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5:43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1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方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1870~1907),原名闺瑾,字瑞卿,别号鉴湖女侠。留日时改名瑾,易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秋瑾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礼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1896年,秋瑾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钩是个纨祷子弟,1898年前后他川金钱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北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解放与独立。1904年夏,她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及其丈夫的百般阻挠,只身东渡日本,开始踏上革命的征程。到达日本后,她广泛结交革命志士,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和组织活动。1904年秋,她和其他一些革命者发起成立了“演说练习会”,创办了《白话报》。1905年8月,她由黄兴介绍,与孙中山见面,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这标志着秋瑾已正式成为一个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

1904年,秋瑾在日本所写的《鹧鸪天》,就是她这一时期思想觉悟、走上革命道路的有力佐证。

词的上阕,诗人说明自己只身东渡,留学日本的原因,并抒写自已为国献身的理想抱负。

首句“祖国沉沦感不禁”,写诗人为祖国沦为满清异族统治,不禁产生无限感慨。清朝统治者对内残酣压迫人民,对外向帝国主义列强妥协投降,订立屈辱条约。面对这种腐败黑暗的政局,诗人急于寻求革命真理,来拯救自己的祖国。“闲来海外觅知音”就是诗人这种急切心情的形象反映。不过,“闲来”在这里应看作反语,实际上诗人是在满清政府反动统治逼迫下,才只身奔赴日本,寻找革命道路的。“觅知音”是,用典。古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音听出他的心声。后人由此称知心朋友为知音(事见《列子・汤问》)。觅知音,在这里是找寻找志同道合的革命挚友。实际也包括寻找革命道路和革命真理。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二句,金瓯,也是用典。掘《南史・朱异传》载:“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瓯,原是酒器,后用来比喻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巩固。自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各国相互争夺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并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诗人对此是深感忧虑和不满的。诗人表示:为了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的独立,决不爱惜自己的身躯,决不害怕牺牲。

下阕,换头,“嗟险阻,叹飘零”,诗人进一步感叹东渡日本的不易。这险阻,不仅来自自然界的关山江河,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来自反动政府的迫害。然而,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为了拯救受难的祖国和广大同胞,险阻有什么可怕!只身飘零又算得了什么!,她毅然决然奔赴日本,“关山万里作雄行”。此一壮行,就表明她不是一个寻常女子,她不仅有济世之才,而且还有革命胆略。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呜”二句,诗人劝告那些庸俗之辈,不要看不起妇女,不要以为妇女之中没有英俊雄豪的人物。如若不信,且看诗人自己,她本人就是一个非凡的英豪。“龙泉”,也是用典。典出《晋书・张华传》,当年欧冶子在秦溪山麓剑池湖所铸的“龙渊”、“泰阿”两宝剑,被丰城县令雷焕在狱基下掘得,后又在延平津失落化作飞龙,这里以宝剑之铮铮作响,形容诗人心中的不平和报国杀敌的英雄气概。这是诗人急切希望奔赴疆场,奋勇杀敌的爱国热情的形象写照,如此作结,结得极为生动而有力。

纵观全词,其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感情真挚深沉,具有激昂慷慨的特色。诗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对满清政府腐败反动的面目,对祖国和同胞所受的苦难,都有深切的了解。在这基础上,诗人产生了忧国报国的情志。诗人将自己浓厚的忧国之情,昂扬的报国之态,溶入自己的词中,因而使词感情真挚而强烈,格调深沉而悲壮。诗人为“祖国沉沦”而感叹,为“金瓯已缺”而担忧,为了解救受难的祖国,诗人奔赴海外,觅找知音,连“龙泉”也发出“夜鸣”,诗人的报国行动是何等壮烈动人!诗人感情的真挚激烈,诗词内容的深刻丰厚,使这首词具有激昂慷慨的特色。

(二)用典贴切,通俗晓畅,古典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字数限制,不可能容纳太多的内容,因此,使用典故,就是一种以少胜多,最经济的表现手法。但如果使用的是深奥、冷僻之典,读者不懂或不易理解,就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本词所用之典,通俗晓畅,明白易懂,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知音”、“金瓯”、“龙泉”,即使不知这些典故出处的人,也能理解它们深刻的含义。在这首词中,诗人善于自如地运用这些典故,准确而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使这有限的篇幅容纳下更丰富的内容。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2

如此,它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一曲《关雎》,写出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深切思念,愿持子之手,与子偕老,却终末谋面,他那求之不得的痛处,深切的思慕和美好的愿望一一体现。它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抒写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心追慕之思,以及对她的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一首《观沧海》,是曹操写出了他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愿一统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此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既勾画出一幅大海的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又用气势磅礴、苍凉悲壮的语气写了自己,他曹操啊!世人只知道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却不肯承认他也是治世的能臣。他一心革除弊政,厉法严行,官渡之战,他的雄才伟略,青梅煮酒,他的英雄气概。

他!令我敬仰;他的诗!令我感叹!他就是三国时期最不能抹杀的灿烂一笔!她!一群女流,却替父从军,她辞去爹娘,在军队一度十三年,直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终于可返回家乡。同窗共友相看,木兰竟是女郎。花木兰,一个不朽的人物,在千年传唱,一赋《木兰诗》,讲诉一位织女变成将军的故事。最后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文,耐人寻味。

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润之。一词《沁园春·雪》,词的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人物,抒发词人的抱负。“俱往矣”将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笔带过,便向着今天的辉煌驶去。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了子任对自己的信心,对大好山河的向往,对其全文作总结。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3

[论文关键词】秋瑾;创作;传统;现代;转型

秋瑾所生活的时代(1875—19o7)是中国新旧思想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时期。1902年(或1903年),…秋瑾随夫北上,成为她生活与创作的重要转折点。论文百事通据此,秋瑾的文学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主题与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学创作现象反映了秋瑾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也彰显出近代文化转型期文学所必然发生的变异。

