内李军等研究报道较为接近(危急值发生率为0.45%)。这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设置有关。国内张莉等学者通过对深圳坪山新区人民医院、美国麻省和浙医附一院三家医院危急值项目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钾、血小板和血糖这三项危急值在三家医院接受统计的危急值项目中出现的百分率最高(浙医附一院血糖除外),均在排序的前5名,而本组资料危急值项目所占百分率最多的为白细胞(46.28%,859/1856),其次为总胆红素(16.92%,314/1856)和D-二聚体(9.81%,182/1856),与上述三家医院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和本院专业设置以妇产科和儿科为主有关。故在对危急值进行分析时,除应考虑界值设置、地域不同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医院病种分布和专业设置因素。基于不同病种对危急值分布设置的差异,通过和各专业科室沟通,本科对个别科室的个别项目危急值进行了调整,对于新生儿科患儿,由于其白细胞存在生理性升高的现象,故其白细胞低于4.0×109/L或超过40.0×109/L时才视为白细胞危急,妇瘤科患者因其放化疗因素的作用,当出现白细胞低于2.0×109/L或血小板低于50×109/L时才视为危急。产科患者D-二聚体超过20mg/L时才视为危急值。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危急值报告的工作量,且通过回顾性分析并未出现真正危急的患者危急值漏报现象。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在所有危急值报告中,白细胞危急总数最多(46.28%,859/1856),且在本院各个临床科室分布中均占相当大的比例,提示动态监测患者白细胞水平变化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术后患者,一旦出现白细胞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或感染等。另外,通过对危急值结果分析还发现:与其他科室所不同的是,妇瘤科白细胞危急绝大多数是低于危急值的低限,这可能是由于妇瘤科患者术后放化疗原因所致,化疗和放疗会导致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应该注意的是,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时,非常容易发生感染,甚至可以引发败血症,此时临床医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妇瘤科中血小板危急也较为常见,约占5.17%,表明在放化疗期间同时也要关注其血小板的改变,必要时给予输注补充血小板治疗。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的最小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血清中含量增高说明机体有血栓形成且有纤维蛋白溶解发生。本组资料中D-二聚体危急在普通妇科和妇瘤科的患者中分别占2.80%和2.37%,D-二聚体升高可能导致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普妇科和妇瘤科的患者(尤其是术后),要重视其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健康孕妇在分娩期体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均发生明显改变,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易导致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组资料中D-二聚体危急在产科患者危急值报告中居于第二位,表明对于处于血液高凝状态的孕妇来说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增大,因此临床医生应当严密监测孕产妇D-二聚体的变化,预防产后DIC的发生。由于本院急症患者中孕妇占绝大多数,所以和产科危急值分布情况类似,D-二聚体危急在急症患者中也较为常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重症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总胆红素危急在儿科危急值项目中居于首位,高达16.92%,提示动态监测总胆红素的变化在新生儿科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电解质危急报告中以血钾危急和血钙危急为主,且这两项报告危急主要集中在儿科,血钙的监测可以提示新生儿是否存在低钙血症,由于新生儿取血时静脉穿刺难,对于血钾危急报告,要注意鉴别诊断标本溶血导致的血钾假性升高和血钾危急。

4结语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6

Fas诱导胃印戒细胞癌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以胸壁肿块为表现的弓形体病一例报告

肝外伤的治疗体会

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呼吸循环功能的监测

骨髓基质细胞上清对脐血造血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

妊娠糖尿病并急性疱疹样脓疱病一例

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50例诊治体会

葡萄糖酸化多聚赖氨酸对A549细胞转基因效率的实验研究

肿瘤坏死因子对大白鼠肝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2例分析

浅谈肘内翻畸形手术治疗

重组人白介素-2抑制小鼠LA795肺腺癌高转移株肺转移的研究

慢性血吸虫病孕鼠肝脏病变的计量分析

急性肾炎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一例

补体对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形成的影响

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二例报告

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的p53、p21基因蛋白表达差异

输尿管移植术后致股神经粘连一例报告

成人肾母细胞瘤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RNA干扰单独及联合p53基因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颈外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长度的回归方程与相关分析

