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营经济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04

自营经济论文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1

一、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必然

20世纪50年代末,杰罗姆?麦卡锡(Jerome?McCarth)提出4Ps理论,即产品( 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这一理论使市场营销的四个基本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策略,像玩“魔方”一样,出现光怪陆离的神奇效果。4Ps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销售为目的,认为企业只要能生产优质的产品,采用合理的价格,通过适当的分销渠道,再加上必要的促销手段,就能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20世纪80年代,美国市场学家罗德明向传统的4Ps理论发起挑战,提出4Cs理论,即消费者需求(Consumer)、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与4Ps理论相比,该理论强调忘掉产品,记住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忘掉价格,记住成本与顾客的费用;忘掉地点,记住方便顾客;忘掉促销,记住与顾客沟通。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舒尔茨(Don.E.Schultz)提出4Rs理论,即关联(Related)、反映(Reflect)、关系(Relation)、回报(Reward) 。该理论阐述了全新的营销要素,它包括与客户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映速度,重视关系营销和营销回报。这一理论强调以竞争为导向,注重关系营销,维护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形成独具风格的新型营销理念,即4Vs营销组合理论。所谓4Vs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值(Value)、共鸣(Vibration)。这一理论强调顾客差异化,功能弹性化,产品附加值以及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所产生的共鸣。

4Ps理论通过满足现实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顾客需求并获利最大化;4Cs理论通过满足现实的和潜在的个性化需求来培养顾客忠诚度;4Rs理论通过适应需求变化并创造需求,追求各方互惠关系最大化;4Vs理论主要满足顾客追求个人体验和价值最大化需求。从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营销中的文化蕴量随着营销学的发展而越来越厚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营销学本身的不断健全,“文化营销”作为一个专门的营销领域必然从幕后走到前台。

文化营销与传统营销有明显区别:(1)传统营销的核心是交易,企业通过与顾客发生交易活动从中获利,考虑使每一笔交易的收益最大化,是以交易为导向;文化营销的核心是关系,企业从顾客与品牌的良好关系中获利,考虑与顾客保持长期关系所带来的收益和贡献,是以关系为导向。(2)传统营销强调大传播、大促销和分销渠道,其指导思想是大规模营销;文化营销强调顾客价值和顾客资产,其指导思想是一对一和大规模定制营销。(3)传统的营销注重争夺新顾客和获得更多的顾客,强调高市场份额,认为高市场份额代表高忠诚度,但是真正的顾客忠诚是一个远比市场份额复杂的概念,因为忠诚还包括顾客的偏爱和态度。文化营销则注重以更小的成本留住顾客和保持顾客,强调顾客占有率和范围经济。顾客占有率是指企业赢得一个顾客终身购买物品的百分比,测度的是同一顾客是否重复购买;范围经济是指同一顾客向同一个企业购买相关零配件、其他产品和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

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为文化营销奠定了社会基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互动关系,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法国学者佩音在《新发展观》中指出,在经济增长中,文化因素是决定减缓或加速经济增长以及检验经济增长是否合理的基础。美国波特兰市州立大学经济学家蒲林科曼在《文化经济学》中根据文化发展的特质分析多种经济现象的实质,论证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也有许多学者关注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呼吁经济发展不能脱离文化。贾春峰在1992年提出了“文化力”概念,认为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量、鼓舞力量和推动力量。文化力主要包括智力、精神力量、文化网络和传统文化四大内涵。“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鼓舞力。市场经济的发展离开了‘文化力’ ?的支柱,就失去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因素不断地渗透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计、广告宣传、形象塑造等活动中去。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另一个现象是文化本身也正日益成为消费对象,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经济产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园林展览馆、科技教育、体育等文化活动正日益走向市场成为文化产业。日本学者土界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说: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所追求的不是可以用数量计算的“舒适感”“外形美”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供了一项数据:自1965年以来美国参观博物馆的人数由每年2亿人次增加到5亿人次,有会员资格的室内音乐社团从1979年的21个增至1985年的578个。我国进入80年代文化市场也显繁荣之状。据1998年1月21日《扬子晚报》报道:中央芭蕾舞团在上海首场演出《天鹅湖》,售价300-800元的票价一购而空。意大利经典歌剧《阿伊达》每张600元的票供不应求。营销活动作为经济活动中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这一趋势下,受到文化的影响形成文化特色,也是理所必然的。

三、文化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是有文化性的,市场文化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或融合产生的,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够丰富文化生活的文化形态。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文化力的注入,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文化就越发达。从人的角度来分析,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人”、“社会人”转向“文化人”。我们可以借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来分析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化营销。他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他们希望自己有个性,有品位,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尊敬,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一些高贵物品,越是一些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他们更需要文化营销。举个例子来说,手机从它的作用来说主要是为了打电话,无论其款式、颜色、品牌、价格如何,只要能通话,能满足人们打电话这一需求,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手机款式有区别,价格有高低,颜色各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对手机的需要不仅仅满足于通话的低层次需求,他们还希望通过手机证明他们的地位价值,并希望以手机为载体显示他们的尊贵典雅与气质等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满足高层次的需要。

四、文化营销是企业对宏观环境的反应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民营 民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66-02

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经济的强大,而经济的繁盛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文化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中民营部分的占比越来越大,因此,民营企业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而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且地位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制约其长期发展的弊端,很难做到强劲发展。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强大作用,增强企业文化发展,提升企业生存与进步的技能,增强核心文化竞争力。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广义企业文化和狭义企业文化两方面。就广义而言,社会文化包含企业文化,可将其称之为社会文化的第二种文化。企业文化经过企业职员的自我控制力以及向客户供给所需的各项服务,进而表现出企业的运营特点、团队精神、策略标准、企业认知、世界观和行动规则。在狭义方面,企业文化表现在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强调人本思想,注重精神文化的作用,期望通过文化的约束力来规范行动,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并激发出其创新性,为企业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同时经过多种途径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帮助。

1.2 民营企业的含义

民营企业是一种经济理论,虽然社会普遍承认这种理论,但是在内向和外向上均存在一定的争论。国民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国营经济和官营经济,其根本在于“营”,而载体在于“民”,民营等经济成分包含在运营机制的范围中,企业运营的实现方式通过它来呈现,并不单纯指所有制理论。民营经济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存在特定关系,个体企业、私企、国企等均属于民营经济范围。

1.3 民营企业文化的含义

民营企业文化指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在运营进程时沉淀下来的独特的运营模式和运营概念,它不仅拥有一般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而且具备其独特性,尤其在本国民营企业发展和经营的进程中存在我国传统社会规定、社会背景、文化风俗等因素的浸染。民营企业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民营企业文化的构成因素,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部分。

2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文化中的短视弊端造成目前民企的信任威胁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非常恶劣的家庭化、个体化、非理性化的特点,企业领导人所有行动的终极目的除了为自身和其家庭收敛钱财外再无其他,鲜有公众责任感、国家使命感,各企业经管理者好大喜功,运营模式只求简单高速,且周期短、缺乏诚信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我国历史上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而言,依据个人勤奋、信守承诺白手起家的实业家的确较多。但不可置否,也存在一部分企业家自开头就采用投资欺骗、广告诈骗、商标侵犯、合同假冒、服务欺诈等方法掩耳盗铃,还有的利用特别方式和特殊力量等非正式手段敛财致富。

2.2 企业文化的层次较低,很难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纵观中国这几年的形态,民营企业文化包括家庭情感型、章程制约型、理论指示型和追求标准型4种。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于前两种类型,而后两种类型则比较少。以上4类企业文化根据它们对实际劳动生产力影响力大小进行区分,主要有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第三层面以及第四层面,档次也依次由高到低。根据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进程可知,因为企业文化的构成和进程缺少章程化和系统化,而且文化影响力也不够深,在实际生产力方面的影响力不强,所以一定要加快改革速度,并加强改革力度,锻造出具有强烈意识的指导导型企业文化,尤其要打造出追求高境界企业文化的企业。民营企业改造成理论指导型企业然后锻造出高境界的企业文化,这样才可以让企业文化提升到更好的层次,从而创造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竞争力,同时可以让民营企业发展得更长久,并打造出更广袤的成长天地。

2.3 用人唯亲

来源于我国已有的人们一直认为民营企业是依据宗族文化的积淀发展而来的宗族理念非常浓郁。企业的人事管理存在严重的亲戚关系脉络,以负责人为中心的第一中心圈;以亲朋好友为主的第二关系圈;以员工为主的第三普通职工层。这种分层普遍存在于“等级有别”的企业中,而价值理论、管理标准、权益分配等均表现出关系网内部大于关系网外部,自己人大于非自己人,感性大于非感性,联系大于标准,人脉大于制度,诺言大于合同的现象也无处不在。以上理论一般存在中心圈内,其作用通常在核心层内发挥平稳,并起到巩固脉络结构的作用,而在核心层外的人员是非常难进到中心圈内的,这也导致企业不能够尽可能多地团结企业职工。

2.4 重表面轻内涵

依照爱得加・沙因对企业文化的划分可知,企业文化策划和企业CI品牌创造仅体现了企业文化表面的呈递形式。中国的民营企业行I,仅仅关心企业文化创建的表面却并没有重视企业文化创建的真正内涵,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只重形式,不看内容,其后果必然是什么都得不到。

