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7:24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1

关键词:母亲教育;青少年成长;社会化;家庭教育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一)青少年生理发育加速。近几十年来,有专家学者指出,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出现了全球性提前的倾向,主要体现在青春发育完成缩短和青春发育提前两方面。

青春期发育期普遍提前的趋势,使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和各种危机和困扰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生物性紊乱。青少年生理发展加速和性成熟的加速,导致其自身对自己的状况不适应,甚至对于这种突然发育会产生陌生感和失衡感。(2)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与障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包括吸毒、酗酒、犯罪、网络成瘾、学校相关问题、心理抑郁与自杀以及饮食障碍。

(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迅速提高。(1)记忆的发展。记忆广度达到一生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都达到高值。(2)思维的发展。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束缚,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青少年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这个时期的特点是:(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2)深切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3)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和强烈的自尊心。(4)自我中心性出现并增强。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经常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反抗心理普遍存在,对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控制予以排斥。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从而导致身心发展失衡。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然而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使青少年仍处于半成熟的状态,这种不平衡是造成青少年各种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一)母亲对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在生活技能方面。长期的陪伴,母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会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给孩子并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映射出了母亲的特点。在学习方面。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学校和家庭g其主要的活动场所,教师和家长成为了教育的主力。基于传统的家庭分工观念,母亲成为学校――家庭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在家里,母亲们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向子女讲解知识、检查作业,甚至与子女一同学习。子女的逻辑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向母亲习惯靠拢。

(二)母亲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青少年自主接触社会的初始阶段,家庭当担负起子女社会化的首要任务,在子女社会化进程中,母亲的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成为子女标杆,为子女人格养成定下基调。

(三)母亲对青少年心灵抚慰。母亲一生都是子女心里话最忠实的听众。通过对所带学生简单的问话统计,高达90%的大学生在平时拨打家庭电话的选择对象是母亲,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们觉得与母亲的谈话轻松且愉快,能感受到来自于母亲的关怀。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父亲往往是规则和力量的象征,从而会对父亲产生敬畏感,从而增强了对母亲的亲近感,因此母亲更多地承担起了与子女心理沟通和压力缓解的任务。

三、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母亲教育知识的匮乏。母性的本能决定母亲是子女的主要教育者,但其并非天然就是合格的教育者。有调查表明,有超过73%的准母亲在孕育期间没有做母亲的心理准备,对教育子女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使得母亲在教育中仅仅依靠在长辈传授的理论和自己零散学习的教育学知识,缺少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效果是事倍功半。

(二)母亲教育的“错位”和“越位”。现在社会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对子女和家庭生活都有了更高的期望,并且许多母亲会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这就容易产生母亲对青少年教育的“错位”和“越位”。“错位”是指母亲对青少年进行过多的知识技能教育,把青少年的生活时间都变为学习时间。“越位”是指母亲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使青少年超负荷地承担学习任务。这种教育的“越位”和“缺位”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快,甚至会对母亲的教育产生反感,但母亲不了解自己施加给青少年的痛苦,这会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和母亲的矛盾,助长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三)母亲行为有失偏颇。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一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高,母亲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有些母亲不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过分追求物质,贪图享乐,这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四)母爱的缺失。根据调查,中国农村 “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100万,57%的儿童父母是一方外出,43%的是父母同时外出。在同时外出的情况中,79.7%的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托付于亲戚、朋友,7.3%的孩子无人监护或者不确定。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和不完整家庭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这一部分青少年往往存在着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自卑心理、怨恨心理、逆反心理等问题。

四、完善母亲对青少年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应重视母亲教育。母亲对子女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奠基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母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当社会认可了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社会的研究和宣传,使母亲教育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全社会的家庭教育意识,让母亲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价值。

印度妇女教育的先进鲁纳卡兰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在社会普遍倡导母亲教育的背景下,要想让母亲履行好教育职责,就应使女性学习和掌握作为一位母亲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社会可以通过向结婚登记的女性发放母亲教育手册、拍摄母亲教育的宣传片等方式普及母亲教育的相关知识,营造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二)让母亲成为教育家。首先,让母亲认识到其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对母亲教育的普及宣传活动,母亲对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在学校或者社区成立“母亲教育俱乐部”,给母亲之间的交流提供一种渠道,让母亲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良因素,避免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由于青少年阶段的子女在校时间长,学校应承担辅助母亲教育的责任。再次,母亲自身应该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母亲只有在主观上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其才会利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资源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每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尽相同,并且有许多母亲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是由于母亲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有更多的人聚焦母亲,关注母亲教育,帮助母亲提升自身素质,以此来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增加国家实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2

家父不幸于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寿终正寝,与世长辞。连日来,我们全家人沉浸在无限哀思和无比悲痛 之中,终日食不甘味,夜难入寐。

在料理家父丧葬事宜期间,众多的乡友、社会各 界朋友鼎力相助,尤其是本村的父老乡亲从多方面提 供方便,为我们排忧解难。不少挚友不辞劳苦亲自参 与葬礼的筹划,不畏风寒、奔忙不息、费神出力,我们全家人万分感激!

