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04:03:49
导语:在苏教版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
资源收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图
学生思考:曹冲为什么这样称大象?
二、展开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
(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引导:实际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结合课件演示。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4):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板书:陌生熟悉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练一练
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出示算式,这题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三、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题之后总结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正确与否进行反思评价。之后他们能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今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地发展。通俗的说就像我们平时的验算,但它又不同于验算。这一阶段中常用的策略有:
1、验证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后,很想知道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需要对答案进行验证。验证就是对答案的检验的过程,可以采用画图表、带入原题、与实际比较等。在验证时要运用较多的思考方法如:逆向思考、推理、概括、比较等。
2、反思策略:没有反思的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解题的这个层面上,有会反思的学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在解题之后,有的学生还会看看自己的解题策略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像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命名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策略,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为具有个性的策略、比较独特的策略进行命名,通常用他的方法中能提炼的短语或用该学生的姓名来命名,对他们的激励非常有益处。
4、拓展策略:学生对用这种策略解决了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使其策略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正迁移非常有益处,也能更加激励自己今后对解题策略进行深乳思考。
总之,目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学习策略的联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但还需要我们从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去研究与发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原问题新问题
复杂简单
陌生熟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小车的运动》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单元的第4课,让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上科学课,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上课经常会有一些视频、动画等,他们很喜欢。虽然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前概念,但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必须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
五、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的慢。
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资源准备:课件PPT、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秒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家有车吗?有车的请举手。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车了。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车的问题——小车的运动,(幻灯片)
汽车在奔跑中有时快、有时慢,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老师想一想
师问: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小车的运动)
师:有了问题,大家来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吧。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风向有关,如果顶风的话,小车运动就慢,如果是顺风,小车运动就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生5:可能小车的外型有关,流线型的车子可能滑出去的距离比较远。
生6: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与车轮和小车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大了小车速度就慢。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板书:与风向有关、与路面的好坏有关、与载重有关、与外型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车轮的多少有关等各种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1:动手进行实验。
生2:用实验来证明。
生3:用事实说话。
师:如果这些假设都要我们现在全部证明的话,可能时间来不及,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假设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对哪些假设比较感兴趣,同时又要能够便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问题?你们小组愿意研究哪一个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
学生汇报并选择:可能与拉力大小有关这个因素进行研究。
(二)、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师:现在我们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证明你们的假设,请你们小组内根据记录单,设计实验,等会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帮助。
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用幻灯片展示说明。
生1: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生2: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工要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实验。
生3:我觉得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的时候,要有一个标准,所用的时间和运动距离的长短才算是小车运动的快慢。
师:你的意见非常好,你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定好起点和终点。
生1:小车运动的距离不能超过终点。
生2:小车运动的时候不能用力去推,应该让它自由运动。
生3:计时要从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到达终点时停止。
生4: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或平均值。
师:真不错,大家都同意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实验中能引起重视,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也就是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载重量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1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2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3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数据会有一定的差错,但重点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出现差错并没有什么,只要多做几次实验,找到错误的原因就行了。
师:那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刚开始的预测经过实验验证都是正确的,真厉害,但是能不能说所有预测都是对的啊?是的,还是要通过实验等方法验证。
(四)、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课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在课上你有哪些好收获呢?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连除的数量关系,并能综合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并能列综合算式解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连除的数量关系。
难点: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
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导入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教材13页例4)
过程讲解
1.观图、读题,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信息:2个书架一共放了
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
所求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理解题意,探究解题思路并列式解题
(1)思路一
①思路分析:根据2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可以先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再根据每个书架有4层,求出平均每个书架
每层放多少本书,即:
2列式解题。
分步列式:
224÷2=112(本)
112÷4=28(本)
列综合算式:
224÷2÷4
=112÷4
=28(本)
(2)思路二。
①思路分析:根据有2个书架和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层,再根据一共放了
224本书,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
放多少本书,即:
②列式解题。
分步列式:
4×2=8(层)
224÷8=28(本)
列综合算式:224÷(4×2)
=224-8
=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3.检验解题方法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1)检验方法一。
①检验方法:对比两种解题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那么说明解题方法和计算结果都正确。
②检验过程:
224÷2÷4
224÷(4×2)
=
112÷4
=
224÷8
=
28(本)
=
28(本)
③检验结果:两种解题方法和计算结果都正确。
(2)检验方法二.
