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雷达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2:52

雷达技术论文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隧道;检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交通和水利的发展越来越快,从而各类隧道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多,隧道工程的质量检测是非常关键问题。以往隧道工程的开挖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爆破,达不到工程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了隧道混凝土衬砌造成较大难度,使得衬砌层厚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隧道工程的施工方式发生了变化,工程开挖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此时高效率全方位的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就出现了,为隧道工程的检测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论文以某隧道工程为实例,来对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进行分析。

1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原理分析

地质雷达设备主要由控制主机和天线两个部分构成,主机的功能为提供控制信号,天线的功能为发射或接收超高频电磁波天线发射电磁波后,电磁波在衬砌和围岩内传播,一旦遇到内部裂缝、衬砌边界、孔洞、围岩时就会发生电磁波反射,由天线接收反射的信号,并将其传送至主机,主机负责全程记录、存储、显不反射信号的强度、走时等信息反射信号的强弱与反射界面面积、平整度以及两侧物性差异有关,反射信号往返时间长短则与反射界面距离有关通过分析反射信号的相关信息,可以判定反射界面的位置和两侧介质的性质,获取围岩结构状态,衬砌厚度、劈裂、孔洞的形状与位置等参数,实现无损探测。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探测原理示意图

2 某隧道工程实例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论文以某隧道工程实例为依托,对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该隧道是基于新奥法的原理进行设计施工,衬砌形式为复合式衬砌,为确保隧道工程的整体质量,决定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对关键工序进行质量检测。

2.1 雷达设备的选择及参数的设置

在应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隧道工程进行质检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地质雷达,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确定基于本工程的特点,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决定选用RAMAC/GPR型地质雷达,配以500mHz屏蔽天线该雷达的特点如下:高集成化、真数字式、体积小、重量轻,是目前唯一一款能够由单人进行操作的探地雷达其功耗较低,主机功耗仅为25W,系统耗电量较低,无需电瓶供电,给野外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质检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参数如下:采样频率设置为7005mHz;采样点为483个;叠加次数为8次;触发方式为时间触发。

2.2 检测项目及检测要点

2.2.1 支护厚度检测。在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由地质雷达天线发射出的雷达波中,空气直达波是传输速度最快且最先抵达接收天线的,次之的是表面直达波,反射波居于最后在影响反射波能量的各种因素当中,隧道围岩与混凝土的物性差异是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反射波的能力成正相关的关系,雷达波经由隧道围岩和混凝土界面反射至雷达中的。反射信号在图像中的具体表现为强振幅和连续同相轴,基于这一特性,便可在地质雷达中准确读取出混凝土的厚度。

2.2.2 二次衬砌厚度检测。隧道内的围岩与一二次衬砌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具体体现在物性和成分上,正是因为这此差异造成了围岩、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三者间的介电常数不同,尤其是在衬砌与围岩间当电磁波经衬砌进入到隧道围岩当中时,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如下现象:即反射波的振幅增大、视频率降低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脉冲在结构层的各个界面当中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反射,并且不同结构层中的电磁脉冲速度均不相同,按照反射的速度与时间,再借助相应的计算公式,便可求出隧道结构层混凝土的具体厚度。通常情况下,电磁脉冲在混凝土当中的传播速度可预先获知,基于这一前提,采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混凝土的厚度进行检测时,关键环节是准确获得电磁脉冲在各个结构层当中反射时间。

2.2.3 脱空区检测。由于空气与混凝土的物性差异较大,从而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介电常数存在很大的差别。在隧道工程施工时,若是衬砌混凝土的背后回填密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便会使混凝土与围岩之间形成缝隙,此时电磁波在经过空气与混凝土界面时,就会出现较强的反射信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脱空区的区域越大,在雷达图像当中的围岩界面就越清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雷达图像中的反射波呈弧形,并且多次出现,同时反射波具有同相轴的特点,它出现的位置一般都在混凝土层下方,随着时间的变化反射波的能力会随之增强为此,可按照雷达波在隧道洞内的传播速度和介电常数对脱空区的大小进行计算,同时按照水平距离还可求出脱空区的具体范围

2.2.4 钢拱检测。雷达设备发射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能量传递由于传播导体的电磁性差异较大,所以使得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一旦遇到金属材料等良性导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射现象。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经常会使用到钢支撑和钢筋网,这两种金属材料结构均属于良性导体。在运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进行隧道检测时,如果混凝土中存在钢拱,那么就会在雷达图像上显不明显的、呈月牙形的反射信号,且每一个钢拱均会有一个对应的反射信号;如果混凝土中存在钢筋,那么就会在雷达图像上显不出强烈的、呈连续点状的反射信号根据雷达无损探测获取的信号形状及雷达图,可得知钢筋、钢拱数量及其分布情况等信息,用以判断钢拱和钢筋用量是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检测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在不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对各道工序施工质量的检测,一般都是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本文依托某隧道工程实例,对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结果表明,地质雷达能够准确检测出隧道的施工质量,为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邱浩浩,王华.探讨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3).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尾流消散;应用趋势

引言

飞机尾流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与大气不同,飞机尾流拥有特殊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与雷达特性。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分析,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尾部产生的气流更加强烈,而且为不规则变化,因此飞机尾流成为了航空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1 民航飞机尾流的产生与消散

1.1 尾流的产生

尾流,即翼尖涡流,指的是飞机三维机翼在出现升力情况下,随着出现诱导阻力的诱因。在飞机三维机翼出现升力情况下,飞机上翼面的压强将不足机翼面,于两个飞机翼尖位置气流便会自下翼面经翼尖流往飞机上翼面,如图1所示。此外,结合懦可夫斯基升力公式,尾涡强度与尾涡相互有着下述关联性:

?祝0=Y/pVLv=NyG/pLv

该公式中,Lv=πl/4,Lv表示飞机有效翼展,l表示飞机翼展。

图1 飞机尾流的产生示意图

1.2 尾流的消散

尾流的消散机制十分繁杂,飞机尾流的消散步骤、方式受局部大气环境很大程度影响,包括大气分层效应、风的速度场、温度梯度以及大气絮流度等等[1]。现阶段,针对尾流的消散机理尚不十分明确,结合相关研究而言,飞机尾流消散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方式:I.经较长一段时间之后,翼尖涡流扩散能够使得各个漩涡不断增大,造成尾流与大气相融合,引发尾流消散;II.即刻的结构变换,能够片刻使漩涡中心位置加宽,造成漩涡瓦解、破裂,引发尾流消散。

