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8:07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1

关 键 词循证教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5

循证教学(Evidence-Based Teaching),也称“遵循证据的教学”或“证据本位的教学”,是滥觞于美英等国的一种有效教学创新范式。它主张教学应基于“科学实证”,即以发现“问题”为教学流程的逻辑出发点,基于某些经效应值研究为“最有效”的“最佳教学法”[1],指导学生对“证据库”予以搜索,寻找到与既定学习内容有关的实物、现象或事件,并在对解决教学问题的“证据”进行观察、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确立“最佳证据”;同时,经由全面评估、综合分析等,将其审慎、准确与智慧地融入到某种具体的认知情境中,从而实现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度学习,提升个体的“学习力”与教学的“生产力”。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范式,循证教学秉承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进路和着眼知识转化的科学实证研究范式,注重以学生的主体性视角,通过对学习内容相关“证据”的批判性评价与学习过程的修正式监控,回溯了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程,其往往包含一系列旨在提升教学效能而进行有效干预的理智决策预定步骤。由此,笔者尝试梳理循证教学的一般流程,构建了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路径①(见图1)。

以下,笔者以人教版选修教材《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一课为例,尝试展开循证教学。

一、制定“学习合同”――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的“责任契约”

“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对世界主要大国的政体予以循证研判、深度认知。笔者尝试制定“学习合同”,以责任契约的教学形式变革,促成师生角色身份的重新定位:学生化身“证据”等“问题中心”教学资源的主动甄筛者,而教师则退格为其“支架学习”的有力协助者。

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实践中去,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已有认知经验等“前知识证据”,制定“学习合同”。在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S.Knowles)看来,作为师生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一种双边协议,“学习合同”通过规定“学什么”“怎么学”“应学得如何”等内容[2],明晰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在教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而触动其基于自我成就感等在内的潜在学习动机,涵养其基于循证的“问题”诊断、“证据”管理与学习自导的个性化学习素养,从而为循证教学的时间管理、阶段互评与自评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据此,笔者整理学习内容,建立了“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一课的“学习合同”(见表1)。

二、“思维可视化”――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的“问题”表征

“真实的学习”是“看得见”的,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线索得以充分“暴露”;是触及学科教学本质与“独当之任”的,即回归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与核心任务,将教学引向学科的“深处”[3]。思想政治课主张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强调应“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与理性思考的意义”[4]。从教学内容的价值意义、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学科独特的学习方式等出发,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藉由学生思维线索的“暴露”,提炼并表征其学习过程中遭遇的“真实问题”,超越“学科味”的教学浅层追求,将教学由“学会”升华至“会学”,进而导引至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涵养的“曲阑深处”。

基于“问题解决”的视觉隐喻,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应在甄筛包括实物、教具模型、图形、语言与符号等在内的学习相关表征的基础上,将教材文本等“知识制品”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某种由点及面的可视化的语义网络,以视觉化的某种“图形组织器”搭建起外化呈现隐性思维的可视化“支架”。简言之,即以“思维可视化”的某种认知加工模式,对表层知识进行“精加工”,促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而作为得到广泛应用的“用图形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已被证明是“问题解决”最为有效的平台之一[5]。

为有效引导学生“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角度,辨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国家管理形式”,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绘制总统制(图2)、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图3)国家管理形式的思维导图,从而将辨识思维可视化,并于此之中通过“暴露”对此的概念误区、关系混淆等以表征自身的学习“问题”。

此时,学生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角度进行了“国家管理形式”类型划分,发现仍很难判断某些国家的政体,如俄罗斯。由此,诸如俄罗斯等非典型性资本主义国家究竟属于何种类型“国家管理形式”的“问题”得以表征,而学生亦于无形中调动了自身潜在的批判性思维。

三、“互惠教学”――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的知识“实证”

旨在“促进学生理解”的循证教学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一种简单传递,不是教师、教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定义记忆”,而是学习者基于“先行组织者”的情境线索,以问题求解、学习迁移等方式验证“旧知”与建构“新知”的过程。

“知其然”首先应“知其所以然”。在布朗(A.L.Brown)和帕林萨(A.S.Palincsar)看来,“知其所以然”应是这样一个过程:当学生面对试图理解的认知内容,创设“互动情境”,借助教师引导或同伴协助等“学习介入”,增强学生监控自身学习与思考的“学习元认知”能力,并逐渐掌握理解特定教学内容的“知解策略”,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即“互惠教学”[6]。基于互惠学习,循证教学的知识“实证”就应该在“质疑与提问”“释义与澄清”“概括与总结”“猜想与预言”等认知策略的实施中,在上述四类角色的扮演中,甄筛“证据”,修正结论,确立最佳“证据”,以彼此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方式,有效监测进而提升教学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对上述任一“实证”环节的有效监控与保障,都必须提供经证实为最有效的评价机制或指标[7]。互惠学习的实质,在于对知识的理解与对学习的改进。因此,在“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教学中,笔者尝试对“国家管理形式”相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评价量规(表2)予以梳理,开展形成性评价,激活学生对自身“学习系统的自我纠正”,从而提升循证教学知识“实证”环节的实效。

