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矿业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8 11:30:38

矿业管理论文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1

1三资综合管理的基本问题

1.1三资综合管理的内涵

三资综合管理理念是在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孕育而生的。它以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企业使用权,促进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最大效益为宗旨,立足于矿产资源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着眼于矿业活动中资源、资产、资本的内在继承性递进关系,侧重于重构政府、企业和市场的三者关系,以期建立和完善一套新型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国有-公用-共赢的产权制度、科学有序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管护制度,以及具体化的代表全民利益的管理主体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与价格形成机制等。三资综合管理有利于三资属性的转化及各自特点的发挥,使矿产资源能与技术、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结合,在矿业生产体系中高效运转,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及相关利益者的共赢。三资综合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委托的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其根本目标是推进、服务市场化改革,建立“简约、高效、明晰、法制、公平、共赢”的矿产资源配置机制,打通资源、资产、资本三重属性转化的梗阻问题,政府的主体功能是全过程服务,而不是与市场争权、与企业争利。三资综合管理的客体是潜在的、未发现的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以及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企业(法人)行为。成功的现代矿业企业,均是通过内部运营机制的“三资一体化”管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产、资本的显化进程),同时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三资综合管理的资源管理指的是政府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行为。政府自始至终贯穿于三资综合管理的全过程。政府代表全民行使管理权力,包括掌握矿产的数量、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态,矿业税费的制度设计,矿产资源的公益性调查及潜力评价,等等。三资综合管理的资产管理,主要是企业行为,是三资综合管理的关键。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下,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体现资源价值属性,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有效利用,使进入经济生产领域的矿产资源创造社会财富,通过矿业市场,使其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的抓手是勘查开发许可证的发放,企业资源性资产经营能力的考察,已知矿产储量/资源量的增减核算及系统统计,企业社会责任和矿业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等。三资综合管理的资本管理,服务于上述的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目标是通过矿产资源资本化,充分体现其内在的资本属性,并与外部矿业资本相融合,以提高资源发现率和资产的高效运营,维系矿产的可持续开发,并实现利益的多方共享及公平分配。政府的重要抓手是个人、企业信用管理和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

1.2三资综合管理的关键点

三资综合管理运行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从国际经验来看,要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必须从整个的矿业生产体系着眼。一个建立完整的矿业生产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包括矿业企业和相关产业的生产企业,其最大需求是盈利和稳定的经营环境;二是管理,包括全国、省级及以下相应的地方政府,包括规范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如行业协会、证券会等准政府机构,其最大需求是对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保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管理;三是公共部类,包括公众、地方社区、各种非政府组织、劳工团体等,其最大需求是社会和环境责任的落实,以及稳定的矿制品供应[7]。这三个部分并未构成某种产业链,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矿业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三资综合管理,目的就是要维持这样一个矿业生产体系高效运转,并达到最优化。为此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矿产资源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实现三资转化并发挥各自功能,首先要有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使价格成为反映市场供需的信号,指引资源、资产的配置方向;其次是要有竞争机制,只有竞争才会有生产力的提高,只有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和高效配置,只有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最后还应有统一的、受到政府及社会监督的市场体系,包括矿产勘查市场、矿业权市场和矿业公司股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矿产品期货市场等,只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才能确保竞争的公平、公正。二是法律健全,产权明晰。产权是资源、资产、资本转化及发挥各项属性优势的基础。资源只有在产权明晰之后才能变为资产,资产只有在产权确定之后方可转为股权,进而获得资本的青睐。矿产资源、资产、资本的综合管理,其实质就是管理者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明确产权的权利或权益,规范产权的流转与变化行为。只要这样,矿产资源的产权才能得到社会承认,才能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与交换,实现赢利与增值。三是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也是发现和使用矿产资源、资产和资本价值的主体,承载着三资显化、转化和融合的重任。要担此重任,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决策权,就不可能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准确判断和反应;企业没有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约束,就不能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就难以对各种风险做出灵敏而有效的反应。四是政府要准确定位,正确履职。资源性资产不同于一般的资产,其特殊性要求政府在矿产资源管理中充当多重角色:一是所有者,二是管理者,三是公共服务者,四是国有企业的投资者[8]。在矿产勘查开发的不同阶段,政府角色应有不同的侧重,需因时因地及时调整。总体来看,优化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任务是首要目标,一方面确保市场机制有效运转、使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法则,依法保护矿业企业的合法经营和收益权力。

2构建三资综合管理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2.1实现“三资综合管理”亟须深化改革

实现“三资综合管理”,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传统的、习惯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以及机制作出挑战,本质上是矿产资源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历史发展使然。党的十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国家经济制度(包括资源管理领域)必须改革,必须迈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坎儿。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并直接配置资源,国家财政是一种“大而宽”的“生产建设型”,中央政府投资集中了全社会投资的80%以上,政府调动绝大部分社会资源,直接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并直接参与大部分社会资源的分配,还承担了国家经济建设任务[9]。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为建立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创建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投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有限、建设资金效益较低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建立了权责对等的投资体制,国有地勘队伍的改革冲在最前面,但这恰恰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虽然经历了改革的洗礼,但是国有地勘单位的人员经费、装备投入、养老和医疗保险,仍然主要来自纳税人的“政府财政”,探矿权也大多来自行政配置,地勘单位“小而散、同质化”的布局几十年不变,改革并未使国有地勘单位的体制发生实质性改变,地勘单位因事业费和市场的双向获利而成为既得利益者,逐渐削弱了地勘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另一重点,就是亟须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各经济增长要素合理配置、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客观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矿产资源领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回归到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科学理念,最终使资源市场的强大活力得到释放。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其“节约集约”利用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二是在矿产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被忽略的生态环境管控,包括勘探开发资源引发的地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如何完善补偿机制,如何将生态环境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实际上缺乏系统的法理研究和法律配套,共可操作、可监管性更需要管理制度的创新。

