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11-15 11:37:49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首先,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四川5.12地震为主要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死亡就是失去,失去的亲人是永远的失去,再也不可能回来。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次,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

本班是本学期才组建的班级,少数民族居多,特别是刚从村小合并来的学生,在各种行为习惯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与家长配合,分工协助,督促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树立生活的信心。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新形势下,面对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如何深人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认识‘.三生”教育的内涵

2008年秋季学期,“三生教育”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试点实施,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把“三生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念提出,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实施,在全省的范围内试点直至全面推进,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首创。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增强生存本领,积累生存体验,坚定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生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开拓生活,最终实现幸福生活。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三生教育”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性工作,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具体落实。

二、为什么要在商校开展“三生”教育

(一)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大学生自杀给家庭以毁灭性打击,给同学和老师带来心理阴影和创伤,给社会、学校带来巨大损失和负面影响。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X)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IOro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ro.7%。

开展“三生”教育,让大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热爱他人生命,减少自杀行为,降低大学生自杀率,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其次是环境。”在人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外不良因素的作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严重的还会引起人格障碍。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避免自视过高导致自负自满或低估带来沮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消除因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带来的不良情绪,在种种现实矛盾面前应对自如,避免心理的失衡、行为的失范。

(三)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某一个方而或某几个方而的原因,表现出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孤独、无助的状态,那么这个大学生生命质量就很差。即使他没有自残、自杀,他的这种生命状态也不能算是生活,只不过是活着。“三生”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生活得更快乐些,在快乐中成长,使他们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温饱始终是中国人努力的目标,谋生始终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主题。也就是在物质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个人选择教育的第一理由是它能带来什么样的生存机会,其次才是它能带来什么样的生存本领。生存的本领带来了生存的机会,通过三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备更多的生存、生活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三、高职高专如何实施“三生”教育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形势下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把“三生”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切不可片面、孤立地对待。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算是实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

(一)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多渠道推进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也正是面对了生命,教师才有了他们事业的崇高。”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1.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在提倡和推进生命教育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和建构教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倡导人性化教学。教师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教师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反省非常重要,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积极的情绪;对成长的渴求。教师对学生生命状态也应该进行这样的洞察和反思。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天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把握学生个性。

2.通过主题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可通过海啸图片、汉川大地震图片展示等使学生避免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自我调节。这些活动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与独特。

生命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中,不能仅限于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要想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生”教育要时刻让大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三生”教育必须尊重个性。教师不仅要承认人个性的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培养个性,也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让生命充满活力,充满热情。个性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表现创造性、生动性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窒息生命、压抑生命,必定表现为对于个性的压抑和束缚。

总之,生命教育的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可以随机应变因事、因人而异,但必须注意动之以情,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二)理解生存,结合学校特点开展生存教育。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应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走向实质和深化的必然选择,在“三生教育”中,“生存教育是关键”。开展高职高专学生的生存教育,除了基本的生存教育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途径着手,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学会生存:

1.以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为起点进行生存教育

职业教育需要向谁负责?是学生还是教育主管部门?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着职业学校的财政、规划、评价等等权利,但容易导致学生的一些基本需要,甚至是生存的需要被忽视,从而产生教育资源浪费、技术浪费的现象以及教育质量低下的情况。而职业教育要向学生负责,则意味着职业教育接受纯粹的来自市场的筛选:学生接受就业筛选、职业教育接受学生筛选,学校和学生共同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寻求自己的生存。并在这种筛选中形成应对一次性就业的灵活变向,形成应对变动不一的职业转移的务实基础。

2.学会生存—从就业起点,到生存可能最大化。

就业是个人从社会获得生存的基本物质保证的条件,实现最低层次的物质生存的条件。虽然就业本身不由职业教育决定,受更多的社会因素左右,就业不能被简单的理解为使每一个毕业生与现实的、具体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否则,职业教育就只扮演了一个在人力资源和用人单位之间拉郎配的中介角色。一方面,对学生和职业学校而言,就业不应该看作毕业时的一次。一般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具体职业的专有能力如何调和与构建,才能使职业的获得、保持与转移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即生存可能的最大化—应该成为生存教育的核心内容。

