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5 10:43:39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语言生态 语言环境 语言与生物 语言消亡

生态语言学的建立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作为语言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许多生态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的研究成果既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也可解决现实中各种实际问题,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

一般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学术界对生态语言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其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本文就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语言生态”和“语言环境”的概念

生态语言学始于隐喻。美国学者Einar Haugen在1970年8月的一次报告中谈到“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的概念,也宣告了生态语言学的诞生。在生态语言学里,“语言生态”和“语言环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国外学者有关生态语言学的观点大致包括:Huagen将生态语言学定义为“对人类使用的语言和多语社区间相互关系进行的生态学研究”①,W・Trampe认为语言、语言使用以及与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环境构成了语言的生态系统。Fill认为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在可能改善或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生态语言学家使用生态系统隐喻来描述语言世界系统,并借助生物生态学概念对其做出分析。”。哈特曼和斯托克认为生态语言学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者黄知常和舒解生对于生态语言学的定义是“以探究语言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讨语言运用的生态伦理,揭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

以上的观点概要地说明了生态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那么“语言生态”是什么呢?Hangen 的语言生态的概念是: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M・hlh・usler指出,世界上现存的各种语言构成了语言生态。

国内学者郭志敏在谈到当今语言生态的现状时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2月20日的报告显示: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一半的语言处在危险之中或濒临消亡。范俊军在“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中把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归纳为四大类:一是语种的灭绝与濒危;二是双语和双语方言区的语言单极化;三是局部语言岛和方言岛的同化与消亡;四是弱势语言的结构整合力发生衰变;五是弱势民族和族群的母语权受到抑制。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推断出他们的语言生态概念:语言的多样性就是语言生态;语言的濒危和灭绝就是语言生态危机。这与自然生态的概念类似:生物的多样性就是自然生态的概念,生物的濒危和灭绝就是自然生态危机。

此外,在有些研究语言文化生态的文章里,语言生态和语言文化生态的概念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没有表面意义的区别。也就是说,学者们对语言生态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那么语言环境又是什么呢?

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环境准确地说应该叫做 “语言生态环境”,以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语言环境。②但目前大多简称为语言环境。以丹麦学者Jǐrgen Chr・Bang和Jǐrgen Dǐǐr为代表的生态语言学派认为,语言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语言环境就是包含意识―逻辑(the ideo-logical)环境、生物―逻辑(the bio-logical)环境、社会―逻辑(the socio-logical)环境三个结构层面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生物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环境复杂体。生态语言学就是要研究语言与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张公谨(2001)认为“语言间的互补和共生构成了语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说:“世界上多种语言并存,这是一种人文生态环境”,这就意味着语言也属于人文生态环境。许多学者在论述生态语言学的文章中都提到了语言和人文生态的问题。那么语言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还是完全不同,或是部分重叠的两个概念?

国内学者对生态语言学也有诸多研究,如李国正在他的《生态汉语学》一书中,将语言环境分为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其中外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群系统。娜么塔和胡书津(2005)认为“语言生态环境包括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两个部分,外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群环境四部分所组成,内生态环境是指语言的各构成要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

Hangen认为“语言一般只存在于使用者的大脑中,只有在语言使用者相互之间产生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相关时才起功能作用”,因而部分的语言生态也属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范畴,而某个语言生态体系状况主要由学习、使用、传播该语言的人们所决定。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对生态语言学的语言环境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似乎生态语言学的语言环境即是包含了与语言有关的所有学科的综合概念,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概念。

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大多数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生态语言学家要重新考虑他们是要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还是借用生态学有关理论和生态平衡的概念,进行语言保护研究?还是要利用各学科的理论综合研究语言?如果是第三个,生态语言学的环境则是个相当“大”的环境。由于语言生态学着重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个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又是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等学科也要研究的内容,因此,摆在相关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里面的“分”和“和”弄清楚。

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如果说生态语言学家只是要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那么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

目前生态语言学基本概念之一是:语言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的多样性,多种语言在系统中共存,并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语言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语言研究者常用的经典例子是M・hlh・usler的有关澳大利亚袋目小动物的生态状况的调查。在澳洲大陆曾经生活着许多袋目小动物,可后来这些袋目小动物却被冠以与其属性不符的名字“灌鼠”或“本地鼠”,结果它们被当作老鼠一样的东西而遭到人类的伤害,其数量日益减少。国外研究者把这称之为语言的衰退导致生物的衰退。本文作者认为,就本例而言,这种结论未免太过草率。

