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4:06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两江四湖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一、引言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流派,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同样,在景区设计上,桂林的“两江四湖”景区也汲取了两家思想精髓,它不仅体现现代景点设计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也承载着桂林厚重的历史文化,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两江四湖概况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岩溶地貌是其最大的特征。此外,桂林还有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植被多样的特点。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名城,“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使其享誉世界。2002年6月,两江四湖的通航,使环城水系游成为桂林旅游又一品牌。[1]

“两江四湖”既是水利工程,也是桂林市重力打造的旅游项目。景区以明代靖江王府作为中心,往外扩散,其环城水系全长7.33公里,水面面积38.59万平方米。其整体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为“两江四湖,一环两轴,九蜂一中心”。[2]两江指的是漓江(市区段)和桃花江(市区段);“四湖”指的是木龙湖景区、桂湖景区、榕湖景区和杉湖景区;“一环”指的是从四个湖环绕的总体形态来说,形成了一环;“二轴”指的是榕荫路汉代古城轴线和向阳路唐代古城轴线;“九峰”指铁封山、鹦鹉山、老人山、叠彩山、宝积山、伏波山、独秀峰、骆马山、象鼻山;“一中心”指的是明府王城为古城构图中心,北接叠彩山风景游览区,东靠漓江游览线,南有向阳路步行街,成为古城旅游的中心及精华景区。[3]

三、儒家思想与“两江四湖”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尚儒”后,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正统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4]同时,这些理论思想也渗透在中国公园艺术设计,桂林的“两江四湖”工程建设也汲取了儒家文化思想。

(一)儒家思想中的秩序性

秩序性主要源于儒家思想中以“仁”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以“礼”的等级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念。[5]儒家的社会根基是血脉延承、宗族制度,以血脉和大家庭为重。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讲究血缘以外,还需要极强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形成制度就叫“礼制”。这反映在建筑或者是园林设计上,就是极为强调建筑或者是园林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制,围绕一个中心或者一条中轴线来安排具体的位置。“两江四湖”的规划就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是位于市中心独秀峰脚下的明代靖江王府。“两江四湖”亦以此为中心轴线,将四湖划分两边,榕湖和杉湖分布于明府王城一侧,木龙湖与桂湖分布于另一侧。其它的一环、两江、二轴、九峰也都是分布在以王城为中心辐射开的范围内。

以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王城为中心,突显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可以看做是对中华民族血脉、文化的薪火相传。此外,“两江四湖”工程还保留了宋城墙、唐宋平蛮碑、摩岩石刻、李济深故居、原高级将领白崇禧旧居、叶挺将军叶挺将军被囚处等文物古迹,突显了对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保护和血脉传承。

(二)儒家思想中“贵和尚中”思想

从整体结构分布上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贵和尚中”的思想。“两江四湖”工程的设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两江四湖”大致有自然植物群落、滨水景观、游览区、历史文物古迹等几大部分构成。比如说自然植物群落在进行物种选择和搭配的时候,根据地带性植物群种类的组成和分布的自然规律进行合理设计,运用樟树、榕树(类)等乡土物种,采用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和灌木,木本与草花相互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及其群体构图之美,使其和谐相处共生。[6]滨水景观、游览区、历史文物古迹等也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分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两江四湖”处于市中心,滨水区域的存在,调节了该区的气温、湿度,改善通风条件,降减了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污染,通过高质量的绿化,净化桂林中心城区的空气,提高空气透明度,蓄存雨水,涵养水源,一定程度上使桂林城市生态环境得以优化。[7]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就是“两江四湖”工程将植物、建筑、山水、景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将自然美和人工的理性美统一与一起,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体。

尚中的“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意思。也就是中庸思想。“两江四湖”工程既是作为环城水系的一个工程,同时也是桂林市重力打造的一个景点。此工程并没有走单纯的环城水系工程或者园林景观的路线,而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这既有水利工程改善环境的功能,也有供游客观赏的景点功能。另外,在喧哗的市中心,现代、古代建筑映衬相得益彰,既有现代气息也保留了古代的文化历史,使得游客在喧嚣繁华的市中心找到宁静一处,身心放松。这都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中庸”的体现。

四、道家思想与“两江四湖”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儒、道、佛三大教其中一教。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也就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可理解为“效法”、“学习”之意,“自然”则指的就是大自然客观规律,也就是强调不强行、不妄为,人如何回归自然,天人合一。道家讲顺应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同样,两江四湖工程也体现着道家思想。

(一)道家中的“自然无为”思想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世界之初,是造万物之根本,阐释的就是人、天、地、道、自然之间的关系。万物需要遵循“道”而获得发展,人在进行大自然改造活动时,就更要遵从自然规律,与大自然融合。“两江四湖”工程在环境选择和景区布局中有着直接的体现。首先,“两江四湖”工程的水系,既有自然形成的湖泊,也有历代人工开凿的壕塘沟渠,相互贯通,萦绕全程,是桂林的宝贵资源,也是其地理环境的一大特色。[8] “两江四湖”工程在环境的选择上,直接因地制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改造。将原有的桃花江、漓江两江与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四湖打通,形成环城水系,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了“四湖”的水质量。这也为“两江四湖”滨水景观提供了基础。“两江四湖”工程对环境的选择,基本是顺应桂林地貌特征,合理改造水源,又使得水源自然而然地进行自我更新,保持了地方特色自然之美。

在景区的布局中,“两江四湖”工程根据水域分布,沿岸建设了滨水绿地和风格迥异的小游园。在道家思想里,有水自然离不开山,自然山水乃为道的体现。古人明志修道,往往游走于山水之间,借天地之灵气,获取精神体验。如庄周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知北游》)要体现道家的精髓,必须要山水结合,才能展示精华之所在。在自然景观的设计中,“两江四湖”工程中的山峰作为重要的景观构图元素也被完整保留下来,如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骆马山、象鼻山。这一切都体现了道家中“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

(二)道家思想中“以天合天”思想

除了现实中客观事物追求崇尚的自然和无为之外,道家思想最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然脱俗和平淡无为。“以天合天”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以天合天”的前一个“天”是指主体之“自然”,后一个“天”是指物之“自然”。[9]也就说,前者指的是人心境追求的自然无为,是人的本质所在;后者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自然状态。从“两江四湖”景观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动地阐释了这个道理。在地理位置选择、景观布局上,“两江四湖”追求崇尚客观世界的自然无为。“两江四湖”处于喧嚣繁华的市中心,它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清静安神、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休息场所。从这个角度看,“两江四湖”景观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引导人在喧嚣中寻找平淡无为,追求“我之自然”。道家思想追求的就是一种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的境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之美。通过“两江四湖”景观的渲染,使得游赏者触景生情,感受到自然的意趣。清静的氛围使得游赏者抛开尘嚣,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思考。这种虚静淡泊之境界与景区外的喧嚣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巨大的反差不得不让人思考,“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体现的正是“以天合天”中前者“天”所指的自然状态。

“两江四湖”景观的设计体现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用儒家、道家思想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特征,使得“两江四湖”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环城水系工程、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是,这个景点体现出现代景区设计理念的意义,闪烁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

注释:

[1]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2]吴伟明.段进.孔令龙.“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城市中心区环城水系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1999(12).

[3][6][7][8]葛静.桂林市两江四湖滨水景观分析与评价[D].南宁:广西大学,2007.

[4]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1(3).

[5]曹莹.高祥生.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装修特征[J].华中建筑,2012(9).

[9]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D].广州: 暨南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曹莹,高祥生.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装修特征[J].华中建筑,2012(9).

[2]葛静.桂林市两江四湖滨水景观分析与评价[D].南宁:广西大学,2007.

[3]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4]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D].广州:暨南大学,2010.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会龙山公园;景观绿化;破碎化生境;景观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7803

1引言

始建于1965年的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是一个以森林植物为主体,佛教文化为补充的城市公益性公园。2013年8月起公园实施提质改造,第一期工程现已基本完成,第二期工程即将开始,非林地园林绿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为此,就会龙山公园规划新建或提质改造的园林景观绿化设计作一探讨性研究,供相关人员参考。

2景观资源概况

会龙山公园总用地面积204.7 hm2,其中林地面积138.6 hm2、占总面积的67.7%,非林地面积66.1 hm2、占总面积的32.3%。在原生植被中以樟树、大叶山矾、杜英、枫香、檫树、蓝果树、南酸枣等优势树种为代表的植被景观,构成了会龙山公园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斑块[1]。在这次提质改造中,将公园的景观景点作了重新规划和调整,其中,涉及园林景观建设的区域有广场、游步道两侧、胜地与陵园、湿地、火烧迹地、高压走廊等空间。

2.1新建广场

2.1.1会龙广场

位于卜家冲花香路北侧,是今后会龙山公园的主要入口广场,面积1.7 hm2。

2.1.2秋叶广场

位于石泥山西侧,是会龙山公园西入口广场,也是龙山港片区市民进入公园的主要入口,面积1.35 hm2。

2.2游步道

游步道区域是公园植被配植最敏感也是最脆弱的区域,其好坏与成败完全取决于是否俨若自然天成。游客接触频繁路段与景点间的植被环境,就是游步道的周边环境。

2.3胜地与陵园

2.3.1裴公亭

位于资江一大桥西南侧,是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建。唐宪宗时裴休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期间,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庐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传说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3]。

