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sts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5:01:11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范文1

关 键 词:日本;STS;科学技术;文化

STS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是在因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和 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正由于它深 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所以一经产生便迅速扩展、普及到全世界范围。20世纪80年代初,ST S开始在日本传播,到90年代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日本来说,STS是一门外 生型学科,同历史上吸收、消化外来新事物一样,STS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地融入日本既 有的社会文化土壤的过程。同时,回顾日本的科技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实在STS传入日本之 前,日本社会中已经存在一些便于STS传播的文化因素,为STS的到来和传播作了事先准备。本 文试从社会文化基础、理论准备、理科教育、环境问题等角度对日本STS传播问题进行探讨 。

一、 历史上注重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STS传播的文化基础

STS于20世纪中叶产生不是偶然的,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科技迅猛发展,并且日益渗 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类的物质文明获得空前的提高和发展,科技成为人们讴歌和依赖的力 量;另一方面,在经受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环境与生态危机之后 ,人们面对日益暴露出来的科技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开始对科学的价值、技术的作用产生 了疑虑和困惑。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欧美学者所谓的“一种激进而出于理性的当代反科学 现象”或“反科学的文化运动”[1],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现代科技可能带来的社会和 文化问题,从而促使人们对科技的反思。

从上述STS产生的背景可以看出,它首先发端于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因为近代以来是以科技 发展为外在特征的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时代,科技已经渗透至西方社会生活的内核和基质;西 方社会在深受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同样关注科技的负面效应。而作为近代东方第一个依靠科 技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日本,虽然近代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其自身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包括科学技术)的特点,所以科技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迅速加大和深入,成为日本社会文化中不 可缺少的因素。正是因为日本具有靠吸收外来科技发展本国国力的历史传统,因此,当科技的 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时,日本社会自然就产生出引入解决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STS[ CD2]的要求。

近代以前,日本是一个在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下发展的后进国家,虽然早在绳纹式文化时代就 有了陶器、石器、纺织等原始的生产技术,却不曾拥有自己的科学。但是,日本人深深意识 到,“岛国的命运使日本没有独创文化的能力,只能贪婪地吸取外来文化,经过取舍、选择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文化”[2]。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在为和异种民族、异质文 明的接触、同化而努力着”[3],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

日本最早的技术革命,起源于农业技术的变革。但是,日本农业技术的变革主要不是依靠 自身的缓慢积累,而是在先进的汉族大陆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发生的。公元前3世纪末,早已 跨入铁器时代的汉民族,把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传入日本,使日本列岛上的居民得以跨越青 铜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式文化直接进入铁器时代。公元6—9世纪,中国古典科学伴 同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以前,属于汉学体系的中国古典科学在日本科学 史上居统治地位达千年之久。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中国文明在日本历史上所起 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4]依靠输入外来文化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贯穿在整 个日本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16世纪开始,日本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科学。在“锁国”的背景下,日本以荷兰为渠道来吸 收西方科技文明,成为日本近代科学的胚胎-兰学兴起的契机。兰学家们通过翻译西方科 学书籍、结成学术团体以及进入西方学者在日本开设的学校学习等方式,不仅掌握了近代自 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而且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成为变革日本社会的一支积极的革 命力量。明治维新后,以兰学家为代表的新知识阶层在国家的引导下,大规模地引进、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再次飞跃发展。

在近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与国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立国之本,它不仅影 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要 求对之重新审视时,拥有融合外来文化悠久传统的日本社会具备了接受STS的文化基础。

二、 20世纪初期以来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STS传播的理论准备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学科从不同角 度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比如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学史和技术史;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 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虽然STS与上述学科有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科的研究为ST S研究作了理论准备。从20世纪初期开始,日本学者就已经从哲学角度来解释科学技术。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日本,其崭新的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研究科学技术论提 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被称为“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唯物全书》(66册),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发行的。1935年,户坂润发表的《科学论》被认为代表了战前日本 科学论研究的水平。由于他提出了科学是“历史的社会的客观存在”,“是知识在社会上被 普及,在历史上被继承的事实本身”[5]等观点,为日本科学技术论的研究和发展奠 定了基础。

在技术论方面,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展开了关于技术定义的讨论,出现了相川春喜关于技 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的“体系说”和武谷三男关于技术是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的手段 的“手段说”。无论是“体系说”还是“手段说”,都只是局限在生产实践的狭隘领域里讨 论问题。随着战后劳动手段的进步促成了社会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日本的技术 论研究也随之深入到技术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技术发展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关系等 方面。