教学中,在师生阅读文本,并经思维可视化技术,将诸如俄罗斯等非典型性资本主义国家属于何种类型“国家管理形式”的“问题”予以明确表征后,知识教学演变为旨在甄筛“国家管理形式”分类标准“证据”的互惠“对话”:

质疑与提问者Ⅰ(学生甲扮演):教材摹傲⒎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角度对“总统制”的定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三权平行、分立制衡下的总统制。作为行政权代表的总统,是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平等的,而非超然于其上的。反观俄罗斯,经查证,其宪法在规定“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同时,又强调“国家权力由总统、议会、政府和法院共同行使”。显然,俄罗斯总统是“超然于三权分立制衡架构,凌驾于议会、政府和法院之上”的[8]。那么,其“国家管理形式”还是教材所述的“总统制”吗?

质疑与提问者Ⅱ(学生乙扮演):不同于美式总统制,半总统制下的总统是超然于三权分立制衡的结构之上的[9]。但是对照俄罗斯,总统拥有较之半总统制下的总统更大的权力,甚至拥有半总统制下议会的部分权力。与此同时,俄罗斯宪法规定“政府对总统负责,接受总统的领导,并向其汇报工作”[10]。由此,俄罗斯的“国家管理形式”还是教材所述的“半总统制”吗?

释义与澄清者(学生丙扮演):尽管美国式总统制下的总统和法国式半总统制下的总统,在西方是强有力的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分庭抗礼的两个典型,但比照俄罗斯宪法,俄罗斯总统拥有的权力远比美国或法国总统大,他将二者的优势集于一身[11]。

概括与总结者(学生丁扮演):通过查证俄罗斯宪法,结合有关权威研究与解读,俄罗斯总统作为国家元首,不对议会负责。总统可确定国家杜马(即议会)选举,向杜马提交各种法案。总统有权不与总理及议会两院议长协商,解散国家杜马。总统不兼任政府首脑,但政府总理和其他成员由总统按法定程序任免。政府会议可由总统主持。总统命令无需总理与部长副署[12]。毫无疑问,此“总统制”绝非教材所述“总统制”或“半总统制”。

猜想与预言者(学生戊扮演):根据总统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是否可将总统制分为分权总统制与超级总统制两种亚类型?俄罗斯式“超级总统”,高于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其不但在事实上掌握行政权,而且还掌握一些“分权总统”所没有的权力,如解释宪法、解散议会等。由此,俄罗斯既非美国式分权总统制,又不同于法国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一种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超级总统制”(图4)。

上述基于“实证”的“互惠教学”实践,经由教师“扶放有度”的“责任过渡”,逐渐演化为学生基于“对话”的一场出声思维“循证”:学生甲、乙提问“质疑”,学生丙循证“释义与澄清”,学生丁对“证据”予以“概括与总结”,并对此予以调适修正,学生戊在评论前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证据”,修正结论,并据此提出新的“猜想”或“预言”。经过如此“否定之否定”的多次循环往复,学生摆脱了“全盘照搬教材”而不求甚解的思维定势与浅层认知。进而,其对于诸如“国家管理形式”的类型划分标准等概念性认知,不再拘囿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等“教材论述”,而是更多在联系“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诸多“非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深度学习与自我知解的“螺旋上升”。

四、“循证推演”――思想政治课循证教学的“证据传播”

“实践出真知”。发轫于“循证”实践的知识“具有真正知识的特征,可以被反复运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13]。为了对“国家管理形式的类型划分,除立足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外,还需考量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诸多非关键因素”,这一学生几经“实证”所得“论据”的科学性与普适性进行“范例验证”与“证据传播”,在俄罗斯“国家管理形式”循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引入“朴槿惠弹劾案”,引导学生对韩国“国家管理形式”开展进一步的“博弈模型推演”。

韩国总统“亲信门事件”持续发酵。2016年12月9日,韩国国会投票表决通过了针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动议案,朴槿惠被立即停止行使总统权力,由国务总理代行总统职务。2017年3月10日,韩国通过了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朴槿惠被免去总统职务,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成功弹劾下台的总统。

通过查证1987年10月全民公投通过的韩国现行宪法,学生发现:韩国“行政权属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作为总统主要行政助手的国务总理,由总统任命,但须经国会批准;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但国会可用启动弹劾程序的方式对总统进行制约”;“立法权属国会,国会由依照选举而产生的国会议员构成,其职能除制定法律外,还包括检查政府工作、弹劾总统和主要政府官员等”;“司法权属大法院和大检察厅,大法院院长由总统任命,但须经国会批准;大检察厅长由总统任命,无需国会同意”[14]。

