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7:34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时期,国家一度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材料规格,生产标准甚至是价格都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整个建筑资料市场的规范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此刻,便开始出现了建筑材料的假冒伪劣,由于价格低廉,虽然明知道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但依然有许多追求暴利的企业不断使用各种劣质材料,使得建筑资料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存在着巨大的材料安全隐患,各大部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从建筑材料的本身和管理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并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但依旧需要诸多改进。

二,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及其管理控制现状

1. 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

对建筑材料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不仅仅需要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正确熟练的操作,减少操作失误,严格客观的记录检测数据,这对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工程业务能力,不仅仅在对质量检测设备上操作不熟练,更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失去了在质量质量检测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最基本的工作道德,因而,对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建筑材料很多检测标准难以贯彻落实,使得建筑材料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质量标准难以规范明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比较松垮,同时,由于种类太多,品牌混乱,造成了即使是同样的建筑材料,但在生产中对质量的核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供应厂家,都有着自己本企业的质量标准,造成了整个市场统一的规范难以贯彻实施,形同虚设,质量检测实施困难。

3. 我国各地的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各异。

实施科学严谨的监测方法,统一的检测设备,这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上,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检测工作程序,有着各自的质量评判标准,而且,每个地方研究使用的质量检测的设备机械和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更多时候,执行的确实各地各区域,小范围的质量检测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对整个质量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者缺乏质量判别能力。

国内很多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好坏缺乏一定的专业判别能力,千万种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变化多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缺乏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听取材料供应商或者生产商的引导,很容易被误导,当被误导且建筑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后,却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较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建筑材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5.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在建筑材料市场上采取了很多质量管理措施,但从整体而言,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程度很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但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6. 建筑材料的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不科学。

目前,各种工程建筑的施工单位是建筑材料最大的消费主体,但很多建筑企业在材料采购的标准不够严格,从材料购买,缺乏一定的专业辨别能力。同时,在各种建筑材料进入施工区后,对不同的材料缺乏统一的分类和统一的分区堆放,造成很多材料之间互相侵蚀,材料生锈变质情况严重,严重的造成了建筑材料质量的变化,使得原本合格的材料失去了质量保障。

三.我国实施建材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1.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建筑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高品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施工的中的失误,更可以延长整个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可以正常发挥出正常功能,有助于保证和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2.这是促进我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发展尚不够成熟,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建筑材料市场上,比如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措施难以得到落实,市场竞争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必须从各个小市场开始促进规范化,建筑材料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建材的管理监测,有助于保证整个建材市场的质量,有助于贯彻落实各种质量法规,有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规范化。

四,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和措施

1.严格材料进入标准。

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是否与采购合同要求及样品一致。若不一致,应要求退回。而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如商用混凝土就必须在生产现场检查水泥、砂石质量、配料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就以建筑材料中钢筋的检测标准和为例,如图可知:

钢筋进入施工单位之前,要对其规格,型号等一系列基本的质量标准作出抽样检测并做好记录,通过图一图二可以分析可以得出,钢筋如果受到冷却发生弯曲,则需要核对相关的参数,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2.做好质量的抽样检测,客观记录。

材料进场后应该按照检测规范进行见证抽样送检。见证抽样送检应严格遵守《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取样必须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督下进行,提供质量检测试样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对其真实性负责,检测报告中应注明见证人单位及姓名。

3.采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建筑材料。

进场的建筑材料应按照平面布局堆放并设立标识,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由于大部分建筑材料在受潮之后都会变质,所以还要做好防水工作,防止水泥受潮、钢筋锈蚀等。在材料保存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取用时应先检测再使用。如水泥一般存放时间不超过3个月,若存放超过3个月需要取用时必须经过反复检测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五,结束语

质量是一个工程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管理,鼓励研发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化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筑材料基本常识,更要本着公正,严格的原则,科学客观做好各种检测数据的记录保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工作的道德水平,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并采取合适措施,促进整个质量检测市场的规范化,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融 浅谈建材质量检测及控制措施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19期

[2]杜善伟 韩业强 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 [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3]郎广 浅谈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技术与市场》 -2012年4期

