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修复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13 01:51:00

修复技术论文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古籍修复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创新设计

一、引言

“古籍修复”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主要还是依靠行业内部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技艺延续中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逐渐显现出生源基数少,入学渠道狭隘、教学方法保守、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等弊端,不利于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古籍修复专业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普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科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经验和科学结合,突出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教学思路,努力发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发达国家古籍修复及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古籍修复现代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授,又要重视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与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欧洲和亚洲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重文轻理,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亟待进一步加强。

国外修复人员的培养,具有研究实验能力与实操技能并重的特点,有利于古籍修复方案的科学制订,使操作技术更加可靠。据初步调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等古籍保护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多所高校开设古籍(文化遗产)修复或保护专业,也设置古籍及纸质文献的保护方向。[1]其课程设置兼顾绘画、微生物学、化学、材料技术、艺术史、修复理论、文献研究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实践环节,涵盖针对性较强的修复与保护训练,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习,甚至包括到国外相关机构接受实训。最后,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要求包括一次文物的修复工作。

国内档案、文博保护的相关专业已具有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并针对需要加入一些理科的课程设置及应用。就古籍修复专业而言,近年的办学经验也提醒我们这门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科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规范严格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拓展与修复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知识,加强对修复材料和修复环境的分析及监控,让“古籍修复”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操技能、实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立足传统修复技艺,引进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进行修复技术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古籍修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方向。

三、现代社会背景下古籍修复专业的发展趋势

古籍文献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估计,保存至今的古籍约23万卷,全国古籍藏量应在5000万册左右,可谓卷帙浩繁[2]。古籍修复专业对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的要求科学、严谨。如何将传统的技术传授科学地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之下是高校办学中探索的重要问题。现代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强调应用型、创新型的特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体系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关注实操技能学习的过程性。

传统的古籍修复多是手工劳动,其技术传承依靠师傅的口传心授,而熟练技工的养成则依靠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专业办学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必须尊重和延续这种技能习得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继续坚持“师带徒”传授方式的合理内核,一对一全面传授、技术观摩,辅之以修复方案集体讨论以促进修复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修复前要预先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修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性、真实性、适宜性、规范性、最少干预的工作原则,修复环节要涵盖清洗、去污、溜口、补破、补蛀、镶补、揭裱、托裱等步骤,让学生在实践实操中提高感性认识。通过亲历亲为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2.注重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修复方法进行思考,促成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科技含量。

实践环节中应进行理化和生物上的科学实验,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观察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纸质媒材内部的变化,监测纸张纤维和保护测算,从而积累科学数据,使修复方法更科学和更有效。建立专门的古籍修复实验室,配备自控式杀虫防霉机、厚度仪、进纸机、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白度测定仪、耐折度仪、干燥箱、纸张水分仪、造纸纤维测量仪、酸度仪、高像素数码相机等设备,对纸张材料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属性建立分析。配备书芯压平机、纸浆补洞机、纸浆补书机、切纸机、自动压书机、晒纸架等仪器和设备。这些新产品,都是实践的产物,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能帮助师生提高修复效率,使修复工作事半功倍。另外,在修复材料的加工制作上,应实行科学检测、制定标准和按需定购,使修复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修复材料对古籍文献的负面影响。

3.合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

古籍的修复越来越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仪器设备应该逐渐被引入古籍修复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如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使用数码影像、电脑和工业机械等手段参与修复或辅助修复,用来研究古籍载体材料的特性,认识其损毁规律,寻找更好的保护手段,为提高修复古籍的技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引进和运用高科技,新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中的知识创新,促进传统修复技艺的提高,推动人文内涵的丰富和延续,是引领古籍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3]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推进古籍修复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其自身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古籍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的动态需求。

四、“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1.构建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标。

在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通过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谱系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这是塑造现代古籍保护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的古籍修复工作人员除却需要基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条件外,还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对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能力。现代古籍保护人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诸如版本、目录等古籍文献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掌握造纸技术、书籍装帧、材料化学、基础物理等相关知识,甚至要了解艺术学、美学等有关知识,从而规范并延续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方法与修复技术。因此,在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对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文化成果及时地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增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以适应现代修复人才和高校学历教育的需要。

2.注重古籍修复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修复教育的科学规范化程度。

古籍修复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献的产生和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现代修复人才不仅要继承古代文献修复的经验,还要在技术和方法上大胆创新。因此,古籍修复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事业,甚至可以说现代古籍修复是重新研究古籍保护和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纳入高等教育中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文献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探索研究,走出经验阶段,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中修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全新的方法和理念揭示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更有效合理地保护和抢救作为古代文化载体的文献遗产。

五、“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完善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设计。

相对国外古籍修复和保护的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国内的古籍修复和保护基本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缺一不可。根据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基本特质,高校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其课程设置应该兼顾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师资条件对研究领域、专业分化做合理安排。其中实践性课程设置应包括:材质和材料分析、技术和制作工序、保护方法和技术、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制作物件复制品、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此外,实践环节中引入古籍数字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知识储备是古籍修复未来的发展趋势,且在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古籍特有的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古籍的数字化将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2.打造一流的实验平台,提高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技术保障。

古籍修复是一个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引入实践教学,对高校办学的软硬件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完善古籍修复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和推动专业发展的实验平台。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是以古籍修复及古文献保护为基础,融原生性及再生性保护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六、“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目标,古籍修复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1.实践教学体系融入自然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使修复人才具有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潜力提升。

在高等教育体系下,古籍修复不仅是一种应用技术,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一门以修复技术为基础,综合了化学、物理、艺术学、美学的应用科学。因此,新时期的古籍修复人才,不仅要传承传统的修复技术,还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加古籍修复的科技含量,推进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探索古籍文献修复的方法论,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完成从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转化,从而使传统古籍的修复适应现代古籍保护的需要。