2 民航飞机尾流探传感器技术特点

2.1 激光雷达探测技术

飞机尾流的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属于一项较为成熟的探测技术。Lockheed Corporation推行SOCRATES项目,通过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对飞机尾流进行跟踪,达到了显著的机场使用率、机场安全可靠性等改善效果[2]。伦敦希思罗机场开展的激光雷达探测研究发现,飞机尾流组成有着一系列有趣之处。良好的天气环境下,激光雷达探测性能十分可观,可确切呈现出尾流空气动力学相关参数,能够给予飞机升降以有利的尾流特性依据,性能发挥距离比较远,然而在浓雾、阴雨等天气环境下,激光雷达的传播急剧衰减,性能发挥距离极大地下降,无法符合飞机尾流探测标准;另一方面,激光雷达探测技术还有着成本造价高的不足。

2.2 雷达

相较于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雷达有着天气环境适应能力佳、成本造价经济等优势,并且同样可以确切呈现出尾流空气动力学相关参数,符合民航安全对飞机尾流动态预测、检测的标准。鉴于此,飞机尾流的雷达探测技术愈来愈得到人们的热点关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欧美诸多发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飞机尾流探测研究检测尾流雷达发射率,相关飞机尾流雷达探测研究[3],如表1所示。自多普勒谱雷达相关研究角度出发,尾流构成成分包括两个相对旋转的两个漩涡,尾流速率能够视为两个旋向不同的涡旋重叠,公式为:

v2(r)=v(r-r2)-v(r-r1)

其中,v(r)指的是尾涡剖面切向速率模型,r1、r2指的是涡旋中心,方程经矢量叠加一定地呈现了涡旋的动力学状态[3]。设定飞机航速为70m/s情况下,通过单位长度尾流之中径向速率vd所具备的体积呈现多普勒谱S(vd),单位为m3/s,统计手段获取单涡、双涡多普勒谱公式与单涡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公式均可表示为:

S(vd)≈?祝20/8π3d,v0≤|Vd|≤V1

其中,?祝20指的是尾流涡环值。V0=?祝0/2πBa指的是尾流多普勒最小速率值,经计算,单涡、双涡标准差均在3m/s范围。

3 民航飞机尾流探测研究现状

3.1 尾流雷达探测技术的问题与趋势

自尾流雷达探测技术研究方向而言,截止目前,它的理论研究仍旧鲜有成果。机尾流探测实验研究之中,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光大、雷达等探测技术上,且尾流雷达探测技术愈来愈得到行业的热点关注。

3.2 尾流探测技术的理论体系

现阶段国际上关于尾流探测技术的相关研究所集中在民航领域,故此类研究所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近程尾流相关探测实验。相关面向反隐身实践需要的远程尾流探测技术的理论体系,国际上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研究方向。在我国,相关人员在进行尾流探测、尾流目标特性相关研究的一并时间,首次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尾流探测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初步构建出尾流雷达回波框架,开发出Hough变换、GLRT及LMP等一系列尾流探测技术,同时研究了不同常规天气环境下的尾流探测距离[5]。这一系列尾流探测技术的理论体系研究,极大地对雷达目标检测理论进行了丰富,但仍没有构筑出全面系统的尾流检测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

4 民航飞机尾流探测技术的应用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进步,为航空运输也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机场运输越来越繁忙,客流量越来越大,飞机尾流所引发的飞机安全隐患及尾流对机场吞吐量的制约等问题,愈来愈得到行业专家人士的热点关注。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存在一些机场已经配备有自身的飞机尾流探测雷达[6]。由此能够遇见,在不久的将来,各大机场将陆陆续续配备尾流探测设备,尾流探测将成为民航领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应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飞机尾流探测技术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实现飞机尾流探测技术研究的有效性,相关人员要全面认识飞机尾流的特殊目标特性,研制特有的飞机尾流检测、跟踪算法,并且应当权衡一系列工艺、实践应用等需求,积极为人类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幻尧,狄东宁,乔会东,等.飞机尾流探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科技导报,2013,31(31):68-69.

[2]Luckner R,Hohne C,Fuhrmann M. Hazard criteria for wake vortex encounters during approach[J].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8(8):673-687.

[3]徐群玉,宁焕生,陈唯实,等.气象雷达在民航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0,38(9):2147-2151.

[4]扈罗全,王雪松,李健兵,等.随机射线方法分析飞机尾流的电磁散射特性[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5):498-502.

[5]Li J B,Wang X S,Wang T. Modeling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distribution of wake voriti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11,47(2):820-831.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字射频;储频式雷达;干扰机

中图分类号:TN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214-01

数字射频存储系统英文简写:DRFM,是现代电子战雷达干扰机的主要工作系统。它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样、存储、调节等处理,以便生成干扰雷达信息的信号,最后在雷达端获得处理增益,满足雷达干扰技术要求,它是现代电子领域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DRFM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采样频率、分辨率、存储容量、功耗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一、数字射频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数字射频存储器是一种储存射频信号并进行复制输入的特别设备,他不仅有宽带输入功能,而且有存储信息功能,它的存储频率精确度高,信号保真好,能方便的产生各种干扰信号,为雷达干扰技术提供有力的作用。

雷达干扰技术中对信号的处理工作主要是数字储频系统进行的,它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量化、存储和调节,再把这些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信息来实现干扰作用。量化方式不同,雷达干扰信号的数字射频存储系统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DRFM可以分为四个幅度的量化即:单通道量化、相位量化、正交双通道幅度量化以及幅相量化。本文以单通道幅度量化DRFM的工作原理为例进行分析。

单通道幅度量化DRFM有上、中、下变频三个部分构成,它依据本身接收信号的频率完成本振调节工作,主要工作任务是使输入信号与本振信号混频后位于中频基带信号内,在通过相关过滤器,过滤信号;过滤后的基带信号通过转化器转化为相应的数字比特流,这些经过一定程序处理过的信息会存入存储器,再对信号进行分析、变换;如果需要干扰调制输出时,变换后的数据比特流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幅相调制,然后再经过相应转换机、滤波器等将比特流信息还原为中频基带信号。各个信号集合以后,再经过带通滤波器统一输出干扰信号。

另外雷达干扰技术对DRFM工作方式的选择,可以通过相应的控制命令来完成相应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数字存储的要求,DRFM的采样速率为纳秒级或更短的数字技术。

二、DRFM的存储方式

DRFM的存储方式有三种。他们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为雷达干扰信号提供技术支持。

(一) 全脉冲存储

第一种存储方式是全脉冲存储,全脉冲存储顾名思义就是把把其他系统输入的脉冲信号全部统一储存起来,它的存储不是随意的,需要有特定的指令信号及特定的时间,才能读出存储数据,以此实现信号的重构。全脉冲存储方式的优点是:信号频率精确度高、欺骗性强,它可以对信号的细微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处理复杂信号的能力较强,技术含量相当高。

