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支架式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5:01:32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1

1.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间接刺激他们对知识的扩充需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加快掌握技术动作的速度。老师则在过程中起到辅助与引导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发现的问题,来构建下一步的支架去引导他找出解决的办法与不断扩充知识,更大的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1.2、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支架式教学的引入势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师生观,抛开过去沉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对老师和学习有抵触,而是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而且因为老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的支架,这样就要求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将学生与老师之间直线的联系变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网状的联系,使得师生联系更为密切。

1.3、有助于足球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在搭建支架前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足球教师已经完成了对于所教授内容的深入理解,再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不断完善自己对动作技巧的认识和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最后通过对每次课程的总结,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让自己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提升。

2、“支架式”教学法的设计模式

2.1、搭建支架教师在授课前通过对相应动作技术的引入来构建教学支架。下面我们以“射门技巧”的授课作为例子,上课前老师可以播放职业球员在足球场上的射门集锦和慢动作回放,让学生更直观的对射门技巧有所了解,老师在学生观看的同时,详细的讲解射门时的技术动作要领、各分解动作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射门动作框架。

2.2、进入情境随着支架初步建立之后,让学员更切身的体会这个动作,为下面的支架搭建做铺垫。教师让学生出来进行踢球动作,不用考虑太多的力度和角度,只是单纯踢球的体会;接着,在此基础上,让他对着球门进行踢射,并就如何踢入球门做进一步讲解;最后,经过逐步的练习,把握踢球的力度和角度,展示完整的射门动作。

2.3、自主探索由于学习能力和自身条件的不同,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呈现个性化,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构建支架,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通过更细化的动作要领来建立多层支架,当然支架的内容和数量是因人而异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诊断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

2.4、互动学习在自主探索阶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和关于动作的理解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也可以有效的找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遇到共同的疑惑可以请教老师,并在互相的探讨中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更加深入的对知识进行学习。

2.5、总结评价整个支架教学是比较长的过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及时的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支架的内容,处理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给予指导与点评。并分析最后的结果,进行总结与自评,既有助于不断进行修正,又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完善。

3、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

3.1、支架的设计、提供要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实践活动来构建支架,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而且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支架设计。同时,支架提供方也不一定都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周围的朋友、家长等等,这些都不要固定化或者是模式化。

3.2、按学生层次合理构建支架因为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而每个学生因为自身条件与学习能力的不同,所以足球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对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如对于运动细胞强、学习理解力强的学生,可以设立较少的抽象支架,支架的撤出也会比较快,让他尽早在自主练习中不断扩充知识,而对于运动神经差、学习理解力弱的学生,则采取相反的措施。

3.3、学生占据学习主导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学习正真的主人是学生,所以老师尽量不要太多干预学生、否定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觉性并挖掘其个人潜能,多多鼓励。另外,学生应做好自己、正视自己,每个人的体质与优势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灰心偷懒或单纯模仿,要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不断构建自我。

3.4、做好跟踪指导工作教师应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每个人水平、爱好、习惯,方便有针对性的实施支架设定,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支架的内容,处理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分析最后的结果,以便让下一次的教学更加完善。

4、结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幼儿园集体教学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62-02

一 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Scaffold)本来是建筑术语,又译作鹰架、脚手架,是建筑桥梁或楼房时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桥梁或楼房建成以后,就会撤掉这种支持。本文所涉及的支架主要是种比喻,是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而形成的教学或学习模式。1976年伍德、布鲁纳、罗斯等人首先提出了支架概念,他们认为支架就是一种支持孩子发展的系统。把孩子看成是建筑物,如果这个建筑物顺利完工并最终成为“擎天大厦”,孩子必须积极地构建、完善自己,而学校、家长、社会环境等外在条件也必须作为必要的支架或支援系统给予支持。罗森赛恩(Rosenshine)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解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灌输,教师是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步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层次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建构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协助发现”的教学,它既不是靠儿童自己去发现知识,也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而是在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独立思考与探索去发现并习得新知识。