2.5 老板文化色彩浓重

大多数民营企业走过的历程,与企业负责人的个体能力密不可分,这些企业家可能手握真正的技能,可能具有广大的关系脉络,也可能占有市场的绝对优势。恰恰由于拥有此类特别的能力,这些企业家们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在业界的地位也非常高。企业负责人大多自己揽权,大小诸事全部由自己负责。尽管企业雇佣有十分精良的人才,可是事实却也是大小事情均由老板做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些企业内部慢慢演变出以企业负责人为首的基本上属于独裁专断的运营模式。由此可知,企业文化基本就是以企业负责人为中心的,而企业文化也呈现出以企业老板马首是瞻的特点。这样的企业文化如果成形并得到发展,企业的整个运营水准及产品的生产力就会持续降低,企业也会十分危险。

3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3.1 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缺乏更新

社会上的民营企业基本上属于家庭企业,大部分老板采取家长式、经验式运营,用亲情关系替换规章规范,用经验替换科学决断。大部分民企老板受个人经验和文化程度的束缚,安于现状,或者有了一些成功就心浮气躁,甚至于盲从。此类表现在企业管理中的短视偏好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良好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但大部分民企管理者的理念和价值观却一直停滞在传统阶段,这大大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境界的发展。

3.2 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企业家文化

企业家文化依然停滞在传统理论上,没有彻底改变经营理论和经营模式,打断了企业文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事实上,企业家的想法和世界观是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飞跃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大多数企业家的眼光和判断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经济理论和价值观处于低层次,并没有深入进高境界的政治理论方面。

3.3 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历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就是以宗族为核心,而家族联系拥有主导地位。而人民对家族的一致倾向性,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社会的倾向性,导致了对宗亲的高度依赖。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不可置否会对社会组织造成信任危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客户的挑选形式、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的文化发展、企业的命运等也将受到影响。

3.4 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意识到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其对人民的伟大奉献,民营企业的位置逐步得到了认同。可是各级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决策、审核时还是表现出由于传统文化的渗入而对民营企业存有怀疑。企业如果希望在困难的环境下得以生存,那么必将出现无视行业规定以及兵行险招等情况,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创建。

3.5 民营企业家素质的影响

源自于传统的手工劳动的自然经济理念的渗入,民营企业经营者基本上忽略科学经营的理念,偏向于家庭式运营,仅仅关心裙带效益,而无视基层人员的合法效益和企业使命感。本就没有自由环境的悠久文化以及顽固不化的宗族关系文化,这些和科学的运营概念以及高素质人才理论互相排斥,企业文化逐渐演变成推崇个体思想的载体,导致企业职工呈现出某些依靠思想更甚者出现人格奴隶的现象,从而丢掉了个体思考意识和创造精神。

4 结语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一定要关注文化创建这个中心环节,因为企业文化筹建水平会对企业发展的好坏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进程中也会呈现意想不到的约束作用。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激发出团结精神及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设定具体的标准方案和奋斗的目的,具备维系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从而为企业的进步增加无尽的斗志。

参考文献

[1]杨克明.企业文化落地高效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特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吉鹏.企业文化的39个细节[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党理论创新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新社会阶层的形成,使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也大大改变了双拥工作的环境,打破了双拥工作单一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格局。民营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已发展成为双拥工作新领域和新力量。以“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和引导它们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爱国拥军和军民共建活动,对于加快发展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的必要性

(一)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是实践我党创新理论的需要。近几年来,为深化改革,我们党在如何认识民营经济和新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党的群众和社会基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私营企业主等六种人构成的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把他们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新概括、新判断、新突破,说明民营经济资本和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也是为我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政治上、经济上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及新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不但为党的民营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双拥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世纪新阶段,鼓励、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让双拥光荣传统在民营经济领域发扬光大,是双拥工作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必然要求。

(二)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是增强双拥工作群众和社会基础,顺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限制发展论、到有益补充论、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据广东省的最新统计,截止3003年9月,广东共有个体工商户184.3万户,从业人员381万人,注册资金402.5亿元;私营企业29.8万户,从业人员315.6万人,注册资本4074.7亿元。还应该看到,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的,是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长期安全稳定发展起来的,他们对党和军队有深厚感情;他们艰苦创业积累的民营资本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丰富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并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和扶贫帮困活动;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团、工会组织,加入了社会团体,与党和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新时期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具有双拥工作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不但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双拥工作的新生力量。逐步建立部队与民营经济组织、官兵与新社会阶层的联系机制,增强双拥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双拥工作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群众经验的需要。1991年,经上级批准,中外合资中国大酒店与海军广州舰艇学院签定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约,开展了共建活动,这是全国第一家具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企业与部队开展共建的对子。近年来广东省以及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一些民营企业在“两思”教育活动中,自发地开展拥军和军警民共建活动。从广东省来看,有深圳、中山市的民营企业与武警、边防部队,惠州、东莞市的民营企业与四十二集团军部队,珠海市民办外语学校与驻澳部队珠海基地,汕头、潮州市的民营企业与广东省军区系统的部队结成共建对子,它们找准结合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共建活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部队的基本建设,达到了“双赢”的效果,这些来自基层、大胆探索的双拥实践,是群众首创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不太统一、活动比较零散、组织领导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充分尊重,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加以正确的鼓励和引导。

二、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党十六大关于“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的要求,基层部队与民营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的开展双拥工作,通过走访慰问、军民联谊、军警民共建等活动,加强部队官兵与新社会阶层的联络交往,发挥双拥工作的“引导”、“凝聚”、“团结”作用,用共同的政治基础把众多的新社会阶层人员、民营企业职工与广大军民一起,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必将使军民团结更加坚强。

有利于促进国防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在民营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中,通过开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兵役法》以及双拥光荣传统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的国防责任和义务,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支持军队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建立强大国防结合起来,自觉履行国防责任与义务,发挥企业资源、技术、人才优势支持部队建设,创造条件吸纳干部、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就业,协助解决拥军优抚安置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将促进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精神文化建设是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在军民共建活动中,通过军地联谊、竞赛、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培育“四有”新人等活动,建立双拥工作为民营经济组织服务的途径,把部队组织管理、思想工作、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精神,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搞好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将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三、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

因经济成分、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同,民营经济组织具有与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同的特性。一是生产资料私有,业主决定企业的所有活动;二是勤奋务实,讲求节约,追求利润最大化。三是观念更新快,创新能力强;四是社会覆盖范围广,数量大。分布于商品销售、制造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科技教育和服务行业;五是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就业方式灵便,吸引了大量城乡青年、下岗职工在其中创业,等等。

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工作的思路,要从民营经济组织的特点出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按照“双赢”、互补、务实、高效的原则,坚持精神文化建设为主,精神互助与物质支持相结合的方向,找准军地双方互相支持的“结合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部队建设和民营经济组织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按照这一思路,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激发新社会阶层和民营企业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开展国防教育进民营企业、进新社会阶层活动。在民营经济组织中建立国防教育制度,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国防教育计划,开展各项教育宣传活动。坚持节日走访慰问驻地部队活动,密切新社会阶层与部队官兵的关系,增进军民团结;配合政府做好企业的国防教育工作,组织职工参加政府组织的国防教育展览、知识竞赛、国防教育日等重大的国防教育活动;在企业中办国防教育宣传栏,上国防教育课,组织职工参加军训和“军事一日”活动,增强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激发官兵和企业员工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二)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下,民营经济组织发挥资源、技术、人才、设备优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支持部队建设。发挥观念更新快、市场机制完善的优势,为部队官兵提供了解社会经济形势的窗口;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力所能及地投入资金帮助驻地部队改善训练、工作、生活条件,帮助官兵解决实际困难;民办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等民营经济组织,发挥科技优势开展科技拥军,支持部队国防科研和官兵完成学历教育;民办房地产业、粮油食品销售行业、饮食服务业、物流业等从行业的实际从发,支持部队搞好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

部队应从肩负的职能出发,支持民营经济组织的发展。武警部队要协助民营企业搞好内部社会治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建良好的生产环境。边防部队要热情为民营进出口企业、物流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确保通关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人流、物流的通关速度。消防部队要帮助企业搞好消防知识培训,完善企业消防设施,查找和排除消防隐患,协助企业制定消防应急疏散方案,促进安全生产。系列部队要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自身优势支持企业发展。

(三)开展爱心公益活动,支持征兵优抚安置工作。把企业公益事业活动与支持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帮助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的生活、医疗难问题。发挥民营经济组织数量大、就业岗位多的优势,主动为国家分忧,创造条件吸纳下岗伤残军人、退役士兵、干部、随军家属到企业就业并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帮助解决拥军优抚安置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激励企业青年职工踊跃参军,履行国防义务,大力支持征兵工作。

(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建立现代军营和企业文化。围绕树立坚定的思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先进文化,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用先进理论、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占领民营经济阵地。

