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用菌栽培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2-18 00:15:12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1

关键词 教学改革;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7-0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LI Zhi-tao ZHAO Juan-juan LIU Hai-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by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hanging course examination mode,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新技术,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们能在生产实践上正确地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1 精选实验内容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繁多,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践,精选实验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不断进行课程专业教学改革,使本门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只有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特别注意实验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以最常见的平菇栽培为例,实验涉及平菇栽培的各个环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培养。具体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为母种制备提供培养基);实验二,组织分离法及母种转管技术(制作母种);实验三,食用菌原种的配制、灭菌与培养(制作原种);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制作栽培种,并进行培养,直至栽培出平菇)。通过这个综合大实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体栽培技术,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平菇栽培技术,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本课程设置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本门课程应有1/2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们去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至少1周。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们也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制约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尽量简化多媒体信息,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有机组合,使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为学生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有效途径。

2.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要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抛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会很有帮助。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在平时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实训,可以增进学生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改变其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实习学生开放。实习期间,学生们要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在与员工沟通中了解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相关行业知识,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开阔眼界;同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拓宽专业知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通过学到的实践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g这门课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指导。通过实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且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4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3]。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完善传统的考试方式,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笔试中增加分析归纳综合应用方面的试题,添加技能操作考核等内容,适当地淡化结果、强化过程[4]。

5 结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自己不断学习并进行反思,去探索与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务必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5-9]。

6 参考文献

[1] 张彦民,韩文凤,邱泼.职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3):92-93.

[2] 李晓靖.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3):147-148.

[3] 张佳艳,熊建文.独立学院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与改革[J].轻工科技,2013(8):173-174.

[4]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5] 汪军玲,周本宏.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61-262.

[6] 孙金旭.食用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1):108-109.

[7] 黎勇,黄作喜,齐泽民.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食用菌教学周年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6-207.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2

一、大棚葡萄的棚架建造

1.葡萄大棚架式

为了打造葡萄一食用菌和谐的生长环境,因此搭建适宜的棚架是关键。我地果农葡萄大棚建设采用的架式以混合架大棚为主。即立柱用水泥柱(10厘米×10厘米),横梁用钢丝索(三角钢)拱杆用毛竹片或直径1.3~2厘米的自来水钢管。

大棚要求南北向建造,大棚长度根据地块的南北长度确定。一般以40~45米为宜,最长不超过50米,地块过长,棚体需分段隔开。大棚过长,不仅温度不易控制,病害容易传播,生产管理也不方便。大棚的宽度要结合葡萄架式和大棚类型来确定,连栋的宽度一般4.8~8米,单栋大棚宽度6~6.5米。大棚高度主要是顶高和肩高,钢管大棚的顶高一般为3.5~3.8米,肩高2~2.2米;竹木结构大棚顶高一般为2.8~3米,肩高2米左右,简易连栋大棚要设置天窗,也可利用棚栋间连接的天沟,进行通风降温。

2.建造时间

在葡萄定植的秋季,把水平棚架造好,最迟不要迟于葡萄植株长到1.5米高,时间约5~6月份前。否则对树形的固定影响很大。拱棚可在次年冬季葡萄落叶后进行。

3.建造方法

3.1立柱

每个棚立3行水泥柱(一行中柱,两行肩柱)。两边边柱(肩柱)离地面2.2米,中柱3.5米,中柱或者可利用葡萄架横梁上架一直梁。直梁上用竹棍,撑住拱片,每行柱的间距3~4米左右。

3.2横梁

用钢丝索。两头用铁丝固定。注意横梁尾径不可少于8厘米。

3.3直梁

边柱、中柱顶部分别各架一条直梁。可用直毛竹或小杉木。两头分别固定在边柱和中柱顶上。

3.4拱片

用6~8厘米宽的毛竹片或直径1.3~2厘米自来水钢管:长度视棚宽度而定;5米宽的棚拱片长为6.5米;6米宽的棚,拱片长为7.5米。固定在边柱直梁、中柱直梁上。拱片两头必需钻洞用铅丝固定。

3.5槽板安装

两边安装卡糟;边棚外侧固定在露地面1.8米处,边棚内侧及内棚两侧固定在两棚连接处上部50~80厘米处。卡糟固定方法,按拱片位置打两孔,用细铅丝固定在拱片上,不用固定卡固定。

3.6压膜带固定位置

边棚外侧压膜带直接固定在地桩上,内侧将压膜带固定在直梁上。

3.7薄膜

多功能流滴聚乙烯农用膜,以多功能长寿膜为宜,厚度0.05~0.06毫米,抗风能力较强。

二、大棚葡萄管理

1.及时盖棚覆膜

葡萄大棚应在1月12~15日盖棚,保证在2月中旬前后萌芽,在3月底棚架基本均匀分布有10叶左右的葡萄枝条,4月中旬棚下遮光条件达到食用菌(平菇)的栽培要求。

2.加强肥水管理

葡萄前期的施肥,可按照常规管理进行,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施好花前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2.5公斤,落花后至新梢生长盛期施好保花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5公斤,果实膨大前要施好壮果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0公斤,后期以根外追肥为主。

采用大棚葡萄、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的葡萄园,应配备滴灌设施,在葡萄施肥时一定要采取滴灌方式,随水施肥,同时在施肥时要选择采菇基本结束后进行。

3.及时疏除多余、过密的枝条

葡萄大棚架下种植平菇,二者基本无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存在。在葡萄生长中期,架面已布满葡萄枝条和叶片,为平菇生长起到了很好的遮阴条件,但个别生长过旺的葡萄,需及时修剪过多的枝条,并及时摘心控制枝条长度。通过修剪过密的葡萄枝条,保证有适度的散射光,照射到葡萄棚下,不但能满足平菇子实体的光照需求,而且也可促进葡萄果实早着色、早成熟。

4.加强葡萄病虫害防治

大棚栽培葡萄病虫害发生比露地栽培明显减轻,因此,重点注意做好综合防治,并强调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4.1越冬期

