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既有建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6:42

既有建筑论文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2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发展 理念

引 言

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1],给予人类丰富的物质实体的形态,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着人们的文化、情感和价值等各种元素而有别于诸多门类的艺术[2]。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的上升伴随了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3]。基于此,建筑设计界的学者们对建筑创新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4],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研究也已经从零星的研究走向体系化,迄今已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 8]、建筑创新教育[9]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1-7, 9],旨在探究建筑设计行业的诞生、演化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 建筑设计行业的由来

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3]: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建筑规模日益扩大且工艺越加复杂,这就要求“主要建设者”既需要具有丰富的设计知识和高超的技巧还需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另一方面,以Medici家族为代表的新兴的城市贵族和富有的商人阶层将资本转向土地和房屋。基于对优秀工匠(能够表达主人意愿、受过设计培训、兼具管理大型作坊经验的人才)的需求,建筑设计逐渐从匠师的手中分化出来表现为由具备文化艺术素养的人专门承担相关工作并被称为“建筑师”。 建筑设计职业的出现后,建筑师们一方面总结古代工匠的建造经验,并将科学技术上的成果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使得建筑类型、形式都大为丰富。

1834年首个行业协会(英国建造者协会(The Builders Society))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专业的形成[3],建筑师至此与建筑业中的其他从业人员得以了较好的区分。通过行业协会,建筑师的独特地位得以确立,并且进一步完善了学院教育体制。随着建筑设计职业化的加强,以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对建筑师的职业地位明确限定为“设计、监督设计是否得到实施”。至此,建筑师与建筑物发生了脱离,仅对业主负有设计和监督建设过程的职责,这也标志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进一步成熟。19世纪晚期,各行业垄断程度的提升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建筑师事务所也开始扩充并集中、组织了与建筑业所有相关专业的人员。

2 我国建筑设计的创新思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学者对建筑设计予以了极大的关注[4]。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也从早期的零星研究走向体系化,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建筑创新教育[9]及某类特殊建筑的设计创新[10]等。哈工大邹广天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展的研究最为全面形成了建筑创新学的基本框架[4],该团队认为:建筑设计创新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需要,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创新,从创新学的角度对建筑创新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设计创新系统内,主要由主体、对象、目标以及手段构成;建筑设计创新决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包括建筑形态创新、建筑功能创新与建筑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内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原则,有助于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实践的发展。

3 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质变,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建筑创作的特征所展现的相关理念总体如下[1]:

(1)建筑创作既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又不凌驾于历史的超越。作为文明容器的建筑往往承载着地域文明所积淀的精髓,建筑设计重视地域文脉既不是对古典文化的回归或是乡土设计,也不会对全球化趋势的对抗或外来文化的排斥。广义的文脉不仅要作为记忆符号去承载历史,更应该通过对其传承实现人们的群体认同与情感归属,因此应建立在民众精神诉求与社会现实经济基础之上并视建筑为地域文明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基础进而实现修补城市断裂的历史。

(2)建筑创作的既属于此时此地的建造,更是此情此景的抒发。建筑历史是流逝的时间在永恒存在中的演化,因而建筑应该为人提供原真性的日常生活体验,即:建筑应该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体现建筑的生命力和在时间的绵延中获得建筑创作的自由。建筑师作为个体的人一定要有自由的意志,有了主体性,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与行为选择,而不必依附于他者,这也是一切有生命力建筑的灵魂所在,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与工具的革新所取代。因此,优秀的的建筑设计要充分理解建筑背后所蕴涵的地缘、人缘、血缘与情缘。

(3)建筑创作既要实现表达理性简约,更要体现精致细节。建筑既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又具有“内外兼修”的内涵。建筑创作既不能脱离现实生搬硬套,也不能超越现实任思维任意游走,故高效、合理的方式整合资源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筑的适度性在于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现实条件,将技术与艺术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进行结合,这样的建筑语言对于弥补中国城市短裂的现代性是一个极好的手段。

4 结 语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它会因时期和流派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外在的三维空间存在形态与内部的结构逻辑。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虽然我国建筑设计创新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也不乏大量照搬外来的风格和潮流的案例放弃了建筑的本质。相信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建筑设计会逐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向宁. 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梅洪元)[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2] 李金红. 城市住毛建筑设计改进和创新[J]. 吉林建筑设计. 2004(3): 20-22.

