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药学副高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8:50

药学副高论文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1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儿童门急诊医师分级处方行为,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儿童门急诊处方7062张,对初、中、副高、正高职称医师处方行为进行分级分析,包括处方情况及用药合理性。结果儿童急诊处方以初、中职医师为主,门诊主要为副高、正高级医师,抽查处方主要涉及呼吸疾病;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平均金额、基本药物使用率均符合相关规定;初、中职医师静脉给药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副高、正高级医师;不合理处方比例初职最高,正高最低,尤其是不规范处方多见;不规范处方比例初职最高,其次为中职;而不适宜处方则是中职和副高较高,正高职称医师处方行为更加严谨规范。结论要规范合理用药,需加强对初、中职医师的处方规范化书写培训管理,并对中职、副高级医师不适宜处方行为进行干预和沟通。

关键词:儿童门急诊;合理用药;医师分级;处方分析

儿童是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生理特点、药物反应与成人不同,而且从新生儿到青春前期的不同年龄段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和各自用药的特点,其合理用药相对于其他人群更复杂,难度更大。本调查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医院2014年儿童门急诊处方进行医师分级处方行为分析,了解不同职称级别的儿科医师处方行为差异及评价用药合理性,为促进儿童普通门急诊的合理用药及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儿童门急诊纸质处方133923张,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处方7211张,除外购药、急诊成人(年龄超过14岁)处方149张,余7062张,抽样率为5.27%。

1.2方法

按照医院人事科当年医师职称认定结果对处方进行分级。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等,分析处方基本情况,点评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的判定结合有关临床诊疗指南及权威文献资料查询结果,并经项目组全体成员讨论确定。项目组成员有药剂科门诊西药房、临床药学室及儿童急诊相应临床科室主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基本药物品种含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2012版云南省增补品种。其他给药方式包括肌肉注射、雾化吸入、外用等,处方比例均不超过30%,故未予以单独列出统计。本次抽查无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联用处方。由表1可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处方数,初职、中职与副高、正高职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中职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方平均金额,初职与中职、副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药物使用率,初职与副高、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给药处方数,中职与初职、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给药处方数,初职与中职、副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及以上给药方式处方数,初职与中职、正高相比,副高与中职、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处方数,初职、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两联使用处方数,初职与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职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规范处方数,初职与中职、副高、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适宜处方数,中职、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处方存在多条医嘱,可能同时有不规范、不适宜和超常情况,总的不合理处方数1660张(23.51%),小于各类别处方数之和。

3讨论

3.1各级医师处方分析

我院儿童门诊主要为高级职称医师,急诊为初、中职医师,抽查处方情况与实际相符。门诊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初、中职医师处方中诊断有呼吸疾病比例明显高于副高和正高职称医师。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仅中职显著高于正高,且均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处方金额以中职最低,其次为初职和正高,副高级处方平均金额最高,但每张均低于100元。基本药物使用率以初职和中职最高,其次为正高,而副高级别医师使用率最低。分析给药方式,中职使用口服给药比例显著低于其他级别医师,而静脉给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级别医师,其次为初职医师。20%以上的门诊处方同时使用2种以上给药方式,其中初职和副高使用率显著高于中职与正高级别医师。门诊静脉给药包括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抽查处方多为静脉输液,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故处方用药品种数多、处方金额较低,基本药物使用率较高。儿童静脉输液有一定风险,应严格控制适应证,仅严重的细菌感染、脱水、皮肤过敏及哮喘发作、喉炎等紧急情况才使用,故初、中职级别医师应加强培训,以保护儿童日益发展的自身抵抗力,真正提高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

3.2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初职和中职使用率显著高于副高和正高级别医师,与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情况相符。两联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初职与正高、中职与副高有统计学差异,而中职与正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可加强对中职医师两联用药合理性的监督和指导。由于我院耳鼻喉科、口腔科和眼科等专科门诊未采用儿童专用处方,未纳入抽查,不能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的“儿童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5%,急诊不超过50%”的规定。但超过50%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仍偏高,反思医疗现状,医师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防范耐药菌过快产生,防止过度医疗。

3.3处方点评结果分析

本次不合理处方比例达23.51%,初职最高,正高最低,而其中以不规范处方多见。本次处方点评中,加强了临床诊断、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的规范化书写点评,而初职医师不规范处方数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级别医师,中职明显高于副高和正高级别,说明应加强初、中职称,尤其是初职医师处方的规范化书写培训,以及对处方法律效力的认识。最常见的不规范情况包括处方诊断或缺项或随意缩写或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及诊断不全,如诊断“支气管炎”处方开塞露、诊断“腹泻”处方氨溴特罗口服液等。调剂处方要求“四查十对”“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规范全面的临床诊断是药师判断合理用药的基础,医师和药师都应予以重视,加强培训。其次,用药方法、药品剂量书写不规范或模糊不清,常见如开喉剑、利巴韦林喷雾剂、清热宣肺贴膏,以及各种滴眼液、吸入雾化药等非口服静脉传统给药方式的药品用量含糊不清,甚至无具体用量,药师也未给予干预或仅口头交代。由于儿科患者尚无自理能力,通常有多人看护(包括老人),很容易造成用药错误,医师和药师均有责任确保医嘱的正确开具和执行,保障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处方中常见初职医师未按规定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后,及时请上级医师签字确认;各级别医师均有诊断“腹泻”“上感”却使用抗菌药物等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的处方行为;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同服。杀菌剂能杀灭或抑制活菌制剂,同时可导致抗菌药物药效降低,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原则上任何微生态制剂都不宜与抗菌药物同服[1];如必须同服,宜选用针对病原菌的高效、窄谱抗生素,或间隔2~3h以上服用,或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选用一些死菌及其代谢产物制剂如嗜酸乳杆菌片等[2]。

