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4 15:08:44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春大豆;有机栽培;北疆地区

1土地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为20~25cm。播种前可喷洒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剂,以抑制杂草生长。

2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须茎杆粗壮,节间短,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为最佳,如新大豆1号、新大豆7号、中黄35等。

3播种

播种前可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当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若为地膜栽培,膜下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时,即可播种。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宽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机械条播也可点播。要求种子行覆土严密,压实,减少断条。

4田间管理

4.1疏苗匀苗

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膜下滴灌田,对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查苗、放苗,以避免烂种、烂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证大豆行间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及壮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大豆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运用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以实现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总灌水定额为3500~4500m3/hm2。出苗水:对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可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虽需水量较少,但由于地表蒸发量较大,要根据田间具体情况滴水1~2次,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花荚期:大豆开花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一时期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时还要利用水分对株型进行调控,因此,应采用“小水量、高频率”的灌水原则,适当缩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鼓粒期:这一时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期,缺水会造成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减少,可根据植株生长及天气情况适时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额225~300m3/hm2左右。

4.4施肥

有机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于犁地前深翻经科学发酵的有机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可根据作物需要,运用滴灌技术随水滴施液态生物肥或液化有机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带病种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特别是菌核病多发区,要避免重迎茬或与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连作或间作。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扩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药剂或其他生物杀菌剂进行防治。

5.2虫害防治

新疆大豆种植区,虫害以叶螨为主,种植前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虫源。有虫情危害时,可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或是利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3草害防治

采用滴灌技术,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间杂草生长。但应根据田间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机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剂有针对性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除。

6收获及贮藏

人工收获,可在大豆黄熟70%~80%、叶片脱落时进行;机械收获,当豆叶基本落净、豆粒满圆、豆荚全干时进行。在收获中应当注意,不同品种必须单独收获、脱粒、运输及储藏。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

成污染。储藏前还应对仓库进行清洁卫生、除虫及消毒等处理。

参考文献

[1]杜广平.春大豆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4(4):42-43.

[2]李之国.大豆有机生产及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5(2):119-120.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6] 刘永安,刘雪峰,郭坤友.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应用技术[j].大豆

通报,2003(3):20.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6] 刘永安,刘雪峰,郭坤友.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应用技术[j].大

豆通报,2003(3):20.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4

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科技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完全摆脱普通高校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设置课程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仍然是按照学科体系下的要求在进行,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基本模式。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呆板、缺乏灵活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封闭式培养专业分得过细、相互渗透较少,单一的学科课程门类多、课时长,专业知识面窄;实践性技能学习少,课堂时数多,不利于学生自我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与行业系统共同开发课程的规范性、实效性不足等。例如,某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种子、农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农业机械、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课;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信息与法规、农药及应用、化肥及应用、种子检验、种子贮藏加工、蔬菜种子生产技术、园艺苗木生产技术等专业课;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还有一些单独的实践课程,往往开设在最后作为总结性实习。这种模式是学科体系下的产物,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基本原理是公共课为基础课学习做准备、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做准备、专业课为实践课做准备。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减弱知识的实用性,无法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不能建立起真正的产学结合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优化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原有的课程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弊端逐渐突出,旧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死记硬背能力强,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弱,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重实践、轻理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先具体、再抽象,先讲实践内容比较多、理论少的课,后讲理论多、实践内容少的课,删除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开专而深的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专业课,最后再讲理论课”的原则。以种植专业为例,农学类专业可以这样设计课程体系。