清园,用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

4.2枝梢生长期

做好灰霉病、叶斑病的防治,用78%科博600倍喷施。

4.3开花前后

做好白粉病、霜霉病和蚜虫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50%农利灵1000喷施。

4.4幼果期

做好叶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80%大生800倍。

4.5在采收后,重点抓好黑痘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1:200倍波尔多液喷施

注意在出菇阶段,葡萄园要做到不喷任何农药,确保平菇无污染。

三、食用菌(平茹)的栽培管理

葡萄大棚架下种植平菇,采用了袋栽法,即将袋栽材料装袋、接种、发菌培养后移入葡萄大棚架下栽培。

1.发菌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棒移入干燥、通风、黑暗处培养,7天后检查一次杂菌,经过25~30天的培养,菌丝就会长满全袋。

2.前期准备

在菌棒移入葡萄大棚前,要做好葡萄棚四周的覆盖物遮荫工作,四周用草披围住,做到“三分阳光七分阴”。同时在葡萄棚下,先整地作畦,宽1米左右,畦与畦之间留人行道宽50厘米左右,最后将菌龄基本成熟,手感有弹性的菌棒排放在畦面上。

3.加强出菇管理

要高产,管理是关键。出菇阶段要在畦面上搭0.6~0.7米高的小拱棚,以保证平菇对湿度的要求,确保小棚内湿度在80~90%,不足时应向无菇料面空间喷少量水,但不可直接喷在菇体上,以免死菇或幼菇变黄色。在平茹喷水保湿时,因当前农村河塘水质较差,故在平菇生长阶段,喷水保湿时应用清洁的自来水,以防止平菇幼菇发黄枯萎,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要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的光照要求。如果架面葡萄生长不旺,应在小棚上方铺一层黑色遮阳网,以促进子实体肥大、色白。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3

金针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7~30℃,最佳温度为23℃,子实体分化发育适宜温度为3~18℃,最佳温度为13℃。因此,南方地区种植时间以晚秋为好,北方地区以中秋为好,江南诸省在10~11月为好,高海拔山区在9月为好。

2、场所。

需要准备菇房,菇房的主要要求是保温、通风、干净,可以搭建一个半地下式菇房,建议在室外往地下挖一个1米深的正方体的洞,再用土在地上四周垛起1米高的墙,顶上盖塑料膜及草帘即可。

3、原料。

可以将粉碎玉米芯(可用高粱壳、锯末、花生壳、豆秆、玉米秆、油菜秆等代替)、麦麸、玉米面、石膏粉、黄豆面、过磷酸钙、白糖按75:20:3.5:2:1.5:1:1的比例准备好,然后将白糖加水溶化,再将白糖水和其他配料加水充分搅拌,含水量要达到65%左右,闷2~4小时后装袋。

4、接种。

首先,选择15~17厘米宽、55厘米长的塑料袋装袋,装袋的时候要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结,然后用高压或是常压灭菌,灭菌后就可以接种,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菇房。

5、管理。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4

五台山野生食用菌资源营养价值及展望贺沛芳 杨怀民 张治家 郭凤萍 张筱秀 原宗英 (7)

信息荟萃

防范强冷空气影响食用菌生产 (9)

食用菌生产机械在201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种类范围内 (12)

中国食用菌协会第四届第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召开 (31)

庆元食用菌将端上“世博餐桌” (45)

上半年食用菌市场分析 (67)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食用菌价格 (71)

资源开发

新疆北屯橙黄疣柄牛肝菌生境调查研究贺亚玲 刘红玲 曾广萍 张霞 (10)

育种与驯化

内蒙古野生银白离褶伞子实体组织分离试验冯晓宇 邹莉 王志英 臧丹丹 (13)

金针菇新品种菌株选育及应用周建林 何伯伟 黄良水 杨明华 毛小伟 (15)

菌覃文化

桑拿美人菌 (17)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54)

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陈君琛 沈恒胜 李怡彬 肖胜刚 黄忠英 (18)

香蕉茎叶培养料对平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黎金锋 何龙飞 覃培升 (20)

真姬菇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刘建忠 孙淑静 胡开辉 熊芳 肖雅敏 陈明祥 饶榆平 (22)

10个杏鲍菇菌株的比较研究董伟 陶鸿 卢伟 刘晓红 谢凌慧 (26)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徐全飞 孟俊龙 郭亮 韩晓芳 吴艳 充娜 常明昌 (29)

生理生化

姬松茸4个品种菌丝体的生物酶活性测定赵爽 刘宇 许峰 王贺祥 王守现 孟莉莉 耿晓丽 (32)

松茸菌丝体的纯培养及其鉴定张微思 罗孝坤 张丽英 张利菁 朱萍 (34)

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小鼠体内抗H_(22)肝癌的作用王兰英 孟玲 黄芳 宋爱荣 (37)

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生药学比较谷妲 包海鹰 (40)

冻结条件对双孢蘑菇PPO和POD活性的影响赵吉顺 赵天瑞 樊建 许源 (43)

贮运加工

双孢蘑菇保鲜剂及贮运保鲜技术研究颉敏华 李梅 吴小华 田世龙 仁爱民 张桂香 (46)

双孢蘑菇子实体采后褐变及相关生化变化研究刘吟 李成华 吴关威 边银丙 黄文 (48)

病虫害防治

张家口地区褐鳞蘑菇栽培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吴文荣 忻龙祚 黄智鸿 袁丁 (52)

百病傻对双孢蘑菇病害的防治效果试验王广来 曹德宾 杨亿超 梁惠芬 陆晓光 郑阳 (55)

产业论坛

河南省香菇生产发展概况及思考王传福 郑明立 陈文予 (57)

浙江省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剖析潘慧锋 陈青 (60)

菇农之友

灵芝盆景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王鑫驰 姚方杰 尤婕 (63)

白灵菇14种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与优劣性评价康源春 袁瑞奇 孔维丽 祝秀花 韩玉娥 王志军 (65)