2.3.2白鹿寺和广法寺

白鹿寺位于桥南会龙路北侧,福源寺位于距桥南往西1 km会龙路南侧。这是两个佛教氛围浓郁的佛门境地,是由一位益阳富商捐资修建的佛教公园。

2.3.3何凤山陵园

位于曾士娥烈士墓地南面。2007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在会龙山公园为何凤山修建了陵墓,将其骨灰从美国运回故里安葬,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的何凤山先生,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人,1938~1940年,在任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正值纳粹德国疯狂杀害犹太人,大搞种族灭绝之时,处于国际人道主义立场和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不畏,顶住上司压力,给数千犹太人发放了移民中国上海的“生命签证”,使他们逃离虎口,免遭杀害,在国际社会和犹太人中引起强烈反响[4]。

2.4湿地区域

位于三眼塘处,有上下相连、大小不同的3口水塘,面积约0.66 hm2。

2.5火烧迹地

会龙山公园内的迹地主要是花香路沿线,多年连续火烧后形成的火烧迹地。主要生长有金星蕨、狗脊蕨、贯众、蕨、芒萁、翠云草、海金沙、井栏凤尾蕨等蕨类植物,无其它乔木树种,少有灌木生长,面积2.46hm2。

2.6高压走廊

处于高压输电线路下影响的周边范围。

2.7破碎化生境

目前,由于开发活动与城市道路的建设,使会龙山公园山林水系被隔断,造成生境的破碎化,也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了威胁。这些地段的主要植被为自然生长的杂木林,往往被所谓的景观改造所毁坏。而这些杂木林却是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段。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范怀湘,等: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提质改造工程的景观绿化设计探讨园林与景观

3设计原则、理念与手法

3.1设计原则

3.1.1协同性原则

会龙山公园地带性植被特征明显,植被景观斑块丰富多彩,充分反应出公园林分结构的多样性和植被景观的多样性[1]。所以,在景观绿化设计时,必须使园林景观与原生植被及植被景观尽可能协同一致。同时,还应该与修建性详规的要求协同一致。

3.1.2观赏性原则

植物配植要从植物的观赏性考虑,既要考虑植物自身美(个体美),又要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组合美(群体美)和植物与环境的协调美(整体美),还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并进行优化配置,才能使景观绿化向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发展[5]。

3.1.3科普性原则

城市植物公园最大的功能应该是科普性,因为游客看到各种植物后,首先想知道的是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渴求。因此,要使景观绿化植物和原生植被一样,把它们的观赏性、展示性和科普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3.2设计理念

以植被景观斑块为背景,植物的色彩变化与季节变化为节律,营造丰富多姿的生态景观和康养环境。

3.3设计手法

利用景观生态学、园艺学等学科原理,采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2]。

4设计内容

自然山体以现有的原生植被为基础,完善园内的生态植被,适当补植枫香、木荷等色叶树和落叶树,并对山脚的植物进行色彩添加或镶边处理,以保持山林原味,营造出幽静荫蔽、秋山尽染的景观特色。

4.1广场绿化设计

公园广场是市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的开放空间[6]。

4.1.1会龙广场

(1)设计主题。会龙广场景观绿化的设计主题为――会龙叠趣,绿色空间。

(2)广场性质。广场性质是其绿化指标的决定性因子之一。第一,突出“会龙叠趣,绿色空间”主题,展示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通过园林小品的形式再现历史故事、典故;第三,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传统文化项目和自娱自乐的活动空间。

(3)设计方案。美国人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人性场所》一书中这样写到:“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休闲、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面植被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如果草地和绿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数量,我们将这样的空间称为公园,而不是广场”。这样就为广场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其设计方案如下。

①主要内容。会龙广场是属于休闲娱乐广场,在总体设计时尽可能加强广场和周围区域的联系,寻求历史和现代元素之间的平衡,使现有的、新增的元素在这个广场中和谐共存[7]。会龙广场应设计供人们欣赏、观赏以及休息的内容:供人们欣赏的――花坛、雕塑、音乐喷泉、水池及园林小品等;供人们休息的――台阶、桌子、坐凳、椅子、廊亭等;供人们活动的――操场、空坪、步行道、游路等;供人们观赏的――树木、竹子、花卉、草本等园林植物;供人们使用的――公共服务以及其它配套的设施设备等。

②配植方式。植物配植方式应考虑广场绿化景观效果的季相性、色彩性、立体性和协调性。其配植方式采取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搭配,多色叶树种相组合,乔、灌、草多层次配植,做到景观效果与园林建筑相协调。

③绿化指标。绿化率是指用于绿化种植的土地面积(垂直投影面积)占场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又称绿化面积比例,是衡量绿地环境质量的指标之一。根据广场性质、地形地势条件和设计要求,广场的绿化率以40.0%~45.0%较为适宜。

④树种配植。一是,树种选择,乔木树种类有樟树、桂花、杜英、荷花玉兰、栾树、银杏、景烈白兰、枫香、合欢等;大灌木类有紫薇、红叶李、樱花、红叶石楠、花石榴、木槿、珊瑚冬青、茶花、龟甲冬青、西府海棠、黄金槐、苏铁、贴梗海棠、丛生竹等,小灌木类有杜鹃、红继木、金叶女贞、金森女贞、月桂、红叶石楠、龟甲冬青、茶梅、小叶十大功劳、大叶栀子、小叶栀子、南天竺、八角金盘、洒金珊瑚、金边黄杨等,草本类有吉祥草、鸢尾、麦冬、葱兰、地栽草花、草皮等。二是,配植比例,乔木树种225株/hm2绿地面积、大灌木675株/hm2绿地面积、小灌木65万株/hm2绿地面积。一般以乔木树种、大灌木、小灌木、草本植物分别占绿地面积的5.0%、15.0%、45.0%、35.0%的比例较为合适。

4.1.2秋叶广场

会龙山公园西面入口处。在石泥山西坡营造一片叶色变化较大的枫香、栾树、黄栌、盐肤木、檫树等秋色叶落叶树种,在入口广场周边点缀配植红枫、槭树、地锦、柿树、马褂木、连香树、无患子等色叶树种,构成一叶知秋、秋叶烂漫的秋色景象。

4.2专类园设计

4.2.1滨水花池

利用三眼塘三口水塘水面,种植多种观赏性荷花、菖蒲、睡莲等乡土水生植物,给水面风景增添色彩,以水的飘逸摇曳为主题,将原有分散的荷塘鱼池贯通一体;沿水两岸设计花圃果园草甸等景观和郁金香等富有色彩变化的宿根花卉,营造出多彩斑斓,烂漫动人的花境特色。

4.2.2樱花道

位于石泥山山脚,益阳市地震台西南侧。现有植被马尾松、樟树、杜英、枫树、檫树等。沿三眼塘步行道西侧带状种植多花色樱花,为会龙山公园增添新景。

4.2.3水杉叠翠

位于三眼塘东侧,现状为经济果木林和蔬菜地。利用耕地,营造水杉叠翠景观,独具景观特色。水杉是一种孑遗植物,但它又是非常普通而不被当地人关注的树种。在平原湖区它们或孤独地伫立在水稻田埂之上,或排列在泥泞不堪的乡间机耕道旁,或成片分布于沼泽湿地和污水横流的水沟渠边。设计通过方格网状分布的树阵,在一个自然的乡土植被景观背景之下,将这种平凡的树种种植在会龙山公园,给它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重显高贵典雅,水杉独特的个性显露无疑。

4.2.4蔷薇园、木樨园

位于卜家冲东北面山坡火烧迹地,利用山体中下部建设蔷薇园、木樨园。

在山的中下部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带栽植蔷薇科植物,建成蔷薇园。蔷薇科植物我国有51属,1000余种。常见植物有苹果、火棘、山楂、石楠、枇杷、花楸、梨、苹果、棣棠、李、桃、杏、樱花等。

在山的中上部栽植桂花,建成木樨园。桂花又名木樨,常绿灌木或乔木,目前已初步确定桂花品种有32个,分为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4大品系,以花色而言,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以叶型而言,有柳叶桂、金扇桂、滴水黄、葵花叶、柴柄黄之分;以花期而言,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桂之分。

4.3园林景观设计

4.3.1裴公亭

除18株古树和自然生长的个别木荷、樟树、枫香、泡桐、构树外,其余植物均为人工栽植的广玉兰、杜鹃、红继木等园林植物。主要措施是加强古树名木大树的保护,对现有园林植物加强管护和整形修剪,清除非目的树种泡桐、构树。

4.3.2佛教公园

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3]。为此,在景观绿化时,尽可能配植与佛学有关的树种和花卉,突出佛教文化核心主题。建筑物周边以层次丰富的半开放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疏密有致,灵动雅致的景观效果,配植花卉有丁香、茉莉花、瑞香、忍冬等,周边自然山体在保护原有林木的基础上,在林子的天窗中适当补植一些树种,比如七叶树(菩提树)、法国梧桐(鸠摩罗什树)、银杏、罗汉松、柳树、紫竹等。

