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13 21:46:51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1

关键词:开放学习内容激发思维新的交流方式求知领域

一、弥补文本不足,开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现行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些信息,学生就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取、吸收知识,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黄山的情况。课文以文本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黄山的美妙风光,文字非常得优美动人。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黄山毕竟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而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实地去欣赏。学生没有亲临现场去欣赏这些奇石,单从文字来理解就显得比较空洞、抽象。那么,对于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的事物,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风光的奇特、美妙呢?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怎么办呢?传统课堂无法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利用网络就能够做到。在组织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利用教学虚拟网,将课堂链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设问:“你对黄山知多少?”这样一问,学生们便通过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黄山”,通过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进入,登陆黄山网站,黄山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更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课文内涵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开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施教模式:A组学生快速搜索,复制网上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和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并编辑这些信息资料,完成一份黄山旅游的报告;B组学生搜索黄山“四绝”的另外三绝——奇松、云海、温泉的相关句子,粘贴在word文档中,并可以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保存文件;C组学生只需要搜索出黄山的地理位置、网站栏目的介绍等简单信息。

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增加表象积累、开宽视野的同时,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三、网上互动,创建新的交流方式,促进多向协作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的差异,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最终促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师在制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时,除了为学生搜索好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课上还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和“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在网络里畅游,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网上冲浪,开放求知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可以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2

我常常感叹造化的神奇与物质世界的互克互生。江河源最富有的资源可能是水,世界上最柔软无形的恐怕也是水。不然,秦少游怎么会感叹“柔情似水”呢?可是,谁曾想到,“柔”却是最硬的,能“以柔克刚”的。君不见,水的流动生成无数形状千奇百怪的石头,而用石头垒成的堤坝又反过来规拦水的走势与流向。

流之不竭的江河源孕育了取之不尽的斑斓奇石,青海由此成为种类异常丰富的奇石资源大省。我曾参观青海的一些藏石馆,河源石、乌金石、星辰石、风砺石、沙积石、桃花玉、昆仑玉等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事实上,青海已经成为众多石友藏家淘宝的理想胜地。

我有幸收藏了四方青海黄河石精品,每块都记录了我的收藏经历,都饱含着我与青海石友藏家的深厚友情。

2004年6月,我去果洛采风,路过军功拉加黄河大桥,参观黄河源头第一片人工林时,我发现河滩上有很多漂亮的文字石。因为藏民不大懂汉字,所以黄河滩上有一些肖形的文字石不大被人发现。后来,去海拔4600米的清珍山下钓鱼,我又发现清澈见底的黄河里石头非常好看,俯身拾起,即有精品。当时,我看见河水里有一块1米长的条状黑色石板,光洁如玉,像一面古琴,我当即脱鞋踩进水里捞捡出来。下山到西宁后,到西宁一藏石家家里参观,看见他有一块取名《一线天》的黄河石,画面上两山雄峙,恰好中间一匹白练凌空而下,气势逼人。我脱口说道:这块《一线天》可以叫《高山流水》,还说我刚刚从黄河源得了一方取名《知音》的古琴奇石。热情的主人当即把《一线天》慷慨相赠,成全我配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黄河奇石绝妙组合。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先生看了这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奇石照片,非常欣赏,说这种组合令人想起演奏家俞伯牙弹琴,樵夫钟子期知音的历史典故,深化了赏石文化的主题。

《麒麟献瑞》是一方画面石,是参观小峡奇石街时,友人相赠的珍贵礼品。石面上麒麟身首四肢俱全,脚下一团红霞漫卷,宛若吉祥的云彩,分外神奇。

长条形的画面石《村头小景》是在小峡购得,著名散文家杨闻宇老师数次观赏后说,应取名《罗敷采桑》,因为那一片浓阴下,有一位身姿婀娜的采桑姑娘。

还有一块奇石非常难得,迄今,黄河石中还没有发现五彩山水如此完美者。白色的石英底上仿佛翡翠镶嵌出一幅绚丽的山水大写意。当时因为求石心切,被石商逮个正着。其间三番卖关子变价,但我仍然心甘情愿挨宰,倾囊不够又当场借钱才购得,杨闻宇老师为其定名《仙境》,并赋诗一首:

天风万丈绝纤尘,

云海仙山幻亦真。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3

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小学    彭三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是现代化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标志之一。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象、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不仅能优化教育环镜、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一种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对多媒体中的各种媒体,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有较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组合成多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而,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遵循教学需要性的原则。