直热常压灭菌池的整体改造技术邹香能 (68)

立式、卧式2种培养料装袋机的构造特征翁赐和 翁建新 (69)

食用菌多糖提取技术研究概况 赵天瑞 樊建 (3)

资源开发

黑龙江林区大型经济真菌伞菌目种质资源张介驰 戴肖东 刘佳宁 张丕奇 韩增华 孔祥辉 马庆芳 (7)

侧耳属3种食用菌解剖学性状比较初洋 倪新江 姜海华 郑丽 (9)

育种与驯化

荷兰引进双孢蘑菇品种比较筛选试验初报胡晓艳 魏金康 赵龙 邓德江 韦强 吴尚军 (12)

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新品种冀168栽培特性初报 韩晓芳 杨杰 吴艳 罗雯娟 渠继红 徐全飞 盂俊龙 (15)

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措施研究周志美 杨会贤 尚素芹 (17)

废料栽培平菇试验耿小丽 刘宇 王守现 林秀敏 赵爽 (19)

北京郊区板栗林下栗蘑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隗永青 曹均 曹庆昌 (21)

环境因子对冬虫夏草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涂永勤 张德利 曾纬 陈仕江 尹定华 (24)

草菇工厂化栽培模式探讨赵风云 林俊芳 游丽容 郭丽琼 (26)

信息荟萃

云南省楚雄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促农增收 (20)

英国用回收废纸培育平菇 (47)

有加工“钱”途的食用菌 (70)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食用菌价格 (71)

生理生化

灵丹菌质双向发酵工艺及药效品质研究许晓燕 郑林用 李艳 江南 余梦瑶 罗霞 (28)

蘑菇底料等废弃物对蚯蚓生长发育的影响李瑞哲 张红垒 郭建伟 朱重伟 邢小娟 徐廷生 刘宁 (32)

RAPD和SRAP分子标记在绣球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陈瑞鹏 贾小宁 郭立忠 (34)

葛根渣栽培的食用菌营养和重金属研究初报戴璐 张琨 李峻志 李安利 祁鹏 (37)

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鸡生态学研究黄小丹 柳建良 丘苑新 (39)

白灵菇多糖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兰蓉 张震 吴迪 陈亚菲 马辰 (42)

灵芝孢子油检测标准与其抗肿瘤活性的关系李向敏 谢意珍 潘鸿辉 简伟明 罗彪 李森柱 张智 (45)

胶陀螺子实体中几种化合物的分离鉴定马伟才 杨树东 包海鹰 (48)

贮运加工

香菇采后预处理及气调保鲜技术研究 冯建华 徐新明 李继兰 班兆军 贾连文 季向阳 郁网庆 (51)

产业论坛

桂林市食用菌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徐春荣 (54)

菇农之友

黑木耳代用料栽培的注意事项和建议陈影 姚方杰 刘桂娟 王海英 梁艳 (55)

平菇夏种的管理措施侯伟 孙艳霞 (59)

平菇栽培袋灭菌三原则王宗善 (60)

长白山区小孔木耳栽培技术卓海生 张华 (61)

白灵菇栽培经验及问题分析张瑞颖 胡清秀 左雪梅 周廷斌 张金霞 (63)

利用桑枝屑简易栽培杏鲍菇技术张敏 张月华 姚祥坦 (66)

论食用菌栽培播种期的确定罗国涛 (67)

陇南猪苓人工栽培技术曹琴 (69)

菌蕈文化

菌蕈菜谱 (60)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用菌多糖结构分析中的作用杜秀菊 张劲松 潘迎捷 (3)

食(药)用菌抗糖尿病研究进展顾今 杨开 叶帮伟 季培军 孙培龙 (7)

羊肚菌营养类型及其在人工栽培中的应用郭相 刘蓓 马明 马绍宾 (11)

菌蕈文化

清蒸松茸 (13)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16)

资源开发

贵州梵净山保护区非褶菌资源评价及生态研究宋培浪 龙汉武 潘高潮 何云松 邹羽澄 邹方伦 (14)

育种与驯化

野外白香蘑的组织分离培养试验忻龙祚 吴文荣 梁枝荣 (17)

栽培技术

烟色离褶伞生物学特性研究李晓 张士颖 李玉 (20)

褐色蘑菇透气袋栽培种制作的关键技术研究曾辉 (23)

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庞茂旺 赵淑芳 万鲁长 高霞 田召玲 (28)

鸡腿菇菌株农艺性状比较及相关分析邱慧兰 李林辉 陈真勇 刘雁英 谢富刚 彭正松 (31)

pH值和温度对墨汁鬼伞菌丝体生长的影响郝册 刘雍 程继鸿 陈青君 (35)

3种中药废弃物栽培经济真菌可行性研究初报张琨 戴璐 李峻志 贺建超 (37)

生理生化

混菌发酵油菜秆氮源对灵芝木质素酶系的影响张丁倩 柯丽霞 赵文科 吴义祥 周科 (39)

液态发酵红汁乳菇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曹文涛 张鑫 (42)

蜜环菌多糖对大鼠INS-1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许宝奎 操玉平 于敏 沈业寿 陆军 (45)

粗毛黄褐孔菌多糖降血糖试验研究李雨沁 胡建伟 (49)

虎奶菇菌丝体自溶蛋白质制备方法比较黄碧芳 朱鸿萍 李彩斌 林文雄 (52)

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定灵芝属菌种黄龙花 杨小兵 张智 胡惠萍 张一帆 吴清平 (55)

信息荟萃

第三届中国蘑菇节在漳州东南花都开幕 (57)

第三届中国蘑菇节开幕漳州获“中国罐头之都”称号 (67)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食用菌价格 (72)

贮运加工

复合乳化剂对食用菌菌汤乳化效果的研究殷坤才 柯丽霞 吴义祥 谢敏 沈翔 (58)