一、秋瑾诗歌的主题

秋瑾出身于官宦之家,天生聪慧,加之少时在私塾中接受的传统教育,助其成为精于诗文的典型的传统社会才女。1892年,秋瑾随父亲秋寿南迁至湖南,开始了居湘、北上、旅日、回国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其中,北上之后的北京生活时期促成了秋瑾思想的裂变与飞跃,形成了秋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创作主题。l896年,秋瑾遵从父母之命在湖南与富商子弟王廷钧完婚,这是她居湘期间由闺秀到人妇的生活转折。王家优裕的物质生活使秋瑾无衣食之忧,并有读书、交友、赋诗之闲。秋瑾赴京之前的创作形式以诗歌为主,其中以五言、七言居多。这时的秋瑾与传统社会的大多数女子一样,被阻隔在社会生活之外,借“春愁秋悲”表达她们闺中寂寞难耐的苦楚。她曾以“闺内惟馀灯作伴”、“一点无聊托素琴”(《寄柬理妹》)的诗句表达自己孤独寂寥的情怀。这类诗歌与大多数古代女子常见的主题相同。

然而,秋瑾天生与众不同的秉性,使其大量诗作与那些“必然流入‘自娱’与‘闲吟’的私人价值范畴”的“闺秀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诗词有借物咏怀、托物寓意的传统,在秋瑾这一时期的咏物诗中,傲霜斗寒的松、梅、菊等意象十分常见,她通过吟咏这些雄健、刚毅的文化意象,阐释了自我“英风傲骨”的性格与品质。在“岭梅开候晓风寒,几度添衣怕依栏”这样常见的有感于季节变化的诗句中,寄予着秋瑾“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对人看”的人生志向,与她对花木兰、秦良玉等古代女杰的崇拜心理相契合。

对古代英雄女杰的歌吟与赞誉,是秋瑾这时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主题,《(芝龛记)题后八章》可堪称代表。这首诗创作于入湘之初,有感于清人董寅伯所作之传奇《芝龛记》。《芝龛记》记载了秦良玉、沈云英等古代女杰的事迹,她们的功绩成为秋瑾抒发自己人生理想的媒介与载体。此后,花木兰、秦良玉、沈云英等古代女杰的形象不断出现在秋瑾的诗作中。

在中国古代的女性创作中,崇尚古代女杰的主题已有传统,特别是在弹词中,女作家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巾帼英雄形象。清代的王贞仪曾写下长诗《题女中丈夫图》,创作弹词《金鱼缘》的孙德英也有“欲伸世上闺娃志”的意向,但是,她们都没有秋瑾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这般理想的远大抱负。在秋瑾的诗词中,她已不似李清照“戚戚惨惨凄凄”那般怜悯自我身世,而是充满了“自怜风骨难谐俗”(《梅十章》)、“独立白怜标格异”(《白梅》)、“浊流纵处身原洁”(《独对次(清明)韵》)等反叛世俗的情绪。

秋瑾赞誉古代女杰、反叛世俗性别偏见的思想自然与她的性别有关,与她天性豪爽、刚烈、不妥协的性格有关,更与男女平权的时候有关。“莫重男儿薄女儿”等诗句充分地体现了秋瑾对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不满。然而,她对男女平等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家庭生活层面上,更集中地体现在政治层面上。在古代社会,“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向来是男子的责任与权利,女子被拒绝在社会领域之外,无权参与宏大的政治叙事,无以寄托自己的宏图大志,这正是秋瑾对男权专制文化的最大不满。一方面,她在“始信英雄亦有雌”、“千秋羞说左宁南”等诗句中,着意凸显女子立下的功绩,通过历史上两性人物之间的对比,寻找女子报效国家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则在“谪来尘世耻为男”、“精忠报国赖红颜”等诗句中突出表现了她的女权意识。这种潜在的颠覆男性中心历史的意识已经超出了男女平等的基本要求,具有某种现代的女权意识。

在那个西风东渐、女性独立意识萌生的历史时期,西方平等、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日趋深人。秋瑾在北京从吴芝瑛那里接受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同时,她对婚姻的不满,促成了她以“家庭”为起点的革命道路。

秋瑾在《贺新郎?戏贺佩妹合卺》中有“人争道郎才女貌,天生嘉淑”之旬,表明她的婚姻理想中也有中国传统的“郎才女貌”的烙印。对于封建时代的男子来讲,所谓的“才”,不仅仅是舞文弄墨,而是要通过仕途进入主流社会的政治秩序中。这本身是符合中国封建时代士人理想的。然而,王廷钧虽有万贯家财,却无缘走上科举之路,与官宦之途无缘。虽然借助金钱的势力在北京谋得了一个职位,但是,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王廷均无才同时无德,更让秋瑾倍感失望。在后期弹词《精卫石》的创作中,秋瑾为黄鞠瑞许配了“大腹贾苟家儿子,恰恰的是个纨绔无赖子弟”而为憾,这何尝不是她对自我命运的叹惋!她在写给兄长秋誉章的信中也明确地表露:“呜呼!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岂不能精进学业?名誉当不致如今日,必当出人头地,以为我宗父母兄弟光。奈何遇此比匪,无受益,而反以终日之气恼伤此脑筋。”此外,秋瑾的阳刚气质与丈夫的柔弱秉性形成对比,也是家庭矛盾的原因之一,最终促使她毅然决然地出走家庭,东渡日本,而后走上启蒙与革命的道路。

二、启蒙的文学创作

家庭革命、女权的平等意识与反清复明的思想等多重因素对秋瑾东渡日本的抉择都有影响,而这些富有强烈时代色彩的意识与思想正是近代文化启蒙的重要内容。所谓“启蒙”(EIllit伽ment),来源于西语词源,为“照亮”之意。文化启蒙是指对于没有知识、愚昧与蒙蔽的思想意识进行开发。“妇女在社会上、政治上、教育上有和男子同等之权利与待遇”是当时中国“女权”的基本欲求,也是启蒙妇女的目标。日本是传播西方女权思想的中介。在北京已经接受女权思想启蒙的秋瑾,在日本得到了参与启蒙妇女的机遇。