循证“总统是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且其“无权解散国会”的韩国宪法原则,学生判定韩国“国家管理形式”具有“总统制”的显著特征;而观照“国务总理由总统任命”,且“国会有权弹劾主要政府官员”的“政府向议会负责”规则,学生发现其亦具有“议会制”的部分表征。但是,学生同时认定不同于“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最为典型的法国,韩国总统不拥有“拥有解散议会”等“凌驾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上”的半总统制下的总统权力,且其政府并非如法国式“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而不对总统负责”。沿循上述“证据”,兼顾“考量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诸多非关键因素”,学生认为,韩国“国家管理形式”为具有韩国特色的“带有部分议会制特点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一种兼具“总统制”与“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特点的国家管理形式“变种”。

“有效干预×有效实施=成效”[15]。“基于证据”的循证教学,遵循“教学实施应基于经科学实证为有效的范式”[16]这一潜在教学逻辑实施具体教学: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角色,介入以某种“证据”,参与相关教学内容的“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整自我认知的过程与结构;作为教学“支架”的教师,基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实践框架,进行经效应值研究为“最有效”的“最佳教学法”指导,并对此类非必要不进行的教学干预的信度、效度予以评估与反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等予以监控并改进[17]。

由此,强化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方”向“问题的主动研究者”角色身份的转换,缩短了理性认知与感性实践的时空间距[18],也助推了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自主调控各种方法以改进学科教学、跃升思维技能的“再专业化”进程。于此“深度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科学取向”的循证实践,实现了学生知识更新范式的转换、教师教学效能框架的演进,获致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并潜移默化间耦合了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坻诉求。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15.

[2]R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7.

[3]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与新趋势[J].人民教育,2013(24):33.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4):3-19.

[5]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56.

[6]袁薇薇,吴庆麟.互惠教学:情境教学与认知教学结合的典范[J].心理科学,2005,28(2):438-441.

[7]拉齐尔.多元智能与量规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

[8][10]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31,79.

[9]吴国庆.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法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32.

[11]孙杰.俄罗斯,超级总统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6):66-68.

[1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8.

[13]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81.

[14]任晓.当代各国政治体制:韩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6.

[15]王波,肖非.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13(8):12-17.

[16]许爱红.基于证据的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5):16-19.

[17]杨文登.循证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8.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2

关键词:介入超声;教学

Abstract: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ltrasonic medicine.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oints about studying the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suggest the teaching method on ultrasound guided needle biopsy in intership.It'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knowledge about ultrasound for few hours of class ,the teaching mod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may be improve this situation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Key words: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Teaching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近年来介入超声发展迅速,可应用于实质性脏器病变的穿刺活检,穿刺抽液,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切除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等,其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因为应用广泛,较易掌握,是一名合格的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操作,也是医学生应该熟悉的超声课程。但目前,介入超声仅占课堂教学的两个学时,而实践课没有安排,因此希望学生仅从教师的课堂讲解中,了解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具体操作方法有较大难度,因此如何利用学生短暂的实习期就尤为重要。

1目前介入超声诊断的教学形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由于超声具有实时、灵活、无放射性、准确性高等优点,成为临床穿刺活检的首选引导方法。目前超声医学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较少,主要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学等。非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所占比例极小,甚至超声诊断学仅作为选修课程之一,而医学影像专业的必修课超声诊断学,也因学时较少,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②教材内关于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不能很好的结合,超声诊断是实时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断层图像,因此课堂教学所学理论内容难以通过实践课一一显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少,重理论轻实践成为普遍现象,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还有待加强。④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检查,常规的实践课时安排极少甚至没有排课,因此如何利用学生超声科轮转实习期了解并且基本掌握介入超声的操作要点以及适应症就非常重要。

虽然各所学校超声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差异,但上述问题的存在还是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超声诊断教师,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理论知识,又能将实践与理论很好的结合,就必须积极改善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利用目前的信息系统、先进设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在超声教学的授课中,由于超声成像原理抽象复杂,学生短期内很难掌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超声检查有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M型超声等多种实时显示方式,不同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图像的成像及观察都是在动态中进行,检查不受时间限制,这是超声检查的极大优势。超声扫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角度、手法可以产生无数个切面,这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因此将超声教学分成两大部分,在课堂讲解中,将原理、超声图像改变、临床医学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超声诊断的要点、适应症、诊断价值。而超声各个切面的具体操作手法及技巧应安排在实践课重点讲授,同时结合动态图像,回顾理论课的内容。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介入超声诊断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3],扎实的理论知识是顺利完成介入超声检查的前提条件。在实习中应教会学生,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超声诊断能力,还要建立一定的临床思维,只有这样全面分析,才能增强介入超声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的痛苦,增加介入超声的临床诊疗价值。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介入超声的风险,掌握各种临床操作的适应症、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方法。

