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激励机制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11:21

激励机制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1

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在阅读论文的时候了解作者的学术研究论点,从而发现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在写作当中做个借鉴。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军领:《“资深员工激励和管理困境”专题研究综述》,《领导科学》,2016(4);

[2]郭彤梅:《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经济问题》,2016(10);

[3]唐小玲:《基于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财会学习》,2016(11)

[4]贾雅茹.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03):102-107.

[5]王晶昕.浅谈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0):259.

[6]陈勇.创新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的几点设想[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36-37.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矫利艳,陈明岩.试论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1):76-78

[2]焦平,徐琳,王小亚,张华.新世纪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重塑良好激励机制的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76-79

[3]左勇.激励机制在地矿勘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137-138

[4]王玉.激励机制在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5(12):75-76+85

[5]夏柏军.浅谈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5):78

[6]程东霞,李龙,隋晓雨,邢晨.人才激励机制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07)197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颖.研发团队培育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付红章.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3]朱镇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难题成因与破解——基于三圈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16(19).

[4]张锋.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以株洲市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4).

[5]郭文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

[6]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7]吴何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职能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8]王金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3).

[9]许丽君.试论事业单位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管理学家,2013,(16).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2

[关键词]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激励

Thethoughtontheincentivemechanismofstockoptions

ChenChan40115050

Stockoptionsasavaliditymannerofsalaryincentive,applyanimportantuseincorporateincentivemechanism.Thispaperanalyzesitsessencefromitsintensionfirstly,reviewingandsummarizingfourtheoreticbases,whichleadtostockoptionsdeveloped:theagencyproblem,transactionalcost,interiorcontrol,biningournation‘scurrentsituations,thepaperstudiestheapplicationpreconditionandproblemsoftheincentivemechanismofstockoptions.Atlastthepaperraisessomesuggestionsforthisincentivemechanism,inthefieldsoflaws,accountinglegalsystem,marketsandcorporategovernance,etc.

一、股票期权的内涵

股票期权在十几年前就在美国产生并交易。股票期权,是指标的资产或商品是股票的期权。它是期权的一种形式,有着期权本身的内涵。目前,我国对股票期权的定义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股票期权(亦称认股权),是指企业根据股票期权计划的规定,授予其高层管理人员(或经理人)在某一规定的期限内(通常为5-10年内),按约定价格(认股价或行权价)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一般在10万元以上),持有这种权利的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弃权。[1]

从理论上讲,股票期权与认股权是有区别的。认股权证是由公司发行的,允许持有者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以既定价格买进一定数量的股票的证明文件。二者的区别在于:(1)对流通股的影响。当期权被行使时,股票只是投资者间流通,而公司的流通股股数是不会变动的;当投资者行使认股权证时,公司要发行新股给投资者,使流通股股数增加。(2)对股权的稀释。股票期权不会稀释股权;而认股权证由于流通股股数增大自然会稀释股权,它主要体现在每股收益的稀释和市场价值的稀释。但实际上,美国公司在采用股票期权时,大部分是采用认股权证的作法。

股利期权应用于公司高层的激励开始于50年代初。1952年美国PEIZER公司推出第一个经理股票期权。资料表明,80年代中期,美国100家最大企业经理的报酬来自于股票期权的只有2%,到1998年占53%.目前,美国年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公司CEO的薪酬构成是:基本年薪占17%,奖金占11%,福利占7%,长期激励占65%,而且,显示出企业规模越大,长期激励所占的薪酬比重越高的态势。1999年,美国最大的150家大公司,79%的公司经营者使用了股票期权激励,其价值占全部奖励股票价值的70%.

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

现代企业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基础上,因此就产生了委托-理论。但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仍然经常是不一致的。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希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从而为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作为人的经理人追求的是自身人力资本(社会地位、才能等)的增值和自身的利益(报酬)的最大化。比较典型的情况就是人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公司的短期利益,从而放弃那些不利短期财务状况却有利于公司今后长远发展的计划。为了减少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股东就要采取激励和监督机制。股票期权这种激励机制将公司的业绩与经理人的报酬相挂钩,经理人成为了潜在的股东,能站在股东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公司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司股东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使经理人从公司股东的长远利益出发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最终使公司经营效率和利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二)交易费用理论[2]

企业和市场是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替代市场会降低利用市场机制的交易费用,但同时又会带来企业内部管理费用的上升。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将企业的经营人员内部化,成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降低交易成本。

(三)内部人控制理论3

由于现实与制度的缺陷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失衡,使得企业的控制权不是掌握在“企业家”手中,而是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这就出现的了内部控制人现象。通过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把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转变为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并且彻底改变内部人的地位和收入状况。

(四)人力资本理论4

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价值是企业最主要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必须与其它资本一样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人力资本又与其所有者经理人不可分离。所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又是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作用的肯定。

三、结合中国实际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用的前提和困难

任何一种激励机制发挥其功效必然有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也不例外,也有其发挥效应的各种因素:

(一)股票激励机制实施的外部前提条件

1、有效的证券市场

有效的证券市场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珐玛1970年对股票市场的严格定义,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总能充分反映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即历史信息、当前信息和内幕信息。市场有效性根据其强弱分为:弱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公司的股价才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即未来的盈利能力。只有在有效市场的前提下,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否则高层管理付出努力,提高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而股价却上不去,其股票期权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他们必然会放弃这种方法,而采取诸如炒作的短期行为来提高股价。此时,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作用也就完全丧失了。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基本处于低效状态,对企业的信息反映比较弱,股票价格中包含更多的是投机性因素,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与上市公司预期盈利向脱节,使得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经理人员的评价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可能会出现绩优公司的股票价值低,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或获利很少;而亏损或薄利公司的股价反而由于投机炒作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处于很高的价位股票期权获利丰厚的不合理现象。此时,股票期权大大降低了其激励作用,在执行中极易出现扭曲现象。

2、发育完善的经理人市场

股票期权作为对经理人的一种激励方式,应与经理人的选择、考评和辞退方式相联系,通过市场来评价经理人的工作业绩。在我国,经理人是一种稀缺资源。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并不健全,很多国企的经营者也不是由真正承担风险的资产所有者从竞争市场来选择,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具有很强的政治因素,从而使经理人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这种形式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目的之一——发挥竞争优势,让市场为公司选择总经理的作用也就变的缺乏实质性意义了。

3、具有完备的法律和政策制度

采取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涉及到许多的法律问题,其中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和《税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下实施存在的问题:

(1)股票来源问题

从国外的上市公司来看,股票期权行使所需股票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公司发行新股时由股东认购的库存股;二是直接回购本公司的股票。现实中,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方案中的股票来源主要采用以下模式:新增发行、大股东转售、以其它方式的名义回购、虚拟股票期权。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模式,股东的利益,公司的长远利益和经营者的利益要有机的结合。

我国《公司法》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它公司合并时除外。”这一规定导致了以上两条渠道的堵塞。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实施的股票期权制度可谓五花八门,极不规范。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股票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2)行权后的流通问题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意味着高级管理层行权后能够通过股票在市场自由流通而获得现金收益。而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采取完全锁定经理层所持股份的制度,如《公司法》第147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并且不允许高管人员买卖本公司的股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38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将其持有的公司股票在买入后的6个月内卖出或在卖出后的6个月内买入,由此获得的利润归公司所有。”这就给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3)税收问题与会计处理问题

在国际上看来,实施股票期权的公司和个人往往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在美国,公司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时,公司和个人均不需缴税,只是在期权持有人行权后卖出股票时,交纳资本利得税。

我国目前对股票期权计划引起的公司税务问题和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内没有相应的税收制度。

除此之外,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没有规范化,一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一大热点。

(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实施的内部环境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特别是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有效运转是股票期权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研究董事和经理人员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并提出建议;(2)研究和审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这就要求薪酬委员会具有独立性和有效性。因为薪酬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程度将直接影响股票期权计划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如果其不具备独立性,则其表决的薪酬制度就有可能并不维护股东的利益。有效性是指其选择的业绩评价标准应该是有效且能够体现一定激励性的,同时是客观的。而我国公司目前的内部治理结构并不完善,这也直接导致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效用的发挥。

四、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一点建议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改善和努力,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议

《公司法》、《证券法》某些条款的限制使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无法实施。因此建议《公司法》《证券法》吸取外国的经验和教训将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在《税法》方面,税收政策可以借鉴美国这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即在无条件股票期权执行时没有税收优惠政策,要交纳所得税:而激励性股票期权机制不需要交纳所得税。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议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来规范和指导。我们应借鉴国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股票期权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尽快制定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三)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建议

资本市场的低效,股票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绩效,这是推广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因此,规范股票发行及交易市场的运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监督及打击股票市场违规行为的有效性。同时我国企业大部分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少,上市公司更少,对于有限责任公司,他们无股可期,期权制难以操作。因此,要加强市场的培育和引导,改善国有股、法人股占主导地位,不能流通的现象,采取必要的方法对市场进行调节。

经理人市场的弱式有效也是制约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建议从制度上承认经理人的功能和地位,加强经理人控制权激励,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国企经营者的选拔、聘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和决定人力资源价格的重大作用。

(四)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目前,中国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能发挥效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能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前提,仍需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制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惩罚措施,防止这种保底不封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向股东转移决策风险,片面追求股票升值的收益,导致新的短期行为。假设两个投资项目由经营者作决策,他们更可能从维护股价,增加自己的期权收入来抉择,而这个方案可能并不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如网络泡沫时期,网络投资不一定会给公司带来盈利,但网络概念却可以推动股价暴涨。因此,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作为一项较新的激励机制,在我国使用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障碍。但我们相信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完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运用将会逐渐趋于成熟,趋于有效。

参考文献:

张先治。2002.股票期权理论及在公司激励中的应用研究。会计研究。7

张杰英、李荻。2002.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理性分析。财会研究。12

杨志高、张庆君。2002.谈企业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商业会计。4

向德伟。2003.有关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探讨。财会月刊。4

韩文连、游文丽。2003.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思考。财务与会计。4

罗鹏、王桂萍、李霖一。2003.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会计。4

王庆义等。2003.论企业经营者报酬的估量、监督与激励机制。会计之友。4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激励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机制出发,分析了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营销这一特殊职业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营销人员的激励问题,更是企业研究的重点。虽然营销人员的奖酬机制相对于企业其他人员较完善,但并不能否认营销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企业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手段

一是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并且只有在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激励,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手段争夺营销人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利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不但注重个人收入水平,而且同样注重职业发展及自我才能的展示,需要企业为其搭建发展的舞台。

二是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欺诈行为在经营领域并不罕见,尤其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体制转变的复杂时期,机会主义充斥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营销领域,缺乏诚信是商业领域的通病。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造成了营销人员的短期行为。虽然国内有些企业实行年薪制或员工持股制度等激励机制,试图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年薪制未能与股权激励有效结合,员工持股操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国内大多数企业也未认识到员工持股所产生的长期激励作用,因此真正实行员工持股(EmployeeStockOwnership)的企业很少,缺乏了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即使企业实行年薪制,也会产生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大肆窜货、盲目承诺、不考虑企业长期利益而影响公司整体营销政策的短期行为。

二、企业营销人员激励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具有传承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思想虽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由最先进、最伟大的马列主义所取代,但其最本质的“论资排辈”、“官本位”、“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依然存在并潜移默化地主导着部分人的思想,使现代激励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大锅饭”、“官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企业中。传统中薪酬往往是个人在组织中行政地位或行政等级的物质体现。现在,有些企业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忽略了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因此员工要想增加收入,必须升到更高职位上。

二是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就中国目前的营销环境,可以说营销理念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但营销行为与营销理念严重背离。中国营销人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国长期投机市场磨砺的产物,注重投机而非凭能力比拼,员工较低的素质同先进的营销理念不同步,理念不能指导行为,激励机制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未能形成企业和营销人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营销人员频繁变换公司,公司也不尽心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最终难以形成双赢局面。

三、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设计

1.建立合理的营销人员薪酬制度。对于大多数企业,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已使企业工资结构线出现偏离,以致公司的薪酬政策不能体现科学合理性。对于企业首先应确定本企业在行为中的地位,在参考本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订本公司的工资结构线,依据工作岗位及其创造价值的大小支付工资。薪酬的制订要兼顾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薪酬设计可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策略。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可采用高弹性模式,以高奖金促发展;处于正常发展或成熟阶段的企业要增加持股比例,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薪酬设计可包括基本薪资、业务奖金、员工持股、保险和福利几部分,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调整各部分比例,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有机结合。

