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6:49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1

关键词 《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 自然主义

在19世纪末的众多作家中,杰克·伦敦被称为自然主义小说大家之一,在文学上素有“美国的高尔基”之称。作为一名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有着世界少见的生活经历和独到的人生哲学。那些带有传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说,往往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冰天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和多化的题材,以及强烈显示出来的作家的独特个性,多少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热爱生命》、《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他的作品渗透着对社会不平等的愤怒和反抗精神,其中《野性的呼唤》是一部描写文明世界的宠物狗回到蛮荒的自然主义中篇小说。作品中狼狗巴克被赋予人的个性,经历了被人宠爱、被人贩卖、被当作雪橇狗,又争取成为领头狗,最后在人类的压迫和狼群的嚎叫逐渐恢复野性变为狼的过程。巴克形象的塑造给杰克·伦敦带来的国际性的影响,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通过对《野性的呼唤》仔细地研读,笔者认为自然主义是作者思想体现的关键。杰克·伦敦把对自然和为生存而奋斗的描写与在加拿大荒野做淘金工的经历结合起来,揭露下层劳动者的疾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歌颂了暴力、权力和蛮力,强调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在我国,许多读者对伦敦的作品尤其是两部杰出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都很熟悉。伦敦不应该被看作是仅仅擅长于动物小说的作家。要更好地了解伦敦,我们有必要从更多的角度对其生平及作品进行研究,从而给他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更好地认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两个发生在荒原上的故事毫无疑问地体现了丰富的自然主义元素。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揭示自然主义的作品中遗传、环境、时机等是如何控制这些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思想和命运。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主题——这也是贯穿于作家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作家认为大自然是无情的,世界是无情的,软弱只有挨打,遭致毁灭。书中的“棍棒与犬牙”很有自然主义象征意味。

杰克·伦敦笔下作为美国工业化竞争时代强者化身的狼狗巴克典型形象,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和尼采的“超人理论”这两种哲学思想的闪耀体现,巴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工业化社会的图画。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巴克强者形象的内涵,也说明了达尔文、尼采和斯宾塞的理论对杰克·伦敦自然主义形成的影响。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主要体现在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对巴克命运的双重影响。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是达尔文和尼采理论的化身,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理论引导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欺压自己的同类斗;他一路辛酸与坎坷,经历了多次命运转折,但他在逆境中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且头脑聪颖,能以“ 超人”的意志达到一般动物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最终成为生命中的强者。

在米勒法官家,巴克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而“ 镀金时代” 社会情况改变了巴克的命运。随着靠近北极地区的育空河谷金矿的发现,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疯狂的淘金行列。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人们需要狗作为交通运输的工具。于是巴克被偷卖,走上了严酷的自然竞争和社会竞争的旅途。巴克被卖离家,走上北极的经历是一幅美国近代工业化社会的画图: 暴力;压迫;厮杀;血腥。自然主义相信不可抗拒的社会环境对人命运的决定力量,文中的巴克就是社会底层人的缩影,受着工业化社会的牵制,为生存与他人进行殊死搏斗,为了地位、荣誉和财富与他人进行残酷的竞争。

跟着佩罗和弗朗索瓦穿越北极荒野,残酷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激活了巴克体内狼的遗传基因,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透露着达尔文进化论的信息。通过对巴克传奇经历的描述,杰克·伦敦揭示了达尔文关于自然中存在着不断的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思想对美国工业化竞争时代的影响,和他对社会达尔文意义认同的观点。

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巴克与它的另一位主人约翰·桑顿之间的感情。他们的关系就如同巴克想象中的原始人类与狗的关系,巴克对桑顿的爱说明了伦敦不完全赞同达尔文所描述的黯淡的世界,也不完全赞同尼采的世界观,即为争得统治权而残酷地厮杀。虽然此后他对桑顿怀有深厚的爱,但北方在他身上激起的原始气质存在并活跃着,狼群的嗥叫产生的诱惑力越发强烈。“他是嗜杀成性的动物,独来独往,不依靠别人帮助,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他的头脑,躯体,神经组织和肌肉纤维处在最佳状态。”这体现了遗传因素对巴克命运的决定作用。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2

   《野性的呼唤》这篇小说中讲述了狼狗——巴克的故事。

   巴克以前是法官的一条爱犬,他是法官家院子里的王者,没有狗敢惹他。但他不幸被管家卖去了北方,经过几次的转卖,目睹了伙伴惨死的场面后,他初次感受到了“利齿”的残酷和无情。他真正认识到在生活中,绝不能倒下。正是这个信念,让他一步一步成为了狗群的领导者。他从一只人性化的狗回到了原始的自己。是生活,致使沉睡以久的野性被唤醒了。巴克在生活中是强者的象征,他在困难面前那坚韧的生存意志,顽强的生存力量和机敏的生存智慧,都是他在北方有立足之地所不可缺少的。

