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青蛙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2-19 05:08:34

小青蛙教案

小青蛙教案范文1

——由《笑》引出来的寓意

一、 案例

第三册《坐井观天》教学片断

师:青蛙为什么笑呢?

学生:因为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觉得很好笑。

生:青蛙以为自己是对的,它认为小鸟在说大话,觉得很好笑。

师:小鸟又为什么笑呢?

生:青蛙明明是错的,还偏以为自己是对的,小鸟觉得可笑。

生:小鸟天天在天上飞,当然知道天有多大,而井里的青蛙却不相信,小鸟无可奈何地笑了。

生:天明明无边无际,而井里的青蛙看天却只有井口那么大,还不相信小鸟的话,让人又气又好笑。

师: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懂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众说纷云)

二、 反思

小青蛙教案范文2

良好的评价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灵感,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的评价语言,更是课堂的点睛之笔,彰显教师的智慧。

教学案例:《用字母表示数》(王文盛老师执教)

学生在创意栏里写出关于青蛙只数与腿数的关系之后,王老师选择了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师生共同评价。

师:设计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创意。

生1:100只青蛙,400条腿。

师: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能看出腿的条数与青蛙只数的关系,但无法表示所有青蛙的只数与条数。

师:这种方案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生:这种方案只能表示出所有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表示不出两者的关系。

师:感谢这位同学,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创意分享给大家。

生2:x只青蛙,x条腿。

师:你是怎样想的,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青蛙的只数是无数的,写不完,所以我用字母x就代表了所有青蛙的只数,还有腿的条数。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表述吗?

生:不同意。如果这里的x是1的话,就变成1只青蛙1条腿了。所以我不同意。

师:对了,同一个字母,在一个式子里只能表示同一个数。他这里用字母表示解决了第一位同学的问题,能表示出所有的可能性,但没有表示出正确的关系。能想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我们为他的创意鼓掌。

生3:x只青蛙,y条腿。

生:用2个不同的字母表示只数与条数,能表示出所有的可能性,但看不出正确的关系,例如x=2,y=3时,就不行,相对于前一种来说,又完善了一点,但还不够。

生4:x只青蛙,x×4条腿。

生:好,这种方式不但表示出了青蛙所有的只数,而且还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大家都非常赞成这种方案,你为什么赞成它?看来这种方案符合我们的要求。把掌声送个这位善于动脑的同学。

王老师的评价,没有采用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针对实际情况,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在精心安排的汇报顺序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合理的表达方式,彰显了教师高超的评价艺术。

王老师的评价语言准确精练,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创意的不足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圆满完成了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评价材料的选择与呈现顺序也是匠心独具,显示出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评价语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课题研究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专题研究。

第一阶段,广泛阅读相关文章,查阅资料。重点学习诸如《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之类的书籍,收集好的教学案例,上网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源,可以是教学设计,也可以是教学反思,还可以是教学点评。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阶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分析执教教师的评价语言,相互探讨,共同打造,提高执教教师的语言评价能力和团队的研究能力,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2.记录课堂,走进课堂

把自己的随堂课录下来,反复观看,分析和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不说,哪句话说得不好,哪些话可以可以换一种说法。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听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吸取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是怎样组织语言的;还可以观看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小青蛙教案范文3

这节课的内容是接着前一天的语文课继续学习课文《坐井观天》。教师李小东中师毕业,有12年教龄。今年9月刚通过小教高级职称。学校事先不知道我们要听语文课,因此这节课是随机抽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家还记不记得小鸟和小青蛙为什么事争起来了?

生:小鸟认为天很大,青蛙认为天很小。

师:为什么它们看法不同?

生:因为小鸟在天上看得远,青蛙在井里看不远。

师:好!让我们看看课文里怎么说的。(按座位)每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再把这段对话读一读。

生:读(略)

师: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分别扮演小鸟和青蛙把这段话给大家读一读。

(先后有三组同学上来,每组读完,大家点评,引导学生带着语气读、带着表情读、带着动作读。)

师:课文里说,“小鸟笑了”,它为什么笑?