二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一般认为,所学的知识和文化不是通过教师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在一定的情境或者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家长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协作以及交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并最终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必须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搭建一个为学习者努力的支架和平台,而这个支架必须有“情境”、“交流”、“协作”和“意义建构”,这也构成了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情境”、“交流”、“协作”是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而“意义建构”则是最终的目标。

2.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如何正确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最先提出的。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和自身能力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也可以认为儿童发展是存在两种水平的,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则是儿童尚未达到但有可能达到的水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最邻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好最邻近发展区能加快儿童的发展。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齐莫曼等综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学理论,进而提出的理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强调的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理论主要是把分析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学生如何在自主学习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在教师或其他指导者的干预下,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并且整合与自己相关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订学习计划,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脚手架的搭建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很多课程都可以进行脚手架的搭建,紧紧围绕当前的教学任务,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来搭建概念的框架。教师可以把一个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步处理,并且逐步增加所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先朗诵,然后在黑板上写出每句的第一个字,后面的部分用横线代替,然后让幼儿进行填空,教师提示幼儿的教学环节就是脚手架的初步搭建完成,幼儿可以在这个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剩余的部分。教师以填空、提问等的方式由浅到深地搭建脚手架,最后再发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2.支架式教学中的情境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模拟声音、设置悬念等搭建脚手架的方法设定一定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过马路”游戏教学时,就可以让幼儿在模拟的马路中进行游戏,幼儿在投影下的马路上,听着在音箱放出的马路嘈杂的声音仿佛身临其境,非常容易进入游戏状态,教师在成功搭建这个情境中,讲解交通知识就会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对幼儿独立探索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适当地让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教师首先要进行启发引导,明确探索的目标,进行适当地干预,再让幼儿自己进入分析、思考的状态。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由于数字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用积木、水果等实物进行演示,然后把实物再发给每个幼儿,让幼儿自己借助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以此来培养幼儿在数学课堂的自主性。幼儿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刺激大脑的发育,并且让幼儿在教师搭建的框架中独立地得到进步和发展。

4.对幼儿团队协作的培养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幼儿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三人五足”、“划船”等游戏,教师首先讲解游戏规则,为幼儿制订一个游戏的框架,然后再对幼儿进行分组,进而开始游戏。在此期间,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和组织场面,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干预。幼儿与同组的小伙伴共同协作时,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对彼此依赖感,这对幼儿的团队意识培养非常有好处。当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出色的团队要进行表扬,同时分别让每个人做出总结,刚开始的时候,幼儿肯定总结得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5.构建多种评价模式

给幼儿搭建一系列脚手架使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撤掉脚手架,而对幼儿学习进行效果评价就是撤掉这个脚手架的程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比如,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式、教师点评式等。而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看幼儿是否有自主学习的潜力、与其他幼儿配合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对所认知的事物有意义建构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公平性和策略性。因为幼儿的内心很脆弱,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自尊心。构建出色的评价模式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搭建一系列的脚手架,通过和幼儿的配合,确立起与幼儿之间愉快温暖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合作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干预、帮助、指导,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技能,让幼儿勇于承担责任,进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南.幼儿教师应如何理解和实施支架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商务英语听说;教学效果;实证

作者简介:罗梅(1980-),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广西 钦州 53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B类项目(项目编号:2012JGB232)、2012年钦州学院教改工程校级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XJJG-A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30-03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日益紧密,兼具商务和英语知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系列课程成为了众多高校英语专业和商贸专业的必修课程。商务英语以实用性为导,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内容,而“听说”作为日常商务活动最基本的沟通手段和交流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一般沿用“教师、课本、课堂”为主导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进行,诸多弊端也逐渐显现,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尝试将支架式教学引入“商务英语听说”课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对口语和听力学习的真正教学效果。

