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科实践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4:52

工科实践论文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1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教学质量 实践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理工科教学中最重要的集中实践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检验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一学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直接反映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严峻性,各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普遍都存在下滑趋势,如何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针对当前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为了规范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我们学校建立了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宏观地管理;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使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指导教师则具体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保证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要真正做到对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管理和监督,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监控,前期学生完成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中期重点检查工作进度,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英文文献翻译和进展报告,指导教师提交工作日志,学院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能按时按质完成。终期检查包括学术不端检测、答辩和成绩的评定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材料的归档。三个阶段的检查都分为两个层次:教师自查和学院督导专家检查,对不能及时完成各个阶段任务的学生首先提出警告,在规定的时间内仍然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经指导教师和督导专家审议,不能参加答辩。这既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

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院完善了评阅制度。学生的论文(设计)除了由指导教师评阅外,还邀请相近课题组的两位老师进行交叉评阅。在答辩环节,学院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答辩阶段采取三级答辩:预答辩、小组答辩和公开答辩。预答辩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相近课题组的学生进行答辩;小组答辩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各专业分小组正式答辩;参加公开答辩的是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学生和答辩成绩为及格的学生,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各专业负责人、教授等组成公开答辩委员会,如果二次答辩不能评为优秀,则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评定成绩,从而保证了优秀论文(设计)的名副其实。相反,如果在小组答辩中成绩为及格的学生不能通过二次答辩,则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

二、加强思想教育,做好动员工作,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扩招后导致师生比例失调,一名指导教师要带6~10名学生,同时教师承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因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对于学生来说,找工作、考研面试、工作实习正好和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冲突,学生无法保证能用心做好论文(设计),加上工作单位、考研深造的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也不重视,学生也就应付了事。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第一,学院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和师生见面会,一则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明确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二则让指导教师和学生能面对面沟通交流,对课题的性质、要求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减少了学生选题的盲目性。

第二,学院调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从第七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提前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课程不多,课余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特别是选择就业的学生开始一些阶段性的实验或毕业实习等工作,避免了学生忙于应聘或考研造成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的缺失。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也带来了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论文(设计)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三、严把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关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也是影响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选题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选题过大过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或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满意的结果;有的选题过窄,工作量明显不足,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设计类选题过少,一则是因为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二则学校更重视论文。因此,学院采取了一些方法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首先,学院严格遴选具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初次带学生的教师,还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对于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可以加入到相关课题组辅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不仅使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也减轻了指导教师的负担。对于工科的指导教师普遍设计能力弱这一现状,学院一方面在制度上保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进入工厂或设计院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锻炼,同时也与企业联合,聘请有能力的专家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有助于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制定科学的选题审查制度。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选题逐一进行严格审查,保证课题的质量。选题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基金项目、企业攻关项目等,体现了选题的多样性原则,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要求。选题实行一人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工科专业,设计类题目要求达到80%以上,要求选题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指导教师要带学生进厂实习,提高设计的实用性。

四、强化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指导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在任务下达书中明确任务,召开小组开题报告会,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实验方案、时间安排提出建议,最终明确方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仪器设备的培训。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实验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中期检查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做阶段性实验的汇报,总结前段时间的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计划,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更多地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每年都要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并把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装订成册。

经过3年的改进和探索,学院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了这一实践环节的顺利展开,教师积极申报选题,认真指导学生,发挥了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能够按计划出色完成论文(设计),文献检索和综述能力、初步地开展实验或设计的能力、论文撰写、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事实际生产、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2]黄世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2003,(3):81-82.

[3]田玫,王晶,姜艳丽,杨丽娟,陈宝久.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2):142-144.

[4]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56-157.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2

一、认知科学发展观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在明确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更好的进行财务活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带来了转机,也为树立科学、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了我们传统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

目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看法主要有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如轻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只重视部分人的利益,忽视了其他企业相关者利益等。上述财务目标已不能完全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科学发展观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演进为“企业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企业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强调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关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基础,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学理财观为指导改进今后的财务工作

1、用科学的方法来核定各部门的任务指标

逐步改善指标核算模式,以前只是单纯的根据以往年度的收入支出来核定利润指标,没有借鉴资产报酬率这个盈利指标,也忽略了营业增长率、资本累计率这些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体现企业价值角度出发,运用资产报酬率等指标,研究创新企业业绩评价的方式方法,尽快建立以财务价值指标为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