生:它相信自己对。

师:是吗?我们把这段再读一读,看看青蛙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略)

师:“小鸟也笑了”为什么?

生:“它被青蛙的话逗乐了”。

师:我们把小鸟这段话也读一读。

生:齐读(略)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鸟,你想对青蛙说什么?

生:你真是的,不弄清楚就下结论。

生:你自己看看就知道啦!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做的。

(放投影:画面为青蛙从井里跳了出来。)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青蛙看见了什么?

生: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

生:天这么大,我没看花眼吧?

生:外面有农夫、房子、羊群。

生:有的农夫在拔草,有的农夫在给牛挤奶。

生:大自然真的很美呀!有各种各样的花。

生:天空无边无际。往前看,有草原;往后看,有田;往左看,有房子;往右看,有树林。

生:我这不是做梦吧?

生:我再不想回井里去了。

(老师在每位同学回答之后,都有一、两句鼓励性点评,如:“你很会想象”;“你会用方位词”等等。)

师:同学们都说得这么好,让我们编一段“小鸟和青蛙的第三次对话”好吗?可以自己编,也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编。

生:(大部分与同桌一起编)

师:哪位同学把编好的说一说?

生:天真的无边无际,看来我是弄错了。小鸟,对不起!

师:知错就改。

生:外面的朋友那么多,我在井里多孤独哇!

师:外边的世界这么精彩,小青蛙还会回到井里去吗?(按座位)两个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生:讨论(略)

师:谁来说说你们怎么讨论的?

生:不回去。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就想在外面安个家。

生:不回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在外面可以了解得更多。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会回去。因为它太小,不安全。

生:有时候在外面,有时候回去。在外面可以和小朋友玩儿;想家的时候就回去看看。

生:要回去。外面人多,它会被踩死。

生:有的人会把它抓去杀了吃。

生:还是回去。要保护自己。

师:怎么保护?

生:我们跟抓青蛙的人说,不要杀了吃,青蛙是有益的。

师:我们要让青蛙在井里、在外面都能幸福地生活,人类要和它们做朋友。

课后,教研组成员与老师一起对这节课进行剖析、研讨。

调研组成员A: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光喊理念不行,一定要把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行为,怎样融入是当前的重点。看得出李小东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师生互动,课堂很活跃;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得不错:一次是让学生一起编“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还有一次是讨论“青蛙还愿不愿回井里”。学生有话可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调研组成员B:感受到年轻教师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总的来说,教师的引导到位,学生的回答充满童真童趣,完全进入到小青蛙的情境。读书也读得到位。李小东老师把课改前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自读自悟”与课改中积累的新经验结合起来了,这很可贵。

调研组成员C: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好,但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小学生,接受式学习其实很重要。小孩子理解能力弱,但记忆力很好,多接受一些东西对将来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以打下好的基础。所以反复读书,记住一些优美的句子,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不能因为要把课堂搞活就把这些都否定。

调研组成员D:有些问题设计得不错。例如“小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还愿不愿意回去?不是一种答案,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答案在“不回去”方面出现趋同时,老师能及时引导:“有没有不同意见?”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调研组成员A:但是拓展也得有个度。例如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农夫、羊群、房屋、树林、花朵……可以无限地说下去,说得太多就离”坐井观天“这个”天“到底是大还是小”的问题离得太远了。

调研组成员D:最后把重心落在保护青蛙,让人类和青蛙做朋友方面也有点离题太远,可以涉及,但不应该是重点,还是应该回到”坐井观天“的本意上来。

调研组成员C: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在外省听课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这节数学课是要讲“用乘法口诀算出商”,结果几乎整堂课都在讨论小猴子分桃有几种分法,怎么分才风格高等等,喧宾夺主。既然新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这个问题。

教师:那要是学生把话说开去了怎么办?

