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24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1

[关键词]OAIS 电子文件管理 生命周期

[分类号]G27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lectronic record managementsystem,ERMS)是在政府机构内部使用的,包括技术、管理、法律、标准、人员等相关因素在内,以实现文件、档案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根据“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基础理论与框架体系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ERMS开发缺乏成熟通用的模型支持,因此存在功能不完善、开发不规范、维护不标准的问题,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ERMS。

ERMS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对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而在国际信息资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The 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OAIS)正是一项基于数字信息长期保存与获取的标准模型,其目的与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基本一致的,应该可以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参考模型,实际上0MS完全可以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模型。由于0AIS专注于概念与术语,主要是一个概念模型,不完全是一个逻辑模型,直接用其来指导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其进行拓展。本文通过对国外0AIS研究现状的分析评述,尽可能分析其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启示。

1 OAIS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OAIS的研究深入、全面,既有理论方面的论述,更多的是和实践结合的项目研究,许多研究是对OAIS的延伸。以下结合0AIS的核心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1 OAIS功能模型的实体扩展

OAIS将其功能模型的6个功能实体分解为二级模块,对二级模块的功能也做了明确的说明,但对这些功能怎么实现、实现时与其他模块的功能交互与数据交换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这也是一些研究者抱怨OAIS可操作性不强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开展了富有意义的研究。

ERPANET(Electronic Resource Preservation andAccess Network)设计了摄取(Ingest)的工作流图,认为摄取策略的关键目标是流程的自动化,对于摄取的标准、方法论与技术、法律与政策、人员做了初步分析。Kevin Glick和Eliot Wilczek将OAIS参考模型摄取实体的功能具体化为两个部分:协商提交协议、转移与确认。然后将这两部分又分为87个步骤,对摄取实体工作流进行了详细描述。

1.2 文件格式管理

OAIS参考模型中文件生成者向OMS提交信息包,生成者需要和OMS协商好提交的形式和内容,文件的格式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Grauer M J、How-ley L K、Kopena J B和Regli wC等人认为文件格式管理是OAIS参考模型中的一个基本内容,提出一种基于RDF的文件格式管理方法。Stephan Strodl、AnderasRauberd等人认为需进一步对保存规划实体进行细化,将保存规划与摄取实体的相关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修改OAIS预定的文件保存格式,允许接收新的文件格式。

1.3 信息模型与元数据

国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的元数据格式一般都建立在严格的理论框架和细致的研究过程基础上,比较详细地定义了用于描述数字信息长期保护的元数据元素和子元素集合,这个理论框架最常见的就是OAIS,许多机构或学者提出的元数据方案与OAIS信息模型的组织方式一致,如CEDARS、中文元数据方案、NEDLIB等。即使有不完全一致的,也会声明参考了OAIS,并做到了与OAIS信息模型的完全映射,如NLA,没有明显采用OAIS模型,但表示从OAIS中得到启示,宣称其元数据可以准确向OAIS信息模型映射。

1.4 OAIS模型的实现

Helen Hockx―Yu认为,OAIS可用来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存储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但不是所有的OAIS设计功能都需要在一个单一存储系统中得到实现,即可以对OAIS模型进行分解,而不一定要把OAIS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

Jaqueline Spence提出了OAIS―SIMPLEX的观点,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可用资源与建设存档系统的动机(incentive)来决定实施OAIS的复杂性、OAIS角色的分配以及建立映射以遵循OAIS的层次。

1.5 数字存储仓库(digital repository)的研究

数字存储仓库是一切基于OAIS系统的核心。Perla Innocenti、Andrew Mchugh、Seamus Ross与RaivoRuusalepp等人提出了数字存储仓库的10个特征:维护数据对象;组织适应性;法律和制度;有效的政策;收集和摄取标准;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起源;分发;保存规划与行动;适当的技术基础设施。他们进一步分析了信息数字仓库应具有识别风险与优先考虑风险、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以减轻发生风险影响的能力。

1.6 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OAIS参考模型的主旨就是为了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广泛。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Paul Wheatley在OAIS框架下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对数字保护的生命周期进行研究;LaPlant Lisa、Zwaard Kate等人对基于OMS的系统进行了信息内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研究;Nancy MeGovern从组织、技术、协作等方面对基础设施与OAIS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Dirk Roorda研究了OAIS框架下如何将电子文件迁移到XML格式。

2 OAIS研究评述

2.1 起步较晚,发展迅速;成果很多,问题不少

国际上,学界对OAIS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1995年NASA的CCSDS推出0AIS算起,不过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国内对于OAIS的研究更晚,最早能查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是图书情报学界张晓林教授2001年发表的关于数字信息长期保存问题的文章,而国内档案界最早研究OAIS的文章则发表于2007年。

国外对OAIS的研究较多,既有相关组织对OAIS的系统解读,对OAIS功能模块、信息模块的扩展研究,也有学者对OAIS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些基于OAIS的系统、元数据方案陆续出

现。国内最初对OAIS是引进介绍、全面解读。近一两年,对OAIS的研究开始深入、具体,出现了一些论文和基于OAIS的系统,如李春旺与张晓林关于可信工作流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档案馆系统、国家图书馆的数字保存系统等。

但问题依然存在。从国外看,对OAIS的研究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如OMS功能模块各功能实体以及模块可操作性的延伸、OAIS对于电子文件凭证价值的作用与实现、可信的基于OAIS的系统框架等。国内对OAIS的研究更多还是在研读阶段、不够深入,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强,难以直接对实际工作进行直接指导。电子文件管理项目没有通用功能需求,没有通用的功能模型,受软件开发商主导因素影响太大,一些号称是基于OAIS的电子文件项目仅仅套用了OAIS参考模型的外形,并没有实现OAIS的功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开发还是沿用普通的软件开发模式。这种软件生产商主导的模式,限于其对档案与电子文件前沿理论的理解,其模型构建必然局限于现有工作的实际,映射出的实际系统也必然是现实档案工作的反映。OAIS模型必须有更深入的研究与扩展,才会有较强的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2.2 研究重心向实证倾斜