2、加强对各经营部门的财务管理

部门工作偏重于单纯的记帐核算,机械的对每个会计期间发生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对各部门事前事中的财务干预力度不够。要加强对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在充分发挥会计信息报告职能的同时,重点强化会计的控制职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财务管理上来。利用近期的财务数据对各部门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优化内部运行结构,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为利用财务信息做决策的领导和相关者提供依据。

3、完善对各经营部门的预算体系

为中心把好财务关,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创新预算管理方法,硬化预算指标的执行,强化预算完成的监督。

4、建立和谐的财务内外关系

和谐的外部财务关系,将为一个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撑。要积极主动和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建立好良好的日常沟通机制,争取了解与支持帮助;要按国家法规和财务通则与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与公布财务信息,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完整,不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对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行人性化管理和柔性管理,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5、提高财务队伍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各项财政法规在不断的完善更新,财务核算方法也日新月异,学习永无止境。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断的学习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3

关键词:合作学习;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38-0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将合作学习与传统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工作相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作者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用于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效果,有效实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工科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工科学生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集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它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可以反映学生大学阶段培养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也能反映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能力。目前工科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包括如下:

1.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创造性、e极性匮乏。当前的工科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大都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讲为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是被动接受的,无法亲身接触现实的科研环境,缺乏主动设计毕业论文(包括选题、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等)的机会和真正参与科研的实践。大学阶段大量的被动学习,压抑学生的创造力、限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埋没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调研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能力都不具备,这样很难紧跟本领域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阻碍了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就业的前景。

2.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协同合作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不足。传统的大学教育,一般强调个人奋斗,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自学,大都是靠学生的个体努力“单兵作战”,即使有一定的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往往也缺乏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由于平时缺乏相应的系统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缺乏高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在毕业论文实践进程中往往缺少团队的协同合作,很难形成聚力高效的完成共同的任务。如果习惯于个人奋斗,毕业后即使个人能力突出,但由于缺乏团队合作的必要素养,也很难迅速适应工作角色和状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融入到一个团队中去。

二、合作学习教学改革实践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作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合作学习与传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形式相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结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创新、协作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接受知识的初级阶段向认识、反思、产生新知识的高级阶段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崇拜知识向挑战知识的创新模式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工作中。通过紧密联系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课题组成员定期讨论、集中完成共性实验、定期进行课题组进展报告、教师指导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等方式,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行”,从中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效果。应用改革的“合作学习”方法,笔者从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指导两届共12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其中2015年毕业生4人、2016年毕业生8人,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015年毕业生2人一组开展相近课题研究;2016年毕业生4人一组开展相近课题研究,相近课题名称列于表1中。12位同学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论文优良率达到了83.3%。学生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由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篇。

三、教学改革经验

以下分享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经验。

1.设置紧密联系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通过设置研究方向一致、内容相关性较高且联系紧密的论文选题,使参与文科毕业论文学习的学生在论文内容上具备“合作学习”的基础条件。

2.组织课题组学生进行内部讨论。由教师设定讨论题目,课题组学生定期对课题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问题进行自主讨论。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轮流选做PPT讲解,讲解过程中,其他成员提问,并由讲解者回答问题。当各小组成员对于讨论观点分歧较大时,小组成员应集思广益,并自动推举出中心发言人,以便投入竞争式的课题讨论之中。小组讨论时,要求首先对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转入中心题。这样,就有了一个由进入中心的循序渐进过程。

3.集中完成部分共性实验。在各课题相互独立的基础上,课题研究中设置部分共性的实验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分工协作完成共性实验,分别获得各自的研究数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协调。

4.定期进行教师参与课题组进展报告。由教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对课题的研究进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手段、试验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每个学生轮流选做PPT讲解,讲解过程中,其他学生和教师提问,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合作学习还可以活跃学术气氛,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激发和锻炼教师的因材施教意识。

5.教师指导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教师经常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在指导过程中,对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或重要内容,安排学生自主讨论,再结合教师的讨论最终形成实验方案或解决办法。

四、展望

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方法可推广到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相关工科专业以及理工农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激发这些专业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在协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协作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国英,白非,徐立清.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8):20-22.