就职教发展的现实而言,生存教育有三件事必须做好:

一是职教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职教的内容就要以职业所需为中心,而不是盲目的扩大范围,试图完成本来不属于职教的任务,结果“狗拿耗子忘了贼”,失去了自己的重心。而当今世界教育所呈现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态势,并不是一个优选的结果,而正是教育的生存使命使然。当今世界普通教育职业化,正是普通教育从象牙塔向生存回归的结果!而职业教育普通化,是指职业要弥补普通教育符号化的不足,承担起部分普教的任务,并且在形式和组织上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与普通教育有了更多的相似与融合。而这决不意味着职业教育放弃了自己的生存使命,这恰恰是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的结果使然。

其二,是职教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实践能力,使得受教育者具备现实的职业能力,能够上岗“零距离”,缩短或取消岗位适应过程。

其三,是职业教育的专业选择和能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使能力和岗位“零距离”、学业和就业“零距离”,以期形成这样的现实:接受了职业教育,就具有了更多更好的生存优势,而不是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学会了“屠龙之术”,却有术而无用。

3.实现双燕—个体生存与教育生存相辅相成。

新东方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创建人俞敏洪以18亿的身家,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从破漏的小屋子里起家的民营学校,在世界金融中心登上国际舞台。这一大手笔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亮点,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对学生的生存负责,为职教的生存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动力。

新东方的选择正是从学生的生存需求出发,只有向学生负责的教育机构,才能获得市场化的发展。

(三)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全方位地推行三生教育。

“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常言道;“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命、生存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

1.全面科学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今天的家庭对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经完全模式化,几乎每个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却忽视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对生活热爱、对人生充满责任。很多时候,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之后,才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2.注重四个结合,全方位开展三生教育。

“注重四个结合”就是注重“三生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实践体验的结合。一要将“三生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三生教育”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在重点发挥好“三生教育”课的主要作用,及不影响学科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将各学科教学中“三生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强化,对学生有机进行“三生教育”的渗透,提高并扩大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二要将“三生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特角;三要将“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三生教育”活的灵魂内化于学校精神文化中,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有机彰显“三生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增强“三生”教育的生命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三生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四要将“三生”教育与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三生教育”的成败在于能否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知和行的问题。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让学生“行万里路”,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素质。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原则一   一是学习时间、饮食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原则二   二是符合孩子的生物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原则三   三是逐步调整到适应高考的要求,如高考上午九点开始,下午三点开始,要把孩子的身体、心理的最佳兴奋点调到与之相适应;

原则四   四是鼓励孩子适当从事一些户外体育活动 或家务劳动,劳逸结合,张弛有致。

大一学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军人学习生活心得体会范本

2019年党校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大学学习生活心得体会样本

最新大一新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大一生活学习体会例文

拓展心得之体验式学习

年轻处级干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心得体会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2019年学习廉洁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4月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三生教育;初中教学;重要性

1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WWW.133229.cOm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安全意识方面,不知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什么是“安全隐患”。于是,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某校一名男生,入学才一个月,夜晚到宿舍楼顶的水池里打水,不小心踩空,跌落下来;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女生,因打电话给一个男生被拒绝,气愤地把电话砸了,然后从二楼跳下去。而某校初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一个年纪八个班里面,竟有40多个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在上学的路上摔断了手脚,有的是在走道上打闹损伤了头脑,有的是在体有课上弄成骨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正是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初中教育与小学、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高中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生中展开“三生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当代中学生叛逆思想很严重。比如回家跟父母要钱,如果要多少给多少,就说爸妈真好。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对父母说:“你们是不是我的爹妈?”或者说:“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让父母听后很痛心。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上学不用功学习,常常惹是生非,甚至跟父母“唱反调”。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在“三生教育”课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现身说法。具体办法是,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父母”角色,几个同学扮演“子女”角色。让他们自己来明辨是非,探讨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亲子矛盾”,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教育活动,让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达到了“三生”课的教育目的。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写遗书”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轻生者”的身份来给家人写一封“遗书”,尽量回想父母给他们倾注的关爱,想象“永别”之后给父母及其他亲人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悟到:一时轻生,永世遗憾!这种特别的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育效果显著,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轻生的可悲、死亡的可怕、懦弱的可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它能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神圣,能让学生从小就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现实,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