(二)示样脉冲存储

此种存储方式下DRFM会有选择的记录输入信号,一般情况下,它只记录始端的一小段,然后通过控制存储数据信息重复读出。它的相干性比较差,因为此种方式下,信号的准确频率是个未知数,信号的连续性也未知。为了提高相干性,在数据读出时必须进行相位校正。此种方式的优点是辐射源干扰能力多。但是,由于它对信号精确频率的未知,在信号储存的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只适用于那些脉内频率恒定的信号的存储。

(三)准示样脉冲存储

此种存储方式在DRFM系统中不常使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DRFM干扰机出现收发隔离问题时才会暂时运用此种方式。它是通过在特定时间内交替地接收和发送信息来完成对雷达的干扰。此种方式有一定弊端,他在接收和转发信息时速度相对比较慢,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它转发的信息不完整,是原信号过滤后的信息,所以一般不常使用。

三、DRFM的主要性能指标

(一)瞬时宽带

瞬时带宽主要用于基带处理器,结合采样率完成相关工作。在DRFM系统中瞬时宽带的值与采样率的值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确定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中在单通道中,采样率的值是瞬时宽带值得2倍,而在正交调制的DRFM系统中,他们的值是一样的。

(二) 工作宽带

在DRFM系统中负责处理和接收射频信号的频率范围的就是工作宽带。工作宽带比较灵活,受到的限制比较少,它可以有选择的对信号进行调整。

(三)寄生信号抑制

寄生信号在雷达抗干扰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制约干扰信号的发射频率,而且它是寻找目标的信号灯,同时又会对其他电子设备的工作产生影响。以此来达到抑制雷达干扰的功能。

(四)相干性

接收信号与相复制输入功能就是有信号之间的的相干性来确定的。当数字射频存储系统开始工作时,也就是DRFM进行雷达干扰时,信号的脉内相干性会被相关干扰信号所破坏,如果此时通过控制调节等操作使输出周期与脉冲重复周期相等,以此形成一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进入雷达接收机后,能够很多的积累脉冲干扰信号,此信号有利于提高干扰信号的效率。

四、线性调频雷达的分析

线性调频雷达是一种脉冲压缩信号,在雷达抗干扰技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通常以线性频率调制来获得宽带信号,它具有很高的雷达距离分辨力。

噪声干扰是线性调频雷达的功能之一,它在干扰信息方面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这是因为每个雷达接收机无论技术多么高超,它的内部噪声是不能被完全消除的,而探测能力的好坏和雷达接收机的内部噪音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年人们对雷达干扰机的研究中主要是对噪声消除或者较少的方法研究。如果雷达使某种噪声干扰信号的特性与内部噪声特性一致,就可以很容易的干扰对方信号,这样对方雷达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无法将其去除。

结语:近几年,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雷达干扰技术也在信息科技的冲击下取得不错的成效。其中数字储存器的出现,是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又一里程碑,它不仅使接收到的雷达信号更准确、更快速,而且使雷达干扰技术更加丰富,对信号的控制性更加灵活。伟新一代雷达技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相信雷达干扰技术会进一步提高,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方便、高效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创业.基于DRFM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C].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1).1-10.

[2] 杨春.宽带DRFM雷达干扰机信号处理模块设计[J].电讯技术2012,52(6).918-921.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激光雷达成像;压缩传感;情报

中图分类号TN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2)81-0221-02

1 概述

激光雷达成像压缩传感技术是近年比较活跃的一类信息技术,它是在传统激光雷达成像的技术基础上,加入了新的信息获取理论,即压缩传感技术,有效降低数据采集量,并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

激光雷达成像压缩传感技术特定主体情报信息搜索系统,是以科技论文、技术专利、作者、地域等特定主体为信息搜索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处理等技术,对激光雷达成像压缩传感技术的有关情报信息进行识别和获取,并实现对情报数据的预处理和判断,实现激光雷达成像压缩传感相关技术的专利、论文、互联网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控,进而获取和掌握技术情报数据。

在此划定激光雷达成像压缩传感技术特定主体包括:

1)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据搜索与跟踪;

2)外文EI、SCI期刊论文数据搜索与跟踪;

3)中国专利数据搜索与跟踪;

4)美国申请专利数据搜索与跟踪;

5)美国授权专利数据搜索与跟踪;

6)欧洲公开专利数据搜索与跟踪

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数据搜索与跟踪;

8)中国专利法律状态数据搜索与跟踪;

9)欧洲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同族数据搜索与跟踪;

10)美国专利交易数据搜索与跟踪;

11)互联网数据搜索与跟踪。

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主要由信息搜索模块、信息监控模块、信息采集模块组成。

信息搜索模块主要针对三大检索论文数据,中文核心期刊数据,中国、美国、欧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申请数据、授权数据、法律状态数据、专利权转移数据、同族专利数据、引证数据,互联网数据进行搜索;信息监控模块利用搜索模块的功能,针对技术、机构、人员、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控,发现各类信息的异动;之后,由信息采集模块完成数据采集,存入相应数据库。

对于不同来源的数据,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设计搜索和跟踪的后台程序,后台程序不间断的扫描搜索和监测任务,一旦采集条件成立,启动采集,获取包括html、xml、txt格式的原始数据,然后由信息抽取程序抽取相应的格式化数据经过ETL转换存入到数据库中。以搜索任务为核心的业务表与元数据管理表建立关系,任务由用户设定,与用户的搜索条件一一对应,每个任务下可以包含来自一个数据元的任意多个专利,多个任务构成一个分析项目;每个任务根据其数据的来源设定任务所采用的处理方案,每个方案对应一个数据源的数据结构特征、数据清洗方案、数据分析方案,属于元数据的一部分。

图1 搜索任务创建示意图

3 搜索算法

互联网中的网页相互连接,彼此连同,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结构,相对于专利和论文来说,对其进行搜索,技术难度略大。对于互联网数据则要采用网络搜索算法进行网页的深度搜索。激光雷达压缩传感技术信息搜索系统网络搜索算法以深度优先搜索算法为主。

深度优先搜索所遵循的搜索策略是尽可能“深”地搜索网页节点。在深度优先搜索中,对于最新发现的网页顶点,如果它还有以此为起点而未探测到的链接边,就沿此边继续汉下去。当网页结点的所有链接边都己被探寻过,搜索将回溯到发现网页结点那条边的始结点。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已发现从源网页结点可达的所有网页结点为止。如果还存在未被发现的网页结点,则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源结点并重复以上过程,整个进程反复进行直到所有结点都被发现为止。

如下图,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输出的网页顺序为:A->B->D->H->I->E->J->

