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状分析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3:30

现状分析论文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1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才起步,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建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行为意识方面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以及等。

3.纪律卫生方面

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低层次。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随意走动、进出;个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习惯不好,常用他人碗筷、毛巾、牙刷、梳子;衣服、袜子、鞋子、头发等不勤洗、勤换,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4.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

5.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以侮辱性绰号,公开揭他人伤疤和隐私、男女交往过度等。

6.心理障碍方面

看到社会腐败现象,忧虑、焦急;目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思想陈旧,对学生教育不当,产生逆反心理;学业成绩不好,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竞争激烈,感到压力大;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突出表现为:排它心理、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

二、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等,但影响更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实行家长独裁,要求孩子唯家长命是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和主见,否则就训斥、体罚或打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时时、事事唠叨、指教;有的家长实行放鸭,认为孩子自会成人,不需要家长管理和干涉;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意见不一,导致孩子经常处于家长争执、“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带;有的家庭家长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因素:首先,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其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需求。

2.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准确理解社会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

(3)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仅凭一时好奇或兴趣,便对新鲜事物不加辨别和选择的模仿、实践,误入歧途。

(4)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

(5)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为不道德行为。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职校学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爱国主义表现。

2.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3.加强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在我们的德育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荣辱观、廉耻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中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无论市井与乡村,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荣辱观、廉耻心的体现俯拾即是,如“人穷志不穷”、“人要脸、树要皮”、“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等等。进行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即自尊心,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有利于“三观”教育。古人云:“人有廉耻,百事可立;人无廉耻,百事不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这种主张当作封建糟粕而弃之如敝屣。每每看到我们的国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时候;每当我们的国人触犯了法律,非但不投案自首,反而畏罪潜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他们廉耻心、荣辱观丧失的表现。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某种渊源的日本人十分注重面子,脸面是他们受尊敬的标志。日本人的行为均离不开对“面子”的维护。这种观念的产生,植根于日本的“耻”文化,使多数日本人不会也不敢造假制假,日本人作了某种违背道德规范或法律的事,他们会因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寝食不安,甚至在法律还没有制裁时,就自寻短见,以死谢罪。对于日本人这种过于看重“面子”而轻视生命的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重廉耻、知荣辱的观念已成为日本人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对日本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秩序井然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党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制国”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已经迫在眉睫。“徐力弑母”之后,人们普遍呼吁:改变人才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竞争教育。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发生后,有识之士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人格确实的表现;“马加爵事件”更是引起社会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这些都是我们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愿这些反思能对我们的德育走向完善、趋向成功有所推动,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德育,愿我们的德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4.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

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5.培养感恩习惯,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让学生列一张名单,写下他最感激的人,很快,他们写了,有的写父母,有的写××老师;我再让同学们写出感谢他们的理由,同样,感谢的往事就历历在目,很快他们就完成了。最后,我让同学们写出最近一次向名单中的人员表示感谢的时间、行为,这时他们大多都有点窘迫了。感谢需要表达,感谢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感恩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个学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在爱父母的“感恩教育”中,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对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心生愧疚。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总是非常乐意和同学们唱这首《感恩的心》。歌词写到:……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和谐之光就会熠熠闪耀。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物权物权法所有权典权居住权

所谓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于物所享有的直接支配、利用和收益的权利。①它与债权相对应并与债权共同组成民法中最基本的权利形式。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财产的结合表现为物权,当财产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换体现为债权,而交换的前提为主体享有物权,交换过程表现为债权,而交换的结果则往往导致物权的让渡和移转。可见,民法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构成了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物权和债权构成了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财产权利。但从中国目前的立法来看,规范和调整债权的法律已较完备,而规范和调整物权的法律却极不完善,此局面急需改变。本文拟就中国物权法的现状来谈一下自己对物权立法的看法。

一、中国物权法现状

物权一词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但其直到1900年,才由《德国民法典》第一次在法律上予以正式确认。此后,许多国家的民法典都规定了物权制度,物权法遂成为民法的重要组成分。

在旧中国,虽在历代的法律典籍中有调整物权关系的规范,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没有也不可能有单独的物权法,以至从未出现过“物权”一词。近代意义上的物权法的制定,肇端于清朝末年,清宣统三年,制定的民律草案中的第三

①许明月、李东方《公民的物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编即为“物权编”,其下设通则、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和担保物权等六章。1925年、1929年两次民律草案的制定中,均将物权单独列为一编,自1929年11月民法物权编草案的通过,始为物权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尤其是土地私人所有权的不复存在,与此相关的其他物权,如土地所有权之外的土地用益物权等也不复存在。与此相应的是,在法律上只承认所有权,而不承认有所谓用益物权等定限物权制度,也就是说,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理论上是否定物权制度的,且在立法中,一直未建立物权法律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且复杂的财产关系迫切需要以法律规范调整,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在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中,对与债权相对应的“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相关的财产权”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在具体的条款中,除了规定财产权、所有权外,还规定了企业承包经营权、自然资源经营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草原使用权等物权形式。此后,又相继颁行了土地管理法、文物保护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等多项法律和与之相关的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包括所有权和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在内的多种物权形式作了规定。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初步成型的社会主义物权法律制度,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反映,对稳定财产关系,维护和巩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应看到,我国现行的物权制度极不完善,在内容、形式和体系等方面都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在此,我们先论述一下我国现行物权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及缺陷形成的原因。

(一)现行物权制度的主要缺陷

1、过分强调团体本位,却忽视了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此点在所有权的划分上体现最为明显。按前苏联法学建立的意识形态,我国按所有权的主体不同将所有权区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即所谓“三分法”,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中,国家所有权是所有制的高级形态,宪法和民法通则给予其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这些做法给国家所有权带上了神秘而又神圣的光环,使其成为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所有权类型。