[4]江陆 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11年1期

[5]刘国强 于桂华 浅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6]李小光 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南北桥》 -2009年9期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因素;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一、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建筑工程质量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为:一是建筑工程生产周期长,投资大,产品形体庞大;二是建筑工程的固定性以及生产的流动性;三是建筑工程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等等,因为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就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本身的特点。建筑工程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设计水平、材料质量、施工方法、技术管理措施、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地质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笔者认为,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材料质量多么优良,在建筑工程质量方面,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是说,工程建设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等有关人员的素质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好的技术人才未必就能引进过来,进来的未必是好的技术人才。建筑工程人才队伍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团队精神不足,部门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竞争力、学习力差;二是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优意识;三是岗位职责不清,部门考核不严格;四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与质量工作管理粗放;五是施工现场技术指导不到位、质量管理混乱;六是工程管理程序松散;七是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学术带头人少,初、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失调。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等有关人员的素质,不仅要提高有关人员的道德修养,而且还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业内实行经营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二)材料(Materia1)因素。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作为工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工程材料的合格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结构刚度和强度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及安全,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材料(Materia1)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建筑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严格进行质量控制,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工程材料的质量都将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想实现工程材料不出现劣质,不合格等的情况,需要质检员、材料员、具体操作的工作人员以及项目经理重视对工程材料的质量管理。

(三)方法(Method)因素。方法(Method)因素是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的因素,违背建设程序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不按国家标准进行设计,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无证设计;没按程序任意修改设计,设计计算不精确,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倚载取值较小,未进行内力验算;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没有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不熟悉图纸,无图施工,盲目施工,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验收就交付使用,即使验收也是马虎了事,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隐患。

(四)环境(Environment)因素。环境条件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地理环境、周边环境等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有的建筑工程项目未进行地质勘查,就盲目进行施工;有的建筑工程项目提供的地质资料、数据有误,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等现象,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包括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生产或供应单位的质量责任。建设单位是工程项目的主办单位,应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负责;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设计成果必须真实、准确、详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组织施工,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监理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年承担监理任务,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并承担责任。

(二) 进一步加强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作为工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材料验收方面:对材料的外观、尺寸、数量、形状等进行核查。在材料质量方面:每种材料都应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加强材料检测工作,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要严格实行质量双控,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测合格报告单,要实行建设单位监理有见证的材料送检制度,要加强现场抽查制度。

(三)加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工程建设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等有关人员的素质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大都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途径和措施,已是我们不断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首先,进一步改革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以便引进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次,要加强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有力的措施,确保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走过场;第三,严格实行业内经营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四)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地理环境、周边环境等环境因素;搞好图纸会审,坚持按图施工;开展工前检查,做好技术复核;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延安大学学报,2005(12).

[2]胡建琴.基于施工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3]梁超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

[4]潘东辉.思考: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道路建设建筑材料是我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水泥、砂、石、沥青等常用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能、使用与检测方法,使其能够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出清晰的判断,是学习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的前提,高校如何进行课程设计,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策略。

1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弊端

1.1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主要是介绍了砂、石料石灰、水泥及水泥混凝土、砂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沥青和沥青混合料、木材、工程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等道路建设材料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能、技术标准、检验方法以及复合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1.2 道路建筑材料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当前,本课程教学一般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板块。从学时分配上,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一般占课程总学时一大半,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实验教学学时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从教学内容上,课堂教学一般以传授道路建筑材料的基本种类、生产组成、基本性能、适用范围等内容,实践教学主要进行实验验证。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实验室教学也会脱离了实际。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更新,教材更新跟不上新材料的速度,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相分离。

2 道路建筑材料的课程设计目标

2.1 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基本思路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操作步骤是将本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将其分为课堂理论、实验检测、施工现场三大教学知识模块。根据固定的比例安排三大模块的具体学时来安排教学。首先是开展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循序推进,实现“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更好发挥”实践效果,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二个基本设计来源于道路建筑材料的性质和作用。根据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发挥专家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确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将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要求纳入课程设计中,成为学生考核的主要内容。既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也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2.2 课程设计的目标

高校课程的目标一般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许多高校在设计课程时,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选修道路建筑材料的土木专业的学生,一般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土木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与社会相适应,可以将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相结合。将实践能力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

3 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3.1 制定课程的标准,设计课程内容

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较为传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我国道路建设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校办学者应该根据深入建筑行业的调研和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加强对于道路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行业目标、用人标准等基本情况的了解。根据得到的结论制定了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课程标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两大环节结合起来,作为制定课程的标准。使学生能够短时间、高效率的方法认识建筑材料、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检测技能,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走向满意的工作岗位。

3.2 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与评价机制

我国传统的课堂形式主要是“满堂灌”,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理解和吸纳是学生的任务,这种传统的模式使得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较为枯燥,学生“翘课”现象增多,教学效果差,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够深入。

针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增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建立一个与实践能力挂钩的考核机制,评价学生不仅依赖于理论成绩,更应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3 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

从老师主导课堂的模式向学生参与式课堂转变有利于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增加专业技能和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同时,要加强招收老师的标准,不仅是单一的要求高学历,更应该注重老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等,提高教师的素质。

4 总结

现代的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实用型和应用性的复合人才,道路建设建筑材料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为公路行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商艳.新建高校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2] 蒋玲.《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2011(6).