C->F->K->G->L->M

主要搜索算法如下:

public void DFSTraverse()

{

InitVisited();

DFS(items[0]);

}

private void DFS(Vertexv)

{

v.visited=true;

Nodenode=v.firstEdge;

while(node!=null)

{

if(!node.adjvex.visited)

{

DFS(node.adjvex);

}

node=node.next;

}

}

private void InitVisited()

{

foreach(Vertexvinitems)

{

v.visited=false;

}

}

4 结论

本研究以情报信息搜索为核心,以特定主体为信息来源,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了一套技术情报信息搜索系统,实现了对特定主体技术情报的跟踪和监控,为摸清有关技术发展态势、掌握潜在竞争威胁提供了手段,为管理决策部门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做出准确部署判断提供了有效的情报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晓云.知识创新与情报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4).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连续波;发射泄露;中频对消

0 引言

连续波雷达[1]按照发射信号的形式可以分为:非调制的点频、多频连续波雷达,调频连续波雷达等,本文阐述的雷达采用点频连续波体制。连续波雷达接收机除接收到目标回波信号外,还包括发射泄露信号,连续波雷达的体制决定了雷达发射信号对接收通道的发射泄露比较严重,发射泄露主要影响目标的检测。如何有效的将发射泄漏信号抑制到足够低的程度是连续波雷达设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系统概述

1.1 系统简介

某连续波雷达由1个发射单元、3个接收单元等组成。雷达工作时,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3个接收天线分别接收目标回波。

每个接收通道[2]由LAN(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对消器、AGC(自动增益控制)和中频放大器等组成,图1为该雷达接收通道的原理框图。

1.2 系统参数

某点频连续波雷达发射功率为50dBm,收发空间隔离约为85dB,接收机输出端的饱和电平约为9dBm,整个接收通道的增益为73dBm,自动增益控制的增益控制范围为0~60dB。

2 对消技术的分析

信号之间的对消[3]使用对消器便可以达到,对消时要尽量减小两路对消信号之间幅度差,尽量保证两路对消信号相位相反。

若泄露信号为v1,对消信号v2,泄露信号与对消信号偏离相位相反方向的角度值θ。

发射天线通过空间隔离向接收机泄露的发射泄露功率为50dBm-85dB=-35dBm;接收机饱和输出为9dBm,接收机增益为73dBm,则可以得到使接收机饱和的最小泄露输入为9dBm-73dBm=-64dBm;则要使发射泄露信号不堵塞接收通道,要求中频对消达到-35dBm-{-64dBm}=29dB,毕业论文根据理论计算,可以看出中频对消的设计满足要求。

3 实验分析

实验环境:在空旷的地方进行,以减小环境对雷达的影响;

实验仪器:采用频谱分析仪测量数据;

实验条件:接收机关闭对消支路,设置AGC使接收机不饱和,测量雷达在不同俯仰扫描角时的最大泄露信号。

由表1可得,接收机1前端最大输入泄露信号为-34.54dBm,则要使发射泄露信号不堵塞接收通道1,要求中频对消达到-34.54dBm-{-64dBm}=29.46dB,由前文可知理论计算的中频对消量可以达到30dB,可以看出中频对消的设计满足要求。

接收机2前端最大输入泄露信号为-60.88dBm,则要使发射泄露信号不堵塞接收通道2,要求中频对消达到-60.88dBm-{-64dBm}=3.12dB,由前文可知理论计算的中频对消量可以达到30dB,可以看出中频对消的设计满足要求。接收机3前端最大输入泄露信号为-52.49dBm,则要使发射泄露信号不堵塞接收通道3,要求中频对消达到-52.49dBm-{-64dBm}=11.51dB,由前文可知理论计算的中频对消量可以达到30dB,可以看出中频对消的设计满足要求。

4 结束语

本文阐述的雷达采用点频连续波体制,连续波雷达发射信号对接收通道的发射泄漏一直是影响目标检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射泄露必须进行有效抑制。本文采取了中频对消对发射泄露进行了有效的抑制。从理论计算方面,中频对消的设计满足要求;经过试验的验证,中频对消的设计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贾兴泉.连续波雷达数据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自适应旁瓣对消 对消比 辅助通道

中图分类号:TN9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4-0177-02

1 引言

在雷达所面临的各种干扰[1]中,最难对付的就是有源干扰,有源干扰信号通过雷达天线旁瓣对雷达产生消极影响。提高雷达抗副瓣干扰能力的主要措施是采用各种方法降低天线的副瓣电平[2],自适应天线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天线实现超低副瓣成为可能,这一技术就是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3]。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相当于存在有源干扰时自适应地修改辅助天线的权值,使干扰输入功率最小,也就是新的空间滤波器[4]在干扰信号到达的信号方向上形成了空间零点,从而抑制了旁瓣的干扰。

2 旁瓣对消的基本原理

4 辅助天线位置

由于相控阵雷达[7]的特点,不需要单独建立辅助天线系统,而是从天线阵列中抽取部分阵元作为辅助天线。因此,辅助天线的位置的确定也是影响对消性能的关键所在。辅助天线的位置的有如下基本准则[8]:

将辅助天线置于离主天线相位中心尽可能近的地方,以保证其获得的干扰信号取样与雷达天线副瓣接收的干扰信号相关,即数值上应满足主天线和辅助天线的相位中心间距与光速之比远小于雷达频带及干扰频带两者的小者。

辅助天线应置于主天线之中或其周围,一方面以形成与主天线方向图副瓣形状相匹配的方向图,另一方面缩短相位中心的距离,从而大大降低主辅通道内干扰信号之间的非相关性。辅助天线应非规则排列,以避免产生栅瓣。

在本文中,主天线的相位中心位于面阵中心。因此,辅助天线应尽量选取面阵中心天线,且分布在面阵中心周围。同时,辅助天线为主天线中的部分阵元,因此天线方向图与主天线有很好的匹配。为了避免栅瓣,辅助天线非规则排列,不同的辅助天线应不在同一行或同一列。

根据辅助天线位置选取原则,及本型号中预计对付4个干扰,需要4个辅助天线,将4个辅助天线分别按照图3所示a,b,c三个方案进行放置。假设雷达天线受到4个不同方向的干扰,根据干扰信号的信息进行主天线旁瓣和辅天线干扰信号接收和对消处理,通过对消比计算,得到方位和俯仰上的对消比如图4和图5所示。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a方案由于距离较远,对消效果不如方案b、c,方案b中由于有两个辅助天线在同一行,在与方案c坐标接近,甚至更靠近中心的情况下,不如方案c的对消效果。

由于方案c的放置方案中,主天线和辅助天线的相位中心间距与光速之比已远小于雷达频带,辅助天线位置再进一步靠近中心,对消效果并未有提高,距离中心过近,矩阵运算中易出现极端数值,不利于硬件实现,通过仿真,我们采取c方案的辅助天线放置方案。

5 结语

本文通过相控阵雷达旁瓣对消处理的基本原理和面阵天线干扰接收介绍,依据辅助天线放置方案选取原则,对不同辅助天线放置方案下的对消比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硬件实现,得出某型号雷达的辅助天线放置方案。

参考文献

[1]朱华帮,杜鹃.雷达抗干扰技术的新特点及发展方向.湖北航天科技,2004年第5期.

