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探讨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49:59

探讨教学论文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模式

2001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的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然而在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科课程却还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发挥和培育。这种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手脚,不利于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制度又养成了学生考前1—2周突击复习的坏习惯,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我们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纪体育师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高师体育专业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一为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要求学习的转变;二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堂设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假设、求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1集学术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优势为一体

学术主义课程论是20世纪印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由博比特创立的工学主义课程和康茨、布拉梅尔德创立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布鲁纳、施布等,它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着眼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发展,能够使个人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机会的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因此它主张:(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组织课程;(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内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4)提倡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然而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过分强调理论,偏重课程的学术化(培养少数尖子式教学课程),被认为是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

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O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梅茨等人,它认为课程应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到满意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意、认知、感情、理智、情绪、行为等,并发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课程”。它的出现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重视人文学科课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在实施中易助长自由主义。

基于上述现代西方各流派的优缺点,在体育专业理论教改过程中,首先需考虑到应针对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体现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等因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学习过程,造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新型教学模式应是以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要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个性、兴趣为向导,集学术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优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1.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把教学(视听)理论总结为“经验之塔”。戴尔认为靠语言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但不易保持,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而习得的经验,是情境教学,学习速度中等,不易遗忘,易保持;而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而习得的经验,学习速度慢,但牢固可靠。从目前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的现状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经验获得的途径,虽然也有人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而获得的抽象经验的教学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查询、合作、讨论、演说、辩认等,并结合具体实践活动,使观察和实践结合起来,并配以多媒体教学,以利于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运用和牢固掌握的整体教学目标。

1.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各人方式去理解,因此强调以个人本身经验来理解,强调以个人本身经验解释现实,赋予意义,并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以上理论,教师在给定问题后,就得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资料,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释现象,并重视小组合作、商讨,这样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发展自我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1.4杜威思维理论

杜威提出科学思维的五步法,即问题一表征—假设一推理一问题的结论。萨其曼提出探究训练模式,施瓦布结合生物科学提出了生物教学探究模式,马希尔斯、考克斯等提出的社会探究模式以及学习环模式等。但探究式教学的程序不外乎就是杜威提出的思维方式,归纳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的结论,反思评价研究过程、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的交流对话活动、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操作和思维活动,是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中习得学校体育学的知识,即融学校体育学的学习于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和经历探究问题过程之中,从中培养学校体育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学校体育问题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2.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创设一种问题情景澈活学生的思维

学校体育学的教学,联系社会或生活,以学校范围选定问题;或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选定问题,问题是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开始,如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让学生研究。

2.2引导研究

学生起初不知道如何研究,没有研究的技能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示范。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资料,提出假设,按照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向解决的方向逼近。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放手让其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中讨论、争辩。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不足,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而争辩中可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问题的咨询者和解答者,提供背景知识,引导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结论及评价

在学校体育学探究式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也注重探究的结果。结论往往是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规律性的东西,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而对结论要求准确无误。如何获得正确的结论呢?除了个人研究、小组合作交流外,还要有包括教师在内的集体评价。通过展示个人或小组的学习结果,互相评判优点与不足,拽出错误加以纠正,以便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评判中相互接纳、包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2.4反思与应用

学校体育问题经过探究得出结论,以问题的表征、假设对资料的分析归纳,整个过程中是否有不妥当之处?如果有,如何改进?反思的过程也是检验的过程,寻求更好答察的过程。即使问题求解方案不止一个,经过反思提出更多的方案以供比较、选出最佳方案、人无完人,们现代教育追求的是更加完善和完美的人,趋向于“完人”教育,因而对自己苛求一点,由此养成习惯,必有好处。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将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之中,才显出知识的价值,也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变成智慧技能,同时在应用中使知识前后相联,构筑成知识链、知识网,使孤立的知识变成统一的、灵活的知以结构,从而在使用时便于提取,提高认知的灵活性。