不适宜处方点评结果,初职与其他级别医师均无统计学差异,中职和副高则显著高于正高级别医师,说明正高职称医师对药物的使用更加严谨规范。常见处方行为如门诊抗菌药物序贯疗法使用口服制剂仅写为1d1次,而无具体用法是输液后8h或12h;金莲清热泡腾片等泡腾口服制剂用法仅写为口服,易造成极大安全隐患;维生素C注射液剂量过大,中成药不适宜的超药品说明书用量等。如百蕊颗粒儿童使用成人剂量、健胃消食口服液有11张处方(中职8张,副高3张)超剂量使用,超过药品说明书1d2次、1次10mL用量,而儿童用量达到10mL1d3次。超剂量使用都有发生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可能,医师应警惕。另外,氨金黄敏颗粒内含盐酸金刚烷胺,1岁以下婴儿禁用,而某副高医师却用于1岁以内婴儿,极易导致患儿不良反应及医患纠纷。值得关注的还有头孢地尼分散片,我院同时有100mg和50mg2种规格,医师未根据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药品,如该用50mg却使用100mg规格,导致患者自行掰开服用,不只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还导致分药剂量不准确和药物污染可能。超常处方主要有无适应证用药,如诊断为“通便”,处方口服补液盐和丁香开胃贴;无正当理由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氨溴索是目前临床常用祛痰药物,而药典、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均未推荐雾化吸入,而国内关于雾化吸入的报道多为小样本调查,可信度不高[3];将注射液直接用于雾化吸入,还会因渗透压、pH偏酸性和所含防腐剂辅料等导致患者支气管受到刺激或致敏反应而引起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故经项目组最终讨论不建议雾化给药,属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我院儿童门急诊处方基本情况较好,与文献[5-7]报道同类医院水平相当,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但因不同级别的医师临床经验和处理观念不同,处方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加强对初、中职医师的处方规范化书写培训,让其认识处方的法定效力。同时,药师要和中职、副高级别医师加强沟通,有效干预不适宜处方行为,促进我院儿童门急诊的合理用药,切实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石革.微生态制剂进展与应用中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4):433-435.

[2]施莹.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不合理用药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51-152.

[3]时海洋.雾化吸入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作用与安全性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

[4]许申.氨溴索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053-1055.

[5]殷娟英.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2):57-58.

[6]孙倩.北京市大兴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6):521-524.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抗生素;治疗;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是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亚热带地区,为甲型副伤寒高发区。本文对1990-2007年本院收治的160例甲型副伤寒患者用氯霉素, 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以及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噻肟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流行特点 本组160例患者年龄在18~65岁,平均28.8岁,职业:农民60例,工人及机关干部40例,学生30例,其他30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病高峰4~10个月,共100例,占62.5%。大多数患者有不洁饮食史,经常进食烧烤和凉拌菜。

1.2 诊断标准 血或骨髓培养出甲型副伤寒杆菌。

1.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见表1、2、3。

1.4 治疗 将患者分成4组,其中氯霉素组30例,1 g/d,静滴,2次/d;头孢噻肟组40例,4~6 g/d,2次/d静滴;左氧氟沙星组40例,0.4 g/d,2次/d静滴;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噻肟组50例,用量同前两组,疗程14 d。

2 结果

4组抗生素治疗甲型副伤寒效果上看,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化验结果复常时间比较,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噻肟组明显短于头孢噻肟,氯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组,(P<0.05),见表4。4组治愈率比较,左氧氟沙星(85.7%),头孢噻肟(85.4%)优于氯霉素74.6%(P

3 讨论

以往传染病各经典教科书都把氯霉素做为治疗甲型副伤寒首选药,但氯霉素可造成骨髓抑制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且复发率较高,耐药情况有明显增加,故近几年已被氟喹诺酮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替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甲型副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体内分布广,体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可达到有效抑菌和杀菌浓度,有利于彻底消灭患者吞噬细胞和胆道内的甲型副伤寒杆菌,可减少复发和降低病后带菌率,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目前已成为治疗甲型副伤寒的首选药,但因其可能影响骨骼发育,不能用于孕妇、儿童[1]。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活性强,在胆道内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从本组病例看,单用氯霉素, 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治疗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和化验恢复正常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治愈率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好于氯霉素,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大多转自乡村医院,反复使用氯霉素,造成氯霉素耐药率上升所致。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噻肟组无论是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和化验恢复正常时间、治愈率都好于其他组,这可能与甲型副伤寒早期症状不典型,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有关[2]。因此,笔者认为,治疗甲型副伤寒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孕妇和儿童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尽早联合用药。

参 考 文 献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 学习理论 课程标准 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教材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而师范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开展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危害的宣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课前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一、《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材内容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①《化学与生活》第三章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本节教材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同时,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重点介绍滥用药物的危害及的危害。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某些常见药物和副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药店,阅读药品说明书,学会安全用药;通过网上调查药物错用、滥用及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拒绝的安全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树立科学用药、拒绝的正确价值观。