3实践课中的具体授课方法

超声诊断学是形象思维学科,介入超声需要有很强的空间观念,尤其是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介入超声的顺利操作意义重大,而学生脑海中的解剖断层图像,很难与实时动态图像相联系[4]。因此学生在实习期接触超声图像时,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器官的立体结构和相互间的毗邻关系,改变学生的平面断层观念,将静态断面图像与动态图像之间进行转换,建立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养成立体思维的习惯,将有利于理解、分析图像,提高穿刺的准确性。

目前介入超声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穿刺活检枪及活检针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在正式穿刺之前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活检枪的使用,在操作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活检针的安装及标本的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结合具体病例,实地讲解穿刺活检的适应证,强调适宜探头、相应型号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活检的进针部位、角度、深度。穿刺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肝脏占位穿刺活检一般选取肋间或肋下进针,针道距离尽可能短,占位表面应覆盖一部分肝脏组织,穿刺应避开重要血管及脏器,根据占位大小选择取材长度等等。

不同的脏器穿刺活检术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首先要掌握共性的部分,然后再了解不同组织器官穿刺的各自特点。因为这是一项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操作,最好是临床医师在场时现场就该病例进行讨论学习,了解穿刺活检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出现并发症时的处理方法,使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认真写好超声报告

实习中适当给与学生上机机会,具体操作中应该强调注意病人、探头部位、穿刺点的选择及穿刺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关键问题。强调超声诊断特点,超声图像无固定切面,可根据不同检查部位进行任意切面扫查,以清楚显示针道及穿刺目标为最终目的,尽量避开重要脏器、血管,针对不同器官穿刺的超声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序、系统地训练。在临床实习中,注重对学生影像思维能力的培养,比教师单纯地看图讲解更具有实际意义。

超声诊断报告是超声诊断的重要部分[5],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还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写好诊断报告有利于学生对临床实习中遇到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报告就是对整个穿刺过程的简要描述,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对该穿刺的足够了解。教师须认真修改报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准确使用专业词汇,客观书写报告内容。

规范的超声诊断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超声观察的内容及超声诊断的结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超声报告内容首先应对穿刺目标作出简单描述,消毒铺巾局麻,穿刺点的选取,穿刺针型号,取材数目、质地、色泽,穿刺中及穿刺结束后患者的反应,若有不良反应还应记录相应的处理步骤及结果等全过程。实际教学中要向学生仔细讲解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要点,并对不同组织器官的穿刺活检给出具有代表性的报告范例。

总之,临床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甚至于在介入超声教学中,其重要性要远大于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知识,开拓学生思路,通过实习期间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必要性,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超声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许维新,郭光友,魏吉庆,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探讨,2008,5(3):13-15.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3

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 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才能谋求正确答案, 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4

关键词:同类比异;异类求同;发散思维;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44-02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适当引导,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指导学生做题时,不能拘泥一种结果,一个答案,而应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同类比异或异类求同,举一反三。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增强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一因多果

发散思维的关键是发散,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让他们的思维自主驰骋。

例:a÷b=4(a,b是整数,b≠0)

师:由这一等式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

生:a是整数,b是整数,商4也是整数,b≠0

师:由这些信息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由整数的定义可知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师:想得很好,还有其他结果吗?

生1:a是 b的倍数。

生2:b是a的约数。

生3:a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

生4:b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

……

通过以上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我们在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课本中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以上各题解法各有不同,但它们最后都化成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大小。在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类比异,异类求同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自然的明白上山的道路不止一条的道理,使他们在遇到任何题、任何事时,都会去积极的想办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超越自己,超越过去,超越书本,超越他人,体验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从而,使创造成为习惯,成为乐趣。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

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

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它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和疾病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能力及知识结构组成决定了其诊断水平的高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2]。我院一直承担着徐州医学院本科、研究生的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任务,现对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目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影像专业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X线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现在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厚538页仅有不到100个学时,学生的实习课更为少,仅有20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1.2 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目前超声学科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已连续应用近十年,可知教材中的内容早已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超声医学了。一些介绍超声新技术,比如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3]。上述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真正能够接触到那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1.3  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处于主动灌输的位置,大多数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提前准备好各个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典型超声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与其有关的超声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认真聆听,沿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及思考就行了。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教学师资相对不足:超声医学专业无论理论教学还是见习教学师资力量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综合能力参差不齐。通常一位见习带教老师要给一个班几十位同学同时上课,而每次上课的时间都是固定地、有限地,这样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上机操作、熟悉操作方式及声像表现,从而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教学重点与策略

