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四年级上册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6:20

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1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6、云的观测

姓名

郑慧琪

工作单位

唐山市路北区水机路小学

年级学科

四年级科学

教材版本

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的内容。主要是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了解云的常见种类,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六课,学生在认识了气温、风和降水之后来认识云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也是很有兴趣的。学生以前应该是观察过天空的云,但是并不知道他们的种类和预示的天气,今天的学习正好把他们原来的零散的对云的认识系统化,为他们解惑。更加提起他们的兴趣,为以后更好的观察天气打基础。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导入新课

1、 幻灯出示几张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讲解: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天空的云吗?知道它们的名字吗?知道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云的观测》

二、探究新课: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幻灯片阴天、和多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区分。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的多少。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

学生观察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幻灯片出示几种常见的云。学生根据不同形状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3、教师介绍各种云的特点和预示的天气。

4、再次观测,1、出示几种不同的云,然后让学生区分辨别云的种类。

2、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作业:每天观察云的类型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幻灯出示晴天、阴天、和多云的图片

学生观察了解

让学生观察了解三种不同天气的特点。

幻灯出示几种常见的云

学生观察了解

让学生观察了解云的分类和特点

幻灯出示几种不同的云的图片

学生观察辨别

让学生辨别云的种类。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小组评价:选出观察实验中做得最好的同学并给予奖励。

老师评价:选出观察实验做得最好的两个小组并给予奖励。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6、云的观测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2

第一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自然奇观”。

2、本单元介绍哪几处自然景观?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南国风光“鸟的天堂”

绚丽多变的火烧云

3、谈谈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那篇课文,为什么?

4、复习《观潮》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3)积累有关钱塘江的名诗句。

(4)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

5、复习《鸟的天堂》

(1)了解本篇课文的作者是有名的作家巴金,曾写过《家》《春》《秋》等有名的作品。

(2)读全文最后一句,说一说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什么?(大榕树)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又是指什么?(鸟儿快乐生活的家园)

(3)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例举文中的句子说明。(大、充满生机)

(4)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5)背诵课文的第8自然段。

6、简单复习2类文:读一读文中喜欢的句子。

7、复习语文园地一

(1)读日积月累并补充课外描写风景的对联。

(2)强调日积月累中易写错的字。

8、、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笼罩

笼—茏

薄雾

沸腾

潮—朝

恢—灰

缝隙

缝—逢

耀

第二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学会观察

用心思考

讲了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2、课文讲述了哪些发现,哪些趣事?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3、谈谈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那篇课文,为什么?

4、复习古诗二首

(1)背诵两首古诗。

(2)弄清两首诗的诗人。

(3)理解课本中的注释,抢答形式回答。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意。

(5)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含义: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形容陷入困境意境毫无希望,忽然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6)背诵课外苏轼和陆游的诗。

5、复习《爬山虎的脚》

(1)了解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2)用文中句子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3)用文中句子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抓住几个关键的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

(4)请几名学生背诵本篇课文。

6、复习《蟋蟀的住宅》

(1)了解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2)你想如何形容蟋蟀,形容蟋蟀的住宅?

(3)为什么说蟋蟀是勤劳的

?结合文中句子谈一谈。

(4)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看?结合文中的句子谈一谈。

7、复习语文园地二

(1)读日积月累,知道每个月份有那种典型的花开放。

(2)强调日积月累中易写错的字。

8、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第三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中外童话

2、本单元介绍了哪些童话?

《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古诗》

3、谈谈你最喜欢的童话,并说说为什么?

4、说一说你还看过哪些课外的童话故事。

5、复习《巨人的花园》

(1)了解本篇童话的作者是德国著名作家王尔德。

(2)用自己语言简述这个童话故事。

(3)用文中句子说一说围墙拆掉之前花园的景象,用一个词语概括。

(4)用文中句子说一说围墙拆掉之后花园的景象,也用一个词语概括。

(5)从这篇通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白快乐应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6、复习《去年的树》

(1)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篇童话古诗。

(2)文中写了几次对话?鸟儿分别与谁对话?(树、树根、门、女孩)

(3)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无私奉献)

7、你认为幸福是什么?读第十课的倒数第三自然段,理解幸福是什么。

8、积累有关幸福的名言。

9、12课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很丰富,请你们找出来: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嚷嚷、可怜巴巴、放声大哭

10、复习语文园地三

(1)读日积月累。

(2)仿写2、3小结。

11、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洋溢

益—溢

允许

允—充

木牌

牌—脾

添—舔

凝视

凝—疑

愉—偷

拆—折

覆盖

酷暑

融化

伐|—代

第四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

2、本单元介绍了哪些动物?

高傲的白鹅

高傲的白公鹅

既古怪又可爱的猫

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

3、复习《白鹅》

(1)了解本课的作者是丰子恺。

(2)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鹅的高傲?读第二自然段。

(3)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的描写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让你感受到鹅的高傲。(音调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4)背诵第四自然段。

4、复习《猫》

(1)了解本课作者是有名作家老舍,曾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2)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既老实又贪玩,及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

(3)读一读表现猫老实、贪玩、尽职、胆小、勇猛的句子。

(4)猫的可爱表现在哪里?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5)背诵2、4自然段。

5、复习2类课文,读一读文中的好词好句。

6、复习语文园地三

(1)读日积月累,积累带有动物的成语,并补充课外带有动物的成语。

(2)强调这些成语中易错的字。

7、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劲—颈

历—厉

饮—饭

侍—待

蹲—尊

跌—铁

任凭

抓痒

踩—彩

第五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我国的的世界遗产

2、本单元介绍了我国的哪些世界遗产?