近年来,学界对OAIS的应用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OAIS的系统建设框架、基于OAIS信息模型的元数据方案,尽管某些研究离OAIS的功能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些探索是有益的,为将来基于OAIS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开发奠定了基础。

对于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也是如此。电子文件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其基础理论研究是上世纪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主流方向。2000年以来,电子文件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明确,研究重点迅速向实际问题倾斜。冯惠玲教授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中提出的“国家数字档案馆计划”是研究向实证倾斜最有力的一个例证。

2.3 研究呈多学科发展趋势

多学科发展是指研究领域多学科交叉、渗透、互联。OAIS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发展的趋势,通过论文前述的内容可以看出,0AIS研究者有档案学者、信息管理学者、计算机专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等。

电子文件管理也是一个涉及到档案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国家数字档案馆计划”要从管理体制、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为全国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奠定基础,必然需要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不同学科对OAIS的研究必将促进国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2.4 研究力量的多元化

在国外,有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包括国际性组织和非政府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电子文件管理与OAIS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InterPARES就是一个众多国际专家参与的国际性项目,前两期成果集成了各国许多优秀实验基地的经验,制定出一系列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方法、指南、模板、功能需求等,这些成果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美国ERA等许多项目研发的重要基础和指南。

3 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启示

3.1 加大对电子文件管理项目开发与设计的方法论研究

传统信息系统的开发遵循从现实手工系统的工作流着手,通过实际工作业务调研、向工作人员询问等方法,描绘出其业务流程,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抽象建立其逻辑模型,再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将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最后经过编程与试运行,新的信息系统开发就算成功了。这个过程的前提是现实系统(手工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比较清晰,工作人员对业务需求比较明确。实际上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正是这样一个开发过程。

但这样的开发过程对于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并不完全适用,原因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电子文件管理业务的需求不清晰,尤其是基层的档案工作人员由于计算机与电子文件管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使其无法提出相关的功能需求,而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需求规范尚未出台,这种情况下开发出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必然会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功能的欠缺。

因此,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有方法论做指导,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为空白。基于此,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建模出发,引入OAIS,致力于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实施的方法论,是十分必要的。

3.2 拓展对OAIS的研究

2002年OAIS成为ISO国际标准以来,许多专家从各自的角度对OAIS进行拓展,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于2011年6月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OAIS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学术文献79篇,以OAIS为篇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39篇。在检索得到的研究文献中,真正对OAIS参考模型进行拓展研究的不过数篇。

从国外的研究看,一些基于OAIS的研究或项目都是在OAIS的框架内或对其6个功能实体进行细分,或对其元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化。国内相关研究很少,尤其是OAIS功能模型的6个功能实体的细分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OAIS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

考虑到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体制、方法等的不同,应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尝试根据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实际对OAIS参考模型进行拓展,对OAIS功能模型各个实体的子功能再进行细分,直到分解到不可再分的操作为止,尤其是对起关键作用的摄取(ingest)实体(即“收集”)进行细分,使其成为一个适合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真正的逻辑模型。对于OAIS的信息模型也需要实例化,细化出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模型。这将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项目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对于我国电子文件管理通用功能需求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构建基于OAIS的可信电子文件管理项目框架体系

电子文件管理项目虽然在我国出现了数量上的井喷,但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既没有通用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也没有一个可以作为示范甚至借鉴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基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和OAIS参考模型,构建一个基于OAIS的可信电子文件管理项目框架体系,重点关注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开发,通过软件系统的开发来实现其规范化要求,从标准体系、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为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该框架体系应该包含可信电子文件库、可信电子文件管理流程、通用公共服务、标准等。

可信的电子文件库是一个能在现在和将来对其所保存的电子文件向用户提供可靠的、长期访问的文件存储库,类似于国外数字存储仓库,是ERMS的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可信的电子文件管理流程是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保证,可信流程是对原有管理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删除错误的流程、改进低效的流程、增加缺失的流程,它和可信的电子文件库一起组成了ERMS的物理核心,实现系统的功能,通过流程重组建立可信的流程,实现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与提供利用;通用公共服务提供一系列功能和机制为系统生成可信的环境,同时提供多种工具识别,增强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读性;标准和政策是系统设计与实施的依据。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2

科技时代不断走向高峰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技能也被运用于各个生产生活中。当然,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其技术的更新与探索。文章就以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为主要的探究对象,概述了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其发展的过程探究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完善。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问题;策略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并在近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更注重了电子信息工程在实际生产领域中的实践性运用,尤其是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实用化的操作技能。其次,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相关的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技术设计,操作与选择等多方面有更好的把握,更好的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际化的操作水平。最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已经深入到多个不同的领域。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中的进步性,但是,新兴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很多问题,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创新性不强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子信息领域,最早在西方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运用,并取得了很大的科技的进步,而我国在最初运用过程中主要以引进为主,虽然在近些年来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的探究新的技术,但是创新性水平相对还是较为欠缺,尤其是在信息系统的开发的过程中,还没有更好的进行研究与突破,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是这一领域突破与发展的很好的表现,所以,我国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性水平,以实现更大的效益。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找到滞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创新性水平的突破口。

(二)专业性的理论指导有待提高

实践的操作离不开理论水平的指导,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必须要更好的与实践的理论相结合,才能在新的领域有更高的突破,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还缺少一些较为先进的创新型理论来指导整个电子信息工程的运用与发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忽视对理论性人才的大力扶持与培养,忽视营造一个适合学术研究的氛围,所以,这一问题的解决,国家必须要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来看待问题,电子在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要有更实际的理论性的突破。

