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超越自我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2:20

超越自我总结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1

——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在西方文化史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大都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渊源。超人学说作为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作为尼采的传世之作则是这种影响的具体发源地。他在这部著作中以诗的语言创造出了超人这个理想存在,指出人类作生存的目标就是向此理想存生自我超越,而与这种超越运动相应,人类需要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全新的道德,并且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经全新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在本文将从生存的超越性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部著作评价尼采的超人学说,在生存论—本体论层面上指出这种学说的超越性的欠缺,为建立真正属人的超越理想做准备性工作。

尼采的超人学说的超越首先在于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尼采提出超人理想的直接目的是否定上帝。他是在宣布上帝之死的同时提出超人理想的。尼采否定上帝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于上帝的说教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关系: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人类的作品,是属人的理想存生,但关于上帝的说教却把上帝当作绝对不可超越的超越性,人作为上帝这一理想存在的作者被当作上帝的作品;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本是人类超越性的标志,却被关于上帝的说教当作人类失败和无能的表征。尼采认为这种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关系的说教必然压抑人的超越性:“上帝是一个信仰:这信仰使直者曲,使立者倒。wwW.133229.COm” 这种颠倒使人类的超越理想脱离人类,因而似乎存在一个绝对完善的彼岸世界,它将人作为肉体筑居于其中的大地规定为无价值的。尼采认为事实上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实践者和实践者筑居于其中的世界。查拉斯图拉之觉醒首先在于领受到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原初关系:“从前,查拉斯图拉如同遁世者一样,把他的幻想掷到人类之外去。那时候他觉得世界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上帝的作品。”;“唉,兄弟们,我创造的这个上帝,如其他神们一样,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 因此,上帝和彼岸世界都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错误。人作为肉体由于对自己和大地失望而虚构一个彼岸世界并幻想筑居于其中,但它不过是属于肉体和大地的幻想。

既然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那么,就应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创造出属于肉体和大地的理想存在,经使人类现实地向之自我超越。尼采将这种属于肉体和大地的超越理想命名为超人:“超人是大地之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是大地之意义罢!” ;“我将把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 他认为创造出这种属人的超越理想对于人类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给自己决定目的地时候到了。人类栽种最高希望之芽的时候到了。”

人类的任何超越理想都将人类的实存规定为欠缺。上帝当然是这样:人类相对于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来说是不完美的——原罪本质上人类面对上帝立场时的不完善罪。但是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遮蔽着人的本质:人类的超越理想乃是人类按之创造自己的蓝图,因而应当是生存实践的目标,然而上帝不是这样的超越理想——人不能按着上帝的形象塑造自己,只能作为上帝不完善的创造物意识到自己的原罪,通过对上帝的虔信来拯救自己。尼采的超人理想虽然也将人类规定为欠缺,便超人作为大地的意义乃是人类按之塑造自己的目标,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超越创造出超人,因此,面对超人立场是比面对上帝立场更原初的立场方式。人类实践的目标就是实化这个超越理想:“我的兄弟,这走在你前面的幻影,美丽于你;你为什么不把骨与肉给它呢?” ;“让将来和最远之物成为你今日的动机吧:你应当爱你的朋友身上的超人,作为你存在的理由。”

对于尼采来说,爱超人与有人类是一回事,因为超人是人类进化的超越目标。爱人类就意味爱超人,亦即热爱人类的自我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是对生命神圣的肯定。而且,人类因为作为一个类有了自己的超越理想而更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尼采认为诸神和上帝是民族的目的:“直到为它们只属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超人则是全人类的目的。他称之为第一千零一个目的:“直到如今,我们有一千个目的,因为有一千个民族。但是套在一千颈项上的链索与一个独一无二的目的还没有;人类还没有目的呢?/但是,告诉我,兄弟们:如果人类没有目的,那也就没有——人类吧?——” 因此,尼采提出超人这个属于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为了使人更加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并作为一个类自我超越,实现大地的意义。

尼采的超人学说之超越性其次在于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

上帝本质上是圣化了的精神。这种圣化的原因既在于没有意识到精神是身体的自设计功能,更在于阶级社会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由于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是总体社会实践过程的设计者,因而统治着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而那些直接从事物质操作的人们不过是实现他人设计的工具,所以,精神生产便以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表现为本原性的,似乎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运动的精神存在——非被创造但又创造一切的上帝形象就这样诞生了。上帝是宇宙的总设计师,理所当在规范着人的生存。所以,关于上帝的说教是建立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之上的。由于常人不能透彻地领受上帝的旨意,因而对上帝的信仰便现实化为对上帝使者的信仰。这样关于上帝的说教便支撑着阶级社会的基本结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尼采创立超人学说的目的就在于用超人这一属于现实世界的超越理想代替上帝,摧毁关于上帝的说教所支撑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创造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具有独立设计自己生存道路能力的个体诞生。尼采所塑造的查拉斯图拉的形象不再是导师的形象,他不需要进行统治,因而也拒绝被他人所服从,信徒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斯图拉,但是对于查拉斯图拉又有什么关系!你们是我的信徒,但是这对于一切信徒又有什么关系!

你们还不曾找到自己:你们先找到了我。一切的信徒都如此,所以一切的信徒都不值什么。

现在我命令你们:忘找了我而找寻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

真的,兄弟们,那时候我另眼寻找我的失去者,我会用另一种爱来爱你们。” 这另一种爱便是创造者对创造者的爱。对查拉斯图拉说,脱离肉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精神不过是肉体的自设计功能——活动,因此,更切近人的原初本质的生存方式应当是超越统治与服从二分法之上的:具有自己意志之手的身体—个体是自己的导师,而身体—个体之间的原初关系是他们所作为创造者的联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明确宣告了这一点:“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同伴们,而不是死尸,也不是羊群或信徒。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共同创造者。他们把新的价值写在新的表上。” 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建立在创造者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独一无二——的基础上。这种新型的联合方式是对阶级社会统治与服从二分法的超越。它是面对超人立场的立场方式,而超人作为人类目的之诞生与个体的诞生是一致的。个体的普遍诞生形成着新的族类,而这乃是真正的神性:“需要一种新的高贵,许多高贵的人们,许多种高贵的人们还缺乏呢!或者如我从前在比喻中所说的:那正是神性,有着诸神而没有上帝。” 因此,个体作为面对超人立场的创造者乃是没有什么预先限制其超越性的超越者。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需要的正是这种超越者与超越者的联合。

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使个体将自己作为超越者确定下来。以超人为目标的实践必然使个体相互超越,所以,个体作为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创造着他们之间的距离。尼采因此认为人类是不平等的:“我不愿意被杂在平等之说教者一起而被视为他们之一。因为正义告诉我:‘人类是不平等的’。同时他们也不应平等!如果我不这样说,我的对于超人的爱何在呢!/他们应走在千百条桥上,忙着向未来去;他们争斗着而愈不平等些:我的大爱要我如是说。” 这里所说的不平等乃是面对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不平等,因而是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的不平等即个体所达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权意义上的不平等。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本身就意味着自我超越的大竞赛。这种大竞赛使个体相互超越着走向超人。新型的联合意味着联合中的冲突。这种冲突乃是超越者与被超越者的冲突,而由于被超越者在冲突中成为超越者的阶梯,所以,这种冲突乃是登梯者与阶梯的冲突:“生命想用的大柱和阶梯把自己建筑在高处,它渴望辽远的地平线和幸福的美,——所以它需要高度!/因为它需要高度,所以它需要阶梯,需要阶梯与登梯者之冲突!生命要升高,而升高时,它要超越自己”。 由于个体向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超越运动是无止境的,所以,任可人都注定要被超越而成为阶梯。尼采嘱告人们:“别怨恨那登在你们之上而达到了自己的高度人。” 创造者这种联合中的冲突使人类个体在相互超越中走向超人,达到新的高度,在使万物更加完满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完满,最终形成更美好和强壮的族类。

三、尼采超人学说之超越性还在于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指出个体实现超越理想的具体道路

超人理想需要个体建立新型的联合方式,而这又是与个体日常的生存实践一致的。尼采在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两个向度上探讨了人类的自我超越运动。他对后者的探讨奠基于一个原初命题:人是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由于超人诞生于不断上升着人类,而人是肉体存生,所以,超人作为肉体存在诞生于作为肉体存在的人。人作为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生产着以身体为中心的世界,因而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回到这个生产着身体。人作为身体生产作为身体的人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简言之,人的自我生产活动是一切生产的中心和目的,当然也是实现超人理想的关键。尼采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探索个体实践与超人诞生的直接关系,首先赋予结婚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所谓结婚,是一对人的意志去创造一个高于他俩的人。”;“你应当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自转的轮,——你应当创造一个创造者。”;“你不仅应当向前绵延你的种族,而且应当向上地。让结婚之园帮助你吧!” 结婚作为创造生命的冲动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因为更完美的生命只能诞生于对下一代人的创造。超越最终体现为代际超越。在当下进行创造活动的个体也许注定无法将自己创造为超人,但可以将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祖先:“兄弟们,那也许不是你们自己!但你们能把自己变成超人之父亲与祖先:让这个是你们最先的创造吧!” 婚姻之神圣就在于通过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而指向超人,因此它应当是生命之胜利和大地意义之实现。由于婚姻担负着如此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使命,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实现婚姻的意义。尼采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得近于残酷的问题:“你年青,你希求着孩子与结婚。但是我问你:你配希求一个孩子吗?/你是不是胜利者,自克者,你的热情之统治者和你的道德之主人呢?我如是问你。” 如果通过结婚诞生的不是高等的身体即新的创造者,那么,结婚就不是生命的胜利,而是生命的失败,因此是与大地意义实现正相反以对活动。尼采希望人们领受到婚姻深刻的生存论一本论意义,但负起对人类的责任,使结婚成为生命的胜利:“我愿你的胜利与你的自由希求着一个孩子。你应当给你的胜利和你的解放建造活的纪念碑。”

面对超人立场这种原初立场方式不仅需要个体领受到婚姻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且应当学会死得其时,亦即使自己的生命在枯萎之前胜利地终结,因而使死亡为对于人类目的之积极肯定。诞生与死亡是生命的两个极点,因而对于实现大地意义是关键的。为了使更完美的族类诞生,既要使生育成为人类的自我超越活动,也要赋予死亡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因而通过个体学会死得其时而肯定向上绵延着的族类整体:“完成者胜利地死去,一些希望者信誓者围绕着他。” ;“我什么时候要它来呢?——凡是有目的有继承者的人,要在利于他的目的与继承者的时候才招死来。” ;“让你们的精神与道德在痛楚中放射一线最后微光,象鲜红的落日照耀地球吧:否则你们的死会是一个失败了。” 死得其时是个体对自己生命神圣的否定,对于人类的目的与大地的意义则是一种积级的肯定。这与那些死亡的说教者对生命的否定是两回事。

生和死是生命两个极点。两个极点之间则是个体作为身体的生存实践过程。面对超人立场要求个体使这过程成为指向超人的上升运动。尼采因此赋予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认为它是走向超人的实践。自我超越首先要求个体否定自己:“你会成为你自己的异教徒,巫者与卜者疯者,与怀疑者,渎亵者与恶徒。” 查拉斯图拉明确宣布了作为个体的超越意志:“唉,我对于这些高等人和最好的人已经厌倦了;我渴望从他们的‘高处’上升得更高些,直达超人。” 个体的自我超越实现着大地的意义,而大地的意义是人类给予的,诞生于人创造价值的运动,所以,个体必须对价值进行重估:“人类为着生存,给事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一个人类的意义,所以,他们自称为‘人’,换言之,估价者。”;“价值的变换,那便是创造者的变换。创造者必长破坏。” 重估一切价值的目的是通过创造赋予万物以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创造是对人筑居于其中的世界的创造,它最终回到作为中心的创造者而成为创造者的自我创造过程。对创造者的创造是一切创造的终极目的,为此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创造——这是痛苦之在拯救与生命之安慰,但是为着创造者之诞生,多量的痛苦与多种的变形是必要的。” 个体的自我超越使个体成为孤独者——独一无二的人。这些超越者因升高和发光而照耀世界,实现着属于大地的道德。属于大地的道德以超人为终极理想,因此,是否利于走向超人是判断道德之价值的终极尺度。尼采认为个体应该珍爱的唯一的道德是超越的道德。超越者因为生命的丰盈而赋予万物以价值,使万物更完满地生成。超越的道德是给予的道德,要求个体向世界贡献自己。这种给予是健全而神圣的自利:因为给予的爱而估价一切价值。与健全而神圣的自利相反的是贫乏的自利,这种自利者围绕着给予者的桌子爬行,总想偷窃。尼采认为这种珍爱唯一道德的人、自我超越者,才配需求一个孩子,才能死得其时,才能把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父亲与祖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寄予自我超越着的个体以无限的希望:“你们这些今日的隐士,你们这些隔绝地住着的隐士啊,有一天,你们会成为一个族类:你们精选了自己,将来会有一个族类出自你们:从这个族类里再诞生超人出来” 。

尼采通过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指出了走向超人的具体道路。人类的超越理想不再是人只能崇拜的对象,而是人通过生存实践向之进化的具体目标。所以,尼采在指出走向超人的道路时进一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四、尼采超人学说的主要欠缺于未能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和没有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

尼采的超人学说在超越了先前的超越理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欠缺。这欠缺首先在于没有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而将超人当作有朝一日会诞生的实在,此实在因超越人类而成为更高级有存在者。我们曾将人定义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并且,人作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所设计的归要结底是他的生存,因此,人总会设计出超越他的当下实在的理想存在;当此理想超越人作为类的实存时,它便会被认作超人类的。诸神、上帝、超人都是这样的理想存在。超人学说高于神话和宗教之处在于领受到了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即人生存实践的目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但是尼采没有领受到:(一)就人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这一本质性的立场方式来说,人是不可超越的,因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是最高级位的存在。超人不过是人作为本质上可超越的存在者的超越理想,仅仅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即使人超越自身而变得更加完满,但就他是设计存在者的这一点来说,他仍然是人。(二)超人作为人的超越理想是不能实化的,因为无论人怎样现实地超越自身,他都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而且会在完成这种超越的同进设计出新的超越理想,换言之,设计出超越理想作为自己的实践目标是人生存的本质结构,人与他的不断诞生的超越理想之间具有永恒的距离。(三)因为超人等将人规定为永恒欠缺的超越理想属于人的生存结构,所以,人归根结底是被自己规定为欠缺的,而他作为自我规定为欠缺的自足性宇宙是永恒的目的性存在。尼采没有领受到这些,错误地将超人当作人生存的终极目的,人反倒成为超人诞生的桥梁即手段:“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人类之伟大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这在理论上是个严重错误,而在实践中会造成巨大的生存悲剧:(一)既然超人是必然诞生的实在者,那么,人作为目的性存在的地位就被取消了,这样,超人学说就与关于上帝的说教在否定人这一点上殊途同归了。尼采作为基督教的死敌仍没有超越基督教设定某种高于人的存在这一传统。(二)既然人类是注定要被超越的,超人将从精选的族类中诞生,那么,非精选的族类即没落者必然只能崇拜和服从精选的族类,统治和服从的二分法必然在不同的族类之间重新建立起来,因此尼采又恢复了他试图打碎的社会秩序。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2

智新超越好习惯养成体系的发展受到各界好评,并且被邀请到育新公立学校开课后,更是引起了家长们的一片赞誉。因育新小学的连续报道,受到央视经济频道《奋斗》栏目组“给你一个亿”节目的关注。所以,2012年3月20日下午,耿老师带着智新超越团队,如约走进央视接受访谈。100%的问卷调查满意率,让智新超越团队顺利闯关。智新超越团队遇到突发状况时,不抱怨,积极应对的态度,更使得审察苛刻的评委对他们刮目相看。

“连续几十个回访,家长们都相当满意,孩子们也有不小的变化,这说明你们的脑力特训营真正帮到了学生。”在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现场,总制片人刘英男对智新超越团队的老师们夸赞地说。

大爱无言

唤回迷失的孩子

在“智新超越”家长沙龙交流会上,颜凡的母亲正在分享自己和儿子从对立到融洽的故事。

“是‘智新超越’,让儿子短短10天内在班上的成绩快速提升;是‘智新超越’,让儿子带回第一张奖状;是‘智新超越’,让我从不敢开家长会,变为常在全校家长会上谈育子经验;是‘智新超越’,让我变成小区的教育专家;是‘智新超越’,让我和丈夫不再争吵,家庭变得幸福和睦……”讲到动情处,这位母亲热泪盈眶。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家长们开始悄悄地擦拭泪花。

颜凡母亲是通过财经杂志的文章报道,认识这家中小学生培训机构的。

那时,孩子还在上初一,夫妻二人托关系进了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没想到孩子更是贪玩,打篮球、玩网游,成绩落到班上倒数几名。

父母着急,孩子逆反。一次,在批改颜凡的作业时,母亲和他争吵起来,铅笔不小心戳到孩子手上。颜凡以为母亲是故意,扔下书本、夺门而出,关系从此降到冰点。从杂志上,看到不少孩子参加“智新超越”清华夏令营,经过10天封闭培训后焕然一新,不仅改变了行为习惯,还迅速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于是这位母亲趁暑假也把孩子送了过去。

“试试总没坏处,或许真能改变孩子…….”

10天之后重聚,颜凡仿佛换了一个人:谈话不再大声吼叫,吃饭主动给父母夹菜,饭后主动帮着洗碗,睡觉前还给父母打洗脚水,做作业不再拖拖拉拉。一天,两天,三天……,颜凡整整坚持了一个暑假。学习成绩从此突飞猛进,今年还被保送升入本校高中部。

事实上,在过去三年里,“智新超越”已经改变了两万多名这样的中小学生。短短10天培训,学生们可以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数百位;两天内,可以将《弟子规》倒背如流,甚至随便告诉他一个英语单词,孩子能准确说出这个单词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的位置。

这些变化,的确能让孩子和父母惊喜,但颜凡母亲对“智新超越”的感激绝不仅因为此。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他们并不苛求孩子真能成为天才,也不指望孩子成龙成凤,只希望儿子能健康地成长、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乐观地生活。而“智新超越”,却用短短10天时间,让孩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案例,在“智新超越”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类似的情况,甚至比颜凡顽劣的孩子,比颜凡进步更快的学生更是不胜枚举。“智新超越”正是让爱做主,感动着无数的家庭,以绵薄之力,拯救着那些迷失在叛逆中的莘莘学子。

行者无疆

缔造一场意外的商业

的确,“智新超越”并非在用超常记忆中的雕虫小技来制造天才的假象,而是在帮家长们找回阳光向上的孩子。

耿军,作为智新超越创始人,也是这套教育体系的研发者之一。他早在2008年接受本刊采访时就说过:“起初,我并没有想把‘智新超越’做成商业模式的培训机构。只是当年,一条中小学生因为被老师训斥而自杀的转发短信,深深地触动了我。后来,我在网上偶然翻查数据,发现目前中国的中小学生因为挫折而有自杀倾向的竟然高达26.2%。这个数据太可怕了,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轻生的念头。虽然我知道,自己绵薄的力量并不能一下子扭转这个现状,但总要有人为当前的教育做些什么。这个想法,后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这也可能就是我当初创办智新超越培训机构的原动力吧。”

有了这个念头后,耿军便开始有意无意的留意起和教育相关联的产业。同时,耿军还发现自己女儿和同班同学的智商差别并不大,但孩子们成绩的差异却不小。经仔细研究才发现,问题皆源于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耿军也曾把女儿送进过几个辅导班,学习期间确实起到一些作用,但很快就失去了效果。就在他苦苦探究怎样培养女儿的学习习惯时,在一个教育论坛上,邂逅了多年从事大脑思维研究和强化训练的专家――文欢。文欢来自教育世家,她推崇“马太效应”:只要孩子发现自己能学好,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而要让孩子能在短时期发现自己能学好,就需要激发他的潜能。

耿军和文欢一拍即合。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遍访名师和高考状元,整理出了激发潜能的十二套方法,2008年“智新超越”在清华大学落地了。

最初,“智新超越”只做公益演讲。看到孩子经过一两个小时培训,竟能记住许多杂乱无章的数字,家长都希望把孩子交给耿军管教。那年寒假,“智新超越”招收了几十名学生。

开课第一天,并没有传统的教学,而是让孩子们谈自己的兴趣。想当科学家的,他就讲学好数学有多重要;想要环球旅行的,就说学好外语才会畅通无阻;对于爱看电视剧的,他就说语文好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剧本。接下来,他开始投其所好地教孩子们创新型思维的三大方法、大脑储存英语单词的十二种方法及思维导图先进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和课堂上老师讲的完全不一样,鼓励孩子从自己喜欢的事物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这样,不但能记住平时不可能记住的知识,还可以得到夸奖和自信,孩子们的兴趣很快激发起来。接下来,耿军搬出了《弟子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比背诵、比理解,让他们知道好孩子应该是怎样的。

培训的最后两天,耿军会让学生给父母写信,将志向、计划和日常行为写出来,请父母督促。有的孩子很调皮,会把对父母的要求写上作为“条件”,颜凡当时要求父母一个月内不要打他。结束培训的半年之内,耿军还会做好几次电话回访。

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在接下来的这学期中,孩子们成绩大多有了长足进步。这些都在耿军的意料之中,孩子阳光向上了,学习成绩能不上升吗?

