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外向型经济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3:18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范文1

(一)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二)“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中国储蓄——投资转换率低;其次,中国的投资率过高;再次,中国的投资效率低下。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以内需促增长

根据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具体到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以内需促进增长很有必要:首先,金融危机下出口的受阻;其次,“高储蓄—高资本—高投资—高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1.“消费-增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说明,首先,看该函数的三个假设:第一,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假设,即人们每多获得的一元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其值在0到1之间,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肯定比收入的增加少。第二,消费对于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第三,决定储蓄的决定力量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利率在影响储蓄方面的作用不大。

其次,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消费函数常写成:C=a+bY。其中,C是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a为自生消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代表即使当时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在0到1之间。)

2.以内需促增长的现实必要

在人民银行近一次居民储蓄调查结果中,列前几位的储蓄动机分别是: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房或装修(12.9%)、防病、失业或意外(l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而为了“取得利息”的比例却不到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前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现实和经济增长必须转型的困境下,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抓住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外向型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应对金融风暴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外向型经济范文2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复合型外语人才 人才培养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很多省市都纷纷对此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以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248)“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074572295)“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与外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XJK08BGD022)“外向型经济发展视界中的湖南省外语人才需求分析”等。

诚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省赣州市为例,赣州各级政府在“开放带动”战略指导下,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举办多种形式的外经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赣州市各地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不断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全市外向型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规模逐渐扩大,我市需要更多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复合型、实用型外语人才为其服务,这就为外语人才的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振兴“赣南苏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严峻任务已经摆在我市高校外语院系的面前。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所谓外向型经济,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2)经济结构的建立以国际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为依据,必须参与国际分工;(3)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组织结构体系;(4)外贸体制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制度。

指出:“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强调:“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

在此新时代背景要求下,赣州市政府在不断探索如何把开放型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赣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赣州市经济社会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2009年,外向型经济对全市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均占半壁江山,对全市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60.29%。

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赣州市对外贸易势头更加强劲,市场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外语人才今后的培养提出了挑战。针对当前我市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笔者对我市人才市场和某些涉外企事业单位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复合化,实用化的特点。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不仅能读懂外语文献,还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社会每年仅需要少量毕业生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工科、理科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质和量也将直接影响到赣州市国民经济中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能熟练掌握及运用一门或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又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能借助电脑及网络用中外文起草应用文件并处理日常信函往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并不是外语与另一专业的简单叠加。知识的交融性、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其必备的素质。

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亦明确提出新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研、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学有所长、以外语为工具、以专业为方向、专业与外语均强项的复合型人才。

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1.复合专业型。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熟练掌握外语语言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可以涵盖经贸外语、商务外语、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育传播、外事外交等复合型专业。

2.外语专业型。即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此类专业通常下设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等研究方向,学制4年。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三年级起,增设专业方向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可选修一个专业方向。

3.专业方向型。此类模式在原有专业中增设若干方向型课程以系统学习多门相关课程体现复合型专业方向。如:英语—涉外商务或旅游宾馆管理或国际经济法,国际经贸—国际金融,教育传播与技术—国际广告,对外汉语—涉外文秘等。

4.双外语型。此类模式为主修语种加辅修语种。主修外语专业必须达到本科毕业水平;辅修语种则要求达到大专水平。该模式不仅包括以英语为专业而必须学习一门其他外语的学生,还应用在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专业上面,如: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英语,葡萄牙语—英语等。

5.主辅修型。此类模式为专业主修成绩优良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辅修系列课程合格者由学校发给辅修证书,以补充主修专业。无方向型课程的语言类专业学生及非专业外语的公外学生通过主辅修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可以开设的辅修专业有:国际经济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外事管理、旅游宾馆管理、涉外保险、国际金融、国际广告,以及经贸英语、外贸业务与函电等。

据笔者对本地驻市各大高校的调查走访,目前,我市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外语专业型”和“专业方向型”两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小语种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要求下,“双外语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受到少数高校的重视。

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完成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规格的关键。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多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点在课程体系中要有全方位的体现。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拓宽专业口径,重视专业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的合理搭配,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多重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

2.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高校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计划和培养要求,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商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内容等事宜,使教学具有针对性。适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使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入这些单位了解社会、提前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并通过参与项目合作、项目实践和实习等形式,强化学生运用外语从事具体工作的实践技能,从而促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依托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尽快培养一批能为赣州开放性经济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我市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高校的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也是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态势,仅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纯外语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专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融合其他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4]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

外向型经济范文3

摘要: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区域差异

一、外向型经济及其测度

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经济,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还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路林书,1988)。1970年代末以后,中国开始走向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测度指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贸易开放度――反映一国或地区的投入品与产出品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采用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2)资本开放度――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水平,一般采用国际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际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国际投资额与全社会投资额之比来表示;(3)金融开放度――可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外资产和对外债务占总资产(或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等。城市作为地方性行政区域,由于缺乏充分的决策权,许多方面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如金融领域的开放等),其对外开放更多地表现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数量与水平上。本文从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资本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等6个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其中第1、2两个指标反映外向型经济的总量规模,第3、4两个指标反映外向型经济的人均水平,第5、第6两个指标则集中反映本地产品和投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们之所以选择出口依存度是因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本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与外贸依存度相比,它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外向型经济范文4

在分析了湖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后,从政策因素、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同东部沿海相比尽管缺失区位优势,但是已经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产业基础,并且基础设施的改建会弥补区位优势的不足。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基础设施;要素禀赋;产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68-02

目前我国处于一般广义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外向型经济主要是强调通过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来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湖北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同东部沿海的地区的差异,必须扩大外向型经济的规模。