[3] 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5).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 建筑材料与检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汉语言上的学习障碍,二是中学文化基础薄弱,这给建筑工程专业培养带来较大的困难。《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但是,目前的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的开设大多数注重于理论教育,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强于理论学习的少数民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不太合适。

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中,如何优化《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堂结构,完善理论知R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少数民族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应该讲,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国家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有的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不足,对人才市场需求要素重视不够以及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本身特点的研究认识也不够深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缺少效益评估和总结,还有办学资源上的局限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西部地区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比例不小,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开发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用人单位认可、愿意接收的毕业生,这是高校要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特点

目前,“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一成不变,把课本内容知识直接全部照搬给学生或者是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而且,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明确具体的实验目标,没有对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没有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所需,都只是一味笼统地给学生们做实验指导,教学实施力度薄弱,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致不高,无法把握学习目标和方向。

工作过程教学是依托于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以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来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检测实训的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讲授、任务模式、独立操作、技能形成等几个阶段。教师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来下达检测任务,讲述必要的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独立实施方案,教师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解惑释疑;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新知识、新方法,再去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师生评价成果,使技能得以提高。这一过程,解决了《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缺乏重点以及教学实施力度薄弱等缺点。

3面向少数民族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知识理论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打破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任务实施、学生构建,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以强调“怎样检测”和“如何更适用”取代了传统课程开发重点是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采取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适性工作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工程情境中学习,重复训练,得到岗位必须的工作过程经验的积累和强化,从而转化为某些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4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有所提高,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与理论基础底子非常薄弱和《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传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打破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需求,把职业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营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讲义以及实训指导书,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峦,马小洁,姜波,等.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7):138-139.

[2] 胡申华,姜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民族班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194-195.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程资料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的管理对施工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是工程进行检查、改建以及管理维护的重要依据。建筑工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材料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解决措施和对策。

一、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内容

在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资料主要包括计划任务书、施工现场地质、水文、气象等文件资料;征地和拆迁等文件;整个工程方案及初步设计文件等材料;工程施工规划、消防以及环保等政府的审批材料和资料;中标文件、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鉴定文件资料;工程竣工结算及其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有关工程施工、组织和竣工等的照片、录像等。还包括建筑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报告、设计变更和技术交底等。整个工程的组织设计,监理的规划和细节等,各种材料实验和检测的记录登记;关键和隐蔽工程的验收检查记录、安全事故记录以及在工程施工完成后技术总结等。最后还包括平面布置、管线布置、装饰和结构、给排水管工程、通风空调等工程的竣工图。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二、当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资料种类繁多,相关的技术材料包括很多内容,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问题,影响到建筑工程材料的管理。下面就工程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在有的工程建设完成后,相关的工程资料不完整,存在缺项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有的施工单位项目归档率比较低,甚至在工程竣工后,不能拿到工程资料,配套的工程材料严重缺乏。有的工程材料资料填写不完整和不规范,对于工程量、质量以及偏差存在着遗漏的情况。另外,在装订过程中,出现混装的情况。

三、解决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的措施

建筑工程材料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为建筑工程提供必要的帮助。下面就如何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展开论述。

(一)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工程资料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施工图纸,要针对施工图纸提出适当的疑问,不断完善施工设计图,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同时要认真填写准备工程开工必备的资料,具体包括整个工程开工条件和文明施工开工条件验评表、建筑工程质量保证审查表、工程施工开工报告、材料取样表以及工程整体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在所有资料准备齐全后,然后办理相关的手续。在搜集好材料后,要做好相应的分类和整理,为以后竣工材料的整理做好准备。就目前而言,工程资料一般分为施工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和竣工图四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料收集就按照标准的顺序进行及时的分类归档;同时要整理工程监理的资料,对于在施工过程中的表格,进行适当的分编号,保证便于使用。