找他的家长越来越多,那年寒假他接了两拨学生,还有不少是外地来的。到了2009年暑假,4期培训招入了200多人,耿军和他的“智新超越”竟在不知不觉中火了!

培训连锁

良性循环的财富复制

市场需求的确很大,但抓住这个市场又谈何容易?

确保质量就不能大班授课,需要更大的教师团队。但学生培训都集中在寒暑两个假期,如果团队人数太大,寒暑假之外又会“吃不饱”。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已呈几何级上涨,一对一的电话回访已经不再可能。用什么办法督促孩子们,把已经养成的习惯坚持下去呢?

“学生培训只能选择在寒暑假,但家长时间就相对闲散,为什么不安排家长在周末和晚上来听课?家长掌握了这些方法,不是更能督促和影响孩子吗?”耿军灵光一现。

耿军还想到了“潜意识CD”――父母和孩子共同发现孩子的亮点,并让孩子把激励自己的话,刻录进了一张CD。

这张CD既是模块化的,又是个性化的,不同学习阶段的孩子,兴趣、缺点和偏科情况不同,内容也不同。每天早上起床,让孩子听自己的CD;发现孩子稍有懈怠,家长有意识地播放CD。

在河南省孟州育新小学家长沙龙上,一位家长把CD拿出来分享,后来传到教导主任、校长,甚至传到教育局局长梁永祥手中。梁局长颇为兴奋,找来耿军,称赞这是激励孩子上进的极好方式。

随后,“智新超越”把市场拓展到了成人。学员朱天奇在徐州从事销售,听了这课后不但对培养孩子有了自信,还激发了自己参与的想法。他和耿军聊起了在江苏加盟“智新超越”的思路。演示会由朱天奇组织,文欢讲授,招收的学生可以假期送到清华培训,双方三七分成,也可以由朱天奇在当地培训,双方七三分成。本地培训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必只利用寒暑假期,每周有2天培训时间,10天课程既可以分摊到1个月完成。这一方式立即得到耿军的赞同,合作很快上马。那一年从暑假到寒假,朱天奇收入100多万元。

不仅自己收入不菲,还能造福父老乡亲,这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赚钱方式。很多从事其他教育培训的加盟商,纷纷向耿军抛来了橄榄枝。2010年夏天,“智新超越”掀起中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特训风暴,从清华大学席卷到孟州、运城、林州、泰安、洛阳,阳泉,随后蔓延到西安、宁波、天津等一、二线城市。立竿见影的培训效果,快速丰厚的加盟回报,“智新超越”每落地一个城市,就迅速占领市场。

确定连锁加盟模式后,耿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程研发和可复制化上。两年来,他一方面把美国、英国的心理学、记忆学、脑力开发和教育学专家的经验结合中国儿童的特点丰富到他的课程体系中,创立了好习惯养成的“欲渔理论”;另一方面开设了着眼分校师资的成人培训班,旨在让分校培训能达到与总部培训一样的效果。

从2011年开始,总部主动承担了大量市场推广的投入,以分摊加盟商的盈利风险。而为吸引生源而量身定制的公益培训,也在一次次锤炼后变得更具“穿透力”。那些听完3个小时公益培训的孩子真实地展现出大脑的潜力,让家长认识到“少儿思维研究和强化训练”对于提升学生成绩、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当然,面对无限的市场,耿军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超越”。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耿军带领着智新超越团队,从无到有,去粗取精,一步一个脚印的完善着他们心目中的教育蓝图。

一张名片改变命运

智新超越带给他的别样人生

智新超越的“思维特训”虽然仅仅只有十天,但它却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提升你思索问题的高度;智新超越的连锁培训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创业项目,但它轻松复制的经营特色,却可以让慧眼识金的商,真正找到一个安全、轻松、稳妥的致富新渠道。

河南洛阳的李军,正是靠着一张名片结识了智新超越。接受清华智新超越十天的培训回来,半个月不到,他的收入就突破了5位数,而更让他自豪的是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眼神,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并且受到了副市长的宴请。李军,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

此次,记者通过采访,决定将李军与智新超越结缘的故事,详细的整理出来。一方面,是想让那些一直关注智新超越的读者,都能从李军的身上获得借鉴,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李军的视角,让所有意向读者,对智新超越能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偶遇:一张名片结缘智新超越

李军,洛阳人,今年39岁,由于一无社会背景,二无高学历,在一家机械厂做普通车床工一干就是十多年,虽然工资不算高,但他兢兢业业的工作,生活比较稳定。然而,随着身边一些朋友下海经商,一个个发达,住高楼开豪车。相形自己就“悲催”了,面对飞涨的物价,工资上涨的步伐又赶不上,为了孩子全家人省吃节用,就连平常朋友聚会应酬,他能逃避则不去。“难道我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过一辈子吗?我不甘心!”,李军多少次这样问自己,多少次他总觉得自己不应如此度完今后的日子!

然而,一次旅行在火车上,当时身边的一位朋友要跟他交换名片时,李军相当是尴尬,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过名片,他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车床工,也用不着什么名片。但是,对方的名片却大大提起了李军的兴趣,“不讲一道题,成快速绩提升,真有这么神奇吗?”因为自己儿子学习的问题,一家人没少操心,也用过办法,请家教,上辅导班,能想到的方法都试过,但是儿子的成绩就是不见提升。曾经上网搜过如何提升孩子成绩信息,两年前也听说过智新超越教育的脑力特训夏令营,让学生十天就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让孩子“玩”中掌握快速提升成绩的法宝,只是当时没有去留意。再仔细看了名片内容:“天籁之声,饭桌文化让改变立竿见影;现在报名,连线清华教授,改变立即开始!”。李军在那一刻心动了,“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孩子的成绩关系到他的前途,如果真那么神奇话,花多少钱都值得”。

调研:两个孩子感动一个大男人

旅行回去后,李军就到网上仔细搜索查询了智新超越脑力特训夏令营的相关案例,发现很多学生的厌学、偏科、网瘾、叛逆、等问题在智新超越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其中两个案例深深震撼了他,让他更坚信智新超越,一个孩子叫行光明,另一个叫耿怡洲。

行光明,今年12岁,父母都是上班族,因为平常工作忙碌,从小光明的照看就落在其奶奶的肩上,奶奶对光明是非常宠爱,总是有求必应,信马由缰。

然而,老太太没想到,这样是在害孩子。七八岁的时候,行光明顽皮、不懂事,不懂礼貌的缺点已经暴露无遗,见了长辈不懂打招呼,在家稍不顺意便大吵大闹,甚至骂父母亲。上学后光明更是变本加厉,调皮捣蛋的性格愈演愈烈,和同学因为一点琐碎的小事就会大打出手,每周在学校5天中有2天都是因为破坏课堂秩序而被批评。因此,光明在学校有一个外号:鬼见愁。

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又好,又懂事别提多羡慕,光明的妈妈心想啥时候自己儿子能有人家一半就心满意足了。

2009年暑假,光明的妈妈在媒体看到,北京智新超越公司脑力特训营,让很多像光明这样顽皮捣蛋,不懂事,不爱学的孩子通过短期的脑力特训,不仅学习成绩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上去,在人格、思想、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通过脑力特训都有一个质的变化。

光明的妈妈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通过实地考察后光明的妈妈很快为孩子报了名,参加了暑期脑力特训营。暑期结束,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光明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回家后懂得帮妈妈擦桌子,为奶奶夹菜,在小区见了长辈也懂得主动打招呼问好,光明的妈妈简直不敢相信,邻居们也非常惊诧,光明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在学校的表现也同样发生了令人不敢想象的变化,学习成绩从年级倒数进步到班级前十名,对同学们也非常友好,对老师和长辈礼貌有加,突然变得懂事起来,成了同龄人的学习榜样。

孟州明珠小学的怡洲同学在智新超越不到三个月,数学成绩由全班30名一跃到了全班第一名。老师惊奇地问他爸爸:“你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最近进步这么快,在班级里超一流的好?”“什么是超一流?”他爸爸感觉云里雾里的。老师说:“就是比第二名还好很多!洲洲在哪儿上的辅导班,能让我的孩子也去吗?”听到老师赞扬,怡洲爸爸心里非常高兴,他选择智新超越选对了。

经过网上仔细的调查,两个孩子的故事令李军非常感动,他更坚信智新超越的“魔力”了。李军的儿子首先被夏令营开心的课堂气氛和CS实战吸引,最让李军父子俩感兴趣的是突破传统夏令营的模式,他给儿子报名后,清华总部的冯老师立即打电话给他儿子交流学习方法,听说英语学习吃力,清华著名的英语教授蒋隆国的指点让他儿子对英语更有信心。之后寄到家里的清华大礼包,着实让儿子自豪地美了一把,夏令营还没开始,就已经收获多多了。之后,李军对记者说,“如果我们上学时能得到清华教授的指点或是清华礼品,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一次,儿子同学来借清华大礼包中的精美的清华书签,露出羡慕的表情,并说想和他儿子一起去参加智新超越清华脑力特训营。这让李军想起了名片中“人生含‘金’量=帮助人数量!”这句话,但是自己孩子好说,万一别人家的孩子效果不明显,那该多没面子呀。总部的电话里讲的是很有道理,到底怎样,自己过去看看究竟,先见证一下。自己这样的一个主儿,先看他们能培训自己成什么样子?李军决定亲自到智新超越亲自“修炼”一番。

考察:再笨的人在智新超越也会立即优秀起来

到了智新超越・清华总部,参加智优培训师培训的第一天,李军不可思议的发现自己太有能力了!他说,再笨的人在智新超越也会立即优秀起来!创新型思维的方法使自己在开心中,把一百位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字能正倒背如流,自己曾花三个月也没记住的《弟子规》,在智新超越脑力开发的方法下,在自己哈哈大笑中的十个小时内,竟达到第几句在第几页都知道的程序。之后,自己创新思维模式的升华,对人生的感悟,“兴趣激发、脑力开发、数据习惯”系列课程的让李军体会到了名片中“一人习惯养成,提升整个家族文化”含金量。特别是他听到一起培训的黑龙江的严老师、江苏做过公立学校十年管理的张校长等都说,这样的课程十万美金也值呀!李军明白了名片中“当天不满意可全额退费”的底气!

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继续发生着,李军把自己每天美妙的变化用短信群发给朋友们。第一天:“朋友们,我在清华学习智新超越创新型思维的三大方法,几十分钟就把一百位数字正倒背如流了,我的创新能力得到无与伦比的提升”,短信给最亲近的几十位朋友,朋友都很惊讶:“你小子,没有发烧吧。你能到清华学习?你还能讲那么多数字?你能,那我就拜你为师!”

第二天,短信影响到他手机上所有的名单。没有一个不回复的,大家对这种转变很是惊讶,也很期待。第三天,大脑储存英语单词12种的方法,让开始毫无自信的李军对英语单词不再恐惧,准备回去和儿子pk呢,满满的信心全在短信里传给周边的朋友。第四天,第五天持续的短信足以证明改变的真实性。因为真实,因为有效,没有人可以拒绝这样的奇迹!甚至有需要的朋友都按耐不住,长途的电话打过来,非要他亲自讲讲。

十天清华学习,十天短信,李军还没回家,很多家长已经迫不及待了。而他的思维模式已经被激发了,他当机立断在北京买了一台电脑,从第三天开始,李军完全被智新超越战略规划的魅力倾倒,在总部就开始展现自己潜能开发后所带来的商业价值,网上网下的战略规划开始实施。

网上:空间、博客、微博、论坛、社区等类似名片式营销方法。在总部实战性的操作指导,量化的指标让李军每天至少影响十万人;

网下:总部行之有效的七个一系统营销方案:一张自动营销名片、一个天籁之声模版、一段天籁之声音频、一段学习效果视频、一本智新超越公信力画册、一张帮到学生和家长的招生简章、一套跟进短信模版,各体系量化的指标。得到这样系统的资料,李军更是踌躇满志,这些法宝带给自己的价值不低于50万!

在思维的领域,想到什么都能拿来为己所用,特别总部特制的思维导图软件,给李军之后的规划和安排细化到每一天的每个时间段。这次投入的1.98万让李军浑身上下充满了蓬勃而出的力量!生活原来真的可以“智”“心”超越!

执行:网上网下每天影响20万人

当学习结束离开总部,李军说:新的自己开始了!

每当回想起总部“欲渔理论”创始人耿军老师要降低学生厌学比例和降低自杀意识比例的使命,李军觉得自己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特别是想到2012年元月17日,泌阳县小铭和妈妈双双喝农药自杀等令人惋惜的事件,就会在大脑中浮现无数孩子急切需要帮助的场景,现在的社会,家长和孩子真的太需要智新超越了,自己能有机会接触,并且能得到系列的营销方案,如果没有把智新超越的方法带给孩子们,就对不起他们。再不行动,那么自己不就是间接的杀人犯吗?

刚上火车,手机就响个不停,这绝对是每天派发名片和短信的最好回报,总部自动营销的名片设计真是太有魅力了!

电话里跟家长的交流让同车的旅客越听越兴奋,纷纷索要名片,还没有到家,总部为李军特制的名片两盒已经送完。

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休息,朋友们就不断地过来“探秘”,从怀疑到惊叹到给孩子或者自己报名,这时候,李军发现总部的七个一系统营销方案真是所向披靡呀,家长往往还没听我说完就要报名,因为毕竟每期招生名额有限,家长们个个抢着报名。

之后李军开始了有计划的派发名片行动,以前在街上也接受过不少的传单及彩页的宣传,总感觉是一种促销。如今他全然没有那种纯商业的感觉,因为每次发出去,讲出那句话:这对您的孩子绝对有帮助!不讲一道题,成绩快速提升!他在心中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发出的一张名片又将改变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同样,收到名片的朋友听到:不讲一道题,能够快速提高孩子的成绩,非常好奇,欣赏将名片藏起来。李军面带微笑,真挚的投入到自己的感动里,每发出一张名片他都流露出帮人之后的喜悦。在摸索了每天的工作后,慢慢的,每天的任务定制也不断提升,因为越来越熟悉了,30张、50张、70张,现在每天达到了100张以上!当然网上的工作也不能放松,李军给自己的任务就是每天通过互联网至少影响10万人,实际上他按照在总部互联网营销的实战培训,每天影响的人都在20万以上。

“李老师,收到您的名片后,我上网查看了智新超越教育的资料,我夜不能寐了。我的孩子每天学习很努力,也很想学好,但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呀,帮孩子选对才最重要。”,有家长电话里这样讲。

有的家长说:“李老师,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可以帮到他吗?”

“我的孩子是偏科,就不喜欢英语,能让清华的蒋隆国教授和孩子交流吗?”

“网瘾的孩子制定的是什么协议啊,还帮孩子成绩进步了?我们家孩子现在就交给你吧?”

面对众多的咨询、报名,李军一一答复之后,心中更明白,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是需要智新超越这样的机构的,在培训过程中,他深有体会,一个孩子的改变不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就可以。在总部,很多敬业的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的设置,互动的策划,甚至具体到吃喝拉撒的行为习惯,都有背后的精心投入。每班一名主讲、一名班主任、一名生活老师、一名安全老师、每七名学生一个助教。最后一节是给父母的成果汇报会,让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秀,知道钱没白花,总部考虑的实在是太周全了。

这里也不乏有人打开网站看视频的,孩子的兴奋激动让家长也按捺不住,李军建议抓紧时机报名,现在是33期 ,在总部时,已经开始报名了,总部也给提前报名的孩子推出优惠政策,一旦报名并且完款,即刻享受:一、清华教授和特训营老师的电话连线。孩子的学习和兴趣是息息相关的,在孩子感兴趣的时间段,给他相关的指导,这种改变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二、提前报名可以提前选择清华北大优秀学子做助教老师,辅导孩子日常学习。三、提前报名还可收到智新超越寄出的清华大礼包(清华百年校庆校徽、百年校庆纪念钢笔、清华笔记本、《清华北大学习谈学习方法》丛书、清华脑力特训营视频光盘等)。这样的激励也是孩子进步的最好奖励。虽然还没有参加学习,但是孩子的改变已经开始!四、提前报名还有经济方面的优惠哦。

有个家长曾算了个账,在北京一般的家教每课时收费200元,智新超越脑力特训夏令营每天8个课时,十天共80个课时,常规收费应该是16000元。但听说是为了帮到更多的学生,现阶段收费才9800元。并且报名后就可以享受到总部老师、清华教授的跟进服务了,这也是智新超越与别的夏令营不同之处。当然,关键是好效果带来好口碑,报名的才越来越多,听说有个学生报好几次才报上名。

超越:一个暑假挑战两个传奇

由于总部成熟的课程体系,务实的服务保障,鲜明真实的案例,完善的推广营销方案,所以李军在整个过程中经营得开开心心。刚培训完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80多名意向电话详细的咨询,李军拿出笔记本上清晰的记录放在面前,上面详细的标注时间、意向需求和解答的关键词,以及发过的短信、再次联系的时间等等,记者看到缴过费的人已经19个。

他接着感慨地说:“我没有接触智新超越就算了,现在我已经自身得到了验证。至少我可以肯定孩子们也需要!现在每天我并不是去推销啊拉客户什么的想法。我看到一个人,只需要简单的两句话:这对你的孩子有帮助,不讲一道题,孩子能进步;还没有孩子的,我告诉他:这对你朋友的孩子有帮助,人生含金量=帮助人数量。我现在做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升华我的人生,我只要用心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和家庭,我的人生价值就会被越来越放大!从清华回来后,不到一个月我就有将近三万元的回报了,这次是刚刚开始,我也给自己暗暗的定下了目标:今年暑假,我要帮扶300名学生。我能超过在总部知道的两个传奇人物:赵莹(招生代表一个半月收入15万)和朱天奇(徐州市独家商,一个暑假收入99万)”。

智新超越的发展也让李军很有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就看到不少大的投资公司考察,想要和他们合作。公司今年调整更大的规划,发展目标是三年内是成为上市公司,“我的做好了,到时候就也是智新超越的股东了。”李军殷切的展望着未来。

画外之音:

国家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说:“先培养兴趣,再给予方法,智新超越教育的方法不错。”

清华新生导引师蒋新官说:“参加过几次智新超越教育的成果展示会,看到那么多的家长,见证自己孩子的优秀而感动,智新超越夏令营做的蛮不错。”

CCTV《奋斗》制片人刘英男说:“智新超越的思维导图软件和团队‘不抱怨,工作积极主动’的态度,对我们团队也很有借鉴价值。”

《商界》杂志资深策划人文海军说:“智新超越教育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以效果为导向的基础上,会越做越扎实。”

《现代营销》杂志主编周海祥说:“我们杂志从2009年开始,每月都对智新超越教育做纪实报道,始终未间断过。可以说,我们杂志见证了智新超越的发展,耿总带的这个团队真的很棒,凝聚力、责任心超强。”

《生意经》杂志主编范广秋说:“我见证过智新超越教育老师们震撼力的展示,他们不讲一道题,成绩快速提升的系列方法从根源上,也就是习惯帮到学生,确实太棒了。并且几乎人人可从事这样的行业,对自己的孩子也极有帮助。我们也要给中国的好习惯教育做些贡献,本月凡拿《生意经》杂志给智新超越合作的,我们赠笔记本电脑一台。我们也来体会:人生含“金”量=帮助人数量!”