(三)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课文介绍药物的结构、制备、临床使用及不良反应――这是卫校或医学院的课程,我们学校的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仅凭一节课的有限量学习,不可能达到掌握药物使用的方法技能这种效果,但我们学校的学生热爱学习,乐于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所以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教学的重点不是药物成分、疗效的介绍,重点是:正确使用药物的意义和方法、危害的宣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走进所在社区附近的药店,了解常用药的种类、名称、疗效,并与营业员进行交流,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家中各种常用药的说明书,了解其成分、疗效、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网上查找药物错用、滥用造成危害的案例,树立正确使用药物的安全认识。

2.教学实施过程

二、对“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说明

1.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课程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本节课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使用药物”的要求,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学生有能力从和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此外依据互联网等课程资源,如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吸毒成瘾的机理等与课文知识紧密联系,使课文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介绍了几种化学成分明确、疗效显著、应用广泛,而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常见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和抗酸药(人工合成药物),以及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麻黄碱(天然药物)。教科书在介绍这几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的同时,强调它们都具有毒副作用,如服用阿司匹林、青霉素和麻黄碱的不良反应,同时介绍了的危害等。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药物的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药物能促进身心健康,滥用药物危害极大。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具体药物的相关知识,而是这些知识背后含有的化学思想和方法对日常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本节的教学,在情境交流中学生了解家庭小药箱中常用药物的种类,在对具体药物的介绍中逐步建立起应用自身的化学知识,选择药物、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认识,把学生从普通人的选择和使用药物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意识和方法,认识到自身化学知识对生活的重大作用,最终完成正确使用药物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提高科学素养。

3.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共同学习构建家庭小药箱,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在学习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要科学用药,因为所有药都有副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关于的危害从互联网选择了大量国际禁毒日的宣传图片,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观感受,使学生意识到的危害。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4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中国召开最高规格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主张,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8月29日至9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进行二审。健康管理法治提上中国的议事日程。

中医是世界文明成果

中医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吸纳、融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国学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而且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医讲究“医者父母心”,显示了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医还讲究“上医治未病”,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防病比治病高明得多,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广泛认同。

中医药具有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以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西医是局部医学,是分门别类的医学。如果将中医和西医作比较的话,可以总结为:西医是实验科学,中医是经验科学;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在战争年代管用,中医在和平时代效果好。

尽管中西医并重,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但事实上,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中,西医是主流,中医是边缘;在中医药里,中药居于主流地位,不打针、不吃药、不动手术、没有副作用或少副作用的中医外治法,是边缘。

从成本、风险和效果的角度讲,中医外治法因不用药、不动手术而成本低廉;因免于伤害性治疗,没有副作用或少副作用的中医外治法对健康和生命的风险小;由于中医外治法能够调动人的自我健康能力,提高人的免疫力,没有副作用或少副作用,治疗起的作用都是正作用,中医外治法的疗效好;由于成本低、对人体没有伤害,中医外治法既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预防疾病。中医外治法的优越性,决定了中医外治法应当成为21世纪人类医疗的主流。

食疗在中医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食疗在西方叫营养学,通过改善人的饮食结构、食物种类增进健康,是大有可为的疾病防治法,具有中医外治法所具备的成本低、没有副作用、效果好、可预防疾病的特点。吃素对防范和治疗“三高”等慢性病有明显作用。

中医药立法之路漫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宪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国有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的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中国早在1983年就有对中医药进行立法的提议。中医药法迟迟没有出台,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中西医争议颇大:西医生大多认为中医不科学,而中医师普遍觉得西医不了解中医,认为西医副作用大,往往治不好病。

2015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16年8月29日至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医药法草案进行二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作以下修改:一是增加规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二是明确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参加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的考核,应当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

《中医药法》对发展具有几千年传承的中医,保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消除国民对健康、生命和医疗的偏见和误解,形成真正科学的健康和生命观,意义非凡。

《中医药法》立法需要解决3个重大问题:1、中医药与西医药能够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医疗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2、要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管理产业,将中医药行业发展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3、中医在民间,要改革能防病治病的没有医师资质,而有医师资质的不会防病治病的体制,释放民间中医的潜能,增进人类健康福祉。

走健康管理法治道路

以法治消除“医闹”现象和杀医现象为例,中国的法治工作者可以成为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的西医与西方的西医在医学原理上是相同的,但由于中国现行的“以药养医”体制,导致中国医院的平均用药量是西方医院的3倍,出现了“诊疗过度”和“诊疗不足”并存的现象,看病难、看病贵、医源性疾病(俗称“把聋子治成哑巴”)成为中国医疗体制难以解决的问题。

医源性疾病和病人被不当治疗后维权渠道缺乏,其副产品和负资产就是“医闹”现象和杀医现象。“医闹”是违法犯罪行为,杀医是严重犯罪行为,自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要从根本上消除“医闹”现象和杀医现象,要大大减少医源性疾病,解决病人被不当治疗后的权利救济问题。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藏医医院;藏药;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05-01

藏药是在藏医理论指导下,以藏药材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和保障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藏药也不分例外。长期以来,人们对西药产生的毒副作用比较重视,而对藏药产生的毒副作用了解甚少,近年来藏药产生的毒副作用报道有所增加,这也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为规范应用藏药,我院通过对临床应用藏药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1 临床应用藏药存在的问题

1.1 药合用 药合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普遍现象,我院综合内科2004年住院患者用药统计,发现合用现象达70%以上,药合用增加了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会,一些反应尚不能预测,因而容易出现毒副反应。

1.2 用药时间过长 某些藏药,特别是含有毒性成分的,长时间服用可造成毒素在体内蓄积,造成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1.3 适应证把握不准 藏药的应用很多是根据藏药理论要求辨证用药,如辨证不准,药物与治疗病证不符,不但贻误病情,还有可能出现毒副作用。