气魄雄伟的长城

景色怡人的颐和园

惟妙惟肖的秦兵马俑

3、谈谈你最喜欢的世界遗产?

4、简单介绍你还知道的世界遗产的特点。

5、复习《长城》

(1)介绍了长城的哪些特点?(长、高大坚固)

(2)从那些词语句子感受长城的长及高大坚固?朗读相关的语句。

(3)谈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4)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

(5)本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读课后资料袋,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世界遗产。

6、复习《颐和园》

(1)从哪几处描写颐和园?(按照参观顺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其中作者又通过介绍哪几处风景来描写万寿山和昆明湖?(佛像阁、排云殿和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3)你喜欢拿出景物,就读一读描写这处景物的句子。

(4)背诵第四自然段。

7、读一读《秦兵马俑》中你所喜欢的句子。

8、复习语文园地六

(1)背诵日积月累中描写风景名胜的对联。

(2)强调对联中易错的字。

9、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崇—宗

旋—旅

嘉—喜

砖—专

隔—融

屯—吨

仗—丈

智慧

气魄

魄—魂

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人间真情

2、本单元通过哪些故事介绍了人间真情?

古诗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搭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卡罗纳

给予是快乐的

3、谈谈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哪个故事,为什么。

4、复习古诗两首

(1)背诵两首古诗。

(2)弄清两首诗的诗人。

(3)理解课本中的注释,抢答形式回答。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意。

(5)说一说两首诗送别的地点与时间分别是什么。

(6)感悟两首诗说所表达的感情: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表达对友人留恋、关切与祝福。

(6)背诵一首课外的送别诗。

5、复习《搭石》

(1)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读一读文中你所喜欢的句子。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

6、复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读一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7、复习二类课文,简要讲述这两个故事,懂得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并了解《爱的教育》一书。

8、复习园地六

(1)背诵日积月累《过故人庄》。

(2)强调默写过程中易错的字。

9、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陵—凌

唯—堆、谁

舍—舌

暴—爆、瀑

告辞

涨潮

懒惰

平衡

袭击

暂停

血脉

同胞

空旷

海峡

第七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成长的故事

2、本单元讲述哪些成长的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肖复兴的故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哪个故事,为什么?

4、复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还读过哪些有关周恩来的故事?《飞机遇险时》《难忘的泼水节》《周总理的睡衣》

(4)学完本课有什么感受?(感受到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5)谈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5、复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读一读本文中令你感触很深的句子。

(3)学完本课你认为叶圣陶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4)背诵本课中要求背诵的两个片段。

6、读《乌塔》中的句子,感受乌塔的独立自主。

7、掌握写信的格式。

8、复习语文园地七

(1)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古代名句,积累相关的课外名句。

(2)强调默写过程中易错的字。

9、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租—祖

振—震

帝国主义

闯进

规范

巡警

叫嚷

妇女

惩处

篇—编

燥—澡、噪、躁

洽—恰

推荐

翻开

窗帘

删除

握手

黄昏

模糊

第八单元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本单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5、掌握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

复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重点篇目和日积月累。

复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掌握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复习过程:

1、弄清本单元课文的专题是:科技成就

2、本单元介绍了哪些科技成就?

《呼风唤雨的世纪》

《电脑住宅》

《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3、谈谈本单元中你最喜欢的课文,为什么?

4、复习《呼风唤雨的世纪》

(1)理解什么是“呼风唤雨”(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2)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3)掌握什么是设问句。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在现代“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都已成为现实,它们分别指什么?

(6)你还知道哪些科技成就。

5、复习《飞向蓝天的恐龙》

(1)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读一读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

(3)背诵第一自然段。

6、复习语文园地八

(1)背诵日积月累中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并积累课外相关的名言。

(2)强调默写过程中易错的字。

(3)改正广告语中的错别字,补充课外的内容。

7、复习本单元字词

(1)带学生读本单元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

(2)请生说一说自己认为本单元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应注意什么。

强调:赖—懒、嫩

驾—架

幻—幼

核—该

联—连

哲—折

归—妇

过程

潜水

控制

耕地

笨重

停顿

迟钝

描绘

敏捷

轻盈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3

四(1)班     商志兰

1.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  95 %以上,班平均达到  90分 以上 。

(3)基本技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2)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3)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4)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⑸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⑸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⑺了解角、垂线、平行线的特征,会画角、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1)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像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3)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⑸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向每一节数学课要效率。

(2)与家长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3)平日教学实行过关制,做到段段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4)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5)在学生中建立竞争型学习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至2

一、升和毫升

4

2至5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5

6

三、观察物体

4

7——8

四、统计

4

9—10

期中复习检测

8

11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2

六、可能性

4

13——16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6

17

八、垂直与平行

6

18——19

九、整理与复习

8

20

期末检测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如何列式?