三、突破重点、难点必须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即在教学中为了更有助于语文教学,必须合理而巧妙地安排媒体,在什么时候出现多媒体,都必须讲究艺术性。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月食》一文的教学中,月食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效率,我制作了能体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动规律动态课件,同时,还特意突出了地球的阴影。教学时,操作课件,月亮由于饶地球转,慢慢进入地球的影子,能反射到太阳光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等完全进入影子,即形成了月食……学生通过亲眼看,一下子便明白了月食的成因,真是省时省力。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回声》中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秀美,《雷雨》中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又都可采用影像来突出重点,同时在学习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或诗歌时,可选择一段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来渲染情感,以突破情感的教学,教好指导朗读,而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又可选用一段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来增添美感……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奇石的秀美景观。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更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2.变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改变阅读教学中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教学中我把一些难以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古诗文的时候,经常因为学生对古人生活体验不够,而无法准确把握其主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就会改变这一切。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奔腾不息的长江中,一叶小舟在远处渐行渐远,与浩渺天际融为一体,最后,不见友人,只见长江,那是何等难忘的离情别绪!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边想象是个描绘的意境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自然有声有色。如果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就算讲到口干舌燥,学生也仍是一头雾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这些学习信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3.观察体验,真情表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习作学习的效果。如习作《可爱的××》,写一种小动物,在教学前,根据习作要求,我让学生事先选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教学时,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拍几组动物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没看清或记不下来还可重放,再看,再观察,写作时注意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来写。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由联想创意,使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展现在眼前,通过直观展示,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此外,我还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课堂上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由“面”及“点”筛选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反复深入地研读课文,并在论坛交流心得,辩论:该不该克隆人?成功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5.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5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和谐沟通和交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只有身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激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自主创新与创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一技术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教师以此创设直观形象、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有效化解知识难点、突出知识重点,启发学生对知识表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总结,促使学生思维得到逐步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和进取。同时,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

二.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的问题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在不停转换的,学生只有在保持有意注意状态时,才能获取高效的学习效率,因此,作为教师,应注重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延长他们进行有意注意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具有刺激度的问题,来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会植树的鸟》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激情导入法:“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你们所见到的鸟类有哪些?”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们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兴致盎然的介绍自己所见过的鸟类。然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话题进行描述:“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不仅有着美丽的羽毛、婀娜的舞姿、婉转的声音,还有着奇特的生活习性,为我们的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种很特别的鸟――会植树的鸟,你们见过这样的鸟吗?”这句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纷纷表示出莫大的兴趣。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大意后,再提出一个整合性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章,你们是否跟文中的小主人一样喜欢植树鸟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包含了课文好几个段落的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再次深入了解文章,并在激烈的讨论中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书本和板书教授知识,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乏味,缺少感染力,会让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趣,使语文课堂达到完美意境。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随着柔美的音乐来到“黄山风景区”,观看黄山的美景。随着音乐与画面的涌动,一座座奇石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入意境,仿佛身在其中,甚至想象自己已经飞到风景秀丽的黄山上,亲手触摸那些奇石怪石,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随着语言的描述学会放飞想象,将自己想象成奇怪的石头,摆出奇怪的姿势。通过寓情于景的教学方式,不但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思维,而且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有效拓展,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化的“神奇”,获得了心灵的熏陶与感染,达到了心灵与文字相通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6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 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 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 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 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 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 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 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 ,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 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 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 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 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 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 。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 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 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 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 。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 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 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 、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 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 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 、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 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 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 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 ,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六、多媒体配合法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了捷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具备哪些突出的优势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二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策略所体现的优势谈几点认识。

一、深刻领会整合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二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四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五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常应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方式解决。然而,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加粉笔末飞舞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理解,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

三、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张家口地区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四、突出学练结合的功能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8

一、凭借教学图片,训练学生思维的知觉

思维的知觉就是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有所观,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配有插图。众所周知,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插图,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 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如教生字“公鸡”“鸭”“长”“巴”时,我先指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认真观看,感知其外形。然后,我再通过分析比较猴子、兔子、松鼠、公鸡、孔雀、鸭子的尾巴是否相同,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回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像伞?谁的尾巴最好看?这样,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看图识字,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教看图读拼音写词语:mǎyǐ( )、zhīzhū( )、qīngtíng