这种立法模式与市场经济国家的物权立法区别很大。在市场经济国家里,立法并不按照主体区分所有权的类型,因为他们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凡是合法的主体,在法律上必然有权取得一切法律许可取得的权利,依据公法与私法职能的划分,在所有权基本立法中区分主体是没有必要的,禁止或者限制某种主体取得某种所有权的立法,只能是行政法而不应是民法。

我国物权法以权利主体来确定所有权体系充分体现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的团体本位精神,但其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未注重保护个人利益却是不恰当的,因为:(1)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一切民事主体只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才能实现民事主本之间的民事活动自愿、平等、公正,从而实现市场经济的目的。(2)从法学科学的角度看,民事主体应该拥有一切民法上的权利,民法不能规定某种主体不得拥有某种权利,如果立法者要达到限制或禁止某种民事主体拥有某种民事权利的目的,则立法者必须使用公法手段,而不能使用民法手段。(3)“三分法”不能概括我国的所有制,否定了法人所有权,因为法人所有权既不属于国家所有权也不属于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而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即是这种所有权,比如,“三资企业”的所有权,已经得到我国法律的承认,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公司法也承认了。(4)“三分法”带来的轻视,甚至鄙视个人合法财产的观念,给我国个人财产不断受到公共权力侵害提供了根据。它打击了个人合法取得财产的主动性,造成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缓慢。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求我国的物权法制度必须能够为一切市场主体的权利提供平等的保护,可是按“三分法”立法只能给民营经济和个人财产以低下的地位和劣等的保障。(5)“三分法”违背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条件就是对一切法人、责任人平等对待即享有同样的权利,负同样的义务。但“三分法”却给予其不同的地位。

2、物权界定不明确。

我国有关物权的法律法规中,不承认地方政府所有权和行业所有权,导致地方政府进行投资的项目的产权界定不明晰,往往以国家所有权的名义将其收归中央政府,强调了整体利益的统一性,却忽视了局部利益的相对独立性。而在国家所有权的法律关系中,“全体劳动人民”作为所有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不确定,违反了物权法中物权的主体必须是一个确定的主体这一基本规则要求。法学上,所谓的民事权利,意味着对主体的民法利益并对主体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既然国家所有权是“全体劳动人民”的所有权,全体劳动人民中的每一个人均应该从国家所有权享受民法上的利益,这种情况对旧体制下国家承担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上学就业等各种责任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经基本上不再以自己的财产为社会成员承担终生保障的责任。此时,公民如何享有国家所有权,享有哪部分国家所有权难以界定。

同样,我国土地物权制度也存在此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第2条第四款规定,农村土地是指耕地和其他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土地。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的有关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法律形态模糊,难以界定。“农民集体”是由全体农民组成的集体组织,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它代表农民享有和行使对土地的所有权。作为成员的农民不以个人身份享有和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并且不占有任何的特定份额。因此,“集体所有”即非个人所有权基础上的共有,也非股份制基础上的法人所有。“农民集体”显然也不能纳入民事主体的范畴,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法上的合伙也有异于现代商法上的公司。这种法律形态的无法界定导致法律规定的含糊其词,从而引发操作层面上的混乱。《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农民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在实际生活中已名存实亡或已不存在,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往往附属于基层政府,其权利极易被架空甚至剥夺,徒留主体之虚名,正是这种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导致了土地权利的旁落,农民名为集体土地的主人,实际却无任何权利,集体土地的具体操作权均落入农村基层党政干部手中,其弊端不言而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在一定时期内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然而,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仍不明确,法律的保护力度也不足以让农民能据此抵抗种种外来的侵犯,农民仍未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3、物权取得方式不全面。

我国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物权取得方式与《德民民法典》的规定相比,中国物权的取得方式较少,对于先占、取得时效、附合、拾得等制度没有规定,限制了人们对有限财产的积极利用。以先占制度为例,先占是指依取得所有权的意思,依控制支配的事实管领无主物的行为。财产无主的原因很多,故无主财产的发生自古常见。我国诗经中就有“飞土逐肉”的记载,从法律上看,这正是依先占方式取得财产的意义。罗马法中依先占方式可以取得财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这种立法称之为“自由先占主义”。现代私有制国家因土地及矿藏的所有权法定归国家,这种立法称为“不动产的法定先占主义”。①但瑞士民法典规定,未登记之土地允许个人依先占方式取得所有权。②中国民法通则对先占无规定。现实中,规定无主之一切动产均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土地所有权,因中国法律规定实行土地公有制即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及集体所有制,故任何私人依先占方式取得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不可能。但因为自然与人的原因,无主土地在中国产生是非常可能的,如河流入海入湖而形成的冲积地,河流改道或水位下降形成河滩地等,在法律上自然会产生由国家还是由农村劳动群众集体经济组织先占并取得所有权的问题,对上述因自然而生的无主土地目前法律并无相应规定,对此如一概规定由国家取得所有权,即只有国家享有先占的作法,就显得没有真正的实践意义,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土地使用权,如农民个人或集体垦殖国有荒山、荒地、滩涂,农民个人开垦集体的荒山、荒地不能先占取得使用权,

①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②孙宪忠,《不动产物权取得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无疑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4、无明确的占有制度。

占有及占有制度在各国民法中一直被沿用不废,其地位也从罗马法中与所有权其表,到法国民法典为“时效”章中的一节,到德国民法典中作为物权编的第一章,在日本民法典中,以“占有权”独立成章,使占有权与所有权、他物权并列。可见,其在物权关系的调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民法中越来越具有独立的地位。占有及其占有制度的法律地位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是与它在所有权与物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的,它是物权法律制度从以物的所有为核为到有物的利用为重点的转化过程在各国立法上的必然反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法至今没有明确的占有概念,更无占有制度,一些法规和著作虽然也有占有、占有权、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的提法,但对它们的理解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看,存在着一系列与占有制度有关的问题,需要占有制度去规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且适应现念的占有制度,实有必要。