[3] 李湘桔.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尹贻林教授)[D]. 天津大学, 2009.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3

国外在建筑节能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可归纳为节能的可行性分析、激励政策、合同能源管理、评估体系4个视角的研究。

1.1基于经济分析的建筑节能可行性研究

建筑节能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的制约分析是国外早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Bon等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绿色建筑实施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导向的政策解决这一问题。Bartlett等在分析不同决策者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决策者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对其决策的影响。Larsson等在分析绿色建筑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实施的挑战和可行性。Bordass以英国的项目为例,从项目的各个阶段分析了绿色建筑的成本和价值。

1.2基于经济激励的政策和融资研究

Amstalden等在基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碳税等不同能源价格预期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站在业主的角度对瑞士建筑节能改造进行了经济分析,指出瑞士的经济激励政策能够使业主获利受益,进而促进业主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Grosskopf等提出了一个经济激励的框架,旨在激励房产商并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1.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应用研究和风险分析

Sorrell提出不同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分析框架,在考虑了影响改造费和服务费的各项因素基础之上,对不同的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提出不同的评估方法[8]。Millsa等就节能项目中资金及项目管理风险问题提出了分析框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精确分析,并以建筑节能领域财务风险分析为例,就如何鉴定、量化以及管理风险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证分析。

1.4基于绿色建筑评价的评估体系研究

Lützkendorf等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的不同评估任务,把“工作共享法”和设计工具相结合,建立了“建筑物整体绩效”的体系,并为未来评估工具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Papamichael分析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工具,并讨论了适用于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从国外对建筑节能研究情况来看,其涉及面较为广泛,从建筑节能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到合同能源管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从建筑节能的施工过程到未来的研究方向,从项目的层面到企业的层面,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从研究阶段上来看,经历了从建筑节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到建筑节能运作的研究再到总结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多数文献都是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建筑节能实施的过程,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提供了研究基础。因此,上述研究对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研究现状

2.1研究进程

1982年原国家能源委员会委托原国家建委建工总局下达了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科研任务,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和空调调节研究所承担了JGJ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采暖住宅建筑能耗现状的调查、实测与计算分析》《我国民用建筑金属外窗的能耗现状及其节能措施的研究》和《墙体保温性能的改进研究》四项研究课题。这是我国(建设部)开始进行建筑节能工作的标志。但是,1997年中国政府才开始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自建筑节能实施以来,建筑节能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认知和概念引入阶段(2005年以前)由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等概念是舶来品,所以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中,研究人员着重介绍可持续建筑或节能建筑的概念。对中国可持续建筑的定义、特点、技术原则进行了论述,并确定了中国可持续建筑的理论框架。Chen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可持续性的原理和概念的认知上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供了实施建筑节能的有利机会,并根据中国实施可持续建筑的实践情况,指出中国的政策方案仍处在愿景阶段。

(2)深化阶段(2005—2009年)在这一阶段,由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开展了大量的各项基础研究工作,为建筑节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建筑节能”的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供热体制改革、能效标识项目、外墙保温等强制性标准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背景。这一阶段的研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从节能建筑实施的影响因素、节能建筑的经济评价,到节能建筑的实施运行管理、绿色建筑节能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图1各研究阶段数量

(3)总结反思阶段(2009年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建立起了一套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新建建筑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超额完成。理论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建筑节能实施几十年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上,包括技术成熟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节能运行管理研究综述等。周楠等对近几十年的建筑节能政策、能源价格、税收财政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指出这些节能政策对中国未来的节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祥飞等对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建筑节能的激励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建筑节能实施的阶段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识别了建筑节能机制的缺点,并对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实施建筑节能提出了建议。李百战等总结了中国交付低碳建造环境的障碍,并识别了研究的机会,文章提出研究活动应强调各参与方的合作,使中国不仅在技术层面而且要在知识前景领域在国际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郭汉丁等阐述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概述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在外部性、经济激励政策、合同能源管理等4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主体行为分析的既有建筑改造市场培育机制的研究方向。

2.2研究内容建筑节能的实施和推进依赖于政策法规、技术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

从历年来的研究内容上看也基本涵盖了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是技术在一定时期稳定的情况下,节能的实施和推广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的管理。

2.2.1基于政府行为的建筑节能政策的研究

政府在推进建筑节能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对整个建筑节能市场的运行起着监管作用,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政府的监督作用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能够推动建筑节能的运行。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是促使建筑节能市场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地弥补由外部性带来的市场部分失灵,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的主要措施。刘贵文通过对经济激励政策和强制节能政策比较分析,得出经济激励政策更具效能的结论。张丽等论述了经济激励政策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推动作用,并借鉴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热力管网改造及围护结构和室内热能系统改造的激励建议。王洪波等以新建建筑为研究对象,从激励对象、激励目标、激励力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激励政策体系的方案设计。钟韵等提出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对于提高建筑节能是必要的,并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这一模型,根据不同的激励对象和节能效果进行激励,并以北方采暖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特别要以节能绩效为基础进行激励,以防止搭便车的现象。戴雪芝对中国能源政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经济激励政策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依据此指标对经济激励政策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价。为实现对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韩青苗等从建筑能源利用效用最大化、激励政策协调机制、公平性、效率和可接受性5个方面构建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2.2.2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研究

建筑节能的推广和实施单纯依靠法律和行政的监管手段是不够的,要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建筑节能。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建筑节能以来,关于建筑节能的运行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外部性分析、信息非对称性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运行分析、风险分析以及建筑节能运行评价体系的分析。