今天,有众多的嘉宾在百忙之中,满怀深情莅临 隆情吊唁,我们做儿女的不胜感激之至,先父在天之 灵也深感欣慰。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条件有限,招待不周之处,敬请 海涵!

篇二:丧事答谢词

各位亲朋好友: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从百忙之中拨冗来到这里,送别我的母亲。 感谢大家在母亲生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更感谢这些天来各位对父亲与我的帮助和安慰,是你们的关怀,使我们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可以支持的住。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父亲与我,也代表我的母亲,向大家致以最为诚挚与衷心的感谢。(三鞠躬)

母亲生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于二零零八年三月四日在市东医院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她在世的时候,始终很好地扮演着每一种她所担任的角色。 在工作上,她一直是兢兢业业,积极努力;在生活中,孝敬老人,任劳任怨。 而对于我们这个家庭,对于父亲和我而言,她更是一位最伟大的妻子和母亲。 对于这个家庭,她付出了她的所有,在她心目中,永远都将父亲和我看得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甚至超过她自己。 也许她没有了不起的成就,没有非凡的经历,然而她对我们所付出的爱,绝对不比世界上任何一种逊色。 是她,在三十多年中与父亲相濡以沫,建立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也是她,不仅给予了我宝贵的生命,更用她最伟大的母爱陪伴我健康快乐地成长。 尽管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却美满,欢乐。

然而,这次,她如此突然地离开了我们,甚至没有对我留下一句嘱托和叮咛。 我想,她是太累了,在为父亲和我用尽了所有的精力以后,她需要休息了。 我告诉自己,现在应该是为母亲做一些事的时候了,不要再用眼泪和忧伤打扰她的安眠, 让她继续为我们操心,牵挂。 她已经给了所有她能够给的,若是累了,就让她睡吧。

母亲一直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在场各位,以及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前来的众位亲友,你们的心意、你们对于她的不舍连同对于父亲和我的关爱,我相信母亲是深深感激的,她的灵,更是会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愿每一位都健康、幸福。

我相信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更有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存在着。 在去年被带领做了决志祷告并且去了教堂的母亲,我应该可以认为她是去了那一个更为美好的国度吧,在那里,有一种最美好的来自上帝的爱会伴随着她。圣经上说:“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 在失去母亲的那晚,基督耶稣告诉我一句话:“神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所以,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那个完美世界重聚。

请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也请我的母亲放心,父亲和我不会孤单,我们依然拥有彼此,也会努力更好的继续我们的人生,连同母亲的生命一起活着,使这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我也相信,其实母亲从来不曾离开我们, 她留下的那一点一滴的美好回忆,以及直到世界终了都不会消逝的爱,永远都会萦绕在父亲与我身边,我们一直都是三个人一起,过去,今日,以及将来。

请让我再一次代表我的全家对所有亲友表示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更希望各位可以珍惜自己、珍惜所爱的,也珍惜那爱我们的,我相信我们都会得到幸福。

亲爱的妈妈,请你安息。

谢谢大家,谢谢。

篇三:丧事答谢词

各位亲戚,各位邻居,各位朋友:

先母不辛与世长辞,我代表孝家感谢各位亲戚远道而来悼念,感谢各位邻居、各单位领导、同事、朋友、大力相助,感谢在先母重病期间关心、探望和去世后为办丧事做出努力工作 的所有朋友们。孝家对前来悼念和帮忙的朋友如有照顾不周全的,敬请谅解。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3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各位在异常寒冷的早晨,放弃自己春节的休假时间,舟车劳顿,从四面八方齐聚于此,来悼念我的母亲——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一位慈祥而善良的老人。我们姊妹几个倍感温暖,我谨代表我的姐姐、兄长和弟弟向各位道一声谢谢,辛苦了!

亲爱的母亲褚玉珍,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2016年2月12日凌晨3时12分逝世,享年85岁。

母亲生于1932年3月3日,原籍河南温县。她幼年丧父,颠沛流离,生活异常艰辛。

1951年,母亲进入咸阳西北国棉一厂,成为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之后为支援西安纺织城建设而调入西北国棉六厂,直到退休。

母亲渴慕文化,曾经在夜校识字班里努力学习。她聪慧能干,工作中是标兵,学习上是先进。

那时候我父亲的兄妹多,不过在母亲的操持下,大家和谐相处。一家人的户籍迁往城里,加上母亲自己的孩子,十多口人挤在一起生活,让母亲操劳困顿至极,然而她从不抱怨。

1957年,由于父亲被划为右派,送去劳改,母亲在厂里备受歧视,但她强忍巨大的政治压力,仍坚持一年几次带着年幼的我们去探望父亲,给绝境之中的父亲以极大的安慰。父亲右派20余年间,我们坚韧的母亲,不仅拼命为父亲的冤案奔波申诉,还为我们几个孩子的上学、就业等问题受尽白眼,四处求人。在那种环境下,虽然政治上遭受歧视,但在母亲的呵护和勤俭劳作下。我们吃得饱、穿得暖,生活中仍充满了欢乐。