5、现行关于物权的法律法规不统一并存在自相矛盾。

由于现行物权制度规定较为分散零乱,造成有些法律法规不协调和重复规定,甚至相互抵触,缺乏关于物权的最基本的规则和基本制度,如缺乏物权、主物、从物、原物、孳息等概念,法律法规的分散、杂乱,也造成物权关系复杂,以至人们根本无从把握物权状况,这不仅不利于法律对物权关系的调整,而且也使每个人在处理对物的关系上纠纷沓至,无所适从。如对《担保法》第42条规定的不动产登记机关有4个,这种不统一会损害当事人的利益,扰乱正常的法律秩序,使物权变动互相冲突,出现“因立法造成司法不能”的不良后果

(二)现行物权制度存的缺陷的原因

我国现行物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其社会和历史原因:

1、我国原有的民法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继受前苏联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不同,因而法律制度也应有所不同,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国家利益等同于公民利益,忽视了公民个人利益的保障。对取得时效、占有等制度认为具有“不劳而获”的性质。

2、许多法律法规制定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大体符合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强调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确保公有制在总量上占有优势地位,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标准,对市场经济仅看到其盲目性和自发性,未看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经济的管理运用较多的是公法权力却忽视了经济活动的私法调整。

3、中国向来指导思想强调所谓“立法宜粗不宜细”、“成熟一个制定一个”,不注重法律的科学性、体系性,造成现行法律法规的分散零乱。同时,除民法通则、担保法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外,多数法律、规规均由国务院所属部委负责起草,负责起草的各部委往往不可能从全局考虑,而是较多地考虑本部门、本系统的利益,难免导致现行法律法规的互不协调。

二、立法建议

(一)所有权一体承认,平等保护

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公有制所有权和私有制所有权在法律上给予平等的承认和保护,以激励民事主体加强物的保护和加快物的流转。在物权法领域彻底否认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物权法,充分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等作用。给予所有权一体承认和平等保护,即在承认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同时,承认私有财产所有权在我国存在与保护发展的合理性,不加区别地规定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地位。否定某种所有权神圣,另一种所有权卑贱的作法,并废除某种所有权拥有优先保护的特权,给予其平等的保护机会。

(二)物权归属明确化

美国著名的法经学家波斯纳在其名著《法律的经济分析》①中曾形象地指出,

①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假如一个种植小麦的人对于其辛勤耕耘一年而收获的小麦没有任何权利,邻人可

以随意在小麦成熟后收割小麦,而不向其支付任何代价,那么他一年的劳动就得不到任何报偿,在下一年,他将宁愿让土地荒芜,也决不会再去种小麦,除非他是疯子。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不存在产权界定的情况下,资源的利用不可能是有效率的,产权的界定愈严格,经营的成果愈能更完全地为经营者所获,便愈能激发其有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

因此,在我国物权立法中,对国家所有权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规定国家政府只对自然资源和非经营性资产享有所有权,确保国家政府公共权力只应用于社会公共利益,致力于公益事业,对经营性的资产,政府不必享有所有权,通过这种方式切断公共权力进入市场机制的渠道。但政府可以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前提下投资经营性企业,来为国家“创收”,政府对企业所享有权利可按其投资额对企业享有股权或其他形式的权利,同时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益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经营性活动。对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废除,将集体土地所有制全部国有化,在此基础上设立永佃权制度。永佃仅是指支付佃租,永久在他人土地耕作或牧畜的权利。永佃权制度能够实现和我国现行农地物权制度的较好衔接,在土地集体所有框架内有效运行,其设定首先剥夺了农村基层干部滥用权利的机会,明确、全面的物权权利将可以对抗政府公权的不当干预。其次,农民按明确的物权可将土地上的某些权利让与有意从事农业的“城市人”,然后自由择业,摆脱土地的束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消除我国目前城乡割据的局面。同时,土地权利的自由转移,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当权利的边界划清了,永佃权人的安全感将会大增,从而放心对农村土地进行投资,土壤退化的现象将得到抑制。

(三)“所有”与“利用”并重

物权产生后,形成两大物权法体系,一个是罗马法物权体系,另一个是日尔曼法物权法系。罗马法物权体系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所有权的神圣不可侵犯,重视“所有”,后被大陆法系国家接受。日尔曼法物权体系以“团体主义”为中心,强调所有权的相对性,重视物的“利用”,后被英美法所接受。随着社会发展,资源日益短缺,两大法系的国家对物的关心的重点都放在了物的利用上。在充满商机的市场经济下,对于主体而言,重要的也许并不在于他拥有何种具体的物,而在于他对于特定的物通过何种途径使其财富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即是所谓的“从归属到用益”,同时也称为“所有权的动态化”。