Aβ-结合性酒精脱氢酶蛋白在缺氧性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缺氧性损害的保护作用

内毒素血症大鼠Clara细胞数量和形态学变化

VEGF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制作

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大鼠肺内血管重塑与气管重塑的关系

核因子-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

小站台水环境应激不同时间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观察

西咪替丁在体外对大肠癌细胞的敏感性

骨多形性蛋白2cDNA在COS细胞和B16F1细胞中的表达差异

川芎嗪对心脏骤停鼠脑复苏的作用

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因子-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LC-MS法测定人血浆中盐酸氨溴索颗粒浓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近视眼高阶像差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套式PCR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embB基因突变中的应用价值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内毒素诱导休克犬循环功能的影响

NK/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及TCRγ基因重排的检测

花边莲提取液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江西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效果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江西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临床实用手册》使用评价

79例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推广应用体会

臭氧治疗阴道炎的疗效

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相关指标分析

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CT表现

胆囊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相关指标分析

2469名健康体检者中医体质的调查

三维螺旋CT在复杂性肾结石PCNL术前应用的意义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7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仪;显微镜镜检;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a)-132-02

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检验中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仪器,随着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实验室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指标。高新仪器的使用一方面促进了医学检验的发展,同时也给检验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怎样才能在确保检验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带来的便捷需进一步探讨。在常规工作中,首先遇到的是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复检问题。对仪器的完全依赖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2],全部镜检也不切合实际情况。为此,我科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复检标准,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仪器:静脉血检测使用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的LH5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Olympus显微镜进行细胞镜检。

1.1.2 试剂:LH500使用的稀释液、溶血剂、白细胞分类试剂均由Beckman-Coulter苏州有限公司提供。采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EDTA钾盐真空抗凝管采集静脉血标本。

1.1.3 标本:2009年10~11月收集我院各科住院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共分析4 000例,采血后室温保存,2 h内检测完毕。

1.2方法

1.2.1 仪器检测:LH500用公司配套校准物进行仪器校准,每天测定前做高、中、低三个水平的全血质控物,确认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标本检测。

1.2.2 显微镜检查标本经仪器分析后涂片,瑞-姬染液染色,由经验丰富的形态室人员进行复片。

1.2.3 仪器结果异常的判断标准,①结果异常:WBC>15×109/L或80%,淋巴细胞>60%,单核细胞>15%,嗜酸粒细胞>15%,嗜碱粒细胞>10%;③Hb

1.2.4 显微镜检查异常的判断标准,①白细胞:形态异常(分叶过多、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异型淋巴细胞>5%,杆状粒细胞>10%,存在幼稚细胞;②红细胞:存在有核红细胞,大小不一,染色异常,形态异常,分布异常;③血小板:血小板聚集,严重体积异常;④对仪器检测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的评估。

2结果

笔者对4 000例标本的仪器检测结果和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2.1仪器检测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比较

仪器检测结果完全正常2 232例,占55.8%;显微镜镜检结果异常970例,占24.2%。LH500对异常的血液标本检出能力的有关预测值分别为,敏感度为99.9%,特异度为73.6%,阳性预测值为54.7%,阴性预测值为99.9%,准确度为79.9%。

2.2仪器检测分组与显微镜镜检结果比较

将4 000例临床标本分为四组:仪器结果正常、无Flags提示组,仪器结果轻度异常、无Flags提示组,仪器结果轻度异常、有Flags提示组,仪器结果明显异常、有Flags提示组,四组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仪器检测分组与显微镜镜检结果比较

2.3仪器检测警示分组与显微镜镜检结果比较

将仪器检测的不同Flags提示分别与显微镜镜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的LH5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Coulter电阻抗原理和智能微数技术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基于流体力学原理,使用鞘流技术使溶血后液体里剩余的白细胞单个通过光路,通过检测器接受VCS(volume,细胞体积;conductivity,高频传导;scatter,激光散射)三种技术同时检测的信号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并可得到细胞散点图和直方图。