2.2“三资综合管理”的本源是尊重地质规律

矿产资源是实物性的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10]。第一,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矿产资源从本质上讲,是“地球系统”中的一种信息概念,它表达的是某地、某方位、某矿种、某大小、某品位的“数据包”,反映的是不同客观地质体(矿体)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还没有成为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可以交换的“产品”。地质工作就是提高工作程度,通过勘查,取得这些客观地质体的“实物性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是一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认识过程[11]。因此,矿产资源之所有具有价值,是经过探索性、渐进性、阶段性、条理性的“赋值过程”,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至于什么是地质工作规律,什么是市场经济规律,如何区别,如何融合,长期以来均处于探索之中,没有获得一致的共识。既未达成共识,又怎么谈得上很好地遵循?旧中国时期,地质工作有官办、商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外资合办等不同的形式,计划中有市场,市场中有计划。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地质工作是政府“包办”一切。改革开放以来的地质工作,总体上处于计划管理、市场机制的双重环境,大致上对应于常说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即使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也因为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难点之一。第二,成矿作用的发生不以行政体制所左右,成矿单元跨国界和跨洋陆。当代地球科学正在从传统的、分散的、单一学科的“狭义”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198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系统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笔者对其的定义为“研究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日地空间’构成的地球系统,包括其发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12]。显然,把地球系统的不同部分(包括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会衍生出许多新的、重大的科学问题,如成矿作用、气候变化、生命演化以及与地球间(人类)的相互作用,人类如何利用地球系统科学相关知识应对地球系统的突变等。因此,在构建“三资综合管理”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地球科学分类和资源管理理念等,综合考虑了地质矿产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关系。第三,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地质工作的本质是一种探索性工作,自然以实际地质条件为出发点,按照科学的理论,运用合理的勘查技术手段,遵循必要的程序,揭示矿产资源数量和质量,向社会提供适用的初级矿产品[13-16]。各国社会制度及资源管理方式不同,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不同,但是地质工作特点、矿产资源基本属性的秉赋、成矿作用的规律、开采利用的技术方法不会随之而改变。从草根勘查开始,就是充分认识成矿地质条件、探求最大利用价值的过程。

2.3“三资综合管理”的核心是遵循经济规律

矿产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和区域性,这就带来了各行业、各领域行政主体对其配置的“人为”干预。矿产资源配置如何做到公平合理,普遍认为应当借助于“经济全球化”这一“引擎”。关于“经济全球化”到“资源配置的国际化”问题,陈德敏等(2004)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意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性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其特征首先是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衡分布,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全球性特点,如大气、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全球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并不仅仅属于某个政治上的国家;三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无一不具有全球性特点,如生物多样性、臭氧层和海洋等。基于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其配置方式的本质,必须体现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反映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某个国家的水平。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全球矿业的格局乃至生产力的水平。在某个历史时期,资源配置相对科学合理,其总体生产力发展可以保持平衡。一旦资源配置(区域、产业、市场)出现了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通过政府(如政策、金融、财税等)调整格局,而市场体制下则通过企业自身进行经济、技术、产品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旦机制不能融通,资源配置的资格自然会被剥夺,经济发展通道必然会被切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市场在配置资源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中央改革,部门联动,政企分开,矿产资源由“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建立配套的资本、商品、劳动力、矿权等交易市场,发展市场,发挥审计、会计、咨询律师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协调市场、价格、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仲裁等),建立透明、公平、健康的流通体制。基于经济全球化,矿产资源管理必须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通过厘清矿产资源的产权关系、设计合理的税费制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平台等,使这类企业从矿业市场经济运行的“被动者”,转变为发展生产力的“能动者”。同时,还需积极参与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从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维度,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全产业链的构建[17-19]。

3推进三资综合管理的若干重大改革问题

“三资综合管理”为下一步有矿政管理改革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案,但要实现真正的三资综合管理还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亟需尽快破题、又具可操作性的若干问题。

3.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是一个“管制型”政府,其原因一是长期的封建社会的传统;二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制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活动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进市场效率[20]。随着社会的发展,加速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行政惯性,往往立足于自身、局部利益,设置过多过繁的审批或检查项目,有的甚至是乱收费、乱罚款,大大增加微观矿业市场的运行成本,有的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矿业领域进行限制,阻碍了矿产资源领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在矿产资源领域,如何体现一个服务型政府?一是必须摒弃人治,坚持法制,从《矿产资源法》,到矿政管理各项法规办法,覆盖资源产业的全过程、各环节,特别是行政审批权限要分类、分组管理,抓大放小,尽可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减少行政干预中的随意性,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办事公开,一视同仁,杜绝法外有法。二是为全社会提供资源类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公益性地质调查资料的社会共享、基础地质资料的加工、相关行业及居民社区的延伸服务;三是矿产资源领域的法制监督、民主管理,为矿业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维护矿业市场的竞争秩序,杜绝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四是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鼓励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作用,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凡是能交给市场或中介机构的,一律交出,矿业管理人员和机构主动地向社区公民、矿山企业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应处置问题,政府由原来的资源权力统治者,变为矿业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服务者。政府信息公开是“三资综合管理”的切入口,作为资源管理行政部门的国土资源部,应把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

3.2完善矿业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

“三资综合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矿产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亦即通过地质勘查市场、矿业权市场、矿业公司股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等四大市场建设,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矿业权市场逐步发展,矿业权交易市场也在试水之中。但是中国的矿业权往往产权界定不明晰,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矿业权出让市场是矿业权的初始市场,基本上处于完全国家垄断。地质勘查市场是矿产资源产业链中的最基础端元,由于长期以来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解决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需求,但是庞大的勘查队伍、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缺乏活力的经营机制,仍在制约着资源性产业的升级,我国目前的勘查市场实际上仍是“列入国家和地方地质勘查计划”和“社会企业”的混合体,以勘查为主业的地质队“模式”仍然占据主体,地质勘查市场中的商品交换、生产要素配置、非充分竞争的“招拍挂”政策,等等,都还远远达不到纯粹的市场意义,各类以服务业、外包业为特色的钻探公司、分析测试公司、地球物理公司、数据处理公司等精细分工更是凤毛麟角[21]。从此出发,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到采掘、选矿、冶炼、加工等后续产业,自然也谈不上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矿业资本市场更是中国的短板,作为矿产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核心环节,长期以来按照计划分工并由中央财政负责,整个产业链包括公益性地质调查、矿产风险勘查乃至其下游产业,政府既是矿业权的拥有者,又是矿业活动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既是矿业的最初投资者,也是矿业的最终资本需求者。矿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不成熟,除了以往政府干预的过多之外,就是市场主体的不发育,市场主体的结构不合理,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矿业生产体系。初级勘查公司不发育,找矿仍以地勘单位为主,高级矿业开发公司实力不强,“一矿一企”十分普遍,资金实力和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跨国型矿业公司寥寥无几,中介机构少且不规范。因此,在培育中国本土型矿业公司时,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支持央企和省企融入国际市场、甚至向跨国矿业公司演化,另一方面改善对中小型矿业公司的扶持政策,在矿业权的市场配置、勘查和开采技术提升、投融资服务、规模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跟进,形成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信息服务、转型升级乃至“优胜劣汰”的良好环境。此外,还需放低矿业准入门槛,提高监管力度,让企业在竞争中成长,让有能力、有创新的企业有发展空间,让各类企业在市场作用下形成紧密“堆积”和有效运转