在我国的物权立法中,应该在重视“所有”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加强物的“利用”的立法,做到“所有”与“利用”并重。如对典权制度,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对典权的保留持怀疑态度,其主要理由为:1)典权制度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是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今市场经济发达,观念转变,人们对以不动产抵押,出卖获取资金的行为视为正常经济行为,典权无保留的必要。2)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沟通,现代各国民法无与之相同者,为适应物权法的国际化趋势,宜以废止。3)现今民法对典权有明文规定的我国台湾省,现实生活中设定典权制度的价值不大。其实,保留典权与否并不应该着眼其是否“陈旧”,而应该看看它是否具有独特的法律机制和实际生命力及经济意义。我国重建典权制度十分必要,究其原因为:1)典权是我国固有的法律上独特的不动产物权制度,它渊源流长,迄今存在。在我国,不仅有从解放前延续下来的典权关系,并且解放后亦有新设。2)典权的特性,有抵押制度不能取代之功能。典权为用益物权,它不仅能满足出典人于经济上的利益,而且也能满足典权人占有不动产为使用收益的需要。而不动产抵押制度,虽然极为方便,但是如果当事人之间,其中一方想要利用他方提供的不动产,他方又想取得相当于不动产价值的金钱的情形,以我国现行制度来看,除典权外,另无其它制度可为利用。3)典权作为一种用益方式,融通社会成员之间配有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增进了社会财富的利用频率。4)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房大量进入市场,私房迅速增加,尤其是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移,这就为典权制度的适用大大拓宽了范围。再如,法定居住权。法国、德国、瑞士等国的民法典均有法定居住权的规定。此一立法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大多实行夫妻分别财产制,为保护离婚妇女的利益。法律赋予她们对前夫的房屋享有养老性质的法定居住权。此立法的理论及实践对中国立法有明显的借鉴作用,因为婚姻法虽然规定以夫妻共同财产为原则,同时也允许夫妻分别财产制。随着人们的财产意识的增加,实行分别财产制的夫妻事实也越来越多。另外中国的老年赡养也必然涉及到住房问题,故对离婚妇女及老人,依法赋予他们法定居住权实在是一个妥善的作法。依一般的作法,该权利不得转让,不得继承,法律基础未改变时不足涤除。居住权人去世或法律原因改变(如离婚妇女再嫁),房屋原所有权自动恢复。此种权利对养老性质居住甚为妥当,对所有权人利益也无根本损害,充分体现了“所有”与“利用”并重。从其内容看,中国民法中现在仅有的使用权尚不能包括此权利类型,所以中国可以考虑建立此制度。

(四)建立占有制度

占有制度应该成为我国物权法律体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占有制度的物权法是不完善的。现代西方法学均重视对占有的研究,因为占有是所有权的基础,没有占有就谈不上使用,也谈不上所有。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仅将占有作为一种权能加以规定,这一现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无疑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一般认为占有制度有如下功能:一是权利的推定功能,根据占有这一功能,占有事实具有证明权利的功能。在有关占有争议的诉讼中,占有人不负举证责任,在善意受让的情形下,占有人可以对抗所有权人或第三人。二是占有的权利取得功能。自罗马法以来的先占制度、交付制度、时效取得制度,都是以占有为前提条件的。三是占有的权利保护功能。对占有的独立保护,使占有权与其本权脱离而成为独立的权利,这项功能使占有人依据客观管领物的事实而获得对这种管领物的法律保护。

占有关系应是我国物权法独立的调整对象,财产的归属和利用是财产法律制度中两个最基本的核心问题,从以财产的归属为中心到以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并重是各国财产立法的共同取向。就我国而言,在物权立法上仅仅移植和建立所有权制度和他物权制度是明显不够的,面对经济改革的现实关键问题,不在于确认财产的归属,而是财产的利用。追求其效率价值,建立占有制度,使财产所有人和财产的利用人各得其所,各自享有其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样,在处理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时,就不会囿于所有权理论中的“一物一权”原则无法解脱。借用邓正来先生来评价霍维茨《美国法律的变迁》一书时所说的一段话来说明:“对于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私人财产权不仅要有神圣性,而且要有效率性——使资源能实现最佳的分配和利用。这种效率性虽然会造成所有权之间的不平等和相对化,与绝对尊重私有财产的法律原则发生冲突,但同时必须认识到财产权的效率性,又是以神圣性为基础的。因为只有能确定归属,有可能保障的所有权才可以进行正确的计算、比较和交换。不容否认先占权和取得时效等制度表明财产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事实上的既得利益的保障……作为事实的利益也可以被赋予某种道德含意,取得法律上的正统性,这样的法律变化的实质是排除财产权的垄断,加强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面的竞争机制。”①因此,建立占有制度实有必要。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现金持有

一、引言

现金持有决策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Brealey和Myers(1996)认为,如何决定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是微观金融领域尚未解决的十大难题之一。现金持有行为不仅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还与公司治理状况和宏观制度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现金持有带来的经济后果到底是“价值创造”还是“价值毁灭”,更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事。

货币资金质量高,流动性强,投资者易对其产生一种偏爱。会计盈利可能只是纸上富贵,对于公司生存来说,现金和现金流状况远比会计盈利重要得多。然而,作为一种资产,持有现金的收益相对要低很多,而且在公司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时,可能有被管理层滥用的风险。因此,持有过高现金对投资者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有关公司现金持有的实证研究按照其研究领域来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现金持有的经济后果性(包括市场价值和经营绩效)研究。

既然是一个重要微观金融决策,那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如何?哪些因素决定了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本文即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描述

本文选取CCER《一般上市公司(非金融类)财务数据库》中1998-2005年共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全部样本包括沪深两市1382家公司、9042个公司年度观测值。

1、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整体特征描述。表1列示了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5年期间的现金持有水平情况,包括现金持有绝对值和相对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现金持有(cash/A)总体样本的平均值为16.2%、中位数为13.1%,2005年末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14.3%、中位数为11.5%。从年度趋势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1年达到最高点,2001年后一直是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剔除当年资本市场融资样本因素后并未发生改变,说明这种趋势并非是由于融资(IPO、配股或增发等)因素造成的。为什么在2001年之前,上市公司的平均总资产不断上升,但现金持有水平也逐年上升呢?而此后却一直下降?Mehzer(1963)在借用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现金持有的规模经济假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现金持有量在某一临界点上存在规模效应。笔者推断,这是现金持有水平的这种资产规模效应在资产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产生的。