随着这些原理更科学、操作更自动化及血细胞分析仪的推广和普及,检验人员对仪器的检测结果越来越信赖,从而忽视了显微镜检查。LH500对异常的血液标本检出能力的有关预测值分别为:敏感度为99.9%,特异度为73.6%,阳性预测值为54.7%,阴性预测值为99.9%,准确度为79.9%。从仪器检测结果与显微镜检测结果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五分类的血细胞分析仪对异常细胞形态的敏感度较高,漏检率也符合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对复检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仪器的特异性不高,复片率达到44.2%,大大消弱了高新仪器的便捷。这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检标准。

笔者通过对4 000例标本的仪器检测结果、Flags提示与显微镜镜检结果比较发现,单一地依赖主要数据的异常或单一地依赖Flags提示都不能提高仪器的特异性。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数据的异常程度进行分组,在仪器结果正常、无Flags提示组中只有1例假阴性结果,显微镜检查示分类原粒细胞为1%,为血液科初诊患者,有发热体征,后确诊为AML-M1。在仪器结果轻度异常、无Flags提示组中,也只有1例假阴性,显微镜检查示分类异型淋巴细胞为7%,为儿科患者,IM治疗后。这两组结果与镜检基本一致,2例假阴性也具有代表性,可以通过复检标准的完善筛检出来,这部分病例可以确定为不需要复片。在仪器结果轻度异常、有Flags提示组中,有350例(44.4%)假阳性结果,主要是白细胞分类异常和仪器报警提示,一方面,暴露了所有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白细胞分类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从表2的比较结果看出,这部分Flags警示多为Imm NE1/NE2、Blast、Verify Diff,集中在白细胞的分类上,提示我们复检标准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更丰富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经验,制订更科学的复检标准。在实验中还有很少部分数据为仪器结果正常、有Flags提示组,提示Dimorphic Reds、Platelet Clumps,初步证实与标本采集、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需要工作人员的临床经验,对复检标准没有影响,没有纳入实验数据中。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检测原理、不同档次的仪器所对应的复检标准是不一样的,每个实验室应该自行规定复检的条件。笔者认为,高档次的仪器,检测原理科学,数据分析全面,报警灵敏度很高,复检的标准可以放宽,更侧重于仪器的异常警报提示。对于中、低档次的仪器,应该严格按照制订的复检标准执行,对复检的判断更应该侧重于对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数据的分析。

4 体会

①仪器对细胞形态的识别能力,决定筛选标准的宽严程度;②在保证质量基础上降低复检率至

[参考文献]

[1]卢文波,周晓晖,何娟妃.重视血液分析仪异常图形标本的镜检复查[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6):373-375.

[2]冯光,马福广,于晓阳,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CR增高60例的镜检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8):772-773.

[3]江虹,曾婷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和白细胞分类复检规则的制订及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9):996-998.

[4]王欣,藤娟,郝少丽.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幼稚红细胞的准确性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9):1056-1057.

[5]胡杰,连国军.Sysmex XE-2100自动血细胞分析和白细胞分类的复检规则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7):752-757.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8

【关键词】 显微镜检查; 血细胞分析; 准确性;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60-02

血细胞分析指的是通过仪器检测,对血细胞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虽然提高了血细胞分析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对于血细胞结构和形态的鉴别方面仍然和显微镜检测不同,只能够成为一种全细胞分析仪过筛[2-3]。为了能够保证快速、准确的血常规检测,实验室对监测仪器性能做好质控的同时,还要根据每个仪器自身的性能特点,给予仪器对于异常细胞的提示功能进行正确评价,制定合理复检规则,能够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快速和准确性。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血细胞检查的患者使用显微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血细胞检查的患者使用显微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42例,年龄30~70岁。筛选的条件:WBC在4.0×109/L以下,单核在10%以上,HGB在100 g/L以下,淋巴在40%以上,RBC在2.0×109/L以下,PLT在60×109/L以下。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需要进行血细胞检查的患者使用显微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探讨显微镜检查在血细胞分析中的可行性以及可靠性。