(三)高校对相关领域的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离不开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所以与之相应的,一些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也随之兴起。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设有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是在这一专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授的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种。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方对于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的规划与选择上还不够明确,另外,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在电子信息课程专业教授过程中的一些方法还较为陈旧,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的充分学习。最后,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本身对于这方面的学习的兴趣不够。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校对于专业性的人才的培养。

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的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自主研发型水平

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研发型水平,国家在这一方面必须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引进国外技术过程中及时吸取先进的技术,为自己所用,同时,还要适时依据本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运用进行技术突破与创新,让电子信息工程更适合本国的运用与发展。

(二)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策略,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做起,首先,国家必须要营造一个较好的学术研究的氛围,为学术以及技术研究者给予资金的扶持,提高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理论研究者的积极性。另外,对于研究者本身而言,必须要更好的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本身发展的阶段,提高研究的深入性与专业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的结合,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实力水平。

(三)高校要不断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高校在在培养专业性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行为主体入手。首先,高校本身必须要根据实际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及时更新培养计划,制定培养目标,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有更好的把握,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资金投入,在图书馆增设相关书籍。教师在专业教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性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深入的研究与实际的运用,提高自身的实力。

四、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各领域的运用的深入,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主体共同做起,在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的运用中注重理论指导,同时不断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创新性,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只有多方面全面结合,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建.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2]阚宏亭.探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实践.科技与企业,2014.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3

档案科技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成效显著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档案科学技术的春天也到来了。档案科技从无到有,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档案科技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即1979年,我国恢复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重新开始了档案科研工作。正式设立专门的档案科技管理机构,要追溯到1986年,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等著名论断,我们党对科技和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我国从1986年至2000年,每年划拨给各部门一定的科技三项费用,用于组织、资助各系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这为档案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国家档案局于1986年正式成立科技处,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档案科技工作,负责全国档案科技宏观管理。国家档案局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从1987年开始至今(1992年机构改革除外),国家档案局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档案科技立项,开展档案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十五”之初又提出了“以科教振兴档案事业,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档案科技工作的发展。可以说,档案科技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2.档案科技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从1987年至今,广大档案工作者开展档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多,水平不断提高,档案科技对档案事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20多年来,国家档案局每年组织科技项目立项评议工作,组织人员研究提出年度科技项目立项选题指南,组织专家对各地档案部门申报的科技项目进行评议,选择“创新程度高、研究方案科学可行、技术难度大、在档案部门能够普遍应用”的项目进行立项资助,有近550个项目列入国家档案局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资助科技经费1400多万元。“档案纸张去酸技术研究”、“新型载体档案防霉除霉技术研究”、“档案灾害预防及其抢救技术研究”、“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研制”等项目被列入国家计划;在为延长档案寿命而进行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为决策科学化而进行的软科学研究、为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而进行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有分量的科技成果,有的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自1987年实施档案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以来,共有547项档案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奖励(2000年起为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其中有11项档案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具体是:“强化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LC蓝墨水字迹显色固色剂”、“中型机档案资料管理智能软件系统及革命历史档案目录数据库”、“计算机光盘档案管理系统”、“DA91多效杀虫灵”、“大亚湾核电站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珍贵档案、手稿及书画原貌的恢复与保护”、“军队公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受损航测数据磁带档案恢复与光盘转储”、“灵香草的防虫作用及档案防虫剂的试验研究”,档案科技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档案科技记录了档案事业的重大成就,

展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

长期以来,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档案科技工作中积极吸收、引进、采用现代科技与理论成果,不断改变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档案工作正逐渐从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转变。档案科技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记录了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

1.延长档案寿命,让记忆永存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国家档案局一方面积极组织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的传统载体(纸张、字迹)进行研究。如“退色蓝黑墨水字迹的恢复技术”、“纸张去酸技术”等项目;另一方面,组织对档案新型载体材料(光盘等)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影响光盘信息读取的环境因素研究”、“存档光盘寿命定量检测技术研究”等等。同时,不断探索虫霉防治新方法,如:“‘诱集棒’诱杀白蚁”的研究、“冷冻杀虫”的研究。正是这些研究,得以使党和国家的珍贵记忆长久保存。

2.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科技工作始终致力于研究档案事业行政管理科学化和档案管理现代化方面的问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积极研究解决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档案修裱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手工档案修裱进入到机械化档案修裱的新时代。“档案修裱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项目,实现了档案修裱的智能化;一批优秀档案管理软件的成功开发,智能电动密集架和智能光盘柜等新型档案装具、创新的档案管理方法手段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紧跟社会信息化的步伐,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档案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同时,对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形成的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进行探索研究,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档案工作者更艰巨的使命。“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研究”、“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等项目,不仅从理论上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从技术上解决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问题。“军队数字档案馆研究”项目,创造性地实现了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设计。“数字档案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国内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实现了进馆的数字档案信息在线(离线)移交进馆,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以及面向社会的馆藏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探索出的创新思路和工作模式,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坚持科技先行原则,

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一直以来,档案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积极组织力量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本着科技先行的原则,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为决策提供依据。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为决策提供依据。国家档案局一直坚持以科技先行为原则,对起点高、难度大、可行性强的项目重点关注,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的研究。列入2001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的《档案事业建设指标体系研究》项目,为档案事业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为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项目的组织和研究,为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标准规范的出台,奠定了基础,使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档案信息化及其相关方面的项目研究,如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实务等科技著作的出版,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提供了依据,为档案工作者指明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数字档案馆建设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及第一个数字档案馆的成功建设,为落实“十一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任务――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导向作用,