为此,本文将所有样本公司按资产规模分组(跨度为5亿元),下图列示了各组公司现金持有比例的平均值。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总资产为10-15亿元区间时,现金持有水平最高,总资产在5-10亿元区间时持有水平次高,资产规模与现金持有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明细的倒u型关系。而从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年度变化趋势看,2001年上市公司的资产中位数为11.80亿元(见表1),说明绝大多数公司资产分布在10~15亿元的区间,因此导致2001年现金持有水平最高。当然,资产规模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年度变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外部融资环境改善,使得公司不必持有过多现金,以及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加强等因素,也可能是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下降的原因。2、资本市场融资和财务困境对现金持有的影响分析。考虑到公司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现金持有水平会有正的显著影响,尤其是融资当年,本文按当年是否进行过IPO、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债的样本进行分组(表2PanelB),结果表明当年融资的公司样本现金持有水平明显高于全部样本,而剔除当年融资公司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则明显低于全部样本,只有2005年的差异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于2005年推行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融资基本处于停滞,当年融资样本仅有19个。

此外,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现金持有通常会较低,这里以ST、PT、净资产为负数或主营业务收入为负数的公司作为财务困境划分标准,表2Panelc按照是否为财务困境公司进行分组,结果表明财务困境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明显低于全部样本,而非财务困境公司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则明显高于全部样本。

表2PanelD报告了同时剔除当年融资和财务困境样本后的现金持有水平情况,与PanelA中的全部样本相比,除2005年以外(该年主要由于融资暂停的特殊原因),其他年度剔除后的样本现金持有水平均高于全部样本。这些说明当年融资对现金持有水平影响很大。从国内研究现金持有的文献来看,基本上选取样本时都剔除了财务困境公司,对于直接融资,通常是剔除了IPO样本,对再融资(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债)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基本未考虑,而我国实证研究所选样本公司的时间跨度通常较短,笔者认为不考虑再融资因素可能是欠妥的。1998-2005年全部样本9042个,其中当年融资样本有1420个,而这其中IPO为668个,再融资为752个,当年再融资样本占总样本接近10%。

3、现金持有水平的行业特征分析。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行业分为13大类,由于制造业大类上市公司数量比较多,则按制造业的二级分类,将制造业分为10类,则总共为22类。去掉金融、保险业后为21个行业分类。其现金持有水平最高的5个行业为G信息技术业;c9其他制造业;c8医药、生物制品;B采掘业;L传播与文化产业(以全部样本数值来排序):现金持有水平在15%-20%。现金持有水平最低的5个行业为C3造纸、印刷;C6金属、非金属;J房地产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c2木材、家具,现金持有水平约在10%左右,不同行业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三、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独特现象

从我国上市公司来看,现金持有水平普遍要高于国外公司,1998-2005年期间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比例(现金占总资产比例)的平均值约为16%,差不多是美国的两倍,也高于其他很多国家。在本文研究的样本中(已剔除当年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现金持有比例最高的中技贸易(代码:600056)在2003年达到75%,其在2001年、2002年现金持有比例也分别高达68%和71%。而外运发展(代码:600270)则从2001-2005连续五年的现金持有比例都超过50%,《证券市场周刊》分析文章称该公司“乐于上市融资,吝于分红回报”、“不愿意多分红给股东,却又缺乏能够得到投资者认可的投资项目”,并斥其是“资本战略破坏股东价值”的典型(孙旭东,2006)。

近年来,上市公司一方面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却又不愿将现金返还给投资者,甚至拼命募集资金的现象并不鲜见。例如,前几年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委托理财,2006年底,数家上市公司违规打新股被监管部门限期整改,进入2007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动用现金打新股的公告,其中海马股份董事会通过决议,投资35亿资金,进行“如新股申购、国债回购和其他低风险产品”操作,引起市场一片哗然。

不仅如此,一些上市公司还出现“高现金持有、高有息负债”的怪现象,例如2003年曾有财务分析人士质疑长安汽车“公司货币资金由期初18.04亿元增至期末28.74亿元,尽管其银行账户存款颇丰,期末短期借款余额仍高达2.17亿元,2003年1季度在部分借款偿还后又续贷4000万元;贷款利率通常在5%以上,远高于账户存款利率,巨款存放银行,同时贷款举债,其筹资决策所为者何?令人颇费思量。”

除了不合理持有现金外,不合理使用现金带来后果可能更为严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市场特征,上市公司被认为问题严重、公司治理较差,不仅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冲突,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较严重的冲突。近年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随意更改募集资金用途、资金投资效益差等现象非常突出,一些典型案例包括sT轻骑(方军雄,2004)、sT达尔曼(马军生等,2006)、银广夏、明星电力(李永伟和李若山,2007)等。刘峰等(2004)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由于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加以保护的法律,加之相应约束大股东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大股东控制更多地导致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利益输送现象”。五粮液自1998年上市至2003会计年度结束,五粮液共向集团支付了97.17亿元现金,平均每年超过16亿元,远远超过五粮液上市以来累计实现的净利润(41亿元)及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的现金(18.1亿元)。尽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正常经营活动所必需发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对中小股东是不公平的。与此同时,业绩优良的五粮液在现金分红方面,除了1998年上市当年进行过一次10派12.5元高分红外,其后5个年度(1999年~2003年)均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现金分红。2000年报出台后每股收益高达1.6元,作为两市第一绩优股,在2001年资本市场爆发了一场“不分红”风波,最后股东大会表决时以中小股东283万股弃权表示抗议、大股东一家同意通过分配方案表决而收场。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现状;质量下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241-01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然而,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下降,令人担忧。在此,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针对此现象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缺乏创新性