[2]钟顺时.天线理论与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1.

[3]马晓岩,向家彬等.雷达信号处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

[4]龚耀寰.自适应滤波-时域自适应滤波和智能天线.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7.

[5]J.C.old. Multiple Open-Loop interference Canceller for a ratating search radar. IEEE Proc, Aprill 1984, Vol.132 pts F&H No.2.

[6]Wiener N,Hopf E. On a Class of singular integral equations. Proc. Prussion Acad Math-Pbys Ser,1937.696.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字:激光成像 大气校正 激光雷达 城市建设

The thinking of using laser radar equation principle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ory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Zhang Miao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 Wuhan University ), 430079)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me summary descrip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laser radar in atmospheric correction and imaging . The stratospheric aerosol detection, middle atmosphere density profiles and temperature profile measurement, Raman scattering laser radar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 measurement,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radar principle, sodium fluorescence radar detection are discussed in some theory summary to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theor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adiation correction for remote sensing mapp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maging area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be done some analysis, for more widely application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laser imaging ; atmospheric correction; laser radar;city construction翻译结果重试

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

支持中文、英文免费在线翻译

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

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

近几年来,激光雷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测绘遥感科学领域,同时间接地对成像技术和大气校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为城市建设理论的基础有了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由于激光具有的单色性、方向性、相干性,具有很高的单光子辐射能量,在大气传输中很少发生绕射,所以在激光测距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应用,而激光测距又是激光成像的基础。又由于激光波长短、相应能量子的能量大,可与目标发生生化作用,不像一般的雷达微波,波长较长,相应的能量子的能量小,不足以与目标发生生化作用,无法探测目标的生化特性,所以,这又为激光雷达在探测大气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而大气探测在遥感大气校正中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激光雷达在成像和大气探测方面的原理,最根本的是激光雷达方程。而在许多书籍和文献期刊中,对激光雷达方程的描述和具体变量的解释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说明。常常让人们似懂非懂,而许多书本中也只是把激光雷达方程割裂开来,具体情况下具体对待分析,没有一种一般性的总结。所以,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将对激光雷达方程在成像和大气探测中的各个具体公式进行总括和一般性概述。

一、激光成像中的激光雷达方程

《激光成像》的第93页公式(6-2-11)是最本质的:

这里,激光雷达主要只是起到测距的作用,测得机载发射位置G(Xg ,Yg ,Zg )到地面点P(Xp ,Yp ,Zp )的距离S;而 、 、这三个姿态角由姿态测量装置提供, 角数值按测点序号与瞬时视场的乘积计算出来。G(Xg ,Yg ,Zg )由GPS给出。至此,公式得以求解。而此公式的来源不难,用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可推知。所以,最基本问题得以解决。

测出地面目标点的三维坐标P(Xp ,Yp ,Zp )是激光成像中最主要的内容。之后,可由此生成DEM,或与多光谱影像数据相结合,得到影像上地物可见的图像信息,并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具体想要达到的效果与目的,生成想要研究并利于研究的数据(如城市建筑物提取、三维虚拟现实等)。

还存在如下问题:

激光器的构造。多光谱扫描仪的构造,及GPS与姿态测量装置的构造原理。

以上这些最主要的装置如何组合,使数据能恰当辨别。

误差的控制。

激光测距点的数据与多光谱数据的结合与应用。

这些问题超出本文的范畴,但以上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是很重要的,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日后要不懈努力认识和达到的。当对激光雷达的各个方面的本质理解得到加深,就会更利于其应用。

激光雷达方程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

关于大气激光雷达探测,我最初的感觉认为最本质的是要得到时刻t,距离地面高R的大气中,物质的种类、密度、温度。但事实上问题没有那么理想化,是比较复杂的。主要是针对不同大气层的散射原理,用不同性质的激光雷达,测得很局限的指标量。如,对于均匀分布的气溶胶,只是用公式求得它的后向散射系数和消光系数 ;平流层气溶胶探测只得到其散射比;从中层大气的密度N(R)和温度T(Ri)和温度的相对扰动廓线看出重力波的变化;大气中的湿度M(R)和温度T;被探测组分的平均密度 ;钠层原子密度(绝对值)NNa(R)等等。

以上所列举的是大气激光雷达能定量求得的指标量。下面一一说明:

气溶胶散射很强且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的消光系数:

需要知道高度修正后的对数回波功率S(R),已知;所以,S(R) 的斜率只要知道即可。

平流层气溶胶探测时,定量信息为气溶胶散射与分子散射之比,并与激光雷达方程结合,有:

因为雷达回波是光子信号,可由光电探测器接收,就可利用软件得知回波的强度,式中Tm(R)为大气分子透射系数,为大气分子散射系数, K为雷达常数,我们知道Tm(R)和可从标准大气参数或从实际的大气探空数据得到,而K为雷达常数,用归一化常数K的值可在激光雷达回波曲线气溶胶散射最小高度R。处,令散射比值 Ks(R。)为1求得。如果P(R),,Tm(R)都可以得到,则Ks(R)可以得到。这个Ks(R)说明了大气分子Rayleigh散射与气溶胶Mie散射的多与少,关键还是探测仪器怎么区分这两种散射。

也就是说,由、的问题,转化为了、Tm(R)与P(R)的问题。这里,有必要对激光雷达方程P(R)进行分析:

中我们知道,通用的激光雷达方程:

式中,C为激光雷达的校正常数,P。为发射激光束的功率,即激光发射器的重复频率乘以每脉冲的能量,而这两个量是人工控制得到的。A为接收望远镜的收光面积,这个在设计接收望远镜时可以知道。 为大气中某种被探测组分的后向散射系数,前面知道,大气的后向散射系数可以查表得到,是某种气溶胶的散射系数, 为大气总的消光系数, 为大气分子的消光系数,可以查表得到。又 为高度分辨率,,为脉冲宽度。而校正常数,为光电探测器的效率,可以试验得到;q为接收光学系统的透射率,可以试验得到;g为重叠因子,为发射激光属于接收望远镜的重合程度,可以实验测得。又,为被探测大气组分的密度。 为后向散射截面。也就是说,最终,与的数据很关键,如果这个问题抓住和解决了,基本上最本质的问题就抓住了,后面的问题也就顺风顺水了。