[2]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斯密斯.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育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刘春红,孙法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张东旭.合作学习运用于酶技术教学的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4,(6):83-84.

[4]董,王郑隆,杨云乔,夏丽丽,王璐,张东旭,柯乐芹,肖建中.杏鲍菇的菌株筛选与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5):782-786.

[5]徐立,王阳,张东旭.低聚果糖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J].饲料广角,2016,(1):35-37.

[6]和岚.外语教学中课堂讨论的运用[J].大学教育科学杂志,2005,89(1):56-58.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4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適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國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為原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5

摘要:岩土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是岩土本科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提高这一环节的质量,本文从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章广成.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63-164

[2]陈鹤鸣,汝一飞.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1):107-109

[3]杨艾玲等.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州化工,2011,39(18):176-178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27-03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沿袭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办学特色和办学专长,因而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设置别具一格的课程体系,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应改变思路,明确目标,重新设计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别。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只是简单地复制财经类重点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重理论轻实践,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突出实践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特点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1.2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较少,且多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例如很多院校的财会实习在实习周或者小学期中进行,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在一周或者两周时间内集中完成的。这种有限的实践课时安排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外,集中授课的形式也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和促进。当学生完成理论课程时,由于未通过实践及时巩固理论知识,而降低了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当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时,又因为理论知识的淡忘而使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1.3 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都是将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罗列在一起,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内容安排也是独立的、无关联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散和脱离,无法实现各教学环节的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很难让学生对财会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

1.4 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真实性 目前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模拟训练环节。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往往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簿记训练、电算化模拟训练以及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很少涉及预测决策、控制等财务管理的内容,导致这种模拟训练成为单项训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并且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大都是企业的一般性常规业务,忽略企业实际背景和个性特征,缺乏情景感和真实性。

1.5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未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其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这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机会也较少;加之学校又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因此靠学校力量安排的实习生数量比较有限。对此,一些院校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并在最后考核时提交一份实习证明即可。然而,由于财会实习会牵涉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因此学生也只能凭借私人关系来寻找实习单位。而没有关系的学生可能就会提交一份虚假的实习证明来应付学校的考核。另外,由于实习时学生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企业里,给校外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学生的实习过程缺少老师的统一指导和监督,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1.6 毕业论文偏重于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最终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倾向于理论研究,缺少与实际相关的数据支撑论文的论点。由于毕业论文仅仅是由成篇的文字构成,缺少合理的实际论据,导致论文在内容上即空洞又脱离实际,不能充分的反应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毕业论文偏向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已经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诟病。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首先,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认识实习为起点。通过认识实习刺激学生的感观意识,了解财会工作的主要流程和内容,体会财会工作的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随课实训,随课实训强调培养学生专项业务的操作能力,因此二者应同步进行。再次,多门专业课程结束后,应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全部课程结束后,应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由此可见,该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突出了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层次性。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是否能达到理想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设时间是否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合理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时间。实践教学开设时间的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配合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问题。

3.2 开展随课实训教学 随课实训教学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设计的,以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课堂内实训教学。主要可采取两种方式:技能实训和案例教学。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可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方面的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则可针对总账子系统、工资系统、报表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案例教学是将财会真实业务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应用在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采取随课实训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和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强化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一般是在多门相关课程完成之后进行,它是将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企业若干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的综合实践课程。首先,建立一个仿真的财务室,并根据真实的会计岗位要求设置岗位,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体会会计岗位的分工制度。岗位设置可以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工资核算等多个会计岗位。由若干名学生合作完成若干会计期间所有的会计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其次,将财务工作内容设计到综合模拟实训中,设计真实情景和工作任务,将财务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等内容融入实训中。再次,增加企业非常规财务工作的模拟实训,如设计企业并购、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与财会工作相联系的部门以小窗口的形式加入到实训中,例如设立工商登记、银行、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学生通过综合模拟实训,可以对财会计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进行综合模拟实训的同时,可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聘请校外的专业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介绍其实践工作经验,并对模拟实训中未触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体会财会工作的环境和内容。