人类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这个世界的物象进行范畴划分或分类,赋予物象以不同的名称,同时也就规定了物象的属性。通过语言的传播,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对物象的固定认识。可以说这是导致澳洲大陆这些袋目小动物濒临灭绝的语言原因。但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当初给这类袋目小动物改名时,人们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差,认识世界的深度不够,目光短浅,不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地球、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多么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如果命名者当初没有给这类袋目小动物改名,是否它们就不会处于今天这种濒危状态了呢?是命名的原因还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原因?世界上有多少动植物并没有被改名字,可已经灭绝的和濒危的有多少?是人的意识问题还是语言表达问题?我们还需深入研究。这里似乎又回到了长期以来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

如果说生态语言学家只是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那么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

生态语言学自建立以来,有些语言学家试图从纯粹的生态学角度证明生物的多样性与语言的多样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William Sutherland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③

常识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自然环境的平衡未被破坏。生物的存在状况取决于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语言的存在状况当然也取决于语言生存环境,但自然环境只是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Fernande Krier在研究所有可能与不可能影响葡萄牙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生存的环境因素时,她用了Harald Haarmann建立的生态语言学变量,其中包括种族人口统计、种族社会、种族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因子,这些构成了一种语言的“环境”。

薄守生和董照辉认为:“语言环境是由人口、文化、经济、社会、交通、信息传播等因素构成的,也就是说,语言环境涉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语言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所以说,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高度相关性并不能说明语言的生物属性。

沙漠地区生物数量极少,更不适合人这种物种的生存,也就没有语言存在,可以说在这种区域内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与语言数量和种类高度相关,但人类这种生物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可以改造自然。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世界上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热带雨林、大平原、大草原,在那里生长着成千上万种生物,可是如果这些地方没有人种存在,就没有语言,所以这样“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的地区并不“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

“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这样的结论并不能证明语言与生物的直接关系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语言的自然环境问题。我们也认为自然环境也是语言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个语言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的自然环境并不完全相同。

薄守生和董照辉认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区域会对保持语言多样性形成一个保护屏障,又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屏障,这是自然环境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但不能说明语言濒危与物种消失具有相同的规律。“把语言多样性比附于生物多样性更是缺乏根据,生物是自然的产物,遵循的是自然规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遵循的是社会规律。”④

语言的消亡与生态保护

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是非直接关系。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区未必都有人的存在,没有人就没有族群,没有族群,就形不成社会,也就没有语言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试图证明生物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有着直接联系的学者试图说明人类要想保护和挽救濒危语言,首先要保护生物(包括人类种群)和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为生态的多样化形成了人类种群的多样化,从而形成语言的多样化。但保护和挽救语言远非那么简单。语言的生存、发展、乃至消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战争、宗教、移民、文化等紧密相连,生态环境对语言的直接影响相比之下微乎其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在一份报告(2006)中称 “语言濒危即可能因外部力量所致,如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教育的逼迫等;也可能由内部因素引发,如语言族群对母语的消极态度。内部压力往往有其外部根源,二者都阻碍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代际传承。许多土著民族把自己的弱势社会地位与其文化相联系,进而认为自己的语言没有保留价值,于是抛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以期摆脱歧视,过上稳定的生活,增强在社会中的能动性,以及融入全球市场经济。”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英语成为最重要的沟通语言。据统计,世界上约有15亿人使用英语。英语除了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母语外(使用人口约有3.75亿),它也是世界上 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约有3.75亿)。中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择英语作为优先学习的外语(约有7.5亿)。也就是说,全球有近 1/4的人口能使用流利的或基本正确的英语,而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显示出极强的优势,使得每个国家都对语言政策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各国在反对英语霸权的同时,不得不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据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报告,世界上80%的电子产品说明用英文撰写,66%的科技论文使用英文。

在工作语言上,英国文化协会专员大卫・格莱托说,一个世纪以前,只有外交官或CEO这样的精英人物才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基于全球化的需要,最普通的职员都要掌握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当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

在文化方面,美国正在以技术和娱乐的方式征服世界,造成全世界年轻一代对英语文化的崇拜。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准世界语”。再者,互联网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微软、IBM、康柏等跨国公司都出自英语国家,很自然地,他们要用英语的格式和标准来支配虚拟世界。当互联网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英语自然而然地随之侵向全世界。据报道,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 80%是英语,100%的软件源代码是英语格式。目前,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3.1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15亿人的第二语言是英语;10亿人在学英语;20亿人接触英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英语的全球化。据统计,互联网上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英语电子邮件占80%。