如平时学完一节课,或一单元的课堂学习,或单元测验,既是对学习的检查又是对知识的应用,通过应用练习,找出没弄懂的地方或理解错误的地方,知错而改及时纠偏,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即注重课常的“活”与“思”,让其“动”起来!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瓦动交流的过程,是激励、激发的过程,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方法的引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先是教师的帮、扶、引,而后是教师的放手,让其独立学习、独做事,这样才能由依牵负而转向自主地学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具有开拓精神,有主见,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换而具备终,学习能力的人。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3.1自主学习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外,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由此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班级集体化教学和个删化、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矛盾,采用了创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则改变教材体系和课堂内外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学生自编提纲,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课堂角色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引导、控制答疑等途径与学生交往,如此,自然形成了课堂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干¨积极性,同时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无心学、死记硬背的教学敝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自愿、积极主动和热情的学习气氛,从而达到丁很好的教学效果。

3.2学会学习的原则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是靠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也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都要旧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这个主题,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不断适应新时代、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调动各种因素,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下,让学生课外自寻资料,自编提纲,课中自我表现,与同学问合作,课后自评、自我总结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3.3合作学习的原则

应试教学的特点就是学习的个体化,从知识的预习、课堂理解、记忆到课后的复习都是学生个人的事,最后的考试也是衡量个人知识多少的唯一形式,因此,这种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间的社会交往素质和心理品质。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发展学会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关键的素质就是群体间相互交际、相互合作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并与老师一起合作教学的能力,按不同兴趣爱好、教学目标分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外一起搜寻资料、讨论题目,编辑学习素材等,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更是合作学习、合作教学的实践基地,小组间的不同观点的竞争促动学习小组内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接受同学间的知识。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上讲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向导,师生关系转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由此来发展学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等零质。

3.4从创造中发展知识的原则

与传统应试教育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和掌握知识不同,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创造、想象能力,从收集资料、自编教材开始,学生根据师生协商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接受大量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观点,然后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交换意见,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自我评估、以写小论文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在创造中、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的生动、丰富和巩固。

3.5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原则

新型的创造教育思想将扭转“应试教育”出现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创造的状况,全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和发展:(1)搜寻资料的能力;(2)独立创新能力;(3)和别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4)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5)学会学习、独立操作能力;(6)演说能力;(7)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实践能力;(8)初步科研能力;(9)评价能力。

4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课(30—4O人)为宜,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各项活动。

(2)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教师应需有一定的自。

(3)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服务,包括提供校内“中国期刊网”资料查寻服务。

(4)学期开始,教师应向学生公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了解教学目的、任务,以便学生做好各项准确工作。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2

一、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特征,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学生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必要的。应依据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概念,论证基本原理,强化基本观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思想性于理论知识性之中,一是要体现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方法;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些学生对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两种倾向:视为理论过时了,否认真理的普遍性;机械静止地认为有的现行政策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降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此必须用理论的科学性打通学生的思想,说明真理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应根据社会进步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条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把真理当成模式生搬硬套。有的学生对社会上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错误认为是由于改革开放造成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这就必须说理透彻,启迪学生辩证思维。

政治理论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如果教师纯理论化、模式化说教,学生不容易理解,索然寡味,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学生会感到理论离他们遥远,从而会淡化学习兴趣,甚至对理论不情愿接受。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走出误区,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实效。

教学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始终为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做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四有”体现了合格人才的素质要求,为此应坚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或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顾此失彼的倾向。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素养,并广泛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把教学内容放在社会大环境当中,贴近时代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

坚持《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大纲》规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科学地表述了教学的内涵、外延、方法、途径,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教学评价也应以此为依据。应加强教学目标管理,把教学目的、任务转化为教学目标,激励教师、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努力进取。

二、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总结和升华,并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学学生容易接受,并可使学生具体应用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丰富内涵及学习的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潮非常活跃,社会生活绚丽多彩。其中有正确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不乏有消极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使学生耳濡目染,发生不良影响,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冲击很大。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教学是注定要失败的。必须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形形的腐朽思想、行为侵蚀的能力。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起始阶段,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为将来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增强适应能力,这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理论如何结合实际,笔者认为:

1.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讲授体现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如讲解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及一部分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经济学问题,用现实情况说明理论、论证理论,用理论分析现实情况,进而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2.学生有习惯于比较的思维特点,教学中可通过比较鉴别,给学生以冷静的思考和理论的启迪。如新旧社会及改革开放前后的纵向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从感性到理性深化对执行基本路线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横向对比:把我国改革开放、人民当家做主、充分显示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同两级分化、虚伪民主及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对比,使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有深刻地认识,坚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信念,真正明白“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①

3.体现主导性与突出主体性相结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不盲从、不迷信,然而往往因为其理论基础不丰厚,认识狭窄、肤浅,缺少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内心会有很多质疑、迷惘和误解。教师一言堂,学生对理论知识生吞活剥,教学难以奏效。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并充分发表见解,教师顺势启发引导。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使学生在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中开拓视野,充实知识,接受教育。

三、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然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教学与教育相结合。备课挖掘教材思想内容。讲课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克服盲目性、油水分离的弊端,增强说服力和实效性。

精心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注入情感,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开展课外活动,补充和延伸课内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组织讨论、论辩、知识竞赛,互相交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促进科学理论的内化。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3

不容分说,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探讨性教学内容。这些资源包括:非正式的课程、校内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基地、实验室等等。例如:鼓励大学生养成定期去阅览室、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好习惯,帮助大学生掌握比较正确的读书方式,高效地设计探讨性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拓宽和丰富探讨性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可以在探讨性教学内容中参入趣味的历史故事、社会信息、历史名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进一步说,大学语文教师只有督促大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定期开展相关方面的读书汇报会,才能真正发现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大幅度提升大学生掌握和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组织探讨性教学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领导的极大关注。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应该给课程定位以达到师生教学理念的同步,采用专题研讨形式,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课内讨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写作、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促使多媒体为探讨性教学锦上添花

对于学校教育全部学科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为大学语文课程探讨性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大学语文教师注重和强调让大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上网搜寻所需的资料,并且会教授大学生如何制作动感十足、内容深刻的课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攀升,相当一部分大学设置了多媒体教室,顺利连接了宽带网,令人兴奋不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只要得知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就表现得很激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践表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扩宽大学生的视野,不断丰富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有利于大幅度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来说,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目前看来,绝大部分大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感受和融入相应的情境,才能较好地了解语言文字,不断强化形象思维。正因为如此,只有采用相应的网络技术,将大学语文作品中的形象,灵活、生动地演示出来,才能让大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更确切的说,为了对大学语文相关方面的文本空白进行较为全面的补充和完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状况,大幅度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促进探讨性教学的良性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给大学语文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料显示,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少大学过于注重技能和知识评价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评价有着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从基本上说,相当一部分大学和骨干教师忽略了探索大学生情意领域,往往强调尽可能多的灌输学科理论知识。更为明确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这导致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较为保守、落后、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推动大学语文课程的长远发展,建立良好的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从目前看来,我们应该把过去绝大部分教师和大学生将考试成绩当成评价标准的单一手段,替换成全新的评价工具。值得肯定的是,将多种的手段与考试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实践证明,采用观察法是十分明智的选择之一。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观察到大学生的成绩取得进步,我们应该结合实践情况,仔细地观察记录表中不同时期的材料,在教师确认无误后,由大学生自己认真填写完毕。另外,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不容忽视。

四、结束语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播放课件进行演示和讲授,于是学生就沿着课件、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那么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呢?本人以“身边的行程问题”为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相应的“虚拟情境”,要力求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这节课时正值奥动会,当时课间学生中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奥运新闻创设学习情境:美国飞人格林夺男子百米金牌每秒约跑10.13米。数学课中讲奥运新闻,学生觉得很新鲜。老师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从而复习这三个数量间的数量关系。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接下来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国庆节举行班队活动,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到南昌、广州、北京、上海活动,并给全班学生分组。用课件出示地图及四个城市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所到地方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使学生盟发一种想去的欲望。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纷纷提问,比如:去南昌有多远,去北京有多远,我们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如果我们坐火车去要花多长时间?……老师综合学生的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各组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目的地?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页(多媒体制作):深圳交通网,网上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时刻表及有关资料。学生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各组认真把所需要的数据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内。这个环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在虚实交融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它已超越了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自主学习。