3.4 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最为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检验之前教学成果的途径,也是考查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最好方法。然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必须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通过互利共赢的方法获得企业的支持,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所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单位,可以随时提供人力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而且还解决了企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容易得到企业的支持。另外,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一直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一方面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随时提供专业指导,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②学校还可以通过资助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的真实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合同,然后由教师组织若干名学生共同制定和实施项目方案,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锻炼。③学校应通过调研搜集存在岗位空缺的目标企业,针对目标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以争得就业实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校将会在目标企业圈内建立良好的口碑,目标企业也将逐渐成为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5 改革毕业论文内容 应用性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毕业论文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内容。毕业论文结合社会实践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立在真实工作基础上的论文写作不仅能摆脱理论研究论文的空洞问题,还能解决学生抄袭论文的问题。其二,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实际案例背景和数据能丰富论文的内容,提高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三,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理论提炼,这不仅能强化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因此应将财会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不同阶段设计恰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以及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娟.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7-8.

[2]吕永霞.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2,8(下):6-8.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7

同志们:

按照中央和水利部党组的部署,20xx年9月底以来,我局集中开展了以“解放思想,走大水文发展之路,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为载体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部第三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局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项任务,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主要任务是学习传达水利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精神,全面总结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号召广大干部职工珍惜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扎实的工作作风,清晰的工作思路、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水文、水利信息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天,部第三指导检查组组长陈自强司长以及其他三位同志到会指导,会上陈司长还要作重要指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指导检查组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代表水文局党委,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一、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

水文局党委始终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以领导班子和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局党委把认真学习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针对我局党员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层次对广大党员进行培训。局党委主要负责对中层以上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各支部主要负责普通党员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采取了个人自学、中心组(扩大)学习、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集中培训坚持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大家逐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20xx年10月22-23日和10月31日,分别举办了两期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班。第一期学习班以理论培训为主,旨在通过专家的系统讲解,从理论层面提升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让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理论学习来深入思考工作中哪些做法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哪些是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二期学习班以交流讨论为主,旨在检验前一阶段理论学习的效果。15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学习体会,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实践层面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这一形式,学习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部第三指导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在强化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培训的同时,各支部也分别对党员集中进行了培训。

据统计,我局共举办各个层次的学习班、培训班12个,参加学习培训的党员干部达440多人次。广大党员不仅通读了中央规定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学习了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还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等,使党员干部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为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务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局党委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

一是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主题确定实践载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部党组提出的“做好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主题,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将“解放思想,走大水文发展之路,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切入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实践载体进行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深化了对实践载体的认识;紧紧围绕“大水文”发展思路,谈认识、找问题、理思路、提措施,强化了实践特色。

二是分层面开展不同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我为科学发展献计策,我为水文、水利信息化做贡献”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坚持对党员领导干部高标准、严要求,以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引导和带动党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青年中开展了“与祖国共成长,把青春献水文”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团支部邀请“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水利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我局监测处副处长张建新同志与青年职工座谈交流,使青年职工受到深刻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推动水文和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离退休干部党员中开展了“科学发展在身边”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在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认真学习、积极参 与活动以及充分听取他们意见的同时,组织离退休职工参观了奥运会场馆,使他们亲身了解并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以“争创文明处室”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20xx年1月19日,我局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3个文明处室、25名先进工作者和26名优秀职工,在全局营造了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3、坚持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习实践活动

局党委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以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了抓好解放思想讨论这一重点环节,局党委确定解放思想讨论的主题为“做好水文、水利信息化工作,为民生水利提供有力支撑”,制定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方案,印发了《关于做好解放思想讨论等有关工作的通知》。20xx年11月上旬至中旬,以支部为主要组织形式,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解放思想讨论。在讨论中,大家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如何提高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服务民生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践行“大水文”发展思路、如何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如何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改进干部作风等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了讨论,努力在把握全局中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紧紧围绕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水文、水利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等开展讨论,努力在查找问题中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建言献策开展讨论,努力在建言献策中深化认识、转变观念。11月17日,局党委举办了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情况交流汇报会,各党支部负责人汇报了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情况。据统计,我局各支部共举办解放思想讨论活动4次,参与讨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达150多人,建言献策256条。通过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使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开阔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使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