(  ),我让学生先观看所配插图,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再启发提问:“蚂蚁”“蜘蛛”“蜻蜓”都是昆虫,所以这些字都是什么偏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依图学字,既避免了抽象空洞的说教,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

例如《黄山怪石》(上海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配有插图四幅。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黄山比较生疏,教学时我只有利用插图,先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然后对照课文了解黄山那些怪石“奇”在哪里。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由主要事物到次要事物进行观察。如看第二幅图时,可问学生:“这幅图主要突出的是什么?”(山顶大石头)“这块大石头像什么?”(像大桃子)“它的所处位置像什么?”(像个盘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为什么看不清楚?”(因大雾迷漫)“是呀,远山近雾,如同仙境,所以人们给这形似桃子的岩石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仙桃石)。就这样,一幅图一幅图地连起来观察下去,学生了解了它们与整个黄山景观的联系,就自然感受到那些怪石的有趣了。

二、抓住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影响着人的智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泉源。”由此可见,学生的再造想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些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其特殊形式的思维,除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凭借画面去感知外,还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指导学生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想象、去感知。如上面提到的《黄山怪石》一课中,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金鸡叫天都”。为什么取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呢?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第四幅图,看图上的主要景物是什么?它像什么?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对照并阅读课文后,我再启发他们把“太阳升起”和“金光闪闪”联系体会。文中为什么把巨石称作“金鸡”?只要把“伸着脖子”和“啼叫”以及“天都峰”等关键词句联系到一起,“叫天都”是什么意思就容易理解了——原来“金鸡叫天都”正是人们经过认真的观察凭借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一个有趣的景点名称。

想象在学习中不仅可以引起人短暂的情绪状态,也能产生高级的社会情感,需要教师去借题发挥,适时激发。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可抓住父亲说的这句话,启发学生去想:“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我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狐狸与乌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文最后写道:“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可要求学生回答:“乌鸦是怎样想的?狐狸又会怎样想?”《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了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也可让学生去想象:“诗人是怎样在黄鹤楼与友人告别的?是怎样目送孟浩然东去的?诗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三、借助音像器材,培养学生的合理联想

联想,是思维的又一特殊形式,是记忆的基础。合理的联想,能丰富人的情感体验,而人的情感往往又是随某些媒介产生的。教学中,合理地借助音像向学生提供生动的形象,创造氛围,把学生带入意境,能促发他们的联想。如教课文《黄果树瀑布》(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由描述黄果树瀑布美丽的景色并展开联想,从而抒发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先让学生通过投影和配乐朗读,受到感染。接着再设计提问:“作者由黄果树瀑布的美景想到了什么?”“文中最后的两个‘亲切’‘舒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如教《长城和运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学生通过看投影和听录音朗读,想到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万里长城,会思绪万千。这时,我借助投影图像,从“那万斤巨石在当时是如何搬上山顶的”提问入手,引导他们从长城的建筑构造联想到人们的智慧和勤劳,联想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学生还从画面上那夕阳留下的一抹殷红之中,联想到了古战场上那一缕缕殷红的血迹,令我们惊叹。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9

袅袅的徽州文化如烟似雾,浸染的山水都有了思想。九华山成了思想家,莲花佛国里不知拯救了多少迷途羔羊;黄山松有了感情,栉风沐雨的迎送不言苦冷;西递、宏村有了思想,多少楹联成了人们床头的座右铭……皖南风景,带给你的不是短暂的感官愉悦,而是心灵轰然的开悟提升,所以,到皖南,不单单是观光旅游,而是灵魂一路的歌咏,也许,一次小小的旅行,会成为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灵山秀水魅力九华

到皖南的第一站,肯定是去九华山,那是祈福之旅的源头。走过一处处山,看过一洼洼水,或清新或秀丽或巍峨,唯有九华山是圣洁的,她不像天生丽质、天真烂漫的少女,她的韵味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因为她是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就连她的名字,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起。原来,九华山并不叫此名。南朝时,因此山奇秀,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李白游历到此,见此处九峰如一朵朝天的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从此,九子山便更名为九华山了。