1、共建思想道德信念。把牢固树立政治思想信念放在军民共建活动的突出位置,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人民军队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热情讴歌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赞颂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开展“两思”教育,引导企业主致富报国。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军人道德规范》,开展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企业员工和官兵中培育讲信誉,守信用,以诚待人,言而有信,不侵犯他人利益,忠实履行公民义务的良好品质,增强育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道德和以义取利的经营道德;倡导勤俭节约、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

2、共建企业和军营文化。把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文化素质作为军民共建的主要任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业余爱好培训,促进企业和部队的人才队伍建设。军地联合举办“军营一日”、“企业一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官兵、员工的文化生活,把部队的优良传统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培养员工遵章守纪、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精神,在企业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和内部秩序。共建双方共同组织开展扶贫帮困、社会公益活动,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员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加强军营与“市场”的有机联系,拓宽官兵的社会视野,学习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增强官兵立志成才的胆识和综合素质,促进部队的改革发展。

3、开展群众性的基层创建活动。围绕促进军地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建部队基层先进单位、优秀民营企业、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活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联防联治,为驻地和民营经济组织营造安全文明的经营、生活环境。参与严打整治斗争,协助职能部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损害消费者利益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和市场流通领域的帮派势力、黑社会组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携手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环保措施,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开展的双拥共建活动,多数是民营企业自发、分散进行的,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为使这一领域双拥工作的健康发展,应结合民营经济组织的特点,通过如下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规范、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运行体制:

(一)设立组织协调机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可由双拥办牵头,设立由宣传、民政、工商、税务、经贸、省军区(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等党政军职能部门,以及工商联、总工会、共青团、私营企业协会等组成的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工作组织协调小组,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民营经济单位双拥联络员制度。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和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二)建立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目前,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的组织领导要与其行政管理和党建、工会、社团工作结合起来,可通过下列途经逐步建立组织运行机制,纳入当地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

1、以民营经济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为载体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民营经济组织包括民营企业和民办非营利企业。目前管理民营经济组织的政府职能部门有民政、工商行政管理、经贸、税务等部门。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的组织领导可借助这些部门的行政管理机制来实施,通过把这些部门纳入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对已是成员单位的部门通过调整其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的办法,赋予这些部门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双拥工作的职责,实施对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的组织领导。

2、依靠民营经济单位的党群组织落实组织领导措施。近年来,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建立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的民营经济单位不断增多。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工作的组织领导应与借助这些织织的成功经验,把双拥共建与党团组织建设、工会工作结合起来,依靠企业党组织,搞好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的组织领导。

3、通过民间组织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工商联合会、私营(个体)企业协会、民营经济研究会等民间组织,是管理民营经济组织的社会团体,是民营经济组织联系政府的桥梁。双拥共建要发挥它们熟悉民营经济单位情况、联系密切等优势,通过它们搞好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调动业主的积极性,并调动和整合民营经济组织的力量,开展爱国拥军活动。

(三)转变工作作风,做好服务工作。各级双拥办,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组织的特点,不能全盘沿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双拥工作的组织领导方法,转变靠发文件、下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的作风。不能操之过急,要深入企业中去,耐心细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他们了解双拥活动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国防义务,认识到军队强大,国家安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参与拥军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搞强行拼凑,要找准“结合点”,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与驻地部队建立共建关系,帮助确立共建内容,订立共建公约,协调组织好各项活动,帮助解决好军地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及时表扬和宣传爱国拥军工作搞得好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为民营企业开展拥军活动提供良好服务。

五、民营经济组织双拥共建工作要注意把握的问题

一是提高认识。民营经济组织、驻地部队和双拥工作机构,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顺应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要克服双拥工作机构中存在的“工作困难论”。双拥办要把这一新生事物作为双拥工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重大工程来抓,克服民营经济单位双拥工作“难发动、难管理”的畏难情绪,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要消除民营经济单位中存在的“无关论”、“影响论”。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帮助民营经济单位认识到:双拥工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为发展经济服务的一项工作,必将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向他们宣传、组织他们参观民营企业通过双拥共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生动事例,消除他们的模糊认识,提高参与双拥共建的积极性。三是要化解基层部队存在的“理论障碍论”,用党十六大精神帮助部队和官兵认识民营经济的作用和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把思想从以前“不能与非公有经济单位来往”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消除疑虑,大胆与之开展共建活动。增强民营经济领域双拥共建的坚定性。

二是摆正方向。要坚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精神互助与物质支持相结合的方向开展共建活动。共建双方首先要讲大局,讲团结,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官兵、职工和新社会阶层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互助活动。在此基础上,加强企业与部队在物质上的互相支持。企业对部队的物质支持,要以自主自愿、量力而行为原则,要用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上,用在改善部队训练执勤工作生活条件和人才培养上,用在解决个别遇到重大困难官兵的实际问题上。部队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要在保证国防机密和设施安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主要是用在改善投资、经营环境,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和帮助搞好企业内部管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双方不能以物质支持多少论亲疏,保持军民关系的纯洁性。

三是选好共建对象,找准工作“结合点”。民营经济组织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规模大小不一,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选好共建对象、找好共建的结合点非常重要。军地双方应在组织、宣传、工商、税务、工青妇以及民间组织管理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选择共建对象,总的原则是选取具有一定规模、守法经营、照章纳税、经济效益好、党(团)和工会组织健全的民营企业开展双拥共建。主要面向大中型民营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民营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党团、工会组织比较健全的企业。规模小、投资少的个体工商户和外资独资企业目前尚不宜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在共建的结合点上,要按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为原则。如:武警基层部队要从搞好治安管理、改善投资经营环境的角度,边防部队可从培训通关知识、提高通关速度、改善服务质量的角度,消防部队可从培训消防知识、预防火灾事故、促进安全生产的角度,系列部队尤其是省军区系统部队可从搞好民船战备动员、建立战时后勤保障体系、搞好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角度,与有关企业找到共建的结合点,增强双拥共建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展望;私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07-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建筑工程量、建筑工程质量还是工程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特别是江苏的南通地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更是让世界瞩目,所建工程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我国私营建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将就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具有参考性的结论,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二、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有利因素

第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已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方面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而这些专业人才的加入,为私营建筑经济构建起坚强的后盾;

第二、国有建筑经济促成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建筑经济的组织形式还是以建设局的形式进行组织,随着多年积累和近几年建筑行业井喷式的发展,很多原有建设局工作人员以及建设局下属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灵气炉灶,自立门户,成立私营建筑企业。另外一方面,国有经济改革也促成了很大一批国有建筑经济的私有化,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构成了80年代的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的大好局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和国家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越来越高,这就对我国的建筑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私营建筑企业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在管理上都要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空间狭小。随着我国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在建工程量很大,但是还是难以满足建筑经济成长的需要,建筑行业进入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需要广大私营建筑经济开动脑筋,寻求发展出路。

三、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剖析

当前,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重要的不利方面:

第一、家族化管理严重。绝大多数建筑私营经济的管理都是基于本家族的,丈夫是老板,老婆是经理的现象很普遍,这就造成了在人事配备上的任人唯亲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专业人才在私营经济中得不到重要,而庸才却身居要位,严重打击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此外,家族化管理也直接造成了企业决策方面的片面性,很多有用的建议不能畅通地到达领导层。

第二、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单一。由于很多私营建筑经济法人代表是由建筑方面技术工种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和经营方面的培训,对管理方面和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较为严重,直接造成了私营建筑经济组织结构单一,经营规模较小的现状。改变私营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方法的工作十分必要,破在眉睫。

第三、经营的短期性。私营建筑经济经营的短期性原因很多,例如:资金链的短缺;人员管理不够完善,专业人员流动性强;工程款型追缴难度的加大以及一定的气候原因。

第四、我国当前在私营建筑经济财产合法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业务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乱报销、乱摊派,造成了私营建筑经济在资金上的严重流失,极不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措施

第一、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改变以往传统和落后的经营方式。在当前很多行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向股份制发展,投资上市实现融资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要解放思想,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不能拘泥于以往的老方法、老手段,将企业向公司制发展,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实现企业的最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第二、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管理工作。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形势,要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家族史管理的弊病,结合当前最先进管理理念中适合本企业的内容,充分研究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属下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应用到现实的管理中来,有效减少企业内部消耗,助推企业发展。

第三、相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效保证私营建筑经济在各方面的利益,要充分听取行业内的声音。

第四、建立长久合作机制。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要充分研究当前形式,完善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团队建设,完善管理团队建设,并形成长久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合格基础上努力争取国内外大型项目,并于这些大型项目的决策者形成一定高度上的共识,形成长久合作机制,有效规避经营的短期性,从而促成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众所周知,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江苏的南通地区,私营建筑经济空前发达,承包并成功完成了很多国际化大项目,在获取巨大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为我国建筑也增光添彩。但是,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关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着重分析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剖析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最后讨论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众多的私营建筑经济决策者提供一些工作上的参考,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笔者水平有限,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相关学者和广大同行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作者单位:江苏中泰工程勘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金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问题管窥[J].当代经济.2003

[2]王晓英.对建筑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方财富.2005

[3]周赵芳.浅议当前建筑经济发展趋势[J].管理与财富.2011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5