4、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广大党员全程参加

局党委始终突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一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勇做表率。局党委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主要领导带头学习调研,带头解放思想,主持研究起草、修改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主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查找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并按照分工认真抓好分管处室和所在支部的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在开展调研活动中,局领导班子克服了业务工作繁忙等不利因素,亲自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提前向有关单位发放调研提纲和调查问卷。从10月下旬开始,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深入长江委、太湖局、江西、广东、广西、湖北、上海、安徽等省水利、水文部门开展调研,形成了质量较高的6个调研报告。11月17日,举办了调研成果交流会,各调研组分别交流了调研情况和取得的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既抓住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又深刻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为做好学习实践活动下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广大党员全程参加。党员全程参加是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党委和各支部对在职党员坚持考勤制度和学习登记制度,凡缺席者必须补课;对离退休职工中的党员,身体条件允许的要求参加集中学习,行动不便的要求送书上门、进行自学。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党员全程参加活动。据统计,在我局现有105名党员中,除1名党员因被派到国际组织工作而没有参加集中活动外,其他党员均全程参加了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即使对这名在境外工作的党员,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始终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向他通报情况、发送有关材料,他本人也通过我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页进行学习,并及时了解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

5、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吸收群众广泛参与

贯彻群众路线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之一,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吸收群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一是充分发挥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我局现有非中共党员中层干部21名,约占我局中层干部的1/3,其中5名处级干部还是部门主要负责人,另有4名为派人士。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把这些同志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求他们全程参与。局党委还专门召开了派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些非中共党员中层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积极参与局党委组织的各种活动,而且还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积极献计献策,有的同志还参与了调研工作。

二是充分吸收群众全程参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局党委把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吸收群众参与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征求职工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各种形式的征求意见座谈会15个,参与人员253人次。前后3次向部机关司局及在京直属单位、全国水文和水利信息化部门有关单位发放了征求意见函和调查问卷。通过以上方式,共征求到意见和建议323条。

三是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唯一标准。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形成后,局党委及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全文公布,征求各部门和职工的意见。在组织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时,我们通过互联网向全国水文、水利信息化部门78个单位发放了评议表,51个单位反馈了评议意见,我局83名职工参与了评议,共收到修改意见和建议67条。局党委充分吸收评议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评议结果表明:认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或“较深”的比例为98.5%;认为查找的问题“准”或“较准”的比例为96.3%;认为原因分析“透”或“较透” 的比例为95.5%;认为发展思路“清”或“较清”的比例为97.8%;认为工作措施“可行”或“较可行”的比例为98.5%。为了检验和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效果,2月下旬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满意度测评。局党委制定并印发了测评工作方案,向部机关司局及部分在京直属单位、全国水文和水利信息化部门等共104个单位发放了测评表和征求意见表,74个单位反馈了测评意见,回收率71.2%;向我局内包括宣武区政协委员、中层以上干部、派代表、工青妇组织代表、职工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等在内的83人发放了测评表和征求意见表,收回83份,回收率100%。同时,共收到对我局进一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见和建议74条。测评结果表明:88.5%的参评单位和个人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表示“满意”,11.5%表示“比较满意”,没有“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测评意见。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局党委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习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一是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信息。活动期间,我局积极主动地向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部指导检查组报送有关信息和材料,及时报告活动开展情况,并自觉接受指导检查组的工作指导和检查。据统计,在我局有23篇学习动态被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所采用,并在水利部网要闻栏目、水利部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页和《简报》上刊发。

二是充分利用水文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宣传功能。我们在中国水文信息网上开辟了“水文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的专题网页,设置了7个内容丰富的栏目,刊发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同时,充分利用我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上级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动态和安排等。

三是编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为配合学习实践活动,我局编印了《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截至目前,共编发《简报》29期。

四是汇编学习实践活动有关成果。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我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领导干部学习交流材料、调研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及整改落实方案分别汇编成册,并印发各部门,供大家学习参考和贯彻落实。