(一)最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

1《.大豆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大豆的栽培区划、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要求等基本情况,大豆灌排技术、大豆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大豆施肥技术、大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大豆优良品种介绍、大豆重迎茬控制技术等栽培技术,大豆加工、大豆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2《.水稻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和发展,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和发育、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品种选育、深耕整田、育秧、合理密植、施肥、灌溉与排水、田间管理、轮栽、直播栽培、陆稻栽培、稻的特殊栽培、稻作病害及其防治等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机械化、收获、检验、贮藏与副产品利用、加工、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3《.玉米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玉米生产概况、生物学基础等基础性知识,玉米的肥料施用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杂交种子生产技术、栽培、高产潜力探索与高产创建、特用玉米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玉米的贮藏、加工、产业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4《.马铃薯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马铃薯的基本情况、生物学特性、品种、繁育等基本情况,马铃薯的栽培制度及栽培季节选择,北方一作区栽培技术,中原———南方二作区栽培技术,西南单、双季混作区栽培技术,间种套作和特殊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马铃薯的采收与储运、马铃薯加工、马铃薯产业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5《.小麦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小麦生产概况、种植历史和现行种植区划等基本情况;小麦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生理生化,育种的遗传学基础和遗传资源,小麦育种目标与育种策略,不同育种途径,品种间杂交育种,轮回选择,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双单倍体育种,麦田土壤耕作,培肥与灌排,麦田种植制度,北方冬小麦栽培技术,南方冬小麦栽培技术以及春小麦栽培技术,小麦各种灾害的预报等栽培技术;小麦的收获与干燥,品质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小麦加工,小麦经济学等后续实用技术。6《.西红柿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西红柿的区域划分、各品种特点、生长发育规律等基本情况,日光温室栽培茬口安排及原则、日光温室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及生理障害的防治等栽培技术,西红柿贮藏保鲜技术、加工及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7《.菠菜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菠菜的植物学特征、变种及品种等基本情况,菠菜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条件、栽培季节与技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提高菠菜品质的途径、加工等后续实用技术。这些课程的内容均包含作物的地理分布、生物性状、生长规律、品种繁育、生长环境、田间技术管理、病虫防治、加工贸易。这样将知识重复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随后开设理论课程

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针对这几门课开设农作物昆虫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农作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理论课。由于有前面七门课程的教学基础,学生对这些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便于对这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三)最后开设实践拓展课程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 重迎茬大豆有很多负面影响,通过选择高产抗病优良品种、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秸秆还田、进行种子包衣、改垄三栽培为45cm窄行栽培、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解决重迎茬大豆存在的问题。

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茎粗变细,节间加长,分枝减少,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开花期以后,光合效率降低,根系活力降低,使得吸收能力减弱,不利于干物质积累。二是对产量的影响,大豆重茬平均减产6.1%~31.5%,迎茬平均减产10.7%。重迎茬1年减产15.9%,重茬2年减产21.4%,重茬3年减产31.1%。三是对品质的影响,重茬1年脂肪降低0.29个百分点,重茬3年降低1.29个百分点,百粒重迎茬降低2.7%,重茬降低3.7%,病粒率、虫食率迎茬和重茬分别增加39.7%、41.6%,导致逊克县大豆单产低,总产上不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大力气提高大豆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农民增收。

1选择高产、抗病的优良品种

农业生产中种子的贡献率为23.8%,根据试验及在逊克县范围内对大豆品种的筛选,逊克县第4积温带应以黑河43号、黑河8号、黑03-3559为主栽品种。第5积温带应以黑河31号、垦鉴豆27号为主栽品种。第6积温带应选择黑河35号、黑河33号为主栽品种。在同一积温带,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块轮流更换使用增产10%~15%,发挥品种增产优

势。

2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改春整地为秋整地,秋整地能将秋季雨水贮存在土壤中,保墒保苗,且能延长土壤熟化时间,提高土壤肥力,既解决了春整地大豆缺苗断垄问题,又提高了产量。经调查,在相同条件下,秋整地大豆保苗率达98%以上,而春整地保苗率只在70%左右。由于整地时间不同,产量也不一样,秋整地比春整地增产12.5%左右。改年年耕、深翻为浅翻、深松(据有关专家测定,深松的深度每增加1cm,可增加蓄水量600 t/hm2),可增加作物产量

15%~20%,是一项很好的增产措施。

3秸秆还田

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不仅避免了因腐烂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以地养地;而且为大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夯实了地力基础。逊克县目前有耕地面积10.56万公顷,有90%以上耕地种植大豆,从1998年开始就进行秸秆还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截至2008年全县应用小型混轮脱粒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还田,面积已达5.33万公顷,有机质连续提高1.0%~1.5%,通过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农田保水蓄水能力,从而达到了保墒节水目的,减少了黑土层流失。经调查,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可增收450元/hm2。