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国家档案局在档案科技工作中,充分发挥档案科技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档案工作者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关系到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政策倾斜,把科技工作与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联系,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和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是档案科技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国家档案局从科技工作开展之初就把档案保护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面的研究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从1987至“八五”末,奖励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成果75项,占奖励成果总数的31.3%;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的成果70项,占奖励成果总数的29.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的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问题显现出来。国家档案局第一时间开始组织对电子文件及其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九五”期间,国家档案局一方面继续把档案保护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面的研究作为档案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组织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从1999年至今,每年都有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项目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奖励。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从最初对存储在软盘上的文件管理到在网上生成、传输、归档、利用的文档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截止到目前,组织完成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研究项目40余项,为以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为标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年底,原国家档案局局长王刚同志提出,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信息化带来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等新情况,积极探索和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等新问题……“十五”期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国家档案局积极发挥档案科技工作的引领作用,明确提出科技工作的重点是档案信息化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项目;通过科技工作的导向作用,鼓励档案工作者以科研带动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五”期间,在国家档案局奖励的141项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中,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幅度上升。由2001年的10.7%增加到2005年的64.0%,增加了5倍。在众多档案信息化科技项目的拉动下,电子档案归档管理、电子档案远程利用等技术方法有较大突破,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档案网站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成,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多学科 跨大学科平台 研究生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5

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特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李强.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华中建筑,2001,(03).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研究发展支出 公司绩效

1 前言

过去近20年,电子信息业之兴起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电子信息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日俱增,对各国家的生产力与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不可忽视。电子信息业是指电脑硬件,软件,网络,及通讯业者,其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地方包括:成长快速,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及发放大量与股票相关的奖励。电子信息业因产品汰旧换新速度很快,研发能力是公司的竞争力所在,各公司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从事新产品的设计与制程的改良创新。而人才更是企业技术发展的重点,从国外配发给高阶经理大量的股票选择权到地方的员工无偿配股,都是高科技产业用以延揽专业人才的方法。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乃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形成原因复杂,故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可能彼此相互影响,有内生关系(endogenous relation)存在,而非仅如传统学者所探讨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单方面影响力。检视内部人不同持股比率,公司绩效与投资金额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发现投资金额会影响公司绩效,而公司绩效会影响股权结构,三者之间有内生关系存在,彼此是共同决定的。我们认为电子信息业重视研究发展费用及以股票为奖酬基础之产业特性,可能使得其研究发展费用、公司绩效与股权结构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别于非电子信息业。故文章拟采用联立方程式的两位学者仅使用某一年度的股权资料为样本,以2SLS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则扩充样本范围,采用兼顾横段面与纵段面的公司资料,并采用比least squares (3SLS)参数估计方法。借着样本资料范围的扩大及估计方法的改进,以便能充分得了解公司绩效、内部人持股及研究发展费用支出的关联性 。

2 研究对象与模型建立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2至2013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的选取标准为能提供完整的研究发展费用、董监事持股比率、公司绩效及其他所有变数资料的公司。

2.2 模型建立

当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某些变数是同时被决定时(jointly determined),这些变数称为内生变数(endogenous variables),而此时传统最小平方法之估计将产生偏误(bias),解决的方法出在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信息业是否有不同的的相互影响。兹将回归模型列示如下:

2.2.1 第一式

公司绩效=f(内部人持股比率、研究发展支出、广告费用支出出、负债比例、电子信息业虚拟变数)

2.2.2 第二式

内部人持股比率=g(公司绩效、公司大小、负债比例、市场风险、企业个别风险、成立年限、集团变数、电子信息业虚拟变数)

2.2.3 第三式

研究发展支出=f(内部人持股比率、公司绩效、市场风险、企业个别风险、电子信息业虚拟变数)

3 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统计量及差异分析

3.1 基本统计量分析

在本研究所使用变数的一般叙述统计量中在删除了q值大于4的17个异常值(outlier)后,tobin’s q的平均值为1.225,内部人员的平均持股比率为21.482%,平均研究发展支出为销售金额的0.94%。进一步得观察到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信息业内部人持股、公司绩效及研究发展支出的分布情形。结果显示在217个电子信息业样本中,有一半的内部人持股比率介于0-20%,公司绩效与研究发展支出基本上随着股权增加有提高的现象,但当持股比率高于40%,则公司绩效与研究发展支出皆下降。结果显示在1313个非电子信息业样本中,几乎有一半的内部人持股比率介于0-20%,但其内部人持股比率可高达超过60%,超过电子信息业。公司绩效亦随着股权增加有提高的现象,但当持股比率高于50%,则公司绩效会降低。此外发现有5家公司股权比例超过70%,造成此异常高的持股比率是因部分公司总发行股份仅数千股,或机构投资者拥有大部份股权所致,因特殊原因,使得内部人员持股比率产生极端值,故不列入分析范围。

3.2 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信息业之差异

另我们将样本区分为电子信息业与非电子资讯业两群,以wilcoxon z检定两组样本的基本统计量是否有重大差异。可知电子信息业的平均内部人持股比率18.84% 显著低于非电子信息业的平均持股比率21.92% (wilcoxon z =-2.89, p=0.0038),显示电子信息业的股权较为分散。但电子信息业之平均公司绩效tobin’s q=1.80则显著高于非电子信息业tobin’s q=1.13 (wilcoxon z =13.48, p=

4 回归结果与分析

4.1 不考虑产业及持股比例高低的情况

我们首先在不考虑产业影响因素及持股比例高低的情况下,检视内部人员持股、研究发展支出及公司绩效之关联性。可发现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t=5.13),且研究发展费用愈高,公司绩效愈好(t=4.07),符合企业提高研究发展的相关资本支出可提高公司价值的说法。另发现公司绩效对内部人持股比率并无显著影响(t=0.00),可知经营绩效好的公司则愈会投入更多的研究发展费用(t=4.72)。