一、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中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源于20世纪30年代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或者距离,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和距离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布鲁斯(Bruner)、麦瑟(Mercer)、伍德(Wood)等新维果茨基派学者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理论,并将“支架”的概念应用于教育学中。支架,原指建筑工地中的类似脚手架一类的东西,是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临时和必要支撑。支架教学隐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支架”的帮助,帮助学生更为高效进行攀爬,最终穿越“最近发展区”,完成知识的构建,使学习者从原有的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

二、研究的现状

孔燕平[1]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阐述了商务英语支架式教学课堂的具体步骤。周芹芹[2]对商务交际英语网络课程进行了搭建脚手架、创建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要素的设计。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利用支架式理论进行教学探讨的学科比较广泛,有英语、物理、化学、数学、体育、音乐等,而通过文献查阅也发现,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商务英语系列课程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在听力研究方面,蒋娴萍[3]、徐丽华[4]、吴峰[5]分别选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Unit 3“Every Jack has his Jill”、《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Unit 2“Fun with Language”和《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Unit 3“The Land down under”作为支架式听力教学的素材,探讨支架式听力教学的新思路。口语研究方面,彭霞[6]以《综合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口语话题“Life in the city and in the country”作为范例阐述了支架口语教学的过程。这些研究虽然是听力和口语支架教学运用的典范,但只是针对一个小章节内容进行设计,提供了一种教学设计思路,缺少整门课程的整体运用和长期实践效果(一个学期或者更长时间)的定量研究。鉴于此,笔者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整个学期的“商务英语听说”课程,通过定量分析验证其效果。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尝试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中,拟探究以下问题:支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商务英语听说(听力和口语)教学效果上的差异;学生对支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反馈和评价的差异。

2.实验对象

在钦州学院商学院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中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的对象,其中一个班设定为实验A组(34人),另一班设定为实验B组(35人),实验A组和实验B组分别进行支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

3.研究思路

首先,将随机抽取的实验A组和实验B组的学生进行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以确认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听力和口语不存在明显的水平差异,这将成为实验能否继续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需要打乱随机重新分班再进行相关的测试,直至出现测试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为止。其次,将实验A组和实验B组分别进行16周的支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后,将两个实验组的听力成绩、口语成绩和教学评价反馈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教学的优劣。

4.测量工具

(1)听力测试卷两份。

前测听力试卷:从外国语学院听力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听力试卷题一份。包含有三部分内容:一般情境短对话(30分)、情境长对话(15分)、短文听力(15分),共计60分。

后测听力试卷:从“商务英语听说”课程听力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听力试卷一份,与前测试卷相似,包括商务情境短对话、商务情境长对话、商务短文听力,总分同样为60分。

(2)口语测试卷两份。

前测口语试卷:从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语题库中随机抽取口语主题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的标准为:流利性10分、完整性10分、准确性10分、地道性10分、用词多样性10分、发音10分,总分为60分。

后测口语试卷:从“商务英语听说”课程口语题库中随机抽取口语主题,总分为60分,评分标准与前测试卷的标准相同。

(3)教学反馈与评价问卷一份。问卷针对“商务英语听说”课程教学设计了10道问题,全部采取选择题的形式作答,答案包括“A.非常同意”、“B.同意”、“C.不确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五种选项,问题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5.两种教学模式的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依据支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和教学次序,将“商务英语听说”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确定不同的听说主题,按照不同主题进行搭建脚手架、创建教学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7]五个步骤的具体教学。具体的实施如下:

(1)搭建脚手架。根据整合后的内容主题,建立概念框架,选择适合的“支架(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建教学情境。根据学习的主题内容,结合现实的状况,模拟和创设真实的听力和口语情境,将内容灌输其间,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3)独立探索。教师并未直接将答案或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在概念框架中向上攀爬。

(4)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渐进过程。通过小组和团队合作的形式共享集体的成果,加深对框架概念的理解。