从历史角度研究科学技术方面,日本学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科学史研究,做了许 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4月,为了探究科学史的本来面目,以便针砭时弊-抵制带有 国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的通俗科学史宣传,一些进步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者创立 了日本科学史学会,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科学史、技术史研究的发展,并为保卫和发扬健康的 科学精神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此外,自1945年日本深受原子弹危害后,日本学者就开始关 注科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日本出现了科学技术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 间的深刻矛盾。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空前丰富,另一方面一系列社会公共问题严重威胁着人 类社会的稳定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何处去?围绕这一课题,日本学者开始拓展自己的视 野,从自然、人类、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对技术作统一的考察,把研究领域推向现代社会中的各 种实际问题,比如未来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由此可见,在STS传入日本之前,日 本学者已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为STS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由偏重“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的转变-STS传播的内在驱动

关于STS的学科内容,日本学者起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教育内容的STS”-STS 教育,另一部分是“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STS”-STS研究[6],后来又加上了第三 部分,即“作为管理领域的STS”-STS管理。日本学者很重视STS教育和STS研究,尤其重 视STS教育。他们认为,STS教育是指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成果,向广大市民( 包括科技和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和普及,使他们形成STS意识和相应的价值观,是具有自我 意志决定力的一种运动[7]。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在初等、中等教育领域中,STS教 育活动在科学教育(在日本指的是理科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中比较明显。而对于日本来说, 在STS传入之前,其理科教育经历了由重视“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为STS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间,日本贯彻“教育立国”的方针,通过教育改革努力引进西方科学 技术,并在引进方向上进行过两个选择。一个是重视“科学”,即重视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 西方科学的精神,以培养国民科学的自然观、科学的社会观;另一个选择是重视“技术”, 即把自然科学只看做技术的手段,仅仅学习作为科学成果的技术,并以此作为引进的方向。 在上述的两次选择中,日本曾一度选择了第一种引进方向,主要是因为当时福泽谕吉等有留 学背景的启蒙运动家强烈主张在每个国民的意识中培植西欧式的科学的精神,对初期的明治 政府产生强大的影响。

但随着对国家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并出于担心科学的精神、合理的思考会批判现行的体制 ,明治政府通过教育制度的变革,把“修身”(即传授国家主义道德科目)作为最重要的学 科,缩短理科的教育时间,其内容由培养科学的精神、科学的自然观转向传授零散性的科学 成果的片断,开始重视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对“技术”教育的偏重使日本教育重视效率 ,追求效率,讲究实用,而不善于注重知识的积累。二战后,受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指令,日 本开始了彻底的教育改革,废除了国家对教育的统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日本文部 省强调,“培养科学精神,使合理主义、实证主义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的生活和心理意识中, 更新国民的教养,提高其水平,打好建设新日本文化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实施新 教育制度的同时,增加理科教育的授课时间,实现由重视“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 的回归。

STS作为一门跨世纪的新兴学科,对它的研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主要表 现之一就是它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其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和整体化,科学 技术和社会的密切结合,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8 ]。显然,STS教育观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而日本理科教育对“科学”教育的重 视,一定程度上呼应了STS教育的要求,为更好地理解STS、传播STS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 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的重视-STS传播的现实需要

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科技提高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各参战国也依靠科技来实现 国家的复兴。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往往只看到科技的积极作用,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还没有 大到引起人们重视的程度。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人们就不能不重 视这个问题了,即科技是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其中,环境污染就是 代表性的事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由局部性的污染扩大到全球性的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这也是STS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同许多国家一 样,日本也开展了环境教育运动,由于环境教育所涉及到的许多环境问题与科技有很密切的 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教育为STS教育作了铺垫。

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害教育。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开始 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以污染为代表的公害问题也随之发生。到了60年代后半期,以水俣病事 件、四日市废气事件、爱知糠油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四大公害诉讼为标志,公民反对公害 运动达到了高潮,促进了环境行政变革。在政府的规划下,日本学校教育中以公害问 题为契机开始了最初的环境教育。70年代日本环境教育进入环境教育理念导入与实践 的探索时期。1975年,在日本创立了全国中小学环境对策研究会,同年,以大学为中心,成立了 环境教育研究会。在1977年的小学和初中、1978年的高中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对保护人类 的生存环境、资源和能源、尊重生命等与环境相关的教育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城市、生活型公害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日本政府和国民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1993年开始文部省开展了努力推进学校、家庭 、地区一体化的环境教育。1991年、1992年和1995年文部省陆续编辑出版了《环境教育指导 资料》,标志着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确立。同时,日本大学的环境学科数量大 大增加,基本覆盖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各个领域。