1.2 方法

1.2.1 对血液分析仪器以及试剂进行选择,将符合复检标准的患者作为标本,使用抗凝真空静脉采血管对标本进行采集,对标本测定之前给予全血质控,使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显微镜检查对血细胞进行分析,涂片染色之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按照标准的操作方法在油镜下使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分析。重点的复检范围在仪器提示出现异常的部分,如果仪器未提示白细胞出现形态异常现象,浏览血片也没有出现异常白细胞,可以不对计数进行分类,只报告白细胞没有出现异常。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需要进行血细胞检查的患者使用显微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探讨显微镜检查在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1.2.2 对显微镜检查呈现的阳性标准进行判定,将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毒性变、中晚幼粒细胞、晚幼红细胞、异淋巴细胞、红细胞形态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则表明镜检为阳性;红细胞形态异常表现为中央苍白区扩大、靶形、大小不均、球形以及椭圆形等,血小板聚集,其体积出现明显异常症状;中性粒细胞中的中毒性颗粒在50%以上,空泡细胞在10%以上则说明发生中毒性变。

2 结果

80例需要进行血细胞检查的患者显微镜检查结果中,幼稚细胞3例,中晚幼粒细胞34例,中性粒细胞中毒形变18例,红细胞异常形态14例,晚幼红细胞7例,异淋巴细胞4例,阳性率为35.0%,在不需要进行复检的标本中未发现假阴性。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被广泛应用于检验科中,提高了血细胞分析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对于血细胞结构和形态的鉴别方面仍然和显微镜检测不同,不能够识别细胞的结构以及具体形态,也不能够对幼稚细胞、中毒颗粒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等进行分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器只能够成为一种全细胞分析仪过筛,遇见疑问的时候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临床实际工作中通常对仪器存在依赖性,对于血细胞显微镜镜检现象容易被忽视,很多实验室把仪器的检测结果在不给予复检和分析的情况下直接汇报给临床,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不可靠性的实验信息,造成误诊以及不合理的治疗[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幼稚细胞、靶形红细胞、异型淋巴细胞、中晚幼粒细胞、原始粒细胞出现核转移现象。

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够对幼稚细胞、中毒颗粒以及异型淋巴细胞等进行分辨,染色之后手工镜检是根据细胞的大小以及染色之后胞核的形状、大小、胞浆颜色、染色质结构、浆内颗粒变化等对细胞进行确定,比较直观,往往不能够对血细胞完成分析。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够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临床检查中仅仅依靠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对于部分异常形态细胞容易造成漏检现象,尤其是粒性中毒性变、红细胞形态异常等。血液分析仪不能够完全被显微镜涂片检查所代替,制定出合理的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能够使血细胞检查具有准确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能够避免出现漏诊、误诊以及治疗不合理等现象发生[5]。

为了能够保证快速、准确的血常规检测,实验室对监测仪器性能做好质控的同时,还要根据每个仪器自身的性能特点,给予仪器对于异常细胞的提示功能进行正确评价,制定合理复检规则,能够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快速和准确性。血细胞显微镜检查成为了临床血细胞分析必可不少的手段之一,实验室在临床操作中要按照自身医院以及选择的血液分析仪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能够保证报告的准确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具有价值的信息[6]。上述结果显示:80例需要进行血细胞检查的患者中,显微镜检查结果中幼稚细胞3例,中晚幼粒细胞34例,中性粒细胞中毒形变18例,红细胞异常形态14例,晚幼红细胞7例,异淋巴细胞4例,阳性率为35.0%,在不需要进行复检的标本中没有发现假阴性。说明了显微镜检查应用于血细胞分析中,能够提高血细胞分析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桂香.显微镜检查在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77.

[2]及敏,贾美玲.尿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检查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128.

[3]敖继红.血细胞分析仪形态学复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509.

[4]潘旭枫,陈小华,梁秀珍,等.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对ITP患者低值血小板计数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3,28(2):176-177.

[5]孙士欣,陈建魁,于农,等.尿沉渣人工显微镜镜检红细胞、白细胞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结果比较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4):1729-1730.