   读了这篇小说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在生活中,不能放弃,不能屈服于自己的命运,要与命运做抗争。如果一个人只是在日夜盼望奇迹的出现,期望老天来怜悯你,那你只能活在别人手中,你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同样这生活不属于你自己。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吧!也许,生活中少不了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你勇于面对它,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去战胜它,这样你就能重又站起来。要是你只会一味是消沉,一味的堕落,面对困难发出的“战书”吓得魂飞破散,不敢进攻,那你就是承认自己是弱者,这比失败更可怕。因为这时的你已经失去了斗志,没有了目标。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的人生越来越迷茫。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勇少年,让自己和巴克一样成为一个勇者!所谓勇者无畏,让自己没有丝毫畏惧,用所有的力量与“敌人”抗争到底,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变为一股股勇往直前的激流,去寻找自己的美好明天吧!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狂风咆哮着,疯狂地侵蚀着大地,四周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一群瘦弱的猎犬艰难的踩着刺骨的碎雪,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向前挪动,有几只犬已经累得直喘粗气,而在其中的一只犬与它们截然不同,它依旧一个劲的往前挪动。

   狂风依旧不留情的肆虐着,但他们只好又慢慢的拖着沉重的货物向前移动,或许北极极地气候已经完全麻木了它们的肢体,更麻木了它们的精神,它们为了生存为了躲避身后皮鞭的抽打,它们还是得向前,在它们的脑子里生命已经不是那么伟大了,在它们眼中只有两个字——前进。每当我翻开这本《野性的呼唤》时,我的内心既感到愤怒有充满力量。

   其实故事很简单,一只娇生惯养的南方犬被卖弄到北极,北方的极地严寒气候一度让这只娇生惯养的南方犬很难适应,它拉过雪橇,被他的群体欺负过,挨过饿,参与过群犬争首,但它从来没放弃过在北极这片生命的荒野上,它相信“力量是一切生存的方法”,最终在它主人死后,摆脱了与人类的关系,成为北极这片荒野上的狼王。杰克。伦敦用他那粗犷豪放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描述的跌宕起伏故事的主人公巴克,一只娇生惯养的南方犬被卖弄到了北方,极地气候让它摆脱它过去养尊处优时留下的坏脾气,受过冻,挨过饿,为了生存,为了忍受主人的鞭打,它一直坚持着,奋斗着,成为北极生命荒野上的狼王。

   在感动的同时我不禁想问什么样的作家会写出如此悲惨而又令人充满力量的作品呢?杰克·伦敦,生于旧金山,他来自“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穷困不堪的底层阶级,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所的家庭中长大,他做过巡警,做过水手,当过保安,在失去父亲的情况下他还边干活边写作,最后写出了一本本好书,屹立与书坛。

   是啊,他们的成功都必须要热爱生命并为之去奋斗,司马迁在监牢中写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霍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最令我们骄傲与学习的应该是美籍华人,现役NBA球员林书豪,他在大学时想进入篮球名校常春藤盟校、柏克莱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UCLA,但都没能被回应,但他在哈佛大学开始了他的篮球梦,他带领哈佛大学获得NCAA进步最快球队,他也在比赛中获得mvp,最佳防守运动员等等荣誉称号,有幸他参加了2010NBA选秀,被选中,但他的追逐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马上被金州勇士裁掉,辗转几支球队,最终在纽约尼克斯对稳定下来,在2012年2月4日,在一场99—92战胜新泽西队的比赛中,林书豪得到25分,5个篮板以及7次助攻——全部都是生涯新高。在一场对阵华盛顿奇才队的比赛中,林书豪得到23分和10次助攻,得到了生涯的第一个两双,得分超过了湖人队的科比·布莱恩特,带领球队夺得8连胜,被美国媒体评为进步最快的运动员,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篮球的热爱,他的刻苦训练帮助他取得了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片蓝天,但他们只知道等着成功,并不去准备,热爱生命的人是会去奋斗,这样生命才会来呼唤你!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翻开杰克《野性的呼唤》。伦敦的巨著--《野性的呼唤》时,那首凄凉而极富哲理的诗便深深地打动了我:"风俗的链条锁不住游牧部落跳跃的古老渴望;寒风萧索,沉沉睡去,野性将唤醒凄厉的诗行。"

   或许正如作者杰克。伦敦所说的那样,万物心中都有一种古老的本能--野性,它带来野蛮,带来征服万物的欲望。《野性的呼唤》的主人公巴克在踏上阿拉斯加的土地上时惊呆了: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中,付出友谊就等于付出生命,要想生存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绝没有后退的可能。所以的残酷都在唤醒它古老的野性,所以的事实都在告诉它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来自本性深处的不屈和斗志被唤醒了,因为它知道这一切都体现着生命的价值。是啊,文明社会中野性的呼唤又何尝停止过呢?竞争的激烈致使人们不能有半点的犹豫,胜负就在那一刹那间产生,面对对手只有勇敢迎接,并最终征服…或许这就是人生与生命的意义。