上到山顶正值夕阳斜照,抬眼望一座连一座的寺院,点缀在山的皱褶里,层层叠叠如一幅挂在蓝天上的油画,悠悠暮鼓伴随着僧尼的清唱,小溪的潺潺,真是美极了。九华山因这些寺庙而成为莲花佛国,也因这些寺庙而画龙点睛成为一幅绝版的山水画卷。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嶙峋,幽谷深邃,涧溪纵横的奇特地貌景观,“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一千多年以来,名人雅士在九华山留下的诗、文、歌、赋多达千余篇,每块石头都有名人足迹,每座寺庙都有文物古迹,如唐《贝叶经》、明《大藏经》、血经、圣旨、康熙墨宝、乾隆笔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九华山全盛时期曾有寺庙三四百座,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闻名于世。20世纪70年代对外开放后,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阳,活力再现,旧貌重辉。现的九华山仍有各类寺院99座。

九华山的名气之所以如此之大,一个叫金乔觉的人功不可没。他是新罗国(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王子,是九华山佛教开山祖师,是我们今天朝拜千年的地藏王。在四大佛教名山的历史上,只有九华山的地藏王,确有其人真身。

公元696年,金乔觉降生在新罗国的一个王族中。自幼聪明好道,青壮年时,相貌不凡,顶耸奇骨,身体魁梧,臂力过人,有“唯第一义与方寸合”的弘法宏愿。他不迷恋宫廷的贵族生活,厌恶争权夺位的尔虞我诈,深信佛学教理。24岁,携带着爱犬谛听,乘上帆船,经过半年多的海上飘泊,来到了大唐王国。

金地藏航海入唐后,历尽千辛万苦,访遍名山大川,于唐开元末年,辗转来到江南池州。看到雄奇壮丽的九华山,心中欣喜异常。

金地藏几经周折来到九华山北麓老田吴村,人地两生,又饥饿困乏。有幸遇到乡老吴用之,慷慨赠米留宿。经吴用之引见,相识了九华山主闵公,遂向闵公乞求一袈裟之地为栖身之处。闵公一向乐善好施,当即应允,豪爽地说:“九华山任凭高僧挑选。”金地藏将袈裟向空中一展,只见火红的袈裟覆盖了整个九华山。闵公大惊,知道是遇到了神僧,跪地便拜,将九华山全部赠送给金地藏,并且同意儿子拜师出家,这就是后来的道明和尚,闵公随后也皈依了佛门。现在地藏殿供奉的佛像两旁,左侧年少者为道明和尚,右侧年长者为闵公老。

金地藏虽然得到闵公的施地,但却上无片瓦遮盖,下无卧眠之处。跋山涉水找到一块平坦的向阳山谷之地,并在天然的石洞中闭目禅修。山神为了考验金地藏的道心,曾叫小儿化身毒蛇螫咬,大师纹丝不动,山神为之感动,上前献泉请罪。

唐贞元十年(794年),大师在人生的旅途上度过了99个春秋。农历7月30日,他忽召众徒告别,说:“请大家为我送行,我要乘一艘,去做艰辛的航行。”说罢进入涅 。圆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地。他的法体端坐在石函中,3年开函,见容颜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声音。佛经中有“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的记载,僧徒们均视为是佛教史上的地藏菩萨的应身示现,故尊奉为中国的地藏王菩萨,从此,地藏菩萨的圣号与九华山的名字永远连结在一起。

从金乔觉到金地藏,是一条苦修成佛之路。弘一大师赞叹金乔觉:“一帆破浪,万马乘风,大哉无谓,为世之雄!”

从唐时金地藏成为第一尊不腐肉身后,明清至民国时期九华山又相继出现9尊不腐肉身,对外开放30年,又先后出现5尊不腐肉身。15尊不腐肉身在自然状态下形成,有僧有尼,实为罕见。对这一佛国传奇,众说纷纭,佛教认为是自身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综合而成。无论怎样解释,这都已成为九华山一大特色,也是莲花佛国九华山奥妙神奇的灵魂之所在。除此之外,九华山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是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为九华增添了一份庄严神秘的色彩。

九华山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为“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景区,新建百余处新景点,还有云海、日出、雾凇、佛光等自然奇观,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走完的。

黄山:上帝画在大地上的画

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它是地质学家的研究基地、生物学家的原始宝库、画家的临摹神作、文人墨客言不尽的诗篇。

黄山古称黟山,因传说中轩辕黄帝在此羽化升天而改名并沿用至今。“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清代魏源(1794-1857)如此赞美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徐霞客(1586-1641)做出这样的总结。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黄山。在中学课本中学到过黄山,知道了这一处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仙境,从此开始留意描写黄山的诗文、泼墨黄山的画卷以及摄影作品。很早很早以前,黄山就成为我心头的一颗朱砂痣了。