3.3完善三资综合管理的法律框架,加快《矿产资源法》再修改

推进“三资综合管理”是一项艰巨的改革重任。而改革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现行《矿产资源法》是1986年制定、1996年修改的法律。该法的实施对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矿业发展的意义重大,起到了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法》也渐渐暴露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其中的一些相关规定也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不相适应,具体涉及勘查登记、开发审批、最小勘查区块、区块退出、勘查中止、注册地质师、采选作业、综合开采利用、禁采区域、矿山关闭、矿产品流通等方面。为使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更加科学,有关各方的责、权、利更加明晰,纠正某些不合规,甚至突破现行《矿产资源法》做法,使《矿产资源法》的二度修改已经迫在眉睫[22]。目前,我国有关专家、学者和管理工作者正在抓紧推进,修改已不下10余稿,涉及“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重申,既集中又统一的国家管理制度,“矿业权是财产权”的明确,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中外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等。《矿产资源法》修改的重点,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矿产资源利用粗放、储量消耗过快、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须在新版《矿产资源法》中增加并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新的要求,充实、完善诸如“矿山环境治理、土地复垦、治理恢复保证金、动态监测”等内容,特别是应明确“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等理念。二是新版《矿产资源法》应体现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亦即“科学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护和合理利用、依法治矿、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体现与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接轨,与我国《物权法》、《行政许可法》、《公司法》等法律制度也应实现无缝衔接。三是在操作层面,优先解决矿业权人为分割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法律问题;进一步厘清税、费、款征缴原理,实现权利金制度,合理分配利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行政行为与矿业活动彻底脱钩,组建相对独立的中介服务公司(如资源储量、环保质量、安全数据、财务数据、风险评估等在内的评估等)。《矿产资源法》覆盖“资源、资产、资本”三大要素,在“商品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转型阶段务必与时俱进,适应从“追求规模、利润”向“追求效率、公平”转化的新形势,因此笔者认为,从头研究商品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金融经济、产业链发展等基本问题,应该是《矿产资源法》再修改的基础。《矿产资源法》再修改必须立足市场经济大背景,推动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矿产资源领域的自由、权利、公平和正义。总之,再修改的总原则是:尽量简政放权,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全面到位。

3.4确保国家对战略性矿产的管制力

矿产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既有自然存在的属性,又具有相对稀缺、不可再生的属性,少数矿种还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安全”属性[23-24]。实际上,任何阶段、任何矿种都不可能没有条件地向市场敞开大门,各国政府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战略地位的维护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者,一方面实施全球矿产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另一方面又对铁路、军工、邮电、某些稀缺资源等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实行政府、市场两手抓,需求供给双向调节。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2014年4月15日)把资源安全列为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11项任务之一,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下的“国家安全观”。在和平时期矿产资源供应可以通过市场满足,但是我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一旦有事,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哪些矿产是战略性矿产,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家战略性矿产是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目录也随着形式而动态调整。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战略性矿产,调整和制定不同时期的战略性矿产清单,以提高战略性矿产的管控力[25-26]。而对于大多数矿产资源,特别是大宗矿产资源,主要通过市场配置、调节。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掀起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高潮,过去被认为是“小宗矿产”的稀土、锂、锡等,现正在成为各国的战略性矿产,这些矿产已列入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战略性矿产清单。目前我国尚无确定的战略性矿产清单,对战略性矿产的管控,要么泛化,要么过度,整体效果不佳。

4附记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矿山企业劳动安全事故频发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预防和保护劳动安全成为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的重中之重。矿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配合劳动安全管理,从多方面防范劳动安全隐患,化解劳动安全危机。【论文关键词】矿山企业劳动安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安全管理 近年来,矿山企业劳动安全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劳动安全事故呈现出多发、严重的特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伤亡事故815起,死亡1026人,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9人较大事故37起,死亡144人,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重大事故1起,死亡29人。 矿山企业由于技术工种众多、设施设备要求高、自然环境恶劣等客观原因,属于容易发生劳动安全事故的企业。但由于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善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劳动安全事故,矿山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律规定矿山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防范和保证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机构行使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和监督,负责包括劳动安全在内的全部安全事务。 劳动安全管理对矿山企业至关重要,关系到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企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生存。矿山企业必须从全局考虑劳动安全,调动全体部门配合安全机构,支持和参与劳动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员工劳动的方方面面,对于配合劳动安全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防范劳动安全隐患,化解劳动安全危机。矿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在进行各项日常管理业务时,积极配合安全机构,从制度和操作上管理和监督劳动安全。 一、严格招聘标准,录用合格员工 为确保劳动安全,矿山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劳动安全管理制度,更需要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熟练、综合素质较高、安全操作规范的员工队伍,能够主动遵守安全技术规程,具备较强的自我劳动保护意识,降低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率。招聘新员工时,人力资源部门应邀请安全机构参与,对涉及劳动安全较重要的岗位共同甄选合格人员,针对不同类型岗位设立不同标准。 对于劳动安全负有管理责任的矿山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车间主任、生产班组长等等,应重点考察劳动安全管理知识和经验。高层管理人员是矿山企业劳动安全的主要责任人,中层管理人员是部门劳动安全的管理责任人,负有贯彻执行劳动安全法规和制度、指导支持劳动安全保护、检查劳动安全执行情况以及处理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等任务,要求熟悉劳动安全法规,具备多年劳动安全管理经验。车间主任是车间劳动安全责任人,负有执行劳动安全规章制度、制订落实安全操作规程、排除安全隐患、开展劳动安全培训考核以及参与处理劳动安全事故等任务,要求熟悉车间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具备丰富的车间劳动安全日常管理经验。生产班组长是班组劳动安全监督人,负有具体执行劳动安全规章制度、组织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开展日常班组安全会、监督使用劳保用品以及参与劳动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等任务,要求熟练掌握班组岗位操作技能和知识,具备细致的班组劳动安全保护和管理经验。 操作机器设备以及在艰苦或危险环境(如高压锅炉、露天采矿、井下采矿等)中作业的岗位,是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岗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规定了十七大类特种作业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必须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才能上岗,矿山企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特种作业。这些岗位容易发生劳动安全伤亡事故,必须由技术熟练、考核合格的持证人员操作。招聘这些岗位时,人力资源部门和安全机构必须严格查验特种作业操作证,无证或无效证件的人员坚决不予录用。 二、强化技术培训,落实安全教育 员工技术水平高、操作规范,会减少违章作业导致的劳动安全事故。矿山企业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训员工提高专业技能,主要包括:(1)设备、工艺等理论知识集中授课,将具备类似作业性质的工种或同一车间工种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地原理、基础知识培训;在岗操作技术学习,采取现场模拟或“师傅带徒弟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3