1 湖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实行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武汉海关统计的数据看,2013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6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出口228.38亿美元,增长17.7%;进口135.52亿美元,增长79%。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97个,外商直接投资6888亿美元,增长21.6%。另外从商务厅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看:2013年湖北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4.9%。

从外贸和外资开放度指标看(见表1),湖北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外资依存度。湖北货物贸易依存度最高,从2006-2013年,湖北货物依存度平均为10.8%,表明湖北外向型经济主要是依靠货物贸易来推动的。从2006-2011年,外资依存度明显高于服务贸易依存度,表明外资对湖北经济贡献明显。从2012年开始服务贸易依存度首次高于外资开放度,表明湖北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最小,表明湖北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各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表示2013年数据无法得到。

2 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政策因素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从对外贸易以及外资方面看,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外贸依存度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提高的主要拉动力。从珠海、深圳的经济特区到要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发区,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在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2012年10月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2013年7月,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计划顺利获批,2014年又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正在产生重大调整,我国形成了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势必会对内陆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从中部地区尤其是从湖北省看,2006年国家实行了“中部崛起战略”,2007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正式获得批准,国家在金融和财政方面给予了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资源税试点,争取组建光谷科技银行,在圈域内发行市政债、节能债及水专项债券等。2014年长江经济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将中部地区的湖北同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省份连接起来,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级”,同时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会进一步深化。这些政策和发展战略为湖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并且会对湖北省的基础设施带来重大影响。

2.2 要素禀赋因素

要素禀赋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素禀赋状况不仅影响要素市场的规模,而且还从供给方面决定了外向型经济的结构和水平要素禀赋。具体看,要素禀赋主要包含了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

从自然资源看,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更加丰富,而自然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湖北省境内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其中磷矿、钛矿、花岗岩等在全国拥有重要位置。湖北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湖北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是1823万千瓦,居全国第7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309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湖北有长江三峡等部级风景名胜区6处,神农架等部级森林公园1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神农架、武当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湖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5处,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三国历史陈迹140多处。这些都表明湖北在自然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比较优势,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条件。

从劳动力看,湖北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并且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湖北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85所,根据湖北省2013年统计公报称:2013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42.14万人,同时在校研究生达到了1127万人。湖北是教育大省,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人力资本是当今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可知,2012年上海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为31109.3元、浙江为22385.09元,山西为14937.64元,江西为13348.06元,安徽14812.54元,湖北14191.04元,湖南13237.06元,河南13666.49元。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从中部六省内部看,湖北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同周边的江西、湖南相比并无明显的成本优势。

从技术的角度看,湖北拥有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比较多,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从2012年的三种专利申请量和三种专利授权数看,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浙江遥遥领先,广东省三种专利申请量为82682件,三种专利授权数为51508件;浙江省分别为249373件和188463件。中部地区中安徽三种专利申请量达到了74888件,三种专利授权数为43321件,而湖北三种专利申请量排第二为51316件,三种专利授权数为24475件,同湖南、河南等相比具有微弱优势。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数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科研水平或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区位优势即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吸引外资或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不仅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产生影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或竞争力,同时还会直接对市场规模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不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容易改变。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天然的区位优势,同香港、台湾、新加坡等经济联系紧密,因此在对外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方面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从区位看,中部地区湖北处于我国内陆腹地,东部连着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和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邻四川,西北与陕西毗邻,北靠河南,仅从中部六省内部看,江西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相邻的省,从湖北区位优势还不如江西,中部地区整体看,起着承接东西、连接南北,成为东部地区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桥梁和纽带。武广高铁形成了从武汉到广州、到北京的4小时经济圈,对于湖北的展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湖北具有连贯东西、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很早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但是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和优惠等措施或政策的实行会弥补区位优势的不足。同时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湖北的区位劣势会得到改善。

2.3 基础设施水平

运作良好的、开放的基础设施部门,是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决定了企业利润的高低。基础设施作为交通运输与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能够弥补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的不足,使本地区更好的与其他地区或国家建立联系。Hulten et al(2003)指出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高技能劳动力流入本地,产生聚集效应。对于吸引外资来说,基础设施好的地区在吸引外资方法更具有竞争性,另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于国际贸易也有重要影响。

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可知,铁路营业里程从2006年的2759公里,到2012年增长到了3463公里,公路营业里程从2006年的181791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218151公里;高速公路从2006年135828公里增长到了4006公里。单纯从铁路运输看,湖北是国家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整个中部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46%以上,公路和内河航道占35%,货运量和周转量均占1/3以上。从电信通信服务水平看,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可知:2012年北京每百人电话普及率为200.60部;上海每百人电话普及率为166.7部;湖北每百人电话普及率为96.5部。最后从互联网普及率看,湖北互联网普及率2012年为40.1%,不仅低于东部省份(约50%以上),湖北还低于山西(44.2%),甚至低于陕西(41.5%)和青海(41.9%)。

2.4 产业基础

湖北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础。湖北省是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目前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70%,逐渐成为各国及各地区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湖北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形成了光谷动漫产业基地、光谷国际创意园、武汉光谷软件园、武汉新加坡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还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已经“走出去”:武钢集团从2009年以来通过参股、控股、项目合作等方式,相继投资了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8个重点铁矿石项目。烽火国际公司已经在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地区设立机构4个,分公司9个。同时湖北省参与的国际商务活动正在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境外投资类型由贸易型向生产型转变,境外投资区域由欠发达国家(地区)向发达国家(地区)转变,安琪酵母等企业积极通过境外投资由本土经营向跨国经营转变。鄂城钢铁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钢铁厂为依托,打造我国在印尼的经贸合作区,发展与钢厂配套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钢铁配套和钢材产品深加工产业,建立境外钢铁产业链。湖北省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都是发展湖北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础。

3 结论

从影响湖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外部环境看,尽管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参与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安排的不断增加,对于湖北省外向形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从影响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看,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增加,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倾斜,目前湖北省的外向型经济处于上升发展阶段。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以及高铁的建成,湖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不利因素已经得到大幅度改善,湖北省以及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湖北应该抓住和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外部资源,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当前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看,主要依靠的是货物贸易,其次是服务贸易,第三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四是对外直接投资。因此,湖北省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壮大服务贸易,还可以间接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新,龚新蜀.我国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39-45.