母亲为人善良,她常说一句话,借人十斤面还人十斤半。还常教导我们,要懂规矩,别占人便宜;帮别人是善,吃些亏是福。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与邻里关系融洽,与亲戚关系密切,孝顺奶奶、外婆,关爱丈夫和儿女,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近十多年,母亲年纪大了,又多病缠身,尤其是类风湿病,让她痛苦不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可她仍充满乐观,心里总是牵挂着我们和后人们。谁的身体怎么了,家里有什么事情,她都一清二楚,就是隔了几辈的重孙,她也能如数家珍,真是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家族操碎了心。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她的慈悲,她的善良,她的宽厚,她的乐于助人,每一桩、每D件都让我们回味、思念,都让我们记忆犹新,并肃然起敬。她的猝然离世,让我们儿女及孙辈难以接受,难以面对,使我们痛苦万分。也许,病痛折磨母亲太久了,在母亲,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得到安宁;唯有如此才不给儿女们添麻烦。可母亲您哪里知道,作为您的儿女,我们愿意服侍您D辈子!因为,您在家就在,您走了,我们去哪里孝敬您?您走了,我们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如果能有来世,我们仍愿做您的儿女,永远和您在D起!

人们说,母亲是孩子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课堂。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才能坚守做人的根本,有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领,也有了拿钱也买不来的好名声,这,就是母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作为她的孩子,我们一定会继承母亲传给我们的良好家风,学习母亲那种帮人是善、吃亏是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格。

母亲是平凡的,平凡如一株秋草,但她是我们心中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心中高耸的丰碑!她生命中的光火,耀千秋,照后人!

母亲走了,她太累了,她或许是作一次漫长的旅行。她的远行。注定让我们泪雨倾盆!

母亲,多好的一位母亲,多慈祥的一位长者,多么会谆谆诱导的一位老师。母亲形象的影带,从我们儿时一直滚播到今天!那么让人回想和令人陶醉。所以,母亲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但也阳光明媚。

母亲啊,您看,今天有这么多的亲朋好友为您送行,您应该高兴!母亲,您没有走,您音容犹在,德泽绵长。您永远都活在我们大家心上。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4

[关键词] 罗马法;中国古代法;家长权;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 D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60-1

民法上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亲”即父母,“子”即子女;在古代社会文明中,亲子关系主要以“家长权”形式体现。在家庭制度之中,古罗马与古代中国的第一个显著共同点是家长权,均被认为是绝对而唯一的特权。

一、家长权在罗马法与中国古代法的体现

(一)家长对子女人身之支配权

1.中国古代法。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服从,为中国古代家长权蒙上了一层温情伦理的面纱,家长理所当然地拥有对子女实施教令惩责的权力,而法律又特别将“不孝”列入“十恶”之首予以严惩;晚清沈家本在修律时试图赋予“子孙可对尊长适用自卫权”,最终却不得不在礼教派的压力下作出妥协。

2.罗马法。相较而言罗马法上家长权的发达与完备令世人惊叹,它对家长权的规定是直接而的,其中表现为家长权不仅表现为监禁、殴打、生杀,同时不为子孙身份之限制,公元前89 年《庞泊亚法》取消祖父对孙子、丈夫对妻子、家长对媳妇的生杀权,至于家长对子女的生杀权则一直维持到公元2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机构的逐步健全、国民观念的变化使得国法逐步对家长权进行干预:特拉雅努斯帝时禁止虐待子女;公元2世纪时,家长对家属的重罚必须经法院判决;至优士丁尼帝时代,家长权被限缩于“有节制的矫正权和规束权”范围。

(二)家长对家庭财产之支配权

1.中国古代法。中国古代父家长型家庭之中,财产归属从法律角度而言,整个家庭的财产均归家长所有和支配;“尊长在世,子孙不得有私财”不仅是中国古代礼法的一贯要求,历代法律还会对子孙侵犯家长财产权的行为予以严惩;日本著名学者滋贺秀三先生对这种“同居共财”给与详尽解释:家产从形成、目的来看是为了养活全体成员之经济功能,不言而喻令他它属于大家的财产;但是如果着眼于家产在法上的权利归属问题时,则明显的是父亲的财产。

2.罗马法。由于中国古今法律概念的差异导致学者对中国古代家庭财产法的归属上难免分歧,但在罗马法上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据纯粹的原则,家父是财产权利(包括家子之财产)的唯一主体;值得注意的是,“特有产制度”作为罗马法上财产制度的例外,渐渐动摇了最初的家庭财产统一观念,与中国古代法相反,罗马国法的积极创制(通过特有产权利主体、客体、内容的逐步扩大)使得家子获得了真正独立的财产权利,传统的“家子所得归家父”逐步发展成了“家子在‘因父的财产’或‘依父的指令’行事的情况下的所得归家父”。