中层大气的密度廓线和温度廓线的探测:

我们知道,N(R)是由前面的激光雷达方程转化的,现实中,P(R)可由激光雷达直接探测,因为,激光探测接收的是光子,所以光电探测器转化为电子后,可以测得实际数据。这里告诉我们,激光雷达方程并不是仅仅是由前面种种变量而求得P(R),而可以是由P(R)而推求出和,已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所以,继续往下看:

我们又知道,

式中,K表示所有与激光雷达参量有关的常数,定量表示为,又因为C很难测定,且。是大气分子的Rayleigh散射截面。我们知道在小粒子吸收和散射中,,其中,粒子的尺度,可近似看做半径的小球, 为相对介电常数的虚数部分, 为相对介电常数,T(R)为激光在高度0~R间单次传输的透射率,而在计算时,给出了归一化高度,并得到:

其中,为参考高度处的大气密度,由标准大气模式计算或实际测量的办法确定,那么,求N(R)就与激光雷达的技术参数无关了。也就是N(R)的比值与的比值一致(相等)。

再讨论温度廓线的测定,我们知道,公式:

由理想气体定律和静力学方程得来。

好了,再看T(Ri)这个公式,K为波尔兹曼常数;m为大气的平均质量,g(R)为重力加速度,而和为第i层顶部和底部的大气压力,又有公式:

首先,这两个公式是由静力学方程和激光雷达测量的大气密度值得来的,主要是和的测定问题,而由激光雷达测得,由标准大气模式得到。这样,基本上问题得到了解决。

(4)Raman散射激光雷达的气象参数探测

在此部分,主要对湿度和温度廓线的探测。

先看对湿度廓线,主要是的Raman散射。给出定量指标大气中水气混合比M(R)。,这个没什么疑问。然后,又给出,

这个式子是由和的Raman散射激光雷达得到的,分别为:

这里,激光雷达方程也按简化的形式。被代换了。式 中,,而、不说了,、已知,、为密度,、为散射截面,、为激光雷达常数,前面已知,C校正常数不易确定,故整体K不易知道,需在探测过程中由气球探空数据定标得到。和由模型或激光雷达探测给出的气溶胶随高度分布计算,以上,这个M(R)基本解决了。

现在再看温度廓线,我们知道,T对应K,只知道强度比确定,又T有一个确定值。

按之前的方法,若知道N(R),也可求温度,又知:,按之前的公式,可以计算。至此,问题得以解决。

(5)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原理

首先,给出专门针对差分吸收的激光雷达方程,为以后的推导带来了方便,公式如下:

我们联想到,之前的中层大气探测时激光雷达方程也有相应的改变,可见,对于具体情况,激光雷达方程是要随时变化的,但是怎样变化是个关键,以后的计算取决于变化的形式,使计算顺畅,所以,每一个具体应用下的激光雷达方程很重要,且都是通过最基本的原始的通用激光雷达方程得到的。

以后就很顺利了,由此推导出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求之前,要把两个激光雷达方程相除,才求得,从理论上,只需一个激光雷达就可,但相除之后,消去了和项,这样就简便多了。

又令,即K相同,那么推导出的公式: ,以下就简单了,和和、、、只要知道就行了。而只有这时,没有用到归一化高度。

(6)钠层荧光激光雷达技术

激光雷达方程又作了相应的推导变化变,与中层大气探测时相似,即,故,但此处又用到归一化高度,把K消去了,令=,得,,与前面求中层大气密度廓线时如出一辙。

,通过计算得到,太不清楚了,)可从标准大气模式或探空实测数据得到,和激光雷达可直接探测。到此,基本没有什么了。

所以,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知道:

激光雷达公式中,探测每层不同性质的散射时,公式都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推导变化,以利于研究和计算。

所有的公式中,都有,回波强度之比,可见这在计算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重视。

对在城市建设方面,测绘遥感领域已经有无穷无尽的方法和理论的提出,并很好的应用在了实践中。激光雷达也在近几年很好的发展了起来,并很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地理信息系统、大气校正、地图成像、城市建设、测绘等方方面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应用领域的更加开阔,激光雷达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在城市建设中也会越来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激光雷达》 阎吉祥等 著 科学出版社 2001

《激光成像》 舒宁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遥感数字影像处理导论》[美]John R.Jensen 著陈晓玲龚威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激光原理技术与应用》 阎吉祥等 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8

在传统雷达系统内,由于雷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需要处理数据量十分庞大,并且人们对于雷达系统实时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雷达系统主要功能都是通过硬件所落实。但是由于技术上面的限制,雷达系统软件设计水平较低,整体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昂,在后期维护上面难以较高。所以将嵌入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到雷达系统软件内,简化雷达系统软件结构,提高雷达系统应用性能。

1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现代雷达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较大的容量,还需要高速度的转换,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正好能够满足雷达系统的实际需求,提高雷达系统初级信息速度,同时雷达系统还能够具有I/O能力,满足人们对于雷达系统信息处理时间上面的要求。但是由于DOS及WINDOWS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满足嵌入式系统的需求。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硬件环境,在计算机系统内应用,功能及复杂性能够有效提高,软件设计能够及时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雷达软件系统设计