“三生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教育主体、多种教育内容的系统工程,既有思想教育,又有能力培养,甚至还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教育,它表现为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以一门课为代表的单一教学活动,还需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齐心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 “三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架构

一、“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似性

“三生教育”实际上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者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虽然概念不同,但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如下:

首先,在宏观上两者具有统一性。一方面两者都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体现了教育育人的本质,即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另一方面两者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的社会适应。

其次,在内容上两者互相包涵。“心里健康教育”包括了角色转换和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学习方式转变与同伴互助、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恋爱、婚姻与性、择业与就业等,这些都可以在“三生教育”中找到依托,而“三生教育”强调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都可以通过“心里健康教育”得到实践。由此可见,“三生教育”可以说是“心里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而“心里健康教育”则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种专题活动形式。

另外,在施教原则上两者充分一致。同样都是面向所有学生;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都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都强调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综上可见两者的异曲同工。

二、“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架构

(一)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框架。其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衣学时安排、评价方式,它是教学实施、教材编写的重要基础,是该学科课程的宏观工作策划。因此,架构“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地整合“三生教育”和“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避免教与学的重复和浪费。

初步设想课程纲要模块如下:

(二)教学内容

“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都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为最终目标,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此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达到共同的目的。

构建教学板块如下:

表2课程专题教学一览表

[板块\&专题内容\&备注\&生命专题\&生命的起源\&1课时\&生命价值与责任\&1课时\&健康与心理健康\&1课时\&性健康教育\&2课时\&禁毒与防艾\&1课时\&感恩教育\&2课时\&生存专题\&适应与成长\&2课时\&自我意识\&2课时\&生涯规划\&2课时\&情商培养\&2课时\&挫折应对\&2课时\&生活专题\&大学学习\&2课时\&人际交往\&4课时\&恋爱\&4课时\&理财教育\&2课时\&网络心理\&2课时\&职业规划\&4课时\&]

(三)教学设计

该课应该倡导自主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增进思考和体悟,从而成为一门真正实用的课程[4]。

就教学形式而言,应该包含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可以通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情境表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外教学则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对“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教学架构的评价

渗透式教学架构实践上是把“三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尝试将两门课进行整合。这项教学创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这是符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三生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人为本、教真育爱,着眼于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以板块教育、专题活动、渗透融合的方式,从管理体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化文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育人合力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三生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学术化、社会化、国际化、本土化、常态化,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其次优化了教学内容。两门课程的融合使两者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只谈“三生教育”,内容关于宏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比较粗糙;只谈“心理健康教育”又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前提和结果。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生存懂生活,生命更有意义;只有珍惜生命,才明了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生活,更有价值地生存。

再次整合了教学资源。从教学场地和器材来说,不重复占用也减少了不够分配的情况。从教学时间来说,因为两课合并,效率大大提高了。从师资分配来说,不必使用两套教学班子,这样也极大地解决了教学人力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避免了重复累赘吸收,增加了反思实践的时间,大有效益。

另外为新编教材提供了依据。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从心理学角度结构教材内容,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而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极端后果最终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问题。尝试以“三生教育”的体系编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既是对开展“三生教育”的呼应,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正确反应。

总之,“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渗透式教学,即在进行“三生教育”的同时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在着重“心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融入“三生教育”的思想理念。这是笔者的一种不成熟的新教学设想,期望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也能够让学生乐学受益。想法粗浅,仅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高等学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3]郑敏,李辉.论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5(6)

[4]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教育评论,2005(1)

[5]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三生教育”情况的汇报

[6]魏振水.关于用三生教育理论统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OL].三生教育网

作者简介:

王一帆(1981~ ),女,汉族,四川平昌人,保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奋力托举的父母。小偏整理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借鉴。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一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二