由此可见,日本在STS传入之前,就进行了长期的、广泛的环境教育。通过这种环境教育,日本 民众较之以前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与STS所提倡的重视科学 素养的教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显然,在教育层面,日本的环境教育已经为STS做好了准备 。

以上从日本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重视“科学”教育的理科教 育、因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而兴起的环境教育着手,简单分析了STS在日本传播的有利文化 背景。但是,STS毕竟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何与具有民族特征的 日本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永忠,孙红岩,刘丽萍,等. 后现代主义科技观探析[J]. 自然辩证 法研究, 1997,13(3):5-8.

[2]中清元. 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 30.

[3][HTRWM]永井享. 新日本论[M]. 三笠:三笠书房, 1937:275.[HTSS][ ZK)]

[4]汤因比,池田大作. 展望21世纪[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 :282-296.

[5][HTRWM]户坂润. 科学论[M]. 东京:社会思想研究会,1954:10.[HTSS ]

[6]小川正贤. STS教育概述[J]. 张明国,译. 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6(2 ):64.

sts教育论文范文2

一、通用技术课程和STS教育的背景

通用技术是新课改后一门全新的课程,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广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STS是“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现在,STS教育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一些研究和落实,但是刚刚才教一年多时间的通用技术教师们是否对STS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要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等等。所以,在通用技术中应强调技术与科学、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特点

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3.遵循STS教育理论规律的基本要求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才不断进步,社会才不断发展,这是我们教学的共同原则,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

4.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其他各个学科(劳技、计算机、物理等),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平时的教学只限制在教材中,缺乏技术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这极大地制约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变通用技术教学这种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一、对教学的策略使用各异的现状,而STS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和有效途径。

三、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教学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实施STS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各种有关STS教育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可在通用技术教材中寻找案例,如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等等。其次,案例可采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如体现科技奥运的鸟巢和火炬设计等等。另外,教学中也可采用体现应用科学原理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典型科技发明,如温度计、地动仪等等。

2.通过技术设计实施STS教育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对科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加以应用。《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主线是小板凳和台灯的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的设计有结构、流程、系统以及控制的设计,这对设计的要求更高,更不能脱离科学和社会。社会中的结构设计需要力学知识,如桥梁模型的设计(图1)等等。

3.通过科技活动实施STS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小试验、小制作、辩论赛等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制作两脚桌(图2)、辩论B超技术的两面性等等;利用科普知识讲座和多媒体传播信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前景,如《不可能的任务》、《科技之光》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如走进发电站了解发电原理和发电机构造等等。

4.通过角色扮演实施STS教育

学生为了感觉到角色的行为方式,把想象的行为按照自己的理解扮演出来,如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桥梁设计师、建筑工人、科技研究人员、专利申请者、发明家等等。如假设你是桥梁设计师,将如何对简单地梁式危桥进行加固?

5.通过试题实施STS教育

浙江省在200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通用技术高考,试题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很多题目与科学、生活密切相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所以,可以通过试题练习实施STS教育。如根据力学知识考查生活中吊兰结构的改进(图3)等等。

总之,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这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一种通用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教师再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

sts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物理学,STS理念,渗透路径,意义

STS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教育思想,它主要是研究和揭示了科学、社会、技术三者的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让其灵活掌握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方法和步骤,成为在物理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如何将STS教育思想在物理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就成为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思想教学计划的制定

(1)在对物理学科进行常规教学时渗透STS教育理念。这种思想渗透主要是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进行实验练习时,教学时间长是一个学期。

(2)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观念外,学校每个学期应该定期安排3~4次与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STS教育理念。讲座内容可以为STS教育理念的详细介绍;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意义等;

(3)进行各种科技文化信息的收集。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各种科技信息,并详细标注上科技信息的来源、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做简单评价;每次物理学科授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分享,并将每个人收集到的信息都记录在一个本上,期末评出“五条好信息”,做成科技板报。