(二)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检验记录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原材料的检测和实验。对于工程原材料必须送到检测中心进行必要的检验,保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质检过程中,应注意严把质量关,保证检测合格的材料才能进入到施工现场。同时还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将整个工程的概预算、测量情况、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记录,与其他设计报告许可证一起进行整理归档。

(三)在搜集资料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具体包括施工材料合格证和有效的检测报告,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出厂时间、数量及品种规格必须与材料进场的时间相符,特别是水泥经过一定强度检验后,才能进入到施工现场;同时作为重要材料钢材的规格、数量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

其次,要认真填报相关的资料。在进行填报过程中,要保证规范用表,要求书写规范,要避免出现涂改的情况,保证材料的耐久性。按照规范标准的相应工序验收内容填写表格,要按照不同的监理标准制定不同的资料管理要求,填写报验资料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保证前后一致和内容一致。

最后,收集试验报告。各种试验报告是工程资料的主要来源,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质量,自检、见证取样报告,同时要在每个分享工程和每道工序施工前后都有必要的试验,资料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各种试验,做好实验的记录,保证内容收集完整,使与具体施工的桩号记录、混凝土浇注记录、施工记录等相符,保证工程中的大多数资料都相互联系和相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

(四)要做好竣工资料整理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成后,要进行最后资料的汇总。具体检查材料中是否出现报漏或者错误等情况;同时要对全部的施工工序评定表进行点数汇总,并精确计算和填写工序质量、部位质量以及单位工程质量,保证建筑工程工序、部位和单位工程的合格率能真实客观的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再最终完成后,要由监理及业主方的签字进行确认。将所有工程涉及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和竣工图等资料清单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合理的整理和汇总,进行归档。在整体建筑工程竣工后,要及时有效收集竣工报告、交工验收证书以及施工质量保修书,保证最后的所有手续完备。

四、要建立相应的工程资料管理制度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制度,从而为各项的材料搜集和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根据建筑 工程的特点,对各个分部和分项和子工程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遗漏。还要明确施工资料岗位的责任,保证专门有人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保证与建筑工程能够同步;要不断对资料管理职责进行细化管理,落实到位和个人。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同时进行必要的定期考核,提高资料管理的效率。最后,要加强对工程资料的检查,保证工程施工材料的真实、客观与准确,对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纠正,避免造成恶劣影响。同时,要明去人质监站等相关机构的职责,不断对相应措施进行完善,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 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施工技术的创新来进行的,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逐步扩大、施工难度的日益提升,以及建筑物功能需求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了,只有适时的对其加以创新,才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稳步提高和科学发展。

1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以系统论观点、科学方法,对施工技术构成要素和活动,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施工技术构成要素,是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及技术责任等。技术活动,是熟悉与会审施工图纸、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包括了工程建筑全过程的各项技术工作。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技术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第二,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从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第三,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3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3.1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作为施工行为的主体,对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生产成本等起重要作用。施工人员素质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应在项目部全体职工中树立质量意识,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严”字当头,才能带动施工人员施工时“一丝不苟”。其次,应确保项目部施工现场人员和投标文件中保持一致,避免高资深的优秀项目经理和高水平的技术负责人仅仅挂个名,流于形式。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质量奖罚政策。最后,结合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做好质量教育。

3.2做好技术管理的事前事后工作

3.2.1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因为施工技术标准是施工技术的依据,技术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gb)、部(专业)标准,企业结合地方的有关政策及自然条件所颁布的地方标准,前两个标准具有强制性,企业和地方的自定标准必须高于前两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作为管理的依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又必须根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进行。技术规程是为了贯彻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技术要领、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是指导施工作业活动,设备使用和检修等技术依据。

3.2.2建立健全技术原始纪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以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及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因为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

3.2.3技术档案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施工图的管理,企业应授权技术负责人指导专人负责图纸的签收、发放、保管、借阅、归档等业务的工作;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或大纲;施工图放样;技术措施。只有做好以上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使管理过程中做出全面规划并付诸实施,使资料的管理接近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档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正常有序,有章可循。

3.3材料质量控制管理

材料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际工程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控制材料质量。第一,材料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按要求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及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第二,材料采购:控制材料的采购价格和质量,避免材料订购不符影响施工进度。第三,材料的验收分类堆放,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第四,材料发放、使用追踪、清验,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注意对易燃品采取相应的材料保护措施。

3.4机械设备管理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经济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和工具,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从而确保机械设备处于一个最佳使用状态。