一、概念差异

公众与学术界习惯把非公经济等同于民营经济,其实不然。非公经济是一个法律概念,现有政策法律与实务作均从所有权的归属上界定非公经济的性质、类别与地位。党的文献中涉及的非公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使用非公经济这一概念,政府统计机构在实务操作中也以财产所有权来划分经济部门的归属。民营经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经济概念与学术话语,与国营经济相对应,民营经济包括国有民营、集体民营、混合民营、民有民营四大类。

二、现实表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党对非公经济基本上采取了限制甚至否定的态度。改革开放后,党紧紧围绕两个层面不断深化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与前提;二是将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所有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30年来,党不断创新非公经济理论与政策,历经家庭副业的鼓励———个体经济的支持———私营经济的容许———股份制经济的保护———混合经济的引导;历经提出发展方针———形成并存制度———确定发展原则———保障法律权利,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可喜的态势。在党的非公经济理论指引下,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2010年民营经济总量占温州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1.6%。温州依靠民营经济成为浙江省继杭州、宁波后第三个进入“2000亿GDP俱乐部”的城市。三、历史关联非公经济理论创新是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选择的历史;温州人民把党非公经济理论应用于温州实践形成温州模式的民营经济,这也是选择的历史。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不断致力于非公经济理论创新,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对经济形态、体制、制度、权属等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深化,党选择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积极探索非公经济变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这段选择的历史中,党不断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满足人民主体诉求的正确选择,其非公经济理论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3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从第一个体户的诞生、第一座农民城的兴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地方性规章的颁布、第一条股份制铁路的建设、第一个民营财团的组建、第一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等等,都是温州人基于党非公理论创新,发挥自身特点与文化底蕴在不同时空境遇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这启示我们:一个地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形成一种发展模式,才能彰显一个地方特色。

四、理论渊源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所有制及非公有制的精辟论述,以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所有制结构的积极探索,成为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指出: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286针对单一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弊病,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辩证关系。同年陈云在党的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均侧重从生产力与商品经济视角来思索非公经济存在的必要价值。党非公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宏观政策引导,要使它在特定区域实践中发挥指导绩效,就必须找到一种为本地区人民所能接受与理解的文化形式,将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的价值诉求与当地特有文化底蕴相结合。温州人成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弄潮儿,其发展既符合党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导向,又与温州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一是得益于永嘉学派的“事功”主张,温州是永嘉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永嘉学派十分强调发展工商业,大胆论证雇佣关系与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反对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偏颇,突出义利合一的民生之道;[2]313另一方面,得益于海洋文化的熏陶,自古以来温州就有死(水)路一条的发展主张,海洋文化铸就了温州人敏锐的眼光、闯荡的性格、耐劳的品质、协作的精神与抱团的意识。

五、发展脉络

30年来,党非公经济理论经历六次大变革,温州民营经济也历经六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家庭副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角,党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副业开始红火。三中全会报告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经济的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此时,温州人开始积极探寻搞活家庭副业与集市贸易的途径与方式,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异军突起,形成千家万户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跑市场营销的局面。[3]37

(二)第二阶段,发展个体经济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的实行,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从事个体劳动经营的小私有制经济不断涌现。党认识到,这种分散、多样与灵活的小私有制经济与当时城乡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十二大充分肯定个体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素有商业头脑的温州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形成区域性专业市场。

(三)第三阶段,发展私营经济

由于个体经济规模的扩大,涌现了大量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私营企业。虽然这种经济存在一定雇佣劳动关系与剥削现象,但它仍受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又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满足消费需求,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温州地方政府则在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前一年就出台了《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四)第四阶段,发展股份制经济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发展非公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此时,温州民营经济顺应发展规律和党的理论方针,进入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高潮。第一,规避政治风险。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工运处于低潮,反对与抵制发展民营经济的呼声不绝于耳。第二、规避市场风险。单个经济主体很难抗击市场竞争风险,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第三,规避效率风险。股份合作制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既具有股份制特点又具备合作制特征,既能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又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五)第五阶段,推行公司制改革

十五大期间,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带动非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能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二是通过国企改革引导民企提升。十五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实际上这也是民企改革目标。中国民营企业大多带有浓厚家族色彩与乡土气息,必须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90年代中期,温州民营企业在结构上逐步建立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渐从股份合作制转向股份制,少数民企开始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六)第六阶段,发展混合经济

十六大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一理论引动下,温州民营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以实业为基础,发挥温州人抱团取暖精神,通过市场运作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民营财团。

六、价值取向

回眸3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与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历史,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实事求是

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历史,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出发,充分认识到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需要发展非公经济来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离开非公经济发展就背离了基本国情,就会重蹈历史覆辙。温州人民选择发展民营经济正是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被迫无奈之举。改革开放前,温州人多地少,交通设施落后,自然资源贫瘠,地理位置处于前线,国家投入甚少,公有制经济薄弱。面对这种客观境遇,经受重商文化洗礼的温州人发现,灵活多样的个体经济符合温州现实,选择从事个体劳动经营的小私有制经济日益增多,遂成就今日温州民营经济之辉煌。

(二)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这一思想解放既避免了搞私有化的右倾错误,又与一大二公的左倾冒进划清了界限。党历来反对只有搞私有化才能搞活市场经济的错误主张,这种右的思想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反对回到过去单一公有制的时代,这种左的冒进也会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前者的案例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致苏联解体,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改革使得俄罗斯经济发展倒退几十年;后者的案例是,改革开放之前,党在所有制结构上重全民、轻集体、排个体、灭私营,一味求大求公,结果效率低下且活力不足。改革开放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仅巩固了公有制主体地位,也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思想解放也为温州人赢得了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先机,温州人常言道: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当别人还在为理论争得面红耳赤之时,温州人先干起来,用实践革新思想,通过先干减少内耗;当理论与实践存在冲突之时,温州人毫不犹豫地选择理论让位于实践,通过实干冲破束缚思想的桎梏。

(三)与时俱进

30年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国情相结合,在创新非公经济理论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中全会强调以家庭副业作为活跃经济的开端;十二大肯定个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十三大突出私营经济的有益补充;十四大提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十五大确立多种所有制的并存发展;十六大突出多种所有制的统一发展;十七大强调多种所有制的平等发展。实践表明,不断创新也是温州民营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源泉。第一,市场创新———小商品大市场。温州民营经济的起步是以家庭经济为基础,以专业市场和小城镇为依托,以营销为纽带的小商品大市场。第二,体制创新———组织方式。80年代后期温州民营经济走上股份合作道路,成功规避了政治风险与市场风险。第三,品牌创新———创立自主品牌。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州人清醒认识到“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的重要性。2010年末,全市拥有30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38个部级生产基地称号、30个省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省级品牌强镇。第四、金融创新———民资运作与引导。温州是我国民资最发达地区,一方面,民间自我创新,它以民间信用与人脉关系为纽带,以资本增值为动力,以抱团投资为模式,使大量沉积闲散资金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政府适时引导,搭建投融资平台,减少民间投融资的失范与炒作。例如,建立风险投资研究机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建立股权营运中心等等。第五,产业创新———产业集群建立。温州目前形成了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第六,组织创新———民间商会兴起。它是市场经济发展、政府服务创新与公民社会发育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组织创新,行业服务与集体行动并存是其发挥功能的重要特点。

(四)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30年的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体现出党基于实际、重视实践、注重实效。首先,基于实际为非公经济理论创新奠定可靠基石。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多层性决定了非公经济的存在与多样化。其次,重视实践为非公经济理论创新提供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再次,注重实效为非公经济理论创新寻找价值认同。30年来,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方面成效显著。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是温州人求真务实的结果。首先,基于实际。温州民营经济发端于小商品,成就于大市场,温州人以小善大,不因事小而不为,正是这些小商品成就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大辉煌。其次,重视实践。由于特殊地理环境与文化底蕴,温州人计划经济观念淡薄,事功意识较强,注重实干,理性务实,在实践中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的称号。再次,注重实效。温州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或草根经济,植根于民、受益于民、藏富于民,其与苏南模式的政府经济、珠江模式的外资经济相比,对民生实质改善与财富内生增长绩效明显。

七、历史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0年来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与温州民营经济实践历程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启示就是要勇于创新。

(一)政党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非公经济放开的历史,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导。回眸30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出其每次重大突破都源于党的非公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温州人用“放出来”的深刻总结,印证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党对家庭副业的鼓励、个体经济的扶持、私营经济的定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原则的确立、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人民的实践创新

人民群众是民营经济实践的主体,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是对人民群众探索与实践非公经济形式多样化的历史总结与理论升华。党在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中必须激发人民群众的主性,尊重其首创精神。被称为“创出来”的温州民营经济是温州人在发展民营经济实践中敢闯敢试的结果,是坚持创新是常态,不变是变态,率先进行变革与突围的结果。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6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场;交易和谐;价值理念

一、人文营销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客观要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很多学者认为:沿着建构绝对完善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运思方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只能陷入困境。超越这一困境的途径是:一方面通过制度化结构的“有限修正”,使社会现实过程逐渐趋近可持续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则通过精神价值系统的“人文关怀”补偿制度化结构的“原生缺陷”带来的不良社会效应。这是唯一可取的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架。