认真聆听了杨老师关于自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的一些举措,收获很多,杨老师工作得法,家校沟通顺畅,是一位有心有爱有法的好老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育,和谐顺畅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对班级各项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正如杨老师所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是“战友”而不是”对手“。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家长各自忙于孩子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则,特别是家长会双家长出席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杨老师的讲座很务实,工作收放自如很有章法,为一线班主任的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分享了举措。杨老师以“五个一”促进家校合作,制作一个档案,诠释了教师对学生的用心;组织一场活动,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拍摄一张照片,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美;认识一位忙人,深入了解每一位家长;写好一封书信,纸短情长,情真意切。致力于创建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目标一致,让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为最好的队友,从而构建“家校共育”目标,值得我们一线班主任学习。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三

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朵花,从种子到开花,需要很长的过程。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一个好老师影响孩子,也就是三年五年的时间。家长影响孩子是一辈子,家长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老师和家长是合伙人,应同心同力。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左右手,缺一不可,家长的心里要有这样一个坚定信念,孩子的成长,我的责任。所谓教育孩子,就是大人陪孩子经历一场与困难挑战的旅程。父母的光芒决定孩子的高度和温度。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奋力托举的父母。在家校共育的路上,老师、家长,我们同行!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四

独生子女时代,家庭中的孩子地位显得突兀,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妨碍孩子的独立行为,往往会培养出自私自利、刁蛮任性、好逸恶劳的人,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几点:

1.家庭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打不成才”是以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二窍门,打骂教育在新时代已经不再适应,而且还有可能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要经常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时要多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掌握不同时期孩子们的心理动向,从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协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了孩子的整个生活。学校教育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或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它有利于孩子系统的掌握知识,层次是递进的、有规律的。

家庭教育具有实用性,多样性和补充性的特点,教育方式也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具有引导和警醒作用。三者的有机统一,才会培养出健康的人格,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或短板,对孩子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教育缺陷。因此,三者之间要紧密合作,实现教育的协调性和贯通性。

3.言传身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对待同样一件事的两种不同方式会给孩子两种不同的教育。举个例子:下午家长从学校接回孩子,发现孩子脸上有轻微的划痕,问“是小朋友抓的?”,答“是”。这时候火爆的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甚至反问“你为什么不打他”。而有素养的家长往往会引导孩子,分析打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对的做法要肯定和表扬,错误的做法要指正和批评。前种家庭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你孝敬老人,子女才会孝敬你。你面对困难时充满自信,子女才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

4.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熏陶、引导,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中不和谐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只会让他们产生仇恨、叛逆心理,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航线。而子女的教育问题又会影响家庭,从而形成家庭发展的恶性循环。

5.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教育孩子尊重长辈,但是父

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自己的倾述对象,父母再忙,也要拿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欢乐,解除他们的烦恼。适时加以引导。哪怕再忙的父母,每天也应该简单地问孩子几句:“今天在校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个问题,会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小学时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只有父母加强学习,与时俱进,重视家庭教育才能造就出优秀的人才。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7

一、开展“三自一主”的必要性

“三自一主”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方向和最终归宿,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可以说,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它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教育过程也应该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三自一主”顺应时代的发展,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的变革,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三自一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必然要求

1972年,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醒:“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三自”原则。2005年1月同志在关于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中,建立自律和他律,激励和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发挥大学生的“三自”作用,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即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2010年7月,国务院审核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自我教育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1]教育家叶圣陶则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2]“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品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二)“三自一主”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日益强烈,因而,目前高校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权威教育模式和压迫式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引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提高学生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三自一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很好地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由内而外地自发形成良好的品质,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三自一主”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他们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因为成功的人士往往是赢在转折点上,而不是赢在起跑线上,因此,大学期间的培养和锻炼显得尤为重要。大学除了课堂教育,更要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社会和集体当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感悟和自觉提高的意识。

(四)“三自一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人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自我意识的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践行“三自一主”正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需要劳动者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因此,“三自一主”教育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三自一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建设“宽松、宽容、宽厚”的校园环境,要变控制人、指挥人、约束人为激励人、引导人、尊重人、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关心学校、热爱学校、推动学校发展的活力,以“三自一主”为切入点符合构建和谐校园的需求。