4 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体系

保障安全生产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单位内部管理,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

4.1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抓意识形态,充分认识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建设主管机构和建筑单位应始终把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明确施工安全生产职责,强化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切实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水平,确保安全,关爱生命。

4.2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工作的动态性,调整管理机制,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平衡发展。安全生产需要从企业角度人手,落实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是动态的,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4.3 与时俱进抓安全。发展信息网落建设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在建筑市场准入方面,应严格企业安全施工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条件,建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制度。5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 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现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而使技术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参考文献:

[1] 张永光 .浅论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J].科协论坛,2007.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氯离子;建筑用砂

中图分类号: TU198+.6文献标识码:A

前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出现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为了进一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直接关系了建筑行业的健康、绿色、稳健发展,并对人们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不断加大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建筑用砂中氯离子的含量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氯离子含量过大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腐蚀,建筑的耐久性大福度降低,因此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检测的重要性[1]

1.1、混凝土工程的历史已经长达150多年,但是多数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并没有达到规定年限。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造成钢筋混凝土工程耐久性提前丧失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用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过大造成的腐蚀。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则是沿海地区的海洋中的氯离子以蒸汽的形式进入到混凝土中,导致氯离子含量过大,对钢筋、混凝土进行腐蚀导致建筑的耐久性降低;另一种类型是建筑用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过大导致的腐蚀。其中第一种类型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而第二种类型出现的范围却很广泛。多年的工程实际经验表明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耐久性,确保工程质量就应加强对建筑用砂的氯离子含量的检测,并对早期的建筑物进行及时的排查,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砂氯离子含量的检测过程非常严谨和规范管理,检测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对化学药品有充分的认识。除此之外,氯离子检测扩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要全面搞好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以此来避免建筑业物受到氯离子的腐蚀,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建筑材料中砂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建筑工程材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超标,将严重影响工程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建筑用砂的检测对于直接关系到建筑质量,因此应加强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的检测。

1.2、混凝土用砂与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的标准要求不同,混凝土用砂氯离子含量适用标准为JGJ52-2006,普通钢筋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其限值不得大于0.06%。而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适用的标准为GB/T50476-2008,其限值为水泥(胶凝材料)重量的0.3%。砂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不等于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超标。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不仅来自砂中,也来自水泥、粉煤灰、外加剂、水等原材料。考虑各种原材料都有可能带入氯离子到混凝土中,因此GB/T50476-2008规定混凝土氯离子的限值要大于砂中氯离子的限值。这意味着,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超标,不等于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超标。混凝土使用海砂是否会影响工程质量,最终要看混凝土中氯离子是否超标。如果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未超标,就不会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根据上述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用砂还是混凝土中都对氯离子的含量有明确要求,不得超过规定值。混凝土所处的碱性环境可以很好地保护钢筋表面的氧化膜,保护钢筋不受腐蚀,并且保证混凝土和钢筋工作作用。但是如果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超过规定值时,氯离子就会和钢筋产生电化学反应,使得钢筋表面的氧化膜被腐蚀掉,进而导致钢筋的锈蚀和损坏,氯离子含量过大还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的胀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因此,应明确区分开建筑用砂的氯离子含量以及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含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标准、规范,并认真做好建筑用砂的氯离子含量的检测。

二、建筑工程材料检测重要性

2.1、建筑工程材料是构成建筑工程的主要成分,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施工工艺的选择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工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了更深一层的保护。[3]建筑用砂的质量检测直接应用了建筑工程的寿命及其耐久性。因此,应不断加大对建筑用砂质量检测的力度,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测,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以及建筑用砂中氯离子的含量,确保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与此同时,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检测可以有效确保建筑材料的性能,之后就可以根据建筑材料的性能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展开,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建筑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2.2、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可以优化建筑材料的选择,并且可以将检测结果作为建筑材料性价比的依据,对建筑材料进行综合的筛选,进而在众多建筑材料中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工程成本,保证了工程进度。

2.3、建筑用砂的选择可以通过建筑用砂的检测技术对建筑所在地的砂石和填料进行检测,如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就可以就地取材,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再比如说在进行土场的选择时可以通过材料检测技术来对土场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土场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还可以在建筑机械的选择提供依据。

2.4、建筑材料的检测可以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并且能够保证“三新”在短时间内完成鉴别。同时为“三新”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2]建筑材料的检验为建筑材料的配合比设计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方案的比较选择为建筑的经济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建筑材料的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用材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筑用砂以及建筑用砂中氯离子的含量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6]检测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建筑用砂中氯离子含量过多对建筑物所造成的的腐蚀,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可以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同时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缩减工期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的要求,是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如要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赵雅斐,郭伟,郝欢,张鹏.郑州市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02:91-93.