1.员工缺乏信心,执行层畏难情绪较重。在实施绩效管理制度之前,企业已实行了多年经济责任制考核,将薪酬分配与经济责任制完成情况挂钩。该办法只解决了组织绩效问题,未能与员工绩效挂钩。而且责任制注重组织运营结果,忽视过程中员工的管理,员工的绩效得不到体现,使分配机制不能做到奖优罚劣,吃“大锅饭”的问题相当严重。老国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对待规则随意性强,难以保证公平。国企员工作稳定,基本不会被淘汰,员工没有危机意识。这些既有的现状使得员工对于实行绩效管理的意义、作用心存疑虑进而缺乏信心。而做为在员工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基层管理者,不清楚自己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责,没有在绩效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关键角色的作用。在绩效考核中,多数是上级对下属进行考核,一些非客观因素会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例如与员工的私人友情或冲突、个人的偏见或喜好等。考核者的一家之言有时由于信息欠缺而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考核意见,甚至会引发上下级关系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管理者作为绩效管理的执行人,往往抱有缩小差距,回避矛盾,息事宁人的想法,畏难情绪较重,缺少主动担责的动力。

2.做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明确,考核流于形式。虽然绩效管理制度已经明确其结果运用的多样,但很多员工,特别是一些基层管理者及绩效考核操作人员,其中不乏人力资源业务人员,都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为了在薪酬、待遇上体现差距,没有真正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地分析,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行为、能力、责任等方面得到切实地提高。绩效考核的目的与结果是两张皮。绩效考核结果虽对绩效工资分配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非常有限,员工干好干坏、干多干少的考核结果相差不大,结果仍是“大锅饭”,达不到激励作用,导致绩效考核无法体现差异,最终流于形式,与考核的初衷相去甚远。

3.没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是绩效管理中核心内容,也是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相比,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新工具的使用能力较弱。企业岗位2000多个,如为每个岗位制订KPI,则指标过多,考核繁琐,且部分工作的考核数据认定困难。为了简化考核,便于操作,员工岗位指标由所在工段制订。虽进行过一些培训,但就结果来看,所制订的员工岗位绩效考核总体表现为内容模糊笼统、追求“大而全”,没有突出关键指标、绩效考核无法体现工作内容差异、量化不够;员工对考核指标的制订过程缺乏参与,影响其对目标的认同感。总之,指标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明显不足。反馈难在实际工作中,绩效面谈和反馈基本无法落实。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真正了解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担心反馈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甚至敌对的工作态度,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回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个人能力的不足,使其缺乏承受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勇气。同时,有些员工对考核结果的得出和评估过程了解不够,容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不公平感。进一步加剧其对绩效管理的抵触。而反馈与面谈的缺失,使其更不清楚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绩效考评工作无法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

二、解决对策

1.深植“绩效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达到统一所谓绩效文化,是指企业基于长远发展方向和愿景,通过对公司战略、人力资源、财务、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有效的整合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让员工逐步确立起企业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以追求高绩效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思想观念是“道”,只有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才能将工作顺利开展下去。绩效管理涉及企业所有人,或是被考核者、或是考核者,或是两者兼有。被考核内容不只关系自身,也是企业组织绩效目标的分解。所以,绩效管理是所有人的事,并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要使所有人接受绩效管理,必须了解为什么要做绩效,做绩效能带来什么好处。绩效管理相对其他管理体系,其结果运用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因此,获得关注度较高。推行时应利用好这一点,多做宣讲,使员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培训,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培训,对其进行理念培养,使绩效文化的理念深植人心。推动各部门之间打破条块,跨系统整合各类绩效,达到“一种考核,多种运用”,减少基层各类管理间的交叉,减轻工作量。在实施中,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寻求中间各层管理者全心投入,赢得一般员工的理解与认同,最终达到理念深植人心的要求。

2.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术”。目前管理界各种方法和工具丰富完善。但对于国有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整体现代化不足,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采用柔性改革,循序渐进,充分融合现有管理方法,创建适合的体系。对现有所有岗位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再根据岗位职责对岗位进行评价,甄别关键岗位,区别设置指标。对关键岗位设定KPI,对非关键岗位采用标准化考核,既能节约评估成本,又能保证重点关键业绩。建立一个以流程为基础的工作规范。确定各项工作的流程,对审批、监督、确认、评价,都留有相应记录,形成完整的数据链,为量化考核提供最直接证据。根据企业每年不同的目标、岗位的变化、个人的因素,动态对指标进行调整。如新推行绩效管理的企业,在推行初期,以适应新管理模式,对接原有管理模式为主要目标。指标不宜要求太高,可以略微模糊化,多用通用性指标。适应后,再通过绩效管理PDCA闭环循环,从模糊到精确,从统一到差异化,从整体到个体,逐步走向更高目标。管理方法上,从开始的以人力资源部门为主导,慢慢过渡到以基层管理者为主导,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使之常态化。

四、总结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4

1.1管理力量不足、档案建立不完善

管理力量的不足是造成煤矿企业工作出现问题的因素之一。部分煤矿企业只是重视机械设备在煤矿工作中的运行效率,从而在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投入的力量不足,例如管理维护资金不足、人工力量的不足等,甚至有些煤矿企业为了节省设备运行成本,盲目的裁减管理工作人员,或者没有单独地设立设备管理和维护部门,造成了设备管理工作的脱节,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地位。还有一部分煤矿企业没有设置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造成了工作的盲目性,同时煤矿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档案,造成了煤矿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困难。