2.加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打造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

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主要包括纸质文物保护和文献保护技术两个重点实验室。

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拓展在纸质文物方面的综合保护项目,于实验教学中引入用于化学分析、纸张耐久性与物理强度测试与纤维质量分析等的实验项目,着眼于科学修复中所需的工艺检测环节。为加强古籍修复的科学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主要从纸质文献载体的变化、保存空间温度、湿度的影响和微生物滋生等方面,分析纸质文物老化受损的原因和机理,总结出纸质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加大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古籍科技保护方面的实验基地。

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主要开展传统古籍的修复与民国文献的保护等实验项目,用于培养学生古籍原生性保护的专业技能。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古籍保护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立足于古籍修复、保护类实验的独特性、科学性,为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面提供物质基础,并利用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我校成为古籍修复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古籍修复师鉴定基地。

七、结语

高等教育背景下创新“古籍修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具有独特性与时代性。现正值国家、省市教育系统遴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关高校应加大古籍科技保护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综合实力,为申报古籍保护类部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硬件条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古籍修复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论证,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2]覃燕梅.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4).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4-2

一、立足于文化自觉,在全国率先开创古籍修复专业

文化的传承,源于文化的自觉,即对民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自觉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换句话说,这种“文化自觉”,不仅表现为精神意识层面,更体现为勇于担当责任的自觉行动。我校正是基于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典籍的迫切需要和社会责任,自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创古籍修复专业,主动担当保护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并不断提升古籍修复技术作为传统工艺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有效地履行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传承中华文化、追求技术创新、培养应用人才”的社会责任。

1.古籍修复的现状堪忧,大量毁损古籍亟待抢救保护。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传承着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自信力的根基和源泉。但由于历史悠久,屡遭战火焚毁、霉变虫蛀等外力破坏,大量的古籍亟待修复与保护。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计,官方现存古籍量5000万册,亟需修复的大约3000万册。而古籍保护领域人才严重匮乏,全国各地的古籍修复专门人才仅有百余人,且大多数都已年过半百,队伍老化严重,古老的修复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大量古籍因霉变板结、老化毁损,尘封于暗室,难见天日,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难以传承光大。

2.自觉担当文化传承责任,开规模化培养人才之先河。

我校在调研论证后,自2001年起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档案馆等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三年制古籍修复专业,成为这个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虽然专业创办以来遇到很多困难,一些学校对我们的执着感到迷惑不解,认为这种既无名又无利的专业,应该趁早停办,但是,多年来,正是凭着一份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凭着一份为各级文化部门培养专门化人才、将古籍修复技术发扬光大的信念,我校在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使古籍修复技术从传统的“师徒传承、口手相授”走向正规化教育和规模化培养之路,使这门频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可以说,“文化自觉”源于对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觉悟、责任和情怀,具有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文化创新”的第一推动力。

二、立足于文化自信,不断攻克古籍修复的发展难题

文化自信,是实现技术创新、促进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而言,就是充分肯定其内蕴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坚持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和科技相结合,保持“敢为、能为、有为”的自信力,勇于突破发展阻碍,不断焕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1.聘请专家大师执教,不断砥砺提升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的劳动对象主要为纸质载体的文化典藏,不可再生,弥足珍贵,对从业人员的责任心、文化修养和修复技术有要求较高,而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主要掌握在大型公藏馆的古籍修复专家手中,凝结着个人劳动创造的艰辛,是师徒私相传授、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活,如何成为一种公开传授的教学资源呢?这是专业开办之初面对的首要难题。但我们相信,保护中华古籍,传承国家文脉,是炎黄子孙的责任所在,更是专业工作者难以割舍的情怀,只要我们搭建教育平台,实施规模化人才培养,一定会得到积极的响应和支持。正是基于传承修复技艺的共同信念和文化情怀,南京图书馆、南大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专家领导,自愿到校承担教学工作,解决了师资问题。

多年来,学校先后聘请了邱晓刚、周苏阳、张永林、王跃年等一批南京本地的行业专家来校授课,邀请国家图书馆张平和杜伟生、上海图书馆潘美娣、浙江“天一阁”李大冬、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等知名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展示古籍修复技艺。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举行学术交流。每一批文物古籍修复前,专家们都进行集中研讨,确定缜密的修复方案,并做技术指导和示范。专家们精湛的修复技艺,深厚的艺术修养,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文化典籍的敬畏情怀,对传承中华文脉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大砥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文化情怀,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古籍修复理念和技术水平。

2.独创“十八项技能”标高,填补古籍修复的行业空白。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古籍保护与传承,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是实施规模化培养的正规学历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这个专业是我校率先创办,在全国独一无二,无先例可循。无论前期的三年制中专还是后来的五年制高职,确定怎样的人才质量标准,都是困扰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一大难题。但我们相信,只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市场规律,集合教育专家与行业专家的智慧,大胆探索,耐心求证,就一定能确立合适的专业技能标准。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不断修订完善古籍修复人才的专业技能标准,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制定了我校毕业生的技能合格标准,即专业的“十八项技能”,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我们以国家技能鉴定所为平台,在邱晓刚等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标准,每年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鉴定,明确规定只有鉴定合格方可继续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展现了传统修复技艺的独特魅力。