(六)“三自一主”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追求独立强调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追求个性释放将更多的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注重对内心的分析和体验,力图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十分注重塑造自身形象,并设计出理想中的自我模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虽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但也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在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管理应该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给大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的空间,而不是依赖校方、老师或家长。

二、实现“三自一主”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三自一主”氛围

学生自我教育,不是自我意识的自发自流,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人为的引导,学生工作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中营造“三自一主”的氛围。让学生成为“三自一主”的倡导者,组织者,宣传者,使“三自一主”成为学生工作的一面旗帜。从而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二)搭建“三自一主”师生共建平台

“三自一主”不是某一个工作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教师,哪一个学生的事情,每一个教职工应当在教学与服务过程中对照“三自一主”的标准去教育学生、指导学生,服务学生,不断增进师生友谊,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三自一主”的有力保障,要把“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三自一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快乐中找自信,在沟通中找理解,在感恩中懂回报,在教导中长知识,在实践中长才干,在服务中做贡献。

(三)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导作用

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学生组织阵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要对学生组织干涉过多,管理太具体,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空间和条件。让他们拥有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有自我教育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发挥学生组织的育人功能,积极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四)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

学校民主建设的本质是把广大师生真正看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提倡民主、营造民主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激发其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和参与学校的发展和管理。高校要尊重学生这种主体性地位,征求学生对学校建设、发展、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广泛宣传“三自一主”教育管理模式

“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最好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这是河套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追求,也是学生工作的行动指南,秉承这一理念,我们在学生工作会议上讲“三自一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三自一主”,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在活动中讲“三自一主”,要求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践行“三自一主”,真正实现“三自一主”入耳、入脑、入心,让“三自一主”成为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三自一主”中的教育主导作用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一线人员,是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践行“三自一主”过程中,当学生思想生活上出现问题时,我们要求辅导员要做到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关爱学生,用真心实意来贴近学生,最终从情感上赢得学生,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教育,因为最好的方法不是行为上的遏制,而是心灵上的自律。我们把学生的生活具体划分为:政治生活——主要是大学生的党团生活;学习生活——主要是学习、实践锻炼、创新活动;社会生活——主要是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职业生活——主要是学生的择业、就业与创业活动;日常生活——主要是学生的经济、文化生活与风险、突发事件的应对;精神生活——主要是学生心理活动与心理调适;虚拟生活——主要是学生的信息活动、网络活动;成才生活——主要是学生对成长成才矛盾过程的认识与把握。通过梳理对照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我们要求辅导员在学习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的同时,更要研究国家的政策,时时关注国家动态,将各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比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渠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使他们成为思想教育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构建以学生自治组织为主体的“三自一主”教育管理模式

以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服务队为龙头,组建了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等,为学生实践“三自一主”搭建平台,不断扩大“三自一主”的覆盖面,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能找到自我的归宿,找回自信,找到希望。学生社团建设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校现有社团60多个,有兴趣爱好型,学术科技型,专业学习型,实践服务型等,形成门类齐全,种类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目标、发展需要参加到社团中来,使其进行知识学习,创新研究,自我激励和能力培养。

(四)构建以班级为主体的“三自一主”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班级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在原有班委会组织机构设置上,我们根据学生工作的需要,要求院(系)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班级中适当建立以下组织,如:课堂考勤组、困难学生鉴定组、奖助学金评审组,积极分子考核组、素质拓展认证组、宿舍卫生督查组、心理健康辅导组等,这样既减少了辅导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唤起他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服务同学、锻炼自己。

(五)构建以学生公寓为主体的“三自一主”管理模式

在原有的公寓管理委员会下,首先,我们建立公寓党支部、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各党支部、团支部要与每幢楼楼长,每层楼楼层长,每个寝室的寝室长联系起来,开展宿舍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宿舍活动。其次,成立宿舍联络委员会,及时向老师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卫生情况等,设立咨询服务机构,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服务。