根据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所具有的结构体系,在对于雷达软件设计中,需要保证雷达结构开放式,将而方便操作,取得良好的成果。嵌入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雷电系统子对于信息处理及软件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在保证质量的情况系,最大程度应用集成化产品,也就是COTS技术,这样能够有效缩短雷达系统软件设计之间,为产品后期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软件工程对于雷达系统软件进行设计及管理,充分发挥出嵌入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作用,保证雷达系统软件质量及性能。2.1开放式的对等网络体系结构雷达系统内各各模块在与计算机连接中,都是通过终端机的方式,与高速网络交换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对等的网络结构。对等网络结构最为显著特征为:雷达系统内每一个模块之间都是通过IP协议进行连接,相互平等,并且每一个模块在实际运行中不仅仅可以承当客户机,还可以充当服务器,结构较为简单,在扩充及级联上面更加方便。应用对等网络结构,网络结构内通信都是通过并行,也就是所两个计算机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其他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样能够显著提高雷达系统信息传输性能。2.2软件模块划分雷达系统软件所应用的设计方法为自上向下的方式,在对于系统设计过程中应用DARTS设计方法,该方法借鉴并行处理的特征,特别适合在对于大数据处理上面所应用。2.3开发环境的选择现阶段,军事嵌入式计算机内所应用的CPU为X86系列芯片,该系列芯片在计算机上面应用,在软件、硬件及人才资源上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并且价格较低。雷达系统软件在操作过程中是根据微内核,按照嵌入式计算机结构进行设计,这样能够有效保证设计完毕的雷达系统软件能够在所有计算机平台上面应用,拥有专业第三方的软件或者是硬件资源作为保证。雷达系统软件还需要具有完善的IP机制,这样才能够让雷达系统软件能够真正在不同计算机系统内操作,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所具有的优势。雷达系统软件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雷达系统性能,所以雷达系统软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各种应用的目标因素全部考虑在内。2.3.1硬件环境嵌入式计算机类别较多,其中PC104计算机所具有的类别较多,并且生产企业多,软件数量十分丰富,所以雷达系统软件在设计过程中,就选择该计算机作为硬件基础。2.3.2多进程并发运行正常情况下,计算机一个节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能够完成多项任务,这就需要雷电系统软件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多进程技术,对于不同类别任务所具有的等级进行设计,正常情况下,雷达系统软件主要具有四个进程。,分别是守护进程、接收网络数据进程、发送网络数据进程及多个中断处理进程。2.4网络通信嵌入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雷达系统软件设计内应用,为了能够提高雷达系统软件通信实时性,不会受到计算机内某一个故障所造成的影响,所以选择了UDP协议,该协议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握手连接,进而能够有效保证组播方式,特别适合在实时类数据处理系统内应用。雷达系统软件在传输数据信息过程中,计算机之间需要具有确定收到信息的功能,这样能够有效保证雷达系统软件所传输的数据信息安全。虚拟电路是网络管理器所能够提供的一种手段,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对于信息或者是信号进行提交。雷达系统软件内发送进程只要创建虚拟电路,虚拟电路在创建中主要是通过函数关系所完成,该函数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能够创建虚拟电路,还能够创建虚拟进程标识,两个节点在之间就可以通过进程进行信息数据传输。

3结论

基于嵌入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于雷达系统软件进行设计,不仅仅能够有效提高雷达系统软件设计质量,还能够有效保证雷达系统软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能,简化接口,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到更多厂家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对于雷达系统软件进行更新,这样能够有效延长雷达系统软件应用寿命,维修人员在后期对于雷达系统软件维修也更加方方面,降低雷达系统软件所需要的成本,提高雷达系统软件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行善,梁旭,于劲松.基于局域网的自动测试设备(ATE)组建技术[A].第十四届全国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乌鲁木齐,2015.

[2]薛文国,史贤俊.远程LXI测试业务流建模与仿真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03):745-748.

[3]吕永乐.雷达通用中央BIT软件集成平台[J].现代雷达,2014(09):1-5.

[4]eXpressQuickStartGuide[Z].2013.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9

电子干扰条件下空袭编队受预警机威胁程度量化模型田秀丽 崔亦斌 史大智 (5)

基于D—S理论的组网对抗效果实时评估张晓强 王星 陈游 黄飞 (9)

太阳对中低轨红外预警星座跟踪传感器的影响续志明 吴翊 李琳 程洪玮 张寅生 (13)

战场电磁环境客观复杂性分析与评估王志刚 王芳 赵志强 (19)

导弹技术

谱估计算法在近炸引信中的应用唐倩 陈浔濛 陈碧林 (26)

舰空导弹测试项目优化方法研究罗华锋 周旦辉 吕隽 (31)

导航、制导与控制

压制性噪声干扰对反导导弹末制导精度的影响张建伟 黄树彩 韩朝超 夏青 (35)

机载布撒器混合H2/H∞变增益状态反馈控制李辉 刘宏宇 林丽 (39)

指挥控制与通信

基于SOA的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开发方法舒振 陈洪辉 罗雪山 (45)

对美军Link16数据链的干扰可行性分析与实现曹乃森 孙亚伟 张军 (53)

基于Opnet的Link16网络仿真与性能分析刘建民 杨瑞娟 程宏斌 邵占智 (58)

探测跟踪技术

差分多普勒在无源雷达目标速度估计中的应用赵宏忠 陈双 (65)

一种双基地雷达空间同步模型设计方法冯坤菊 宫健 王春阳 潘克战 曾卫东 (70)

一种基于多径消除的自适应时延估计算法熊秋犇 杨景曙 王江 (73)

一种部分校正均匀线阵幅相误差自校正方法王鼎 吴瑛 (78)

联合WVD和随机Hough变换估计信号参数苏峰 平殿发 简涛 袁刚 (86)

相干移频干扰幅度补偿技术研究潘小义 王伟 熊跃军 张文明 (90)

雷达利用极化信息区分真假目标浅析陈方予 赵蕾 李明 张其刚 (94)

岸基雷达的海杂波特性分析和抑制方法李学森 邱德厚 (98)

线性/非线性系统混合滤波叶继坤 卓启明 雷虎民 郝利超 (104)

一种灵巧的多假目标干扰技术研究 李修和 沈阳 王倩 (108)

一种MIMO雷达动目标检测的快速算法查淞 屈金佑 张剑云 (114)

一种重叠加窗频域抑制窄带干扰算法及研究邹宁 徐松涛 刘明园 刘凯 (120)

快时间域微振动对高分辨距离像畸变分析温晓杨 卢大威 张军 (126)

机载双基地雷达杂波特性研究张柏华 张永顺 李兴成 潘寒尽 (132)

基于相关系数谱的宽带跳频信号时延估计刘伟 罗景青 (139)

智能化雷达辐射源识别方法研究陈东锋 唐海燕 焦景山 (143)

仿真技术

强电磁脉冲对空中目标的毁伤效应计算和仿真肖金石 刘文化 张世英 (147)

美国巡航导弹防御发展透析王利军 朱和平 郭建明 (1)

气球载雷达在抗巡航导弹中的运用赵东 陈阳晔 陈 (5)

武器装备状态维修决策问题研究张海林 周林 邓铁柱 (9)

基于仿真的反导联合防御计划模型研究孔晨妍 俞杰 楚威 (13)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对目标群射击效能分析董文洪 姜文志 栗飞 (17)

导弹技术

加速应力筛选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技术研究冯颖 (21)

基于Bayes的指数分布型无故障验证试验方案彭照光 李传日 (25)

基于Elman网络的火控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孙化东 张艳 (28)

导弹一体化外形设计升阻特性数值研究范晓 李国雄 (31)

新一代军用ATS技术体制和关键技术研究许屹晖 李执力 王震宇 (35)

导航、制导与控制

直接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张建伟 韩朝超 黄树彩 (41)

基于滤波相关器技术的GPS接收机抗多径干扰研究吴兴存 宋海军 宫萍 王勇 (46)

针对反舰导弹的距离波门拖引干扰使用研究杨红星 江晶 周红峰 (51)