北京智新超越教育机构

地址: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教学楼4200厅

电话:4006―198―001

010-51295007 82866557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3

虽然命运这个词在专著中不时出现,但命运范畴的意义依然暧昧不明。很少有人将命运当

作一个本体论课题来,落实到个体层面的则更少。本文在个体层面上对命运概念进行了生

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探索后发现:命运确实意指着实在的生存论规定,因而应该被确认为正式的

哲学范畴并获得严肃的研究。

哲学家们否认命运存在的根本理由是: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可以不断超越已有的规定性,

对于人来说不存在所谓的命运。但超越总是对具体界限的超越,所以,人是超越性存在又意味着人

是有限的存在者。人的有限性首先是人作为身体的界限:我是这个身体而不是其他身体,这本身就

是一种界限。其次,超越作为身体的越界行为可以超越任何界限吗?显然不能。一个严酷的事实是:

有些界限是我无法超越的,它是对我的超越性不可超越的规定。这就是命运。命运之为命运就在于

它的不可超越,因此,命运对我来说乃是必然性。本文所说的命运不是指某种外来的强制力量,不

是先于人的存在,而就是人作为身体本身的规定性。简言之,身体即命运。所以,我的命运学说不

同于世俗迷信和先前的命运学说(将命运归结为逻各斯、绝对精神、的必然性、永恒轮回、

天命),它并不认为个体的生命历程在开始之前就已经为某种神秘的力量所决定,因此并不否定个

体的超越性,而只是想指出此超越运动的界限和它必然具有的结构和结果。

现在我们将在个体层面上细致而微地领受命运是什么。

一、已生,必变,将死

我作为身体的出生是我无法选择的一个事实。它发生在我具有选择能力之前:诞生前和诞生中

的我无法对这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发表意见。身体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前早已存在。出生这个生存

论—本体论事实发生在我的超越性诞生之前。出生就是被抛到一个我不是其起源的世界上,而且,

在这个我不是其起源的世界中,我也不是我自己的起源。我的起源是他人:那些已经具有超越性并

且决定生产另一个个体的个体。已经出生这一事实游离于我的超越性之外,无法为我的超越性所触

及和改变,因此,它对我来说乃是命运。当我用手抚摸自己和试图与石头、树木、玩具打交道时,

我领受到这一命运并且不得不接受它。包括自杀在内的任何否定生命的行动都无法改变这个命运,

相反倒是对这个命运的肯定。我所能选择的只能是我的出生的意义,即我通过实践对我的生存结构

的造就。如果说他人必须对我的出生负责的话,我则必须对我的总体生命历程负责。虽然出生这个

原始事实作为命运处于我的超越性之外,但在领受到这个命运之后,身体作为超越性则是一系列以

筹划为基本结构的行动。因此,已经出生这一原始事实作为命运并不否定我的超越性,而是我的超

越性诞生的前提。同时,它作为命运正是他人超越性的产物,所以,已经出生这个原始命运丝毫不

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而就是由他人造就的。我作为身体出生于另一个身体;另一个身体创造了我的

原始命运;我领受到这个命运意味着我的超越性已经诞生。我从自己的命运可以领受到生产另一个

个体的责任:我作为一个其原始命运为他人创造的个体将创造另一些因为我而诞生的个体的原始命

运。是否会有另一个人因为我而诞生,决定权完全在于这个我所是的身体,而那些被我抛入一个他

不是其起源的世界中的个体由于不是自己的起源,只能如我曾经做过的那样将自己的出生领受为无

法选择的命运。我作为他人命运的创造者必须为他人的原始命运负责。成为父亲或母亲是一个重大

的伦抉择,因为我的决定将成为他人的原始命运。

我在诞生后领受到的另一个原始事实是:我与我筑居于其中的世界一起变化着。渐渐长高的躯

体,隆起的喉节,声音的变化,种种新的渴望和冲动都意味着我在成长。与我扔出的石块造成水面

的波纹这一变化不同,我没有选择这种变化。变化对我来说是一种必然性:无论我希望变化与否,

我总在变化着。必变是我作为身体的另一个命运。变化首先是我作为实在者的生理过程,与天道即

宇宙变化大流相一致。变化的必然性在于:我不可能不变化,我企图不变化的努力总是失败。我端

起杯子,保持着端起杯子后的姿态,希望留住这个姿态诞生时的那一瞬,但是那一瞬在我试图留住

它时消逝了。虽然我手臂端杯子的姿态没有改变,但手表的指针在转动,那一瞬已不复存在。生存

意味着我在流逝中保持自身。这种保持并不是保持住某一瞬间,而是我的自我造就:虽然我不能不

选择变化,但我却可以选择作为实践者如何变化。必变这个严酷命运仅仅否定了我不变化的可能性,

对其它可能性则是开放的。这些可能性是我在与诸实在者打交道过程中造就的,因此属于我的自由

的领域。我的自由以有命运的形式存在着。

已经出生的我必然变化,因此,我不能按着意愿永恒地停留在我生命的某一阶段。变化作为实

践的原始基础成全着我(我长高了,成为大人),同时又使我处于不断的消亡过程中。最终我会成

为相对他人而言的绝对的过去:死亡使这个身体停止一切自我收留活动,消失在自在者的家族中。

将死是我的另一个命运。我是从古至今的他人不可避免的死亡领受到这个命运的,因为我无法实在

地触及我的死亡。远古的人们已经集体消亡,没有人再能看到他们的面孔,触摸到他们的手臂。我

的父辈和同代人也不断下场到自在者的家族中去。死亡并不是我的命运,因为它不属于我的实践历

程,而是这个实践历程的消亡。作为命运存在的乃是我将要死去这个事实;它属于我并且不断威胁

着我。死亡和将死的本体论区别构成了我们所领受的事实的荒谬性。将死是我作为身体不可抗拒的

命运:我可以试图选择死的方式,延迟死的日期,但却不可能选择不死。我总可以想象某一刻,在

这一刻后我不再存在。这就是在想象中先行到濒死状态。它乃是畏的根源:我对这个消灭我的一切

可能性的可能性极端恐惧。它意味着:那一刻之后我“没了”。这双曾看见这么多事物的眼睛将闭

合,这双手再也不能抚摸任何事物,这个思考过如此多事情的大脑已经降到与石头、土块、桌子等

自在者的行列中去。所有思考过死亡的人都将死去。将死这一命运不会因为我们对它的领受而消亡。

死亡的荒谬处在于:它是我生存的意义的死亡,因此,我的死亡对于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只

有通过一个未来才能诞生,而死亡恰恰意味着我不再拥有未来。我既不能像把握实在过程那样把握

死亡,也不能赋予它以任何意义。我对它是完全无可奈何的,因为它是我的自由不能逾越的大限。

我不能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先行到死,而只能先行到濒死状态并在畏中领受我将死这一命运。领

受我的死并且赋予它以一个意义,那是别人的事:他们因为继续生存而通过对未来的筹划使我的死

亡具有意义。死亡是完全为他的。我的死亡对于他人来说是一个实在事件,因此对他们的生存结构

产生并为其所收留。正因为存在着继续其生存筹划的他人,我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我的死亡作

为我无法触及的过程在我的实践领地之外。我只能通过他人的死在想象中先行到濒死状态来领受我

将死这命运。这个命运在其直接性上是由他人创造的:那些创造了我已经出生这一命运的个体同时

创造了我将死这一命运。领受到我将死这一命运的生存论意义在于:领受到我作为身体的有限性,

通过紧张的生存筹划赋予我有限的生命以尽可能丰富的意义。我应该象掌管一场逐渐缩小的土地的

农民一样珍惜属于我的岁月。设计一些可能性并实现它们乃是领受到自己命运的个体的至上使命。

对将死这一命运的领受证明了:我是一段无法触及自己毁灭的诞生。

二、与他人共在

与他人共在是我的另一个命运。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他人的世界里,而且,我正是被他人抛到这

个世界上的。与他人共在是我生存的必然结构。并不是先有一个孤零零的我,然后再去寻找他人并

与之结缘。我总已经与他人共在着。他人的存在对我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我正是因为他人才成长

为具有自设计能力的实践者,这不仅仅因为他人在我具有生产能力之前哺育着我,更由于他人作为

实在者乃是我的超越立场,他们作为对我而言的超越的立场者向我传达了无数种立场方式。本

质上就是学习各种各样的立场方式并且在这些立场中领受世界。实践的结构注定了我要与他人共在。

实践是以精神操作为内在构成的超越运动,而由于最初我的精神操作与物质操作是直接同一的,我

必须以他人为超越的立场。只有通过这个超越的立场者,我才能于精神操作中抵达我作为身体并未

实在地立场于其中的立场。他人是我进行精神操作的原始前提,因此,只有在与他人的呼唤—响应

即传达—领受关系中,我才能成长为实践者。这种呼唤—响应即传达—领受运动超越了我与之共在

的他人的实在立场,从而使我收留了从古代到当代的所有立场者的立场方式。童话、史诗、数学公

式本质上都是成为语言的立场方式和这些立场方式所能收留的存在。所以,无数已不再实存的人在

语言中复活并作为一系列立场方式充实着我。说话意味着我已经与他人共在。话本质上是说给他人

的,是人和人之间呼唤—响应即传达—领受运动的直接现实。自言自语乃是把自己设定为他人,因

此,对自己说话乃是与他人交谈的衍生形态。在我具有独立的实践能力即成为个体之后,我仍无法

超越某一时刻只有一个实在立场这一命运,因此,我仍然需要拥有他人的实在立场,否则,我便无

法造就足够丰富的世界以超越自身。我作为自我造就的拥有结构首要地需要拥有他人。即使我选择

成为隐士,独居于森林中,我仍然间接地与他人发生着呼唤—响应即传达—领受关系。实践以我在

精神操作中设计足够的立场方式为前提,而这些立场方式超越着我的实在立场——它们部分地来自

他人并在被我领受时成为我的精神结构的一部分。他人从内部充实着我。隐士说话这一行动证明隐

士与他人共存着。与所有人彻底绝裂的唯一方式是停止实践,忘记所有的语言,不再思想,但这个

决定性行动则使行动者降到自在者的地位,不再是人类的一员。完全与世隔绝的隐士即使能生存下

去,其可能性也在他与世隔绝的那一瞬间已被限定了:他作为某一刻只有一个实在立场的个体

由于不能独自成为足够复杂的实践而没有超越既有可能性的可能性。一个没有他人的世界必定

是简单的,而世界的简朴性也是世界的中心和起源的简朴性。绝对与世隔绝的隐士可以设计出新的

实在立场,但如果新的实在立场是超越的,则意味着一个复杂的实践网络和世界结构,其实现只能

以多个实践者的共同立场为直接现实。因此,人是不可能完全出世的,他永远是在世的存在,而在

世首要地意味着与他人共在。完全与世隔绝的隐士的发展可能性在其与世隔绝的那一瞬间被限定了,

实质上是被他先前与他人共在的结构所限定。这种限定证明他实质上仍然生存在一个与他人共在的

世界里。隐居不过是与他人共在的一种形式。而且,从逻辑上更容易证明与他人共在是我的命运:

我在将我领受为我时就已经证明着我必须与他人共在这一事实,因为我只能存在于我—你关系中;

我只有相对于你才是我。必然与他人共在作为命运是我的超越性不可超越的规定性,但这种超越性

并不限制我的超越运动,相反,它成全着我。对这个命运的领受是我的超越性的明证之一,意味着

我更加是我,因此,造就着我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

三、孤独

个体不能自由地取消的另一个生存规定性是孤独。这里所说的孤独乃是指生存论—本体论意义

上的孤独——我作为个体的独一无二性。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是原始的,心意义上的

孤独发源于它:后者是对前者的领受。孤独感的核心即我是这个他人不是的身体这一生存体验是无

法消除的。孤独是我的另一个命运。

我是身体这一事实注定我是孤独的。我是这个身体,而不是其他身体,而这个身体在诞生之际

就具有种种其他身体所不具有的独特规定性;这种独特规定性随着身体的自设计活动进一步被造就

为生存论意义上的孤独。孤独就是我作为实践结构的独一无二性。实践结构是自我造就着的拥有结

构,所以,孤独自我造就着。孤独作为命运表现为我不可能不将自己造就为孤独:我作为身体是我

所在世界的中心,因此,我的一切实践必然是从我作为身体的位置出发并且最终回到这个作为世界

中心的身体,而我实践的出发点和目的之独特性必然意味着它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我可以在

他人的立场处立场,但我并不因此成为他人,而且我在他人的立场处立场这一行动使我拥有了这个

立场,因此,这种力图使我成为他人的行动只是扩大了我的实践领域并进一步将我造就为孤独。孤

独与身体的超越性是一回事。孤独只有在我的超越性被消灭时才能被取消,而我的超越性的消亡就

是我的消亡,所以,消灭孤独对于实践着的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个体在把自己领受为我时乃是将自

己领受为超越性即孤独。我可以尽可能地与他人一致,减少自己行动的个人特征,但这只能降低我

作为孤独的孤独性,而不能取消我是孤独的这一事实。我作为身体以有边界的形式存在着,因此,

身体自我造就为世界。身体作为世界的界限的是模糊的,并且原始地与他人的世界有着根深蒂固的

联系。但身体作为世界加入到世界整体时是孤独的,因为加入到世界整体中的世界是我的世界。

孤独和必然与他人共在这两个命运是同根的,因为孤独正是由个体的联合造成的。联合就是个

体间的呼唤—响应即传达—领受运动。与他人共同立场是我的原初立场方式,因此,我总已经拥有

着其他个体。他人从外部和内部充实着我。与他人共在是我的超越性的直接现实。所以,我与他人

的呼唤—响应即传达—领受运动越是密切,我就更加超越地成为超越性,因而在更大程度上自我造

就为孤独。孤独意味着我必须在与他人的联合中独立地承担起我的生存。我是这个我不能不是的身

体,因此,我在自我造就的过程中必须自己做出决定。我在做出决定这一瞬间从整个宇宙凸现出来。

天道,他人的意见,必然性,无为主义都无法成为逃避孤独的借口。个体实践的本质特征就是

设计和实化两个环节统一为我所是的身体,而这个本质特征注定了我必须自我选择我的实践之道。

我在与他人联合的过程中自我造就为孤独。

我在将自己确立为我时,就已经造就出并承认了我的孤独。孤独是个体的命运。个体就是那个

将自己领受为我的人,因此,我们所说的孤独并不是那些未成个体者(例如原始群落中的单个人)

的生存规定性。联合作为一种历史性运动造就着孤独,而我作为个体不可能不处于与他人的呼唤—

响应即传达—领受运动中,因此,孤独对于个体来说是绝对不可消除的。孤独无法被逃避,因为它

就是我自身,而且我无需逃避它:它作为我的独一无二性乃是自豪的源泉。当我创造出一个奇迹并

向世界宣告:“我是独一无二的”时,我所体验的正是作为孤独的自豪感。孤立无援、无家可归、

怪客心态等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存在状态本质上并不源于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而源于个体

之间最为始基性的联合方式的断裂和缺失。

个体是孤独的这一事实注定了个体间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个体作为独一无二的实

践者都有他人无法触及到的存在。如果我完全理解了他人,那就意味着我在我的实在立场处拥有了

他全部的立场方式,因此,他实际上为我所包含,成为我的一部分。一个完全为他人所理解的人实

质上已不再是个体。所以,人总是通过筹划逃避这种使他变成透明物的理解,而且,任何个体都有

其隐秘的存在。我总比他人所理解到的更多,我总以不是的方式是他人所理解的那个人。理解是个

体间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交流,因而从属于个体间原始地进行着的呼唤—响应即传达—领受运

动。个体在与他人的呼唤—响应即传达—领受运动中生成着,因此,他人所领受到的总是我的过去。

即使他对我的将在的领受也属于我的过去——那是我在过去设计出的将在。在最原始的意义上讲,

理解造就着个体的孤独。所以,理解人是所有理解中最困难的理解。我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气质和行

动习惯并因此进行预言,但这个预言在做出时就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因为这个我所了解的他人可

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设计自己的行动。在纯粹的游戏中,猜中他人在想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

他人在想什么完全取决于他的自由筹划。

只有在上帝这样包容一切的存在者存在的情况下,个体才能通过面对上帝立场这种立场方式逃

避孤独,但是上帝的唯一本质特征是并不实在地存在,所以,个体取消孤独的努力是徒劳的。

我是作为性动物才被判处孤独的。孤独是我作为个体的命运。所以,我必然在与他人的共

在中独立地承担起自己的生存。孤独是自由的同义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是由许多不同类的个

体组成的一个类。我是一个没有同类的动物。所有将自己领受为我的个体都是孤独的。三、作为类命运的缺陷

上面讨论的命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超越的必然性。个体作为超越性只能领受和造就它们。

但对于个体—身体来说存在着另一种结构必然性,具有类似命运的结构,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

命运。类命运与命运不同:(1)它并不是我与生俱来的存在规定性,而且可能终生与我无关;

(2)它作为结构必然性是偶然地诞生的。这就是个体作为身体的缺陷。

欠缺与缺陷的区别是本质性的:欠缺是被使未来诞生的设计活动所规定的,缺陷则是存在者基

本结构的缺失,是存在者存在的残缺状态。缺陷并非完全与人的谋划无关,但它不象欠缺那样完全

为人的自我设计所规定。一个普通学者如果不渴望成为大家,那么,他作为普通学者这一事实

就不是欠缺。认为普通学者相对于大哲学家来说是欠缺,乃是一种比较,而任何比较本质上都是筹

划:我们期望普通学者成为大哲学家,才认为他是一种有欠缺的存在者,而这正是我们对普通学者

的生存所做出的筹划。缺陷同样原始地为筹划或类筹划所规定:一块断裂了的石头并不是一块有缺

陷的石头,但一个失去了双臂的人却是绝对有缺陷的个体,因为失去双臂乃是人作为实践者基本结

构的缺失。任何有欲望的存在者都可能是有缺陷的存在者,因为欲望具有筹划或类筹划的结构。折

断了一条腿的虎就是有缺陷的虎,因为它的基本结构的缺失使它再也不能通过敏捷的跳跃和奔跑实

现捕捉猎物的欲望。具有筹划或类筹划结构的存在者,一旦其基本结构缺失,就是有缺陷的存在者。

人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设计是欲望的最高形态。设计在使存在生成时使存在发光,这光照耀

着存在者而使存在者向人显现自身。设计的本质是发明。我在发明中创生我的生存并照亮我存在的

基本结构,所以,我能够领受自己存在结构的缺失和这种缺失对实现我的生存筹划的阻碍。在更原

始的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对自己的生存筹划,也就无所谓缺陷和缺陷对实现我的生存目标的阻碍。

人是能有缺陷的存在者。或者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能有罪责的存在。

缺陷是存在的缺失。我们所关注的是这样一种缺陷:它在未被修复之前对作为身体的我来说乃

是严酷的必然性。它具有类似命运的结构,但它又不是命运,因为任何缺陷都有修复的可能性(虽

然这可能性有时非常小),所以,我们只能如其所是地将其领受为类命运。例如,某个人作为侏儒

或小儿麻痹患者的缺陷在一定时期内是无法修复的,因此,在此历史时期内他只能将它作为命

运接受下来。类命运与命运不同:它并不属于所有个体,而只属于一部分人,因此,它对拥有它的

个体来说是更为严酷的。类命运之严酷处在于:这个身体在修复自己的缺陷之前不能将自己当作最

高目的。

人是设计存在的存在。我设计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这个我所是的身体。对我所是的身体的中

心意识使我不可能不将我确定为一切活动的直接目的。但是人作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总是设计出超

越自己当下实在的完美存在,这个完善存在乃是他按之塑造自己的理想,因此,他所要成为的这个

理想存在比起他的当下实存来说乃是更高级位的目的。目的性存在也是分级位的。其依据乃是它与

终极目标的距离。成为完美的实践者是个体生存的最高目的。缺陷作为类命运的严酷之处在于:如

果他的缺陷未被修复,那么他就是不完美的存在者;虽然他仍然可以在康德伦的意义上将自己

肯定为目的,但由于他和他的理想之间的巨大距离,他不可能将自己作为终极目的肯定下来。他处

于与他的终极理想相对的座标轴的另一侧。接近人类的超越理想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目的存在对于类

命运的拥有者来说是无法企及的,所以,他在修复其缺陷之前只能选择成为更完美个体诞生的阶梯。

人们会因此把美的称号赋予他:他是一个好人,他具有内在美,他是高尚的,等等。这种赋予其实

并没有将他作为一个与人类终极目的接近的个体肯定下来,相反,他的美完全在于成为他人起飞的

基地。所以,人们称赞一些有缺陷的个体是真正完美的,乃是从有缺陷者对他人的态度和贡献来说

的。这与对完美个体的赞美完全不同:后一种赞美是对那些接近人类终极理想的个体—身体的赞美;

这种赞美将被赞美者作为更高层次的目的性存在肯定下来——人类个体艰辛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

更多更完美的个体诞生。一个美丽绝伦的少女在大街上走过总会不可抗拒地牵引着人们的目光,人

们会认为她是进化史上的奇迹和人类的胜利,并且不由自主地想成为她或追求她。这种不假思索的

爱实际上正是源于人对类命运和生存意义的深刻领受,因此以无数代人的思考为前提。人们对待有

缺陷个体的态度则相反:人们可能称赞他深刻和善良,但绝不会想成为他所是的那个有缺陷的身体。

虽然人们会承认他存在的权力和价值,但就所有健全个体不愿意成为他来说,他作为有缺陷者在人

的前景中是被排斥的。这说明他在其缺陷获得修复之前是不可能作为最高层次的目的性存在而被热

爱。

缺陷在被修复之前对个体来说乃是命运。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缺陷的无法修复性乃是绝望的