[2]周玉翠,陆玉麒,谢江红等.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6,(2):211-215.

外向型经济范文5

一、县外经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开放型经济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自营出口额2006-2011年分别为1.33亿美元、1.95亿美元和3.13亿美元,三年增1.35倍,今年预计2.66亿美元,比去年减15%;自营进口额2006-2011年分别为208万美元、422万美元和361万元美元,2012年预计560万美元,四年增1.69倍;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2010年两家企业设立2家境外机构,2011年两家企业设立6家境外机构,2012年五家企业设立5家境外机构;06-08三年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县外内资17.6亿元、外资929万美元,共有招商引资企业216家。

二、县外经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散,县外向型经济遭遇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形势,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开放型经济层次低

目前开放型经济在县基本处于外向型经济阶段,注重出口和引进外资;忽视进口和对外投资。

进口方面,2011年11家企业自营进口361万美元,2012年1-11月16家进口企业,虽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74%,但自营进口绝对值只有491万美元。进口观念上,是国内不能满足需求,才想到去进口。主观意识上没把全球经济当作一个大市场,去寻找相对价值。

出口方面,现有有出口实绩主体117家,出口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自营出口额2.2亿美元。进出口比为1:45,贸易顺差2.1亿美元。

对外投资方面,到2010年企业才开始走出国门设立境外办事处和营销机构。虽然2011年设立的境外机构有6家,比2010年的2家有大幅推进,但境内母公司仍保持2010年的两家水平,今年前11个月,也只有4家企业在着手申报。

引进外资方面,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并早就出台相应鼓励政策,但由于地理位置、国家宏观政策等各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今年到目前为止实际利用外资数仍然空白,以前引进的企业不断撤资,实际三资企业仅剩华孚纺织和群鹰车业两家。

开放型经济是强调出口与进口相结合,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同步,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在开放型经济中,既出口,也进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既吸引外资,也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县的外向型经济需深化发展成为更高阶段的开放型经济。

(二)增速不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外部需求萎缩,贸易保护加剧,比较优势逐渐被新兴发展中国家追上,县外贸出口从去年的高增长态势骤现拐点。2011年度自营出口额为3.13亿美元,年增速达59.04%。今年1-10月,县外贸出口仅2.19亿美元,同比下降16.8%。117家出口主体都是中小企业,今年1-10月平均每家出口主体自营出口额为187万美元。

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门槛较高,县企业融资能力不足。有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成本较高的民间融资,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这对企业的扩张和转型升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县外贸企业管理人员的外向型经济管理知识普遍缺乏,精通外贸的业务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难度较大。企业在成本控制、财务核算、费用效率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还不高,人力资源的吸收、配置和培训等方面尚未形成较为规范有效的体系,管理人员的引入、培养和使用都还处在较为随意的状态,使得许多企业的景气经常是一种短期状态,缺乏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外贸结算方式传统

现在县外贸出口企业采取的结算方式基本上是信用证(L/C),电汇(T/T)和付款交单(D/P)。对于赊销(O/A)、承兑交单(D/A)等信用结算方式极少采用,大大降低了企业业务磋商能力,对开拓市场不利。不会灵活采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避险工具,做到既能保障收汇安全,又能扩大业务。目前县参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不到10家。

(四)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从产品营销上升到品牌营销。企业要走向世界,要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品牌的建设与完善,迫在眉睫。这几年,县自营出口在量上是快速增长,在品牌上却没有很大的突破,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产品认证,至今没有省级外贸出口名牌。县某公司生产的荧光灯直管,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其技术都处于领先水平,却仍是贴牌生产,只赚加工费,没产生应有的品牌附加值。

(五)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外需不足、贸易争端增多。县大多出口商品属中低档产品,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故更易遭受打压。如摩托车出口遭受贸易技术壁垒、钢铁产品出口遭受反补贴调查等。

三、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客观上已融为一体,到目前为止,欧美市场虽然正在逐步恢复,不过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意味着终端需求的真正复苏仍需较长时间,这都给县外经贸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从中期来看,全球经济虽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但变数依然很多。当前,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开放型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也要积极把握国际、国内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机遇,把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攻坚克难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增长促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为基本途径,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动力,实现外资、外贸、外经外外联动,加快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空间拓展,继续保持在全市的领先优势。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

推动开放型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较快增长

1、抓进出口主体培育,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全方位开放。对县优势和潜力产业、企业进行分类梳理、分类培育,加强工贸、农贸、技贸结合,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财政政策上鼓励企业进行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第三产业对开放型经济的配套服务水平;引进大企业共同参与到县的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建设中来;鼓励推进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文化教育等重点行业的服务出口。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刚性方式引进高层次外经贸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大力提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鼓励外经贸企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人才。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进出口结构。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主动性,推动企业从模仿创新逐步向合作创新、自主创新转变。鼓励优势企业进入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体系,结合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甚至直接引进产业链终端外资企业,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校联系,依托重点企业,建立行业技术中心,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鼓励已有一定技术优势和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努力开发专利产品、原创技术,发挥行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逐步创立和推广自有品牌,全县可以机电产品为重点,创建出口品牌。企业有贴牌基础的,更可率先转向创立自主品牌,申请境外注册商标,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建设,提高县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做优主导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发展新型特种材料、汽摩配等支柱产业,积极扶持机床制造、电力电子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缝制机械、照明电器等传统产业。