三、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学生完成了收集资料以后,让同组同学交流意见。首先了解本组同学为了解决问题各查找到了哪些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什么,计算时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学生查到的数据是很丰富的,比如去广州,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轮船。又比如坐火车,可坐高速列车,可坐普快列车。接下来学生讨论:到底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活动地点?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交流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对某问题的普遍认同。

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被交流。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交流可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成果汇报,问题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结果。去南昌的同学说为了节省钱,将坐汽车到达目的地,去北京的同学说为了在行程中少耗费时间,将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去上海的同学说想领略一下海上的日出日落,将坐轮船抵达上海。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对学生的决定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查询所需信息,最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课外延伸,引导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上完这节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份“假期旅游计划”,同学们纷纷上网,通过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的网站,了解从家到旅游地有多远的距离,可乘坐哪些交通工具,途中需要多长时间,买车、船、机票需要多少费用,了解、比较不同的旅游路线等,同学们和父母一起决定旅游的行程,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它是一种工具,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取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在数学课堂运用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远不只这此,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分为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即课内外评估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可以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探索出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

《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的有效达成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观念。但一些教师误解并歪曲了评价功能,以为就是片面的知识考试,依然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一味地关注知识目标达成。

浙教版《初中科学(7-9年级)》是一门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的综合学科。本文是针对生命科学领域中对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评价。从中探索出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方法,有益于《初中科学(7-9年级)》教学。(调查对象是七上4个班167人、八上5个班205人、九上6个班222人)

一、教学中创设能主动建构的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以下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不难发现学得模糊、呆板。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去引导、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处理信息等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落实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评价1、(八上)生物都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我们用手触碰含羞草的叶,它会下垂,这个过程____属于反射活动(填是或不是)52人答错,错误率25.4%

评价2、(七年级上册)对下列问题分别写出一个名称或例子:1-1将鸽子和狗归为一类,将鱼、青蛙归为一类,分类根据的特征是_____74人答错,错误率44.3%,学生混淆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导致错答“陆生和水生”52人。1-2主要食茎的植物__89人答错,错误率53.3%,学生对茎的概念模糊,导致错答“萝卜”24人,“白菜、韭菜、葱”13人。为此可以发现学生欠缺关注身边的生物及质疑精神。

评价3、(九上)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回答(图中7表示肺泡,8表示组织细胞)

3-1图中流经4到B(左心房)流的是什么血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3-2上题判断理由是____128人答错,错误率57.7%,错填“含氧量多、血液鲜红、二氧化碳减少”43人、“血液流入心脏、心房”23人。

3-3一同学肌肉注射某药物,作跟踪检查,则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药物()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66人答错,错误率29.7%。以上评价说明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路径比较模糊同时缺乏读图能力。

评价4、(九上)下列做法可行的是()169人答错、错误率76.1%

①人体内的盐分大部分由肾脏滤过而排出体外

②由于淀粉有遇到碘变蓝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检验加碘食盐的真假

③我们的呼吸作用可以在细胞内进行的。

④生物体可以时时刻刻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身体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

A.①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情境创设1、“活动:学生用手触碰含羞草的叶,含羞草会作出反应”

启发提出问题“刺激作出反应是反射吗?”“植物会反射吗?”然后以反射的概念及植物没有神经系统等已有经验去解决

情境创设2.“按特征给动植物怎么分类”

启发学生谈谈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如“是否夜行?是否飞行?是否开花?是否可以食用?”等肤浅的特征进行分类。教师深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食用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形态特征怎么分类?以生活习性(如青蛙)怎么分类?”