⑶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为什么?商的个位是几?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8-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           310÷30=          421÷40=

720÷60=           340÷20=          523÷5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出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学生口算,请生回答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练习。

⒈练习三第5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⒉练习三第2题。

⑴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明确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提问:如何求出儿童剧每天播放的多少分钟?要求多少能播放完,应该怎样列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⒊练习三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提问:如何求出每位阿姨每天编织的中国结数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⒋练习三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继续讨论交流。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4.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第7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15-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用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1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生小结: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2.练习三第16题。

依次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再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三第17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再结合上一题中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下,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三道题目?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恰当选择计算方法,可以让我们计算更加简便。

4.练习三第18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独立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想法?

5.练习三第19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两道题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做?

(2)交流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6.练习三第20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出示情景图,学生读题、审题。

讨论:抬一个西瓜需要2只小猴,现在只有3只小猴可以怎样分组?根据小猴的分组,说一说怎么分配路程才公平?再算一算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又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5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⒉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30×(  )<158

40×(  )<250           20×(  )<98

二、新    授。

⒈引入新课。

⒉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⑶师归纳概括、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⑷阶段小结

试商过程中,发现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后,有时试商和除数的乘积笔被除数大了,这时我们就要把商改成比初商小1的数,也就是要“调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三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练习四”第4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⑵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

⑶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3题。

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6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竖式计算

⑴91÷20   326÷50    280÷30

⑵96÷32   326÷53    200÷43

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二、新授。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年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命名余数比除数小。

⑶归纳概括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相同点:这两题都是把除数整十数试商;这两题都要调商。

不同点:34看作30用的是“四舍”法,36看作40用的是“五入”法;调商的方向不同,用“四舍”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小1,用“五入”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大1。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 “练习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平均每棵猕猴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水蜜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脐橙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7题。

第10课时: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⒉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如何试商?(四舍五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1题。

⑴先指名说出各题怎样试商。

⑵让学生独立计算。

⑶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9题。

⑴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题目。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说一说每组中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2.练习四第10题。

⑴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⑵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⑷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四、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2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⒉练习四第13题。

⑴出示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骑电动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

⑶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1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四14-20题。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口算:出示练习四第14题。

1.学生口算。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5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四第16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9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四第20题。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思考题

⒈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⒉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2课时: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7。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快速口算)。

90÷30=       450÷50=       480÷40=       360÷30=   

840÷20=      6000÷1000=    7000÷1000=    400÷200=    

二、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课件演示情境:孙悟空让猪八戒先填写下表,再回答问题。

①猪八戒只会计算第一道,后面几道由同学们帮猪八戒计算。

②孙悟空提问:“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变。”猪八戒不会,同学们帮助他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没有变。)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探究规律。

教师注意引导““从第一行到第二行,被除数怎么变了,除数怎么变了,商怎么样?”

(1)让同学们任选两行探究“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先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师多指几名学生说,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进一步讨论:同时乘的一个数和同时除以的一个数中的这个数是任意数吗?有没有哪些数不可以的吗?为什么?现在你可以有一句话概括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4)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二)模仿练习,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中三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再独立完成,最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2题。

先让学生默算,指名回答时随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五第3题。

(1)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些题目,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计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4题。

(1)观察表格,你打算怎样填?有什么技巧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练习五第5题。

(1)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帮猪八戒弄明白课前孙悟空给猪八戒分桃为什么哈哈大笑。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强调“同时”、“相同的数”)。

导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出示例题:队鼓单价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①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结果不变。

③根据学生讨论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0。

④设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

2.出示:队号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

①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说,教师板演。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演的算式,让学生讨论这里的“2”是几?

④引导学生通过验算检验余数是“20”还是“2”?

3.模仿练习,巩固新知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发展,形成技能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汇报时注意让学生比较商和余数的变化规律(特别注意余数的变化规律)。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求什么?

(2)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先求出什么?

四、全课小结,内化知识

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作业:练习五第8、11题

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整理与练习1-6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复   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怎样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请举例说明。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试商?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基本训练。

口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1题。

⒉指名学生口算,随机要求说说口算的方法。

笔算

⒈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140÷20      147÷2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⒉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集体订正。

四、指导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解决问题

1.练习与应用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指名读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6题。

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整理与练习第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如何应用这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⒈整理与练习第7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⒉整理与练习第8题。

⑴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观察每组中的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向学生渗透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计算两个除数的积,再用这个数除以这个积。)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⒈整理与练习第9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

⑶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再方法进行解答。

⒉整理与练习第10题。

⑴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解题方法。(先求什么?)

⑶全班组织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四、探索与实践。

⒈整理与练习第12题。

⑴指名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你知道吗?

⑵小组讨论:观察你所填写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⑶全班组织交流。

2.思考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⑴这两题的商是几位数?(两位数)根据商是两位数,你能确定被除数的和除数的范围吗?(小组讨论)

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六、作业:28页第11题。

第16课时: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30页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探索发现规律:

(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

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蓝花)

计  算:19÷3=6(组)……1(盆)

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4.独立尝试,巩固新知。

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当学生解决第2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时让学生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什么?