(5)效果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等多角度的评价,使评价的形式更加科学和合理。

四、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的测试及结果

为了论证随机抽取的两个实验班在实验前是否存在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的差异,实验前对学生原始的听力和口语水平进行测试。其中口语测试中,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得到比较客观的数据,测试时将两个班的学生打乱,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口语考试录音处理,聘请一位英语口语教师对所有录音进行测评给分,最后再将成绩分班汇总统计,尽量避免收集到的数据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将成绩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test),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2.试验后的测试及结果

(1)听力和口语成绩测试结果。经过了16周的教学实践后,为了了解支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听力和口语两方面的学习效果,将两个实验组的期末考试听力和口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口语测试中为了避免测评主观偏向“支架式”教学组,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同样采取类似前测的形式将两个班的学生打乱进行口语考试录音,聘请前测的同一位英语口语老师进行测评,最后再将成绩进行分班汇编。经统计,结果如表4、表5所示。

可以看出,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以后,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实验A组和进行传统教学的实验B组口语均分分别为38.263和33.012,相差5.251,口语均分分别为40.016和34.025,相差5.991,而听力和口语的T检验P值(Sig值)分别为P=0.009

(2)试验后学生教学评价反馈问卷调查结果。为了获取学生对不同教学的评价数据,在试验后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反馈的调查,将收集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后再进行百分比的转化,相关的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不同教学形式评价反馈有所不同,实验A组在“非常同意”和“同意”选项总和中分别高出实验B组141.7和374.2个百分点,而在“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总和中分别少于实验B组181.4、274.9、59.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进行支架教学的实验A组对课程的整体评价明显优于进行传统教学的实验B组。而在教学形式满意度、课余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沟通交流、学习内容评价、学习途径拓展、教学评价方式、授课方式认同、努力程度评价十个方面的调查中,实验A组选择“非常同意+同意”的学生比例分别高出实验B组50.6、53.4、70.8、64.8、50.5、33.1、68.1、38.6、50.2、35.6个百分点,再次验证了支架式教学的良好效用。

五、实验结论与讨论

将“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分别运用于“商务英语听说”课程,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支架式”教学在“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中较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也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同。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

1.支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只是建立概念框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潜力和兴趣在框架内攀爬,而并非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单一的方式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兴趣随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2.支架式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支架式教学通过情景的设计,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融入到现实的商务情境中,使知识的本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运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书本的知识无形转化成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支架教学强调,教师只是学习的协助者,其作用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立刻把答案告诉学生,因此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并通过课外主动学习才能完成,对学生的知识的拓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

4.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

支架式教学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桥梁,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共享智慧知识的基础上,分享学习心得,共同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最终完成知识的构建。

5.支架式教学具备比较合理的评价体系

课程最终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卷面成绩+平时表现)、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三部分,改变了只依靠一次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的单一性,融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能使学生更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六、结语

通过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商务英语听说”课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同时也获得更多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认可。实证研究从量化视角验证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实践运用效果,为支架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系列课程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孔燕平.“支架”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60-62.

[2]周芹芹.支架式理论在商务交际英语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1):48-51.

[3]蒋娴萍.“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26(8):153-154.

[4]徐丽华.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16(1):149-151.

[5]吴峰.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J].经营管理者,2011(11):302-304.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英语 写作 应用初探

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英语写作效率不佳,大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个别学生甚至惧怕、厌恶写作。分析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较少、汉语思维根深蒂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然后借助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效率的提升。但如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效应用支架式教学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支架,引进写作情境

高中英语支架式写作教学中,第一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情等,为其构建适合的知识框架。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攀登支架,循序渐进的提升自身写作质量。第二步,支架构建完后,教师应创设相关话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以“Friendship”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延伸话题以“Growing pains”为学生创建相关的写作框架。首先,教师应深入教材,然后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下载相关的辅助素材。在素材选取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与“Growing pains”主题相近的文章,文章中最好可以涉及学生即将要接触词汇、句子与语法知识等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Growing pains”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Growing pains”相关的话题情境,如:“Li Lei was upset because his best friend began to smoke.He did not know how to refuse it when offered cigarettes.He didn't know how to keep friendship going without smoking.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to Li lei”通过这样的话题将“Friendship”与“Growing pains”相串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讨论兴趣。

