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11-09 00:15:14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1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历史性

愚公移山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渊源。列子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内容底色,傅斯年和徐悲鸿等有识之士完成了其由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轫,则将寓言故事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完成了由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愚公移山》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讲述了北山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它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一样,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但是由于君主文化的主宰、有违山岳崇拜的禁忌等,使得愚公移山作为一种民众的思想和一种小人物的行为没有被重视和提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旧的思想体系被打破,儒家文化被视为封建伦理的代名词,《愚公移山》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才重新被提及。1919年,傅斯年在他主编的《新潮》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人生问题发端》,借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来阐述他自己的人生观,并称为“愚公移山论”,他倡导大众只要永远努力,没有不“竟成”的事,并将目光更多关注到“为公”、“努力”两个方面。1940年,旅居印度的徐悲鸿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先后创作出水墨画和油画《愚公移山》,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民众抗日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胜利。

抗战时期,一方面是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和国共两党争夺政权带来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党内悲观心理、疲劳情绪、过度乐观等错误思想不断交织,如何争取抗战的胜利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艰巨任务。通过深入分析抗战局势,在抗大和中共七大上多次引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将愚公移山与抗日战争联系起来,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并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七大闭幕词,将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从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愚公移山精神的思想性

愚公移山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它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新时期成为凝聚亿万群众的强大力量,根本原因就在于愚公移山精神蕴含着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思想内涵。

愚公移山精神的核心是敢想敢干,开拓进取,遇到困难不退缩,付诸行动不犹豫。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阻挡,愚公没有搬家而去,也没有向困难低头,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外部世界的互联互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愚公坚决地担负起移山这一浩大而艰巨的重任。这种不满足现状、敢于突破,勇于创造的精神就是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感染着愚公,也是中华民族崇尚实干、注重创新的思想体现。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秉性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去争取革命的胜利,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带领广大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是坚忍不拔,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为了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愿望,面对各种困难和质疑,愚公不畏惧,不退缩, “寒来暑往”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叩石垦壤”始终如一地辛苦劳作,正是靠着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实现了美好理想。坚忍不拔是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日渐强盛的不竭动力和思想基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从洋务运动,到走向共和,到,到南昌起义,直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才真正走上了复兴之路。国家主席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精神的根本是团结奋斗,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作为一方长者,愚公自觉作出移山决定,并在耄耋之年身体力行,带领乡邻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挖山的合力。这种团结奋斗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一直倡行的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和合的思想是一致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是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的精神纽带。“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人人好公,天下太平”,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独立,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才换来了中国的富强。

三、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性

愚公移山精神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愚公移山精神虽然发源于寓言故事,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愚公移山精神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激励作用。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和适应新常态的挑战;既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又承受着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压力。面对这种旧矛盾和新问题相互交织的形势,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了无所作为的观望情绪、换挡焦虑的畏难情绪和裹足不前的悲观情绪,这些都阻碍了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往的浮躁心态,学习愚公认清形势,坚定信念,鼓起勇气、奋发有为、克难攻坚,不因一时的矛盾叠加而悲观,也不因一时的利益得失而心悸,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愚公移山精神对于解决党内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少数党员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实际,高高在上,摆官架子;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不负责任地盲目铺摊子、上工程;追求物质享受,甚至纵情声色犬马,奋斗的志消沉;不愿吃苦出力,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进取动力消退等。这些就像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筑中国梦道路上的“一座座大山”,我们必须充分发扬愚公努力挖山的精神,坚持思想不松懈、劲头不减少、力度不下降,从根本上解决党内问题。

愚公移山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一心为公等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源泉。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城市表现、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济源城市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共同价值追求运用济源文化元素进行具体诠释,其本身的提炼和弘扬过程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愚公儿女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的优秀群体。今天弘扬愚公移山精神,重温愚公儿女撼天动地气壮山河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能够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而不懈奋斗,同时大力宣传和弘扬新愚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用先进楷模的精神激励人、感召人,能够进一步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愚公移山精神彻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愚公移山精神诠释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历史的主题,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愚公移山精神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结晶,有着深厚而广泛的民间土壤。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可知论者认为人不能认识自然,更不能改造自然,而可知论者认为人可以认识征服自然。愚公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所涵盖的哲学寓意就在于肯定愚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表明了古人朴素的可知论哲学思想。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包含了原始的辩证思想。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探讨了事物的相对性规律,生发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一是愚与智的关系。愚公虽名“愚”,智叟虽名“智”,但为名的“愚”和“智”只是一个符号,实则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所以寓言以愚和智为名使愚和智达到了辩证的转化,即“大智若愚”、“大愚若智”。二是一与众的关系。愚公成功地通过动员等手段发动了集体的力量来参与移山这一大业,使得一个人的决定成为集体的目标,从而完成了由一到众的转化。三是难与易的关系。移山大业困难重重,看似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愚公及参与者坚定信心,功在不舍,一代一代接着干,在这种精神感召下,移山任务就会化难为易了。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2