2.制定员工的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营销并非正式职业,更有许多营销人员自己也认为从事营销只是想赚取些资本,因此作为临时性的营销职业,很少有个人设计职业生涯,企业也较少投入精力对营销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营销人员的成长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适合营销人员要求的晋升道路。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有组织中的发展前景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利用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管理,不失为实现营销人员和企业共同目标的一条捷径。

3.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强,客观上也将企业和个人联结为利益共同体。国际许多著名企业特别注重员工软技能的培训,即对员实施企业文化与企业相关内容的培训,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会随着员工离开企业、环境发生变化而尚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本身也不愿意离开企业,因为自己积累的关于该企业的专用知识将随着自己的离开而失去价值,对营销人员是一损失。同时,营销人员的离职也会因岗位空缺、重新招聘、新员工培训而增加企业成本,也会带来业务直接和潜在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加大对营销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是企业应重点考虑问题之一。根据二.八定律我们知道,在企业中往往20%的人创造了80%的效益,这20%的人就是我们称为企业核心人才的人,这当然也包括营销人员,因此在企业资源方面向这部分人适当倾斜也是正常做法,符合优质优价理论。

4.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加大情感投入。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交融。但是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融入、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有些公司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但并未很好的传播,使公司文化没能深入分公司或子公司,因此存在下属公司文化与总公司文化不一致现象。还有公司因对营销职业的非正确理解,认为营销工作非正式性和短期性,因此不注意对营销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和培养。我们知道,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可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缩短公司与员工的距离,并且通过营销人员,把企业文化传输给企业的合作伙伴和顾客,达到文化营销的目的。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企业在竞争激励、变化迅速的全球市场定位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营销人员特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激励机制,尽最大努力迎合员工需求,提高营销人员满意度,调整员工行为,使员工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体勤.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8-52.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4

关键词:股票期权;公司治理;激励;作用

一、公司治理概述

1、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术语来表达。但从公司治理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在广义上,公司已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2、公司治理的主客体

(1)公司治理的主体

在探讨公司治理主体之前,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即公司是谁的?从传统公司法律的角度来说,股东是理所当然的所有者,股东的所有者的地位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从这个意义说,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传统的公司法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之上:市场没有缺陷、具有完全竞争性,可以充分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样,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然而在现实中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股东的利害作为一种个体利害在很多场合和社会公众的整体利害是不相容的。另外,支撑现代公司资产概念的不再是唯一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它同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在公司的运行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公司就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缔结而成的和约。成功的公司既需要对外增强对用户和消费者的凝聚力,也需要对内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因此我认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不仅局限于股东,而是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在内的广大公司利害相关者。

(3)公司治理的客体

公司治理客体就是指公司治理的对象及其范围。追述公司的产生,其主要根源在于因委托—而形成的一组契约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契约关系具有不完备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因而才产生了公司治理。所以公司治理实质在于股东等治理主体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以解决因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实中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就是决定公司是否被恰当的决策与经营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的对象有两重含义:第一、经营者,对其治理来自董事会,目标在于公司经营管理是否恰当,判断标准是公司的经营业绩;第二、董事会,对其治理来自股东及其他利害相关者,目标在于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否被恰当,判断标准是股东及其他利害相关者投资的回报率。

二、股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在介绍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时都提到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建立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结合点。一方面,由于委托关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了公司治理。另一方面,公司治理过程通过股权激励这个工具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与制衡,以解决因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能有效地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1、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公司业绩有积极作用

为了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我选择了2001年以前开始股权激励的企业中的30家的近三年业绩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股东权益。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为当期的盈利指标,而由于股权激励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因此我同时选择股东权益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两项指标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股权激励的企业在进行股权激励三年后,盈利指标和成长力指标的平均值都要高于全体上市公司的指标平均值。说明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通过运用股权激励,在总体上发挥了对企业经营人员的激励作用,在管理人员的努力经营之下,企业的业绩有所提高。在所选择的30家上市企业中:使用管理层收购6家,股票期权4家,业绩股票6家,经营者/员工持股7家,股票增值权5家,虚拟股票2家。我们将不同激励方式的企业的业绩平均值进行比较。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管理层收购、经营者/员工持股、业绩股票和虚拟股票的企业各项指标之相对较高,这说明了目前这几种激励方式对于企业业绩有较好的帮助作用,其他使用激励方式的企业中除延期支付外基本都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所以可以说目前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发挥了激励作用,进行股权激励的企业总体上有着良好的发展。

2、激励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业绩指标,并解决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利益与股东利益及上市公司价值之间的一致问题。企业经营的成败有市场和竞争等多种因素,但股权激励制度安排影响企业管理行为是否符合股东价值最大化,是支撑企业管理层理性配置企业驱动资产的关键。

因此,公司治理问题包括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二是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三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目前,前两者是大家谈论公司治理的重点,而激励机制特别是股权激励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实践。实际上,股权激励既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手段。在典型的股份公司运作中,股东通过董事会将管理权授予经理层,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管理者对由于自己努力而产生收益的剩余索取权低于100%,从“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立场出发,管理者就有可能偏离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促使管理者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利益工作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便成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3、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现实世界中,公司大股东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用公司股票的市价和红利来衡量),管理者则追求自身报酬的最大化和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薪酬激励制度的核心是将管理层的个人收益和广大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而股权激励正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最好工具。如果说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委托—”问题的话,那么以股权激励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美出现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运动,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授予公司高管更多的股票和股票期权,使其薪酬和绩效(股价)直接挂钩。由于股权激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人激励约束相容问题,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优化激励机制效应的制度安排,由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美国前5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采取了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制度已经成为现代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用以解决问题和道德风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安排。

而在中国,监管层也已经将股权激励纳入到公司治理的范畴。2005年10月,中国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提到:“上市公司要探索并规范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积极性。”2006年1月,中国证监会正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这标志着股权激励在中国有了专门的法规和指引,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新时代帷幕也就此拉开。在这两个文件中都提到,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水平。

因此,提倡实施股权激励,逐步建立起以津贴、年薪、股权等多种方式长短期结合的薪酬激励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更长期地提高公司绩效,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的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董事会成员是主要的激励对象,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将极大地影响董事会的运作驱动机制,有利于董事会成员利益和股东利益的统一,激励董事会成员更多地关注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瞄准公司业绩,也有利于促进董事会更多地关心公司长期利益。同时,股权激励机制的建立将强化董事会的作用,特别是加强独立董事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强化对管理层的约束,使得公司治理结构更为合理,有利于公司更加规范的运作。