调研组成员A:收放要有度。这方面的经验要积累。但首先教师自己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这样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过去备课不“备学生”,现在不能片面认为“备学生”就是让学生上课有话说就行了。那么,教师的引导作用呢?课堂的效率呢?不要跑到

另一个极端。要全面理解备课的质量问题。 教师:可是我觉得学生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坐井观天”的意思。

调研组成员C:小学生中会不会犯“坐井观天”的错误?我觉得学完这节课以后学生应该能正确理解并学会正确应用这个成语。应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坐井观天”的现象。

小青蛙教案范文4

第7课《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学校:XXX小学 姓名:XXX班级 一年级X班

一、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蛙写诗》

二、教材分析:《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富有情趣,适合儿童学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拼音可以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老师重点纠错即可。小孩子模仿力强,老师的师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刚入学的孩子,对新鲜的事物一定很好奇,所以动画就能吸引他们,通过视频孩子很容易认识逗号和句号。他们的表演欲望也强,分角色朗读很适合他们。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两个偏旁;会写“下、雨”两个字。

2、正确有感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视频中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

五、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认识逗号和句号。

六、教学难点:读好儿化音;会写雨。

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吗?你们心目

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儿歌或古诗对吧?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有一只小青蛙也要写首诗送给你们,想看一看吗?(由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引起学生背诵儿歌或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

认识课题中“写诗”两个字,认识秃宝盖。

过渡: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啊?那我们接下来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给学生埋下问题的种子)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全文,生评价。师指导读“点儿”的儿化音。强调“们”轻声的读法。

2、生学老师的样子练读,读准字音。

2、生读课文中圈出来的生字。

3、读带音节生字。

4、读去音节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偏旁四点底。师点拨“串”是象形字,展示演变过程;“们”形声字,右边的门表示声旁,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这种识字方法很方便。

5、新语境识字。(及时复习刚学过的生字,换环境是为了更好巩固生字)

6、学习书写“下雨”。

观察动画“下雨”笔顺。

书空(记忆笔顺)。

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师范写。

生描一个写一个。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生评价。

对照展示的字修改,再各背写一个

律动:青蛙跳舞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逗号和句号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淅沥沥”、“沙啦啦”。

问:这是两个拟声词,你知道是模拟什么声音吗?是大雨还是下雨?该怎样读?

过渡:“听,淅沥沥、沙啦啦,雨下起来了,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的话齐读)

看图体会青蛙心情,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节。

过渡:青蛙说写就写,瞧,它的诗写成了。课件展示无标点的14个“呱”字。生自读,谈感受。(通过读不带标点的诗,感受读没有标点的句子很累。)

过渡:听说大家不喜欢这首诗,青蛙的三个好朋友要来帮忙,是谁呢?打开书找一找。

指名回答,师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2、学习第二节

问:小蝌蚪要怎么帮忙?找一找、读一读。板书“逗号”生看视频,(小蝌蚪游到诗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逗号)。师生共同圈出青蛙诗中的四个“,”。

师板书“,”。师小结:逗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读书时遇到它要停顿一下。

师范读青蛙的诗。(师范读时遇到逗号右手握拳向下拉一下,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读书遇到逗号时要停顿一下。)生跟读。生再谈感受。(学生通过读有标点古诗和无标点古诗初步感受标点的作用)

过渡:小蝌蚪帮上忙了,它高兴吗?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小节。

3、学习三四节

“水泡泡”和“水珠”要怎样帮忙?找一找,读一读。

板书“句号”、“省略号”。学生独立圈出“。”看视频(水泡泡、水珠游到诗中)认识“。”

汇报:指名到大屏幕上圈,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板书“。”

小结:读书遇到逗号和句号时要停顿,不过句号停顿时间要比逗号稍长一点。

师再次范读青蛙的诗,生跟读。(这次范读握拳向下拉两次)

“水泡泡”和“水珠”也帮上忙了,有感情读三四小节。

过渡:青蛙的诗因为有了三位朋友的帮忙变得更完美了,你们喜欢他们吗?让我们扮演一下它们吧!(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四、回归全文,情感升华

1、配乐读全文。(回到整体,了解青蛙的诗就是它的叫声。)

2、还记得刚上课时大家的问题吗?现在有答案了吗?