起源。最根本的绝望并不源于他人,而是源于我所是的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的确有某种不可抗拒的

东西,这就是作为命运的身体本身。所以,有缺陷者能否获救这个只能从缺陷能否被修复这个

角度获得答案。如果我是一个下肢残废的小儿麻痹症患者,那么,下肢残疾这一事实在被取消之前

乃是我的超越性的中断,因为我不能选择不成为残疾人。获救的唯一道路是修复缺陷。避开缺陷而

谋划自己的生存并没有战胜缺陷——缺陷因为并被修复而未被触动地存在着。失去一条腿的人可以

通过成为一名出色的登山运动员向世界表明有缺陷者可以与健全人一样成功,但是他的成功丝毫没

有改变他失去一条腿这个事实。小儿麻痹症患者可以自学成才,以名作家的身份向成千上万人挥手

致意,获得各种声誉;他还可以巧妙地利用自己的缺陷,自我造就为乞丐,最终腰缠万贯,拥有豪

华的住所和漂亮的女友,但是一旦面对他所要成为的完善存在时,所有自欺就都崩溃了:无法完美

即实现他作为个体的最高生存筹划乃是他最深重的悲剧。这个生存悲剧在他的缺陷被修复之前与他

所是的身体是一回事。

我们已经领受到:(1)通过更好地成为为他的存在和(2)通过拥有结构的丰盈来改变类命

运的企图是徒劳的。获救的唯一途径乃是修复缺陷。因此,如果我的缺陷注定是无法修复的,那么

我生存的悲剧性就是注定的。人无法通过自己的作品获救。作品的完美并不等于作者的完美。身体

作为拥有结构自我造就着。如果拥有不能改变身体自身的实在结构,它就无助于取消类命运。通过

精神活动所达到的某种境界来战胜类命运也不过是假想的胜利,因为所谓的精神境界绝对不等于人

作为身体的实在境况。智慧如果不能使我所是的身体完美,那么,它作为设计存在的活动归根结底

只有为他的价值。所以,苏格拉底嘲笑美貌的雅典少年,认为他们的美是无用的,实在是出于对于

命运的无知。

我们对于类命运的领受最终可以归结为两个结论:(1)类命运的拥有者获救的唯一道路是修

复缺陷;(2)类命运并不是人作为身体的必然规定性,它作为一种结构必然性是偶然地诞生的,

因此,避免类命运的产生与修复缺陷这生存论—本体论活动同样重要。修复缺陷不是一种无关紧要

的活动,而是实现人类意义和目标的实践。美容,断肢再植,研制人造器官等工作不能仅仅被看作

一种职业: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事业。人道通过这些活动向上发生着。身体的自我完善和相互完善

是所有活动中的中心活动。我们必须有一种新的目的意识,并因此负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修

复缺陷和避免缺陷的产生是其最基本样式。一个确知自己有严重遗传病而决定不生育的个体就是对

他人负责的高尚者,因为他避免了成为他人悲剧的制造者。同样,一个时刻保持谨慎的司机就是不

愿犯有原罪的人,因为他懂得他的行动时刻会成为另一些人的类命运。对自由和责任的这种落到实

处的讨论将为一种新的伦理学奠基。

结语

本文在个体的层面上对命运概念进行了基本的,发现:(1)已生,必变,将死;(2)

与他人共在;(3)孤独是个体的命运,而不可修复的缺陷乃是个体的类命运。这还仅仅是对于命

运概念最基础的领受。更宽广的领受应在学层面上展开。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将不进入这个

领域。但本文认为:对命运任何层面上的分析都应以个体为基本单位,因为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个体

组成并为个体存在的,个体是命运的直接承担者。如果我们能将对命运的个体性分析与社会学分析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4

放飞理想,是对人生价值的演绎;超越自我,是对生命价值演绎。让我们共同印证我们的理想放飞,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超越的自我!共同阅读超越自己的演讲稿学生,请您阅读!

超越自己的演讲稿1雄鹰搏击长空,海燕唱退惊雷,只要将自己放飞,我们就是雄鹰,我们就是海燕,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话,比不上一次实践,一千次徘徊,比不上一次放飞……人生的路最终得自己走,未来的蓝图只能在自己手中绘成。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要挑战自己,战胜自我,要付出勇气的,也是最可贵的。”是呀,人的一生中谁没有战胜过,唯有自己是最难战胜的。

亚残运会的圣火已经熄灭,残运会赛场上那无数个闪耀着不屈精神,拼搏勇气的情景,已成为人们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片段,来自全世界的残疾人运动员,将精神富于运动,用残缺的肢体写下了对梦想的渴望和对自我超越的挑战。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里特有句名言:“所有胜利之中,战胜自己是最首要的,也是最伟大的胜利。”在走上赛场之前,残疾人运动员都需要战胜生活中最难以逾越的一个对手,那就是自己,生活为他们设置了不同寻常的障碍,他们的现实世界或是黑暗或是病苦,但内心世界却始终明亮与执着,在赛场上他们超越了身体的羁绊,超越了心灵的障碍,用行动彰显信念,以信念迸发力量,他们向自己的残缺挑战,超越极限,让世界震撼。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具有挑战和超越自我的信心,我们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更要迎面挑战和突破,而并非是投降和软弱,也许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及时的回报,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不是痛哭而是坚强面对,努力改变现状。面对一件事,心态最重要,你重视了结果也可能会变好,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有人敢说自己的人生没遗憾的吗?所以心态是最重要的,不要想着别人怎么看你的态度,关键是你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最合适。生活的路——酸;甜;苦;辣;风雨兼程;曲折坎坷……

也许有一天会晴天霹雳,也许会有风起云涌,我都会坦然面对,去承受。但同时,我会去挑战他们不可能做到的申请。

为了“它……有了极地旅行的冒险家——斯蒂芬;为了它,有了在雷雨中放金属风筝的勇士——富兰克林;为了它,有了在太空中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

人类在不断地向天空冲击,为了摆脱了引力的束缚而不断努力,挑战自我,为了战胜自我,曾经那些爬珠木朗玛峰的人,曾经那些与斗牛搏斗。曾经与时间赛跑的人……这一切都是为了战胜自己。

为了挑战,有些人在挑战时,受伤,甚至死亡,这一切与挑战者逼近,这种勇气是永生的,这种精神是会长留下去的,因为人类正在向地球发起大挑战!

诚然,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同时,也是向自己发起挑战,当刘易斯纵身一跃时,跨过“世界纪录”时,比原记录提前0。1秒冲过终点时,人们欢声雷动如痴如醉。永远怀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去向极限挑战。

鹰在云海里独自飞翔,回首极目,是鹰的方向,它骄傲地长嗖,向九里长空的极顶——冲刺!不知飞了多远,也不知飞了多长时间,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最后飞进了太阳里,慑了半个天穹!它说,我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晕了过去,当它醒了过后,发生自己不再是鹰了,而是成了涅磐不死的神——凤凰。

人的五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一样的聪明,总会有人是第一,也总有一个是倒数,这是必然的,而落后的人就应该甘于现状,任其发展吗?落后的人已经和其他人存在一大截差距,已经失去了很多赶超的机会,应该做的只有更努力奋斗的向他们靠近,而不是越离越远,但是也不能急于求成,努力一段时间却不见效便放弃了,这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要和差距大的同学相比,这样会更累,甚至失去最后的信心,我们跟自己比,摆正位置,找准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便是很大的成功,当一次失败降临,不必心急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努力,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与学习方法,及时调整,向困难挑战,顽强不屈服,努力坚持到底,这才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我们所应该具有的。

鹰,它战胜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了一只凤凰,而我们呢,也会有那么一天的,正在努力挑战中,挑战着……

超越自己的演讲稿2我们都曾有过梦,有过美好的梦想,梦想是天上的星星,但又是我们生命的航标。梦想是理想的翅膀,是待起航的航船。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任何一个天才,都曾经有过梦想。

梦想,有一种虚无,似乎深不可测,但却近在咫尺。梦想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现在所想做的,就是超越自我,去追逐心中的梦想。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正当年轻,没有挫折的失意,世界的一切对我们来讲都是充满机遇的,我们不甘平凡,就必定会发出不同凡想的声音,走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超越自我,激情迸发。我们没有经验与教训,但是我们并不缺乏青春的冲动与热血激情。

小学时,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每天都不要有很多的家庭作业要做。玩耍的时间一点点被剥夺,而我们一天中的三分之一被禁锢在教室,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尖子生;回到家能受到家人的表扬;在学校能受到老师们的肯定;在同学之间能有鹤立鸡群的表现。之后,我学会了奋斗。

忙忙碌碌一天加上晚自习后放学回家,真是又困又累,吃夜宵都没有味道。这样的日子很单调,也许有时候想念许多小学同学,有时候赶着上课还是一双朦胧的睡眼。讨厌死板的校服装,从不穿着它到处走。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真的很短,孩子脾气真想犯,慢慢懂了做人的辛苦和梦想真是太难,还好我会努力,看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起早赶晚,把握自己不再松散。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中意的高中。我为着梦想,`每一天都苦苦寻找着充实自己的辅导书与练习卷,为着光明的未来而努力。

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试问,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谁又愿意过那种行尸走肉的日子呢?我相信我不会,你们大家都不会。

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梦想,是一架高高的桥梁,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拥有梦想,并去追求它,这已经是一种成功,一种荣耀。在追求梦想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成长。

它会催人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进,毕竟前途不仅靠运气,也靠自己创造出来。

儿时,我拥有绚丽多姿的梦想,不同的人问我会在我这里得到不同的答案,所有这些梦想,如天际流星,虽然不切实际,但却透着童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人必须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

初中毕业后,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星城长沙,学习计算机。当我坐在电脑前,潮水般的信息迎面向我扑来,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神奇,神奇过后我被它征服了。从此我对学习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对自己默默说:它征服了我,我必须征服它。我深知在我的将来它将会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与此同时,我的梦想和奋斗目标也随之诞生,那就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掌握最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在学校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但是计算机技术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找不到边。时间过得很快,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即将毕业的我,对自己非常失望,认为当初所谓的梦想将会成为泡影。就在此时,一个朋友告诉我“北大青鸟——牛耳软件培训”正在招生。为了实现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梦想,所以我选择来牛耳求学,虽然才短短两个多月,但我已感觉到,牛耳是我实现梦想的平台。

学员们,让我们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点燃梦想的蜡烛,闪亮不变的情怀,放飞我们的梦想,描绘灿烂的人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使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

最后,我想邀请所有的学员,请伸出你们的双手,让我们共同为实现梦想的明天鼓掌喝彩吧

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没有梦想的人的人生将是空虚的,人生没有梦想就如飞机失去航标,船只失去灯塔,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但梦想总是随着思想的前进而改变的。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是智者之举。

超越自己的演讲稿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很有道理。各行各业,或许起点不一样,但终点都是一样的绚烂。

当代,人们生活在一个急躁的社会环境之下,而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批急功近利的人。他们缺乏耐心,在各行各业中不停的追寻最容易成功的路,但却不知他们在不停的改变目标时早已离成功愈来愈远。

自古以来成就非凡者,都脱不开一个“专”字,他们一心一意对待他们所喜爱的事业,最终,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就如材料中的齐白石老先生一样。他一生追求画虾,到63岁,即使他已画的很好,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于是继续不停钻研,终于再次取得突破,使画虾之术达登峰造极之境。

而我们因为心态之急,故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或因不耐追寻之路的艰辛而放弃;或因取得一点小小成就而沾沾自喜,最后再难得寸进。我们与行业大家的差距由此显现。

因此不要去羡慕那些成功者,你只要不停的追逐,总会超越前辈。有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心存疑惑,总觉自己所做的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殊不知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或许你的职业看起来是卑贱的。但只要肯不停的追逐,你总会成功。就如那“养猪大王”,或许在别人看来,养猪是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职业,但他却在养猪的行业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养猪大王”。再如有着鬼斧神功之力的鲁班,在我们看来当时的他不就是一个木匠吗?就是一位木匠却凭借着不停的钻研,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我们总是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自己做不到的别人却做到了。真的是别人比你强吗?并不是别人比你强,而是自己没有下到别人那样的苦功。

我们总是在前进的同时不断的否定自己,从不对别人说:“我行”。总是不停的逃避,不停的停下脚步。于是我们不停的改变目标,就这样在平平淡淡的走过自己的一生。问问自己我们真是想要这样的自己吗?不,我不想要。所以,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停的去追逐,去超额越,相信自己,你会成功。

超越自己的演讲稿4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_年级_班的,我叫__,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超越自我。

我想同学们心里对这四个字都是有着自己的理解的,也都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们是必须要去超越自我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我,才能够不断的有进步。我认为在超越别人之前首先应该要超越之前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有进步的。很多的同学都把别人当做是自己的目标,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最为恰当的。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越他人,比自己更好才是最棒的,把之前的自己当做要超越的目标,努力的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有进步了。

我为什么说我们要把自己当做超越的目标呢?因为在我们进步的时候,在我们努力的时候,其他的人也在进步,其他的人也在不断的努力,我们要赶超别人其实是并不容易的。若是在自己很努力了之后还没有赶上别人,甚至于差距都没有缩小,是肯定会打击到自己的自信的。但如果把自己当做超越的目标就不一样了,之前的自己是不会再有进步的了,想要超过的话努力的一点就能够做到了。其实把自己当做超越的目标算是一种鼓励自己的方式,因为只要努力了是一定会比之前的自己好的,这是一定的。这样能够安慰到我们的自信心,也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有自信,更加的有干劲。

我们也是必须要去超越自我的,因为我们是能够变得更好的,如果不努力的话只会被努力的人赶超,自己就变得落后了。我们是不能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的,当你在进步了之后,就真的到了终点了吗?你就真的不能再进步一点了吗?不是的,努力的人是会一点一点的往上走的,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进步的。只有不断的去超越自己,我们才能够成长,我们才能够知道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知识。把之前的自己当做目标,是能够鼓励我们的,因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目标了,只要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就算只努力一点也能够超越一点,这会让我们一直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的在往前走。

同学们,让我们努力的去超越自己吧,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让自己能够不断的有进步。只有先超越了自己,才能够去超越他人。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超越自己的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三(__)班的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能演绎出辉煌的人生,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他人的赏识与赞美。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神采飞扬,在领奖台上感受国歌的雄壮。因此,我们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有限的时间里缔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

我们都是九零后出生的青年,没有经过_的洗礼,也没有经过艰苦奋斗的岁月,而是成长在蜜汁与鲜花中,拥有着被父母的宠爱。但是,我们却有极强的自尊心,我们的心中常常流露出不为人知的脆弱与孤独。因为我们深知,从未深切感受过风雨的我们将如何面对整个社会。我们即将踏入大学的校门,终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的使命要求我们独自撑起一片蓝天,这一切无不促使我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有位诗人曾写道:“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当代作家矛盾也曾说过:“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

挑战自我是一种知难而进的自信,是一种卧薪尝胆的魄力,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搏击,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三峡工程、探月工程、青藏铁路,无不体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然而,在挑战自我的征程上也会遇到挫折与艰险,这就需要我们克服惰性,磨练意志,坚定信念,永不言弃。只要我们拥有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就一定能在挑战中超越自我,铸就辉煌!

浪花超越平湖才会有波涛汹涌的壮观,松柏超越平常树才能四季常青。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是我们别无选择的生存方式,是我们走向康庄大道的利器。挑战自我也充满着激情与惊喜,苦难与欢乐。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努力,必将得到辉煌人生的回馈,得到社会的认可。

同学们,让我们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书写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美妙乐章吧!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5

一 崇高问题的提出

康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 的问题,这在1793年他写给卡·弗·司徒林的信中已明确地作了说明,他在指出了他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形而上学、道德学、宗教学)后提出了第四个问题,即"人是什么"的问题。Www.133229.coM后来他认为前三个问题都与后一个问题有关,"在这种广泛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问题:(1)我能够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能够期望什么?(4)什么是人?从本质上说,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问题。" 基于此,他以人为根本和出发点来探讨哲学问题,来系统地探讨人类的心灵。

《判断力批判》的开篇有一个"序言"和"导论",在美学研究中,由于认为这个"序言"和"导论"和美学理论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大多数学者们基本上避而不谈,但是,它却是康德对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整体结构所作的总体性说明,这一说明不但体现了《判断力批判》的写作意图,明确了《判断力批判》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建构的总的规划和设想,因此是十分重要的。如有学者就指出:"《判断力批判》的序言和导言(特别是导言的前三节),就是对他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这样一种调整,因而也是对其体系内部矛盾进行调和的总设想。" 康德把人类的心灵能力即最广义的纯粹理性,分为知、情、意三大部分,"序言"和"导论"就是由此出发所作的整体性的探讨。关于"知"和"意",康德分别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加以研究,并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自然"和"自由"的概念,解决了知识论和伦理学的问题。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则以反思判断力为核心概念,以想象力为中介,在审美的自由和无限的超越中,实现了自然和自由的过渡和超越。康德首先提出的问题是,《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自然"的概念,《实践理性批判》则探讨了"自由",分属于不同的两个领域的"自然"和"自由"这两个概念,究竟有没有统一可能性,如有统一的可能性,究竟如何统一起来,康德则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认为,"自然"概念属于"理论哲学"(即自然哲学),"自由"概念属于"实践哲学"(即道德哲学),这两者分属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它们之间好象是截然对立的,似乎没有任何过渡。但康德此时的理论出发点很明确,即是从人出发来探讨哲学的,他要追问完整的人的心灵能力和心灵状态,他要力图回答他的人是什么的问题,所以,这种过渡只能从人的自由本质中去探讨。他认为自然和自由从表面看来"不可能有什么过渡,就好象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前者不能对后者有任何影响;但后者却应当对前者有某种影响,即是说,自由概念应当使它的法则所提出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因而自然界也必须能这样来设想,即至少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与在其中实现自由法则而定的之可能性是一致的。" 正因为自由法则的如是要求,所以这种统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是这样,则进一步必须要找到一个使二者统一起来的根据,也就是既是自然界的超感性的根据,又是自由概念的实践的东西的根据,即感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必须要统一,很显然这是人的完整性的要求,是必须和应当要完成的工作。这个根据,即作为使哲学的两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段,就是判断力批判。通过这一中介,康德就实现了他设想的从认识到道德、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他的哲学体系也就构筑起来了。

因此,康德认为,心灵的三个高级机能就是知性、判断力、理性,知性能够对自然设立先验诸规律的可能性说明,自然只是被我们作为现象来认识的;同时,从这里可以看出,自然隐含着一个超感性的、非规定性的基体。判断力按照自然的可能的诸规律,通过它的判定自然的先验原理,而提供了对于这一既在我们之内心又好象在我们之外的超感性的基体通过知性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但理性通过它的实践规律同样先验地给这一基体以规定。而这样一来,判断力就使得从自然概念的领域到自由概念的领域的过渡成为可能。康德在这里所说的,有一点我们认为非常重要,即对于这一超感性的基体,他认为在我们之内犹如在我们之外。因为他的这一超感性的基体,在自然概念中是指物自体,而物自体本身包含知性范畴不可把握的特性,物自体的不可知,实际上就引出了另外一个不可知的先验对象,也就是我们的心灵;是心灵的无限展开的程度,决定了我们认识的无限性,从而决定了超感性的基体的不断展开的程度。而心灵是一个感性的存在却又是无法穷尽其内涵,无法参透它的意义的。所以,我们能否做出这样的认识,即康德的先验哲学中的两个不可知的x,物自体和心灵,是否都统摄在心灵的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之下?如果这样理解成立的话,那么,康德所说的判断力的过渡意义也就相应地易于理解了。判断力的合目的性的特征,从而使得对在心灵之外又在之内的先验对象以规定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使得自然和自由的连结成为可能,而实践理性已从实际的规律中给这一基体以先验的规定。这样一来,康德实际把所有的问题都统摄为一个问题,即对心或是心灵的把握。