4进行种子包衣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虫害加重,逊克县大豆种植区90%以上发生根腐病,不少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危害严重,并且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要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就要杜绝白籽下地,用适乐时、生物表面活化剂进行种子包衣。经调查,使用种衣剂加适乐时进行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增产112.50kg/hm2,增加收入310元/hm2,提高产量10%~15%。

5改垄三栽培为45cm窄行密植

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是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增加密度实现增产的一项新技术,行距由65~70cm缩小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比常规的垄三栽培技术增产幅度达13.2%。45cm双条密植增产原因:一是增加了保苗株数,扩大了绿色面积;二是植株分布均匀合理,在加大密度的条件下,由于行距缩小,加大株距,缩垄增行,增加绿色面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协调比较好,从而达到增产。经调查车陆乡10户农民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技术,在2009年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平均产量1 271.93kg/hm2,比逊克县大豆平均产量增产15%,比常规大豆栽培增效益564.00元/hm2。

6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

为改善微生物环境,可施用有机肥15t/hm2以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为解决大豆重迎茬养分消耗单一问题,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应用喷浆造粒工艺生产的复合肥,增施土壤磷素活化剂,既能分解土壤中的磷、钾,又能起到固氮作用。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来确定氮、磷、钾的比例和用量,既能节本,又能增效,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经过3年的测土配方工程实施,大豆平均增产幅度为8%,逊克县节省化肥投入800万元,节本增效达1 800万元。

7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进行田间管理,苗期浅趟深松,中耕除草。一定要使用既不抑制大豆生长,又能杀灭田间杂草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生育调控,进行追肥,使用既能促进大豆生长,又能防止前茬农药残留的生长调节剂——奈安叶面肥,防治病虫害,保障大豆植株健壮,以获得高产。

参考文献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豆;生理特点;产量构成因素;高产栽培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1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 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1,2]。三是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2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及提高对策

大豆产量=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每粒重量。只有每个因素都增长且互相协调时,乘积才会增大。而株数与每株荚数是相反方向的,就高产田而言,株数容易达到,且每株荚数、每粒重量受品种影响一般变化不大,粒重受水分影响大一些,但相对于荚数而言变动还是小的。4个因素中,荚数变化最大,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主导因素,增加单株荚数是栽培的主要攻关目标。据研究,单株荚数主要是受主茎节数的影响,主茎节数由栽培条件和品种共同决定。选择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荚数,栽培条件主要是水肥条件和密度大小,群体发育状况与受光条件关系很大。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不同的田间排列对大豆光照条件是不同的,其产量差异也明显,所以等距匀播人工手间苗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3大豆高产栽培措施

(1)选用高产品种。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是铁丰31、辽豆15号。最近出现的新品种有铁豆39、铁豆40、丹豆13等。

(2)选择土层深厚、平坦肥沃,且玉米产量在6 000kg/hm2以上的地块。

(3)保证有灌水条件。旱能灌,涝能排。要保证结荚至鼓粒期灌水,是关键性的措施。

(4)增施农家肥。农家肥是解决co2不足的重要措施,一般施45t/hm2以上。口肥要氮磷钾配合,要保证施过石750 kg/hm2、碳酸氢铵150kg/hm2,或复合肥225kg/hm2左右。开花初期追尿素150kg/hm2,可减少花荚脱落。

(5)注意防止徒长。当花期大豆田里呈现徒长迹象时(叶面积系数超过2、主茎节长超过5cm时),喷施2,3,5-三碘苯甲酸(用纯品45~75g/hm2,酒精溶解后对水525~750kg/hm2喷雾),有改变株型、短化壮杆作用[3],增强叶片功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芽分化保荚,可早熟3~5d。

(6)应用光呼吸抑制剂,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用亚硫酸氢钠,可以抑制乙醇酸氧化酶活性,阻止大豆在光下释放co2,达到减弱光呼吸的目的。用100mg/kg的亚硫酸氢钠喷雾处理大豆叶片后,光合作用强度提高15.6%,抑制光呼吸达32.2%[4,5]。

(7)防治病虫害。大豆蚜虫、红蜘蛛、大豆食心虫三大害虫非防不可,不可延误。可用1.5%乐果粉,或40%乐果乳剂或2 000倍乐斯本喷粉(雾)防治大豆蚜虫、红蜘蛛,用敌敌畏乳油蘸玉米秸或利用缓释卡防治大豆食心虫[6]。

4参考文献

[1] 缑国华,刘俊峰,侯俊奎.粘土地夏大豆机械免耕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5):57.