3.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古老技艺绽放出新的活力。

传统的修复常被形容为“浆糊+剪刀”,亘古不变,缺乏科技创新,往往事倍功半,更谈不上技术优势和文化活力。我们相信,只有寻求与现代科技和教育结合,古老的修复技艺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因此,传承古籍修复技艺,既要吸收和采用现代科技,也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这是技术进步、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我校潜心研究古籍修复技术,不断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的科研水平,比如:运用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对纸张进行厚度、拉力、纤维、耐折度测验,进行酸湿度测量,形成科学数据,提高修复的科技含量;自主研发出拥有知识产权的纸浆修复技术,研制羧甲基纤维素浆糊,与安徽泾县宣纸厂共同研制古籍修复专用纸张等等,通过科技因素的加入,古老的修复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鉴于古籍修复技艺的特殊性,我们还在专家的指导下,自主开发了书史造纸史、剪纸、书画复制技术与修复、雕版技术等5门校本课程,增加了应用化学、古字画鉴赏、中国画线描、书画复制技术等应用型课程,开拓了雕版印刷、金陵剪纸、篆刻等相关专业课程,不断丰富提升古籍修复技术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创新力度,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三、立足于文化自强,积极传播古籍修复的文化影响

文化自强的本质是“主动发展,追求卓越,传播影响”,体现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既要具备“自觉”的使命意识、舍我其谁的“自信”勇气,更要具备追求卓越的“自强”精神,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卓越的文化影响力。多年来,正是秉承这种文化“自强”精神,我们在做强古籍修复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发展机制,努力传播古籍修复技艺的文化影响力,使得古老的修复技艺跨越校门、行业、地区甚至国界,为更多人了解,为宣扬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创新运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古籍修复技艺的综合效应。

为充分发挥古籍修复技艺的综合效应,我们建立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籍修复实训基地,成立了古籍修复中心,配有10名专职技术人员,拥有专家团队指导,实现项目化运作管理机制,采用委托修复、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对外承接古籍修复项目。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还成立了“古雅轩”创业园,开展古画复制、装裱、文化礼品设计等创业实践。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展洽会,我校学生展示的古籍修复技能荣获一等奖,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称赞。此外,我们还面向全国及南京地区的文博单位,举办了两期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培训图书档案修复人员,有效地传播了古籍修复技艺的文化影响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不断拓展业务口径,努力提升古籍修复技艺的服务水平。

过去,我们只能承接古籍修复这一单一任务,现在已拓展到古字画修复、传统文化礼品开发、古字画复制等多个领域,原来单一的修复技能更加精巧灵活,技术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在业界享有一定知名度,在传统文化产品设计方面也崭露头角。2013亚洲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与闭幕式的节目册,由我校的古修中心领衔设计,开创了以古籍形式制作节目册的先例。此外,我们还积极向雕版印刷、金陵剪纸和宣纸研制、丝织品修复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延伸。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充分展示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成果。

2006年,我校承办了“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教育论坛”会议,并作为协办单位参加在京举行的、由文化部主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2007年,古籍修复中心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成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莫愁中专培训部。2011年,我校承办了南京与台湾两地“职教论坛”,并应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的邀请前往台湾做修复技能展演。2012年,我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成为江苏省入选的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3年,我们应邀访问了台南应用科技大学并达成合作交流协议。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展示活动,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成果得到了有效传播。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培养了300多名合格人才,修复古籍万余册,其中三千多件为一级古籍。多年来,我校的古籍修复专业实习生遍及东北、北京、广东、广西、浙江、福建、贵州、山西、安徽、江苏等地,实习生和毕业生在各地普遍受到好评,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古籍修复技艺无法绕开的名字。教育部职成司领导曾来我校视察,他们认为我校不仅是办教育,也是为国家文化保护事业做贡献,应该大力宣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们将遵循“十”提出的“推进文化创新”战略要求,秉承“自觉、自信、自强”的文化创新要求,深入推进专业文化建设,不断传承与创新中华灿烂文化,不断传播先进文化的卓越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字图像;文物保护;虚拟修复;计算机技术

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目前,数字图像随处可见,随着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体被转化为数字图像,这些图像经过计算机的加工、创造与设计,最后在多种媒体上展示给人们。

同时,文物实体修复的研究和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产物,它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状态,是人类研究自身文化进步的宝贵遗产。

但是,经过历史的侵蚀,遗留下来的文物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完整的保留下来,很大一部分信息都会在历史的冲刷中丢失。文物修复贯穿整个文物的研究和交流,经过文物修复可以满足文物研究和保护的需求,也更能满足文物观赏上的视觉要求。文物修复和图像修复存在共性,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修复就是运用图像修复对文物进行还原。

当今世界,结合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将文物领域的修复通过计算机在电脑上实现虚拟修复。这一项应用在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也将首先这一技术概念与意义,方式方法以及技术运用进行一些论述。

一、数字图像文物虚拟修复的概念和意义

“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就是针对文物数字图像损失和损坏的部分,利用现存的图像信息,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修补,其目的是恢复已有信息损的图像,使修补后的数字图像接近或者达到原图视觉效果”。[1]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够保证被损毁的部分能够被完整的正确的修复,只能从人类心理这一角度进行完善,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来处理这个问题。

在文物领域,由于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出土时期的文物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物理或者化学上的反应,致使文物无法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文物的缺失和不完整,极大的影响了文物的交流和欣赏。长期以来,文物的修复都是通过文物工作者手工操作进行,清洗、补色等方式对损毁的文物进行修复,尽力使文物能够以完整的效果展示在大家面前。富有经验的修复师经过手工操作,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感知力对实体进行处理,这种修复方式,文物修复结果一旦完成就基本无法再次修改,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修复美术作品一样,稍有疏忽,这些珍贵的文物丧失巨大的收藏价值,因而这种方式存在巨大的风险。

同时,修复师的个人素养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修复师对每一个文物在认知上肯定都会有一定的禅意,因此不同的修复师处理的结果也就会造成文物复原结果上的差异。因此,数字图像文物虚拟修复将极大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计算机这一强大的工具,对待修复的文物进行客观评估,对已经数字化的文物进行虚拟的修复,这样可以快速的提出文物修复处理办法,极大的缩短了文物修复的周期,很大程度上预防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的伤害,尽可能的向人们展示文物的原本面貌。