毕业论文应该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和创新,而不是重复、模仿或抄袭前人的工作。主要原因两个:第一,部分高校提供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没有经过课题组的认真讨论,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缺乏创新性,很多选题雷同,甚至出现同一届毕业生中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第二,有些学生认为热点问题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所以就选热点题,认为这样选题做论文时便于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论文无深度、无创新,根本达不到目的。

二、内容不充实

毕业论文就其内容来讲,一种是解决学科中某一问题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一种是只提出学科中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再一种是对所提出的学科中某一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部分的回答。文章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但是无法将自己的观点清楚的写出来,对所得的实验结果无法运用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和阐明,文章看起来很空洞,内容不充实,观点和结论不明确。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大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撰写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第二,多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第三,撰写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一般学校都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实际上停课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为十周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比较困难的。

三、缺乏指导性

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一些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疏于指导,审查不严,评阅论文非优即良,也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缺乏文献资料的查找和运用能力

文献资料的查找也就是文献资料的检索,它是现代科技人员获取文献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获取资料的主要方法。但是许多学生由于不会查找和管理文献,一方面找不到相应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虽然查到大量的文献,但是由于不会管理文献而不能灵活的运用,影响了他们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所以,大学生们认识有关毕业论文写作与文献资料的关系以及学会文献查找的方法和技巧,会利用电子期刊数据库工具去检索和管理自己所需资料是很有必要。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5

国际文化贸易是对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当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新兴贸易领域。目前,学届对于国家文化贸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在目前整个世界范围内,国际文化贸易都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对于国际文化贸易的研究是以对国际间贸易研究为平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上个世纪末,萨谬尔•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不再以意识形态阵营化线,而是“文明的冲突”。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统治全球的权利除了“硬权利”之外,还有一种“软权力”即美国的文化和美国式的价值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全球化使文化更直接与联结起来,发展中国家捍卫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捍卫。

国内对于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始于21世纪初,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一书,是国内关于国际文化贸易最早的专著,此后有关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早期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现状及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如李怀亮、闫玉刚(2005)在《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中对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对外文化贸易国及我国的贸易现状也有关注其文化贸易政策及逆差原因;随着文化贸易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集中在战略对策以及国际化路线。陈重文(2007)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及政策研究》以及龚瑜(2007)在《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思考》中对我国现行的文化贸易中的政策、法律以及发展方向做出了阐述;蒋晓梅(2007)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的文献中,从文化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方面做出了战略分析;李怀亮(2007)在《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路线》一文中,对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国际路线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而近几年来,对于文化贸易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趋向于将其细化,如汪俊昌(2008)在《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前景》中对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做出了加大开放力度等的一些与浙江省特点相结合的建议;姜红(2009)在《浙江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对策》中对于浙江省文化服务业的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同时,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2008)在《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关于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调研报告》中对于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走出去”的战略做出了分析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主要成果:

目前关于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正在逐步发展起来,这与多年来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是分不开的,国外的研究方面,学者的观点大部分都是从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讨论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因为文化贸易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会带来影响,因此这些对于研究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做出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开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以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

有关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同时,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的大环境与政策之下,学者们也提出,以地方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带动整体进步的战略。

学者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李怀亮(2007)指出,中国的实物商品贸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前三位,而文化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货物比例约为10:1,中国的文化产业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还非常低。

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贸易逆差的现状,学者们也分别指出了其原因所在,陈重文(2007)指出,思想观念滞后,束缚了文化贸易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文化商品和服务缺乏国际竞争力;文化企业市场开发能力较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环境的有待完善;文化消费吸纳力和有效文化供应力的严重不足影响文化外贸的效果。针对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调研报告》(2008)指出,我省的文化“走出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1.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走出去”的内在动力2.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量偏小、文化逆差大3.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结构不合理。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增强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学者们也纷纷提出整改措施。在政策方面,陈重文(2007)指出,制定和实施鼓励本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1)通过减免税和提供补贴等财政措施鼓励扩大出口。(2)设立各种形式的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3)提供出口信用保险。(4)大力扶植文化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项目。针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调研报告》(2008)指出:全面实施浙江省文化“走出去”战略.要重点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主体2.实施一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3.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出口精品4.建设文化出口渠道和交易平台5.出台一批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

三.研究的进展情况与发展趋势

如今,学者们的在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单纯地分析现状、原因转向政策、战略及国际化路线方面的研究。并且,针对各个省份的对外文化贸易研究也开始暂露头角。

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的现实情况下,各方学者都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重文从政策方面指出,要制定和实施鼓励本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蒋晓梅从人才方面提出要大力培养文化贸易与管理人才。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也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并与本省对外贸易出口的现状相结合,对于全面实施浙江省文化“走出去”战略.从政策法规、文化产品与服务、渠道与交易平台、文化企业与交流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要重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四.存在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的现实情况,众多学者也着重从中国整体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对策对其进行研究,但限于从文化层面的对文化贸易本身研究,较少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贸易,对入世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和政策也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并且也较少有针对各个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做出具体分析,而这些分析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指出一条新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47.

[2]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关于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调研报告[J].今日浙江.2008.1

[3]姜红.浙江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7

[4]汪俊昌.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5]龚瑜.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6]李怀亮.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路线[J].中国经贸,2007.5.

[7]蒋晓梅.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5.

[8]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J].河北学刊,2005.11

[9]马淑琴、周乐秀.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浙江经济,2007.

[10]刘慧、陈晓华.浙江对外贸易模式优化的战略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09.