3、抓好市场深度开发,拓展国际市场空间。要引导企业研究自身产品、服务在全球化、区域化以及次区域化中的不同战略定位,谋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争取有利的和平发展环境。实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支柱产业进行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与其支柱产业发生正面竞争;大力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合作,努力减少国际摩擦和正面冲突,实现共赢。精心组织好国内外大型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会,实施行业企业集体走出去参加国际性博览会工程,组织更多的企业出国参展。在合理选择海外展会目标的时候,充分结合县域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为企业做好参谋和服务。推进外经贸电子商务,组织企业开展网上贸易,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突出国际市场研究,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鼓励建立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预警体系,为企业开拓市场保驾护航。

(二)稳步推进企业“走出去”

抓住当前有得时机,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支持体系,加大境外投资扶持力度,鼓励县企业到非洲、东盟等地投资;引导县缝纫机、汽摩配、建材等优势产业、品牌企业“走出去”,以贸易为先导、市场为依托,发展境外投资,建立品牌产品的国际生产营销体系,设立办事处和生产营销机构;支持具有较强海外经营能力的企业收购境外知名品牌、企业,或参股国外企业,以绕开贸易壁垒,扩张海外市场。

(三)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国内资本转移

1、创新投资促进方式。坚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并举,抢抓资本重大机遇,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环境新变化、产业调整新格局、产业转移新趋势、投资者整合扩张转移新需求,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建立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联合推动机制,完善项目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渠道共用、平台共建、项目共促。推进项目信息国际化、招商引资产业化、运作机制多元化和招商队伍专业化,提升园区招商、以商引商、驻点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实效。

2、加强产业引导。根据《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坚持选商引资,明确产业招商主攻方向。工业项目以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等为主。重点盯牢大企业,大项目,努力引进行业的全国一流企业或上市公司来县投资。引导资金投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缺失环节,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四)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激励。加大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投入,设立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发展需要扩大规模。继续对对招商引资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产品品牌建设、利用信保防范出口风险、境外参展推销、国际市场宣传推介、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将对具体企业和产品的支持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以及体系建设上来。

2、强化要素支持。加快土地、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建设,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提供保障,对重点引进项目的用地、用电、用水等给予重点支持、优先保障。改善金融服务,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对引进转移企业和有市场、有出口订单的中小外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拓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等贸易融资业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建立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要求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快速反应、长期应对、与省、市联合预警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境外重点目标地区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形势研判,完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有效控制和防范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各类风险。

3、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扶持外经贸发展,及时解决各外经贸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改善开放合作条件,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综合功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和金融业。加快设立县级商检点、海关办事处,强化县级贸促会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行货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坚持24小时预约报检报关,实施进出口企业分类管理,落实守法企业便捷通关措施;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普惠制原产地证、一般原产地证和区域优惠原产地证规则,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境外关税减免支持;要缩短出口退税审核与办理退税时间,简化外来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抓紧落实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合同章程审批和工商登记等相关权限的扩权强县工作。

4、加强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分层次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和选拔一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丰富专业知识、熟悉WTO规则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对外经贸部门的干部进行开放型经济发展知识培训,举办企业高管人员和业务骨干培训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选拔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熟悉开放型经济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增强领导开放合作工作的能力。

5、加强组织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破除影响扩大开放合作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切实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加快推进相关产业开放合作;做好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和技术壁垒能力,创造良好的对外对内开放环境。

外向型经济范文6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119-04

1. 甘肃对外贸易特征分析

1.1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分析

甘肃近年来进出口增长速度较快,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1998~2004年甘肃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25.66%,比GDP增长速度(10.21%)快15个百分点,比全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快2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年甘肃外向型经济增长与省域经济增长呈协调发展趋势,已逐渐形成带动甘肃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从总量看,2004年甘肃进出口商品总值17.63亿美元,分别占西部和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14%和0.15%,在西部10省(区)排名第六,只相当于同期四川的25.67%,新疆的31.29%,重庆的45.71%,云南的47.13%,陕西的48.41%,总量明显不足;从所占比重看,尽管与西北五省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不同,甘肃占全国比重基本保持在0.15%左右,但是分析出口、进口结构,可以看出甘肃出口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维系进出口总额比例不变的是年均增长高达12.25%的进口增长(表1),且甘肃进出口总值增长率波动较大(表2),这说明甘肃对外贸易基础薄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受市场影响较大;从甘肃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上看,尽管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由1998年的4.22%上升到2005年的11.19%,年均增长14.95%,比全国平均增速快近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指标基础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在不断扩大,2005年甘肃对外贸易总额对GDP的贡献仅为1成,而全国对外贸易额对GDP的贡献率达到近7成,两者相去甚远。

上述情况表明,甘肃经济的开放程度较低,外贸经济对甘肃整个经济的发展贡献率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沿袭了西北地区边缘化态势,增长动力和潜力仍显不足,对外贸易远未成为能够带动省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2对外贸易地区差异性分析

1.2.1 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海关初步统计,2006年1~3月甘肃省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5.7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仅占全国一季度进出口总值的0.15%,同比增速也要比全国低23.2个百分点。2006年1~2月份甘肃的进出口总额3.73亿美元,仅为同期广东省的0.59%。此外,在贸易方式上甘肃与全国及其他省份差距也很明显,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偏大。2006年1~2月份全国加工贸易占同期出口额的54.3%、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占到同期出口额的71%,而甘肃加工贸易仅占其出口额的21%。