7、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局党委就明确提出: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和发展措施,并以此来指导和推动水文事业和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只有这样,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不走过场,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抓好各个阶段、各个重点环节的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准备工作。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局党委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全体同志和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水文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在部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制定了《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10月16日,召开了水文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认真进行思想发动,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认真抓好各阶段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认真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时间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活动实施方案,使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推进。为了统筹各方面的工作,局党委对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提前谋划,早作准备,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国庆节休息时间完成所有准备工作,为整个活动的如期开展赢得了时间。根据汛后业务工作比较繁重的特点,我们及早了解各部门业务工作安排情况,提前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工作计划,并进行公告,让大家合理安排时间。为了真正吃透中央和部党组的有关要求,我局加强与部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和指导检查组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主动请示汇报、接受指导,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20xx年1月下旬,我局对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回头看”。针对“回头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局党委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确保中央和部党组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20xx年11月14日,鄂竟平副部长到水文局进行调研,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局进一步查找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局党委及时传达学习鄂竟平副部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部领导的要求认真贯彻到学习实践活动中。2月19日,刘宁副部长在审阅了我局整改落实方案后对我局学习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之,在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在部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我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切实做到了规定动作标准、自选动作有特色,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并多次在水利部召开的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二、突出“大水文”实践特色,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1、提高了思想认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基本要求的理解,提高了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形成了科学发展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在涉及水文、水利信息化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大家普遍认识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工作,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支撑;必须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走大水文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水利融合,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水文和水利信息化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3、明确了科学发展思路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深入探讨了“大水文”发展思路及其内涵,全局上下形成了共识。水文要发展,必须走“大水文”之路。“大水文”发展思路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植根于水利,把更好地为水利服务作为水文发展的立足点;必须坚持面向全社会,把为经济社会提供全面服务作为水文发展的切入点;必须坚持现代化方向,把全面提高水文支撑能力作为水文发展的着力点;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把水文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水文发展的突破点。

今后一个时期,水文工作要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思路,强化全国水文行业管理,大力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防灾减灾工作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开放式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推动水文全方位地面向经济社会;二是从侧重水文局部建设向注重提高水文整体现代化水平转变,增强水文建设的整体效益;三是从单一服务向多领域并举的服务转变,深化水文为各项水利工作的精细服务,强化水文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服务,优化水文为经济建设的专业服务,细化水文为社会公众的生活服务;四是从偏重提供实时原始数据向注重提供深加工水文成果转变,提高水文信息的科技含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水利信息化工作必须全面、快速、持续地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支撑水利可持续发展,促进实现水利现代化,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局部片面发展的水利信息化战术向全面整体发展水利信息化战略转变;二是从信息技术驱动向业务应用主导转变;三是从信息、资源分散向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转变;四是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五是从重系统建设轻安全保障向系统应用与安全保障并重转变。

4、初步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

局党委依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按照“四明确一公开”(即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整改落实责任、对整改落实作出公开承诺)的要求,制定了涉及12个大方面、66项内容的《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并公开印发,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按照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集中整改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从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今年1月下旬,针对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在改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局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该所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针对职工通信费偏低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切实为职工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和实事,受到大家好评。总之,通过前一段的工作,一些涉及事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整改;今年年底前,还将有一批问题将得到整改;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列出了大体的时间表,将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继续推进,直至彻底解决。

5、促进了当前各项工作

“解放思想,走大水文发展之路,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是我局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局党委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充分运用于当前各项工作。为切实解决水文工作不适应“大水文”的问题,我局及时将践行“大水文”发展思路作为今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的主题,以更加有力措施推动水文事业科学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针对影响和制约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要实现“五个转变”。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将推进“五个转变”作为今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的主题,进一步把整改思路贯彻到今后的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同时,我们积极运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指导正在进行的《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全国水文科技发展纲要》、《全国旱情监测站网规划》、《全国饮水安全应急监测规划》、《全国水文实验站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中,使这些重要规划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6、促进了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局领导深入内蒙古通辽、赤峰等基层水文单位和我局职工家庭,看望慰问基层职工和困难职工,向他们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切实关心群众冷暖,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以“争创文明处室”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褒扬先进,促进了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近期,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再传捷报,分别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和中央国家机关“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陈自强司长为首的部第三指导检查组认真履行职责,深入指导,扎实工作,为我局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成效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指导检查组成立后,立即来我局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在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阶段和重要环节,他们都亲临我局,参与了我局所有重大活动,并全方位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特别是陈司长、崔主席两位组长对我局的材料仔细审阅、认真把关,并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指导检查组的同志态度谦逊、作风踏实、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水平,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可以说,没有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水文局学习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部第三指导检查组近半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精心指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继续对水文局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同志们,水文局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中央和部党组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方式还较为单一,创新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有些问题虽然有了解决思路,但由于受现行体制机制的制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三是年末岁初业务工作比较繁忙,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学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学习实践活动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关键还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发展措施等成果用于指导和推动今后一个时期水文、水利信息化事业科学发展,重点是把整改落实方案中提出的整改项目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局党委提出如下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近期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中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当前水利中心任务和水文、水利信息化中心工作,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要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的长效学习机制、领导决策机制、干部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要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整改落实力度。整改落实方案已经印发各部门。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关系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文、水利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在水文、水利信息化部门的深入贯彻落实。要把整改落实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本人对整改落实工作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局党委对整改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和具体负责人。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整改落实项目的第一责任人,要在负责局领导的领导下,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所承担的整改落实任务,进一步细化整改落实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处室要积极协助,主动配合,认真履行好职责范围内的整改落实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整改落实方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利发展的新变化以及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实践的新发展,针对整改落实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实事求是地完善整改落实方案,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更加符合工作实际。