①检验方法:把得数当作条件,根据题意计算,看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条件。
②检验过程:28×4×2=224(本)
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能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并理解和学会利用“1”列式解答。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提高分数加减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计算、主动思考运算过程,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细致验算等学习习惯。
重
点
难
点
重点: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难点:通分时确定公分母。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练习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题意。
二、学习活动2:探究算法
三、学习活动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小组活动一:例2
活动要求:
1)找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互相说一说。
2)明确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3)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4)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活动二:探究算法
活动要求:先独立计算,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交流明确算法;再通过比较这两道算式,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说一说两步计算顺序:
1)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种方法是从左往右分步计算,先根据前两个数相减算出,再减去
;另一种方法是一次通分计算,题里两个减数的分母是4和3,通分的公分母应该是12,所以把1转化成
,然后把分子连减,分母不变,算出得数。
2)分数加减两步计算,和整数一样,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这道题计算时,可以先算出括号里
,直接用1减,得出结果
;也可以把1写成几分之几再减。
小组活动三:完成“试一试”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这样计算的过程是怎样的?说说这里是怎样通分的。
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计算。用一次通分计算要方便一些。要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学习例2。
创设情境,出示例题,了解题意。
提问:从图里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板书:
花园面积——“1”
提问:为什么要用“1”作被减数?
要求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1.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你是怎样计算的?没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算的?
2.交流:(板书过程、得数)算式里
的1是转化成哪个分数算的?再减
时是怎样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板书过程、得数)这样算是怎样想的?公分母是怎样确定的?
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计算的?(板书过程)为什么先算
+
?
小结:你发现分数加减两步计算按什么顺序算?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指出:分数加减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比较算式和得数可以发现,分数连减也有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规律。
出示“试一试”。
引导:这道题是分数的连加,你想怎样算呢?先想一想,再用你自己想到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板书过程、得数)
有没有不同算法?(板书过程、得数)
3.小结。
提问:上面我们计算的是怎样的算式?(板书课题)
你知道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按怎样的顺序算吗?
1.小结交流。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月季花面积占()
,杜鹃花面积占()
,
题里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去减两个部分的面积和,剩下的就是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独立计算,填写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
完成“试一试”。
强调:像这样的算式,
这样算的关键是正确地确定公分母是多少,一般把最大的分母翻倍,第一次得到两个较小分母的公倍数时,就是计算需要的公分母,比如上面分母6、5、3的公分母可以把6翻倍:1
2、18、24、30,这时30是5和3的公倍数,它就可以作计算的公分母,然后计算
+
+
得出结果。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内容。本节从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联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断裂后会造成连锁反应,思考人类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的严重后果。并为下一课“生态平衡”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找、画食物链。
教学准备:动物卡片、挂图、PPT课件等。
二、教学设想
本课我先用猜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我又通过视频、挂图继续强化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探究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影响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先展开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交流想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食物链上的每个生物都是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过程与方法:
能依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简单的食物链。会辨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小增强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初步了解食物链
1.谜语导入: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猜两个小谜语。﹝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2.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
杨梅。
谈话:谜语是说谁把谁吃了(生:羊把草吃了,狼把羊吃了。),
怎样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贴卡片,并用箭头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板书:草羊狼,提问:
这三种生物是因为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因为食物。)谁是谁的食物?(生: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
讲述:它们这三种生物是因为食物而联系在一起,生物学家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称之为食物链。(板书课题:有趣食物链)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食物链。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以前就知道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用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到本课情境中来。】
(二)认识食物链的构成
1.大家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样几种生物——(板书:蝉
螳螂
黄雀)
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
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
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叶蝉螳螂黄雀老鹰
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2.小结:在大自然中,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都是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形成食物链的。像这样的食物链还存在好多条,看看你能写出多少条。(出示挂图)
小组同学边研究边写。指名板演
3、谈话:老师看同学们写出了好多条食物链,看看黑板有没有什么问题?(生:观察改正)观察一下我们写的这些食物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师提示:一条一条地看,再竖着看)每一条食物链的源头都是自然界的哪一类生物?终点又是些什么动物?(生回答,师补充:每一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结束。﹝
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
4.生物学家还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你看(指板书)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出示生产者、消费者视频﹞
5.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谁知道?那么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怎样形成的?生回答后师补充:大自然中除了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种生物的存在,叫分解者。
这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排泄物,同时留下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像屎壳郎、蚯蚓、霉菌、蘑菇等都属于分解者。﹝出示分解者的视频﹞
6.现在老师又找来一种小生物,再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食肉动物。并且懂得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
8、观察所写的食物链,和老鹰相连的有几条,这些食物链纵横交错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
(三)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呢?