(六)构建以党团组织为主体的“三自一主”管理模式

以班级、学生宿舍和网络为阵地,以党团支部为学生基层组织,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开展党员形象工程,在师生中叫响“树一面旗帜,建一个阵地,办一些实事,献一片爱心,带一批同学,做一些贡献”的口号。依托党团组织,以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七)构建以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为主体的“三自一主”管理模式

我校逐步构建以团委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的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范围覆盖院系、班级和宿舍。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下设院系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协会等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以讲座传知识,以活动促互助”的理念,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心理自查的方法和带领团体活动的方式,将学生自行组织的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传播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组织和教育的能力,开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自一主”新局面。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感恩的失落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许多教育专家的呼吁,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培育活动”中的一个切入点,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感觉到感恩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者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

西方人把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西方人提到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会是一个心理道德都过关的人。因而我们 从感恩入手,让学生的心理和道德都上一层楼,我们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抓好“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感恩师长,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感恩社会和祖国,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感恩同学和朋友,与他们互助互持,携手前进;感恩自然,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班级层面,班级利用班队活动两周举办一次,学生完成每日一善,可以是为父母做的,为同学做的,为班级做的等;家庭层面,每周布置一次以上的感恩作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层面,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三是实行分层施教。在感恩教育中针对不同性格品质学生的特点,坚持重感知;抓诱导、重习惯;抓养成,重体验的原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

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召开班级干部思想道德座谈会,充分听取同学对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制订出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的实施方案。二是发动宣传到位。在学校艺术节上学生同唱《感恩的心》,开展签名、倡议等活动。三是阵地到位。班级开辟专题、专栏等抓好舆论引导。发挥各类宣教阵地作用,在心理健康报《绿色世界》中进行宣传,让学生强化感恩之心。

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主题作文比赛。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全初二组同学参与,收到文章217篇,评出40篇获奖文章。二是开展“感恩标兵”、“感恩之星”、“感恩班队”等评比。三是开展量化考核。将学生“感恩教育”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之中,评出优秀。

实现“三大结合”。一是与学校平时开展的《守则》、《规范》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二是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是《弟子规》,学生都会背诵,里面的教育理论和感恩教育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三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了《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习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课本中的“理论”,从而加强内心的“道德良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在学校中,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本,还可以通过唱歌、诵读、平时的举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还可以是家长、同学以及和学生交往的一切人员进行互动。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感恩教育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不强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了德育空洞乏味、枯燥说教的弊端。以往德育教学大都是课堂集中灌输,学生对空洞枯燥的说教兴趣不高,那些写在德育成绩单上的只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难以真正成为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走进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感恩体验中来,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使思想道德得以逐渐提高。

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有机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的。通过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感恩的种子,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9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实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化,追求优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学生成人成才。我校自起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激励·赏识教育活动。一年以来,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逐步规范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优化育人环境,创设激励性学校文化。

近年来,学校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人力,在楼道、办公室、教室、宿舍、餐厅等活动场所的墙壁悬挂张贴含有激励、勤奋、理想、诚信、责任、自信等方面的名人名言300余幅,不断美化环境、绿化校园。如今,校园内古柳成群、绿树成荫,花香飘溢;

中外名人画像及名言警句分布在各教室上,时时润香全体师生。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创办法制专栏、卫生专栏、安全专栏、班级量化评分栏、德育学习专栏;

利用表彰栏每学期进行学习标兵、优干、三好学生的图片展览;

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精心构建“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健康素质标准。一年多来,我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努力探索了一点新方法,取得了一点好成绩。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每周一下午第八节课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政教处要求老师们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形成完备的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要认真写出反思与体会。此外,还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为了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我们还精心构建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室设在科教楼二楼,每天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坐堂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自设立一年多来,现已接受600多名学生的咨询。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带着烦恼、焦虑、困惑而来的学生,离开时如释重负,充满快乐。与此同时,我们还注重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团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我们大胆尝试用团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三级教育潜质生档案,实行德育导向激励政策。

我们潜质生的教育转化看作是强化“激励·赏识”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学校早在就实行“三级潜质生教育”制度,分校级教育生、级组教育生、班级教育生。分别由政教处和团委、级组长、班主任负责教育工作,重点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自信心;