四是健全督查制度,切实把整改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整改备案制度,对需要整改的问题逐项整改、逐项销号。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各牵头部门要定期向局党委报告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要建立公示监督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向群众公布解决问题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整改落实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全程跟踪检查解决问题的进度、质量和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整改落实工作的全面完成。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8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法学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22-02

近年来,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每况愈下,法学专业也因此成了教育部的“红牌”专业。法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的同时必须兼顾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其致力于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其相适应,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亦是如此。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为配合法学专业理论的教学而进行的与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教师讲授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所谓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到社会中去锻炼、学习、观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目前,各理工科院校为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知名度,各院校在讲授理论课之余,利用大量时间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专门设置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主要有法律咨询、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到公检法实习、法院听庭、疑案讨论、毕业实习以及结合法学专业特点专门安排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等等。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及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体。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极为丰富,包括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课程,其着眼点是让学生掌握当前的热点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它的课外实践教学通常是到各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现场实习,并且还组织学生志愿者由教师带队到偏远山区进行法律咨询,既满足了农民需求又得到了锻炼,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主要有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几种实践教学模式。(1)案例教学。这是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一种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以虚拟方式重现现实中的法律案例,将所发生的法律实践带入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获得真实感受,使学生通过对法律事件的亲身体验、阅读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蕴含其中的法学理论。(2)模拟法庭教学。主要是指把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虚拟的法庭审判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案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公开有序运行,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法律训练,使枯燥乏味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可以弥补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不足。(3)诊所式教学。我国自2000年起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有10所高等院校在传统法律实习的基础上,引进了诊所式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在法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诊所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学习态度、职业技巧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不仅习得法律活动的技能、职业道德、法律与社会知识,而且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但是,各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于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所理工科院校对于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也不一致,致使有些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处于相对脱节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理工科院校文科学院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既想依托理工背景取长补短,又想参照综合院校文科实践教学特点,来制定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案,结果造成指导教师在操作中理解的偏差,致使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二是实践环节安排单一化。在进行实践环节操作过程中,比如说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基本上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对校园内的问题进行调查,每学期都是一样的安排,没有实质性改变。三是实践环节形式化。各学院每学期都有实践环节,但是,都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给学生一个成绩,实践环节即告结束。

三、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法学本科教育的高校已达到600多所,除了综合性大学和专门的政法院校外,大多是理工类大学,这些理工类院校的文科专业建立较晚,学科特色不明显,教学规模较小,教育层次不高。但是,理工科院校又具有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在专业背景和实践基础上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所以,理工科院校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值得深入研究。

(一)确定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核心,旨在解决法学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在不少人看来,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就是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院庭审旁听、社会调查、教学实习等活动。但这些活动不等于法学实践教学的全部,不能将二者等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调查研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理工科院校培养方案中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如下构想:

1 一年级学生的实践环节。第一学期,除学习理论课及军训以外,在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没有具体要求。要想为以后的实践环节打好基础,就要在学习理论课同时,增加一些实践内容。比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的审理,使学生尽早熟悉法律思维;组织学生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模拟法庭演练,使学尽很快进入法律角色;邀请法学专家和法律事务工作者到学校讲学,使学生了解一般的法律实务。第二学期,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已有所掌握,如民法学、法理学、刑法学等。这一学期实践环节主要有社会实践及读书报告。社会实践要求指导教师首先对实践环节做出具体计划,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到法院旁听审理,也可以到市内各监狱进行参观,还可以到市内各社区或法律援助机构进行法律咨询。同时,教师要进行指导,认真审阅实践报告,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对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要进行审查。读书报告是要求学生按照指导教师规定的必读书目进行认真研读,使学生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写出读书心得。