5.小结。

师:像刚才盆花和彩旗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是:先确定每组的数量、再计算出组数、最后看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现在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星期、春夏秋冬、红绿灯……)

你能用        这三个图形设计出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吗?在作业本上画一画。

三、全课小结。

回顾探索和发现周期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32-33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三、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作业:练习六第4题。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 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 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补充习题。

第3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一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49—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

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

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

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

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了解自然数的特征,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数是无限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然数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节课带来的是什么?

生:玉米粒

师:一共有几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生一起数:1袋,2袋,3袋,4袋,5袋,6袋。一共有6袋。

师:那你想不想知道每个袋子里有多少呢?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小组分一袋,我们分组数一数好不好。

生:好

(分玉米)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把玉米倒出来数一数,咱们比一比,看哪个组数的又快又准确。数完的小组就马上举手哦。

(生活动)

师:哪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玉米数,并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1:一个一个数的,26个。

生2:每个人数一堆,然后加起来,32个。

……

师:哪各小组数的正不正确呢?同学们看一下你纸袋里面。数对的小组举手。

师:都数对了,大家真棒。

师:其实像我们刚才数玉米这样,我们在平时数物体个数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像1,2,3,4,5,6……这样的数叫做自然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自然数的奥秘。(板书:自然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放玉米的包装袋举起来,看看里面有玉米吗?

生:没有了

师:那一个玉米也没有我们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生:0

师:对,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所以说0也是自然数。那我们刚刚这句话里还要将0加进去。同学们齐读一下刚才这句话。

生:像0,1,2,3,4,5,6……这样可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师:那现在请我们的小组长先把玉米装起来,放课桌里。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玉米粒的个数,还有哪些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出来的事物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例子说一说。

生:150元,39人,365天……(预设)

师:接下来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数过星星吗?

生:数过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吧。

(星空图,师生一起数:1,2,3,4,5,6,7,8,9,……)

师:如果我们一直这样数下去,能数完吗?

生:不能

师:是啊,星星太多了,数也数不清。今天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它的个数就像星星一样,多的数也数不清。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那这么多的自然数如果我们给它们找一个共同的家,将所有的自然数都装下,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自然数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介绍画法)

师:首先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意找一个点表示0,然后从0点开始,按照相同的距离(等距离)点上几个点,然后按顺序写上1、2、3……生活中的自然数太多了,就在直线右端画上一个箭头来表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直线右端的箭头又表示什么呢?可以同桌讨论一下。稍后老师找同学来说一说。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发现越往右数字越大。

生2:我发现直线上的点是从0开始的。

生3;我发现最小的自然数是0。

生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生5:直线上的箭头表示直线可以向右无限延长,说明没有最大的自然数……(预设)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真强!刚才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自然数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认识奇数、偶数

师:自然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电影院来寻找生活中的自然数。(课件出示看电影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1:电影院里有两个入口,一个写着“单号”,一个写着“双号”。

生2:丫丫是12排7号,聪聪是12排8号。

生3:单号门里的座位号是单数,双号门里的座位号是双数……

生4:7号是单数,8号是双数。(预设)

师:那丫丫和亮亮分别应该从哪个门进入电影院呢?为什么?

生:丫丫是单号,亮亮是双号,丫丫走单号门,亮亮走双号门。(预设)

师:电影院这样安排,能让大家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不至于出现拥挤的现象。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

生1:单数有1、3、5、7、9;双数有2、4、6、8、10

生2:单数有11、13、15、17、19;双数有12、14、16、18、20……(预设)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奇数(板书:奇数),双数又叫偶数(板书:偶数)。奇数与偶数都是自然数,0也是偶数。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生1:奇数有1、3、5、7、9;偶数有2、4、6、8、10。

生2:奇数有11、13、15、17、19;偶数有12、14、16、18、20……(预设)

四、观察数列,探究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认识了奇数和偶数,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快速的找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

生说完后,师用课件出示。

奇数有: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

偶数有: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大多少呢?

生:应说在连续的奇数中,后面的数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多2。

师:真棒!

生:在连续的偶数中,后面的数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多2。

生:奇数的个位都是1、3、5、7、9;偶数的个位都是2、4、6、8、0。(预设)

师:这个发现很独特,这也是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来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数的个位上是1、3、5、7、9的数就是奇数,如果个位上是0、2、4、6、8的数就是偶数。

五、奇数、偶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育课报数、电话数字、键盘数字……(预设)

六、拓展运用

1.火眼金睛巧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错)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对)

(3)最小的偶数是2。(错)

(4)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1,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错)

(5)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对)

(6)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对)

七、总结

师:今天我们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继续用你们明亮的双眼和充满智慧的头脑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做学习的有心人。

八、板书

自然数

定义:像0,1,2,3,4,5……这样的数

数不清

无限的

特点

0是最小的自然数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自然数

表示

单数

奇数:看个位上是否为1,3,5,7,9

分类

双数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7、58页《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标】

1.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会把一个合数用“树枝图示分解法”和“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经历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以及用不同方法分解质因数的过程并掌握分解因数的两种方法。

3.在自己写算式、尝试分解质因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会用自己的方法分解质因数。

难点: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明白质因数与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例3、例4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质数等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请说出20以内的质数。

2.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复习20以内的质数为新知的学习做知识基础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质因数。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质数。

30=(

)×(

)×(

(学生汇报:30=2×3×5)

2.