情境创设3、“以视频和图表结合探究人体血液是如何循环的?”

启发提出问题:“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情况是怎样的?”“药物进去是怎样循环的”“在哪个循环中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是怎样变化的”又如评价4中若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教学也许降低错误率。

课堂中让每个学生完全沉浸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中,学生思维在碰撞、在发散,兴趣在提高。一方面围绕情境主动提出问题而急切想得到答案的欲望;一方面解决了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个性允许学生在提出、解决问题时出错,实践证明往往在错误中得到的更是终身难忘。从中培养学会竞争、学会以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展示自我并把学习成果书面表达

以下的评价中不难发现学生学得被动、虚假。教学中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少些。开发学生的手、口、脑等器官,让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地建构并且要表达出来,尤其是把学习成果写出来,画出来,使情绪体验升华为情感教育。

评价5、(八上)一位建筑工人,在工作时不小心从3米多高处掉下,原来视力正常的他,现在却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经过医生检查,知道他的眼睛并没受伤。据此你认为受损的可能是哪一结构?___(填反射弧中的神经结构)61人答错,错误率29.8%。出现神经结构与器官的混淆,引起错答“大脑、小脑、脑干、视网膜”32人。

评价6、(七上)植物细胞的结构比动物细胞多了叶绿体、细胞壁、液泡。请画出你在显微镜下看到动物细胞的形状及结构_____66人答错,错误率39.5%。其中只画图的26人、画图不规范的11人。以上评价说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

评价7、(七上)平常制作临时装片时,欲使玻片标本不产生气泡,应该怎样操作___143人答错,错误率85.6%。其中错答“用镊子拿起放下的33人、玻璃盖轻轻慢慢小心放下71人”。

评价8、(九上)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结论如表格。

8-1试管2滴加碘液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83人答错,错误率37.4%

其中有55人错答“淀粉(糊)被唾液分解或被酶消化”、“碘使淀粉酶消化”“唾液被淀粉分解”。尤其是写不出“唾液淀粉酶”这名称占21人。

8-2在试管2操作中为了要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请指出改进实验的方法____144人答错,错误率64.9%其中错答如“升高温度(水浴)45人”“搞不清淀粉糊及唾液量哪个应增加哪个应减少”有36人。以上后三题缺乏及时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规范书写出来的技能培养。

评价9、(七上)观察细胞调焦时____(填左或右)眼盯住物镜。112人答错,错误率67.1%

教学中要放足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如“设计同学间互相拍打引起缩手反射,体验反射活动的过程并体会‘反射弧结构’及‘器官’的概念差别”。“在教学观察细胞结构时让学生画出细胞图与结构”。从中体验发现、建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契机,或许可以降低评价9的错误率。放足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建构出结论并由学生说出来、写出来。要给学困生体验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让优生包办,杜绝教学成了优生演戏、学困生看戏的局面。即使有各种不成熟的表述,也要写出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发动小组内及小组间进行讨论比较,教师引导把正确结论定下来,杜绝教师直接给答案。这样可以增加对学习成果的印象达到真才实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乐学、爱学的情感、并体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

正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智者见智,上述两方面仅起借鉴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还可以参与各类观摩课、示范课、听课、评课等活动的评价;各届、各市的中考评价,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促使自己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沟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是学生课堂沟通探究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维与探究。

例如,引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时,教师设计问题情境:为了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决定在进行校园绿化时,在道路两旁增设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草坪。施工单位已经完工,校方想验证这两个草坪是否符合要求,你认为该如何检验呢?谈谈你的想法。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猜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激起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的创设可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往往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问题的创设也可以从趣味问题、数学家的故事、典故等引出,这样可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励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问题的创设还可从巩固旧知识上引发新问题,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问题的创设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与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并且还应有适当的难度,否则就不能激发学生沟通的兴趣。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为学生沟通创造有利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事实上学生通过在做一做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沟通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长期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先给出图形。