病虫害防治

三峡地区天麻主要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余昌俊 王绍柏 刘雪梅 刘梅芝 (60)

产业论坛

对菌种市场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建议戴浩 何颖 杜顺刚 (62)

菇农之友

麦秸粉不同培养基对平菇性状及产量影响王秉峰 (64)

草菇周年生产中病害发生原因浅析李军 (66)

柑桔、红柿等枝梢栽培反季节香菇初探王增洪 廖旭芳 王新基 (68)

食用菌上游企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 (69)

松木屑不同处理方法对绣球菌生长的影响刘建伟 卢伟东 贾培培 郭立忠 (70)

白灵侧耳栽培条件下对碳源利用规律的研究周长青 王秀峰 李玉

2009年《中国食用菌》启事

坝下林果地褐鳞蘑菇栽培技术吴文荣 忻龙祚 张树发 田再民

木薯酒精废渣在木耳制种上的应用研究陈丽新 陈振妮 王灿琴 韦仕岩 周嘉运

ISSR分子标记分析杏鲍菇菌株遗传差异研究冯伟林 蔡为明 金群力 范丽军

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蔡丹凤 陈美元 郭仲杰 王雪英 林佩瑛 林海芳 林杰

食用菌行业抗击金融危机吹响“集结号”

灵芝和天麻等复配产品辅助改善记忆功能研究吴素蕊 高观世 侯波 刘蓓

蛹虫草——黑龙江省新发现简报潘学仁 王维敏 邓中枢

灵雷菌质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熊浩仲 谢小梅 苏明声 庄毅 周雪娥 张普照 舒任庚

食用菌出口初显疲态

香菇液体菌种固化技术研究刘映淼 王兰青 高玉千 戚元成 申进文 邱立友

蛹虫草菌种与培养方法相互筛选技术和应用效果胡事君 张善信 郑贵朝

漳州白背毛木耳出口基地螨类综合防治技术赖宝春 蔡衍山

内蒙古根河14种野生大型经济真菌生物活性测定孙亚红 郑素月 李崇勃

蜜环菌多糖对损伤性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操玉平 于敏 沈业寿 陆军 许宝奎

菌蕈菜谱 砂煲松茸焗鳕鱼

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的变革和最新进展卢政辉

酵母浸膏蛋白胨与pH对草菇培养与生物学效率影响伍国明

蛹虫草产业化栽培瓶颈及其对策宋金俤 刘超 华秀红 林金盛

生态农林业的新宠儿——菌根食用菌付绍春 谭琦 谭著明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一八九.唐慎微臧穆

虎掌菌酶解提取物抑菌试验研究陈龙 郭永红 曹建新 罗晓莉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研究动态刘士旺

采用L_9(3~4)正交设计方法筛选血耳菌丝体液体培养基刘西周 郭成金

高粱乌米高产配套技术研究石太渊 李莉峰 高雅 朱华 韩艳秋 于淼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食用菌价格

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评价 邹方伦 吴兴亮 潘高潮 邹羽澄 龙汉武 雷启义 朱虹

食用菌农药残留控制研究胡清秀 宋金俤 谢艳丽

甘肃双孢蘑菇栽培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防治措施陈小丽 张桂香 杨建杰 耿新军

香菇菌棒安全越夏管理措施毛可红 毛可荣 吴银华

鸡油菌类群研究进展王丽 赵兴堂 李晓霞 李良

洛巴伊口蘑栽培最适覆土厚度研究李碧琼 陈政明 林俊扬

中国食用菌协会第四届第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刊通讯员

白灵菇风味成分的GC-MS分析李晓燕 兰蓉 吴志明 辛秀兰 师燕秋

多吃蘑菇的五大好处

双孢蘑菇栽培中的六个关键控制点黄海洋 刘克全 储凤丽

必洁仕牌消毒剂稀释液对食用菌杂菌的防治效果黄金宝 陈文良 张涛涛 黄志坚

四川部分地区3种食用菌中7种重金属含量测定陈黎 江勇 王明亮 陈仙 叶蔺霜

阿尔山野生商品菌类资源万宇 包金刚 图力古尔

缘盖牛肝菌生态调查研究 应国华 吕明亮 朱琼 陈奕良 李伶俐 麻益杰 梅建伟

7种食用菌三聚氰胺检测结果均未超标

元蘑孢子萌发融合育种试验与研究崔风石

食用菌污染菌脉孢菌的生物防治吴小平 彭建升 谢宝贵 柯斌榕 胡方平

关于召开2009年全国第九届(武夷山)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的第一轮通知

“菌物世界”标本每年增一万

八个樟芝菌株液体培养两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张国利 田雪梅 宋爱荣

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初步研究李翠翠 尉玉晓 郭立忠

田间香菇栽培技术徐连堂 田文彬 张庆岭

褐蘑菇采收与盐渍加工技术李娜

双孢蘑菇培养料贴堆再发酵技术张祖堂 龚国桢 李强 翁汉东 蔡开地

利用玉米芯袋栽平菇技术张广义 邢作山 刘学谦 高然云 戴凤宾

虫草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夏春雨 孙巍 刘学铭

瓦尼木层孔菌及其人工栽培技术范宇光 秦立武 吴秀玲 孙淑兰 王柏

食用菌中漆酶的研究进展(英文)张微思 罗晓莉 朱立 熊永生 朱萍

桦褐孔菌菌核提取物对细菌抑菌活性研究刘迎秋 熊红霞 包海鹰 Irina A.Gorbunova

2009年食用菌市场走势预测

菌蕈菜谱——酥炸松茸

浙江食用菌科技服务门户网站建设初探周炜坚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臧穆

食用菌二级、三级菌种制作环节及常见问题分析张丕奇 孔祥辉 马庆芳 刘佳宁 戴肖东 韩增华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食用菌价格

不同桑枝屑配比培养料对杏鲍菇生长及产量影响姚祥坦 张敏 徐素琴

论天麻种质资源及其保护余昌俊 王绍柏 刘雪梅

不同碳源、氮源对香魏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测定暴增海 邱传庆 孙文博 王增池 马桂珍