(1)基于外部性和信息非对称性的运行制约机制分析目前业内学者基本达成共识,即建筑节能投资存在较强的外部性,这为政府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者研究经济激励政策提出了要求。卢双全等分别通过对建筑节能的外部性分析,提出了消除建筑节能外部性的政策措施。金占勇等分析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对节能改造的影响,并提出了分阶段、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激励方案。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政府和建筑业主存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基于这个前提,韩青苗等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政府与既有建筑业主之间的利益博弈,确定了使委托人期望效用最大的合约参数,并总结了提高经济激励合约效果的关键因素。续振艳等则分析了节能改造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并通过对世界各国解决不对称问题的经验分析,得出通过信号传递、信号甄别、建立能效标识制度来解决此类问题。尽管王洪波等认为激励需求端的激励机制缺乏现实条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是通过对供给端即开发商的激励可以有效的推动建筑节能的实施。而占松林等则通过分析建筑节能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认为购房者的行为选择是建筑节能市场的源动力,并从消费引导的角度提出扩大建筑节能市场需求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宣传、建立能效标识等的建议。

(2)基于节能改造成本和收益的运行风险分析在建筑节能实施的初期进行的影响节能改造措施实施的原因调查中,认为初期投资太高的占到80%。由于节能各个利益相关方特别是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缺乏合理成本分担机制、金融市场支持机制以及市场失灵矫正机制,使得资金筹集十分困难[28]。针对以上问题,刘玉明等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建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孙金颖等则从建筑节能金融服务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投融资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的5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框架模式,为推动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建筑节能运行模式研究研究者们表明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通过建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瓶颈的问题,而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市场的主要运作机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对建立建筑节能市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分析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行性及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

(4)基于评估体系的建筑节能运行评价的研究要科学的发展节能建筑,进行能效测评和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是必需的,它不仅能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或其“绿”的程度是多少,而且对节能建筑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学者们分别对不同的单体建筑和不同地区的建筑进行了能耗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能耗测评方法。秦佑国等针对我国建筑发展现状对绿色建筑评估的指标权重体系及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从而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杨红霞等从能量、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节能的能量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和系统评价法。杨玉兰等在描述了评价中国住宅建筑节能指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其指标的建立为其他气候地区建立评价方法提供了思路。

3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者们在建筑节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既有高层建筑;节能改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们都知道,既有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建筑群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存在的时间已经较长,有很多往往在建造的时候缺少相应的节能工程,就使得这些既有的建筑在长期的居住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能源浪费的情况。所以,对这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必须要尽快的开展,改变其现有的能耗状况,此外,还必须对新建建筑的节能工程加以重视,同时有计划的对既有的建筑进行节能的改造设计,这样,才可以从整体上改进一个城市的建筑群的能耗情况,从而改善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确保各种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匾乏。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毁掉良田12万亩。物耗水平相较发达国家,钢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公斤,污水回用率仅为25%。与此相反的是,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也逐步的加快,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大,能源的浪费情况十分惊人,造成了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这样的现状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建设中大部分农民走向城市,城镇居民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全社会资源能源的消耗大户,住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特别是既有建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数据显示,我国的建筑能耗现在占到了全社会能耗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绝大多数的既有建筑都是高能耗的建筑。所以,如何改造既有建筑的节能结构就成了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工程。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综合分析这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整个世界对于建筑的节能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在新建的建筑中对于节能工程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国内外学者关于某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方面的研究却不是很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渐出现了这方面的一些研究。

在原东德地区,当地的政府对大量的预制板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节能改造。1995年奥斯雷格对德国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的预制板建筑的综合节能改造工程以及投资模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认为政府成功的实施了一些有效的信贷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措施都是德国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的总结,为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很多专家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其中主要包括:

杨种等学者在它们的研究中就认为北方的采暖区的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是中央政府、地方和市场这样的三个主体,我们都知道,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地方政府出资,另外政府也对市场进行很多的激励措施,而其中的市场主体则主要是居民、供热企业以及节能服务公司;

刘长滨等则以包头口岸小区的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为例,成功的设计出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评价的模型,并基于此改造方案的资金成本详细的分析了不同的改造方案的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和选优,最后还指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刘玉明等人经过研究介绍了当前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现状以及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的现状,并对节能改造的试点项目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同时,还对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借鉴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要实施以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以及奖励政策为核心的全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4)金占勇、武涌、刘长滨等学者在分析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现状的基础之上,成功的应用了经济学原理,探讨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的外部环境可能会对节能改造过程造成的影响;

(5)目前来讲,国内关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外部环境的研究文献还不是很常见,少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外部性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并且针对当前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中所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市场失灵”的问题进行阐述,认为政府应该制定更加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等。其中,尹波等学者就针对当前建筑节能改造领域中这一问题,运用了经济学的理论探讨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外部性原理,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消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外部性的措施。