(4)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物理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醒学生在调查期间注意安全),对自己所处的科技环境进行关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调查时间为一个月,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调查成果,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5)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依据,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一系列和物理科技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从现象出发,调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做到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所提问题如:为什么变频空调更加省电?新旧电池能否串联使用?光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探究等。

2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

(1)首先,学校应该给学生安排一次和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传授STS的概念和起源、国内外STS教育的不同研究成果、STS教育和学科课程学习的关系等知识,让学生对STS教学有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2)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有利材料,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添加相应的热点科技新闻。如在进行千分尺原理的教授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将学生的圆珠笔作为实验工具,让学生去测量笔的直径,然后教师进行原理讲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便更容易掌握千分尺的原理及测量方法了。

(3)在讲授课本知识时,也要更多的联系实际,进行相应的科普知识讲座。如,教师在讲到电磁学的知识时,可以扩展出超导现象和应用情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对超导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研究者在超导发展中的贡献、磁悬浮列车中超导的运用等内容。

(4)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物理相关的科技题目让学生进行研究,找出结论或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内容和题目,遇到困难时让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进行一定的指导,并给予他们自主实验的机会,如,学生选择比较塑钢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耐用性,教师就可以对其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结论。

(5)让学生多参加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实际考察,撰写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生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写作能力。如,学生可以调查生活中的某一类物理污染,通过实地研究、采样实验等方式分析生活中物理污染的现状以及治理措施。学校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必备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教师也应对其进行指导,向其提供部分所需资料,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调查任务,写出书面报告交由教师评价给出指导建议。

3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评价

STS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了,还要对其渗透进行导向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在物理教学目标中,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无法量化的内容,所以,评价时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非量化评价观念。根据STS教育的目标,在教授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外,也要注意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学习态度等内容进行考察,不能仅仅以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特别要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操作能力、讨论积极性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归入评价的范围,用发展性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

构建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指标,使用多样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把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结合STS教育的内容,可以在传统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加入“观察法”、“专题研究法”等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4小结。

STS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客观世界,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STS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路径,希望能够提高渗透效率,获得更好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包建奇.浅谈中职物理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应遵守的教学原则.《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6期

sts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STS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85-01

STS教育是以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者为基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中融入STS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超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而STS教育思想正好迎合了物理教学的这种趋势,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基础教育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而且重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形成,然后在根据这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践行了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们对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学中的渗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中首要问题。

1.STS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指示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STS教育以多方位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基础知识后,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中适当拓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1.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的,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让教学适用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STS教育加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而且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实践来体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让教学手段的变得多样化,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STS教育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把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了解科技的魅力,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实施对于物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汲取,尤其是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那么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都会视为权威,所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此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2.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样长期下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无味地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现代物理课堂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物理声音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不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实验来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中如果了实验的操作,那么物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验课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这样的方式来渗透STS教育更能为初中生所接受,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科技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中电学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连接,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道电的产生,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的影响。

2.3把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其实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例子,因为教材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最终我们的学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初中物理有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力学,而力学在生活中涉及的面那么多,如果全部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对这种授课方式产生一种排斥。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上的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讲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带一个皮筋来让他们拉伸,用不同的力度拉伸看产生的弹力大小。

2.4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变废为宝。创造是打开思维最好的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废物经过自己的发挥创造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总结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试卷中,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没有经过实践后并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初中生处于基础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初中物理则是一门打开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把物理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技,STS教育的渗透帮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也让初中物理教师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园.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渗透STS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月

[2]稍亚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年第12期

sts教育论文范文5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试卷测试,试卷分别叫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每卷均为20道题,总分100分。2个班共89人,89份前测试卷全部收回,后测试卷89份回收86份。前、后测试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认识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等的变化。从统计结果来看,由前测试卷中学生对STS知识了解过少,甚至没听说过,到后测试卷中了解了STS的内涵这就是一个进步。学生们普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对后测试卷中提到的是否修建核电站,有20%的学生表示反对,比2009年的问卷偏高(原来是12%),估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留下了阴影。与2009年的师范专业学生相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严谨性不如师范生,数学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更强,做实验时更易入手,对科技的领悟力更快,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关注。值得欣慰的是,两届学生后测试卷中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哪些内容的理论性更强,哪些内容更与实践相关,哪些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能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渗透,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2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

我们以《大学物理》(匡乐满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第一册为例,主要内容是力学和热力学。根据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经过仔细阅读和讨论得出了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3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找出大学物理教学与STS教育内容渗透的结合点后,我们制订出了教学计划。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外,还举办专题讲座,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撰写调查报告、问题探究报告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1举办专题讲座