1.4 个体差异 人体存在明显的个体特异性,服用同一种藏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患者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同时,藏药在妇女妊娠期、儿童、老年病患者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毒副作用的发生。

1.5 药品的质量 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有效,是否有毒副作用,与药品质量与药房工作技能关系极大。而且由于技术原因,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稳定剂及内包装材料等也可引起过敏等毒副作用。

2 解决措施

2.1 合理配伍 合理配伍有利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增加毒副作用的发生率。藏药之间配伍功能相似的,可以增加原有药物的疗效,功能不同的藏药配伍,可以互补治疗兼证。总之,配伍要遵循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的原则。

2.2 药结合应用应当审慎 药结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为避免药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及配伍禁忌,服用药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药结合应用必须要慎之又慎。随着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合理应用药的问题越来越重要。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藏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避免使用不当引起毒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2.3 加强藏药不良反应监测 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必须正视藏药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藏药不良反应信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4 正确选择剂型 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可按病情的轻重缓急,使用同一药物不同剂型。不同的剂型产生效果的时间、持续程度、作用特点等都有所不同,甚至对人体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疾病也有差异。因此,在决定使用何种剂型时,是以医疗需要为基本原则的。常用藏药的剂型如丸剂一般多用于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可以自己购买后按说明服用。散剂相对来说体积较小,便于运输,更便于牧民在放牧中携带使用。

2.5 选择正确剂量和用法 服用藏药必须按说明书或医嘱,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量大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量小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藏药药效与服用时间有密切关系,科学的给药时间,既可使药物产生最大疗效,减少药物用量,还可降低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1]。安神类宜睡前服,抗风湿类宜饭后服,滋补类宜饭前服,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并忌油。对消化道刺激强的药物及助消化的药物适宜餐后15~30分钟服用。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药物,宜在饭前服用。对于药性和使用规定量又达不到治疗效果的藏药,在掌握病情的前提下可稍许增加剂量,但对药性剧烈的藏药,尤其是有毒性的藏药用量绝对不能过大。

2.6 特殊群体用药 对于一些急重病症,如高热持续不退、神昏、抽搐、休克等危重病人,要及时送往附近医院急救,切不可盲目服用藏药,以免耽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孕妇用药,则尽可能选择对胎儿无损害或影响小的藏药。儿童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中病既止,达到预期的目的。

2.7 注意禁忌症 有些藏成药虽然其功效与患者所患疾病症状相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使用。如服用清热解毒、避瘟除疠的“大黄药散”,由于唐古特乌头、麝香、铁棒锤等药材的药性剧烈,故儿童、老人、孕妇及体弱者禁服。另外,尚需注意服药后的一些饮食禁忌,如服用“五位甘露滋味丸”后不宜食冷饮、酸、辛辣等食物;服用滋补、抗衰老、强身防病的“章交”,期间除不能食用酸、腐、生冷、油腻之物之外,还需禁止;药浴“药浴五位甘露汤”时,高血压、心脏病、高热及妇女行经期禁用。藏药应该按一定的要求服用和使用,切不可随意而用,更不可忽视上述的禁忌症。

综上所述,藏医医院临床应用藏药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除掌握藏药功效主治外,要充分了解藏药所含药用成分,充分认识藏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藏药是藏医诊疗综合水平的体现,其内涵丰富,因此,临床中要牢牢把握辨证论治这一精髓,选择适宜的药物,适宜的剂型,适宜的用法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藏药防病治病优势,合理应用藏药,逐步达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6

【关键词】心理反应;心理护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13-02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都较轻微,是可逆性的机能变化。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利用其中一个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1]。现就对50例患者的观察研究分析如下:

1 观察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急诊科接受药物治疗时发生副作用的50例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16~70岁,平均43岁。红霉素引起恶心、呕吐10例,先锋霉素Ⅴ引起恶心4例,氨茶碱引起失眠、不安5例,心痛定引起头痛、面色潮红8例,化疗药引起脱发、恶心3例,长期应用激素引起向心性肥胖2例,山莨菪碱引起口干5例,合并腹气胀、尿潴留3例,优降糖引起腹痛、腹泻10例。

1.2 观察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状态和环境下在对发生药物副作用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观察其表情、情绪、语气、动作等。(2)问卷调查法。自设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重病患者由某家属协助共同回答。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疾病名称、所用药物名称,对该药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了解多少,发生副作用时的心理反应及为什么,对是否继续用该药的态度,对药物的副作用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的看法及对医护人员的要求。50份问卷经检查有效率达100%。

2 结果

2.1 对药物的认知程度 知道药物名称35例,占70%;知道药物主要治疗作用20例,占40%;知道药物副作用12例,占24%。

2.2 副作用发生时患者的心理反应 40例表现出恐惧,占80%;5例表现出愤怒,占10%;18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占36%;2例表现出悲哀,占4%;3例表现为不合作,占6%;经医护人员解释后表示理解43例,占86%。

2.3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100%的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提前告知其所用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和常见的副作用,6%的患者认为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是常见现象,且作用轻微,故提前告知意义不大,但100%的患者希望在发生药物副作用后医护人员能及时处理,给予合理解释,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更换药物进行治疗。

3 讨论与分析

3.1 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心理反应

3.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由于对所用药物的副作用缺乏了解,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当较明显的药物副作用突然发生时,表现出颤抖、呼吸急促、出汗等症状,例如老年患者应用山莨菪碱后引起尿潴留,患者的排尿功能突然受限会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3.1.2 急躁心理:怀疑医护人员用错药,对其不负责任。多发生在对自己疾病和药理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表现为情绪失控、生气,甚至责骂医护人员。