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9

【摘要】 目的 强调对血液自动分析仪筛查出的异常血象,进行人工细胞形态镜检分析的重要性。方法 在油镜下对556例异常血象进行人工细胞形态学镜检,并计数有核细胞200个,算出其中百分率,然后对与疾病相关的主要异常细胞学形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556例异常血象中421例可检出异常的细胞形态,检出率达76%,能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异常细胞,且能弥补仪器固定的局限。结论 血液自动分析仪对异常血象只能起到初筛的目的,不能取代人工细胞形态学镜检分析。只有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减少漏诊、误诊。

【关键词】 异常血象;白血病;细胞形态学

Analysis of cytomorphologic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for abnormal blood picture:a report of 556 c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for abnormal blood picture detected by the automated hematology analyzer.Methods 556 cases of abnormal blood picture were examined under the oil lenses of microscope by human eyes,and count 200 karyocytes.Then the autor analysed the abnormal cell with regard to their relatio with the diseases.Results 556 cases of abnormal blood picture,421 cases can be differentiate from them,the percentage was 76%.Conclusion The automated hematology analyzer can only detect abnormal cell for the first scanning,could not substitute human eyes.The combination of them can alleviate mistakes and missed diagnosis.

【Key words】 abnormal;blood picture;leukemia;cytomorphology;microscopic examination

自1953年美国学者Couiter(库尔特)推出第一代血细胞分析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及多种技术的联合检测,使得血细胞分析仪的功能日臻完美。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血细胞分析仪的研究与开发更加深入,高自动化、多元化、多参数的血细胞分析仪相继问世,在国内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各级医院,血细胞分析仪已经得到普及,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同时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科学参数。许多传统的、繁杂的手工操作相继被淘汰,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检验人员对仪器的依赖性更为普遍,部分的检验人员完全依赖仪器发出血液报告,以致漏诊、误诊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异常的血象未进行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查所致。因此,在血细胞分析仪已经得到普及的今天,应充分了解血细胞分析仪原理与功能,对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功训练亦不容忽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6例异常血象人工细胞形态分类镜检资料,均来自本院检验科血液室1994~2005年门诊及住院病人存档资料。大部分有骨髓细胞学诊断报告结果。年龄22~87岁。

1.2 方法 采用患者末梢血,或用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取样。用SF-3000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血常规筛查出的异常血象(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项中至少有一项不正常),将标本交血液室人员推片染色做镜下细胞形态学分类检测,镜检完毕后将细胞分类及描述的情况输入电脑中预先设置好的血液报告单模板中(按年、月建立文件夹保存资料),打印出规范的血液学细胞形态检测报告单。

2 结果

在556例异常血象资料中,有各类白血病73例,各类贫血(除白血病外)116例,血小板数量异常128例,感染发热218例,其他疾病21例。具体分组分析情况见表1。表1 556异常血象人工细胞学形态分类镜检分析

3 讨论

3.1 血象临床意义 血象是骨髓以及其他造血组织的前沿阵地。血象各种细胞都来源于上述造血器官和造血组织。经过一系列分化、增殖、成熟的复杂过程,通过骨髓?血液屏障,释放到周围血中。因此,血液中各种疾病都会引起周围血的各类细胞数目与质量的重大病理异常和生理变化。故重视周围血的仔细检查及周密的结果分析,是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1]。本组556例异常血象中除细胞数量有变化外,细胞的形态也会出现变异。其中421例都可检出与其疾病相关的主要的异常细胞及其他成分,检出率高达76%,尤其是在73例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除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都可找到多少不一的与其类型相关的幼稚细胞,检出率高达94%。

3.2 血液自动分析仪的优缺点分析 Symex SF-3000血液分析仪虽然能检测18个参数及四个粒度分布图,可以对白细胞做五项分类显示。经一系列实验结果及统计学处理显示该仪器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分类结果和目测分类呈正相关,应用高、低、正常三种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及临床监视,仪器、试剂状况良好,线性测定良好[2]。但发现白细胞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分类。如WBC 100×109/L 以上或WBC 1.0×109/L以下,仪器由于线性范围限制,都不能准确分类(有时分类为零),而出现异常的粒度分布图。另外经仪器与目测分类对比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仪器分类结果偏高,淋巴细胞分类略偏低,其余三项分类是高度正相关[2]。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对异常的细胞形态,仪器无法鉴别。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异常淋巴细胞,或白血病中的幼稚细胞,仪器分类都是显示单核细胞比值增高,或中间细胞比值增高。一些破碎的细胞碎片可影响血小板的结果,可能使血小板计数增加,血小板体积及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变大。因此,血液自动分析仪器对形态异常的细胞只有筛查功能,不能取代人工细胞形态学分类镜检。