4.2.3何凤山陵园

以简洁明快的植物造景为主,营造庄严肃穆的主题。宜增加广玉兰、白玉兰、华山松、竹柏、龙柏等开白色花的乔木和松柏类树木,以及增加各种地被植物,以表示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4.3.4四季花园

处于高压走廊影响范围之内,以观赏性强的整齐度高的色叶和开花植物造景为特色,宜依据等高线呈自然带状和块状种植山茶、蔷薇、桃花、映山红等花灌木,并引导建立共青林、教育林、企业家林、巾帼林等,围合活动空间,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效果。

4.4活动频繁路段与景点的绿化设计

在公园里,游人活动频繁的路段与景点往往成为了破碎化的生境。这些区间的绿化设计,必须摈弃套用城市园林绿化的做法,尽量让游步道与两侧树林的景观融为一体,使人感到先有树后有路,选用的树种及其规格应同路侧的环境特点相协调。景点的植物配植,除尽量考虑切合景点的意境或氛围之外,还应充分考虑游人驻足后的风景透视线以及景观物与树木的尺度关系和色彩关系。在一些重要部位上配植植物切忌随意,而应“斤斤计较”,量体裁衣,勿随意点缀一些不匹配的洋树或城市常用树种。因此,应该在道路两旁以行道树的形式栽植与该路段两边自然分布的相似树种,在路两边的空隙地补植一些乡土阔叶乔木树种。同时,在城乡结合部可保留一些天然的杂木林,以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肖志宏,张新明.益阳市会龙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J].绿色科技,2016(5): 17~20.

[2]新浪佛学.佛教文化与园林植物[EB/OL].[2013-10-24].http://.cn/intro/basic/2013-10-24/093513778.shtml .

[3]该如何.裴休[EB/OL].[2015-11-19].https:///s?word=%E8%A3%B4%E4%BC%91&tn=site888_3_pg&lm=-1&ssl_s=1&ssl_c=ssl1_153e984581a 2015-11-19.shtml.

[5]李斌.试述植物景观造景原则及其观赏性[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1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大众观光旅游已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富有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察价值的佛教文化旅游更能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佛教文化旅游立足于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佛教饮食、佛教传说等佛教文化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桂林佛教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于桂林秀丽山水间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佛寺、佛塔、石窟、壁画等艺术珍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何把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丰富桂林文化旅游类型,彰显其深厚文化内涵,提升其旅游品位,从而促进桂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及规模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从其存在形态上来划分,可分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三大主类,囊括建筑类、洞窟类、摩崖造像、碑刻壁书、绘画雕塑、遗址遗物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佛教经籍、节会、饮食、人事记录等十一个亚类,共计有126项,为广西拥有佛教文化资源之首。其中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拥有6个亚类,87项资源单体,为资源总量的69%,占了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一半以上;非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涉及3个亚类,25项资源单体;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共2个亚类,14项资源单体。可见桂林佛教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佛教文化资源,且与桂林秀美的山水、特色的民俗,相补相衬,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3.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桂林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桂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融合,并受到当地民族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桂林地方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也是我们解读桂林历史的重要凭证。唐代是桂林佛教的兴盛期,这时期桂林兴建了大量的佛寺,较著名的有全州湘山寺,号称“楚南第一名刹”,以及被称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的延龄寺等,尽管这些寺院在历史动荡中没能保存下来,但经后人重修恢复,依然可见当时建筑风格和寺院的兴盛之态。这些寺院、佛塔和摩崖石刻都反映着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想和艺术发展状况,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历史如史书般生动的展现于世人面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艺术观赏价值

自古以来,宗教与艺术就密不可分,“宗教需要利用艺术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像”,那些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就是一座各种艺术齐聚的殿堂。桂林山奇水美,为僧人提供了清幽雅致的静修之所,同时独特的岩溶地貌和岩石构造也为佛教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如今,在桂林西山、叠彩山、象鼻山、普陀山、骝马山、等处仍遍布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摩崖造像,甚为壮观。据统计,桂林至今遗留的摩崖造像仅唐宋时期开凿的佛龛就有160多处、佛像600余尊,灯龛30多处。这些佛教造像数量众多,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与北方的石窟造像比较起来更加小巧玲珑,造像最高不过1.65米,小的则仅有数厘米,独具特色,是艺术精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

3.3 科学研究价值

桂林珍贵的佛教文化资源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显示着桂林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所以,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伏波山千佛岩的摩崖造像,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荟萃点,共有45龛200余尊佛像,多是唐宣宗年间佛法复兴后的作品,这些造像“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这些造像与盛唐时期相比较宗教色彩明显逊退,体现了当时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的结合,反映出唐武宗灭佛后桂林佛教的恢复发展情况,是研究佛教世俗化和民族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依据。

4.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4.1 深挖遗产文化内涵,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文化竞争日渐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而文化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具有价值、垄断、可持续竞争优势等特性的文化竞争力。因此,桂林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僧侣),应积极投入到佛教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工作中来,首先,政府部门应组织、成立佛教文化遗产项目普查领导小组,制定项目组织实施方案,选派专门人员展开其对佛教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普查工作,对搜集到的最终信息进行确认、等级、存档;其次,邀请相关研究部门、知名专家对搜集到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整理与科学分类,并针对特殊遗产的保护工作予以说明;第三,集合政界、商界、学界相关人士,共同讨论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佛教文化遗产的类别、生存状态与途径,并筛选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高的佛教文化遗产。即通过“政府普查、专家整理、多方筛选”的工作流程,全力打造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根据实地调研,桂林的佛教文化资源在分布上虽然以城区为中心,但各个佛教文化遗产往往单个散落,没有聚合力也没有其他资源依托。很多都地处城市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因此很少有人专程光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此外,桂林还应重视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经济收益与旅游教化作用的重要环节。总之,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地应积极完善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从软、硬两方面同时着手,才能增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

4.3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突出,是该市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目前宣传的不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优质佛教文化遗产仍处在一种“躲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因此,桂林有必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形成多元、稳定的市场结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认识、了解、掌握当地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宣传与营销工作,建立由市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各地旅游行政与管理部门牵头,广大旅游企业全面参与,著名佛教庙宇积极配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其次,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桂林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大力宣传与包装促销,不仅使潜在客源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当地佛教文化遗产的信息,还要使遗产地能通过及时、有效地营销活动,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并开发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第三,还可以通过录制反映桂林佛教文化名山大川的纪录片、专题片的方式,利用影视效益,提高旅游者对桂林佛教文化遗产的关注度。

4.4 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圈,建立健全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语言 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一、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1.以情境感染法教学。情境感染即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应以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可将音乐、美术、语文等多种艺术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设艺术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共鸣,从而创设立体教学情境。

2.实践竞争法教学。实践竞争即安排学生亲身实践,组织学生激烈竞争,在读写训练中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开展辩论、朗读活动,从而既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此,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1.表演激趣: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特点。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教学《包公审驴》时,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包公的铁面无私,为民做主,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学习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既锻炼学习兴趣,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课成为享受的乐园。

三、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我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语、结语、讲述、点拨能力逐渐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设计导语:“今天我要带大家出去旅游,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顿时精神大悦,接着在黑板上写下桂林,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我顺势引导:“桂林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同学去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有去过的学生开始情不自禁地描述桂林的山水,没去过的学生开始想象桂林美丽的风景,顿时课堂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顺势我开始问问题:“桂林是闻名世界、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使读者顿生悬念:桂林山水独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同学纷纷回答,仿佛这幅美丽的景色就在眼前。然后我让大家想象,如果你在桂林,那么你该如何描述这幅风景画呢?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瞧,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四、调节课堂气氛艺术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以表演渲染课堂气氛;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把微笑带进课堂情绪;师生互动缓和课堂气氛。只有活跃好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教师上课前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的角色,形成轻松活跃的气氛。

学生应该认真地配合老师教学,积极参与教学,跟着教师一起体会文章的相关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举手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这样,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不管是情感还是思想都互相感染。总之,语文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感和悟出来的,所以,先跟着书中人物和老师,或喜或悲,然后慢慢就知道悟,课堂也会因为你对语文课的挚爱而生动无比。

五、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5

对国务院作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决策,笔者作为桂林市民的一分子,获悉该消息后万分兴奋。然兴奋之余,却对桂林旅游如何改革的问题陷入沉思。因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比较多。