3.1.3 焦虑心理:担心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症状会持久不消失,导致原有疾病加重或留下后遗症等。患者常表现为坐立不安、神经过敏、有无助感,反复思考自己的处境,关心事情的负性结果。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不安,甚至不配合治疗。

3.1.4 悲哀心理:就个体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处处倒霉,处处不如别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常发生在近期工作、生活不顺心、有自卑心理的人。表现为厌食、失眠、活动减少、哭泣等症状。

3.1.5不合作:过于谨慎,认为一些轻微的副作用也会对自己的健康不利;不能忍受某药副作用产生的症状或担心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如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引起向心性肥胖,化疗药物引起脱发、恶心等。表现为对治疗和护理不配合、不吃药、不打针等。

3.2 人文关怀护理

3.2.1 了解心理反应,提供心理支持 对患者的心理反应予以积极关注。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消除患者急躁情绪。关注他们的言行、表情、姿态、动作以及病情等,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心理支持,提供贴心帮助,达到稳定情绪目的。帮助助患者恢复心理平衡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消极心理或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情绪可使患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减弱,病情加重,甚至影响治疗效果。护士应保护患者的自尊心,认同患者的悲哀反应,鼓励其表达自己的心情,鼓励家人和朋友经常探视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和药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怀的温暖,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减轻患者对疾病痛苦的主观感受,增强其抗病能力和对药物治疗的信心。

3.2.2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 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根据病情,迅速安排抢救室,询问病情的同时应评估病情,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能尽快配合抢救治疗。

3.2.3 预防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1)用药前充分考虑影响药效的因素,如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遗传和精神因素、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时间和次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2)用药后产生副作用时,护士应主动安慰患者,缓解其心理压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例如:对山莨菪碱引起的腹气胀和尿潴留,护士应指导患者放松心情,对腹部进行热敷、按摩,必要时遵照医嘱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或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3.2.4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在用药前向患者讲解清楚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目的、方法、常见的副作用及出现副作用时的措施等,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免在出现药物副作用时误认为病情加重而产生恐惧、焦虑、悲哀等心理影响。

3.2.5 消除患者的猜疑 对于患者的质问应给予耐心解释,不能回避或用自己的愤怒去回敬患者,必要时出具相应的证据。例如:向患者出具药物手册等相关资料、医嘱、抽完药物后的空药瓶等,使患者产生信任感,放心接受治疗。

3.2.6 劝说患者配合治疗 根据病情向患者解释说明遵照医嘱进行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解释不合作的危害性。告知患者目前治疗措施的可行性,修订新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并观察患者执行新的措施后的效果及其反应,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4 体会

随着医院文化的不断发展,医院将“人文关怀”新元素注入医院文化建设中,从而使医院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是护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同情、良心、责任、信任与胜任的品质,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显现出护士对患者的爱心、关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要妥当,内容要科学,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永旺.论药物副作用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中国医药指南5期(下半月),2008,6(5):2.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原因,预防措施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安全、经济、科学、规范地应用中草药,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望,更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然而,目前中药的应用却不甚理想,据临床报道,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且日益增多。下面本人就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有关资料的报道,谈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中药质量问题中药不良反应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中药质量不合格所致,同一中药品种,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时节、炮制方法、贮存保管的不同而质量相差很大,中药的疗效和不良作用也相差很多倍,质量差的中药易导致中药药源性疾病。

(二)炮制不规范或未经炮制中药通过炮制加工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还可以改变药性,提高疗效。如服用没药后有严重的胃肠道刺激反应,改用炮制好的没药则无此反应。甘遂生品具有峻泻作用,经醋、甘草制后减弱。但是,近年来人们却忽视了这项工作,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情况相当严重,致使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三)配伍不当合理的配伍能减少毒性中药的不良作用,不合理的配伍也会发生中毒反应。如生南腥、生半夏与生姜配伍能减少其毒性。而有报道附子与麻黄配伍能增强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附子与白酒配伍也能增加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

(四)违反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食忌。临床中违反用药禁忌而引起药源性疾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半夏与附子同用引起皮疹、瘙痒;甘草与大戟同用引起腹胀、肠鸣等毒副反应;孕妇用麝香引起流产等。

(五)药证不符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指中医治病要根据证侯的性质确定治法,再根据治法确定用药,且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对症下药,随症加减。如药证不符,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产生不良作用。如1996年3月,日本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日本厚生省的调查报告“汉方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导致十人死亡”的事件。事实上,这一事件是由于忽视辨证论治导致的严重后果。正如日本学者中野胜辉指出:“(在日本)汉方药处于近乎盲目使用的状态中,许多医师未接受过汉方教育,只是通过广告对汉方药的宣传以及耳闻,就将汉方药大量长期使用,既未辨证论治,也不问病人体质,只要是C型肝炎就使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六)剂量过大《国家药典》中明确地规定了每味中药治病的剂量范围。不适当地随意加大剂量常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木通常用量是3-6g,有人用至18g;人参常用量是3-9g,有人用至40g;制川乌常用量是0.3-0.6g,有人用至2g。还有许多药性峻猛的有毒中药治疗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如草乌、斑蝥、蟾酥、砒石、马钱子等,如处方量过大易出现中毒。另外也有些患者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中药无毒,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或苦于病痛,恨病吃药,不遵医嘱,擅自加大药量,结果发生服药中毒死亡。如一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治疗心切,将6-9次服完的雪上一枝蒿药酒50ml(含生药2g)一次服完,服后咽部有闭塞感,15分钟后出现抽搐,30分钟后死亡。一牙痛患者服山豆根60g半小时后神志不清,四肢抽搐,昏迷,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也有人服蟾酥300mg、皂荚200g、木通50-60g而致中毒死亡的。