九州虫草的研究进展罗毅 程显好 朱林 金鑫 (3)

新型栽培基质生产食用菌的研究进展陈学强 罗霞 余梦瑶 郑林用 (7)

滇西北地区羊肚菌子囊果形态多样性研究刘蓓 马绍宾 郭相 桂明英 (10)

块菌首次在国内栽培成功弓明钦 (15)

平菇杂交菌株A34N22、A34F28的选育赵占春 姜新良 李蓁 杨兴国 (16)

香菇鲁香L01、鲁香L02新品种栽培试验研究宫志远 任鹏飞 李瑾 姚强 任海霞 曲玲 (18)

不同培养条件对宾王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张敏 李红 刘俊杰 (23)

板栗苞壳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比较试验覃宝山 覃勇荣 杜义 卢珊舟 (25)

草菇菌丝优化培养条件研究伍国明 李梅 (28)

毛木耳液体菌种的研究及栽培试验高峰 谢凌慧 卢伟 董伟 陶鸿 (32)

药用真菌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杜萍 张春凤 崔宝凯 包海鹰 (35)

树舌菌丝体多糖GPI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黄勇 张金亭 李金花 赵丽茹 于文斌 代玉山 孙丽丽 (38)

鲍鱼菇菌丝体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分析杨波 刘志刚 刘丹丹 胡家俊 (40)

重金属元素在香菇栽培基质和子实体中迁移特性研究 魏海龙 吴学谦 曹群 李海波 吴庆其 付立忠 柴振林 (43)

羊肚菌胞外多糖免疫活性研究张利平 陈彦 王子尧 祝庆军 (47)

紫外诱变对血红铆钉菇菌丝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李天芝 李莉 周健树 孟庆国 (50)

亚侧耳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研究邹莉 杨民宝 王义 (53)

食用菌干制加工技术邢作山 李洪忠 陈长青 郭惠 姜超 (56)

四种杀菌剂对绿霉及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王宗善 武模戈 (58)

浙江香菇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姚晗珺 章强华 董国堃 (61)

葛渣栽培食用菌试验初报贺榆霞 贺建超 李峻志 李安利 李利军 (65)

榆黄菇的三种高产栽培模式比较研究王香兰 刘淑芳 姜德凯 周学政 蔡德华 张秋胜 (67)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5

关键词:食用菌;废弃物;栽培料;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S3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1-0155-05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with wood chips as the main cultivation material will be severely limited. To select the agricultural waste resources widely distributed with large output and high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for production of edible fungus has better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wastes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s on the production of edible fungi at home and abroad was introduced, and its main problems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were pointed out.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edible fungi culture with agricultural wastes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the theory system of edible fungi production with agricultural wastes and establishing the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system of edible fungi cultivation.

Keywords Edible fungi; Waste; Cultivation material; Cyclic utilization

食用菌是指可供人们食用的一类大型真菌[1],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除了充当物质的还原者以外,同时又是对人类有贡献的次级生产者[2]。其主要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多糖等为主要原料,通过菌丝体分泌的水解酶及氧化酶将栽培原料高效降解,最终形成可供人们食(药)用的高蛋白食品。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 2014年农业经济中产值仅次于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类作物[3,4]。目前, 中国的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5]。中国食用菌的产量从1978年占全球总产量的5.7%发展到2009年的80%以上[6]。随着食用菌在药用领域的深入研究,其具有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保护神经系统、降血脂、护肝等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7-9],这就促使其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也逐渐增加。

农业废弃物(agricultural residue)是指人类在组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丢弃的有机类物质的总称,其主要包括植物性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林木枝条、杂草、落叶、果实外壳等)、动物畜禽粪便、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和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10]。随着国家农业和农产品数量的增加,这些被称作“放错位置的资料”也将逐年增加[11],其如何被合理有效地利用将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农业和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替代原料的应用,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农业废弃物随意堆弃与焚烧现象严重,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随着食用菌传统栽培基质棉籽壳价格的快速上涨与新型栽培基质的开发应用,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技术在我国已越发成熟,其推广应用后将大幅降低现阶段的食用菌生产成本,并可实现农业废弃物在生产中的高效循环利用,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

本文就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现状、现阶段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推进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循环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我国农业废弃物的特点

1.1 资源分布广、产量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随处看见,且绝大多数被随意抛弃。据统计,我国仅农作物秸秆就有近20 种,年产量约7.0×108 t,其中稻草2.0×108 t,玉米秸秆2.0×108 t,小麦秸秆1.0×108 t,豆类和杂粮作物秸秆1.0×108 t,花生、薯类和甜菜等秸秆藤蔓1.0×108 t;畜禽粪便年产量约为26.0×108 t,其中牛粪10.7×108 t,猪粪2.7×108 t,羊S3.4×108 t,家禽粪1.8×108 t,其它畜禽粪便合计7.4×108 t;林业废弃物(不包括薪炭林)0.5×108 t;其他类的有机废弃物约有0.5×108 t[12],并且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废弃物总量将以年5%~1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 年我国总的废弃物年产量将超过50.0×108 t[13]。

1.2 营养丰富、有机质含量高

由于农业废弃物的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其理化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其除含有主要元素C、H、O外,还含有N、P、K、Ca、Mg、S 等多种元素[11]。农作物秸秆与食用菌传统栽培基料木屑和棉籽皮的化学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部分组成。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表1)。因此,农业废弃物可完全满足食用菌的生长需要,产出的食用菌产品在质量和产量上都不亚于棉籽壳[14-16]。如利用农业废弃物玉米芯、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稻草粉等为原料,再辅加有机氮源(如豆饼、麸皮、米糠、玉米面、棉籽饼等)、矿物质元素等进行平菇生产,其生物转化效率可达到100%~150%。