   然而,野性带来野蛮的同时,也带来了古老的友情--纯真与忠贞的友情,这是文明与古老的结晶。当巴克的主人死去时,它仰望苍天,发出长长的嗥叫。这嗥叫是伤感的,这嗥叫是忠诚的,这嗥叫是震撼人心的,这嗥叫包含着巴克对主人深刻的爱,这爱诗野性的友情体现。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3

2022精选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热爱生命》是美国著名的杰克·伦敦写的。讲了两个人背着金子走。两个个人过河时,一个人脚崴了,可是走在前面的比尔,连头都不会地走了。后来两个人就分开了。

  在后面的人刚开始吃着没有营养的浆果生活着。走着走着他看见几只松鸡,他就抓松鸡吃,后来他看见一个小水坑,他就在小水坑里抓小鱼,最后小鱼从石头缝里钻到了一个大水池里,他只有放弃了。他一路上靠吃灯芯草生活,有时能吃到小鹿,松鸡和

  小鱼。路上还常常遭到野兽的攻击,还和病狼决斗过。在他最绝望怕爬着爬着的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一条大船,他就像大船爬去。爬着爬着他看见一堆死人骨头,仔细一看是比尔的骨头。旁边还有哟大块金子。这让他哈哈大笑,因为比而为了金子而丧失了生命。而他却抛弃了金子不惜一切保住了生命。最后他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别人有困难是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要像比尔。有了朋友就有了财富。财富不是一生的朋友,而朋友却是一生的财富,所以我们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022精选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荒芜的土地上,风雪夹杂着绝望的气息迎面而来,远处的狼嗥,眼前的骸骨,都在警示着危险的存在……

  这就是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所刻画的危险之地。作为一名有着浓郁的北方气息的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诠释和辩证。而在《热爱生命》中,杰克·伦敦更是在残酷的境遇中,凸显了生命的珍贵和伟大。

  主人公作为一个淘金者,怀着梦想来到了荒原。但在恶劣的环境和同伴的抛弃下,梦想早已失去了意义,唯一的选择只有一个——求生。

  于是主角开始孤军奋战——为生存而战。但他的对手——死亡却一步步向他逼近着,恨不得立刻掐灭那生命之火:枪、猎刀早在行程中丢失,野兽的威胁,逐渐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风雪中,食物早已耗光,他只能靠运气吃路边沼泽的鲦鱼;更可怕的是,自己双腿早已血肉模糊,独行的恐惧使他时刻神智不清绝望在他身边虎视眈眈,生命的火光也越来越微弱。

  但他不愿意死,不愿意生命之火熄灭在这茫茫荒原中。对生命的追求支持着他不断前进,想倒下时,他忍着疲倦向前爬行;面对腥臭难忍的沼泽水,他坦然与生存共饮。即使身后一直有着一匹对自己垂涎三尺的野狼,即使同伴的骸骨是多么地触目惊心,他硬是支持下来,凶死野狼,喝了狼血,终于从荒野中走了出来,留下了一曲震憾人心的生命赞歌。

  生命,看似好脆弱,但它小小的火焰中却饱含着让人克服一切,击败一切的力量,正是这力量,主角才能在这个世界不断繁衍,创造美好的未来。

  书中一个画面让我一直记忆犹新,面对着同伴死去后留下的一袋金子,主角却选择了丢弃它。是啊,虽然这袋金子可能价值不菲,但对于生存来说,它只是一堆烂石头。同时,我不禁想起前些日子为破产而自杀的一些商人,他们的确失去了金钱,失去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但那生命难道只值区区几十、几百万?没有生命,其他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让你的生命之火熄灭。《热爱生命》会告诉你,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

  2022精选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4

关键词: 杰克・伦敦 《海狼》 人性 异化 完善

1.引言

杰克・伦敦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广袤原始的荒野、浩瀚神秘的海洋,淘金、猎捕、探险等是他文学创作的独特领域。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逆境中顽强抗争、不懈拼搏的人类,由此构成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他的许多早中期代表作,如《野性的呼唤》、《海狼》、《热爱生命》等,凸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主义法则,因此他被归属于自然主义作家的行列,成为继弗兰克・诺里斯、斯蒂芬・克莱恩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1]。但是与其他许多自然主义作品不同的是,他的小说在其冷酷后面常常隐含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他“有意识将美国19世纪中期带有明显进步色彩和积极作用的浪漫主义与当时美国人民追求社会前进和崇尚个人奋斗精神以及向往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这种“流露出人文主义倾向的自然主义”[3]赋予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作家特有的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高超的写作功力,增添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使它们成为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成为翻译界和评论界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