我们首先给学生进行了一次STS教育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STS教育及信息高速公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客观分析“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影响,即“信息高速公路”不仅将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而且将永久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但它也可能带来许多明显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社会变得更加脆弱、道德沧丧、人的行为异化、隐私权进一步受到严重侵害等。如美国“棱镜门”事件,“人肉搜索”,各种电信和网络诈骗。

3.2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根据表1中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我们在常规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章节渗透STS教育,包括理论、实验和习题,贯穿整个学期;重视实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新的科技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讲第一章离心运动时,描述其利与弊。联系网络、媒体上报道江西省两女童被洗衣机绞死事件,告诫学生一定要正确、小心用电,使用洗衣机后拔断电源线。第三章狭义相对论中,STS内容有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宇宙的奥秘(宇宙速度和膨胀宇宙)、月球探测等,并且结合我国月球车玉兔号成功着陆月球表面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技探究能力。

3.3成立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

我们将“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实行开放教学,因为杨氏模量测量仪用到了光杠杆放大原理,还要用望远镜观看平面镜内反射的标尺像,趣味性比较强。此时力学实验室对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同时,针对“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我们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器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最后写出误差比对实验报告。

3.4成立兴趣小组

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兴趣小组,收集各种科技信息,每两周汇总一次。一学期来,大家收集到很多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比如有:比特币、智能手表、谷歌眼镜、旋转磁场直流电动机、可穿戴设备、云服务、手机桌面软件、特斯拉汽车公司推出的TeslaModelS纯电动汽车、苹果两款最新的iPhone手机,iPhone5s和iPhone5c。“狗币”(Do-gecoin)是一种更奇葩的虚拟货币、无人机投递(PrimeAir)等等。

3.5开展问题探究

调整教学计划,选定了2个题目给学生探究,一个是“在车上体验力和运动”,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都行,发现力学和动力学原理。另一个把讲座“解读人体的能量来源及其转化”改为问题探究,人为什么要吃饭?冬天为何要烤火取暖?胖子和瘦子是怎么来的?并要求写出研究报告。

3.6撰写调查报告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了解科技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是STS教育的精髓所在。我们给出“物理污染知多少”课题,要求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物理污染,远的如某居民区污染调查,某工厂污染调查;近的如校园污染调查,某栋学生宿舍楼污染调查。可以采取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资料查找等形式进行,写出调查及整治报告。从撰写的调查报告看,学生们通过这次调查,对“物理污染”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知道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振动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热污染和光污染,了解了这些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学到了很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并明确表示“减少物理污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后会更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

4结论与启示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与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相比,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物理学知识与其它学科以及技术、社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时间和教室;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以讨论课、研究课为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由单一性转为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强好奇心和兴趣,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实施基于STS的物理教育可以成功地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以填补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

实施基于STS教育的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障碍是:实施STS教育之后,物理教学的容量加大了,这需要教师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搜集资料和备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也要系部领导重视,可适当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评价也要多样化,不再局限卷面评价和实验评价,而要把小论文、小制作、调查报告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实现评价多元化。

sts教育论文范文6

我国2003年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无不贯穿了STS精神。其基本理念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首次把STS教育明确地列人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这表明我国STS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专门的STS课程,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主要采用课堂渗透为主、课外渗透为辅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渗透STS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下面主要讨论课堂渗透的相关问题。

一、选择STS教育内容的原则

STS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它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作出的决策,并把这些汇集于教育。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选择STS教育内容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不是用大量的科技发展新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堆积,来削弱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方法技能的培养,它是在不影响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体系的前提下,以生物学教学的某些内容为STS教育的切人点,适时适度地把STS内容渗透进去,从而保证课程的整体性。

2 适应性原则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同于专业的STS课程,它不要求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学习STS理论,只要求学生了解STS最基本的观念,初步运用这些观念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施STS教育时,要把握好STS教育的尺度,内容不要过深、过多,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所选的问题最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学习。

3 教育性原则

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所选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4 实践性原则

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选材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当地生产、生活社会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二、合理选择STS教育内容

新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有关STS的素材。其中在必修本中蕴含着丰富的STS素材,这些素材主要体现在正文、专题栏目、实验和练习题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STS素材,不失时机地渗透STS教育。同时,选修模块也为开展STS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要认识到选修模块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利用选修模块的教学进行STS教育。