另一方面,从世界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的数量是在不断减少的。据语言学家们估计,公元前,全世界约有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20世纪,就只剩下6000多种了,在21世纪将有70%~80%的语言种类陆续失去它的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⑤据美国萨墨语言学研究所戴维・克里斯特尔于1999年2月在英国《展望》月刊上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会讲的语言共有51种,使用者不到100人的语言有500种,使用者不到1000人的语言有1500种,使用者不到10000人的语言有3500种,使用者不到10万人的语言有5000种。这些统计数字也许有其不太确切的地方,但它说明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全世界现有的语言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且很多语言面临消亡的威胁。戴维・克里斯特尔在其著作《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指出:“世界上较小社团的语言可能消亡的速度确实值得注意。亚马逊河探险发现了许多新语言,但也发现语言迅速地消亡,因为那里的印第安人被处于统治地位的西方文化所吞没。政治决议迫使部落迁移或分裂,富裕的经济前景将吸引村子里的年轻人离家而去,新的疾病造成死亡。委内瑞拉库卢埃尼河下游仅一个村使用的特鲁迈语经1962年一场流行性感冒,把讲这种语言的人减至不足10人。19世纪,据知巴西有1000多种印第安语,而今天,只有不足200种了。”另据怀斯的统计,目前在秘鲁已灭绝的印第安语达84种,濒危或正走向灭绝边缘的语言有十几种。

根据世界语言要览《民族学》的统计,只有极少数高龄者使用的濒临消亡的语言达426种。同样,自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以来的200多年间里,澳大利亚已有150种土著语言寿终正寝,现在又有100多种语言濒临消亡。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大约6000多种语言,在21世纪,其中有一半的语言行将消亡,200年后,其中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可以这样说,人类有史以来,许多语言诞生后又渐渐消亡了,然而,像今天这样语言消亡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从生物种类与语言种类的关系,或从研究保护生物种类的角度研究保护和挽救语言是无济于事的,或者说是对生态语言学一种片面或肤浅的理解。

结语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它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诞生,这说明人类开始全方位地关注影响自身生存、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努力寻找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最佳办法。对生态语言学存在不同解释和理解很正常,因为它毕竟是个新学科。以上所讨论的个问题是生态语言学的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给以明确的界定。

有学者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至少国内生态语言学在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语言濒危与语言消亡问题、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问题、语言接触中的语码混用与语码转换问题、人们的语言态度与语言转用问题、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问题、网络时代语言符号多样体问题、全球环境下语言政策问题等等。但是,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没有生态语言学概念以前,早已非常丰富,或者说在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上,加入和没有加入生态语言学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生态语音、生态文字、生态语法、生态词汇、生态语篇、生态修辞、生态语用、生态语言规范、生态语言学教学、生态语言学翻译、语言符号变异的生态研究等等,与生态有多大关系,对生态语言学科应用性拓展研究有多大作用,现在还不好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状况,冯广艺(2010)认为我国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语言生态问题,评介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且在相邻的学科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的学科中也不乏研究语言生态的论述,但对语言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还没明确统一的认识。

关于研究的系统性问题,冯广艺说“严格地说,我国对语言生态学的研究还只停留在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层次上,对于语言生态学的核心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的论述还显得很肤浅,真正从学科体系上对语言生态学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研究的论著还很少见到。有的单篇文章中,只是简单地套用语言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谈某些具体问题,给人生搬硬套的感觉。”本文同意这个看法,并认为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处在雏形阶段,整个学科体系都有待完善。

(作者均为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注释

①王晋军:“生态语言: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语言环境与语言生态环境在英语中不会混淆,因为在英语中语言环境为language context,语言生态环境为language environment。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环境教育 校本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简称NSEFC)中包含的环境教育内容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板块明确提出:“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课程资源,” 这说明,《标准》给中学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预留了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使中学英语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可能。本文就高中英语学科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内容等方面略谈一些看法。

二、开发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健康环境价值观的发展。NSEFC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对于中学生了解世界和周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丰富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知识,从认识上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心理发展规律,仅有这样的教育远远不够。教育内容上的距离感,使许多内容对学生来说遥不可及,难以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开发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的环境情感,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环境价值观的发生和发展。

2.有利于构建全面的高中学生环境教育内容体系。NSEFC蕴含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环保出行、自然灾害与防治、保护野生动物、绿色生活、地球生命发展、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珍惜粮食资源、生态家园和全球变暖等方面。从教科书的现状来看,其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增强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方面有其局限性。因此,教科书的现状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环境教育水平的校本教材,以弥补教科书本身的不足。

3.有利于促进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材开发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 教师介入教材发展之后, 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方法和策略的挑战,对教师的教材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开发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开发校本教材时,教师所选用或编制的材料在语言表达上要切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实际,符合其个性心理发展,材料的难易度不能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避免学生产生退却心理。

2. 趣味性原则。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照顾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互补性原则。“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科书与英语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又有主次之分,不能等同投入精力。对于相关主题的内容知识,要相互渗透,互通有无,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与环保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四、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

校本教材运用英语,体现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在内容上首先要新颖,同时也要便于操作。选取材料时,尽量要多涉及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及审美意识,这样容易引起共鸣,激感,产生兴趣。具体应涉入下列几个方面:

世界环境状况概述(World environment overview),包括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环境口号和环境标志等;与环境有关的重要节日,如世界环境日和世界地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和World Earth Day)等、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环境污染的类型(Typys of pollution)、森林保护(Forest conservation)、海洋面临的威胁(Threats to oceans)、能源危机(Energy crisis)等。

五、对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1.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3.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4.校本教材开发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这样才能使教材得到不断修改和完善。

总之, 高中英语学科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一项基本建设。开发校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 使教材设置和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 满足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逐渐加深,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医学知识、英语水平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一些中外合作医疗卫生机要实现顺利发展,需要吸收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所以,在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好英语教学工作是培养更多合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措施,必须要得到有关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重视。

一、做好课程定位工作

英语作为我国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巩固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做好教学模式改革工作

为了保证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到影响,英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融入“教、学、评、做”等理念,从而保证教学和工作实现有效衔接,在顺利完成阶段性课程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并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听、说、读、写等任务,在各种教学实践练习活动中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使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翻译教学法等,辅之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明确课程设计,做好教学内容重组工作

高职护理英语教学工作要突出服务应用、素养培养等教学目标,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课程单元加以归纳,从根本上明确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态度目标。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优化,重点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的写作、听说、学习、翻译等技能都得到提升。

根据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状况选择相应的学习单元,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生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加以培养。所有单元教学工作都要按照程序进行,保证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例如,在听说能力训练中,教师可以增加临床护理中更多较为典型的情境,包括用药护理、入院护理、手术护理、生活护理、出院护理等,并引导学生对专业单词所具有的特点加以归纳,加大专业词汇的教学力度,更好地将学习内容和护理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能够保证高职英语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护理实践活动实现对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护理专业教学特色。

四、通过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从人类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环境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包括空间认知、空间知觉等,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积极融洽的教学环境完成阶段性教学工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更加直接、清晰地开展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务,更加自然、真实地将需要传授的句子、单词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更好地掌握知识。现代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提倡让学生在护理实验室中进行课堂学习,但受到条件限制,英语教学很难都在护理操作实验室中开展,因此,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可以利用课件编辑器重组教学内容,利用系统提供的素材、课件平台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以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高职护理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高职英语教师要结合护理专业岗位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促进我国护理专业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陶三琴.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1):44-45.

[2]李正亚.以护理英语为范例的高职行业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5):160-162.

[3]高波.论中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比较和衔接[J].才智,2015(19):113.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4

范文提示

1) Planting trees

Trees are very helpful and important for us. (树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和有用。)We should plant more and more trees in order to live better and more healthy in the future. (为了将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更加健康我们应该种更多的树。)It’s everyone’s duty to love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爱护和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 It’s our duty to save water(节约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As we know ,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 (我们知道,水对人类来说是非常的重要。)w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没有水我们就不能生存。)The amount of water which is suitable to drink is less and less. (适合人类喝的水是越来越少了。)But some people don’t care about it .(但是有些人却不关心或不在意。)They waste a lot of water in their daily life. (日常生活中他们浪费很多水。)Even worse, they pour dirty water in to rivers.(更糟糕的是他们排放污水到河流里。) They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 too. (他们还乱扔垃圾到河流理去。)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eriously polluted.(很多河流湖泊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the pollution. (人类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制止污染。)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ive happily.(只有这样,我们才过得幸福开心。) If we don’t save water, the last drop of water will be a tear-drop of us.( 如果我们不节约水,那么最后一滴水也许会是我们人类的眼泪)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5.169

1 双语教学

狭义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指通过本民族语和一门外语的教与学,达到让学生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考和交流,课程结束后达到精通母语和外语表达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广义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育模式,在加强外语学习的同时,开始在非外语课程中,用母语、外语两种语言教学,以养成学生用外语思考的习惯。

2 双语教学的模式

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分别为:沉浸式(Immersion model)、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和保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model)三种。

2.1 沉浸式双语教学

沉浸式双语教学指在学校全部或一半时间内,学生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但使用第二语言讲授语言知识,而且使用它讲授部分专业课程。

2.2 过渡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渐转化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3 保持式双语教学保持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原因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而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师不懂专业知识,专业精深的教师又缺乏运用英语的能力,真正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护理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比例仍较低,要实现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3.2 学生原因

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效果与进度。由于招生时受生源限制,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英语听、说能力欠缺,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并使用英语思维,这对他们来说无疑困难重重。因此,听起课来难免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这样的话双语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教师的授课质量也难以保证。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原因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双语教学的开展。教学过程中,有研究者发现,传统的知识讲授法并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枯燥难懂的护理学专业词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无法跟随教师的授课进度。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课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相匹配时,双语教学的最终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3.4 教学环境和条件原因

缺乏双语专业教材和相应的学习环境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适合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的中、英混编教材及原版教材已经很难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接触专业词汇,达到逐步适应的要求。此外,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陈旧和落后,无法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