1.2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煤矿企业工商管理的具体作用就是将整个煤矿产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并将具体的责任划分到具体的岗位。但是,我国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并没有将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位,使得在煤矿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不能体现出工商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积极作用。

1.3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煤矿设备受损

不少煤矿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往往是忽视了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部分。虽然部分煤矿企业也把管理工作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不存在工作的死角和推诿现象,但是对于煤矿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采用忽视的态度,长此以往的病态运行,甚至会导致整个煤矿企业的工作出现停滞等问题。有的煤矿企业不能发挥“点查制度”的实行优势,在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不能及时处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至于造成煤矿企业产生更大的损失。

1.4管理工作人员档案管理意识较差

在煤矿企业实际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工作人员认为档案管理无关紧要。管理人员思想松懈,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档案资料缺失甚至丢失等。在很多单位,工作中文件、资料和证明等造假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严重破坏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给煤矿企业运行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

1.5煤矿企业工资差距太大

据调查,煤矿企业的一线工人工作最危险最累,但是,他们的收入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私有煤矿企业老板年收入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元,甚至更高,一般煤矿企业领导年收入也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部分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而承担生命风险的煤矿工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因此,煤矿企业工资差距太大,从而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长远发展。

二、提高煤矿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加快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煤矿设备管理工作

煤矿企业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进而实行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使得管理工作和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化,以保证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其次,建立完善的煤矿企业统计制度,加强煤矿企业的统一管理,尤其是要建立详细的管理档案,以提高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同时,完善的管理体制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再次,为煤矿企业配备专门工商管理人员,以保证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

2.2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也是煤矿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煤矿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提供能源,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矿需求量很大,但是煤矿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还是一些发电厂和企业单位等。然而,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一般是根据以往的市场情况来进行下一年的预算,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由于预算管理是一个企业生产策略和生产计划的重要保证,从而对煤矿企业的正常运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3加强职工培训与教育,提高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由于煤矿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加强职工培训与教育,提高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煤矿企业应该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提高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煤矿企业产煤操作原理,还要具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因此,煤矿企业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其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从而满足煤矿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2.4加强煤矿企业的档案管理

使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可以不定期地做有关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最好是让每个工作者都能参与到档案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让他们对煤矿企业档案工作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维护煤矿企业档案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不真实的信息会给煤矿企业的运行管理带来一连串的麻烦。所以,要认真核实档案真实性情况,更不能肆意篡改信息。

三、总结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5

1.1井下挖掘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1.1.1一线工人的安全操作。在煤矿企业井下挖掘作业前,应该根据前期科学的测定和相关经验方法,编制合理的挖掘作业流程,确定挖掘方式方法,并根据挖掘面积及挖掘手段,制定适宜的安全技术措施。在正式挖掘前,应该就挖掘方法与一线工人、领班、技术骨干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让所有下井挖掘的人都了解挖掘面积、挖掘流程。虽然挖掘流程是事先制定好的,但在实际的井下作业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井下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挖掘进度和挖掘方法。在井下作业时,一旦发现有工人违规操作,要及时停止作业,做好整顿教育工作。

1.1.2做好测绘测量工作。在煤矿生产前,应该做好科学的测绘测量工作,督促测绘测量人员严格执行测量测绘方法,深入井下,仔细排查,科学测量,为挖掘工人提供准确的技术参数和地质资料。

1.1.3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在煤矿企业下井挖掘作业时,要严格落实安全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安全员应该明确挖掘流程、挖掘技术方法等,在一线工人挖掘作业时,如果安全员发现有工人存在违规操作或者不按照挖掘流程作业时,应予以制止。同时在遇到比较困难的挖掘作业时,安全员还应该协助一线工人,共同处理。

1.1.4做好瓦斯检查工作。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瓦斯检测员的工作非常重要。瓦斯检测员要做好作业面瓦斯监测和检测工作,确保井下环境的安全。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出现瓦斯超标或者存在其他危险气体,要及时通知工人撤离,同时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瓦斯检测员还应该做好通风口的管理工作,定期定时为作业面通风。

1.2严格落实煤矿生产的机电运输管理工作

1.2.1加强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为了确保煤矿生产的机电运行安全,有必要加强对井下作业面及井上等所有机电设备的安全检修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安全巡检,一旦发现机电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解决,避免机电设备损毁。同时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保养工作,对于有可能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进行淘汰。

1.2.2加强煤矿的运输管理工作。保证煤矿运输环节的安全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煤矿运输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定期检查煤矿传输带、运输车辆等运输设备是否处在良性运转的状态下,防止掉轨、翻车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斜井提升则要做到钢丝绳、矿车碰头、三环链、绞车、钩头等提升设备的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运输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及时检修,并将容易出现问题的运输设备登记在案,在后期的跟踪检查中,重点做好安全检修工作。

2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和签署安全责任书

2.1划分安全责任区域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级别、不同领域、不同作业面,要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在该区域内由指定负责人做好区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由煤矿企业的安全总负责人做好区域安全的统筹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将安全责任明确到个人头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更有利于安全制度和安全技术等的落实和推进。

2.2签署安全责任书

为了将区域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区域安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由区域安全负责人签署各自的安全责任书。在责任书上要明确区域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明确出现安全事故后的处罚条例,通过安全责任书,能够提升区域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做好灾害预警管理工作

3.1做好火灾防范措施

火灾对于煤矿井下作业面来说,其危害是致命性的。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做好火灾防范措施。禁止明火进入作业面,严禁煤矿职工在作业面及出矿口等附近抽烟、在井下使用明火需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井下作业面要做好消防器具的设置和摆放,以便在发生火灾后能第一时间进行消防扑救。

3.2做好水灾的预防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6

西部地区矿山开采活动如雨后春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但由于矿山企业在日常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问题。只有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才能够把矿山企业安全工作做好、做细、做实,使矿山企业安全事故几率降到最低水平。

二、西部地区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矿山企业缺少充足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根据我国相关企业生产安全法律以及相关的矿业开采、管理等法律法规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利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等。由于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又由于我国开始进入高薪劳动力资源时代,因此,很多款山企业为减少支出或者进行资本积累,或者降低生产成本等,不聘任或者少聘任专业技术人员,要么是聘用专家顾问或者设置几个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甚至是与技术咨询或者技术服务公司签约。最终,导致矿山企业技术层面上,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发挥专业管理,提升管理层次,提高企业发展效能,矿山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就难以避免。