(七)盛器、煎法、服法不当盛器历代医家都主张用砂锅,因金属器具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变化,影响疗效,甚至发生毒副反应。有人将朱砂盛贮在铅制品中,加水研细调服,造成毒性增加,患者服后心悸、气短加重,出现恶心、腹痛、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症状。乌头类药煎煮时间越短,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性相对增加。鸦胆子末用胶囊或桂圆肉包裹服用,可出现不良反应;细辛末吞服超过3g,可出现中药药源性疾病,而煎服有人用到几倍的量仍然安全。

(八)误食、误用有的人因缺乏中药饮片鉴定知识,误服伪品引起中毒。如商陆有毒,有人造假,当人参卖,不明真相的人上当受骗,错把商陆当人参服而引起中毒;独角莲有毒,有人误将其当成天麻服而致中毒。临床因药形相似,误用异品。如某医院药房错把天仙子(莨菪子)作菟丝子用,同一天内共发生4例类似中毒事件;医务室误把曼佗罗叶作大青叶煎汤预防感冒,造成50人中毒。也有报道贪吃白果而中毒;小儿无知把炒苍耳60g当零食一次吃完而中毒;一人错把钩吻煮稀饭吃而中毒。还有报道误将广豆根作北豆根用于预防感冒致中毒;误用白术致害;误用甜瓜蒂而致死;误将毒芹用作独活而致死的。

(九)积蓄中毒有些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雷公藤、番泻叶及某些矿物药等,均有一定的蓄积性,长期服用可致中毒。如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肾内科病房收治了一例因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慢性肾间质损害,最终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中国中医研究院报2000年12月15日第3版);也有连续服用黑锡丹(含铅)65d共达140g而致中毒的报道;也有久服雷公藤可导致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也有长期服番泻叶可导致依赖性等报道。

(十)盲目使用偏方、秘方中医确有用偏方、秘方治大病的很多成功病例,但那都是在掌握了药性、了解了病情、严格了用法用量的基础上取得的良好效果。如果药不对证,误用滥用,均易产生毒副作用。近年来因误用滥用而造成不良反应者时有所闻,有一例因服用禹白附而致身亡者,即为使用秘方不慎的结果。

(十一)个体差异人体对有毒中药的反应,常因个体的体质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年老、年幼、体质虚弱、过敏体质的人均易发生中毒。如有报道一高烧患儿服用1.6g羚羊角粉后出现严重的反应而身亡;一个阿司匹林过敏史患者服用银翘解毒片5片即引起了过敏性休克。又如妊娠体质由其特殊性,妊娠时对一些药物很敏感,如用巴豆、牵牛、大戟等药物可引起胎儿畸形或流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十二)吃药跟着广告走

药品广告有许多正面作用,但有些广告为了拉拢消费者,含失时内容,有意夸大药品作用,或隐瞒毒剧反应的虚假广告,害处非常之大。如不慎重,盲目的跟着广告吃药,难免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十三)中西药合用不当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西药联用治疗疾病日趋普遍,治疗范围越来越广,随之出现的毒副反应也越来越多。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对解热镇痛药过敏的患者误服了含有解热镇痛药,但冠以中药名,由中药厂生产,中药房出售,容易被误认为是纯中药的制剂。如中草药千里光、虎杖配西药扑热息痛、扑尔敏合为“感冒清片”;中草药虎杖配西药非那西丁、扑尔敏制成“感冒片”;中草药荆芥、柴胡、大青叶配西药阿司匹林制成的“感冒冲剂”等。二是中西药联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海螵蛸、龙骨、牡蛎等含钙量高的中药,与洋地黄类中药同用,可引起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中药五倍子、诃子、地榆、四季青等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与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等有肝脏毒性的药物合用,容易引起肝损害。中药干草、鹿茸与水杨酸类、甲磺丁脲等合用,能使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增加;中药乌梅、山茱萸、陈皮、木瓜、北五味子等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因有机酸能酸化尿液,使磺胺溶解度降低,导致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甚至肾功能衰竭。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抗癌药如环磷酰胺、环己亚硝胺、阿糖胞苷等配伍能促进癌细胞的转移。

二、预防措施

(一)加强药政管理

要实加强药政管理,澄清中药材混乱现象及伪劣品种。凡应该加工炮制的中草药一律依照《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进行加工炮制。严禁生产不合格的炮制品和制剂;有毒中草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实施。含有毒中药的中成药,应注明所含有毒中药的组成和用量;禁止制剂不纯,质量低劣的中药制剂的生产,中西药合方应标明西药的名称、剂量,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二)医生要谨慎用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医生用药必须作到辨证准确,药证相符,这是临床用药安全的保证。同时还应作到把握整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了解患者的体质强弱、禀赋、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等以及用药的季节性、地域性差异。要严格遵守用药禁忌,及特殊的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的除外,如(在“十八反”研究中证实,甘草与芫花配伍时,如甘草剂量大于芫花成倍时,家兔可出现中毒现象,当等剂量或甘草剂量小于芫花时,则可显著降低动物的实验性胃溃疡发生率)。中药的剂量应严格控制在《国家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及特殊的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的除外,如(黄全法介绍其临床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经验,根据阳虚的程度,掌握在30g-120g之间,远远超过药典规定的剂量;吴佩衡首诊阳虚阴寒证时,附子则用到40g-160g,平均107.9g。)应用有毒中药时,要严格把握应用剂量,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剂量,且要中病即止,绝不可过用,以免积蓄中毒;心肝肾功能受损、孕妇、乳母、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应慎用或少用有毒中草药。对个人或家族史中有过敏反应者必须慎用有毒中草药。为防止婴儿吸乳出现不良反应或中草药药源性疾病,乳母亦不宜用有毒中草药。