3、小结:是啊,青蛙“呱呱 呱”的鸣叫声,在作者心中就是一首美妙的诗,这多有趣啊!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声音,也有各种各样美丽的风景,它们在你心中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同分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继续学习本课的欲望)

五、作业:

从课外书中找到一首小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

青蛙写诗

小蝌蚪逗号,

水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十、教学反思:

1、整堂课以青蛙为主线,青蛙带着新语境词语从河对岸过来,学生读完,青蛙来到教室同学生一起学写字。学生累了,在同大家一起律动。接着给同学写诗。开始没带标点,学生不喜欢,因为有三位朋友帮忙,学生又喜欢上了这首诗。

2、教学中在识字环节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用形声字和象形字方法在今后生活中认识更多汉字。

3、通过学生读有标点和无标点诗感受标点的作用。

4、在认识逗号和句号环节,通过动画演示小蝌蚪、水泡泡、水珠一点一点游到青蛙的诗中,让孩子形象地认识逗号和句号。并且由师生共同圈出逗号过渡到学生独圈出句号,顺理成章。

5、读有逗号诗时,老师右手握拳向下拉一次,遇到句号时,向下拉两次,学生通过直观的动作,明确了句号停顿时间比逗号长。

小青蛙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实;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90-01

数学一向以思维统领课堂,严密、有序、简明是数学课堂的追求,举一反三、知识拓展、思维训练是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新课程的实践,在课堂的开放与创新上多了不少对策,也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精彩纷呈,学生的个性张扬,师生的情感互动。新课程的实施遍及城乡的各个学校,但由于农村的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学现代化还没达到普及,课堂上老师用的还是最原始的粉笔与黑板。近日,有幸参加了一个的农村数学课堂观摩活动,一位来自农村小学的青年教师李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着实让我有些震撼,他的课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学生热闹的讨论场面,有的只是静静的思考,师生间平等的互动,清晰严密的争论。平实中透着一股数学的美。

一、平实中见个体的尊重

课堂的尊重是大家都有的意识,只是如何真正的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有真正的走进学生,才能感受学生的律动,情感的涌动,思维的跃动。课堂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也是经常的,可老师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情绪,学习的积极性。

范老师的做法对我们是一种思考,在第一环节中,当老师问,老师比班长大19岁。班长a岁时,老师几岁?一个学生说40a。在第二环节中,学生用b表示青蛙的眼睛与腿时。对于他们的回答老师没有轻易下结论,也没有因为错误而没有板书,更没有当作错例来让学生评判。而是把学生的答案都板书完后,然后让说错的同学再来看看,是否对刚才的答案有些补充,大都这个时候,出错的学生也经过思考了,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老师还不记忘再问一句,现在把你刚才的答案擦掉了可以吗?就这些写、问、擦,看似简单的小细节,着实体现了老师的用心。

二、平实中见思维的严密

(片断1)师:班长12岁——(相差19岁)——老师几岁?

生:班长12岁,老师就是(12+19)岁。

师:班长15岁,老师多少岁?

生:老师(15+19)岁。

师:现在有个式子:a+19,谁能说说这个式子的意思?

生1:可以表示许多年龄。

师:请举例。

生:a=100时,a+19=100+19

没有半句说教,学生就深刻地体会到了。对问题思考的全面与严密,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间慢慢地潜以默化着。在接下来的用数表示中,学生就自然地想到了每个用字母表示的数也是否也受条件限制。

同样,在接下来的这个环节中,当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眼睛和腿时,学生就明白了,青蛙的眼睛和腿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和4的倍数,不可能会是5、、6、7等一些数。到这个时候数字母所表示的数符合实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平实中见设计的匠心

课堂上善设悬念,是范老师平实教学中的又一亮点。在学生轻松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严密与规律。

(片断2)师: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生1: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生2: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生齐: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