[2] 盛积贵.黄淮海平原

夏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14-115.

[3] 于兆成,高岭巍,于会勇,等.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24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1):33-34.

[4] 姜海英,徐宝峰,许正学,等.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05-106.

[5] 郭公正,郭慧,岳振国.河南省夏大豆的高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9):17-1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红豆杉;影响因素;栽培技术

红豆杉是国家的一级保护植物,其果实外红里艳,艳丽多姿,又由于很像“相思豆”因而得名红豆杉。红豆杉全身都是宝,又因为自然资源比较匮乏,资源紧张,所以又被称为“黄金树”。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对红豆杉的种植前景一直很被看好,所以,人们也特别重视对红豆杉的栽培技术的探讨,另外,由于红豆杉很稀有并且具有很高的观赏的价值,所以也深受人们喜爱,关于红豆杉的盆栽也倍受青睐。红豆杉在培育和生长过程中对气候、水分、土壤、光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结合红豆杉的生物特性对红豆杉平原及盆栽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一定的探讨。

1 概述

红豆杉的枝、叶、皮各个部分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从药用方面来说,对于肿瘤或者癌症的控制和预防是红豆杉最明显和突出的功效与作用,而且经过临床试验的研究也确实印证了红豆杉在预防和控制癌症上的显著作用,而且它的副作用比较小,控制率也较高。虽然红豆杉不能真正的治疗癌症,但是红豆杉的控制癌症的功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这一点已属不易。

红豆杉,是一种四季常绿的植物,通常称为紫杉,又称为赤柏松。红豆杉属于浅根类植物,主根不是很明显,而侧根则比较发达,是一种阴性植物。红豆杉属于一种濒危的天然植物,是第四世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因此已经被列为我国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甚至也是世界上公认的频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类植物。红豆杉生长的分布范围不仅比较狭窄,而且其数量也是不断的减少。因此,深入的了解红豆杉的种植栽培技术对于红豆杉的繁育和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影响红豆杉生长的因素

2.1 光照要求

红豆杉是典型的喜阴性植物,每年需要的日照数在1300-1400小时之间。每天仅需要3到4小时的日照就可以正常的生长。遮阴密度比较高的沟旁以及山坡林间是红豆杉栽培的优质地段,这样可以避免遭到强光的直射。如果红豆杉种植在遮阴效果不好的地方,在夏季光照较强时也应该进行一定的遮阴措施,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直接的喷水为红豆杉的生长创造湿润的生长环境。

2.2 温度要求

红豆杉喜冷凉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气温在10~12℃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日平均气温在16~21℃时是最适宜红豆杉生长的温度,这时生长的最快。当温度超过35℃或小于零下20℃时就会影响红豆杉的正常生长。当日平均气温在8℃以上时最适宜红豆杉的播种,一般在播后40天左右会出苗。

2.3 降水要求

红豆杉适宜生长在降水较多和湿润的环境之下,年降水量在700~1000mm时才最符合红豆杉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其中,红豆杉对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以70%~75%为最佳,播种期的降水需要是25mm~30mm为最好,移栽期的降水量是35mm~40mm为最宜,而且最好是在阴天进行栽植工作,这样更有利于红豆杉的生长以及后期的培育。

3 红豆杉的平原以及盆栽的栽培管理技术

从前面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在红豆杉的栽培和管理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因此针对前面提出的气候影响条件,在红豆杉的平原以及盆栽的栽培管理技术中应该注意的大概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红豆杉的平原以及盆栽管理技术都是根据陕西地区的实际情况下进行分析的,有着相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因此在此不对其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分别讨论,只是在探讨需要中才单独列出):