2.《海狼》及其哲学思想

《海狼》被称为“拥有世界读者最多的一本书”,是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传奇之作。这部作品典型地反映了杰克・伦敦复杂矛盾的哲学思想。他博览群书,接触过当时许多社会哲学思潮,社会主义、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斯蒂文森的浪漫主义等都曾对他产生过影响,他的作品“体现了世纪之交美国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转折”[4]。

多数评论家都认为小说主要人物之一、“幽灵”号海豹猎捕船船长狼・拉森是作家受尼采哲学观念影响而塑造的一个“超人”形象[5],他体力超群,是“弱肉强食”规则中的强者。小说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学者汉弗莱・凡・韦登因所乘渡船失事被“幽灵”号救起,但拉森船长强迫他一起远航去猎捕海豹。小说从汉弗莱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叙述了航海途中的各种经历。拉森具有超强的体魄和权力意志,对其他人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此外,他还具备非凡的文学修养。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作家将拉森塑造成为一个在艺术领域里“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6]。后来由于一种神秘脑病的折磨,拉森一步步走向失败和毁灭的深渊。而“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由于“具备健全的精神信仰,经受住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险恶环境的考验,体力和意志得到锤炼,成为最后的胜利者”[7],并且赢得了甜蜜浪漫的爱情。

这两个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截然相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探究,也时时折射出作家本人哲学思想的矛盾和挣扎。在拉森身上,我们看到人性的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自我毁灭,而汉弗莱这个形象体现了人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因此得以自我拯救和自我实现。

3.《海狼》中人性的异化

无论是拉森这个捕猎船的主宰者,还是厨子马格利奇那样的弱小人物,他们的人性都是扭曲、异化的,这是他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

拉森出身于穷苦的渔民家庭,从未受到过任何正规的教育。他从小在船上打杂,饱受欺凌。生活的艰难、世人的冷漠给他的心灵留下了痛苦的创伤,也使他成为冷酷无情、睚眦必报之人。他全靠自己一手打天下,凭借过人的力量和头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艘捕猎船。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在摆脱物质生活的贫瘠的同时,拉森也在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自学了航海学、数学、科学、文学等。但是,在竞争残酷的生存现实中,命运之神并未眷顾他,成为船长后他就开始走下坡路。他把自己比作一粒种子――掉在石头遍地的地方,因为缺少深厚的土壤不得不急速往上生长,结果由于没有根须,在太阳当空炙烤下渐渐枯萎了,或者掉在了荆棘丛生的地方,因为周围的荆棘蓬勃生长而被遏制死了[8]。

拉森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和冷酷的唯物主义者,他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嘲弄理想主义者的人生观,鄙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生命是一种“酵母”[9],只有靠吞噬其它生命才能活下去。“生命没有价值。在所有廉价东西中,生命是最最不值钱的。生命在每个角落行乞……到头来只有最强大的生命留下来”[10]。

当谈及伦理问题,他认为“强大就是正确,强者王侯败者贼”[11]。在他统治的“幽灵”号上,人异化成了野兽,人与人之间只有裸的物质关系,而人性中的善良、温情、尊严和勇气等优秀品质都会遭到强权兽行的扼杀。“人们竟会依靠伤残皮肉和放血来发泄愤怒”,“我身边连续发生的兽行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它很有希望摧毁在我看来所有生命中最美好最光明的东西”[12]。

这样一个没有道德、自私凶残、灵魂空虚的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甚至置别人于死地。尽管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肉体和精神上的“超人”,并且以他原始的、疾风暴雨般的力量猛烈地冲击着“我”(以及“我”所代表的人群)的信仰,但是一个灵魂扭曲、人性残缺的人是不可能立足于这个世界的,信奉“强者为王”的人必然会被比他更强大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击败。小说中拉森患上致命脑病而死去,这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人性的异化会彻底摧毁一个人,使他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作家对厨子托马斯・马格利奇的刻画揭示了弱小人物悲惨的命运及其异化的人性。马格利奇从小被人遗弃,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受尽命运的作弄和折磨。他为人势利,欺软怕硬,在拉森面前总是奴颜婢膝。他为了讨好船长而告密,致使正直的水手约翰逊遭到毒打。他把别人的钱占为己有,而后玩牌时又把钱输得精光。他既是一个卑鄙、自私阴险的小人,又是一个命运多舛、一无所有的可怜人。更悲惨的是,他后来成为拉森泄愤取乐的牺牲品,活生生地被鲨鱼咬去一只脚。生活带给他不公和痛苦,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他的内心只有仇恨和绝望。险恶无情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导致了他心理失衡、行为变态,成为种种不幸的根源。