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以及帮助学生告别不良习惯。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潜质生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潜质生的闪光点,大力表扬潜质生的优点。并定期召开教育生会议,做好跟踪调查及教育。

活动实施二年多来,大批的潜质生得到了成功的转化,有的甚至成为了优等生。学校的整体校风与学风都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高考大捷与2019年高考、学考的双丰收就是很好的佐证。特别是岳玉君、何磊、孙涛等20余名在入校成绩低于356分的情况下,通过激励赏识教育,无论是自信心与成绩都有明显改观,在今年的高考中均考上本二以上的高等院校。

四、设立“知心书屋激励教育专柜”,大力宣扬读书之风。

学校先后投入近10万元为学生添置一些有关激励教育和励志教育方面的书籍供他们借阅,此举不仅为广大师生积极营造“莲香入户听书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为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与载体。同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阅读《赏识你的学生》等赏识教育专着,进一步感受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师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进一步领悟赏识教育的思想和精髓。

五是抓好系列爱校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我校的爱校教育根据新邵八中校史较长、传统校风正,走出的人才多的特点,我校又着重抓了三件事:一是宣讲学校历史、办学成绩和发展前景。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引导和激励全校学生“学做真人”,做到文明、活泼、好学、向上,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二是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如刘超强、肖胜全、刘小山等,他们在我校读书时,就是一个发奋向上、品学兼优、体魄健壮的出类拔萃的好学生。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倍感亲切,受到鼓舞,得到启发,激励学生在该校学习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发奋进取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设立校级“阳光看台”,表彰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结合每期期中、期末总结评比表彰一批思想上进、热爱学校、自觉执行《中学生守则》、《行为规范》、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产,学习认真、刻苦、勤思,成绩优良以及积极锻炼身体等好人好事。这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到学习有榜样,行动有方向。总之,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浓郁氛围,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真正落到实处。

七、组织各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担任班级中的一个职务。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己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特别是高203 班在赏识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转化后进生方面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我校赏识教育基地班。

八、改革教学理念,实施激励性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又是实施激励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学校将激励赏识教育的思想与原则体现在常规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具体做法是,一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运用启发式、诱导、鼓励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路,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让他们自己写、让他们自己讲,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三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使他们

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四是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和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五是课堂教学及作业批改中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九、继续丰富学校活动,提高校园生活质量,营造赏识教育之园。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一年来,我们一方面努力净化、美化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优雅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学校活动,“寓教于乐、寓赏识教育于学生的活动之中”。

1.以升国旗仪式、晨会、主题班会为平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节约、诚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以每年的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为契机,通过演讲赛、艺术表演、制作爱心卡与感恩卡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感恩、奉献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机制,确保创新成果的巩固。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诸如举行高一新生入学教育、全校范围内倡导禁止使用手机以及“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活动”、建立帮扶小组等多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形式,既配合了学校的激励赏识总体工作,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3.积极开展“慈孝文化”教育进课堂。学校以《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弟子规》、《孝德格言》等教材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诵读和大讨论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孝老人,感恩人,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认真开展体卫艺、科技等第二课堂活动。校田径队训练,一学期从未间断;

各种竞赛活动认真组织,积极参加。石慧敏、张驰、刘雅辉、刘媛、岳文丽、蒋登等10同学在全国中小学“希望之星”和《创新杯》文学作品大赛中分获部级一、二、三等奖;

李黎、彭晶晶、何哲、何丹等同学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高三年级组部级二等奖;

何雅蓉同学在“我的祖国”读书征文活动中夺得部级二等奖;

钟豪祥、何哲同学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获省级三等奖。此外,何丹同学的科技发明创造荣获省级三等奖;

孙三喜、刘鹏同学则在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我校跆拳道代表队在XX省第11届全运会夺得2 金3铜的优异成绩。

5.为了加强赏识教育的合力,家长学校活动形成多样,不断创新,注重实效;

为了赢得上级部门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我校宣传组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网等平台,围绕学校赏识教育这一主题,及时宣传报道我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本学期共发稿三十四篇,全面生动宣传了我校的各项工作,在全社会及师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十、对激励·赏识教育的几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