(二)矿山企业员工技术教育与培训缺失

西部地区的矿山企业喜欢把矿山开发工程、生产交给井巷专业公司。(由于矿山开采量逐年大幅上升,矿山原有生产能力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部分采剥工程量是对外委托给民企小公司在做,这类公司大多技术力量薄弱,各方面的管理不规范,)实际上,井巷专业公司,往往根据所承包业务的工作量招聘临时人员施工,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低,所以工资等成本较低,以利于公司获得巨大的利益空间。由于临时招聘来的人员,(普遍文化层度较低)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较少,缺少系统的矿业开采技术,缺少矿山安全技术知识,公司总是在开工前夕进行简单的培训。由于公司看重的是利益空间,导致培训往往是走马观花的过程,而不是看重培训效果。

另外,矿山企业内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研发、技术技能普及、安全知识训导等培训,经常举办似乎效果应该能够达成预期目的。但是,有些高层经理人、高级管理人员在培训开始或结束时报到,课程中间往往人就消失,考试要么是委托他人要么是查找书本、讲义等蒙混过关。

上述矿山企业培训,给矿山企业的安全、技术等管理,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矿山企业事故频发,在所难免。

(三)矿山企业安全设施投入有限

一般来说,矿山企业投资生产前,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往往对该公司依据安全法律法规等进行验收与评价,合格企业就可以开工生产,投入正式运营。现实情形是,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为了某些利益,或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经济发展,或者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往往验收与评价执行标准过于宽泛,执行标准往往存在认为的漏洞。

另外,矿山企业正式投入运营,企业为了节省资金,对验收评价调整意见不严格落实,或者是心存侥幸心理;还有企业扩大经营时,更是为了效益等追求,置矿山企业安全法律、标准于不顾,,即便是安全设施不全,投入不足。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不能及时更新或者添置有利于安全保障的设施,有些企业甚至利用廉价的没有安全许可的设备或者备件代替,顾而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就是人为的原因,毕竟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

(四)矿山企业公司员工保险不规范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进入矿山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按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1.5%的比例缴纳员工工伤保险费用,并按矿山企业实际人数计算缴纳。但在部分矿山企业中,有的是矿企集体上缴,但不是全缴,而是上缴部分工种人数;有的只缴几个危险性较大的特殊工种的员工;有的甚至拖延上缴或不办理工伤保险。还有的矿山企业让从业人员自己缴,而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自身根本不愿缴,即使工资中包含了这笔费用,他们也不愿缴。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矿企的管理层与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的意识淡薄,矿山企业一旦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给善后处理了许多难度。

三、西部地区矿山企业质量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安全机制

(一)制定明确科学可行规划战略及技术标准

鉴于西部地区矿山企业存在的安全管理漏洞,必须建立明确的矿山企业的安全方针和原则,制定明确科学可行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战略,规范矿山基建标准,制定规范的采矿技术标准等。

1、矿山企业应坚持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

2、矿产资源的开发应推行循环经济的“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原则。

3、制定明确科学可行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战略,对于国家禁止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一定不能逾越法律与政策的约束。比如,不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湖泊周边、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区域内采矿。

4、规范矿山基建标准。对矿山勘探性钻孔应采取封闭等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生产安全;对矿山基建可能影响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动、植物资源,应优先采取就地、就近保护措施;对矿山基建产生的表土、底土和岩石等应分类堆放、分类管理和充分利用。

5、制定规范的采矿技术标准,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宜推广剥离—排土—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对于水力开采的矿山,宜推广水重复利用率高的开采技术,推广应用充填采矿工艺技术,提倡废石不出井,利用尾砂、废石充填采空区。如条带开采、分层间隙开采等技术;对于有色、稀土等矿山,宜研究推广溶浸采矿工艺技术,发展集采、选、冶于一体,直接从矿床中获取金属的工艺技术;在不能对基础设施、道路、河流、湖泊、林木等进行拆迁或异地补偿的情况下,在矿山开采中应保留安全矿柱,确保地面塌陷在允许范围内。

6、矿坑水的综合利用和废水、废气的处理应做到标准规范,之行严格。鼓励将矿坑水优先利用为生产用水,作为辅助水源加以利用,在干旱缺水地区,鼓励将外排矿坑水用于农林灌溉,其水质应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宜采取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预先截堵水,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或减少各种水源进入露天采场和地下井巷;宜采取灌浆等工程措施,避免和减少采矿活动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研究推广酸性矿坑废水、高矿化度矿坑废水和含氟、锰等特殊污染物矿坑水的高效处理工艺与技术;积极推广煤矿瓦斯抽放回收利用技术,将其用于发电、制造炭黑、民用燃料、制造化工产品等;宜采用安装除尘装置,湿式作业,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治凿岩、铲装、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

7、复垦废弃地。矿山开采企业应将废弃地复垦纳入矿山日常生产与管理,提倡采用采(选)矿—排土(尾)—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矿山废弃地复垦应做可垦性试验,采取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废弃地复垦,对于存在污染的矿山废弃地,不宜复垦作为农牧业生产用地;对于可开发为农牧业用地的矿山废弃地,应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评估;矿山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等复垦措施,对露天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固废堆场服务期满后,应及时封场和复垦,防止水土流失及风蚀扬尘等。

(二)引进和培训人才,对于安全生产提高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对于矿业公司的生产,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遵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

1、建立明确的人才指导战略

由于矿业生产专业性比较强,一定程度上又是高风险的企业经营活动。因此,企业为延揽人才,必须具有明确的人才战略指导思想。比如,云南磷化集团的人才战略指导思想就秉承“以人为本、企业与员工共发展”、“用人所长”的原则。只有以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根本,坚持人才是硬保障的理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择才善用的良好工作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才能提升公司质量发展,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比如,云南磷化集团博士后工作站2010年8月成立,引进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技研发人才,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建立企业研发基地储备人才、使用人才

矿业公司,虽然是开采地下资源,有利于促进国家或者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由于矿业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具有科研、市场、管理等系列运营特点,尤其是科技技术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或者是经营成本。因此,企业盈利所能及的进行高技术人才的储备使用,尽量提高企业在该行业的科技地位和科技研发能力,避免受制于技术约束,或者增加了技术引进、消化等成本,或者是产品的成本。从云南磷化集团来看,2010年4月成立了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公司,员工70余人,基本形成知识结构科学、专业配置齐全的专业研发队伍,以提高技术集成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及辐射扩散能力,推动磷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磷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到位必须加大对投入。

矿山企业经营管理中,尤其是井下开采矿产资源,没有规范的安全设置,没有规范的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对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管理都是弊端,容易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最终影响企业质量,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损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大对企业安全设施的投入,制定严格规范的技术标准非常重要。比如,云南磷化集团,对井下通风、支护、提升、排水、供水、地质测绘、机械供电等,不仅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而且投巨资提高安全保障,杜绝了安全投入欠账。(我公司为大型露天矿山企业,主要从事磷矿石开采)

针对矿业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企业应该设置安全风险预警管理,这对提高公司管理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云南磷化集团在企业管理体制中,设置了生产安全技术科、通风防尘环保科、机械电力科等,规范了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了管理质量。(公司设有两级机关,公司机关分别设置了生产处、安全环保处、设备动力处等职能处室,各二级单位分别为对应的科级建制)原文中的说法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本文是否真为原创?