4.《海狼》中人性的完善

拉森和他所统治的世界反映了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思想,汉弗莱则体现了作家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在压抑的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汉弗莱和其他一些人物,如水手约翰逊、利奇、女作家莫德等,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尤其是汉弗莱在经历真实而残酷生活的考验后不仅体魄得以增强,而且对人生有了更切实、更坚定的信念,人性的各方面得到完善。他和拉森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较量隐含着作家对人和人性的思考与理解:一方面,人在强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是十分渺小和无能的,另一方面,人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只有健全的人性才能使人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和人生的幸福。

作为学者的汉弗莱有一份丰厚的收入和优越的社会地位,遭遇海难之前他的人生一帆风顺,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正规的教育把他造就成一位博学多才、富有传统美德的理想主义者。当被迫进入拉森的世界后,他体验了另一种生存,残酷、自然而真实。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是如此渺小,生命是如此低贱。这个人群的命运是由冷酷、不公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他们大多数时候是和浩渺无垠的大海打交道,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中讨生活,不得不以原始、野蛮的力量进行生存的博弈。

航海的经历对汉弗莱来说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他亲历了暴力,目睹了血腥,掌握了海上生存的各种技能,也经受了拉森在精神上给他的一次次打击,这些使他对自身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身处的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学会了更直接地看待生命,承认世界存在这样的事情,如同种种事实一样无可辩驳,从心灵和观念里摆脱出来,把特定的价值和存在的具体而客观的事务对上号”[13]。更为重要的是,在身体力行艰苦和磨练的同时,他对人类生命的希望和信仰并没有被摧毁,而且变得更加坚定,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尽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并不令人十分信服,但从小说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作出这样一个推断:人类生存的希望在于在各种磨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性,从而超越自身的局限,去适应强大的世界。

5.结语

如上所述,《海狼》这部作品对人性和价值观作了深刻的挖掘和探讨。各种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性的问题,从这一点上讲,《海狼》对于我们仍有其现实意义。尽管拉森这个人物在精神上显得概念化,他的思想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挑战,但他所表现的极端物质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倾向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也是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毋庸置疑,伴随着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的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物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危机、生态危机,等等。《海狼》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性的不断完善才是人类应对生存环境中各种变化和考验,构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2][3][4]杰克・伦敦著.魏兰,董杰译.热爱生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名家导读4,5,6,2.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5

第一次读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时,因为译者的文笔实在了得,17万字的小说在一个下午,的光阴里自指间翻阅中缓缓流过。这其间,愤怒、紧张、感动、振奋等情绪伴随情节的推进起起伏伏,放下书本时,巴克奔向莽莽荒野的景象在我脑中迟迟挥之不去。

《荒野的呼唤》以1897年美国北部阿拉斯加发现金矿,继而引发了猛烈的淘金热为背景,作者杰克·伦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创作了这部小说。据说,作者原本并未打算写就如此篇幅,他一气呵成,将故事写成了长篇小说,是因为它本身涌动着太强烈的力量。

小说的开头便以诗话般的几句揭示了主旨:那古老的、来自悠远荒野的声音时刻在响亮地、召唤着属于它的生灵。彼时彼刻,故事的主人翁巴克还是一只生活在温暖舒适的美国南部的文明狗。巴克生来体形庞大健壮,优良的生活和主人的宠爱更是增添了它的美丽。所以,巴克是骄傲的。文明固然使它安然度日,但麻痹隐藏了它的野性和警觉。因此,在家中园丁将它牵离法官宅邸之时,巴克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即将颠覆。待它嗅到危险即将来临的时候,危险如期而至。因为它骄傲的反抗,招致了一位驯狗师的毒打,生平第一次的如此遭遇终于让巴克明白了“棍子的法则”。被驯服的巴克被带至正处在“淘金热”中的冰雪天地——阿拉斯加。极地的寒冷和每日繁重的工作磨炼着巴克的体魄,也使它变得坚强、野蛮起来。小说中重复提到的“野性”和“原始的本能”,随着巴克的遭遇愈演愈清晰、强烈。

巴克前后共经历了四任主人。认真负责的邮递员的公正和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影响着巴克,在这其间与巴克同行的雪橇犬同伴们的故事也很动人。极地雪橇犬日复一日地奔跑在冰天雪地里,忍受着身体的疲惫和剧痛也不愿被抛弃出队伍,直至死亡来到眼前,它们悲凉地长啸,结束了自己的职责和生命。这些狗儿都是个性独立的,没有经过文明的教化和驯养下的顺从,有些狗的个性甚至可以用卑鄙、狡诈来形容,然而这就是它们的天性,最原始的天性。在这种天性之下,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必须撕咬,必须搏斗,必须用生命去换取地位和尊严。巴克来到这蛮荒之地,因为它的聪明和坚强,它很快学会了这些生存法则,甚至战胜了凶狠的对手,成为了领头狗。