二、数字图像修复在文物保护中的历史和方法

图像修复技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开始使用这一艺术方式,这一技艺为图像处理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当时,人们的手法相对简单,为了已经丢失的或者笨哦损坏的美术作品得以还原,或者保持作品的整体效果,当时的艺术家门凭借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倾尽自己所学的各种技艺,来填补损坏的部分,使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像恢复对象并不是数字图像,他们没有备份,没有撤销,一旦有所疏漏就会使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得到极大的损坏,限于技术水平的障碍,当时的这种操作具有极大的风险。

早期的图像修复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同时在针对实体的操作又是完全手工操作,因而来完成这项工作的人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分厂丰富的专业技术,才能保证原有的作品不至于得到致命的损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在开展空间项目的时候,恶劣的成像环境,仪器巨大的振动,飞行器的不稳定使成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当时的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轻微的损坏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时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也就应用而生。为此,美国和前苏联的许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针对图像的还原问题展开了探讨和研究,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

“由于Internet网络的诞生,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的出现,使得数字照片的数量急剧增加,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软件能自动改进他们的照片”[2]。近几年随着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发展,一些成熟的技术也逐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文物信息缺失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图像修复自身的特点,我们将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对文物的修复。

我们首先将运用数字图像采集技术对文物进行基本的分类,完成对各类文物的采集,做成文物最原始的的数字图像。然后,对文物的数字图像中缺失部分进分来,针对不同的种类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修复技术来完成数字图像的修复。

接下来,我们将运用数字图像修复算法进行文物虚拟修复实验,以其最大程度的还原文物原貌,找回文物所丢失的信息,使文物在交流中展现出最大的价值。最后我们还将对文物虚拟修复效果进行评估,讨论数字修复后的效果,以便更好的完成对文物实体的修复。

三、数字图像修复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古代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些物质材料的丰富性形成了现在复杂而多样的文物形态,金属、泥塑、纸质、木竹,不同的物质材料构成了不同的物质呈现方式,经过各种条件的损毁,不同的文物更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保存下来。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问题,运用数字图像修复方式都可以完成对这些缺失文物的修复。我们可以将文物进行分类,再将缺失部分进行分类,从数字的角度对文物伤害的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

“一类是基于变分PDE(偏微分方程)模型的算法,这种模型对于破损尺度较小、图像内容有光线延伸的图像,修复效果好,而且修复效率高。另一类是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它是基于文理合成算法模型的延伸,对于大块丢失的图像修复效果自然”[3]。在文物修复中,当已经存在的信息不能很好的判断缺失部分,不能够充分的判断出缺失部分的内容时,我们也不能认为的主观去完成这一部分的修复。计算机的虚拟修复就是如此,修复过程中,必须由人给计算机指示,标记处破损文物所需要修复的部位,对于不能判断的则不需要进行标记,这样就避免了计算机会错误的进行修复。

四、结语

数字图像技术是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一门前沿学科,在很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虽然技术已经得到发展,但在当前,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还并未非常完善,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进步的地方。

例如,文物修复时,文物修复后的效果图我们是看不到的,如果能够在修复前看到这一效果图,将会极大的促进文物修复师工作技能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前沿科技可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强化自己的功能,满足文物保护的各项需求,为人民呈现更具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

参考文献

[1]王展.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展望[J].文博,2012(3).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8(a)-0035-03

近30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龋齿增多因龋失牙人群增多;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加剧,口腔慢性病比例增加,失牙患者增多。多方面的原因使社会对口腔医学技术需求急剧增加,所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肩负培养我国义齿行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重任[1]。由于该专业是该校近年开设的新专业,在此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我国口腔高级修复师专业教育现状

随着近代口腔修复技术工艺学得到了发展,目前口腔修复技师队伍的操作技能已能基本满足当前技术的需求,而专业理论的深度尚能达到要求[2]。许多口腔修复技术工艺从业人员无专业教育经历,而依托传统的师徒关系传承技艺[3]。培养优秀的口腔技术人才已关系到口腔修复工艺未来的发展,在充分的人才调研基础上,该校于2006年开办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2该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2.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口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理论、口腔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口腔医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义齿加工厂和各级医院义齿制作中心,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从事义齿设计、义齿制作与管理、质检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口腔医学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学制

全日制3年,修业年限3~6年。

2.3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4]。依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义齿制作行业专家的论证意见,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资格考试分析。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项目引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体现“重视人文素质,注重技能操作”的课程设置理念。通过课程的优化与整合,形成了基于行业和职业标准的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五大模块。在此基础上,每年进行市场调研,实行动态调整。①第一学期开设口腔工艺美术基础、口腔解剖生理基础、口腔工艺技术概论、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礼仪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理论基础;②第二学期开设口腔材料学基础、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口腔预防保健基础、人文素养及职业写作等课程;③第三学期开设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等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④第四学期开设口腔疾病概要、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CAD/CAM修复技术、口腔医学美学基础等课程;⑤第五、六学期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课程设置和课时比:公共基础模块502学时,占16.6%;专业基础模块300学时,占9.9%;专业技能模块2046学时,占67.6%;职业拓展模块180学时,占5.9%。

2.4教学内容

口腔医学技术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基础、口腔工艺技术概论、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等,口腔工艺美术基础讲述以素描基础、色彩知识、雕塑入门、口腔工艺技术与工艺美术的关系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对形体的感知能力和一定的造型能力,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口腔工艺技术概论讲述口腔工艺技术概念、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种植义齿工艺技术、附着体义齿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工艺技术与美学、口腔技师的卫生保健及技工室污染控制、技师与医师的信息交流等;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讲述正常牙体形态,并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雕牙技巧以口腔解剖生理学为基础与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医学美学等科学关系密切,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