有人说到黄山必须要在有云雾时,方见神奇风采,黄山的奇峰、怪石只有在飘忽不定的云雾缭绕中,才有扑朔迷离的魅力。而我却在一个碧空无云的冬天来到黄山。偌大的山林只有我咚咚的脚步,听着衰败的枯叶诉说昨日嫣然,看挺拔的枝干憧憬下一个灿烂。真庆幸,我没有在最美的时节看黄山,下不了西海大峡谷、看不到云卷云舒,却触摸到了黄山魂。黄金时节的黄山是战场上凯旋的战士,被络绎不绝的游人瞻仰着,尘烟起,淹没在人群中无法真正靠近。气馁的人应该来看冬日的黄山,他会告诉你什么是坚强,寂寞的人应该来看看冬日的黄山,他会告诉你大地无言的伟大。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的人间仙境;险在“攀峰越壑魂魄惊”,奇在“松石云霞迷幻景”,秀在“花木娇艳色可喜”,幽在“清音细听更怡人”。无数赞美黄山的诗句在上,我已不敢再用自己的拙笔描写黄山,只是把我自己在冬日黄山的感悟告诉大家。正如中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看黄山要用自己的眼睛”,我怯怯地加一句“悟黄山要用自己的心灵”。

我无法告诉你黄山会带给你怎样的惊喜,答案只在你亲临时揭晓。

山上一幅画山下一本书

若你想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请到北京去;若你要了解中国明清平民的生活,请到安徽黟县来。

黟县位于黄山南麓,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如今的黟县因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而闻名。黟县境内分布着数百个聚居族的古村落,较为完整并保存了明、清时期架构的古民居3700余幢,置身于这些古村落中,如同徘徊在久远的中国历史文化长廊。而西递、宏村,正是这些迷人古村落中的杰出代表。

黟县境内,大凡较大的村落,均为一个宗族聚居之地。西递是胡氏宗族聚居之地,宏村为汪氏宗族聚居之地。这些宗族是中原的一些名门大族为躲避战乱而一批批迁入此地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多地少的黟县产生了生存危机,于是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歌谣,说的是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走出黟县,经营四方,求利于天下。黟县商人就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但是他们虽奔波在外却把积攒的钱财带回家乡,建造精美豪华的住宅,供养家人,光宗耀祖。这些住宅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阐释着徽州文化,每一扇深掩的门后都住着幽怨的灵魂。

黟县古民居全部是粉墙青瓦。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一般老百姓的住宅外墙绝不允许使用金碧辉煌的彩绘与装饰,聪明的徽州人设计了这种灰白的颜色基调,映衬在青山绿水中,祥和而宁静。而徽派建筑的代表性标志马头墙与天井更是把徽商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徽派建筑有高高的马头墙,防火防盗,却没有窗,这给谨慎的商人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带来了通风不畅、采光不足、心理压迫等问题,于是在这高墙之内开一天井,通风采光并吸收从天而降的雨露,聚敛“财气”。而至于深锁庭院内的“徽娘”,这天井则是唯一可以望见蓝天之处,她们凝视地仰望,是期待偶然路过的白云将相思传递吧。

在古徽州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可见徽州人的积极向上。而另一体现徽州人的风貌的则是挂在厅堂上的楹联。据统计,在黟县民间现存楹联有上千幅,多为教人勤勉持家,孝敬父母,提倡刻苦读书的,它们既是居室主人的座右铭,又是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现在在西递、宏村仍能看到诸多楹联,比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等,游走在西递、宏村,欣赏这些楹联,更是一次精神洗礼。

宏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更是由于它是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村落,整个村子就像是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青山绿水中,“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得源于次水系的开凿,宏村家家门前有清泉,在宏村,只要沿着石板路路边的清泉走,就绝不会迷失在这幅青白工笔画中。走到泉水的下游,最后回头,挥别宏村。

去绩溪的路上,路过歙县,顺便到徽州古城走了走。

只有灰、白、翠三种颜色组合的徽州古城,是超凡脱俗的,一城的白墙灰瓦,给我的印象就是纯洁。这样的词语用在一座古城身上,仿佛不太贴切,但她给我的感觉就是经历了风雨后站在礁石上的水鸟,虽历经沧桑但没有耄耋老人的浊气。