那么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又是如何引出崇高问题的呢?我们先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理论结构出发来看这个问题。《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理论结构,总的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每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前者是"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后者是"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每一小部分又可以再分为更小的部分,依次类推。在"美的分析"中,想象力联系于知性,而在"崇高的分析"中则联系于道德感,由目的论统摄自然和道德,然后目的论又应用于美和崇高的分析。康德在前一部分的分析倾向于认识,而后一部分的分析则倾向于道德,康德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实现认识和道德、理性和实践、自然和自由的过渡。这一过渡之所以有可能的基本条件就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构成。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崇高是这个过渡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康德关于心灵的无限性的主张正是在这里凸现了出来。康德首先对审美判断力进行了分析,审美判断力包括"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康德为什么把崇高和美并列而论,成为审美判断力的构成因素?康德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在审美表象(die ?sthetische vorstellung)层次实现自然和自由的过渡,康德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在"导论"的第七节对此作了阐述。

康德所说的判断力有两种,一种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规定的判断力,另一种就是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反思的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就是在特殊事物被给予的情况下去为这事物思考一个可以解释其形式和可能性的原理,它不是用既定的普遍概念去规定特殊,而是由特殊上升到普遍。由于人的心灵的要求,人总是试图要从统一的原则下去看自然的无限性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并从中抽绎出某种规律。进而,康德分析了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即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这一原则也就是人通过自然反过来思考自身;而康德又追溯了这一先天原则中的先验根基,这一先验根基就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在这里康德把他的分析引向了审美判断力的表象,即康德所谓的审美表象(die ?sthetische vorstellung ),也可译为"感性表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就是用的这个词,并指出过它的双重含义 。康德认为,在一个感官对象的认识中,就已经存在着主观方面的"感性表象",但它还是形成知识的;如果存在先在于对象的主观合目的性,那么它是由于其表象和愉快的情感结合着,这样的表象就是一个"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这种表象不是规定性的,而是反思性的,它不联系于客体,而只联系到主体。这样,愉快就只是客体对于诸认识能力的一致,而这些认识机能只在反思判断力中活动,表现为客体的主观合目的性。但这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实在性关系,而是作为先验诸直观的机能的想象力通过一个给定的表象,无意识地和作为概念机能的悟性的协和一致,并且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并由此判定那个对象为"美",但这却不涉及客体的感觉内容也不涉及到概念,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康德把这种对美的判断称之为"鉴赏判断",这种鉴赏判断一方面只具有主观有效性而没有客观必然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愉快的情感却"通过鉴赏判断使每个人都承认它,好象是一个和客体的认识相结合的宾词,他也应该和这客体的表象联系在一起。" 主观性的鉴赏判断一经产生,就可以先天地推断别人也会普遍地感觉到。

康德认为,这种鉴赏判断本身有两种情况,这就是"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它们分别指向"自然"和"自由"概念。当对象与主体中的反思判断力相关而在自然概念上体现合目的性时,这就是对"美"的判断;当主体着眼于对象的形式或无形式而根据自由概念体现合目的性时,这就是对"崇高"的判断。所以,康德指出,审美判断力批判也必然地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个相应的部分。这样,康德不但将"崇高"问题妥当地安置在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中,而且作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实现过渡的一个有效环节,在"自然"和"自由"的过渡中,崇高问题是有力的理论构成。所以,我们认为,康德的崇高论是《判断力批判》中最为关键的理论构成,在整个先验哲学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崇高的特征和基本内涵

如前所述,在康德看来,美和崇高作为反思判断力判断的对象是使人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表象,它们都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主观普遍性的愉快情感,是"想象力在一个给予的直观上与知性或理性的概念能力"的协调。对于美和崇高,康德首先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康德看来,它们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异在于美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而崇高则是无形式;美是一种积极的对生命力的促进的愉快,而崇高则是消极的对生命力的暂时阻滞的痛感;美存在于形式之中,而崇高只在人们的心意状态中;美指向知性,而崇高则与理性相联系。康德指出,"美好象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的,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 因此,美是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而使人产生愉快,崇高是指向无限的无形式,这一无限不能纳入知性的任何把握之中,这种不和谐、不合目的性则激起了人向着更高的理性理念中去追寻依托。所以,美感是一种促进生命力的感觉,它使得想象力更加活跃,而崇高感则是一种间接的愉快,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后的生命力更强烈的喷射,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是一种消极的快乐。

我们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质素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我们知道,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的界限,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感觉经验的有限性,也就是为了说明人的有限性。但是,人的特质使得他总是企图去追寻无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难以把握的无;这不但是人在有限性中的体悟,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整体性的要求,因为人总是试图在整体性中去把握世界,总是试图把一切归结到整体性之下来认识和体悟存在,这种整体性的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实现的。康德意识到了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自由无限性、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之间的严重对立,但是,同时他又从他的哲学人类学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促使人必须把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归结到整体性中去把握,正是在这种整体的超越中,人才进入到了存在的敞亮,面对无限,追索无限,体悟实存。康德为了顺利地实现过渡和超越,就在崇高和美的过渡中去实现这一整体性的超越。康德说:"自然的美关系到存在于受限制中的对象的形式,与此相反,崇高却可以在无形式的对象上见到,如果这对象自身表现出无限性,或者由它的感召而表现出无限性,同时这无限性又被想象成一个整体的话。" 这里康德所谓的无形式,主要指的是不合目的性的形式,如他所说的"混乱"、"不规则的无秩序"、"破败荒凉"等;而他所说的无限性,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心理意义上的无限;世界上的某些事物的广大无际,如一望无际的大海、广袤辽阔的沙漠、连亘千里的冰障、深邃难测的星空等等,这些都使人的感官无法去把握和追随。一是指不是由对象自身,而是由这些对象感召所引发的无限性;这就是人处于有限性中对无限性的感悟,它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人就在不断地追随这种观念,以达于超越。康德正是从这种观念的无限性开始,论述了崇高问题,反过来又指出了自然界中的无限的真正根源。

正因为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所以,崇高就指向了理性,直接与量相关,相应地崇高感是一种消极的愉快。首先,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就决定了它和理性概念的相关性,因为康德已论述过理性能够把握这种无限的事物,这也是人的心灵的特质,即在一种整体性中去把握有限和无限。在此意义上,崇高只能和理性有关,康德说:"因为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 我们说它指向理性,但并没有明确的理性理念,因为它还是属于反思判断范围,因此,康德在论述时,只指出美联系于知性,而崇高则好象是一个理性理念的表现,这一连接是由想象力的自由活动来完成的,但我们要明确的是,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而崇高则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冲突和不和谐,进而指向理性。其次,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就使得美的愉快和质相联系,而崇高的愉快与量相关,康德分析崇高也是从量开始的。这是因为崇高的对象是人的对整体性的追索中呈现的无限性,而根据《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量的范畴是单一性、多数性和总体性,总体性正是量的统摄性范畴,所以,崇高就直接与量相关。而"美建立于对象的形式之中,这形式是成立于限制中。" 相应地,质的三个范畴是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限制性是质的根本的统摄性范畴,而形式是由知性范畴整理后的产物,必然是有限的。这样,美的愉快就与质直接联系了起来。再次,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崇高感则是一种消极的愉快。康德说:"崇高感是一种仅能间接产生的愉快,那就是这样的,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加强烈的喷射,而崇高感产生了。" 崇高感和美感不同,它不含有媚人的魅力,我们的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而是不断地反复地被拒绝和排斥着,在这种吸引、阻滞和排斥中,产生的自然是一种消极的愉快。这种消极的愉快,康德认为也是和想象力有关,和美不同,崇高感是想象力和知性的不和谐和冲突。因为崇高的"无形式",因而对人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施加"暴力",形式的不和谐、不合目的性,也就是知性无法纳入形式中去把握,就使得想象力向着更高的理性理念去追索,因为理性理念具有把握无限的能力,事实上这也就是人的心灵的能力,即始终试图在整体中把握无限的能力。所以崇高感的前奏总是带有一种拒绝和排斥的特质。康德就指出,崇高感是不愉快感转化而来的愉快感。

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以上崇高的基本特质,那么,实际上康德最后所要强调的结论是,崇高仅与人的心灵相关,崇高就在人的心里,是心灵的一种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康德说:"关于自然界的美我们必须在我们以外去寻找一个根据,关于崇高只须在我们的内部和思想的样式里","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的事物里,而只能在我们的观念里寻找","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心里寻找,不是在自然对象里。" 在康德看来,人的心灵具有这种超越,即具有一种企图把握无限的超感性的心意能力,由于我们内心的感受意识到感觉的有限和理性理念的无限的不合致和冲突,而这种不合致的感受恰和理性的无限相一致,这也就激起了心灵的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显然认为不能说某某事物是崇高的对象,任何对象本身无所谓崇高与否,崇高只能是无形式和无限性,因此,康德说,凡能成为感官对象的,没有能够称做崇高的。故而,"自然的崇高"这一说法本身是一个"不正确的表达"。所以,康德说:"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当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超越影响我们的心内的自然和外面的自然时。"

我们看到,康德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开始,分析了崇高的基本内涵,最后将其归结到人的心灵,指出了人的心灵中的超感性的能力。正是在崇高中,有限和无限得以超越,心灵在敞亮、澄明中体悟存在。康德认为这种超越是在感性综观(comprehensio aesthetica)中,由想象力获得的一种构成性和否定性共存的能力来实现的。这就使得理论理性和道德理性以及生命感在反思的判断中得以统一。康德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和力学的,认为数学的崇高联系于知性,而力学的崇高联系与理性,其目的也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统一。

三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对立与超越

对于崇高的契机的划分,与美的分析不同。因为崇高的无形式,所以是从量开始的,但又由于崇高的无限性,这种量也不同于知性尺度的量,而是和理念有关,这就使得崇高和理性相联结。但康德又把崇高区分为"数学的"和"力学的",康德解释说,对美的鉴赏的心意是静观的,并保持这种静观,而崇高的评判却是动态的,这种心灵的运动是想象力对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的克服和调动。这样,当想象力联系于认识能力时这种动态关系就体现为"数学的"情调,想象力联系于欲求能力时这种动态关系就体现为"力学的"情调。康德这样划分,一方面强调了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人的心灵的超越。这样也就完成了认识和道德之间的过渡和超越。

在数学的崇高中,康德从想象力和理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的不同综合方式入手,指出了想象力在审美总括中所获得的一种新的能力,即指向理性的综括的能力,因此,康德所要指出的就是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无限性之间的对立,即想象力对无限的无能为力。但理性则具有把无限纳入其中的能力,人的心灵则具有这种超感性的超越有限和无限之际的能力,这样,在数学的崇高中,就表现为想象力的一种退回,在退回的瞬间直观中体悟到了生命感,觌面存在。康德认为,这是由于和理性的对立而产生的,但它却又是一种更高的合目的性。而在力学的崇高中,康德则主要强调了作为物理存在物的人和作为道德存在物的人之间的对立和超越,也就是由自然的力量激发起来的人之为人的、超感性的、道德性的自我保存的一种力量,它是由于人感受到自己作为物理存在物,而无法抵抗与自然所产生的对立的一种自我保存的道德的力量,很显然,这是人在更高意义上的超越,即产生于他的心灵的一种真正作为人的感悟。因此,我们看出,康德已一步步地把问题引向了他所要阐释的根本,即对人的心灵的这种整体超越能力的追索。

1、数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在康德看来,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在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中所激发起的一种心灵的超越感。

在数学的崇高中,康德关注的是无限,他首先看到的是感性直观的有限性和理性的无限性之间的对立,然后他指出了心灵所具有的超感性的能力。康德说:"我们把全然大的(东西)称之为崇高","如果我们不仅把某物称为大,而且全然地、绝对地、在任何意义上(超越一切比较)都称为大,这就是崇高的","崇高是这样一些事物,与它相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小的"。 康德在这里所描述的崇高是"全然的(schleichthin)"、"绝对的(absolut)"、"超越一切比较(über alle vergleichung)"等含义,这里所指的就是无限大。康德所说的这个大,就是理性的无限性。因此,这个无限或大,不是一个"总量(quantum , quantitas)",而是一个"程度(wei groβ , magnitudo)"。作为一个程度,它不同于知性通过数量概念而作出的逻辑评量的大(概念),也不同于感官通过当下直观而作出的感觉评量的大(直观),而是审美反思判断力(反思趣味)通过快乐与不快的感受而作出的审美反思判断的大 。即是说,它不是通过与外在具体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大,而是在它自身作为一种显现的整体的大,也就是是一种对有限和无限的超越的境界。

为了说明这种崇高的无限超越性,康德首先分析了一般的大和无限超越之间的对立。在指出了这种无限超越与知性概念、感性直观、理性概念的不同后,康德将它限制于审美反思判断力中。康德说:"它所指出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知性概念,更不是一个感性直观,并且也不是一个理性概念,因它在自身完全不带有任何认识的原理。所以,它必须是判断力的一个概念,或是来源于这个而以--联系到判断力的--一个表象的主观合目的性为基础。" 康德认为,首先,这个无限超越的大,不是纯粹知性概念。知性概念就是先验范畴,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先验工具,主要应用于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而一般的大则是通过比较得到的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数量关系,这种大不管怎样,还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尺度去把握和衡量,因此,它属于认识领域,它不会引起崇高的感受。但绝对的、无限超越的大则不是这样,它不能用知性概念去把握和认识,它的无限大的尺度绝不能用来衡量认识的数量。其次,这个无限超越的大,不是感性直观。绝对的大是无限的,不能呈现于感官面前,而任何一个感性直观都是有限的、可以比较的。同时,康德认为,感性直观只有在主体提供的纯粹直观形式的规范下才能成立,而很明显,绝对无限的事物不能运用直观形式去其三,这个无限超越的大,也不同于理性概念。因为理性是人的最高认识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更接近于实践的道德领域。崇高中的无限超越不能提供实践的应用原理,所以它也不是理性理念。

那么,要认识这个无限超越的大,就必须要联系到想象力和理性,明确想象力和理性理念之间的对立以及人的心灵的超越能力。因此,数学的崇高中的无限超越的特质不在自身的值或量,而在于审美反思判断力对想象力的评量与理性理念之间的关系。

美国哲学家鲁道夫·马克瑞尔(rudolf markkreel)认为 ,在通过崇高面对绝对的大时,想象力获得了一种新的感性综观(comprehensio aesthetica)的能力,可以表现作为一个反思统一体的整体。结果,想象力的直观能力既可以与情感相连,也可以与感觉相连,并通过反思得以扩展从而达到这样一种程度:超出知性概念而又未达到理性观念。除非我们迫使我们的想象力把它以审美方式总括起来的整体作为限定性统一体固定下来,否则,我们决不会使其陷于失败。我们必须通过反思地运用想象力学会为了更为谦逊的主张而牺牲任何限定性主张。但康德写道,在做出这种牺牲并把限定性总括的能力让给理性之后,想象力出入意料地"获得一种扩张和势力,这势力是大于它所牺牲掉的"。马克瑞尔还指出,崇高包含了一种对于我们的局限性的认识,一种与超出我们自身之外的某物相连的感觉。然而,它并不提供关于这种在我们之外的某物的知识。他进而指出黑格尔对崇高艺术的绝对化的片面阐释。在这里,马克瑞尔正是从感性综观入手,通过对想象力和理性概念之间的对立和超越,来分析数学的崇高的这种无限超越性。

康德指出,在感性直观这一点上,想象力和理性之间是不相适合的,首先体现为对立的关系。康德认为,想象力作为一种直观的能力,在对大及无限的评量中,有两种情况。即"把握(opprehensio)"和"综观(comprehensio aesthetica)",把握是针对具体的量而言,综观则是运用一定的尺度对整体进行评量。把握是可以无止境地进行的,可以不断地趋向无限,把握在不断进行的时间线中,趋向前进;这样一来,综观却愈来愈困难,其综观却无法达到关于这一无限的绝对整体,因为综观所据以为尺度的统一性也只是直观的统一性,不可能是逾越自己的界限而至最高的和绝对的统一性,想象力此时已达到它的评量的最大饱和度。正如马克瑞尔所指出的,想象力在感性综观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超越无限的能力。这样,想象力为了达到对无限的绝对整体的综观,就需要一种新的尺度和以及获得这种尺度的能力,这种新的尺度超越于具体的、有限的和感性的尺度。因此,想象力就努力地将其评量的尺度指向并力图联系于无限,并力图获得这种能力,也就是力图实现超越。然而,这一超感性的理念只是理论理性的产物,属于理性的思想,理性理念自身并不是感性的想象力的直观。这样一来,问题就真正产生了,在感性综观中,想象力和理性理念之间似乎已对立起来了,它们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但康德认为,问题的解决也恰恰就在这种对立上,只有这种对立的产生,才导致了真正的超越和崇高的实现。

这就涉及到了人的心灵的能力。康德说:"无限却根本上是(不仅在比较上)大的。和它相比,一切别的和它同类中的量都小了。但是,最主要的是,能够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想,这就已表示着心意的一种机能,这机能超越了感官的一切尺度。因为这需要一种总括,这总括提供一个尺度作为单位,这总括须对于无限具有一个规定的,在数字中来表示的关系:而这却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思想那给予的无限而不至于有矛盾,在人的心情里需要有一种机能,这机能是超越着感性的。因为只有通过这个机能和它的一切物的真体(noumenon)的观念,感性世界里的无限才能在纯粹理知的大的估计中在一个概念之下总合起来,尽管在数学的估计中通过数的概念是永不能被思维的。那物的真体的概念自身不能被直观,但仍是替世界观作为单纯现象,赋予着基础的。自身是一种机能,它能够思维那超感性的(在它的理性的根底里)直观的无限性,作为被给予了的。它超越了一切感性的尺度并且是大到超过一切数学估量的机能。固然不是在理论的目的里便利于认识机能,但仍然是作为心情的扩张。这心情感觉着自己能够在另一目的(实践的目的)里超越过感性的局限。" 实际上,康德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人所具有的这种心灵能力(vermogen des gemüths),这种心灵能力能够超越一切感官尺度,进而指向无限。这种超越是这样来完成的:由于想象力和理性理念的对立和不合致,实际就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的对立,这种对立作用于心灵的感受能力,即愉快与不快的感受能力,而使得心灵首先处于不快的感受之中,因为,这种对立使心灵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无能为力;但是,反过来,正是这种不快,这种对立和有限性的感受,激发了心灵的这种超感性的规定性的感受,按照这种超感性的规定性,激发出想象力和一切感性尺度与理性理念之间的对立和不相适合却恰恰是更高的合目的性,即人的心灵的特质。但实际上,康德为了强调理性理念的本体地位,把这里的侧重点落在了理性理念上,也就是说,正是这种对立和不适合表明了只有理论理性才能达到对无限的绝对整体的把握,亦正是通过作为感性能力的想象力的无能来表明理性能力的无不能。他说:"崇高情绪的质是一种不愉快感,这不愉快感在审美评定中却同时作为合目的性的表象是可能的,即那自己的'无能'发现着这同一主体意识到它自身的无限制的机能,而我们的心情只能通过前者来审美地评判后者。" 宗白华先生解释说,即通过无能之感发现着自身的无限能力。这样这种不快感自然转化为一种愉快。这种更高的合目的性就是一种超越,一种对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的超越,如我们所说,康德把超越的重点放在理性理念上面,这是和他的整体哲学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为了他实现他的哲学构架和过渡,因为在力学的崇高中,他就着重强调的是理性理念的问题。但是,这种超越正是心灵的超感性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对立和超越中,想象力和思维实现了统一,心灵在这里可以面向存在,在心灵对有限(想象力的直观)和无限(理性理念)的超越中,心灵直悟到本真,康德把它称为真体(noumenon),但这一真正的超越和完成,是在海德格尔以后的西方哲学中实现的。