2.5教学方法

2.5.1理论教学中采用的方法①理论结合实践:教学过程结合现实案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可用理论解决训练中的实际问题。②运用多媒体教学:了解和学习最新动态;形象图片便于学生记忆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③讨论教学法:在学生对某一课题有所了解,掌握了一定知识为基础,学生自制力较强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有助于转变个人的态度。2.5.2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根据口腔医学技术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参照口腔修复工资格标准和口腔医学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在现有“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基础上,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胜任口腔修复工岗位需求为目标,重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口腔医学技术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口腔医学技术知识,进行义齿的制作。内容包括实习基地专业认知实践、校内实训中心实训、校内外义齿加工厂见习、生产实习之前的技能强化训练集训,进一步优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2.5.3考核制度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和理实一体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由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组成。过程性考核由出勤、作业(实验报告)、课堂参与、平时考核(含技能)等组成,占总成绩30%;终结性考核根据课程特点由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学生作品等组成,占总成绩70%。

2.6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

“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把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列入教学计划,实施“双证书”教育[5]。学生经考试合格,毕业时可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及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口腔高级修复师证)。

2.7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资缺乏,现有的教师大部分源自口腔医学专业毕业,临床口腔医学知识扎实,教师本身义齿制作技能亟待提高,这些都制约着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①让更多的企业一线技师走入实训室,成为学校的兼职实训教师,对学生见习技能指导。②积极培训在职教师,组织专职教师定期下制作一线参加实践,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操作水平。③德国、美国等国家口腔医学技术发达、教育办学时间长,在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能很快提升口腔医学技术办学理念及办学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2.8管理理念

根据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参照国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以往的三段式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主体,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对接上,即专业与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4个基本特点: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3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多忽略了专业自身的特色,师资、教材及设备的配置不符合专业发展的方向。建议制定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规划教材。加强师资力量,积极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从中发现教学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我校教学特点,改革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不仅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口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凌李.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3):23.

[2]秦现丽,刘红章.浅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培训,2013,7(3):19.

[3]陈耀丽,牟星.利用与企业需求同步的课程调整提升口腔修复专业教育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3):33.

[4]涂友超,胡雪惠.加强课外实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3):11.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工程化;应用;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oil pollution sit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oil pollution sites technical analysis and soil bioremediation oil pollution sites repair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soil these two aspects, oil pollution sites around the soil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this center through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focuses on how the microorganism remediation, the phytoremediation, plant-microbial joint repair technology in several aspec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exampl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repair technology in solving more oil pollution sites soi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oil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as cruci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oil pollution; Court; Soil; Repair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E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石油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可以说,石油行业的建设发展程度将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程度。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对于石油污染场地土壤而言,大量的油类物质往往集中在深度为0cm~40cm范围之内的土层当中,并且土层含油率参数会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一定比例的下降趋势。实践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受到石油污染的土壤自身使用功能会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结构与性质也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进而引发植物破坏与生态变异。本文着眼于这一实际情况,针对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化应用展开详细分析与探讨。

一、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分析

一般情况下,依照土壤修复原理的不同,针对石油污染场地土壤所展开的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修复技术三种。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修复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经济性、环境性效应显著,有着极为深远的研究价值,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同物理修复技术以及化学修复技术之间的融合,是下一步工作的研究重点。笔者现从以上三个方面选取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物理修复技术——热脱附法。从理论上来说,热脱附法的关键在于以热能的激发将土壤中大量的石油污染有害物质转化为气体形式,在空气污染控制装置的作用之下对土壤所排放的这类气体进行收集与处理。

(二)化学修复技术——光催化氧化法。对整个光催化氧化法加以概括:催化剂的制备应当以半导体材料为主。此种催化剂在紫外光光线的直接照射作用之下会生产反应活性表现性质的自由基,而此种自由基恰好能够对土壤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在氧化反应的作用之下,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各种有害性有机物能够还原为包括CO2以及H2O在内的多种无机物质,达到土壤修复目的。

(三)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法。对于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而言,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修复主要包括异位与原位两大类型。两种微生物修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其均以石油烃为碳源,在微生物代谢作用之下对土壤当中的石油类污染元素进行降解作用,其中,异位修复技术着重于强调土壤修复中的工程设计,对于工艺参数的协同调控予以了系统关注;而原位修复技术则侧重于强调土壤修复中自然过程的属性控制,对于修复进行中各类型生态因子的优化特别关注。

二、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工程化应用分析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工程化应用分析。对于微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异位修复而言,相关研究人员已通过添加调理剂以及有机肥肥料或是搭建温室大棚的方式实现了对油田含油污泥的修复,生物修复稳定性高。工程应用实例数据表明:在对该石油污染场地土壤的异位修复下,200d的周期性修复使得该区域土壤中油和脂含量得到了28%~47%的显著控制,修复效益显著;对于微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原位修复而言,以1989年EXXON公司所发生的5万吨原油泄漏污染事故为例,美国借助高效微生物菌剂成功对长达1700km左右的海岸污染进行了有效控制,污染土壤修复效益显著。

(二)植物修复技术工程化应用分析。相关研究学者经过对不同植物植株的栽种以及对加氮磷肥料的施加对面积在2000㎡以上的石油污染场地进行了有效的修复。试验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大豆、苜蓿以及高羊毛这三类型植物的栽种 能够极为有效的促进油泥中油成分的降解反应,加速修复速率。其中,大豆的修复效应作为显著,应当作为未来植物修复技术的重点研究对象。

(三)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工程化应用分析。有关研究学者曾针对炼油厂由污泥不合理处置引发的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植物根系促生菌的作用之下对植物修复性能进行强化。其中尤以黑麦草以及高羊茅植物植株的生长作为显著。以1年为周期进行评定,此种植物根系促生菌对石油污染长度土壤中石油烃物质的修复效果最为显著,有效降低了50%左右的石油烃含量,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三、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环境保护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在城市建设工业化发展持续推进背景作用下,石油行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以上背景致使石油行业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制约矛盾,如何顺应环境保护发展方向,实现石油行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与工程化应用这一中心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胜.陈立.崔晓梅等.陕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态修复试验研究.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06).2200-2205.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生物酶;纸质文物;修复;应用