(四)规范公司员工保险。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7

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在培训机制中实现不断改进与完善,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培训机制中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将培训工作中的各级环节落实良好,并始终遵循按需培训的重要原则,能够明显提高其培训质量。②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培训成本。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对培训项目及步骤进行精心策划,不仅能保证培训计划的合理高效性及可行性,提高企业内部有关资源的利用率,还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避免了不必要损失,降低了培训成本。③及时进行反省与改进。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企业培训机制中的各细节进行全面监控与评估,能够帮助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由此可知,按照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企业培训机制的制定,不仅能提高培训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培训成本,还能促进企业进行自省和改进、完善,进一步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整体提升。

2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培训机制中的应用与体现

2.1培训的整体规划

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及人力资源的折旧速率日益加快,做好企业培训计划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①根据企业的内部环境(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外来挑战等)及企业自身的人才现状(学历结构、精神面貌及实践技能等),确定企业在未来3~5a内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需求。②从培训需求及现有资源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培训方式、内容、预算等,并制定相应的培训管理及监控机制。③将多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指定各项步骤的负责人,形成一套健全的企业培训规划。

2.2培训课程的确定

优秀培训课程体系的确立离不开培训需求分析,一个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组织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及人员素质分析三方面。在确定培训需求后,可按照确定课程目标-设立课程内容-设计培训方式方法-培训试讲及评估完善-编写相关手册的步骤,进行培训课程的有效开发。在编写学员及讲师手册时,应避免手册内容与课程讲义的雷同,应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独立于课件之外的文档,在确保内容详细、易懂的同时,还应在适当部位留出充足空间,以便学员进行记录。而在选取培训讲师上,则可采取培养内部讲师及聘请外来讲师两种方法,而内部讲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学员需求及培训目标,从而有效提高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培训成本。但当内部培训师无法满足培训要求时,可酌情聘请外部培训师,以确保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

2.3培训预算的控制

培训成本也是企业培训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有做好培训预算工作,才能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培训预算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自身的销售绩效及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预算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及培训质量。①应根据培训整体规划及总预算情况,确立年度或半年度培训计划,并根据年度计划合理分配预算。②按照培训需求初步确立培训项目,据此对各组织部门的培训费用进行初步估算。③将估算结果与预算进行比对调整,以期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培训成本。④制定确切的培训项目及方案,并将部门培训预算方案上交进行审批。

2.4培训过程的具体实施

培训过程的实施是利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培训机制构建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制度的确立及相关工作的流程化。科学完善的制度是企业培训机制良好运行的根本保障,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一般包括入职培训、培训评估及奖惩制度等。根据培训工作的顺序,可将培训管理流程分为前期、上课前、课程中、课程结束及后期五个阶段。①在前期工作中,培训管理人员可将准备工作打印成册,并在前期工作中进行逐一比对,主要包括:学员名单的打印、培训通知的发放、检查培训场地及设备、与培训师确定培训大纲、印制签到表及考核试卷等。②上课前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引导学员签到并按顺序就坐,宣布培训课堂上的纪律及相关考勤制度,介绍培训课程概况及讲师等。③课程中的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培训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具体事项包括对培训设备的维护、观察并记录学员的课堂表现,协助讲师控制培训时间,同时还要积极与讲师、学员进行沟通,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④课程结束时,应协助讲师对本次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指导学员确定后续学习目标及相应的方法体系。⑤后期工作中,培训管理人员应向讲师表达感谢,对学员进行成绩考核和结业证书的发放,对培训设备及课堂记录进行清点、整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2.5培训监控及评估

培训监控工作包括对整个培训过程的监控,针对各培训阶段应设立可量化的培训管理目标,并设立专人进行项目的监控管理。培训前期监控的目标是判断培训计划及课程开况是否满足企业战略需求和员工岗位的设立要求,并对讲师的知识技能及工作态度进行监控,观察其是否能够胜任本次培训工作。上课前的监控重点在于对学员出勤率、资料发放情况及课前引导情况。而课程进行过程中,则应重点观察学员的参与度、培训内容及其进度是否与预期计划相一致。课程结束后则需对讲师的授课情况、课程的讲授价值及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评估监控。培训后期的监控点主要集中于员工行为及绩效的变化,同时对培训的投资回报率进行评估计算。培训监控及评估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企业培训机制管理中,因此,企业中有关的项目管理人员应在整个培训管理工作中,始终注意贯彻落实对培训工作的监控及效果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应对。

3案例分析

某煤矿企业从2013年开始便积极探索高效管理模式,以便实现管理能力及管理质量的提高。该煤矿企业主要从安全管理、生产过程两方面加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①该公司努力落实责任制,并根据各部门的职责与工作特点,确定了不同岗位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很好地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岗位责任制,同时还增设了安全责任追究部门,真正做到了岗位责任的精细化管理。②该企业还对各生产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确立一套高质量的生产流程,包括统一防尘软管等管线的吊挂标准、规范生产材料及备件的码放和挂牌管理等。③该企业还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设立专人进行隐患排查,形成可行的隐患整改制度,从而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归档分类处理,始终按照责任追踪制度做好隐患排除工作。在生产过程方面,该企业也规范了生产组织,选拔有丰富工作经验及充分知识的生产工作人员,同时还在各生产组织中设立质量监督人员,确保每一阶段的生产质量达标,从而有效实现了煤矿企业整体生产质量的提高。