二、亲子法在不同制度中的表现

(一)婚姻存续间的亲子关系

1.亲子关系概述。不论在何种情况,父亲对子女都有家长权, 子女都是父亲的宗亲;子女对父母有尊敬的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惩戒的权利,惩戒权习惯上也可以由母亲行使;父母子女彼此互负抚养义务;父母可以遗嘱方式指定子女的监护人,但法官在批准以前调查证实母亲于死亡之前有再婚行为的,则母亲的遗嘱指定无效;父母子女之间可享受“能力利益”,类似于现代民法中继承人应当在继承范围内承担遗产债务之规定;非经长官允许,子女不得对父母提起任何诉讼,父母则不得对子女提起有损其名誉的诉讼;父母子女之间互负作证义务。

2.母亲与子女的关系。(1)有夫权婚姻中的母亲与子女关系,是宗亲和血亲之统一,均处在家长权--父权之下,母亲与子女互有继承权且地位犹如兄弟姐妹;父家长死亡,则依法由有行为能力的儿子做母亲的监护人,如果儿子有数人,则共同监护;养母、继母与子女虽然不具有自然血亲,但同样属于宗亲关系,故双方之法律关系类比生母;(2)在无夫权婚姻中,母亲与子女有血缘关系但无宗亲关系,二者分别处在两个不同的家长权之下,最初的无夫权婚姻中,子女与母亲彼此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子女非母亲的法定继承人,母亲亦没有遗嘱权;在之后,大法官法才赋予双方一定的相互继承权。

(二)婚姻解除的亲子关系

1.子女身份。婚姻解除时已出生的子女身份确定,婚姻之解除对其不产生影响;对于解除时已受孕但尚未出生的子女,古代法为避免血统的混乱和伪造,规定妇女在丈夫死亡后要经过10个月的守孝期才能再婚(后改为一年的禁婚期);违反“守孝期、禁婚期”之规定而再婚,婚姻虽并非必然无效,但主婚人须受“丧廉耻”之制裁。

2.子女的抚养、监护。无论是有夫权婚还是无夫权婚,婚姻解除后子女均由男方抚养、教育,处于父权支配之下;但是如果离婚系丈夫过失导致,则子女之管教由丈夫负责,显然不利,从地奥克莱体亚努斯帝开始,在前述之情况下由法官酌定子女的抚养权人;与古罗马不同的是,古代中国的亲子关系多由刑法调整,如汉代确定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儒家仁孝思想的体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取代黄老之道,儒家的‘仁孝’思想得以凸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汉代律令中得到贯彻;唐朝礼法结合达到顶峰,《唐律疏议》不仅对这一原则发扬光大,同时也规定了在亲子关系中身份上的差别。

三、结语

通过上述比较可看出,亲子关系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亲属法中永恒的话题,同时西方在父权主导之下的亲子关系随着时代的演进,呈现了积极、人性的变化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对古代亲子关系注重维护父权予以抨击的同时逐步提出了“子本位”的亲子法,但立足现实,我们不难看出,亲子关系既非“父本位”,亦非“子女本位”,而应以父母子女平等互补,互享权利互尽义务,共同美满生活为目的,家庭作为社会之细胞,为构建有序和谐社会所不容忽视之主体,从这个意义讲,“社会本位”或许应为亲子法之要义。

参考文献:

[1]彼得罗・彭梵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优士丁尼.徐国栋译.法学阶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爱军.罗马法中的亲子关系与古代中国法亲子关系之比较[J].济宁学院学报,2009.

[4]孟令战,刘永.简析罗马法中的家长权[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

[5]江兆涛.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中家长权之比较研究[J].法学研究,2008.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5

母亲节演讲稿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感恩五月,感恩母亲》。

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我看到的一个故事:在拉丁美洲一次地震后,人们救出了一个孩子。但孩子不走,孩子对着满地的废墟大哭不止。人们便开始继续挖掘。并且发现了惊人的一幕:一位母亲踩在父亲的肩膀上支撑起了孩子的生命空间。还有一个故事,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母亲的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六七个月大的婴儿,在她的身体下却安然无恙。几天后,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儿的嘴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抱起孩子,救援人员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续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自己的指头,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有一个人,她总是默默的为我们付出,却不要你的任何回报,她永远在我们的心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你愿意用你的一生去爱她,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世界上没有一种爱可以与这种爱相提并论。

一年之中,几月都可以忘记,唯独五月,是我们最最最不应该忘记的一个月,因为五月是对母亲们的赞美和颂扬,是为了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感恩母亲。

当你回想起在你成长道路上的种种片段:从你开始学习说话到上幼儿园,与朋友们草地里打闹的欢声笑语,都伴随着母亲的叮咛,大家是否知道,母亲并不是要求我们付出多大的回报,只要我们在外面能经常给家打个电话哪怕发短信问候问候,妈妈心里都会感到很高兴,也会很感动,对我们来说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我们都做不到呢?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千千万万,实数难以报答,我们应该对母亲孝敬有所行动,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在这温馨的日子里,祝全天下所有的母亲母亲节快乐!一束康乃馨,一句妈妈,您辛苦了就能让母亲的脸颊重绽灿烂的笑容!让我们多给母亲一点体贴与关怀,让母亲和我们的家充盈着幸福与和谐,我们就迎来了真正的长大!