1.2.2省内地区间差距明显,并有进一步拉大趋势

从总量看,2004年全省14个市州只有兰州、金昌、嘉峪关和白银4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超过1亿美元,总额占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5%,而其他市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小于0.5亿美元,特别是定西、平凉、武威等5市州外贸进出口总额不足千万,最高的兰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是最低的定西市(0.01亿美元)的680倍,地区间差距十分显著;从外贸依存度看,一是甘肃对外贸易整体水平较差,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差距显著。对外贸易在甘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金昌市,外贸依存度仅为54.5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3个百分点,远远低于东部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水平;二是甘肃省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区间严重失衡,两极分化特征明显。一方面对外贸易整体水平较差,优势区域较少,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集团区域优势。对外贸易一枝独秀的金昌市,与位居其次的嘉峪关市外贸依存度相差近20个百分点,即便是经济资源绝对集中的省会城市兰州的外贸依存度也仅为11.15%,名列全省第4位,与金昌市相差43个百分点,不能发挥出其经济、社会、区位、信息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地区间差距过大。外贸依存度低于4%的市州有9个,接近或不足1%的有6个,分别占到全省市州总数的64%和43%。地区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最高的金昌市与最低的定西市外贸依存度相差360多倍;三是资源开放型外向型经济模式特征明显。名列前三位的金昌、嘉峪关和白银三市均为资源型城市,其外贸进出口产品以资源型工业产品为主,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西、平凉和武威、张掖等市,地区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很低,不到1%(表3)。

1.3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特征分析

一是甘肃对外贸易中原材料占出口额的比重过高。2001至2005年5年间,原材料出口额分别从2.52亿美元上涨到6.29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徘徊在53%~64%之间。

二是农产品在甘肃外贸出口中的地位日益显现。2005年农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为14%,比2001年增加5个百分点,在西部12省区排名第七,增幅居全国第四。但农产品贸易方式单一和贸易市场过分集中现象严重。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1.3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82.5%;加工贸易出口3 182万美元,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另外,甘肃农产品出口过分依赖于美、德、荷三国,出口总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近6成。

第三,出口商品中高技术、名牌创汇产品明显偏少。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比重甚微。商务部统计网站资料显示,2006年1~2月甘肃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口0.05亿美元、累计金额同比下降30.6%,同期累计出口0.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9.9%,两者分别占全国的0.02%。

第四,曾经是甘肃外贸拳头产品的机电产品市场竞争力日趋减弱,进口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2004、2005年甘肃机电产品出口比上年分别增长17.2%、67.2%,而同期进口分别增长了28.6%和123.4%。

第五,出口商品品种少,主要集中在几种大宗商品上,不利于外贸进出口的稳定增长,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较大。以2004年为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有色冶金行业,铝、硅铁、镍三种产品出口4.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3.4%。

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甘肃进出口贸易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是商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出口增长仍以原材料产品为主,加工制成品和机电产品所占份额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微乎其微,这一外贸特征势必导致甘肃对外贸易总量扩张受到原料、价格、市场需求、技术等因素的强力制约,产品市场依赖度过高,市场竞争力较弱,长远上不利于甘肃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 利用外资特征分析

2.1外资利用总量分析

1998~2004年甘肃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0和2001年较大幅度增长后,2002年开始回落,至2004年降至0.35亿美元,比1998年下降了8.41%,与外商投资最高年份2001年的0.74亿美元相差1倍多。可以看出,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日趋成熟,中、西部其他省份投资条件日益改善,加之甘肃资源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发展前景日益黯淡以及地缘、基础设施相对劣势等,目前甘肃吸引外资投资的内在竞争能力和外在吸引力都在日趋弱化(表4)。

2000~2004年,甘肃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比重保持在0.4%左右,远低于GDP占全国的比重。分析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两项指标构成变化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外商投资总额比重以及外商投资合同项目数三项指标均呈快速下降趋势,分别下降68%、80%和17%;同时,甘肃对外借款额以年均13.17%的速度增长,两项指标此消彼长,表面看来甘肃利用外资总额总量增加,占全国比重保持稳定,实际上却是甘肃利用外资水平近年来急剧下降,在吸引外资的手段上还停留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在吸引外资的形式上还停留在以对外借款为主的简单形式上,尚未完成招商引资的第一次战略性转变。

同时,甘肃吸引外资能力不仅远落后于全国,在西北地区也不占优势(表4)。甘肃外资区位引力2001年达到峰值0.1455后快速下滑,回落至2004年的0.0526,远远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甘肃相对于西北的外资区位引力最高没有超过0.8,近年在0.5以下徘徊,表明多年来甘肃吸引外资能力只有西北地区平均水平的50%,最高没有达到80%。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甘肃吸引外资能力正在逐步弱化,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濒临被外资投资忽视的边缘化尴尬境地,在西北地区吸引外资能力和前景也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对于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制定相应对策予以缓解。

2.2投资开放程度分析

受资料限制,本文只针对实际利用外资额(人民币对美元汇价以8.2计)进行分析。2000年至2004年,甘肃省国际投资开放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呈逐年下降趋势,甘肃国际投资开放度年均递减4.60%,尽管减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1%),但是考虑到指标总量相差较大,实际上甘肃国际投资开放程度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正日益加大(表5)。

2004年甘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占西北、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总出口额的22.57%和7.28%,分别高于地区商品出口总额所占比重13.21%和5.91%,这说明在西北和西部地区,甘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能力相对平均水平要高,但是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总量偏小(1.26亿美元)和占地区商品总额比重(12.6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甘肃商品出口的贡献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甘肃外商投资企业整体水平还很低。在整个西部地区都处在外资投入边缘化境地,外商投资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及全国水平情况下,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同西北、西部地区一样,也不能过多寄希望于外资投入,而是要立足本地资源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

2.3经济开放度分析

甘肃经济开放度2000年至2004年仅增加了4个分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经济开放度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2004年甘肃省经济开放度为10.7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表5),而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上海和广东2003年经济开放度已分别达到154.5%和150.1%。