笔者认为桂林旅游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1.旅游模式单一,互动活动较少,以至于一些游客发出这样的感叹:“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地方一通拍照,回去被问啥也不知道!”当然不只是桂林旅游存在同样的问题,全国其他地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2.旅游企业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而缺少大型有自主品牌的旅游企业。笔者在桂林黄页搜索发现在旅游观光这一栏目下有308家旅行社,可见其数目繁多,让游客不知如何选择。3.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非法拉客、宰客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桂林旅游业的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亟须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有桂林特色的旅游业:首先,创新旅游模式,增加互动环节。1.依托桂林的山水资源,旅游过程中穿插有桂林特色的旅游赛事和体育赛事,比如抛绣球、对山歌、划竹排、打门球等比赛,让游客参与其中;2.举办大型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自驾游活动,让游客自主安排旅游日程,满足他们自主旅游的愿望;3.让游客参与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并可以举办制作大赛,并设置奖品或奖金,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竞技性;4.建设夏令营基地,邀请国内外的中小学参加,集宣传、娱乐、学习于一身。其次,政府支持、引导旅行社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几家大型的旅游企业,支持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办分店或点。对于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可以鼓励他们在主要的国外游客来源地设置分店或点,让游客在选择旅游企业时放心,不用担心受骗上当。最后,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旅游市场监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健全监管体系,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木子鱼)

打造世界级个性化旅游名城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后不久就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突显了国家对桂林的高度重视。我认为我们应抓住这个试验,把桂林综合改革成世界级、个性化的国际旅游名城。

首先,要定位高远。“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显示:这是一个国家战略,层次高而地位重,是国家为引领世界旅游而进行的旅游综合改革的城市区域试验。它不应是一地一景的改造,也不仅是旅游要素的提升,而应是产业协调、城乡一体,以旅游为主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先行探索和实践。因此,我们应登高望远,立足世界水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超前而全面地谋划,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科学、长远而高标准地制定规划,开发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积极争取全方位的扶助支持,寻求深层次、宽领域的国内外协同合作,扎实而有序地探索推进,确保建成的桂林旅游试验区能引领世界旅游潮流。

第二,要突出特色。桂林试验区要确定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领域。根据桂林优美自然风光、深厚文化积淀、浓郁民俗风情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基础,以低碳型旅游作为桂林的特色和核心,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低碳型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地。因为低碳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型旅游则是今后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可按照低碳理念规划旅游发展,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倡导旅游行为。按照低碳要求疏解、改造、提升老城区,规划、建设、经营新城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推进低碳技术提升传统旅游产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培育绿色旅游工业,打造品牌商务会展,建设宜居养生环境。在低碳型旅游的建设中,探索并形成以旅游为基础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的桂林风格、桂林机制、桂林标准和桂林模式。

第三,要推进有力。机不可失,时不待我。应尽快成立以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参加的桂林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委员会,强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研究、规划和建设。在思想理念上要新。要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旅游区的改革,善待在创新工作中失误的同志,在全市形成“不怕失误,只怕耽误”的氛围。在工作方法上要活。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关于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及发展生态、环保、低碳经济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项发展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快速推进试验区相关的技术开发、项目建设及推广营销等。还可以通过低碳型旅游区域的建设和低碳旅游行为的倡导、推广,争取世界发达国家或一些国际组织的低碳交易项目或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在落实措施上要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真抓实干,鼓实劲、出实招、见实效,以实绩论英雄。同时,积极宣传、发动、鼓劲,形成全市全民参与的氛围和热潮。在追求目标上要优。不管是哪个方面、哪项具体工作,都争取精益求精,出“世界级、个性化”的精品。总之,通过狠抓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把桂林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及生态环境推向崭新的、世界级的高度。(沈秋林)

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行动步骤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既需要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一共识和高度重视,把它当作头等大事,需要全市共同奋斗,形成建设合力。而且等不得,拖不起,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第一步:筹划成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办事机构。筹划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办事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协调制度,协调解决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围绕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个目标,树立全局意识,提出本部门支持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层层落实的推进工作机制。成立专门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领导和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检查督促政策、任务的贯彻落实,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建议桂林市人民政府聘请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作为建设的咨询顾问,为总体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提供咨询和建议。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第二步:开展重大问题调研。尽快组建由市委、市政府研究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国内外、区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综合研究团队,围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领域改革和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咨询论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和意见,进而为制定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及行动计划,为争取自治 区、国家政策和项目等配套支持奠定基础。

第三步:尽快编制上报国务院的实施方案。在综合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编制上报《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争取国务院、自治区出台支持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决定》等配套文件。同时,加强与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门跟踪对接,积极主动努力争取自治区和国务院相关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第四步:营造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提升宣传力度,设立试验区的官方网站,积极推行整体联动宣传,加强与中央有关媒体、国内知名媒体、国际和海外知名媒体合作,搞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包装和宣传。通过互联网平台,邀请社会各界的群众、网友、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各类媒体,为试验区建言献策。

第五步:高起点编制试验区建设规划。学习借鉴先行地区试验区经验,用较短时间编制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规划要突出体现高水平、国际性、示范性、综合性、操作性。将其定位为桂林市“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中之重,纳入广西“十二五规划”。以试验区建设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同时编制试验区建设推进计划。围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将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签订责任状,定人限时完成,严格绩效考核。市及各县区、有关部门要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重大改革创新任务。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六步:分步实施,先期试点。围绕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领域的改革,用1―2年左右时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2―3个县区对应实施l项改革,进行先期专项改革试点。在加强协调指导的基础上,鼓励试点县区大胆创新,敢于突破,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全面推广铺开。

第七步:立法推进桂林国际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议把推进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改革试验内容与国家有关部门行政法规有矛盾的,允许先行试验。国家法律或行政规章没有规定的,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或自治区政府拟定法规,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推进试验区建设。(小了,王小)

依托区域优势发掘桂林的人文旅游资源

张艺谋在编导奥运开幕式的很久之前就已经帮咱桂林编导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印象・刘三姐”,这剧目堪称唯美宏大、气势非凡,而且达到了预期的商业收益――靠什么?难道就靠这一条漓江?

云南是喀斯特地貌,贵州也是喀斯特地貌,并且人家的著名景点也不是差的,例如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黄果树大瀑布等景点都不比咱差,这是事实。但老谋子就偏选我们桂林,为什么?因为他嗅到了、捕捉到了这里浓郁的人文气息。所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但凡有了青山绿水却少了人物,就缺少了天地灵动之气;但凡有了人物却没了故事,就缺少了那份神秘感和吸引力――这就是人文的力量。桂林,还有多少个待字闺中的刘三姐还没被世人发现?一个?两个?十个抑或千百个?还有多少个世外桃源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去了解、去身临其境地感受?我想,大桂林有许多可以发掘、可以宣传、可以充分调动起来的人文旅游元素!

就说临桂县吧,她乃状元之乡,文武皆全,既有民国时期代总统李宗仁、风云人物白崇禧,也出现过清代状元世家陈氏一族;再到游桂林非去不可的阳朔县,这里既有游人如织、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西街,又有书画一绝、震烁古今的徐悲鸿大师故居;再说到古为“粤楚咽喉”之地、入选CCTV“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的兴安,这里既有规模宏大的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又有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千年人工古运河之一的灵渠;还有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灵川县、全州县、灌阳县……无一不各具自身的特色。

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激发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数千件石刻和壁书,另外,漫长而独特的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城,众多的爱国作家、艺术家汇集在这里,谱写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文化。每一个桂林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使更多的中外游客认识和欣赏到桂林的旖旎风光、了解到桂林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素养,使得更多的人来桂林旅游参观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桂林所蕴含着的那沁人心脾的人文气息。

旅游业是可以拉动内需、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大行业,在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又必然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连锁反应的作用是巨大而显而易见的。打个比方说,早几年国足外籍教练米卢先生率领中国足球队历史性地闯进了世界杯,人家米卢先生心情一好就想给自己找一地方去度度假散散心,听说咱桂林不错就来了,不光来了,他还二话不说就在这帮咱买了套房子――这就是连锁带动效应。桂林人应把握好时代的契机,不断创新思维,把“旅游人文桂林”的认识更加全面地融入到桂林的人文山水之中,树立起“和谐自然,和谐社会,人文旅游”的新型旅游理念,与此同时,更多有实力的社会名流、各界人士必定会更加看好桂林这片丰饶的发展热土、亦会因整个桂林的人文山水深入人心而慕名前来,搞开发和投资,迁宜居而置业。倘如此,可以预见,桂林的环境优势会更为显现!(李彦文)

建设具有桂林特色的桂林北线快速BRT

桂林有湘桂粤黔四省会等距中心的地理优势,是连通珠江三角洲与川渝、大西北的重要支点和中继站。

正在建设中的贵广高速铁路和湘桂铁路复线使桂林即将成为桂林一贵阳(昆明)、重庆(兰州)、广州(厦门)、南宁(东盟)、衡阳(长沙、武汉)等六个方向的枢纽。虽然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在规模上是国内前30名航空大港,但是随着国家继续加大对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仍将是中外游客进入桂林的主要交通工具。

目前桂林原有的城市主干道市中山中路一中山北路一北辰路一始发站(高速铁路交汇站)一桂黄公路,这条桂林的城市主动脉由于以前的设计路面狭窄,节点多、堵车严重、沿途路边老建筑有碍观瞻,远远不能适应由始发站(高速铁路交汇站)快速进入桂林市中心的需要。因此建设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桂林北线快速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使之与桂林高速铁路建设相匹配,也是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基础建设的迫切需要。