在此,我想引用一首诗来结尾:

孩儿的成长,是母亲再生的希望;

孩儿的失败,是母亲酸楚的泪水;

孩儿的成功,是母亲幸福的微笑。

为了母亲那灿烂的笑容,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母亲节演讲稿范文二

5月x日是母亲节,是我们心中最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个节日,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恩我们的母亲。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体验,我们感激;母亲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感激;母亲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开导,使我们获取知识和力量,我们感激;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困难和曲折,是母亲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我们更应感激。

感恩是一个人爱心、良心、善心、责任心以及忠心的综合表现。很难想象,一个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没有孝心,不知报答,对老师、同学没有爱心,不知敬重的人,将来能对他的公司,对他的国家负起什么责任?一个不爱国,不爱家,不爱他人的人,又怎么能够尽心尽力去建设祖国的明天呢?

广告中曾写到小男孩为自己母亲洗脚的感人片断,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否是每个儿女都能够做得到的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或许有时会对一个陌生人的一点关怀念念不忘,却对母亲的大爱熟视无睹,嫌她唠叨,或因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然而,母亲却永远在一旁默默地支持我们,耐心的开导教育我们,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

母亲如玉般纯洁、象牙雕刻般精致,受母爱浇灌的生命酝酿着纯美和芬芳。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面对母亲的严厉,感悟母亲阳光般的心灵世界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孝顺母亲开始,学会感恩吧!让我们记住天下母亲共同的生日,为母亲洗一次脚,为她捶一捶辛劳的脊背,给母亲一个暖暖的拥抱,一句温馨的祝福,一脸感恩的笑容吧!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6

感谢你们踏着冰凝的积雪、冒着刺骨的寒风,亲临灵前,为我们的母亲奠行。我受大哥委托,代表我全家人,向母亲的神灵致悼词。

从1996年起,母亲患脑血管病,三次住院。今年十月,母亲第三次犯病,住院后我们抱着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终未挽救母亲的生命。古历二零零五年腊月十七日巳时(10点30分),母亲永远告别了父亲和儿女,撒手西去,享年六十六岁。

母亲生于古历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十七日。幼年家境贫寒,衣食不保。经家祖父与外祖父握手相约,母亲与父亲订了娃娃亲。一九五二年春荒,家祖父去外祖父家说:“我家的人,我领走!”十二岁的母亲被家祖父领回抚养。夏收之后,母亲又被大舅父送到杏树凹家中,安然度过了饥寒交迫的秋冬。一九五六年春,家中迁盖新房,懂事的母亲与已过世的姑母、南坡大伯母一道绕着锅台,忙前忙后,受到村人好评。一九五七年,十七岁的母亲与父亲结婚。不久,家祖父即将柜上钥匙交给母亲,说:“这个家你来当!”从此,母亲成了张门的女顶梁柱。一九五八年,母亲生下我大哥。此后,母亲相继生下我二哥、我大姐、我和我大妹、我小妹。可以说,母亲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无偿地奉献给了自己的儿女。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家族亲戚多灾多难。我们的祖父母、外祖母、小姨母相继告别人间。这一连串的变故,给了母亲精神以沉重的打击。随着儿女的长成,母亲的身心健康才日渐恢复。一九八六年,母亲随父亲农转非。此后,长期住在县城,大妹一直伺候在侧,直到终老,又回到故里杏树凹村。

母亲前半生的劳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那是低标准的年代,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祖父母俱已年迈,全家千斤重担落在了十七八岁的母亲身上。那年月,家家靠工分吃饭,家中就母亲一个女劳力,一年到头,多半的日子要带着沉重身子去上工。放工回家,既要伺候祖父母,又要经管一群嗷嗷待哺的儿女。猪在叫,羊在叫,家里家外、灶前灶后,都是干不完的活。到地里上粪,到沟里担水,到稠水河磨面,给猪割草,给羊垫圈。一有空闲就织布,天天深夜要纺线。嗡嗡的纺线声把我们送入梦乡,咔嚓的织布声又把我们从梦乡惊醒。我们家是缺粮户,为了补贴一家老小的口粮,母亲冒着打击投倒把活动的政治风险,把辛苦织成的布偷偷拿到集镇上卖黑市,被市管会的人撵得东躲。母亲听说四十里外的金山换粮划算,就带着我大哥去贩布,没黑没白,吃的是冷冷的苞谷面馍,喝的是讨来的百家水,来去都要步行。母亲自己挨过饥饿,所以绝不让自己的儿女再挨饥饿!母亲做到了!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没有挨过饥饿!