[11]闫玉刚.“文化折扣”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8

[12]陈重文.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及政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7

[13]李翠琳.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AllenJ.Scott.Theculturaleconomyofcities[M].SagePublications,2000:324-325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6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与之配套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子器件品种繁多,特性各异。在进行实验时,首先就面临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电子器件的问题。如果选用不当,则将难以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甚至造成电子器件的损坏因此,必须对所用电子器件的性能有所了解。

(2)电子器件的特性参数分散性大,电子元件的元件值也有较大的偏差。这就使得实际电路性能与设计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实验时就需要进行调试。

(3)电子电路中的寄生参数和外界的电磁干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电路的特性有重大影响,甚至会产生自激而使电路不能工作。这种情况在工作频率高时尤易发生。因此,元件的合理布局和合理连接方式、接地点的合理选择和地线的合理安排、必要的去祸和屏蔽等措施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是相当重要的。

(4)电子电路各单元电路相互连接时,经常会遇到一个匹配问题。尽管各单元电路都能正常工作,若未能做到很好地匹配,则相互连接后的总体电路也可能不能正常工作。为了做到匹配,除了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这一问题,选择合适的元件参数或采取某些特殊的措施外,在实验时也要注意到这一问题。

(5)模拟电子电路的输人输出关系具有连续性、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决定了模拟电子电路测试手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是模拟电子电路实验的特点之一。而数字电子电路的输出输人关系比较简单,但应搞清楚各测试点电平之间的逻辑关系或时序关系。

2.电子技术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验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电子技术实验设备采用的是集成化、模块化的综合实验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须按照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电路板,选择测试仪器,不需要具体选择电路元器件,搭建电路,这样学生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实验,但掌握不了实验中元器件的参数识别、性能测试和选用、掌握不了基本单元电路的安装方法、调试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所开设的实验内容较为陈旧,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指导书详细,学生按照事先既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操作,只会模仿,从而限制了学生求知的激情和创造性思维。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学生以固定的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里用同一种教材,做着同一个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必做实验。学生做实验完全按照指导书或教师规定的实验操作步骤亦步亦趋地进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甚至也不知道操作结果说明了什么。实验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做没做实验、交没交实验报告和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好不好等因素。这样的实验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机械操作的状态,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枯燥,遏止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以灌输式、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占大部分,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教材编排、实验内容、步骤到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均由教师预先确定、安排,以统一的模式去要求和塑造学生,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2.2实验与理论课的结合不够

在科学发展史上,实验和理论互为依存,理论是实验事实的总结,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同时还是判断、修正错误的依据,也是发展理论的起点。从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看,实验教学理应受到教学管理着、施教者、受教者的重视。但是,当前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不能同步。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中的元器件知识和基本电路理论没有得到实验的及时验证,而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没有得到理论的指导和合理解释,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理论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过时,长期以来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仅仅依附、服务于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高分低能。

2.3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多是按理论课要求设置的,实验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对课本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很少,而且新技术不能及时充实到实验内容中来。由于学生缺乏独立设计与创新的实验思维,这种实验教学已不能适应高职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因此,教学双方呼唤改革实验内容的声音非常强烈。

2.4实验仪器设备太陈旧

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现有实验设施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且由于经费有限,多数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破损严重,更新较难,已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如何通过改造与创新实验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教学中必须面对并巫需解决的问题。

3.电子技术实验的发展前景

3.1电子技术实验发展的基本思路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以培养与提高科学实验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验内容,按照多层次、模块化、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组织实验教学。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教学中由教师“主宰”课堂的方式,引人以学生讨论提高和自我发挥为主的课堂机制。在“教”与“学”中找到溶合点,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和启发,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开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进行,高等学校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教学和科研实力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也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应树立一种新型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观。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应在广泛接触和获取前沿学科的基础上,以电子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来构架教学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才能顺应时展潮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3)优化实验课程的知识结构鉴于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交*与综合,各学科间的交*与渗透日益频繁。因此,要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突破原有学科与课程界限,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相关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使开设的实验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2电子技术实验发展方向

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市场机制对实验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1)改变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可以采用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在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模型中,它将电子技术实验分为四个层次。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常用EDA软件的使用,了解常用电子仪表的原理等。基础训练型实验主要安排电子电路各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与调测。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基本单元电路的功能及设计方法,掌握运用常用仪器仪表测试电路和电路参数的方法,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综合设计型实验属于应用性实验,实验内容侧重于某些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系统设计实验既有综合性又有探索性,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安排一些特定功能电子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实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于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电子技术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计算公式,而且要求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对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共同探讨为主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在实验前,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预习相关理论,启发学生按实验目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知道要做什么及实验结果。学生必须认真预习,查阅资料,设计电路,拟订实验方案,设计数据表格等。在学生设计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布置综合实验题目,该任务功能明确,实现的原理、器件和方法由学生自定,也可根据实验室的条件,部分限制使用的元器件和实现的方法,但选择余地应足够大;还可开设实验专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专题查阅资料、确定方案,制定电路设计和元器件选定,选用测量仪器,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路装配、调试、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最后写出有分析的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研究的能力。

(3)重视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每门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实验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在原有传统性实验的基础上,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设设计型实验课程。学生完成了基本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后,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时再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实训,就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制作和测试能力,以及综合研发能力和基础理论运用能力。在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实训,首先由教师提出实验的目的和具体电路性能要求;然后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元器件;再把设计好的电路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仿真模拟。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装备、新应用层出不穷。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它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王云亮,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曹万强,建立电子学科创新实践、实训基地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

4.陈桃仁,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研究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高文焕,电子技术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改革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方法、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目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3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3.1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3.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3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2)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3.4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云奎.手工会计的技术特征及其对电算化会计的局限[J].会计研究,1997(11)

2邱寒.会计软件设计如何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J].会计研究,1998(4)

3葛家澍.迎接21世纪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会计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1999(1)

4王治安,向显湖.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J].经济学家,1999(2)

5李国良.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北京财会,1999(11)