4、激励机制能提高公司其他治理主体的福利

广义的公司治理的主体不仅局限于股东,而是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在内的广大公司利害相关者,这在公司治理的主客体中已经论述。由于实施了股权激励机制,公司经营者的行为与公司要求的长远发展相一致。公司要求的长远发展不仅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股东权益这些指标,还包括公司的诚信、人性化、守法性、社会责任感等。受到股权激励的经营者要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以上所有的指标都是他在经营过程要考虑的也必须积极解决问题。这样,对股东而言,由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股东权益等指标的提高,股东能够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对债权人而言,尽管不一定是公司的资产所有者,但它向公司发放贷款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回收;对雇员而言,不仅能够得到较好的收益,还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对顾客和供应商而言,顾客得到的是物美价廉的产品,供应商得到的是顺畅的供应渠道;对政府而言,他管理的实纳税良民,也是能够爱护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从广义的公司治理来说,股权激励机制提高了公司其他治理主体的福利。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5

本文作者:刘立云齐泽旭谭寒冰工作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一)单一的激励方式,无从体现激励的层次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且随着需要的逐步满足,需要层次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每位教师来讲,其需要是多方面的。在低层次需要普遍满足的今天,高层次需要显得越来越重要。1.被尊重的需要日益突出[1]调查显示,目前高职教育受重视不够,被当作学历教育的降级选项。相应地,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社会“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对职业培训的歧视,认为职业教育难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的官本位意识浓厚,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反而成为不受重视、缺乏尊重的群体。在社会上,高职院校地位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比,降低了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在高职院校内,各类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专任教师,而且在各种行政管理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推三阻四,加重了教师工作的挫败感。同时,行政人员往往掌握着学校的各种决定权,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致使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的普通教师逐渐边缘化,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访谈中,希望向行政部门转岗的教师不在少数。2.差异化的需求逐渐显现在有关河北省高职教师队伍的调查中发现,物质方面的需求正在退居次要地位,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被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特长的发挥等需求)逐渐显现。教师队伍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学术经历的差异,也决定着每个人不一样的个人需求。然而,河北省内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求学经历、不同岗位教师实际需求的认真分析,造成激励方式“一刀切”、手段过于单一,没有建立起符合时展的多元化激励体系,激励效果有限。(二)陈旧的薪酬支付方式,降低了应有的激励效果1.兑现奖励不及时恰当的时机实施恰当的激励,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中,时间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具有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绩效的潜力。而大部分高校的奖励办法过于僵化,为了免于麻烦,往往将奖励时间固定下来,表面上使操作程序得到规范,实质上则限制了管理活动的灵活实施。管理者发现表现优异的人才,不能及时激励,扩大激励效果,反而拖延到既定日期才予以表彰,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奖励时间与工作绩效息息相关,无论提升工资还是对出色完成某项工作给予承认,时效性都会影响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但目前,河北省很多高职院校的奖励都是在统一时间,一般选择重要节日进行奖励,或者实行年终一次性奖励,灵活性明显欠缺。奖励工作的滞后性,降低了教师的成就感,影响到其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及时性的绩效奖励能有效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总体绩效。2.配套制度不完善将教师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但在工作业绩定位、分配标准制订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和岗位津贴两个方面。同级同岗一般拥有相同的工资收入,收入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岗位津贴上,这也是采取激励措施的主要方面。岗位津贴一般包括课时津贴和科研奖励两个方面。课时津贴主要依据完成的课时数,部分院校乘上一定的比例系数,但总的来说上课多的教师收入一定高,而教师的教学效果则无从体现。这必然造成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最终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奖励方面过于侧重课题的数量、金额,追求的篇数、等级,对课题的针对性、论文的有效性关注较少,造成研究与现实脱节,出现片面追求多发论文或多做课题现象,忽视了科研质量的提升,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始终在较低的层次膨胀。(三)“中庸”的考评体系,消弱了应有的激励作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的事业单位性质,使得“中庸”思想盛行、“平均主义”普遍。不讲贡献、不论业绩,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收入差别不大,干好干坏一个样,创新者不被鼓励,勤勉者不受表彰,抑制了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着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1.暗箱式的考评程序,影响了考评的客观公正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考评结果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定岗定级,进而影响到个人的经济收入。保持考评的客观公正,无疑是教师激励制度的重要基础。然而,通过访谈和资料查阅发现,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中,普遍存在暗箱操作现象。往往由高校人事部门制定相关考评政策、确定考评方法,各专业院系根据政策规定对教师的工作进行量的考核。在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中,缺乏教师参与,忽视了教师在自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容易与一线教学、科研的现实脱节。甚至个别院校在年终考核的前一个月突击出台新考核政策,使教师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考评的积极性。此外,整个考核过程缺乏监督,教师机械地按要求填写表格,之后就等着学院最终告知考核结果,缺乏公开评议、张榜公示环节,使考核的公正性受到影响。2.笼统的考核指标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部分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联系较多,直接将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照搬到学校,没有考虑到高校教师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造成指标针对性差、过于笼统、不合时宜。同时,在高校内部,47每个学科之间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开展研究的途径方法、研究周期的长短、获得成果的形式各不相同。而考核指标却不分学科、不分专业地“一视同仁”,表面上体现了公平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作祟,消弱了考评的公信力,降低了考评的激励作用。(四)“畸形”的职称评定制度,偏离了建设人才队伍的既定目标[2]高职教育面向岗位、侧重应用、注重实践的特殊性,对高职教师队伍提出了特殊的人才要求。一是在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必须具备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经验、具体岗位经历;二是在养成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必须积极掌握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规律、学生心理。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体系“畸形”,沿用了与普通高校一样的体系,未将“技高”的标准纳入职称评定条件中,造成“技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因为科研的问题处于劣势地位,对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措施不力,不能激发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积极性,影响了人才队伍建设。(五)不健全的科研激励机制,限制了高水平研究的开展1.科研管理机构存在缺陷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科研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缺陷,管理过于单一,体系偏于稳健,使得科研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有限,影响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形成。在科研立项上,小项目偏多、大项目尤其是具有全国影响的项目凤毛麟角,科研工作遭遇瓶颈。要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上台阶,关键在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建设。要完成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拥有健全、高效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效率。2.