4 改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的对策

4.1 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校应营造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环境。如设置护理专业英语,为开展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开展各类英语比赛、英语角;提倡在非双语课程也适当的运用英语讲课,理解和运用一些英语词汇;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分进行适当的增加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有利措施。

4.2 因材施教,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1)课程设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应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同时,课程设置应遵循正确的导向和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开发原则,突出接轨国际护理专业特色,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在课时上应重点突出护理人员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强化双语教学,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各个学科之间交融与结合,促使课程设置向着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应注意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等各课程之间的比例、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之间的比例、双语教学的投入应用比例等。

(2)师资培养。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定期召开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会,同时邀请一些目前为开展双语教学,但英语基础良好的年轻教师参加,打造一个老师互相沟通交流的优良平台,同时也能吸引到更多的老师知道并了解双语教学,壮大双语教师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和提高,还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的保证和促进。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3)教材选择。改编别人的双语教学教材与自主编写教材相结合在现阶段比较受青睐。在国外原版教材中选取与我国国情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校情相符的内容,并将一些关键的英文词汇用中文合理的标注出来,做成讲义,在每次上课之前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而将涉及的一些国内外专业书籍名称以参考资料的形式在每个学期之前都告诉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或者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查阅,记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缩减学生用于买教材的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改变“一本教材用到烂”的传统观点。

(4)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例如互动法、案例法、讨论法和情景模拟法等。另外,双语教学要善于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适时合理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有指向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双语教学更好地融入到实践活动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 结 论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作用举足轻重。双语教学应用于护理人才培养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但我国的双语教学的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我们相信,双语教学能够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土壤里生根、开花和结果。同时,我们需要对双语教学的效果不断地、反复地进行科学论证,把双语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运用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讨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9):77.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6

1.1研究对象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011级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共69人,其中男生2名,年龄20-22岁。

1.2研究方法对儿科护理学部分内容进行一个学期的中英双语教学(共120学时)。

教学步骤为:

①建立班级QQ群,每次课前在群里课前预习内容,如本次课程的英语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的疾病讲解概要;

②课堂中用全英文讲解疾病护理程序,制作中英文ppt,教师要求用英文提问本课堂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

③每组学生由一名学生代表做英文课堂总结,代表应该轮流担任;

④布置课后中、英文习题(根据护士资格考试和CGFNS题库改编)。

整个教学中,教师可用中英文授课,但偏重用英语,中英文比例应至少达到6:4。教学内容为: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住院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常见肿瘤患儿的护理。在期中和期末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本科涉外护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的满意情况及其自我评价。问卷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和专家督导审核,保证其有效性。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共发放问卷69份,收回69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3调查结果学生对该双语课程的满意情况调查

2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双语教学的方式对任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当有挑战性的。首先,这对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们的医学双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有海外留学或游学的背景。教学改革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角色从以前单纯的知识讲解者转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如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做展示(presentation)的方式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评阅学生设计的模拟病例,课堂评价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双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给教师增加了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的工作量,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开展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因为有了兴趣,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而课堂的良好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还设置了纯英语环境的情景教学环节,即学生自己设定临床病例、模拟临床环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全英语的角色表演。小组与小组之间还相互评价。教师做最终的评分,作为期末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为了在小组竞争中取胜,学生们必须在课前查阅英文的文献、资料、设计病例和进行排练。所花的时间精力是传统教学时的几倍,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加强了。另外,分组学习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问题和挑战

实际上,通过一个学期的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们的专业英语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对基础英语也更加重视,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将临床课程中学习到的专业英语运用到实践中的锻炼机会。总的来说,这种模式是合理有效的。双语教学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来,如部分学生反映课外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较长,学业负担加重;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也影响到了课堂的参与和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些问题是双语教学开展之初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学习能力,不仅要花费时间精力在课堂材料的准备上,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更要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7

   都市文化研究是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当代城市化浪潮不断升温、迅速扩张,是它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而前沿性和世界性则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2005年12月初在上海召开的“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是国内外首次对都市文化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理论框架与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问题进行的学术探讨,对于中国的都市文化研究的确立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西方,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进入都市化时代的美国,对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研究主要由城市社会学来承担。在中国,由于社会学研究长期以来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农村或小城镇,“这直接影响了城市社会学等知识谱系与理论工具的传播与应用”,使都市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急需加以填补的理论空白。目前,中国都市文化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学科中,而其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是在有关刊物的文学、美学、文艺学栏目中体现。