师:有什么想法

生1:可以用字母表示,比如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b条腿。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师:请问生1看出点什么了,(眼睛与腿不一样,所以不能用同一字母表示)

生3: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对生3学生的发言明白吗?还需要他进一步的解释吗?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小青蛙教案范文6

自2003年10月我园进行“多元智能创意课程”试验以来,该课程已经陪我走过了近五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经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对此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为个人才能的培养发挥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儿童的发展空间加大,让每个儿童的强项智能都可以尽情发挥,让学习成为儿童的乐趣,让儿童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聪明之处,都有超出众人的能力。多元智能把人的智慧分成八种不同的类型,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天生都具备这八种智能潜能,只是各有所长,禀赋不同。加德纳提出的智力定义,就是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的本质所在,即智力具有发展性,智力具有社会文化性,智力具有多元分布性,智力具有差异平等性,智力具有实践创造性。每一个儿童的智力、风格和倾向性能有很多种,就像“光谱”一样,我们必须提高教师、家长和儿童自身的意识,以一个更宽泛的眼光来看待能力,潜力才会有更多表现的机会。智慧的力量并不是固定的,通过教育的机会和一个充满激励的材料和活动环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一旦儿童的强项被发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一个更具个人化的教育方案。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这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如何在6岁前儿童的早期学习中了解孩子各种智能发展的水平,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式教育方案,利用游戏化的教程进行个别式教育,发展优势智能成为多元智能评价提升系统的核心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明显地感觉到多元智能课程与以往的传统课程不同,一个主题活动可以延伸几个小活动,并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在小班主题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我带孩子们到活动室玩耍时,孩子们无意中发现小瓶子里有一些黑黑的、长有长尾巴的小东西在游来游去。从那以后,孩子们就对小蝌蚪着了迷。于是我就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开始,引导孩子对小蝌蚪、小青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的家在哪里?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议论纷纷,于是,探究就从小蝌蚪开始了。

活动1:可爱的小蝌蚪。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带上小桶,来到水池旁,准备捞小蝌蚪带回活动室进行观察。“这是小蝌蚪!”“这里有很多呀!”“看小蝌蚪游过来了。”孩子们兴奋地叫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捞到了许多只小蝌蚪,把它们带回了活动室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围着小蝌蚪议论起来:“小蝌蚪在睡觉呢。”“不是,它死了。”“没死,它又动了!”这时,我不经意地提出了问题:“小蝌蚪有没有眼睛和嘴巴?”“有几只眼睛?”并指导幼儿观察。“小蝌蚪有大脑袋,长尾巴,有眼睛还有嘴巴,它会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孩子们对小蝌蚪的总结描述。我接着说:“那我们把可爱的小蝌蚪画出来吧!”孩子们认真地画起来。他们用手指沾上墨汁,点画在白纸上,然后把手指轻轻地往后一划,就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蝌蚪。这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有的说:“青蛙。”还有的说:“是大蝌蚪。”“到底它的妈妈是谁呢?等到小蝌蚪长大了你们就知道了。不过你们要经常去看看小蝌蚪,看看它有没有长大,长成什么样子了。”在结束这一活动时我给幼儿留下了上述任务。

活动2:小蝌蚪变成青蛙。为了利于观察,分组分发小蝌蚪。我引导孩子们仔细地看,观察后画下来,渐渐地,小蝌蚪长大了,“小蝌蚪长出脚来了”,我接着问:“它的脚长在哪里呀?”孩子们答:“长在后面。”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又兴奋地叫了:“长出四只脚了。”“小蝌蚪像青蛙,它的妈妈是青蛙。”