生育加劳苦,透支着母亲的健康;一连串的灾难,雪上加霜,使母亲一度不堪重负,精神恍惚。母亲动不动就生气、骂人、发脾气,就是这种重负所致。我们曾经不理解母亲,一些亲邻也不理解母亲,我们甚至数落过母亲。虽然我们得到了母亲的宽容,虽然我们终于理解了母亲,还向母亲尽了应尽的孝心,但面对母亲的灵柩,我们仍然愧悔不已!能被自己的母亲呵斥、责骂,是多么幸运呵!可是妈呵,你还能醒来?你还能再骂一声你的儿女吗?唉,母亲无言,只有放长声哭,妈呵……

母亲多半生争强好胜,性格刚烈,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她曾经与亲戚乡邻有过这样那样的口角之争,可她很少记仇,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绝无害人之心。她和北京我姨吵架后不欢而散,此后对北京我姨念念不忘。我们对大舅、小舅情意绵绵,那是因为母亲对我们曾经殷殷教诲。提起早逝的小姨,母亲总是长吁短叹。对小姨遗下的俩表妹王亚莉、王小莉,母亲一直操心有加,逢年过节,杏树凹演戏,母亲总要把俩表妹叫到跟前。母亲移住县城后,总是念叨刘家寨我姑,我说我去看我姑,母亲就高兴。记得我给母亲买了件外衣,母亲舍不得穿,我去看我姑时,母亲命我将外衣带给了我姑。亲戚不论谁到县上,母亲都高兴。母亲最盼村里人去,谁去了总唠个没完。我每坐于母亲膝前,她总爱讲说杏树凹的人和事。村里老了人,她落泪;村里谁病了,她担忧;村里谁结婚了,她高兴。母亲患病的最后一年里,经常说她要回杏树凹呀。看见窗外的楼房,她指说是梁上头,是立坡明。不了乡情,溢于言表;思乡之情,何其殷殷!现在,她老人家终于如愿以偿,回归了故里,长眠在了杏树凹的故土里。

母亲一生,是为他人活着,是为儿女活着。我大哥是头生子,母亲对大哥的用心最重。母亲爱骂我二哥,可对我二哥最操心,吃的,穿的,总想着我二哥。母亲最丢心不下的是我大姐。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总念说:“芦叶娃好长时间没来了!”拳拳思女情,溢于言表。母亲到县上后,长期与大妹生活在一起,大妹伺候她老人家饮食起居无微不至,同时也蒙受过这样那样的委屈。母亲能带病延年到善终,多半的功劳要归于大妹的殷勤孝心!母亲最心疼的是小妹,后来得到最大安慰的也是小妹。小妹每回休假回县伺候,临走时母亲总是拉着小妹的手不丢。如果说母亲也偏心,母亲最偏心的是她最不孝顺的老三我。从小母亲对我偏吃偏喝,出门总要带着我。一九八四年秋,我回家看母亲,正是雨后,路上、场上很难。母亲给我炒了盘鸡蛋,下了碗面,面里还窝着荷包蛋。我每次回县,母亲一看见我就去摊煎饼,因为我最爱吃煎饼。我能有今天,和母亲的偏心偏爱是分不开的。和母亲的爱相比,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我愧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妈呀,你能原谅你的三儿吗?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宽容的是母亲。我们相信母亲在天之灵一定是欣慰的,因为她的每一位儿女都曾经以赤子之心侍奉自己的母亲。母亲每次住院,我大哥、我二哥、我大姐、俩妹总是争着陪床。母亲弥留人间的日子里,明知道天命难违,大姐却把母亲抱在怀里不肯松手,妈呀妈呀地叫个不停。儿女的孝顺使母亲离去的时候带着安祥的微笑。这成了我们姊妹六人最大的安慰!

此时此刻,面对母亲的灵柩,我代表我们六位子女发愿起誓:我们将把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怀念化为加倍的孝心,奉献给我们忠厚的父亲!我们知道:母亲在天之灵最惦念的一定是父亲。母亲和父亲结为夫妇之后忠诚相待,恩爱有加,相依为命。母亲患病之后,父亲的照顾殷殷周到。对母亲,父亲尽了为夫之道,这将是母亲在天之灵最大的安慰!我们将牢记母亲的牵挂,全心全意地伺奉父亲,不让他老人家受半点委屈。我们谨记!我们一定做到!

母亲!母亲!您还有什么丢心不下的呢?至爱弥天,大悲漫地。“玉山披雪念慈容,蓝田吐寒怀大恩。”天地有情,化雪成泪;天地有恩,故示祥瑞。踏着洁白的雪路,母亲呵您走好!您不会寂寞的,因为您的左右都长眠着善邻友舍,他们将和您长期相伴;您的儿女孙子都会常来看望您的,您就安息吧!