二、独立探索,促进自我提升

独立探索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支架式英语写作教学 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内化所学知识、构建英语概念,为之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刺激学生主动思考。

以高中英语“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完这课内容后可以以“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为话题为写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其独立探索并建立出自己的写作框架。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刊中了解当前我国环境现状,针对探索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写作中可能用得到的词汇、句子记录下来,规划化作文的开头、结尾,注意文章中间应如何行文,然后写作作文大纲。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浏览学生的作文大纲,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形式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三、合作学习,提升写作效率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写作课堂的趣味,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因此,在支架式写作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写作大纲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共同讨论。

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的过程中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从而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对独立探索阶段完成作文初稿进行分享与讨论,小组其它成员对学生作文的中错误积极指出,并提出相关修改建议。组员提出建议后学生根据自己作文情境进行思考与分析,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调整完成写作任务。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与辩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同时有助于让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

四、总结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将支架理论合理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方向,提升写作的质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沈丽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1:142-143.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英语专业 写作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前者能较为系统地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概念技巧,而后者则更易激发其写作兴趣。然而,这两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前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而后者则容易使学生脱离写作训练的重点,天马行空。为了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不少实验,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及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学习者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支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支架式教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方面。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二)交际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包含两方面:掌握结构形式和培养能力。海姆斯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么说。(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海姆斯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语言教学都要集中在两方面:语法形式和语言的社会功用。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在语言写作课中主要是指学生能用地道的语言来正确地组织语句进行写作。这要求教师对写作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层面的知识概念进行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知识的支架。而语言的社会功用指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得体的语言写作。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恰当的虚拟社会背景,创造必要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教师要架构虚拟社会背景,提供背景支架。 

(三)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此观点的基本内涵有三方面。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要依靠别人,主要是教师提供帮助,而教师的帮助就像个学生提供建筑知识大厦时要用到的脚手架,是必需的,但不是主要的,在大厦完工时就可以撤掉,且不留痕迹。 

三、抛锚式教学的步骤、原则及实施课例 

(一)步骤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 ;思政课;应用

近年,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的过程理论政策必不可少,但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我们调查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挪不开步,放不开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敞不开心,张不开口”,以往我们高呼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实现步伐不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依然是被动的对象。建立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上的建构主义理论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衍生的支架式教学法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于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必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1 支架式教学法及理论基础

1.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法被形象的描述为:学生被看做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的、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的建构自己。

1.2 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

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综合了皮亚杰、维果斯基等教育学家思想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为了建构有用的知识体系,获取终生成功地学习所必需的思维和学习策略,学生必须确立和追求与自己相关的目标。教师需要从宏观上了解不同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学习者创设有意义的、与其个人和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学习目标。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取和整合知识,因而教师是“帮助促进者”。

2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的要点之一是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 之二是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2.1 搭建支架(脚手架)

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过程。学生的需要是搭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脚手架”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现有水平及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捕捉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这一环节相当于“新课导入”。教师利用支架,为学生搭建分析理解问题的阶梯,使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实现自己的意义建构。

思政课中的教学要有针对性。对于文史哲专业学生和数理化理工专业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要有调查了解,从而制定科学的“支架”。 思政课在中学就有开设,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过程尽量避免重复不变的基本原理,而是用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法加深其对相关原理的理解。重要的不是我们交给他们的评论、理论,而是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也正是由此而来,不强加给大学生教师的主观意念,而是教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与众不同、非同寻常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被学生自己创造出来。支架可以是图示、案例、问题、材料。如在学习《毛概》时,问题是课堂所用的最普遍的支架,社会热点问题,既新鲜又有趣,激发大学生探讨的热情。思政课内容就是要与时间同步,给基本的理论内容披上常新的外衣,赋予时代的气息。