[3]张建平.关于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门窗,2013,11:322.

[4]张文强.浅谈如何提高地基基础工程在现代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184.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住宅工程;建筑材料;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住宅工程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住宅工程因造价低、施工难度大、易发生质量纠纷等问题,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相比,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投入相对较少的局面。住宅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建筑材料是建设工程的物质基础,建设工程能否达到其所必须拥有的各项特性,首先决定于所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建筑材料的性能、质量、品种和规格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坚固性及耐久性。其次建筑材料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造价的高低,在一般建筑工程中,与建筑材料有关的工程造价约占50%以上,在装饰工程中其所占比例更高。另外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传统材料朝着轻质、高强、多功能方向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其质量检验必须跟上。

1 住宅工程中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住宅工程中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现状。当前,国家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给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型企业看到建筑材料市场的商机,纷纷转产、投产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结果造成建筑材料生产企业良莠不齐的局面。有些产品往往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甚至在出厂前不检验,也无出厂合格证明。而国家对建材生产厂家产品的质量管理还缺乏有效手段,新型建筑材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出台相对滞后,使得一些新型建筑材料性能检验受到限制,对建筑材料质量的判定缺乏依据,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住宅工程中建筑材料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筑材料进场宏观检查中的问题,材料在进场宏观检查中,经常发现如带肋钢筋端部没有牌号、厂名、直径标记,钢筋直径低于允许偏差,或表面有翘皮、飞边、劈裂、油污、锈蚀等现象;水泥有结硬颗粒;砂石含泥量大,杂质多等。

3)建筑材料出厂合格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合格证内容不全、数字不清、数据不准确。合格证复印件不清楚,无法确定是原件的复印件;有些建筑材料出厂产品无合格证,或用检验报告代替合格证,或者只有合格证小标签,无数据完整的出厂合格证明。

4)建筑材料检验取样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见证取样送检的样品与建设工程中所用的原材料不相符,样品用名优品牌产品代替不合格厂家的产品;材料供应部门在生产厂家取样复试,材料进场后不再进行复试;先使用,后进行复试,给监督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见证取样的批量、数量和取样方法缺乏代表性,不符合规范要求。

2 住宅工程中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1)建筑材料采购的质量控制。按设计文件、图纸有关标准采购材料。施工单位负责采购的材料,订货前需向监理工程师申报;要求供货单位提交试验报告的,需经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可并发出书面认可证明后,方可订货采购。

2) 建筑材料进场验收的质量控制。对于工程使用的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书和材料化验、检验单。工程中使用的所有构件,必须有厂家生产的批号以及出厂的合格证书。对于标志不清或认为质量有问题的材料、对其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由于工程的重要程度决定应进行一定比例试验的材料,及需要跟踪检验的材料均需要进行抽检。对于进口的材料、设备以及重要工程的关键部位所使用的材料,需进行全检。

3) 建筑材料存放条件的质量控制。按照材料特点和特性以及防潮、防晒、防腐蚀、通风、隔热和温度等要求,安排适宜存放条件,保证存放质量。对于施工单位所准备、提供的各种材料、设备等的存放条件及环境应得到监理工程师确认。

4) 现场配制材料的质量控制.对于在现场配制的材料,如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等,应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严格控制材料的化学成分,防止材料间不良反应影响配制品质量。

3 住宅工程中监理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1)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控制。阅读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等与工程材料等文件,熟悉对材料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的规定和要求。查阅所用材料的质量标准,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应用特性与适用范围,必要时对主要材料、设备、构配件的选择向业主提供合理建议。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掌握材料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可靠的供货厂家可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而且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对业主供应的材料、监理工程师应能提供信息;对承包商供应的材料,监理工程师要对承包商的订货申报进行审查、论证。

2)材料进场的质量控制。 物单必须相符,材料进场时,监理工程师应检查到场材料的实际情况与所要求的材料在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生产厂家与商标等方面是否相符,检查产品的生产编号或批号、型号、规格、生产日期与产品质量证明书是否相符。标志不清的材料可要求退货,也可进行抽检。质量保证资料齐全,包括生产许可证或使用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或质量试验报告单。