2.谈话:在这个食物网中,如果有一条食物链断了,会发生什么情况?现在我们还是以“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一下,我在羊的身上打了一个X,表示生物圈中的羊全部消失,那么我们试想,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生:小草就会疯狂的生长,那么狼肯定会被饿死。)
3.提问:这种影响仅仅体现在这条食物链上吗?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又会是怎样的?你说食物链断了,食物网还存在吗?
4.谈话:再想想看,如果我们向地里喷洒了过多的农药,会给生活在那里的生物带来怎样的后果呢?(生:像蚯蚓等就会死掉,没有了分解者,植物缺少营养就会枯萎、死亡,就会影响到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网,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谈话: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各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好我们周围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设计意图: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
(四)总结拓展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2、延伸。
试画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网。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板书设计:
有趣的食物链
草羊狼
一、设计意图
性教育是幼儿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4-5岁的中班幼儿需要教师引导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以及自己隐私部位,要培养其良好的性别意识,并且具备清洁隐私部位的意识;其次,中班幼儿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会能力并不完善,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后,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认知:初步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
情感:正确认识自己,并懂得尊重他人、接纳他人。
能力:掌握保护自己隐私部位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穿过泳衣。
(2)《男孩女孩》儿歌学唱
2、物质准备:(1)PPT(含绘本内容)。
(2)早教娃娃。
四、活动过程(括号内为幼儿可能性回答)
1、活动导入
师:老师今天要告诉小朋友们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小朋友们先回忆一下昨天和老师一起做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呀。(游泳)游泳要穿什么(泳衣)我们为什么要穿泳衣呢?(……)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一个只属于你们自己的小秘密。
平行线与相交线
2.1余角与补角(本文来源于:兔笨笨英语网 tooben )
1.×、×、×、×、×、√;2.(1)对顶角(2)余角(3)补角;3.d;4.110°、70°、110°;5.150°;6.60°;7.∠aoe、∠boc,∠aoe、∠boc,1对;8.90°9.30°;10.4对、7对;11.c;12.195°;13.(1)90°;(2)∠mod=150°,∠aoc=60°;14.(1)∠aod=121°;(2)∠aob=31°,∠doc=31°;(3)∠aob=∠doc;(4)成立;
四.405°.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1.d;2.d;3.a;4.a;5.d;6.64°;7.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9.be∥df(答案不);10.ab∥cd∥ef;11.略;12.fb∥ac,证明略.
四.a∥b,m∥n∥l.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1.ce、bd,同位角;bc、ac,同旁内角;ce、ac,内错角;2.bc∥de(答案不);3.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c;5.c;6.d;7.(1)∠be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f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f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ae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8.b;9.c;10.b;11.c;12.平行,证明略;13.证明略;14.证明略;15.平行,证明略(提示:延长dc到h);
四.平行,提示:过e作ab的平行线.
2.3平行线的特征
1.110°;2.60°;3.55°;4.∠cg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5.平行;6.①②④(答案不);7.3个 ;8.d;9.c;10.d;11.d;12.c;13.证明略;14.证明略;
四.平行,提示:过c作de的平行线,110°.
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
1.d;2.c;3.d;4.c;5.c;6.略;7.略;8.略;9.略;
四.(1)略(2)略(3)①a② .
4.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2)
1.b;2.d;3.略;4.略;5.略;6.略;7.(1)略;(2)略;(3)相等;8.略;9.略;10.略;
四.略.
1.143°;2.对顶角相等;3.∠acd、∠b;∠bdc、∠acb;∠acd;4.50°;5.65°;6.180°;7.50°、50°、130°;8.α+β-γ=180°;9.45°;10.∠aod、∠aoc;11.c;12.a;13.c;14.d;15.a;
16.d;17.d;18.c;19.d;20.c;21.证明略;22.平行,证明略;23.平行,证明略;24.证明略;
生活中的数据
3.1 认识百万分之一
1,1.73×10 ;2,0.000342 ; 3,4×10 ; 4,9×10 ; 5,c; 6,d;7,c ; 8,c; 9,c;10,(1)9.1×10 ; (2)7×10 ;(3)1.239×10 ;11, =10 ;10 个.