3.1 红豆杉的栽植地选择与整地

红豆杉为典型阴性树种,应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在退耕还林地进行栽培时要提前几个月进行整地,整地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尽量选择坡度比较平缓的地面,然后做成台田或者是梯田。如果地形的坡度比较陡,则尽量在整地过程中依据带状进行,或者鱼鳞坑,或者穴状整地。

3.2 栽植时要注意的事项

在栽培的时候应该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适时。红豆杉的栽培应该在前一年的秋季落叶后到第二年春红豆杉萌芽前,这时是最佳的种植时期;②种植距离。最好进行等高的栽培,这样不仅有利于土地的水土保持效果同时也便于对红豆杉的生长过程进行管理;③精细。这主要是指种植过程中要使树种的端直,并且让树根能够得到舒展,另外树周围的土壤也要踏实,树种栽好后进行一定的灌溉、定根,通过对栽种过程的控制提高红豆杉种植的成活率。

3.3 土壤以及肥水管理

红豆杉种植后每年要进行2~3次的除草松土,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争水分、养分和光照条件。在锄地时要注意对树根的保护,离树根较近的也不要深挖。如果是种植在坡地上,由于坡地的特殊地势则注意不能深挖,而在平地时则反之,否则达不到松土的效果。夏季时,由于水分蒸发的快,可以在树冠下用秸秆、草等进行覆盖,通过覆盖不仅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还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以及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等。覆盖的厚度以10~15cm为最佳。

在肥水的管理上,应根据松土除草的时间同步进行,或者在雨后,土壤较湿润的情况下也可。在红豆杉的水分方面,如果遇到旱季要及时进行浇灌,以满足红豆杉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要。不过,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也要注意水土的平衡,在雨水较多的季节里要及时进行挖沟排水,避免造成林地积水的结果。

3.4 病虫害的防范

关于西北地区红豆杉的病虫害主要指的是鼠害,其中主要以中华鼬鼠为主,受危害的主要是10年以下的红豆杉。红豆杉遭受鼠害后主要表现为其根系遭到啃食,从而致使整株树的死亡。每年的3月到4月之间以及9月到10月之间是鼠害发生的高峰时期,因此这这段时期内要更加重视对鼠害的防治,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在栽培区投放灭鼠药以及进行人工捕捉等。

3.5 有关盆栽的注意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过,红豆杉是一种阴性的植物,因此关于盆栽的红豆杉不适宜经常在窗边暴晒,摆放在客厅,卧室,阳台的拐角即可,还要注意在室内不要对着空调直吹,冬天不要靠近暖气,不要随意向盆内丢烟头,茶叶等杂物。关于盆栽的红豆杉也应该注意经常喷水使叶面保持一定的湿度。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应每天喷水两次,喷水的标准叶面滴水为准。如果给红豆杉浇水的话则要一次性浇透切不可三天两头的浇水。关于红豆杉的光照要注意适量的原则,早晚通风两次,且每次以15分钟为宜,早上9点~10点之间是最佳的通风时间。 红豆杉对环境上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有时会出现病害的现象。如果叶面出现枯黄或病虫害,可用甲基托布津,磷酸二氢钾浇灌或喷洒,一般用量是一小袋综合即可。

4 总结

无论是从红豆杉所具有的经济效益与药用作用,还是观赏价值,以及在西北地区进行栽培确实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外都表明,红豆杉在我国的引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发展前景广阔。通过以上对红豆杉生长环境的分析,例如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要求以及栽培管理方法的探讨能够为红豆杉在西北平原地区的栽培(下转第263页)(上接第251页)和盆栽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建议。另外,在栽培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探讨新的方法对红豆杉进行培育,为红豆杉的更好的生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桂芹,刘丽丽.红豆杉的培育与栽植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7):34.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黄豆;优质栽培;施肥;播种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

1深耕与合理施肥

西北地区的土质比较偏向壤土或者沙壤土,有机质在1%以上,也就是说黄豆在西北地区的种植大都在没有灌溉条件的贫瘠土地上且不适合连作,因此对耕地进行深耕细作是十分必要的,深耕细作有利于增强土壤的蓄水蓄肥能力,为黄豆生长过程中所需养分的供养起到较大作用,有利于黄豆的出苗和结荚。