书画文物的存在是我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国所留存的完整纸质文物的数量并不多,很多的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使这些历史的瑰宝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我国致力于研究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采用多种修复物质来完成对书画等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

1 纸质文物修复技术

古人所使用的修复技术自然是比较粗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人将比较珍贵的字画装裱起来[1]。该种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多传统的纸质文物修复技艺都被传承了下来,我国的文物保护也进入了发展的时期。为了实现对纸质文物的长时间保护,国家开始研究能够保护双面都有字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术,以及对纸质文物所进行的脱酸技术。根据纸质文物受到的不同损坏,国家的文物工作者研究了不同的修复措施和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精力投入,文物工作者已经能够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取得文物修复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用于修复工作当中[2]。现存的古代纸质文物大多受到的损害都是残缺或者是被虫蛀咬。而我国为了保障对于文物的修复,通常都才用手工的方式来保障修复工作的成功。文物的修复需要工作者秉承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文物的修复也不是将损坏的文物修复成新的形式,而是保持其完整性的同时还要还原其旧貌。

2 生物酶特性

所谓的生物酶指的是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所含有的蛋白质成分,是生物体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纸质文物之所以采用生物酶作为修复原料,主要是想利用其催化反应来使修复过程中胶黏剂的分子能够充分分解,并在生物酶的催化下实现对纸质文物的高效修复[3]。

生物酶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一般在纸质文物的修复中,修复工作者将利用生物酶的特性来完成修复工作。生物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高效的催化作用,在生物酶的催化下,纸质文物上的胶黏剂的分子链将会被破坏,进而失去粘性。生物酶所产生的催化作用要比一般的催化剂更加实用,其所使用的温度也比较适宜。在同一时间、同一温度环境下,生物酶所产生的催化作用是普通催化剂的106倍到1010倍之间[4]。

3 生物酶在纸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实验

3.1 实验准备

笔者为了更好的了解生物酶在纸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关于生物酶修复纸质文物的模拟实验。首先,准备出实验当中需要用到的纸质物品。物品选择使用已经被浓度为7%的淀粉浆糊装裱过的废弃书页。其次,笔者购买了呈现出胶凝状的生物酶制剂。最后,准备好实验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器具:棉签、镊子、加湿器、石块、刷子、聚脂薄膜以及一张被用于当做试验台的桌子[5]。

3.2 实验方法

首先,现将已经准备好的书页用加湿器加湿十分钟,该步骤也可以采用均匀的花洒或者喷壶进行。该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酒精被喷入到书页当中,以免造成酒精与生物酶之间的相互反应。然后,将用于修复的接触纸放入到清水中(该清水应是离子水),使用吸水纸将接触纸吸干一些,促使其能够紧紧的贴在书页上。使用滴管将生物酶的制剂小心的滴在纺织物上,并将纺织物盖在接触纸上。其次,将已经完成生物酶接触的书页及接触纸用硬纸板盖住,并用石块压住。经过十五分钟的等待,生物酶制剂已经能够对书页上的淀粉浆糊产生反应,打开实验物品,观察书页上的淀粉浆糊。如果发现实验物品比较干燥,可以适当的用滴管加入水,加快其反应速度。小心的解开实验物品,观察实验物品的修复效果。在该实验当中,压在实验物品上的石块重量也会对生物酶的催化反应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者选择合适重量的石块来进行实验。最后,实验完成以后,研究者需要将已经完成实验的书页进行清洁,使用棉签将书页表面残留的淀粉酶擦除。

3.3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在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当中,生物酶能够充分发挥其催化作用的特性,来帮助文物工作者完成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并且能蛉繁V街饰奈锊换岜簧物酶本身的作用所破坏。生物酶的应用能够使粘连在纸质文物上的原有的装裱胶黏剂脱落,并使胶黏剂本身的分子链分解为短的分子链,使粘结物快速的从纸质文物上脱离出来[6]。生物酶本身的选择性使文物工作者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来使其不对新的装裱胶黏剂产生作用,便于纸质文物的再次装裱。纸质文物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生物酶制剂还能够在文物工作者的控制下来控制生物酶的反应速度,促使生物酶本身不会在纸质文物上留下污痕。

4 结论

对于我国来讲,书画等纸质文物一直是文物保护和收藏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但纸质文物的保存实在太过复杂,因此造成了很多的纸质文物都遭受了破坏。为了保留纸质文物的价值,国家致力于研究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并采用多种方式来还原纸质文物的原貌。生物酶作为一种具有超强催化作用的物质,能够帮助文物工作者在不破坏文物纸质结构本身的情况下,完成文物的修复工作,应该作为纸质文物修复的有限选择。相信在未来的文物修复工作当中,生物酶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实现更多书本、字画的保存和修复。

参考文献

[1]何俊,彭志勤,周D,等.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的应用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05(02):83-93.

[2]张小菊,杨娟,李横江.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矿化沉积中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05(03):19-21.

[3]闫丽,阮晓东.书画文物揭裱过程中生物酶的可应用性分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06(04):54-57.