急危重症医学部党支部

急危重症党支部于2021年6月8日-10日参加医院组织的“学习百年党史、弘扬愚公精神”的培训,在培训期间我们在济源“杜八联革命纪念馆”、“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和“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接受了革命英雄事迹的教育及“愚公移山精神”的解读,并在翟书记带领下重新宣读了“入党誓词”,整个活动期间感动满满,感受满满,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净化。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故事,选自《列子汤问》。济源是愚公故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从党的“七大”到21世纪,济源人民坚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持续先行,书写了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灿烂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济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组建了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大河里抗日自卫团等地方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配合八路军多次横扫日伪据点,掩护王震、王首道和皮定均率领的部队渡过黄河,开辟豫西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济源先后有近万名青壮年参军参战,支援陈谢大军渡过黄河,开辟中原战场,涌现出数十名特等功臣和数百名一等功臣。1949年10月1日,战斗英雄薛平华、崔定均代表老区人民参加了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把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定义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98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愚公精神满神州——一九八六年元旦献词》把愚公移山精神内涵进一步定义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这要求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新状态迎接新挑战,以新能力引领新常态,以新作为开拓新局面。为此,要保持战略定力,咬住青山不放松;要增强创新意识,开拓进取求突破;要强化优良作风,务实重干勇担当;要敢于不怕牺牲,在浴火中求重生;要排除千难万险,去争取新的胜利;要坚定必胜信念,实现伟大中国梦。即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升华为“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群众与上帝: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上帝”;

二、自觉与觉悟: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

三、信念与胜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四、团结与奋斗:全国人民大众一起来建设新时代,没有什么不能平的;

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作方法上体现目标明确、坚定信心;

二、工作观念上体现解放思想、开阔创新;

三、工作进程上体现艰苦奋斗、锲而不舍;

四、工作艺术上体现发动群众、团结一致;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3

一、关于愚公家族的背景问题

在很久之前,某位人士已有了陶渊明的情怀,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便将本在市集的家,搬到了太行山后。很不幸的是,这位人士,便是愚公的祖祖父。在百年之后,愚公的祖祖父死了,祖父也死了,就连愚公,也年近半百了。

愚公不懂他祖祖父的心,品不出隐居自乐的心境。实在是辜负祖祖父以及祖父的培养啊!

由此观之,愚公愚甚也。

二、关于愚公移山的环境问题

根据现在的法律,明文规定:“不得故意破坏环境”可知,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啊!况且山上有太多的虫虫草草的,那样会伤害成千上万的动物的,那些都是生命啊!愚公却不顾这些,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离集市近一些。这些原因是多么的可笑!如果愚公能一直活到现在的话,那么他早被林业局的人抓走了。

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环境。

由此观之,愚公愚甚也。

三、关于愚公移山的时间问题

我们将以上两种问题归为想象问题,现在这一问题,是实际问题。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4

面对严寒酷暑,旁人的冷言冷语,愚公丝毫不动摇移山的决心。他坚定“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能办成”这个信念,相信只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顽强地干下去,移山就不再是个梦。

在生活中,做事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去定践,坚持不懈,百天如一日地做。迎难而上,困难便会迎刃而解。有人习惯在温室里成长,满足于优越条件,只想坐享其成,害怕吃苦,害怕生活的重担压肩。在通往理想与成功的道路上跋涉,的确是痛苦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不怕苦,苦一时;害怕苦,苦一世。愚公就是以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扫清了道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怕困难,那么,困难将越积越多,难以解决。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5

小议愚公移山

愚公是传说当中的一位人物,他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用自己坚持的精神感动天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是《列子•汤问》中有关愚公移山的记载,愚公移山肯定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他的精神是不是存在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愚公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坚持精神的体现。有时人力是渺小的,就如同愚公面对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人的实力就显得无比的渺小。试想就算是在现代人们用各种高科技仪器,想要移开两座大山也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比五岳还要大的万仞高山,人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但是,愚公敢于去于自然界作斗争,就算他明知自己不敌,他也要去继续战斗。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强悍到极点的精神。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又有哪个国家能妄图去侵略它?如果一个军队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又有哪支军队能与之匹敌?如果一个公司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又有哪家公司能与之竞争?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命运又能对他有什么作用呢?一个永不认输的人,什么东西能摧毁他的意志呢?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我们能学习愚公移山的行为吗?明知道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却偏偏要去完成,那不是不自量力吗?如果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存在的,那么结果也一定不是神话中所描写的那样,而是愚公含恨而死,两山依旧屹立在那里。愚公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代表,他的结局是由人类编写的,当然会是天神相助完成了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总是苛求完美,大自然已经赋予人们超越一切生物的智慧和极其优越的生存环境,但人类却不满足。妄图征服自然界,但是人真的能办到吗?