在清末民初开启民智的强大话语中,提倡白话文成为文化启蒙的途径。l89r7年8月裘廷梁在《中国官音白话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倡导白话文,试图使民间社会“合理”的语言交际工具获得“合法”的地位,以实现语言在启蒙中的作用。19o4年9月,秋瑾到达日本不久,就创办了《白话》杂志。

她认为:“欲图光复,非普及知识不可”,乃“仿欧美新闻纸之例,以俚俗语为文,……以为妇人孺子之先导。”创办《白话》是她启蒙思想的实践。同时,她也积极参加知识者们组织的演说会、故事会。这些方式是启蒙民间下层社会的主要方式,这种风气在国内较为盛行,在日本留学生中也比较普遍。发表在《白话>第一期的《演说的好处》一文,是秋瑾在日本留学生演说练习会上的演说稿。该文列举了演说的五种好处,其中第三条为:“人人都能听懂,虽是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子,都可听的。”这也是其中最为具体的一条。

归国后,秋瑾通过妇女结社、创办报刊等举动进一步实践她启蒙女界的理想。1907年,她在上海续办《女子世界》杂志,又创办了《中国女报》,明确地打起了女界启蒙与革命的大旗。在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中,阐明创刊的目的是“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志在扩充、普及女界之智识,另编译各种有益女界之书文、小说印行,以供购阅。”她创办的这些刊物“以文、俗之笔墨并行,以便于不甚通文理者,亦得浏览”,从而实现她让更多的人读懂的目的。

秋瑾在从事办刊、办学的启蒙实践同时,坚持进行文学创作。这个时期,她的创作以“新文体”政论文成就最高。同样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梁启超在提出“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之后,又提倡“新文体”散文创作,力求把俗语俚语入文,增添散文的口语化、通俗化特质。秋瑾积极尝试这种文体。她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敬告姊妹们》、《演说的好处》等文写得晓畅淋漓。尽管她的白话散文数量不多,成就却要肯定。《敬告姊妹们》一文是宣传妇女独立、寻求解放的典范性文本。

唉!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的;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这一段文字词汇通俗、生动;韵律和谐、节奏匀称;长短语句参差错落,比喻、设问、对比、描述、议论等多种句式纵横交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在封建家庭中靠色相谄媚于男性、忍气吞声地依赖男子求得生存的悲惨境遇。学界曾经有人质疑秋瑾的白话散文,认为这类作品政治功能性强,不能算作文学作品。而在上述文字中,秋瑾把传统女子的生活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与秋瑾同时代的其他女子的白话政论文亦不少见,如,吴弱男的《告幼年诸姊妹》、潘璇的《上海<女学报)缘起》、鹃红的《哀女界》、汤雪珍的《女子革命》、炼石(燕斌)的《女权平议》、苏英的《在苏苏女校开学典礼会上的演说词》等,相比之下。秋瑾文的文学感染力跃然纸上,妇女受压迫地位被描述得细致、准确,堪称“新文体”散文的优秀之作。

《中国女报》是秋瑾履行自己启蒙职责的阵地。虽然由于经费紧张、皖浙案发、秋瑾就义等原因,这份刊物仅公开出版了两期,但从中还是可见秋瑾对启蒙妇女的思考。从她在《中国女报》上发表的文章来看,大致有三类:政论文——包括文言与白话两种,这类文章,如上所述,直接表达了秋瑾的启蒙主张;译著——《看护学教程》,从看护的“社会之要素”出发,“在平时,则看护亲子弟兄之疾病,以归于安宁;战时则抚慰出征军旅之安宁”。她把看护当作一项社会的慈善义务,并认为由女子担当更适合,这也是为妇女服务社会提供的一条可行的道路;文学作品(诗词除外)——以未完的弹词《精卫石》为代表,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实现了秋瑾的启蒙理想。弹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叙事文学样式,也是一种以妇女为主要对象的娱乐形式,在清代广为流行。秋瑾选择这种文艺形式来塑造女性独立的典型形象黄鞠瑞,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是考虑到了为广大妇女所乐于接受的形式。

弹词《精卫石》是秋瑾的自叙传作品,虽未完成,女主人公黄鞠瑞的性格与人生追求已经跃然纸上,是秋瑾对自我形象的塑造。《精卫石》第一回《睡国昏昏妇女痛埋黑暗狱觉天炯炯英雄齐下白云乡》总体概括了秋瑾女界启蒙的思想。第二回写于日本。其中写到,黄父反对女儿黄鞠瑞读书的理由之一就是“无非添个佳人薄命诗!”而私塾先生说服黄父允许黄鞠瑞与其兄一同读书的理由是,女子通过读书,兴许可以成为女杰,光耀家族。“你家能够出个女英雄、女豪杰,使世界的人崇拜赞扬还不好吗?我只怕你家没有这样的福气罢!”可见,这时的秋瑾已经不再停留在对古代女杰的赞美与敬佩之中,而是对自己未来的生命历程有了预设。这部未完成叙事作品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即学习西方女杰,速振中国女界,如文本中所言:“余日顶香拜祝女子之脱奴隶之范围,作自由舞台之女杰、女英雄、女豪杰,其速继罗兰、马尼他、苏菲亚、批茶、如安而兴起焉。余愿呕心滴血以拜之,祈余二万万女同胞无负此国民责任也。速振!速振!!女界其速振!!!”至此,秋瑾以女界为中心的启蒙活动在其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叙述与展示。

三、秋瑾创作的成绩与局限

秋瑾虽生命短暂,文学创作的数量也不多,但创作的成绩是不可低估的。秋瑾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文、弹词等形式,涉及韵文、散体文及叙事文学等多种样式。依据五四新文学的评价标准加以判断的话,从形式上看,诗歌、文言文及弹词属古代文体,她的白话散文则蕴含了现代文的气息。从内容上看,女性主题占其一生创作的大部分。前期少量感叹女性身世的诗歌文本,无疑是属于比较传统的文学创作,而其后期赋予启蒙思想、张扬女界革命的白话文,则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新晨