文化生态学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Steweardm J ? H , 1902 — 1972 )在《文化进化和过程》一书中提出。按斯氏的设想,文化生态学旨在“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从1999年起,文化生态学研究进入了“大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取向集中在城市社会学、传播学以及伦理学等领域。国内文化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体现了当代国内学术界的现实关怀。本文将都市文化的研究延伸至社会语言学,立足闽南文化建设,关注闽南都市群的发展,从语言文化这一微观角度入手,以厦门为个案,对闽南都市语言文化的生态环境构建做尝试性探讨。

二、厦门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

    厦门是一座富有闽南文化底蕴同时又日趋国际化的都市,外来文化和闽南文化的融合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良好的闽南都市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应该是闽南都市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三种语言文化,即闽南语文化、普通话以及英语文化共存共生、平衡发展的语言环境。据此,本研究围绕这三种语言的发展现状调查展开:

   (一)闽南话的生存现状

闽南都市文化具有开放性、移民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特征。这三个特征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闽南都市群在福建政治、经济的地位和发展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为闽南都市文化增添了魅力。然而,文化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语言多样性和方言文化的支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在厦门工作和学习的各类人员,包括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共计200 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了受访者普通话和闽南话的使用情况。问卷共设计50道选择题, 全面了解厦门闽南话与闽南文化生存现状。调查数据见表1。

表1  闽南话的生存现状

 

中小学生

(7-15岁)

大学生

(18-22岁)

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

(30岁以上)

闽南话

43%

    65%

           70%

普通话

   100%

    100%

           100%

 注:(1)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为70 名;

(2)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为70 名;

(3)参与调查的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为60 名。

上述调查表明,在厦门这个迅速发展的著名的闽南都市中,只要掌握普通话,日常交流没有任何困难。虽然成年的当地居民通常能够使用闽南话相互交流,但在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闽南话的掌握与交流却存在一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的普及和普遍使用,使得闽南话的使用场合非常有限。这种发展状况不由得使人对闽南语言文化的留存产生一定的担忧。如何正确处理好普通话与闽南话的关系,保持闽南话的活力与闽南文化特色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普通话现在不应该是急于去覆盖方言。在普通话日益扩大使用场合的同时,地方方言也应深入使用到各地群众的生活领域中去,鼓励市民主动大量地去吸收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活词语。

   (二)闽南都市社会英语语言文化教育的现状

闽南都市群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实践证明,闽南市民的英语教育程度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海峡对岸的台湾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闽南的富强,英语教育的强调不是太过了,而是远远不及。本文通过广泛调研、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语言学、社会学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厦门的英语教育现状做出评估,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英语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生

(7-15岁)

大学生

(18-22岁)

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

(30岁以上)

受过英语教育

95%

    100%

           75%

英语表达流利

   16%

    30%

           20%

 注:(1)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为70 名;

(2)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为70 名;

(3)参与调查的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为60 名。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厦门中小学校和大学的英语教育普及较广,各类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中受过英语教育或者相关培训的比例较高,但真正能用英语流利交流的比例则都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英语教育在大中小学得到普及,受英语教育的学生比例达95%以上,但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较少注重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厦门作为正大步迈向国际化的都市,其国际化氛围仍显不足,英语的使用场合较为有限,使得英语的使用主要局限在学校课堂。

三、 闽南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一) 政府部门的重视

闽南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相应举措。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三个城市,成立后主要保护闽南方言文学、闽南民间音乐、闽南戏曲、闽南民间舞蹈、闽南民间美术、闽南民间手工技艺、闽南民俗、闽南传统体育竞技、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消费习俗等十类项目。福建省非常重视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以加强对闽南地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以上种种举措说明政府已经将大力保护闽南文化生态提到了议事日程,将极大地促进闽南都市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二)2+1模式的语言教育政策

本文认为,闽南都市文化区应借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机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闽南话和普通话想结合的“双语教学”,激发小学生学习闽南文化的热情。应鼓励并加强2+1模式(普通话、英语加闽南话)的语言教育政策,在中学和大学除了开设语文、英语课程之外,还可开设形式多样的闽南话课程,如闽南话短期培训班、闽南话选修 课等。2+1模式的语言教育,既提高市民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又保障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的持续发展,繁荣闽南都市群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构建闽南都市社会的良性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

   (三)加强闽台文化交流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台湾一衣带水,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 一脉相承、相互交融。近年来的“闽南文化热”吸引了两岸各界关注。海西文化论坛、闽南文化节、闽南语歌曲大赛、两岸姓氏谱谍展牒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层出不穷,推动了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五缘”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传承以闽南文化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以及闽南都市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四)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开设闽南语电视频道和广播,宣传闽南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举办闽南话歌唱比赛及演讲活动,创设校园闽南文化的氛围;还可以在校园推广闽南戏曲,如歌仔戏的培训和演出活动,使闽南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闽南文化传播的基础上,以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闽南都市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亮点。