徽州古城是徽州府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景区,中国4A级旅游景区。走进古城,犹如走进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古桥、古塔、古街、古坝、古牌坊弥漫交织,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许国(1527-1596)牌坊,古牌坊是“徽州三绝”中的一绝,但唯有这一座,无钉无铆四柱三楼肩挑了数百年风雨纹丝不动,在全国也很少见。

游过漓江,走过三峡,新安江山水画廊真的是比漓江三峡还要美的画卷。特别是途中小岛上气势磅礴八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千年古樟,让人感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行在水上观枇杷山之秀美,站到山上享采摘的乐趣,听绵潭地方戏,新安江山水画廊带给我的是别样的风情。

水墨绩溪

从歙县新安江景区出发到绩溪,仅40分钟,便驰进了一座粉墙黛瓦的城郭,这就是绩溪古城,“一生痴境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文人汤显祖魂牵梦绕之地,是否美丽依然?这座已有1470多年历史的老城,保存已然完好,而且这里还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风水宝地让收藏家在这里找到了“木雕博物馆”;让国学大师在这里忘记了“之乎者也”;让商人在这里找到了经商的真谛;让玩家在这里找到了真山真水……

一个仅18万人、1126平方公里的土地,居然出了那么多的名人:不说远古的隋末地方自治领袖汪华(586-649),也不提明代抗倭名臣胡宗宪(1512年-1565年),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等都是绩溪人。想当年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小小少年,告别家乡时应该都会到宗祠里与祖先告别吧!当时是不是仅仅为了能在自己的家族博物馆里被族人敬仰呢,所以我喜欢宗祠,它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是远方游子在外打拼的精神支撑,历尽千辛不言苦的动力,于是,我到绩溪的第一站便来到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城东12公里处的龙川村,现在叫龙川景区。胡姓聚族而居的一个古村落里。未进村,先要过一道古牌坊,“奕世尚书坊”,一门三尚书的辉煌,是“宗祠”的扉页。

小村山川秀丽,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相望,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来,村若龙舟,志赴江海,傍水待发,整个村庄迄今依然弥漫着一股超拔的灵气。龙川胡氏人才辈出,是徽州著名的“进士村”,历史上先后出了20多位进士和举人,曾出现“一族开三府”的显赫局面,为他们树立的牌坊就有14座。如今只保留了村前这座建于明嘉靖41年(1562年)的“奕世尚书坊”,为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建,是徽派石雕的精品。

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嘉靖丁末年”,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王乃嘉靖帝之叔父,该祠距今已400多年。

罗马建筑大师维持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说:“神庙的长度要布置成宽是长的一半。”胡氏宗祠的长度恰好是宽度的两倍。

胡氏宗祠装饰集徽派建筑木、砖、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而以600多件木雕部件最为精湛。最令我难忘的是花卉雕刻。据说原有100块,现在仅剩48块。特别是裙板上刻的风荷景色,荷叶翻卷舒展,荷梗疏密有致,穿插得当。这一组20扇以荷花为主题,配以鱼、虾、螃蟹、鸟、鸭、水草等植物,细雕入微,技艺精良,荷叶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或低垂如伞,或上卷如盘,都形象逼真,有遇雨逢风之情态。

特别是荷花下面有一对螃蟹的木雕,取其谐音为荷(和)蟹(谐),立意深远,“家和万事兴”,龙川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史可查有名有姓的拔贡以上的就有190人,可谓灿若繁星。

这里除了村名冠以“龙”外,还处处打有“龙”的印证。村子里的小溪叫“龙溪”,大山的名字叫“龙须山”、“龙峰”,大山里以龙字命名的景点就有十处,连山上的草都被称为“龙须草”呢。

由龙川东行10余公里,便进入了嶂山大峡谷景区。嶂山是春秋时吴越分界山。据传夫差兵败后,范蠡带着西施及夫差的儿子逃避到此。山谷中天子墓里沉睡的便是吴王夫差的儿子。

步入峡谷,立刻浸没于天籁般美妙的音乐中,时而如雨滴屋檐,时而如风吹林梢。刚还是江南丝竹,又轰然有交响奏鸣,这些音乐的演奏者,就是峡谷里的清泉和飞瀑,山与水、水与石的演奏是我聆听到的最美妙的乐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