3.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1)近似数;(2)近似数;(3)准确数;(4)近似数;(5)近似数;(6)近似数;(7)近似数;2.千分位;十分位;百分位;个位;百位;千位;3. 13.0, 0.25 , 3.49×104 , 7.4*104;4.4个, 3个, 4个, 3个, 2个, 3个;5. a;6、c;7. ;8. d ;9. a ;10. b;
11.有可能,因为近似数1.8×102cm是从范围大于等于1.75×102而小于1.85 ×102中得来的,有可能一个是1.75cm,而另一个是1.84cm,所以有可能相差9c
12. ×3.14×0.252×6=0.3925mm3≈4.0×10-10m3
13.因为考古一般只能测出一个大概的年限,考古学家说的80万年,只不过是一个近似数而已,管理员却把它看成是一个精确的数字,真是大错特错了.
四:1,小亮与小明的说法都不正确.3498精确到千位的近似数是3×103
3.3 世界新生儿图
1,(1)24% ;(2)200m以下 ;(3)8.2%;
2,(1)59×2.0=118(万盒);
(2)因为50×1.0=50(万盒),59×2.0=118(万盒),80×1.5=120 (万盒),所以该地区盒饭销量的年份是2000年,这一年的年销量是120万盒;
(3) =96(万盒);
答案:这三年中该地区每年平均销售盒饭96万盒.
单元综合测试
一、填空
1、70 2、锐角 3、60° 4、135° 5、115°、115°
6、3 7、80° 8、551 9、4对 10、40°
11、46° 12、3个 13、4对2对4对
二、选择
14、D 15、D 16、B 17 B 18、B19、A 20、C
21、AD//BC
∠A=∠ABF∠A=∠C∠C=∠ABF
BA∥DC
22、32. 5°
23、提示:列方程求解得∠1=42°∠DAC=12°
24、平行
25、130°
26、BDAC,EFAC
BD∥EF
∠5=∠FEC
∠1=∠FEC
∠1=∠5
GD∥BC
∠ADG=∠C
27、CE平分∠BCD,DE平分∠CDA,∠1+∠2=90°
∠BCD+∠CDA=180°
AD∥CB
CBAB
DAAB.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 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这位同学 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你的眼睛。(填“会”或“不会”)这是因为 。2. 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迎着月光走,地上 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 的是水。(“发亮”或“发暗”)新 3. 噪声也叫“隐形杀手”,现代城市在需要安静的环境附近常常有如图3所示的 标志。4.如图4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5.人们根据 能够辨别出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6.如图6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其中物质___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在第6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_____________状态. 7.太阳光穿过树林,形成光柱是光的 现象;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 现象。8. 如图8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折射角 。9.如图9所示的寒暑表的示数是 。
10. 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像(填“实”或“虚”);如果小明以2m/s的速度走近竖直的平面镜,那么他的像相对他的速度是 。11.如图11甲所示是使用托盘天平时的实验情景,请你指出存在的两处错误:(1) 、 . (2)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 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g. 12. 等质量的两个实心物体,若两物体的体积之比是4∶3。那么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质量之比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括号内)13. 美丽的诗句中也有物理:“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两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流水14. 某辆汽车以4 m/s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当行驶完一半路程时改用6 m/s的速度行驶到乙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2 400 m,则汽车在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为()A.10 m/s B.5 m/s C.4.8 m/s D.6 m/s1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声音只能传递信息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16.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17.如图17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18.如图18所示的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19. 图19中,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像是图中的( )20. 如图20所示是钟表在平面镜中的像,则实际时间为( )A.11∶55 B.12∶05 C.5∶25 D.6∶3521. 潜在水中的人从水中观看岸上的路灯,他看到的灯跟灯的实际位置相比较() A.低一些 B.高一些 C.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22. 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透镜9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10cm B.8cm C.6cm D.4cm 23. 加热一定质量的水,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23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只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A.a B.b C.c D.d24.一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实像,如果这时用纸将透镜遮住一半,则()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成像是原来的一半C.