分析经济开放度构成可以看到,2000~2004年全国平均开放度以年均9.39%的速率增长,主要依赖于外贸依存度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1.15%),同时近年来全国经济开放度中,外贸依存度对经济开放度的贡献率,即对外贸易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这说明对外贸易是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对经济开放的贡献远远大于吸引外资的贡献,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具比较优势的内陆欠发达省份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就成为甘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途径。

2.4利用外资质量分析

从甘肃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水平看,一方面是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其占全国比重逐年递减(2000~2004年分别年均递减13.2%和33%);另一方面企业数量、投资规模不仅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西部也处于后位,2002年甘肃外商投资总额分别为江苏、山东的1.73%和4.61%,在西部地区仅略强于青海和贵州,远落后于陕西和重庆。

从外商投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看,甘肃外资企业的就业拉动力、创汇能力以及生产效率等影响力都较弱。就业方面,2004年甘肃外资投资企业吸收就业2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员的0.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7%);创汇能力方面,甘肃外资投资企业对全省进出口总额的贡献率不足10%,与全国外资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对进出口总额的贡献率相差50个百分点;在岗从业人员人均创汇能力方面,甘肃外资投资企业人均创汇8000余美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额中,兰州市占87.4%,有点无面状态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很弱。

从外商投资企业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看,甘肃外商投资企业对地方工业的带动作用较弱。截至2002年底,甘肃拥有三资企业39家,工业增加值10.86亿元,占全省当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2%,在西部地区只比贵州(1.1%)略高,远低于其他省份。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对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还相当低。

从外商投资形式看,甘肃通过参股、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档次以及产品扩展等能力还相当有限。截至2002年底,甘肃共有中外合资企业8家,中外合作企业35家,外资企业221家,股份制企业5家,甘肃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仍限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三种基本形式,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等管理模式先进的合作方式在甘肃还没有展开,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始推广使用的BOT、TOT甚至ABS等方式在甘肃凤毛麟角。

3.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特征分析

总体上看,甘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水平低下。1990~2004年15年间对外承包工程签订合同累计339个,合同金额8.1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很小(分别为0.86%和0.57%),平均每单合同金额约240万美元,比全国平均370万美元少1/3,这些说明甘肃对外承包工程无论在承包量还是能力和水平上都比较低,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工程公司较少;对外劳务合作签订合同累计89个,合同金额0.36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微乎其微(分别为0.03%和0.11%),但是每单合同金额约40万美元,比全国平均值10万美元多3倍,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甘肃对外劳务合作以政府组织牵头为主,数量少但规模大,而以民间、企业牵头的中、小型对外劳务合作较少。1990年以来,甘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数量和金额年度变化很大,即便是最好的1998年,合同金额也占不到当年全国总额的2%,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过普及对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教育,转化剩余劳动力资源为劳动力资本,通过培育高水平、组织化程度高的中介组织和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甘肃对外劳务合作应该具有一定潜力可挖。

4. 国际旅游特征分析

甘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经过1995~2000年快速增长期,2001年后保持平稳(表6),年均增长8.51%。

纵向来看,甘肃外向型经济中国际旅游创汇能力逐渐增强,但增速缓慢,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甘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比1995年的21.31万人次增加11.07%,年均增长1.17%;实现国际旅游创汇比1995年的0.21亿美元增加1.1倍,年均增长8.57%,比全国平均水平12.76%低4.19%;人均境外旅客创汇收入从1995年的98.54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85.89美元,增加88.64%,年均增加7.31%,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6.12%。

横向来看,尽管甘肃拥有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形成的秀丽、多样的自然风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等1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独特民俗风情,以及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甘肃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远未发挥其在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2004年甘肃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分别占全国和西部的1.40%和5.61%,但国际旅游收入却仅占全国和西部的0.17%和2.86%,旅游资源开发率和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和效率不仅远落后于全国,与西部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是甘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比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按国际旅游创汇能力排序,甘肃仅列全国第28位。分析2004年甘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甘肃长途交通收入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到总收入的44.39%,在全国长途交通成本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这说明甘肃其他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偏低,特别是直接与旅游相关的游览、商品销售和娱乐项目,这一方面说明甘肃旅游服务及相关行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甘肃国际旅游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5. 结语

通过上述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外部整体发展环境落后和内部经济基础薄弱两大难题。

外部发展环境落后主要表现为西北乃至西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外向型经济发展边缘化程度日益增大,而甘肃又处于西部地区的边缘化地区,边缘化特征更加明显,外部环境不利于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

内部面临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①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资本支持力度和资本竞争力明显不足;② 影响甘肃对外贸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多,对外贸易各项指标滞后,没有形成依托本地资源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③ 甘肃吸引外资投资的内在竞争能力和外在吸引力正在日趋弱化;④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以及国际旅游创汇能力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⑤ 发展外向型经济思维方式保守,专业人才少,管理水平整体低下,资金浪费、实际债务增加等问题屡屡出现。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年鉴编委会. 甘肃年鉴(1999~2005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8.

[2]朱乃新.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 现代经济探讨,2004,(11).

[3]张社教. 西北地区外向型经济边缘化问题研究[J]. 西安金融,2005,(1).