要提高土壤的肥力,除了对土壤进行深耕细作只要,还需要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指的是,既需要在播种前施以一定量的基肥,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壤肥力极其差的田地在苗期进行追肥。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苗田实际情况进行追肥的科学方法,既可以避免盲目追肥造成土壤营养过剩反而不利于黄豆生产,也可以避免缺乏追肥造成豆苗细弱、豆叶色淡、豆叶窄小等黄豆生产缓慢的情况。根据标准可计算出需肥量:平均755m2需要施农家肥3 000kg,此外在总需肥量中需要明确一点:以农家肥为主,适当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其中有机肥和50%磷钾肥的作为基肥在苗期初花期施入,所剩的50%磷钾肥和速效氮肥在苗期分枝期施入。

这两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即在深耕、翻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基肥的施入。

2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包括种子选取,适时播种和集合化栽培播种。

西北地区的气候大多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正是该地区大陆性气候的特殊特征,使得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所需热量存在“一季有余, 两季不足”的情况。结合西北地区气候特征总值如:阳光、热量、水量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的综合状况,在西北地区种植黄豆作物适合采用套种、复种的栽培模式。

2.1种子选取

正如前所讲,该地区黄豆种植适宜采用间作套种的栽培模式,因此需选用那些具有较强的耐荫性,根系较发达,节间比较短且结荚比较密的品种。品种选定之后,为了保证黄豆收成的质量,需要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一定的筛选处理,选择那些色泽和大小大体相一致,颗粒饱满,构造完整且没有病虫害残粒的种子。

2.2适时播种

种子选定并进行前晒之后,还要选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播种,这是实现黄豆丰产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根据西北地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以及黄豆品种的特性,黄豆的适宜播期是在春季初期——4月下旬~5月上旬之间,即要在前茬小麦收获后抢墒播种,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应及时灌溉,喷灌或沟灌均可,但不可漫灌。

2.3集合化栽培播种

黄豆的播种方式既可以采用机械播种,也可是进行人工播种。根据西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情况,鼓励采取集合化栽培播种方式,采取集合栽培播种技术旨在扩大黄豆种植的行距空间,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自然环境,进而实现省种、省肥、省工的目的;还可以在这些扩大的作物空间仍以集合栽培的方式,合理地安排种植其它作物进行套种,实现粮、经、饲多元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根据已有实验的数据显示,若黄豆播种采取集合化栽培方式,在适期早播的条件下将行距空间扩大至70cm,并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这明显能够改善黄豆通风透光条件,避免豆苗细弱、豆叶色淡、豆叶窄小等现象,从提高黄豆的单株生产力,可比黄豆其它高产栽培技术增产50%以上,降低大豆播量50%左右,减少施肥量50%左右。

3间苗与除草

应在黄豆出苗期间及时进行间苗,习苗,留壮苗、大苗和清除杂苗、杂草,这有利于保持较大的行距空间和合理的种植密度,正如在集合化栽培技术中提到的那样,扩大黄豆种植的行距空间,既可以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自然环境,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黄豆的高产和多产,还可以合理地安排种植其它作物进行套种,实现粮、经、饲多元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黄豆出苗期一般是从播种后的1周后开始,间苗工序一般在出苗期黄豆苗装出3、4片叶时进行;除草工序一般是从出苗期延续到开花期,在此期间不定时的进行松土保墒、清理杂草3次左右,遵循先浅后深再浅的原则。

4灌溉和培土

结合西北地区的特征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干燥少雨,可知灌溉是西北地区农作物栽培的重点。春季初期降雨量极小,经常发生春旱,尤其是在结荚初期至鼓粒期更是经常遭遇干旱缺水的情况,应及时的进行灌溉,正如前所讲,喷灌或沟灌均可,但不可漫灌。及时的灌溉既可以保证豆苗结荚的数量,还可以提高黄豆的质量,黄豆籽粒较饱满充实,继而提高黄豆产量。另外,培土最好分多次进行,并且与人工除草相结合进行。

5病虫害防治

在黄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工作,西北地区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食心虫、豆荚瞑、造桥虫、灰斑病、花叶病等。在病虫害防治上要严格遵循防治指标,紧抓防治时间,要注意;不能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以免农药残留在黄豆上,建议可以使用的无公害无残毒的农药有快杀宁、乐氯聚脂、丰保、多菌灵、菊酯类,另外病虫害防治可以与叶面喷肥结合进行。

参考文献

[1]覃初贤.黑大豆资源主要性状观察和品质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1995.