后来,在被懒散而自负的主人暴打垂死之际,巴克遇到了桑顿,它一生最崇拜的主人和最亲爱的朋友。桑顿的爱让巴克更加与众不同,巴克几次救了桑顿,且在桑顿一次打赌中,拉动了1000磅的物品,为桑顿赢得了财富和荣誉,巴克成为了极地雪橇犬中的神话。然而它的野性复苏驱使它不断聆听那来自荒野深处的呼唤。终于,在桑顿被印第安人杀害之后,巴克凶暴地实施了报仇,它对文明世界再无留恋,也无法抑制血液里那原始天性的涌动,投身于广袤的荒野。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6

关键词: 马丁・伊登埃德娜悲剧自由

《马丁・伊登》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取材于作者早年特别是1898―1899年间成名的经历。该作品以深刻细腻的描写反映了一个具有超强意志的劳动阶层的水手马丁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名作家的辛酸历程,但是他却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自杀。这部小说的自杀结局奠定了这本小说的悲剧性基调,揭示了主人公马丁注定破灭的美国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麻雀变凤凰、一夕成名、由穷小子到富翁的美梦,他们深信人人都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只要不懈努力,奋力拼搏,就一定能获得财富,以及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美国梦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心中,使得大众盲目地乐观,沉醉于一个幻梦之中。杰克・伦敦却以锐利的目光和深刻独到的见解鞭笞了美国梦的虚幻和廉价,剖析了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人应该跟随心底最本真的感受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随波逐流,被世俗的框架限制了行动的自由,遮蔽了自己选择的天空。《觉醒》是美国19世纪末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邦具有“惊世骇俗”的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书中描写了一个拥有令人称羡的家庭的年轻埃德娜,在外界因素和自身反叛性格的促使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走上了一条在当时男权社会中被看成是有违妇德、罪不容恕的不归之路。埃德娜拼命追寻自我、独立、女性的尊严和社会身份的认同,但却在一切无果的绝望和沮丧中自溺于大海。我们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埃德娜美国梦的破灭。马丁和埃德娜最初对自己处境产生不满从而试图改变的外在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爱情的憧憬,然而在他们追寻自己所爱的同时,认识到自我生存的本真状态,认识到生存的有限情境,体味到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追随自己内心所想的那份勇气和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动的行为。

杰克・伦敦和凯特・肖邦两位现实主义作家不约而同地为自己笔下的两位斗士式的主人公选择了自溺于大海的死亡性结局,这无疑表现出作者们以死亡的情境为背景对这个看似面带微笑却无比残酷和荒谬的时代和社会所进行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个人渺小的力量注定要湮没在世俗的洪流中,攀岩峭壁的勇士即使会凌当绝顶也一片心寒,那从低处仰望的胜境原来是一场虚空,一个人毕竟不可能完全摆脱他客观生存环境的制约。有人认为肖邦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代的一定程度的妥协,埃德娜在离经叛道、违背妇德后的最终下场就是既无法回到过去又无法立身于当前,死亡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在她的心里,对自由、爱情、独立和尊严的强烈渴望已经使她无法再重新沦入到貌合神离的牢狱般的乏味婚姻中,而她所追求的却又不容于男权社会。女性被社会所设定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对自己的丈夫怀有一种仰慕和顺从,给自己的孩子无限的疼爱。生育和操持家务似乎是女性恒定的角色,而这些都是埃德娜所无法忍受的。而马丁・伊登较之埃德娜,其行为似乎可以被人们接受,因为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竭的热情和钢铁般的意志是美国人所推崇的。但是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却是一个如埃德娜一样悖逆传统、离经叛道的美国梦的追寻者,他的梦是追寻自我的自由之梦,与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一夕暴富、万人景仰、地位显赫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了。马丁希望赚到很多的钱是因为他想获得更大的自由,不必为三餐所累。当露丝以勃特勒先生成功的事迹激励他的时候,他却嗤之以鼻,因为对他来说如果成功的代价就是要损毁身体和丧失生活的乐趣,那他宁愿不要这种成功,由此可见,他有他自己对美和生命的理解。正如他自己的宣言一样:“我就是我,即便是全人类一致的意见我也不想服从,不想改变我的审美趣味。如果我不喜欢一件东西,我就是不喜欢。就是这么一句话,我找不到天底下任何理由来假装喜欢它,就因为我的大多数同类喜欢它,或者装作喜欢它。有关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不会跟着时髦走。”①马丁・伊登在成名后感到无限的悲哀,同时感觉自己回不到从前了,因为在他和旧时的同伴之间横亘着成百上千本书,对于他以前的生活方式他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了。他的功成名就已经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在无边无际的思想王国里跋涉得太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已经使他既无法回到过去兽性一般但逍遥快活的底层劳动大众的生活中,又无法附和资产阶级空洞、虚伪和庸俗的价值观。阶级身份的跨越并不是简单的,对于那些极度追求物质成功的人似乎是可能的,但是有时却要以精神原则的丧失为代价。而对于那些英雄式的拥有美好的和崇高理念的人来说,这可能是终身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西方社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物质财富极度增长,巨大的物质膨胀使得人类的整个生存领域湮没在物欲横流的浪潮中。物质的追求替代了更高意义上的精神的追求,人类精神的家园遭到无情的放逐,传统的精神理想如纯真、善良、崇高、真诚、爱等都变成物质沙漠中的绿洲。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其《致恰达耶夫》中所写的那样: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就是青春的欢乐,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虽然埃德娜和马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但是他们并没有被世俗的恶浪击倒,他们悲剧性地自溺于大海的结局虽然使他们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是他们却通过自己充满勇气的行为和自由的选择完成了自我的追寻和对时代悲剧的超越。“初看起来,以任何代价求取生存的意志似乎表明了生命力的顽强坚执。但是,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不经任何怀疑和问询就顺从于坚持自己被指定的、成为习惯存在的身份的标记。相反,逃避生命最初看来可能像是胆小害怕,但是只要人被迫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除了死亡的恐惧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使人眷恋生活,那么追求死亡就可能是无畏无惧的”。②埃德娜和马丁・伊登在生存的世界中感到无比的窒息,自我已经在世俗的礼教和道德评判中丧失殆尽,自由之神遥不可及,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死是不痛苦的。是生,这种可怕的、使人窒息的感觉是生的巨痛;是生给予他的最后一击”。两位作家在描写最后的场景时并没有使用任何清晰直接的词语来直言两位主人公的死亡,从中能够看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个人抗击命运的勇敢行为并不抱悲观绝望的态度。“当新方式逐渐显露,旧方式还仍然存在着。面对尚未消亡的旧生命方式的持久力和内聚力,新方式巨大突进最初注定要失败。过度阶段是一个悲剧地带”,“在最后的狂暴中,旧方式重新集结起全部力量,他所能摧毁的,惟有英雄,那新生命方式的第一个伟大人物。新方式随后的突破就不再是悲剧的了,它将获得成功”。③杰克・伦敦和凯特・肖邦选择主人公自溺于大海的结局揭露的是整个时代命运的悲剧,奏响的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凯歌,他们对全人类所呐喊的是:“行动吧,勇敢地成为你自己!”