3 改造措施

3.1围护结构

建筑护结构主要由墙、门、窗和屋顶组成。在建筑护结构改造中结合目前大力推广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如以界面剂为界面层,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为保温层,抗裂砂浆复合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为抗裂防护层等。在窗户改造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如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等节能玻璃和热铝型框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了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减少了向外界的传热量。同时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如建筑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的保温层,替代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的做法。另外,还可以设置架空通风屋面、坡屋面、绿化屋面等,绿化屋面不仅有利于屋顶的保温与隔热,而且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效果。3.2 建筑设备改造

为了体现既有建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会不可避免使用大量空调、照明、家电等设备。有报道表明,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可在空调系统中安装全热交换器,既可以减少占空调负荷30%左右的新风负荷,又可以让空调排风与新风直接进行热交换,可回收排出气体能量的70~90%;利用空调回风进行换气,将空调回风中与新风量相等的排风用于己污染的房间的通风换气;如提高空调系统中风道和管道系统的保温效果;改用高效率风机和水泵等都是些节能效果明显的措施。3.3 楼宇自控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又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它是通过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对建筑内部的通风系统、空调系统、冷冻水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电力系统等项目实施自动化监控和中央管理。它通过传感器,对温度、压力、流量、湿度、液位等实施监测,利用网络操作平台作出自动化操作,节省人力约50%,最大的优点是使能耗降低约25%,提高大楼内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能源,从而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浪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4 思考与建议

高层既有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不仅要有美观的造型、独特的空间感受、还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否则就会与现在的建筑格格不入。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城市虽仅占地表面积的2%,但排出的碳占总排放量的70%,工业生产中木材消耗占全球消耗量的76%,自来水消耗占全球消耗量的60%。因此在进行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历史,注意建筑的相关性,保持人类、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虽然,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各个地方的学者也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方法,但是对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经济性方面的研究还是缺少实践的研究,毕竟这样的工程在国内来说还不是很常见。所以,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国内目前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方面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我们在选择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设计时,不能只考虑节能技术是否最先进,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改造的建筑所在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气候条件以及工程完成之后的经济效益如何,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来制定节能改造的最终方案。

(2)在选择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时,也不能简单的将几项先进的节能技术进行简单的叠加或优选,而是应该将各项节能改造的技术经过分析之后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高效的综合起来使用和搭配。

(3)同时,在工程进行之前,要应用正确的价值工程原理,提高既有建筑改造后的功能与其成本的匹配值,尽量要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选择更加符合当地用户要求的产品。

5 结束语

中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而每年新建的十六亿至二十亿平方米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平方米,建筑耗能总量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接近三成。因此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对既有的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实施改造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在建筑设计与工艺设计、空间利用与设备定置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对立的不可兼顾的问题,但这也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其玉, 路斌, 白恒宏, 等. 高层建筑幕墙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 建筑技术, 2013, (1): 56-61.

[2] 王金印. 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点探究[J]. 建材与装饰:上旬, 2012, (11): 13-14.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城市均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大量城市通过拓展市区规模来建设新建筑,然而老城区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与新城区的差异越来越大,使得城市整体形象出现了不和谐元素。因此,很多城市开始对既有建筑实施立面改造工程,以期改善城市形象。

1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方式

对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改造主要有修复、涂刷和材料包装三种方式[1]。修复主要是对城区遭破坏的历史建筑进行复原,恢复其原有的色彩。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新城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造型雷同的现代化建筑掩盖了各个城市的特色,这就需要通过对旧建筑进行修复,还原城市的历史风貌。涂刷是对旧建筑重新进行粉刷。城市的很多旧建筑建设时间早,外墙材料质量有限,在长期历经环境侵蚀后难免出现破损、掉漆。对旧建筑立面进行重新涂刷,不仅改造速度快,效率高,同时安全可靠。重新涂刷建筑物立面色彩必须根据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从而确保改造的整体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对建筑立面进行材料包装。旧建筑破损严重,仅靠重新涂刷已经难以完成立面改造的目标,为了达到改造目的,在旧建筑原有立面外增加新的幕墙进行包装,以满足建筑视觉效果,从而使建筑能与城市整体环境更为融洽。

2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基本图示

2.1点状图示分析

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点状图示是将点状色彩分布在建筑物立面中,达到突出建筑物特征的表现手法[2]。点状色彩能够为建筑物立面增添灵动、活泼的视觉效果。点状色彩既可以规律分布,也可以随意分布。规律分布点状色彩,能给人带来韵律感;而随意分布表达出的是无拘无束。在数量方面,单个和多个点状色彩的作用也大有不同。单个点状色彩主要是为了实现构图平衡;多个点状色彩则单纯为了起到装饰效果。不同大小、密集程度、方向的点状色彩,都能为建筑立面增添不同的生命力,为建筑物的造型提供无限的想象力。在实际运用中,色点大多依附在建筑物的小型构件中,如空调外机、阳台等处。