2 国内外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

食用菌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承载与传递的作用,并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转化。其产品不仅是人类重要的蛋白供应,而且是医疗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的重要来源,对完善人类饮食结构,提高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培养料物质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可使原料纤维素含量降低50%、木质素含量降低30%、粗蛋白含量增加6%~7%、粗脂肪含量增加1倍左右,并利用这些分解产物产生大量可以利用的菌体蛋白(子实体)[19]。因此,食用菌生产可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价值和再生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我国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的规模与效益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荷兰、德国、美国、日韩等国家都有专业的生产机构进行农业废弃物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的生产在欧美一直是一个变废为宝的环保产业,其产量与质量均处于I先水平。近几年,我国在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栽培基质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试验,开发了多种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配方,并研发了一系列与栽培相关的技术装备。

2.1 国内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驯化与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人工驯化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已达40余种。早期的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主栽品种都是在段木上进行接种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木屑为主料的食用菌代料栽培技术试验取得成功,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随着食用菌产业扩大与科技发展,食用菌新型栽培基质不断被开发,利用农林废弃物制备食用菌栽培原料已成为研究热点。范凌云等[20]利用稻草秸秆进行了蘑菇大棚栽培试验,效果非常显著。袁建生[21]进行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与猪、牛、羊粪便混合发酵后栽培姬松茸的试验,并总结出一套农业废弃物栽培姬松茸的新技术,该技术得到了菇农的极大认可。齐志广等[22]进行了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草菇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案可行,且可降低生产成本。夏敏等[23]利用棉秆和玉米秸秆、玉米芯等为主原料与用纯栎木屑为主原料进行了栽培香菇后的蛋白质营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作物节本代料和纯木屑代料栽培的香菇子实体蛋白质均有较高营养价值,且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赵秀芳等[24]采用大蒜秆为主料进行香菇栽培试验,生物转化率可达98%,且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杂菌污染,提高产量。孔祥辉等[25]研究表明,在木屑中添加30%玉米芯、50%玉米芯或30%豆秆的混合代料栽培黑木耳,菌丝生长及木耳产量均较好。苗人云等[26]采用花生壳、木屑、玉米芯、油菜秆、黄豆秆、猕猴桃枝、高粱壳等资源部分替代棉籽壳栽培金针菇,结果表明30%的花生壳替代棉籽壳栽培金针菇,其产量比用棉籽壳栽培提高33.11%,栽培效益明显提高,并可显著降低原料成本。周帅[27]、陈丽新[28]、陈君琛[29]、胡燕[30]等在进行食用菌新型基质栽培的研究中,分别测试出了玉米皮、花生壳、葡萄枝、谷秆以及花椒子中的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并通过合理组合与营养强化,完成了在秀珍菇、姬菇、茶树菇等食用菌品种上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农业废弃物与传统栽培料相比,生物转化率均有较大的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食用菌生产研究人员和广大栽培工作者为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食用菌的栽培规模和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现有的原料资源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栽培需要。因此,新型培养料的研究与开发刻不容缓,农业废弃物作为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2.2 国外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

欧美食用菌的生产和消费主要以双孢蘑菇为主,以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为栽培原料进行工厂化、专业化生产。亚洲食用菌生产主要以木腐菌为主,日本和韩国的木腐菌工厂化生产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栽培料以木屑为主;东南亚国家近年食用菌发展较快,其食用菌生产也以木腐菌为主,品种主要为香菇等常见木腐菌食用菌品种,培养料主要以木屑为主。近年来非洲的纳米比亚、赞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及等都陆续开始了食用菌的生产,其高端市场需要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的成套栽培技术引自欧美,而农业式的栽培多数是糙皮侧耳,引自我国[4]。

现阶段,欧美双孢蘑菇栽培呈现了工业化生产,均已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直至自动化的生产。美国专业从事双孢蘑菇菌种生产的 Sylvan 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十多家连锁企业。而从事培养料业务的荷兰Heveco培养料公司,建有大型发酵隧道,将发酵的优质培养料直接或播种后供应给农户,年栽培次数可达6次,1 m2 平均产菇 26~32 kg,极大地提高了工效与菇房设施的利用率。

3 我国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6

不用怀疑,记者便亲眼目睹了这一“神奇”。

2014年3月18日,记者来到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平泉镇康杖子村百晟蔬菜花卉园区。数百亩的园区内,一幢幢温室大棚林立,其中一幢大棚的标牌格外醒目――“食用菌废弃料循环再利用研究――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推广示范棚”。走进示范棚,顿觉冰火两重天,棚内温暖如夏,绿意盎然,长120 m的大棚内种满了茄子。“看这茄子,长得多壮!”随行而来的平泉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农技推广研究员付山秀指指点点,赞不绝口。只见,一畦畦的茄子秧壮叶绿,正值盛果期,茄秧高的超过一人高,所结茄果大的超过0.5 kg重。付山秀介绍,棚里的茄子是用食用菌菌糠废弃料配制的基质栽培的,这是一种无土栽培新技术,既延长了食用菌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品质,又变废为宝,减少了环境污染,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种植模式。

近年来,承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67 亿盘(袋),产量达到43.8 万吨,产值达到38.1 亿元。然而,其“副产品”也接踵而来,食用菌生产所产生的大量废弃料一年以几十万吨计,除极少部分用来生产菌肥和活性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园区旁、公路边、河流两岸。由于废弃菌渣中尚有大量菌丝,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导致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特别是霉菌大量繁殖,造成空气和环境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据调查,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已致使我市食用菌园区污染指数逐年攀升,其中食用菌发展较早的平泉县70%的园区受到杂菌污染,给食用菌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直接影响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为了破解难题,2011年承德市食用菌研究会引进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开发研制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利用食用菌生产废弃料进行蔬菜花卉栽培试验,获得成功。自2012年开始,市食用菌研究会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将食用菌废弃料循环再利用研究引向深入,进行了同一品种不同基质配方栽培试验,筛选出最佳栽培基质配方。同时进行了槽式、箱式和桶式等不同栽培模式的栽培试验,全部获得成功。2013年上半年又进行多品种不同基质的适应性栽培试验,所试品种也全部获得成功,下半年即开始进入推广示范阶段,在平泉县康杖子村百晟蔬菜花卉园区推广示范3 个温室大棚,栽培了西红柿、尖椒、茄子3个品种,长势明显好于陆地栽培,凸显出诸多优势。