愿母亲大人含笑九天!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7

关键词:《喜福会》 跨文化

引言

《喜福会》中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主要是四位从中国旧社会移民到美国的四位妇女以及她们的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小说中的母亲们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矛盾重重,女儿无法理解母亲们所经受的苦难,母亲们对女儿们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其中,小说中的母亲们生活艰辛,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是她们从未有怨言,依靠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以母亲们的眼光来看,她们的女儿们都严重缺乏母亲们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而且,她们的女儿们感情不顺利,都经历过了失败的婚姻,为此,母亲们感到痛心无比。这些矛盾严重阻碍了母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

实际上,母亲们和女儿们之间矛盾的产生正是由于双方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期生活,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必然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交流中必然会带来影响,阻碍人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严重时会产生冲突。最后母亲和女儿们之间终于通过重重努力,缓解了她们之间的矛盾,最终跨越了鸿沟,互相都理解了对方、接受了对方。从较深层次讲,母女之间的和好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一、小说《喜福会》中的矛盾冲突

通读《喜福会》这部作品,我们明白小说中母女之间矛盾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归纳起来,这种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女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的不同

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他们最为显著的差异是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上。小说的开始部分提到了年轻的Jin-mei母亲去世了,她代表母亲去参加了聚会,当她看到An-mei阿姨住处的时候,这样说道:“我已经很久没有来过他们这里了,但起居室还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当An-mei阿姨和Gorge叔叔二十五年前搬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买了新的家具,现在这些家具都还在昵。并且,在黄色桌布的保护之下,依然如新。……只有那个卷轴的日历每年都换,因为那是Caton银行每年免费送的。”这一段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现了一个传统家庭的生活,她们生活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但是在女儿们的眼里,这是无法理解的,这些老旧的家具,一成不变的风格让她们感觉到昏暗和压抑,永远也无法融入进去。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这些女儿们不能融入到中国母亲艰苦朴素的生活之中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她们从小在经济发达的环境下长大,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物质方面的享受使得很多年轻人都沉溺其中。在传统的母亲一辈看来,艰苦朴素的美德是不能丢弃的。她们也很难理解人在物质方面是如此的看重。这种观念的形成深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

(二)母女表达之间产生的冲突

Waverly的第一次婚姻是失败的,她为了母亲的高兴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但是自己却不是很喜欢,最终两人分手。后来,她结识了新的男朋友Rich,她希望能够得到母亲的同意,她知道讨得母亲的欢心是很简单的,只要夸奖母亲的烹饪技术,就一定能够得到她的肯定,文中写到:“烹饪是我母亲表现她的爱意、骄傲和能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她带着新男友Rich来家坐吃饭,饭前,她特意嘱咐Rich:“饭后一定要告诉她,她烧的菜是你吃过的最好的。”果然,母亲烧了一桌非常丰盛的中菜,这其中包括她自认为最拿手的好菜梅干菜蒸肉,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她对自己的拿手菜首先是谦虚一番,其实想要得到的是大家的夸赞,她谦虚地说道:“唉,这菜太淡了,没味,真让人难以下咽。”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Rich马上就说:“你知道,只要放点酱油就可以了。”而且他还真的在菜上浇上了一层酱油,搞得大家非常尴尬。

老一辈的人将谦虚看作是美德,往往不会夸耀自己的成绩,对于别人的夸奖经常是否认,而年轻一代在得到别人的夸奖时会欣然接受。在受到现代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女儿看来,很难理解为什么母亲一定要自谦。

(三)中西方混合文化与西方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小说中所讲述的四个女儿是从小在西方社会长大,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母亲的优秀传统品质,在她们的潜意识中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影响着她们思想观念与婚姻观念,这就导致了她们带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Waverly想要和新男朋友Rich结婚,她没有向其他的美国女孩一样,不得到母亲的认可就结婚,虽然此时她和母亲之间仍旧存在着矛盾,但是她还是想要母亲认可了男朋友才结婚。母亲不认可Rich,Waverly非常难过,她向朋友诉苦,然而朋友给出的建议是:“告诉她住手,别破坏你的生活,告诉她闭嘴。”在母亲一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如果女儿让母亲闭嘴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女儿一辈看来,虽然不是很清楚母亲的传统伦理,但是却明白她作为女儿,是无法对一个中国母亲说“闭嘴”的。女儿想要独立,但是却要顾及母亲的感受,在矛盾的夹击之下苦不堪言。

四位女儿在和母亲们的不断冲突中逐渐成长,有着各自的快乐和烦恼,她们想要和母亲和好,消除化解这种隔代的矛盾。四位母亲经过了长时间和女儿的不和之后,终于意识到不能过多地利用母亲的权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女儿们的身上。在作品的结尾处,女儿们终于明白想要消除矛盾,必须要多多了解母亲的经历与文化背景,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理解传统母亲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最后女儿Jin-mei去当年母亲生活的地方就是尊重、认可母亲的表现。

二、跨文化融合的最终实现

小说中所讲述的女儿们和其他人同龄人相比,她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处境中,在母亲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背景的夹缝中生存。实际上,抛弃一种文化选择另外一种是不明智的,不应该被两种文化所撕扯,而是应该将两种文化融合吸收变成自己的力量,这样的话就会化解母亲们和女儿们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小说的结尾处,这四位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们的美德与传统思维方式,并欣然接受,在母女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喜福会》这部作品承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没有避免差异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并在小说的叙事情节中安排了碰撞和冲突,但是最终都会由彼此理解到化解,并且进一步融合,即使是不同的文化,跨过时间的长河,必将能够排除障碍,互相了解、互相信任,达到人类心灵的共鸣。这部作品通过对老一代与年轻一代跨文化差异的刻画,使得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经济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更加有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独有魅力,更好地和其他文化交流。语