四、结语

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学科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畴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闽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闽南都市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闽南都市文化开放性、移民化、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致力于闽南都市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对于都市社会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地方政府语言政策的制定具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8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英语,高效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40-01

一、引言

初中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庞大的信息利用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关于英语教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并能够通过网络视频教学讲座得到国内外优秀英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指导。同时,网络还可以将枯燥乏味的英语教材内容转换为图形、影像、视频动画等,将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成效。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高效教学模式

1、简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初中英语“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唯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网络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的显著特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简化,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充分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英语教学内容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图文并茂,做到“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物有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成效。

我曾在进行初中英语人教版一年级教学,在讲到关于天气表述的内容时,我先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大量关于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图片,然后先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的不同表达;然后再利用网络链接导入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配乐诗歌朗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四季气候不同的各自特点,待学生对天气季节有一定认识以后,我再播放几个图片,图片上展示相应的季节单词,如rain-下雨、cloudy-多云、sunny-晴天等,我会在播放时点击相应单词,多媒体会播读单词语音,学生再跟读几遍,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越来越多的单词。然后在下一节课我会播放相关图片,学生活跃朗读图片单词,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单词的认识,还能通过师生互动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单词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初中英语的网络信息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可自主获取由教师汇总整理并放置于网络上的相关学习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教学问题,利用任务驱动教学,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集体讨论,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英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成“自主探究型”。

例如,在讲授初中英语人教版第4册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这一单元时,其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理念,我并没有全部照搬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而是设计出下面这样的一个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1)教师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清洁城市公园?为什么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若我们大家都不自觉爱护环境,地球村最终会变成怎样?

(2)选择探究方向:我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人,每组可凭兴趣自主选择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通过分工协作、大胆设想、发挥团体优势,积极探究教学内容。

(3)资料收集及交流: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通过图书馆、网络渠道等查找所需的探究资料,然后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进一步探究论证问题实质。

(4)成果总结: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用英语汇报总结该次探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利用网络优势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更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全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种学习乐趣。

3、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互助协作能力

教育网络信息化的另一特点是网络将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逐步将传统单一的单向师生教学关系转变为双向合作对话关系,教师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协作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

以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world一课为例,我活用网络教学,采用“参与协作”式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网上相关资料,编排出一个小剧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录像等配上合适的对白,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变成动态图画,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展示,让其他人来投票打分,选出“最具创意作品”、“最佳人气作品”等称号。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丰富了教学资源,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对待网络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成效。

三、结束语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探究和解决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挥个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为后续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9

关键词:灾害知识;环保意识;教育;英语体验式教学

1 引言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季节性强、损失严重,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于2006年6月15日共同发起名为“减灾始于学校”的全球防灾教育活动,国家减灾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积极响应此活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2],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学校防灾减灾的工作目标,如全国各学校都应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如课程教育、远程教育,提高学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学校应配备基本安全消防设施,并根据情况与社区共建应急避难场所。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长期生活在相对安定的校园,虽有灾难意识,但是对灾难知识的认知肤浅,应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目前,虽然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普及多种形式的灾难教育,但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就必须多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接受其他语言知识熏陶感染的过程中,提高灾难意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纵观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当把“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为灾难教育切入点,向学生传播有关的灾害知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在学科教学中提高灾难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2 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环保知识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语言教学,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着眼,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围绕着环保主题,笔者开展了研究性专题教学-“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Daily Life生活中的环保”。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Part One:What is the environment? /什么是环境?What 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什么是环境保护?Background/背景信息。

阅读课文中关于环境内容的介绍及其他由教师搜集的印刷材料;认识中国的环境现状;开展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知识宣传;了解一下各地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活动。

Part Two:Which kinds of pollution can we see in our daily life? /生活有哪些种类的环境污染?

阅读关于环境污染内容的文章,重点学习“Shrinking Water Supply Poses Threat to Peace”“Noise,Killer of Mankind”以及“Air Pollution”几个部分。

学习水的主要分类及水污染的来源;学习噪音污染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危害;学习空气污染询问“Where does air pollution come from?”概述成 Air pollution is becoming a severe problem,which mainly caused by transport action and factories production.The air pollution changes the conditions that we depend on,such as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acid rain.It causes many diseases,too.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中国污染状况的记录片;Part Three: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Earth clean? /我们在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

Energy conservation:Use green shopping bags instead of plastics;Turn off the light before you get out;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air-conditioning;Ride a bicycle,or to take a bus instead of a car;Turn down the brightness and voice of your computer。

Water conservation: Recycling of water;Use a washbasin when you wash and brush;Discharge sewage after treatment;Part Four:Comment& Thinking/单元回顾和总结,The beautiful planet of ours is our home.To take care of the world is to take care of ourselves.Let's work together to keep our world alive and well.We rely on the Earth for everything we need to survive,so let's take care of it。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环境保护技能,强调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出发培养出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意识;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因此在英语课堂上的环境教育中,除了运用讲授法之外,还要通过环境问题的具体实例或争议问题来展开教学;注意将英语教学的语言教学目标弱化,各项教学活动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实际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