精神价值系统是指那些在目的和手段之间找不到某种确定关联,缺乏“刚性”操作规则的一系列具有突出文化内涵的理论系统(E.弗罗姆,1988年)。人文关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伦理关怀。社会存在就是人的存在,就是各种复杂或简单的涉人关系的复合(曹元坤,2002)。伦理关怀是一种文化筹划,是从“类”的意义上对切入“人”的各种关系的疏理与谐和。没有深情的伦理关怀,解决很多问题的价值标准就难以确立。它们不能纯逻辑地从社会的制度化结构中推导出来,不能仅仅通过对“发展”概念的语义分析去界定。“意义”不是“实然”的归纳,而是形上的构建,我们只能从人本身的意义、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应然”的伦理关系中去建构它们。当然,对制度化结构的人文关切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有,但我们以前常常受到两种偏向的折磨:一种是认为唯有制度化结构、唯有科学技术才是真正实在的力量,才能够给人类确立今天,开创明天;而人文文化则虚幻乏力,并不能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则视人文文化为制度化结构的附庸,并总是试图以制度化的方式来推行,这不仅使其丧失了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的人文教化功能,而且将其铸造成封闭社会的“凝结剂”。要使人文关怀真正能够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就必须从这两种偏向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构建精神价值系统,实行人文关怀除了宏观管理上要下功夫外,所有的社会细胞包括企业亦应致力。目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建立“和谐社会”,取信于民,泽惠于民,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宏观环境,我们的社区,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在这方面全力响应。

二、人文营销是场论的现实运用

经济场论是从广义场论分化出来的一个理论,由于它描述的是经济存在状态、运动过程、发展趋势,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所以把它称为经济场论。经济场论是试图将经济场与物理场、经济学与物理学的原理、方法统一起来的理论,并用物理学原理解释经济现象和用物理学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的学问。我们知道,当一个结构事物聚集的能量物质大于其所需要的时候就会发生能量物质的耗散;如果再有强大的外力、外物的突然介入,那么,它就很有可能产生裂变。比如细胞、原子的核裂变都与此有关。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否属于经济裂变的范畴?经济场论由此而产生。

文化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创造的一个最具有广泛意义的理性概念,其本质特征就是“信息”。它在无形中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生产及经济发展,甚至制约着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将物质不再看成孤立的、不连续的物质实体,而是将物质看成了连续的场态物质。爱因斯坦指出:“在我们这种新的物理学中,不允许有场和实物两种实在,因而场是唯一的实在”,一个实在的物质,可看作是物质场中的一个奇点。海森堡指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使“物质与力之间的这种区别完全丧失了,因为每个力场包含了能量,因而构成了物质”。由此可见,自然世界的本质特性就是物质场的特性,场从实体角度看是粒子,是宏观实体,从作用的角度看是波、又是力,因此、场是自然世界的核心概念。从社会领域看,也存在各种场,但这些场不是物质场,而是以信息为核心概念的信息场,其中最为基本的就是文化信息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那些最基本的自然场演化派生出来的。就文化信息而言,虽然也有其统一的共性,对称性,然而其多样性和非均匀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世界各地,由不同的文化场主导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制度机制不但形形,而且有些是完全对立的。从中国的历史看,不同文化的争鸣和碰撞融合比如促进社会的兴旺和发达。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即将席卷全球之际,信息力的无比强大的作用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民族感到了压力,各个人感到了压力(人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信息和文化的“作用”抽象成了“力”,正象当年牛顿把物质之间的“作用”抽象为“力”一样,这样一种抽象也许将导致“新经济力学”,因为它可以解释经典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无法解释的许多新经济现象),这样的文化冲撞的过程,必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役使作用,使每个具有理性和科学思想的政党都必须倍加关注。谁最先占据了先进的文化领域,谁就占据了发展的机遇。

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场,它要求场内的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场,它也要求各种构成要素要协调。在受到金钱冲击后的社会里,人文营销正是一种有效的协调剂。

三、人文营销是新时代的一种价值理念

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总概念,它包括企业存在意义、经营信条和行为规范等,并表达企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宣告如何去实现这一使命。

西方的人本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商业城邦,在其自身的文化发展中,人的个体价值、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展示,由此形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独特的人文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是一个复杂的小世界,人自身具有独立的认知价值和意义;人的本质在于人有思想有判断,从而能认识自我和周边世界;人具有追求幸福、快乐和享受的权利,人应当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文精神,使当时古希腊人在生产、交往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创造了极为灿烂的西方古典文明。到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基于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得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与发展,使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韦伯的研究表明:“导致近代工业文明产生的新文化中三种伦理结合,即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它们是近代人本主义的产物。新教伦理给工业文明带来内部驱动,自由伦理为工业文明带来了政治保证,市场伦理则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足够的空间与自由。三者的相互作用,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利润和企业的态度,为工业制度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条件。而作为对理性人本主义的修正,本世纪初兴起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本性作出了具有创新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其主体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作用,而改变过去单纯认为是理性因素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观点,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决定意义;二是作为独立意义上的人已经具有了社会角色,因此人应当使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要求相协调,而不是以个体排斥社会,以自我排斥他人,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三是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中,不再以唯一的经济指标为目标导向,而注重自己行为的环境价值,它强调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应该是“顾客需要的、企业擅长的,又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产品。近年来,欧洲发达国家的公司对以往的企业管理的人本主义思想又有了创新和超越,具体内容体现为五个方面:追求责任与权利的平衡——尊重股东价值,加速企业改组重建;追寻雇佣与民主平衡——推行认股机制,扩大员工的参股面;追寻控制与激励平衡——提倡知识超越管理,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追寻企业与顾客平衡——全面协调顾客关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追寻“公司社会”与“民主企业”的平衡——把市场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90年代是现代人本主义形成关键性的10年,其特征是发生了由崇拜机械竞争论的世界观向主张“自然-社会”生态平衡的世界观转变,由基于上下支配地位关系的价值观体系向基于伙伴合作关系的价值观体系转变的深刻变化。曾长期担任世界最大化妆品公司之一业务经理的法国著名企业家罗贝尔·萨蒙曾在其撰写的《管理的未来》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技术发展正在不可避免地快速前进,因而一切组织注定将落后于形势。人们必须不断地革新,使这种革新成为可能并从而显示出具有持久价值的唯一的竞争优势,乃是有关人员的素质。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动力基础上的经济秩序,较之用短期行为引导人的经济秩序,更可能享有持久的繁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企业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家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力与智力,组织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创造出人们所需的各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必然有鲜明的赋有时代特色的人文价值理念作为支撑。企业家的人文价值的根源之一是与世界文化接轨,即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有益的精神营养,根源之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迹,即从中华民族智圣贤人中寻找智慧,同时,接受“我们不是从祖宗那里继承来的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一个地球”的在当代生态学原理基础上创立的可持续发展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新世纪、新经济、新营销[J].销售与市场,2001(1).

[2]E.弗罗姆.精神分析的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D.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曹元坤.开放态约束与跨文化管理方式变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5).

[5]【美】斯蒂文·阿布里奇.服务·服务·服务—企业成长的秘密武器[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6.

[6]Sha Yang and Greg M.Allenby,2003.Modeling Interdependent Consumer Preferenc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l.XL(3):282-294.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伦理经营 核心竞争力 人性理论 帕雷托最优

问题和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其经营成本,这些成本必须或是以高价转嫁给消费者,或是通过较低的边际利润由股东承担,企业是单纯的经济组织。70年代前后,理论界对此问题的争议仍然存在,出现了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利润学派,主张利润先于伦理,以P·弗兰奇为代表的伦理学派主张伦理先于利润,而以S·塞迪为代表的调和派则主张企业的权利范畴和义务范畴中同时包含利润目标和伦理目标。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的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为企业的运作确立一定的游戏规划,公司经营者不再是只对股东负责,还要顾及其各种行为的社会影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消费由产品消费为主转为服务消费为主,社会进入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相应地,公众对企业就会提出更高的期望。反伦理经营的企业遭到了公众的极力反对和谴责,公众通过一定的方式回击企业,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造成威胁,从而迫使企业逐渐形成伦理经营的观念,即企业在实现其谋求赢利的组织目标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符合道德规范,不应以法律和伦理道德为代价去牟取利润,现代企业应履行社会义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妥善协调内部成员之间以及本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包括合作企业?消费者?社区和公众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实现赢利性和道德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企业伦理经营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许多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阐明了企业反伦理经营行为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反证企业必须合伦理经营。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却仍然大量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垄断价格、不讲信誉、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行贿受贿、欺诈交易?偷盗商业秘密?非法政治捐款、污染环境等企业反伦理经营行为。企业远远没有树立伦理经营的理念,因此,有关企业伦理经营的理论解释问题的研究关系到企业伦理研究和对企业提出伦理经营要求的合法性,是减少乃至杜绝企业反伦理经营行为的重要课题,此问题如不解决,从微观上讲,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讲,不能确保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企业伦理经营的理论解释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解释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1990年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论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说,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学习的能力,是一种难以编码的隐含类知识(tacit knowledge),能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主动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必须在产品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和价值,他人难以复制和效仿,是企业自身具备和独有的,不能轻易为其他的能力所取代的能力。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1992年,哈佛商学院的约翰·P·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L·核斯克特教授合著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总结了他们从1987年到1991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调查研究成果,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预言在近10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IBM咨询公司也曾在1993年到1995年对《财富》500家大型企业的37家进行了认真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和成功。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也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学者们研究时发现众多成功企业都拥有一种隐藏在表面下的无形的东西,它使得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可以规范每个成员的行为,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挖掘,使企业充满活力和凝聚力并长久不衰,经济学家们把它称作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任何企业无法模仿,它可使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企业文化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 or Management Ethics)发端于美国,到70年展成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以及关于怎样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主、员工、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社区等)关系的规范。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关系密切,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要比企业伦理广泛丰富得多,它不仅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还包括物质的东西,如企业行为规范等。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它是企业员工所拥有的共同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调节行为及企业内外关系的规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企业的伦理价值取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企业伦理观,它决定企业文化的道德倾向,决定了管理人员决策的伦理性,决定了企业处理与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价值取向。因此,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由此看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有伦理观,如果企业讲伦理、讲道德,就会赢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支持和参与,与他们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因此,企业伦理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有助于企业取得和维持杰出的组织业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人性理论的解释