秋瑾张扬女权、启蒙女界等现代思想的形成在她前期的创作中可见端倪。那些赞誉古代女杰的诗作,既表现了传统女性对古代女英雄的敬慕,也包含了西方女权思想传人我国初期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那个时代,对男女平等的理解偏执于男女赋有同样的社会职责与义务的单一层面上,秋瑾以“竞雄”、“鉴湖女侠”自称,她穿男装、骑马、佩刀、豪饮,以男性的日常行为规范自己,表现出“不让须眉”的豪气。女性所赖以生存的家庭生活叙事,在秋瑾后来的创作中找不到痕迹。当然,这些行为与创作主题的欠缺也表现出她以男性的社会身份规范自我的思想误区。固然,在清王朝腐败、民族灾难深重,关系到“天下兴亡”的时刻,“匹夫有责”的时代要求中已经无以顾及性别的差异了。但是,在女性群体中,秋瑾的选择仍属少数。例如,秋瑾东渡日本临行前曾拜访吕碧城,请求她与己同行。“彼密劝同渡扶桑为革命运动,予持世界主义,同情于政体改革而无满汉之见。交谈结果彼独进行,予任文字之役。”吕碧城的选择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女性的共同选择,反衬出秋瑾走向革命的决绝。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4

清明节经典诵读会主持词【1】 幼1:老师们,小朋友们,早上好!我是中三班的沈xx

幼2:我是中三班的孟xx。

幼1:小小,你知道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吗?

幼2:听妈妈说是清明节。

幼1:是的,那你还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呢

幼2:这个我也知道 , 是4月5日

幼1:对,唐代的大诗人杜牧还写过一首诗就叫《清明》,我念给你听吧?

幼2:好呀!

幼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幼2:这首诗写的就是清明节吧?清明是一个节气。到了清明节,天气就慢慢地暖和起来了,小草变绿了,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儿也开了,农民伯伯也要种瓜点豆了!

幼1:好美丽的春天啊!清明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 我们要去给先人扫墓,纪念他们。

幼2:对,还要给革命先烈们扫墓,纪念他们,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幼1:对。清明节除了扫墓之外,还可以到郊外游玩,放风筝,这时的风筝放的最高最远!

合:小朋友们,清明节放假时,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清明节吧!

清明节经典诵读会主持词【2】 女:敬爱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春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隆重集会举行我们的节日 清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心扉,释放激情,

合: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女:在这美好的时刻,我们将用一首首古诗吟唱五千年的文化,

男:在这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将让一个个经典缤纷我们的成长。

女: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

男: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

女:在书香四溢的校园中,

男: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里,

合:我们吟唱古诗,诵读经典。邗江区实验小学我们的节日 清明经典诵读活动展示现在开始 。

男:每逢清明时节,我们总会想起那些可敬的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今天,我们以清明的名义深情朗诵,

女:今天,我们以朗诵的名义迎接清明,

男:让我们坚守民族优秀的传统,

女:心怀敬畏,心怀感恩,,

女:从小立下报国志向,

男:当好建设者和接班人,

合:谱写中华新篇章!

女:老师们,同学们,邗江区实验小学我们的节日 清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清明节经典诵读会主持词【3】 (女)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齐)你们好!

(女)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天,我们金楼小学的全体师生,带着浓浓的敬意,来到这里,缅怀共和国的英烈!

男: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

女:无限哀思无限情,清明时节祭英雄。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金楼小学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诗文朗诵比赛

合:现在开始!

男:出旗!敬礼!礼毕!

女:唱队歌!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男:历史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女: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

男:请听五年级全体学生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节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清明节,我们走向绿色的山坡》

是谁,使天空变得晴朗高远?是谁,让大地变得色彩斑斓?是你们,解放军叔叔们!请欣赏诗朗诵《清明节,我们走向绿色的山坡》,表演者:、六年级梦洁。

3、《谁得的红圈圈最多》

《春天的故事》高歌他的事迹,改革开放彰显他的功绩,邓小平,一个划时代的名字,他童年的故事给了一年级小朋友什么样的启示?请听邓小平爷爷的故事《谁得的红圈圈最多》。表演者:一年级陈卓。

4、《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丢了牛,那放牛的小英雄王二小。请朗诵《歌唱二小放牛郎》,表演者,二年纪卜文杰。

5、《梅岭三章》

枪林弹雨中你们冲锋陷阵,严刑拷打下你们赤胆忠诚,

你们是人民心中的丰碑,你们是共和国不倒的长城。

男:请欣赏诗朗诵《梅岭三章》,表演者,五年级班罗京等。

6、《刘胡兰》

男:英雄的赞歌永世传唱,

女:烈士的英名万古流芳。

女:请听故事《刘胡兰》表演者:二年级沙雨寒。

7、《红旗一角的故事》

热血,浸透了红旗的一角;红旗,像热血一样鲜红。请欣赏诗朗诵《红旗一角的故事》表演者:李贤等。

8、《献给最可爱的人》

巧入魔窟中你们沉着机警,饥寒交迫下你们笑对人生,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黎明,你们无私无畏,舍身救国。

请听《献给最可爱的人》,演讲者:三年级杜精通等。

9、《点上一支烛,献上一朵花》

是谁,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是妈妈;是谁给了我们知识的甘露?是老师;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党,是祖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其实,我们应该感激的人太多太多,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请欣赏《点上一支烛,献上一朵花》,表演者,一年级程莲莲等。

10、《生命的边缘》

又是一年清明节,你可曾将逝去的英雄记起?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四月,让我们一起缅怀革命先烈!请欣赏诗朗诵《生命的边缘》表演者:四年级王思宇