3.3 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局限 目前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在许多医院普遍使用,尤其是像SF-3000一类较先进的血液分析仪,能对血液中的白细胞作五项分类,因此部分的检验人员对仪器的依赖性愈来愈大,有时遇到异常血象也不愿做人工细胞形态学分类镜检,大多数的实习生也不太重视人工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基本功训练。实习结束后,连异常淋巴细胞与幼稚细胞都分不清,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漏诊、误诊时有发生。如在上述73例白血病中,有1例刚出生22天的新生儿,因白细胞总数偏高,WBC 16×109/L,误认为是生理性反应,多次血常规检查都未能引起重视,后因白细胞升高至WBC 30×109/L,主管医生要求做外周白细胞形态人工镜检,经镜检观察在血片中发现大量的原始粒细胞(原粒占72%)。据此进一步做骨髓穿刺及染色体检查,在骨髓中的原粒细胞占82%。染色体检查核型(47XY+21),最后确诊为急性先天性白血病(M1)并21?三体综合征。在贫血一类的组别中通过镜检,很多都可发现异常的红细胞形态。其中最多见的是缺铁性贫血中低色素小细胞。溶血性贫血中的泪滴状红细胞,口形、棘形、盘形、球形、靶形、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等。在地中海贫血及更严重的贫血中可见Howell Jolly小体,Cabot环以及多少不一的幼稚细胞。在以上116例贫血中有96例检出异常的红细胞,检出率达83%。在感染发热一组病例中,是临床中送检最多的一种类型,218例病例中有1/3左右为细菌性感染。血常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总数的升高或降低,而镜检可见分叶核白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如分叶核呈退行性变,核固缩,颗粒增粗,核分叶过多,有多少不一的中毒颗粒,甚至核左移(杆状核占20%)或核右移(核分五叶的白细胞数超过3%以上)。在类白血病反应中还可以见到部分幼稚细胞。另外2/3为病毒性感染,尤以小儿科多见。镜检表现为淋巴细胞形态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当中淋巴细胞>5%多提示病毒感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见较多的大中型淋巴细胞。如在上述感染发热一组病例中检出的21例传单中;异常淋巴细胞均>13%,多者达56%,且以不规则异常淋巴细胞为主。仪器分类时因不能区分异常淋巴细胞,往往因体积大的特点归入单核细胞中使其分类比值偏高。在128例血小板异常病例中,尽管大多为急性ITP,少部分为慢性ITP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临床异常血象中主要表现为量的变化(增多或减少),但在其形态上部分血小板也有异常改变;如有的可见巨大、幼稚蓝色血小板,退变及不典型畸形血小板等。在128例异常的血小板病例中有68例出现较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检出率达53%。在上述21例特殊病例中,镜检可找到与其疾病相关直接或间接的依据,如骨髓瘤的血片中可见缗钱状红细胞,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血片中可见吞噬细胞,转移癌可见幼稚细胞,红斑狼疮血片中可找见LEC细胞,在疟疾血片红细胞中能找到疟原虫,浆细胞性白血病血片中可见幼稚浆细胞。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世界上无论多先进的血液分析仪,用于细胞分类时只能当作一种过筛手段,都不能替代目视法显微镜下分类计数。因为仪器还不能准确区分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等[3]。因此对异常血象应进行人工细胞学分类镜检,并将此纳入检验科日常质量控制之中。对检验科工作人员中部分“仪器依赖者”及实习生,一定要促使他们重视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基本功训练,经常到血液室学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误诊,为临床论断、治疗及进一步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永才,王东菊.血液骨髓细胞检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