2.2线状图示分析

线状图示,是将线的力度与方向性作为色彩的主要构成元素,融入与线性元素相吻合的建筑立面当中。运用线状色彩的建筑立面,经过改造后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不同方向性的线状色彩具有不同的构成特征,具体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水平线状色彩能产生沉稳、延伸的效果;垂直线能给人坚挺、端庄的感觉;斜线构图则富有冲击力和节奏感。线状色彩在建筑物立面改造中有着大量运用,常见于具有线性特征的建筑构件中,如百叶窗、竖向墙等。

2.3面状图分析

面状图示是线状图示的延伸。与点状图示和线状图示相比,面装图示的应用范围更广。面状图示运用大面积色块进行构图,起到了增强立面整体感的效果。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带来出色的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色彩搭配选择不合适,则会造成反效果,将建筑物立面的缺陷暴露出来。

3现有建筑立面改造中色彩设计

3.1加强形式美表现

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能否充分表现出形式美[3]。在实际设计中,必须将城市既有建筑立面审美感体现出来,满足新老城区一体化的需要。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应当做到新老城区视觉效果平衡。从整体到细节,分析色彩使用是否合理,并灵活运用点状、线状、面状图示,强化建筑形式美感,完成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目标。

3.2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历史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在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色彩设计中,必须尊重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内涵丰富的历史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改造中,不仅不能破坏原有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为城市发展绽放更耀眼的光辉。

3.3尊重街区原有风貌

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街区原有风貌,如办公地段应当沉稳,商业区应当繁华,居住区应当雅致。不能因为强调风格统一,而破坏街区原有风貌。在建筑立面改造色彩方面,应当留有一定选择空间,这样才能保持各个街区原有的风貌,同时也避免了街道整体由于用色过杂而显得低俗。

4结语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开展使既有建筑改造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能否正确把握色彩设计和图示,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进行深入分析,把握细节,才能更好地使其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雷体洪,郑伟,龚旺林.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整理改造策略研究———以宜昌市伍家岗区建筑立面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2015,(4):112-117.

[2]权歆昕.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版),2010,(7):21-22.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

【导言】: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宜居城市需求与落后的城市更新产生了新的矛盾,为了营造满足群众需要的城市场所,也为了提高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开展了沿街建筑立面更新建设活动。在城市更新发展长远来看,建筑功能和性质会发生改变,建筑立面作为反映功能载体的要素之一也需要变化和适应;人们对美感的追求愈发迫切,建筑立面的形式美愈要紧跟时代潮流。

1、现代建筑立面装饰设计的原则

1.1时代性的原则

对于装饰,有几个原则,其一,时代性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紧随时代的步伐,在追求灵感的同时,还抓住其本质。曾经歌德说过:“无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其二,时代性的基础主要是经典、传统特点,所以,建筑装饰紧密联系着经典、传统的作用。

1.2地域性的原则

对于装饰,除了以上原则,还有地域性的原则,即具有开放性。“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在建筑的特色上,往往来自于本国、本地的建设资源,使其最好地被利用。而建设的资源,涉及广义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好多资源。”对于自然资源来说,主要是地形如何、光线如何、风、气候如何等;而人文资源,涉及内容很多主要是:什么种族、什么身份、历史如何、风俗怎样,以及构造、方法如何等。所以,针对建筑立面的装饰,要确保地方、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前提下实施,只有这样,一个地域的特色、文化、人们的情感等情况才能达到一致。

1.3大众性的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还有一个原则为大众化的原则,涉及的内容很多,只要为:其一,建筑立面的装饰,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即综合的、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等,也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其二,通过建筑立面的装饰,满足人们的心理,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其实,建筑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设计师在具体设计的时候,需要从大众的需要来考虑。另外,在设计的时候,积极引导大众,即去审美,最终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2、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的基本图式

2.1点构成的图式分析

点式色彩是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基本图式中的一种,利用点式色彩可以给人一种活泼的、跳跃的感觉。点式色彩在设计过程中,更加遵循于建筑物发展的秩序感,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色彩设计更加服务于建筑整体要求。点式色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点的数量的应用,往往会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进行。同时,点式色彩设计中,点的位置、大小、方向存在一定的变化性,并且其主要应用于阳台、窗台等小的建筑构件当中。

2.2线状图示分析

线状图示,是将线的力度与方向性作为色彩的主要构成元素,融入与线性元素相吻合的建筑立面当中。运用线状色彩的建筑立面,经过改造后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不同方向性的线状色彩具有不同的构成特征,具体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水平线状色彩能产生沉稳、延伸的效果;垂直线能给人坚挺、端庄的感觉;斜线构图则富有冲击力和节奏感。线状色彩在建筑物立面改造中有着大量运用,常见于具有线性特征的建筑构件中,如百叶窗、竖向墙等。

2.3面状图分析

面状图示是线状图示的延伸。与点状图示和线状图示相比,面装图示的应用范围更广。面状图示运用大面积色块进行构图,起到了增强立面整体感的效果。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带来出色的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色彩搭配选择不合适,则会造成反效果,将建筑物立面的缺陷暴露出来。