外向型经济范文7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外向型经济;南通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力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由“顶层设计”走向“分层实施”。国外尤其亚欧学者,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不仅沿线国家政府普遍给予支持,各国智库、学者和媒体也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和报道热情,成为海外图书出版的重要选题和国际智库研究的重点课题[1]。国内相关成果,最早见于2013年年底以来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等[3]。2015年以来,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宏观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背景、战略重点、意义机遇、风险挑战等方面[4-6];专项研究主要有贸易格局、对外投资、产业转移等,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问题研究等[7-9]。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国家尺度,地方城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即以江苏南通为例,探讨其在该战略背景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相关方略。

二、南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1.南通经贸总体情况

南通是江苏省13个设区市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与泰州毗连,北与盐城接壤。现辖如皋、海门、启东3市(县级),海安、如东2县,崇川、港闸、通州3区和部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面积8001平方公里,2015年年末户籍人口766.8万人。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港口城市,2015年实现GDP6148.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5.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15.8亿美元,多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地级市前十位。南通全力打造的海洋工程和船舶及重装备、新能源和能源及装备、电子信息、石化及新材料、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年产值达1.1万亿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产值超2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近4000亿元。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世界三大家纺产品集散中心之一。南通拥有6个部级开发区(含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9个省级开发区、15个跨江跨国(境)合作园区,同时拥有5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南通实力雄厚的经济体量、产业基础和载体平台,为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2.南通外经贸具体情况南通是经济大市、工业大市,同时也是外贸大市,新世纪以来外贸进出口迅猛增长;受国际经贸大环境影响,2015年出现暂时停滞。出口国别(地区)分析表明,南通外贸出口对日份额较高,欧盟、东盟、韩国、港台市场有待开发(图1);出口商品分析表明,纺织、船舶海工、电子、化工产品占据主要份额(图2)。图1南通对主要国家或地区进出口情况(2015年)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型”对外贸易,一直是南通外贸的特色和亮点。新世纪以来,南通引进外资规模较大,但近图2南通主要商品出口额(2015年)年在历史高位以下徘徊。“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也在加快步伐,境外投资与对外承包劳务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南通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39.78亿美元,其中2015年全市境外投资额10.2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4.2亿美元(图3、图4)。截至2014年,南通累计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805个,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8.1%、6.6%。2014年,南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98.5亿美元,占全市的31.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劳务合同额6.6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7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35.84%、29.7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77个、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11.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28.1%、37.42%。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南通外向型经济发展对策建议1.确立“‘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战略支点”的定位南通地处我国沿海、沿江交汇处,此类区位在国内仅有两个城市,即上海和南通。国内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应以新疆为前沿核心区,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向东辐射至江苏连云港,沿“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等陆路新快速通道辐射至长江中上游的重庆、四川、湖北等省市。国内广义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以福建为前沿核心区,覆盖沿海各省市。南通港为交通部传统主枢纽港,2015年完成吞吐量2.2亿吨,近年由传统江港向海港迈进,沿海的洋口、吕四、通州湾港区初具规模。2015年3月,南通沿海通州湾新区被批准为部级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2014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大战略融合发展,南通的区位得天独厚。南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应确立“‘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战略支点”的定位:通过沿江港口(区),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间接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沿海港口(区),直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通应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融合发展的前沿核心区、“一带”和“一路”联动发展的战略支点。

2.构建地方城市参与实施国家战略的体制机制

“一带一路”是由国家顶层设计,国家和地方共同落实推进、组织实施的大战略,具有立意高、周期长、范围广、领域多、牵涉面广、机制复杂等诸多特点。较之国家层面,地方城市战略实施的主体不同,自身特色更不尽不同。应紧密围绕战略目标,以资源、能源、产业、资金、技术、劳力等“引进来”“走出去”为主要途径;立足自身贸易基础,以国家重点贸易对象为调整依据和参考;牢固树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观念,开创“本土出口加工”与“境外投资兴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新格局。统筹兼顾国内外城市和产业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等理论与实践,构建地方城市参与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体制机制,健全参与机制,加强战略管理,发挥智库作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需特别注意以东部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地方城市产能和资金转移并非只有“走出去”一条路,应立足国内、拓展国外,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内外结合、“双轮”驱动。产能转移要做到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国内中西部承接并重;海外投资,需注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传统的欧、美、日、韩并重,尤其对经济低迷的发达国家,注资、兼并利于国内产业升级,并填补传统产业转移后可能形成的“空心化”。

3.高度重视“引进来、走出去”的具体战术制定

南通当前外向型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传统欧美日等出口市场疲软;同时伴随用工、土地等成本上涨及资金紧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开工不足,资金密集型产业如船舶制造破产倒闭。南通有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可通过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廉价原料等途径,投资海外、重新组织生产;建筑业则利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合作的基建项目,在传统对外承包劳务市场的基础上扩大优势。企业走出去要集成,避免零散;要抱团,避免单打独斗。产业合作方面,应突出传统优势产能过剩产业,如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精细化工。地区合作方面,应特别注重与东盟、欧盟等地合作:前者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为主;后者通过国际远洋、“苏满欧”等交通运输方式密切经贸往来;国内则通过长江经济带,加强对中西部省份的辐射、带动。合作方式方面,应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全面开展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劳务和服务外包:加强对欧盟、新加坡、中国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资金和技术的引进;拓展在东盟(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为主)、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为主)、中东欧(白俄罗斯、波兰为主)及国内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园区建设,重视对欧美优质资产海外并购;巩固对中东(沙特、阿联酋、伊朗为主)、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为主)等地承包劳务;积极承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

作者:杨伟 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当代世界,2015,(4):18~21.

[2]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23~30.

[3]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64~73.

[4]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1~10.

[5]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林毅夫,汤敏.“一带一路”助推对外开放[N].光明日报,2015.3.12第15版.

[7]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98~605.