参考文献

[1]谭恩美著,田青译.喜福会[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8

[论文摘要]《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称谓,正如戴昭铭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得专著,所收古代亲属间称谓语二百有余,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其中多数称谓语今天已不复使用,有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也有一部分已演化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尔雅·释亲》中直系亲属以男性祖先为主.女性为辅,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我们最早阐述亲属称谓的历史文献《尔雅·释亲》中曾记载了五代亲属的称谓:“父为考(父亲称为考),母为姚(母亲成为批)。父之考为王父(父亲的父亲称王父,即祖父),父之姚为王母(父亲的母亲称王母,即祖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祖父的父亲称曾祖王父,即曾祖父),王父之姚为曾祖王母(祖父的母亲称曾祖王母,即曾祖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王父,即高祖父),曾祖王父之姚为高祖王母(曾祖父的母亲称为高祖王母,即高祖母)。”“考”和“姚”是对已逝的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生的德行已完成;“姚”配也。指与考相配。这说明在经过母系社会进人到父系氏族社会之后,母亲—女性的地位已显然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是男尊女卑观念在称谓上的早期体现。

“夫—妻”本是表明配偶关系的基本称谓,但“妻”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等级中并无相应的位置,《释亲》以“夫”“妻”分类,并立有“妻党”一节,但却无夫妻的解释,这或许同样是由封建社会中妻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中,“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以“夫为妻纲”为宗旨的“七出之条”,头条便是“无后”。可见“妻”直至养育儿女之后,才有可能取得正式合法的地位。而有了儿女便升格为“母”,在亲属中的等级地位也立即会有质的变化—特别是有了儿子之后,母亲—女性的家庭、宗族地位才为稳固。

《尔雅·释亲》据传记载的是周代的亲属称谓词,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的多数称谓词语时至今日仍在沿用。《尔雅·释亲》是亲属称谓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的有关著作大多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补充,深人引发。由此可见,《释亲》中的称谓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周代社会是父系社会,以男J胜祖先为核心,父系称谓以同姓为标志;此后的一夫多妻制,又因财产的继承权问题而必须确定嫡庶、妻妾的不同地位,母系称谓则愈发复杂化了。这对封建家庭女性称谓体系一直维系了几千年。

二、《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母之昂弟为舅”。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姑舅。但在《尔雅·释亲》又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为姑”。夫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从这样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姑舅”相当于今天的“公婆”。“妻之父为外舅”古人为了和指公婆的舅姑有所区别,就在妻子父母的称谓前加上“外”。即男子称岳父为“外舅”,岳母为“外姑”,妇人称公公为“舅”,婆婆为“姑”。把公婆称舅姑、岳父岳母称为外舅外姑,据考证是源于人类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群婚制,不同血缘的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子互相婚配到对方去延续生命,“出嫁”的男子还是自己氏族的成员,而所生子女却归属女方,这样当下一代的男子再互相“出嫁”到对方去的时候,就有了对上一代“舅姑”的称谓。只是当时的舅姑不只指公婆,还兼指岳父岳母,因为互配的男女双方是群体的兄妹关系。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确立之后,民间婚姻习俗还崇尚亲上加亲的“姑舅交表婚”,即男子娶舅舅的女儿或姑母的女儿为妻,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岳父(外舅),姑母则是岳母(外姑);女子亦以舅舅的儿子或姑母的儿子为夫,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公公(舅),姑母则是婆婆(姑)了。这种交表婚制直到现在一些偏边农村还存在。姑舅即“公婆”的亲属称谓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如唐朱庆徐《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唐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嶂。”“姑舅”相当于“公婆”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一种特殊的家庭制度。随着这种家庭制度的取消,这种文化现象也载入了历史史册。

三、《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

亲属称谓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亲属关系的起点和纽带的婚姻制度。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蒙昧时期实行群婚制,野蛮时期实行对偶婚制,文明时期实行的则是一夫一妻制。而在从群婚到偶婚的过渡时期,大约还有伴侣婚制和交表婚制。《尔雅·释亲》作为我国研究亲属称谓的开始,它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系统的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亲属称谓制度。据此,我们可隐约窥见这种上古婚姻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姐,后生为娣”故郭璞《尔雅注》云:“同出,谓俱嫁事一夫。”意即共夫的姊妹互称“娣拟”,即女子同嫁一个丈夫,年长的女子称谓“姐”,年幼的女子称谓“娣”;古代兄弟之妻也可以互称“女以娣”。《释亲》又云“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姐妇”,意为兄长的妻子称弟弟的妻子为娣妇,弟弟的妻子称兄长的妻子为姐妇。可见,“娣姐”实有两层不同的含义:(1)共事一夫姊妹间的互称;(2)兄弟之妻间的互称。从表面来看,二者差距较大,但结合我国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形态的发展来理解,就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范文9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儿童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22.2%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47.5%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46.5%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6.6%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职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28.3%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职场,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