负责这一技术项目研究推广的平泉县职教中心高级教师、承德市食用菌研究会秘书长吕晓华介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指用基质代替土壤,用有机固态肥取代营养液,并用清水直接灌溉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因而除了具有节水、节肥、省工,可利用非耕地生产蔬菜等一般无土栽培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更多的优势:其一,用有机固态肥取代传统的营养液,以各种有机肥或无机肥的固体形态直接混施于基质中,作为供应栽培作物所需营养的基础,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中,可采取类似于土壤栽培追肥的方式分若干次将固态肥直接追施于基质中,以保持养分的供给强度;其二,操作管理简单,采取在基质中加入固态有机肥,在栽培中用清水灌溉的方法,较一般营养液栽培省去了营养液配制和复杂管理,一般人员只要通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其三,大幅度降低设施一次性投资成本,大量节省生产费用,由于不使用营养液,从而可全部取消配制营养液所需的设备、测试系统,甚至定时器、水泵、贮液池等设施;其四,对环境无污染,产品质量可达绿色食品标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从基质到肥料均以有机物质为主,其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植株生长健壮,病虫害发生少,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污染,产品洁净卫生、品质好。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7

一、工作目标

全年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3000万袋(标准袋),其中发展秀珍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珍稀品种10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4000万元;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常规品种15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4000万元;竹荪、天麻、灵芝等药用品种500万袋,实现综合产值1000万元。力争创建和培育食用菌栽培规模五百万袋以上乡镇2个,栽培规模百万袋以上乡镇8个,50万袋以上的村或食用菌基地10个,种植大户500家,加工或经销企业8家,区域品牌1个,产品品牌5个。

二、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用发展工业理念抓好食用菌产业,深入实施“以新为主,扩大总量,培育龙头,打响品牌”的发展战略。以科技培训为抓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集约经营方略,改善食用菌品种结构,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带,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打响生态绿色品牌,提高产业综合效益,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工作措施

1、实施“科技兴菌”战略,着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外出参观考察等各种形式确保将先进的栽培技术真正传播到农民手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扩大交流,借脑引智,引进食用菌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培育、筛选市场紧俏的新品种,开展多种试验示范,驯化出适宜在我区种植的品种,加快高产适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引进周年化生产技术和设施,开展周年化生产,推广新的栽培模式,做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分配农闲季节,打价格时间差,提高食用菌的总体效益;引进推广液体菌种、一料二用、反季节栽培等先进技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研究和探索最佳病、虫、杂菌防治技术方案及药物;搞好保鲜及储藏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

2、实施“规模强菌”战略,着力推进示范基地和区域产业带建设。根据各地资源、技术等基础条件,切实加强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区域产业带规划和培育。创建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全区食用菌产业科技化,把食用菌科技园建成引进、开发食用菌高产、稳产新技术基地;研究、开发适宜我区土壤、气候条件的食用菌品种基地;引进、试验、示范市场行情好的新品种和珍稀品种基地;培育、生产母种栽培种基地;进行周年化生产试验基地;大专院校学生实践、实验基地。坚持以珍稀品种为主,常规品种、药用品种并进的品种分布格局,规划衢南、衢北和*两岸三个区域产业带,着力推动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努力培育建设千万乡镇、百万村、十万户。

3、实施“质量优菌”战略,着力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认真实施《食用菌菌种管理条例》,加大对我区食用菌菌种厂及外来菌种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提供优质的原种和生产种。严格按省、市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要求操作,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食用菌产品,通过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和全程质量跟踪,健全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工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生产上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市场上执行准入标准,建立检测制度、推广速测技术、创建专销网点、实施标志管理和推行追溯与承诺制度;保障上,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标准体系,加快认证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健全信息服务网络。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8

食用菌营养价值高,多数食用菌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食用菌利用林下、岩洞、荒山、荒滩、荒地和农村空闲场所等农业不可利用资源进行生产,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是资源节约型产业。食用菌生产可以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修剪下的果树枝条、板皮厂下脚料,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中富余劳动力、半空闲劳动力都可以直接从事生产。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惠民产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我县实际,突出地域特色,稳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二)发展思路。坚持政府引导,科技引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加大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推广食用菌生产栽培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基地与品牌建设,提倡食用菌生产的“工厂化、规模化、基地化”,大力扶持、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加大营销力度,扩大出口份额;实施能人带动战略,促进和完善食用菌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三)任务目标。到2015年,新增食用菌生产栽培面积4000亩,增加投料14000吨,新增产量12000吨,引进新品种4个,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3个。

三、发挥优势,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

(一)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利用我县优越的林业资源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林木废弃物资源,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发展平菇、黑木耳、香菇、金针菇、双鲍菇、杏鲍菇等名优品种。把适宜种植的林区作为发展的重点,把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作为生态林建设、林权制度改革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挥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和技术能人的带动作用。以食用菌生产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为纽带,建立上连市场、下接农民的生产格局。各乡镇都要依托技术能人,建立农民群众参加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入社社员提供食用菌生产的技术培训、培养料供应、菌棒供应、生产指导和产品回收等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服务;重点乡镇要组建以种植大户、加工企业、运销大户和业务主管部门参加的食用菌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规范自律作用,使协会逐步向紧密型组织转变。通过培植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提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规范流通程序,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进食用菌生产基地与品牌建设。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专业村居和种植大户,要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对现有食用菌基地,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逐步进行提升改造;新建基地要做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有条件的可实行工厂化生产,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品质冻干产品、干片产品、罐头食品、速冻产品、方便食品、即食食品和调味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提升深加工能力。