外向型经济范文8

关键词:江西省 立法外向型经济发展

一、江西经济落后之成因分析

江西是一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红土地。在改革开放初期,江西与周边省份,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经济水平、经济总量的排名位居前列。可短短二十年间,江西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却愈加明显,当然决策层的作为是影响之一,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体制不公和非国民待遇问题。如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之间,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问题。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能混乱问题。由于政府内部有关经济调节等方面职能混乱,导致重干预、轻调节;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严重存在,较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社会组织体制萎缩问题。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任何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这三大主体的共同作用,而处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社会组织,而目前,这类社会组织的体制作用十分薄弱,亟待培养和壮大。

二、外省(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外资经济立法分析

浙江省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并非是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它还得益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得益于民主与法治的长足发展。浙江的地方立法步伐明显加快,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得到进一步落实,这些法治建设的成就有力地保障了浙江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加强文化立法的力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要,都为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对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的调查得知,单2009年一年之内,浙江省就有以下几个法律文件对浙江省的对外经济发展做出了规定,例如《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江省境外投资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若干意见》;在地方性立法上,也有《浙江省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可见,浙江省相当注重立法对国际贸易所起的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江西省在这方面的立法便相差甚远了。

三、江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立法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修正案已于2000年10月31号公布实施。十年弹指间挥去,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其对外贸易亦愈加繁荣。即便如此,入世以来,我省仍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贸易摩擦形式不断升级和贸易摩擦强度增大的压力。

找到一条适合我省对外经济发展特色的道路,提升江西产业发展竞争力,就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健全符合WTO规则的立法机制

入世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进一步加深,客观上要求江西要顺应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立法机制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为江西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个根本目标服务。也为开创江西对外开放新局面服务。

(二)积极履行WTO协议承诺

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遵守世贸组织中的一系列协议和规范。其中与我国利用外资相关的主要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在这些协议中,我们对外资在我国可享受的国民待遇原则与开放的产业、领域及程度做出了许多承诺,我国必须遵守的这些承诺作为全国一份子的江西省也不能例外。随我国加入WTO之后,江西也同样面临着引进外资的良好机遇和比以往更艰巨的挑战。更应该瞄准一条适合我省的对外发展道路,共同携手创造更好的未来。

(三)加强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强省观念

随着21世纪科技教育的大发展,知识经济以初现端倪,江西省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涉外经济人才的培养。随着江西省对外经贸活动的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需要大量熟悉而且能灵活运用WTO规则的专业人才,所以要积极培养相关法律人才,才能真正为江西崛起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结论

江西省还是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国际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与我省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相信大家都能认识到。站在新中国的新航标上,我们携手努力实现我们的中部崛起,开拓奋进,通过科学促进外向型立法的途径,在新的起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加速江西崛起、实现富民兴赣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若干意见》.

[2]宾建成.WTO框架下江西省如何利用外资.

外向型经济范文9

一、外贸扶持政策

(一)设立出口生产企业社会贡献奖。

按免、抵调增增值税县级所得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单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出口,每万美元再奖励200元。外贸流通企业不予奖励。

(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品牌,增强企业对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原产地标记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获得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人民币;对获得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人民币;对境外商标注册且该产品上年度自营出口额在200万美元以上的,每只商标一次性奖励注册企业1万元人民币。

(三)支持企业引进国家鼓励导向目录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进出口贸易平衡。对笋竹、特种纸、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和纺织、光伏产业的生产企业进口的先进生产设备或进口设备投资额占总投资额50%以上的,进口设备按投资额的6%给予一次性财政资助,最高资助额为50万元。

(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参加境外贸易展会,给予摊位费50%的补助。企业参加境内国际性贸易展会(如义博会、消博会、广交会、华交会、东盟博览会等),经县外经贸部门确认后,给予摊位费50%的补助。每个摊位最高补助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

(五)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对外经贸企业开展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国际认证的认证费和出口产品认证的检验检测费给予50%的资助(已成功申报国家及省相关项目资金补助的除外),每项最高资助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对参加反倾销应诉企业诉讼费给予50%的补助。一家企业同一宗案件最高补助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多家企业应诉同一宗案件共同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

(六)县财政每年安排外贸发展基金50万元人民币(包括外贸人才培训10万元)。主要用于境内外商务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创建、预警机制建设和“两反两保”,构筑集人才培训、岗位实践和用人推荐为一体的外贸人才培育输送体系等外贸公共事务处置以及组织企业参展参会等国内外重大贸易促进活动服务支出。

二、外资扶持政策

(七)加大对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进入县内“一区三块”投资条件的新办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在500万美元以上;外商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且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按现行土地出让“招拍挂”程序优先供地。

(八)在“一区三块”内新办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其依法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的财政奖励,在同等条件下,其享受的全额贴补年限顺延一年。

(九)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凡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外资扩大注册资本和投资规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实到外资新增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县级财政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比上年增收的15%奖励给企业,连续享受3年。

(十)大力推进多领域引进外资。对引进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按项目类别分别给予如下财政奖励:

(1)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以上的医院、学校、环保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150万美元以上的现代农业项目,自项目受理立项之月起3年内依法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级留成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企业自投产年度起3年内缴纳的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

(2)鼓励外商投资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其优惠政策由县政府按照外商投资项目优先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确定。

同一企业可以享受多种优惠政策的,可按就高原则由企业选择确定一种优惠政策作为兑现依据,不同时叠加享受。上述财政税收奖励政策不含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它工程作业的税收。

(十一)鼓励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商投资企业被省外经贸厅确认为先进技术型企业的,给予每个企业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三、外经扶持政策

(十二)县内企业赴国(境)外投资设立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在1000平方米,经营户50家以上的,一次性奖励3--5万元人民币。

(十三)县内企业赴国(境)外设立贸易企业,中方当年累计投资额在10万美元以上,且带动我县出口增长成效显著的企业,年终给予奖励2--3万元人民币。

(十四)推进劳务输出。对由外经经营权企业授权的经营单位,每外派我县户口居民出国(境)劳务一名,奖励500元人民币。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