人性是在现实生活和活动中所特有的人的本质规定性,人性理论则指在科学理论中关于对人的本质特征和共有的行为模式的设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体现的是人类利己主义的本质。泰罗((Frederick Winslon Taylor)、法约尔(Jenry Fayol)和韦伯(Max Weber)等古典管理学家的理论是以“经济人”(Economic Man)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最早将“经济人”的思想概括在X理论之中。该理论把人看作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针对天性好逸恶劳、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的工人,管理者应进行严密控制和监督,通过满足人的经济方面的需要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这种管理模式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物质利益关系,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社会人”(Social Man)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梅约(Elton Mayo)通过“霍桑试验”首先提出的,他发现工作条件和报酬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原因,人们有获得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管理者必须注意从社会心理方面提高人的满足度,从而提高士气和劳动生产率。社会人的实质是试图在管理中建立一种比较和谐的人伦关系,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提出了民主、平等等问题,具有较大的伦理意义。“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最初是由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麦格雷戈基于马斯洛的理论,针对X理论对人性的设定,提出了Y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性本善,管理者应给被管理者更多的自由,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通过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引起满足来激励员工。Y理论力图建立一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伦关系,这种人伦关系又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复杂人”(Complex man)是薛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其需要是多层次并相互交错的,每个人的需要随着其发展与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日美籍学者威廉大内(W.G.Duchi)在其代表作《Z理论》中,提出了与复杂人相对应的权变管理模式,管理者应权宜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该理论体现的是对组织中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及其强烈的伦理学色彩。

从以上人性理论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人性,这其实就是一种伦理观,企业行为的目标是一个多向交叉的组合系统,满足人(包括内部人和外部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以及精神需要和道德利益)是企业行为的意义和目标。为此,企业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不只是手段而且也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尊重人的尊严、权利、价值和愿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时必须遵循公平、诚信、互惠互利的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创造人道化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和谐工作环境,使自己成为一个高质量的道德共同体,让员工在约束得力、激励高效的环境中为与企业一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理性行为、完全信息和最大化假设修正的基础上,确定了有界理性、信息不完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化的假设。“有界理性”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提出的,该假设认为人受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新制度经济学家秉承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如威廉姆森就认为人的行为特征存在着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的倾向。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价格分散性和质量差异性的特点,居民和厂商在寻找方面存在着搜寻成本,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资金约束下,有限理性的居民和厂商所掌握的信息必然不完全,交易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正如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的博弈论,以及信息经济学家施蒂格列兹和莫里斯、格雷斯曼的分析所认为的那样,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由于人总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的不一致,交易过程就有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和市场上“逆向选择”的可能,企业失信和欺诈等反伦理行为就具备了存在的空间。

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经济学家诺思(Douglas C. North)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是定义人类交往的人为的约束。”在诺思看来,制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强制力来约束人的行为,“如果没有约束,我们便置身于霍布斯丛林而不可能有文明”以此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后果的不确定性,帮助交易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制度既包括法律、政府法令、公司章程、商业合同等正式制度,也包括习俗、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那些对人的行为的不成文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法律、合同等正式制度不可能穷尽人的行为,因此无法对人的任何可能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定,即使是在最发达的西方国家,正式的、法律化的制度也只是限制人们选择的一小部分规则。此外,正式制度的充分制定和执行是要花费成本的,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就会出现制度结构不完全和无效率。如阿尔钦(Armen A. Alchian)和德姆塞茨(H. Demsetz)的合约理论提出,为了保证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人们选择了契约来界定契约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但是,受企业内外部市场中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在签订各种契约的过程中往往暗含许多缺陷,履约过程同样也是不断变化的,会给已定的契约造成更多的不完善,使通过契约所确定的责任和权利的边界变得模糊,造成“契约”失灵。任何有限理性、具有机会主义本质的一方都有可能采取“搭便车”来缩小自己的责任而扩大自己的权利,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对方的利益流失。因此,仅仅通过契约等正式制度来界定权利和责任是远远不够的,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有助于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强化正式制度的执行。诺斯说:“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对企业来说,仅仅凭借内部的各种正式制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要通过伦理和道德的非正式制度力量,诉诸人的义务感和良心,对人员的行为施加强有力的约束和调节,克服“搭便车”问题以使企业得到稳定,使企业与内外公众、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主动的互动责任关系。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8

关键词?演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7-0031-07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复杂化的营商环境下,打好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三张组合牌,是民营企业提升文化“软实力”、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文化整合能力,企业文化中的社会责任底蕴淡薄,内部控制建设水平也亟待增强。在国际上正在形成的新一轮声势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中,民营企业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共信度、凝聚力和生命力正接受着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1]。社会责任为企业文化注入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者借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抓手发力,三者的融合能够实现1+1+1>3的效应,从而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中小微型企业,只有少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甚至跨国公司。衡量一个地方民营经济是否发达最直观的标尺是看中小企业是否兴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议价能力,其生存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更敏感和激烈。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简易,沟通快捷,中小企业的市场触觉非常敏锐,对客户的中低端需求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加以满足,同时根据市场变化来迅速调整自己的资金、供应、生产、销售等价值链条,发挥“船小好调头”的战术优势。

即便如此,做大做强依然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理想目标,而这离不开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中小企业的发展早已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看其是否构建了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面向客户终端的、可持续的商业协同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构建,以国家政策制度为背景,将资源投放到自己所擅长的少部分的价值链条上,通过这部分价值活动来满足市场需求,创造社会价值,促进自身发展。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企业文化成为新形式下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三块短板,许多民营企业昙花一现,难以持续经营,都和这三个要素存在缺陷有关。王海兵、黎明(2014)年以汽车行业为例,认为由于科学的社会责任控制理念、控制文化和控制方法尚未建立,以及缺乏系统规范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社会责任监管平台,致使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践难以有效展开和持续推进[2]。基于此,我们提出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种全新资源整合计划――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使之成为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软资源”集合,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沉淀并凝聚成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和社会声誉,而这些无疑将是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新型投资模式。本文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产生动因、内容构成、构建路径等做出了分析,以期加快推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产生动因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框架下,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取得了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一些民营企业在片面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应尽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空洞、商业伦理缺失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及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体系和落实方面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3],学术界也开始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的生命过程的解释系统,是企业对生存困境的努力超越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本质力量[4],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三者的有机耦合,将极大地提升内部控制系统的柔活性,充分发挥社会责任高位、前瞻的战略助推作用,引导民营企业扎实自身基础,为后续参与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竞争奠定坚实基础,以及文化作为一种核心软资源和控制环境构成要素的基础性控制作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由此应运而生,其动因主要包括经济动因(基于古典经济学)、制度动因(基于制度经济学)和伦理动因(基于人本经济学)。

1. 经济动因

经济价值创造、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社会责任承担是依次递进的三个企业道德发展阶段,从只重视股东利益,到利益相关者利益,到社会利益,范围是扩大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受到经济动因的强刺激,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建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内在诉求。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加之民营企业受到的诸多法制约束和政策藩篱,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承载的经济维度的权重较大,获利成为显性的经营目标。古典经济学重视经济利益的获得,并通过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自动实现社会福利增加。但是完全市场化并不能克服自身面临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日益阻碍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物质资本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及相关的“软实力”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由此应运而生。正如前面提及的现今生态环境破坏,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受到严重阻碍,民营企业不得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培育,通过运用内部控制手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来营造健康和谐的营商环境。普遍认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要保障员工福利、待遇和尊严,提高人力资本,同时会提高人力成本,降低企业的当期盈利性。但实际情况是,社会责任投资(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简称SRI)能够提升企业商誉,以及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增加企业的未来经营绩效,民营企业更应该以此战略思维来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来获取更为长远的、可持续的经济利益。从民营企业外部分析,民营企业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发挥良好作用,服务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优质的物质产品或服务,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水平,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等,这些外部效应理应建立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基础之上,使其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保持竞争优势,使其地位更加稳固。