3、城市即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要点

3.1材料的应用

τ谧笆紊杓疲主要是建筑外墙的涉及,往往通过一定的材料来显示。经过装饰之后,组织材料具有的次序感显示出来,以及材料的强化效果显示出来,使其个性化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好的建筑立面装饰,需要高度统一材料、装饰的形式。对于建筑立面装饰,从材料的选择开始,应把握住材料的内在特性,使得外在具有的形式、材料自身的品质更加统一。同时,材料自身的性格、装饰具有的内容、信息等达到统一,这些方面往往通过一定的手法来设计,即积极创新天然材料,以及灵活应用那些地域的材料、有选择性的应用新型的材料,以及实施综合性的应用对于多种材料。

3.2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历史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在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色彩设计中,必须尊重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内涵丰富的历史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改造中,不仅不能破坏原有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为城市发展绽放更耀眼的光辉。

3.3尊重街区原有风貌

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街区原有风貌,如办公地段应当沉稳,商业区应当繁华,居住区应当雅致。不能因为强调风格统一,而破坏街区原有风貌。在建筑立面改造色彩方面,应当留有一定选择空间,这样才能保持各个街区原有的风貌,同时也避免了街道整体由于用色过杂而显得低俗。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外城市形象的展示,以及城市公共环境的品质。加强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工作,使之符合城区改造特点,可以使旧城区更好地融入于城市发展的整体氛围内。必须对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进行深入分析,把握细节,才能更好地使其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海波.论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J].中外建筑,2010,07:124-125.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7

摘要:本人通过对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以及建筑美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传统风水文化中体现着建筑美学,如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与比拟之美,进而指出风水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风水文化 建筑美学 现代应用

中国古人历来注重“风水”,无论在住宅选址、修建还是室内家具的摆放都十分注重。可以说风水文化在产生之初,是具有其实用性目的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住宅的选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但风水文化发展后期,一些封建迷信杂糅其中,直接导致其在建国之初被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水文化重新兴起并有愈演愈烈之趋势。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实质上是迷信思想与古代建筑理论、建筑美学的杂糅体系。其既有精华,也存在糟粕,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当代的语言与科学的理念去阐释传统的思想, 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让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学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

一、概述

风水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一样,同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特别重视风水,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即便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文学士人,也如痴如狂,趋之若鹜,可谓是古代的一门显学。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虽未明令禁止,但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风水又被看成是封建文化,列为禁学。改革开放以来,风水由出口转内销,随着中国沿海和南部城市的日益富裕,使看风水又逐渐盛行,有关风水的出版物充斥市场。目前,对风水,声讨者有之,赞成者有之。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的风水观就是一种环境观。作为中国建筑环境论的代表理论, 中国的风水学则恰好暗合于当代生态建筑的概念, 立足于研究自然界生物与环境共生关系, 是生态学思想与建筑规划设计理论的结合。其基本取向是人、建筑、自然, 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但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包括寺观、陵墓、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而在传统风水文化指导下的中国建筑无不体现一种建筑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意境。

二、中国传统风水文化所体现的建筑美学

(一)对称之美

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相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对我们而言对称美在生活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了。它赋予了世界更加美丽的事物,它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生活在对称美的世界里,尽情享受着美的陶冶。古代中国对对称美这一区域的研究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例如,中国建筑的瑰宝-紫禁城。紫禁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创举,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国古人审美观的博大精深。故宫这一建筑群由于建造者们按照礼仪的规定,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将所有建筑整齐排开,这种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的统一处理,使人们体验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对称美。在等级制度深严的封建社会里对称不仅作为一种美的存在,更是君尊民卑思想的体现。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更能意识到对称美的一种历史内涵。

(二)和谐之美

我国的贤哲是很讲美的,早在春秋末期, 楚国大夫伍举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国语·楚语》对此作了记载:“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 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例如: 清代帝陵非常注意建筑物与大自然的和谐, 它以横向的山脉做为天然屏障, 使陵寝的背后呈现气势磅礴的背景。各条排水渠道都因其自然, 在水沟边砌石、架桥; 在小山包上建殿宇, 独具匠心。进入陵区, 先是稀散的建筑, 越接近地宫, 建筑越密凑, 从南至北, 由疏而密, 整个陵区无不是和谐美的体现。冯建逵、王其亨在其对清代帝陵的研究中指出陵寝的规划设计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基本原则和“千尺为势, 百尺为形”的形势原理, 陵寝建筑因势随形, 既配合山川形势, 也强化了山川形势, 使建筑景观的人文美与自然美达到有机的完美结合。