2.1 重视基础医学:超声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诊断学,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学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病理生理、解剖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声像特征。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生必须学好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诉、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才能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较准确的超声学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对脏器和疾病的初步认识,他们理解不充分,也不利于长期记忆,只有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机器、观摩声像图像,了解不同技术检测方式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熟悉各种疾病的声像表现,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一般来说,带教过程中,老师一边做检查一边讲解超声检查的手法与图像的内容,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由学生自己互相检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如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直接对在医院就诊的病人进行检查,让学生试着提出诊断性意见,然后带教老师再帮忙纠正错误或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具体讨论,将会启发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增强他们的疾病诊断能力。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6

    一、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应注意:l、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2、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3、定时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注意;

    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

    2、积极开展问题研究,按写小论文,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三、整体性思维,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

    l、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

    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

    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四、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

    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7

近代目录学是开放与保守冲突的结果。甲午战争打开了一些人们保守思想的大门,人们逐渐认识到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重要性。因此从1868年到1896年这近30年来,已有刊译机构近20处,西书开始大量译介,但对于西方目录学的借鉴却不多。前后,许多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编制西书目录的重要性,梁启超首当其冲。仅梁启超就编《西书提要》、《西学书目表》、《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治国学杂》、《评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读书分月课程》等目录学著作,还有康有为编《日本书目志》、丁福保编《算学书目提要》等十余部。在编制西文书目过程中,中国目录学完成了从古典向近代目录学形态的演变。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梁启超。

1.治目录学的动机

在我国,自近代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一切的政治、文化活动无不围绕着这一中心发展。梁启超热切希望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同胞们越来越多,“于是言矿而矿无不开;言农工商而业不无不新;言光化电重天文地理而无不入微也。以我温带之地,千数百万之士,四万万农工商更新而智之,其方驾于英美而愈越于俄日,可立待也” [1]。在当时,梁启超的目的是利用目录来宣传新学,让目录学为变法改良宣传西书和科学技术提供服务。在当时中国社会里大声疾呼强调目录学为改良服务的,梁启超是第一人。这和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关,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主要是他对目录学的深刻认识,他看到了中国不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的事实,因此,他竭力主张通过目录学大力宣扬西方现代思想和科学,为中国的变革、进步服务。

梁启超非常重视目录学在政治上的作用。他认识到“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他高呼:“国家欲自强,以多读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2]为了广泛介绍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推动西学书籍的翻译工作,他便着手对西书进行编目和宣传评价。在他看来,有了西书,掌握了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才能实行变法改良,才能使中国富强。为了利用目录指导国人读书、宣传西书西学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梁启超决定去编撰书目。《西书提要》(1896)、《西学书目表》(1896)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作。他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西方图书作系统编目的人。提要目录《东籍月旦》,介绍了一批日本人的著述和所译西方著作,每书著录书名、著译者、册数、定价,大多数有内容提要。通过人们的阅读来启迪民智,从而为维新变法服务。

2.对目录分类学的贡献

梁启超在编制《西学书目表》时,将中译西书划为学、政、教、杂四个大类。除教育书类未收外,学、政、杂三类各为一卷,分别为西学诸书、西政诸书和杂类之书:“西学诸书其目日算学,重(力)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宇宙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西政诸书其目日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杂类之书其目日游记、报章、格致总日、西人之书等。” [3]显然,他已经意识到图书分类的科学性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已跳出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框子,突破经、史、子、集的分类模式,开始向科学分类过渡。梁启超主张类目体系也要体现科学性。他认为类目的划分要科学精当,排列要整齐划一,组织要系统、合理,体系要反映出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直到今天,中国图书分类法仍然贯彻的原则就是1925年梁启超提出的“十进分类法”,把图书分类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文献自身的特性,注重于文献形式的科学性。他以经录为例,要按佛经的性质分类,既分大小乘,又分经律论,使学科分类一目了然。但同时还要顾及译经这一特点。因此,科学分类与形式分类的高度统一,才是最科学的图书分类。

梁启超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统一中外图书分类法的人。他大胆的突破了旧的四部分类法束缚,第一个按照新的知识结构类分图书,创造性地构筑了这个新的图书分类体系。他的分类思想,可归纳为二:其一,提出了“十进”分类,即把图书分为总类、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语言、产业、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1O大类,它打破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反映当时对科学分类的现状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个3类28目图书分类体系可说是现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类这三大部类的图书分类体系的雏形。其二,在图书分类与编目(包括书目)方面提出并推崇章学诚“互见”和“裁篇别出”的编目著录方法,解决了一书兼有两类的难题。这些措施,淡化了四部分类法中所蕴含的封建正统观,突出了科学分类思想。如果说《四库全书总目》的诞生标志着建立了封建社会的文化范式的话,那么梁启超则完成了一次文化范式的重铸,构建了新的、近代的中国目录学的典范。[4]