3)材料进场后的质量控制。(1)施工现场材料的基本要求包括工程上使用的所有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及设备,都必须事先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不能存放与本工程无关或不合格的材料;所有进入现场的原材料与提交的资料在规格、型号、品种、编号上必须一致;不同种类、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不同型号、不同批号的材料必须分别堆放,界限清晰,并有专人管理;避免使用时造成混乱,便于追踪工程质量,对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有很大帮助;新材料必须通过试验和鉴定,代用材料必须通过计算和充分论证,并要符合结构构造要求。 (2)材料检验的质量监理。对重要的工程材料应及时进行复验。凡标志不清或认为质量有问题的材料,对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符合的一般材料,或受工程重要程度决定应进行一定比例试验的材料,需要进行追踪检验以控制和保证其质量的材料等,均应进行复验。对于进口的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或关键施工部位所用材料,则应进行全部检验。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合理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正确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加强运输和仓库保管工作,加强材料限额管理和发放工作,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以避免材料损失。对材料质量控制的监理采取科学的质量监控手段,确保建筑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4住宅工程中检验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1)人员方面。检验单位应有足够的技术人员,经过相应教育、培训。其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应有任命文件;最高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部门备案;非独立法人检验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应由其法人单位的行政领导成员担任;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熟悉检验业务。人员得到及时培训。检验人员应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保持技术人员有关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技术业绩档案。

2)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方面。配置进行检验的全部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购置、验收、流转应受控。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并有维护程序。每一台仪器设备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保存每一台仪器设备以及对检验有重要意义的标准物质的档案。

3)检验样品方面。建立对拟检验样品的唯一识别系统,以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在接受检验样品时,应记录其状态。如果样品与提供的说明不符,或对要求的检验规定得不完全,检验单位应在工作开始之前询问委托方,要求予以说明。质量文件中规定适当的设施避免检验所用样品在储存、处置、准备检验过程中损坏。如果样品必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储存或处置,则应对这些条件加以维持、监控和记录。应编制对检验样品接受、保存或安全处置的程序文件,包括为维护检验单位诚实性所必须的各项规定。

4)检验方法方面。应对缺少指导书可能会给检验工作带来危害的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样品的处置和制备、检验工作编制作业指导书,并在质量文件中规定。与检验单位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数据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应使用适当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验工作以及职权范围内的其他有关业务活动;这些方法和程序应与所要求的准确度和有关检验的标准规范一致。应对计算和数据换算进行适当地检查。当使用计算机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储存或检索检验数据时,检验单位应确保计算机软件形成文件并满足使用要求;制定并执行保护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的程序;制定和执行保证数据安全的适当程序,包括防止非授权人员接触和未经批准修改计算机记录。

5)设施和环境方面。检验单位的设施、检验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和通风等应便于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检验所处的环境不应影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的因素,例如温度、适度等应予以重视。进入和使用有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6)其他应注意的问题。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保证检验样品的真实性与代表性;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检测质量,坚持密码检验制度,遵守工作秩序,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不违规操作和伪造数据,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比对试验,加强技术校核;对所有检测工作都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不受行政干预、不受经济利益或其他影响。

5 结束语

为消除建筑材料给施工带来的质量隐患,严把建筑材料检验关,应做好源头上治理、严把进货渠道、加强现场管理、加强施工现场有关人员的培训加强检测单位的管理、强化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住宅工程的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明确材料监督的程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施工过程、监理过程、检验过程层层把关,为住宅工程建设奠定基础,住宅工程质量才能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住宅建筑规范编制组.住宅建筑规范实施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张斌.浅谈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5.4

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范文9

关键词:绿色建筑材料;现状;发展应用

绿色建筑材料是环保健康的,对于人民的生活和居住是安全的,无污染的,观众居住环境的科学环保,在近年来的生活质量提高的背景下,绿色建筑材料的运用受到更多关注。怎样理解绿色建筑材料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要注意哪些问题,都是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

1 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及特点

1.1 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

“绿色”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主题。绿色建筑材料从原料的使用,生产过程的污染程度小,和对环境的保护方面来看,绿色建筑材料都是回收利用生活和生产废弃物的好方法的表现,绿色建筑物无污染、科学合理关注健康,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很重要的,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几乎无污染用能够重复利用废弃物的绿色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这种健康又环保的建筑材料,被冠以“绿色”的含义,这种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技术是高科技的清洁生产,在国外,早已经应用于建筑和装饰施工方面;在我国还没有实质性的应用,只是停留在概念中而已。