[2]张兴昌.耕作及轮作对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2.

[3]白建军.汤开东.黄豆单株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

[4]吴瑚甲,何盛莲.优质高产黄豆新品种郁丰5号的选育[J] .河南农业科学,2009(11).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大豆;覆膜栽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014-03

大豆是环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1万hm2左右,随着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双垄侧播、全膜覆土穴播等先进栽培技术[1-3]的引进示范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大豆生产能力,产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种植面积不断增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先进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寻求适宜环县旱地大豆覆膜最佳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于2016年在环县虎洞镇砂井子村一农户的承包地里开展了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模式栽培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环县虎洞镇砂井子村一农户的承包地里,该地海拔1 235 m,年降雨量300~400 mm,无霜期145 d,年平均气温9.0 ℃,≥10 ℃有效积温2 675 ℃,年平均日照时数2 618 h。

试验地为川台地,地势平坦,地力肥沃,土壤为黏性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根茬,深翻土地。2016年3月20―21日旋耕土地,同时施农家肥45 t/hm2、尿素225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3月22日划分试验小区,机械顶凌覆膜。4月25日播种。

1.2 供试材料

供试地膜为120 cm宽幅、厚0.01 mm的白色聚乙烯膜,由甘肃天水天宝塑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供作物为大豆,品种为冀豆17号,由环县农技中心洪德许旗科技示范点生产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全膜双垄沟播:起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种子播在沟底;全膜覆土穴播:全地面覆盖,平铺不起垄,膜上均匀撒1 cm厚的细土;全膜双垄侧播:起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种子播在膜侧;露地条播(CK):不起垄,不覆膜,按规定株行距点播。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6],小区面积19.8 m2(6.0 m×3.3 m),小区间距50 cm,用土带压实,重复间距为垄间距(55 cm)。每小区种植大豆198株。试验地四周种植1 m宽保护行。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大豆播种期、出苗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期及成熟期分别测定0~10、10~20、20~40、40~60 cm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成熟期每小区取15株考种,详细测定各处理株高、分枝数、单株结荚数、荚粒数、株粒数、百粒重等经济性状,按小区收获,单收单打测定籽粒产量[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大豆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全生育期内覆膜栽培土壤含水量高于露地条播(CK)土壤含水量,特别在0~10、10~20、20~40 cm土层差异明显。土壤含水量最好的是全膜覆土穴播,其次是全膜双垄沟播,再次是全膜双垄侧播。播种期全膜覆土穴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3.9%,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10.6%)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全膜双垄沟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3.3%,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全膜双垄侧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3.1%,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5个百分点。出苗期全膜覆土穴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3.0%,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10.0%)提高了3.0个百分点;全膜双垄沟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2.8%,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全膜双垄侧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2.6%,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6个百分点。幼苗期全膜覆土穴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2.6%,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8.6%)提高了4.0个百分点;全膜双垄沟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2.0%,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全膜双垄侧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1.7%,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1个百分点。花芽分化期全膜覆土穴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2.3%,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10.9%)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全膜双垄沟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1.7%,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全膜双垄侧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1.6%,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0.7个百分点。开花结荚期全膜覆土穴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1.1%,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9.5%)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全膜双垄沟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0.7%,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膜双垄侧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0.3%,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0.8个百分点。鼓粒期全膜覆土穴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4.0%,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11.8%)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全膜双垄沟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3.5%,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全膜双垄侧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2.7%,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0.9个百分点。成熟期全膜覆土穴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4.6%,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12.8%)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膜双垄沟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4.5%,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全膜双垄侧播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3.8%,较露地条播(CK)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2 不同覆膜栽培对大豆土壤温度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全生育期内覆膜栽培0~40 cm土壤温度高于露地条播(CK)0~40 cm土壤温度。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侧播土壤温度差异很小,为最高,其次是全膜覆土穴播。播种期全膜双垄沟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14.9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14.0 ℃)提高了0.9 ℃;全膜覆土穴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14.3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0.3 ℃;全膜双垄侧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15.0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1.0 ℃。出苗期全膜双垄沟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1.2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19.3 ℃)提高了1.9 ℃;全膜覆土穴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0.8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1.5 ℃;全膜双垄侧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1.3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0 ℃。幼苗期全膜双垄沟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2.5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20.5 ℃)提高了2.0 ℃;全膜覆土穴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1.9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1.4 ℃;全膜双垄侧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2.5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0 ℃。花芽分化期全膜双垄沟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9.1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26.3 ℃)提高了2.8 ℃;全膜覆土穴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8.7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4 ℃;全膜双垄侧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9.2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9 ℃。开花结荚期全膜双垄沟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6.6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24.2 ℃),提高了2.4 ℃;全膜覆土穴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5.7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1.5 ℃;全膜p垄侧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6.6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4 ℃。鼓粒期全膜双垄沟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5.9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23.6 ℃)提高了2.3 ℃;全膜覆土穴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5.6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0 ℃;全膜双垄侧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6.0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4 ℃。成熟期全膜双垄沟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2.3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19.3 ℃)提高了3.0 ℃;全膜覆土穴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1.0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1.7 ℃;全膜双垄侧播0~40 cm平均土壤温度为22.4 ℃,较露地条播(CK)0~40 cm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3.1 ℃。