2 二年级学生的实践环节。这一学年的实践环节可以有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演练等。社会调查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去各个社区、妇女联合会、法律援助机构及监狱等实地考察。模拟法庭演练要求指导教师在组织模拟法庭时,一方面要按照真正的法庭进行布局,严格按照法庭的规格设置;另一方面,选择有理论探讨价值、涉及多方面法律关系的案例。在模拟法庭训练课程中要以较复杂的案例为素材,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比赛获取如同律师那样处理、分析实际案例以及出庭辩论等经验和技巧。在做模拟法庭训练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卷,使学生从总体上了

解案件的案由及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终止的事实,从中找出证据、有关法律的要点及适用法律规范,并形成自己的意见等。下一步工作是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为开庭打好基础。接下来就是开庭,即对真实的法庭做一次全程的演示,让学生现场感受到法律程序和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从中学会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的方法。模拟法庭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模拟法庭之后的讲评,要告诉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知识欠缺,哪些需要改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提高自己的评判能力。

3 三年级学生的实践环节。这一年学生主要是对法律诊所的学习及模拟法庭的演示。其中法律诊所式教学是这学期的实践重点,诊所式法律教学如同医学院学生实习一样,要使学生在接触真实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中运用法律知识。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不仅学到实际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必须学会权衡法律,掌握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使其在足够的压力环境中练出会谈、咨询、辩论、写作等各项能力。这学期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 四年级学生的实践环节。这一年主要是对以上实践环节的巩固,主要方式是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到公检法部门去实习,可与当地公检法部门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输送学生去基地实习,在现实中了解公诉、审判等法律程序。另外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论文写作,这是四年大学生涯的结晶,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师也非常认真,以求论文尽善尽美。

(二)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路径

理工科院校应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确立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探寻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是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根据目前的人才需求,理工科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掌握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为此,理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师资队伍的能力和优势来决定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最优化,培养更多宽口径、复合型的法学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月娣,论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2]曹兴权,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商法教学之困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6)

[3]杨征军,鲁玉兰,法学实践教学法探析[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工科实践论文范文9

Liao Liang

(School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China)

摘要: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构建了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ims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we put forward the design though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which the ability training is the main line, construct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t fully reached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Key word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training of talents;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69-02

0引言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定位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时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不仅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治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身体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以开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视野,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西安邮电学院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1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课程体系设计的主体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实践并重、三要素贯穿始终。

能力培养主线: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实验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必要的职业能力。

理论实践并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专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在结构上确保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同样完整,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将强化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充分体现了普通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三要素贯穿始终: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确保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2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同时,以能力为主线分别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的三层次平台,每层次平台下,在理论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构建了多个课程模块,形成了平台――模块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应能力,凸显工程应用型特色。

2.1 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体现专业特色”的方针,将全部课程分为三个平台:

2.1.1 公共基础平台:此平台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包括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此平台约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公共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中,不仅加强了对政治理论、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跨学科选修课、素质拓展类选修课,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2.1.2 学科基础平台: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学科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我们坚持以一级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在关键技术类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技术发展方向设置相应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中,突出“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

2.1.3 专业平台:为加深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此平台课程共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突出实践性。由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的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具体任务与专业课的学习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专业课的设置就必然要强调实践性,其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2.2 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普通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了“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指导,“目标导向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该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基础实践知识、通用实验工具,认知基本实验现象,增强基本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环节,含公共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及认识实习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

第二层次为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掌握学科、专业基本实验、工程工具,认知学科、专业基本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培养专业的工程实践基本能力,训练分析与解决具体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实践环节,含学科基础及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开放设计型实验等,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含综合课程设计、科研开发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训练、开放创新实验等,面向三、四年级开放。

2.3 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课、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获取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学分方能毕业,课外学分包括:

2.3.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旨在培育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创新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机电产品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开发,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在高年级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和技术开发人才,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等开展的重点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

2.3.2 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主要指在课外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包含: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

2.3.3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3结语

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思路,增加了实践教学模块,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增加了课外学分的培养要求,开设了跨学科、素质拓展系列选修课,充分体现了素质培养的需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新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3).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

[3]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