2. 制度动因

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实现古典经济学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制度工具,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为民营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制度框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受到的外部环境约束增强,企业发展目标必须由单一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植入社会责任文化的基因,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事件,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为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提供了制度范本,也为民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奠定了基础。“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都是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重要章节和关键内容,社会责任风险构成内部控制的对象,企业文化构成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之一。因此,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三者之间具有融合的基础。在内部控制中,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复杂的,制度是否完善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外部因素。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制度体系不健全、企业制度构建缺乏文化支持的现象广泛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不能全面发挥作用。制度设计缺陷严重影响制度目标的实现,所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必须与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制度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否则制度容易在执行过程中跑偏,沦为形式,或利益操纵的工具。

3. 伦理动因

企业是由人组成,人的思想、动机、心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营思想,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质是建立人本内部控制。人本内部控制不同于物本内部控制,它有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优秀的企业人本内部控制文化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使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树立信誉和扩大影响。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人本内部控制文化直接与民营企业的兴衰与发展有关,它是民营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必须产生于人,依靠于人,作用于人,服务于人,是人作为控制手段和控制目的的统一。伦理思想在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构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任何商业模式,如果忽视伦理因素的嵌入,必然难以长久,制度终将崩塌,甚至遭受道德的拷问和法律的严惩。从当前世界企业文化发展来看,它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环境瞬息万变,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难以适应全球的经济市场。但万变不离其宗,文化的伦理特质始终存在并有加强的诉求。正如Kathy S.Fogel等在《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中讲到,如果公司在治理中忽视企业文化,即使经济效益很大也会对市场造成巨大破坏[5]。所以植入基于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的人本内部控制文化是构建内部控制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内容构成

战略导向是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变革会受到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自身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6],而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是提升民营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分为内部控制精神文化、内部控制制度文化、内部控制行为文化和内部控制物质文化。

1.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包括内部控制诚信文化、廉洁文化、风险文化、创新文化、责任文化、奉献文化和人本文化等,文化境界依次提升,具体结构和层次如图1所示。①诚信文化是内部控制精神文化的根基,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不做假账、不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等都是内部控制诚信文化的体现。相应地,企业就必须建立会计控制、税务控制、质量控制等。②廉洁文化要求民营企业构建防腐反腐的内控机制和反舞弊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对贪污、腐败、商业贿赂、权力寻租等不良行为进行控制。③风险文化要求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到民营企业所处风险环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将战略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社会责任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科技风险、灾害风险等纳入内部控制框架。④创新文化要求民营企业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在技术研发、管理制度、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勇于创新,内部控制系统应与时俱进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内部控制设计思路上还应有助于激励创新,让企业在控制之下仍然保持生机和活力。⑤责任文化是民营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民营企业可以借鉴QHSE管理系统的经验,建立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⑥奉献文化不仅要求民营企业尽责,而且要具有奉献精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用自身资源去主动承担法律要求之外的各种责任,例如社会捐助、员工培训等。⑦人本文化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的最高境界,能够全面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内涵。人本文化要求民营企业实施人本内部控制,即内部控制依靠人、为了人,平衡和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人本内部控制机制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建立人本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7]。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精神文化可以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和约束职工行为的功能,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精神文化的发挥具有强大功效,主导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控制模式的形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强调在精神文化领域建立内部控制,实质是建立人本内部控制,将控制窗口从物质控制、行为控制、制度控制前移到精神控制。监督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监督,因此,民营企业培育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是实现内部控制“自控”功能的前提,能够极大提升民营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免疫力”。人本内部控制不同于物本内部控制,它有思想基础,理论基础,现实条件。比如,三鹿奶粉造假,内控缺陷暴露,缺乏精神文化,忽视社会责任,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外部性。现代民营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民营企业发展内部控制精神文化,适应了信息化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满足了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民营企业管理方式随着所处环境、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而变化,各种风险层出不穷,但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能够相对稳定地指导民营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员工行为。民营企业可以培育与知识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人本内部控制精神文化,提高组织的柔性和活性,激发民营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提高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的缺失,将会对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掣肘。

2.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文化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文化包括民营企业的领导机制文化、组织机构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这些文化形式,分布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章以及企业制度文本中,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部门及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商业模式、经营流程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文化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是落实和强化内部控制精神文化的根本保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文化将人与人、物、企业运营管理有机结合,是人的意识形态与观念形态的反映,通过权利与义务来约束民营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文化是精神和物质的中介,起着信息传递和行为塑造的功能,先进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文化是组织的结构资本。在内部控制制度层方面,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行为约束”方式抑制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或者在发生内部控制缺陷时能够发现、披露和及时补救;同时在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制定高管激励计划、增强内部控制制度动机的“意识诱导”方式来激发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8]。

3.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行为文化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行为文化包括领导行为文化、集体(团队)行为文化和模范人物行为文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行为文化是一种自发性、自觉性的行为文化,是民营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关系到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成效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的标尺就在于员工是否遵循了既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标准。民营企业家思想文化意识的觉醒,直接影响并决定企业文化的形成[9],辛杰(2014)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领导风格与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作用,能够作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10]。企业活动是企业员工行为的集合,民营企业家、高管团队和模范员工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是民营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显现,他们的言行对员工产生感召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民营企业需挖掘各个岗位的模范人物并加以宣传和褒奖,使民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外显。培养积极健康的内部控制行为文化氛围,激励员工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使员工能够完成从“心的一致”到“行的一致”转变。但是,在建设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行为文化中须注意,个人违反,内部控制的牵制功能可能发挥作用;但若领导带头违反,或者集体违反,则内部控制整体失效。因此,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行为文化建设,应统筹去抓,并且从领导开始抓,自上而下,顺次推进。

4.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物质文化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以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物质形态来反映出民营企业的精神面貌。“器物”是物质文化最简单的形态,各种有机器物组成了原来没有存在的物质,由物质、时间、空间组成的一个动态立体组合,可以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味觉等来传递特定信息,这就是物质文化的本质。例如,通过对一些出土的古代器物和简牍的考证,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内部控制设置情况。与内部控制行为文化的动态性特征相比,内部控制物质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能够持续作用于人的心理,比如民营企业员工在正式场合的统一着装,能够带来庄重、严肃和职业感。在危险作业环境下要求员工佩戴安全帽和携带防护设施,能够体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物质文化。民营企业的建筑、工作环境、生活设施、员工着装等都能够折射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物质文化,它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是有效控制社会责任风险、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目标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处于最内层,具有无形、稳定的特性,对其他内部控制文化的形成和有效性起着重要影响;内部控制物质文化处于最表层,是其他形式内部控制文化的物质载体;内部控制精神文化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文化建设,并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文化的执行效率,内部控制制度文化直接指导内部控制行为文化,内部控制行为文化衍生出内部控制物质文化。制度对行为予以规范,在制度缺失或不被遵守时,内部控制精神文化直接指导个体和组织的行为,形成我们常说的“潜规则”。因此,四种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之中,内部控制精神文化处于核心位置,最稳定、持久,但也最不可观测到;内部控制物质文化最活跃、易变,最容易被观测到。四种内部控制文化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内部控制精神文化(灵魂,内在动力之源)内部控制制度文化(骨架,支撑作用)内部控制行为文化(肉和软组织)内部控制物质文化(皮肤,可视化的表层)。

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构建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少民营企业在扩展业务时为了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容易忽视社会责任,从而导致职工工作环境恶化、福利变差、产品质量低劣、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这些都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有关,政府也在21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责任的规范性文件,但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落实到内部控制的微观基础薄弱,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在设置和运行方面存在缺陷,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也非常欠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动态演化是非常复杂的,本文提出三者的交互作用静态模型(见图2),用于刻画三者的关系,以期为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提供理论指导。分别用A、B、C三阈表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A∩B代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A∩C代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B∩C代表“内部控制文化”,A∩B∩C即三阈重叠部分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相交的部分面积越大,则三者的融合度就越高,就越有助于推进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1. 打造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将社会责任文化嵌入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第一条路径,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提升文化的生命力和张力,并将社会责任文化嵌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见图3)。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企业文化中应当包含社会责任内容,李连华(2012)探讨了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控制效率的影响,专制型文化与民主型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路径、执行方式均有显著影响;而在效率差异上,专制型文化具有内部控制设计健全性上的效率优势,民主型文化则更加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11]。潘小梅(2013)论证了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企业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优化”[12]。以上研究为社会责任文化嵌入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实现,是企业的“软实力”和战略资源。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包涵两个层次特征,一是法律和制度要求;二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前者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利益可能与民营企业直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差很大,但是持续性短,因为一个理智的决策者必然能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后续效应,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与内部控制系统结合之后,就会将社会责任文化的效能充分释放和外化,进而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民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就要评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形成时机是否成熟,显然公司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监督者们会加速缩短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距离,促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全面、深度融合。

2. 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强化文化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基础环境性作用

内部控制应该为企业二元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企业的二元目标是企业价值目标和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但大部分内部控制基本是偏向企业价值目标,从而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目标[13]。所以民营企业须建立要素、层面、主体和目标的四位一体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石油石化行业的HSE管理系统、汽车行业的QHSE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典范,但缺乏整合,都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全貌。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并强化文化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基础环境性作用,用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