4.2 考虑电子信息产业之特性

接著我们考虑内部人股权、研究发展费用及公司绩效是否因所属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而有不同的关联性。观察到很有趣的差异存在于这两大产业类别中。显示电子信息业的研究发展支出(t=1.48)与内部人持股(-1.61)无显著的关系,但发现非电子信息产业之内部人持股比率(t=4.59)与研究发展支出(t=6.25)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非电子信息产业之公司绩效愈好,公司愈会投入更多的研究发展费用。显示非电子信息业研究发展支出与公司绩效的相互影响较强烈。而不论那一个产业,经营绩效对内部人持股比率皆无显著的影响。

4.3 考虑电子信息产业的特性及内部人持股高低的影响

除了考虑研究发展支出、内部人持股、及公司绩效是否因所属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而有不同的相互影响,我们亦考虑内部人持股比率高低对经营绩效及研究发展支出可能有不同的影响,亦即非线性的关系可能存在。再加入了内部人大于平均值的虚拟变数后,我们观察到不论是电子信息产业与非电子信息产业,内部人持股比率高低对经营绩效及研究发展费用支出皆有不同的影响力。我们发现电子信息业在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t=-3.04),但内部人持股比率高于平均值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比内部人持股比率低于平均值者有显著较为正向的影响(系数为3.434,t=3.26)。此与非电子信息业之结果相反(系数为-0.621,t=-3.32)。我们提供可能的解释原因为,电子信息业股权本就较为分散,但为了因应高科技市场快速的变化,较集中的股权可能有利内部人之协商并于在短期内作重大的决议暨执行之。而就非电子信息业之企业,则发现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符合利益收敛假说;而内部人持股比率较高时,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符合巩固地位假说。

不论在那一个产业,好的经营绩效皆可提高内部人的持股意愿,此结果可能是内部人以投资角度为出发而愿意增加对好公司的出资,亦有可能是因企业喜欢发放员工股票红利所导致之结果,而此现象符合anderson et al.(2000) 所提出以股票为奖酬之制度会影响员工持股之论点。至于公司绩效对于研究发展费用支出之影响,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电子信息业,公司绩效对研究发展费用支出无显著的影响(t=-0.89),但在非电子信息业则公司绩效愈高则研究发展费用支出愈高(6.72)。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为,基本上电子信息业相对较非电子信息业投入较多而稳定的研究发展费用,此差异现象与两个产业基本统计量的比较相符。故在电子信息业因研究发展支出关乎公司的竞争力与未来的获利能力,故公司不论短期的绩效好坏,皆会有稳定而持续的研究发展支出。而非电子信息业则是有好绩效的公司较会有能力及意愿去增加研究发展支出。

5 结论

电子信息业的兴起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高绩效、投入大量研究发展费用及发放以股票为主的奖酬制度,使我们考量内部人持股比率、研究发展支出及公司绩效间可能有相互的影响(内生关系存在)。本文以三阶段最小平方方法(3SLS),设立联立方程式以比较内部人持股比率、研究发展支出及公司绩效,在电子信息业及非电子信息业是否有不同的关联性。

结果显示电子信息业在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而内部人持股比率较高时,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此与非电子信息业的结果相反。其可能原因为电子信息业为了因应市场快速的变化,较集中的股权可能有利内部人之协商并于在短期内作重大的决议暨执行之。而非电子信息业,则发现内部人持股比率较低时,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符合利益收敛假说;而内部人持股比率较高时,内部人持股比率对公司绩效有负向的影响,符合巩固地位假说。此外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基本上电子信息业相对较非电子信息业投入较多而稳定的研究发展费用,但在非电子资讯业则公司绩效愈高时,企业才会相对地提高研究发展支出。

参考文献

[1]罗其祥.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J].福建电脑,1994(02) .

[2]曹汝贤.推广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J].科学管理研究,1995(06) .

[3]李凯钊.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001(07) .

[4]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05).

作者简介

林燕(1985-),女,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冠捷电子有限公司RD-PM部门主任。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共词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图书馆学教育作为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持,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又是图书馆学教育的主力军。近年来,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断涌现,但是大多为定性分析或简单的定量分析描述。为深入揭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拟采用共词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通过对1991年至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客观形象地展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和研究热点,并加以简要述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目前国内收录学位论文的数据库主要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公共和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各个数据库都有各自的收录范围和特色。为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本文将CNKI、万方和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三个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源,具体的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

为保证定量分析中关键词的有效性,经过对同义词合并、补全同义词、修正表述不正确的关键词等步骤,对检得数据进行过滤和清洗,最终得到有关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1 076篇,其士学位论文114篇,硕士学位论文962篇,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词分析

统计1076篇论文的所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并按照出现频次大小排序。通过统计,1 076篇论文中关键词总计2 415个,总出现频次为4 418次,其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关键词共42个,总出现频次901次,累积百分比为20.394%。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2所示。

如表2统计出的42个高频关键词中,关键词“图书馆”出现了129次,“图书馆学”出现了31次,但是鉴于这两个词与本研究的内容在字面上完全重合,并在共词分析中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在下文的共词分析中予以舍弃。本文在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采用共词分析法描述关键词对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便进一步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首先,对确定的4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它们两两的共现次数,形成一个40≠40的原始共词矩阵,通过oehiia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最后转换成相异矩阵,消除矩阵因关键词频差异的影响,如表3和图2所示。

3.2多维尺度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是共词分析的核心内容,研究采用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文关键词进行类属分析,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而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

3.2.1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首先将40*40共词矩阵导入SPSS中,并转化为斯皮尔曼相关矩阵(spearman),借此消除由共词频次差异带来的影响。然后在该相关矩阵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与平均正交旋转方法(Equamax)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包括因子数与涵盖的信息量、因子相关系数和旋转系数等矩阵的形成。结果表明有7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9.901%。也就是说,将40个关键词分为7个类别,就可以解释全部信息的89.091%。而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地显示出因子分析的前9个因子类别比较清晰,说明因子分析中将研究热点划分为7 9类是比较合理的,如图3所示。