总结起来,梁启超对目录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导读书目的发展和影响。他继承了过去导读书目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强化了其传播功能,使其成为近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从而促进了20世纪导读书目的繁荣。二是对佛经目录研究的开创性贡献。梁启超是佛经目录学史最早的梳理者,他提高了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其研究对目录学家姚名达产生了较大影响。三是对近现代书目分类体系的探索和创造。

3.对中国目录学史和专科目录的研究

梁启超在目录学研究的范围上相当广泛,见解深刻,在目录学史和专科目录主要是佛经目录方面的研究成就突出。他对从汉至清历代重要书目著作都做了研究,对近现代新出现的书目也较为披览评论。如对《七略》、《汉志》、《隋志》直至《四库总目》均有专门论述。他提出的在目录组织中“取便查检”是目录学一个重要观点,也反映了近代目录学编制方法的进步,此观点在以后的目录学中得到了较大发展。梁启超编的西学目录、东学目录不仅影响了其他同类目录的出现,而且使目录学的范围得到扩大,目录的种类增多。

在佛学目录上,他是继章学诚之后最有成就的佛经目录专家。他充分肯定了佛经目录的价值。中国佛教目录以其年代久远、卷帙浩繁、体系完备、著录精良而著称于世,是中国目录学的瑰宝。但是长期以来,目录学家对佛经视而不见,梁启超独具慧眼,以佛经目录为研究对象,为目录学开辟了全新的领域。他对上起东晋的《综理众经目录》以来的各种重要经录,逐一进行了研究,对其作者、体例和内容作了分析评论,并品评得失。他主张普通目录应向佛录学习,梁启超对佛经目录作如此系统全面的研究,肯定了它在我国目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目录学史上,近代目录学起到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现代目录学是在近代目录学注重读者与编目法的基础上,随着文化的综合趋势而发展起来的。而使这一过度能够完成、现代目录学能够顺利建立,梁启超可谓功莫大焉。

4.对目录学作用和地位的探讨

梁启超认为,目录学的根本任务是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提供方便。“著书足以备读者顾问,实目录学家之重要之职务也。” [5]一切为了读者的主旨,为读者顾问是目录学最重要职能的观点,是对目录学职能的重新界定。他突破了传统目录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了近代目录学的理论核心。这种思想的突出,标志着以传统文献整理为中心的古典目录学开始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近代目录学转变。“就目录学的立场言之,则取便查检,已正是此学中一重要条件”。 [6]“取便查检”是“备读者顾问”的呼应和深化,也是其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书目的作用梁启超概括为:一、了解古今图书的工具,二、考证书籍存亡,辨别时代学风,三、报道藏书流通和利用,四、辨析流别,区分门类。从他对目录学作用的分析看,他把目录与目录学看成是帮助查考各时代著述史、图书史、学术文化史、藏书史和读书治学的重要工具。

梁启超将我国历史上流派众多的目录学家、各种类型的目录、目录多方面的作用等综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是梁启超学术的一个进步,更是我国目录学理论的一个发展。

“今薄录之书,存佚单附合计,数目盈千,泱泱一大邦矣。其性质,实总函四部而觅其钥,指为史籍枝属,名实未安。” [7]这是梁启超对传统目录学的地位的认识,认为把目录学附于史部的观点和做法是不妥的,因他的这一主张,在编《图书大辞典》时为书目著作立一大部类,名曰“薄录之部”。他解释说:“今别建一部,用冠群籍,俾凡研治任何部类之遗典者,皆于此问津焉。”[8]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对近代以来目录学地位的确立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总之,梁启超继承和发扬了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把目录学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目录学史和专科目录学,对目录学某些方法进行了革新,促进了古典目录学想向新目录学的过渡,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目录学家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27第60-62页

[2]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列》,《饮冰室合集》,第一册文集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123页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七。图书大辞典。薄录之部。官录及史志》第1-2页

[4]兴盛军 沈红:《论梁启超目录学思想之历史贡献》

[5]梁启超:《佛家经录在目录学之位置》,《饮冰室合集》第九册专集六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6]同[5],第27页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8

如何解决教学与学习中思维的潜水问题?如何让思维变为可复制可再现的物质?我们的方法是用思维导图技术,让其变得可视,可复制可矫正、可升华、可评价。

一、生成思S导图主题的前提是入境

生成文学文本思维导图主题的前提是学生入情入境,融入文本,成为文本的“当事人”,或成为文本的角色,或成为文本的作者。

情感是人的精神内核,是文学灵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有的阅读,都不是冷眼旁观,都是从别人的文字里读到自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融入文学的情境之中,并成为文本的“当事人”,才可能进行多元解读,多元感受。只有融入文本语境,才可能在悲欢离合的氛围中获得对“生命”新的理解、体验、超越、升华。