学生小组探究:

(1)什么叫质因数?(2)什么叫分解质因数?(3)你会用几种方法分解质因数?

3.学生小组展示。

(1)什么叫质因数?

学生听汇报,补充发言。

师分析算式,帮助学生理解质因数的意义:

在30=2×3×5这个算式中的乘数还叫这个算式的什么数?(因数)

2、3、5这几个因数也是都是质数,都叫做30的质因数。

让学生划出质因数的意义,并读一读。

(2)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学生展示汇报。

师总结补充: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板书)

让学生划出“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并读一读。

(3)学生展示用多种方法分解质因数。

方法一:枝状图分解法

63

7

×

9

3

×

3

63=7×3×3

师总结分解质因数的一种方法:枝状图分解法,提醒易错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大头蛙的做法,给出分解质因数的一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分解质因数提供方式方法,同时也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的不同。)

方法二:“短除法”的形式来分解:

7

63

3

9

3

63=7×3×3

(4)学生展示练习。

4、师:一个质数可以写出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学生讨论认识到:一个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1不是质数,所以不能。

(设计意图:用用“树枝”图式分解法到介绍“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新知。

学生做“即时巩固”:用短除法把8、16、36分解质因数。

请三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订正。

(设计意图:在找一个数的质因数以及用算式法把一个合数分解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方法。)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分解质因数

1.质因数:30=2×3×5中,2、3、5这几个因数都是质数,都叫做30的质因数。

2.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

3.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枝状图分解法

63

7

×

9

3

×

3

63=7×3×3

方法二:短除法

7

63

3

9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6

【教材分析】:本节课从题目上来看,很容易和上节课《我成功了》联系起来,但是如果还按照上节课的思路去讲的话,就会导致课程内容大同小异,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本节课独辟蹊径,从自然中的风雨为出发点。

【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想象以前经历过的暴风雨,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有两面性,暴风雨之后可能会是也可能是一片狼藉,也可能是风调雨顺。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对景色加以描述,并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及夸张的描写方法来描述暴风雨的情境。

【教学难点】:能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

【课前准备】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一些有关成功人士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感知教材,分析题目

导入:

师:同学们拿到教材之后第一件事情需要做什么?

生:审作文主题并进行分析。

师:大家说得很对。今天的主题是《风雨过后……》,刚才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在说,这节课和上节课的内容差不多,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分析一下。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对“风雨”的理解?

生1:风雨指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现象。

生2:风雨指的是困难和挫折。

生3:风雨指的是挨打、挨吵、挨骂。

生4:风雨指的是同学们之间产生的矛盾。

师: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分析,并了解“风雨”的深层涵义)

(二)激发思维,多位思考

师:同学们对“风雨”的理解很透彻,那按照大家的理解,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咱们一起来填充主题,如果“风雨”指的是自然现象的话,那么风雨之后是什么?

生:风雨后有彩虹;风雨后小草身上挂满了露珠;风雨之后大地湿润了……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的想法很全面,那如果风雨指的是困难和挫折的话,风雨之后将会是什么呢?

生1:风雨之后是成功。

生2:风雨之后还有可能是失败。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不错,但是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像第一位同学说得一样,在风雨过后走上成功之路。那如果风雨是挨打、挨吵呢?

生:风雨之后是误会;风雨之后是委屈;风雨之后是努力……

师:大家的想法很不错,那如果风雨指的是矛盾呢?

生:风雨之后是理解;风雨之后也可能是更深的矛盾……

师:对同学们的答案作以总结。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分析每种风雨背后可能会引起的结果,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训练。)

(三)设置悬念,调动兴趣

师:大自然中的风雨同学们都很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与众不同的风雨吧!但是无论这个“风雨”再特殊,它的背后最终都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的。其实,在咱们今天的课堂上,也有一条美丽的彩虹,但这道彩虹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才能获得……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给同学们一种神秘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师:大家想一下,在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经历过暴风雨呢?

生1:那一次学校老师让我们做手工制作,我做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做好,正在我想放弃的时候,妈妈鼓励我,我又继续做了起来,最近终于成功了。

师:这位同学是把风雨理解成我们生活中的挫折,他在风雨中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我相信,你的这种精神最终会收获属于你的彩虹的。哪位同学还有经历过不一样的风雨呢?

生: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的那次考试中,我早早地做完了题,但是没有仔细检查,结果才得了八十多分,妈妈得知这个情况,就把我狠狠地吵了一番,我当时特别难过。

师:这位同学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但是老师相信,在这之后的每次考试,你一定会吸取以往的教训,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考试,那么美丽的彩虹也一定会为你而出现的!

生:……

(让学生来发现自己身边的“暴风雨”,引导他们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来发现作文的素材。)

(四)创设情景,亲自感触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暴风雨啊!其实在我们身边的很多角落,都藏着暴风雨,比如我们在做题时,也有可能遇到暴风雨,那哪位同学来说说老师说的这个“暴风雨”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的是做题时遇到的困难。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那会遇到“暴风雨”,接下来,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同学们请看《知识天地》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你有可能会遇到“暴风雨”,但是大家都应该如何去做呢?我想大家一定会战胜这场暴风雨的!