(三)比拟之美

既然大地犹如人体, 那么也就有着人体一样的经络和穴位,繁衍生育就是共同所在, 生机勃勃也就成为正常( 健康) 的唯一体现。传统风水认为, 选地要选雌雄交合之地, 穴乃阴阳交合之区。“穴”之风水美的象征意义就是“生生不息”、“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 故而可以说, 人们长期以来追求“风水宝地。”实际上就是追求一个有勃勃生机的生息之地象征的手法也被运用于理想住宅建筑模式上, 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的风水民居院落,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合院, 其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前低后高, 中间平整虚空。而这个“负阴抱阳”的格局, 象征了一个双手环抱, 正在张口向天纳气的人体形象:“中厅为身, 两房为臂, 两耳房肩, 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

三、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美学之结合

当代社会的发展, 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 或缺少河流, 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 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 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 左右护砂, 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 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 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 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 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 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在遵循传统风水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可充分利用与发挥各个地区、各种先天条件的优越性, 改善其整体环境。

曾获得过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等多项世界大奖的贝聿铭先生, 由他设计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闻名海内外。贝聿明先生认为: 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 即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 避风向阳, 山清水秀, 流水潺潺, 草木欣欣,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和生态建筑不谋而合! 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

总而言之,风水美学或是我国古代一种影响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园林的古老而独特门类美学或艺术。风水美学和传统建筑相结合, 以娴熟的艺术空间处理和灵活的建筑形体运用, 达到极高的造诣, 形成中国建筑文化的鲜明特色。对风水美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祖先的建筑杰作, 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

参考文献: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8

和谐统一,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又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城市“千城一面”,文化缺失严重,建筑精品不多,距离人们的高品质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要对建筑的文化本质和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面对当前混乱的建筑局面,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观.笔者在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建筑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即建筑要坚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点.文中结合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深入阐释了“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分析了在该理论指导下,笔者带领团队完成的一批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建筑的整体观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建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学科,包含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汇和整合.就一幢具体的建筑而言,它涉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营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筑功能与造型、内外空间布局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建筑师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要树立正确的建筑整体观¨五].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2].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突出主题,并加以提炼和概括,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此外还应注意细部的设计,使整体风格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得以延伸,使设计更趋完美¨之J.中国传统的城市有明确的轴线和组织肌理,体现出很强的整体特色.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如巴黎、巴塞罗那、堪培拉等,均以其整体性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当前我国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城市混杂无章,建筑语言混乱,丧失了城市的整体美,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建筑的整体观一直是笔者从事建筑创作首先遵循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近年笔者在全国参与了一大建筑的整体观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种规划设计的方法.建筑实施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持续整体化与综合的过程,需要每一部门、每一个环节协同配合,服从整体,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也给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了冲击,人类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获取科技与人文的同步发展.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贯穿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建筑空间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节能技术、集约化设计、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筑全寿命期的投入和效益等各个环节¨五o.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当今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资源耗费、文化缺失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病,不但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结合国情,当前特别要注意倡导生态优先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特别要贯彻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理念,在应用和发展节能、低碳环保新技术的同时,更多注重当地适宜技术的挖掘和应用.建筑创作要因时因地制宜,重视空间的集约利用,不追求“高、大、全”;重视文化的传承,延伸优秀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有二已墨 _丽需嗣中国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树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笔者所在团队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2010年,笔者所在团队承担了江苏省泰州科学发展展示中心的规划设计.该项目位于泰州新旧城区的交界处,设计团队从挖掘当地传统民居的文化人手,回应和延伸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规划布局、建筑空间设计到设备和管理等全方位综合考虑,采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节能、环保措施和应用低碳材料与技术,并引入智能化管理机制,建成一组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保建筑.该建筑总平面布局与周边城市空间关系的协调统一;剖面设计既体现了地方特色,也与节能设计相适应;具体如图2所示.该建筑并被评定为三星级绿色建筑.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9

【关键词】民用建筑;安全鉴定;工程应用

房屋安全鉴定定义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以国家相关法规和相关工程技术作为标准,以查勘以及检测和验算作为手段,实现对既有房屋结构当前的完损以及使用状况和抗震能力与危险程度等方面做出科学鉴别和评定的技术性管理工作。房屋安全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与我国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发生了直接关系。最近几年房屋安全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财产遭受到了巨大损失,所以说房屋安全鉴定工作迫在眉睫。

一、民用建筑安全鉴定的重要意义

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在房屋进行安全管理方面、房产价值评估方面、安全排查方面、以及房屋灾后加固、房屋装修改造纠纷界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评价既有民用建筑物的安全性,对保证已有房屋继续安全使用和挖潜利用房屋资源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二、民用建筑安全鉴定的类型

已有民用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工作主要包含偶然作用类、施工质量类、合同纠纷类等几类工程问题。

1、偶然作用类

①火灾作用后的民用建筑检测鉴定

火灾作用后的建筑进行的主要是表面损伤检测和材料强度检测,并且对预应力结构以及对预应力构件进行荷载试验以评价其承载力。

②爆炸作用后的民用建筑检测鉴定

由于人们使用电器种类的增多以及天然气、煤气的不正确使用,爆炸在民居中频繁发生,因此爆炸后的房屋的损伤检测工作尤为重要。经受爆炸作用后的民用建筑结构检测包含现场检测、墙体等构件垂直度检测[ ]。