一切阅读都应该是个性化的,唯有个性化才有真实的阅读,深度的阅读,而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是到达个性化的不二途径。所以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融入文本。

只有学生成为了文本的“当事人”,才能有生命的“困惑”,生成“生命的问题”,进而将生成的问题进行思维可视化,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方向性、连接点、系统性等是否存在问题,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细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可视化语文的概念、特征及其功用

㈠语文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可视化是借助思维软件将隐性的思维绘制成图,可视化语文是对语文的形象性、会意性、模糊性、神秘性等潜性思维的显性化,进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科学性、结构性、系统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力,实现学习效能的优化。

㈡课堂思维导图主题的特征

课堂思维导图是课堂生成的,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明确的知识点能力点的指向性,能聚集绝大多数同学的思维,能成为课堂的主题。对节奏、结构、坡度、难度等课堂关键要素,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可视化的主题必然具备以下特征:

⒈生成性。思维导图的主题(问题)是在课堂阅读时,学生入境入情后遇到的各种困惑而提出的若干问题,在学生共同讨论后确定的一个问题。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虽然老师可以预设,却不可包办代替。

⒉唯一性。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多构性,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也必然会提问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问题,甚至一个学生会提出好多问题。如果课堂要回答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必然是散乱的,也是不必要的。因而要引导学生聚焦于一个问题,在一个主题下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

⒊形象性。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读者生成的问题,一定是生动形象、具体生动的。而不能太抽象,如教学《方山子传》时,聚焦式问题可以是“方山子是陈季常么”“标题能不能换成陈季常传”“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语义指向谁……却不可是“《方山子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⒋切口小。思维导图的主题一定要切口小,具体化,以便让学生思维有抓手。不可将大而无当的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如《祝福》,可以是“顺来逆受的祥林嫂有没有反抗”,但不可以是“鲁迅写《祝福》是为了表现什么”。

⒌最近发展性。思维导图的主题不宜太难,也不可太易;太难则难以形成争论,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茫然失措或思路混乱,太易则难以聚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不需要讨论就可画出完善的思维导图。

⒍时控性。绘制思维导图要根据学生讨论时思维的向度、宽度、深度进行时间控制,给思维一个适宜的空间和时间。既不可为了表演而一闪而过,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尚未真正展开,就仓促结束讨论。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的“为什么是淡酒”的讨论,不能放任学生在“假酒、兑水的酒、没钱买好酒等等”假问题的争论中。

㈢思维导图的教育功能

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聚焦性和系统性。“关注主题,注重未来”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勇气。

变知识课堂为思维课堂,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培养出啃老的宅男。

培养胸怀博大、高远视野的创新人才。因为主题的结构化思维、因为案例、因为关注未来、因为争论,就必然有利于学生正确面对不同的意见;利于学生面对自己的思考、研究的同时,思考别人的观点;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自己新的理解;利于学生学会民主和宽容;利于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之上形成决策能力。日久天长,学生心胸和视野就会变得博大,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爱好和文化。培养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滋润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坚韧性。

三、运用思维导图突破文学文本的难点

㈠思维导图的类型

语文思维导图类型极多:有知识类,课文内容、知识点或考点、单元(专题)等,有文体类,文学文本类、实用文本类、议论文本类、写作知识类;有方法类,各种题型的解题通法,各种文本的阅读方法,写作的基本方法……不论多少类型,都可归为三种:知识类思维导图,策略类思维导图,模型类思维导图。

㈡思维导图的绘制

绘图的过程,就是思维结构化思考的过程。第一步,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第二步分支关键词的提取,第三步分层分支的标准确定。第四肯绘制导图。第五步,检验导图所体现的思维的科学性:一审最后的分支是否属于主题的真子集;二审每一层级的分支是否处于同一分类标准;三审每一分支的关键词与另一分支的关键词是否有共同的母集。

㈢思维导图的运用实例

用思维导图来破解文章的关键点、难点,能起到“突破一点顿悟全篇”的效果。因篇幅所限,仅举一例(因考虑杂志排版,只好将图转化为文字)。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思维导图的主题为“隐”的内涵,进行结构化思考并画图:

第一分支为“隐”指向哪些句子,下位分支的关键词为“威王隐事”,可分支为“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再次分支,关键词为“隐的结果”,指向“百官荒乱,诸侯并侵”。