3 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渗透灾害知识

挖掘教材中教育因素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而体验式教学是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高职英语的教学方法。语言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活动。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已从重新转向重学,教师应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选取《大学体验英语》中一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为例进行说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课堂基本情况

3.3.1 班级背景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0级社区社工1班,计56名学生,年龄19~21岁,每周英语课程4课时,每次2学时,90min。

3.3.2 教材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灾难与拯救”(Calamities and Rescues)。

3.3.3 教学目的

学生能够听得懂、说得出描述灾难常用到的词语和句型;能就灾难这个话题作1min的口头简单描述;能就描述一桩车祸、探视伤员作简单对话;提高阅读理解有关灾难和救助新闻、报道的能力。

3.2 教学步骤

为了体现体验式教学的原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摆脱以往偏重课文,以词汇语法为主的思路,围绕课文主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课堂活动。

3.2.1 课前素材准备

对课文的处理要首先让学生体验。教师对这一课的准备是收集有关“灾难与拯救”题材的图片,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等,把它们做成PowerPoint 文件;剪辑著名的“灾难”片电影用于电脑多媒体。

3.2.2 课堂情景体验

教学在师生共同观看图片、影片的资料中开始。从电视、故事片、纪录片以及音乐片中精选一些片段通过电脑多媒体用于突出语言英语情境和语言应用方法。尽管这些录像资料不能取代授课内容,但可用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区域,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3.2.3 课堂知识归纳

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问题思考并简单写下与灾难拯救有关的表达方法,如果有问题,要求学生主动求助教科书或老师。除此之外,还要写下他们对灾难与拯救的认识。然后,学生讨论问题,口头表达出各自从教科书中找到的答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次具体体验。归纳阶段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通过思考归纳,学生较容易根据前一阶段的经历、观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新学到的知识。

3.2.4 课后语言运用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自主性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注意对学生在脱离课文后的创造性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方式有多种形式的交谈、专题讨论、连贯对话、角色扮演、笔头作文、口头或笔头翻译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积极的语言小环境,调动和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教师的作用及其对课堂的设计、安排、调配等方面的组织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体验英语》每一单元的主题都非常接近生活,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觉得有话可说。以第二册第四单元为例,除了课文上介绍的灾难和拯救工作之外,可以设计如下的课堂活动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1)熟悉有关灾难的名称和与其相关的常用表达;描述一起交通事故。在这个任务活动中,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交通事故,惨烈的描述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有的学生叙述了自己在交通事故中失去了朋友和亲人的悲痛,也让所有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还有学生讲述了我国发生的多次洪涝灾害,以及在自然灾害中体现的人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个口语活动任务由于与学生自身经历和体验有关,容易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表达的愿望。

(2)进行探视伤员的日常对话。与上一活动不同,这样的口语活动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以体现口语活动要真实交际的原则。此时,语言学习本身的重要性是次要的,它只是交流体验的媒介。

(3)设计了15~20个选择题,题目涉及人在处理各种紧急事件、灾难时应具备的安全常识,例如:宿舍发生火灾该如何处理?在野外遇到风暴躲在哪儿?在地铁中遇到危险怎么办?学生活动的具体规则是:分组抢答;每组每次答题人必须轮换;每题一分,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抢到答题权的小组2s之内不能给出答案就由别的组再次抢答,答错的题也可以再次抢答。

(4)上述活动是学生学完这门课基本内容的学习后的一个后续活动。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循环过程,学生们在相关词汇的应用、句子的翻译和口头表达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学生们感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与以往仅仅注重教师讲授的方法相比,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 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体验式教学”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2012年4月绿 色 科 技第4期4 结语

跨世纪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灾难教育和环保意识正作为各种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显现形式,其品位、质量高低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最终影响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学生将来无论是进入政府等公权部门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都会对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他们将承担上一辈环境行为的后果,其环境行为又将决定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因此,学生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今天的灾害知识学习就等于是明天的环境保护。

通过在高职英语课堂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灾害知识传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发现:学习和运用英语知识贯穿课堂的始终,英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听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加强;但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概念和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涉及到一些灾害、环保等方面知识,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单一学科力量微小,无法系统全面的普及灾害知识。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提出可以借鉴传统教学法中的可取之处,把它们融会到体验式教学法中。另外,教师自身的语言水平必须要不断提高以满足学生的多种信息需要。学科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灾难教育中这块主阵地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要重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争取多学科的联合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应对危机和灾难。

参考文献:

[1] 沈金瑞.自然灾害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 文,谢 蜻.生存教育――正确应对危机和灾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