(四)加强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大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攻关。在保鲜与深加工技术、新型替代用料的试验与示范、开发挖掘新的食用菌栽培资源、栽培技术与栽培管理模式、周年生产模式与管理技术等研发上实现新突破,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新型农民培训相结合,加大科技推广培训的力度,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食用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

四、加强组织领导,扶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9

关键词鸡腿菇;棚式栽培;技术

鸡腿菇也叫毛头鬼伞,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营养丰富,菇肉肥厚细嫩,味鲜可口[1-2],制成干菇或罐头均受欢迎。鸡腿菇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土生菌、草腐菌、粪生菌,能够利用相当广的碳源、硝态氨[3-4]。鸡腿菇能利用其他食用菌的废料栽培,且易栽培、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

1栽培环境

鸡腿菇菌丝生长温度一般为10~35 ℃,最适宜的温度为20~30 ℃;鸡腿菇菌丝的抗寒能力相当强,冬季-30 ℃时,土中的鸡腿菇菌丝依然可以存活。但是,温度低菌丝生长缓慢,呈稀、细、绒毛状;温度高菌丝生长快,绒毛状气生菌丝发达,基内菌丝变稀,35 ℃以上菌丝发生自溶现象,鸡腿菇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在8~30 ℃,最适生长温度在12~18 ℃。温度低,子实体生长慢,个头大结实,形状像鸡腿,品质优良,贮存期长。温度高生长快,菌柄伸长,菌盖变小变薄,品质降低,极易开伞自溶。鸡腿菇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发菌期间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子实体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85%~90%,低于60%菌盖表面鳞片反卷,湿度90%以上,菌盖易得斑点病。鸡腿菇菌丝的生长不需要光线,菇蕾分化子实体发育长大需要500~1 000 lx的光照。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7为最适。

2栽培料配方

栽培可分为熟料栽培、生料栽培。主料可选用栽培其他食用菌的废料、棉籽壳、蔗渣等,辅料可用麸皮、碳酸钙、蔗糖、石灰等。鸡腿菇栽培袋可用聚丙烯塑料袋,规格为(22~25) cm×(45~50) cm,厚度40~50 μm。熟料袋栽菌种配方:①棉籽壳(发酵)90%,玉米粉8%,尿素0.5%,石灰1.5%;②棉籽壳(发酵)88%,麦皮11%,石灰1%;③食用菌废料45%,棉籽壳(发酵)45%,玉米粉9%,石灰1%。生料袋栽菌种配方:①平菇废料45%,棉籽壳38%,麦皮15%,尿素0.5%,石灰1.5%;②平菇废料50%,棉籽壳38%,玉米粉10%,尿素0.5%,石灰1.5%;③棉籽壳90%,玉米粉8%,尿素0.5%,石灰1.5%。以上2种配方的pH值均要用石灰水调到7。

3栽培

鸡腿菇属于中温结实性菌类。通常安排在9月至翌年5月栽培。一般栽培袋培养时间为25~35 d。根据栽培规模,各级菌种制作均应相对提前。设置荫棚下筑畦床,畦深10~20 cm,畦宽160 cm,床底整平。熟料袋栽是将培养好的栽培种,分别脱袋横放于地上,袋与袋间隔10cm左右,袋与袋之间的间隙,用食用菌栽培后的废料填塞,然后上覆3~4 cm厚的土层。生料袋栽培养料经堆制发酵,采用聚乙烯塑料袋,一头扎紧,然后接种,按1层菌种1层料装袋,鸡腿菇生料一般4层菌种3层料,扎紧袋口,用种量占总重量的20%左右。墙式或井字堆垛,堆6~8层,25 ℃左右避光发菌,一般10~15 d发透菌。菌丝满袋后埋土出菇,菌种埋土时,菌种袋与袋之间的间隙用泥土填塞,再在袋面上覆土3 cm厚左右。

4菌丝培养阶段管理

培养期间注意通风换气。栽培袋直接埋畦方法:日平均气温22 ℃以下进行,将生理成熟的栽培袋置入畦中。栽培袋间填土,覆土厚度3 cm,灌水,填紧。覆土后保持土粒的湿润和畦面的通风。一般在覆上后的20 d出现原基,注意保证湿度和通风。棚温一超过28 ℃需降温。鸡腿菇栽培过程无论在菌丝体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需要空气量较大,要时时注意通风换气;又要防止风直吹,以免引起菇体泛红影响品质。

5采收及采后加工

鸡腿菇子实体成熟的速度快,由原基分化到形成子实体需9~14 d。鸡腿菇菌盖初呈圆柱形,表面光滑,后渐开裂成反卷毛状鳞片,菌柄白色、中空、具丝状光泽、基部膨大。高10~30 cm,粗1~3 cm。菌环白色,易上下移动,开伞后渐由粉红色转为黑褐色。子实体群生或单生。因此,采菇必须在菇蕾期,菌环尚未松动,钟形菌盖上出现反卷毛状鲜片时采收。当菌环松动或脱离菌柄时采收,则菌褶会自溶流出黑褐色的孢子液而完全失去商品价值。采收后的鸡腿菇要及时销售或冷藏,送超市的鸡腿菇可用小竹片将鸡腿菇菌盖的鲜片括掉,这样色泽洁白,外观好看。然后用透气保鲜膜包装,温度置于4~6 ℃。也可立即用5%漂白粉液漂洗清洗,分级包装,在3~4 ℃下冷藏,可3~4 d不开伞,温度超过12 ℃,只能保持1 d。也可将鲜鸡腿菇晒干或脱水烘干始温35 ℃,每2 h升高5 ℃,在60~65 ℃维持30 min,将干片菇分装于塑料袋中。鸡腿菇还可以加工成盐渍鸡腿菇或鸡腿菇罐头。待脱水后分级包装便于贮藏和运输。

6参考文献

[1] 吕林涛,魏永威.大棚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2010(4):35-36.

[2] 张强,周爱国,张晗,等.高架菇棚鸡腿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9):3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