生:三分种时间做题。(在做完之后要核对答案。)

师:同学们刚才在做题过程中,有谁遇到了“风雨”了?你是怎么样做的?

生:老师,我在做题中遇到了困难,但是我想,如果换一个角度去回答这类题,就会更加简单,于是,我就这样做了,结果很容易就做了出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棒,他把自己经历“风雨”的过程讲了出来,那大家说,他的风雨过后是什么呢?

生(齐声):成功。

师:对,风雨过后不会有令你惊喜的收获,正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

师:现在请大家来听一首歌,看一看,这首歌中讲述了风雨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引出听力训练。)

附听力材料: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歌手:许美静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愿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的抬头

谁愿常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睛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师: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同学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雨”,都请相信:风雨之后有彩虹。

(五)讲述故事,收获感悟

故事:《心中充满阳光》

(有位举子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旅馆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了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是梦到了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举子第二天就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脚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举子听了心灰意冷,回旅馆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奇怪地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回去了?”举子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啊,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说明你有备无患吗?”举子听后觉得比别人说的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探花。

师:听了这人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应该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快与挫折。)

师:大家刚才都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风雨,但是同学们只是把简单的事例描述出来了,那么如何让你的这场

“风雨”下得更引人注目呢?就来看一看这位同学遇到的“风雨”吧!(引入阅读训练)

师: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同学们对作者所遇到的风雨进行分析。大家来看看这个小作者遇到风雨的原因是什么?他遇到风雨时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引起学生们对事例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重视。)他是怎么战胜这场“风雨”的?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师: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风雨之前(原因)

风雨来时(经过)

风雨之后(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们从细节入手,能把事例中人物的各种表现描写具体,并学会用这种语言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的事例:(附资料:)

小时候的我常常感冒发烧,正临考试期间,我又一次倒下了,高烧不断,达到40度。我简直快要疯了,仿佛脑子里有一样东西在没命地挣扎。当时只有昏沉与我做伴,朦胧包围着我,我始终逃不出这个令人颤抖的圈。

吃了药,挂了水,病情并未有多大好转。我担心,我气愤,我埋怨,为什么这世上会有病这种东西,为什么它会叫人如此受折磨,为什么受折磨的人偏偏会是我?一百个,一千个为什么在我心中打转。我所能做的,就只有躺在床上,睡不着,也笑不出来,一站起来就是一针天旋地转,人仿佛失去了重心。我向往外面的世界,恨透了这缠着我不放的病魔。此时此刻的我似乎整个身子,甚至灵魂都被燃烧着,我在大火中拼命挣扎,就这样挣扎着。一直到一个星期以后,我的病好了。

回到学校的时候,我置身于暖暖的阳光之中,我多么渴望这灿烂美丽的世界,我发现我的世界又出现了那片久违放晴的天空,也出现了我久违的笑容。一切都是如此可爱,拥有生命,真好!我早已陶醉在又见到同学的兴奋与喜悦之中,我又可以高声地喊了,自由地跑了!我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幸福。

这样的生命才是多彩的,正因为有了挫折,才有了我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感激所有赐予我幸福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感激挫折的力量,那种痛苦过后的快乐,煎熬过后的幸福是平静的生活永远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需要挫折。

师:同学们,现在有哪位同学再来描述一下你生活中的“风雨”呢?

生:针对自己的事情进行描述,这时就会在语言中添加一些人物细节的描写。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对付你生活中的“风雨”的方法,其实大家发现,无论多么大的暴风雨,只要我们勇于去面对,就会迎来最炫丽的“彩虹”。(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下彩虹。)同学们发现了吗?只要大家努力了,你一定会迎琮最美的彩虹,就像这条彩虹一样,这是同学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它是属于大家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要不断地去获取自己人生中的彩虹!加油!老师相信大家!

【板书设计】:

风雨之前(原因)

风雨来时(经过)

风雨之后(结果)

喜悦

感受

收获

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①注意事情的六要素

②环境描写

例文欣赏

阳光总在风雨后

狂风、暴雨过后,迎来的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一缕缕阳光穿过树梢,透过窗子直射到我的书桌上。我向下一望,雨珠还挂在树叶上,阳光给它穿上了金色的礼服,它们何尝不是经历了风雨的挫折才有这耀人的装扮,看到这些,我不禁想到了成功幕后的故事。

成功犹如一束灿烂的阳光,风雨就是每个成功人士都必须经历的一些挫折、困难……成功人士的背后,谁不是经历无数的挫折、困难,谁不是受过磨难的呢?

世界闻名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之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他付出过无数的汗水,受到过许许多多的挫折才得来的。他发明了电灯丝,也是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研究得来的。他失败过,但他从不气馁,而是吸取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实验,最后终于成功了。他不就是经历了风雨才得阳光的吗?

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他还亲自背起药蒌,跋涉过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2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最后才编写了这部药物学的巨著。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7

教学内容:

部编版三年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与同学交流名字的含义或来历,了解名字里的故事。

2.