科研团队建设存在不足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术带头人无疑是科研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基石。然而,目前河北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高屋建瓴的学术带头人,难以凝聚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研究方向普遍比较分散,研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科研合力,不具备承担大型科研项目的实力。部分教师甚至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步骤,不了解如何填写课题申报书;部分科研课题表面上以团队名义进行申请,但挂名的多、实干的少,最后往往沦为单兵作战;部分院校存在校内各专业、各学科不能协同、相互推诿甚至扯皮现象,不能形成跨学科、跨系部的综合性研究合力。种种不足导致科研选题范围有限,科研成果层次偏低,部分论文仍停留在经验总结或案例介绍上,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或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很少,学术含量低,缺少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优化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因很多,但薪酬激励无疑是最直接、最核心的措施。在满足人基本需要的同时,应充分体现一个人努力工作、服务社会的价值,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1.实行绩效薪酬动态化按照岗位的不同实施多样化管理,不搞“一刀切”、“终身制”、“大锅饭”,严格按岗位套改工资,以岗定薪,异岗异薪。无论个人是什么职称资格,只有被聘任,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即使被聘任也要打破终身享受制,在岗一天享受一天,一旦解聘就必须取消相应的工资待遇。其目的在于,促使每位教师努力工作、提高绩效,保证教育的教学效果,从而获得聘任拿到相应水平的工资,做到名实相符。2.实行岗位津贴差异化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岗位津贴标准比较保守,对外没有充分考虑与其他省市高职院校的竞争关系,对内没有充分考虑津贴与贡献的关系,造成岗位津贴均质化。既影响了河北省高职院校内部有效竞争的活力,同时在与兄弟院校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只有实行岗位津贴的差异化,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二)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院校的发展壮大主要依靠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育。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有利于保证从事不同专业、不同性质工作的教师拥有更多提升素质的渠道,有利于留住高素质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1.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3]河北省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环京津、临渤海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北省经济发展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如何适应学科知识、技术应用的变革性进步,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正成为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核心课题。为此,必须制定出适合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来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形式:(1)选送进修。在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期分批安排高职教师到其他高等院校交流学习,条件允许时,可以选送教师到职业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进行进修学习。(2)职业交流。可以利用本校或者友好职业事务所的教育资源,联合进行职业培训与交流,保证教师在掌握一线职业特点的同时不脱离工作岗位。(3)以老带新。采用师徒制,使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定期研讨、交流、验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4)企业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素质,通过企业实践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提升教师队伍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2.培训经费应该充分保障对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视,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在实处,加大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充分保障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短缺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么缩小规模、要么压缩时间,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师队伍继续教育、提升水平工作的开展。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已刻不容缓。(三)完善考核体系建设,落实绩效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已经成为日常奖惩、教师聘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的基本依据,有利于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同行之间充分交流,对彼此的工作、研究有清醒的认识,找出不足,相互促进。针对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改进考核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不同的学科,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和研究周期,差异化的成果形式,因此,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要区分对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考核标准。即便是同一专业的教师,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彼此间的异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一是按教师特点,将教师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三种;二是按教师岗位的不同,将教师划分为“教学岗位”、“研究岗位”、“技术岗位”、“辅助教学岗位”等;三是按授课内容的不同,将教师划分为“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等。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不同的教师考核内容与考核期限都应该差异化对待,以保证考核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让学校切实掌握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能力,促进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2.建立透明的考核程序[4]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岗位普遍呈现金字塔形结构,处于塔尖的教授级教师占少数,处于塔底的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对多数,而他们也将是学院未来的中坚和希望。如何协调好中职教师人数过多带来的残酷竞争,无疑需要严格考核程序,实现透明、公开,保证广大教师的参与权、知情权。首先,应该选择为人正直、有公心的教师担任各级评审委员,或者选择与切身利益较小的校外专家学者参与评审;其次,应该组织教师公开答辩,全面展示教师的个人成果,教师间同台比较;第三,应该拥有合理的申诉和纠正渠道,允许教师随时提出问题,管理部门随时接受质询并及时公布结果。3.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展示不同类型教师的特型成果,充分展示每位教师的个人成绩,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一方面要注重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互协调,能够量化的考核内容一定要量化,需定性考核的应广泛征求其考核方式,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考核方法,让大家心服口服;另一方面,广泛调动学院各方面力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自评、同事评、学生评、领导评,以保证考核成绩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成绩。(四)健全科研管理体系,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科研激励是高职学院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具有凝聚人心、增强科研实力、提升研究水平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河北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进步和科研队伍的健康发展。1.提高科研管理水平[5]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有助于河北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要积极做好项目立项、研究、结题、成果转化等全程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这就要求学院科研机构主动作为。首先,应明确科研发展规划目标,认真做好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科研目标的协调工作;其次,应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快优质成果的转化工作;第三,应严肃科研管理监督工作,既要积极帮助教师课题立项、开展研究,又要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保证所有项目都能够顺利完成结项工作。2.倡导科研团队合作日益专业化、复杂化、综合化的现代科研特点,使得团队合作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任何具有较大价值的研究,都必须调动相关专业人员、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才能取得有效进展。以往单打独斗、不讲协作、埋头苦干的研究模式,已经丧失竞争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科研项目,不仅在院校单位内部,甚至在同行业科研组织之间,都要开展必要的协调工作,发挥不同门类、不同学科的优势,相互协作,才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完成科研任务。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6