(1)按照图1所给的方式,搭1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2个和3个正方形各需几根?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答案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让学生通过动手搭正方形,通过亲身操作与思考找出正确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同时,在经历探索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的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最终形成符号表达式,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这看法正确与否。其次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时,应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沟通中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沟通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2)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3)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4)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些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是智慧的指路人。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池塘里有多少条鱼”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问题1:一个口袋里装有8颗黑棋,20颗白棋,任意摸出1颗,摸到黑棋的概率有多大?若任意摸出l0颗,你能推断这l0颗中可能有几颗黑棋吗?为什么?(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问题2:一个装有若干围棋子的口袋里,只知道有8颗黑棋,那么有没有办法估计口袋里的白棋数?(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讨论。)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经过各组的讨论总共有三种方法:

生1: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2: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棋或白棋出现的数目与总实验次数的比来估计全体黑棋或白棋与总棋子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3:取8颗棋,称一下其重量,放回后,再称一下棋的总重量,根据其比例关系就可估计出白棋的数量。师:三个组的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三组同学分别用了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结论上升到理论高度,让学生知道方法正确与否必须有理论的支持。最后大家得出结论:生l组的方法是利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而生2组是利用抽样,即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分析来估计全体的方法;生3组是对重量估计也属于抽样的方法,该方法在物理和化学实验中应用比较广泛,在摸棋子实验中可行,但换作其他重量不等的实物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属于本节课研究的方法,但对学生能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要加以肯定。

师:为了鼓励他们,我们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两种方案,分别称为“生1法”和“生2法”,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

师:那好。首先我们试试“生1法”(实验一)再试试“生2法”(实验-)

因此,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把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把师生的和谐沟通作为引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沟通中发展。

四、合理调控活动过程

合理调控活动过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平行”一课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入后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平行的定义,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和课堂调控: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其他学生补充)

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句话是否正确?(或者问:去掉“在同一平面内”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用两只笔演示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图形。

最后教师强调说明“在同一平面内”,因为在空间里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同时强调平行线定义包含的三层含义:(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2)“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教师板书:“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生:(体会记忆)

师:在空间里存在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异面直线。

反馈调控预设:若反馈出学生对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仍不够透彻,可使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正方体、立交桥等实物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空间里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直线的存在方式。

师生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

反馈调控预设:如有学生提出重合或垂直的位置关系,教师应及时指正。并举例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重合应看作是一条直线;两直线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指的是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讨论式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45-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为主要方式,其中学习小组讨论是基础教育中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组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利于让每个学生积极交流、自觉参与。课堂组织学生讨论的学习小组一般是前后桌四位学生为一组,这样的安排可避免进行分组讨论和讨论结束后复位时学生过多的走动而造成课堂混乱。为了使学习小组安排得更科学、合理,笔者认为可以在安排学生座位时可以把学习程度好、中、差搭配。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差异,安排学习小组时学习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让学习好的学生起带头作用,则学习较差的学生受启发和影响而逐步跟上,学习中等的受带动也力争进步,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自愿结合。在上述两个原则的前提下,由学生自愿结合组建学习小组,再由教师指定或小组选举一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小组长。人际关系中,常有情感、兴趣相投的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小群体,小群体中的个体间常是心灵相通、无所不谈。学生之间也是如此,要好的同学常在一起,畅所欲言,因此,学生的学习小组自愿结合,有利于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前充分准备,最后要合理总结

课前充分的准备是课堂成功组织讨论的前提。问题是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以及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在课前设计好在课堂上讨论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或探究实验,带着问题进课堂,以避免出现冷场或回归“一言谈”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中,学生们唇枪舌剑、各持己见,面对多种意见、多个结论,教师要善于调控场面,积极引导,突出重点,并在课堂讨论结束时,做合理的总结性评价。教师应注意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的观点,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耐心引导,给予勉励,帮助学生重新探索。

二、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方法多样化

课堂讨论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力求学生在讨论时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通过努力与交流又可以得以循序解决,让学生“欲罢不能、流连忘返”,并体验到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形式和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实践表明,以下形式与途径较有效可行。