2.2 进入情境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外贸函电教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迅速扩大,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外贸一线输出了大量外贸人才。但是许多高职外贸专业毕业生刚到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较弱,函电撰写不流畅,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的高职外贸函电“灌输式”课堂教学不无关系,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知识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所以学生缺乏外贸函电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对外贸函电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尝试探讨支架式教学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其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二是他成人的帮助下或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协作,才能达到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上个世纪7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衍生出了支架式教学,它最早用于探索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支架式教学与美国教育家克拉申提出语言输入假说有类似之处。在他著名的“i + 1”公式中,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因此,支架式教学也可以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支架式教学,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伍德等人(Wood,Bruner & Ross,1976)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也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包括五个环节: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独立探索: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进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将以外贸流程的第一步“建立业务关系”为例,阐释支架式教学在外贸函电中的应用。

(1)搭建支架,围绕“建立业务关系”这一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呈现框架“什么是建立业务关系;找寻潜在客户的途径有哪些,如何撰写建立业务关系信函。”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从事某一行业的外贸公司,如A小组是从事玩具出口的公司,B公司是纺织品进出口的公司...,现在需要开拓市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好了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教师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前面教师已经呈现了寻找客户的途径,可选择一种为学生展示,例如阿里巴巴外贸平台,如实操作使用,如何筛选客户等等。然后由学生独立探索,利用不同渠道,寻找客户,并到公司网站进一步了解公司实力和信誉。

(4)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和协商。组员轮流介绍自查找到的公司和查找的方式,以及对公司实力和信誉的评判,小组进行讨论和对比最终确定自己公司理想的客户。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于找寻潜在客户的认知逐渐完善。客户确定后,结合老师提供的建立业务关系信函的框架“信息来源(如何获悉对方公司的信息)-自我介绍(介绍己方公司)-表达建立业务关系的意愿-期待合作或对方回复”,讨论函电的内容,然后开始函电的撰写,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5)效果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首先是小组互评,组员之间对比评判出最佳作品。学生在小组互评中进一步提升对函电撰写的认知,反思自己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是否完成了对建立业务关系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最后教师对小组推荐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各组的表现。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结合点,符合当今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能有效帮助高职外贸函电教师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放手去做,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了学生外贸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Woo d D, Bruner J, Ross G. T 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1976.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多模式辅助支架式教学法 英语翻译教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13-01

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来源是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1],应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英语翻译教学要求教师应通过对观察法的运用以了解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要求教师应设法创造出一种问题情境,同时给学生搭建起一种“预期”支架[2];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新知识;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要进行总结和拓展,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多模态辅助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的提出基于原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指出,人在认知上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即“最邻近发展区”[3]。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通过解构意义达到建构意义的目的,整个教学的过程强调意义的内化与提升,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探索能力。

“多模态教学”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该方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模态刺激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促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强化其记忆,最终实现多元能力的提高。多模态教学的应用研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关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还比较少,且多集中于口译方向,如《英语口译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

2.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施

2.1 寻找“最邻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学时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得出的认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长句的特点和对之进行翻译的翻译原则以及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教学中“预期”支架的搭建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进行: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建起一个“预期”的支架,二是找到学生学习的“最邻近发展区”。对比观察法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最邻近发展区”。采用对比观察法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比原文和参考译文,仔细观察英汉两个语篇中的长句的特点及其句式之间存在的差异[4]。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来判断学生对相关知识认知的程度,以及学生已有知识和本次课要求要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将原文与参考译文进行对比,找出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再组织学生对之进行讨论。根据学生讨论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是存在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2.2 搭建“预期”的支架

找到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以后,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借此将学生学习的思路引导到本节课的预期教学目标上来。根据设计问题的回答能把学生的认识逐渐地引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上来。而相关问题的设置就犹如是一个个支架,借助这一个个支架,会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得新的进步。

2.3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向学生公布答案,相反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支架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应对所学进行主动探索[5],应自主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针对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小组讨论来弄明白。具体说,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英语重“形和”和汉语重“意合”这样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翻译英语长句时常会出现的句子的数量会“一变多”的现象,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和掌握“化整为零”的翻译原则。