桂林北线快速BRT,我们可以借鉴厦门城市快速BRT经验,那是城内高空快速BRT,桂林北线滨江快速BRT是建设成为高架桥的形式还是地面全封闭形式?可以由专业设计公司进行论证设计,可以适当降低高架桥的高度,在高架桥和漓江之间用相应高度的树木加以合适的掩饰,就如同BRT在树林中穿行一样。

快速BRT可由桂林始发站-高架桥-南洲大桥-虞山桥-解放桥广场(终点)来回循环运行。桂林北快速BRT的优势有:

1 大大缩短由桂林始发站(高铁交汇站)到市中心的速度,估计时间不用6分钟,可以大大提高中外游客由高铁站进桂林市中心的速度,也可以提高桂林市中心到高铁站的速度,充分体现“桂林速度”。

2 这条快速BRT也是一条标准的漓江风景线,沿途可以欣赏漓江中的南洲岛、泗洲湾、蚂蟥洲、伏龙洲,还可以欣赏叠彩滨江新区、虞山、东镇门古城墙(木龙湖宋城景区)、伏波山,同时可以欣赏南洲大桥、虞山桥、解放桥,日夜景色各不相同。

3 是中外游客由高铁站进入桂林的第一印象。

4 可以借势整体搬迁六狮洲、下关村、大河村等桂林北漓江边的老村,提高城市整体品位。(谭家忠)

让旅客进一步了解桂林文化

桂林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像甑皮岩石器时代的制作、兴安灵渠的水利建筑、独秀峰隋代颜延之手迹、万寿巷的舍利塔、桂海碑林的摩崖石刻、靖江王府的藩王府文化、象鼻山的太平天国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2000多年古代先贤留下的诗歌文章以及近年兴起的阳朔渔火节、资源河灯歌节、龙胜红衣节、恭城月柿节,还有桂林米粉、灵川狗肉、荔浦扣肉、马蹄糕、粉利糍粑、“桂林三宝”等等桂林名特产品。笔者认为,桂林的文化旅游已逐渐形成与自然景观并贺齐驱的旅游热点局面和发展趋向。

桂林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山水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不只拥有“甲天下”的风光,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可惜,长期以来,桂林的旅游都是以山水观光旅游为主导,致使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被人们忽视。有识之士指出,相对滞后的旅游,导致桂林在世界性的文化旅游大潮来临时丧失主动。因此,桂林旅游工作者有必要深入研究桂林历史文化,将自然风光融入更多的文化性、历史性元素,使旅游活动更有卖点和生命力。

如何进一步探究桂林文化旅游内涵?笔者以为不妨从多角度、多层次提炼、研讨和开发,例如利用歌仙刘三姐的号召力,把壮族的饰品、苗族的蜡染、瑶族的建筑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础,将着重点放在旅游项目设计和市场开拓上。唯有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在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获取较佳的实用价值和操作价值。(老妞)

重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到桂林来的游客临走前都想买点特色纪念品,可买什么好呢?桂林的旅游纪念品并不少,如玉石雕、竹木雕、金银饰品、美术陶瓷、山水画,可这些东西其他地区也有啊。在人们心中,南阳是中国玉雕之乡,所产玉雕不仅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曲阳石雕早就享有盛名,它创造了灿烂的中国石雕文化,在西汉时就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湖南省衡阳县石市乡竹木雕工艺源远流长,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名楼古刹”。至于金银饰品、美术陶瓷、山水画等,其他地区早就享有盛名了。相比之下,桂林的这些旅游纪念品就逊色得多了。

特色旅游纪念品,顾名思义就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它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产品不仅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还要具有代表性、知名度,让游客觉得它有很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因为游客带走的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缩影,一个与当地文化艺术进行交流的中介。

因此,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必须重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笔者认为,桂林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应立足于历史文化,结合“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独特景观,可以组织人员精心设计,也可向社会征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方案,好中选优,真正筛选出能代表桂林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有品位的旅游纪念品。

值得一提的是,搞好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大幅度拉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因为旅游是由“行、游、住、食、购、娱”六大相关要素组成的,“购”又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并以纪念品作为首选。有关资料显示,在世界旅游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美国、瑞士及中国的香港,旅游纪念品收入可达整个旅游行业收入的60%左右,在当前大力发展桂林旅游经济的形势下,特色旅游纪念品无疑会成为促进桂林旅游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对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庆文)

我的两点建议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对策与具体措施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所在,发源于华南最高峰猫儿山,全长214Km,流经兴安、灵川、临桂、阳朔、平乐五县和雁山等60个乡镇255个村委会。漓江流域以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为主,流域面积60.38×104hm2,森林面积46×104hm2,森林覆盖率为76%(含灌木)。多年来,桂林市坚持以科学保护漓江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漓江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规划,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严峻形势,河流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尤为重要,进一步加强漓江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为了解漓江上游森林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情况,笔者对区域内的林业生态建设历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具体技术措施。

1.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历史情况

1.1规划设计、项目投资和机构设置。“八·五”期间,桂林市完成了《广西桂林漓江两岸绿化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和《漓江植树和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九·五”期间,编制了《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绿化工程总体规划》,共投资4500多万元,造林1.28×104hm2,封山育林2.5×104hm2。完成了青狮潭、海洋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和总体规划以及桂林市漓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桂林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设计。编制了桂林市漓江两岸绿化工程——基干林带补植和彩化实施方案。

迄今,桂林市、县(区)林业局已先后成立了桂林市漓江绿化管理站和阳朔县绿化工作站,共配设编制60人,并聘用近百名农民护林员,专门负责漓江两岸的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1.2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石漠化生态治理。10多年来,桂林市在漓江流域共完成人工造林15.79×104hm2,完成封山育林12.23×104hm2,在此基础上,开展石漠化生态治理。关闭了漓江上游公路沿线的全部采石场;在漓江沿线10多座石山开展人工植树活动,共植树6.9万株,石山绿化覆盖率达到76%。近年来,桂林市重点实施了漓江基干林带绿化彩化工程,种植枫香、孪树、黄花黄槐、木芙蓉、紫薇等彩色绿化树种20多万株。

1.3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1],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2]。桂林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漓江上游区域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19×104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56×104hm2,荒山荒地造林0.38×104hm2,封山育林0.25×104hm2,大大提高了生态林的比例,增强了涵养水源的功能。

1.4漓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目标[3-5]。桂林市在漓江上游建立了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海洋山自治区级水源林自然保护区、青狮潭水源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65×104hm2,占漓江流域总面积的24%。经过多年建设,成立了相对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从事水源林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设置日益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在执行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区防火、查处毁林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在保护区内广泛使用了野外自计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技术,保持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三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生态功能,为漓江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5水源林害虫管理。1998年广西桂林市兴安、龙胜、资源县交界的部级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曼椆人工林及周围天然林被皱绿柄天牛Aphrodisiumgibbicolle(White)严重危害,造成大量曼椆树枯死,严重威胁着这片水源林及周边水源林的安全。1999年到2006年桂林市林业局、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大学协同进行了研究治理,有效抑制了皱绿柄天牛的危害。

1.6提高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意识与生态公益林规划。积极开展《森林法》等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干部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调研和保护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漓江上游水源林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并实施《漓江水源林管理办法》。规划漓江流域生态公益林29.4×104hm2,占有林面积的64%,其中列为国家生态补助试点面积的12.1×104hm2,占有林面积的26.4%,每年按4.75元/亩兑现管护经费给农户,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水源林、阔叶林现象,对保护漓江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1.7农村能源建设。桂林市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摸索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多年来,桂林市在漓江两岸实施沼气建设项目,共投入3000万元,累计建沼气池20244座,使漓江两岸沼气池入户率达到60%。沼气的推广利用,解决了两岸大部分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从根本上扼制了漓江两岸森林植被的破坏与砍伐,有效保护了漓江流域森林资源。同时,实现微气候建构,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2.1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资源利用和毛竹插花林的保护。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兴安、龙胜、资源县交界,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虽然与一些大学联合进行了生物物种的考查,如天牛,蚁类名录的编制,但对野生动物的演变调查,如啄木鸟的变化了解,特别是稀有昆虫物种的变化不清楚,如蝎蛉等。对丰富的动物资源也未能形成保护性利用。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976年建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群众经营的毛竹插花林133.07hm2。其中约60%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由于当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签订了允许老百姓长期经营砍伐的协议,所以保护区内的插花毛竹林由社区群众一直经营至今。一方面国家法律不允许砍伐,另一方面老百姓多次找到保护区要求砍伐,给猫儿山保护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这种矛盾既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2海洋山、青狮潭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机构及资金和基础设施。海洋山、青狮潭这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因历史原因,均未进行总体规划编制,边界不清。由乡林业工作站代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也没有财政拨款,给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当前为使贵广高速铁路能顺利通过,需协调处理好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迫切需要对海洋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编制。

自然保护区的护林站都是木房居多,条件极为艰苦,不少站点由于缺资金改建,都变成了危房,不仅严重威胁着保护区职工和境内村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也影响保护区景观形象。大部分的护林站和保护点未通公路,对森林保护、森林防火、侦察破案、科学研究等工作极为不利。