愚公是可敬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怜的。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6

摘要:《愚公移山》这幅画是徐悲鸿1940 年所作,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到1940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实行全面抗战,就是在这期间创作出来的,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克服困难,战胜日寇。

关键词:《愚公移山》 中国政治 关系

《愚公移山》,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机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这幅作品承载了最多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号召力,他希望每个人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难战胜日寇。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北平、天津、保定等地的人民群众和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纷纷起来支援第二十九军的抗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各界救国联合会、北平市学生联合会等抗日团体和战地的工人、农民群众,积极组织和参加募捐、救护、运输等多种战地服务,全国人民也掀起抗日救亡、支援前线的热潮,给前方将士以巨大鼓舞, 这种形势迫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日本的态度。7月下旬,日军大批增援部队到达中国,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第二十九军官兵虽英勇作战,但未能挡住日军的猛烈攻势。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在南苑战场牺牲。7月28日夜,宋哲元等奉命令率部从北平撤退到保定。7月29日,北平失守。7月30日,日军占领天津。8月初,日军以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向华北腹地大举进攻。1938年,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伪军不断加强殖民统治和疯狂讨伐,加之顽固势力的政策和抗联内部缺乏坚强领导,部队屡遭挫折,到1940年,各部队活动更加困难,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愚公移山》就是在这期间创作出来的,题材取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有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了上天,两座山被神仙搬走了。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有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至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把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成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村,小景置于期间,一挑筐大叔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已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墓,《愚公移山》是徐悲鸿中国画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表现中国民众的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对激励中国民众的抗战斗志无疑起着重大的影响,在绘画的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用于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叶等植物的表现上, 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 ,透视关系, 解剖比例, 明暗关系 ,在构图 ,人物动态, 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人物造型方面 ,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 ,并直接用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 ,这是徐悲鸿的首创 也是这幅作品另一独特之处 ,可以说, 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 , 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愚公移山构思与中国人民看日的危急时刻, 起稿于同圣雄甘地会见及跋涉喜马拉雅山之间, 完成于圣地尼克坦。美术史学家挖掘出的这些多元而复杂的成因和背景,无不酝酿于画家改革中国美术的初衷,徐悲鸿从不是一位纯粹艺术的画家, 在强调写实主义的努力中,从未放弃古典传统与爱国精神。《愚公移山>的开创性,与其说是一种孜孜以求的水到渠成,不如说是画家的人文关怀落在时代的命运上。 因此 愚公移山从诞生之日起注定成为一代画家将自我生命与民族兴亡的现实相系的楷模。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7

可是不幸的是它还不会飞,但前面有一座大山。话说是愚公移山移到这里来的。所以决定自己也要移山,他每天都在努力,最后被媒体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成名,续“天鹅移山”美号”。丑小鸭把妈妈的遭遇告诉了媒体,所以大家都顶小天鹅!把那座山给移开了小天鹅以为自己就可以报仇了。谁知因为媒体都把目光投在小天鹅身上,冷落了小天鹅,所以愚公心里觉得愤愤不平!决定杀了小天鹅。

谁知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愚公成年在山村里呆着,可是旱鸭子哦!这是小天鹅刚刚经过,听到有人喊救命,就把愚公就上来了!

愚公心里很内疚,所以决定帮小天鹅一起报仇!路上遇上了种种困难,小天鹅和愚公你帮我,我帮你就度过了难关!也培养了很好的感情。

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到了,但是小天鹅已经变成大天鹅了。大家都听说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那个养鸡鸭的人以为小天鹅是天鹅的妈妈。所以连声道歉,并且把书名好吃的都搬出来,小天鹅看见她那么好,想放弃报仇,可是愚公说:“你别给她骗了,你妈妈是丑小鸭是她是怎么对你妈妈的,现在看见变成白天鹅了,就像巴结巴结”小天鹅想想也是。所以继续呆在那人的牧场里,找机会杀了它。

过了不久,愚公说想回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所以就回去了,过了几天小天鹅的了流感。这种流感是会传染畜生的,他以为她会把它赶走,谁知她日日夜夜都在照顾小天鹅,看见小天鹅吐血了,还哭了,她的一言一举感动了小天鹅,决定放弃报仇,流感好了以后就回家了。