2.3 不同覆膜栽培对大豆生物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3种覆膜模式栽培大豆生育期均为139 d,较露地栽培(CK)大豆生育期(149 d)缩短了10 d;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株高为119 cm,较露地条播(CK)株高(83 cm)提高了36 cm,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株高均为115 cm,较露地条播(CK)提高了32 cm;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有效分枝为4.5个,较露地条播(CK)有效分枝(2.3个)提高了2.2个,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有效分枝均为4.2个,较露地条播(CK)提高了1.9个;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单株荚数为89个,较露地条播(CK)单株荚数(68个)提高了21个,全膜双垄沟播单株荚数为86个,较露地条播(CK)单株荚数提高了18个,全膜双垄侧播单株荚数为84个,较露地条播(CK)单株荚数提高了16个;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单荚粒数为2.3粒,较露地条播(CK)单荚粒数(1.8粒)提高了0.5粒,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单荚粒数均为2.2粒,较露地条播(CK)大豆单荚粒数提高了0.4粒;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单株粒数为204.7粒,较露地条播(CK)单株粒数(122.4)粒提高了82.3粒,全膜双垄沟播单株粒数为189.2粒,较露地条播(CK)单株荚数提高了66.8粒,全膜双垄侧播单株粒数为183.4粒,较露地条播(CK)单株粒数提高了61.0粒;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百粒重为18.4 g,较露地条播(CK)百粒重(17.2 g)提高1.2 g,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百粒重均为18.3 g,较露地条播(CK)百粒重提高了1.1 g。

2.4 不同覆膜栽培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大豆折合产量3 469.7 kg/hm2,较露地条播(CK)大豆(产量1 818.2 kg/hm2)增产90.8%,居第1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大豆折合产量3 166.7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CK)大豆增产74.2%,居第2位;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大豆折合产量3 126.3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CK)大豆增产71.9%,居第3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侧播等覆膜模式具有较强的集雨、保墒能力,增温效果明显,能显著缩短大豆生育期,优化大豆生物及经济性状,大幅提高产量。建议在环县及周边地区大力推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配套旱地大豆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技术,以利大豆获得高产,取得更好的效益。

4 参考文献

[1] 郭满平.环县大豆全膜双垄沟播丰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9(1):55-57.

[2] 范荣,刘生瑞,刘丰渊.环县大豆全膜垄作侧播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5(5):36-38.

[3] 尹淑莲.浅谈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优缺点[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05-106.

[4] 刘海鹰,薛亮.泾川县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5(2):49-51.

[5] 王海泉,王英,周宝库,等.行间覆膜栽培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5):87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