摘要:企业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制定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本文介绍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并介绍了一种新的类似薪酬激励制度的股权激励制度。

关键字:国有企业薪酬福利股权

薪酬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而使用不当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而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样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

①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②薪酬要与绩效挂钩。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③适当拉开薪酬层次。反差对比可以建立更为持久的动力。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勉励先进者。但是,层次不要拉开太大,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

④宽带型薪酬结构

就是组织内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替代原有数量较多的土资级别的跨度范围,将原来十几甚至二十几、三十几个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取消原来狭窄的工资级别带来的工作间明显的等级差别,但同时将侮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也就是工资的等级减少,而各种职位等级的工资之间可以交叉。宽带的薪酬结构是为配合组织扁平化而量身定做的,它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的等级制度,有利于企业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方面,给予绩效优秀者比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

⑤重视薪酬与团队的关系

以团队为基础开展项目,强调团队内协作的工作方式正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适应,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其激励效果比简单的单人激励效果好。团队奖励计划尤其适合人数较少,强调协作的组织。

另外,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企业控制,变化因素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

①采取弹利制度。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物质的,有的喜欢精神的,可谓众口难调。以往企业给予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有部分员工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采取弹利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弹利制度给予员工选择福利的机会,允许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

结合起来。另外,企业还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高年限,高职务的员

工更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这样更有利与长期激励。

②保证福利的质量。拿一个简单例子来讲,很多生产型企业都为工人建立了免费浴室,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福利措施。但是企业往往疏忽了管理,浴室里水忽冷忽热,工人抱怨不断。本来是好事,结果却很糟糕。在企业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因此,加强对福利项目的管理才能起到福利应有的作用。在物质激励方面上,薪酬和福利都是比较传统的激励方法。如今,又兴起了一种现代化的激励手段——“股权激励”。

3.股权激励制度

股权激励把公司的股份作为奖励员工的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激励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是一种先进的长期激励手段。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

国内外成熟的股权激励手段有十几种,现只对常用的两种作以介绍。

①股票期权

这是美国企业中运用最多、最规范的股权激励手段。它授予员工享有未来接受股票的权利,是付酬形式的一种。多用于对高层领导人、核心员工的激励。

②期股

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股权激励形式。现在中国企业常用的股权激励形式,大多都是期股的变种。期股指,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实现的对企业股权的拥有。

针对一般的员工,通常股权激励不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员工而言,他们可能得到的股权不可能很多;企业整体绩效与他们的工作关联度及个人收入关联度都太低,股权激励作用不会太大。股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人员,例如,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技术人员等。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另外,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更能用股权这个工具牢牢把这些人才留在企业。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广,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国企改革中,有的企业采取员工持股,对每个员工一视同仁,平均分摊股份,这样的股权激励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股权激励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方法,要想起到积极作用,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们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参照外国成功经验,对其创新继承。

虽然关于薪酬和福利激励制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不应将他们隔离开来。而应将他们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7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配套

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包括奖金、奖品等),在精神激励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单纯物质激励的局限性。有研究表明,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需求会更加关注,而且,层级越高,对精神激励的需求就越强。实践中,应充分重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提高精神激励的比重。虽然从短期看,物质激励和奖金激励的激励形式能快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公司发展根本利益。

2.薪酬的激励力度与绩效的匹配程度不强

薪酬的激励力度取决于薪酬与绩效的匹配程度及员工个人利益与保险公司利益的结合度。如果公司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功能发挥不充分,使员工对公司漠不关心,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职业发展通道相对单一

目前职业发展通道相对单一,主要在管理序列内晋升,难以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使广大员工产生“官本位”思想,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

4.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目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公司仅停留在认识到有员工职业生涯这个概念层面,对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较小,员工本人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程度不够,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没有存在的基础。现在,很多公司仅依靠传统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保险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构建保险公司激励管理机制有效策略

1.建立综合性激励机制

建立综合全面的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机制,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文化氛围激励及公共目标激励等有机结合,同时进行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发挥激励的综合效力。同时,突出参与性奖励,让员工了解公司远期发展战略和近期工作目标,使其参与到与其本身工作目标有影响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加深员工对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的了解。通过参与管理,进一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2.构建与薪酬制度相匹配绩效管理体系

薪酬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公司财务能力承受范围内,保持合理水平并进行科学分配,做到有竞争力的同时确保内部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应以员工绩效管理为基础,不是只抓一部分人绩效考核,而应构建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层级人员构建不同的考核体系,持续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鼓励员工多做贡献,多出成绩。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合理分配薪酬,使薪酬的激励功能得充分发挥。

3.构建多层次职业发展通道

针对管理、技术、销售、运营支持不同专业类别员工所从事工作性质的不同,设计差异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构建多通道职业发展平台。同时,结合职级价值评估形成的职级价值等级矩阵,为不同专业类别员工设计专属发展通道。

4.构建长期激励机制

有效运用福利政策作为长期激励,能留住公司管理人员以及关键岗位员工。如保险公司可为员工提供一部分延期福利,为员工办理企业年金、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通过与员工签订延期支付协议的办法来激励与留住人才,如在约定日期之前员工没有提前与公司终止劳动合同关系,可得到约定的收益;如辞离职,则不予支付。通过递延支付形成长效激励,使员工激励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促使员工长期为保险公司服务,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

5.构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根据管理、技术、销售、运营支持不同序列发展特点,在充分考虑承保、理赔、客户服务、销售等类业务情况,构建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设计差异化的职级评定与晋升标准,将绩效考核、能力素质和培训情况等纳入职级评价要素,建立覆盖各专业领域,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使员工发展有目标,晋升有通道。

三、构建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原则

公司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原则与价值理念,同时强调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将满足员工需要与实现组织目标有效结合起来,营造充满信任与亲密感的文化氛围,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使员工心甘情愿地为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才能。

2.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激励过程中,公司应当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标准科学公平、程序公开透明、结果公正有效。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取得的成绩,都要一视同仁,及时给予认可。在实践中,还应不断检视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激励措施公平合理,能够充分调动大部分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激励的作用。

3.建立灵活转换机制

实施人性化的激励管理方式,在激励管理工作中重视激励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管理条件、不同层级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激励的针对性,促进员工认可管理方式,遵守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当注重对激励机制管理质量的考评,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估,为激励机制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四、结语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8

(一)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通过从事企业所需的劳动从而获得的报酬。一般而言,薪酬管理有三个目标效用:激励员工高效工作、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技能、吸引并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较之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薪酬管理具有敏感性与特权性,且被广泛应用,薪酬管理制度普遍遵循补偿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透明性原则、方便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作为最广泛被应用的激励措施之薪酬管理,显而易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举足轻重。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通过对员工薪酬成本的控制,既向参与劳动的员工给付了合理报酬,又为企业带来了产出,创造了更多收益与社会价值,循环反复,是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总成本的有效措施;其二,帮助企业不断吸引人才、葆有人才,并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干事创业,始终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续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最直观的评价,正向激励功能显著。其三,提振企业文化建设,支持企业变革并帮助企业塑造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实中的企业文化变革往往伴随着薪酬管理变革,甚至薪酬变革先行,正是有效利用了薪酬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当下,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员工而言没有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对企业而言又没有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不甚合理的薪酬管理最终使得企业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以下两个问题表现最为突出:一是薪酬分配方式多元化欠缺,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绩效工资与年终奖金在薪酬中占绝大多数,其他不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或隐利待遇多数仍在试水阶段,尚未形成薪酬分配多元化格局。当前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仍优先考虑企业资本要素,弱化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管理要素等所占比重。现实情况是即便企业通盘考虑了上述要素,仍然会因为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不能与时俱进、薪酬管理方案设计不完备、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企业与企业职工(特别是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等高素质人才)之间尚未构建起经济效益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二是薪酬分配方式与企业绩效管理不同步,存在平均化、浮动小的趋势,企业员工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均不能以薪酬这个结果为导向有力激发每个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具体地说,一方面企业虽然制定了详实的绩效考评方案并以此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水平的主要依据,但是,不同档次的薪酬差距较小,以致绩效考核结果同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贡献值之间的正相关程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设置的浮动奖金薪酬,往往以职工工作年限、职称等级为主要考虑因素,使得以贡献大小为主要考评依据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机制沦为摆设,以致员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薪酬水平没有紧密关联,挫伤员工积极性。