要移动光屏,才能成清晰的像 D.屏上仍成原来的像,但比原来的暗25. 如图25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则( )A.乙的密度大 B.甲的密度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2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出现放热的是()A.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熔化为水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了27. 某自动扶梯用20 s可将站立于扶梯上的人送上楼,扶梯不动时走上去要30 s,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时间()A.50 s B.10 s C.12 s D.20 s三.作图题(共14分。要求:用尺规规范作图,误差不能过大,有作图痕迹,)28. 在图中,AO、BO'为点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S'的位置,简述求作方法(6分)并画出光路图(2分). 29.如图29所示,由点光源S发出的某一条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反射光线过点P,折射光线过点Q,试在图中按题意画出光路图。(2分)30.在图30中,根据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4分)四.探究与实验题(每问1分,共24分)31. 如图31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 (2)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3)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 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5)小方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个凸透镜,B处放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倒立、等大的蜡烛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32.张华和同学到东海岛钢铁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华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1)把天平放在 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32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 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32乙所示,则零件的质量为g,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32丙所示,则零件的体积为cm3,由此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g/cm3. (3)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外,在光屏上能够观察到的像是 、 立的 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2)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时蜡烛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所在范围是 ,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3)把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 (填“能”或“不能”)在屏上看到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4)由实验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当蜡烛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 透镜,像的大小逐渐 ,当蜡烛位于 时,可以在光屏上接收到像,并成实像;当蜡烛位于 时,不能够在光屏上接收到像,并成虚像.五.计算题(9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步骤及公式)34. 实验室中有一种瓶子专用于测定液体密度,这种瓶子叫密度瓶.若瓶子的质量是10 g,装满水后,水和瓶子的质量是20 g.装满油后,油和瓶子的质量是18 g,求这种油的密度.
二、13.A 14.C 15.D 16.A 17.C 18.A 19.C 20.B 21.B 22.C 23.C24.D 25.B 26.C 27.C三、28.第一步,反向延长入射光线,交于一点S即为发光点;(2分) 第二步,作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2分) 第三步,分别连接S'O、S'O'并延长,OA'O'B'即为反射光线。(2分) 说明:第二、三步用其他方法做对同样给分。30.甲图凸透镜,乙图凹透镜。四、31.⑴像的位置 ⑵大小 ⑶不点燃 重合 ⑷虚 ⑸1032.⑴水平台或水平桌面 右 ⑵62 20 3.1 ⑶不变。33.⑴缩小 倒 实 照相机⑵大于2倍焦距 投影仪、幻灯机 ⑶放大镜⑷远离 变大 焦点以外 焦点以内。34.解:水的质量:m水=20 g-10 g=10 g,……………………………………(2分)瓶的容积:V=m水/ρ水=10 g/1 g/cm3=10 cm3,………………………(2分)
人车分流 各行其道。 每当你走马路,就会看到许多行人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如果行人和车辆爱怎么走就怎么走,那么就会交叉冲突,发生混乱。交通道路上用“交通标线”划出车辆、行人应走的规则:机动车走“机动车道”。在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交通标志。它们用图案、符号和文字来表达特定的意思。告诉驾驶员和行人注意附近环境情况。这些标志对于安全车非常重要,被称为“永不下岗的交通警”。警告标志“它是警告车辆、行人注意危险地段、减速慢行的标志。禁令标志:它是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某种交通行为的标志。指示标志:它是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行人行进的标志。指路标志:它是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辅助标志:它是主标志下,对主标志起辅助说明的标志。我们应该熟悉并爱护这些标志,不能任意损坏或在上面乱涂乱画,并且自觉遵守这些标志的规定。安全走路 .走路,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不注意交通安全,走路也闯祸。