11、《就义诗》

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的古诗,请欣赏有二年级同学带来的《就义诗》,表演者:杜龙等。

12、《回眸百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他最可爱的人民。下面请听诗朗诵《回眸百年》。表演:四年级,王文。

13、《你们的死重于泰山》

每逢清明时节,我们总会想起那些可敬的革命先烈,刘胡兰、毛泽东、雷锋请欣赏五年级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节目:《你们的死重于泰山》,表演者:三年级渠雨婷。

14、《我的自白书》

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烈士无限的憧憬;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英灵已逝,精神永存,请欣赏诗朗诵《我的自白书》,表演者五年级王兆志

15、《清明》

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请欣赏朗诵《清明》四年级王飒

16、《民族精英》

你们虽然离开了,但是我们永远铭记祝你这些《民族精英》

请欣赏朗诵《民族精英》表演者一年级卜祥维

15、《英雄赞歌》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请欣赏诗朗诵《英雄赞歌》,表演者:六年级全体学生。

男:历史将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我们这一代人,

女:今天,我们以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名义承诺:

男:我们心有大志,勇敢坚贞,学习英雄追求真理的信念,

女:我们知难而上,勇敢攀登,学习英雄不屈不挠的意志,

男;我们胸怀祖国,壮志凌云,学习英雄无私无畏的志气,

女:我们不怕风浪,争做蓝天雄鹰,学习英雄战胜困难的勇气,

合: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告慰烈士忠魂!

男:请李校长讲话!

女:请大队辅导员带领宣誓:誓词

少先队员们:

今天,我们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深知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作为少先队员,我们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奋勇向前,现在请全体少先队员跟我一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以红领巾的名义宣誓:(我说一句,你们大声说一句)

人民为先,祖国至上,

诚实勇敢,自律自强;

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振兴中华,再造辉煌。.

(宣誓完毕)

男: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

女: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

合:我们要让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5

[关键词] 井冈山;红色文化;物化表现

[作者简介] 林道喜(1964―),男,江西省莲花县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高级政工师、作家,井 冈山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井冈山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党史党建、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

[中图分类号] G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1-0072-04 [收稿日期] 2015-12-02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斗争中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功能的历史遗存。”[1](P13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逐步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主要涉及红色文化的内涵、生成、特征、表现形式、价值、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等问题和领域。本文试图以井冈山斗争历史形成的红色文化为例,探讨红色文化物化形态的表现形式,即红色文化的物化表现。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哺育了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开始,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困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井冈山安营扎寨,建立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上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耀眼、是熠熠生辉的红色狂飙,培育了影响深远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因此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主阵地,奠定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坚实基础。

井冈山是中国道路之起点。井冈山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井冈山道路一路走来,阔步迈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富强起来了,中华儿女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井冈山的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之源。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伟大的井冈山斗争中凝心聚力,充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凝聚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源头。信念坚定、开拓创新、依靠群众、与时俱进,是富国之灵、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井冈山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力量之基。革命的力量在群众,建设的力量在群众,改革开放的力量在群众。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井冈山的红色文化在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力量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革命摇篮地,井冈山著名。”[2](P38)1井冈山的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独具特色。当年,领导党和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成功道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在如火如荼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歌曲、民谣、诗词、楹联等红色文化,脍炙人口,常年相传,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红色文化,既涵盖井冈山斗争时期产生的革命文化,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专家名人创作的新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讴歌了英雄的井冈儿女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它既是井冈山精神的历史记录和真实写照,又是光耀千秋的井冈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播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物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圣地诗词、革命歌谣、名人语录、红色楹联、革命遗址、革命文物、标语遗存、艺术奇葩、墨宝碑刻、纪念建筑、红色歌曲、历史文献等物化表现。红色文化的每一种物化表现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形式、特殊的作用和特别的意义。

圣地诗词

诗词艺术向来就是火热生活的写真,井冈山斗争凝结出了大量的诗词佳作。先后为井冈山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三首诗词,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充分展现了的井冈情结。先后为井冈山留下了17首诗词,讴歌了井冈山的光辉历程、历史地位和发展成就,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何挺颖、黄公略、粟裕、萧克、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在井冈山留下了精彩的诗词作品。井冈山的红色诗词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光辉写照,同时又是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诗人浩荡襟怀的真实表达,更是一代英雄豪杰思想、工作和战斗生活的智慧结晶。他们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诗战斗,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澎湃的心潮、翻腾的思绪和款款的深情,凝结成了一行行启迪思想、激荡胸怀、教化人生的文字。这些文字,已然成为一份份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和一批批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6

诗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沁园春·雪》了。读这首词,人们都会为她的气势震撼,为她的意境陶醉,为她的深刻启迪,为她的优美感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更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一座高峰。

去年10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一张很小的木炕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它长只有51厘米,宽37.5厘米,高31.5厘米,黑漆斑驳,看样子很有些年代了。讲解员告诉我们,的《沁园春·雪》就是在这张又矮又小的桌子上写下的。

真没想到,一张小得不能再小的旧桌子竟诞生了一首气势恢宏的伟大诗篇。

1935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为了到山西的抗日最前线去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于1936年初带领中央红军从瓦窑堡出发,2月初便来到了陕西清涧县的袁家沟村。这里地处黄河之滨,与山西省隔河相望。由于天气寒冷,黄河上漂浮着大量冰块,渡船无法行驶,部队过不了黄河。因为当时渡河用的都是小木船,若在河中行驶会因冰块的撞击而解体,人掉进河里绝没有生还的希望。黄河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断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来到了黄河边,他站在岸上向大河上下眺望,只见汹涌的河水夹裹着大量冰块缓缓向前流去,冰块相互摩擦碰撞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震得大地微微颤动,呼呼的西北风刮在人们的手上和脸上,犹如刀割一般疼痛难忍。面对此情此景,感叹地说:“天气再冷些,黄河水结成冰就好了。”