对于康德所说的数学的崇高的这种超越,正如马克瑞尔所指出的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感性综观"讨论后认为,通常的经验通过概念的综合、以相继或渐进的方式达到对于其对象世界的一种逻辑的或认知的综观,而在"崇高的分析"中所描述的感性综观则是退回式的、即刻的和非概念的。关于崇高的判断包含了一种局限意识,其中,经验的正常展开中断了。第一次踏进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人常常为呈现给他们视觉的丰富细节所震惊和惶恐。在试图以认知方式把这个空间总括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中,想象力达到了一个顶点,把它回头沉落到自己里面。它必须放弃其下述努力:即获得一种可以用限定性判断表达出来的逻辑综观,而满足于一种限定性较小的反思判断,想象力据此总括"多样性(vielheit)以入于统一性--不是思想里的而是直观里的。"在经验渐进序列中被首先把握的东西,现在被审美地综观在"一个瞬间(augenblick)中",就是说,被综观为"一个退回,这一个退回把……时间条件重复扬弃而使那同时存在形象化。所以测量是想象力的一个主观的活动,由于这活动它对内心意识施行强制。" 马克瑞尔认为,康德这里所指出的对于作为内感觉形式的时间的扬弃,并不是对于时间本身的扬弃,我们的崇高意识并未一下子把我们抬到无时间的本体界中去。感性综观的瞬间并未使我们进入物自身,而是必须满足于"augenschein--即作为现象撞击着眼睛的东西"。因此,对于时间的扬弃只能被解释为对于作为经验渐进性、综合性展开之条件的内感觉线性时间的否定。augenblick (瞬间)不是作为时间一部分的一个瞬间,而是作为时间限度的一个瞬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表明:对于把握作为多样性的多种含义而言,时间线是必不可少的。时间线是区别多样性之多样的条件,凭借这一条件,确立了通过综合把这些多样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但康德也承认,"每一表象,只要它被包含在一个单一的瞬间中,那它就永远只能是绝对统一性。" 在瞬间被表象的东西无需象前后相继的多样性(mannigfaltigkeit)那样被综合起来,而是已经被呈现为一个由共存的多样性构成的统一性。祟高中想象力的瞬间退回必然同样是非综合的。这种退回的后果之一是我们的崇高意识不应被称为经验。一个瀑布或景色是崇高的这一判断实际上包含了对于真相的一种隐瞒,它与其说是关于客观景色的判断,不如说是关于这种景色在判断主体中唤起的一种感动的判断。事实上,崇高的判断是把与主体的整个心意状态有关的某物形象化。因此,"这同一的强制势力,这个对于主体通过想象力施行着的,对于心情的全整的规定却将被判定为合目的性的。" 在崇高的退回中呈现出来的共存既涉及现象的不确定统一性,也涉及预计中主体各种机能的相互协作。最终,在崇高中被审美地加以综观的东西根本不是一个限定性经验综合统一体。而是-个反思性的可感统一体。马克瑞尔指出,在有限想象力和理性之无限要求之间的原始冲突产生了一种迷惑,它要求我们重新调整我们自己。想象力的退回不是通过把时间的线性系列翻转过来而调整我们。实际上,它径直穿越了线性时间的境域性轴线,并使我们反省我们的超越性本质--用康德的话说,它"在我们内里激引起对我们的超感性的使命的情感。" 可以说崇高把我们放到更为反思性的时间之中,但我们进入这高层次的唯一通道是通过情感。这可能是康德把崇高的情感与崇敬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所在。马克瑞尔的这一见解为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的崇高论提供了思路,而且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新的认识和看法。

在这样一种崇高的对立和超越中,心灵在想象力的退回的瞬间中体悟到了自身,感悟到这种反思性整体的可能性。马克瑞尔说,在一个瞬间同时呈现出来的不是一种对于世界上共存对象的经验,而是对于我们各种机能的形式上共存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种被设想出来的绝对的整体就是我们的心灵。这心灵包含强烈的生命感,人在体验和被体验着,在这种超越的生命感中,心灵使人真正指向人的世界,而不是其他。康德说,心灵的这种超越的能力是先验的,在美和崇高中都包含着这种生命感,审美愉快包含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而崇高"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在想象力的指向无限的综观中,在刹那生灭的回退式的超越中,心灵体悟到有限和无限的合一,这不是原初的混沌状态下的有和无的泯灭,而是既意识到有又能够参悟到无的心意状态,心灵恰恰在于这无限中超越,在这生命感中,在想象力的有限的在场的直观中呈现出了无限的不在场的东西。正是这样,康德把这种想象力所面对的这种超越称之为"深渊",康德说:"那个对于想象力超绝的东西(想象力在把握直观时被驱至此)就好像是一深渊,想象力害怕自己迷失在它里面,但是它对于理性里关于超绝东西的观念却并不是超绝的,它导致想象力一种这样的企图是合规律的;因此它对单纯的感性在同等的分量里抗拒着又重新吸引着。""这对象却同时又吸引着人:因为那是一种强力,理性把它施与感性,以便感性适应着它(理性)的本身的领域(即实践的领域)来扩大,并且让它眺望到那无限,这无限对于那感性是一无底深渊。" 这"深渊",就是整一和超越的无限之境,心灵在追逐和超越着,恒久恒新,正是在这一超越于想象力而趋于理性的无限整体的"深渊"中,心灵感悟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整一和亲密无间,心灵也正在这深渊中升起。在康德所说的数学的崇高中,也正包含着这些含义,康德在不厌其烦地把道德理念和审美联系在一起,他的目的也是很清楚的,心灵应该去找到它合适的寓所,人应该有他自己的家园,这是真正生命意义上的最高的合目的性。

所以,康德反复地阐明,数学的崇高不存在于自然和艺术中,而只存在于评判者的的心灵中,而我们对于康德的数学的崇高的误读和误解也多在于此。康德一再强调"自然的崇高"是一种不准确的表达,他说,谁会把冰峰乱叠着的杂乱无章的山岳群、阴惨的狂野的海洋唤做崇高呢?这些只不过是引起人达到关于绝对整体的观念,并进而扩张人的心灵,产生超越。通过数学的崇高的分析,康德的真正目的在于过渡到理性理念,即人对自身主体的肯定。

2、力学的崇高。

在数学的崇高中,康德通过想象力和理性理念的对立而揭示出人的心灵的超越性,它分析的是人的心灵的综观的能力,数学的崇高则倾向于认识,间接地联系于道德;在力学的崇高中,康德则通过人作为物理存在和道德存在的对立也即是人和自然的对立,揭示出人的心灵中具有的道德力量感,这种心灵的道德力量是人之为人的基质,这是在对自然(我们自身之内的和我们自身之外的)的抵抗中,激发出来的一种超越的力量,所以,力学的崇高的立足点是自由,它直接联系于道德。如果说,数学的崇高中,想象力和理性是对立的话,想象力在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退回的瞬间激发了心灵的超越感,那么,在力学的崇高中,则是想象力直接进入无限,自由地激发了心灵和自然对抗的能力,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力量的伟大。

力学的崇高,就是人作为道德存在者对自然的抵抗和超越,这种心灵的力量开启了人之为人的根本。这种力学的崇高由外在的自然激发出了人克服自身的意识中的恐惧感,也就激发出了人的心灵的能力,即克服人的物理存在的有限性的一种能力,进而体悟到了他的心灵的伟大,体悟到了人之为人的伟大和超越的道德内质。

力学的崇高,在康德看来,首先是在我们心里激起恐惧的表象,因为人首先是作为物理存在物和自然相对的,人作为感性的、物理的存在物无法抵御自然的力量而产生恐惧感,但是正是这种处于想象力的表象中的恐惧的力量,却激发了自己作为超感性的、道德的存在物所具有的那种更高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非物理的力量,也就是超感性、道德的力量,它使人在自然的可怖的物理力量面前,意识到自己作为人不单是具有物理规定性、受物理必然性所支配的物理存在物,更是具有道德规定性、必须自我规定、并藉此实现自己人之为人的人性和尊严的道德存在物。在这种对抗中,也就是人在与自己的"他者"--自然(内在的和外在的)、社会、人--的对立和对抗中,意识到了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有限性,亦即自己作为物理存在物虽然根本无力去抵制这种"他者",即这种可怖的物理力量,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超越,人意识到作为道德存在物恰恰能够抵御和超越这种物理力量,超越这"他者"。正如康德所指出的,自然通过物理力量并不能将人完全置于其暴力之下,反过来,人则能通过这种能力却能对人的他者施行暴力,这样人不但意识到自己作为物理存在物的自我保存,而且也激发了作为道德存在物(即人之为人的人性或人格性)的自我保存。康德说:"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抗的能力太渺小了。但是假使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的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他所说的这种力量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力量,康德甚至强调,在这种对抗中,纵使人将失败在这种强力之下,但我们的人格的尊严不会降低,反而更加唤起了我们内心的力量,这样康德实际上已经直接指出了反思判断与道德的联系。

康德把力学的崇高直接联系与人的道德感受,概括而言,这种力学的崇高就是一种由自然力量在人心中激发出来的、使人于其作为物理存在物的自我保存之外亦努力寻求其作为道德存在物的自我保存的力量。这样,同数学的崇高一样,力学的崇高也不在任何自然事物之中,而在于我们人的"心灵",也就是这种能够超越自然和自我的束缚的心灵之中,康德称之为"自由的思想方式",这也正是人的心灵的特质,人的心灵所具有的超越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并进而直悟生存的心灵能力。但康德把这种力量归结为人之为人的道德的自由感和尊严,他在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然的恐惧的超越后,轻而易举地转向了对道德力量的肯定,转向了对社会的人的超越能力,对一个富于理智和责任心、具有道德感和高尚的精神的人的肯定。康德说:"这就是一个人,他不震惊,不畏惧,不躲避危险,而同时带着充分的思考来有力地从事它的工作。就是在最文明最进步的社会里仍然存在着这种对战士的崇敬,不过人们还要求他们同时表示具有和平时期的一切德行,即温和,同情心,以及相当照顾到他自己人格风貌,正因为在这上面见到它的心情在危险中的不屈不挠性。" 这样,康德把他的论述就自然转入到对人性的论述了,他充分肯定这种主体性的崇高的人格观念。在对社会观念的阐释中,他认为将军要比政治家更崇高和值得赞赏,因为将军比政治家表现出精神和人格的崇高和伟大。他还认为,在宗教中,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屈服于上帝的威力,带着悔恨和恐惧拜倒在上帝面前,这不是崇高的观念,也不能对上帝产生崇高感。只有他意识到自己的目的与上帝一致,在自身意识到一种合乎上帝意志的信念的崇高性,这种内在的崇高性使他克服了对自然威力的恐惧,才能产生对上帝的崇高感。所以,康德说:"那对象不单是由于它在自然所表示的威力激动着我们深心的崇敬,而且更多地是由于我们内部具有机能,无畏惧地去评判它,把我们的规定使命作为对它超越着来思维。" 康德的本义就在于人通过对无限的感悟而超越自己的有限性,真正进入到自由的思想方式中去,进入到由对恐惧的超越中而产生的人格的升华。

在对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作了论述之后,康德又专辟一节(第29节)来讨论崇高快感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第四个契机:样态)。康德认为,对于崇高而言,心灵要求具有主观普遍性的感受,但是这只对受过文化陶冶的文明人才适用,对于未开化的原始部落的人而言他们只感到一种恐惧和危险,并未产生出一种理性的超越感。从这种差异中,康德想说明的是,这种崇高感的产生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似乎是人的后天经验的东西,但康德认为,"对自然界崇高的判断虽然(比美的判断更加)需要文化教养,却并不因此首先由文化产生出来,例如仅仅由习惯引入社会中来;而是在人类本性中有其基础,也就是基于我们凭健全知性可以同时要求于每个人并为每个人所要求的东西之中,基于对(实践的)理念的情感即道德情感的禀赋之中。" 正是道德情感的先天原则的要求,也就是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因为在康德看来,道德律令是先验的,凡是有良知的人都应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这是崇高感的基础,亦即心灵的特质。因此,所有的人都应该具有对崇高的这种判断,这就是崇高的普遍必然性的证明。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6

一、进步和超越

这是进步与超越的时代。学校办学六年,由区一级学校到市一级学校,再到省一级学校,跨越三大步。与其说是“展华现象”,倒不如说是“展华精神”,即持续进步,自我超越的精神。

学校实行“分部管理”,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设立教研室,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学校变0课题为拥有部级课题,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过去,学校下达了的硬指标,在强力逼迫下,老师们还是拿不出论文来发表,现在,老师们不仅有,而且要挑选知名的刊物来发表,这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我个人成功,已突破60篇,更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学校一个个具体的超越,包含不同的内涵与价值,天长日久,聚沙成塔,展华实验学校的发展史由此汇成。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展华不断发展,正得益于管理的超越、成绩的超越,乃至理念的超越。展华的“超越”,正是源自一种持续进步,自我超越的精神。展华的“超越”,决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进步,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展华一切发展的微观与宏观。展华的“超越”,从微观上要看个人的进步,取决于人人都保持一种动态的超越,而不能永远地踯躅不前;展华的“超越”,从宏观上要看学校软实力,取决于制度建设、思想观念等是否实现一种超越。无论个人,还是学校,它们皆因超越而实现进步。

二、角色与塑造

作为教育科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等方面都应该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教研室的职责和工作特点,我是这样认识教研室主任这个角色的:智慧型校长的高级参谋,创新型教师的合作伙伴,自主型学生的良师益友,研究型同伴的依靠力量,和谐型校园的文明使者。因此,有这样的角色期待,就必须塑造这样的角色。这就要求自己必须具备四种素质:一是有专家的理论水平;二是有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是能发现、总结和推广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四是要具有奉献精神,甘于做“基石”,乐于为别人铺路、搭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思发展是首要职责,当参谋是立身之本。

我作为校长的参谋,懂得放大角色,把“关起门来当领导”作为对自己的特殊要求,锤炼“身在兵位,敢为帅谋”的胆识,使“命题作文”管用:如德育基地的文案工作,宝安区创建“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的资料,《宝安区等级学校复查自评报告》、《关于省一级学校挂牌仪式上教育局长的发言稿》、以及学校的管理文件《全体教师与行政人员培训计划书》等等。

2、刻苦训练“学习功,研究功,下水功和引领功”。

我主持的课题,除了《中考研究》课题之外,还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级课题《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研究》以及《学生学科分级达标体系研究》、《初中生习作教学研究》、《学案导学实效性研究》等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在部级媒体和CN期刊上发表了,其中包括:《星级学生评价体系》、《多功能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运作》、《学科星级达标标准》、《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使用》等技术体系资料。

3、以师生的和谐发展为立足点,以学校的长久发展为目的

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并依托师生的和谐发展,不断地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能力。为此,我不断地引领教师反思过去、超越过去、展望未来,使他们在教学理念、学生管理、专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地跟上时代步伐,持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我的指导下,激发了一部分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热情,今年的论文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李飞、李沛、楚、周凯歌、万丽娟、李英、张晓慧、谷晓英、农业雄、李红等老师的论文已经发表在国家标准期刊上。

三、品牌和价值

品牌可以效仿,但不可以复制,品牌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到目前为止,学校的优势主要是由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品牌,以及丛飞的大爱品牌,李传梅的孝道品牌,张总、李总的爱心和善于沟通政府的品牌,徐校的博士品牌等个人品牌决定的,正是他们的品牌效应,使我校声名远扬,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品牌创造的业绩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生源之争实际上是学校的品牌之争,品牌的含金量越高,则学校的竞争力越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的成功从打造我们个人的品牌开始。

张校上任以来,我们俩形成了许多共识。我要在“星级学生达标体系研究”课题的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延伸到“星级处室达标体系研究”、“星级年级组达标体系研究”、“星级科组达标体系研究”、“星级教师达标体系研究”等课题,逐步形成学校的管理品牌和科研品牌,构建起科学、有效、实用的民办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张校认为,采用“星级”评价技术,可以破解管理难题,给学校各级领导彻底地松绑,有效地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办学效益。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

此外,备考有方,企盼“点石成金”。我主持的“中考研究”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撰写的文章《规划备考效率比拼》,对整个备考程序和策略进行了详细解说。这套技术的可操性较强,条理清晰,难度不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师生的实践。理论上分析,这套技术一旦用于教学实践,将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状况,逐步走上“向科研要质量”的路子。策略护航,相信我们也能打“漂亮仗”,一定能打造出自己的“中考品牌”。

四、感恩和奉献

教研室持续进步,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取得了几乎令人嫉妒的成绩,得益于展华这个平台,得益于领导的栽培,得益于同事的支持和配合,为此,我要表达以下几点意思:

q感恩领导,因为他们成就我的品牌

与其说,设立教研室是学校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道路的必然产物,倒不如说,领导的赏识和栽培把我修炼成了“才子”。如果还在原来的岗位上,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和超越,迟早会被自然淘汰掉的。为此,让我对理解、支持和培养我的学校领导表示万分的感谢!

q感恩同事,因为他们给我力量

与其说,同事们需要科研的引领,倒不如说,同事们是“众星拱月”,让我走在了前面。如果没有同事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教科研工作就是“闭门造车”,所以,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q为品牌而工作,让工作成为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

为品牌和事业而工作,才不会成为工作的奴隶。让工作成为一种兴趣,成为一种生命内在的需要,成为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所以,对于工作,我不仅要把它当成一种职业来做,更要把它当成一种品牌和事业来经营。

五、思考和努力:

1、转移工作重点,改基础性工作为由个人成果彰显部门工作成绩。

一个部门要完成学校分配的工作任务,途径有很多种,其中必然有最能出成绩的方法。对于学校教科研部门而言,如果学校的科研团队足够豪华和气派,部门领导就主要起“裁判或协调”的作用,其任务完全由团队合作来完成,其成果也完全由团队中成员的成绩来体现。显然,我们学校还没达到这样风光的的境况,部门的任务就得由领导亲自来完成,其成果也得由领导的成绩来体现了。所以,本学期我们转移了工作重点,改基础性工作为由个人成果彰显部门工作成绩的做法。事实上,这样做才行得通,否则,不仅做不出成绩,还会产生磨擦,甚至产生怨恨。

2、事实表明,在教育宣传过程中,简单地宣传成绩已经很难达到目标,必须直面教育热点、难点、敏感和盲点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应该体现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3、作为一线教师搞的课题研究,大多是由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自己感触最深的、有所体会的观点,想通过科研来提升;另一类是自己最感困惑的、疑虑最大的问题,想通过科研来探明。从科研类别上看,大都属于行动研究。我们可将老师这种选择课题的方法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经验提升法。所以,有了感触才来研究,研究之后加深感触,经验总结贯穿研究过程始终,才能保证研究的有效开展。

4、教研室要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深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总结提炼实践中鲜活生动的经验和案例;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教材、课程的转化,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师行为的转化,促进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的转化,促进研究成果向教育技术和教育产品的转化,以扩大科研对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影响力和依赖程度。

5、教研室肩负的教科研工作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与教育教学是“一张皮”;科研工作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主体,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制约甚至阻碍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宗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的研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研究,都不能算是我们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是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立足于常规教学探索,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于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立足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教育科研质量是学校办学效益高低的主要标志,是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主要标志。教育科研是使学校充满活力,增强办学效益的催化剂,也是实施素质的重要保证。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7

(1)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新时期德育是一门科学。改革和管理中小学德育的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复杂性。因此,行政出题目,科研找答案,决策作指导,将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新方式。自觉地发挥科研力量,是开创中小学德育新格局的长远之计。是否重视教育科研,是衡量教育行政干部由经验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的重要尺度。

(2)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德育的科学性,指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客观要求、教育规律;德育的针对性,指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又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两者的关系,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内容落后于现实,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二者相结合,便能增强实效性。

(3)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德育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辨析和自我塑造,把新的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其成为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大胆地坚持正确导向,这样才会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4)要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正面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在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绝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就放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要立足学校小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历史地分析,全面的比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作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优化学校小环境,也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80年代末以来,道德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先后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委托有关学术机构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丛书,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新三字经》一类的道德读物,《中国公民手册》已经问世。教育理论界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正在深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继续深化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解,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寻找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道德水平的适宜途径,由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日前就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问题

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是把握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根本方向,反思和改革整个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之前,与会者讨论了评价的标准或者说评价的参照系的问题。有人指出,目前哲学界或社会舆论中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看法,如“爬坡论”、“滑坡论”、“代价论”等,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或参照系不同。如果从传统的道德立尝道德观念出发来评价当前人们的道德生活,自然会认为是“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把道德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的话,更多地看到的则是道德的进步,或者说,是新道德的诞生。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对当前我国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上,我们应该采取后一种标准,即社会的、历史的标准。凡是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相反的,就是过时的、丧失了合理性的、应该淘汰的道德。这种标准也就是道德评价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

遵循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上升的、“爬坡”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这种进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当代的学者们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尝试,必然要求并孕育生成一些新的道德准则、道德精神。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则,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等,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道德法则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性。

在看到道德发展总的历史趋势进步性的同时,与会者也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的某些道德状况确实使人忧虑,所谓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生活的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该是不容回避的,但人们指出,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地方,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帐都记在市场经济的头上,认为搞市场经济和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个“悖论”。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市场的必然。每一种经济活动背后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市场经济也是一样。应该说,像平等、公正、义利结合这些道德原则并不会必然地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无序,而只会使之更加有序。问题在于,由于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以及道德观念生成的历史性,目前的社会主体道德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活动内在的道德需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社会主体道德或是滞后或是超前了。这种或滞后或超前的道德体系、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结合是造成目前种种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是造成普遍的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们需要给以严肃的关注,并予以有效的克服、校正,但它们决不表征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方向,更不应该将它们归咎于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和德育总的来说是在前进着,在“爬坡”,是在从古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向现代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前进。但在局部是在作战略退却,即作为主体的道德和德育在从超越社会经济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甚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德育退却到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道德和现代教育。之所以作战略退却,是因为我们在一段时期内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冒进了,冒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阶段了,现在已退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我们的道德和德育也离开自己存在的基础冒进了。只有退却到和自己存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位上,退却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位上,才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才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有前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这是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道德和德育不是先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现实的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是调节反映相应的经济基础的人际关系的规范,这种规范是维护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的。就是说,我们现实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现代所有制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现代分配方式并存。它不是未来的、单一的、完全的公有制,更不是古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因之,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就应该是反映这一经济基础的道德和德育,即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的、以平等为核心的现代道德和德育。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以完全的社会主义为方向,但它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它和古代道德和德育从本质上是矛盾和对立的,它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维护人身依附和特权关系等等的古代道德和德育。我们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的建立而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目前道德和德育中存在的某些混乱、无序、倒退,正是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回流、支流、逆流,都是局部性问题。我们的道德和德育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前进而建立、发展和前进!这是主流。