2.3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区内采挖矿、林农利益与保护的矛盾。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地方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部分矿点是以前保护区尚未成立就开采的,划定保护区后,由于没有进行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加上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不一致,该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2007年,国家林业局中南规划调查设计院编制完成的《海洋山护区总体规划(初稿)》也因为矿产资源问题一直无法进行评审。

漓江上游水源林区林农,由于山多田少,自古以来,都是靠山吃山,农民主要靠生产木材和竹材维持生活。但现在为了保护水源林,村民做出很大牺牲,国家补助每亩只有4.75元。生态林补偿标准过低,其林地收益远远低于出租土地或种植商品经济林的价值,农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3.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

3.1影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对策。目前影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矿业和农林业矛盾,因此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以教育保护生态资源为中心,加大宣传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教育和认识力度,特别是对与经济利益有重要关系的矿业和竹业的教育和宣传;以加强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资源保护性利用为重点;以协调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为目标,利用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投入停止矿业使其产业转向和控制竹业的补偿资金,使矿工和农民逐步转向实施林业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3.2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2.1解决保护区内插花毛竹林的具体措施与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对猫儿山保护区插花毛竹林的管理,允许适度间伐。借林权制度改革之机,由当地人民政府收回重复颁发给村民的《山界林权证》,保护区管理局与社区群众重新订立插花毛竹林经营协议,并将原竹山面积进行重新核实,并圈定范围经营,群众经营活动必须在保护区管理局的监督之下进行,砍伐前后都要执行报批、验收等规程。

3.2.2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海洋山、青狮潭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明确边界,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机构。加大对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不断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划,既要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又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

3.2.3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保护利用漓江上游生态公益林资源。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是减少农民对公益林的采伐,保护公益林的重要手段。建议:一是由政府每年从漓江下游受益部门的收益中提取一定费用作为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区的补助经费。控制毛竹林和其它商品林面积,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面积,提高漓江上游林区森林蓄水量。

二是挖掘促进水源林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林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动物开发观光旅游以及龙胜的香根草编织等项目,促进群众增收。三是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请求提高漓江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促进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增强护林自觉性和积极性。

3.2.4科学发展毛竹,促进林农增收。毛竹种植利润较高,经营好毛竹林是林农自行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效保护阔叶林面积不减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毛竹,科学实施毛竹低改,大力发展竹杉、竹阔叶混交林,增加森林的蓄水能力,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3.2.5履行环境责任,节约水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环境责任应是履行环境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为履行环境义务,每个国家应完善立法,加强绿化,强化环保意识。建议对漓江上游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划与治理,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程。在水环境污染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控制单元,确定规划目标,设计规划方案,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与决策。在漓江上游两岸逐步建立高标准节约水资源型的农田网,减少水资源的大量流失,从而为漓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林业,2001,(2B):3-12

[2]朱剑红,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人民日报,2002年1月11日

[3]蒋有绪,郭泉水,马娟.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307-345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7

(1.广西桂林市林业设计院,广西 桂林 541001;2.广西大学 林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桂林市七星区作为广西重点旅游发展地区,具有大量的旅游资源,且该区是桂林市主要经济发展区,具有巨大的发展价值。本研究为了探讨桂林市七星区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布,揭示其旅游资源的基本规律,以及深入研究旅游资源在本区的发展与利用。其中,对七星区各个景点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旅游设施状况等进行调查,并评价分析其旅游特色,初步提出保护和开发建议,为今后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详细资料,以利于桂林市七星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桂林市七星区 旅游区(点)旅游资源 调查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95-03

1.调查区旅游环境

七星区是中国广西桂林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漓江东岸,区政府驻漓东街道骖鸾路26号。面积83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11年)。辖4个街道、1个乡:七星街道、东江街道、穿山街道、漓东街道、朝阳乡。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在辖区内。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首批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首家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桂林市自然环境优美,有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芦笛岩,为人熟知的桂林市城市标志象鼻山,挺拔峻峭的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有宜探险漂流的资江,有华南第一峰的猫儿山,有度假保健胜地龙胜温泉,有瑰丽壮观的龙脊梯田,有“百里画廊”之誉的漓江风光更是桂林山水之精华,是旅游观光的最佳景区。桂林市也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文化遗址丰富,秦代建筑灵渠,是中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与古运河、都江堰齐名。明代的靖江王城和王陵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王城和陵墓。有中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恭城文庙,有历史悠久的全州湘山寺,有历代摩岩石刻2000多件,其中“桂海碑林”、“ 西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

2.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2.1七星区发展历史:

汉元鼎六年(前111)属始安县地。唐至德二年(757)为临桂县地。1913年属临桂县东江镇,1940年属桂林市东江镇,1950年为第四区,1955年改东江、漓江2街道,1958年东江、漓江街道合并改东江公社,1966年分设东江、漓江公社,1979年2公社合并置七星区。1996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前,七星区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约9.2万人,辖七星、龙隐、码坪、桂大、会仙、漓东、月牙、狮子岭、大园盘、五里店、梨子园、穿山、五通、六合、花园、临上、泥湾、花桥、河东、新生、临下、漓江22个居委会。区政府驻马坪街。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对桂林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划作相应调整:扩大七星区的行政区域,将原郊区的穿山乡(不含清风、安新两个村)、朝阳乡划归七星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马坪街。12月21日,《桂林市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市政[1996]155号)决定:七星区管辖穿山乡(不含清风、安新两个村民委员会)、朝阳乡,14个村民委员会,73个自然村。全区总面积83平方千米,总人口13.6万人。

1973 年桂林现代旅游业正式起步,反映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本底状态,1997 年是桂林第一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期年,反映桂林旅游产业在无规划指导下的自发发展状态;2007 年是桂林市对上轮旅游发展规划修编的基期年,反映桂林旅游产业在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下10 年来的发展状态。

2.2七星区旅游现状:

七星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完成,各项配套设施完善,现对各景区实行阶段性翻新维护。其中七星区三个核心景区知名度高,七星景区最盛。桂林七星(岩)景区位于桂林漓江东岸,漓江支流小东江畔,距市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约134.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84%,是桂林市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景致最多最集中的综合性景区。历史文化的精深博大在七星汇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在七星展现,堪称桂林山水与文化的缩影、桂林城市绿肺。

七星景区是自然与人文相依存,传统与时尚共兼容的景区,来到这里,不光可以“游山、玩水、祈福纳吉”,还可以“攀岩、冒险、探寻古迹”,这里甚至能满足您“游、购、娱、吃、住、行”的全方位需求,即:“游览”——独一无二的骆驼山、七星岩、桂海碑林、花桥、栖霞寺等自然人文奇观;“购买”——最具地方特色纪念品(七星天然洞藏酒和七星摩崖石刻拓片);“乐玩”——冒险树、真人CS野战、攀岩、喂奶鱼等;“畅食”——品素食名楼月牙楼的姑子面、素斋等;“居住”——目前景区周边有帝苑(五星)、桂山(准五)、观光(四星)、景翔、金嗓子等商务酒店,景区耗资5.6亿元打造的“七星沙洲梦幻岛小小世界”将于2015年建成,届时集树屋露营区、热带雨林餐厅、实景剧场以及供青少年儿童参与体验、寓教于乐的“职业体验馆”等为一体的“小小世界”将为您带来更多新体验;“出行”——景区拥有竹排、电瓶车、马车等三种游览方式。选择了桂林七星景区,您就是选择了“一站式”全套旅游服务的体验。

3.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通过现场考察和搜集资料的方式,对桂林市七星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类时,注重点面结合,记录详细,材料收集规范,表格填报完整,为成果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表1:桂林市七星区(点)资源基本类型分类表。

4.旅游资源评价

通过表2可以得出,桂林市七星区旅游资源主类型资源达到了全国水平的75%,出去较高水平。在全国基本类型中,桂林七星区旅游资源种类达到了237种,种类丰富,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前景。结合主类、亚类旅游资统计得出七星区资源类型的丰富程度占到全国的75.48%,表明了七星区的旅游景点特色适合国内游玩的基准,具有国内旅游景点特色,从侧面反映出七星区旅游景点适合国人游玩。结合七星区旅游景点特色,以及桂林七星区地处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桂林市,可以借助名城扩大自身的影响。桂林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自然旅游地达到全国的71.43%,非常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建筑现设施达到全国88.00%,结合桂林市七星区具有雄厚的科教基础,定能将桂林市七星区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旅游经济开发区。

5.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5.1以城乡互动发展为重点,推进县域旅游经济腾飞。

加快发展“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大桂林旅游圈布局,加快了旅游助农工作进程。城市的传统景区改造、会展商务设施建设、城市休闲区与游憩区发展、工业旅游逐步推进、环城休闲带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大力提升城市旅游的同时,全面推进县域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强了主题城镇建设,打造了一批以观光、休闲、民俗、新村、花卉、森林、果蔬为载体的乡村游品牌,发展了250多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农家乐项目,每年近百项旅游活动一半以上与乡村旅游关系密切。