三、改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之路

鉴于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攸关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建立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已然时不我待。一是要在企业上下树立多元化薪酬的薪酬管理新理念。薪酬管理作为一种要素管理机制,就要藉由激励手段来达到考核和管理目的,实现从被动监督方式向主动管理方式的转变,其中,革新薪酬表现形式是关键。即当下之薪酬不完全以货币为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奖金津贴、消费补贴、学习培训、优良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等,既有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又有自我提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激励等。二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企业领导决策能否在全体职工之间贯彻执行,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执行能力与执行意愿等。因此企业领导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正确、到位的评估十分重要,要善于发掘员工的优点,因才制宜,个性化领导,以求效果最佳。同时,在涉及薪酬管理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差异,高度重视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同一员工在不同情况、不同阶段的差异需求,多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渠道,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创新薪酬分配方式,实施团队薪酬。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导致员工绩效目标与薪酬预期等结构性变化,因此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激励和绩效回馈等环节同步入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团队,保证能妥善应对团队成员的适当流动,既不过多增加员工负担也不明显挫伤队伍士气,薪酬在新老员工之间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四、结语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9

在现代公司治理的全球化讨论中,独立董事制度何以成为进入国际思维前沿的问题,何以掀起了一场公司治理改革运动,并成为热点中的沸点呢。总的来说,是与公司腐败问题的普遍化背景有关。独立董事制度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实践运动,作为强化公司监控、完善决策机制的重大改革设计之出路。对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完善的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其作用到底是否如传说中的那样伟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本文拟就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问题阐述一点自己的看法。并就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微不足道的见解。如建立薪酬基金和独立董事责任保险来对独立董事进行有效的激励,从而使独立董事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最终实现独立董事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独立董事激励机制报酬责任

一、独立董事独立性问题

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源自于外部董事(outsidedirector),或叫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director),是相对于英美公司法董事会一化构造下的执行董事而言。在这一词中,“独立”关键所在,“为满足这一要求,一个人应该除了在董事会担任职务和是股东(如果是)外,不应与公司有任何联系。”①在美国,独立董事是指与公司没有聘用关系或其他显著的经济联系的董事。我国的有关部门将其界定为“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②

独立董事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独立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其行为的公正性和判断的客观性。但如何来使独立董事充分体现其独立性,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董事的报酬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责任制度。独立董事的薪酬和责任制度—维系“独立性”的两难选择

(一)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

对于独立董事是否应当从任职公司取得报酬一直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独立董事不应当领取报酬,否则行使职责就不可能保持独立性;也有人认为独立董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就应当收取报酬。从英美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大多支持后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期望独立董事积极工作并以法律责任来督促他们,就应该让独立董事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董事的报酬是由公司股东大会而非董事会决定,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弹性的。除此之外,独立董事不应再从公司取得其他报酬(但是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允许公司董事除了领取薪金之外,还可以参加公司的盈余分成)。对独立董事而言,为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付出劳动,并且取得一定的报酬,是其正当权益之一。《指导意见》第7条第5款原则上明确了“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对独立董事的劳动价值予以了物质方面的肯定。但这种规定有明显的不足:其一,何为适当的津贴呢?缺乏可操作性。强有力的报酬可能在效果上适得其反。如果独立董事在经济上信赖于公司所给的报酬,其独立性就可能受到影响以至削弱。当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且独立董事的报酬颇丰时,独立董事可能会为保住职位而在一些关键性或有争议的问题上依附于董事会,不发表独立意见。这样独立董事的价值无从体现。据悉,安然事件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对独立董事制度最大的改革措施是不再允许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领取最高每年6万美金的报酬,更彻底的是对上市公司向独立董事所服务的机构提供捐助也作了最高限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将独立董事同上市公司的利益割裂开。美监管层也认为,面对数万美元的收益或其他相关利益,独立董事很难保持独立性。这种前车之鉴,我们无疑应当引以为用。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③

我国公司大都采用固定津贴加“车马费”、“误餐费”的办法作为独立董事的报酬。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它未能将报酬与独立董事的工作绩效挂钩,不可能调动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另一种思路是把其报酬与公司业绩更紧密地“挂钩”,但这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其一,金钱奖励对独立董事可能并不重要。一般而言,专家往往视声誉为生命。当然,独立董事也是现实的“经济人”,在缺乏其他激励措施的情况下,期待他们克尽职守未免过于严苛。因而,通过一定方式,给予独立董事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报酬是非常必要的。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相比,独立董事职责范围更广,而对公司事务所掌握的信息却相对不完全,因此任职的责任风险较大,有可能导致独立董事行为矫枉过正,采取过度谨慎和保守的态度而损害公司利益。在决定独立董事薪酬的结构和支付方式时,制度设计者必须努力保持独立董事在自身利益与其独立性之间的平衡,防止独立董事因对薪酬产生不适当的依赖性(如追求任期内更高的薪酬或延长其高薪任期)而丧失其独立性。在薪酬结构方面,独立董事的薪酬应以常规固定货币报酬和公司股票期权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为宜。其中,常规固定货币报酬包括固定年薪和按次计算的董事会会议津贴,该部分报酬与公司业绩无关。1999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纷纷推出股票期权计划,股票市场也作出积极的回应。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和资本风险的分担,股票期权制度可以使持权人(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行使期权的收益与公司发展形成紧密的关系,从而实现充分持续的激励机制,降低公司的成本。对独立董事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独立董事更关注其贡献的长期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在决策过程中采取过度谨慎和保守的态度而损害全体股东的可得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实行期权激励措施时,制度设计者应在公司章程中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将独立董事期权的行权时间和流通时间严格控制在其正常离职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后,并规定严格的期权丧失条件,防止其与内部董事或控股股东形成明示或默示的共谋,被后者以内幕交易利诱而丧失其独立性,造成制度设计的整体失败。在薪酬支付方式方面,独立董事的固定货币报酬可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即将固定薪的部分存入由公司控制的延期支付帐户,只有当受薪的独立董事正常退休或离职较长一段时间以后,该帐户才解冻向其开放。此外,也可将股票期权和延期支付结合起来,对延期支付的这部分报酬可由独立董事选择以现金或公司普通股票的形式支付,这样可以降低公司的现金支出,并提高对独立董事的长期激励程度。但如果将报酬与公司业绩“挂钩”,马上会产生如下第二个问题:

如果报酬与公司业绩挂钩,独立董事将为此耗费过多时间,公司反而可能因此而难觅适任的独立董事。相当部分的专家、学者也会在时间与利益的衡量之下,拒绝出任。而强有力的报酬鼓励可能在效果上适得其反。它使得独立董事对这一职位倍加留恋,因而在关键的问题上就不愿自由发表意见,而偏向于采取短期行为。一旦丧失了独立性,其意见又有何价值?在这一问题上,放眼国外,各国甚至一国之内的不同公司,做法都不一致。

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其一,固定薪酬④;其二为延期支付计划。有些公司规定参与这一计划的独立董事,其固定津贴的一部分(通常是l/4)会被自动存入延期支付户头,在独立董事退休或离职时以公司普通股票的形式支付。其三,股票期权。这类公司呈增多趋势,独立董事的薪酬被引入极大的变量。但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方案应有区别,否则“共谋”危险极易发生。在我国,“上交所治理指引”规定,独立董事应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深交所上市规则”的类似规定也过于笼统,且从其消极任职资格条件“不得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来看,排除了股票期权的可能。而“证监会指导意见”则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种种情况均表明,我国并未对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给予恰当的重视,而任由各公司自行掌握,这样,相当多的公司给付甚少,甚至在聘任合同中对薪酬事宜只字不提。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笔者认为,我国两大交易所都应考虑在上市规则中导入独立董事的薪酬和支付程序规定。总的原则是薪酬制度既要起到激励作用,又不能使独立董事对公司产生依附感,可考虑以下两种思路:第一,采取固定报酬和其他激励措施(如期权等)相结合;第二,采取固定报酬加年终由股东会决定额外报酬的方法。总之,只有正视薪酬问题,独立董事阶层的形成才有坚实的市场基础。

二、独立董事薪酬法律制度缺位

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由董事会制定并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规定独立董事不应该从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的利益。我国独立董事所得到的报酬仅仅是津贴。这种津贴是由上市公司决定的,如果制定过低就起不到激励作用,独立董事必然不会花费过多时间,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决定自己的“投入’;如果制定过高,又会使人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产生怀疑,独立董事是否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现与经营管理层的“合谋”呢?有学者认为股权可以激励董事努力为公司服务,并且以此为抵押约束董事行为。实际上,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经指出:“股份公司的经营,例由董事会处理。……不过,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优点,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重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优点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犹如富豪管事一样,他们往往设想,着意小节殊非主人的光荣,一切小的计算,因此就抛置不顾了。这样,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了。⑤”缺乏股权激励的独立董事与斯密的“经济人”的假设相悖,因此他认为股份公司是无法与私营企业竞争的。但是,公司成长史尤其是两权分立的现代公司出现,足以证明其观点错误。笔者认为硬性要求董事的资格股,就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即如何确立持股比例,因为财富边际递减效应决定,既使持股比例相同的个人因自己资产的差异而激励效应迥异,相反,国外许多公司实践证实,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公司治理一样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这也是笔者强调独立董事必须制度化的原因。

一个有效的薪酬激励方法是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委员会,基金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基金下设独立董事提名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由提名委员会对具备条件的独立董事进行提名、备案,建立独立董事市场。对经由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表决通过聘请的独立董事,由基金委员会发放适当津贴。独立董事薪酬标准应该具有弹性,如尽职尽责,能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机制公开透明,没有欺诈行为,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每一段时间应当由考核委员会对独立董事尽职尽责的表现进行考核,并进行公告,由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独立董事是否真正“独立”的关键在于薪酬的“独立”,其独立是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的。只有建立薪酬基金,统一发放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使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相对独立化和公开化,确保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脱离上市公司的直接控制。独立董事才能真正勤勉尽责。

三、由于潜在的责任与独立董事的报酬不成比例,以致只能造成独立董事回避风险

作为独立董事,难免出现种种责任问题,如“郑百文”虚增利润的违规事实被披露之后,在虚假的信息披露文件上签字的公司董事会成员相继受到惩处,其中包括该公司的独立董事陆家豪。不拿薪金的独立董事陆家豪被处以10万元的罚款⑥,“郑百文”虚增利润的违规行为虽然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但该现象是值得每一位法律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深思的。独立董事要对维护中小股东权益负责,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独立董事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看似一个既轻松又风光的差事,但其责任与执行董事一样重大,同样需要履行诚信与勤勉义务。若上市公司在其年报或中报中造假,独立董事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有的上市公司为了顺应潮流,只顾追捧名人、专家,而被聘任的独立董事名气大、头衔多,身兼数职,公务缠身,往往没有多少精力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公司经营决策益处不大,独立董事获得的津贴,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原有收入而言并不多。但是一旦上市公司出现信誉问题、或者未及时披露信息,或者未能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却可能使独立董事名誉受损,严重者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权利义务的不平衡,降低了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也使许多人对独立董事望而生畏。对于独立董事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和风险,国外通行的做法是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风险。我国证监会应主动与保险公司协商,争取早日设立“独立董事责任险”,尽快使这项与独立董事相配套的重要制度得以建立,以打消独立董事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由上可见,作为舶来品的独立董事虽说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但还不成熟,不够完善,还有待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也希望立法在修改公司法的时候,适当考虑一下有关独立董事的问题,如何使它为我所用,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独立董事作为一项制度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中,我们要适应这种趋势,不断将其丰富完善,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②参见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③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国证券报》2001年8月22日。

④美国大公司独立董事费一般包括两部分—年费及参加会议津贴。年费一般在2---4万美元之间,参加会议津贴为,每参加一次董事会或专业委员会会议1000---5000美元不等。独立董事年平均收人一般为33000美元。参见林凌、常城:《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9月,第21页。

⑤[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3页

⑥《关于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及有关人员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2001年9月27日证监罚字[2001]19号

参考文献:

1、官欣荣《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和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二版

2、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中国证券报2001-04-25

4、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版

5、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版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