二、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学界有种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这种观点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超越。教育,从而包括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也必然是超越性的。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在当前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超越现实。道德教育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肯定、复制和重现,而是从可能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否定、提升和启蒙。二是超越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使人的精神、人的生活从物的束缚下,从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总之,如果没有超越性,就没有道德教育,道德的历史进步也就无法解释。

还有一种观点,从道德教育和智育、体育的划界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本质,就是一种区别性的东西,是标明某一事物独特性的东西。道德教育的本质,只有在与智育、体育的区别中才能显现出来。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智育和体育是从现实出发,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手段和条件问题,是讲“实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归纳性的;而道德教育则是从未来出发,是一种道德命令,人们必须服从,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规范问题,属于“应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演绎性的。所以智育、体育和道德教育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从“应然”、从“理想”出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性的,要用一种批判性话语引导学生超越现实,追求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当前孩子们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太现实了,所缺乏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当由此努力。

对于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会的多数人在特定含义下予以肯定,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确有或者说应该有其超越的一面,把应然的、可能的、理想的甚至高尚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引导他们走向这种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创造这种生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个体而言,道德教育要不断地提高他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就表现为一种超越。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社会道德规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原原本本地把复杂多样的道德规范搬到学校中来,向学生进行灌输,或依此对学生进行训练。道德教育对于它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它要选择那些最能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选择性也就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超越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乃至反动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在当前,道德教育就应该超越人身依附,强调独立人格;超越不平等,强调平等;超越对物质主义的崇拜,强调精神生活等等。此外,道德教育的超越性还体现在摆脱人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束缚上。长期以来,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局限在人类自身的事务中,局限在某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道德关系,认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是很不相同的。当代道德教育应致力于这种新的道德关系的阐释,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的理解。这种超越体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题材的拓展。

在肯定道德教育的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同时,大多数与会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提出质疑:第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否准确?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主体在自己所建构的实践活动中究竟是越来越“超越”客观呢,还是越来越“逼近”客观?即便实践的本质是超越的,能否从这种一般的、抽象的类本质推论出道德教育甚或教育的本质也是超越的?诚如此,智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不是超越的?科学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这样一来人类的所有活动的本质都是超越的,那么又何言超越性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呢?第二,从“应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本位出发推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是否普遍妥当?“应然”是否在价值方向上必然地指向“未来”,指向“理想”、指向“更高的境界”?父母对孩子说:“你应该听话!”;老子说,人类社会“应该”回到“小国寡民”的初民时代;朋友对你说,“(就是)亲兄弟,(也应该)明算帐”。这些道德话语并不是,“超越”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认为道德教育的逻辑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那么,演绎的大前提是从哪儿来的呢?高尚纯洁的道德律令又是从何而生呢?其结果,很可能得出先验道德的结论。第四,如果认为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超越现实、超越世俗,是从理想生活、可能世界出发的,是要对现实进行“否定”的,那么承担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教育者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必然导致在“芸芸众生”中划出、推出甚或造出一部分品德纯洁、高尚的人,是这部分高踞社会之上的纯洁、高尚的人用自己的纯洁、高尚的言行培育了新一代的纯洁和高尚。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道德教育新发现,因为一部中国道德教育史就是这样的。难道我们以前的道德教育还不够“超越”吗?难道我们以前的纯洁、高尚的道德偶像还少吗?难道我们以前对现实生活、实然世界“否定”的还不够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不是不“超越”、不“否定”现实,而是太超越、太否定现实了,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以至于所谓理想的生活不是提升了现实生活,而是根本遗忘、摈弃和歪曲了现实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甚至出现“以理杀人”的情况。

总之,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说道德教育具有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性是可以的,但说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超越性,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也没能很好地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提到本质的高度,理解为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甚至也不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将它理解为超越功利、超越物质、超越个人。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一种道德智识或经验的归纳过程,我们所要求的道德哪怕是最理想的道德,如诚实、正义,都不是先验地给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无非就是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现实的道德生活,而现实的道德生活就是世俗的生活,它由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时代所认可或修正或补充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伦理禁忌等构成。正是这些东西奠定了我们道德生活和整个人生的基矗因此,不能否认和否定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和道德教育应该是最现实的,比智育还现实。讲对现实的否定或超越,应该严格地局限在那些丧失了现实合理性的方面,而不能把整个现实作为否定或超越的对象。讲对功利、物质和个人的超越也应在肯定功利、物质、个人需要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在回到传统上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体的老路上去。当前的许多道德混乱可以说就是对传统的过于超越的道德生活方式的“反动”,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再提倡回到老路上去,又走向一个新的极端。至于理想的、可能的道德生活,则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目标。但道德教育不能把目标当成基础,把目的地当成出发点,那就会发生本末倒置的问题。

有人还提出道德教育或整个教育的“保存性”的一面,即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面。对于教育或道德教育只讲超越不讲或少讲继承,只讲理想不讲或少讲历史,只讲促进改革发展不讲或少讲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不行的。两个方面应该得到统一。统一在哪儿?统一在现实性上。现实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的考察有两把钥匙:一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二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三种道德”(封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理论。

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而且三种道德关系都有,哪一种也不完善。现实的道德状况是丰富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式的。不能也不可能只要求一种类型、一个层次、一种样式。这种“多”是统一的,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统一在现实性上,在今天即统一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上。也就是说,今天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适应,是要适应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不是去适应人的依赖关系。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超越,主要的也不是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是指超越人的依赖阶段。如果要说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也只能是局部超越,而不能是全局超越,只能是个别超越,不能是全体超越。

三、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

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说是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在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中,本体功能是基矗没有本体功能的充分实现,就谈不上社会功能的实现。本体功能是学校道德教育所应主要追求的,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在其有限的时间中所能够追求的。我们过去德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失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能看到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时间和效果的有限性,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说政治是灵魂,也未尝不可,但更应强调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是基矗政治要求不能代替道德规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人格,一个人在政治上要么投机,要么装糊涂,要么甘做政客。所以,就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来看,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具体到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树立他们的道德信仰。育德之中,核心的东西是发展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领悟,就是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更有价值。没有这种悟性,一个人就不会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就会成为道德的奴隶,而道德也就会成为奴隶的道德,成为束缚人、压制人的手段,而不是形成人、解放人和提升人的手段。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所谓自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了一种审美状态。从他律走向自律再升华到自由,都有赖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如果没有悟性,学生既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由。

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一种“感召”、“净化”和“社会制衡”的功能。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就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的。正如古人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救落水老农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道德的。如果在该履行道德义务的时候讲究条件,甚至开口要价,就不再是一种道德行为,而蜕化变质为一种政治、经济或其它什么的交易,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剧场行为。所以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有而且应该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在当前社会道德生活许多方面失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发挥它的这种感召、净化与社会制衡的功能。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有人从道德的二元结构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功能。所谓道德的二元结构,是指社会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基础文明就是健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接受,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必须身体力行的东西。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等。而德性修养则主要是反映了一种道德境界,一般地说,它是高于基础文明之上的,既包括了内心状态,更反映了外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德性修养的人道德责任往往超越了基础文明的要求,比如说,在社会生活中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革命事业中抛头颅、洒热血等。就两者的区别来说,前者是基本的、他律的、功利的、世俗的、统一的、适应的,后者是高尚的、自律的、理想的、神圣的、多样的、超越的。就两者的联系来说,犹如一座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德性修养是水面以上的部分,基础文明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没有水面以下的部分,水面以上的部分就不会凸现出来。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基础文明习惯的培养上,从而提高社会的一般道德水平,而不应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造就道德圣人上。再者,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即是说,主要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础文明是可教的,德性修养是不可教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不应在不可教处努力,而应在可教处努力。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就应该定位在传播和提高社会的基础文明上。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问题

讨论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认为是低效的,有的人认为是无效的乃至负效的。究其原因,不同的人强调不同的方面。总的来看,涉及到学校道德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方方面面。

第一,就目标而言,过去我们的目标定的太高、太大,甚至有不科学的东西,习惯于制造学校道德教育的“神话”,认为其无所不能。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研究可能性。目标太高、太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就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做,就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等到出了问题,又反过头来批评学校德育没搞好,而不愿意静下心来科学地分析目标上的原因。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做似乎也有些不公正。实际上,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这样的目标,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德育之累”。

第二,在内容上,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经常的情况是,用政治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只讲道德的阶级性,不讲道德的共同性。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经常性地跟着社会形势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有人打了个比喻,把整个学校德育比成一棵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树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壮,那么它的花必不鲜艳,果必不丰硕。例如,“”期间,许多人政治上跟着走,道德上却是两面派,伪君子。有人还指出,在内容上;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讲怎样做人,把内容的序列给颠倒了。在这方面,应该很好地汲取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如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等。

第三,在方法上,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与之相适应,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就出在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在这方面,与会者还特别强调教育者自身道德素养以及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问题,认为只有有德之人和有德之教才能建构起真正的德育活动。如果讲马列的不马列,教道德的不过德,马列之教不马列,道德之教不道德,就必然导致整个德育的危机。

第四,在教育者方面,有人提出;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代沟扩大,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批判,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强制灌输。

当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普遍的师生关系的对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对立,青少年群体的一些反主流社会情绪)恐怕与此有关。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来尝试解决。在新道德的建设方面,师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受教育者方面,有人认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变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得到重视。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这种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8

每个人听了这个故事都觉得不可思议,每个人听到这个故事都被他所倾倒。

“我的天哪!太震撼了!多年来在智新超越发生过许许多多创富奇迹,然而,我不得不说这次凭借一张名片就赚到上百万,再次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他又一次颠覆了智新超越的历史,我太佩服他了!”,智新超越教育总经理耿军情不自禁发出阵阵感叹。

一张名片的创业故事令人激情澎湃,这究竟是怎样一张“疯狂”的名片,这张名片的背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偶遇:一张名片荣耀一个家族

“李老师,您好,您名片上说不讲一道题,就可以快速提升孩子的成绩,真那么神奇?我们可以先去试听下吗?”

“是李老师吗?,您的名片上讲不教一道题,成绩快速提升。您能讲讲到底怎么做到的吗?”

“李老师,您好,还记得我吗?我姓马,上次在火车上您给我递过名片。回去后,看到你们在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接受采访,我感觉对孩子帮助挺大的,想给我儿子报个名吧,第33期还有名额吗?”,类似这样的电话李军每天会接到上百个,有时晚上十一二点都会有家长向他咨询。

2012年2月一天下午五点四十分,最后一张名片落到一位餐馆老板的手中,当天已经发了127张名片,他又一次突破了自己!李军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久违的笑颜,这个平时沉闷不善言谈的男人最近的笑越来越多了,因为他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了,而那些变化是他以前做梦不敢想的。从清华智新超越培训十天回来半个月不到,他收入突破5位数,而更让他自豪的是朋友们投来羡慕的目光,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并且受到到副市长的宴请,令他受宠若惊,感受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

曾经一穷二白、言轻卑微的他甚至有些来不及适应被社会过度的“宠爱”。然而,有一点他却非常清醒:今天所有的收获都是因为他从事智新超越教育带来的。所有家长、领导对他的尊重,是对他从事职业的肯定,是对他从事智新超越教育价值的肯定。因为他让无数平庸的孩子短期内变得优秀起来,因为他让无数痛苦的家庭快速变得幸福起来。因为他拯救了一个个孩子,于是也就造福了一个个家庭,也就造福了整个社会。所以,他为此自豪、骄傲!而因为他从事职业的骄傲,也让李家整个家族倍感荣幸!

面对笔者,李军讲起了自己成功的经历。

李军,洛阳人,今年39岁,由于一无社会背景,二无高学历,在一家机械厂做普通车床工一干就是十多年,虽然工资不算高,但他兢兢业业的工作,生活比较稳定。然而,随着身边一些朋友下海经商,一个个发达,住高楼开豪车。相形自己就“悲催”了,面对飞涨的物价,工资上涨的步伐赶不上,为了孩子全家人省吃节用,就连平常朋友聚会应酬,他能逃避则不去。

“难道我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过一辈子吗?我不甘心!”,李军多少次这样问自己,多少次他总觉得自己不应如此度完今后的日子!

一张名片改变命运。一次旅行在火车上,当时身边的一位朋友要跟他交换名片,李军很是尴尬,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过名片,他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车床工,也用不着什么名片。然而,对方的名片却大大提起了李军的兴趣:“不讲一道题,成快速绩提升”,真有这么神奇吗?因为自己儿子学习的问题,一家人没少操心,也用过办法,请家教,上辅导班,能想到的方法都试过,但是儿子的成绩就是不见提升。曾经上网搜过如果提升孩子成绩信息,两年前也听说过智新超越教育的脑力特训夏令营,让学生十天就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让孩子“玩”中掌握快速提升成绩的法宝,只是当时没有去留意。再仔细看了名片内容:“天籁之声.饭桌文化让改变立竿见影;现在报名,连线清华教授,改变立即开始!”。李军在那一刻心动了,“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孩子的成绩关系到他的前途,如果真那么神奇话多少钱都值得”。

调研:两个孩子感动一个大男人

旅行回去后,李军就到网上仔细搜索查询了智新超越脑力特训夏令营的相关案例,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厌学、偏科、网瘾、叛逆、感恩父母等在智新超越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其中两个个案例深深震撼了他,让他更坚信智新超越,一个孩子叫行光明,另一个叫耿怡洲。

行光明,今年12岁,两位父母亲都是上班族,因为平常工作忙碌,从小光明的照看就落在其奶奶的肩上,奶奶对光明是非常宠爱,对于光明是有求必应,信马由缰。

然而,老太太没想到,这样是在害孩子。七八岁的时候,行光明顽皮、不懂事,不懂礼貌的缺点已经暴露无遗,见了长辈不懂打招呼,在家稍不顺意便大吵大闹,甚至骂父母亲。上学后光明更是变本加厉,调皮捣蛋的性格愈演愈烈,和同学因为一点琐碎的小事就会大打出手,每周在学校5天中有2天都是因为破坏课堂秩序。因此,光明在学校有一个外号:鬼见愁。

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又好,又懂事别提多羡慕,光明的妈妈心想啥时候自己儿子能有人家一半就心满意足了。

2009年暑假光明的妈妈在媒体看到,北京智新超越公司脑力特训营,让很多像光明这样顽皮捣蛋,不懂事,不爱学的孩子通过短期的脑力特训,不仅学习成绩立杆见影在短期内提升上去,在人格,思想,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通过脑力特训都有一个质的变化。

光明的妈妈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通过实地考察后光明的妈妈很快为孩子报了名,参加了暑期脑力特训营。暑期结束,令人不可思议事发生了:光明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回家后懂得帮妈妈擦桌子,为奶奶夹菜,在小区见了长辈也懂得主动打招呼问好,光明的妈妈简直不敢相信,邻居们也非常惊诧,光明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

在学校的表现也同样发生了令人不敢想象的我变化,学习成绩从年级倒数进步到班级前十名,对同学们也非常友好,对老师和长辈礼貌有加,突然变得懂事起来,成了同龄人的学习榜样。

孟州明珠小学的怡洲同学在智新超越不到三个月,数学成绩由全班30名一跃到了全班第一名。老师惊奇地问他爸爸:“你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最近进步这么快,在班级里超一流的好?”“什么是超一流?”他爸爸感觉云里雾里的。老师说:“就是比第二名还好很多!洲洲在哪上的辅导班,能让我的孩子也去吗?” 听到老师地赞扬,冶洲爸爸心里明确他选择智新超越选对了。

经过网上仔细的调查,两个孩子的故事令李军非常感动,他更坚信智新超越的“魔力”了。李军的儿子首先被夏令营开心的课堂气氛和CS实战吸引,最让李军父子俩感兴趣的是突破传统夏令营的模式,他给儿子报名后,清华总部的冯老师立即打电话给他儿子交流学习方法,听说英语学习吃力,清华著名的英语教授蒋隆国的指点让他儿子对英语更有信心。之后寄到家里的清华大礼包,着实让儿子的自豪地美了一把,夏令营还没开始,就已经收获多多了。之后,李军给记者说,如果我们上学时能得到清华教授的指点或是清华礼品,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一次,儿子同学来借清华大礼包中的精美的清华书签,露出羡慕的表情,并说想和他儿子一起去参加智新超越清华脑力特训营。这让李军想起了名片中“人生含‘金’量=帮助人数量!”这句话,但是自己孩子好说,万一别人家的孩子效果不明显,那该多没面子呀。总部的电话里讲的是很有道理,到底怎样,我过去看看究竟,先自己见证一下。我这样的一个主儿,先看他们能培训我成什么样子?李军决定亲自到智新超越亲自“修炼”一番。

考察:一条短信引发一群朋友“围观”

到了智新超越.清华总部,李军不可思议的发现自己太有能力了!他说,再笨的人在智新超越也会立即优秀起来!创新性思维的方法使自己在特别开心中,把一百位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字能正倒背如流,自己曾花三个月也没记住的《弟子规》,在智新超越脑力开发的方法下,在自己哈哈大笑中的十个小时内,竟达到第几句在第几页都知道。之后,自己创新思维模式的升华,对人生的感悟,“兴趣激发-脑力开发-数据习惯”系列课程的让李军体会到了名片中“一人习惯养成,提升整个家族文化”含金量。特别是他听到一起培训的同学黑龙江的严老师、江苏的做过公立学校十年管理的张校长等都说,这样的课程十万美金也值呀!李军明白了名片中“当天不满意可全额退费”的底气!

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继续发生着,李军把自己每天美妙的变化用短信群发给朋友们。第一天:“朋友们,我在清华学习智新超越创新型思维的三大方法,几十分钟就把一百位数字正倒背如流了,我的创新能力得到无与伦比的提升”,短信给最亲近的几十位朋友,朋友都很惊讶:“你小子,没有发烧吧。你能到清华学习?你还能讲那么多数字?你能,那我就拜你为师!”

第二天,短信影响到他手机上所有的名单。没有一个不回复的,大家对这种转变很是惊讶,也很期待。第三天,大脑储存英语单词12种的方法,让开始毫无自信的李军对英语单词不再恐惧,准备回去和儿子pk呢,满满的信心全在短信里传给周边的朋友。第四天,第五天持续的短信足以证明改变的真实性。因为真实,因为有效,没有人可以拒绝这样的奇迹!甚至有需要的朋友都按耐不住,长途的电话打过来,非要他亲自讲讲。

十天清华学习,十天短信,李军还没回家,很多家长已经迫不及待了。而他的思维模式已经被激发了,他当机立断在北京买了一台电脑,从第三天开始,李军完全被智新超越战略规划的魅力倾倒,在总部就开始展现自己潜能开发后所带来的商业价值,网上网下的战略规划开始实施。

网上:空间、博客、微博、论坛、社区等类似名片式营销方法。在总部实战性的操作指导,量化的指标让李军每天至少影响十万人;

网下:总部行之有效的七个一系统营销方案:一张自动营销名片、一个天籁之声模版、一段天籁之声音频、一段学习效果视频、一本智新超越公信力画册、一张帮到学生和家长的招生简章、一套跟进短信模版,各体系量化的指标。得到这样系统的资料,李军更是踌躇满志,这些法宝带给自己的价值不低于50万!

在思维的领域,想到什么都能拿来为我所用,特别总部特制的思维导图软件,给李军之后的规划和安排细化到每一天的每个时间段。这次投入的1.98万让李军浑身上下充满了蓬勃而出的力量!生活原来真的可以“智” “心”超越!

执行:网上网下每天影响20万人

当学习结束离开总部,李军说:新的自己开始了!

每当回想起总部“欲渔理论”创始人耿军老师要降低学生厌学比例和降低自杀意识比例的使命,李军觉得自己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特别是想到2012年元月17日,泌阳县小铭和妈妈双双喝农药自杀等令人惋惜的事件,就会在大脑中浮现无数孩子急切需要帮助的场景,现在的社会,家长和孩子真的太需要智新超越了,自己能有机会接触,并且能得到系列的营销方案,如果没有把智新超越的方法带给孩子们,就对不起他们。再不行动,那么自己不就是间接的杀人犯吗?