1.2 绿色建筑材料具有的独特性

1.2.1 绿色家装材料的生产用料大多数是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

1.2.2 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选取上,高科技的投入,新技术的应用。加上环保低碳的新工艺用于生产领域。

1.2.3 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配方的制作和生产整个流程中,不得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比如:甲醛、芳香烃类化学品;另外,产品不得含有某些有毒重金属,比如汞、镉、铅等。

1.2.4 绿色建筑材料的整体设计是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以关怀人文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最高要求,关注居住环境的改善,有益人民的身体健康。

2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现状

2.1 国内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居住环境的科学化和重视绿色环境的意识增强,建筑行业也开始使用一些污染少,节能减排的环保材料,重视应用绿色建筑材料的观念在增强。很多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还只是处于理论状态,没有付诸实践应用。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建筑应用绿色材料是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本着环保节约的生活态度,朝着健康节能的目标而奋进,相信我国的绿色建筑材料必然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国外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应用现状。绿色建筑材料在国外的发展应用由来已久,西方国家随着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建筑材料应用方面的环保要求更高,很多国家的建筑用上了绿色建筑材料,相比中国来看,国外的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很系统、理论化的。对于绿色建材的检测和用料方面,都有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近年来,国外开发应用了绿色建筑材料的质量认证标准,国际化的质量认证标准可以保证率材料的生产质量。绿色环保材料的环保节能发展,对于国际化的原材料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关注绿色建筑用材,重视居住环境质量,这是国际化的一个课题,在研究和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德国,德国的政府和人民都是非常关注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对于居住质量的要求当然也是非常高的,几乎在德国的各大城市,都有专售“绿色建材”的特殊商店。美国设立专门研究空气污染的空气部,并且制定了建筑物所含化学物质检测标准,并且就建筑材料的室内空气污染进行构建数学模型的推算预测。英国提出建筑材料所含有机物散发标准的测定等方法检测空气污染程度,观众建筑材料的环保等级。

3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前景

3.1 重视环保绿色的建材应用。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环保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在媒体宣传和政府政策方面,都要重视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开展宣传绿色理念的活动,转变人民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识,推动绿色建筑材料走进千家万户的宣传活动。

3.2 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突出,关注绿色环保的建材使用,是关系到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居乐业的保障,要保障生活的绿色环保、无污染,就必须推动建筑业使用绿色建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可以预见到,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很有发展价值。

3.3 拓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领域,强化综合利用。建筑材料的应用领域可以拓展,不能仅限于建筑领域,要向更多领域拓展应用。扩大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强化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综合利用。

4 绿色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应用发展。

4.1 环保建材的绿色发展前景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建筑材料应用方面可以这样理解:应用绿色的建材不仅仅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有能源的持续利用,还包括在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合理再生利用,增强大众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意识,保持原材料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发展。

4.2 绿色建材的生产和应用过程要格外重视,保持环保发展具有可持续特点。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要严格把关,从用料,和原料的比例配方,要科学合理,保证无污染和绿色环保。从环境保护的发展角度来看,绿色建材的生产所用原料也要尽量使用生活垃圾和生产的废弃物来加工使用。要生产绿色的建筑材料,就必须重视使用混凝土的可持续性,采用现代混凝土的科学配方,采取使用达标的水泥、水等。绿色建筑材料的添加剂注重污染检测,选取质量达标的原材料,这样能够保障混凝土的环保绿色发展,

4.3 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发展可持续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经验不多,几乎空白,要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就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一刀切,反对照搬照抄的做法,在绿色材料应用过程中,要明确具体问题的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从实际情况出发,应用建筑材料是非常必要的,才能保障建筑材料应用的科学合理。针对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不足的情况,实施探索性的研究,从技术和研发理论上,分析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运用情况;从理论上上健全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要客观、良好的灵活性,能够了解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评价体系、理论,达成自己质量评价体系。

5 结语

关注绿色环保,关注生命健康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成为必然,绿色建筑材料收到重视和研发,本文就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和特点展开分析,对于建筑材料的绿色特点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在当前的社会和谐发展中,发展可持续与绿色建筑材料的关系处理提出看法。最后,就绿色建筑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绿色建材的发展是提高生活居住环境标准的需要,我们要关注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问题,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从造福子孙后代,造福人类的角度来推动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万锋.对绿色节能建材的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