2.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3.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认真倾听,礼貌回应,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交谈。

教学、重难点:

1.

表达时口齿请出,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的故事。

2.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及交际素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主题

新课前,我们一起唱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真好听,课前老师让大家向父母了解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和含义,你们愿意说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听一听。板书:名字里的故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将音乐浸润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首歌与本节的口语交际有紧系的关系。在开课伊始交待了本错了的目的:说一说。二、 明确内容,指导交际

1. 《百家姓》视频出示,揭示出名字的组成:我们的名字都是由姓氏和名两部分组成,(出示图片,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字,名是人的称谓。)指生读。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大家熟悉的《百家姓》截止2018年人口普查统计最新姓氏的人口数目排名,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姓氏排第几?生:想,我们一起看看。(播放《百家姓》视频),(学生发出惊叹的声音,不停地说我的姓氏排第几?)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随机说:我知道了我们国家王姓人口最多了,郭姓排

……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百家姓》里的每一个姓都包含着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我们的名字一样,怎样把自己的名字很好的介绍给大家呢,我们看书中给我们做了哪些提示,下面同学拿出书单,自由地读一读,拿笔画画。

生:一边读一边画。

师:谁来说说我们都交流什么? (课件出示:每个人都有名字。你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回家问问长辈吧。你的名字里也许饱含着他们对你的期待,说不定还藏着一个故事呢! 和同学交流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其他人名字的。)指生读。

预设如下 :

生1:说说自己名字有什么含义。

生2:名字里隐藏的故事。

生3:可以说家里人的,也可以说名人名字里的故事。(师相机板书:说:含义  来历)

3.教师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随便便起的,他不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还寄托着家人的希望,老师的名字也和大家一样有着温暖的含义,想听吗?(出示老师的名字)师叫徐春艳,徐是双人徐,在我出生的时候是妈妈给我起的,春是四季之首,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生命里顽强,象征着健康快乐。艳字同燕子的燕谐音,给人带来吉祥的意思。(出示课件徐和春天里燕子飞行的图片)老师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还希望我经过努力,飞出大山,做一个传播春的使者。如今我成为了你们的老师。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的名字是这么来的啊。

生:老师可真棒,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

生:老师你说的可真详细,说出了每个字包含的含义。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在老师讲话的时候,能礼貌地回应。(板书听:礼貌回应,认真),那现在谁能说说老师是怎样介绍清楚的(板书清楚)

生: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叫什么。

生:名字是谁给你起的。

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我们在介绍的时候,要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设计意图】名中必须含带姓,所以以百家姓视频,将传统文化浸润于本课中。出示要求的同时,学生的批注,找出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词,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教师能够说出自己名字的由来,给学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范例真实,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说话的方法。

三、

生生互动,共同交流

1.同桌交流

下面我们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出示要求:说一说:要清楚的说出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听一听: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话,要礼貌回应。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与人交谈。)学生同桌间交流。

2. 全班交流

师:同桌知道了你名字里的故事,老师和其他同学也想知道,谁来给大家介绍?指生说,谁能礼貌的回应一下。

生:你的名字真好听,介绍的很完整。

生:你的声音很响亮,我知道了你的名字是爷爷给你起的。

师: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听了同学的交流,有一些神秘的嘉宾也来到了课堂,他们也想与大家分享名字里的故事,猜猜会是谁?生:可能是曾经教我们的李老师。

生:专科老师吧。

生:爸爸妈妈们。

师:我们一起看看(播放家长介绍孩子名字来历的视频)。听了爸爸妈妈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寄托了父母对我们的希望与美好的祝愿。

3. 家里人及名人名字的交流

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名字的故事,有知道家里人名字的故事吗?(生说知道爷爷的,爸爸妈妈的,姑姑的,小姨的……)谁来来说一说。

指生说。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名人的名字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毛泽东:毛泽东,字咏芝,乳名石山伢子、石山。毛泽东的名字,是根据韶山《毛氏族谱》中定下的字辈中的

“泽”字辈而起的。至于“东”,古人以东西南北对伯仲叔季,取其老大之意。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却在存活的兄弟中居长,故用“东”,定名毛泽东。毛泽东还有一名叫“润芝”。“毛润芝”是他除“毛泽东”之外,使用得最多的名字。亲友和好友多用此名称呼他,含有亲近和敬爱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名字里的故事?指生说。(闻一多,陶行知和李白等名字的来历。)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形式的交流,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有层次。在交流的过程中,将名字拓展到家里人、名人,此时的教学内容拓宽,将语文口语交际延伸到了生活中。

四、感悟名字,课堂总结

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可以让别人更加了解我。预设生1:知道了自己名字有那么多的含义,我更加喜欢自己的名字了。

生2:我要家长希望的那样长大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做一个国家有用的人。

师:通过今天的口语交流,你们清楚的表达,自信的展示,重新认识了自己名字的与众不同,老师相信你们的明天定会像你们的名字一样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的总结、教师的总结,不再流于形式。同时让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德育渗透于无形中。

板书设计:

名字里的故事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8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2、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3、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装饰方法(装饰、简化、变形、夸张),感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感。

教学难点:

动物变形及创作过程

教学及相关资料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彩色笔、油画棒、铅笔、橡皮、图画纸)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谜语: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一唱万门开。