也许是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感动了天地,第二天早晨起来,奇迹出现了,天上纷纷扬扬飘着鹅毛般的雪花,整个大地银装素裹,一片雪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坚硬的冰层为红军架起了一座通向彼岸的天然桥梁。天公相助,天遂人愿。凝望着如此壮丽的景象,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激情飞扬,诗兴澎湃,他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想到了伟大祖国妖娆多娇的辽阔江山,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等历代为此折腰的英雄想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于是就伏在房东白育才家的矮小炕桌上奋笔疾书。没有多久时间,一首千古绝唱便跃然纸上。

其实,在小桌子上写下的何止是一首诗词,中国革命这部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伟大史诗,不就是和他的战友们在小桌子上挥就的吗?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21年7月,先是在上海法租界一栋普通房子里的一张小桌子上,后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的一张小桌子上,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代表秘密召开了党的“一大”,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有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序幕也由此正式拉开。1927年春天,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惨痛的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于是在南昌一家旅馆的一张小桌子旁,发动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打响了我们党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几乎与此同时,在湘赣边界一个农家祠堂里的一张小桌子旁,秘密策划并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带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不知革命的希望在何方。坐在茅坪八角楼的一张小桌子前凝神沉思,如豆的灯光点燃了他思想的火花,他大笔一挥,写下两篇光辉著作,鲜明地回答了人们的种种疑问,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在中央苏区,经常在瑞金等地的一张张小桌子旁,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制定作战计划,以出色的领导和指挥艺术,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也同样是在这一张张小桌子旁,常常和群众促膝谈心,进行调查研究,思考并决定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等大事。红军长征开始后,当革命和红军处于十分危急的关头,在遵义一幢房子里的一张小桌子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在此后的长征途中,在一张张小桌子上摊开军用地图,沉着果敢,指挥若定,率领红军四渡赤水、直下金沙、强渡乌江、飞夺泸定,过雪山草地,战腊子天险,神话般地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在陕北延安,在杨家岭和枣园窑洞里的小桌子前,一边指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边进行深邃的思考,不仅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而且创立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延安窑洞小桌子上那彻夜通明的灯光至今还照亮在我们的心头。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先是在陕北转战,利用行军间隙,坐在小桌子前,一手拄着行军时用作拐杖的木棍,一手拿着烟卷,稍锁眉头,略施小计,就在巧妙的周旋中把胡宗南几十万大军搞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而后又在西柏坡的小桌子前运筹帷幄,进行战略决策,指挥三大战役,决胜千里之外,最后彻底了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小桌子,是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大舞台。没有小桌子,就没有一部部中国革命威武雄壮活剧的上演;没有小桌子,就没有中国革命胜利这部宏伟史诗的诞生。

前些年看到一则资料,说《沁园春·雪》这首词是1946年在重庆谈判期间首次在《新华日报》发表的。当时就像放了一颗威力无比的原子弹,震惊了整个山城重庆,引起了当局的极大恐慌。恼羞成怒,下令的文人墨客作词应对,企图把的这首词压下去。然而,尽管这些人搜尽枯肠,绞尽脑汁,结果写出来的诗词在《沁园春·雪》面前,统统都显得黯然失色,相形见绌。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不知道名篇决不是在优越的书斋里可以硬写出来的,而往往是产生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产生在简陋破旧的小桌子上。真正的不朽之作,是艰难困苦逆境挤压下一种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迸发。而且这种挤压越大,其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迸发也就显得越发激烈、悲壮和感人。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7

如此,它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一曲《关雎》,写出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深切思念,愿持子之手,与子偕老,却终末谋面,他那求之不得的痛处,深切的思慕和美好的愿望一一体现。它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抒写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心追慕之思,以及对她的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一首《观沧海》,是曹操写出了他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愿一统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此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既勾画出一幅大海的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又用气势磅礴、苍凉悲壮的语气写了自己,他曹操啊!世人只知道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却不肯承认他也是治世的能臣。他一心革除弊政,厉法严行,官渡之战,他的雄才伟略,青梅煮酒,他的英雄气概。

他!令我敬仰;他的诗!令我感叹!他就是三国时期最不能抹杀的灿烂一笔!她!一群女流,却替父从军,她辞去爹娘,在军队一度十三年,直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终于可返回家乡。同窗共友相看,木兰竟是女郎。花木兰,一个不朽的人物,在千年传唱,一赋《木兰诗》,讲诉一位织女变成将军的故事。最后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文,耐人寻味。

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润之。一词《沁园春·雪》,词的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人物,抒发词人的抱负。“俱往矣”将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笔带过,便向着今天的辉煌驶去。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了子任对自己的信心,对大好山河的向往,对其全文作总结。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8

一、 革命历史题材的诗意表达

常宁市歌舞剧团的《夏明翰》就是一个革命历史题材,它以歌剧的形式真实地展示了夏明翰的革命人生。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列强蜂拥而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五四”运动的如火如荼展开,预示着中国历史进入全新的进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夏明翰等有志青年开始奋而投奔革命事业。夏明翰二十岁当选为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同年离家出走;1921年经和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衡阳籍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在长沙领导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1924年任湖南省委委员兼中共湘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与郭亮共同主持召开了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1926年调武汉任全国农协秘书长,兼任的秘书;1927年参与领导了秋收起义中的平(江)浏(阳)暴动;1928年年仅28岁的夏明翰英勇就义于湖北武汉,刑前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歌剧《夏明翰》采用编年史形式,真实地展现了夏明翰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为了共产主义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只要主义真”的崇高追求。