5.2以争创最佳旅游城市为动力,努力打造城市发展新品牌。

桂林市七星区启动了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基础工作,力争率先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制定了“创最佳”工作方案,对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指南》开展各项准备,派出人员参加国家旅游局“创最佳”试评活动和创城标准修改工作。部署和推进了阳朔、兴安、龙胜等县率先进入中国和广西旅游强县行列工作。经过努力工作,国家旅游局已批准我市为观察员城市,并列入首批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目录。

5.3以商务会展和节事活动为助推力,提升旅游经济影响效应。

连续举办了国内旅游交易会、首届(桂林)国际摄影节、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国际指标研讨会、区域旅游高峰论坛、国际市民徒步旅游大会等,今年正在全力筹办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高层论坛、中日韩青少年运动大会和全国旅游质量监督所联盟大会等重要会展活动。积极推进制定会展商务旅游发展标准,建立会展商务旅游联盟组织,推出会展商务旅游新产品。全面整合了市县重大旅游节事活动,打造具有市场效应的特色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和城市间会展商务和节事互动。

针对七星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一是处理好各部门各负其责与多部门有效协调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高起点的旅游规划与旅游从业准入制度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与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关系;六是处理好单纯追求旅游规模高增长与注重综合效益提高的关系。其中需加大对七星区靖江王陵遗址保护工作力度,保护好文物古迹。

结语

通过对桂林市七星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为桂林市七星区旅游业的发展及规划提供科学,全面,真实的资料和数据,有助于推进其蓬勃发展。同时,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出历史的文化功能及自然的无穷力量,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塑造七星区旅游业的可行性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使这座城市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阳国亮,乔海燕.桂林旅游空间结构的新型态:环城游憩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2):117-120.

[2] 王 .城市旅游景观塑造刍议———以桂林市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3):63-66.

[3] 龚维玲.桂林发展会展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3,(3):33-35.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8

广西位于中国的南部边疆,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发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由于远离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上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几近空白,教育文化落后,属于欠发达地区。孙中山首次莅临广西,是在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此次孙中山出巡广西,目的是在打败桂系军阀陆荣廷后,进而兵出广西,挥师北伐。在督师广西期间,孙中山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作为答谢,他自己也曾多次对广西党、政、军、学、民各界发表演说。这些演说集中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广西发展所寄予的厚望和发展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筹划。就发展广西的经济、文化而言,孙中山提出了下述倡议:

一是倡议开辟道路,发展交通。广西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山多平原少”,这种地貌特征不利于发展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在铁路建设方面,据《广西通志•铁路志》记述,广西办铁路,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筹建龙州铁路,但后因政局动荡和经费无着而停建。民国24年(1935年),广西省政府与合山煤矿公司官商合资修建来宾—合山的运煤窄轨铁路,至民国27年(1938年),白鹤隘—王所段19.5公里铺轨通车,是为广西最早通车的地方铁路。故终孙中山时代,广西事实上尚无一条铁路。另据《广西通志•交通志》,广西公路交通可以追溯至光绪十年(1884年)为巩固国防而开始修筑的军路,但真正的公路建设则始于民国4年(1915年)开始修建的从南宁经武鸣至宁武庄的长52公里的邕武路,至民国8年(1919年)建成通车。广西陆路交通之落后,由此可见一斑。在水路交通方面,本来“广西居西江流域中游。流域内河网发达,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交通便利。”[1](P2)但由于河道多流经山谷之间,河道蜿蜒曲折,水流起伏不定,险滩多有,欠于疏浚,因而行船艰难,效率甚低,水路交通也并不乐观。

“发展经济,交通先行,”这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在1919年完成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就曾详细地规划了广西境内的铁路和港口建设。铁路建设方面,计划在广西境内修筑五条铁路干线:一是从广州经桂林、泸州至成都的铁路线;二是从广州经梧州、叙府至成都的铁路线;三是从广州经梧州、东兰至云南大理的铁路线;四是从广州经贵港、南宁、百色至云南思茅的铁路线;五是从广州经钦州至安南东兴的铁路线。这五条铁路线贯通广西40余县,形成了以广州南方大港为中心,连接西南各省的铁路交通网。在港口建设方面,孙中山提议建造位于广西的钦州港,以解决西南各省货物出海的通道问题。孙中山解释说:一般来说,海路运输要比铁路运输价格便宜20倍,出钦州走水路要比陆路减少400英里的距离,有钦州港建筑于此,不仅海运通道于是乎通,而且西南各省“其经济上受益为不小矣。”“[2](P328)为了解决广西货物的出省问题,孙中山还提议发展以梧州、南宁为中心的内河航运,疏浚改良途径广西的西江水系,并具体规划了改良西江的工程细则和实施方案。希望通过“改良西江”,使西江真正发挥沟通两广,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业计划》中关于发展广西海陆交通是从全国交通的宏观上着眼的,此次广西之行,孙中山总结了广西贫困落后的原因,规划了发展广西交通的具体方案。《在广西阳朔人民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指出:“广西为中国最穷之省,而所藏之财富,较之他省为优,何以言穷?因无便利之交通,是以致此。”[3](P637—638)交通落后是如何影响到经济发展呢?《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举例说:“现在的农业出品,象甘蔗糖、花生、马蹄、生果、五谷等等,每年该有多少?如果有好道路的交通,运到广东去卖,都是很值钱的。但是现在没有便利交通,不能运出去卖,只能在本地卖。所以虽然有货,还是不值钱。”[2](P79)为了使矿产货物和农产货物顺利出运,换回更多的钱,就必须开辟道路,发展交通,因为“道路即开发财富之钥匙也。”[3](P638)陆路交通包括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受制于当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发展广西交通的问题上,孙中山虽然谈到“筑铁路”的问题,《建国方略》也计划建造贯通广西的铁路线,但他更多的还是强调发展公路交通。孙中山提议就地取材,用石子、沙子作材料,把窄路辟宽,低者填高,高者削平。他说,如果道路开辟,交通便利,则老百姓生产的余粮,饲养的牲畜,采伐的柴木就可以运出交易,既可促进商业发达,繁荣经济,又可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而且,有了发达的道路交通,广西的煤、铁、金、银等矿藏可以得到开发,一切工场实业可以振兴,教育事业也可以普及,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他倡议广西“全省开辟大路,推而及于全国。”[2](P633)《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谈到桂林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办学校、治河道、修马路、发展农工商业种种计划,特别强调开辟道路。孙中山说:“桂林的好处说不尽,别的不讲,单就周围的风景来说,真是山清水秀,甲于天下,好的了不得,但是因为街道太窄,汽车、马车不能通行,所以还不见十分美丽。”[2](P7)如果广开马路,改良街道,不仅能便利交通,而且会提升地价,最终会促进“农业改良、工业发达、矿山开采、商业繁盛。”[2](P7)为了加快广西的道路交通建设,1922年1月13日,孙中山还以大总统的名义,命令“桂林县赶筑由桂林至全州马路。”[2](P61)并亲自主持了公路的开通典礼。谚云:“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落后会严重制约人们的出行、货物的转运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开辟道路,发展交通,确实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近代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更是如此

二是倡议开发矿藏,振兴实业。广西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带西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具有突出的地位,其保有储量占全国的名次为:锰、锡、铟、铪居第一位;锑、钪居第二位;锗、镉居第三位;铝、钨、锆居第四位;锌居第五位。……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滑石、重晶石、水晶、膨润土、砷矿、建筑石料等。水泥用石灰石广泛分布于广西各地区,取之不尽。”[1](P8)广西矿产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唐代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志》、宋代乐史撰写的《太平寰宇记》里,就已经有过开采锡、铁、金、铅等矿藏的记载。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民国初年,广西的矿藏开采还非常有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关注点开始转向修筑铁路,发展实业上。此次广西之行,孙中山亦曾数度谈及开发广西矿藏,振兴广西实业的问题。如《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孙中山指出,桂林非独千岩竞秀,美不胜收,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宝藏等待开发。这里本来物产丰富,随地皆宝,但因中国工艺不发达,商业不振兴,所以也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独守宝藏而忍受贫穷,所用货物多仰给外国,结果造成利权外溢,殊为可惜。如能改良工艺,尽行开采,广西之富,指日可待。《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又对学界师生说:“本大总统这次出巡,从前到南宁,现在到桂林,沿途考察而得的,地面下的金属矿和煤矿,到处皆有……”。[2](P78)此外,桂林周围的石山很多,石头可做士敏土,每桶可值大洋五六元。以此计算,桂林潜在的金钱,该有多少万万元。孙中山感叹道:“你们有这样多的石头、五金、煤等货物,不能换钱的原因,都是因为你们不知道他的用处和开采力。所以你们有几百万的人工,都不能制造货物,都没有用处。”[2](P78)这是很可惜的。要改变这种货弃于地的状况,就必须普及教育,提倡科学,培养人才,以期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在广西阳朔人民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再次倡议开发财富,振兴实业。他说:阳朔县“万山环绕,遍地膏腴,无知识者以为土瘠民贫,难以为治,不知奇峰耸峙之高山,皆石灰岩层之蓄积,可以烧石灰,可以烧水门汀。石灰为农业之肥料,亦为工业品,水门汀为化学发明之建筑材料,可以修路,可以筑河堤,可以建极高之洋楼,可以做人造之花石。”“不仅如此,石灰岩层之中,可发见极厚之煤层,可发见极富之铁矿。且金矿、银矿、铅矿、水银矿多藏于石灰岩之内,诸君若知之,知而开发之,则见阳朔皆富家翁也。”[3](P637)孙中山倡议发展广西海陆交通,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开发矿藏,“以西南铁路系统开发西南山地之矿产利源。”[2](P324)他举例说,建造从广州经桂林至成都的铁路线,“于是广东、广西两省省城之间,各煤铁矿田可得而凿矣。”“其在桂林、泸州之间,此路中段则富于矿产,为将来开发希望最大者。”[2](P321)建造广州经梧州、叙府至成都的铁路线,“此路起自富庶之区域,迄于富庶之区域,中间经过宽幅之旷土未经开发、人口极稀之地。沿线富有煤、铁矿田,又有银、锡、锑等等贵金属矿”[2](P321)可供开发。建造广州钦州铁路线及其各支线,“诸线皆经过广大且长之矿产地,其地有世界上有用且高价之多种金属。世界中无有如此地含有丰富之稀有金属者,如钨、如锡、如锑、如银、如金、如白金等等;同时又有虽甚普通而尤有用之金属,如铜、如铁、如铅。抑且每一区之中,均有丰裕之煤。”[2](P324)所有这些矿产资源都会因铁路的建造而得到开发和转运。此外,“南宁者,广西南部之商业中心也。”[2](P316)疏浚改良西江水系之浔州、南宁段,“则南宁将为中国西南隅——云南全省、贵州大半省、广西半省矿产丰富之全地区之最近深水商埠矣。南宁之直接附近又多产锑、锡、煤、铁等矿物,而同时亦富于农产。则经营南宁,以为深水交通系统之顶点,必不失为有利之计划也。”[2](P316)上述看见,开发矿藏构成了孙中山发展广西交通的重要目的。#p#分页标题#e#