活动3:小青蛙。随着孩子们的观察对象在变化,他们的问题也随之转移到了小青蛙身上。我提出疑问:“小青蛙吃什么?”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青蛙的眼睛很大,它的眼睛鼓出来了。”“青蛙的脚(趾)很尖的,像针一样。”“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孩子们总结说:“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四条腿。”孩子们模仿青蛙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根据故事内容需要,我指导孩子们分组进行了故事表演。孩子们在表演中积极参与和表达,他们越来越自然大方的表现都证实了故事表演对幼儿个性、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故事表演为活动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个别式教育,认为每个人的智能表现是不完全一致的。个别式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视个别差异的教育方式。为使幼儿受到同样的教育,好的教师首先会设法了解每一个幼儿,之后更重要的是决定教材、教法和评价。个别式教育有利于使幼儿的优势智能充分扩展,弱势智能获得提升。在当今教学形式下,应积极吸收个别式教育的优点,弥补团体式教学的弊端。爱因斯坦、莫扎特、凡高谁更聪明?答案:爱因斯坦在数学―逻辑智能上最聪明;莫扎特是音乐―节奏智能上的天才;凡高则是有着出众空间―视觉智能的人……上面的每一个伟人,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多元智能结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聪明的形式。这便解释了“多元智能”的内涵,促使人理解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的道理。

小青蛙教案范文7

一、平实中见个体的尊重

课堂的尊重是大家都有的意识,只是如何真正的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有真正的走进学生,才能感受学生的律动,情感的涌动,思维的跃动。课堂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也是经常的,可老师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情绪,学习的积极性。

范老师的做法对我们是一种思考,在第一环节中,当老师问,老师比班长大19岁,班长a岁时,老师几岁?一个学生说40a。在第二环节中,学生用b表示青蛙的眼睛与腿数。对于他们的回答老师没有轻易下结论,也没有因为错误而没有板书,更没有当作错例来让学生评判。而是把学生的答案都板书完后,然后让说错的同学再来看看,是否对刚才的答案有些补充,大都这个时候,出错的学生也经过思考了,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老师还不记忘再问一句,现在把你刚才的答案擦掉了可以吗?就这些写、问、擦,看似简单的小细节,着实体现了老师的用心。

二、平实中见思维的严密

(片断1)师:班长12岁――(相差19岁)――老师几岁?

生:班长12岁,老师就是(12+19)岁。

师:班长15岁,老师多少岁?

生:老师(15+19)岁。

师:现在有个式子:a+19,谁能说说这个式子的意思?

生1:可以表示许多年龄。

师:请举例。

生:a=100时,a+19=100+19

师:还能举其他的例子吗?

生:a=1000时,a+19=1000+19

师:联系老师提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00多岁的很少,1000岁不太可能吧。

师:对呀,看来这个a是有范围的对不?

可见在大家的一笑过后,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但一些时候还受实际情况的限制。没有半句说教,学生就深刻地体会到了。对问题思考的全面与严密,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间慢慢地潜以默化着。在接下来的用数表示中,学生就自然地想到了每个用字母表示的数是否也受条件限制。

师:当老师b岁时,班长几岁?

生:班长b-19

师:举例说说b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只能少于100的数。

师:还有补充吗?

生:一定要比,否则不能减。

生:老师不到19时,班长还没生呢?

一阵轻松的笑过之后,学生完全明白了用字母表示数必须考虑到它的取值范围。

同样,在接下来的这个环节中,当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眼睛和腿时,学生就明白了,青蛙的眼睛和腿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和4的倍数,不可能会是5、6、7等一些数。到这个时候数字母所表示的数符合实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平实中见设计的匠心

课堂上善设悬念,是范老师平实教学中的又一亮点。在学生轻松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严密与规律。

(片断2)师: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生1: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生2: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生齐: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

师:有什么想法?

生1:可以用字母表示,比如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b条腿。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师:请问生1看出点什么了?(眼睛与腿不一样,所以不能用同一字母表示)

生3: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对生3学生的发言明白吗?还需要他进一步的解释吗?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下面学生有的马上举起了手,有的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有的……

生:这样更简单明确。

生:还能表示眼睛、腿与嘴的倍数关系。

小青蛙教案范文8

师:字母虽小,作用却大!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说一首儿歌,好不好?

生:好!