[4]李玮.西方现代修复原则在中国纸质文物中的应用――以清代《书联》修复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09(04):91-95.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壤污染;危害;植物修复;修复机理

1 土壤污染的含义以及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 造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 破坏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 从而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 , 并可通过食物链对生物和人类构成危害。

土壤污染的危害包括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不易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2 植物修复的研究和机理

2.1 植物修复的研究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修复有毒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沉积物、地表水、地下水的一项绿色技术,它是一项利用太阳能动力的处理系统。石油烃类作为早期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对象, 其修复机理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2.2 植物修复机理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绿色的修复技术,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和关注,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机理包括植物提取作用、根际降解作用、植物挥发等作用。

2.3 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植物修复不仅是一条绿色的,生态的净化途径,一种符合公众心理需求的新技术 ,而且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净化的方案。对环境扰动少,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也具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1)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所能累积的元素大多较单一,而土壤污染通常是多元素的复合污染。2)超富集植物生产缓慢,生物量低,而且生长周期长,因此从土壤中提取的污染物的总量有限。3)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几乎都是野生植物,人们对其农艺性状、病虫害防治、育种潜力以及生理学等方面的了解有限,难以优化栽培和培育。4)超富集植物的根系比较浅,只能吸收浅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对较深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则无能为力。5)异地引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6)植物器官往往会通过腐烂、落叶等途径使重金属污染物重返土壤, 因此富集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需收割并作为废弃物妥善处理。

3 植物修复技术发展前景

1)植物修复涉及一系列技术,包括不同的植被类型,其作用对象、修复机理和能力各不相同。2)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加强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代谢途径对污染物胁迫下的适应性反应的研究,如光合反应、呼吸代谢、激素应激对污染物胁迫是如何做出适应性改变的,通过这种改变的机制,研究污染物胁迫下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反应以及逆境信号传导途径也是理解植物污染物耐性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3)从分子生物水平加强对植物解毒机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植物吸收污染物首先要经过根系, 因此, 应重点围绕根系来探索解毒机制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 了解植物、土壤、微生物整个体系下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4)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以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生物修复技术, 但由于降解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变化动态的了解甚少, 为降解机理的阐明带来了困难, 所以其理论体系、修复机制和修复技术需进一步完善。5)在基础研究方面, 除了筛选耐受性高的植物和高效微生物以外, 如何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生物的活性和环境适应性, 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4 结论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宽广,并且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根据我国国情,也是十分适用于中国的一项值得开发的新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 持久性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 土壤污染面积扩大。土壤污染不但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 而且涉及大气和水环境质量, 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影响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植物修复技术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古籍修复;联合培养;名师进校园

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创新”(C08065)阶段成果。

我市存世古籍破损严重,而古籍修复人才稀缺。在市文广局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与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名师进校园”共育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实践与研究。本文旨在对近年院校与行业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工作进行研究总结,为高等职业院校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古籍资源丰富。这些重要的文明成果承载着天津地区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文献典籍,对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离不开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理念领先的专业队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恰恰为古籍修复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目前该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最初的由古籍修复专业骨干培训在职员工,转变为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展 “名师进校园”的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为此,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经过多次协商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三方合作,强强联手,共同创建新的名师进校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资源优势最大化。

共育人才创新模式的核心是请名师进校园,其主要作用是:

第一,权威作用。名师都是古籍修复领域的权威,德高望重,不仅专业造诣深厚,更重要的是在专业领域和社会上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跟名师学习是学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学生对名师的崇拜和仰慕,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信心、提高创新勇气、使自己常态的、潜在的智慧和才能得到超常发挥,非常有助于获得研究探索的成功。

第二,引路作用。名师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走上古籍修复道路的向导,能使学生看清攀登古籍修复高峰的阶梯和成才的路标。特别是能紧密结合古籍修复发展的动态和学生的实际,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准确、有效的指引,使学生在古籍修复工作探索上少走弯路,减少摸索过程,直接进入古籍修复前沿阵地,有利于学生做出成果。

第三,导师作用。名师最基本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如果说大学的学校教育是共性教育,那么名师的教育就是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指导就更加重要。名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智能特点等具体情况及时给子准确有效的指引,做到有的放矢。名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名师不仅在古籍修复工作的研究探索上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且在道德品质上也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名师不仅以知识魅力吸引学生,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名师不仅教怎样工作,而且教怎样做人。

第四,引荐作用。名师都是古籍修复专家,在行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社会交往视野开阔,因而具有推荐作用效果更突出。其一是对学生取得的成果具有推荐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得到社会承认;另外是对学生本人毕业分配的去向、工作安排、科学组织的加入等方面有较好的推荐作用。

第五,选材作用

由于名师具有良好的素质、重要的岗位和优越的条件,所以能够在学生中及早发现、及时选拔和着力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真正做到了慧眼识英才、精心育栋梁,起到了科学伯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一个古籍修复人才比修复一件古籍作品更重要。

第六,互学作用。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通过名师教学,经过与学生双向互动,双向选择,学生慕名而来,名师严格挑选。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是“强一强结合”。名师与优秀学生的许多共同点,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科研方向、共同的科学问题、共同的奋斗目标等,从而使两者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名师与优秀学生的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还是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如知识互补、方法互补等)和资源共享,互相启发、协作攻关,从而能把师生常态的、潜在的智能都充分调动起来并有效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专业技能。这种“学习---上岗”的零距离对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培养出一批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从而为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

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多是手工劳动,其修复技能的掌握是依靠师傅的传授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传统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常为“口眼相传“,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熟悉并掌握这项技能。这是古籍修复技术必须遵循的习得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名师讲解以及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在教育探索中,要遵循古籍修复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的习得过程,把名师请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面对面求教,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名师教育引领教育教学的发展。

(1)请名师任课。自2008年9月我院与天津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等行业领军单位合作,共同实践“共育人才”的新模式。先后聘请了古籍界李致忠、陈祥龙、潘美娣、李国庆、张平等5位部级专家;万群、张建国等6名一线古籍修复人员为古籍修复专业的兼职教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