三是发展农业,尽其地利。广西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既利于农业发展,也有制约因素。一方面,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域,光照、热量、水源条件较好,适宜植物生长,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因而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但另一方面,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岩溶地貌近半,林业用地多,而耕地面积少;虽有肥沃之地,亦多瘠薄之土。气候资源虽然热量丰富,但倒春寒和寒露风常致水稻受灾;尽管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耕作技术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使广西的粮食生产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直到民国初年,广西的粮食单产和人均占有甚至与两千年前的汉代相差无几。20年代,广西农户有三分之一要靠借债度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孙中山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自幼感受农民的生活苦难,也深知发展农业的重要性。20多岁时,他在《致郑藻如书》、《农功》、《上李鸿章书》中,就曾反复阐述过发展中国农业的重要性及具体思路。孙中山向来认为,土地肥沃,人尚勤劳,方法科学,这是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此次来到广西,他沿途考察,发现广西“地面上的土壤,肥沃的了不得,无论什么植物都可以生长,”[2](P78)认为这是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如《在广西南宁的演说》中,孙中山盛赞广西土地肥沃,发展农业深得地利之便。他说:“广西向称贫瘠,惟此次溯江西上,见两岸皆肥腴之平原,即山林丘壑,亦皆苍蔚而能生产,因此而知此谓贫瘠者,非真贫瘠,特人事未到耳。”[3](P623)所谓“人事未到”,系指发展农业的方法尚不够科学。他建议“广西人民宜效法人经营安南之方法,不可放弃主人翁之资格,”充分利用此好山好水好土地,把农业发展好,把广西建设好。《在阳朔人民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再次称赞阳朔县“土地肥厚,可种树木及一切果木,皆为人生必须之品。倘能广为种植,加以制造,则致富之术,不待外求也。”[3](P637)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不仅可以补五谷之不足,均衡身体营养,而且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程度高,市场交易活跃,种植经济作物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这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栽培各种经济作物的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卓越的商品经济意识。四是利用外资,开发资源。广西地处边陲,农工商诸业落后,财政收入极为有限,清末一直靠外省协饷补亏。清朝灭亡,协饷告断,政费自谋。民国初年旧桂系统治期间,财政紊乱,入不敷出,陆荣廷遂靠滥发纸币和收缴鸦片过境税以弥补亏空。据《广西通志•经济总志》记述,仅民国3年至民国9年(1914年—1920年),陆荣廷即发行不保证兑现的纸币2700万元。另有鸦片过境税每年约3000两,占其财政收入的1/3。陆荣廷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全用于军费开支和生活挥霍,并没有转到兴办实业中去。

利用外资,对外开放,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鉴于广西固素贫穷,财力单薄,发展经济文化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所以孙中山提议,“兴发各种利源,必须资本,广西须大借外债,以筑铁路,开矿山,树农场,兴工厂。”[3](P623)孙中山解释说,这些项目都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倘能切实声明,把外资贷款用于兴利之途,那么,外国人肯定会乐于投资,如此也就解决了广西发展的资金困难。鉴于满清政府所借外债既“丧失”“又须抵押”,随利益丧失殆尽的沉痛教训,孙中山在广西明确指出,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借用外债,都必须坚持原则,有所选择,“惟止可利用其资本人材,而万不可授之于外人,事事自己立于原动地位,则断无危险。”[3](P623)五是倡议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历史上,广西教育总体上比较落后。诺大一个广西省,“宣统年间共有高等学堂2所,中学堂14所,职业学堂9所,小学堂1000多所”。[4](P2—3)民国初年,“在旧桂系统治期间,军阀混战,百业萧条,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民国22年(1933年),全省仍有50.4%的行政村没有1所小学。”[4](P3)这种教育状况显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孙中山是一位酷爱读书、学识渊博的政治家,终生追求“学问救国”。为了发展广西的教育文化事业,《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谆谆教导师生:学问是做人和立国之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的文明,要有知识才有进步;有了知识,那个进步才得快。我们人类是求文明进步的,所以人类便要求知识。”[2](P68)而要使人们获得知识,就必须发展教育,所以孙中山强调,教育少年是广西人民的最重要的任务。“那班少年受了教育,十多年之后,便成有用的人才,可以继续你们前辈去办事。如果他们失了教育,你们以后的人才,便新旧不相接,以后的事业便没有人办。加深一点说,便是建设广西最要紧的一件事。”[2](P74)就桂林的现状来说,恐怕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有很多很多,“所以本大总统希望诸君令桂林周围的人民,无论贫富,凡在十岁以下底儿童,都要教育到底。”[2](P74)孙中山要求在场的师生各尽能力,担负责任,同心协力,多办义务教育,让一般没有钱的孩子都可以上学读书。至于办学的程序,孙中山提议“首先从桂林起,再推广到各县各乡。先办幼稚园,次办小学,再办中学,然后才可以办大学。”[2](P74)针对一些人要求马上在桂林办大学的建议,孙中山认为现在办大学的时机尚不成熟,原因是这里还没有很多的好先生,也没有那么多合格的学生,所以发展广西教育还须从普及教育入手,使学生逐级而登,然后才能考虑办大学的事情。孙中山主张普及教育,就是要培养大批有知识的建设人才,为广西的经济建设服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9

户口所在地:河北身材:170cm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4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环境保护类:环境工程师电子/邮电/通讯类电子工程师化学工程类化学工程师

工作年限:2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广州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2005年7月-8月桂林市七里店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员深入实际学习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和各种水质检测方法

2005年10月-2005年11月桂林燕京漓泉有限公司污水站实习污水检测员熟悉废水cod、bod等检测方法,了解啤酒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流程(uasb、cass、生物接触氧化法)

2006年8月-2008年2月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环境工程设计师参与多项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方案编制,环境工程方案设计等

电子方面:

电装电调:成功组装与调试一台黑白电视机

课程设计:制作一台电子定时计数器和一台波形发生器,熟悉电路pcb图绘制和电路板焊接和调试

电子制作:电源、音乐流水彩灯、电子抢答器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2006-07-01

所学专业一:环境工程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2年—2006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学位证、cet-4、计算机一、二级证书;

2002年—2006年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三等奖,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二等奖;

2003年—2004年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2003年—2005年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荣获电子工程系电子制作大赛优胜奖、三等奖、二等奖超级秘书网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

国语水平:精通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相关技能:熟悉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autocad、protel99操作,熟悉c语言、汇编语言,有单片机编程和电路板设计基础

*大学期间担任过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曾担任过环境工程设计师,参与编写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如:《温州市蝉河-山前河-汇车桥河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云南安宁市强制戒毒所土壤净化槽初步方案设计》、《山东枣庄市薛城小沙河河口人工湿地方案设计》等

*有一定电子制作基础,曾设计制作电源、音乐流水彩灯、电子抢答器、电子定时计数器、波形发生器等

详细个人自传

在大学期间,掌握了学校所开设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尤其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熟悉了许多新仪器和新工艺。通过学校安排的金工实习、电装电调,开出的系列实验课程,以及课余时间的电子制作,极大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性格开朗,平易近人的我.为人积极上进,乐于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能力强,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有良好的团体意识。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务实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定能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