师:《数青蛙》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说一说?

出示:( )只青蛙( )只嘴,( )只眼睛( )条腿。

生1: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生2: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生3: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师:能说得完吗?

生4:说不完!

生5:青蛙的只数在不停地变化。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生6:n只青蛙n只嘴,n只眼睛n条腿。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师:如果n表示1,那么不就成了“1只青蛙1只嘴,1只眼睛1条腿”了吗?

(这名学生挠挠头,一副迷惑不解状)

师:那么,正确的表示方法应该是什么呢?

……

教学反思:

从这位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教师简单的举例并没有使他理解自己的错误。这朵小浪花荡起的涟漪眨眼间就恢复平静,课堂继续按照教师的预设前行……但细细品味,这位教师的处理方法值得商榷。那么,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呢?

1.捕捉关键错误。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从差错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学生课堂上犯的错误很多时候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教师可以洞悉问题的症结,适时调整教学。在一堂课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但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又不可能一一深究剖析,往往只能抓住一两个关键错误进行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如何从诸多的错误中甄别出最有价值的?一是具有普遍性的共性错误,不得不纠正;二是凸显本课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错误,必须纠正。如上述教学片断中那位学生的错误回答显然属于后者。“n只青蛙n只嘴,n只眼睛n条腿”看似平淡无味,也许就是随手拈来,但对于这节课而言,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升华时机。之所以很多教师都设计《数青蛙》这个儿歌环节,其实不仅仅是体现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这首简单的儿歌里体现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这两大作用,同时还蕴含了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规则。如果学生能直接说出正确答案,势必皆大欢喜,教师一带而过。但不巧的是却有学生阴沟翻船,真所谓“偶遇不如巧遇”,正好可以抓住这点大做文章,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辨析、总结,把本节课的知识有机整合,深化认知,提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由关键错误入手,对于认知偏差的学生来说,错误的根源被彻底清理,自主地形成了正确的观点,并促使学生对错误观点之所以“错”有了清醒认识,对正确的体会也就更深刻。同时,观点正确的学生在纠正别人错误时,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也接受了整合,已有的数学知识获得了完善。

2.破译错误内核。

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少教师习惯的做法都是直接进行纠正,从而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但殊不知“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由于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差异,使得看似平常的错误背后隐藏着大问题。如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用“例证法”进行反驳:“如果n表示1,那么不就成了‘1只青蛙1只嘴,1只眼睛1条腿’了吗?”乍一看,论据十足,论证有力,但这仅仅让学生知道是错的,为什么错,学生却是迷惑不解。可见,教师的判断和学生的理解处于平行状态,两者没有交集,教学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细细分析,学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其实是对儿歌中“青蛙只数”“嘴的只数”“眼睛只数”“腿的条数”这几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敏感、不理解。既然如此,教师不妨这样引导:“1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2只青蛙为什么是2张嘴、4只眼睛、8条腿?”“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为什么嘴是n,眼睛却用2n,腿用4n表示?”……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和引导,学生会逐步体会到这里的n表示的是青蛙的只数,而嘴、眼睛和腿的数目要考虑它们与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错因肯定会比教师告诉他错了然后“知错就改”来得更有成效,所以对于学生的困惑,教师要“知其因,晓其果”,更要能迅速地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所在,并给予恰当、合理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给学生带来的则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

小青蛙教案范文9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了。不同的是,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以前,每学完一课,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要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他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张雨是新转来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想的和说的写下来。

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同学们不会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我不是要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吗?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

提起笔,我在张雨作业下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是人与大自然共同的母亲,我们要学会去保护“母亲”,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她。可现实却往往如此:

有的工厂为了少花点钱,便将污水排入河中,那河面上许多的鱼尸发出一阵阵恶臭,你可想过那也是一条条生命,也是地球母亲的儿女。伐木工将那一棵棵葱茏的大树看到,可曾听见那树叶掉落时的哭泣,这是地球母亲的哭泣啊!还有许多许多的案例,这都是我们的罪过啊。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