6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8

[关键词]党员民主素养;现状分析;提高路径

党员的民主素养不仅包括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党员对自身民利、义务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情感、民主心理和自觉平等参与党内事务的意愿,而且包括党员通过民主的程序、形式有效参与党内事务、切实履行赋予的各项权利的能力和水平。换言之,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党员的民主意识和通过民主程序、形式参与党内事务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决定党内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基础因素。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党员民主素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党员民主素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各阶层成员的自主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迅速增强,民主要求日益高涨。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关切程度和参与要求越来越高,主体意识有所增强,参与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党内民主建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规章,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党内民主的新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入发展。但从目前党内民主的政治实践来看,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党员的主体意识仍需增强。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未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愿主动参与党内事务,不能独立发表意见,不会维护自身权益,不敢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实行监督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

二是正确的民主观念有待形成。党员的民主观念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有力支撑。目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于发展党内民主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的党员也还存在一些顾虑和模糊认识,比如,扩大党内民主,会不会引发党内无休止的争论,会不会在党内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影响党的团结统一?发扬党内民主,会不会影响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威和领导者个人的威信?等等,都需要加以澄清和解释,进一步统一思想。

三是党员的参与能力需要提高。民主以理性为前提,要求其成员有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制定计划、掌握、判断行动规则的能力;在具体情况下,运用这一计划、规则的能力和清楚表达思想与人讲道理的能力。就目前党内民主参与现状来看,党员民主参与意识发展较快,但总体参与水平不高,且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差异较大。党员在民主素养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民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法治意识,这些也是民主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晚,传统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员民主意识、民主思想的发展。

二是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传统历史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诸如等级观念、忠孝观念、权力本位、宗法思想等对党内民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

三是党内民主的实践存在缺陷。从历史和现实看,在党内民主的实践中,往往是强调纪律和服从多,强调民主和自由少,加之长期以来党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是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党员对党内工作积极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主体意识趋于淡化。

四是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在实体性规定多、程序性规定少,对违内民主程序、行为的问责机制尚未健全,影响了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基本路径

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软环境,鉴于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使党内民主能够健康有序地逐步推进。

一是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加强民主教育是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把民主教育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法规制度,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使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运用更加自觉。要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点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利的问题。要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发展党内民主的能力。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9

一、现状分析与思考

为探讨WTO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首先需要对财务管理现状做一些了解和分析。下面笔者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财务与会计》杂志1985年至1999年各期关于企业理财工作先进经验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的研究,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发展动态。

通过对《财务与会计》在该期间的223个有效样本的考察,可基本把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迁情况。从下表可知,在资金管理中,资金结算管理比例最高,为70.0%,以后依次是应收账款管理53.4%、存货管理53.4%、采购与付款管理39.0%、计划控制38.1%、资金筹集22.9%、资金投放18.8%、财务分析14.8%等。现金管理、税金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这几项所占比例很低,均低于5%。由于应收账款、存货和采购付款管理都属流动资金管理范畴,因此从总体上看流动资金管理比例很高。

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化研究

我们将1985年一1999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时间段上看,流动资金管理和结算管理都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后两个时间段。在后两个时间段,资金的计划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筹集、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和保险管理等内容有所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从1985年到1989年,非银行信贷筹资方式非常少,1988年出现过一次国际银团贷款和补偿贸易引资。1990年后,情况所有改变。1990年——1994年,债券筹资和职工集资情况增加。1995年以后,则以股票筹资方式为主。此外,在非信贷等资中,贸易融资比较突出,有补偿贸易、出口信贷和押汇融资等,占整个非信贷筹资方式的25%。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有两个特点。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资金筹集方式的多样化改变,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保险管理和税金管理等陆续出现。第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主要工作上比较薄弱,日常财务管理一直是资金管理的“主旋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有关外,可能与认为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是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大事,单单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完成有关,因而在所考察的样本中较少述及。另外,也可能与有些人把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混淆起来有关。

二、WTO的影响以及未来对财务管理展望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企业理财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WTO的加入,将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发展的速度将更快;从企业内部来看,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加入WTO之后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全面可兑换将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率放开和外汇管制解除、货币实现自由兑换,是为许多国家经验证明的一条必然的发展道路。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企业外部金融风险的加剧。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带进许多先进的金融服务项目,包括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是各种新型金融服务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各种新型金融服务的出现,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意味着企业将获得更方面、更全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理财活动的需要。这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将面临更多的选择。

WTO的加入,将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增大。这一切都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对企业财务管理也将提出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WTO的加入,意味着我国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走向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服从企业的这种战略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譬如,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合法运用国际避税各种方法等。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风险的加大,必然要求财务管理要谨慎控制财务风险,恰当选择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负债上的风险收益匹配管理,使企业财务状况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以增强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再次,企业生存压力的加大,必然要求降低各项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同时,为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还可能运用多种财务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企业将向顾客提供各种信贷以促进产品销售。因此,如何充分运用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最后,为接受“入世”后的挑战,企业必然加强内部各项管理.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和评价工作必将大大加强。因此,财务分析、预算、规划以及业绩评价等,也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展与变革的对策

比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加入WTO之后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差距还较大。前面的分析是以已取得良好业绩的企业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现状研究的基点的,由此可以推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的一般水平还远未能达到适应“入世”后变化的要求。但是,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适应“入世”后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必要的积累。财务管理观念的变化和新技能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如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给了财务管理较大选择空间。从我国实务发展现况来看,这方面工作在有些企业已开始了,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都显得非常“稚嫩”。因此,企业从现在开始注意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这方面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所占比例较低,使人感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较低,不能从大局上把握。然而,“入世”后的环境却要求财务管理特别注重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因此,从现在开始,注重财务管理的大局,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