(三)医生要有耐心和责任感

医生应耐心细致地指导患者正确应用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时间、盛贮中药,并叮嘱忌口原则、注意事项等。对可能发生轻度不良反应的中草药,应告诉病人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应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中草药时,应注意密切观察病人,最好能留院观察治疗,若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就能及时抢救,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四)患者要小心服药

患者要严格执行医嘱,合理地煎煮,掌握先煎、后下等特殊煎法。遵守服药时间,注意服药忌口等。绝不能恨病吃药,不擅自加大药量或延长疗程。使用偏方时应在临床医生的具体指导下用药。另外患者还要提高警惕,不听信虚假广告,不擅自购买药品,以免买到伪劣药品上当受骗。服用中草药时,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发生毒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参考文献

1 袁惠南.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52.

2 聂淑琴.炮制对甘遂、牛膝、苦杏仁特殊毒性及药效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53.

3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83.

4 赖祥林,主编.常见中草药毒副反应与合理应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4-7.

5 中野胜辉.吁请国际舆论支持汉方医.中国中医药报,1996年4月1日第1版.

6 宋少江,主编.有毒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2-23.

7 于智敏,主编.中医药之毒.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01.

8 梁华龙,主编.中药毒副作用及处理.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94,8.

9 梁华龙,主编.中药毒副作用及处理.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94,13.

10 黄红中,主编.常用中药应用忠告.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1.

11 杨建华.丹参与西药配伍中的相互作用.中国中医药报,1995年9月8日第三版.

12 王筠默,主编.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85,9.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8

张贵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中药及保健食品专家,中国商品学会副会长、中国商品学会中药商品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创立了中药药效组分即是中药标准物质、中药的基原应分为药品基原和药材基原、中药资源应分为药品资源和药材资源等科学概念与研究思路,主张以论证方法学为重点的中药教育学术思想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合作发展的战略思想。1995年被授予“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编撰出版中医药学术著作近90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10余项,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商品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有些人认为中药没有毒性,经常吃也没害处。还有人认为吃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既可以治病,又能强身健体,因此像吃饭一样来吃,几乎每天不停。中老年人是中药保健品的目标消费人群,据调查,有70%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中药或中药类保健品。虽然中药保健品使一些人受益,但也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收到期望中的效果,还有少数人因为应用不当而损伤肝肾,危害了身体健康。实际上,中药不论是药食两用的,还是规定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都具有中药的属性,不可滥用。

食品与健康:现在市场上的中药类保健品非常多,有些人认为这些保健品就是食品。您能帮助大家了解一下中药类保健品与食品有什么区别吗?

张贵君:市场上很多中药类保健食品披上了食品的外衣,如制成袋泡茶、饮料、糖果、糕点等形式。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来源于中药或利用天然植物加工成的保健品是非常安全的,至少要比化学合成药的副作用小得多。因此,一些人想预防疾病,就时不时地吃点中药以保健。

保健食品是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的,有剂量的明确要求,可以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风险,增强体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代替药物使用,长期食用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特殊食品。从理论上讲,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比药品安全。但是,如果用量过多、时间过长,有一些保健品也会产生毒副作用,并有损健康。按照有关规定,保健品的原料选择以药食两用及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材为基础,按国家规定的27个保健功能,有固定的处方、制作工艺、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功能、毒理等实验数据支撑。

来源于中药保健食品的原料选择有“药食两用”性,多数既是中药,又是常吃的食品,比如大枣、山药、枸杞子、生姜、薏苡仁等。于是出现了许多对中药保健品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食用方便,又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可代替食物起补充营养作用;也有人把它们作药物使用。实际上,很多健康人不需要额外食用保健品,病人如果乱用补益类中药或保健品,引起的症状表现容易与原发病混淆,影响对疾病的判断。例如,人参虽然可以益气健脾,但是如果老人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让人误以为是得了胃病。因此,必须明确中药保健品与药品是有区别的,千万不能混用,也不能随便服用。

食品与健康:超市、药店里的中药保健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有的人误认为中药保健品是万能药,有人迷信其能治疗某种顽疾,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那么,乱服中药及其保健品会给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

张贵君:一些不法商家夸大宣传其产品的保健作用,或违法添加药物成分使“效果”立竿见影。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治病心切,很容易被虚假宣传误导,甚至把中药保健品当作营养品长期大量食用。这样做不但无益,反而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会影响药物成分的吸收;代谢分解药物的肝药酶生成及活性逐渐降低,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使老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老人肾脏的排泄功能降低,使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血浆药物浓度升高,容易出现药物蓄积中毒。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因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多达250万。其中,乱吃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不在少数。

其实,无论中成药还是中药保健品,进入人体后都要经过肝脏解毒,肾脏排泄,都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中草药的根茎会吸附有毒重金属,如汞、镉、铅、砷等,经常大量服用这样的中药就容易造成汞、镉、铅、砷元素的严重超标;二是有些中药本身就有毒,如巴豆、砒霜、附子等;三是有些中药虽本身没有毒性,但如果不加辨证地使用也会有害,比如肾阳虚的人吃六味地黄丸只会越吃越严重。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也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早年报道的关木通、防己可使肾脏受到损害,何首乌可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国外有关含中药成分的功能性食品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也不少。比如美国曾发生4例服用减肥食品消费者的死亡事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为与致泻成分有关,并公布了部分具有致泻作用的植物药名单,其中包括番泻叶、芦荟、大黄根、蓖麻油及鼠李等。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多数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来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因此,在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以及滋补调理身体,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并到正规药店购买药品或保健品。

食品与健康:怎样才能避免中药及其保健品的的毒副反应呢?