1 正文部分的STS素材

正文部分的STS素材主要体现在“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中。例如“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脂肪类食物”“饮食中的胆固醇”“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癌细胞”“咸的食物与细胞失水”“人工合成的膜材料”“饮料的浓度”“与细胞膜有关的疾病”“酶法生产”“大棚种植蔬菜”“空调病”“糖尿病”“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曲线”“种群的变化”“温室效应”“科学合理间伐”等,这些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指导学生学习。

2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专题栏目

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有“科技探索之路”“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史话”等,通过这些栏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过程、方法,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对“从古老的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科学的发展导致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3 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新教材中将一些实验由验证改为探究,增设了“探究”“设计实验”栏目。例如“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等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及其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栏目,创造适宜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不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4 利用教材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习题

新教材的习题中也不乏联系生活的题目,例如“核酸保健品”“加酶洗衣粉的应用”“轮作”等,这些习题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分析、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类习题不仅向学生渗透了STS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挖掘出的各种素材,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知识或应用的介绍上,而应围绕上述素材,着重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理念。

三、进行STS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

STS教育强调对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那么生物学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在教学中主要用到以下教学方法:

1 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运用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解答,进而弄清问题的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遗传病”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下列问题:常见的遗传病有哪些?怎样预防遗传病?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等等,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讨论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让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要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主要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解决问题,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例如教学“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究或检验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了“基因分离规律”后,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了解ABO血型的遗传特点及其鉴定方法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相关的血型鉴定实验。当学生所掌握的有关科学、技术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应用,学生学习的兴趣便得到自主的激发,从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4 决策模拟法

决策模拟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学习“基因工程及应用后”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决策者的身份出发,讨论如何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转基因食品是否应该得到推广,从而来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

5 角色扮演法

sts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物理;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2(S)-0010-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如何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物理教学如何渗透STS教育理念是当今物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STS教育的性质、物理学科的特点,创建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STS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STS教育的重要途径。

1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理念与理论

1.1理念方面

1.1.1“用技术学习”(1earn with technology)的技术应用观

回顾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技术应用观经历了从学习技术(1earn about technology)、从技术中学(1earn from technology)再到用技术学习(1earnwithtechnology)的发展过程。前两者技术应用观为客观主义技术应用观,后者为建构主义技术应用观。

“用技术学习”(1earnwithtechnology)的技术应用观,已成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流趋势”[1]。它认为[2]:技术是知识建构的工具,以拓展学习者构建自身知识的能力,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通过这些技术,学生是“用技术学习”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这些技术的作用不仅包括培养、开发学习者的认知技能,而且计算机还能帮助学习者工作、计划、设计或与电脑软件进行交流;当学生把计算机当作认知工具时,学习者是“用技术学习的”。

1.1.2STS教育与新课程理念

STS教育是包括物理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预示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3](宏观层面),新课程理念则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微观操作层面指导教学与实践。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当映射这些理念,教师应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理解和创造理想的课堂形态,以转变学习方式的研究和实践为重心,引导师生角色、教学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的变革,并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的学习理论。

1.2理论方面

21世纪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赋予了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新内涵,网络教学环境为个别化学习、协作化学习创设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极大了支持了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4]。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信息加上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教学的四大要素即学生、教师、媒体、教材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教材已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要从网络、图书馆、资料室等途径获取大量知识。

2高中物理教育与STS教育

物理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由于其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教育的主渠道。它在提高每个人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技术、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STS教育作为一种新时代下的教育思想、理念,与高中物理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1)作为物理学前沿阵地的非线性科学在人们思维、社会、文化中反映的深刻内涵与STS教育展现的特点寓意相通,成为STS教育特点的科学理论之源[5]。

(2)高中物理是STS教育理念得以展现的主渠道。

(3)STS教育的理念已明确体现在我国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材中。

因此,以物理学科为中心,将STS教育理念与实践反映到物理教学中,是实现中学物理教育改革最佳的方式之一。

3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STS教育案例

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自由度比较大,因此很难有一个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提出一个一般性的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STS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并以“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原子核”为例,对此模式作一介绍。

3.1体现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如图1所示,我们将该模式的流程图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背景分析)、教学方案的生成与实施(包括确定物理STS学习主题、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和管理与帮助设计)、教学评价与修改(形成性评价、修改及总结性评价),这三部分构成了统一的有机体。