3. 实施企业文化控制,并将其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文化管理成为企业实施人本管理模式的主要手段,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控制,是文化资源在企业深度开发和利用的表现。王竹泉、隋敏( 2010) 将企业文化和控制结构作为内部控制要素的新二元论,从而为建立新型内部控制提供支持,该内部控制具有经济控制和文化控制并重、制度主义和人本主义并举、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兼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兼容等特征[14]。王海兵、伍中信等(2011)进一步提出人本内部控制文化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内部控制要素,或者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方式,内部控制文化一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执行,另一方面与内部控制制度并列存在,共同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产生影响[15]。因此,企业文化控制,不仅是一种内部控制理论创新,更将对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民营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积极履行战略性社会责任,是未来民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民营企业文化控制和社会责任战略结合,不仅运用文化控制手段助推其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同时对于“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一内部控制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有三条路径可以选择。无论采取何种路径,都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对民营企业建设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作为民营企业的“一把手”工程来抓; 二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发展思路要清晰,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构建路径;三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不能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脱节,一定要相互结合、促进和发展。应充分认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困境和险境,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就一定会改善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面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一个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

五、结束语

民营企业文化既不是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也不是单纯的群体心理,是民营企业成员的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统一[16]。正如约翰・科特等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中大胆预言:民营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内将可能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制度和伦理三大动因推动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对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产生巨大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构建一套与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体系,感悟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遵循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文化,体验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行为文化,创造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物质文化。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文化是民营企业文化多层次的分支,对于丰富和拓展企业文化研究、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需要传播、交流、强化和发展,并通过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发挥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作用。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民营企业战略的框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和动态演化路径,将民营企业战略与其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加以整合,形成民营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

[参考文献]

[1] 鲍丽娜,鲍丽.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66-71.

[2] 王海兵,黎明.汽车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J].商业研究,2014(7):149-155.

[3] 崔丽.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4] 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10).

[5] KathyS.Fogel,KevinK.Lee,Wayne Y. Lee,Johanna Palmberg.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J]. Business Financ,2013,Vol.21(6) .

[6] 刘明明.企业战略变革的企业文化要素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王海兵.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3):89-92.

[8] 赵建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13.

[9] 宋继军,邵伟娟,王文锋.成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基本经验[J].中外企业文化,2013(9):51-53.

[10] 辛杰.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领导风格与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6):30-39.

[11] 李连华. 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效率分析[J].财经论丛,2012(5):51-53.

[12] 潘小梅. 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耦合性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53.

[13] 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1.

[14] 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2010(3):28-36.

自营经济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经济法教学

一、独立学院营销专业就业经济法知识需求现状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良好,据职友集2013年上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营销所属管理学类47个本科专业中,就业排名第3。其中营销学生就业领域涉及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根据对独立学院营销往届毕业生追踪调查,发现独立学院营销学生岗位群如下:企业的销售部门的业务员或主管岗位;零售企业或批发企业的促销员、推销员等岗位;企业营销部门的市场调查、信息统计、售后服务等岗位;企业的营销策划、市场预测人员;各类咨询公司的相关岗位。这些岗位最常用到的是经济法中的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工业产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以及作为经济法重要渊源的国家最新颁布的相关行业经济政策。经济法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上述法律知识,具备帮助企业洞察市场机会、规避法律风险、预防经济纠纷发生等能力。

二、独立学院营销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繁多,综合性强,安排课时少

经济法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课程,涉及经济学和法学领域内容。在法学体系中又是综合性课程,涉及民法学、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通过案头调研发现,经管类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繁多,教材大多采用大经济法概念,即“凡是涉及经济问题的所有法律规范”都是经济法的范畴,内容有:企业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市场规制法、经济司法制度等。这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要求提高,需一定的基本法律知识作为铺垫,例如民事权利主体、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关系、法人制度、财产所有权、债权、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民事诉讼、制度等。然而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课时一般从36 至 54 个课时不等,学生又缺乏法律基础,有限课时很难满足与专业相关的经济法讲授。

(二)营销学生法律基础薄弱,经济法教学要求低

基于上述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即使在法学专业中也是安排在高年级才开设。对于营销专业同学来说,也一般安排在大三学年的下半学期。但是,在经济法开设之前营销专业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系统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因繁重的课程压力和法律本身的枯燥乏味,主动自学基本很少发生。因此,一般经济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经管类营销学生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比法学专业的低,教学内容安排上法学理论讲解很少,主要侧重于学生掌握当前相关法律制度。这样教师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压力随之减轻,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但是因为法学理论不完备,对相近概念及法律制度安排缘由、发展演变等的理解也就存在障碍。

(三)营销学生学习经济法积极性低,学习方法欠佳

根据近几年自己和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体会交流,不少教师认为一般独立学院营销专业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另一方面学生表现力强、活泼好动,对动手操作、自身体验有较高兴趣。对于经济法这门课程来说,由于涉及的法律条文多且枯燥乏味,再上经济法本身是基础课而非专业课,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学习动力是应付考试。笔者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和师生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常常忽视对法律基本原则的学习,认为基本原则都是些抽象的教条,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仅仅关注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何规定。然而,不同部门法的基本原则是立法、执法、司法所有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该法的灵魂。

(四)营销专业经济法教师实务操作经验不足

独立学院营销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管领域法律知识,在未来营销岗位的工作中避免法律风险及防止法律纠纷发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普法宣传和教育。而营销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团队教师与法律类经济法教学团队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存在差别。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营销专业经济法教师的实务操作经验就尤其重要,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学生的营销岗位对经济法律知识有哪些需求;另一方面需要经济法律实务操作经验。而根据案头调研发现,营销专业经济法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经历、现有教学任务等多种原因,这两方面都比较欠缺。

三、基于独立学院营销学生就业需求的经济法教学改进措施

(一)增强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教师一般都会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培养目标、学习目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经济法课程由于内容繁多,而课时有限,就更需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储备情况、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因此,独立学院中针对营销专业讲授经济法的教师,一方面要结合独立学院营销学生就业需求合理安排经济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与营销职业岗位要求和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证书如高级营销员考证相结合,而不是通类的适用于各专业的教学模块,充分体现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宗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营销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最常用到的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工业产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以及国家最新颁布的相关行业经济政策中。上述各部门法中内容也较多,要想在既定课时内取得较好的效果,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需求,还要考虑以下问题:各部门法的各章各节内容中详略如何安排? 重难点是哪些?每章内容如何开展教学?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讲透法律条文,还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课堂考核环节如何设置?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实训项目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二)力求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法律理论讲授教学法

经济法课程之前,独立学院营销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通过讲授教学法的通俗化和直接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经济法及各部门法的知识。然而讲授教学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将法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如果只采用传统讲授法难以达到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精选案例教学方法

经济法课程的实用性和其重要渊源是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都需要教师在其理论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作为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对于营销专业学生经济法教学,教师可以将所学营销知识、社会热点和经济法相关理论结合讲授,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营销组合中的价格策略部分,企业会根据市场形势和营销环境变化进行价格调整,或提价或降价,此时就需要注意避免遭受反垄断法、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的制裁。例如2013年7月2日,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5家乳企因产品在中国市场价格偏高,从2008年以来涨价幅度达30%左右,而遭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和反垄断局的反垄断调查,最高处罚总额可达19亿元。此次反垄断调查或扩大至国产品牌。4日晚6点左右,国产乳企贝因美突发公告称,近期将对婴儿配方奶粉标准出厂价下调。

除了将社会热点作为教学案例以外,还可以将《经济与法》、《法律讲堂》、《以案说法》等电视节目,及其他法学期刊、报纸的相关报道,结合经济法教学内容随时记录并整理后选作典型案例。为增加案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得营销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对课程重视度,往届营销毕业生所在企业营销岗位发生的鲜活的经济纠纷案例也可以成为经济法教师教学案例的来源。

精选案例后,让学生以划分好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讨论;随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进行意见交流;最后,教师在小组交流意见基础上归纳总结。成果提交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过程和结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的提高。

3.比较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济法教学中需要经常使用比较教学方法。将繁杂枯燥的法律知识点进行画图、列表、对比、分析。例如,要讲解清楚经济法的产生、独立地位和性质,就必须将经济法、民法、行政法从产生背景、调整对象、理论基础等进行全面比较;市场准入法部分,学生要准确理解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的设立条件、事务管理、合伙人权义,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通过图表一一列举,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就一目了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归纳、制表、流程图等方式随机考核学生,促进学生自主、积极的探索学习。

4.开展经济法实习活动教学法

聘请有经济法律实践经验和法律理论水平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经济行政执法人员等,开办各种经济法的专题讲座给学生讲授经济法方面的案例及办案经验;学院还可以与人民法院取得联系, 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人民法院审判庭旁听有关经济纠纷案件的审理, 让学生全面了解诉讼的庭审过程和程序;条件允许的话,邀请人民法院将典型经济案例在学校模拟法庭内现场开庭;带领学生访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等行政执法部门;安排学生到消费者维权服务中心为消费者提供法律咨询。实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要结合本次经济法实习活动的实习目的、实习过程、实习收获撰写实习报告。报告和学生在实习活动中的表现,应该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这些实习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经济法课程知识的真实感,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还可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三)增加经济法教师的实务经验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