3.2.2 聚类分析 本文将共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17.0中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方法中选择离差平方和(Ward),在距离测度方法中选择离散数据类型Count中的斐方法(Phi-square Measure),最后得到图4。

3.2.3 多维尺度分析和绘制研究热点图谱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并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3.3结果分析

图5清楚地显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存在四大知识群和相应的研究领域,即:①知识群1: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管理;②知识群2: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③知识群3: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问题;④知识群4: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结合高频关键词词表和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具体分析如下:

・在知识群1中,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围绕图书馆事业这条主线,以图书馆管理为核心。该领域聚集了2个研究热点:①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图书馆事业也必然成为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而且是持续的传统研究内容的不断更新。②图书馆管理。管理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科学活动,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效率最终都取决于其管理水平,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学位论文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有:开展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合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标准化、强化信息服务的超前意识、建立新型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图书馆知识管理等。

・在知识群2中,网络出版、出版业两个关键词高频出现。该领域关注的热点是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热点从对传统图书出版的研究转变成对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物的关注,与形势发展相契合。

・在知识群3中,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知识产权、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高频词聚在一类,说明该研究领域主要有4个研究热点:①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学位论文中有关数字图书馆问题的研究始于1998年,随后对数字图书馆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元数据、用户研究和法律问题研究。②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是从1995年对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到对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我国颁发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后,全社会

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因此知识产权这一研究热点势必持续得到关注,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③电子商务。研究是从2002年以后才开始,尤其关注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④电子政务。主要是对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以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而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从2003年才开始,说明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是随时代变化的,与社会关注热点保持一致。

在知识群4中,知识组织、知识服务、信息检索、本体、信息组织等高频词聚集在一起,该知识群中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主要以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该领域有2个研究热点:①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内容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研究,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语言研究,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问题研究,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策略优化研究等。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服务。这一研究热点是动态发展的,从对传统图书馆的文献管理的研究,发展到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再到现在以知识管理为基点的知识型服务研究。在这一领域中,本体、知识管理一直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以上分析大致勾勒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揭示出学术知识群的内部结构。然而,这些知识群和研究热点并非孤立的,从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如:关键词“出版业”尽管划分在知识群2中,但是在因子分析中,其与“图书馆事业”具有相关性,且通过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也可以发现其处于知识群1和知识群2交界处。类似的关键词还有“网络出版”和“高校图书馆”等。4讨论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师研究生阅览室;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801-02

高校图书馆教研室是教师和研究生获得文献信息和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知识的更替和信息的渗透,使得读者服务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使之符合高新的要求。 在此环境下,图书馆各项工作相应发生了变化,教研室必须与之相适应。如何从技术应用层面和馆员素质培养两方面来提升服务质量和达到效率优先的服务效果,是高校图书馆教研室服务工作值得探讨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1 新技术环境下文献信息的需求特点

包括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参考和在读研究生需要的文献信息需求。其中包含纸本和电子版文献资源。

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是因为有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水平,真实地体现一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和文献典藏特色,很大程度上能够窥视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水平和学校特色及档次。学科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引进有相对严格要求。而学校的特色和档次对聚合和吸引人才极具关键的作用。因此,学科前沿,学科项目,学科产业,学科人才等方面的文献信息是教师和研究生所需要的文献信息。

高校的教师大多承担一项或多项科研课题,其文献信息需求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并且与承担的教学任务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的文献信息包括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申报,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成果鉴定等。

教学参考方面的文献信息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等多方面的沿革和更新的文献信息。是教师和研究生利用率较高的文献信息。

高校研究生大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文献信息需求的范围、深度、重点有不同要求,具有特殊性、集中性和注重点。他们注重文献信息的专业性、科研性。特别对二,三次文献的需求明显高于一般读者。对于重点学科,科研项目和就业参考(如公务员考试用书)相关的文献信息,需求的集中度高。

2 从技术应用层面提升教研室服务质量

2.1 强化网络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信息含量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刊大规模涌现,网络及电子出版物的获取有着及时、便捷的特点。因而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造成了冲击,并提出了新要求。既要最大限度扩展计算机信息服务,又要兼顾传统的纸本服务。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系统的馆藏数据库和新书到室的电子目录信息,让教师和研究生第一时间了解文献信息的更新状况,利用电子网络设备将文献信息发送到各学院等二级单位,使教师学生能及时了解教研室的图书文献更新情况,适时来室阅览。充分利用校园网提供各种网上信息以及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包括《超星电子图书远程站点和本地镜像》、《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数据库》、《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湖南省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中文电子资源以及《The oxford Journls Collection》、《Wiley-Blackwell在线期刊》、《NSTL全国开放资源》、《Calis外文期刊网〈CCC〉》、《ACS美国化学会电子期刊》等外文电子资源。这些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对教师和研究生无论在学科研究,教学参考、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都极有帮助。另外,教研室所藏部分文献有自带的影音光盘,这些光盘的索取可通过校园网上查询,教师、研究生获取的文献资料可通过教研室配备的电子扫描仪来完成索取。此外,配备一台多功能自助复印机也是必须的。这样,纸质和电子文献信息的获取将能得到及大保障。从电子技术应用的角度提高教研室的文献信息利用率。