通常而言,革命历史题材在电影、戏剧等作品中呈现的主要方式是在叙事过程中完成对“个人、亲情、家世、伦理的超越,而达到阶级的、革命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由个人经历、一家之仇、儿女私情而达到阶级的共识、私欲的捐弃,将个人融入革命队伍的铁流;由个人故事、家庭命运的独奏而为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交响”。(戴锦华:《电影批评与理论手册》[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在这种宏大叙事的建构下,作品通常会把革命、战斗作为自己的总主题,把歌颂革命英雄作为己任。《夏明翰》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同样遵循着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一贯的表达方式,它张扬着对共产主义的强烈向往和坚定信念,展示出中国人民反压迫、反殖民的决心,高扬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歌颂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们知道,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由于要尊重其重要属性――历史性,因此只有深通历史并掌握历史运行规律才能发掘历史本身蕴含的智慧和架起通向现实的桥梁,在此基础之上,站在当代思维的新高度,发挥艺术想象,精心构思,给今人以启迪。然而,追求宏大叙事的革命历史题材由于承载着意识形态的使命,往往会设置宏大的场景、敌我二元对立的态势以及模式化的社会背景,因而它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设置一个既定的框架模式:人物塑造依据阶级和政治归属而来,只须将剧中人物置于相应的坐标即可;情节的演进也只需在这一早已划定好了的坐标中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这样一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大都是标签化的故事和人物,为追求高大全反而将作品堕入假大空的窠臼,其历史性和真实感反而大打折扣。尽管这种模式容易造成概念化、公式化的人工痕迹,但由于采用既定模式进行创作会省时省力且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直到今天,很多这类题材的作品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照搬。当然也不尽然,一些成功的作品同样在这种宏大叙事的框架下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些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意蕴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浓烈的忧患意识,通过诗意的表达得以凸显,使理性思辩与激情张扬相得益彰,它们通过宏大叙事与人性亲和的有机交融,实现精神内蕴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组合。歌剧《夏明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首先,夏明翰本身就是一个诗人,他有着非常浓厚的诗人情节,自幼能写诗,常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剧中,他用诗歌表达革命理想和愿为革命献身的豪情:“越杀越胆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摘自杨小明、士一编剧的歌剧《夏明翰》演出文本中的唱词,以下凡取自该文本中的内容都只用引号作引而不再作注)他以诗歌悼念革命先烈并激励革命斗志:“听!那湘江的水声,前头的去了,后面不断地逐着奔放。看!那天上的白云,上面的散了,底下不尽地浮着堆上。前面的呐喊快止了,后面又继起了摇天动地的哭声。前面的血光快暗了,后面的热泪又海放江奔。一点一滴,一寸一尺;一分一秒,一时一日――前进不已!”当然,那首“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战斗诗篇更是革命者取义成仁的冲天呐喊,并以此成为该剧基点和高潮。这些诗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剧中角色的内在情感,这种内在情感和与之呼应的外在情感(祖孙情、母子情、兄弟情、夫妻情等系列情感)(《夏明翰》正是通过这些情感来建构故事情节的)一起以强烈的抒情意味,对革命历史题材进行了诗意的表达。

其次,《夏明翰》艺术地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的同时,也发出了弦外之音。这弦外之音往往通向今天而又启迪人们对现实思考的层面,这就使得《夏明翰》呈现出一种含蓄、凝练、隽永、深邃的气质,历史在这里被转写成一种诗化的述说,达到追求诗意与强调内涵的双重表征,让该剧在宏大叙事的框架下彰显了无尽的意味。

二、 革命英雄的人性观照

歌剧《夏明翰》中展现的主人公夏明翰,是一个不容质疑的革命英雄。他自诩为“一把焚毁旧世界的熊熊大火”,为了“齐栽自由花,舍得一身剐”,用他妻子家钧的话说是“为自由九牛难回不动摇”。他的理想、追求、信念是“高举共产主义旗帜”、“蒋帮独裁专制”、“誓为人间争自由,要为主义而奋斗,不做封建一优囚。”他“早已视封建专制反动军阀作寇仇”,因为“四・一二,蒋帮发动反革命,一夜之间,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他要为“民主生根芽”、“建设崭新家”。作为“敢为人先走天涯”的他,有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决心,有着“领头雁”的功能与先驱精神。很显然,夏明翰被塑造成了英雄中的英雄。

传统革命历史剧中的英雄塑造,通常是通过表现英雄对传统伦理的背叛和自我意识的毁灭进而投身革命,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引和教育下,成长为崇高的英雄。如《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他们都遵循着这种塑造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下反映的理念是个人价值诉求向集体价值诉求的归依,它试图在革命英雄的行为中发掘崇高的伦理意义,并在痛苦的伦理抉择中反衬英雄行为的可贵与神圣,最终指向集体价值的崇高。为了凸显英雄的英雄特质,惯用的叙事策略是拔高人物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英雄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把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融入到革命事业规定的轨道之中,他们把生命的奉献作为对自身价值的最高肯定。正是这种战火和鲜血的浇铸,成就了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然而,这样的完美英雄形象容易脱离生活的实际基础,人物会不由自主成为政治理性的载体,成为某种抽象的政治符号,成为表达某种政治观念的传声筒或代言人,从而出现概念化、符号化的倾向。而《夏明翰》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其一反传统同类题材人物塑造的单向度、高大全和脸谱化,赋予英雄人物以丰富的人性内涵。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夏明翰》是用情感作为该剧的基点和动力,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夏明翰身边的人物与与之对应的情感有: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女情、兄弟情、兄妹情、同志情、战友情等等。在这些情感的纠结与冲突中,夏明翰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泄露出与人性相关的精神信息,尤其是他深陷于情感漩涡中所产生的内心矛盾、彷徨和痛苦。这些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挖掘和表现,也是在宏大叙事中实现个体性超越的重要维度,由此呈现出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夏明翰尽管是一个“为了自由和理想,我风餐露宿走天涯”、“投身革命即为家”的革命家,但他并不像他爷爷误认为他“桂根不想家,行孝更无暇”的那样,而是“其实我想家,心底常牵挂”, 他对母与妻儿唱道:“其实我要家,一个和睦温暖的家”,但是革命者毕竟是革命者,为了大家不得不舍弃小家。在这里,革命者的崇高形象与作为母亲的儿子、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爷爷的孙儿、作为女儿的父亲的平凡人的形象进行对接,并由此展开两种力量互相撕扯的张力。通过展现英雄的情感世界,让人物在合乎逻辑的命运进展中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主选择,把英雄人物由原来的神圣化、圣洁化转变为人性化、真实化,英雄形象由扁平的政治理念的象征符号,一跃变成立体的人格化的生命符号。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人物的主体意识,增加了英雄人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性,还通过剧中人物的挣扎,将观众吸引进起伏跌宕的人物命运之中,让观众与人物和故事融为一体。由此,一个历史上的革命英雄便获得了当代社会和观众的亲近、喜爱、崇敬、同情,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三、 舞台呈现的艺术化取向