1.通过实例组织课堂讨论。教师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现象和思维逻辑,将问题循序渐进地摆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中,加强感性认识,提高思维成果,形成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进而加快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实现教学目标。

2.引导归纳总结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将学生归纳得出的见解汇总、归纳、扬弃,再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在诸多见解中辨别是非,判断正误,从而领悟正确的结论。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师注重讨论教学艺术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培养者。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当讲究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艺术。

1.保持良好的上课心境。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上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层次清楚,面部表情自然且丰富,学生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下,产生亲切信任感,有利于营造师生心境默契、融洽,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拘束,教师也易爆发新的思想火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能得心应手、果断有效。反之,教师心境不好,愁眉苦脸或怒气冲冲,思维往往易阻塞,而学生更是提心吊胆,欲说还惧,根本谈不上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

2.多幽默。幽默是教育家的助手。课堂教学是计划执行的,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况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渲染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进而掌握知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选用贴切风趣的幽默语言,切不可为幽默而幽默,偏离教学中心,造成不良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

3.少离题。一堂课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讨论又需安排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要紧扣话题,突出重点,坚持语言准确、生动、精练、扼要;切忌满嘴“口头禅”,话题驰骋万里,一去不回头,空话连篇,甚至出现背离课堂教学大发牢骚等不良现象。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8

[摘要〕忽视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很多语言学习的失误。要使学生能得体地使用语言,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注意导入文学因素,培养并积爪学生的文学知识。本文试图就语言教学如何结合文学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最初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课。

英美文学包罗万象,它对英语学习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深深地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实用性,只注重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培养,忽视了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作用,更有人竟然呼吁取消英美文学课程,这种倾向显然是错误的。文学课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摇篮。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几百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凝聚了几代作家的智慧与心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鼓舞着几代中国人为了自由和民主不懈地努力奋斗。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同样要重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优良品质。而这些必不可少的教学,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几乎时时刻刻都会有不同角度的艺术示范,对英美知识的生动讲解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项教学内容。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1.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符号,离开语境就会失去意义,而大多数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是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依靠死记硬背来实现的。非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课上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课下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就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了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的状态下掌握了语言。此外,文学渗透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量的阅读实践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提高方式;教师对内容的讲解及观看原声影片有助于学生听力的进步;让学生分析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不断培养他们说的能力;阅读和写作一向密不可分,阅读对写作有借鉴作用。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接触的作品中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循序渐进地受到英美民族的文化熏陶,因而在交际中能从容地跨越文化的沟壑,得体地进行交际。所以,文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知识面是有益的。另外,文学语言也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作品中的文学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体验各种现象并自然习得的广阔天地。

二、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

1.“泛”、“精”教学法。有些文学作品重在欣赏,使读者在欣赏中体会作品的原滋原味,这对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语言习惯,乃至一些做人的道理都大有裨益。但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英语水平不足等原因,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原作。此时教师就不能忽视对关键词的解释和句子的梳理,从而使学生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大学外语教学中,针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在“In一dasread-in扩部分遇到的文学知识一般要采用精读法,“Afteoclassreading”的内容则宜使用泛读法。

2.“问题”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英文作品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涉及社会、历史等方面,也可以是有关作家、作品或是角色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带着问题去想。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对提出的问题深化拓宽,或与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以此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宜过深,多应是面上的东西,在理解总体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深化学生对全局和重点知识的把握。

3.文化教学法。文学作品中包括许多人名、地名、文化意向等语言文化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知识点,让学生从学习文学作品中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文学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因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而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还会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标准,对作品价值进行简单的判断。在了解英美文化后,学生会用新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模式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对不同文化的异同有一个较高层次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这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日常授课中,我们最常遇到文化的问题,例如有关西方人的饮食习惯、问候方式、礼貌问题以及一些习语的形成等等。对文化的深层讲解有利于语言的理解,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意识到文化的作用。