4结语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党建;思想政治;煤矿;安全

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涵及其意义

因为党建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及纪律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做好新形势下企业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历史的担当,是时代的需要,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紧迫。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为早日建成安全高效的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美好国家的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认识,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企方向,周密部署,深入学习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内容,将其贯彻到企业的运行和管理之中,贯彻到安全生产过程之中。

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企业正常管理和运转的理论保证。对煤矿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不仅对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意识前提

任何企业的生产活动都是在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纯利益驱动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使每一个人具备安全生产的意识,提升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企业是由很多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环境的员工共同组成的大家庭,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很好地对人进行管理,促进每个个人的进步和企业的经营发展。只有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很多员工才能形成一致的意识概念,形成安全生产的意识,提升企业的向心力,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度。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和生产标准,而安全的环境,是由每个员工共同努力打造的。因此,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将安全生产的意识牢牢地灌输到员工心理,提高他们每一个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和对安全生产的把握能力,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意识前提。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煤矿企业才能秉持安全至上的原则,在每一个生产的细小环节做到少出差错、不出差错,将人为可能造成的安全生产问题降到最低,从而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至高标准。

(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煤矿企业而言,安全文化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控制事故,它是一项长效工程。我们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全面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所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促进树立正确的安全发展观、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安全生产组织管理,才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使得安全文化也成为一种生产力。而这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就是先进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安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开展具体安全文化建设的标杆和基本原则。在企业管理中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使其切实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理论指导

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基础,也是其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和首要环节,事关煤矿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持续发展,事关矿区社会稳定和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要从根本上遏制生产事故的发生。目前,许多煤矿企业不得不面对许多安全生产问题,包括国家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制度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国际职业安全健康规则以及企业自身工艺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变革、职工素质的变化,这些都需要企业不断地进步学习才能适应。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其理论的先进性和完善性,是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效用的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党建思想政治的贯彻和实行,将会将煤矿企业的生活活动纳于理论原则的指导和管理之下,纳于党建思想政治原则的约束之下,使得企业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保障安全生产,减少安全隐患,尽可能按照相应的标准和体系提高生产的安全度。因此,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理论指导,它是贯彻煤矿企业生产活动始终的理论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力加强和改进煤矿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煤矿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为早日建成安全高效的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幸福国家的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意识前提,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理论指导,它是贯彻煤矿企业生产活动始终的理论体系。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之中,不仅必要而且还将大大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性,防患于未然,切实保障员工人身安全,促进煤矿企业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浅谈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4(22).

矿业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矿区运输 学科体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83-02

矿区运输专业在矿业工程学科与交通运输学科的教学、科研结合点中展开,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特色是培养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水平人才,解决矿区人员、物料运输以及矿区对外物资交流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工程设计、运输规划、工作组织和科学研究工作。

矿区运输的基础学科为矿业工程,该一级学科包含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等二级学科。矿业工程学科既要按照矿井的地质、生产和经济特性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矿业工程科技,又要吸收和融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矿业工程科技不断提高和更新。矿区运输学科是在立足矿业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对矿区生产过程中产生运输问题的研究。

1 运输环节在矿区工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1.1 运输环节是井工开采矿山的生产接续的重要部分

井工开采过程中,将地下采出的有用矿物、废石或矸石等由采掘工作面运往地面转载站、洗选矿厂或将人员、材料、设备及其他物料运入、运出的各种作业都离不开运输环节的支持。可以说运输环节实现了开采过程中人员、物资、物料的连接和交换,是生产接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运输工艺是限制露天开采矿山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

露天矿的生产是以采掘为中心,以运输为纽带的大型工业体系,运输在企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技术条件下,运输环节是露天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露天运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型露天矿开采中,矿山运输的基建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60%,由于所运送物料量大,使得各露天矿运输成本平均占总成本的35%~45%左右。在某些单一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5%。运输能耗占矿山总能耗的40%~70%[1]。运输工艺选择和优化成为露天开采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运输过程是矿区生产和社会消费联系的关键环节

矿区生产的物料通过运输过程到达卸料点或者洗选环节,矿区需要的物资通过运输过程到达转载点或者生产一线。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由于社会运输系统的运输设备和组织状况难以深入矿区,矿区生产需要专业的矿区运输系统与社会运输系统联系,从而将矿产物料顺畅、高效的运送至消费者。

因此,矿业学科的发展需要运输专业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运输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也必然进入矿业领域,在当前条件下建设具有矿业特色的高水平运输专业,为矿区生产和组织提供具有专业运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2 矿区运输学科的内涵

2.1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对象

矿区运输学科在矿业工程和交通运输学科交叉点开展教学和研究,培养兼具矿业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理论素质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问题、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问题、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2.2 矿区运输学科的科学特征

矿区运输学科兼具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特点,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着眼矿业科学中的运输问题,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立足于组织行为理论、工程地质和力学理论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以及数学优化理论,是一门涵盖工程技术、管理组织和经济优化的学科。

2.3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内容

矿区运输致力于解决矿区特定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研究内容包括:(1)矿区人员、物资和物料流动的规划和优化;(2)矿区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设计、选型、运用组织,及其相关的工程和技术问题;(3)矿区绿色运输和智能运输问题;(4)矿区运输系统设计和组织优化;(5)矿区与社会物流衔接和交换所产生的技术和科学问题。

2.4 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矿区运输学科立足于矿业工程一级学科,致力于矿区生产运输和外运衔接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具备矿业生产和运输工程基本素质的高水平人才。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矿业工程基础理论。包括矿业生产的基础理论,矿区规划相关理论;

(2)运输工程相关理论。包括运输组织及优化基本理论,交通工程基础理论,物流优化基础理论;

(3)管理科学相关理论。包括组织行为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人因科学理论。

3 矿区运输学科发展的思考

考虑矿区运输学科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特色,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培养与实践的结合,聘任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形成与矿区交通运输企业紧密结合、共育人才的机制氛围,使校企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共同体。

(2)课程教学方面,要坚持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多学科知识集成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设计、模拟训练等方法,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

(3)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4)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答辩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业技术专家。

我国拥有数万公里的工矿铁路,分布在煤炭、钢铁、港口、石油等行业,是国家铁路的延伸和补充。受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只有原来铁道部属等少数高校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的研究生,每年到工矿企业和淮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企业就业的人数非常有限。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工矿企业铁路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增加,深入思考传统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具备完整学科体系的矿区运输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居易.基于GIS的露天矿车辆运输监控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09(4):87-89.

[2] 侯晓音.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7):69-70.

[3]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