几年间,行业专家导师中5人先后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院举办系列讲座40场次;4人任教文保技术基础、古籍文献常识、中国书画等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3人教授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文物绘图与摄影等专业实训课将近1000节次;指导学院建设古籍修复中心校内实训基地2个,其中包括了由天津市重点资金支持的优质特色专业实训基地一个,2012-2015年共注资约3000,000元。名师的任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学生现在自觉增加实训教学时间,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请名师指导专业建设。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力举措,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强调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图书资料业务人员(文献修复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现代技术进步、社会文化需求和公众信息需求对古籍修复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文献修复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知识水平都做出明确规定,符合培训、鉴定及就业工作的需要,该行业《标准》的制定使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有了职业化的考核标准。

名师都工作在古籍修复的前沿阵地上,掌握古籍修复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以及对《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能指导学生紧跟时展潮流进行前瞻性探索,使学生很快掌握最新知识和能力,掌握最先进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在古籍修复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经名师辅导,70名学生 在学院与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合作举办3期“天津市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后, 获得了《天津市古籍修复技术培训资质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岗位技能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因而,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传统“手眼相传“的教学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遵循古籍修复作为一门传统技艺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以传授古籍知识为基础、培养修复动手能力为核心作为人才培养的着眼点。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能性特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所需要的知识及能力的储备,从而让学生就业有优势、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后劲。

经过名师引领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古籍修复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完成校内实训教学后可以非常顺利的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并得到所在实习单位的好评。现在,学院毕业生中有20余人进入市局各古籍修复、民间艺术保护机构工作,有15人实现了工作岗位上提前晋级。

3 创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的感悟

我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到:联合办学“名师进校园”共育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对天津文博系统人才培养工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1)相比一般学校教师,名师教学的优势:名师知识渊博,阅历资深,古籍修复的经验丰富。

(2)名师融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为一体,集古籍修复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于一身。不仅能够从事繁杂疑难的古籍修复工作,而且能够传授一般古籍修复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对学生的研究探索工作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

(3)名师以高尚人格引领学生,既谦虚宽容,又能严格要求。他们热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而且一视同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崇高的科学精神。如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人梯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

4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再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古籍修复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手工技术,更需要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我们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标是:愿意献身祖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具有扎实的文献保护理论基础,熟悉传统文化、古典文献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古籍修复与文献保护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在图书馆等文化部门从事古籍修复、文献整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把传统古籍修复技术中的精髓部分与现代化职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古籍保护需要的古籍修复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

今后我们将把名师进校园工作向深层发展,充分利用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等实际工作情境和文化资源,将“名师教室”的培养模式延伸至校外,将教和学的过程,置于社会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实现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际工作相结合,力争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和更多的拔尖人才。

“名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将传统手工技艺教学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能性特色,是为天津古籍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妙手再造古籍善本[N].今晚报,2009-04-15,(14).

[2]葛怀东.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2007,(1):146-148.

[3]纪宝成.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06-7,(B4).

[4]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75-80.

[5]万群,从修复工作实例谈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83-85.

作者简介

修复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汽车整形技术;职业教育;汽车维修等

0.绪论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开车将会是人们普遍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汽车再不是特权人士的标志,而将是人们代步工具。当我们拥有爱车后,肯定会对自己的爱车关怀备至,而平时清洁护理和定期美容保养,必然成为我们日常的消费内容。人可以运用自己先进的技能和灵巧的双手,来修饰甚至改变自己爱车。

现在汽车的款式、性能、外观及整洁程度,都能体现车主的性格、修养、生活观及喜好。因人们对事物猎奇、追求新异思想的影响, 新车款式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且在汽车消费与二手车市场之间,汽车整形美容装饰的相关行业应运而生。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观念的进步以及汽车文化日益深入人心,现在各式各样甚至奇奇怪怪的汽车让行人向车主投去无比艳羡的目光。

1.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发展

汽车整形技术专业,就是设计和制造、修理汽车的外部形状、外壳、外部包装,通俗的说就是汽车钣金和美容技术,需要很高的技能。汽车整形融合了制造业与汽车模具行业,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就是汽车的整形医师。

2.汽车整形专业的培养模式

以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汽车整形技术专业首先培养学生汽车机械技术的相关理论实践知识,如:汽车材料与热处理、汽车机械基础、汽车车身修复技术、汽车钣金喷涂等汽车的相关知识,当然,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将汽车钣金、喷涂等实际动手技能融入教学当中。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在当好“汽车整形医师”的道路上我们才能驾轻就熟。此外,汽车英语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该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掌握汽车整形、涂装、美容技术与管理技术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

因为该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学院有专门的实训场所供学生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目前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教学情况

(1)汽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当前职业院校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学习基础知识,随后学习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结束后,进行实践技能强化,并且实践技能仅仅局限于车身凹陷的修复、调漆、喷漆技术的学习等内容。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目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毕业生就业能力偏低,缺乏和社会上师傅们的竞争能力。

(2)与汽车整形技术配套的专业教材十分有限,且教材很难突出前言科技。

(3)能同时从事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很少,大多数教师要么理论知识特别丰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要么就是手上功夫了得,但讲不出来。

目前种种种种教学模式和各种教学设备等都限制了汽车整形技术的快速发展。

4.浅析跨专业技能植入汽车整形技术教学

目前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胜任的方向有汽车车身与附属设备维修、汽车维修钣金工、汽车涂装工(维修漆工)等岗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钣金维修业务发展迅速,各类的职业院校也都在新建或加大钣金维修专业培训,各类汽车维修站、修理厂甚至美容店纷纷加大在钣金维修业务的投资力度。可是我们忽略了我国社会正在从工业化向多元信息化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相关的综合性职业岗位,岗位人才需求规格朝复合型方向变化,我们只有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才能把握职业岗位的需求情况,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汽车整形技术专业,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如: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经济管理、汽车改装等相关知识贯穿于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系统的教学过程,多专业教师联合教学模式,逐渐创建完善的教学资源系统等,使得该专业毕业的学生能胜任高技能的关键性岗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工人的岗位中。 [科]

【参考文献】

[1]李秀玲.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