妈妈和爸爸看见了小天鹅,很激动,小天鹅八一路的事情都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微笑的听着……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政治讨论课 运用

一、巧设疑问,启迪思维

讨论式教学法的前提是创设问题、启发诱导。学贵有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能够“疑处见疑”,而且要善于“无疑之处设疑”。如《政治常识》中“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问题,学生似乎一看就明,处于无疑境地。但是换个角度设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中央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吗?”这一问,看似无疑,实有疑。 我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巧设疑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问题,逐渐造成学生急于解决问题、但却一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于是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我因势利导,适当点拨,要求学生联系高三《政治常识》前三课有关知识原理,进行综合分析;启发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展开讨论,使他们清楚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和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脉络关系。善于设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他们在积极探究中解决认知冲突,使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认识得到升华。

二、教师诱导争论,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新的动力。把讨论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运用,是调动学生好奇心的好办法。

启发式教学最为关键和典型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愤悱情境。创设愤悱情境的最佳办法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讲《哲学常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时,我以中国古代神话《愚公移山》的故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现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以及愚公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与自然斗争的场面,把学生带进愚公移山的情境中。并向学生提出启迪性的讨论题:你认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一种壮举,还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行为?从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迪?愚公移山的神话实质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还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吗?哲学依据是什么?讨论中同学们批判了那种认为愚公移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既然环境那么艰难,就不要在这个地方住了,既然要移山,应该运用高科技。从根本上曲解了愚公移山精神的说法。大家认识到愚公移山体现的是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别说现在,就是再过两千年,愚公移山的精神仍然是必须发扬的。我们应该好好地体会和传承这一精神,从中获得力量,使自己变得更有勇气、更加坚强。

三、创设研究情境,激发讨论热情

培养具有健康、和谐个性的人,是教学的首要追求。为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在教学中引进研究性学习使之与讨论式教学法结合起来。创设研究情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理性的概括,因此创设正确合理的研究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高二《哲学常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内容时,我联系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结合学生喜爱并关注现代科技这一特点,设置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境。学生通过讨论,不仅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掌握发展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信,科技进步会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以更快的步伐前进;相信人类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9

一、 找寻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触点

好的激发“触点”犹如灵巧的开关,轻轻一按,学生的浓厚兴趣便喷薄而出。

1.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讲一段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去感受晏子的机智、幽默。学生对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产生了兴趣,急于探个究竟,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精彩故事,于是学生走入了文本。在讲《智取生辰纲》一课时,讲一段关于杨志失陷花石纲和怒杀泼皮牛二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凝神静听,时而哈哈大笑,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吻合他们的兴趣倾向。许多学生喜欢探险、乐于思考,教师可以采用悬念导入法。例如在教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的时候,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并签下契约,到期不还就让夏洛克割掉他胸前一磅肉。结果安东尼奥到期没有还钱,在法庭上,安东尼奥最终没有被割肉,夏洛克反而破产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课文找出答案。

3.营造真实情境。通过“境”来表现“情”,再通过“情”来深化“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例如: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境界。

二、创新情感沟通的桥梁

1.质疑问难。如《愚公移山》一课,要使学生了解愚公的精神,讲课文时可故意设疑:有人说愚公真是愚蠢,移山不如移屋,说说这种见解正确吗?同学们通过讨论就会得到结论指出,根据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明愚公愚蠢,因为本文是为了通过叙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明愚公精神,并不是从移山与移屋这个角度来说明愚公的,而是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来突出愚公的人物形象。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都有所提高。

2.模仿演示。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学生演示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真是形象逼真,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笑得都流出眼泪来了。还有胡屠户打范进的窘态,让人哭笑不得。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演示了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于勒的精彩片段,把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揭示得生动形象,菲利普遇事的恐慌心态,克拉丽丝遇事的沉着冷静,让人深思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3.巧设辩论。如讲鲁迅小说《祝福》一课,对于祥林嫂的死: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那么,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于我注意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又精心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掘丰富的想象,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

4.小组合作。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学生对下药的过程不太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女同学对这个情节不太清楚,心存疑惑,因为对《水浒传》了解得少。我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内把下药的过程解决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各小组积极投入,有的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刘唐、白胜、吴用、杨志几个重点人物,还有两桶酒。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有的组长当起了导演,让学生演示课本的情景,有当刘唐的,有当吴用的,有当杨志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灿烂的笑容。然后分组展示各小组的劳动成果。你组唱罢我登台,把自己组最精彩的一面展现出来,博得了阵阵的掌声。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多重组合。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以旧带新法和直观演示法。把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与《背影》联系起来,再用多媒体演示“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通过复习旧知识,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导入,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以旧带新法与直观演示法,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