③地震作用后的民用建筑检测鉴定

对于震级较高的地震,在地震之后的民用建筑在经过可靠的技术鉴定后才能够决定其是否能继续使用或加固后继续使用。

2、施工质量类

我国建筑市场由于建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建筑质量存在较多问题。常见的施工质量类问题包含材料质量不达标、偷工减料、施工初始损伤等。如果新建的房屋建筑存在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安全质量鉴定方可进行使用。

3、合同纠纷类

如今因房屋建造所引发的民事纠纷不断,房屋安全鉴定能够对房屋的破损程度和原因进行鉴定,可以为司法的裁定提供事实依据,维护了司法的公正。

三、既有民用建筑安全鉴定方法

1、直接经验法

直接经验法是在房屋安全鉴定人员对被鉴定房屋的建造情况调查、现场查勘,在图纸完备的情况下,通过对原设计图纸对房屋的各个部位构件的校核,然后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和验算对房屋进行安全等级评定,是一种比较粗糙的鉴定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凭借鉴定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对房屋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整体分析,具有方法简单、费用低、鉴定速度快的特点,但由于其与鉴定人员个人水平密切相关,缺少现代检测技术的必要保证和科学评定程序,鉴定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因而鉴定结果有效性低。

2、实用鉴定法

实用鉴定法以传统的经验法作为基础,依据的是鉴定人员的全面分析鉴定,并且列出房屋的损坏原因,列出明确的鉴定、检测项目,鉴定人员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和测试手段对被鉴定房屋的损坏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对房屋结构的使用材料、材料强度等方面用仪器进行实地检测,然后再对检测值按有关规范进行分析和计算,结合结构计算和实验结果,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评定,得出较准确的鉴定结论。实用鉴定法一般要完成:①初步调查建筑物的原始概况,包括调阅图纸及规划、勘探、环境等技术资料。②对建筑物的各组成部位进行检测和查看,包括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③在实验室进行构件试验以及通过相关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模型和结构验算分析[ ]。

3、概率法

概率法是以概率以及数理统计原理作为基础的,采用的是非定值统计规律进行的结构可靠性的鉴定。概率法是依据结构可靠性理论,用结构失效概率来衡量结构的可靠程度。概率法指的是在结构抗力以及作用效应之间进行一定数量关系的建立,只要计算出失效概率,也就能得出建筑物的可靠度。

四、既有建筑安全鉴定在工程中的应用

以位于 X市环翠区海港路73号的某一项目为例,该项目建于1981年。该建筑采用的是4层砌体结构,每一层的高度为4米,建筑物的总高度为1.45米,该项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为921.6m2。

鉴定过程:

1、工程现状初步调查

对X项目进行初步调查,主要包括房屋概况、建筑设计情况、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图纸资料等。

经过对X项目工程现状的初步勘察,我们可以得知X项目的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的平(立)面尺寸以及建筑的做法和构造处理都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在建筑结构的体系以及结构布置方面也基本合理,建筑结构以及构件之间的链接很可靠,墙体采用的砌筑方式也很正确;X项目的建筑地基也很稳定没有发现不均匀的沉降以及墙体裂缝等一些不良现象;X项目建筑的楼板以及楼面也很平整,没有发现明显的扭曲变形现象,此外X项目建筑房屋的防水性能也很好,也没有发现有任何积水的迹象以及墙体发霉的现象。

2、地基基础

X项目建筑的地基很稳定,没有发现不均匀的沉降引起的建筑倾斜以及散水等现象。

3、上部承重结构检测

从对X项目建筑现场的检测来看,X项目建筑在建筑结构布局方面基本合理,设计的传力路径以及结构的选型都很正确,圈梁的尺寸以及配筋和材料的强度都符合设计规范,在检测时发现X项目建筑在支撑大梁的窗间强没有出现竖向裂缝,在建筑的纵横墙的交接处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并且通过对承重墙体的检查发现没有倾斜、裂缝以及酥松现象,墙体的连接以及砌筑方式也是正确的[ ]。

4、抗震设施检测

通过X项目建筑的现场检测可以发现,在该建筑中没有设置构造柱,并且在建筑的内横墙上也没有设置圈梁,设置的构造柱以及圈梁也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5、围护系统

对X项目建筑的检测过程中没有发现楼板以及屋盖出现明显的变形、裂缝现象,X项目建筑的屋面防水以及排水等方面的性能良好,没有出现老化、渗漏以及排水不良的现象,门窗的封闭良好可以自如地开启,X项目建筑墙体也没有出现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形以及裂缝。

【总结】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清楚了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安全鉴定的必要性,了解了既有记住安全鉴定的内容,并且了分析了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安全鉴定的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对安全鉴定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有关既有建筑房屋安全鉴定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既有建筑房屋安全的鉴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铭建.既有民用建筑安全鉴定方法及工程应用[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李兵.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351.

[3]王子英.既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及程序设计[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