基于STK的轨道机动交会研究张永军 杨晓锋 李君龙 (56)

非自旋弹头的无颤振滑模控制研究赵红超 顾文锦 (61)

大气层外拦截自适应模糊滑模制导律研究时建明 王洁 刘少伟 (65)

模型参数自适应的交互多模强跟踪算法郝利超 雷虎民 (70)

指挥控制与通信

地面防空网络化作战系统拓扑关系的发现算法研究陈长兴 巩林玉 郑洪涛 (74)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网络化防空作战组织模型研究路建伟 张淼 邓祁零 (78)

探测跟踪技术

天基导弹预警紫外波段尾焰信号与大气背景分析贯丛 高金宇 曲艺 (82)

混沌四相编码信号的数字生成方案研究王德石 唐元伍 刘诗华 (85)

双基地雷达定位系统的最优定位点研究吴巍 王国宏 王娜 李世忠 (89)

近场非合作源MIMO雷达多目标定位与信道估计马鹏 郑志东 张剑云 (93)

一种改进的跟踪方法吴蓬勃 (99)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基地雷达优化布站方法王春阳 宫健 冯坤菊 李为民 潘克战 (104)

仿真技术

雷达有源干扰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徐浩 徐忠伟 王星 (108)

天波超视距雷达作战效能评估研究卢雷 肖文杰 闫世强 王健 (112)

星敏感器试验系统及导弹姿态仿真建模研究王喆 舒健生 陈丹 (116)

网络化舰艇编队防空体系构建及建模研究徐怡锋 李聪颖 盖玉华 顾文锦 (1)

CEC与重点区域预警探测系统的构建阮崇籍 丁建江 万山虎 (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火控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杨作宾 龚锐 刘光明 车建国 (9)

基于分层防御的空中目标威胁值评定模型张松涛 王公宝 赵虎 (13)

导弹技术

高速防空导弹头部等离子体对射频信号传输的影响马丽华 朱可炎 (18)

基于DSP的导弹发射控制通道检测系统研究李佳辉 彭雪明 (23)

虚拟导弹发射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李金平 郑旺辉 (27)

弹用固体姿控发动机内弹道性能实验研究樊建龙 唐金兰 王占利 赵艳红 (32)

导航、制导与控制

弹载星敏感器动态测角的分析王洪涛 罗长洲 王渝 张兴华 赵述芳 (37)

一种基于零效脱靶量的末制导律王蒙一 江涌 (42)

基于Matlab的船载平台式惯导系统误差分析宋海军 吴兴存 宫萍 (48)

指挥控制与通信

基于DoDAFv1.5核心体系结构数据模型研究李娜 夏靖波 冯奎胜 (5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雷达辐射源识别模型王付明 郭昕阳 黄金 裴泽霖 (60)

探测跟踪技术

宽带信号目标参数估计精度分析曹宇飞 屈晓光 黄培康 (64)

地杂波环境下动目标检测的新方法杨勇 张文明 (68)

毫米波主被动阵列探测技术王本庆 李兴国 朱莉 (72)

基于自适应系统辨识的收发隔离技术研究张凯 王建业 冯增辉 (77)

高频波段线型阵列方向图分析韩晓玲 罗景青 白日辉 (81)

干涉仪测向中相位差精确测量技术研究飞 张旻 (85)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无源雷达目标识别方法曾卫民 李桂祥 赵伏贤 (89)

超宽带SAR脉冲卷积干扰效果分析沈爱国 姜秋喜 (94)

一种宽覆盖域多波束形成方法分析王芳 罗景青 王志刚 (99)

LFM脉压雷达的随机移频干扰研究周政 唐宏 张永顺 (103)

相关Weibull分布杂波的分析及改进模型张国 鲁卫红 童宁宁 (109)

基于图像灰度分布熵的ISAR干扰效果评估技术史军军 薛磊 (113)

仿真技术

基于专家评估法的面向对象建模与仿真VV&A研究高忠长 吴晓燕 吴静 (117)

导弹武器仿真系统VV&A方法与实现过程研究樊浩 黄树彩 周延延 (121)

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研究郭强 张振友 王中敬 周仲夏 (1)

反导武器抗击顺序对舰艇反导能力影响的研究王建国 徐晓刚 倪永杰 (4)

基于二叉树支持向量机的空袭目标类型识别郭建亮 郭军 申卯兴 (7)

Petri网在反导作战概念模型验证中的应用王超 黄树彩 (11)

海上区域防空目标威胁评估模型马其东 方立恭 (15)

考虑飞行器RCS分布的航迹规划罗勋 马东立 (20)

导弹技术

防空导弹设计技术的新发展成楚之 (26)

导弹飞行试验中数据保密方案研究邹青 金球星 杨轶群 (32)

基于引制一体化技术的引战配合可视化仿真简金蕾 蒋静群 任宏滨 (35)

基于马氏链的反辐射导弹毁伤雷达概率分析韩磊 周晓 马东辉 樊祥 (40)

PD引信地杂波回波建模与仿真吴剑锋 何广军 (43)

雷达引信地杂波建模与仿真付国庆 赵玉芹 夏清 (48)

导航、制导与控制

MIMU/GNSS组合制导技术在制导炮弹中的应用马芮 (52)

舰空导弹复合导引头误差分析研究任建存 胡利伟 (58)

H∞控制理论在雷达导引头伺服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严运彪 何广军 杨立耀 (61)

指挥控制与通信

地空导弹指挥控制系统Petri网建模与分析沈继承 刘付显 史豪杰 韦道福 (66)

基于网关的雷达情报宽带IP传输体系研究冯新 夏靖波 (69)

探测跟踪技术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雷达技术等级评定中的应用邓斌 李鸿 杨江平 (75)

一种快速有效的步进频率测速方法曹宇飞 屈晓光 黄培康 (80)

智能化雷达干扰系统自学习模型研究李文宫 武传华 (83)

基于信息增益和相关性的判定树特征选择算法叶菲 罗景青 (87)

基于FDTD的脉冲法计算三维目标宽带RCS频率响应张昆 薛晓春 张伟宁 (90)

基于图像熵的逆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崔瑞 薛磊 (94)

基于表决算法的空间预警系统数据融合建模/仿真蔡志浩 彭晓源 李妮 (98)

限制雷达PRI测量精度因素分析及仿真验证潘继飞 姜秋喜 (102)

一种双站交叉定位无偏估计滤波算法王鼎 李长胜 (108)

准随机跳频互补P4码雷达信号研究纪松波 侯婷 马子龙 (114)

调频信号对调频步进ISAR的相干干扰技术张振锋 池龙 张群 罗迎 (1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