2.4 学习效果评价

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将本节课的教学加以总结,以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在作这种总结时,教师应结合翻译理论把教学中遇到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方法向学生讲清楚,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意义建构。此外,在作这种总结时,教师还应对本节课上学生遇到的难点一一加以讲解[6]。学生无法自行理解的问题,教师在总结阶段就一定要向学生讲解清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在作总结时,还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可适当补充一些本节课中尚未提及的翻译方法。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情况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最后,教师还应给学生布置必要的作业,以使学生能巩固所学新知识。这类作业,可以是相关练习,也可以是要求学生翻译一些科技英语的长句或者定语从句。对学生来说,这样的练习主要应采取模仿翻译的方式进行。仿译较之原创相对简单了许多,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这种仿译,可以较真切地从中感悟翻译的技巧、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的思想。

3.结语

综上所述,将多模态辅助支架式教学法引人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学生的翻译素养及翻译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孔宪遂.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1):103

[2]王丽凤.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课中的应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4):97

[3]俞仲秋.支架式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2):110

[4]李明兰,袁新秀,焦培慧.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8(1):27-28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数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92-01

一、“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支架式教学方式的基本内涵

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早是由美国的一名专家提出的,他提出此模式的前提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教学模式的侧重点主要为以下方面:首先,在少年发展时期,起到最重要影响的是教育,并且教学需要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匹配。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学生的发展情况被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其次,以外部有利因素为前提,能够达到的发展高度。以上两者间最本质的区别即最近发展区,这一点也是教学环节最为关注的。另外,教学内容需要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上的突破。同时,将这一理论作为前提,我们把支架式教学定义为:把最近发展区设置成包括老师在内的范畴,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帮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自主探究。

2、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条件剖析

(1)支架式教学的推行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协调、融洽

当进行支架式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掌握目前的学生发展情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规划。例如,在组建脚手架的环节,师生之间能够达成和谐的关系,进而防止以往的教学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按照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展现老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把学生自主性研究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当做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由于照顾每名学生各自的个性,也是为更好地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推动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3)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们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实现阶段性目标。尤其是教学支架介入及推出的时候,学生们不仅实现了独立思考学习,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使自身的自信心和热情得到了提升。

(4)对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众所周知,独立自主的学习环节和合作探究环节是支架式教学方式的两个关键性内容。借助老师的引导,令学生自身沉浸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再加上脚手架的配合,推动学生进行独立性的探究学习,进一步加强合作学习,完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深入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

1、支架式教学的具体流程

(1)建构支架,即把具体的理论思想作为前提基础,同时依照认知体系构建基本的框架。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必须更深入地发掘出教学大纲的实际需求,教学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本质目的等内容。

(2)设定某种教学情境。这一点也就是说把情感部分当做基础前提搭建支架。这一流程要求老师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把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化处理,然后归结出最中心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这一流程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又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3)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令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

(4)教学效果评估及教学反馈。这一流程的意图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即检测环节。然而,这也不可以当作考评的唯一指标。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把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及时处理和完善。

2、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

(1)认知体系的建立。据专家人士透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新认知同原有认知间形成本质联系,从而实现扩大认知的目的。所以,在这一教育方式下,认知架构的建立显得尤为关键,学生借助对原有认知的理解实现新的突破。但是,因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特征,决定了对学生的教学不能仅仅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表达。需要老师进一步发掘教育资源,为认知构架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课当中,教师可借助列举实例的方式,让学生在重现生活经验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理解水平。

(2)搭建情感构架。教学的根本目的绝非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设定特定教学情境,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其中一项有效的措施。所以说,老师必须合理利用目前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形式创造更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能力迁移支架的构建。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先后之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居于主体地位,哪些是次要的。所以说,必须在教师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确定教学顺序和教学手段。进行能力迁移支架构建的主要原因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综上所述,本文在深入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应用优势的前提下,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