3.2前期分析

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学习需要、学习任务、学习者、学习背景分析,旨在防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后续工作无的放矢,浪费人力、物力。

3.3教学方案的生成与实施

3.3.1确定物理STS学习主题

物理STS教育所涉及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呈现的知识结构是广泛的、零碎的,但又是结网状的、非线性的有机联系。因而,作好前期分析之后,在多媒体网络技术支持的超文本链接下,建立“学习定向点”,即物理STS学习主题(学习主题下又可以设立物理知识、物理技术与应用、物理人文、物理与现代生活等多个专题),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设置学习情境、集成学习资源、创新学习工具、组织学习策略、优化在线管理与帮助,进而展开符合学习者思维方式的教学。

就“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原子核”这一学习主题而言,可以设置原子学说起源、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之旅、可贵的师生情怀、电子云、夸丸之谜、微观世界最新研究进展等学习专题,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随机进入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意义建构。

3.3.2学习情境与学习资源设计

陆机的《文赋》有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古今中外的人文图片、影音资料、影视资料等等,通过筛选优化,以超文本和超媒体非线性组织方式,汇聚、集成于网络环境当中,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虚拟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

对于本案例而言,学生早在初中就已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而且这个问题早就被前人解决,教学的“生花”之处应落在“如何发现”上。这就需要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还原“如何发现”的情境,让学生瞬间感知“几个世纪的发现之旅”,激起他们的“思想火花”,并体验科学探索精神的难能可贵。

3.3.3学习工具与学习策略设计

学习工具从作用角度讲可以分为六类,即效能工具、信息获取工具、认知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且突出认知工具的作用。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应充分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让学习者用技术学(Learnig With Technology),使之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以支持、引导、扩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促进自身的意义建构。在设计学习工具时,要考虑三个原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是根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工具。如在小结本案例“核式结构发现过程”的知识点时,应侧重应用概念地图等认知工具,而在探讨“如

何发现、师生情怀”等专题时,Bulletin boards、Meetup、QQ等社会性软件则是交流、评价的伙伴。

二是符合需要原则。在设计时应该提供多种学习工具,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是学习工具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有了学习工具的支持,就可以建立不同的学习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自主学习策略,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和启发式等多种[6]。特别指出的是,随机进入教学要求教学设计者为学习主题创设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多样学习情境,以便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可以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对于随机进入式学习策略而言,在同一主题下,不同的专题内容有不同的学习策略。

例如,对核式结构的发现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策略,对科学家的探索可采用角色扮演策略,对夸克之谜、微观世界的最新发现可采用协作探讨策略等等。

3.3.4管理与帮助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绝对不是让学生处于学习效率不高的“放羊状态”。在STS学习网络中,学生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易出现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的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采取不同的学习路径,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电子举手、自由讨论等,教师可方便地实现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单独对话。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规范学生的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工具,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感知技术的两面性、体验社会的情感脉络,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

3.4教学评价与修改

针对本课所学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测试网页――智能习题库,进行强化练习。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反馈给师生,并“流”入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

此外,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调整,以便优化教学效果。

最后,通过电子评估系统,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按3∶3∶4比例,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

4结束语

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STS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能真正达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发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是实现STS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新时期的物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

[2]Jonassen.LearningWithTechnology.A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M].PrenticeHall,1999,152

[3]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7

[4]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5

[5]黄晓.STS教育视野中的物理课程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02,5

sts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STS教育 策略

1我国高中物理课程中STS教育的现状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英文单词首字母构成,STS教育强调客观问题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间的复杂关系与紧密联系,将人才的科学素养提高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追求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契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目标,旨在改变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素养与技术能力培养相分离的问题,扭转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脱节的不利局面。STS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探索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科学和社会的有效对接。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度较高,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记忆与解题技能力,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围绕考试要点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学习接受。这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缺失,使得学生只能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展开学习活动,难以进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更深层次去构建知识体系与个人价值观念。素质教育推行以来,这种局面有了很大改观,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内容更加逻辑化、系统化,同时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关注度,但在学生思维关键、社会认知以及人文情怀等方面仍旧不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能够有效指引学生发现社会问题,从物理知识规律的角度去思考探索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开阔眼界,深入挖掘自身潜力,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形式,提升学生使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中塑造出现代的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策略研究