4.视听教学法。英美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后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娱乐性。随着学校网络系统的创建和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先进的硬件设施,通过对学生视、听觉的刺激,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在课堂和课后观看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观看电影后,可以展开讨论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或进一步研究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利用这些设备我们还可以多听原声磁带或碟片,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侧重点

1.重视英美文化的作用。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总能感到与英美文学有关的点点滴滴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把书本中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把点的东西转化成面的知识。例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十一单元,学生们碰到MartingLutherKing.Jr这个名字,如果教师只是一带而过,学生们也不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只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我在讲读时把这个名字展开,利用Powerpofng,把MartingLuthe:King的生平及他闻名遐迩的作品《1HAvEADREM》展示给大家,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倾听到MartingLutherKing那低沉、醇厚的声音。一堂课下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使文化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2.体现《圣经》的渗透作用。《圣经》是英美文学及文化的源泉,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时常涉及《圣经》中的故事。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五课中,海伦•凯勒把自己对字的认识比喻成是亚伦的神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在《出埃及记》里,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利用他哥哥亚伦的杖行神迹。上帝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但埃及法老不同意。亚伦就按上帝的指示,把手杖往前一抛,

探讨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诸多教师往往在课堂中为学生布置诸多的任务,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无法精确地找准文章主题,长久以往造成学习倦怠。这类教学形式虽然投入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是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适度将书画艺术中“留白”作为一项教学方法,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运用,做好学生体验感受的把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探究,进行课堂“补白”,或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以下为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系统论述了在当前小学阅读课堂中应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方法。

一、强化课堂“留白”设置,强化阅读感悟

(一)巧设悬念,做好课首留白

一堂课程的精彩与否,同其课程导入的良好度有关。教师在进行课程备课时,应当从教材着手,做好与课文内容有关案例的整理收集,充分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做好把握,设置“留白”悬念,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诸如在《会走路的树》一文授课时,教师可在课堂的开始,向学生提出质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树会走路,树儿为什么会走路”首先以此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在学生的主观思想中树木都是静止不动的,会走路的树对于他们而言即充满了神秘感,继而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令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会走路的树是什么态度。在组织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即可打破悬念,让学生参读课文,在此形势下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即被良好调动,为新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强化课中语义“留白”,品读语文趣味

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应当专注做好教材文章的深化授课,因为在当前教材文章中有些文字存在着较深的韵味,很值得细细的品读,在课文的阅读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于简单而有深意的语句进行衍化拓展,用自己的语言做出表达,使语句更为形象具体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授课时,应当着重找准凝练的词句,留足空白供学生进行实践感悟,拓展想象思维。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窗前一株紫丁香》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专注“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中的“教师”二字,向学生提出问题:“紫丁香为什么会种在教师的窗台而非种在工人伯伯的窗台”,继而留白,指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美丽的紫丁香生长在教师窗台的缘故。并可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丁香图片的展示,配合以歌曲《丁香花》播放,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从歌曲中领会到紫丁香同教师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进行阅读,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利用自身美的感受,领悟“教师”在文章中的主题性,使学生在文章阅读训练中专注于人文精神的感悟,以此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目的性及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三 )课末“留白”,促进学生的回顾探究

课末是教学课堂的“终曲”,在此阶段的留白,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回顾升华,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是教师通过悬念留白,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产生解决问题的效应特征,使教学工作达到持续化推进。因此,教师在此环节进行留白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将学习感悟由课堂演化到课外,多进行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书籍阅读,填补教师留白的知识空缺,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延伸其思维表达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层次,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把握文本空白,合理引导学生“补白”

(一)组织学生开展想象,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悟白”

在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中,存在着大量图文结合的文章,图画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了解,一方面也预设了许多的空白供学生思考,这些文本空白的设置看似无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均可以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关键,便于教师与学生开展探索学习。因此只有认真就教材中该类空白点同课内外读物做好联系,组织灵活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做到知识层面的扩散,方能最大化地使学生思维空间达到完善创新,培养其对创造性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