2.2 以学科为中心,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校图书馆要依托学校的专业特点,围绕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建立学术机构典藏数据库,建立馆际合作的学术电子文献资源联盟,设立学校的区域教学资源中心,建立美,体,职业技术学院的公用资源数据库,建立人文及社会科学和湖湘文化研究数据库,建立学校学术研究成果数字化文献资源系统(包括教师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硕博论文等)。建设有师范院校特色的电子资源文献数据库,使图书馆成为某一区域,某一专业方面的数字资源信息中心。图书馆要提升现有馆藏资源,提升咨询服务效率。引建两手抓。引进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建立相适应的资讯平台,开展多样性的开放的创新资讯服务。实现开放,整合,集中,效率优先。目前,我馆在获取特色资源数据库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湖南省文献资源共享信息中心的拨款,资金非常有限。在学校馆藏图书经费预算这一项目中,目前没有电子资源采购经费这一立项。值得提请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范文9

通讯作者:陈岩,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管理。

摘 要:社会化电子商务是web2.0环境下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通过消费者的共享和互动来协助销售、服务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为传统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丰富的用户资源和社交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帮助社交网站增加营业收入,同时也为信息爆炸时代中的消费者提高信息搜寻的效率。消费者作为信息接收者和创造者的主体,其购买意愿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口碑营销、消费者购买意愿几个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化电子商务;消费者;口碑营销;购买意愿;研究综述

1.引言

社会化电子商务是web2.0技术环境下社会化媒体和电子商务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消费者的共享互动来协助销售和服务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以论坛、微博、微信、美丽说、蘑菇街、大众点评等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且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分享越来越多。很多网站和商家都非常看好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希望借助社会化媒体来实现营销。电子商务网站纷纷开发自己的社交APP,例如阿里集团的“来往”以及苏宁易购的“云信”等,商家利用自家的社交产品进行优惠券和红包的发放,进而增加用户群体,提高用户体验。社会化媒体也开始进行商业化尝试,如新浪微博与淘宝合作推出的“微博淘宝版”,以及腾讯微信联手易迅推出“微信商城”等。消费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需要提高信息搜寻的效率,朋友的分享和推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兴趣爱好相同或经历类似的情感共鸣,社会化电子商务贯穿了消费者购买前的店铺选择、商品比较,购物过程中的即时通讯以及购买商品后的消费评价和购物分享。这些都决定了社会化电子商务必将是电子商务的下一个引爆点。消费者作为信息接收者和创造者的主体,其购买意愿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信息处理和接受特征,找出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用社会化电子商务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本文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口碑营销、消费者购买意愿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社会化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起到铺垫作用。

2.社会化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开始进行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学术界纷纷从不同方面对社会化电子商务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社会化电子商务(Social commerce)又可称为社交电子商务,最初是由Yahoo于2005年提出的,是在线购物和社交网络的二者结合的产物,通过用户主动创造内容和“关系图谱”能够有力地促使消费者主动地参与到产品的销售及服务的新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在国外,起步较早的社会化电子商务要属Pinterest,它采取特殊的“瀑布流”式来进行图片内容展示和相关产品的宣传,随后国内有很多网站相继模仿,但是国内目前依然处于摸索阶段,比较典型的有蘑菇街、美丽说等。作为新兴的领域,社会化电子商务涉及多门学科,如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等。Ickler等人认为社会化电子商务是商务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交流与交互,以互联网为媒介,允许用户通过市场和社区积极参与产品的营销和服务[1]。

通过上述文献阅读总结,本文认为社会化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种衍生发展阶段,是在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下以Web 2.0技术支持进行社会交互和用户生成内容,通过共享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来协助销售和购买行为。

与传统的售卖商品的电子商务企业相比,社会化电子商务最大的特征就是分享和关系网络,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还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弱关系都贯穿了消费者从搜索到推荐直至购物的整个过程,这些“关系”让社会化电子商务呈现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者、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减少信息搜索成本、基于关系网络的信息推荐更容易被信赖、被动消费需求等诸多特征。

2.2 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本研究对目前社会化电子化商务模式的研究做了总结归纳,详见表1。

社会化电子商务在盈利模式、营销模式和社交网络模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创新,不断寻求销售的优化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尤为重要。目前,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向长尾演化发展,开始出现诸多的小生态社交网络和小众品牌,商务模式和盈利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我国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过度依赖上游、市场容量有限且同质化严重等,后期发展应突出口碑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并将大数据与社会化媒体相结合[2]。

2.3 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相关研究

有些学者越来越重视社会化电商平台整体架构的设计,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主体包括商家、顾客、沟通平台和处理程序等,关系包括评论、产品信息和反馈意见、要求的结论。吴菊华、高穗等从业务目标、客户连接和系统的相互作用等五个角度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分析,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应从信息查找、选择、标签、链接、群组、收藏等行为交互方面入手,从评论中挖掘用户需求、注重用户隐私、提高用户搜索自我效能,促进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内容从企业生产向众包趋势发展[3];也有的学者更加注重社会化电商网站多样化的设计以迎合不同特征的消费者,Pei-Lee Tee 和 Pervaiz Camille Granget从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功能设计的角度上进行探讨,认识到消遣性和非消遣性的消费者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功能设计的感知是不一样。

2.4社会化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随着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诸多学者对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社会属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心理和消费者行为带给社会的相关启发。Khalid Ahmed根据动机、MOA 理论和 TRA 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在社会化电子商务中影响消费者接受的因素,研究得出,相关内容的可信度是影响感知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有学者是通过讨论消费者行为来进行数据挖掘的,并且认为社交媒体和未来电商的双赢必须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樊偿以豆瓣网用户调查数据的挖掘现场,发现信任和互惠的关系维度对于口碑的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网络口碑会显著影响购买意愿。可见,目前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商业模式、用户需求挖掘、消费者驱动因素、价值链以及社会化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优势、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解析,把社会化电子商务中诸要素作为自变量而进行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3.口碑营销文献综述

社会化电子商务与网络口碑的运用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网络口碑的相关传播动机和网络口碑的结构对把握消费者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做好用户推荐、提高用户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 网络口碑的定义