2.1深入挖掘实际问题的STS教学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当前社会或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在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安排设定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探索主题。将研究性学习的层次提高到STS教育模式的层面上来,提高学生在物理知识研学中的深度与广度,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上巩固拓展物理知识,最终将掌握的知识回馈反作用于生活,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这样就实现了STS教育的宗旨,全面提升了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2.2注重学生选择性学习的STS教学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特点,注重学生选择性学习策略的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体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个人的物理知识与能力水平,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与特长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物理学习中的需求选择STS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STS学习资源自主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及改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高个人教研水平,落实教学准备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高水平STS学习信息资源。

2.3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STS教学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课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方案的提出与修正以及问题处理实施等整个过程。让学生在STS学习中始终能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树立物理课程学习与能力提升的长远规划,自主选择STS内容,自我表现调控学习的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以保证学习这部分STS内容目标的实现。同时,STS教育强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树立起科学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2.4发展学生参与性学习的STS教学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参与形式让学生融入STS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惯常的问题与现象中寻找发现新颖的视角与切入点,从而帮助从日益驳杂的信息与环境影响中解脱出来,对实际问题产生新的认知与见解,直达问题本质所在。例如,在学习了有关能量的问题后,和环境保护相联系,让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农村调查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等;在学习了噪声知识后,针对本校所处河边及高校附近的环境,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调查噪声的来源以及噪声造成的危害。这样既使学生增长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结语

综上诉述,STS教育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将人才知识能力的培养放置在由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互相关联影响的体系中去执行,其目标在于使人才能力与知识素养的提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通过对STS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发现了物理教育和STS教育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策略提出了基本的建议,旨在使现在的物理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当代公民,使之为社会的发展建设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朴英美.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4.

[2]赵晓春.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sts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STS教育;策略研究

STS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指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教授科学内容的活动,其基本思想在于把教学和当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中学化学STS教育”界定为:以化学学科为依托,综合渗透STS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并结合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中学化学STS教育的实施内容与策略。把“双基”作为知识的载体,让科学、技术、社会为“双基”知识提供情境,为应用领域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内化和领悟的过程中体现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STS教育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真正内涵。

那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方法:

一、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开展STS教育

1.重视化学史教学,树立STS教育理念。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因此,进行化学史教学有利于树立STS教育理念,是实施STS教育的有效途径。

2.加入新科技和新材料,渗透开展STS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合适的切入点,例如:,教材第1页介绍中国科学家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形成“中国”两字。这一激励人的事实,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开设选修课,渗透STS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比如讲到空气的主要成分时,开设“氧气的姐妹―臭氧”的选修课向学生介绍制冷工业释放的氯氟烃(氟利昂)撕破了保护地球生灵免遭太阳紫外线射杀的天衣――臭氧层。近十年来臭氧层总量减少35%,现在南极上空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臭氧洞。因此,现代制冷工业逐步用溴化锂代替氟利昂,从而引导学生去看一看自家的冰箱是否是无氟冰箱,提醒学生:美发摩丝、喷雾杀虫剂和空气清新剂中也有大量的氟利昂!这对激励学生热爱科学、了解社会、热爱劳动、献身“四化”以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开展STS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教,教什么,有着很深的学问。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STS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突出STS教育。

1.利用电视、幻灯、录像、微机、投影仪、模型、挂图、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旺盛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

2.走出课堂,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结合实际进行化学教学。

(1)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工厂、医院等地参观学习,了解化学知识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联系的认识。

(2)调查访问。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田间地头、污水处理站、环境监测站、自来水厂、油漆厂、水泥厂、造纸厂、火电厂、炼油厂、化工厂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进行实地调查访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加本地区的水质检测,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锌片和二氧化锰,参加农村土壤改良,参加果园或校园内农药的配制与喷施,到野外采集花瓣中的植物色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基础,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提高学生的化学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在化学实验中,丰富STS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也是一种实验教学,化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的重要途径,运用化学实验教学,能极大地丰富STS教育,有效地促进STS教育。例如,在学习蛋白质的时候,通过盐析作用和变性作用的实验,当学生看到在蛋白质的水溶液中加入盐时,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蛋白质受热凝聚而沉淀出来时,无不感到惊讶、新奇,脑子里充满疑惑。教师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对蛋白质的这些性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是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科技必将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STS教育的需要。我坚信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加强探索,加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范杰.现代化学教育学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龚正元.中师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尝试[J].化学教育,1996(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