张贵君:中医理论说 “是药三分毒”。古人对于中药的毒性就已经非常重视,几千年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已经将365种中药根据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只要正确地按照中医理论方法去运用,中药的毒性就能被用来治病,而且可以控制。中医师先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出配伍处方,中药师再严格照方抓药,最后患者按照正确的方法煎煮,这样吃就不会出安全问题。倘若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得当,可能会事与愿违。就拿人参来说,虽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天然滋补强壮类保健品,但如果不辨证使用,不加节制地服用则会使血压升高,并会抵消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的作用。

只有经医生正确辨证,合理使用,才能规避中药的毒副作用,而取其治疗作用。服用龙胆泻肝丸中毒的,多是把它当成减肥药,不经医生诊断就长期大量服用造成的。我们都知道,中药汤剂很少用单味药,一般每个方子都由几味中药配伍使用,每一种中成药也是由多种药材制成的。中药之所以要多味药搭配使用,讲究“君臣佐使”,就是为了让各种药材之间相互制约,来减轻或者规避毒副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一下,中药材的品种混乱问题较多,目前国家卫计委与有关监管部门正在规范中药材市场,为百姓放心用药扫清障碍。比如,有些来源于同一科属的草药虽然同名,在成分和药理上却是不同的。以前报道的中药材马兜铃的肾毒性,造成中毒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兜铃品种被张冠李戴了。可见,中药材以及中药产品的的合理使用,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

食品与健康:选用中药及其保健品时,哪些问题是消费者应该注意的呢?

张贵君:中药的安全问题近些年也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有的老年人误听宣传,认为中药保健品都对健康有益,同时服用多个品种。服用保健品品种太多,常相互干扰,产生毒副作用。如果预防疾病或辅助治疗确需服用某些中药或者保健品,需要确定功效,在医师、药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购买使用。

1.最好只吃一种。中药配合后会发生复杂变化,有可能会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副成分。如保健品中常见的鹿茸、何首乌、甘草、人参等,这些中药与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苯乙双胍、格列苯脲、胰岛素等同时服用时,中药里所含的糖皮质激素样物质能使酶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葡萄糖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而加重病情。所以,为了防止含有中药成分的保健品对所用的药物产生影响,应注意不要同时用几种保健品,最好根据主要病症只吃一种。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充身体最需要的成分,如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选购能调节免疫功能的产品,糖尿病患者应选购调节血糖的产品。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要联系自身的身体状况,选用适合的中药及保健品。如人参制剂有升血压作用,高血压患者应慎用;肾阳虚者选择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应选择六味地黄丸等。

药学副高论文范文9

【关键词】仁青常觉;胃复安;化疗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26-01

化疗是目前癌症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但大多数化疗药物均为细胞毒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亦损伤人体正常细胞,引起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神经毒性等一系列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是化疗后的常见消化道反应,甚至导致化疗中断。因此改善肿瘤病人化疗后的消化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2011年,我们运用仁青常觉治疗肿瘤化疗后的消化功能障碍6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6例肿瘤病人均为手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仁青常觉),对照组(胃复安)。治疗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在43~76岁。其中胃癌19例,食道癌12例,肺癌13例,结肠癌8例,宫颈癌4例,乳腺癌7例。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9~72岁,其中胃癌13例,食道癌8例,肺癌7例,结肠癌6例,宫颈癌3例,乳腺癌6例,两组肿瘤的分期,性质,发病情况,以及化疗情况都大体类似,无统计学差距。(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化疗后第一天开始给予仁青常觉药丸,1次1丸,2天1次,口服至化疗结束。对照组:化疗后第一天开始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每日2次,直至化疗结束。

1.3疗效标准:临床控制:呕吐0次;显效:1-2次每日;有效:3~5次每天;无效>5次每日。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11%,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化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的适应证很广泛,早期或中晚期癌症病人都可以采用。对于一些中、晚期都可单用化疗来根治性治疗。对于一般情况很差的晚期患者,也可以采取姑息性化疗。化疗有很多副作用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很多化疗药物通过刺激胃肠道粘膜引发上述症状。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副作用。消化道的副作用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以及身体状况,从而影响化疗的效果,甚至导致患者拒绝用药,最终导致化疗的失败。所以改善消化道的副作用对于化疗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通过仁青常觉与胃复安比较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呕吐,认为仁青常觉疗效远优于胃复安,且没有胃复安引起的嗜睡、倦怠及锥体外系的神经系统副作用。仁青常觉出自《四部医典》,由140种药材配伍而成,主要成分有:佐太、金、银、红铜、黄铜等,以藏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理论依据,吸收了祖国医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为生化之源.脾胃虚则五脏六腑失养,周身气血皆虚”的思想,调整“隆、赤巴、培根”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平衡调理.正本清源,以补脾益胃为基础,全面滋补脏腑功能,具有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的作用[2]。仁青常觉可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副作用,减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