第二分支关键词为“大臣对隐”,又可分支为“隐”“左右莫敢谏”和“不隐”“淳于髡说之以隐”。

第三分支为“不隐”指向哪些句子,下位分支的关键词是“威王不隐”,可分支为“一鸣惊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下位分支的第二分支关键词“不隐的结果”,指向“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画图,问题就出来了,结尾一句“威行三十六年”是对“不隐”部分的总结,还是对全文的总结?经研讨,学生终于明白此句是对全文的总结。随之,问题又出来了,“威行三十六年”既然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全文是分总结构,还是总分总的结构?经反复修订导图,学生发现“齐威王之时喜隐”这句是总,当断为“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喜隐的主语不是威王而是“威王之时(世)”。全文的结构好似是总分总。

随之问题出来了,两个分支的“喜隐”“不隐”看似并列,却有轻重之分。“隐”是为了“不隐”;“隐”是表象,“不隐”才是施政的真实;“隐”是手段,是治国方略,是利用“世俗的好隐”来甄别和麻痹敌人。可得出结论:

第一,结构虽是总分总,但分的部分却不是并列,而是层递关系。

第二,“齐威王之时喜隐”的“[”的意思,不仅仅是指语言的“隐晦曲折”之“迷语”、“隐语”,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隐”的技术,更可能指“隐”的人物性格,更指向治国方略。“齐威王之时喜隐”就是全文的主旨句。

第三,第一分支的“隐”与第二分支的“不隐”在结构艺术方面,不仅仅形成对比艺术手法,更有伏笔、悬念、照应等艺术手法。在人物描写的艺术方面,照应与对比,让威王与淳于髡,形象非常丰满,寓治国、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人物非凡的胆识和才智。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9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教学;思维导图制作

近两年教育改革提速,如果我们不主动参与,就无法跟上,甚至被淘汰。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校在“智慧课堂”的教育改革中提出,一方面,更新智慧硬件;另一方面,更应注重智慧软件的建设,其中,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成为智慧课堂的关键。下面,我想就自己学习与使用思维导图的收获和大家谈谈感悟。

一、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案

利用思维导图来代替传统教案,不仅节约时间,而且重点突出。在思维导图中,我把要强调的知识点画出图画,这样让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人类记忆图形的能力比记忆文字的能力要强,而传统的括号格式的框架结构图并不能被大脑识别为图形,它们的记忆还是依靠左脑。

在教改,论辩是常态的今天,我们要主动将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至于改革之中,毕竟把事情做好是无止境的。

2.课堂

我和学生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把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在黑板上,课堂氛围很轻松,学生在欢笑声中,回顾着化学知识,这种体验前所未有。毕竟,在轻松和无压力的状态下,记忆也比较深刻。

我们发现,毕业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涂鸦,以至于很多学校在毕业班离开后必须重新粉刷墙壁才能迎接新生的到来。涂鸦不仅能够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还能够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而英国的思维学家东尼・伯赞,发明了一套类似于涂鸦的工具帮助人们学习,这个学习工具就是思维导图。

二、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为什么会长这样,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图1)。

原来我们的大脑神经细胞本身就是放射状的(图2)。当我们在画思维导图时,我们获得的知识得到外化的同时,在我们的大脑内部也在建立相应的神经连接。思维导图和大脑神经细胞如此的相似,所以思维导图能够激发我们大脑的学习、思考与创造潜能,被称作大脑的说明书。

三、绘制思维导图的好处

1.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更科学地用脑

人的左脑负责文字、线性和逻辑,右脑负责图像、色彩和空间元素。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将左右脑同时调动起来。大脑作为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随着时间的增长也面临着衰老和退化,能够对大脑友善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尝试去做。

2.思S导图通过筛选、记录关键词,让思考者成倍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思考品质

以前我的教案都是文字,重点也不突出。学习思维导图之后,我的教案、家长会发言稿、学期工作总结,都是色彩丰富,加入图片和很少的关键词的思维导图。

四、对于绘制思维导图上的错误认识

思维导图不一定非要成为一幅美术作品,绘制思维导图并不是测验绘画水平。

有的学生说,自己画得太丑,看着心情不好。我个人的经验是,克服恐惧,越画越好。其他人还有这样的感受,图画得越丑的部分,反而记得越牢固。这大概是因为糟糕的涂鸦恰恰激发了我们的情绪。

五、绘制思维导图的一些注意事项

1.中心主题

中心主题不要用方框框起来,这样才能让我们自由地扩展

分支。

2.分支

画分支时通常从时钟钟面2点钟的位置开始,顺时针画。

3.关键词

关键词用正楷字来书写,以便记忆时辨识。当我们发现一个单词出现在不同的分支上时,用一个箭头连接它们。

4.连线

连线与所写的关键词或所画的图形等长,太短显得过于拥挤且不美观,太长则浪费空间。

5.主干

从中心延伸出来的主干最好不要超过7个(大脑的短时记忆一次能记住7±2个信息片段)。

最后,行动胜于一切,让我们都来制作思维导图,别把画思维导图当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让我们轻松地来玩个游戏。

参考文献:

[1]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