随着网络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通过贴吧、微博和视频等网络渠道分享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借助于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各种信息呈现出几何级数的爆发式传播,深入地影响着企业的产品、服务等美誉度即网络口碑。阎俊等从营销管理的角度提出,消费者通过网络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发表的正面或负面的推介信息[4]。本文认为网络口碑是潜在的或者以前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对于产品或者企业的客观评价,从而形成了大众对于产品或乐观或消极的产品认识,在本文中仅指正面口碑。

3.2 网络口碑的传播动机

本文通过对王洪艳、张晓飞等文章的阅读,整理出消费者参与网络口碑的以下几种动机:

(1)关心其他消费者

消费者乐意用自身的体验和经验去帮助其他消费者做出更好的决策,即利他主义[5],这种动机的主要特征是消费者是善意的且有助于企业的经营。

(2)社会交往的需求

基于共同兴趣的网络口碑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通过高度互动的网络平台获得市场新讯息。他们可以通过相互交换网络信息这个过程获得他人的亲和力,满足自身权利与自尊延展的需求,增加自己的社群归属感。

(3)表达正面的情感

当消费者因为一次成功的消费经历而产生非常愉悦的心情时,消费者有将产品推荐给更多的人的表达冲动,即其自身具有消息的创新性,或者说是因为消费者极其认同产品或服务而发自内心想帮忙宣传,这些示范性情感会减轻购买的忧虑,其实际上是一种正面口碑推荐行为。

(4)推荐奖励

推荐奖励是指如果消费者向他人产生了产品或服务的推荐行为,企业可以给予消费者一定形式的奖励,例如现在比较典型的分享相关的内容即可获得积分、会员级别等无形奖励等。企业也会根据消费者生产内容的吸引力和参与度等给予不同级别的物质奖励,已达到刺激消费者内在需求的目的。消费者会出于奖励的诱惑而产生口碑推荐行为。

从以上结论可以得出要想促使消费者产生网络口碑推荐的动机,企业需要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让消费者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要合理配置推荐奖励机制,促进消费者产生更多的网络口碑推荐,从而达到更好的“众包”效果。

3.3网络口碑的结构

Elia shbergetal以电影票房为研究对象,探讨口碑数量的持续时间和口碑数量的影响强度,发现口碑数量能够有效地预测电影票房,但是并不是说口碑的数量越多效果越好。Schneider的研究指出当信息不确定、模糊、强度大时容易产生信息过载现象,消费者会自动加以屏蔽。

网络口碑的类型分为简单推荐型与属性价值型推荐两种。Kotler认为网络口碑类型分为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理性诉求于消费者的自我利益或产品本身的价值,如产品的功能或质量。感性诉求则是通过内容的描述来使消费者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以此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目的。

3.4 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需要获取大量关于产品或商家的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购买决策,其中,网络口碑就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消费者在获取相关信息之后,会对网络口碑的可信度和口碑所含内容进行评估,最终决定是否购买。通常,网络口碑可信度和比传统媒体营销要高,同时能让消费者感同身受。

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归纳发现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从网络口碑的质量和数量角度出发。二从口碑类型和口碑的正、负面方向加以探讨。三是从网络口碑来源可信度、感知风险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消费者网络口碑的接受度主要受口碑来源的专业性与可信赖度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越高,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越强烈。更多的学者是从三个角度即信息提供者、信息本身特征以及信息接收者加以研究。

4.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

4.1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概念

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个人态度在外在因素(如价格或商店信息等要素)的影响下如果符合自己的心理期望就会形成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它通常指的是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本研究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想购买某种商品的程度。它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的概率。

由于购物渠道和环境不同,网络购买消费者一般是借助网络搜集、查询商品信息,因此可以这么说,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是消费者借助网页搜集到商品信息后有意愿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的倾向。在网络购物的方式下,购买意愿同样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所以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自身的性别、经验、收入、学历水平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来源、价格和品牌名称、产品口碑、产品本身的属性、网站的安全性和有用性等。外部因素中,不同的信息来源会通过信任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而产品的属性、品牌和价格是消费者认知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准,消费者会根据自身的家庭收入,并结合预期价格和预期的产品品质进行衡量,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消费者具有从众和冲动心理,所以商家的营销刺激和产品的网络口碑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同时受到自身与产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信任和感知价值是重要的中介变量。

5.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总结,发现许多学者都从社会电子商务网站平台设计、商业模式、消费者行为分析等角度进行研究。国外社会化电子商务起步早,相关研究也比较多,理论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和丰富。在研究方法上,多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例如商业模式和平台的设计;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关注“社会化”的复杂关系网络,例如用户购买意愿、用户接受行为等。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多于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且较少的实证研究也集中在个别的案例中,如蘑菇街、美丽说等女性购物平台,同质化非常严重。此外,在定量分析中,相关影响因子的设立大同小异,鲜有创新。大部分的研究还比较浅显,更多着眼于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和趋势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盈利模式改进等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社会化电子商务与其他变量结合起来进行前因研究;而且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很少有学者直接探讨证实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效果,没能给出社会化电子商务相关研究中确切的作用机制进而解决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深层问题。而且研究文献很少有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创新,缺乏对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思量。本研究从研究主题、理论基础、关键指标、研究方法、商业行为5个角度概括了现有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详见图2。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和分析,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研究范围进行多方位扩展,可以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在研究内容上,加入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信息分享、网络关系等因素,也可以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分支领域。

(2)在研究方法上,尽量利用大数据挖掘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商业模式和平台设计能否适应实际环境进行验证;也可以从用户和平台多角度分别探究各类具体因素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和作用;还可以尝试将线上与线下结合探讨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作用关系。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陈岩

参考文献:

[1] Stephen A,Toubia O,driving value from social commerce networks[J].journal of research marketing,2010,47(2):215-228

[2] 李洁娜.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理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01:63-72.

[3] 吴菊华,高穗,莫赞,陶雷.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4,1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