引出课题《大花鸡》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谜语了解鸡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师:鸡有什么本领?(吃虫、下蛋、打鸣等)

【通过思考,了解记得习性,有助于在后面的绘画中,能把鸡的动态画的更丰富】

我们一起来领略鸡的风采。欣赏关于鸡的图片。

(1)多媒体图片:

1、大公鸡

2、一只花鸡

3、锦鸡

【学生通过欣赏了解鸡的特征。通过几张图片放在一起对比的能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鸡的外形特点。】

(鸡的结构:头、颈、身体、尾巴、脚。头是圆形,身体大致呈三角形,尾巴弯弯的。)

师:鸡得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欣赏真实的鸡的图片,】

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等方面了解鸡的特征。(红红的鸡冠子、翘起的尾巴、美丽的羽毛等)

师:在汉语中”鸡”与”吉”谐音,是吉庆、吉祥的象征,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喜欢用鸡的形象当做为素材,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寄作品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感受中国民间绘画作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师:现在我一起来看看艺术家是如何对鸡进行装饰的?

(2)多媒体图片:真实的鸡和图案鸡做对比,装扮前后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不同作品的欣赏,探索农民画不同的装饰方法。】

1、农民画

艺术家眼中的鸡和真实的鸡有什么不同?

(形状变形、颜色夸张)

师: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装饰绘画的基本方法。变形、夸张

2、农民画鸡

通过欣赏探索装饰方法一:

表现结构的花纹,如眼睛、翅膀、羽毛等,画这样的花纹要注意结构的形状特征,可用类似的图形去替换。如树叶和花瓣替换羽毛太阳替换眼睛等。

3、农民画鸡

这副作品是如何装扮的?通过欣赏探索鸡的装饰方法二:

可以用有象征意义的花纹,

如民间艺

术品中,装饰花朵表示大吉大利的意思。

(鸡和鱼代表吉庆有余)

这两只鸡在装扮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吗?

【通过欣赏不同的材质的鸡的作品,探索制作方法不同】

4、泥塑鸡

这个作品跟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5、衣服上的图案鸡

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衣服上的图案也表达了家人对我们的祝福,现在我们一起来创作一幅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作品。

三、

教师示范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用简笔画鸡的方式让学生一边讨论一边了解鸡的外形和动态变化。

多媒体出示创作提示:

1、画出鸡的外形,注意鸡的外形和动作。

2、进行装饰,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鸡的身上大胆装饰合适的花纹。

(注意花纹的色彩搭配)

四、

学生创作

选择合适装饰方法和装饰图案装扮一只与众不同的大花鸡。

五、欣赏评价

学生互评,说一说其他同学作品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五、小结

多媒体图片:中国地图

这张是什么?像什么?

【用像雄鸡的中国地图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我国的民间文化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9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天都峰风景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搜集战胜困难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

石级 铁链 攀登 一张相 辫子 笑呵呵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致了解“我”的爬山过程,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紧扣单元要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细品文字,探究方法

导读:文中“我”爬山的过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爬山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奥秘。

(一)写清心理感受。

1.开始时,“我”对爬天都峰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描写中能够体会到?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笔陡”来体会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

4.“挂”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5.这样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让“我”有怎样的感受?(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缺乏自信的,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6.请你边读边想象,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7.小结:在写一件事情时,可以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样也能把事情写清楚。

(二)写清人物对话。

1.为了把事情写清楚,课文还展示了“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我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2.品味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1)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2)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

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敬佩、羡慕的语气。

3.品味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1)你能体会到他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吗?(兴奋、互相敬佩、互相感激……)

(2)再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你又有哪些体会?(引导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写清人物对话,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这是一个秘诀哟!

(三)写清动作。

1.过渡:为了更细致地展示爬山过程,课文展示了“我”爬山的动作。找出这样的动词来体会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3.哪些词语带给你深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4.这是“我”的爬山过程,你能想象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吗?

5.这句话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想象“我”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吗?“我”是怎样爬山的呢?

学生在想象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动词,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6.小结:动作展示,使爬山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加入动作描写,事件写得更加清楚。

(四)写清感受。

1.课文中爸爸的话点明了爬山的意义所在。请同学们齐读——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3.小结:课文用爸爸的话点明了这篇课文给人的启示,这正是爬天都峰之后最深的感受的体现。在写事件时,可以点明自己爬山的感受,使读者也深受启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同时,写清了人物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及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体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把事件过程写清楚。在朗读、品析词句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受到启发。

三、读写结合,想象练笔

1.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是怎么互相鼓励的呢?想象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的对话,并写下来。

2.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

3.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关注对话中包含的鼓励及战胜困难的决心。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提供语用实践的机会。在想象对话的练习中体会“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进一步感受人物战胜困难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面对困难,有的人畏惧退缩,有的人适可而止,有的人犹豫不决,有的人勇往直前。面对困难,你打算怎么做呢?

2.指名交流。

3.出示名言,读一读,积累名言。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战胜困难的名言。

5.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希望同学们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互相鼓励,增强信心。

设计意图:积累有关战胜困难的名言,丰富积累,从而对于课文含义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