《夏明翰》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叙事背景,以革命历史尤其是以上个世纪初的中国革命史为叙事脉络,自觉追求史诗品格。一方面,创作者严格按照史料记载构思戏剧,做到了人物和事件都有据可查有史可鉴。例如夏明翰离家出走、参加革命、英勇就义都是历史的直接书写,他哥哥夏雷根成为特派员的事也是如实写照,就是送给夏明翰和家钧的结婚对联“世上唯有家钧好,天下谁比明翰强”也都确有其事。另一方面,创作者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情,用种种生动的细节使舞台人物熠熠生辉,为了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中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与牺牲精神,创作者在历史框架下强化戏剧性、强化人物情感,调动各种舞台元素使这一革命历史题材内化为感人的诗情并进而使该剧具有了强烈的艺术张力。

在舞美方面,该剧以追求“意象”、“象征”为内核,让观众的想象与作品营造出来的意象空间进行碰撞,让观众自觉地在想象中建构作品的内涵,最终让观众成为作品的参与者与设计者。(参考该剧导演何维的《导演陈述》)《夏明翰》自始至终没有一幅完整的布景,其布景都是零碎化的组合。即便是党旗,党旗上的镰刀铁锤也不像现实的党旗那样是和红色布幔绣在一起的,而是在一幅巨大的布幔(在灯光的映照下使布幔成为红色)前面单独吊下来一个镰刀和铁锤,从而形成一幅立体的旗帜。这样一来,这面旗帜不仅具有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它超常规的呈现方式更是打破了观众既定的观赏习惯,自然而然地激起了观众心理的创新期待。观众的想象、联想会带来他们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并参与对作品的建构,他们就会重新考量党旗内涵,考量镰刀和铁锤对革命、对党以及对新中国的分量,而这些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平面而常规的党旗难以考量的,因为在一般人眼里似乎镰刀和铁锤与红色布幔本来就该天经地义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就打破了观众的定向期待,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意蕴空间。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9

【关键词】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

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 稼轩则是弓刀游侠”, 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苏轼与同行者在遇到突然降临的大雨,以同行者的仓皇失措衬托出他的遇变不惊、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的人生境界。他的旷达也是一种内省式的性格,其目标是超越种种是非、荣辱、得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与安适。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时期,羸弱的南宋朝廷一味苟合求安,朝中投降派当道。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矛盾,但他仍力排众议,力主抗金,他面对家国衰亡之悲剧,不可能超然洒脱,只能以强烈地赤子之心来报国,而南宋统治者却无法让他肩负起挽回颓局的重担。所以,在他心里时刻都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这种悲剧情结,在他的词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结尾一句的无限悲惨与前面的豪壮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其胸怀报国之志而只能蹉跎岁月以至渐老的无可奈何全盘托出。又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更将其壮志难酬、英雄失意的悲凉跃然纸上。所以,如果说苏轼的旷达胸怀是寻求对现实苦闷的解脱,有意掩饰自己的悲容,那么辛弃疾则是将无可奈何的悲愤毫无内敛地泼洒出来。

二、词诗与词论

在谈到苏词和辛词时,词论家这样说过:“苏以诗为词,辛以论为词”,词诗即词创作中的诗化倾向,苏轼在作词方面,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词诗界限,以诗入词,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并且将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融入其中,大大拓展了词的范围和表现功能,使词从不登大雅之堂走上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轨道。在写法上,主张凡诗能用的艺术手法、凡诗能表现的思想内容都移植到词中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苏轼词的诗化倾向,其实质就是词对诗的靠拢,吸收溶解诗在题材、表现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一些特长,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 辛派词人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发展出吸收散文创作手段的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议论和对话等手法都移植于词,特别是独创性的用经史子集中的词汇入词,更是独到;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规范含蓄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三、自在与当行

苏轼词和辛弃疾词之别还在于做词时的随意与不随意。众所周知,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苏轼自己也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可见他写词时思如泉涌,若天马行空,不受任何限制或拘束。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并从客观事物上发觉规律,“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些诗作中,自然现象已经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辛弃疾的时代,他志在恢复中原,但当时投降派当道,无以施展其宏伟的抱负,一腔悲愤只能寄之于诗词,故大多都是激扬高亢之篇。他作词善于抒情但能严守格律,词要经过作者的苦心经营,将平生的创作精力都投向了词,进而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雅情与雄气

清代的词论家陈廷焯评论道:“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 极英雄之气”。就苏轼的一生来说,与其说它是一位政治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极富才情的文人雅士。苏轼擅长书法、绘画、写诗、填词,所以在他的生活里洋溢的是文人特有的情致。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他常攫取生活中最富有诗意的东西加以描写,其词诗意盎然,诗味浓郁,将描写对象主观化与诗意化,从而渗透了文人的雅趣。相比苏轼而言,辛弃疾则更像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豪情的民族英雄, “英雄之气”道出了稼轩词的重要特点,他写词不像某些文人一样舞文弄墨、附庸风雅。而是抒发自己的英雄豪气。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真实地道出了他的豪气。他经常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挥剑杀敌,彻底斩断入侵者的铁蹄,收复中原大地以实现其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然而其豪情壮志却受到了强大的阻力。他不被理解、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与不甘,充斥在词作的每一个角落里。当他写词时,雄气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尖,所以说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