“所有人必须面对他的有限,并从能力的极限回顾反省,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有些限制他能够突破、克服;有些则可以通过心灵的感知并凭借由符号象征而获得的推断去超越;可仍有一些限制他既不能突破,又超越不了。不过,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重要的。一个人的失败可以为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换取超越性的象征意义”。④马丁・伊登和埃德娜为了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并承担起一切由此带来的后果。埃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罗伯特的追求,使她对爱情有了重新的憧憬,而马丁・伊登也是由于露丝的出现才萌发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他们因为爱情而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完满性并且勇敢地行动起来以求现状得以改变,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体味到自己生存的有限情境和自我实现的无限可能性。因此,美好的爱情理想只是海市蜃楼或者是镜花水月般的触发点,追求的过程是一条荆棘丛生炼狱般的坎坷之路。“在人穿越煎熬、痛苦、死亡等有限情境时,由于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事实的坦然接受,他得以超越这些情境,体认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但是由于有自由与超越,人的有限性就不同于世上其它事物的有限性,尽管他会在忧惧中经验到空无,人仍然有可能通过选择属于自己的存在而肯定自己”。⑤

注释:

①[美]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16.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易春译.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7:78.

③同上,P78.

④同上,P35.

⑤同上,P17.

⑥同上,P157.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易春译.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7.

[2]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美]凯特・肖邦.觉醒.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司有仑.生命・意志・美.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7

10月11日,两支彼此之间刚刚经过大交易的球队来到了伦敦,波士顿凯尔特人和明尼苏达森林狼队――这是加内特和老东家森林狼首次非正式会话。最终此前在季前赛揭幕战对猛龙表现失色的雷・阿伦成为了比赛的最大亮点阿伦全场14投11中三分球8投5中得到28分,高效的得分展现了阿伦的杀手本色。尤其是在本场比赛的第三节阿伦连突带投拿下14分帮助凯尔特人取得15分的领先优势。而球队另两位当家球星则适时地韬光养晦加内特6次出手得到9分,6个篮板,皮尔斯则状态较为低迷,6次出手仅命中一次 11次罚球也仅获得6分,最终拿到8分,5个篮板,4次助攻。凯尔特人先发控卫郎多表现出色,全场送出最高的6次助攻。中锋帕金斯也有11分5个篮板入账。相比凯尔特人的星光四射,森林狼则略显黯淡无光戴维斯的18分为全队最高,阿尔・杰弗森替补出场入账5分6板,而首发大前锋霍华德4投0,中仅靠罚球得到1分,最终森林狼81比92不敌对手。而双方队员对于02球馆球迷的热情更是感动不已(英国本土缺乏高水平篮球联赛),均表示愿意再来伦敦打比赛。