刚上火车,手机就响个不停,这绝对是每天派发名片和短信的最好回报,总部自动营销的名片设计真是太有魅力了!

电话里跟家长的交流让同车的旅客越听越兴奋,纷纷索要名片,还没有到家,总部为李军特制的名片两盒张已经送完。

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休息,朋友们就不断地过来“探秘”,从怀疑到惊叹到给孩子或者自己报名,这时候,李军发现总部的七个一系统营销方案真是所向披靡呀,家长往往还没听我说完就要报名,因为毕竟每期招生名额是有限,家长们个个抢着报名。

之后李军开始了有计划的派发名片行动,以前在街上也接受过不少的传单,彩页的宣传,总感觉是一种促销。如今他全然没有那种纯商业的感觉,因为每次发出去,讲出那句话:这对您的孩子绝对有帮助!不讲一道题,成绩快速提升!他在心中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发出的一张名片又将改变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同样,收到名片的朋友听到:不讲一道题,能够快速提高孩子的成绩,非常好奇,欣赏将名片藏起来。李军面带微笑,真挚的投入自己的感动里,每发出一张名片他都流露出帮人之后的喜悦。在摸索了每天的工作后,慢慢的,每天的任务定制也不断提升,因为越来越熟悉了,30张、50张、70张,现在每天达到了100张以上!当然网上的工作也不能放松,李军给自己的任务就是每天通过互联网至少影响10万人,实际上他按照在总部互联网营销的实战培训,每天影响的人都在20万以上。

“李老师,收到您的名片后,我上网查看了智新超越教育的资料,我夜不能寐了。我的孩子每天学习很努力,也很想学好,但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呀,帮孩子选对才最重要。”,有家长电话里这样讲。

有的家长说:“李老师,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可以帮到他吗?”

“我的孩子是偏科,就不喜欢英语,能让清华的蒋隆国教授给孩子交流吗?”

“网瘾的孩子制定的是什么协议啊,还帮孩子成绩进步了?我们家孩子现在就交给你吧?”

面对众多的咨询、报名,李军一一答复之后。心中更明白,每个孩子都是需要智新超越,因为在培训过程中,他深有体会,一个孩子的改变不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就可以。在总部,很多敬业的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的设置,互动的策划,甚至具体到吃喝拉撒的行为习惯,都有背后的精心投入。每班一名主讲、一名班主任、一名生活老师、一名安全老师、每七名学生一个助教。最后一节给父母的成果汇报会,让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秀,知道钱没白花,总部考虑的实在是太周全了。

这里也不乏有的打开网站看视频的,孩子的兴奋激动让家长也按捺不住,李军建议抓紧时机报名,现在是33期,在总部时,已经开始报名了,总部也给到提前报名的孩子推出优惠政策,一旦报名并且完款,即刻享受:一、清华教授和特训营老师的电话连线。孩子的学习和兴趣是息息相关的,在孩子感兴趣的时间段,给他相关的指导,这种改变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二、提前报名可以提前选择清华北大优秀学子做助教老师,辅导孩子日常学习。三、提前报名并可收到智新超越寄出的清华大礼包(清华百年校庆校徽、百年校庆纪念钢笔、清华笔记本、《清华北大学习谈学习方法》丛书、清华脑力特训营视频光盘等)。这样的激励也是孩子进步最好奖励。虽然还没有参加学习,但是孩子的改变已经开始!四、提前报名还有经济方面的优惠哦。

有个家长曾算了个帐,在北京一般的家教每课时收费200元,智新超越脑力特训夏令营每天8个课时,十天共80个课时,常规收费应该是16000元。但听说是为了帮到更多的学生,现阶段收费才9800元。并且报名后就可以享受到总部老师、清华教授的跟进了,和别的夏令营不同。当然,关键是好效果带来好口碑,报名的才越来越多,听说有个学生报好几次才报上名。

质疑:不能让一个孩子离开?

当然,也有毫不客气的家长质疑地问:“我倒很想让孩子去,但我这孩子什么班都不去,你看行吗?对这样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招儿吗?孩子不愿呆在那里怎么办?”

李军立刻想到了在总部见到的博源,那个孩子是被妈妈“骗”过来的。第一天的见面会上,这个无所谓的男孩在台上毫不客气的讲:“我是被我妈骗来的。她告诉我来这里打篮球。”在智新超越的培训有个众所周知的规则,就是学习一天后不满意可以全额退费。孩子在下面也和旁边的同学得意的讲:“今天我就回家,回家后学费就是我的了。我就等着!”,助教彭老师把情况反映给总指挥耿军老师,看到这样的孩子,耿老师说,我们说话是要算数的,马上那个联系她妈妈,退费给她。彭老师说,智新超越脑力特训营从开始以来还没有一个退费的呀?!耿老师说,智新超越即便出现一个退费的,也是件好事,反思自己的问题后我们可更好的进步。彭老师就打电话给博源妈妈,但是妈妈在电话里说:“坚决不能让这孩子回来,就是死也要让他死在那里!”一边是孩子哭喊着要回,一边是妈妈生气的坚决不让回。

依据耿老师多年做教育的经验,知道母子关系已经很紧张了。就和博源聊:“你是想长期痛苦下去还是需要我们的帮助”博源在看了耿老师解决的多个案例后,和耿老师敞开心扉聊了自己对父母的成见,并答应可以先留下来;第二天耿老师约见了博源的妈妈,得知博源的父母都是研究生,想把博源培养成博士的妈妈有些教育方法欠佳,就协商制定了改善措施。之后在集训营的几天里,博源变化很大,回到家后,全家很开心。详见网站“小源妈妈的短信”。

不同的故事在智新超越每期都有,每个孩子和每个家长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如果说改变是从智新超越开始,那么,离开智新超越后的孩子是否就不再有进步?

在这里,李军又带给我们光明的故事,这个孩子在观摩会上是不少家长和孩子心目中的主角,因为他的改变就是从智新超越开始的,但是时隔几年后,(光明09年参加的智新超越培训)光明妈妈一直和智新超越保持联系,去年的年会,她专程过来参加,在会上,她激动地热泪盈眶。她说不仅因为光明从62名到班级前十而自豪,不仅是因为拿到奖状而高兴,不仅因为帮弟弟学习而兴奋,不仅因为自己成为小区的教育专家而激动,更重要的是因为孩子的转变让家庭从矛盾到和谐小康而且家族文化不断升级!

2012年3月20日下午,在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现场,制片人刘英男和导演袁强等对智新超越教育培训过一年多的学生突然回访,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肯定,满意率100%(详见博客:“奋斗”在CCTV的好习惯养成体系)。

超越:一个暑假挑战两个传奇

总部成熟的课程体系,务实的服务保障,鲜明真实的案例,完善的推广营销方案,李军在整个过程中经营得开开心心。刚培训完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80多名意向电话详细的咨询,李军拿出笔记本上清晰的记录放在面前,上面详细的标注时间、意向需求和解答的关键词,以及发过的短信、再次联系的时间等等,缴过费的记者看到已经19个。

他接着感慨地说,我没有接触智新超越就算了,现在我已经自身得到了验证。毋庸置疑,至少我肯定孩子们需要!现在每天我并不是去推销啊拉客户什么的想法。我看到一个人,只需要简单地两句话:这对你的孩子有帮助,不讲一道题,孩子能进步;还没有孩子的,我告诉他:这对你朋友的孩子有帮助,人生含金量=帮助人数量。我现在做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升华我的人生,我只要用心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和家庭,我的人生价值就会被越来越放大!从清华回来后,不到一个月我就有将近三万的回报了,这次是刚刚开始,我也给自己暗暗的定下了目标:今年暑假,我要帮到300名学生。我能超过在总部知道的两个传奇人物:赵莹(招生代表一个半月收入15万)和朱天奇(徐州市独家商,一个暑假收入99万)。

智新超越的发展也让李军很有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就看到不少大的投资公司考察,想要和他们合作。公司今年调整更大的规划,发展目标是三年内是成为上市公司,“我的做好了,到时候就也是智新超越的股东了。”,李军殷切的展望着未来。

数字:

采访到这里后,笔者整理出李军的一些数据。

十天:在智新超越清华总部培训并发出十条短信;

100张:每天发出自动营销型名片100张;

一个月:接到咨询80余个;

19 个:报名智新超越·清华脑力特训夏令营学生19个

三万元:一个月收入约三万元

300名:今年目标帮助300名学生。

超过赵莹(招生代表,一个半月帮助学生60人)

朱天奇(徐州市独家商,一个暑假帮助学生200人)

1.98万:投资:1.98万+电脑3000元+差旅费3000元=25800

七个一:物资:总部七个一销售体系已提供足够的数量。

对话:

谈了这么多,讲的很慷慨激昂,难道做了这一段时间,你就没有遇到纠结的时候,这个智新超越也不能是那么完美吧?笔者问道李军。

“当然,每天出去派名片,是重复性的,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啊!记得上周三,那天下雨了,春天的风还有些冰凉的感觉。我照旧走在街上,除了匆匆的几个路人,大街上让我感到毫无生趣。就想,嗨,算了吧,回家。当我走在返回的路上,想起爱人让准备的药家里没有了,就奔到医院。到了医院,呵,暖暖的,买完药,看到椅子上闲聊的几位病友,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他们能不需要吗?然后交流、递给名片。哎呀,只要有人接受了我。我这就不能再犹豫,我一股脑儿在病房里转了一圈,特别是有个大叔,他对教育可有兴趣了。并且对学生学习的能力技巧和方法都有不少好建树。临走时,他特意让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他孙女的姓名,学校、电话。让我和孩子爸妈交流交流。这事情让我想起在总部时候耿军老师的那句话:“每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是能力提升的时候。”这话,我现在算是真正明白了。现在,我感觉我每天衣食住行都是在营销,擦个皮鞋、理个发、吃个饭的期间,和人一聊,嗨,就这样,名片能珍珍贵贵的收起来。我不担心现在报名还是不报名,只要他听完我的话,自然会过来联系的。近期几个亲戚和朋友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兼职全职的都有,主要是对自家的孩子也很好。我现在做的事对别人是有帮助的,他们最终都会来感谢我们的。你说是吧?”

你家孩子现在多大了?李军真诚的望着笔者,并递给我一张名片。

额——,笔者愣了一下,继而恍然大笑,大拇指竖给了这个天真的李老师!

笔者决定,回去也要让孩子“智新超越”,我也是家长哦。

我拿起来智新超越教育李军递给我的名片看到了这句话:

帮帮您身边的孩子吧,百分百的感谢率让您更受尊重......

旁音:

国家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说:“先培养兴趣,再给予方法,智新超越教育的方法不错。”

清华新生导引师蒋新官说:“参加过几次智新超越教育的成果展示会,看到那么多的家长,见证自己孩子的优秀而感动,智新超越夏令营做的蛮不错。”

CCTV《奋斗》制片人刘英男说:“智新超越的思维导图软件和团队“不抱怨,工作积极主动”的态度,对我们团队也很有借鉴价值。”

《商界》杂志资深策划人文海军说:“智新超越教育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以效果为导向的基础上,会越做越扎实。”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9

关键词:后发高校 高水平大学 超越发展 战略规划

高等学校战略规划勾勒的大学蓝图,实际是从办学的历史、现状、愿景及其策略等方面对“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成这样的大学”三个根本问题的回应。后发高校与高水平大学是大学发展的阶段性水平描述,呈现了高校“是什么”的历史现状和“办成什么大学”的愿景,而从后发高校跃迁到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依赖于战略规划编制的前瞻性预测、现实性考量、行动性设计。

1.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前景思考

1.1客观实际

1.1.1 同世界高水平大学比较,我国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数量很少,后发高校占有比例很大。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国内有3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13所大学进入世界前500名。按照2010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我国本科院校1112所推算,我国内地世界500强高校比率仅为1.4%,世界一流大学少之又少。

1.1.2 在国内大学间比较,高水平大学数量不多,后发高校还是主体。国内还没有统一的高水平大学衡量标准。目前主要有两种参考标准,一是以部委属的重点院校为基本依据,另一是,以 “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为依据。国内高水平大学比较而言,截止到2011年,“211”工程大学112所,其中包括了39所“985”工程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所占比率为10%。而我国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地方院校1573所,即使把所有中央部委院校视作高水平大学,也还有67%的高校为“后发高校”。

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高水平大学比较,后发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后发”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后发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编制战略规划的一个事实依据。

1.2历史逻辑

大学的办学时间、历史积淀并不是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障碍。对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习惯性认识,构建了高水平大学与历史的逻辑必然性。事实上,历史积淀有助于高水平大学,却并非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二战结束时还只是一所二流学校,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声名鹊起;卡耐基-梅隆大学成为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用了30 年时间;即便在英国这样一个非常讲究等级和传统的国家里,沃里克大学也只用了短短30年时间,就跻身于英国大学排行榜的前列;香港科技大学从建校到发展成亚洲顶尖国际一流院校也用了不到20年时间。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不要误读了历史,丧失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自信,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不是唯历史论。

1.3趋势及结构异动

目前国内后发高校呈现了三个基本发展趋势:

1.3.1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教育部公布数据,2009年普通高校2305所(本科1090所),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本科1112所)。如参照中央部委重点院校的高水平大学而言,后发高校的总量逐步递增,高水平大学递减。而以“211”、“985”高校为标准,高校总量上升,高水平大学的比率也是下降的。

1.3.2 高校水平大学的结构异动现象。不管是中央部委高校,还是“211”、“985”高校的高水平大学,高校的结构异动现象都正在发生,国内各大学排名呈现了结构性微调趋势。根据网大2000年至2011年大学综合排名中,西部12省区的前一百名高校分析。十年间,前100名的高校总量是13~15所,数量上基本持平。网大1999年大学排行初,基本上是按照中央部委重点高校来排名,而随后“211”和“985”高校也进入到排名中。此外,西部12省区的“211” 和“985” 高校数量24所,也还有10多所在100名之外,甚至更落后的排名。从这一侧面显示出了“两项工程”对原有的部委高水平高校的结构性冲击,高校排名结构显示了异动迹象。

1.3.3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逐渐汇成了对高校排行榜的新冲击。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号召;袁贵仁把“高水平大学”由少数重点大学构成的封闭性概念,转变为由各级各类院校构成的开放性概念[1]。因此,东南沿海除“211”、“985”高校外,不少的地方性高校也把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大了投入和改革力度,势必再次影响国内高校排名的结构定式。

总之,后发高校存在着激烈的低层竞争态势,但也具有潜在有利因素,完全具有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超越发展可能性。更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历史趋势,抓住机遇,增强自信,编制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

2.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现实性思考

2.1 后发高校的优势和劣势

实际上,后发高校不具有必然的优势与劣势[2]。制度差异不足于构成后发高校的劣势。

我国高等教育也为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做出了制度设计及政策安排。一是,法律上明确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二是,在高等教育政策上赋予了高校更多具体办学自。新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等。因此,我国后发具有了超越发展的制度条件。

但是,国内与国外大学自主办学也存在一些差别。以欧美和香港等地区、国家的大学章程为例,国内主要是注重于校长岗位等方面事务性工作的描述,而国外注重大学校长选拔任命方式及其权利和义务等自主办学权利的细节阐述 [3]。因此,虽然国内在宏观政策、法律等方面为大学办学的自发展做了制度安排,但在微观办学领域的章程中却没有很好的“自”设计。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中国大陆也有一些国际高水平大学,所以不存在制约高水平大学产生的制度预设。此外,虽然目前后发高校的超越现象主要发生在香港、欧美等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否就意味着制度是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劣势?我国实施 “211”和“985”高水平大学建设还不足20年,把后发超越归咎于制度的优劣性还为时尚早。

总之,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与国家体制并非总是对抗的。事实上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逐步成为了凝聚国家和高校发展价值的契合点,为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后发”超越发展注入了活力[4]。因此,后发高校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和法律框架内价值契合点。

2.2 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时代适应性

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时,后发高校不能盲目地模仿借鉴国外大学的超越发展经验,要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合理借鉴,科学定位,使规划更具现实可行性。

2.2.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后发高校要顺应大众化的需要编制既体现大众化趋势又满足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水平大学并不矛盾,巨型大学同样也可以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当然,精英化教育也为后发高校提供了超越发展的可能。小规模后发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例也同样可以为资源有限的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思考。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几乎是美国最小的研究型大学,但并无妨成为世界名校。

2.2.2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缘于机遇与危机,后发高校应逐步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拓展人才培养、科技研究视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国际竞争行列中实现超越发展。因为,高水平大学总是国际视野中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后发超越的核心理念就是国际化。在《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策略发展计划:建基卓越》中的六大发展领域中几乎都贯穿着国际化特征。

3.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行动性思考

3.1制度化与体系化

制度化与体系化是战略规划的“硬实力”。

3.1.1 以制度化建设提升战略规划的执行效果。以组织机制方式推进战略规划流程管理的本身就是后发高校自主办学、科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体现。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宜向专业化、专门化、实体化方向发展,要从研究机构逐步过渡到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5]。我国目前不少中央部委高校,“985”、“211”高校已经设立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意识到了战略规划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后发高校对战略规划的归口管理,制度化建设认识还不够。

3.1.2 以体系化建设提升战略规划的执行效果。高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复杂体系。从规划的隶属关系而言,顶层是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划、学科科技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是配套次级规划。从编制主体,可分为校级发展规划、二级学院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规划等。学校规划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相关单位对其规划编制提供指导与帮助,做好各层次的规划任务沟通与目标衔接,确保宏观目标任务能够成为各相关规划发展目标的基础变量,形成学校战略规划统领下的有机体系。

3.2民主性与科学性

民主性与科学性是战略规划“软实力”。

3.2.1 民主性是战略规划的内在要求。战略规划编制过程和实施过程需要动员教职员工广泛参与,以民主性促进科学性,提升积极性、主动性。民主的战略规划编制过程引导学校基层关注学校的总体规划工作,做好规划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互动,逐步养成贯彻实施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民意自觉。

3.2.1 民主性、科学性赋予了规划权威性。后发高校对战略规划编制、实施的民主性认识不足,把编制规划当成了一个硬性文件的编撰工作,而不是把它当做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广泛动员,凝聚人心过程。把战略规划当文件做很难获得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合法性,更毋宁说权威性了。

从自主办学的视角看,行政部门对规划应是工作指导、政策引导而不是终极性的权威认证。实际上,国外高校尤其注重自主性规划,而不是依赖性规划。香港科技大学战略规划有专门的“同一科大”的规划协同措施:为了实现大学的愿景,共同达至卓越水平,整个科大上下一心,校董会和顾问委员会、学生、校友、教师、职员以及支持者会携手合作。

3.3 战略规划的格式化与个性化

战略规划的格式化指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战略规划实施的可检查、可评估的基本形式。

3.3.1 格式化: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格式。定性侧重于宏观目标描述;定量侧重微观任务分解。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由于具有总体性、概括性,权变性,因此,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定量几乎不太可能。当前,对国内高校战略规划的批评也主要是发展目标方面往往模糊不清、难以考核。其实,战略规划本身就是理念描述,定量并不必要。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策略发展计划:建基卓越》也只提到了一项具体的定量要求,即“大学将招聘超过100名各级教员,以应付新的教学需要和接替退休的教员”。

战略的性质规定了文本的表达方式是理念描述而不是指标定量。因此战略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战略管理的终结,其行动性体现于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各二级院部将学校规划任务落实到本单位的学期或年度计划中,分清责任并配置资源。由于国内高校战略规划权变性,其评估指标体系也应作动态调整。事实上,把一个较长时期的指标定量汇总到一个文本文件中是不符合客观实际。

3.3.2 个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理念是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根本点。“后发”是大学改革、创新,基本事实依据,也是超越发展的逻辑起点。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辛厄特指出:“战略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使学校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耐基-梅隆大学就是抓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了后发超越。斯坦福大学也是以“优先合作项目”的发展思路,持续不断的“大学——工商业界”的合作,促成了闻名世界的“硅谷”,并使斯坦福大学享誉世界。

然而,在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各种实例中,大学个性特征也呈现了一条超越发展普遍性原则,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所述: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6]。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超越发展,在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历史中,都遵循了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及其与社会实践高度关联性的大学本位原则。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评价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09tjk124)、广东省高教学会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编号:11GJB1250660)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动员令:学习同志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论述[J].求是杂志,2002(7):51-54.

[2]叶志明.谈影响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因素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1(8):12-13.

[3]湛中乐.大学章程精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04.

[4]叶志明等.建国后我国高等学校“后发”模仿与超越的理念嬗变[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