因此,我们上学读书、放学回家、节假日外出时,走在人来车往的交通繁忙的道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走路要走在人行道上。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道路右边行走。走路时,思想要集中,不要东张西望,不能一边走一边玩耍,不能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不能三五成群并排行走,不要乱 闯马路,更不能追赶车辆嬉戏打闹。更不要在马路上踢球、溜冰、放风筝、做游戏。一旦被来往车辆撞倒,后果非常严重。 汽车不是一刹就停的 有的同学认为乱 马路没啥关系,反正驾驶员会刹车的。其实,汽车不是一刹就停的。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车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路,这就是力的惯性作用。就像人在奔跑中,突然停下来,还会不由自主地身前冲出几步一样。何况还有可能驾驶员不注意、刹车不灵等。所以,乱穿马路是十分危险的,不少交通事故就是因为行人乱 马路造成的。血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不在车前车后急穿马路 。有人总是喜欢在汽车前、后急穿马路、这是很危险的。驾驶员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被称为“视线死角”。要是有人在车前车后驾驶员眼睛看不到的“视线死角”内急穿马路,就会造成车祸。所以我们横过马路前要注意左右来往车辆,先向左看,后向右看,当看清没有来车时才可横过马路。在有“人行横道”和“人行天桥”上行走,这样才比较安全。 乘车安全常识1、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和长途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在道路上搭乘机动车,应当从车身右侧上车;不得强行上下或者攀爬行驶
中的车辆;2、不要在车行道上或交叉路口处招呼出租汽车,应当在非交叉路口处的行人道上招呼出租车。3、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出租车、长途汽车和火车。4、机动车行驶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不准跳车。5、车辆行驶中,不要与驾驶员闲谈或者有妨害驾驶员安全操作的行为。6、车辆在高速行驶中,不要在车内站立,不向车外抛弃物品,乘坐前排时应系好安全带。7、乘坐货运机动车时,除驾驶室外,不要乘坐其他任何部位。8、乘坐大型客车时,上车后一定要先察看安全门和安全槌的存放地方。9、不要在道路中间上下车。10、下车后,不要从车前车后突然走出横穿马路。11、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行人交通安全常识1、行人须在右边的人行道内走;没有人行道的,则要在靠右人行道的路边走。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斑马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人行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人行地道。3、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警示;人行横道(斑马线)灯,绿灯亮时,行人可以横过人行横道(斑马线);绿灯闪烁时,行人不准进入行人横道(斑马线),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行走;红灯亮时,行人不准进入人行横道(斑马线)。4、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线时要注意避让车辆,不准追逐、猛跑;穿过没有任何人行横道线(斑马线)的,要走直线,不可迂回通过;穿过时要先看左边,再看右边,确定没有机动车时才可以穿越马路;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5、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不得在桥梁、隧道和人行天桥上躺卧。6、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7、行人不得进入高速公路。8、横过马路时,有交通警察或交通管理人员指挥时,应服从交通警察或交通管理人员的指挥。9、不准在机动车道上滑板、滑旱冰等有碍交通安全的活动。
交通安全在我心中
“嘀嘟,嘀嘟,嘀嘟……”又是一阵震撼人心的救护车声,马路上又出现了一片血迹:当事人躺在地上痛苦地,那中掺杂着无限的悔恨,肇事者无奈地望着流血不止的当事人,深深地叹着一口口粗气……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秒有两起车祸发生,每年有20000人死于车祸。这触目惊心的数字,重重地撞击着人们那颗稚嫩的心。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交通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国家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造成人们必要的生命财产及其他的经济损失,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让每个市民都依法做到交通安全在我心中。 马路作为交通的载体,它伤害了无数人的生命,它不能没有,但有了它却有无休止的流血。 在出车祸前,如果人们刹一步车,停一步路,那就不会流血了,流血不但是痛苦的,更是心灵的撞击,使人家破人亡,那这样的车祸是不应该出的,这样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血是可以止的,但缺一只脚或少一只手,成为残疾,你愿意吗? 人们如果不注意安全,那事故将会像“非典”一样传播起来,也许受害者不是你,是他,但也许明天就是你了,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财产损失,这值得吗?为什么不能遵守交通法则呢? 还记得去年在我家门口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那是一个十字路口,一辆从珠江花园开来的摩托车正往炎帝广场方向开去,一辆从泰山路开往谭家山的货车与其相撞,他们都想比对方先过十字路口,结果相撞了,摩托车司机被摩托车压倒在地,不能动弹,货车上的木材散了一地,挡风玻璃如同蜘蛛网一般,碎了一半,司机头部流血不止。疾驶而来的救护车将他们接走了…… 如果他俩都慢一步,肯定不会这样。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呀!难道就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流血吗?这让人觉的马路不是一片安宁的地方,更像是一片“战场”,司机们就是一位位“战士”,但马路不是战场,他们也不是战士,真正的战士是为国捐躯,而他们却是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辽ICP备19013545号-9 辽公网安备:21011302000173 © 版权所有:沈阳学刊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