7世纪马德里的名字被改为“Mayrlt”。“Mayrit”是由阿拉伯词语“Mayra”(有妈妈或者生命之源的意思),伊比利亚&罗马语中的“it”(地方)合并而成此后演变成为“Madrid”。现在的马德里是西班牙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还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作为NBA中的两支国际部队灰熊和猛龙几乎聚集了西班牙国家队所有的精英球员 灰熊队当家核心加索尔和新加盟的“炸弹纳瓦罗均是西班牙国家队的核心球员,而猛龙的卡尔德隆和加巴约萨同样是西班牙国家队的主力球员。10月12日,两支NBA球队同时开进马德里孟菲斯灰熊将挑战埃斯蒂特斯而猛龙队则迎来它在欧洲的第三场季前赛,对手是皇家马德里队。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8

有历史穿梭之感。《哈德逊上的海德公园》,顾名思义,这是个关于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故事,有秘密的保守、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有同一语言屋檐下的文化冲突,最终,潜藏的是大国之间隐匿的较量。海德公园既可以指纽约上州小罗斯福郊外居所所在之地,又可代表伦敦城市中央那个知名的社会辩论场所。

就连电影的创作团队也像遵循了外交条令一般两者兼顾,由美国剧作家理查德·内尔森(Richard·Nelson)完成,受教于伦敦、曾导演《诺丁山》的罗杰·米歇尔(Roger·Michell)执导。

一个看似寻常的周末,口吃的英国国王Bertie(乔治六世的小名)和皇后伊莉莎白来到了美国,与半身不遂的罗斯福共度了一些微妙而有趣的时光,建立起友谊,达成了共识,决定了世界的格局和历史的走向—3个月后二战爆发。患有大萧条和二战之忧的美国最终难关得渡,小罗斯福也获得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四期连任。

这种电影虽不成为一种类型,但因为其为数不少,不妨称它们为“英美电影”。换句话说,在这类作品中,你总能看到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身份与权力之间的相遇。

400年前,那些不堪在英国遭受迫害的宗教狂热分子,跑到这片新大陆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此后还有数次英美大战,美国国歌正是在对英的巴尔的摩战役中诞生。

似乎在100年前,命运的逆转就已经注定。1905年,一本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05年的历史小说面市,书名为《大英帝国的衰落》(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不堪扩张重负的英国当时已是日薄西山,像是一种隐喻,无力扭转它衰落的命运。

这两个国家如同关系微妙的亲戚,一直少不了互相走动,但亲疏远近总在发生变化。有项统计说,英国人热爱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查克·贝里(Chuck Berry)的程度甚至胜于美国人。美国人则钟情于滚石乐队和戴安娜王妃。经济上彼此也是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至于文化,1960年代前后,美国人有点与英国靠拢的趋势,在Beatles的那些歌当中,r的发音开始有所减少,转而进入一种英美混合的跨大西洋式发音。而现在来自英国的歌手Adele虽然是纯正的伦敦腔,但你能明显感觉到她带有浓郁的美国味—因为摇滚和流行音乐的主导者如今大都来自美国,这也使得美国口音更加流行。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9

最近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了,许多人看后觉得假。假在哪儿?假在它所呈现的小说人物都太体面了,特别是主人公孙少平。

百度上可以很容易地搜到路遥母亲与养母的照片,她们都活得比路遥久,即便到了路遥去世多年后的21世纪,她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依然会令你震惊。特别是他的养母,活到75岁,甚至连延安也没去过。可以由此推断出作家童年、少年时代真实的生活状态。

生活的苦难始终是路遥奋斗的原动力。靠手中的一支笔改变自身的命运,路遥是中国作家中最典型的案例。

我曾经在自己生活最低谷的时期看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同样是童年时代就开始饱尝生活饥苦的两个作家,写出的作品均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无论是杰克・伦敦还是路遥,他们带给世人最大的震撼是展现了人在改变自身命运过程中的巨大能量。这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穷小子们注入了力量,催生了他们奋斗的勇气。

路遥说:人要对自己残酷一些。这是他的人生信条,并用生命去履行。他坚信只有残酷的自我奋斗才能改变更加残酷的现实命运。

这一点,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写得更加真实感人,我始终认为这是路遥最好的作品,可以与《马丁・伊登》比肩。相比之下,《人生》、《平凡的世界》因为文学的虚构与臆想反倒显得相对乏力。

路遥始终是以一个励志者的形象存在于这个世界,人们甚至由此质疑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学价值。

世界是由平凡人组成的,他们始终是大多数。但平凡的世界里跳动着无数不甘于平凡的心,他们都在试图改变平凡的命运,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平凡的世界》曾经为我们展示过人生奋斗炽烈的原始激情,平凡的生活因为人的雄心与力量而显得丰富而生动,充满了改变的激情。这是一种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的讴歌,而这一切在今天已经越来越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